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意见范文
时间:2023-04-12 01:0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全县卫生系统的机关作风和行业作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机关开展“效能革命”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永委发〔*〕95号)精神,结合本系统实际情况,现就在全县卫生系统开展“效能革命”,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和行业作风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开展“效能革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在全县卫生系统开展“效能革命”,进一步加强机关和行业作风建设,是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和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实际行动,是优化发展环境、树立医疗卫生系统新形象的迫切需要,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的保障措施。局机关各科室和下属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上来。
开展“效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突出思想教育,强化制度措施,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铁的纪律,解决少数单位效能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提高机关服务基层和群众的水平,以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软环境促进卫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开展“效能革命”的工作目标是:通过“效能革命”,使局机关和下属各单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有新的突破,服务质量、办事效率有大的改进,人民群众对卫生系统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真正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服务优质”的工作运行机制。
开展“效能革命”,必须严格实行“四条禁令”,切实做到“两个提高”。“四条禁令”就是:严禁有令不行,着重解决对法律法规和上级党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执行不力或消极抵触,搞局部利益第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严禁办事拖拉,着重解决政务不公开,搞暗箱操作,违反服务承诺制度,办理事项不能限时办结,效率低下,推诿扯皮,对群众要办的事项敷衍塞责等问题;严禁吃拿卡要,着重解决办事不讲原则讲关系,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巧立名目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严禁态度刁蛮,着重解决服务态度差,故意刁难群众,蛮横霸道等问题。“两个提高”就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
二、开展“效能革命”的主要措施
1、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按照兴起学习贯彻“*”重要思想新的要求,组织局机关和下属单位工作人员认真学习《“*”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同志“七一”重要讲话,认真开展向郑培民同志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和“争先创优”活动,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实践“*”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
2、加强机关效能监督。进一步推行办事公开制、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窗口式”集中办理制、AB岗工作制、服务承诺制等规章制度,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和服务单位的行业作风,提高机关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县局设立举报投诉电话,接受对全县卫生系统的效能投诉。
3、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在局机关和下属单位中层以上干部中,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考学制、试用期制、岗位聘任制、交流轮岗制、竞争上岗制、责任追究制、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等,明确规范要求,加强考核监督。
4、强化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和绩效考核。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完善工作人员考录制度,建立分类型、分层次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行末位调整待岗制度、离岗培训和辞退制度,开展评选“十佳群众满意卫生工作者”活动,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不称职者下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干部职工队伍的活力。
5、加强民主评议、社会考评和明查暗访。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进行民主评议、社会考评和明查暗访。根据局机关各科室和下属单位的职能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的实际,逐步建立分类型的效能考核体系。每年组织开展相应的机关单位效能评议活动,并充分运用评议结果,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差的进行通报批评,责成限期整改,整改未见明显成效的,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的责任,直至予以免职。
三、开展“效能革命”的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8月25日-9月5日)。召开本系统“效能革命”动员大会,做出具体部署,出台相关措施。局机关各科室和下属各单位要按照局里的统一部署,层层传达贯彻,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感,以积极的姿态开展“效能革命”。
2、查找问题(9月6日-9月25日)。各科室和下属各单位要对照“四条禁令”,结合我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及群众的要求,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剖析原因。
3、整改落实(9月26日-10月25日)。各科室和下属单位要根据查找出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管用的整改措施,立说立行,边整边改,特别要抓住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下大决心进行整改。
4、长效管理(10月26日以后)。各科室和下属各单位要针对局里出台的“效能革命”各项措施,在查找问题、整改落实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实行长效管理,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篇2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村庄建设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认真实施一系列惠民工程,村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农民住房条件及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村庄布局不合理,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共享度低,农房建设设计档次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村庄建设工作,改变村容村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把解决村庄建设难问题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以做好规划间的衔接、加快村民居住点规划选址、鼓励适度集中建房、保障农房建设用地、简化审批手续、加大宅基地调整、加强农房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依法处理违章建筑等为重点,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政策措施。
二、理清思路,明确村庄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政府统筹、政策引导、群众主体、科学规划、试点先行为基本原则,结合省委省政府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总体要求,有序开展村庄建设,节约集约用地,协同推进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任务: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要求,大力支持村民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改善居住条件,引导能够集中成片改造或建设的地方先行启动,让经济条件较好、建房积极性较高的农户率先启动,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展开,确保建设有成效、群众得实惠。
2.具体目标任务:通过试点启动、典型示范、以点扩面,力争到2010年末,全市基本建成10—15个交通便捷、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功能齐全,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建设试点村。到2012年,全市达到村庄建设试点村50个。
(1)各区(县)每年要确定1—3个村庄建设试点村,有条件的区(县)要加快推进。
(2)试点村要编制村庄建设(治理)规划,农房集中点改造或建设户数原则上达到30户以上。
(3)试点村的农房改造建设应符合村庄建设(治理)规划,统一建筑风格。
(4)各区(县)要抓紧确定并启动第一批试点村的村庄建设,力争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出成效。
三、突出重点,抓好村庄建设的关键环节
