写作方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9:1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作方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作方法论文

篇1

关键词:会计报告核算方法

一、会计的确认

1.1筛选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究竟哪些数据能够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其选择、确认的标准有:①可确定性,指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或流出企业。如果不能产生经济利益或者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样的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②可计量性,指只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产生的数据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该标准简化了会计处理的程序,方便了会计操作,它是会计信息得以量化的基础。③相关性,它强调会计信息要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④可靠性,即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核实的、中性的。

1.2定性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这个阶段涉及两个问题:①时间的确认,指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在本期进入还是在以后期间进入。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及由其派生出来的收入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作为确认依据的。如果确认依据选择不当,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②“身份”的界定,即确认数据进入哪种会计要素。首先要判断经济业务使哪些会计要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进而确定所产生的数据归入哪些会计要素中。如果“身份”的界定不明确,就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会计的计量方法

2.1计量属性的选择。①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由于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并且其计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很丰富。这些优点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但是,在物价变动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逻辑统一性,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难以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低估现象,难以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②选择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本完全吻合;同时,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③选择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属性。以现行市价作为资产的现时价值,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满足决策相关性的要求。但是,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并且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即假设企业随时处于清算状态,动摇了会计核算的基础。④选择可实现净值作为计量属性。虽然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例如,无形资产的可实现净值就很难确定。

上述四种计量属性,各有其优缺点,对会计信息质量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操作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

2.2计量标准的选择。计量标准(计量单位)指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可供选择的计量标准有两种:①名义货币单位;②固定货币单位(指实际购买力不发生变动的货币单位)。

这两种计量标准也各有利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辩证的。选择名义货币单位,虽然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货币贬值,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采用固定货币单位,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但是增加了核算的环节,会计信息的反映更加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3计量模式的选择。计量属性和计量标准不同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计量模式有十种。这十种计量模式各有利弊,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三、记录方法选择

3.1记录方法的选择。在记录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复式记账、账户设置、编制会计分录等,这些都是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形态而设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设计和使用达到提供特殊信息的目的。如企业在购进存货时对销货方给予的现金折扣,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科目来记录现金折扣的取得或丧失。在总额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前的总价确定成本,取得折扣作为入库材料成本的减项或作为理财收益;如果由于财务管理不力,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超过折扣期付款,不能取得折扣,在账面上无需做任何反映。而在净额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后的净额确定成本,取得折扣在账面上不做任何反映;如果由于超过折扣期付款而不能取得折扣,则要将丧失的折扣额计入“现金折扣损失”账户,其正好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低效率。《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总额法对现金折扣进行会计处理,但为了改善财务管理,也为了减少存货成本中计价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倡采用净额法进行存货核算。:

3.2记录手段的选择。《会计法》关于记账规则的规定并没有涵盖所有具体的会计业务,各单位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在与《会计法》的规定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许多企业开发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现代网络技术正在改写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和时间。在互联网上披露财务报告顺应了全球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其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面广、成本低、披露规范、减少失真等优点。

四、会计核算方法

4.1会计信息列报方法的选择。会计报表采用表格形式,由于该形式的限制,只能概括地反映各主要项目,对于各项目内部的情况以及项目背后的情况往往难以在表内反映。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只是年末账面价值,至于各项应收账款的账龄情况就无从得知,而这方面信息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质量又是必要的。因此,企业就会利用会计报表附注来提供应收账款账龄方面的信息。再如,在资产负债表中,部分资产项目以其账面价值列示,提取的减值准备项目单独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内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相结合,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接近现行市价的资产,而且可以再现资产的账面价值,使会计信息更真实、全面。

篇2

从发展机遇来看,目前服务外包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发展趋势,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纷纷将服务外包给人力资本价格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导致服务外包的行业规模越来越大,这对于江苏省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另外一方面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江苏省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这对于江苏省服务外包的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从外部挑战来看,目前服务外包行业竞争激烈,不仅仅是一些国家凭借先发优势或者技术优势已经形成了品牌优势,举例而言,印度的服务外包行业就比中国要发达的多,同时中国北京、上海等地区的服务外包也比较发达,而随着服务外包行业规模的不断膨胀必然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其它地区介入这一行业,从而给江苏省的服务外包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另外一方面就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削减了服务外包的数量,加上国内企业之间开展了恶性的价格竞争损害到了江苏省服务外包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内部优势来看,目前江苏省发展服务外包的软件以及硬件环境良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一是江苏省具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对于服务外包而言,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没有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也就无从谈起,江苏省这些年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目前高校在读人数在中国数一数二,尤其是计算机、软件等IT行业的高素质人才比较充足,这就为江苏省服务外包的有效开展夯实了人力资源基础。与此同时,江苏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价格相对廉价,与其它国家相比具有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这也是发展服务外包的一个优势;二是良好的信息基础环境,这些年来江苏省信息基础设置建设一直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态势,服务外包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江苏省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依赖于这些信息基础设施,给江苏省开展服务外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国家以及江苏省政府对于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支持,江苏省对于服务外包非常重视,寄希望于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目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来支持服务外包的发展。

篇3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

摘要: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范式对话,环境法与民法二者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其原因在于民法所采取的是个人主义范式理论,而环境法所采取的是整体主义范式理论,因此二者之间自然就会存在着差异性。由于当前环境问题的突出,致使法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实现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环境法学与民法学自身的范式危机也是构成当前实现二者对话必要性的深层因素。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环境法学与民法学产生的动因,然后对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对话的目的与功能,再次对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对话的内容与现状进行了探讨,最后为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与重构提出对策,即以“公序良俗原则”为整合与重构二者之路。

 

关键词:环境法学;民法学;范式整合;个人主义范式;整体主义范式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3

