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7:0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话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堂上实现师生对话,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与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对话,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达到增加语文课堂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听课效果的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话、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绍或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打开学生思路,提升学习效果。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为例,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发言表达了对山的喜爱,教师顺势问道:“其他同学有喜欢山的吗?”这样一来,学生便集中精力开始说山、读山;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还没起名字,你能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过师生对话,不仅巧妙地把练习题“给山起名字”融进课文,还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上促进学生交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议题、围绕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话,这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探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天鹅、大虾和梭鱼》为例,文中的三只动物合伙也拉不动车,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能让大车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学生进行互问互答:“它们当中有谁偷懒,没有使劲吗?”“不是,他们都使劲了!”“它们应该都往前方使劲拉,这样才能拉动大车!”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再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合作?”最后学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赛跑、大扫除等。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让学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品味和体验。
(三)提出与课本对话,促进对文章的思考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师除帮助学生锻炼识字、写字的能力外,还需带领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在课堂总结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含义深刻之处发起开放式讨论,不设置答案,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将自己带入文章,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理想的翅膀》为例,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风筝分别代表怎样的理想?”借此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引申意义;接着教师发起进一步的讨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以此发起学生关于自己理想的讨论;学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为我的理想是……”、“我还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飞风筝,慢慢寻找……”通过讨论,学生联系自己的理想,对“风筝”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风筝”与“理想的翅膀”联系起来。
二、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影像;文学理论;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而影像与视觉文化密切相关。这样的趋势,促使我们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变革与探索,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影像在文学概论教学中的可行性
文学理论在学科上归属于文艺学,关于文艺学的理解实际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研究文学、艺术及其规律的科学,从定义看,它包括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分支学科在内,故统称文艺学。从狭义上,是指研究文学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文艺学本来叫文学,但这三个字在中文里很拗口,所以从苏联翻译过来时,就干脆叫文艺学。叫文艺学有它的好处:这为我们跨越学科边界涉及绘画、电影等领域提供了合法性。
与视觉文化关系密切的影像文化的崛起,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事件。丹尼尔·贝尔在论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为代表的“视觉文化”时曾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让·鲍德里亚也说道:“摄影是现代的驱妖术。原始社会有面具,资产阶级社会有镜子,而我们有影像。”影像世界“通过技术向我们强调它的存在。这个主客关系的反转发挥着惊人的、不可轻视的作用”。
影像是以图像和声音为媒介的,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传达信息,创造形象,它“克服了文学的有意而无色、无画的缺陷,克服了绘画的有形而无声的缺陷,克服了音乐的有声而无形的缺陷,克服了舞蹈的舞台单一的缺陷,把图像、颜色、声音、文字等因素迭加起来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把文学的意义丰富性、绘画的图像直观性、音乐的曲调含蓄性、舞蹈的动作传神性等特点合成一体,创造出了以往任何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效果”。这种视听结合、时空并存的特点使它能够更精确、更逼真、更生动地表现各种复杂的内容和精彩的故事,同时也能够全方位地刺激观众的审美感官,使其产生多方面的美感享受。
发挥影像的独特优势,进行视觉教学的探索之路,势在必行。伴随视觉文化教育思潮的滥觞,利用电影、电视等媒介开展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中一项颇有现实意义的尝试。
二、影像与教学对象接受心理的契合
目前高校教学的对象,几乎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们在影像文化熏陶下成长,热衷于看电影、看电视、看动漫、看广告、看绘本……他们对“视觉性”的敏感是以往时代的人无法比拟的,“看”成为他们阅读与吸纳知识的重要方式。
针对教学对象的接受心理,利用影像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贴近学生的接受心理与认知规律,利用视觉影像,更好地呈现文字无法传达的内容。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策略,利用生动立体的教学方式,为抽象的理论讲述寻找到生动的形象载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也会乐意接受。
三、影像有助于培养教学对象的审美能力
文学概论是研究文学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文学属于艺术领域,因此,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也是文学理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过去的应试教育大多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美育的渗透;注重教学成绩,忽略育人的目的,使得学生越来越成为“单向度的人”,对属于文学语言的魅力越来越淡漠,对艺术形式感觉越来越丧失,对审美感知、直觉和情感体验的培养,往往流于形式。
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学者贺拉斯就说过:“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她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五四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先生强调:“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学生既要接受知识,有不能忽视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影像的教学方式,诉诸人的视听觉,图像与声音的空间感,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理解的角度,不必冗长表述,一组有感染力的镜头,不经意间就能触动他们的情感。假如我们选择好的影像作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赏,必然会在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教学过程中,对他们有所启迪,去领悟影像中包含的哲理意蕴和人文关怀的意味。