村庄建设要坚持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惠农便民的方针,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房质量和防灾抗灾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房规划建设布局,科学集约土地利用,注重农房风貌设计,规范农房审批程序。
(一)深入调查,摸清底数。各区(县)要立即着手进行农村住房建设及改造调查摸底,重点调查近些年我市重大建设项目需征地拆迁、城镇规划区内需改造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乡镇驻地、交通干道沿线村庄及农户数量,城镇规划区外需要旧村改造、整村迁建、合村并点的村庄及农户数量等内容。要逐村逐户建立农村住房建设档案,为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在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成片推进新农村示范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的目标,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治理)规划。合理确定规划控制区的范围,以及村民居住点建设的数量、选址和规模,协调安排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设施等,实现区域共建共享。凡需异地建设、改造户相对集中、30户以上的村民居住点都应编制村庄规划。要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突显村庄特色、乡土气息和生态保持;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体现山水田园风光;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突出川南民居风格。要强化村庄建设(治理)规划对农房建设的基础性指导地位,积极引导农民在村民居住点集中建房。农房改造和建设必须依据规划有序实施,改变农房建筑形式单调呆板、功能不全、缺乏多样化和地方特色等现象,达到既实用又舒适美观的目的。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各区(县)要尽快确定每年的村庄建设任务和具体的村民居住点,并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定期督查调度,年终检查考核,确保按期完成任务。区(县)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实施;乡(镇、街道)负责具体抓落实。农民群众既是村庄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又是直接受益者。要把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工作的全过程,激发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村庄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各区(县)建设局每月向市规建局及时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市规建局汇总全市情况后报市政府。
(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村庄建设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综合考虑地域、经济条件等差距较大的因素。对具备条件的建房农户,政府主要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对没有能力进行危房改造的困难群众,积极争取国家危房改造资金予以扶持,鼓励社会捐助、单位帮扶。工作中要结合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旧村改造、整村迁建、合村并点与农户分散自建相结合,严格防止出现两次拆迁,重复建设,造成新的浪费。近期,要以重大建设项目需征地拆迁异地重建、省和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新民居建设以及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以下简称“双挂钩”)等项目实施为重点,迅速启动村庄建设试点村的建设。各区(县)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实施方案,包括建设方式、用地规模、取得建设用地的方式,集中居住农民的户数及人数,分期建设计划、配套设施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实施单位等。
(五)加强监管,规范运作。区(县)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履行对村庄建设管理职责,加强对农房建设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指导。要认真贯彻《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农房建设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要加强农房设计管理,不断提高农房设计质量和水平。要适时开展农房设计方案竞赛活动,编印并免费发放农房设计方案图集,鼓励农房建设选用市、区(县)建设部门批准的通用图集。要加强农房施工管理,认真执行《建筑法》及建设部《关于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建质〔2004〕216号)的相关管理规定。要加强对集中连片农房建设和农户自建房的现场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施工队伍和村镇建筑工匠培训,确保农房施工质量和安全。要健全乡(镇、街道)农房建设管理机构,调整充实管理队伍,不断提高村庄建设管理水平。
四、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村庄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要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资方式,加大对村庄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现有各部门、各专项的涉农资金在不改变管理渠道和投向的前提下由区(县)统筹协调,按照村庄建设(治理)规划的要求,集中用于整村推进的相关项目建设。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金融、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资金扶持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村庄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对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给予积极支持。
1.市政府从2010年起设立村庄建设专项引导资金600万元,各区(县)要相应设立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地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重点向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中的相对集中建设的试点村倾斜。
2.各区(县)要安排土地出让收益统筹用于相对集中的村庄建设,解决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问题;对“双挂钩”农村居住点土地增值收益,可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因重大建设项目征地需拆迁异地集中建设的村民居住点,要统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
3.要整合发改、国土、交通、农业、水利等各方面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向试点村倾斜,具体由区(县)统筹安排。
4.重大建设项目征地拆迁重建村、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城边村和建制镇驻地村庄进行统一建设改造,用于安置农村居民的住房,按规定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规划区外旧村改造、整体迁建和农民自建住房,不收任何费用。
(二)用地支持
按照“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1.要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统筹安排好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在规划修编中对城镇、村庄周围的基本农田进行合理调整,为村庄建设和农房建设预留建设用地空间。
2.要积极争取利用好“双挂钩”政策,逐步扩大双挂钩范围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改造农村居民点。
3.村集体开展旧村改造节省出来的土地,复垦后由村集体组织管理使用。
五、加强领导,落实村庄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强村庄建设与农房改造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力推进。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当前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抓好典型示范,采取先易后难、集中突破、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等方式,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篇3
一、充分认识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调动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奖励优惠政策、婚育新风、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等“五进农户”活动,改善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生产的条件,提高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使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精神上得慰藉,带动更多的家庭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促进农村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积极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进农户活动,促进计划生育家庭生产发展。各乡镇、有关单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要对农村的资金、投资、科技信息投放等,凡是能落实到农户的都要体现出对计划生育户的优先、优惠。
1、县农业部门:对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林地、承包地,在承包到户和招标等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计划生育家庭享有优先经营权;退耕还林项目优先考虑计划生育户。
