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6:2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建设论文

篇1

[关键词]唐宋文派;七子派;古文正统;诗歌正统;文派争论

对明代唐宋派的文学思想,21世纪前的研究重点大抵是放在对其成员主要是唐顺之和茅坤的文学主张进行论点抽绎和定性评价上,进入新世纪,则似有了两个研究路向:一,以前一时期提出的相关命题为话域,以更细致的材料梳理为基础,以更准确的流派关系认识为理据,进行新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精神的辨析、阐释和理解;二,对前一时期习以为常、几乎不加讨论的成员构成及称名缘由,进行新的梳理、厘定和阐说。对第二点,笔者以为,唐宋派是一个活动于前后七子派之间,且大部分文学主张与之针锋相对,在客观事实上存在的文学流派,只是其成员当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为代表,归有光则不能算。对第一点,笔者以为尚须阐明这样两条认识:一,三人的文学思想各有相当复杂之发展历程,由于交往出现了共同性,这解释了他们共为一个文派的事实;二,三人的古文主张是在应对前七子派的余脉和后七子派的批判以及本派成员的不断争论中得以发展完善。正是批判与争论的存在,唐宋派才完善了其文学思想(主要是古文理论)的建设。

以上述思考为出发点,本文以茅坤的书信为中心,探讨唐宋派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派内派外之争,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思想建设和现实的文派要求。派内主要是与唐顺之、蔡汝楠的争论,派外主要是与后七子派徐中行的通信;前者关乎文学思想的建设,后者关乎作为文派的文坛现实要求。

一、唐宋派的文学思想建设

以王、唐、茅为代表的唐宋派,其文学(主要是古文)思想建设大致都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按王、唐、茅的顺序,三人先后从前七子派的摒弃唐宋、高扬秦汉的古文宗法,转移到包容秦汉而分外重视唐宋(主要是以欧阳修、曾巩为代表的宋)的古文宗法;二,再由以唐宋文为宗进到泯灭秦汉、唐宋文界限的超越阶段,建立独立的主体精神,阐述严密的文章格法。之后,三人的古文思想各有不同呈现:王氏基本没再发展,,茅坤则继续建立其古文正统论,唐顺之则转向了性命和事功之学。

茅坤古文思想体系的建构主要是在派内与唐顺之、蔡汝楠等人的交流争论中得以孕育成型的。同王、唐一样,其古文主张最初也蛰伏在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里,学习秦汉词句,模仿秦汉风格。其《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云:“仆少喜为文,每谓当跌宕激射似司马子长,字而比之,句而亿之,苟一字一句不中其累黍之度,即惨侧悲傻也。唐以后若薄不足为者。”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与唐顺之相交后,受其影响,脱离了前此的字句模拟方式,转而习尚唐宋古文,但对唐顺之当时古文思想中的以唐宋文包容秦汉文的策略并不满意。其《复唐荆川司谏书》云:尝闻先生谓唐之韩愈,即汉之马迁;宋之欧、曾,即唐之韩愈……古来文章家,气轴所结,各自不同。譬如堪舆家所指“龙法”,均之萦折起伏,左回右顾,前拱后绕,不致冲射尖斜,斯合“龙法”。然其来龙之祖,及其小大力量,当自有别。窃谓马迁譬之秦中也,韩愈譬之剑阁也,而欧、曾譬之金陵、吴会也。中间神授,迥自不同,有如古人所称百二十二之异。而至于六经,则昆仑也,所谓祖龙是已。故愚窃谓今之有志于为文者,当本之六经,以求其祖龙。而至于马迁,则龙之出游,所谓太行、华阴而之秦中者也。故其为气尚雄厚,气规制尚自宏远。若遽因欧、曾以为眼界,是犹入金陵而览吴会,得其江山逶迤之丽、浅风乐土之便,不复思履毅、函以窥秦中者已。大抵先生诸作,其旨不悖于六经;而其风调,则或不免限于江南之形胜者。故某不肖,妄自引断:为文不必马迁,不必韩愈,亦不必欧、曾;得其神理而随吾所之,譬提兵亦捣中原,惟在乎形声相应,缓急相接,得古人操符致用之略耳。而至于伏险出奇,各自为用,何必其尽同哉!

他以为唐顺之的策略矫枉过正,说明:第一,唐顺之尚未超越秦汉、唐宋文界限,是一种以唐之韩愈、宋之欧阳修、曾巩代替包容秦汉之司马迁的方式,可说只是为钝根人开的方便法门,带有临时的应付性质。因为它未能阐明秦汉文和唐宋文在古文学习中的复杂关系,毕竟秦汉文不能简单地就被替代或包容,其间仍存在价值和风格的界划。当然,这也是唐顺之(包括王慎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思想阶段,他们首先得让大众从前七子派秦汉宗法的沉疴里挣脱出来,就针锋相对地提出与前七子派不同的古文写作宗尚主张:前七子派“唐以后若薄不足为”,他们则要提倡“唐以后”文。宗法问题的现实针对性和迫切性使得他们的古文策略露出了设计的破绽,而这些破绽还得靠他们思想的继续前行来完善超越。在唐、茅相争时,唐也还未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给刚挣脱前七子派古文宗法的茅坤以辩驳的口实。

第二,茅坤抓住了唐顺之策略中的模糊之处,而代以明确的观“龙法”。他把古文按时序划为四大块,并赋予相应的堪舆分配和价值层级在其设计中,六经、秦汉、唐宋文的价值层级和堪舆分配是固定的,决不能随便挪动。用简单的算术表示,就是:六经>秦汉>唐>宋,司马迁>韩愈>欧曾,昆仑>秦中>剑阁>金陵、吴会。因此,在茅坤看来,唐的“包容”策略,至少犯了两个错误:随便挪动位置;以小包大。以此为基点,他倡导的学习顺序是由宋至唐至秦汉至六经的上溯,决不能如唐顺之目前的止于小之唐宋。此设计堪称精巧,但亦不免呆滞,于是又补充提出“神理”说,算是从前七子派脱出的成果。有此认识,他就既不满前七子派的文必马迁说,也不满王、唐的文必唐宋说,如此也算超越了秦汉唐宋之限。