影像的直观逼真,让学生感受色彩、光影和声音立体效果,体会人类情感的细微表达,洞烛人物幽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比如由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改变的电影《王子复仇记》,王子留学海外,父亲却遭暗杀,王位被夺,母亲别恋……一切都来得太突然,权力与亲情、光明与黑暗、磊落与奸诈、爱情与寡义等等,进行复杂的移形换位。王子、皇后、父亲、叔父、朋友、大臣和心爱的姑娘,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以及凝练优美的台词,强烈的抒彩,以艺术的方式,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然后在讨论和讲授中,将感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对人生、人性的各个层面进行历史内涵和哲学意蕴层面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育的本义是要在精神愉悦,受教育者深刻领略,经久不忘。施教者应该深谙美的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者,以达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效果,起到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卡塔西斯”(净化)作用。
藉由影像符号进行文学理论教学,于娱乐和放松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分享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开发独立思考的创意思维,引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抵御潜阅读,最终走回重归哈罗德·布鲁姆所推崇的“正典”或“经典”(Canon)文学阅读之路。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56
篇3
关键词:对话理论 语文教学 教育改革
“对话”这一概念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他说:“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从而可见,“对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粗浅层面上的“话语交流”,而是深入到人的主体内在,是人的发展与生存所需面对的精神碰撞。而“对话”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无疑是教育改革上的一次突破和创新,语文学科的灵活性、开放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等特点,更为对话理论的实践创建了可能和发展的空间。
一、“对话式”教学的特点和方式
刘永平先生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一书中提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具备科学、民主、积极、开放、适性和高效溜达要素。”然而这六要素仅仅将“对话式”教学的特点和意义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上,并没有强调这一方式对学生自我认知的价值。高效和谐固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它能够促进教学过程的推进,对于学生成绩提高有重要意义。但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应仅仅看重效率,否则,教育改革最终只会成为形式上的变更,因为其评价依然是以“分数”作为标准,而缺乏了人文性的关怀。在此,我将“对话式”教学的特点概括为民主与权威的统一性、情感与体验的领悟性、沟通与内省的互动性。
民主与权威的统一性指师生的人格和话语权是平等的,在知识的学习上是平等和民主的,但是,由于教师较之于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更深刻、生活的阅历更为丰富、内心更为成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决定了教师的权威性。“对话”的民主性,是对话式教学得以实现的前提。学生在“对话式”教学这一模式下,自我的思考空间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学生对于知识有了主动的认知,同时,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重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缺失。当然,决不能一味的强调民主,教师依然具有课堂把握的权威性,这一权威性并不是武断的,而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由自身经验以及对学生认知程度的分析而做出的全面的、理性的主导。民主与权威的统一使得“对话式”教学避免了由于过分强调平等而矫枉过正的误区。
情感与体验的领悟性是“对话式”教学在实行的过程里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内心感知,根据个体素质的不同,这种领悟性也是有差异的,但是这种领悟性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其必然性,所以更突出了“对话式”教学的意义。而情感和体验的离不开沟通,这也就是我所提出的第三个特点,既沟通与内省的互动性。
对话模式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个体通过经验的参与、知识的传递,从而获得了情感与体验的领悟。这种教师与教师间的对话,不再仅仅集中于过去的教学意义上,而增添了彼此思想、认识、价值观等方面的沟通,教师通过沟通,再经过自己原有经验的加工,便完成的自我的第一次提升。这种提升转入到课堂中时,经过与学生的沟通,达到了二次提升。而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以及生生对话中,通过质疑和解疑,得到了心智上的提升。这种内省的过程使得沟通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对话式”教学的这三个突出特点,使对话不再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与传统的方式是平等的,相辅相成的。
二、“对话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基于“对话式”教学的特点和方式,语文教学更为适应这种模式。首先,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本身的开放性很强,它与人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知联系的最为紧密,因而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需要话语权,需要与教师有平等的对话,倘使如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一味灌输为手段,会形成消极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当然,由于语文的人文性很强,它尊重学生的心灵感知的同时,也需要教师一定程度上的正面指导,从而在情感观念的碰撞中完成学生自己的内心成长。这种内心的成长和完善,在众多的学科中,只有语文学科能够做到,也只有通过对话手段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的应用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的,我所强调的平等是指内在素养上的平等。教师与教师的对话完善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使教师能够重新的审视自我对文本的解读。同时,教师与教师的对话也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准备。对话本身便是人与人的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交汇,但是由于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沟通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对话不能够尽善尽美,不一定适应每一个学生个体。但是,通过教师与教师的对话,完善了教师的自身人格和职业素养,使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得到更好的保证。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能够激发同龄人的思维互动,使学生主动的提升自我的整体水平,在这种对话中,能够挖掘出更新颖的内涵,并丰富了他们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沟通中,完成了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发现,将自己的独特体验注入到对文本的创造性阐释和解构中去。