2、县畜牧部门:优先鼓励和扶持计划生育家庭购买畜禽,繁育良种,建立畜禽养殖小区,并无偿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每年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计划生育家庭免费举办8-10期养殖技术培训班。
3、县水利部门:(1)免收承包鱼塘的计划生育家庭的水利费用,其它用水项目的水利收费按政策予以优惠。(2)在兴办小企业需要申办取水许可证时,在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情况下,可以优先办理。
4、县教育部门:对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入学实行优先,根据家庭贫困状况适当减免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杂费,同等分数优先录取。
5、县劳动保障部门:对进城务工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在职业培训,提供用工信息等方面给予优待、优惠;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进城务工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劳务输出时减收中介费50%。
6、县农机部门:对参加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联合收割机手培训、修理工培训的计划生育家庭,减少应收培训费用的30%;对办理驾驶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的计划生育家庭减少应收规费的30%。
7、县工商部门:要大力扶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给予优先注册登记。
8、县民政部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养老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优先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
9、县保险部门:积极发展计划生育系列保险,认真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保险问题,对参加养老保险的计生家庭给予优先保费补贴。
10、扶贫开发部门:按照扶贫开发有关政策,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扶贫信贷资金,优先用于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积极帮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增收渠道,切实做到扶贫到户;对低收入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要着力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止返贫。
11、县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在开展青年志愿者送温暖活动等各项帮扶活动中,要重点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倾斜。同时深入开展“双学双比”活动,提供对妇女的“小额贷款”项目,资助她们发展经济。
12、县卫生部门:计划生育家庭成员就医时应优惠照顾,检查费用减免10%,住院费用减免20%。
13、县电业部门:电业部门保证计划生育家庭的用电,用电量大的计划生育家庭私营企业,应优先给予电力保障。
14、县土地部门:计划生育家庭划分宅基地、承包土地时土地部门应优先给予安排。
15、县城建部门:计划生育家庭需要建筑时,城建部门应优先给予安排,在办理有关手续时,减免20%的费用。
(二)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进农户,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生活宽裕。
1、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凡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从发证之月起至子女满14周岁止,每月奖给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10元以上。在入托、入学、就医、招生、招工、征兵、农村划分宅基地等方面优先照顾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福利时给予优待。
2、符合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条件,自愿终生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一次性奖励的政策不变,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
3、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对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独生子女家庭给予参合费补贴。
(三)婚育新风进农户,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及婚育新风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活动,广泛宣传和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的科学知识,扎实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女孩的氛围,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建设农村社会主义新型人口文化。由文化、文艺部门联合编排一批婚育新风文艺节目,定期在各乡镇、村进行巡回演出;由人口计生部门编印婚育新风宣传手册,免费发放到全县的计划生育家庭。
在政府的主导下,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引导群众把时代精神与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性人口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文化活动的阵地建设,2006年在全县50%以上的村建立农村人口文化大院,使其成为农民群众文娱活动、学习知识、接受先进思想、更新观念的场所。
(四)实行生殖保健服务进农户,促进农村育龄群众身心健康。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针对育龄人群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宣传教育。对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孕情检查、随访服务工作,承担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要深入千家万户,指导育龄群众选择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方法,做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进村,随访服务上门。融合卫生资源,每年为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一次妇科病普查普治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建立孕产期保健制度,实行优生关口前移,开展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五)普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到农户,促进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继续广泛深入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农村计划生育,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逐步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积极开展村民自治,实行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开展行风评议,重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使其更好地组织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积极推动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深入开展
(一)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要有利于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突出重点,简便易行,尽快把基层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上来。完善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制度,方便群众,注重实效,调动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继续推进城镇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属地化管理、便民化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人事制度改革。在乡级,保持计划生育机构队伍的稳定,对管理服务人员定编、定岗、定责。在村级,按照“初聘年龄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女性为主”的要求,公开选聘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完善“县管、乡聘、村用”的工作机制。继续开展“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活动,加强对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法制观念、群众观念、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建立一支职业化、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队伍。
(三)为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切实保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提供经费保障。
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基本建设规划。着力抓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依托《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县级人口数据库,规范引导信息的生成、传递、处理、反馈工作流程,引导基层定期为育龄群众开展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咨询随访等服务,为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提供阵地保障。
