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7:5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幼儿喜爱阅读,把阅读变为一种习惯,除了要让幼儿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魅力,营造阅读的环境和丰富阅读的材料,还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身为阅读者的快乐和收获。在我们班级营造的书香文化中,我们精心为孩子、家长搭建了多种的阅读活动平台,鼓励和带动全体家长、孩子积极地参与到阅读的活动中,一贯坚持地阅读着、感受着,使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同吃饭喝水一般自然。1.班级阅读活动(1)教师专题讲座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交流活动。每学期教师举办阅读专题讲座活动,向家长宣传读书意义,讲解幼儿阅读的方法,推荐适合班级年龄段孩子适宜的图书。(2)开展家长观摩活动在观摩中引领家长走进图书的世界,感受幼儿对图书的兴趣,从而为家长开拓新的阅读思路。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故事以“猜猜我有多爱你”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小兔子表达爱的创新点子及大兔子对小兔子语言的重复,在对爱的具体事物进行对比后,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表达爱的其他点子,思考出许多表达方式。语言所到之处,就是一个孩子的思考所到之处,这种思考不仅促进了孩子语言的发展,更使孩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更完善———这是成为社会人的根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3)班级阅读活动我们将阅读纳入正常教学活动外,用教学活动的形式呈现阅读的内容、方法和快乐,还将阅读活动穿插在幼儿每日活动中进行,饭前十分钟、放学前十分钟以及活动等待环节等比较零碎的时间都可以组织幼儿自主阅读。(4)同伴互助阅读活动鼓励幼儿在区角与同伴一起感受阅读、体验阅读的快乐,并提倡幼儿之间合作学习、合作阅读,共同探讨和交流自己对同一本书的看法和理解,这种交流中存在的共鸣和争论,势必对幼儿的阅读产生进一步的探索和需求,从而让幼儿彼此影响和引导,共同沉浸在阅读的愉悦中。2.家庭互动阅读(1)书香家庭申报家庭永远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孩子们在家庭中自由、放松地阅读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刻的,父母的阅读习惯对孩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积极踊跃投身到书香家庭的申报活动中,积极丰富自家的藏书、用心创设家庭阅读角,营造自家阅读室的氛围;认真填写自荐表,将自己家里的阅读故事与他人分享;将亲子阅读照片展示出来,表达了自己创建书香家庭的做法和决心。书香家庭评选吸引了许多家长的积极参与,在这种大家相互学习、不断促进的状态下,既感染了其他家长,对自己也是一个激励和鞭策,从而使阅读真正融入家庭中。(2)亲子阅读笔记交流亲子阅读笔记是让家长和幼儿共同记录下读书的点点滴滴。把家长和孩子易趣读书的故事,读书的心得,读书的快乐以及与读书相关的一切收获都记录下来。(3)家长阅读交流沙龙通过亲子阅读沙龙与答疑让家长交流各自的亲子阅读心得,解决了家长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交流阅读笔记,大家互相交流与分享,互相借鉴。(4)亲子阅读活动鼓励幼儿和家长进行亲子阅读,让幼儿在家庭中也置身于书香与亲密情感中。
二、阅读展示活动,活跃阅读文化
1.班级故事大王比赛比赛活动中幼儿大胆自信、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很好地展示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和语言功底。2.自制图书活动幼儿阅读图书后,进行续编和创编故事,并用图文的形式做成故事书展出,与同伴交流讲述。3.亲子阅读表演在亲子活动中,幼儿和父母创作表演的绘本、童话剧,有趣的背景、可爱的服装道具、活灵活现的表演,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更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4.阅读宝贝展示秀孩子们模仿主持人,把阅读到的新闻、故事、童话等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活动开展以来,促使孩子们多阅读,多寻找多形式的表演素材。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家长和孩子真正感受与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家长、孩子对阅读的认同感,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中。书香班级文化创建以来,我们动员教师、家庭、幼儿的力量,开展多形式的阅读活动。大家播撒阅读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大,从班级延伸到校园、家庭乃至社会,感动和鼓舞着更多的人参与到阅读中,助力全民阅读的快乐,从而真正使阅读改变了我们人生的宽度与深度,收获人生的丰富多彩。
作者:袁海涛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宿迁学院附属学校幼儿园
篇2
如《春到梅花山》一文写梅花山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看花的情景,虽然这没直接写梅花的美,可从人们观花的动作、神态中,处处都流露出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更爱如花盛世这一思想感情。但如何让学生透过游人拥挤的赏花场面来感受花潮的美,理解盛世的美呢?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从读中感受。进行“美读”示范时,我除了情感激昂外还注意语调的变化,轻重音,节奏快慢的掌握,面部表情的显露等,一句话就是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再通过“美读”练习和背诵练习,使文中的诗情画意,在头脑中浮现出来,形成美的定格,学生会深深感受花潮美,盛世更美,学生沉醉在这种美的享受中,不仅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歌颂如花盛世的思想感情。
二、入境分析理解美
培养理解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审美化的高一层次的要求,理解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如教学《花潮》一课时,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海棠花和观花人的,是怎样凭着“花潮”歌颂这似海的春光,如花的盛世,那就需要让学生对字、词、句、段进行细细地品味分析。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整体了解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海棠花的,然后通过录像观察远处的海棠花,进一步理解作者把海棠花色彩鲜艳浓烈比作“红云”“红海”,是为了突出海棠花的多、美。近处的海棠花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拟人句:“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及有风时、无风时,阳光照射花的不同姿态来感受海棠花的形状和影子。最后通过听花下错综复杂的声音(录音),结合比喻句“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海棠花的繁茂之美。这样深入地组织学生欣赏品析,使学生感受到了花形似“潮”,花影似潮,花下的声音似潮的绝伦境界。在写海棠花之后作者又着重写了人们看花、爱花的情形。写得很有顺序,让学生通过细细阅读,理解人们看花方式虽不同,可“好、也好、更好”这些层层递进的词却把人们赏花、爱花的美好心情写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课文的层层剖析、品析、欣赏,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优美语言,培养了学生赞美大自然的美,祝愿祖国的繁荣、昌盛的美好情感。
三、结语
篇3