“对话式”教学在语文教育改革中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这无疑是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也必然会遇到来自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抵制,而在改革的道路上,坚持与革新是冲破樊篱的保证。“对话式”教学为语文教学在现代与传统的交会上、在争议声中前行的课程改革中打开了一扇门,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空气,而语文的学习也需要重新为自己开拓一种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彭小明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
篇4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审美文化 教育
近年来,汉语学习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带着各种目的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但常听到人们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在对汉语教学中也常常可以听到留学生抱怨汉语难学,如:声调复杂,汉字难记难写,语法规则多变,短语俗语丰富难以理解,等等。因此,如何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就成为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加强汉语语言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与应用,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授课效率,因此,增强对外汉语审美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审美文化教育是中国学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审美文化教育却是一项常常容易被人忽略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多数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都会认识到,语言是一个交际工具,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汉语,因此教学重点应在汉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及使用技巧的训练上,而汉语审美文化的修养培养在教学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在许多学校,为了应对学生的深层次文化需求,特别开设了中国文化课、书法课、武术课等,以满足学生对中国进一步的了解,但仅靠艺术课程技巧性的训练来完成审美文化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看到,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语言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作为一个好的学习者,必须懂得欣赏这种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特殊的审美特点,才能激发起学习者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语言课程教学中审美文化修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对外汉语教学审美文化教育的特点
首先,从教育对象上来看,成人的审美教育建立在更深层次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能动性更强。这是因为,成人学习汉语与幼儿学习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幼儿更注重对语言结构的模仿,在自然的社交环境中赋予语言结构意义,在循环往复的操练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而成人学习语言,更注重自觉能动性,一般都要求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学习掌握语言材料,成人的学习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对外汉语教学者应当重视并尊重成人的认知规律,审美教育将会强化这种自主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语言规律。
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就是跨文化交际的教育过程,语言文化多层次的审美教育更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而不仅仅是教学技术,强化审美教学将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在丰富的语言材料中,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美,感受语言背后的思想的独特之处,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再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审美文化教学更注重语言规律、内涵的发掘,以及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以中国人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增强文化领悟力,把握中国人观察问题独特的视角,促进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克服学习中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厌学心理。
最后,从教学目标上来看,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也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沟通工具,作为以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情感交流的媒介,汉语教师应从深层次的心理感应、文化感受出发,寻找学生的认同之处,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化感受能力,在推广汉语言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
二、对外汉语教育审美文化教育的内容
1.语言逻辑审美
传统的中国哲学认为天地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自然界和人类都服从同一规律,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则强调人的个体意识,人依附于自然却独立于自然,因而西方人崇尚个体思维。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就表现为,汉语的语言交际更重视自我行为对他人对集体产生的影响,更注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程度,在文章语言的运用上如同中国的园林建筑,更注重布局的和谐统一、文风和文字的协调一致。因此,在逻辑表达上,可以说汉语是重视格调的语言,在写作与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逻辑表达的特点去快速地领略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意图。
2.语言文字审美
作为文化的载体,汉字具有其他民族没有的独特的审美内涵,汉字以其独特的造型功能和长期积淀的审美意趣扮演着文字交流的实用工具和文人审美的表情手段。汉字教学应从这两方面出发,即从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汉字,从汉字书法作品的欣赏来领略深层次的人文精神,这种审美教学与语言教学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树立一个整体的中国语言文化观。
3.语音语调审美
汉语的语音系统很缜密,有“五调”,而且五个声调还有辨义的作用,这是很多语言系统所没有的特点。作为一种很有节律性的语言,汉语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因此,我国的文学传统很讲究文气畅通和声音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讲求声律的协调和谐。郭绍虞先生(1979)指出,汉语的“语句组织中自然包含了声律的要求。结构严谨、音韵和谐的句子组织,既是语法问题,又是修辞问题”,在汉语的篇章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这一特点,加强朗读审美教学,让学生在音韵的审美中,爱上听汉语、说汉语。
4.礼仪文化审美
礼仪文化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套交往原则。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的传统以儒家文化作为底蕴,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到礼仪并非只是一种技术上的操作,它更是一种文化风格、道德标准,除了课堂知识中对具体语言运用所产生的话语氛围进行的品位鉴赏之外,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自己的教学形象带给学生的直观印象。作为中华民族礼仪美的发现者与传承者,对外汉语教师更应体现出这种人格魅力、形象魅力,作为文化传承的使者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走进中国,走进汉语。
5.情感心理审美
与欧美国家的直白袒露不同,中国的文化审美更欣赏含蓄婉约的美,反映在情感表达上,汉语的表达更注重运用双关、暗示等表达手段和婉拒、回避等交际手段。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汉语的文章逻辑结构常见螺旋式的表达法,对情感心理逻辑的把握,会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时的领悟能力。