大体说来,茅坤的观“龙法”流于死板,近似于七子派的格调,而其“神理”说趋向虚灵,近似于王、唐的独立精神,然两者的混杂,也说明茅坤未能真正超越秦汉、唐宋之限,于是遭到了唐《答茅鹿门知县一》的反驳:来书论文一段甚善。虽然,秦中、剑阁、金陵、吴会之论,仆犹有疑于吾兄之尚以眉发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也。若以眉发相,则谓剑阁之不如秦中,而金陵、吴会之不如剑阁可也。若以精神相,则宇宙问灵秀清淑瑰杰之气,固有秦中所不能尽而发之剑阁,剑阁所不能尽而发之金陵、吴会,金陵、吴会亦不能尽而发之遐陋僻绝之乡,至于举天下之形胜亦不能尽而卒归之于造化者有之矣。故日:有肉眼,有法眼,有道眼。语山川者于秦中、剑阁、金陵、吴会,苟未尝探奇穷险,一一历过而得其逶迤曲折之详,则犹未有得于肉眼也,而况于法眼、 

道眼者乎?愿兄且试从金陵、吴会一一而涉历之,当有无限好处耳。虽然,惧兄且以我吴人而吴语也。

此处唐氏即攻击茅坤观“龙法”说的拘泥。事实也如此,茅坤尚未完全摆脱前七子的思维模式,仍要在秦汉文和唐宋文问强作价值的高下区分,就不免受到唐的善意嘲弄:只是“以眉发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仍是以“肉眼”而不是以“法眼”、“道眼”观物;如以“精神”、“法眼”、“道言”观文,则秦汉、唐宋各有其至,不得强分高下,更不得以“风调”来论定。斯言虽轻,却攻击了茅坤的喻证漏洞,戳穿了其观“龙法”与“神理”说的脆弱联系。不过,茅坤以地理言文的观“龙法”,却为其后来的古文正统论打下了思维基石,其“神理”说也发展成了《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的“文必求万物之情而务得其至”理论。

该书内容庞杂,归纳有如下数端:第一,从自己宦场遭贬黜的经历出发,提出要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一意以著书作文为业,以求名传后世,稍寄其悲愤之情;第二,在“圣学”和“达巷”之间,他选择了近于文学创作的“达巷”,提出“盖万物之情,各有其至,而人以聪明智慧操且习于其间,亦各有所近,必专一以致其至,而后得以偏有所擅,而成其名”的观点;第三,回顾为文历程,说自己走出了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摆脱了字比句拟的模仿习惯,在和唐顺之的交流中,加深了对上述观点的认识,并以其读司马迁传记的心得,明白司马迁的伟大乃在于其能“各得其物之情而肆于心”,并称这个心得乃是“此庖牺氏画卦以来相传之秘”。

蔡氏《答茅鹿门》驳议的中心就是茅坤的立言不朽,要他归宿于圣学的“考德”。第一,批评茅氏树为典型的司马迁、韩愈等人,认为他们“遂多太过不安之词,非有德雍容之象”,以“通于论道”的名义攻击茅氏藉以发扬的不平则鸣说;第二,集中批评司马迁的“不自知”和不懂立言的“直婉”原则,阐明“故立言者,夫子之末节,而夫子汲汲于修德为先,忠信为业,为吾人安身立命之学。”第三,强调修德省心为本,立言作文为末,希望茅氏进于圣贤“至德”的心性之学。由此可见转而趋道的文章之士在选择安身立命的归宿时,却往往断绝了立言不朽的途径。

但茅坤并未放弃为文的念头,而是吸收了蔡氏的六经为准之论和“道”,走进了文章正统论的建设。观《复陈五岳廷尉书》《复陈五岳方伯书》可知其仍津津于这次“天地万物之情、各有其至”的议论,以为循此,“学者惟本之吾心,以求之六藉之深,则固有释氏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颇以为得千古文章之秘。这个议论引来了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的好评,以为与己见大同小异。

由上可见:第一,《与蔡书》是茅坤的古文理论超越秦汉唐宋之界的标志;第二,唐宋派的文论决非如人们所言的一直就只提倡唐宋文,而是在不断发展,有一个由包容秦汉到超越秦汉的过程;第三,论争对文学思想的建设有重要作用,正是在通信交流中,一些主张才得以明确,理论才得以完善。

抛弃了《复唐荆川司谏书》中观“龙法”的呆滞,留下其以地理喻文的合理因素,再渗入由“神理”说发展而来的“万物之情、各得其至”理论,茅坤的古文正统论已经呼之欲出了。有多条材料表明,这个理论在嘉靖三十三年就已经成形,并由万历七年的《唐宋家文钞》及其《论例》公诸于众,流传四海。有关的书信文献还有《文旨赠许海岳沈虹台二内翰先生》、《与沈虹台太史书》、《与徐天目宪使论文书》、《与王敬所少司寇书》、《复陈五岳方伯书》等。可见其正统论也仍然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完成的。

二、唐宋派的文派要求

所谓文派要求,即是一种文学思想、主张,也即话语权在古文写作层面的要求、展开和实现。对唐宋派来说,其文派要求主要集中在古文领域,对诗歌领域他们要么归宿在七子派的诗歌宗法里如王慎中,要么先有所展拓而后归宿于已形成传统的性气诗最后又放弃了文学兴趣如唐顺之(包括晚年的王慎中),要么自行逊让如茅坤,总之要求不多,现实效果也不显著,这也是我们将唐宋派定性为文派的根本依据。

如所周知,茅坤不仅是唐宋派的后劲,也是唐宋派的定名者。在唐顺之《文编》的基础上,他编辑了《唐宋家文钞》。他的两种做法向世人告白了他对七子派李、何和唐宋派王、唐的不同态度:一,在该书《总叙》,他阐述了推尊唐宋八家的理由,而显攻李、何为不知“道”、“互相剽裂”,只是“词林之雄”;二,在该书的名家批评,除自己的意见外,主要采录王、唐评语,使该书成为名副其实的唐宋派之书。随着该书的广泛传播,唐宋派的文学主张广为人知,七子派也因该书而大受批评。茅坤作为七子派的反对者形象就深人人心。确实早在此前,茅坤就已是七子派的坚决反对者,在很多场合,与很多人,讲了他对七子派的不满,与其时盛行的追捧阿谀大异其趣,特别醒目。后七子在嘉靖后期迅速占领文坛,成员众多,声势浩大,唐宋派一脉几乎全靠茅坤一人苦苦支撑,显得较为孤立。他与七子派的关系早已是势如水火,不可开交,你攻我讦,累见彼此笔端。茅坤斯时之显攻,不过是情绪的总爆发而已。