前言:当前,环境法与民法之间的互动性成为了法学研究界所关注的一大焦点,民法学关注此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前“绿色”民法典的呼声日益高涨,而环境法关注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前很多关于环境法的基本问题都与此研究相关,而关于存在争议性强的问题通过法学的分析,也会归结到这一互动研究上。尽管当前关于此议题的探究已经上升到理论层次,但是还是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全面的挖掘其所具有的深层意义,从而为二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出一个系统的框架,并为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在范围上分界线的确定奠定基础。

 

一、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产生的动因

(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当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相关学术界一直为探索解决途径而努力,加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促使跨学术研究更加的活跃。因此,基于社会这股强大的政治氛围与理论氛围,环境法与民法之间对话得以实现。

 

(二)民法典立法的推波助澜

随着民法典立法进程的推进,民法学界为了进一步捋清环境问题对民法学的影响,因而需要与环境法学之间建立对话,以顺应对民法典立法这一项重任所带来的挑战。在民法的立法中,关于物权法的制定涉及到了自然资源方面的立法问题,关于侵权行为的相关法律的制定又涉及到环境侵权救济的问题,因此,民法必然会寻求与环境法实现对话的途径。

 

(三)环境法学探索者的推波助澜

针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如何需找到有效的法律解决途径成为环境法学者当前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而民法中的相关内容正符合了环境法学者的需求,因而构建二者之间的对话,也成为了环境法学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环境法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先导,因而突破传统的束缚,实现跨专业研究,而民法又是集诸多部门法于一身的法学理论“储备库”,顺利成章的成为环境法学者寻求沟通的对象。

 

二、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环境法与民法对话的可能性

1.二者同属中国的法律系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共存于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内,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其立法的本质属性、目的以及意义等在大体上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因此,环境法学与民法学之间是以共性为基础的,因此,实现民法学与环境法学的对话,只是基于学科设置不同而进行的分领域研究。

 

2.二者的历史渊源

二者的历史渊源表现在环境问题最开始的解决途径:在我国尚未出台环境法时,关于环境的相关法律问题都是通过民法来解决的。因此,从根本上讲,环境法学与民法学有着内在的关系,从某种层面上讲,环境法学是民法学的继承者与进化者。而这种关联性就为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民法学与环境法学之间也存在着冲突,其区别与独特属性使其构成了不同的法律学科,这在当前的法学研究学科的划分中也已经给予判定。因此,在环境法学与民法学探讨共同理论问题时,需要给予明确的界分。

 

3.二者之间的冲突的实质是选择

针对民法学与环境法学之间的冲突问题,其根源并不属于正确与否的判定,而仅仅是在二者中的选择问题。构建二者之间的对话的根本在于集合二者的力量以更好的解决当前社会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从而在完善各自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所面对的是民法与环境法,解决时所面临的是选择谁的问题,是到底以何种法律手段来确定解决问题方案的抉择。

 

(二)环境法与民法对话的必要性

二者实现对话的必要性总体来讲是为了更好的应对当前“挑战与危机”,其挑战是来自当前社会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而其危机则是来自于民法学危机与环境法学危机。对于其所应对的挑战是实现二者对话的根本动因,而关于二者所存在的危机的本质为理论研究范式危机。

 

1.理论范式概念

所谓的范式指的是:由从事某一特定学科研的学者们在这一领域内所达成的共识以及基本观点,是一个学科的共同体在研究准则、概念体系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约定[1]。当前,在国内学术界对于范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因而其内涵已经远远的超出最初库恩所赋予的定义,具体来讲,当前范式所指的是涉及到一个学术共同体时,学者们所构建的共有知识假设、研究模式、研究方法、价值标准,还包括了人们理解世界的知识体系。

 

2.环境法学范式危机

理论范式概念的诞生来衡量我国法学理论学科,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当前其尚未建立属于自身的理论研究范式,这就证明了环境法学范式危机的存在。之所以说当前中国环境法学尚未构建自身的理论研究模式,可从以下实例找到原因:蔡守秋教授提出“调整论”在环境法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对整个中国的法学界的影响也非常大。此理论的提出就充分的证明了中国环境法学尚未形成理论范式体系。但是,并不能因为中国环境法学尚未建立自身的理论范式,就片面的认为中国的环境法学就是弱势学科,事实上,范式危机存在于当前中国各法律学科中。3.民法学范式危机

 

中国的民法是继承于大陆法系司法制度的成果,而大陆法系的民法制度又是以个人主观观念为基础建立的,在20世纪的私法公法化的呼声中,此观念的危机凸显,因而,民法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修正工作,在其完善的过程中又不断的承受着来自各新法律部门的挑战,进而危机四伏。中国民法在继承大陆民法制度的同时,也相应的继承成了大陆民法的理论体系,而这种民法法律体系的继承,使其陷入被动的地位。因此,如果用理论范式来恒定我国的民法学,在当今的改革阶段,显然其所承担使命的完成任重而道远。但是,不能因为当前我国的民法体系的不规范,就认为其要将其作为全部任务与使命,全身心的致力于此,这并不属于我国民法学的主要任务。因此,作为我国法律全局性的范式危机,只能说明我国的法律还过于“年轻”,只要一定的时间其必将能够茁壮成长。

 

4.范式的整合

实践作为理论存在的根本,是理论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因此,不管对范式危机承认与否,都应该使理论还原于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并通过实践来使其“羽翼丰满”,只有直接的应对社会真实问题的挑战,才能促使理论体系的日趋成熟。环境问题当前就是社会中的一大问题与挑战,正是因为环境问题的存在才成就了环境法学的诞生,而同样是因为环境问题的日趋加剧,致使法学“绿化革命”的出现,这就充分的显现出传统的范式理论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而全新的理论范式正在发展过程中。因此,构建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是理论打破重重危机并构建全新范式理论的最好方式。实现二者之间的对话,能够使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各自的观念、立场等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从而实现二者理论重构的目标,也就是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与重构。