综上所述,与中国本国学生重视德育教化养成的汉语审美教育不同,留学生汉语课的审美教学重点在于加强学生的文化领悟能力,从心理基础上帮助学生克服交际困难,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树立综合的审美教育观念非常重要,课程的设计不仅应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而且应从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能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汉文化体系的综合语言文化观,这种宏观的整合型的审美教学将能够改善我们的教学效果,在语言技巧的训练上,进一步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张丽丽.郭梦秋英汉语篇深层逻辑语义对比分析[M].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李芳兰.浅谈留学生汉语节律感的培养[M].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篇5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91-02
近几年,对话教学作为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一种新颖的语文活动形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就是:没有弄清“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内涵;在如何进行对话教学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等。本文拟就“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之内涵、当前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种种误区以及以后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内涵
要弄清楚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内涵,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对话和对话教学的区别。
通常所指的“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谈方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但作为教育学、教学论重要范畴的“对话”,则不仅仅是指谈话和书面交流,而且还指心灵的沟通。
“对话教学”在很早之前就出现在教学中,比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素有“拉丁美洲杜威”之称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而对话是有创造性的。教学中真正的对话应该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探究或自发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对话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由此可见,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处于平等地位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平等、互助、合作的发方式来探讨自己对文本的体验。
归纳前人的研究,我们感到:对话与对话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不仅包括书面语,口语交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之间的交流也是对话;而对话教学,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种媒介或方式。作为一种方式,对话教学与语感教学、审美教学是并列的。基于上述讨论,我们认为: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本着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对话教学为手段,使教师、学生、教科书编撰者、文本之间发生多重对话,从而实现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二、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误区
虽然对话教学给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涵义的误解,忽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导致教学效果收效甚微,甚至走向死胡同。归纳起来,我们感到,目前所进行的“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存在着以下的误区:
第一,“对话”就是满堂问。近几年,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都把新课标所提倡的“对话教学”错误地理解为“一问一答”。课前准备一大堆的问题,课堂上连续发问,也不管是难是易,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对话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就是文本的无限拓展。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活动。有的教师对新课标关于对话教学的要求理解过于片面,结果是对话严重地脱离文本,思想缺乏相互碰撞,演变成学生自说自话。
第三,创设对话情景就是少数同学的表演。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往往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这方面许多教师都努力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尽人意的,使对对话情景的创设变成让少数学生的课堂表演。表演确实精彩,绝不亚于影视作品,但是教师把原文完全抛开,只取其中的几个情节让学生去表演,耗时耗力,让人啼笑皆非。
第四,教学过程中出现太多“伪对话”。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很多教师采用显性或隐形的话语来控制整个课堂。教师所用的“温和暴力”纯属虚假对话,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使对话教学流于形式。
三、进行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策略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为扭转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此,笔者认为,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话教学顺利开展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教的主体,推动教育活动的原动力,而且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教育影响源,他在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那么作为一名新型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第一,师生真正地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的工作,主要的不是向学生提供一个让人模范的典型,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成为学生心中的对话人之一。”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对话人,必须摈弃传统的问答式和不经过师生心灵交流的对话方式,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主体自身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文本进行理解和交流,从而沟通心灵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对话交流中去,而不是使一小部分成绩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保留他对文本的“另类见解”,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对话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对学生的误解进行适当的引导也是很必要的。张志公曾说:“教学应当是两方面的事―教者和学者,“赏析”只说到一方面―“析者”,而“导读”涉及两方面―“导者”和“读者。”所以师生的这种平等并不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等量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要想使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二者必须保持人格上的平等,进行灵魂与思想的交流。