仔细察核茅坤一生之理论用心,主要在于古文辞正统论的建设和正统谱系的排列,此志可谓历久弥坚。其古文正统论有两个基本要素,如《答沈虹台太史》:第一,国统。国统有正有闰,传帝王之统者方称正统,其他最多只能称草莽、边陲。它由地理喻文发展而来,凝定为政治学上的正闰意义。第二,文统。文统也有正有闰,“得其道而折衷于六艺者”方能称文章之正统,在他看来,三代六经以下,只有汉、唐、宋条件皆符合。其正统谱系延伸至明代,能与于文章正统者,明初是刘基、宋濂,当代不是李、何,他们只能人“草莽”、“边陲”,当然更不是与之同时的王世贞、李攀龙,而是其素所钦敬的王慎中和唐顺之。这就与奉李、何不仅为诗歌正统也是古文正统的七子派大相径庭,口舌之争,在所难免。

但我们要说,茅坤对七子派的古文宗法及实践效果确实不满,颇多指责攻击,但:第一,在其古文正统格局里,汉文与唐宋文一样得到足够尊重,并未因汉文为七子派所提倡而强行拆除其典范地位,至于为七子派称道追摹的先秦文,如《左传》、《国语》等,他因其道理的庞杂不纯而确实排出了正统,这是两派在典范选择中最有争议的地方;第二,茅坤的指责攻击七子派只局限在古文领域,局限在与七子派抢古文的正统,对诗歌他是逊让不叠,愿意成就七子派在诗界的正统。能将这两方面意思综合表达出来的,是《复陈五岳方伯书》。陈五岳即陈文烛,与茅坤和王世贞都有很深交情。茅坤说:仆尝谬论文章之旨。如韩、欧、苏、曾、王辈,固有正统;而献吉,则弘治、正德间所尝擅盟而雄矣,或不免犹属草莽边陲,项藉以下是也。公又别论近年唐武进、王晋江以下六七公辈,亦足以与韩、欧辈并轨而驰者。……李献吉乐府歌赋与五七言古诗及近体诸什,上摹魏晋,下追大历,一洗

宋、元之陋,百世之雄也。独于记序碑志以下,大略其气昂,其声铿金而戛石,特割裂句字之间者;然于古之所谓“文以栽道”处,或属有间。文之气与声,固当与时高下;而其道,则六籍以来所不能间者。……故苏长公尝称韩昌黎“文起八代之衰”。其所指者,固在此。公谓然邪?否邪?倘公然苏长公所云昌黎特从唐中叶起八代之衰,则崔、蔡、左、陆以下,并草莽边陲可知之矣,又何疑于献吉乎?献吉云云,如属非妄,则唐武进以下,又可差其或上或下,或旗鼓相当,或鸿雁相次,当较然矣。任少海所意,不可于世而自负其奇,且谓世无柳宗元,或然或否,公又且一笑而谢之矣。

他称赞李梦阳诗歌各体均善,许为“百世之雄”,但就是不许给他文章正统的地位。可见茅坤在对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评价上,确实将诗歌与古文分开了。

在后七子派势焰熏天之时,茅坤也曾产生过欲与七子派和平共处的想法,并付诸行动,那就是写给后七子派徐中行的《与徐天目宪使论文书》。他希望后七子派能承认王、唐“正宗”、是“圣学”羽翼的文学地位,如仅从词气看,似还颇谦卑:向读李历城与王苏公倡和诗什,盖已截然如坐身于日观之上,而东望扶桑、北眺碣石者已。独于文章之旨,犹未及扣历城公之深。适过兄,得解囊中之录本读之,内有论次本朝名家,大较首何、李而退唐、王。仆之私,窃以秦汉来文章名世者无虑数十百家,而其传而独振者,惟史迁、刘向、班掾、韩、柳、欧、苏、曾、王数君子为最。何者?以彼独得其解故也。解者,即佛氏传灯之派,彼所谓独见性宗是也。故仆之愚,谓本朝之文崛起门户,何、李诸子亦一时之俊也。若按欧、曾以上之旨,而稍稍揣摩古经术之遗以为折衷者,今之唐、王是也,恐未可尽左袒而弃之。不知然乎?否乎?即如圣学亦然。伊尹相汤伐纣,以创顺天应人之功;伯夷饿死首阳山,《采薇》之歌于今使乱臣贼子闻之而破胆摧气者,何雄也!然颜、闵。一眇然儒者。孟子于此则曰“姑舍是”;于彼则曰“不同道”。曰“姑舍是”者,谓其属正脉而未至也;曰“不同道”者,外之也。故仆之愚,于王未敢论;若唐武进,于文章之旨,即未得谓之正宗,当亦庶几羽翼也已。历城公其肯以孟氏所以推伯夷、伊尹者与何、李,推颜、闵者与武进可乎?信中提到的李攀龙论“文章之旨”的文章,当指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攀龙为王世贞出使江南而作的《送王元美序》。按:李攀龙和茅坤有交往,李氏嘉靖三十二年为顺德府知府,第二年茅坤为大名兵备副使,按察顺德,期间李攀龙曾访问茅坤。此盖即茅坤信之第一段所言。在该文,李攀龙将前七子派的李、何与唐宋派的王、唐合论:以余观于文章,国朝作者,无虑十数家称于世。即北地李献吉辈,其人也,视古修辞。宁失诸理。今之文章,如晋江、昆陵二三君子,岂不亦家传户诵?而持论太过,动伤气格,惮于修辞,理胜相掩,彼岂以左丘明所载为皆侏离之语,而司马迁叙事不近人情乎?