比如在讲解《秋天》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阅读之前为学生播放一些与秋天相关的视频,特别是展现秋天魅力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秋天到了有收获,秋天到了有美景,引导学生在接触阅读文章之前先走进一个秋的天堂。当学生在秋景图中看到并感受到秋天的一草一木,感受秋天的喜悦与欢乐,自然会将个人情感与秋天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秋天,会强化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开展,让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不同的秋天。
二、引导个性化探究发言,呵护星星之火
自主探究与发言,是让学生产生个性化阅读想法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建立起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先将自己的看法与感受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们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阅读学习。先入为主的观念剥夺了广大初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个性化阅读之前教师所作的讲解,往往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独立地进行阅读与思考,通过发言来肯定与呵护学生的个性化想法。星星之火得到呵护,才能推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广泛开展。比如在讲解《理想》的时候,教师没有必要在教学前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对理想的看法等,而是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学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讨论,并于探究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些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出,“通过阅读,让我联想到理想与梦想,前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而后者实现的机会较小”,学生提出“我们需要有理想,有了理想,生活与学习才能有动力”等看法。这些个性化阅读的星星之火,让阅读课堂更加活跃与充实,同时让学生找到了主人翁的学习地位。
三、开发个性化教学资源,呵护星星之火
初中语文课堂是初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但绝不是全部。课文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冰山一角,要将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有效实施,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扩展视野,推动学生提高阅读量。大语文教学观的推广,让越来越多地语文教师认识到学生阅读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当代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搜集要打破课本的限制,科学地将课内外的阅读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扩展自己的视界,建立现代化的阅读学习观。学生读得多了,见得多了,就会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追求与阅读方法,促进学生快速成长。比如在讲解《丑小鸭》这一泛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出发点,进行阅读扩展。一些学生喜欢动物类的文章,那么教师为让其课下搜集一些动物类的优秀文章,通过阅读与复述与大家进行分享。一些学生喜欢安徒生童话,让教师就鼓励学生开展童话方向的课下阅读,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资源,会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实施。
四、结语
篇4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善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多媒体技术为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创造了新的途径,教师要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在导入时,我播放一首MV《我的父亲》,营造阅读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情绪;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父亲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为阅读学习做好充分铺垫。这样不仅快速地进入阅读学习主题,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学习的趣味性。
2.创设生活化阅读情境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文学作品是作家基于生活的感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结合社会生活,尤其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阅读积累与阅读经验。在学习《我的第一本书》时,为了帮助学生调动阅读学习积累,我先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阅读的第一本书,以及这本书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经历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够使学生与作者形成强烈的共鸣。
二、丰富文本朗读形式,以读促进理解
1.注重朗读层次
朗读要有效促进语文阅读学习,注重朗读的层次,做到层层推进,重点突出。阅读学习中,怎么读成为语文教师迫切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阅读课堂时间紧,必须要优化文本朗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充满激情,必须借助读方能体会文章的妙处。我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形成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来读。例如文章的结尾部分:“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此外,读一读文章中语句优美的句段,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辞藻美;读描写的句段,文章中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对突出人物形象与文章中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直接感受到人物形象,深化文本思想情感理解;读议论抒情的句段,可将作者的情感直接宣泄出来,有助于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2.注意引入赛读
初中生大多争强好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入赛读形式。《海燕》这篇散文诗,在具体朗读操作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个体赛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促进学生朗读的优化意识。学生对朗读的投入,实质上是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的过程。学生在朗读揣摩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正是因为深入文本,才很好地领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与作者形成共鸣,读出了文本的“味道”。散文集《朝花夕拾》,学生多阅读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刻。赛读的实质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推动学生自主“预学”,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朗读中得到有效激活。
