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0:2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沟谷森林景观是通道县面积最大,姿态多变的景观资源,沟谷内保存完好的中亚热带沟谷常绿阔叶森林生态系统,溪边古树参天,林间藤本攀绕,林下蕨类丛生,溪水清流,瀑布———深谭———流水自成一体,给人以原始、天然、清爽、静心、神怡感受。要充分利用其自然环境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保护性利用。
1.1南部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景观资源位于通道县南部的甘溪乡恩戈等的溪沟内,海拔300m以下。该沟谷为珠江流域,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使其形成的湖南其他地区不存在的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景观,植物以喙核桃(An-namocaryasinensis)、楠木(Phoebezhennan)等为主,沟内以竹柏、华南栲等高大的季节性大叶落叶阔叶和常绿植物为主,伴生着绿黄褐树、变叶榕、白背鸭脚木等南、西南植物区系成分,高3m的仙人掌,小片的野芭蕉林等南热带成分的植物种类,林下海芋、华南紫箕等宽叶耐阴植物发育,林间藤本植物发达,气根缭绕,树体板根壮宽,老茎生花(善果),林内千姿百态,溪沟内怪石林立,天然一字水坝,十曲九回的溪流,多级叠水,从天而降的瀑布,清澈无污染的溪水,构成了大自然的优良环境。加上鸟鸣、畜啼、哗哗水流声,更是构成了大自然的人间仙境,沟谷高浓度的负离子含量更是吸引着人们向往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1.2宏门冲森林生态系统景观资源宏门冲位于通道县木脚乡溪上村,植物种类最丰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最为集中的区域,沟谷以木兰科、壳斗科、樟科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林内腐殖质层厚,藤本发达,清澈溪流常年不断,林内潮湿,乔层多亚层,层界难以分辫,反映出典型中亚热带沟谷常绿阔以林的森林景观特点。海拨900m以上分布着杜鹃灌丛,保存有结构最完整的具有复杂性和独有性的沟谷森林生态系统,实属难得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
1.3龙底河漂流景观资源龙底河以源于成步县岩寨乡,可供漂流的是溪上以下约5km的峡谷中河段。漂流河周围森林茂密,中山齿脊峪谷地貌发育,密林、怪峰、奇石融为一体。沟谷碧液,绿莹莹流得从容,流淌滩头,雪流飞溅。悬崖、老树、礁石及石缝里亘古树曳的水草错落有致。深潭、平流、急滩此起彼伏,是一处有惊无险的极佳漂流去处。同时,在河岸边天然岩石露头上有长6m,高1.5~2m的叠石层,呈熠皱状,所形成的同心层非常清晰,局部有如树木年轮。无疑,它为龙底河漂流增添了一处亮丽的旅游景观点。
1.4珍稀树种园景观资源20世纪70年代末,通道县林业局在位于县城西北部成立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面积680亩。从20世纪80年代初林科所开展珍稀树种收集、森林培育、林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共收集维管束植物108科32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经多年建设,林科所建立的珍稀树种标本园及其它科学试验林场已郁闭,山上林木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92%,景观效果十分突出,是开展林业科学研、科技普及与生物教学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户外休闲旅游胜地。
2侗族村寨风水林旅游景观资源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她的历史渊源流长,曾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光彩夺目的中华文化。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侗族聚居的村寨依山傍水,寨前是田园阡陌,寨后是青山叠翠,村寨左右还有竹林或古老的风景树,该溪流绕寨而行或从村寨中穿过,寨中有鱼塘,既有林木葱茏的山峦,又有稻香四溢的平坝。侗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搏斗过程中,他们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对其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尤其表现在、侗款、乡规民约、树棕等方面。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并保留至今,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保证了侗族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为后人休养生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2.1上湘侗族村寨风水林旅游资源位于通道县播阳镇上湘村侗族村寨,距县城68km,该村有侗族聚居200户,村民700人。寨前溪河绕寨而行,清澈水流长年不断,有横跨溪河造型优美的风雨桥,村寨后是翠绿的风水林,面积280亩,该村寨在咸丰元年(1850年)立下蓄禁碑文,至今立在风雨桥旁,其碑文记载:“从来天之暖,物始生地之灵者,人方杰故……。我上湘后龙山,自祖辈合抱之树,常有数千年,后人不肖,私妄砍,以致山车之美,转成濯濯……。我等抚今思著,不胜伤也,因于咸丰元年共聚醮,共同计议,凡寨边左右前后,一切树木俱要栽培……。一切树木俱要蓄禁,不许妄砍,有不遵者,系是残人共责罚,决不宽容”。通过民众协商制度的保护森林的条款剖在石碑上,将石碑立在村寨风雨桥旁,以示众人遵守法规。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风水林内,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木荷(Schimasuperb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朴树(CeltisL.)、樟树(Cinnamomumcam-phora)等古树名木有500株,其中500年以上古树有312株,据调查,植物种类50科112属320种。侗族先民们以乡规民约去保护森林,保护人们平安和康宁,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早期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产物,是包含着深刻的人类生态学观念。播阳上湘侗族村寨森林———人之景观学一体的乡村游,是最佳的森林旅游的胜地。
2.2孟冲侗族村寨风水林旅游孟冲位于通道县北面,属于通道县溪口镇。孟冲村寨的村落座北朝南,聚居80户村民,500余人,依山而建,村前是一条小溪,并有一片稻田,面积60亩。东西是凉伞头,西面是白云山,南北是笔架山,东面是凌云山。村落四周封山育林,总面积2000亩。村后的针阔混交林,古树参天,先辈封为风水林,大古树封为神树。至今森林覆盖率达87%,基本保存原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风水林中的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gilva)古树被封为孔子树、财神树、扩寨神树、鸳鸯树、美女神树、九锤锣树、救生树、青云直上等神树。孟冲村寨可称为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呈现典型的侗族风光,是森林旅游的又一最佳旅游景观资源。
3通道县森林旅游景观资源评价
3.1丹霞地貌景观资源以壁、峰、峡、洞、桥为基本单元的丹霞地貌景观。以悬崖、峭壁、峰林、怪石、天桥、山洞、峡谷、森林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奇特景观。丹霞地貌景观森林游资源具有如下特点:①面积大且地貌发育完全,面积160km2,丹霞景观资源组成单元较齐全、完整;②景观异质性高,奇特,除丹霞景观外,还具有丹霞景观与森林景观相映的特点;③景观集中,景观点错落有致,更显景观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习性。
3.2沟谷森林生态景观资源沟谷森林景观面积最大,姿态多变,具有生气活力的景观资源。主要有两处景观,一处是以恩戈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季雨林处貌与环境特征的景观资源,一处是以宏门冲森林生态系统、龙底河漂流为一体的景观资源。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外貌为湖南独有,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龙底河漂流也具特色,是一人一舟,双人舟漂流的好去处。
篇2
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过度性地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旅游资源,“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现象严重。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水污染,如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带来的废水,毁林开荒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等。(2)土地污染,包括森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白色污染”,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现象严重。(3)大气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污染。(4)生物多样性遭到威胁。(5)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和少数游客随地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
二、完善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法律制度
总理讲:“搞好风景名胜区工作前提是规划”,规划的核心就是落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原则。从法律层面而言,就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法律制度。
(一)科学规划,严格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立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以环境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科学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严格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要求对旅游资源开发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规模、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要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必须坚持“三同时”制度,旅游建设项目中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二)建立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担保制度、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旅游资源轮休制度
首先,参照森林资源的许可制度,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对开发者的资质和信誉作出规定,从源头上杜绝破坏环境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其次,实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担保制度,可以成立以政府为背景,各种企业和金融机构参股的旅游开发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就旅游资源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优先赔偿,解决治理生态环境的资金缺失问题。再次,健全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强化保险公司对旅游资源开发企业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损害的监督管理,即是当被保险人(旅游资源开发企业)因污染环境而发生突然的、意外的污染事故时由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分散企业风险。最后,完善旅游资源轮休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景点“轮休”制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保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旅游环境的舒适度。
(三)建立对恶意开发者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为主,国家(政府)补偿制度为辅的旅游资源开发损害赔偿制度