 

三、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目的与功能

(一)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目的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目的在于:使二者能够明确界定自身的观念、价值等,从而实现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各自的理论范式的整合与重构。

 

(二)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功能

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对话的功能为:拓展双方的视野、转换双方当前的传统思维模式、更新双方的方法、实现各自价值的重构。在二者对话的过程中,各自将原有秉持己见的思想意识进行转变,从而更新自身甚是问题的立场与角度,协调二者之间的对话,进而以对话互动的形式来促进各自的发展与完善。也就是在对话中,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实现了换位思考,通过转变自身原有思维来实现对原有未知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从而也就形成了环境问题上的理论范式重构。此外,在实现对话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各自观念、立场以及价值等的重新认识与界定,从而在协调二者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对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

 

四、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内容与现状

(一)环境法学――以民法力量实现对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根源是民法,在最初的环境法学中,其所用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法律依据便是民法以及刑法,因此,民法对环境法的重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当环境法面临着某些环境难题时,以环境法的思维方式很难寻找到解决的途径,而转换到民法上,很多时候会“另有一番天地”,这就是民法学对环境学的影响。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因此,促使环境法也具备了相应的行政法特点,因此,其在表现上通常以禁止性的规定或者强制性的规范为主,从而使自身局限于其中,因此,“行政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成为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环境法立法界的共同呼声。而其中关于引进市场机制的观念,就是在环境法制度的制定上将民法的思维理念引入,以借助民法学的个人主义理论来实现环境法学理论范式的重构。

 

(二)民法学――环境问题给民法以及民法学理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环境问题给民法学所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其理论上的个人主义,而在民法典制制定过程中,“绿色民法典”的呼声致使此挑战也成为了民法发展的机遇。因此,当前加强二者之间的对话,能够推进民法典制定以及民法学理论构建的进程。当前,民法学理论已经踏上了重构之路,只是尚需时间来实现深入研究与汇总。比如民法中关于物权法与合同法的理论:当前,在民法中关于物权法领域,如何实现物权法理论的生态化,成为了当前民法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由于物权的社会化,致使将公法的支配与公法的义务融于物权概念中,从而展现了当前物权对社会群体利益的充分重视。因而,如果以此为思维意识出发点,就有学者提出了将环境保护融于物权理论中,从而构建生态物权;也有学者在研究农林牧副渔权的基础上,提出准物权理论的构建思想。在合同法领域中,同样存在着将合同法生态化的思想理论,即所谓的“环境合同”。

 

五、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范式整合的途径――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在当前民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功能在于修正并限制“私法自治原则”。当前关于公共安全秩序原则,相关学者对其进行了总结,大致分为十种,其中关于“危害国家工序的行为”的原则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概念解释。事实上,这一原则的实质便是个人主义理论范式接受整体主义范式观念修正的链接,因此,环境法与民法的关系也在此“公序良俗”原则中得以体现。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民法学理论也自觉的承担起社会化、生态化的重任,结合自身理论框架的实际,最大程度的来实现对社会化与生态化的理论实践。而当社会化与生态化在民法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出现民法无法再调整现象,因此,这也是环境法学产生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环境法等法学理论从诞生起便以社会法自居,其所注重的是强调对社会的公益性。基于此,民法与此类“社会法”之间不但在理论上、还在实际规范性上存在许多必然的关联性,而且其在调整的过程中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一定的承接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一意义,民法学者梅格库斯提出了经济法、劳动法与传统的商法等是一样的,都是“特别司法”。先忽视此种断论的正确与否,其观点已经表明了所谓的“社会法”―环境法,在内容的调整上与民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与承接关系。事实上,将“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与“社会法”的内容调解分工上的分界,可以将其视为当前法律体系的一种新的思路。

 

六、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民法学与环境法学的整合进行了研究研究探讨,从而为二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出一个系统的框架,并为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在范围上分界线的确定奠定基础。通过对民法学与环境法学对话的产生动因、可行性与必要性、目的与功能、内容与现状的探讨,提出以“公序良俗原则”为整合与重构。

 

参考文献:

[1]陈新夏.康德的目的论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01):52-56.

[2]叶俊荣.环境问题的制度因应―环境法律与政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3]曾世雄.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篇5

议论文是一种以逻辑、推理和证明这三个步骤来完成的文章。通过这三个步骤的环环相扣,作者的观点得以阐述并获得事实论证,所以,议论文这一文体是一种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性的文体,同时,也是一门比较难写的文体。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推理能力,并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面或者是阅历从而援用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议论文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议论文这一文体的良好教学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进行议论文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写好议论文,帮助学生提升议论文写作的水平呢?笔者总结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方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进行语文的议论文教学工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写作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才能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在课堂之中充分凸显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加强和教师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的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而学生也能沉浸其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并不断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进行高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教学,首先要注意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唯有培养起了兴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余下的教学,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积累素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收集生活中的材料”。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实例来进行论证支撑,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阅读,并多记录。通过多阅读,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扩展了知识面,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这使得学生对一些材料的看法不会人云亦云,从而产生一些新奇独到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会帮助学生在实际的议论文论证中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因此,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闪光点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多阅读绝对是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壮举,学生知道了钱钟书先生其实是一个有着大学问却非常谦虚谨慎的人,学生知道了唐太宗的以史为鉴,以人为镜的佳话等等。很多的历史素材、成语素材、故事素材通过阅读展现在学生面前,也通过阅读后的记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材料运用于实际的写作之中,帮助自己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实例多观察,在观察的同时自己学会分析某些现象或者是事件的实质和内涵,并将其记录下来。这些也将会是议论文写作中的论据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循序渐进地学会观察分析,学会甄别素材,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例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意中知道了“杨澜当年放弃在央视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传播学,后来成为中国主持界最佳主持人之一”这件事情。从杨澜的这次人生重大决定中,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舍得是人生的一门学问,只有舍去眼前的一些东西才能够获得长远的成功。还有,一个人要勇于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够将人不断带向人生的顶峰。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注意观察生活,才能收获非常多非常有用的素材。

