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3:4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外阅读论文

篇1

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当前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而仍然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造成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症结所在,还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语文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把这种状况姑且称之为“课外阅读的误区”。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形成中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原因,试图引起同行的重视,以期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因“偏食”而形成“阅读误区”

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往往放任自流,忽视和淡化了其具体的指导,学生凭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必然因“偏食”而形成“颇具个性”的读书嗜趣。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迁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还很不成熟,看语文作品,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如偏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就以为古诗词以外别无书读;热衷钻研文言散文作品的学生,对现代文一类的东西往往觉得不屑一顾;港台及内地的某一类文章读多了,部分学生就认为文章不绮丽,不柔情,不浪漫就不够味。我们曾抽查过部分学生的读书笔记,发现了三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有些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的多是些古典诗词,有些学生的读书笔记尽是些绮丽柔情的支言片语,还有一些学生的读书笔记摘取的大多是些险僻的词句。学生如此进行课外阅读,仅在课堂测试里边,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来。比如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一些类似的反映:对文言语段的阅读感觉还可以,对现代文语段的阅读却没有把握;写起记叙文来还比较顺手,写起议论文来却无所适从,如此等等。针对这些类似的问题,我们曾借用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对1996届高三毕业班的部分学生进行过模拟测试和抽查。结果表明,这些学生文言语段阅读(第二大题)平均得分率在65%左右,而现代文语段阅读(第四大题)平均得分率只在53%左右。这一结果与上述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作文题测试的结果也表明,记叙文(32小题小作文)的得分率也明显高于议论文(33小题大作文)。

以上情况显示,部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全面的,而制约这种能力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乃是因学生阅读“偏食”而形成“误区”,有所偏废,导致“受力不均”,终至无所“增益”。

二、因“涉奇”而形成“阅读误区”

“涉奇猎异”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尤其是中学生,阅历浅,求知欲旺盛,“涉奇心理”更加突出。具体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唯奇是取”,余者不顾。比如读长篇小说,一些学生一般只追求离奇的情节;读报纸杂志,总是对林林总总的奇谈怪论感兴趣。

我们曾作过这类实验调查,暑假前,布置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红楼梦》,学生返校后我们拟出六个小问题要求学生回答:①有人说,袭人是主子的奴才,又是奴才的主子。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②贾宝玉吟诗、题对、制艺(应试作文)三项,他最擅长哪一项?最讨厌哪一项?③宝钗身上有缺点吗?若有,试举两例说明。④贾蓉与“红楼二尤”是否是亲姨甥关系?⑤晚唐的李商隐以抒情诗而盛名,多情的林黛玉对李诗持何态度?⑥“木石前缘”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果显示,前面三个较重要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不能回答,后面的三个问题,反而有多数学生答得上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后面三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小说情节有一定的“奇”味在里面,比如“红楼二尤”的情节,“黛玉论诗”的情节,“木石前缘”的“神话”情节,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片段。因而比较关注,而对那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情节内容以及鲜活而细腻的人物刻画,反而忽视了。所以,学生虽然花了一定的时间读了《红楼梦》,仍然还是懵懵懂懂。

我们还在学校图书馆进行过一次“热点图书”调查,发现同样是1995年的新杂志,《知音》、《少男少女》、《爱情·婚姻·家庭》等杂志很抢手,而于语文学习有直接帮助的《散文》、《散文百家》、《杂文》等杂志,学生反而较冷淡。这一状况同样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一种盲目的涉奇猎异,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一目的,而被五花八门的奇闻异事所吸引。

三、因“求速”而形成“阅读误区”

“求速”,是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找到一条提高语文能力的捷径,以期“学以致用”、“现趸现卖”的一种表现。有些学生反映,他们为了提高作文水平,“中学生写作范文”一类的文章也读了不少,可是写起作文来,眼前还是一片茫然。我们甚至发现,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考试中,有些学生竟将所谓的“范文”照搬或“移植”。这类情况显示,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一种“贪便求速”的心理,试图取那些“优秀作文”的“现成之长”来填补自己的“眼前之短”。于是就有一些学生竟像清朝的童生读“八股文”一样,捧着《中学生一流作文荟萃》之类的书籍如获至宝,不管是与不是,硬是横念倒背,朝夕揣摩,而对其他优秀作品则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步入这一阅读误区的学生,写起记叙文来就只见“故事”而不见“人物”。写起议论文来几乎每篇都只是填充一些司空见惯的例证。古人说,欲速则不达。部分学生通过背几段“妙文佳句”,或者眼光只盯在一些“同龄人”的“佳作”上,来模仿套用程式,其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作文越写越别扭,越写越空洞。比如今年湖北省考生高考作文,在谈“人无完人”的问题时,许多考生仅能列举秦始皇等的功过是非来作论据材料,而那些典型、新颖、独到的论据材料在考生的试卷里几乎很少发现;在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问题时,有些学生甚至“强拉”张海迪、居里夫人来佐证。