篇3
【关键词】城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普遍意义上,旅游对一个城区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区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在现今中国许多城区大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单位要么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么是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挣扎。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整个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区的旅游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
1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资源的原始状态关系密切,人文景观的保护不仅与资源的有形构成有关,更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这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的勘查所依照的标准应有所不同。
对于旅游资源保护中问题的发现是提升旅游资源保护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对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的分析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城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常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1管理与目标的双重制约。
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必然要涉及到资源所在地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这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许多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能分别划归建设部门、园林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对其保护责任互相推脱,出现保护过程中相互扯皮,开发后利益冲突,资源开发和保护后劲无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受计划经济影响,城区的旅游资源被文化、城建、林业、旅游等部门分割,缺少适应大旅游发展需要的顺畅的体制,缺少对区域旅游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宣传促销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门分割,许多城区非常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管理难度较大,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力度与发展要求产生了差距。
1.2旅游资源文献资料有待加强保护。
旅游景点,特别是未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景点(物),经常出现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以至造成许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的资料缺少或丢失。缺少全面的文献资料会给旅游资源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便出现了此问题,没有原始资料,而由考察人员单纯进行实地调查,无法使旅游资源单体的性状描述十分完善,同时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科学性也有所偏离。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费太多精力与时间,无法完全达到高效、少时、详查的状态。
1.3高层次的旅游开发和规划人才匮乏。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景点(区)在管理、运营技术环节和实践操作上缺乏专业性,究其根本,是缺乏专业性知识、缺乏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和开发产品的层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较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项目投资公司缺乏相应的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专业水平有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忽视对资源的保护措施。
1.4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随区域偏僻度增大而递减。
旅游资源保存状况根据离城区中心的远近不同而表现出参差不齐。离城区中心越近的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的状况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区域(放在更大的地区内研究就是更偏远区域)的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较为严重,其观赏价值、使用价值都相对来说比较低。
1.5城市旅游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于光远),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企业在市场的运作角度而言,第一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经济必须注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必须开拓知识化管理之路。
城区旅游业发展是一种高文化含量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和速度对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历史文化氛围有较大依赖。城区在旅游业发展中,一方面应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应凝练出区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文脉”,从而使城市文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未开发的许多旅游资源被挪为他用。
许多城区有待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普遍存在被挪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与工程保护措施的问题。城区中大量传统老建筑精品经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为活动缺乏保护意识,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坏和损毁,大量砖雕、石雕等艺术品亦逐渐破损或流失。
2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旅游资源,特别是风景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在开发与利用全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护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使保护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1总体原则。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应在“精心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开发与养护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边建设边开发滚动发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优先开发投资少、吸引人、见效快的景区景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其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区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对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区内的工厂,在城市风景走廊和重要景观地带的有碍景观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应逐步拆迁或改造。
在规划开发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内,应保护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持旅游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士、填盖水域、砍伐树木,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积极整治,限期恢复。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彩等,必须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旅游区内应控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2.2分类分级保护。
为了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应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性质、功能及脆弱性,将城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2.2.1分类保护。
2.2.1.1人文类旅游资源。在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提出的保护意见,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文化遗产与史迹保护区。
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保护单体的安全和完整,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其保护的因素进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及无历史意义而为开发旅游业或其它经济用途而建的现代建筑与设施,可将责任下放到个人或单位,政府进行监督,既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增加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
2.2.1.2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对资源与环境依法进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任何经营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不得进行恣意伐木、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旅游区内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活动的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
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项目活动及可视范围内,根据景观风貌保护的需要,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旅游环境保护区。在休闲度假旅游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合理安排各种适宜的休闲度假项目,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进入。
2.2.1.3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对目前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明显地具有可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潜力的旅游资源,或已初步开发,但仍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应划出一定范围进行保护培育。对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重点要搞好资源的恢复、培育和保护,严禁对其不利的开发经营活动。