三、勤于训练

议论文写作的成功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练习。通过平时的练习写作,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所掌握的素材运用于写作之中,也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获得提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对已经积累的素材进行筛选、运用、表述的练习,进而准确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久而久之,自然水到渠成,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教师还要注意采用多种训练形式,增加写作的新奇感,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最终实现学生议论文教学的高效。

篇6

目录

第一章 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1)

第一节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1)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能力培养?????????(9)

第二章 科学研灾的方法?????????????????(15)

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15)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 ?????????????(26)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方法 ???????????????(38)

第三章信息检索与利用????????????????(44)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检索 ??????????????(44)

第二节 信息检索工具及其利用????????????(48)

第四章学术论文概论?????????????????(64)

第一节学术论文的概念??????????????(64)

第二节学术论文的性质??????????????(68)

第三节 论文的特点 ????????????????(75)

第五章学术论文的选题????????????????(81)

第一节课题类型和选题原则????????????(81)

第二节 选题的途径、步骤?????????????(100)

第三节 选题的方法????????????????(105)

第六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 ?????????????(109)

第一节 拟定提纲?????????????????(109)

第二节 写作初稿?????????????????(112)

第三节 实施论证?????????????????(114)

第四节 修改论文?????????????????(118)

第五节 论文定稿?????????????????(122)

第七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一节社会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24)

第二节 自然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133)

第八章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151)

第一节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概念及常用标准的使用??(151)

第二节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相关要求????????(152)

第九章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价?????????????(167)

第一节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答辩?????????(167)

第二节 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评价??????????(175) 3/27/2013Page 1 of 5

第十章 部分专业论文示例???????????????(183)

范文一:少数民族研究论文?????????????(183)

范文二:教育学类论文???????????????(191)

范文三:文学类论文.???????????????(197)

范文四:英语类论文????????????????(204)

范文五:数学类论文????????????????(2l0)

范文六:物理学类论文???????????????(2l6)

范文七:化学类论文????????????????(224)

范文八:生物学类论文???????????????(230)

附录一学术论文的编排规范??????????????(240)

主要参考文献?????????????????????(250)

后记???????????????????????(250)

第一章科学与科学研究(概论)

本章从介绍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概念及其特征开始,对科学的概念、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建立基础等等问题做了探讨。并强调了要以更快的速度促进科研创新,必须对科研能力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

第一节 科学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a”,意为“知识”、“学问”。16世纪传人中国,当时将英语“science”译成“格致”,系“格物致知”的简称,以表述实践出真知的含义。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学家福泽吉把“science”译成“科学”并在日本广泛应用。1893年.康有 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替代了“格致”,并沿用至今。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使用和讨论“科学”这一范畴时把它与知识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原因的知识。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时,进一步把知识与科学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我们所要明白的是.科学是知识,但是却不能说“知识是科学”,即有的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有的则不能。那么,哪些知识可以被称之为科学呢?罗素曾经把“科学”规定为诉诸人类理性的“确切的知识”,指关于有限领域、有实证根据、有明确适用范同的知识。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指出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科学学的创始人之一J.D.贝尔纳说,“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这一定义首先规定了科学的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规律。这个确定研究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规定性和发展规律。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的前提。我国的《辞海扒1979年版)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应该按照内在迟辑关系把已知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综合化,使之成为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知识体系仍旧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认识。

1.科学是知识体系

这是从理论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所谓知识体系,是说科学不是零星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系统化的知识总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从来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受到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它又是促进整个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

科学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发展着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科学的萌芽还没有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并且与原始乙术、原始宗教结合在一起;古代科学除少数学科取得理论形态外,绝大部分是实用科学,条理化了的经验知识;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是15世纪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从19世纪末叶算起.其历史

才100多年。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特殊的认识方法——观察、实验、模拟、科学抽象、假说和理论等一般科学方法,各门学科还形成了各自的特有的方法;而科学方法一旦形成,反过来就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因素。科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同时又是认识过程本身,是特殊的“精神生产”。

20世纪初,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六大基础科学以及电力、机械、建筑、钢铁、医药、农学等工程科学都已比较成熟,科学不再只是事物或规律组成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许多知识单元组成学科,由学科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由很多门类交织组成的知识体系。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并不就是一些定律的汇集,也不是许多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用其头脑对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2.科学是社会活动

这是从社会分工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其结构只能是各种知识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其结构则必然是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科学认识的主体是集体,是一定的社会集团,而不是个人;科学只能是社会集团的活动,是社会事业,不是个人活动。科学活动的工具包括思想工具和物质工具.由世界观、信念、理论、方法和仪器等组成,科学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

科学家共同体、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科学活动的对象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即所谓的科学的“三体运动”构成一定的科学活动方式,使科学成为整体性的统一事业。不同的科学活动方式,决定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形态,正如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各种社会形态一样。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并不在于它拥省多少可靠的知识,而在于内这种特定的“三体运动”所构成的自觉的、能动的、有目的的研究活动e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思的科学观是:科学是科学家集团即共同体的活动。认为科学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现成知识的堆砌,而是人类探索知识的活动。