篇2

EPC建设管理模式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在EPC总承包模式中,Engineering指整个工程的设计工作;Procure-ment是指整个建设工程的采购工作,包括工程建设的设备及材料采购;Construction是指施工总承包的建设过程。在EPC模式下,业主只要说明投资意图和要求,工程要达到的运行标准,其余工作均可由总承包单位来完成,由工程总承包商承担工程大部分风险。在此模式中,业主负责整个工程的建设管理,由业主分别与各分包商及供应商签订合同,业主承担工程建设的大部分风险。此种模式下业主也可以委托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协助业主进行项目管理。此种模式下,业主将核岛或者常规岛交由某个承包商进行总承包,总承包商承担该岛的所有设计采购及施工工作,业主负责其余工程的建设管理及整个工程的协调工作。在此种模式下业主及总承包商共同承担项目的建设风险。

国外核电建设几种建设管理模式

核电是从美国和前苏联开始进行商业化建设的,很多国家核电的商业化建设都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化发展的历程。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核电技术向欧洲、日本、韩国等地扩展。这些国家基本上都从美国引进设计建造技术和核蒸汽供应系统、汽轮发电机制造技术,从而形成本国自己的核蒸汽供应系统、汽轮发电机设备供应商和设计建造公司,推动本国核电国产化、自主化发展,下面为几个典型国家的核电建设管理模式:法国为少业主的核电发展模式,法国政府只对法国电力公司(EDF)授权做为唯一的核电站建造业主单位,垄断国内核电站的建设。EDF下属的工程承包公司负责对核电站进行整体设计、建设和采购。由法FRAMATOM(法马通)公司负责核电站核岛部分的独家总承包与制造,负责设计核蒸汽供应系统,生产重型部件与堆芯仪表,并且在法国和海外地区供应、安装及启动核蒸汽系统。法国电力公司作为业主及运营商,直接对核电设备供应商体系进行组织管理,将建造、运行中的经验反馈给设计部门和制造部门。促进设计工作的持续改进,保证法国核电产业的迅速发展。

韩国核电的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实现国产化的过程,最初从国外引进了9台机组进行核电建设,在建设的同时,韩国政府要求通过6台机组建设实现百万kW级核电机组的国产化。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周密的合同安排,韩国企业广泛参与核电站的设计、采购和施工工作。并开始了KOPEC(韩国工程承包公司)的组建。通过4台依托项目的建设,基本完成了核电技术自主化,并具备核电站技术的对外输出能力。韩国的核电建设由韩国电力公司(KEPCO)作为唯一业主,负责全国核电站建设和运营,韩国动力工程公司(KOPEC)作为工程公司及核蒸汽供应系统的设计者,负责总体设计并协助业主进行项目管理。由斗山重工作为制造商,承担设备自主化任务[1]。美国核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量建设和投运。美国核电建设实行分散业主制,约有48家电力公司作为业主投身到核电运营的行列中。由于业主较多,工程数量有限,美国核电站业主单位不愿意为建立专门的项目建设管理队伍,主要实行EPC总承包的建设管理模式。美国具有独立的核电AE(architect-engineer,独立于电站设备制造商和发电企业,专门为核电站提供系统设计、工程和建设管理服务的公司)公司及核蒸汽供应系统供应商。绝大部分业主把核电厂建设的设计、采购、施工管理任务委托给AE公司。美国有30多家AE公司,大多按市场化运作,实力强大。这些公司是工程的总承包商,业务范围覆盖核岛和常规岛、核电和火电、电力及其它工程。由AE公司进行工程设计,并且负责设备采购和建造的管理,少数业主则把设计、采购任务交给AE公司,自己承担施工管理。美国同时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核电设备供应商,主要有3大制造公司:西屋电气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ABB燃烧工程公司等,这些设备制造商负责核岛设备的设计与制造。

日本也是分散业主体制,有10家地区电力公司,主要实行总承包的建设管理模式,日本一些具有核电设备制造能力的供应商如三菱、日立、东芝等在提供核电建设所需设备的同时,亦有AE公司提供专业服务。这些设备供应商除具有极高的生产加工工艺水平和技术实力之外,在设计、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也具有相当的实力。因此在提供核电工程设备的同时,由其旗下的专业部门承担了核岛工程项目中属于AE公司负责的业务[1]。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各个国家核电建设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国家核电发展战略有关,如法国和韩国实行的是单一业主的核电发展方针,因此业主有需要也有可能加强核电的建设管理力量,采取多合同自营模式,负责整个核电站的建设管理。美国和日本由于实行多业主的核电建设模式,每个业主的工程不多,因此业主并不愿过多的投入到建设管理的工作中,因此普遍实行EPC总承包的建设管理模式。

我国核电建设几种建设管理模式

我国核电站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从零起步,经过自主创新、艰苦创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共有秦山一期、二期、三期,大亚湾、岭澳、田湾等核电站先后投运,同时一大批后续项目陆续开工,下面介绍几个我国核电已建和在建工程所采用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秦山核电一期工程是国家拨款建设的项目,由原核工业部(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建指挥部进行总体管理,由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承担总体设计、核岛和BOP设计,华东电力设计院承担常规岛设计,上海市政设计院承担海水、淡水取排水系统设计,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承担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设计。工程由核工业二二建设公司承担土建施工,核工业二三公司承担核岛安装,浙江火电建设公司承担常规岛安装。秦山核电一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一种管理模式,但却是自主化程度很高的一种模式。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是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公司、浙江电力开发公司等单位合资建设。由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负责核电站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在国内首次实施了“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的项目管理模式。经过招评标,由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现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为设计总承包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承担核岛设计,华东电力设计院承担常规岛的设计。通过议标,由中原核电建设公司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核工业二二建设公司、二三建设公司、二四建设公司、核工业第五安装工程公司和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作为施工分包单位,承担核岛、常规岛及电厂配套设施的建筑安装施工。通过议标,由核工程四达建设监理公司对全厂的核岛、常规岛及电厂配套设施的建筑安装工程实习工程监理。设备采购由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负责,实行“多国采购、择优定点”,重要国产核电设备由国家定点。材料采购主要由施工单位负责,部分核级材料由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采购[5]。#p#分页标题#e#