2.2.2分级保护。
2.2.2.1一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指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绝对保护范围及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小区)。
具体做法是在景点周围划出一定的小范围,防止旅游者损坏。这些景点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动、涂写、凿刻,管理部门应逐一登记建档,详细记录有关资料。划定保护对象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或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用明显的标志提示游人。
2.2.2.2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指一级(核心)保护区外及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区、滨海路等的景观建设控制地带。
二级保护区划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区或是景点周围的环境不致被破坏以致与景区或景点不相协调。构景空间和审美度较好的空间也应划入二级保护区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建造与景物无关的建筑,杜绝污染源的进入。
2.2.2.3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保护地带;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景点及景物。如市区的游乐、购物、休闲景点。一般是旅游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区,在景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体量过大或过高或足以造成不协调的建筑,注意环境绿化,保证大气、噪声不得超标,保证旅游者饮用水、食宿等环境的安全舒适。
分级保护的项目、相应的保护面积和范围及具体要求要按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及各县区和全市另行专门编制的旅游资源保护培育规划实施。
2.3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其它支持途径。
2.3.1通过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来达到保护目的。
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旅游资源保护的思想基础,这里包括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民众等群体的全方位旅游意识的增强。增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对管理者、经营者采用系统教育、培训的方式,对旅游者采用建立环境解说系统的方式,对地方民众采用环境科普的方式等。
环境是旅游资源生成的条件,旅游资源的保护依赖于环境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机会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正确的方式应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资源项目规划中应体现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②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通过管理影响和引导游客;
③提高技术监测的水平;
④加强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居民素质,达到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状态;
⑤加强宣传工作,倡导推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⑥推行绿色服务理念,减少旅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2.3.2加强法规建设。
景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培育,要使各类景观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区。必要时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保护权限与责任。还应制定一系列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具体保护办法和监测、监督举报、奖励与惩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部门、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协调所辖区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3.3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评价,使整个社会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提高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资源及其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提高人们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知识水平和技能。
2.3.4理顺管理体制。
要成立有权威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由旅游、文化、环境、城建、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严加把关,对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
2.3.5要增加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培育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
应遵循“多一点传统,少一点创造,多一点复修,少一点重建”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就地或易地保护。如对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宅古建,要逐个检查落实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项以确保其风貌的完整无缺和结构的安全。
对某些资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间资本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征收资源税、排污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旅游环境和保护作用。设立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为: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启动资金;将部分城市建设配套费纳入专项保护基金;按营业收入总额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旅游资源保护附加费;旅游饭店的城市共建费金额转入专项保护基金等。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项基金的保管、审批和使用监督。
2.3.6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机构职能建设和人才培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活动,涉及众多企业和行业的经济活动。以功能布局和产品企划为平台,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着眼于发展“大旅游”,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要协调好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适时推动各种节庆活动,造就市场轰动效应。
同时,要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做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强化行业执法职能,依法治旅;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务、旅游商务网络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加强旅游宣传和旅游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景区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强市民对游客的亲和力。
聘请旅游专家成立旅游发展专家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旅游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3结语
旅游资源的保护不排斥对其合理的利用。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成功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经验就是:立足保护,加强论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护。
旅游的经营需要好的环境,所以旅游的经营,客观来看会促进环境改善和保护。有了保护的加强会进一步推动旅游的经营,这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比如,从1999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始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与划分标准》国家标准,倡导旅游景区在门票收入里拿出10%用于保护,其出发点正是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目标的一致性。
旅游的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利益一致者。旅游的基础是环境,没有好环境就没有旅游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规范各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努力使其从一开始就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旅游的开发商,更大范围内可以说是社会大众,应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旅游资源有形的实体在完整保存的基础上文化内涵得到更长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大连市志城市建设志》[M],方志出版社,2004年
[2]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S]
[3]大连市旅游局、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中山区专题报告[R].2005
篇4
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是制定乡村旅游开发发展战略的前提和旅游区规划的前奏,是旅游学、地理学、资源与环境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评价目的在于确定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开发潜力大小,为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学者对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的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主要有资源特色评价、资源价值评价、等级评价、美感质量评价、一般性体验评价等。定量评价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式、指数表示法、综合评分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等。