篇2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07年第6期

[2]柳夕浪;从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看课外阅读指导;江苏教育;1988年13期;19

篇3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丰富知识拓宽视野的主要环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 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小学的阅读主要是课内教材的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读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激发阅读兴趣

以兴趣为先导,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要时时处处、多层面、多角度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新教材中有关中外名著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做一些内容的拓展和情节的延伸,就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这篇课文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展现课文内容的视频资料。学生对野人、荒岛充满了好奇,顺势向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学生的阅读热情被点燃,下课后马上向学校图书室借了这本书,争着阅读。

二、创建浓郁的阅读氛围

首先,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其次,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三、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其一,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二,指导学生用好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的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其三,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四、推荐课外阅读内容

鲁迅先生曾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在平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以及文章的篇幅长短、内容深浅等方面的情况,着力为其推荐一些正确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少儿版,还有像《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安徒生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作品《西游记》,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战斗故事《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人文地理书籍《海底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等。另外,还可向学生推荐与教材同类的课外读物,如:学习了课文《黄果树瀑布》,可推荐学生阅读《迷人的张家界》一书;学习了《早》这篇课文可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课文《莫泊桑拜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小说《项链》或《羊脂球》等,以此作为课内课文学习的补充。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五、语言积累,培养思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 ,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如:对于低段的学生,重在激趣,要求他们认真阅读 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 ,以学生愿读 、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对于中段的学生,则引导他们有 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 ,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高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有独立阅读能力。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课外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使小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精彩。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其语文素养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外阅读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针对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体系

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整体的指导体系。学生语文素养、文化底蕴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课外阅读仅仅是按规定读完要求字数或篇目,依靠语文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抑或期待闲暇时间学生自主地读一些经典读物,文学素养的积淀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必须建立循序渐进的课外阅读指导体系,树立系统观念。这里所说的“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成分或因素,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或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课外阅读指导系统简单说就是为了实现课外阅读总体目标所组成的一个阅读活动的运行系统,这个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素材等几个方面。前四者起着指导、引导作用,学生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和核心要素,阅读素材是个变量,取决于学生这个主体要素,同时受前几种要素的制约。这个系统可以贯穿小学六年甚至九年义务教育整个阶段,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构建各个学龄阶段课外阅读书目指导体系、课外阅读监督体系、课外阅读检测体系等,形成一套整体、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系统,避免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

二、应适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辅导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指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与学生相得益彰。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子论述“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人,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三、重视阅读评价,体验学生“读书好”

1.对课外阅读要调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教师每晚布置一定的阅读量,规定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阅读任务。

2.课外阅读要评价。鲁迅先生说:“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的,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确实,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思维锻炼,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外读物中有千千万万接触点与课堂所学知识是相通的。

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势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我们可在教学中,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赛诗会、演讲比赛、优秀作文展览、手抄报展览;组织学生参加编演课本剧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文素质相应得到了发展。恰当的评价机制在活动中会激发强烈的成功欲,又会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乐于倾吐,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孩子也在认识课外阅读,从中获得成就感。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对学生自身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小学生在写作时,阅读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课外阅读还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积极的影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要想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就必须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没有针对性的阅读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课外阅读物的选择上一定要明智,要选择有励志意义的,并且和学生的教材基本同步的读物,这样在课外阅读之余,还能够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庄小满.基于儿童语文素养养成的分享阅读活动.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7):82-85.