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距离大亚湾核电站约1km,是国家“九五”开工的最大能源项目之一,规划建设4台百万kW级核电机组。岭澳核电一期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是在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的。岭澳核电一期工程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从工程筹划、可行性研究、前期工程、合同招评标、工程设计和设备采购、工程设施和设备及系统安装、调试启动到生产运行,均由岭澳核电有限公司(业主)自主承担。业主与从事上述工作的各单位签订合同,并实施直接的、全方位的项目管理和协调。法国EDF公司、核二院、广电院、苏州所等作为业主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单位参与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的五大控制(技术、安全、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全厂及BOP总体设计管理、BOP设计采购、调试启动和生产准备由业主自己负责。设计、采购按岛切块划分,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的设备采购主要有3大合同。核岛供应合同。由FRAMATOME提供核岛的全部系统、设备、服务和文件资料,包括必需的工程设计,以满足合同电站有效、可靠、安全、稳定运行和便于维修的需要。常规岛供应合同。由ALSTHOM提供常规岛厂房所有设备的设计和供货及文件、设备的运输、现场支持服务和维修人员培训。工程咨询合同。由法国电力公司(EDF)为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提供所有的工程咨询服务、培训及对国内院所的支持服务等。

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位于山东省海阳市,项目规划建设6台AP1000核电机组,一期建设2台。海阳核电是国家三代核电技术招标自主化依托项目之一,是世界上首批建设的AP1000核电机组。该项目由业主单位山东核电有限公司负责工程建设的总体管理,进行项目4大控制的有效监督。具体负责项目的执照申请、项目监控、项目的总体协调、常规岛及BOP的项目管理、全厂联合调试、生产准备及运营维护等工作。核岛管理采用总承包模式,由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做为EPC总承包方负责整个核岛的项目管理工作,并且直接负责非A1类设备的采购、建安施工总承包等工作。西屋联队负责核岛的设计工作,同时负责A1类设备的采购及供应。常规岛及BOP管理采用专业化分包模式,项目管理工作由业主负责,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工作,成套公司负责设备采购,业主负责施工管理及单体调试工作[5]。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负责全厂总体设计,负责常规岛及核岛的接口管理。

篇3

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彰显将二者有效结合的优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进行思想工作时,可以利用企业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凸显二者的相辅相成,尤其是在气氛及组织各种活动中表现明显,不但能够提升企业凝聚力,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也有正面的推进及辅助作用。

二、企业员工和机构的有效结合

企业员工及机构的设置里,要切实体现企业文化策划管理人员的作用,并且要做到与有关的部门有机的结合。不仅仅可以减低企业非必要部门的设立,此方法不失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现在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企业文化宣传者之间存在隔阂,并没有有效的结合,企业内部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的现象。此种组织机构极易出现双重管理或是有事情无人管理,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如果可以对二者进行很好的整合,让其形成统一的管理,不单可以使企业文化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还可以互相帮助,相辅相成带动二者的工作效率。

三、打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当今企业成功的标志是其是否具有学习能力,其成功不单显示在业绩、竞争力、活力上,而是通过学习渐渐提升思想的过程。知识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及个人对知识、精神的追求愈来愈高,也从线性思维转向创新思维。这时就要求思想政治的管理者从一定层次、水平出发,要融合多种科学知识,既要体现我党现阶段的政治方针及政策,还要突出科技性及文化性,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的文化素养,方能提升企业的思想政治水平。在此过程中党员要发挥其表率作用,做到精神上的高度统一。

四、加强员工的归属感

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能够使自身企业员工对本企业文化全面认同,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企业要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给员工学习的机会。除了有效利用企业内部的培训课程,还可聘请专业的培训讲师定期进行培训。以此来满足员工对知识的需求,不仅可以让员工提升归属感,也会加深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五、结语

篇4

1.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和企业形象的建设,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激励氛围。企业文化建设认识到了企业精神的巨大力量,把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之一。优秀的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在企业内部生成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环境氛围,从而有力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2.运用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定内涵,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人和的氛围。企业文化理论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其实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哲学,它关心人的利益和发展,满足人的价值实现和精神追求。这种基本原则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原则相一致的。因此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可以运用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大力营造人本企业文化。

3.借助企业文化的整合和导向力,拓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时代步伐的不断前进,受文化水平、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等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企业员工思想日趋复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已难于在生产之中得到解决。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整合和导向作用,能够激发出员工内在的约束力和自制力,使员工不同的价值观在企业文化的整合作用下,逐渐朝着企业共同的价值方向趋同。企业文化这种整合和导向力能够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八小时之外而发生作用,并收到积极效果。

4.利用企业文化的物化手段,丰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内容。近年来,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无所适从、软弱无力的状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必要的物化手段,使工作显得枯燥、呆板,效果不明显。在这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鉴企业文化的物化手段,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展开,从而将思想政治工作主题与任务渗透于这些活动内容之中,使每个员工在享受文化活动乐趣的同时,不经意间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等方面得到陶冶和提高,这样既填补了日常教育的空白,又挖掘了教育的深度,使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克服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枯燥乏味、软弱无力的弊端。

二、通过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1.坚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功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国有企业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大局出发,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宏观指导,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使企业健康发展,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和总体上把握,坚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在企业对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道德等一系列文化内容进行规范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作用。

2.借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层次内涵,丰富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层次。首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由于经济基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西方企业文化建设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差异,西方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团体意识、思想、精神主要是指企业的理想、目标、精神以及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他们对企业员工素质要求几乎不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方面的要求,而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企业员工群体素质的要求首先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不仅要对企业员工进行企业精神、团体意识教育,还要对员工进行从业心态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这些构成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定内容。因此,要补充和完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必须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密切配合。其次,要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提升企业文化层次。