三、重视方法指导,挖掘主体潜能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优化初中阅读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学生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1.基于阅读学习规律指导阅读
阅读作为一项语文学习活动,自身具有一定的学习规律,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把握住阅读学习的一般规律,将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变色龙》这篇小说时,先引导学生自主“预学”,突出学生学习主体,通过预学,解决阅读学习中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创作背景及作者有关知识,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与初步认识;课堂基于单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将略读与精读相结合,从整体感知情节,再局部细探,分析人物描写,分析作品思想主题与写法;最后,进行文本质疑与释疑,从而把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形成阅读感悟,大大提升学生小说阅读学习效率。
2.基于文本特点指导学生阅读
篇5
相对于传统的文学作品,图画书有独特的体裁特征,通常由“图像”和“语言”两个符号系统共同呈现,是“图画”和“文字”结合而成的“复合”文本;图画书作品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与文化,具有教育学、美学、文学的内涵,反映作者和绘者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艺术个性,图画书艺术的新颖、独特、广阔、丰富与深刻,决定了图画书的阅读、图画书图画和文字的解读、理解、判断和评价,需要建立在所欣赏图画书作品的文本特质基础上。三年级的一个班实验了图画书作品《黎明》的班级阅读指导。《黎明》描绘的是山中湖边的黎明以及黎明到来的过程,凭借水彩画及水墨晕染的技法,作者刻画了空旷中隐现的山影树影,水面逐渐升腾的雾气,近岸的水草和岸边的小船,盘旋空中的蝙蝠与伫足树枝上的小鸟,呈现出黎明渐近时分,光影明暗中各种物象影影绰绰的轮廓与朦朦胧胧的美感,极具化境写意的神韵和艺术感染力。诗画一体是《黎明》鲜明的艺术特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从设计上就注意把握了这一特点,首先以一小段古琴曲让学生安静下来,然后自己舒缓轻声地一页页读出文字,学生很快调动自己的感官,沉浸到作品的情境中,虽然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没有夸张趣致的人物,他们仍然饶有兴致地仔细观察、体会、想象,当“欸乃一声山水绿”的画卷打开,全班都情不自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配合这一文本,教师介绍了《黎明》的创作背景,指出作者的创意灵感源自中国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渔翁》,并将诗歌全文呈现出来,指出作品清新隽永的诗歌品格与韵致,以及表现出的中国诗画明净空灵、疏朗开阔的意境与风范。因为是中年级的学生,教师没有对此加以更多的阐发,而是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开始重复阅读、小声讨论,让课程自然结束。教师总结这一课程时特别提到事先查阅文献的重要性,认为把握作品特点可以让阅读指导密切结合文本内容,突出特点,讲出特色,应该通过了解图画书作品的创作时代、作家背景,参照导读、书评在内专业评论与评价,确定作品阅读的重点、难点及兴趣点,进而设计出有针对性有特色的阅读教学指导方案,并预留调整与策应的空间。
二、图画书的阅读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其实,由于图画书多以图为主,形象而直观,儿童读者有兴趣也能够完成自主阅读,而图画书艺术又有其特殊性,在图文共同又分别讲述故事的前提下,读者本来就需要在阅读中连接图文内容,整合和构建故事系统,许多作品要表现的内容包含在图画画面细节中,或隐含在包括扉页、环衬、封面封底在内的装帧设计里,需要读者主动感知与关注,获取、加工其中的视觉信息,体味和领略其中的奥秘与趣味。儿童具有读图的天赋,他们能够调动 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很快进入图画书的艺术空间,我们的图画书阅读课应配合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阅读主体,策动他们进行自主发现与探究的阅读。二年级的一堂图画书欣赏课选择了《娃娃》。《娃娃》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本土原创的图画书作品,曹文轩认为图画书与文学文本一样,传达思想情感与美,不应认定其必须以图画为主,减少文字量或弱化故事,所以这个作品具有长篇的文字,图文配合方式也较为传统。针对这一文本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采用自己读出文字学生一边聆听一边阅读图画的基本方式,有意放缓翻页的节奏,不时通过停顿或静默让学生自由讨论。从整体阅读过程看,绝大多数同学都自然进入了作品图文的阅读,他们对图画书整体与局部,包括色彩与构图、媒材与装帧设计都有仔细的关注,从现场的学生反应可以看出,《娃娃》深沉意蕴与真挚情感打动了他们。事实证明低年级的学生班级,在教师的有效策动下,能够自主开展并完成文字量大、有长度和深度的阅读。阅读讨论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问答环节时要谨慎而节制,避免一问到底、发问不止,要对应作品的阅读要点或阅读难点进行必要而有效的发问,略去平行的无关紧要的细节性追问,一方面不干扰学生阅读的连贯过程,另一方面也留下一些他们自主发现的空间。学生的主动提问更有价值,合并学生自己的个性化回答,会生成自由而充分的讨论,是图画书阅读指导课最必要也最有意义的部分。《娃娃》阅读课堂就以学生提问为主,看到封面他们就提出了“娃娃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叫娃娃的问题”,教师没有回应,而是悬念推进阅读,不久学生在过程中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整堂课教师很少提问,只在作品最重要的戏剧到来之前,问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该不该将第108个娃娃送给那个小姑娘”,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愿望回答后,教师没有评价,而是翻过书页,念出作品的文字。在学生的感动和震撼中将阅读课堂教学也推向。显然这样的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活动,能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所有参与者获得阅读成就感及自信心,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学生课后非常出色的图画或文字形式阅读回应证明了这一点。
三、图画书课程应以阅读为核心
篇6
一、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中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逐渐地改变了应试教育对阅读教学的束缚,这就使得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必须要认清现实状况。
1.个性化体现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阅读教学方面倡导个性化阅读,这一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个性化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基层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实际受重视程度是不够高的,绝大部分使用粤教版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常规教学中,依然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模式,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应试教育大的环境下,沿海地区的大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将个性化阅读看做是句空话套话,而对怎么样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数则显得更加重视。