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镇的总体目标,以举办中国·风情城镇雕塑大赛为契机,通过社会征集、定向邀请等形式,充分利用国内最高层次的工艺美术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优选城镇雕塑作品,设置于城镇主要节点部位,着力打造城镇人文景观,集中展现省会形象和城镇精神,促进我市公共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与跨越。
二、工作任务
(一)举办中国·“风情”城镇雕塑大赛
1.主办单位
市人民政府
全国城镇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
2.承办单位
市园林局
3.组织领导
成立大赛组织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下设筹备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
邀请全国知名雕塑专家和文化学者组成评选委员会。
4.大赛实施步骤
1制定城镇文化景观与主题雕塑创意规划结合城镇雕塑规划,针对我市历史文化、城镇精神、雕塑主题创意等进行深度研究策划,理清素材与城镇空间点位关系,城镇雕塑题材与空间布局关系,制定城镇文化景观与主题雕塑创意规划。
2前期宣传推介筹委会邀请省内外新闻媒体召开新闻会,对大赛进行宣传推介,并通过网络、平面媒体、专业刊物等多种渠道大赛信息,吸引国内雕塑名家及社会雕塑爱好者参赛。
3召开城镇雕塑建设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文化学者、规划专家、历史学者、雕塑大师、景观大师等参加专题研讨会,结合新制定的创意规划,对此次雕塑大赛的创作主题、空间选择、雕塑形式、环境控制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4确定参赛雕塑家或创作团队参赛雕塑家或创作团队由定向邀请和社会征集两部分人员组成。定向邀请部分由全国城雕委推荐实力雄厚、业绩突出的业内资深创作人员或团队,报组委会批准后,与筹委会签订相关协议。社会征集部分由筹委会审核确认参赛人选,以组委会名义发送邀请函。
5雕塑作品创作组织参赛雕塑家或创作团队到确定的雕塑设置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并向其提供相应的雕塑主题、形式、环境要求等导控技术文本。参赛雕塑家或创作团队依据导控技术文本开展雕塑作品自主创作,作品以效果图的形式提交筹委会。
6评优颁奖评委会对所有投稿方案进行初评,确定入围方案。入围方案中优选获奖作品,确定一、二、三等奖方案,举行颁奖仪式。一、二、三等奖名额由筹委会会同评委会根据投稿数量及作品水准商议确定。
7举办雕塑大赛获奖作品展(省会大型公共场所举办雕塑大赛获奖作品展览,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公众意见,强化公众参与的广泛性,提升市民的欣赏水平和文化素养,体现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的公正性与开放性。同时,出版大赛纪念画册、论文集。
(二)雕塑工程制作安装
雕塑制作安装实施步骤:
1确定制作雕塑筹委会会同评委会在所有入围方案中选取拟制作的优胜方案,上报市政府审定后,由筹委会与创作人员或单位签定雕塑实施合同。创作人员或单位依据雕塑方案创作雕塑小稿,提供雕塑作品与周边环境的3D虚拟仿真演示效果,制作雕塑工程详细实施方案,其中应包括雕塑材质选取、工艺流程、安装方案、进度控制、整体造价、雕塑制作单位及个人资信等相关资料。
2雕塑制作按照确定的拟设置雕塑落成地点、制作规格和安装方案,大赛组委会和雕塑家的共同监督指导下进行雕塑制作。
3雕塑安装大赛组委会和雕塑家对雕塑成品进行质量验收的基础上,设置地点进行雕塑安装。
三、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分工。为确保大赛顺利举办,成立由市政府与全国城雕委相关领导组成的组织委员会,组委会下设筹备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筹备委员会负责大赛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开展,评选委员会负责参赛作品的评选工作,确定入围与优胜作品。筹委会与评委会要密切配合,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每项具体工作都有专人抓、专人管,推动雕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作品特性。参赛雕塑家或创作团队必须在充分了解历史文化和城镇精神风貌的基础上,紧扣时代主旋律,找准创作主题,传承历史文化,彰显时代精神,表现地域特色,体现雕塑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篇5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现就今年乃至“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全市“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双百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政策精神,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地域客观实际,坚持以转变理念、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城市功能、培植产业支撑、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为重点,以城镇化建设和“宜居城市”创建活动为抓手,走具有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全面提高城镇发展的内涵质量,并充分发挥城镇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推动作用,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主要原则
(一)高度重视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不断扩大城镇规模,逐步实现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同步优化,产业功能与城镇功能同步提升,以产业繁荣城镇,以城镇支撑产业。
(二)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以城乡建设统一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为基础,以城乡产业统一布局为重点,以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为保证,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三)把“以人为本”和提高社会福祉贯穿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以群众满意为最大追求,着重开工建设一批涉及民生、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城镇基础工程,彻底转变重建设轻管理、重生产轻生活等落后观念,在城镇发展中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更多地增加民生元素,更多地重视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四)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把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强化城镇建设特色,提升城镇发展形象,彰显的历史文化魅力。
(五)城镇化与生态化并举,在城镇建设中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控制,着力实施县级垃圾、污水处理场建设等基础性工程和沿汉江百公里生态景观带建设等生态环境工程,整体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六)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准则,在城镇规划与建设中大力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为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做好资源和空间储备。
三、推进目标
依据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结合我市资源开发、交通发展状况和产业布局调整的特点,按照重点集约式的发展战略和“打基础—硬攻坚—促提升—抓管理--带区域”的步骤,持续、深入地开展城镇化建设推进年活动和“宜居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勉县、城固两个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其他县级城市,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一主、两副,三轴、四区”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全市城镇化水平接近或超过全省57%的城镇化平均水平,努力达到58%。其中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分别达到85万人、85平方公里,并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在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吸纳能力,成为市域对外经济交往的核心引擎。勉县、城固城区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分别接近20万人、20平方公里,与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中心盆地城镇发展区初步形成。南郑、西乡、洋县、略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加强,宁强、镇巴、留坝、佛坪等4个县城的规模得到突破发展,对县域产业、人口的吸引、聚集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之成为适宜中小企业创业的平台和吸引人口聚集、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崔家山、大河坎2个省级示范重点镇的新区基本建成,成为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铺镇等10个省级重点镇镇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3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较十一五末分别扩大1.0平方公里以上;河东店镇等10个陕南重点镇镇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2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分别扩大0.5平方公里以上;武乡镇等22个中心镇镇区人口分别超过1万人。
四、阶段性任务
(一)城镇化建设攻坚年(2012年)