篇5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生活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师上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先了解一下学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及实践活动,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那么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去从事一些实践活动,学习就成了一种有趣的活动了。在教学《飞夺泸定桥》后,我设计了一道能力题:仿句(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用上带点的字写一句话,也可使用其他动词,注意准确使用动词。学生课前已作了充分准备,已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所以选材内容多,思路广。有的写“哄孩子”,有的写“大扫除”,有的写“救火”……文句描写精彩,引人入胜。如“火势越来越大,人们拎着水桶,捧着脸盆,拿着水管,投入到救火战斗中。”“小刚最喜欢舞刀弄剑,今天一出门,只见他头戴古帽,手拿大刀,骑着木马,大喝一声‘快下马缚罪’!”……仿句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平时的生活体验也结合到课堂上来了。所以广阔的生活空间,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它们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智力背景,加强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联系

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新概念,能够纳入他从各种书里吸取的知识体系里;这时候,课堂上所教的科学知识就具有了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会感到它们是帮助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弄得更明白的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把课堂上要教的教材跟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学生两方面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课前先让学生去欣赏有关的故事片,看看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初步评价一下其中的人物。上课时,让学生谈谈对人物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有的说:“我最恨曹操,因为他挟天子令诸侯。”有的说:“我喜欢关羽,他最讲义气。”有的说:“我喜欢张飞,他粗中有细、勇猛无比”……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抓重点句分析人物特点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作为教师、家长,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的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大家都知道,在知识的学习中,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忘得慢,听说做得来的记得牢。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设计语文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如教学《长城》时,运用以“一”带“面”,学法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加上欣赏录象、感情诵读,使学生爱长城、爱祖国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时候,再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配上婉转动听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象,学生如同置身于长城之上,再一次领略了这举世闻名的古老建筑。最后,让学生每人收集一个我国或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当一回小导游,开展了“走进名胜古迹”的集体旅游活动。活动中,小导游们侃侃而谈,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使同学们坐在教室里游览了祖国和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的体验,必定会产生乐学的兴趣。在设计的语文活动课上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也了解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凯旋门……还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语文能力。课堂充满了活力、情趣、智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关注学生的家庭作业,架设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桥梁

篇6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突出问题

1、可读之书太少。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学校缺乏资金,藏书少,学生的阅读面较窄,达不到预期效果。

2、读书氛围不浓。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很多学生不喜欢看书。虽说老师强调要多看课外书,但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的快乐。

3、读法不够科学。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地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

4、阅读难以持久。学校没有开展扎实有效的阅读活动,无阅读激励措施,无相关评价机制,不能很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缺少坚持阅读的内在动力。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促进学生阅读。

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终生的生活方式,我们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

(1)结合我们的“晨诵、午读、暮省活动”,在开家长会时为学生讲解阅读的好处与重要性,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提议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倡导亲子阅读。

(2)作为班主任,根据学生的需要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到图书馆借阅一定数量的图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归还,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也可以充实班级图书角,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了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建立阅读制度,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我们学校每周有一节课外经典阅读课和每周日的晚间阅读大比拼活动课,有共同的阅读书目,为我们的课外阅读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其次,有意识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每天阅读不少于30分钟,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

第三,平时,学生随时可以到图书角借书,保证每天手中都有一本课外读物,随时可以阅读。

3、推荐读物,学会选择阅读。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年龄和兴趣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二)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教会学生阅读。

为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1、阅读序文和目录指导

读书先看序文和目录,是一种好习惯。因为“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文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直少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

2、阅读参考资料指导

阅读有些书籍、文章,如果想对它的内容作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参读有关的资料。如学了一个单元后,对单元的主题或主旨,想深入的了解,感受,可阅读相关的主题丛书内容,读了名人,名作,想对某一人物或历史、某一文化深入了解,那么就指导学生参读有关的资料。

3、阅读方法指导

(1)浏览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可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即可。

(2)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

(3)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4)读思结合法。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因此,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4、做“读书笔记”指导

在阅读中,学生见到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断,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因而,从三年级开始,就为学生设计适应其年龄特征的读书笔记,并对学生作记读书笔记的指导,以便学生随时记录。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1、读书笔记展评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我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展评。

2、读书交流报告会

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或读一文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

3、开展读书竞赛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可采用讲故事、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

4、组织节目表演或游戏

孩子是最喜欢游戏和表演的,我们可以借助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或成语接龙等这些生动的载体加快课外阅读进程的推进。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巩固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