二、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是应用模糊关系对被评价事物多个因素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定量方法,是运用模糊数学和统计的有关知识对许多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推理和演算综合成一个总评定值;是在全面考虑和尽量简化评价基本因素的前提下,对有不同权重的各类、各个评价指标的评分结果是否达到目标或达到目标的程度给予明确的结论,或者对被评对象做出优劣等级区分的过程。由于影响乡村旅游资源的因素复杂多样,对其发展潜力大小的评价具有较大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运用一般的定量方法很难评价,运用定性描述方法则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古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综合性评价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1.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集根据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的评价要素体系,评价因素集F={F1,F2,F3}={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其中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又分别包含下列因素:2.确定评语等级论域及评价集E={E1,E2,E3,E4}={好,较好,一般,差},即等级集合。每一个等级可对应一个模糊子集。3.建立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集W运用专家征询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值。笔者对10个院校及研究所的旅游专业的专家、博士、博士后发出问卷100份,要求他们对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的评价要素的等级及重要性作出判断,并对自己给出的结论给予解释。通过统计整理问卷数据,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赋予各评价因素不同的权重。一级、二级评价因子W1、W21、W22、W23的权重分别是。4.建立模糊关系矩阵S通过网络及景区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00份。对收回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得出问卷结果。根据问卷结果建立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区位条件3个方面的评价矩阵。以S1为例,评价因素的评价向量为(0.6,0.2,0.1,0.1),表示在调查人员中,有60%的人认为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高,有20%的人认为为研究区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较高,有10%的人认为研究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景区知名度为一般,有10%的人认为研究区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为差。其他以此类推。
三、评价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计算结果,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较大的。为了客观反映各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现状,使评价结果较接近实际,需要将其转换成百分制。假设模糊评语量化集为N,评语等级{好,较好,一般,差}所对应的分数为{90,80,70,50},各对象的优先度为P,则研究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综合潜力P(综)=VNT=(0.38,0.253,0.253,0.114)[90,80,70,50]T=77.24。按此计算方法,对鄱阳湖流域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分别进行评价,并将其转换成百分制,从高分至低分排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婺源古村群、景德镇瑶里、安义古村群、陇南关西镇关西村、渼陂古村。
四、讨论
篇5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篇6
(一)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备的应对变革和竞争,并取胜于对手的能力的集合。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仅仅是培养开发新产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市场分析和决策能力,或者企业品牌,更来源于核心产品的生产者员工素质的构建。
关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包括:1.文化中心论。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以企业的系统管理作为辅助因素来构建和完成,以徐虹(2004)提出的“洋葱”模型为代表。2.知识创新论。还有学者认为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认为缺少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3.综合因素论。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旅游企业的服务竞争力、企业策划能力以及企业文化构成,除此之外,影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还有资源性因素、企业差异化因素、相关性产业因素以及成本因素等方面。
服务型企业竞争优势正是凭借这种系统能力体现在为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价值,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以及不可预见性,决定了旅游服务生产者是形成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优势将决定企业的市场开拓、品牌优化、产品创新以及营利水平的提高,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建立以人力素质模型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
(二)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的框架
与传统的工作分析相比,素质模型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工作分析要看的是完成了“什么”,而素质模型要看的是目标“如何”达成和工作是如何完成的,即能力素质模型就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核心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熟练程度。素质胜任模型代表一个人能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形象)和为什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这就要求对在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等三方面来构建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
1.专业素质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化、建筑园林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第一,讲好普通话,发音准确,音质优美,词汇生动,表达贴切。第二,外语素质。随着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
(2)协调组织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产品销售过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从线路选择、车辆配备、酒店安排、景区门票、景点讲解等各方面,都需要导游的综合协调。员工是旅游接待计划的具体实施者,是企业营销和管理的基础,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人际沟通能力。旅游企业员工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员工的人际沟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职业道德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引导游客进行“黄、赌、毒”活动等;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3.思想观念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心理能力。旅游企业员工要具备承受来自企业内部管理层、企业外部市场竞争以及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时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自我调节,能变压力为动力,具备良好的心智模式。
(2)学习能力。旅游企业员工人不仅仅要向书本学习,还包括向世界级旅游企业学习,向国内外先进同行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厚积薄发,是为了不断“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
(3)自我激励能力。旅游企业员工要善于不断自我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等方法,发挥最大潜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2、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素质模型的研究将逐渐成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在人力资源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优秀任职者的行为标准成为员工招募、甄选、绩效管理、薪酬、培训、发展和晋升的基础,素质模型就具有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素质为整合人力资源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并且可以作为一种提升组织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手段、一种沟通工具、一种实现变革和人力资源整合的途径;对于员工,帮助员工理解组织需要他们做什么,明确高绩效的标准,为员工提供清晰的通向成功的路径;对于教育者而言,素质模型提供了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旅游教学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1.设计合理的素质模型为组织提供甄选、绩效考核的工具,并且可以为素质的发展和激励高绩效的任职者提供反馈。
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系统的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从人员的招聘、筛选、晋升,到培训和开发,绩效的考核,薪酬体系的制定,都应遵循能力素质模型的原则,保持企业内部行为与价值观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以它作为引导员工行为和努力的指向标,从而共同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2.从表层和潜质来提高员工素质,为员工晋升和学习提供依据。
员工素质的提高要经历从表层素质到潜质、由外显到内隐的复杂过程,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潜质提高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员工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3.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在旅游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设置、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职业化学习与培训是旅游人力资本形成的直接手段,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是对旅游教育的目标导向。第一,课程体系的开发。教育与培训的课程体系要对素质模型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旅游价值观、旅游职业道德以及旅游专业素质。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营销管理、社交礼仪、旅游英语等课程。第二,教育与培训效果评估。能力素质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教育与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济南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研究》(批准文号:09CE20)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徐虹,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2.
