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05:4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教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治教案论文

篇1

1.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性质的客观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高校生的必修课。其授课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的方法、观点和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以后坚持党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路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于束缚和阻碍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因此,势必要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现状,比如教学案例法。通过引进案例,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思考,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探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和概念有效性地消化和吸收。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性质的有效选择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不完全类似于做思想工作,学生的道德和思想既受社会经验的影响,也有自身选择和设定的部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意志和社会意志的综合体。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和方案,很难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特殊要求。因此,有声有色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该课程内容和性质而做出的有效性选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相关政治思想基础理论等知识,引导学生设立问题情境,并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自身的政治和道德水准中并加以运用。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达到汲取教学的真正目的。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主体性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渴望,也是学生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从案例的选择到案例的分析、讨论再到教学评价等都需要发挥学生的选择性、参与性和自主性,从而真正体现出案例教学的真正价值。

2.2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本质需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性原则要求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针对性的选择案例、使用案例,根据具体的政治思想基本原理和概念来引导学生发现、讨论并解决切实可行的问题,符合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上,也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2.3实践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是最具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之一。所谓的“实践性”并不是真正的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而是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境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案例所述的具体情境中,同时,促进他们去探索和理解新时代的思想道德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和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的原始目的。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注意事项

3.1协调好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再单纯的“传道以授业”,而是在发挥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作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从一位“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间达到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作用。

3.2协调好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目标是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学习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即要系统化的讲解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对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比如,可以案例教学前引导性的开展小段时间的传统教学,或者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着传统教学,类似的方案可根据具体的授课情况而定。

4小结

篇2

1.时效性

初中的同学们好奇心特别强,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他们不会刻意地去抵触外界环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此,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多举一些时事作为课堂上的例子,让同学们觉得自己距离政治这门课程很近,并且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增强同学们对政治的理解能力。

2.方向性

处在初中阶段的孩子们还尚未拥有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是正在完善的过程,所以一旦他们遇到是非善恶的时候,会变得不知所措,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尽量多举一些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案例,在思想上指引同学们向好的方面靠拢,增强同学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相应的举一些反面的例子与其对比,提醒同学们避免一些不好的行为,帮助同学们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3.针对性

政治这门课程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枯燥无味的课堂环境,教师传授给同学们什么知识,就要循序渐进的灌输相应的补充说明或者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实际例子,这不但能使学生们夯实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去理解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并且针对性的补充说明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实践性

在初中政治案例教学法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同学们参与进来,身临其境地体验政治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后也可以给同学们多多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成为案例中的主角,提升同学们的法律意识、道德品质等。

二、应用

1.确定教学目标,准确选择案例

教师要想教好政治这门课程,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引用具有针对性的案例,然后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教育方案。选择案例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从实际出发,将身边耳濡目染的事情当作案例拿到课堂上来,这样学生会有自己切身的体验,更容易去理解政治内容;引用经典案例,在教材中,针对某一部分难懂的内容,会插入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对原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编写案例,有些生活中的实例可能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老师就可以对其进行改编,但是一定要注意编写的逻辑性以及科学性。

2.找准教学时机,插入相应案例

案例教学法对初中政治教育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要想正确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就必须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果脱离了理论教学,常常就会致使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脱离实际,出现脱节的情况;而脱离了实际情况,也会导致课堂上的内容变成了空口无凭的大话,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准时机,不要过于程式化,既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插入案例,也可以在课后讲解的过程中插入案例。

3.案例分析以及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以及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进行这个阶段时,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以便让更多的同学们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多与其他的同学交流,积极回答老师所提的各种问题,灵活运用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通常情况下,同学们通过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知识,对待问题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时,再展开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想法后也可以聆听别人的见解,并且说明原因。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朝着正确的方向分析、讨论问题,鼓励一些想法独特的同学,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增强自信心,对于一筹莫展的讨论小组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同学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4.小组之间交流,进行总结评价

在各个小组内部讨论完成之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每个小组交流可以派出一个同学为代表,阐述本小组的主要观点,然后在与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大家一起说出本组的观点,集体讨论等,交流讨论的方式不是固定的,视实际情况而定,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倾听,记录好相应的笔记,找到自己的不足,对前面发言小组的观点予以补充或者。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参与进来,对整个讨论进行相应的总结,同时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对表现好的讨论组进行鼓励,为其他的讨论组指明方向。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政治文化;文化整合;档案事业

Abstract:Taking Cultural Integration Thought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s the mainline, this paper analyzes ancient political culture who regards "Great Unification ", "Rule of Man” and "Rule of Rite " as its characters from three aspects: integration of values, Specification and Structure, and then illuminates the effect on Chinese ancient Archives, evaluates the value and distress to modern Archives from those three political culture.

Keywords:Political Culture; Cultural Function; Archives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我国社会形成了独特而又稳定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根植于以封建伦理秩序为基础的政治理念,如“人治”“礼治”,并借助于封建社会“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而演变为一种长久制约我国社会主体观念与行为的社会文化。“大一统”“人治”“礼治”这三种政治文化虽各自发挥其功能,但三者又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并共同打造了森严、固化和专制的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秩序。由此,笔者选择从文化哲学理论中的文化整合功能入手,通过对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剖析,从价值观、行为规范与社会结构等多个角度梳理其对我国古代乃至当下档案事业发展的影响。

1 “大一统”文化思想整合我国古代档案价值观

文化来源于社会主体及其从事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价值观也随着文化的积累与演进而不断地整合与被整合。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组织与个人,因其各自经历的活动与文化积累不同,其文化价值取向相对多样且分散。只有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整合,才能让松散无序的社会个体价值观整合为一种让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所共同接受的观念与行为准则,这就是价值观整合的核心思想。