(四)完善阅读评价机制,巩固阅读效果。

篇7

关键词: 职高语文课外读物 问题 原因 建设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职高生阅读语文类课外读物的情况很不乐观。从我任教的感受来看,近几年职高学生在语文课外书籍的阅读量上甚至比几年前的学生有所下降,语文课外知识也不如前几年的学生丰富。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职高生阅读语文课外读物?大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课外阅读。二是学习任务比较轻松,没有动力进行课外阅读。三是适合职高生阅读的语文课外读物比较少。四是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师长的有效指导。

一、职高语文课外读特缺乏的原因

在影响职高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因素中,语文课外读物自身的匮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近几年书店里学生的课外读物类书籍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在这些语课外读物类书籍中,适合职高生阅读的书籍更是少之又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当前职高语文课外书籍缺乏的现象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高语文课外阅读长期得不到重视,导致作者和出版社没有利益驱动来写作、出版更多的作品。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效益成为许多作者和出版社优先考虑的因素,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他们宁愿花更多的精力去写作、出版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畅销书。职高语文课外读物市场比较小,获利不大,因此不少作者和出版商不太愿意冒着微利甚至亏本的风险推出一些职高语文课外读物。

其次,现在书店里确实有不少新出版的语文类书籍,但是,这些书籍却存在着儿童化和成人化两大特点。在琳琅满目的语文书籍中,有许多是装帧精美的儿童礼品读物,这些读物图文并茂,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课外阅读材料,但对职高生来说,这些读物缺少系统性,也缺乏深度,并不适合进行阅读训练。另外一些书籍则是一些较为难懂的专业著作,适合大学生或专业人士阅读,显然,这一部分书籍也不适合职高生。

最后,部分读物有误导青少年之嫌。近几年来,随着央视《百家讲坛》等栏目的推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阅读人文类书籍的浪潮,不少此类小说应运而生。在这些小说中,有些既有严谨的专业依据,又有生动的文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但也有部分作品纯粹是虚构,即所谓的穿越文学、架空小说,阅读这些作品,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的职高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阅读观念,影响对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职高语文课外读物建设建议

由于适合职高生阅读的语文课外读物相对匮乏,如何建设职高语文课外读物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实际上,职高语文课外读物这一市场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只要出版商精心组织策划,各方齐心协力,政府部门给予引导扶持,各方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就可以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教育主管部门、课程开发者、史学工作者包括职高语文老师、作者、出版社、书店等相关单位人员应积极配合,行动起来,为职高生创作更多的适合的语文课外读物。

首先,从课程层面来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职高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并精选了一些文学名著供学生阅读。我们可模仿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更加具体可操作的课外阅读要求,并推荐一些优秀的语文课外读物以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语文教材之外,还有一本读本,读本不作学习要求,但是里面收录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语文课程体系中,可模仿这一设置,也编写一些语文读本,从一些优秀的语文著作中选取一些和学生所学课文配套的作品选段,从而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一点做起来不难,毕竟普通中学教育这一块已经做得比较好了。职高可以向他们学习取经。

其次,从出版物层面来讲,各方面应通力合作,编写一批符合职高生认知特点和阅读习惯的课本配套读物和语文普及读物。正如前文所说,当前许多课外阅读书籍存在着儿童化或成人化的问题,真正适合职高生阅读的作品不是很多。针对这一情况,出版商应联合广大史学工作者和职高语文老师,利用后两者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为职高生编写一些既符合时展又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课本配套读物,让职高生在课外阅读的同时,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出版商还可以组织编写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语文普及读物,让一部分对语文感兴趣又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假期的时候,有适合自己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作品来阅读,提高对语文的认识。

再次,努力改编一些史学名著供职高生阅读。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史学名著,不同时期的史学名著都代表着那一时期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我们要选择一部分适合职高生的史学名著出版发行。当然,就如同文学名著在给职高生阅读时需要做一定的改编、缩写一样,对这些史学名著也需要做适合职高生的改编,以符合职高生的认知水平与阅读习惯。首先,将史学名著作一些通俗的改编,以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理论性的文字,应加以必要的简化与解释。其次,有些史学名著篇幅较长,可对其内容进行缩写或精选。最后,对于一些史学名著,可在正文前面加上必要的导读。以上的方式可降低学生阅读史学名著的门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亲近名著。

最后,在不能改变现状的当下,重要的是培养职高生的阅读意识,让广大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职高生的视野,走进职校的课堂,以此提高职高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职高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而适合职高生阅读的语文课外读物却相对匮乏,如何更好地建设职高语文课外读物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方应通力合作,行动起来,从课程建设、出版物发行等方面着手,为职高生提供更多优秀的语文课外读物,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曾丽英.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适应课改的需要[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04) .