3.运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塑造、引导功能,建立企业文化观念。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培育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基石,是企业生存的思想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指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其教育、引导功能,做好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根据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客观要求,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方面需求,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等等应是现代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所应拥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建立需要通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员工自觉地担负起满足社会需求,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社会责任。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主导和精髓,是企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一面旗帜。抓好企业精神塑造、弘扬和实践,既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人文精神,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应当以集体主义、拼搏进取、求实创新精神作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坚持以集体主义精神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员工爱企业、爱集体的觉悟;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帮助、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企业道德。企业道德是“企业内调整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个体与社会、企业与社会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既是本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又是该企业对社会应负的道德义务。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一些企业出现了道德失控现象,如为提高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做出有损社会、有损环保的企业行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引导和教育广大员工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经营的目的,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道德义务,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企业、个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使企业道德建设逐步深化。

(4)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目标确立。企业目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提出的奋斗目标。由于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服从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还必须结合各基层单位、班组岗位及员工个人目标,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沟通协调作用和激励功能,不仅能够保证企业文化服从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还能利用自己的网络优势使员工感到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目标的导向、整合功能还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制约,也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功能才能调整好这些目标。

三、总结

篇5

“和”是儒家哲学ltl煎要的思想范畴之一。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点具有差异性,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仍然可以在和谐的前提下,携手并进,};结起来一起做事。“和”的思想元沦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着秋极作用,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儒者讲“仁、义、礼、智、信”,其“仁”与“义”的思想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Il要起列撼础性作用。

(一)“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也。”《论语·颜渊》儒家仁学思想中的“爱人”把握_r一个最本的价值要索,这就足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其实质就是“修己”与“克已”。在儒者看来,见“爱人”无所谓“和谐”;爱人,就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作为处事做人的准则。予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2.“仁则荣,不仁则辱”是儒家哲学中世人的荣辱观,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而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子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沧语·灵公》)意为,一个力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最引以为恨的,就是直到死去,三的予还不能被世人所传颂。这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应去追寻什么样的荣誉。儒家思恕要求人们应该有荣誉心、所谢:“士皆知有耻,则国家矣;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士荣在于施仁,士辱在于施不仁。”(龚自珍《明良论二》)“仁则荣,不仁则辱”充分概括了儒家荣辱思想的精神实质。这种观念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平衡人生价值,调剂生命意义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二)“非义不居”

“非义不居”是儒家思想实践精神的代表,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对形成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哲学思想认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皆起源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在此认识的基础之上,儒者们提出重义轻利、崇义贬利、以义代利的“非义不居”思想。

义与利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的轻重取舍在人的生命过程1|对人生的发腰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儒学更强调义的获取,强调义所赋予生命存在的道德意义。予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与利提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来,一个有德行、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知道的应该是“义”,而一个无德行道德境界低的人知道的只足“利”。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儒学所推崇的人生境界观和道德境界。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儒学倡导“舍生取义”,它也并不在于要求人们完全放弃利而只顾义。只是说明,当义利发生矛盾激化时,人的行为要去追逐义而放弃自己的私利。正所谓:“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防义耳。”(《二程论·河南程氏外书》)有高尚德性的人,不足不讨’较利害得失的,只是尽力不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而已,也正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种理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操作。儒家“非义不居”的思想,为我们构建不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道德标准和方法论依据。

三、礼乐文化的辅助作用

仁学中的“爱人”思想也表述一种最基本的实践主义精神,它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否,是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所以弃“礼”而只讲“仁”,肯定无法建构和谐社会。所谓“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条规和人类生活准则。也就是说,礼的社会功能在于调节人与人之问的关系,使之和谐正如孔子所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有‘r以礼节之的和,才算真和,才能说得上“和为贵”《论语·学而》。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它以“礼”与“乐”的相互支撑来追求和谐的统一,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儒家思想认为,“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是“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放群物皆别”(《礼记·乐记》)。“和”,意味着和合、和谐;“序”意味着等级、秩序。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统一的。世间没有无序而又和谐的状态,也没有不和谐而有序的事物。“礼”规定了家庭、社会、国家巾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具有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提供给社会生活稳定的发展秩序。“乐”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的总括,是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可以抒感,调节性情,感化人的心灵。“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所以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是以一个和谐社会状态为根本指导原则的。而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和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但人际和谐还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如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就必然会产生组织或社会内部的相互对抗,人际之间的和谐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官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要三为一体,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保障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中庸思想为和谐之准则

中庸思想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庸”即“用”,“中庸”即“用巾”,就是按“1l1”的标准去做,中庸不是折,也不是中立,而是不偏不倚地把握“中”这个事物运动的准则。根据这个准则处世做人,就可以做得完美,恰到好处,是一种“巾正”的象征,而“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巾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行为准则,一种勿过勿不及的状态。“中”与“和”有着密切关系,东汉郑玄对“中庸”解释为:“名日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巾和”一词的含义为按“巾”的标准去做事就会达到一种“和”(和谐)的状态,和谐状态是一种完美的表现,也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荚的理想化状态。

《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达到“中和”,不仅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且也实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这正是众多儒者梦寐以求的为政之最高境界。《礼记·礼运》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这是对“大同”社会状态的描述,也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正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明鲜久矣。”《论语·雍也》。

中庸准则可以运用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思想言行等各个方面,在为君治国方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其中,“正”乃思想行为端正,为人处事必求合乎“义”。在经济上,必须“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坚决反对“放于利而行”《论语·里仁》。在文化教育方面,必须要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中庸准则要求个人在履行道德职责时“无过无不及”,一旦过了应有的度,就会使原有的道德要求变质,所谓物极必反。掌握中庸准则,个人必须崇德徙义,但也必须兼德。所谓兼德,就是不偏于一德。仁、义、礼、智、信、忠、孝、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交叉、互补。所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中庸准则在树立个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总的来说,它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和谐社会,以“中庸”为方法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在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命系统中,儒者所倡导“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礼乐之文化修仁义之德性,正如明朝王阳明所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一也”(《王阳明全集·大学问》)。

参考文献

1《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2

2《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

3《周易》.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2003.6

4《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汤一介.儒学的和谐观念.《中华文化论坛》,1997第4期