第二,进行有效对话。在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善于找到对话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进行有效对话。何谓有效对话?有效对话就是不能脱离教学目标的对话,师生进行友好互动的对话。例如鼓励学生叫自己的名字,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之感,营造了一种友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对话,使对话教学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进行。
第三,教师要善于创造阅读对话教学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更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要教得轻松,学生要学得愉快,营造的是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媒介(诗歌、戏曲、电影、电视等等)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采取一切措施把枯燥的文字生动化、形象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把所教的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变枯燥为有趣,实现形象与思维的融合,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激起对话的兴趣。
第四,教师要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教学艺术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开展得是否精彩,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只有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因素以最佳的方式组合,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课堂教学应该是对话的,只有通过对话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在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的对话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也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逐步改善教学策略,使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2]腾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巴】弗莱雷,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6
实验的有效实施
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步骤。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要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还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既要带着一些问题进行实验,又要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氯水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的———探究“氯水的成分”,验证“氯水的性质”。先和学生一起做氯气和干燥的红纸、湿润的红纸作用的实验,观察产生的不同现象———干燥的红纸没有褪色、湿润的红纸褪色。进而思考氯气不能使干燥的红纸褪色,说明氯气本身不具备漂白性,那么使湿润红纸褪色的不是氯气又是什么?在实验中观察,带着问题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查阅资料,引出氯气和水的反应。接着布置学生完成以下探究:①使氯气褪色的是生成的盐酸吗?怎样验证你的结论?②氯水中含有哪些成分?你能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请设计出你的验证方案,完成实验报告,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往学生在上到这一部分内容时,忌讳氯气的毒性、刺激性的气味,对演示实验的兴趣不高,都想往后躲,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不高,自然也就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地思维,而且对后续学习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氯气的性质”,验证“氯水的成分”时,每一个学生都很兴奋、很认真。实验过程中有同学发现pH试纸变红后,中间发白或褪成浅黄色,石蕊变红后褪色,碳酸氢钠和氯水作用没有气泡……可喜的是还有同学引发了思考:pH试纸能测氯水的pH值吗?碳酸氢钠和氯水作用没有现象,是反应太慢了还是根本不反应,亦或是碳酸氢钠变质了,我用这个碳酸氢钠样品和盐酸做个对比实验看看……实验室里,同学们略显笨拙地操作着,他们在和同学热烈地交流着,讨论着自己的观察所得、所思。学生在本节课的收获不仅仅是氯水的性质。
由此可见,在实验教学中设疑激趣,开展探究性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设计、改进,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使学生乐于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和处理实验信息、总结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思维领域不断扩大,开发出创新的潜能,从“学会”提升到“会学”的境界。
实验后适时提问
在进行化学实验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做实验时巩固知识,对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在做一些实验以后,学生对于实验的结果和现象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么就要要求学生正确回答实验结束以后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学习“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时,学生在做了大量的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相关实验后,教师适时提问,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学生们回答问题以后,教师要给予正确的点评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在实验过程中也会随着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实验,那么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要注意一些事项。很多化学药品是可以和空气的过直接接触而发生反应的,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求学生们非常地注意。例如,在做完实验以后,酒精灯如何熄灭。当学生闻一些化学药品(特别是一些液体和气体)的气味时,要避免直接与其接触。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实验后的复习
教师要督促学生在实验结束以后温习实验过程,要让学生学会整理,要让大家做好实验报告,掌握实验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同时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实验作业。例如,写出本节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验方程式、提出问题及思考,等等。
篇7
(一)激发汉语学习者兴趣实习所在班级的外国留学生是从不同的国家来到中国的,有的来自临近国家日本韩国,有的来自大洋彼岸美国加拿大。课余时间陪留学生练习口语会问一些为什么学习汉语的问题,学生们给的答案多数是因为喜欢中国,无论是喜欢中国还是别的原因,留学生都希望学好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着教师的义务,还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责任。通过中国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比较,找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一方面可以让留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二)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深入学习汉语西方人关注隐私的态度要略高于中国人,我们需要理解哪些隐私方面是西方人非常具有保护意识的。对于个人隐私的界定,西方人常把年龄、是否结婚、工资、身体健康状况等看作是隐私,而中国人则没有那么多规定,很多老人被问及“您今年高寿了?”会很自豪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年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好汉语这门语言就要理解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深入学习汉语。
(三)克服文化差异,提高汉语水平到一个国家学习一门语言,要经历初学这门语言的新鲜感,之后会遇到挫折,进行调整,可能还要经历文化震荡“culture-shock”,在学习期间克服文化差异是学习这门语言的关键。通过找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克服这么差异,汉语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入文化因素