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主战场,以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和“死角”问题为基础,依靠行政力量的引导和市场力量的推动,通过思路、机制、措施的创新,全面加快既定建设项目的实施,积极启动“宜居城市”创建活动。中心城市滨江新区开发取得突破性成果,一江两岸绿化景观带(天汉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展开,城市北部兴元湖片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县城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供水、电力、燃气和防灾减灾等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同时,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积极开展信息应用网络和区域交通网络两大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联络国内国际、覆盖全市大部分地区的高速服务通道,有力促进城镇各类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
崔家山示范镇新区初具规模,开始实施“以城带镇、村庄整合、园区示范、社区建设、环境整治、强化服务”六大工程;大河坎示范镇全面完成江南西路等7项工程建设,有力促进“一江两岸”开发进程。省级、陕南重点镇63个计划建设项目全面竣工,移民安置区基本建成,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其他集镇生产、生活功能基本齐全。全市“农村清洁工程”广泛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面貌焕然一新。
(二)城镇化建设提升年(2013年)
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更高的标准改善交通条件、提升环境质量、提高文化品位。城市二环道路系统全面建成通车,西汉三遗址和东关正街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及东部商务、信息、科研教育新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商业活力与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快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强化其区域消费中心、生产要素聚集中心的地位和功能。县城全面启动“宜居城市”创建活动,以优化人居环境、促进三产发展为主要目标,紧紧围绕城镇“服务水平、建设档次”两个提升,一方面把历史延革、传统积淀、民俗风情与现代化建设理念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建设和改造一批广场、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强化和提升城镇建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加大综合医院、中小学校、体育场馆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市各项社会服务体系并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积极培育扶持城镇旅游休闲、文化传媒和会计、咨询等智力型的中介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等新型第三产业,以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集镇建设基本做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有利生产组织,实现区域环境的整体优化,青木川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崔家山镇形成具有航空特色的现代化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满足5万以上人口规模的需求。省级重点镇和陕南重点镇同“十一五”末相比,各镇建成区面积扩大0.5和0.2平方公里以上,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他集镇要基本实施完成“六个一”项目,镇区面貌发生显著改变。农村建设注重突出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建设品位与档次有所提升,各村庄基本建立起整治保洁长效机制。
(三)城镇化建设管理年(2014年)
按照“管理出形象、管理出效益”的理念,着重在探索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和规范化管理队伍上下功夫,加快实施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管理,形成责权明晰、运作规范、相互配合、有效监督的管理新模式,使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中心城区在2014年底之前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各县(区)借鉴中心城区经验,在2014年底前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调研工作,2015年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中心城区和县城均要按照城镇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系统建设,重点开展城镇的绿化、美化,强化以城镇出入口、城乡结合部和过境铁路、公路、河流沿线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大幅度增加城镇绿色空间,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生态系统,“宜居城市”创建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各级重点镇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基本接近县城水平,并具有专职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和较为规范的管理机制。农村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管理的各项村规民约,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健全,清洁工程整治成效得到巩固和提升,农民生活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城镇化建设带动年(2015年)
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一是按照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的客观规律,强化各类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与城市功能的互补协作,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其建成新型城区,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支撑;二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经济反哺农村经济”的阶段性要求,以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为指导,在城市与城郊乡村间积极推进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个一体化”,使城镇各类市政生活设施和社会化服务向郊区、产业园区、农村地区延伸,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农业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化,努力带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三是中心城市按照“双百”城市发展战略和共享共建、协作分工原则,与城固、勉县、南郑三个县城着重在产业布局、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等方面加强对接,探索建立中心盆地城镇区规划建设联席协调会议制度,合理规划布局和推进实施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共同带动褒城、崔家山、周家坪三个组团及周边集镇的开发建设,将盆地城镇区打造成为全省快速推进城镇化的示范区。
集镇建设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促进集镇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转化,带动区域有序、健康发展。其中省级重点示范镇城固县崔家山镇“以城带镇、村庄整合”工程成效显著。各省级、陕南重点镇积极与周边集镇和农村初步形成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广大农村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农村环境保持良好。
五、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各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在成立常设领导机构的同时,健全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城镇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中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机遇,利用我市越来越好的基础条件和干部群众建设城镇的高涨热情,抓好组织、协调、配合、落实各个环节,形成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强大整体合力。
(二)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研究。一要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知识与先进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在具体的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尊重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推动各项工作;二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有工业基础的城镇要通过壮大产业吸引人口聚集,农业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要考虑农业园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生态环境优越、地域特色明显的城镇可以走旅游型的城镇发展途径,资源贫乏的集镇则要结合乡镇撤并、移民搬迁进一步扩大镇区规模;三要缜密、细致地研究制定好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思路和办法,千方百计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热情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中来,确保各项工作推进有目标、操作有措施、建设有成效。
篇6