3.科学是实践力量

这是从作用方面对科学进行考察。

科学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从科学结论的实际应用与社会作用方面的考察,提示了科学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人类信赖科学才得以建立起今天的物质文明,而到了现代.科学已成为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因素。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力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科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最终将把我们引领何方?乐土抑或深渊?要把科学放置于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去思考,因为科学只有和其他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呈现出正面的价值。因此我们说,科学的发展,更增加了人类自身的责任,保护他人,发展自己,保护地球,发展未来。

最早把科学作为一种力量来认识的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他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纯思辨,而是一种力量,是认识自然和驾驭自然的力量、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滋养信仰的力量、社会改革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成为科学最概括、最切要的箴言。

总之,科学的概念应当是认识过程、认识结果和认识力量的统一体,即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是事实,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结果;科学作为社会活动是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繁衍;科学作为实践力量是作用,是人类文化的动力组成。因此,科学有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定义: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与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

(二)科学与技术

1.技术的概念

“技术(technology)”一同来源于希腊语,是希腊语“techne”(技艺、手艺)、“logos”(文字、语词)的组合,本意是一种实用的技艺,包括艺术、技能、本领等。与科学一样,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技术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当人类创造第一个生产工具时就产生了最初的生产技术。作为改造世界的手段,技术就是人类自然肢体的延长。古

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技术看做是制作的智慧;17世纪培根提出技术是操作性学问;到了18世纪,法国科学家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人类借以改变或改造其环境的方法或活动,“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20世纪以来,技术的含义更加宽广,除了技巧、技能以外,还包括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可分为技术中最基本的生产技术与军事技术、科学实验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卫生技术、日常生活技术等各类非生产技术;根据不同的性质,技术可分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物质手段的硬技术与运用各种物质手段的软技术,如决策技术、预测技术、评价技术以及各种专业技巧手法,以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软技术。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技术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中心技术和相应的辅助技术。能量转化是技术的主要功能之一,从人力、畜力到蒸汽力、电力、核力的能量转换方式的变革,每一次都引起了重大的技术革命。原始社会以石器技术为中心,以后是青铜技术、铁器技术,现代则以机器和自动化技术为中心。中心技术往往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过去的技术主要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则几乎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是把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于生产过程,以达到利用和改造世界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要素是能源、材料、信息和工艺,是一种既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等硬件,又包括工艺、方法、制度等软件的技术系统,是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对于科学而言,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二者足辩证统一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

篇7

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个题目,题目不宜太大,否则不宜把握;题目可以自己选择,也可以在选题参考目录中选择;

毕业论文题目一般为:“XXXX的研究”,“论XXXXX”

二、论文的正文结构框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概括介绍所选题目的相关背景,一般包括国内外经济发展现

状,所选题目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等。)

1.1.2问题的提出(由研究背景引出你所选题目的必要性)

1.2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文献综述,可有可无)

1.3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研究目的介绍论文所要达到目的,现实意义,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1.3.2主要内容大致介绍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分几部分写,各部分

主要是什么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研究方法介绍论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如理论模型,实证研究,比较

法,案例分析法等。

1.4.2研究思路用框图的方式说明论文的思路和脉络。

2XXXX概述这一章是选定题目的相关基础理论概述,比如可包括以下:

2.1选定题目的相关概念与定义

2.2XXX的主要内容

2.3主要理论基础

2.4XXX对企业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等等

3选定题目的现状分析

3.1国外发展现状

3.2国内发展现状

4XX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5解决措施可以从多方面来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如企业,客户,政府的角度6结束语对论文选题的意义,主要内容,主要结论做一个概括总结。

三、其他要求

1. 格式及具体要求参见 《重庆大学成人教育….管理办法》,请大家仔细阅读,严格按

照要求进行。特别是格式,参考群共享的模板。

2. 开题报告、任务书可以在最后两周完成,暂时不着急。

3. 辅导方式

第11周,13周,16周集中,教室1205 ,要求必须来

其余时间通过QQ,邮件网上辅导。

四、参考文献要求10~15篇,不得抄袭论文,否则按不及格处理。

五、随时查看群公告,阅读每份相关文件,明确相关要求。

六、进度要求

1、 10~11周,选题,拟订基本框架,如二的要求

2、 12~14周:初稿的撰写

3、 15周 :修改

4、 16周:调整格式及修改

篇8

1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篇9

1.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矛盾点,精准立意;

2.不能充分分析材料,容易直接下判断;

3.不能对自己的论点展开充分的论证,打不开思路;

4.缺乏分析、讨论,观点武断、绝对,经不起反驳;

5.缺乏足够的素材支撑,素材不能转化为论据。

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文”的问题,实质上还是“人”的问题,即学生的思维存在局限,不能对问题做深入的逻辑分析,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思维方法、写作策略训练,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型,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从肤浅走向纵深。其中“构成分析”就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的思维方法。

一、从日常话语提炼“构成分析”的思维图式

构成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类型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话语“我们班级很优秀”来提炼“构成分析”的思维模型。

第一步,自证。要论证“我们班级很优秀”,需要先论证两个问题。一是“优秀”指什么,包含什么;二是“我们班”由什么构成。思维路径是:

1.X指的是……(优秀指的是……)

2.A包含A1、A2、……An (我们班包括第一、二、N类)

3.A1是X、A2是X、……An是X (每一类都很优秀)

所以A是X。 (所以我们班很优秀)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提炼出“构成分析”的思维方法:

1.类型:我们班有哪些类型的人,他们各自怎么优秀?(好静的、活泼的)

2.时空:我们班从早读到晚修各个时段都表现优秀;我们班在课堂考场赛场运动场,以及将来的商场职场上都表现优秀

3.情境:我们班在哪些情况下表现优秀?