(一)启发性教学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家对“启发教学”都很重视,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理念。留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本身就有好奇的心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学习中国文化,理解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二)对比教学高低情境文化的对比,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人们在交际时使用的语言负载的信息相对不是很多,跟多的需要周围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补充,可能跟多的信息存在于交际者的内心中,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中负载着大量的信息。如中国人请客吃饭后问客人“吃饱了吗?”,西方人可能会理解为吃的量是否足够,而中国人真正表达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否好,吃的好不好,饭菜是否符合客人的胃口。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让学习者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提高汉语实际交际能力。
(三)循序渐进式教学《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发展特征“学不躐等”就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汉语知识是有逻辑的科学系统,学习者本身也有自己的认识规律,学习的过程也是遵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中国人讲究谦虚礼让的文化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理解中国人“哪里,哪里”的内涵,而不会触犯中国人的文化禁忌。
三、结语
篇8
调查分析揭示,造成大学生体育素养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各个院校开设体育理论课的情况与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成正相关,学校理论课规范,教学时数饱满,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越好;反之对体育教育功能认识滞后,体育课重技能、轻知识,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知识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体育与自己的关系认识比较清楚,对体育的存在状况有着较正确都认知。男生较女生更爱好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中对体育的认识更加客观,体育体验丰富,体育意识较女生更强。但由于高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少场地、器材,影响和制约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和积极性。(3)大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意识不强,体育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在体育时间和空间的利用上,每周锻炼1次或2次者居多,体育行为缺乏科学性。体育文化修养低、体育文化意识淡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锻炼的主动性,表现为随意性等特点。(4)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不太清楚、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都目标不够明确,整体体育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水平。狭义上讲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群体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思想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从广义上讲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其体现出的核心价值不可低估。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对策
1规范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课程设置更科学高校应当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顺应时代要求,重视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大纲中对体育理论课比例、授课时数明确规定,严格按计划执行。体育部专门组成教学小组,出体育理论课考试试题库,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状况进行测试。同时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对教师的理论课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体育理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更科学、更全面。教师在讲授各专项理论知识的同时,其教学内容还应涉及体育发展史、体育欣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等各个领域。通过对体育教育功能的宣传,使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知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改变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传统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教师将熟练掌握整个套路作为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以示范为主,学生单纯模仿。
由于忽视对太极文化内容的讲授,学生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特点、独特的健身价值、攻防技巧及与美学、哲学、医学等相关知识领域缺乏了解。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大部分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练习。太极拳教学随着学期结束而终结,与培养学生将太极拳作为“终身体育”项目,通过学习太极拳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3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教师是最直接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内容的设计者和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教师的体育文化素养、态度是一个关键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能否具备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储备,帮助学生甄别真伪,对学生进行科学性指导非常必要。教师必须重视职后教育,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教育改革相适应。学校管理部门也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为教师职后教育提高支持。
4提高体育资源利用效率,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
实行体育经费融资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推动高校体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发外围资源-体育赛事,例如CUBA“、飞利浦”足球赛等,进一步激活体育参与性消费。同时也可以通过俱乐部与企业商家拉赞助的形式,承办校内各项赛事。如我校的“红箭篮球俱乐部”、“火红舞协”、“跆英社”、“龙狮协会”等体育社团通过向企业、周边社区组织、商家、校友等筹备经费的方式,成功举办了多项校园内体育比赛。作为回馈俱乐部通过义演、商演的途径走向社会、企业进行互动。我校的“跆英社”在中山公园演出,受到楚天都市报的追踪报道。校园体育赛事精彩纷呈、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篇9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对话教学模式,这就规定教师对自身要有个新的认识,在教学历史知识时应该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充分的体现出来,鼓励学生以自身的经验、知识与教材有创造性的去对话,能够确保从整体上构建事实性的历史知识。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学会成为学生们学习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带领学生们依据自身不一样的观点去对话。就学生的学习来讲,通过对话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将已学习到的历史知识点充分的展现出来,通过互相之间的对话交流,对他人的观点学会去聆听,对不同观点所代表的真正意义可以去用心去挖掘,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帮助。