篇8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变革的需要,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2)扩充学生的阅读时间。(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5)寻求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的策略、途径。希望用课外阅读让学生夯实文化底蕴,铸造完美人格,提升生命境界,打好人生底色。同时也希望借此课题的研究,打造研究型教师,促进我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调查研究法

进行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编演课本剧,专题辩论,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等多种形式,拓展课内学习空间。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地课外阅读、背诵优秀诗文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办手抄报、剪贴本、开故事会、经典诵读、图书义卖、作家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开创课外学习空间。

3.经验总结法

以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依据,根据研究过程中原始的事实材料,总结研究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课外阅读活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抓基础

1、调查摸底

在课题实施前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学生阅读意识的调查、阅

读的材料的调查、阅读的目的的调查、阅读方法的调查。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慵懒行为、敷衍行为、偏食行为、功利行为、盲从行为、浮躁行为等几个方面。表现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可依,缺乏指导,课外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一直在课堂教材、精读的框架上下功夫,实际上,很多大家和名家的成才经历都证明,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是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根本依据。

2、落实分工

课题组成员各自职责如下:

序号姓名职务职责分工

1马宏语文教研员具体指导实施、组织学习培训

2张国香校长全面主持课题工作

3胡俊副校长研究、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计划措施制度,组织开题结题,进行阶段总结。 4盛厚祥教导处副主任具体落实活动,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5杨玉翠教研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6党国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7赵晓兰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8杨阚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9丁美霞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10陈春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3、科学制定课题方案,隆重开题。

为了使课题方案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实践操作,课题组查找了有关课题的文献资料,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反复研究,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反思自身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促进课题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找出需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最后撰写出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制定出具体研究措施与研究方法。

xx年x月,我们请来凤凰母语研究所徐晓华主任、区教研员马宏老师为我们进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徐主任对我校课题研究的思路、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校本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心地指导。要求课题组紧紧围绕核心,扎实深入,求真务实地开展研究,力争研出成果,创出特色来,提升课题的推广价值。本次开题会提高了实验教师对课题工作的认识,更新理念,激发研究欲望。

4、后勤保障有力。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实验课题组每学期一定的课题津贴,并拨出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课题培训,还购买了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充分体现了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阶段抓落实

1.氛围倡读。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激励师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校首先积极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校园里,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学校品牌的愿景激励着我们,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的口号鼓舞着我们,读书长廊里一本本经典读物吸引着我们,图书馆里阵阵书香陶醉着我们,学校网站上307条书香专栏新闻记录着我们的足迹师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享受着阅读。

2.专家领读。

三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特级教师孙景华、陈树明、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亮、市教研室汪笑梅主任、市小学语文教研员芮琼老师、全国儿童阅读

推广人余耀、《科学大众》、《少年文艺》杂志社等专家来校指导引领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在市教研员芮老师的积极推荐下,我们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市文明办组织的南京市乡村阅读联盟校,在联盟校的活动中,我们得到了省市教育专家、省少儿出版社等专家的指导,同时与兄弟学校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3.书源保读。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读书资源匮乏,学生课外读物常常得不到保证,学校开源节流充实图书馆的藏书,同时积极向市区技装办申请复本:配备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推进的经典读物,我们坚持每年12套经典读物,每套55本,全校分年段漂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从书源上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工作的激情感动了南京市文明办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赠送了图书;我们读书的热情感动了西善桥街道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设立了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每年6万的基金保证了学生、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4.教师范读。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教师读书沙龙、读书演讲、美文诵读、故事讲述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外出观摩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参加亲近母语研讨活动,先后赴扬州市书香校园东关小学、无锡市书香校园育红小学、南京市首届金陵书香校园禄口小学观摩书香校园建设,提高了教师的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为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5. 课题研读。