[4]朋震、孙敏,素质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08.
[5]马勇、李丽霞,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能力模型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1.
篇7
昆明市旅游景区虽然凭借其竞争优势在旅游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本身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原有的竞争优势并非核心竞争优势。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环境下,昆明市旅游景区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源的挑战。笔者通过对昆明市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旅游景区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由于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人力成本提高给旅游企业形成的压力要大得多。员工的工资、奖金、保险、公积金、所得税等构成了旅游景区的人力成本。随着员工工龄的增长和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力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景区利润下降,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景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此外,由于员工流失加快、人力资源竞争加剧造成了景区人力成本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企业保持10%左右的员工流动率,对于增强企业活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员工流动过快、流动率太高,势必会给景区增加过多的人力成本,不利于景区的发展。据云南省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心统计,昆明周边景区人才流动速度非常快,流动率在50%左右。一般来说,具有初级职业资格证的景区员工第二年就会跳槽,而且流动最为频繁的是导游和中层管理人员。这种流动模式使得景区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以及新员工适应期成本等大大提高。
二、人才难求和人才难留现象并存昆明共有11所大中专院校,每年旅游专业毕业生将近8000人,这为景区吸纳入力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加之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同此旅游企业对吸引其他行业或专业的年轻人也有一定的优势。从近几年看,对景区而言,人力资源供给的数量比较充裕,在市场上比较容易招聘到一般的员工。但是博士、硕士不愿到基层工作,本科生毕业后短时间内不会被委任重要的管理工作,需从基层员工做起,一般两年之后才可能得到升迁的机会。目前的状况是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加之旅游业效益已不如以前,严重影响了高校优秀人才到旅游行业就业,导致市场紧缺优秀的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为严重的是,现在旅游业内每年有不少的人才流向业外。
三、员工结构优势不强目前昆明市旅游景区员工的年龄结构基本呈阶梯状分布,随着管理层的升高,其年龄段从25岁一45岁之间呈逐渐增大趋势,45岁以后又呈下降趋势,符合景区对各个层次岗位上员工的需求,其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不足之处在于55岁以上的高层管理人员则出现了断层。与4A景区员工的年龄结构相比,昆明市3A景区各阶层的员工年龄结构单一,35~45岁年龄段的员工居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员工老龄化,景区缺“新鲜血液”;高层管理人员同样出现了断层,不能较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昆明市4A旅游景区员工的学历状况虽然好于3A景区员工的学历水平,但高学历、高素质的员工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缺乏。因此,旅游景区招聘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女性员工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尤其是在高层管理人员中
四、员工培训注重形式和数量,忽视内容和质量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昆明景区对培训越来越重视。云南省旅游局下设有教育培训中心,负责旅游行业员工的培训工作,但由于工作未真正得到重视,成效不大。在培训的方式等方面随意性较大,未能切实体现员工需求,未能与员工潜力开发有效结合起来。由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低效,使许多老员工在景区的快速发展中面临落伍的危机,而相当一部分员工的潜力又未能真正发挥出来。目前,昆明市旅游景区员工的培训从总体上分为职业和发展培训两大类。
1.职业培训。新员工被录用后,景区通常要进行为期3~7天的新员工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基本知识、各景区知识介绍等;对景区导游要进行导游基础知识、业务知识的培训;对景区摄像员要进行景区摄影和摄像知识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由各部门根据各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岗前的岗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予以上岗,新员工的试用期一般为3~6个月。
2.发展培训。除了对新员工进行必须的岗前培训外,各景区往往会结合景区的具体实际,常年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如英语会话、岗位规范、规章制度、礼仪礼节、卫生安全知识、服务技巧、职业道德、电脑操作、服务心理、顾客心理、处理投诉等内容)。以昆明市3家4A景区和2家3A景区为例,所有的旅游景区都对员工进行了包含英语会话、礼仪礼节、岗位规范、规章制度、卫生安全等内容的培训;80%的景区培训包括职业道德和服务技巧;60%的景区培训包括电脑知识;40%的景区培训包括歌舞、缆车、汽艇驾驶员等其他项目。培训工作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如对员工进行处理投诉培训和国内进修的景区仅占20%,没有日语会话、方言培训和国外进修。在培训创新方面,培训方式单一,以传统培训为主,培训理念有些陈旧,体现时代特征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新技术不能及时反映或补充到培训工作中。现代化教学手段落后,网络教育滞后。由于只重视形式和数量,忽视内容和质量,使得有的员工把培训当成额外的负担。可见,培训工作的科学规范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景区的激励机制缺乏创新根据调查,昆明市旅游景区采用以职务晋升、公开表扬予以激励的占100%;采用加薪、实物奖励、口头表扬的占60%;以绩效奖金和入党形式的占40%;年终奖金、旅游、休假等形式予以奖励的占20%;记功形式的占10%.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员工更看重的是物质奖励,尤其是金钱奖励。88%的员工认可景区以奖金的方式予以奖励,6.67%的员工认可精神激励相结合,2.67%的员工认可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2.66%的员工认可职务晋升的奖励方式。目前,昆明市旅游景区多种多样的激励方法对员工激励起到了激励作用,在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和高效率、高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些激励措施在管理职能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物质激励不灵活,物质奖励过程中均势失衡,导致激励走向反面;精神激励与物资激励未能相辅相成,精神激励不起作用;没有考虑对景区员工采取个性化的激励措施,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需要提高激励的有效性,目前的奖励措施难以满足员工的动态性和差异性。以主管级干部和部门经理的升迁为例,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主管级升迁最主要的原因是职工的工作表现,100%的景区均持此观点。其他原因有考绩、忠诚度(均为60%)、学历(40%)、年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和社会关系(20%)。超级秘书网
另外,80%的景区部门经理的升迁以内升为主,20%的景区以外聘为主。以内升为主是较为科学的方式,因为内部员工比较了解自己所在景区及部门的情况(包括工作情况和员工情况),较有把握将工作做好。同时,内部升迁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减少一些优秀员工因感到升机会渺茫而离开景区。由于这种做法过多地强调了景区的实际工作经验,这种人才使用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外优秀管理人才进入景区工作。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社会及劳动者自身需求的变化,激励机制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更加宽泛,不同的员工以及每个员工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也会不同,激励机制必须不断的创新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六、员工满意度低,影响员工的忠诚度有研究表明:不满意的顾客会把不满意告诉22个人,而满意的顾客只将满意告诉8个人。如果把顾客理解为内部顾客的话,景区员工满意度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员工满意度是员工实际感受和心理预期之差。不同级别、不同心理状态的员工对企业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因此关注方面、关注程度也不同。通过对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显示出81.58%的员工对薪酬不满。以民族村各村寨歌舞演员为例,歌舞演员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同样的歌舞节目,每天表演五场,其中有的节目表演周期长达十年之久。逢黄金周,要提前一个月在业余时间排练新的歌舞节目。歌舞演员的月收入仅700余元(黄金周有加班工资,但当月收入不会超过1000元),退休后的生活没有保障。长此以往,会导致员工对企业丧失忠诚,员工没有忠诚,而企业也会觉得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