一、正确认识我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基础设施建设,城政水平明显提高,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有力地带动了全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已达30多处,总建筑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与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我物业管理相对滞后,全仅有8家物业公司,成套楼房小区仅占住宅区的47%。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物业管理工作存在着物业企业数量少,档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造成各类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影响到我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各部门单位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城物业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加强物业管理工作作为提升城形象、打造城品牌、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抓好城物业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城管理水平,改善城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增长。
二、加强物业管理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创建和谐、改善城面貌和人居环境为出发点,以增强物业管理行业活力为中心,以规范管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我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实际,加快体制创新,完善配套制度,强化行政监管,规范场行为,提高业主参与意识,逐步建立业主自治管理与专业化、社会化、场化管理相结合的物业管理体制,促进全物业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年,物业公司规范服务基本达标,新建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65%,全建成级物业管理典型示范小区2处。物业管理服务的主要目标如下:
1、修缮有保证。物业公司实行24小时受理居民报修,并做到急修不过夜,小修不过三天,单项及多项修缮养护有计划安排。
2、服务到位。物业公司实行全天候业务接待,并公开各项业务服务的办理程序和时限。
3、收费规范。物业公司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严格按工商物价、房地产管理部门的规定收取费用。
4、环境优化。物业公司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小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服务质量等整治工作,改善居住环境,并取得明显成效,树立一批物业管理的示范小区。
三、工作措施
(一)已开展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
物业主管部门要做好对物业管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管理。严格执行场准入制度,加大对管理水平低、收费不规范、社会形象差的企业的整顿力度,逐步建立优胜劣汰的场机制。进一步理顺物业公司专业管理和街道社区管理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住宅小区内房屋维修、绿化养护、车辆管理、保安保洁等由物业公司管理。对以往形成的由建设单位或售房单位直接从事物业管理,无资质、无独立法人资格或未经审批收取物业管理服务费的行为,由房地产管理部门会同工商物价部门进行清理规范。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关键岗位和一线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懂经营、精业务、守道德的专业人员队伍。
(二)未开展物业管理的旧住宅小区。
按照注重引导,尊重业主意愿的原则,对具备开展物业管理的旧住宅小区要及时指导、帮助小区业主召开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建立各项制度,选聘物业管理企业。
对目前尚不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各类零星分散住宅,房产、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就近方便和规模组合的原则,合理划分物业管理区域,引入场机制,逐步推行物业管理。同时,按照政府、产权单位、居民合理负担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小区配套设施,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
(三)新建住宅小区。
房产部门提前介入住宅小区开发项目的规划审批会议。规划部门要加强对新建住宅小区的规划管理,坚持物业管理配套设施与房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开发建设单位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建设物业配套设施、设备。房地产项目竣工后,由建设、规划、房产等相关部门实行综合验收制度,对未经综合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物业管理设施不落实的,一律不得交付使用,产权部门不得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开发建设单位在办理商品房预售前,必须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落实物业管理相关措施。物业管理招投标条件尚不具备的,可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并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否则,房产部门不予办理《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物业交付使用时,应向购房人明示已经通过竣工验收的证明材料。房产部门严格收取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不缴纳维修基金的,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四、部门职责
(一)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辖区内新建小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和竣工验收,落实物业管理配套设施建设,审核物业管理企业资质,指导业主成立业主大会,撤销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作出的违反法律法规的决定,批准符合条件的建设单位采取协议方式选聘物业企业,做好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监管工作,处理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投诉问题,对物业管理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二)规划、建设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城物业的规划和建设管理,所有新建项目,在办理建设和规划审批时,严格审查小区内物业管理设施的配套情况。
(三)财政部门。负责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指导,规范财务行为。
(四)工商物价部门。负责物业企业的主体资格审查、登记工作,规范物业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小区内的集贸场依法进行监督管理;以及指导、监督物业企业的收费,建立物业服务收费的管理办法,加强对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服务标准和收费项目的监督,对物业管理企业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和行政处罚。
(五)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负责住宅小区内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组织业主成立业主大会,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协调业主之间及物业企业之间的矛盾纠纷,做好辖区内社会综合治理、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六)公安部门。加强对住宅小区治安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建立群防群治工作制度,构建区域内安全防范体系,对管辖区域内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依法查处。
五、保障措施
篇7
为确保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安全生产,**县青胜乡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安全生产和矛盾化解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第一,对道路交通和水运安全进行强有力的整治。大力开展客货车辆、乡内船只的清理整顿,严把交通运输特别是客运行业安全检查关,进一步加强农用车辆管理,抓好对车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做好道路安全防护和安全标识等基础设施的检查维护,加强公路建设和路面的日常维护,确保道路安全畅通。严格实行签单发航制度,确保水运安全。从7月20日开始,派出所、安监站等有关职能部门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天天坚持上路查车、查船。第二,着力抓好消防安全工作。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行动,重点对人员密集的村庄、学校、医院、商店、饭店等场所及哪哈坪集镇老街居民密集区的消防安全进行认真排查,及时查找并消除隐患。第三,强化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乡党委政府成立了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领导组,制订了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检查工作方案,落实各有关部门职责。利用各种各种方式广泛宣传食品卫生安全法律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并在7月开展了2次食品卫生安全大检查。第四,切实搞好汛期地质灾害安全检测工作,在个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突出的地方,聘请安全检测员,并结合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对玉盘村小波啰等滑坡隐患严重地带的村民进行搬迁。第五,加强民爆物品、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管理,对不符合安全管理规定的经营户给予坚决取缔,对非煤矿山开采实行封停。