4.层次:优秀可以包含哪些层次?(低―高:学习成绩的优秀、整体素质的优秀、境界胸怀的优秀;小―大:个人的优秀、小级的优秀、班级的优秀)

5.部分:我们班由哪些人构成?他们各自怎么优秀?(男生、女生;老师、学生)

6.阶段、环节过程:我们的优秀体现在哪些阶段(高一、高二、高三)

第二步,自辨。如果在构成的各方面中,有一项或几项现在不“优秀”,怎么应对?

1.A包含A1、A2、……An (我们班包括第一、二、N类)

2.A1是X、A2是X、……An是X ,但A3不是(有少等瞬挥判悖

所以A是X。 (所以我们班很优秀)

方法一:部分――这部分同学是少数,一般不影响整体,所以我们班仍然优秀。

方法二:时空――有部分同学现在不优秀,但他们一直在进步,从长远来看他们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而这更加证明了我们班的优秀;

时空――有部分同学现在学习方面不优秀,但组织能力特别强,也是一种优秀,而且让我们班的优秀更多姿多彩;

方法三:层次――和稍低层次的同学相比,他们仍然比较优秀。

方法四:实在不行,就把观点句改为“除了他们,我们班都优秀!

二、用构成分析寻同辨异,纠正标签式立论,提高审题立意的精准度

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首先体现在立论的标签化。立论,常常是判断某事物是否具有某性质(如2015年课标Ⅰ卷“举报背后有至孝(或:是不孝)”、或是否具有某价值(如2014年课标Ⅰ卷“变通规则,可获双赢”或“不守规则,害莫大焉”)。有时会加上两种事物的比较,例如2015全国Ⅱ卷“谁更具风采”。 但由学生作文来看,不少学生缺少了这一思维过程,对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只根据教条对人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个名目,因而不能准确认识与指出事物的性质,造成认知片面与立意偏差,这就是标签式立论。

以2012的新课标Ⅰ卷为例。有篇作文这样写道: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细节的问题,注意了细节,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显然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试想,如果不是漆工平时很有责任心,看到了细节的问题,船主们的孩子驾船出海,还能如此轻易地平安归来吗?又或者是,倘若船主注意到了船有洞这一细节,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们的出海安全吗?由此观之,细节决定成败。

对细节的态度,的确是材料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船主与油漆工的对比点。因此从“细节”的角度立意,还是能紧扣材料的。问题在于,本文没有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关注什么细节”及“如何关注细节”作构成分析。首先,细节有多种类型构成,而材料中的细节并非决定自己成败的智举,而是关乎他人生死的善行;其次,并非任何情境下“细节”都能决定成败,需要分析具体的情境与范围。我们可以通过三个设问对两个人物的行为作构成分析,发现两人根本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做到精准立意。

1.细节指的是什么?

2.船主有哪些言行,是如何对待细节的?

3.油漆工有哪些言行,是如何对待细节的?

4.两人有哪些异同,与最后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升格后立意如下:

船底一个小洞,船主没有及时关注和修补,就使自己乘船出海的孩子面临死亡的危险;而船工顺手补了,觉得不值一提,却救了人命。我们常常忽视的细节,有时可能性命攸关。因此,必须关注生活中那些重要的细节。

“关注细节”,多么熟悉的字眼,熟悉到近乎熟滥。然而个中的含意,却少人深究。材料中的船工和船工分别作为榜样和警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关注细节,首先是要从细节处发现问题。这一点两人都做到了――发现船破了洞。关注细节,还要认识到细节之处的重要性,这一点,两人也做到了――船主也知道乘有洞的船出海,可能有去无回。最重要的,关注细节,最重要的是必须及时行动,进行补救、防范或化解,这才是两人之间的重大差别,也是“关注细节”最重要的含义所在。

这一思维模型实际上是:

1。X包括X1,X2,X3……Xn。

2。A有X1,X2,X3……Xn

3。B有X1,X2,……Xn

4。A与B的不同结果,原因在于X3(而不是X)

这样的思维图式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三、用构成分析探因究果,纠正口号式论证,拓宽论证的深广度

W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还体现在材料分析能力的缺失。因为对概念内涵的把握不太清晰,不会从多层面围绕话题探因究果,导致论证流于空洞和表面化。例如,针对喜剧演员贾玲恶搞花木兰,遭到网友及观众不满、有关方面要求道歉的事件,有学生如是写道:

贾玲改编花木兰,我认为不需要道歉。因为改编,有时候也是一种突破与创新的方式,我们不该一棍子打死。试想,如果相关人因一点小小的娱乐改编而被拉上大众平台公开道歉,甚至打上官司黯然退场,谁还愿意冒险去尝试突破经典的情节或创新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压制创新、压制新文化的不良氛围,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就无从谈起,那我国如何才能迈进世界民族之林呢?

这一段论证链条的三个环节都存在着逻辑断裂。特别是第一个环节――“改编有时是创新,所以贾玲改编花木兰是创新”。对此作者未加论证,直接贴了标签。这一立论是否成立呢?我们可以通过三个设问对贾玲节目进行构成分析:

1.创新指什么?(“X”是什么?-有益的修改)

2.贾玲的节目由哪些部分构成?(A包含A1、A2、……An)

3.这些部分是否有创新的改编?(A1是X、A2是X、……An是X)

构成分析后,作者作了如下修改:

贾玲改编花木兰,到底该不该道歉?这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贾玲到底是怎么恶搞的,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因素;二是她的恶搞有没有伤害什么人;三是道歉有什么积极意义。首先,从材料来看,贾玲把花木兰从一位至忠至孝、智勇双全的女英雄恶搞成了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有对情节精巧灵动、入情入理的修改吗?没有。有对人物深入细致、有血有肉的刻划吗?没有。有对主题洞察人性、把握世态的挖掘吗?仍然没有。一部作品的三大要件都没有得到优化,因此,贾玲的“改编”仅仅是迎合观众趣味的“恶搞”,全无创新可言。(用到整体-部分的构成分析:情节、人物、主题三大要件)