6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篇6

(一)儒家先贤用“和”的思想解决社会矛盾、民族纠纷等现实问题,努力构建“和”的社会

先秦时期设立了一种叫“调人”的官职,即通过类似今天调解员性质的工作,处理百姓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纠纷,调处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矛盾,以化解社会矛盾,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周礼》中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①这样的记载,不难看出,古代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也注重运用儒家的“和”的思想,以“和”作为施政的主导思想;以“和”作为方法统御百官,营造君臣、官宦之间的和谐氛围;以“和”作为出台对农政策的出发点,以此缓和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另一个方面,古代统治者也注重改善中原地区同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左传•襄公十一年》有如下记载:“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之乐之。”②在大多数的古代时间范围内,正是由于统治者施行了以“和”“和谐”作为主要的少数民族政策内容,使得在生产力水平不太高的历史背景下,和谐、融洽和共同发展成为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主流。

(二)将“和”“礼”作为人们处世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力求人际之间的和谐相处、交往

孔子把“和”提出“礼之用,和为贵”③,将严格的礼仪规范、制度,“和”的思想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将其视为为人处世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君主、臣子还是普通百姓,都要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和制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甩开了阶级、阶层的束缚,创造了一个较为平等的社会礼仪道德环境,营造了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孟子也曾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也就说,时间优势、地理位置优势、人们团结的优势作为三个影响到是否能办成某件事情的因素,其中,人们的团结、和谐相处,孟子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的和谐相处,一个团队内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是人们达到成功彼岸的重要因素。另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儒家还将“和”的思想应用到维系、处理家庭中的人伦、亲情关系。比如,喻夫妻和悦为“琴瑟和谐”。又比如,古代治家格言中所说“夫妇和而后家道成”⑤,“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⑥。

(三)将“和”的思想应用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有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局面的意识

儒家主张人与自然在相处的时候,要遵循“天道”,即要做到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从主观臆断,想当然地贸然采取对自然的行动,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出古人的“生态和谐”的思想。“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⑦“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⑧翻译过来,就是说要求我们对自然要适度开发、开采,注意尊重农时、农业生产规律,以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靳伐养长不失其时,帮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⑨可见,在古代的时候,儒家就将“和”的思想引入到人与自然的相处中,进而粗浅地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并在实践活动中予以践行,力求构建一种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二、儒家思想构建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借鉴

(一)儒家所勾勒的“大同社会”的蓝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参考的人与社会的理想社会状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⑩这是儒家为我们描绘的未来社会的蓝景。这里强调的,恰恰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首先,要在兼顾效率的基础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阶层中推行公平正义。这是和谐社会得以建立的最重要的环节。二是提示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必须能遵守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因为权力是来自于人民的,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施行有益于人民的路线、方针、政策。三是提示我们要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二)儒家重“和”、重“礼”的思想,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和道德规范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不仅要做到爱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还要做到爱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今,我们在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必要的价值观、理念就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道德约束。以“诚信”“友善”“和谐”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是儒家“和”“礼”思想的当代反馈,更重要的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需的精神支撑,我们在注重快速发展经济的时候,也要注重理想信念的培育,诚实守信、友善关爱、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社会氛围的形成,这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也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儒家尊重“天道”、不违农时的观念,对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篇7

在企业中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还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增强职工的团队协作意识,保证工作合理有效的进行。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还可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使企业真正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精神的塑造。另外,可以激发企业职工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根据新时期的文化特点,结合原有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创新。让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建设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服务。将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贯彻到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2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思想管理和经营建设的指导理念,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形成的科学管理方法和企业发展的文化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科学有序的进行,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对企业职工进行的建设工作,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通过企业的文化理念教育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有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将企业全体职工和管理者在思想上进行统一。融合企业各个部门,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流程合理有序,让企业职工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企业更好地服务。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完整的企业核心理念,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保障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在社会的声誉,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企业的文化还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促进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在多元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文化可谓是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可靠保障。

3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必要性和相互作用

要想使企业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应当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切实将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充分展现良好的生机和活力。将二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和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取得有效发展的需要,也是使企业经营管理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对思想政治建设进行不断地创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政治建设的内涵。

(2)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独有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建设及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文化,能够保证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不会偏离企业的发展轨迹,以企业文化作用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以此丰富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内容,将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职工加以结合,使企业职工充分了解企业的文化和核心价值,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的文化建设相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存在很多的弊端,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可以将这种弊端进行有效地克服。

(4)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结合也是企业顺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进行融合,可以对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进行创新,顺应时展的需求,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建设模式进行调整,使其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5)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企业的主体是职工,对企业的建设工作归根结底是对围绕着人展开的,将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结合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最终实现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4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及方法

4.1坚持以人为本

对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主体是企业职工,对职工进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的管理思想应该是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和服务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职工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关怀,能够在积极的团体工作氛围中激发出工作的热情,在建设的过程中,使两者不断的补充,指导并约束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促进企业职工的道德思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4.2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这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工作的内容主要是思想的灌输,该工作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如今,企业建设工作是十分丰富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将两者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可以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深入的融合,由此改变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使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更加具体化,最终达到二者的和谐发展及互相推动。

4.3融合教育思想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前提,而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所以,要将两者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融入思想政治建设的内涵,在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具体的发展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企业的职工灌输思想教育理念,让企业的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总结

篇8

1、就目标而言,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良好的学习风气又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意识层面的科学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还能够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2、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方面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意识层面的教育;;学风建设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何种态度对待学习,以及如何更好地做人做事,两者均反映了一种科学务实的优良态度。

3、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可靠保障。高校的学风建设属于学生思想层面的建设,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沿着科学的政治方向前进,从而促使他们早日实现远大理想,在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学风建设提供夯实的思想基础,为学风建设的实际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学校的学风建设属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是思想层面的基础教育,因此,在高效的学风建设中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校的学风建设起到了基础性的促进作用。另外,学风建设是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与突破点,可以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切实有用的平台。

三、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实现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前提,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学风建设成功与失败的重要表现,因此,要在大学的学风建设中,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工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明确“以学为主”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奋发学习、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兼顾学习成绩与其他素质的提高。

2、将大学生的学术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将中华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学风建设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将校园内的各种文化活动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风是一种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的积淀,而校园内文化活动是学风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的第二课堂,包含了非常丰富综合的内容,比如:文体活动、科创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校园的文化活动也是学校进行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精心布置与完成每一项校园活动的过程中都是使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修正自身为人处世的态度与做法。