2.个性化阅读方法不当
在部分大、中城市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施,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不完善和不科学。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会有意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并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然而其结果是学生有了许多新颖的想法却脱离了文本实际。还有一种是在课堂探讨中,学生虽然尊重文本实际,但却依然是按照旧模式对阅读内容照搬照套,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个性化。
3.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长期的非规范性语言的使用是造成这一难题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农村地区,大部分学生在课下都是用粤方言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上的语文阅读教学。学生长期在粤语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势必阻碍其对语文阅读中个性化的理解。除此之外,长期养成的语言习惯也造成了使用粤教版教材地区的学生对个性化的语文阅读教学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这种创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有语言沟通困难的学生,要考虑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二、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途径
针对我国高中语文阅读的个性化现状,笔者作了深刻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以下的几项措施,希望能够对这一现状的改变产生积极作用。
1.加大对语文阅读个性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要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发展,应该从加大对语文阅读个性化教学的重视程度着手。首先,基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的个性化要求,将这一创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其次,要尽量在日常教学中减少以往不科学的经验传授,将工作重心转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个性化发展上来;最后,教育工作者要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不能在观念上有误差和歧义,不能将其当作空话套话,而是应该积极为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作长远的打算。
2.完善促进高中语文阅读个性化的措施
完善促进高中语文阅读个性化的主要措施有三点:其一,教师在推进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发展过程中,既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也要保证其在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不脱离课本、脱离实际。其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逐渐注重体验和认知,不能将教学变成一个机械化的模式,这样才能保证文本个性、学生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个性不丧失。其三,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多元的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此外,阅读答案的设定也不能过于死板绝对,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师生的更多思考,更有利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体现。
3.规范语言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7
关键词 高校 阅读文化 价值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首先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阅读方法是高校阅读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阅读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不论是法国的“直接阅读”,还是德国的“最佳阅读”,美国的“效率阅读”,都是向读者提供高效的阅读理论和实用的阅读方法。20世纪中期以来,快速阅读一直是阅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以大量的社会速读和学校速读实践证明了速读理论和速读训练的可行性,比如前苏联出版的《快速阅读法》、美国的《快速阅读训练手册》,都是指导读者提高阅读效率的著作。美国是世界阅读研究的中心,也是快速阅读研究的中心。美国学者伍德创立的“直视速读法”可将阅读效率提高到每分钟5000至10000个单词,此外还有谢尔的“强化阅读法”、桑卡的“意群视读法”、弗莱的“计时阅读法”等,都是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的阅读方法。
大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对文本内容接受、理解、记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方法和阅读效率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接受程度。阅读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学习的过程,而阅读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高校阅读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学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高效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实践和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
2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阅读过程在本质上是思维过程,当阅读者聚精会神地阅读时,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思索、想象、判断、推理和评价。美国的阅读学专家M.A·汀克的研究结果:“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移动仅占时间的5%,其余95%的时间则用于思维。” 如果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不强,也恰恰是思维能力不强的一种表现。