更重要的是,贾玲的恶搞还伤害了一些人。它直接伤害了热爱花木兰的人们的感情,包括木兰故里乡亲、木兰研究会的人。它误导了暂时不了解木兰的小观众,妨碍了他们的正确认知,疏远了他们对民族英雄的感情;它还伤害了以木兰、孙悟空为伴而长大的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它还让力图传承木兰精神的老师、老人何等尴尬、何等无奈。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人物来支撑、凝聚和传承自己的民族精神,才可能生生不息。而贾玲的恶搞抽空了这些经典形象身上寄寓的忠勇孝义的民族精神,伤害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因此,她实际上伤害了每一个中国人。(用到了整体-类型的构成分析:热爱木兰的人们分为三大类型)

因此,贾玲必须为她的恶搞道歉。道歉了,才能弥补对国人感情的伤害;才能警示部分不严肃的文艺工作者要注意改编经典的底线;最终,才能挽救她自己的演艺生涯。《民族经典,岂容恶搞》(用到了当事各方的构成分析)

当然作者如果坚持最初的看法,还可作以下的构成分析:

贾玲把民族史诗《花木兰》改编为小品《木兰从军》,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它的体式由庄严的民族史诗变成诙谐的市民小剧;它的形式由激烈的矛盾冲突变成装傻和吐槽;它的灵魂由悲壮和崇高变成了风趣和幽默。它本身就是关公战秦琼式的娱乐搞笑,并没有承载历史启蒙的使命。喜爱它的观众都能看出来这是篡改历史,不至于被误导;不喜爱它的观众会直接换台不看,不可能被误导。要求道歉只不过是一种披着维护民族经典外衣的文化暴力。

(选用了整体-部分、当事各方的构成分析法)

四、用构成分析自我质疑,纠正单向度论证,增强论证的周密性

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最终体现在论证的单向度,即论证时有意无意地筛选掉于自己文章观点不利的内容,在量上忽略不计,在质上略过不提,不能作全面分析,由此导致说理不严谨,论证不周密。对此,我们可以用构成分析法增强观点表达的周密性。

例如,有篇写小陈举报父亲的作文,就是这样用构成分析法来增强观点表达的周密性的:首先,把孝分为四方面:有“孝”的心意,能关心体谅父母;有“孝”的行为,付出了实际行动;有“孝”的态度,能“怡吾色、柔吾声”;有“孝”的效果。做到这些,可算孝了。

然后,分析小陈举报行为中直接符合“孝”的因素:意图是善的;结果也是善的。

然而,举报行为有几条看上去是不符合的,怎么办呢?小作者这样写道:

当然可能有人质疑,你举报的行为方式欠考虑,让父亲耽误了时间,支付了罚金,还伤害了父女感情。确实,举报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口头劝规劝是最好的方式,但父亲又执意不听,除借警察之力让父亲醒悟,你别无选择啊!而且你也是用微博私信举报,警方公开了也不是你的错。此外,从长远来看,父亲支付了罚金,却省下了事故损失费;被公诸于众,伤了小面子,却避免了遭遇事故陷入困境,失大面子。至于伤害了父女感情,我觉得你以后可以找时机去解释、弥补,与父亲深入交流,反而有机会改善父女关系,增进父女感情。小陈姐你说,你这样做不是真正的孝顺吗?(用了情境分析、时空分析等思维方法)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对“孝”字的感受可能与你的不同,但你的举报行为同样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今天,面对不尊重法规,可能贻祸自身的父母,或面对犯着错误而执意不改的父母,我们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是孝?首先,我们要及时而坚定地规劝和阻止他们,以维护他们的社会地位、内心平和和一世英名,让社会更加清明美好;其次,从做法来讲,一味顺从,不敢反对的“愚孝”是可悲的;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刚孝”是可叹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怡吾色、柔吾声”的“智孝”。可惜我越来越不关注父母的悲欢喜乐,有时还把他们关闭在心门之外,忽略了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有时觉得他们不好,就情绪冲动、言辞激烈地加以指责,想想真是有愧!

篇10

论文关键词: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特点与操作方法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力量,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机械论文,离不开对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农业机械的投资。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是一种具有稻、麦兼用机,性能良好,特别适合南方水田的稻、麦收割,因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还可以收割较严重倒伏的作物,深受农民的欢迎。相对于农村农机人员文化较低,而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整体结构较复杂,对使用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笔者对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结构、操作方法以及保养维修等方面作一概述,给各地的农机人员作个参考。

主要结构特点

1.割台

割台动力单向同步输送,扶禾高度和速度要适时调节,满足不同高度作物、不同脱粒难度品种和倒伏作物要求,对严重倒伏作物也能轻松扶起并顺利输送。切割装置采用动定刀组合及动刀左右双驱动机构,割台震动小,零部件不易损坏。宽割幡,各链条交接口设计紧凑,交接平稳顺畅,输送平滑均匀整齐,不易堵塞。

2.脱粒清选装置

采用下脱式轴流二次清选机构,大直径超长单脱粒筒,凹板包角大,脱粒间隙可调,减少籽粒破碎率,提高籽粒清洁度。上抬式脱粒筒,脱粒清选室可完全打开,清扫拆装和维修保养方便。整体箱式大摇摆振动筛,多级筛分选,气选方式并用,提高清选能力,改善湿脱性能。采用可更换的高强度的钢板筛网,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唇形加强板、加强筋等方式来增强对难脱作物品种的适应性。