七、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昆明市的独生子女不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工作,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不够体面。而来自各地州、县市的员工虽然珍惜服务行业的工作,但是他们中有的员工自身素质不高,普通话不标准,更谈不上外语水平和与国际接轨的能力了。此外,由于云南省旅游业超常规的发展,旅游竞争的全球化,旅游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而导致了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的人才建设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目前仅有云南省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有景区管理专业,省内包括全国较少有培养景区管理所需要的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形象、景区财务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和不同类型景区实用型人才。结语昆明旅游景区虽然在竞争中取得了成功,但并不能说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已成为一流,两者的关系并不是正相关。相反,在景区的快速发展中,更容易暴露出入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真反思应该成为制定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陈文君.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及危机管理初探[J].旅游学刊,2005(11)
2.王建芹.对云南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几点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4(7)
3.魏小安.各地方旅游景区的现状与趋势[EB/OL]中国旅游地带,2005.3.10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
5.赵黎明,黄安民,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6.杨正泰,张帆.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421-01
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能共同发展,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共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才能使文物的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事业同时保持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
1.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1旅游资源开发中文物保护机制不完善。我国文化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当前,虽然不同产业部门对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已形成了共识,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文物资源开发建设中的保护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规划措施逐步强化,但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局部、特别是基层还没有完全得到纠正。由于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至于损害了文化旅游资源,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一些以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很多地方把宾馆特别是一些主管部门的所谓"培训中心"、商店、索道及其它现代游乐设施建到核心景区,使得景区内现代化设施建筑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物,包括生态旅游区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源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1.2在处理文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存在消极保守观念。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文物资源保护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尖锐,软件环境和硬件设备与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较不适应,一部分工作普遍难以到位,文物资源损失不可估量。而且文物资源保护工作观念陈旧。首先是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立起来的偏颇认识,片面认为只要开发利用就必然破坏文物资源。
其次,对包括文物资源在内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既有人类生活现代化和生产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其它天灾人祸。现实是较多数量的文物资源保护单位只是树了一个保护标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些文物遗迹常常是自然衰败破落,既无财力又无精力过问。但一旦提出开发开放,尽管这种开发起码在健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比没人管要好得多,却常常遭到各种非难。
再者就是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文物资源开放程度低、保护条件差的问题。成千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长期尘封于保护条件极差的仓库内,不能面世。既不能发挥展示古国文明、启迪爱国主义、进行科普教育的社会效益,又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徒使文物资源日渐腐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李象益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地陶醉于馆藏珍贵文物的拥有数量,认为只要摆出几件"镇馆之宝"就可名、逸双收,甚至一劳永逸。结果却是大批珍贵文物压在仓库数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出头之日。博物馆传统的"牧羊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博物馆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创新,就是要由一种内敛的"我有什么,我办什么"的办馆模式向开放式的"社会需求什么,我能办什么"的办馆模式转变。
2.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问题的办法
2.1完善文物保护机制。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一些重要的文化文物遗产地纷纷打起旅游开发的大旗,在市场中创造更大的收益。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甚至应该加以鼓励的,但是由此而来的就是不合理开发所导致的文物、文化遗存的破坏。面对这种破坏,法律显得苍白无力。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竟然打着法律的幌子盲目开发旅游资源,无视文物的长远价值。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显然不可能禁止开发文物文化资源,而是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文物保护专家进入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同时提高文博机关的行政权力,使其与其他强力部门相互制约,这样就可以使那些具有文物文化遗产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旅游开发的时候能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进行开发施工的时候因为文博系统的介入而不那么急功近利。
2.1.1要让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共同发展。发展旅游,特别是文物景点,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后,有钱去维护及修复文物,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过度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而不注重文物景点的保护,必然导致景点的破坏,从而不久就会导致旅游业的下滑,最终是经济发展减慢乃停滞。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利用文物具有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化资源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在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以保护为主,旅游利用为次;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为重,而不能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以代际利益为重,而不能急功近利,只顾当代人利益;以国家和全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地方利益和集团利益。如果只求一时一地经济利益,最终会造成文物损坏,以至消失的后果,其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2.1.2加强管理。文物保护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所谓法律层面,也就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技术层面,也就是运用当前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修补、保养和研究,使文物保护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科学地进行;所谓制度层面,也就是通过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搞好各部门的协调,以制度的力量促使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在这三个层面中,法律是根本。这是因为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带有强制性。但法律不是万能的,仅仅一部《文物保护法》和一些文物保护法规是不可能解决涵盖面异常之广的文物保护中的所有问题的。比如说,文物保护有时会涉及到很细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法律的触角无法到达的。这就说明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法律的健全,但法律建设并不是最重要的。