近几年来,我校积极申报了《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学校品牌》、《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能力的研究》、《科学认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等课题的研究,努力用教育科研提升我们研究的层次,用教育科研穿起我们实践的主线,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6.课程促读。

语文团队的教师们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南京市教研室推荐的课外读物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书香》,以此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载体,同时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阅读的窗户。

7.课堂导读。

为了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校每周从校本课时中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教师们利用阅读指导课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一节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教会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我们不仅指导西小的孩子,还积极参加南京市教研室发起的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行动,语文团队的老师们定期到六合马集小学开展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活动:课外阅读指导课、一对一结对指导孩子们读书、给孩子们赠送经典读书。我们的老师被马集的纯朴的孩子们称作飞翔的蒲公英。

8.晨诵午读。

为了保证孩子们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课外阅读,我们的教师坚持每天组织学生晨诵午读。每天清晨,朗朗的读书声;每天中午专注的阅读,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保证了学生每天40分钟的阅读时间。

9.活动品读。

在我们西小孩子们每年最盼望的节日就是儿童节和读书节,因为在读书节里,孩子们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可以爱心义卖图书,可以参加书香夏令营,可以加入春蕾文学社,可以表演童话剧、课本剧、可以观看经典童话剧,可以美文诵读,可以获得书香班级、书香小明星的殊荣,可以与作家零距离。孩子们在读书节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0.国学诵读。

国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走进国学,品味经典,我们成立了国学书院,

邀请北京育灵童国学院专家来校为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国学专题讲座;组织领导、教师赴南师大、北京大学参加国学研讨活动,为每个班配备了国学电子课堂,组织师生开展国学诵读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师生徜徉在国学的殿堂,品味着国学的魅力。

11.亲子共读。

为了营造和谐的家庭读书氛围,我校成立了家长学堂,邀请专家作主题讲座,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学校图书馆为家长和部分社区居民办理借书证,坚持开展亲子共读知识竞赛、书香家庭评选,促进家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总结阶段重分析

三年的研究,我们的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着成效。

1.学生成长。

(1)、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有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几种读书方法;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预习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在课题研究中,三个班级被评为南京市书香班级,小书虫志愿服务岗获区志愿者行动服务岗。一名学生被评为阅读小天使,四名学生被评为金陵读书小明星。学生习作在各类杂志、报纸上发表,因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多名学生获全国创新发明大赛一等奖,全国百名好少年、江苏省金钥匙大赛一等奖,南京市百名优秀小公民等荣誉称号。

2.教师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将教育的眼界从课内引向课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每年均有近百篇的教师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雨花电视台、江苏科技报、金陵晚报、家教周刊、南京教研网、江苏教育网等媒体分别多次对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以及教师的论文进行了报道和发表。我们教师的研究论文分别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京教育》等等教育刊物登载。学校教科室多次在市区受到表彰,教师也多次受到市区教科所(室)的表彰并且获得教科研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3.学校成长。

三年来,在创建书香校园的路上,我们实践着,收获着,学校被评为:南京市首届金

陵书香校园 江苏省小学语文实验工作先进集体;语文团队获南京市语文先进教研组;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优秀组织奖;语文团队获大家语文博客网网络教研优秀团队;《书香》校本课程获南京市二等奖;20xx年获区读书节优秀组织奖。

四、研究工作的反思

三年多的研究,我们品尝了收获和成功,特别是学生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备尝了探究的艰辛。尽管我们时刻在思考,不断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我们认为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

1.完善《书香》校本课程。

(1)拟定《书香》课程目标;

(2)精选《书香》推荐篇目;

(3)编写《书香》教师用书;

(4)提高《书香》课堂实效;

(5)完善《书香》评价体系。

篇9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quot;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正如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口语,并没有什么人给他系统的讲解词语涵义、句子结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口语能力。此外,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quot;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其实,并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我们进行的?quot;真实的阅读","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与课内精读和语言学习相比,真实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是一种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真实的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因此,真实的阅读要求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其次真实的阅读时实践的,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第三,真实的阅读是大量的,只有大量、持续的真实的阅读,才能使学习者语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于真实的阅读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事实证明,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主要是通过这种真实的阅读获得的。