二、具体的应用分析
(一)注重营造氛围和创设情境
1.将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营造出来。
民主、平等的教学是对话教学的本质,要平等的去交流,缺少了民主、和谐与平等,真正的对话也就不复存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用对话时,要将平等的理念树立起来,确保对待每个学生的时候都要公平,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对学生们内在的主体能力上要予以信任,不能试图的操纵和控制对话,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倾诉要设身处地的去聆听,对学生的意图进行叩问。教师的真诚能够使每个学生去感受,进而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的参加到对话的过程中去,在自由、平等、无拘束的氛围中使学生能够将意见发表出来,将个性能够从分的展示出来。例如,某教师在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进行讲解时,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然后他们分析这一课该如何去学,之后让同学生们自由的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应该对比去学习、一些学生说应该分层次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在历史教学中将有趣、启发性强、真实的对话情境创设出来。
教学的有效推进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利于对话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令学生可以积极有效的投入到对话中。例如某教师在对《》进行讲解时,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真实的现场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出来,并且在创设对话时,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作为对话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下面同学们我一起来讨论下的发生、经过与结局,将真实性强的对话情境设置了出来,进而将学生的对话热情激发起来,对学生的对话在内涵上进行了丰富。
(二)开展高中历史对话教学
1.师生间的对话。
这是对话教学中应用最多也是最常见的对话形式,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让学生将历史知识的主体构建起来。人格尊严在教师和学生间是平等的,然而在发展水平、能力水平、经验水平和认知水平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教师要做好帮助与引导。要将学生向合理的对话范围中引导。例如某教师在对《》进行讲解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向着正确的对话方向前进,教师对虎门硝烟这一历史用对话的形式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学习,为接下来更深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学生之间的对话。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方式,也要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对话,使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对话不断的丰富自己。使学生在互相之间对话交流中能够自身认识到历史学习的不足与缺陷,进而积极的吸取对方学习历史的经验与有效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对《》这个课时进行讲解时,教师为了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针对的胜利原因上进行了对话交流,之后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切磋与交流,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出来,有效的提升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篇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有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有行云流水般的书法,有形象生动的剪纸,还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和民族乐器等形式。这些中华才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我国在国内外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个汉语推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在汉语教学中开设中华才艺课,有助于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一定作用。
二.中华才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华才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华才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单一,形式简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才艺课多局限于剪纸和书法、中国结、太极等课程。这主要是受到以下条件限制。课堂限制。太极拳虽然不需要工具,但是对教学场地要求较大,由于是班级教学,不适宜室内进行。而书法需要笔墨纸砚等工具,教学时也需要一定的场地书写。教师限制。中华才艺门类众多,内容庞杂,专门从事中华才艺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在国内高校中,承担留学生中华才艺的课程教学的老师多是有某方面中华才艺特长的语言学、文化学的教师,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会什么才艺就上什么课,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在国外,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力军是汉语志愿者,这些教师绝大多是在读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派出前,接受短期集中培训,基本掌握了一种或两种中华才艺,但是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汉语教师在教授中华才艺多采取讲授法和视听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讲述中华才艺的相关内容。视听法是通过视频、音像和图画来进行中华才艺教学。讲授法虽然可以使教师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但是中华才艺是一门技能课,学生仅仅听教师说不够的,要掌握一门中华才艺更需要学生亲身体验。视听法能够带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想真正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亲自教学指导。3.考核简单,流于形式。中华才艺的课程考核比较困难,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难以量化。有些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放松娱乐的手段。这些汉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华才艺的的技能,更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也就达不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4.国内重视不够。我们在希望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中华才艺传播中华文化,但是在国内的高校中,中华才艺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华才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但是国内高校中大多将其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并且集中在少数专业中。课时少,教学内容简单,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实际操练机会少,在教学和考核中也是流于形式,这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内中华才艺教学的现状。所以,多数学生不能真正掌握中华才艺的技能。国内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对中华才艺知之甚少,这样的现状难以为我国在国际上推广中华才艺提供有力的保障。5.教材缺乏。综观国内,专门从事中华才艺的教师不多,所以真正实用的教材也就少之又少。
三.中华才艺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