科学的阅读训练可以使阅读者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善于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思维清晰、严密和快捷,并且善于联想和想象,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这样对于阅读者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除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之外,图书馆是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和强大的数据信息资源为学生获取自然、社科等各领域知识提供了便利,随着当前图书馆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图书馆建设为载体的高校阅读文化建设对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除了以传统阅读方式来完成知识体系构建,高校所开展的各项阅读活动也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提升阅读能力。比如新书推荐活动和推荐必读书目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好书,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有明确的阅读指引;读书征文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阅读层次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发展;总体来看,高校阅读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4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阅读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的人文经典名著往往代表着人类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最优秀的智慧结晶,是真、善、美的集合体,也是使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丁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知识和美德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却可以通过阅读同时获得。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阅读好书对人的心灵有重大影响,笛卡尔说得那样:“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培根说得更为深刻、透彻、全面:“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人文经典,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伟大著作的感染,提高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通过学习经典著作中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真善美的塑造,真正成为德与智全面发展的人。
同时,阅读人文经典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属于阅读的艺术价值。读者通过阅读获得对读物的美感享受,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就是阅读审美价值的实现。按照“美在和谐”的观点,阅读审美的客观条件是读物的美质,阅读审美的主观条件是读者的美感,主客统一,才能达到阅读过程中最佳的审美境界。通过提高审美能力,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更有助于在阅读过程中区获得美的体验和感知,从而塑造美丽的心灵,提升人文素质和精神品位。
5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
高校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仅是指课堂学习和考试的能力,还包括自主阅读、独立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如何通过个体阅读去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通过阅读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取得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如此,阅读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交流实践,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水平。智慧是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可以全面开发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诸力综合就形成了人的智慧。因此,阅读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进阅读方法、优化阅读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
6 高校阅读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高校阅读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提高,还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当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事关高校的内涵建设和全面发展,加强高校阅读文化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阅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阅读是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首要途径,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去爱读书、读好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和道德品质,为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高校阅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导向。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有正确的导向,高校阅读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合理的阅读结构,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只有让学生通过阅读去获得审美的能力和精神体验,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树立正确导向。
高校阅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等各个具体方面,而开展阅读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文化建设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人文经典可以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优良精神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曾祥芹.古代阅读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
篇8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并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阅读,重在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化学用语的自学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这些内容的学习难度不大,但都很严谨,学生只要通过认真阅读、仔细推敲就可以掌握。课前一天,教师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用语编成《课前训练》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习或课外时间自学课本的相关知识,完成《课前训练》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提出问题,上课时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同时要求学生对重要的概念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课前自学阅读有利于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既给学生下水导“游”,也借以启发其巩固练习,掌握阅读方法。