从教学理论上看,真实的阅读很容易在现存的语言学习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个体母语水平发展系统中,它与儿童母语习得一起反映了从口语习得到书面语习得的母语水平发展到全过程;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与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共同构成了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语言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和真实的交际分别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目前,通过大量自由阅读来提高学生书面语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广大于语言教师的普遍认同。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一期)。显然,FVR就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不过,真实的阅读包括的内容比FVR更广一些。

从教学实践上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语文学习者都注重发挥了真实的阅读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一些大型的语文教改实验方案也是如此。上海市有一个"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改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从高中的5课时,初中的6课时中分别划出2课时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书籍,学生们对这种自由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大幅度的提高。(详见《语文学习》1989年第七期)目前,湖北宜昌市正在实施的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也将大量课外阅读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将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无独有偶,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有两个成功的语文教改方案也是以大量课外阅读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是由国家教委发文推广?quot;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一个是山东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前者突破了小学低年级不能进行阅读和作文的模式,在儿童入学不久,尚不认识汉字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使识字和阅读、写作同时起步,交叉进行,寓识汉字于阅读之中,发挥了阅读对识字、说话和写作的促进作用。后者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分别提高了5倍和4倍,把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部分用于课外自由阅读。在三~五年级每周开设三节课外自由阅读课,建立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双轨运行"新机制。这两个实验都取得了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显著效果。不仅如此,实验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详见《人民教育》1992年第10期和《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第10期)

那么如何将真实的阅读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大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传播民族文化。因为从语言习得论的观点看,语言能力只有在联系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形成,不负载信息量的语言活动不是真实的语言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真实的阅读占据主导地位,使阅读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也是语文作为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我们要坚持在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一点和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语感教学论是基本一致的。按照语言习得论的观点,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种阅读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而是主要关注内容的真实的阅读,所以我们还要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

篇10

一、 制订计划

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时,既要照顾学生的共性,又要观照学生的个性。学期初,师生共同商讨,选择课外读物的类型。类型归纳后要分以下几种:一类是中外名著、名家名篇,每学期看若干篇;二是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如《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标点符号用法表》等,以配合课内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三是配合课文学习的,如《朝花夕拾》《死水》《唐宋诗词选》等;四是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如《写作技巧初探》《我学议论文》等;五是有关社会热点、动态的,如有关环境的,有关申奥的;六是科技史地类的,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学生可根据计划的类型,自己寻找有关篇目自行阅读。

二、 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如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等于给其“鱼”而不授其“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大致可分为精读、泛读、默读、速读、跳读等。精读是一种反复钻研、反复揣摩的阅读方法,唐诗宋词、短篇小说适宜此法;泛读则是要求快速浏览,不必字斟句酌、咬文嚼字,通晓大意即可,长篇小说适宜此法;跳读则是抓住主要内容、主要环节阅读,长篇小说亦适用此法……当然,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灵活运用,方法视所读文章特点而定。教师可准备若干不同类型的文章,指导各种阅读方法的运用。

三、 课内延伸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激发学生对名著名篇的兴趣,由课内知识引申到课外读物不失为一个自然而有效的方法。如讲到《孔乙己》,不妨介绍一下鲁迅的为人为文,并自然地介绍鲁迅另外的白话名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呐喊》;如学习《背影》,可介绍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以及他在散文领域的杰出贡献。这样,由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阅读,引起学生兴趣,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四、 专题讨论

教师可事先作一个调查,请学生列出关注的作家作品或事物,定出讨论的专题,如“我看绿色食品”“第三只眼看韩寒”“武侠小说之我见”“一口气阅读一星期都不厌倦的作家”“回眸百年”“奥运史话”“我言我心”“遭遇李白”“港台大陆歌手大比拼”等专题,然后让学生自己结伴组成五人左右的“专题小组”,选定一个专题,自查资料、自我阅读、自行研究,可运用如网络、电视等多种信息媒介。

五、 交流评比

经常召开“奇文共赏析”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花十分钟时间简明扼要地介绍近期读过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并背诵或复述其中的精彩片段。这样,学生就像看了一则精彩的广告,不由自主地也想看看这部作品,无形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

六、 图书管理

学期初,由学生从自己的书架上拿下若干本最喜爱的书,成立“班级图书馆”,由专门的学生负责,作好登记、管理、借阅等工作,学期结束,归还书籍给学生。这样的做法既方便了学生的阅读,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