二是结合实际,建章立制,完善制度,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建立了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综治办专人接访的工作制度,做到天天有人接待来访群众,件件问题有人办理,千方百计想办法做好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确保奥运会期间的社会稳定,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切实把矛盾化解到基层,建立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制度,走群众路线,与群众交朋友,做好思想稳定,干部下访,登门拜访,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化解群众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和避免越级、重复上访。第一,每月对全乡、矛盾纠纷进行一次排查,对遗留件进行清查。按照类型、特点建立档案,实行领导干部包保,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处理。对老上访户实行领导包保,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没人包保1-2件。第二,全乡以村为单位划分为4个社会治安防范区,1-2名领导干部联系一个治安防范区,定期组织包村干部、村两委对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不稳定因素台帐。制定不稳定因素解决方案,做到发现一起解决一起。第三,实行责任一包到底,凡因领导包保区域不稳定因素不进行及时排查处理,酿成越级上访、、分子捣乱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由所包保领导、相关人员负责协调处理清楚。
篇8
为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村级站点远程操作员队伍,**县采取多种措施,坚持“选、教、管、用”并重,多管齐下,不断提高村级操作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确保远程教育站点有人管,能管好,管长远。
一是继续做好操作员人员的选配工作,解决好“有人管”的问题。选好配强村级站点操作员,是保证站点发挥作用,取得实效的前提。**县今年在原有操作员基础上,重点从村两委班子、村级后备干部或者本村、就近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牧民、返乡创业青年、复员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全程代办员、村级计生宣传员中,采取“村推、乡选、县定”的方式,经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综合确定等程序,选拔了52名责任心强、接受能力强的人员担任站点操作员,已建站点全部实现远程教育“AB”岗,建立起了一支稳定的操作员队伍。
二是抓好经常性、系统化的培训,解决“能管好”的问题。坚持分级组织、分层开展,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组织好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村级操作员的政治素质、服务水平和操作能力。根据农村特点及上级要求,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搞好专题培训;并采取现场观摩、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培训效果,使村级操作员培训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村级站点操作员娴熟掌握运用相关技能,服务广大党员干部
三是探索建立规范管理机制,解决好“管长远”的问题。**县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按照组织收看率高、设备使用率高、知识应用率高的“三高”要求重点考核村级操作员履行职责情况。县远程教育管理中心按照站点设备管理、资源下载、学用活动开展、党员干部群众满意程度等实际情况,按季度对站点操作员工作进行考评;每年评选出3名“优秀站点操作员”,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交流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力、党员干部群众满意度较低或考评不称职的站点操作员,进行诫免谈话,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津贴补助和调离岗位;对违章违纪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纪律处分。奖优罚劣,充分发挥站点操作员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9
紧紧围绕全市“三四五六”工作思路和“五四三二”工作重心,以全乡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建池质量,提高沼气安全使用率和综合效益,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稳步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完成农村能源建设任务。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乡计划完成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建设任务544户。其中新建户用沼气池(一池三改)450口(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2台;推广省柴节煤炉灶30户(到村任务分解情况见附表)。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各村(居)及乡直相关单位要把农村生态家园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强化组织领导,要把农村生态家园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大事来抓,明确工作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各村(居)组织主要负责人为农村能源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农业服务中心作为农村能源建设技术指导和后续服务管理的责任主体,实行乡驻村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确保圆满完成农村能源建设任务。
2、坚持标准,分类实施。各村(居)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五改三建”建设为主要内容,坚持标准,分类实施,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和“生态走廊”建设夯实基础。一是“一池三改”项目建设,其标准为建一口沼气池,同时必须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鼓励农户发展牲猪产业,需建1口以上沼气池的养殖户必须提供相关资料证明后办理申报手续。二是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必须在项目村符合条件的退耕还林农户中实施,不得随意更改项目建设规模和范围。其中太阳能必须是由市生态能源局按照程序招标采购的国家合格产品;省柴节煤炉灶由市生态能源局按照政府采购及招投标有关要求统一购置配发给项目农户。
3、扎实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各村(居)要积极配合乡农业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三项内容”(沼气池、太阳能、半气化炉),抓好“四大培训”(沼气池建设技术培训、沼气池安全使用培训、“三沼”综合利用培训、新能源使用与管理培训),保证沼气池的建设质量,提高沼气池的安全使用率,发挥“三沼”综合利用效益,普及新能源(太阳能、半气化炉)使用知识,提高农村能源服务水平。搞好沼气池安全隐患和沼气池使用故障排查工作,不掉户不漏人,责任到人。
篇10
为了贯彻党的*全会提出的“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精神,落实*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以及市政府《关于加强本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市20*年-20*年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沪府发[20*]49号)的要求,积极发挥诚信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最终实现“诚信*”的建设目标。现就加强本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和*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认真落实“科教兴区”发展战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弘扬“创新贵如金,诚信重于山”的精神,把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深刻认识到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打造“财富*、智慧*、绿色*”的重要基础,是把*建设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市民生活放心区和实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明确目标,坚持原则,高标准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按照*市《关于加强本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市20*年-20*年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建设,以开展各类社会诚信活动为基础,以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为核心,以培育信用服务行业为重点,加快信用信息记录、信用资源整合以及信用需求培育,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0*-20*年,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建设要深入推进,信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完善公务员工作诚信考核制度,促进信用产品在公务员考核、人才招聘、政府采购、公共财力招投标环节中使用;加强政府部门承诺和服务内容的诚信考核,特别是政府重点工作的考核。企业诚信建设:引导企业自主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档案;建立区属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信用管理岗位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等。个人诚信建设:推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库,并逐步扩大个人信用报告的业务范围和个人信用产品与服务种类。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和评估机制;开展信用评估,推动信用产品在经济和监管活动中的使用;建立社会信用约束机制,惩戒失信行为,组织诚信宣传和普及教育活动,优化诚信发展环境,逐步把*建设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和市民生活放心区。