2.课堂阅读,重在提高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入课时创设阅读情境,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教材上很多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很强,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充分运用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针对课本上静态知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课件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课下自学阅读的兴趣。(2)课堂阅读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图象、图表、数据。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要具备“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图形、图表或数据来说明,可以使之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概念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引领学生阅读分析这些图表、图形、数据。首先,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是学习化学实验的最快捷、最便利的语言。在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1)实验的目的;(2)实验的原理;(3)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4)实验装置图各个部分的作用;(5)实验要求的条件和注意事项;⑹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和结论。其次,化学课本中还有许多图形、图表和数据。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图形,让学生理解图形中横、纵坐标的化学意义和图上点、线、面的化学内涵。化学课本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表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这些都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在化学课堂阅读中,要培养学生从数据图形中读出问题,读出规律,导出概念的能力。
3.课后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发散思维,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学生课后阅读能使教师反馈信息,检测学生自身阅读是否有效进行。(1)课后阅读是学生对某一阶段已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学完一章后,必须让学生对全章知识进行再次阅读并进行归纳总结。为达目的,教师要把阅读、思考、归纳的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并对学生归纳总结的知识点进行批阅,有针对性的对所有有进步的学生表扬,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即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2)课后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学习完选3第一章第一节的能层、能级、构造原理、能级组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推测第八周期能够容纳多少种元素?在学习完NH3的溶解性及喷泉实验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推测还有哪些物质在哪些情况下可形成喷泉?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以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使知识容量增多,思维过程灵活。(3)学生从课后阅读中,获取新信息,提高分析应用能力。学习过程中,题目反馈出的信息在课本中不是直接体现出来的,要将所有信息整合,结合书本已学知识,理清思路,才能顺利解答。针对课后练习题,要学会删选、分析、判断和推理,要学会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自学阅读能力中的分析应用能力。
二、结语
篇9
[关键词]语言习得童话转喻逻辑思维
童话故事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不仅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就连成年人也难以忘记童话曾经给他们童年带来的快乐和难以泯灭的温馨记忆。中外著名的童话作品可谓举不胜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蓝胡子的故事》等西方童话故事;在中国也涌现出许多作家为童话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如:《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等等。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体材特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语言学家主要从童话的体裁特征、童话故事对儿童成长以及对个体童话作品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童话中屡见不鲜的转喻现象在促进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给予很少的关注。本文将对童话中的转喻进行探究,认为转喻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儿童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转喻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成长为具有较牢固的哲学基础,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新颖理论见解的语言学流派。许多语言学家也从新的视角对转喻进行了探究。“转喻(metonymy)”一词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拉丁文献《修辞和解释》中,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工具,体现一种替代关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认为转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转喻下定义,试图想囊括所有的转喻现象,但却没能找到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定义。如在牛津字典中,转喻被定义为:
Thesubstitutionofthenameofanattributeoradjunctforthatofthethingmeant.
该权威字典从传统的修辞角度给转喻下的定义,即转喻是名称之间的替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定义转喻。如Radden&Kovecses(1999):
Metonymyisacognitiveprocessinwhichoneconceptualentity,thevehicle,providesmentalaccesstoanotherconceptualentity,thetarget,withinthesamecognitivemodel.