四、总结

篇9

1.1企业的概念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集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管理制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结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企业文化客观地存在于每个企业当中,积极的因素则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迪尔和肯尼迪把企业文化的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5个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

1.2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文化的提出已经超越了一般认识上的企业中的文化现象,被看作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然而企业文化又不能离开文化现象而独立存在,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由以企业精神文化为内核的,分别由企业的物质文化层、企业的制度文化层、企业的精神文化层三个层次构成。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既要依附于文化现象,又有三个层次构成,这必然导致企业文化既具有一般文化现象的特征,又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1.2.1企业文化的一般特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企业实践、企业生产经营、企业行政管理的融合。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基本精神风貌,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还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企业实践的结合与影响。所以企业文化具有客观性。任何企业都存在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中,受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文化反映出了特定的时代精神,具有时代性,例如我国60年代的大庆“铁人精神”。企业文化是一个由多种层次、多因素组成的整体,且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任何一方的变动,都会导致“蝴蝶效应”,牵扯影响到其他因素的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具有系统性。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具有客观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一般特征。

1.2.2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①企业文化具有依附性。企业文化的产生需要多种条件,而产生企业文化的条件都是具有共同性的。例如企业的员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从事的是什么具体的经营活动,员工之间都需要保持相互之间的交往,并均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这使得企业中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都与人际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相联系,不断出现的矛盾,又不断地得到调和,最终达成统一。企业文化就是通过这样的人际间的行为活动,进化集聚而形成的。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②企业文化具有目的性。既然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那么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目的性就是以围绕企业而开展的,以服务企业为终极目标。首先,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与企业共生死。其次,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员工利益和企业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是企业文化也必须适应环境文化这个大环境,并对企业的目的性适时地做出调整。③企业文化具有可塑性。企业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长期传统的遗存产物,它具有传统的特性,又在现代文明中洗礼。它是“扬弃”的产物,既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又在一定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总体来看,企业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生产关系调整变化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使得企业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优化配置,达到兼容并蓄,形成新的企业文化。

1.3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员工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凝聚向心力,调节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积极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1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凝聚力作用。企业凝聚力是一种普遍被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像一种粘合剂可以把不同方面的员工聚合起来,从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企业文化则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在企业各方面,如战略目标、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方面达成共识。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了实现统一的目标努力奋斗。

1.3.2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就是一个指挥棒,让企业员工能够自觉地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去工作,并对企业整体和全体员工的行为和价值取向起到指导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具有符合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员工的价值取向就应与企业的生产标准相一致。这就是企业的导向作用。企业的导向作用不仅指导企业员工,还包括企业整体,它把企业与员工统一起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1.3.3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激励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舒心的工作氛围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快乐和谐的工作可以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对工作奋发进取的精神效应,避免工作中产生消极对待工作的情绪。由良好企业文化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激发员工潜在的智慧,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2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传播地,又是文化创造的诞生地,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师生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积淀过程,是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的。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组织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的校园风貌、办学特色,表现于物质精神、内容形式、课内课外、组织制度、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狭义的校园文化则只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风为灵魂的第二课堂、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一)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室内外的绿化、美化、净化等;还包括行政装备、教学实验设施,如办公设备、教学实验仪器配备;另外,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也包含在内,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具有鼓舞性的标语、口号、名人名言、各种人物肖像、有纪念意义的碑铭、人物雕塑、校史陈列室等。校园物质文化属校园文化的器物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体现。

(二)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主要是校园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励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以及校园内独特的风俗、礼仪等等。这种制度文化形态使得校园环境能够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全面教育,保证学校的教学、生产、科研、生活等各项工作与学习秩序,从而对学生起到控制和调适的功效。

(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如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代表学校主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等观念形态的东西。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综上可以看出,校园文化指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且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目标、信念和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一种环境和氛围。它既是一种管理文化,更是一种教育文化,还是一种组织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和外界的认可。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是一个主动营造的过程。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必然对古往今来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文化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从而实现对学生个体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就如引路的旗帜,引导着大学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

(二)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中的精神、道德、制度、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可以内化为个人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直接起到规范和约束学生思想行为的作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外加的行为规范,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它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也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独特节日、典礼、仪式和特殊的习俗,则是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另一重要体现,影响是间接的。往往通过暗示、模仿、从众、集群和舆论等群体心理的作用和影响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进入图书馆、阅览室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场所,阅读气氛的要求就迫使学生遵循这里的规则。

(三)陶冶功能

墨子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处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之中,会给人以无形的力量,激励和感化大学生开拓进取、积极上进。例如,清华大学经常邀请在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校友回学校作关于励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报告,这在精神上便对在校学生产生了强烈共鸣,促使他们奋发图强。这就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甚至转变原有的思想并提升正确的思想。

(四)凝聚功能

优秀的校园文化富有吸引力,能够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如目标、价值、理想、信念、共识、同感等,为解决矛盾冲突提供了正确准则与良好氛围,唤起和激发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情感归向。许多报考北大、清华、复旦、武大、交大、南开等名牌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就是被这些学校的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所吸引,一旦入校后,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又像一种粘合剂,将万余师生凝聚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整体。

(五)调适功能

校园文化的调适功能不仅表现在物质文化环境上,也表现在精神文化环境上。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形象地比喻为“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并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造型优美的建筑物,协调的装饰,与绿树、鲜花、丛林、景观相映成趣,折射出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反映校园的独特风貌,不仅能给师生员工带来舒适愉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能使师生调节情趣,消除内心抑郁。同样,良好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文娱活动也能对师生的不良情绪起调适作用,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放松。

三、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和谐”为基本理念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应把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重要使命,构建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校园文化。和谐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尊严。

(二)依法治校是必由之路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理应成为整个社会的典范。建设和谐有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依法治校是必由之路。依法治校就是民主在高校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得到贯彻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依法治校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依法得到妥善协调,学校内部矛盾依法得到正确处理。

(三)突出民族性

大学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先进文化又总是代表着民族的根本利益,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本质风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主要是靠崇高的民族精神。概括地说,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勤劳勇敢、和平友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团结一致、前仆后继和敢于胜利的精神。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必须突出民族性,用民族精神强化育人意识,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丁越.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吉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