20*-2009年,基本形成相应的信用制度,有效地对信用行业进行规范管理,使信息管理和征信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扶持和培育规模型信用中介服务行业,既有权威的联合征信服务机构,又有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行为提供第三方信用服务的企业群体,信用服务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环节;基本形成较为活跃的信用市场需求,信用系列产品在政府监管、社会中介和企业交易等各种社会、经济行为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信用交易和信用消费在诚信体系的支撑下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制约机制,对偷逃税款、恶意合同违约、拖欠债务、商业欺诈和假冒伪劣等不良行为,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局面,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主流和社会规范,“诚信*”框架基本建立。
到2010年,基本建立满足市场经济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诚信体系。
加快推进本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确立市场规则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诚信环境,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规范、有序地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信用信息的整合、加工和信用产品的开发、服务,必须交由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征信机构来实施,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长远规划,分步推进。要贯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借鉴其他地区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区实际,周密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分阶段稳步推进。
(三)应用先导,社会参与。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与本区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政府部门带头先行,金融行业要重点推进应用。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鼓励应用信用信息,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授权第三方服务机构或行业组织开展信用咨询服务、信用等级评定等,并将有关信息纳合征信数据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共同推进。
三、明确任务,精心组织,确保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信用管理体系是引导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正确开展的必要条件。必须抓紧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法制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和制订公共信用信息归集、记录归档及使用管理规定,企业信用征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必须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征信管理部门要做好本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推进工作,协调公共信用信息的依法公开和共享,加强对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活动的监督管理,支持联合征信机构和其它信用服务机构依法开展征信业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协调各行政管理部门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给予必要惩戒,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被动。各行政管理部门要制订优惠或方便性规定,对拥有及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在政府采购、公共财政项目招投标、中小企业贷款、监督管理等方面给予鼓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对拥有及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个人,要在授信额度、还款方式等金融服务和有关社会服务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促使市场主体的信用行为逐步走向规范。
(二)加强行业信用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行业信息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支撑。各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机构要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统一框架下,加强对本领域、本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建立针对市场主体和经营行为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参与*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促使诚信活动中形成的信用信息和评价信息及时记录到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待共享平善后再逐步纳入市征信服务系统。征信管理和档案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试点工作,研究制订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条例和措施,逐步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联合征信服务机构要开辟信用调查渠道,鼓励各类组织机构向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用信息。各类企业和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要增强“信用为本”的意识,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做好信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定期查验自身的信用记录。鼓励重点企业和国有企业设立信用主管和信用管理制专职部门。
(三)加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管理。经济活动中的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和管理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各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要在行使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或行业服务的过程中,全面、准确、及时地记录企业和个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留下的“痕迹”,实行归档管理,并按照规定,把依法可以公开的与个人和企业信用有关的公共信用信息,向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并做好相关数据的维护和更新工作。联合征信服务机构可向掌握信用信息的司法机关、仲裁机构、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管理机构采集,也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收集方式,归集个人和企业信息用记录。尤其要将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违法犯罪以及提供虚假信息的记录纳入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记录,也要纳入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要鼓励企业主动提供自身真实的信用状况,并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四)扩大各类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信用产品的使用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各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要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对信用产品的使用作出必要的制度性安排,先在政府采购、公共财政项目招投标、公务员考核和录用、各类先进评选中使用信用报告,再逐步向登记注册年检、行政事务审批、资质认证管理、小企业贷款担保以及金融、保险中的信用交易、信用消费、信用担保和租赁等领域中延伸。
(五)做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和社会性的工作,要发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新闻、广播电视、报刊等机构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大力开展诚实守信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社会诚信的宣传,加大舆论、社会监督力度,增强社会各阶层的信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相关培训机构要按照统一规范标准,组织开展面向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信用知识讲座和专业岗位培训,促进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领导,扎实推进,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