认知语言学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概念转喻。Lakoff&Turner从认知域的角度定义概念转喻;WilliamCroft基于“认知矩阵”的概念,认为转喻的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AntonioBarcelona认同转喻是域突显现象;认知语法的创始人RonaldLangacker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解释转喻现象等等。对转喻的分类,传统修辞学试图归纳所有多样繁杂的转喻表达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各种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概括。Radden&Kovecses(1999)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给出了较全面、系统的分类。转喻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二、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的历史久远,其雏形是神话传说。人们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试图对未知世界或某些自然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童话源于西方,直到近代中国才出现童话这一概念,随之繁荣地发展起来。童话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安徒生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范。童话的形式从约定俗成的公式化变成与其它文学体裁形式相交融,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如: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散文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童话故事中增添了科幻的色彩。就其内容而言,传统的童话故事主旨鲜明,叙事方法单一,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现代文学终于将文学的指针明确指向儿童的心灵世界,试图运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童话时代的美妙想象。比较传统童话,现代童话不只是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童话故事的语言同样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匹配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相吻合,采用简洁精练的词句突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转喻不仅是童话故事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作为人们的认知机制顺应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一直是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心的焦点。语言天赋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即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习得语言过程是反复模拟、操练和强化的过程。韩礼德从语言的功能角度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与其周围的人进行交际。他们试图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由于先天的原因、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智力开发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存在个体差异,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可见。儿童从出生到具有熟练口语能力大致分为4个时期。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个月左右);2.语言准备期(7至11或12月);3.语言发展期(1岁至两岁半左右);4.语言成熟期(两岁半至4.5岁或5岁)。此后,儿童后天的教育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成效更为明显。儿童语言习得与认知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2岁时能够把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能把形状、大小、颜色和性能各异的车辆称为小汽车。5-6岁时,儿童开始对概念进行抽象压缩和提炼。儿童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表意能力较弱,为了减少交流的阻碍,基于转喻思维模式,他们会采用重复、多义词、上下义词、词性转化等等方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童话故事中的概念转喻与儿童语言习得
童话不仅娱乐儿童,同时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童话故事中的转喻促使儿童去感受词句以及词句所产生的意象和概念,使他们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必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
1.有助于儿童语言连续的发展
语言学家对儿童语言习得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但都不可否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理性和灵活的方法,可以使儿童言语技能大大的加强,使语言习得变得更加顺利而连贯。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语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等来自外界的刺激来习得。童话故事语言短小精悍、流畅上口、且含蓄、凝练,是适合儿童反复吟诵的好资料。儿童大脑中原有的概念是构建其它联想的出发点。Langacker认为,转喻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目标上。在编续故事或创编故事过程中,基于转喻的思维模式,儿童可将记忆深刻,特征突出的事物用表意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虽然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恰当准确的将自己的思想描述出来,但他们有运用的欲望和要求。儿童语言重在培养感觉和灵性,这种简单量的积累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使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提高语言的使用价值。
2.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紧密关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概念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某一事物也可能具有很多特征,其中既有本质特征(关键特征),它决定着事物的分类;也有无关紧要特征,它不决定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儿童最初习得的可能并不是本质特征,而是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通常具有突显性,易于识别和感知,因此能给儿童留下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童话的创作通常是基于此基础之上。作家选用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表达以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如:小主人公戴的小红帽在《小红帽》这篇童话中是故事的中心信息,它为其他相关信息提供预期。这一外貌特征让小读者就儿童的衣着特征有初步的概念。周国光和王葆华(2001)认为,早期儿童的认知结构简单,语言知识贫乏,他们只能从大量的实际经验到的具体实物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来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一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等,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童话中的转喻对于儿童意义潜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
童话作品的故事性很强,通常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使儿童在虚拟的时空中漫游。这样就要求各故事情节衔接紧密,从而使故事跌宕有致,给小读者的心灵以触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方卫平和王昆建(2009)认为,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阅读情节环环相扣、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某个事件总是由一系列子事件构成,如初始事件、中心事件、最终事件等。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提及某个事件的子事件就激活整个事件以及其他子事件。如:故事《蓝胡子的故事》中“蓝胡子”这个男性的面部特征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蓝胡子”代指文中长着蓝胡子的富人。小朋友们从自己的爸爸爷爷那里了解到普通男性的胡子是黑色、灰色或白色的,但没有见过蓝色的胡子,这便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童话故事中的语言色彩感较强。色彩是认知对象重要的外部特征,具有较强的突显性,儿童借助于色彩可以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种感知特征为进一步理解这个事物提供心理通道。基于儿童的经验,长着蓝色的胡子的人可能是个怪人或坏人,他们便试图揣测“蓝胡子”富人的性格和行为。带着这样的阅读心理儿童在情节紧凑,波波相连童话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转喻是一种直接、明晰的表达方式,通过转喻这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模式,可提高儿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和领悟能力,促使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五、结束语
童话故事语言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孙亚(2008)认为转喻的过程是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触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者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为参照物或载体,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童话故事中的转喻的使用减轻儿童的阅读压力,增强儿童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促进儿童语言的连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adden,G.&Z.Kovecses.TowardsaTheoryofMetonymy.InK.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9.