技术层面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后行为,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的。它更强调具体的细节问题,而且会受到科技发展程度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对技术层面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给予太多的期望。
2.2依据市场,努力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业是一个由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产业。其中旅游购物及其所依存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交通、住宿、游览、娱乐等一起构成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85-02
1.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1.1 博大精深的文化。 梅州历史悠久,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自古为人文秀区,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造就了丘逢甲、黄遵宪、 宋湘、丁日昌、张弼士、李惠堂、、曾宪梓、林风眠等一大批中国著名人物;孕育了23名梅州籍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梅州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梅州是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的客家围龙屋、客家山歌、广东汉剧、花环龙、埔寨火龙、席狮舞、五华提线木偶等一批国家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梅州市共申报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381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4项;梅州市还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梅州市申报公布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1个,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29人、市级67人。此外,梅州还有千年古刹灵光寺、万福寺、神光山、千佛塔等著名的宗教文化圣地。
1.2 丰富多彩的客家菜和客家小吃。客家菜属于粤菜的三大流派之一。客家菜的特点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讲究鲜嫩;突出主料,原汁原味;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讲究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 梅州客家菜品种丰富,特色名菜有:客家盐h鸡、梅菜扣肉、客家酿豆腐 、酿苦瓜、客家盆菜、、开锅肉丸、客家娘酒鸡、客家咸菜焖猪肉、客家萝卜丸等;梅州客家特色小吃有:客家腌面、蕉岭三及第汤、清明{、、发{、味窖{、百侯薄饼、大埔算盘子、仙人{、笋{、丰顺捆{等。客家美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最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1.3 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 梅州历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客家传统民居类型多样、民间艺术和民间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客家传统民居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和中西混合的骑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著名的客家民居景点有:南华又庐、故居、长乐学宫、丘逢甲故居、花萼楼、承德楼、石寨土楼和花螺墩围屋等。代表性的客家民间艺术有: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木偶戏、平远船灯、兴宁杯花舞、鲤灯舞、丰顺埔寨火龙、花环龙、席狮舞、大埔广东汉乐等,其中,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在客家地区广为传唱。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元宵节"闹元宵"、正月二十"补天穿"、端午节挂葛藤、六月六敬公王、七月半"扛仙师"和年底入年挂等;现代节庆活动主要有:梅州客家山歌旅游节、梅县金柚节、平远脐橙节、丰顺温泉文化节、大埔汉乐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是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1.4 古村落资源丰富。 古村落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大量古建筑,古村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梅州历史悠久,古村落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梅州认定的省级古村落达46个,中国古村落5个。梅州古村落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已开发利用有:梅县南口镇的侨乡村、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和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等。
1.5 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梅州市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目前,梅州市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大埔县百侯镇和丰顺县八乡山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6个:大埔县百侯镇、大埔县茶阳镇、大埔县三河镇、梅县区松口镇、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和蕉岭县南w镇石寨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梅县水车镇茶山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梅县松口镇、大埔县茶阳镇、大埔县三河镇、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兴宁市石马镇刁田村等。这些名镇名村都富有较好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展示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的重要窗口,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
1.6 根据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题小镇。 最近,梅州市《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正式定稿。未来15年梅州将依托生态资源和客家文化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具有强大集聚能力、带动能力和文化感染力的国家养生休闲产业创新区,《规划》中明确了重点项目的分布,根据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题小镇。五华横陂镇老楼村建设足球运动小镇、平远差干镇围绕五指石景区建设地质观光小镇、大埔高陂建设陶瓷文化小镇、梅县松口规划丝路文化小镇等。通过打造旅游主题小镇,使梅州乡村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提升和完善,形成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
2.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 开发形式单调,丰富度不够,还停留在浅层次开发阶段。 目前,梅州乡村旅游的开发形式主要有梯田、农家乐、休闲农庄(农场)、观光花果园等,缺乏高端乡村旅游俱乐部;缺乏富有文化内涵的农家乐;缺乏高端的乡村意境体验旅游产品,跟北京怀柔区"虹鳟鱼一条沟"的农家乐的创意还有很大差距。现在,梅州乡村旅游主要还是利用乡村自然美景吸引游客,对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还不够深入,各级政府还不够重视,对客家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挖掘、整合和宣传包装还远远不够,要搞好乡村旅游,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今后梅州乡村旅游应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还要重视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和布局。
2.2 缺乏整体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处于散点开发状态。 梅州乡村旅游点大多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形成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自觉行动还未全面形成,目前,梅州市大部分乡村旅游点还没有编制规划,更缺乏主题形象鲜明的乡村旅游策划,还没有形成片区状态。今后,从大的层面讲,梅州市应大力推进粤赣闽"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旅游合作品牌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根据市场需要灵活组合多种旅游产品,精心设计客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把粤赣闽客家地区各镇(村)旅游点组合到一起进行旅游开发。从小的层面讲,梅州市各县(区)、各镇(村)应该做好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编制规划,还要做好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策划。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片区开发比较成功的有黄山乡村旅游、宏村、婺源和皖南乡村旅游等,梅州乡村旅游可以向上述这些乡村学习借鉴。