3.简便多样化的茎秆处理方式

茎秆处理有切碎和条放两种方式。圆盘切草刀采用齿形陶瓷制作,且采用双支承切断方式,延长了刀片的使用寿命。茎秆排草两段输送,输送整齐,不易堵塞。

作业开始时的调整

在作业前,必须对机组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机器正常工作,且有良好的作业质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1.作业前调试

(1)割茬高度和割幅宽度。割茬高度的调整主要取决于地面平整度、作物生长高度及作物是否倒伏等因素。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割茬高度—般控制在 5-15cm之间。适当提高割茬高度有利于延长割刀使用寿命。实际作业时—般不应进行满幅收割,而应空出5-15cm的幅宽。

(2)作业速度。—般情况下,可将副变速放到高速挡,主变速位于最快的位置进行快速收割,但在作物潮湿、倒伏、高产难脱或地块高低不平时,应适当降低前进速度,降低的程度主要视作业质量而定。

(3)脱粒喂入探度。脱粒喂入探度—般自动控制,通过调节自动脱粒深度传感器位置使穗头到达脱粒深度指示的位置,脱粒性能较好。当收获过程中发现脱粒负稍较大时,可使用手动脱粒深度开关将脱粒深度适当调浅—点。

(4)振动筛筛片手柄的调整。振动筛筛片的作用主要是控制籽粒的清洁程度。在使用中筛片手柄—般位于中间位置。当籽粒清洁度差、枝梗较多时,应调小筛片的开度;当作物潮湿负荷大,杂余较多,籽粒抛洒严重时,应调大筛片的开度。

(5)扶禾链辅助拨导轨的调整。—般情况下收割直立作物,拨指导轨的位置对收获质量影响不大。当怍物较高、作物倒伏易打结时,须将拨指导勒调到起作用的位置。当作物容易掉粒或麦收后期茎秆容易折断时,可将导轨调整到不起作用的位置,使扶禾链上力拔指缩进扶禾链壳内。

2.作业时的适应性调整

收割机开始作业时,先将油门调至2000r/min左右,缓慢合上脱粒、割台离合器,让收割机缓慢进入田块后,操作液压转向杆,降下割台,通常使分禾板的尖端离地面2-3cm。在刚下田时,应将脱粒深浅装置调至脱粒深的位置。在收割时,再根据作物的高度、脱粒效果调节脱粒深浅至恰当的位置论文提纲怎么写。在收割50-100m后,应停下来检查收割机的脱粒损失、谷物分离和清选效果及谷物的破碎等情况,然后对收割机进行险查和调整。调整后,继续收割 100m左右,再进行检查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随时检查定期保养

1.随时检查

(1)清除杂物。拆下所有防护罩、各传动链条、割刀、摇动筛及脱粒滤网,打开机内清扫口,用水冲洗掉粘附在各处的泥土、杂物等,清除缠绕在传动部位、链条及机内死角处的秸秆杂草,并用干布擦净,空转三四次,再用压缩空气吹扫,以清除机内的残留杂物。

(2)保养割刀。清除动刀片及定刀片上的泥土,若刀片磨损、破损或变形超过规定时必须更换;动刀片与定刀片之间的间隙为O-0.5mm,涂油防锈。

(3)检查、调整“扶起链条”检查张紧挂钩的下附距离(该距离的标准为 0.5-2.5mm),如过大说明链条松动。应调整张紧弹簧。当链条不能张紧时,应当拆下二节链条。

(4)检查“左右穗端链条”的张紧度。观察滚轮轴与罩的长孔部位,如有33m印以下的空隙属正常;当无空隙时,说明链条已松,应调整。调整方祛是拆下二节链条(只有通过此方祛才能调整)。

(5)观察滚轮轴与罩的长孔部位。如有33mm以下的空隙属正常;当无空隙时,说明链条已松,应调整。调整方祛是拆下二节链条。

(6)切草刀磨损或缺损应更换;切草刀与喂入刀之间的间隙应为4.5-7.0mm,不在此范围内,应予调整。

(7)每天检查各紧固件的牢固性。主滚筒弓齿有无松动,切草刀的锋利程度,各传动部件及轴承的情况,各密封处的情况,传动带是否张紧,链条有无松弛现象,履带是否损伤,是否有渗水渗油现象,发动机机油是否适量,冷却水是否充满,空气滤芯是否干净、仪表工作是否正常等。

(8)加注油。每天必须在割刀、割台输送链、脱粒机输送链和夹持杆等活动部位加注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调整或修理。

2.定期保养

(1)收割机在磨合运转时,链条、传动带和履带会发生初期伸长,所以在最初使用20h后必须调整其张紧度。

(2)首次工作满50h后,必须更换发动机机抽、各传动箱齿轮油或液压抽、支重轮和导向轮轴承内的油,更换时必须使用规定牌号的油品。

(3)首次工作满50h后必须更换柴油滤芯和机油滤芯,以后每隔300h必须更换。

(4)工作满200h后应更换各传动带、主滚筒弓齿(可反向使用)、切草刀、副滚筒弓齿、搅龙切刀、振动筛密割狡条、导向轮和支重轮的轴承。

(5)电气系统导线每年应检查1次。

(6)燃油管、散热器接管、高压油管等橡胶类零部件每2年应更换1次。 收割机的管理

收割机在经过一个作业季节后,要存放到下1个季节才使用,时间较长,应妥善保管。

(1)收割作业结束后,应将收割机从拖拉机上卸下,全部清洗1遍。检查各零部件,对磨损件应修复或更换。

(2)将各点注足油。动、定刀片表面涂上黄油防锈。割台挡板、扶禾器罩等涂上防锈剂。

(3)卸下输送带,并和悬挂机构及其他机件存放好。

(4)将收割机放置在干燥防雨处。扶禾器尖朝里放(对墙而放),以免碰坏或伤人。收割台上严禁堆放其他重物,防止割台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