[2]LangackerR.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3,(4).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132.
[4]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篇10
一、为什么要进行个性化语文教学呢?
首先,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个性化阅读教学正是在新课改的提倡下提出的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其次,学生家教不同也是该阅读方式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说,家教被分为三种,“放纵型”教养(冲动-攻击性人格)、“独断型”教养(冲突-急躁性人格)、“威望型”教养(积极-友好性人格)。以上三种人格中最适合孩子成长的是“威望型”教养,但是每个家庭都是有自己的“家教”的个性,不可能达成统一,所以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个性化阅读也是势在必行。而根据埃里克森理论,一般而言,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让那个发展任务在于“学会勤奋”,这就是锻炼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想要实现小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师需要做哪些具体的努力呢?
(一)我们要掌握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事先小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
1.要认清并从小学生的感知特点出发。据研究发现,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以下特点:首先,容易重大体轮廓而不重细节与分析,如认字特别容易形近字相混淆,张冠李戴,写起字来也总是漏笔画或者多笔画。其次,小学生学习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兴趣导向很明显,容易跟着感觉走,很少受目的的控制。而学生感知教学的目的性就需要教师严格进行训练和要求。再次,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空观念也不那么完善。如“古时候”在他们的观念里可能就是“爷爷小时候”,“无穷大”可能就是“像房子一样大”等。
2.从小学生的注意特点出发。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不完善是其特点。他们的注意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到一件事上。一般来说,5-7岁孩子的注意最长能集中15分钟,7-9岁孩子的注意最长能集中20分钟。因此,教师在选择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内容时,阅读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如果完不成,建议在阅读15-20分钟之后,先带领学生放松几分钟,再继续学习。
3.从小学生的记忆特点出发。一般来说,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机械记忆通过反复背诵就能实现,小学生的记忆一般都是通过机械记忆实现的,而理解记忆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小学教师不能浪费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强化理解记忆,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收获,这样也能算是实现了语文个性化阅读了。
4.还得从思维与想象特点出发。小学生的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之上,并以表象作为素材。同时,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一一般来说情境性较强,目的性较差,对于纯文字类的材料他们很容易看着看着就走神,被书上的“看图说话”等形象思维内容所吸引。所以,个性化阅读不是完全放开式的阅读,而是在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之下的学生自我阅读。
以上四点,是小学生的心理共性,我们首先得从这些角度出发,从总体上把握其共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其次,以境激情,主动阅读。
在阅读之前,给学生先营造一个主动学习、自行阅读的氛围,比如说,“这个阅读的内容里讲的故事很有趣”、“读完你会变得很厉害,小朋友都会崇拜你”、“你还能得到某种奖励”等,先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提起来,再引导他们主动积极阅读。
(二)密切师生关系,和谐阅读
教师居高临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新课改提倡的理念是平等,这就包括师生间主体地位的平等,甚至在表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化身为学生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从亲人的角度出发,让他们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威严,更多的是对他们的爱护和疼爱,从而密切师生关系,阅读时候的气氛也就很和谐了。
(三)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上面已经说过,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容易情绪化,走神,所以教师千万不能把个性化阅读看做放养式、完全放开式的阅读。教师要同学生一起阅读,关键字词,有一定难度的字词要用最为简单的方式给予解释,扫清阅读障碍。一旦有走神或者停止阅读的学生,要提醒他们。另外,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时间的掌控,也是有效阅读的影响因素,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不能让学生长时间的随意阅读。
(四)关注过程,愉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