2.3 旅游产品趋于雷同,缺乏特色。 目前,梅州市各镇(村)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大同小异,旅游产品趋于雷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影响了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主要是城市,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旅游产品对城市居民最有吸引力,因此,应该寻求和开发具有浓郁地方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尽量做到"一村一特色",避免雷同,避免各镇(村)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2.4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与创意 目前,梅州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在创新与创意方面还远远不够。在创新方面梅州市可以向浙江省永康市中山村学习取经,永康市中山村,依托全市最高的五指岩,每年在重阳节举办农民艺术节,连续举办了18年,但是一直没有获得很好的旅游经济效益,直到2003年,中山村改变招数,请专业攀岩队伍表演攀岩,让游客体验攀岩,吸引了大量青年游客,这年重阳节门票收入增加了一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此外,梅州乡村旅游还要大力开发富有创意的旅游产品,例如,开心农场、瓜果花卉节、捕鱼节、采摘节等,让游客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
3.结语
梅州市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旅游业是梅州市重点打造的产业,梅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梅州广大乡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 ,但目前,梅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CCTV《致富经》栏目组.专家指点乡村文化旅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7.
[2] 谢小康.梅州旅游研究文集[C].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1.8.
[3] 庄伟光,邹开敏,符永寿.论广东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J].新经济时代,2012(5).
篇10
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
就旅游业而言,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观赏旅游、参与体验的客体。没有旅游资源这个客体,就不会产生旅游动机,更不会有旅游活动。没有旅游资源要发展旅游业,就等于是“无米之炊“。反过来,旅游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影响因素很多,假设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旅游资源价值的大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资源价值越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旅游市场就越广阔,对旅游发展越有利。而所谓的价值如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其实无不包含在文化范畴之内。法国学者让・梅特森曾提出:“旅游是一种消遣活动,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
就旅游主体旅游者而言,旅游者外出旅游或是为了欣赏风光愉悦身心、或是为了探寻古迹感受历史、或是体验风土人情增长见识。虽然其中包含着物质消费,但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追求。旅游者只有真正了解和把握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才能由“形游“上升到“神游“,提高旅游质量,达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所以,“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者追求的文化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体验得以实现的。旅游业的文化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的。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才是整个旅游文化的核心。但是构成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是历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大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凝结而成。
二、历史与中国旅游资源的关系
回顾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业的出现是以1845年托马斯・库克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为标志的,但实际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旅游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从那时至今,旅游从仅为少数上层阶级所能享受的活动发展到现今大众旅游和社会旅游时代,仅经历了50多年的时间,在这短短50多年的历程中,世界旅游业发展大大超出世界经济总体发展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当今世界各国,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视为繁荣本国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和提升国际声望的有效途径。中国也不例外,从建国到现在,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政治的附庸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的重要蜕变,被称为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得益于中国迅猛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和中国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景观和相关文化因素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旅游景观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往往是其能否成名的关键“。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悠久的历史所带来的深厚文化底蕴正是中国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
旅游资源就其属性来讲,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风情、城市风光、社会风尚等,这其中历史类旅游资源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于1990年作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中,列出历史类人文景观有如下26种:古人类遗迹、古城遗址、古工矿遗址、古作坊遗址、历史交通贸易遗址、古代文化(科学、教育)遗址、历代军事遗址、历史纪念地、名人故里、古墓葬、帝王陵寝、古代水利工程、古桥梁、古代宫殿建筑、古园林、古代宗教建筑、独立古塔或塔林、历史祭祀建筑、石窟造像、摩岩石刻、岩画、古宅院、古衙署、传统街区、古城镇、其他古代建筑“。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与历史的关系不言而喻。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我们似乎更关注它的自然美,但其实每个自然旅游资源的背后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价值,比如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如果没有宗教历史在其中,它可能也只是万山中的一座,可是由于宗教文化的介入使其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内涵,在众山中脱颖而出。以泰山为例,其海拔在五岳中仅排在第三,却被列为“五岳之首“,这是因为泰山地处东方,古代认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万物生长之地,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内涵才使得泰山受后代帝王不断地追捧,历代帝王登基或者太平年岁举行封禅都在泰山,泰山的历史名声要远大于它的自然风光,大多数的游客到泰山除了领略自然风光更多的是想置身其中感受历史。著名学者白祖诚先生就曾指出过:“我国最著名的如第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几乎无不在民族历史的不断加工和重染中被注入了、融合了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的吸引力。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他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以及人们不断精巧构思、设计制造和配置的,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很高审美价值的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他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不是要大大降低了吗“。可见,对自然旅游资源来讲,有无历史内涵对于其吸引力的发挥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启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景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