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各种形式中,“大一统”文化价值观的整合功能表现最为明显和实效。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体制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该经济体制的分散性与私有性导致社会公众价值观念呈现出分散且多样的形态,而出于对政治统治长久与稳定的需要,统治阶级需要通过一种基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统一社会价值观约束社会主体与组织的行为。“大一统”思想最早出自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1]其原始意义为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后被统治阶级引申为皇权威慑力的象征。这种政治思想服务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诉求,借助儒家思想的包装与宣传,使之成为封建社会时期主流的社会政治思想。“大一统”不仅是疆域、资源与人口的统一,更是社会个体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社会实践行为的规制与整合。在此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封建君主专制和官僚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民众的个人利益与权利受到压制与束缚,但它将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构成了整个国家认同的政治和社会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大一统”思想还表现在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封闭与排异,这种表现并不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是对外来文化全盘抵制的保守思想,而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固有文化形态的稳定性,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保持千余年而未发生本质变化的原因之一。

殷商后期,我国真正意义的档案工作开始形成,它随着“大一统”政治文化思想的渗透与推广,成为统治阶级把控朝纲和牵制民众的重要工具。“大一统”文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资源的统一,即政府形成的所有档案都归当权者所有,所有档案都要向中央移交,并集中管理,特别是涉及到土地、人口、资源、兵役和赋税等方面的档案更需要定期向中央档案机构移交。国家垄断社会核心信息资源一方面用于牵制地方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对地方政治与经济的掌控,巩固其管理的统一性。其二,管理的统一,即各地各部门形成的档案资源移交到中央档案机构集中保管,通过设置严密和繁琐的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所有档案。我国历朝所设置的中央档案库,如石渠阁、后湖黄册库和皇史k等都属于集中管理档案资源的专门机构,资源的统一衍生出管理的统一,管理的统一维护了档案资源的利己性,便于政府对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与使用。其三,利用的统一,因档案资源归统治阶级所有,任何档案的利用行为都需要得到皇帝的应允,并在利用程序的监控下有限地开展,这决定了我国古代社会档案价值实现的封闭性与单一性。“大一统”思想构建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社会治理秩序,它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影响是根深蒂固、难以僭越的。需指出的是恰恰得益于档案资源的高度统一及国家修史行为的养成,我国古代社会才有了可供追溯的完整历史,这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构建与传承奠定了基础。

当下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实行的是集中制管理体制。从字面意思来看,集中制与“大一统”思想差别不大,都是将档案集中到政府指定的机构,由其负责集中管理与利用。但集中制是建立在现代意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其管理主体的属性与封建社会时期政府的集权性是完全相悖的;其管理的目的并不在于维护管理阶层的集权统治,而是最大限度的集中档案资源,通过规范的手段开展社会利用;其服务对象也并不仅仅局限在政府机构,而是整个社会组织与个人。但囿于历史惯性的思维,档案机构极易受到“大一统”思想的误导而出现只集中保管、不提供利用,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只看重效率不注重效果的行为倾向,而这都需要档案机构摒弃“大一统”之弊,树立现代性的档案管理价值观,进而激发档案事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2 “人治”文化思想构筑档案事业基本架构

价值观对主体行为的塑造与约束是一种内化的手段,而外化的手段则需要社会规范的制定与执行。通过对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表征的整合,分散的、多样化的行为规范逐渐趋于系统化、协调一致化,这使得整个社会组织和个人渐渐被纳入到国家规定的轨道体系中,并开启同一化的社会行为模式,这就是规范整合。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人治”文化的规范整合功能表现得最为明显。“人治”文化的核心是封建皇帝制,以及由此促生的一整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体系,并辅之以封建官僚体系及其选官用官机制。殷商后期开始,我国社会开始从“神权”时代向“人权”时代转型,以皇帝为核心的皇权至上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驾驭万民、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由此构建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皇权至高无上与稳固提供了保障。在中央集权体制的映射与约束下,朝野重臣和普通百姓无不体现出极强的思想凝固性与行为规范性。对于我国古代档案事业来讲,规范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档案形成与管理的规范性,但也同时在档案保管与利用方面渗透着“人治”文化的强制性与约束性。这主要表现为:其一,鉴于皇帝的权威性与官僚体制的层级性,文书档案的形成被划分为若干种形式,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品阶的官员依据其自身官职的大小依次一律使用相应的文书种类和档案移交形式,以此彰显政治制度严谨性与权威性,进一步巩固皇权的至高无上。其二,制定严格的文书与档案工作制度,保证文书制作与处理、档案移交与保管的严密性。历代王朝极其重视文书与档案工作制度规范的制定,目的在于利用强有力的制度规范保证文书与档案工作对统治阶级的尊重与专属性,扩大皇帝对这一重要管理利器的控制幅度,提高中央对地方的实际管制与社会治理的效度。其三,控制档案的利用范围,规范档案利用的通道。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的档案利用只专属于统治阶级,任何形式与名义的档案利用归根结底都指向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统治阶级利用档案的相对集中性,严格控制档案利用群体;另一方面制定严苛的档案利用制度与法规,约束普通百姓对档案的利用,营造社会对档案的敬畏氛围。规范整合的出发点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是对皇帝权威性的维护。这种文化功能的弊端十分明显,即规范整合限制了社会管理阶层与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通过严苛的政治制度严格束缚社会主体的文化思想与多样化的文化行为。虽然规范整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完整与安全,保证档案利用的相对独立性,但完全封闭且僵化思维的社会档案认知与行为都是对档案与档案工作社会属性的漠视与否定。

由古代社会传承下来的规范整合思想对当代档案工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我国古代档案工作受迫于统治阶级的权威而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这种档案价值认知深埋于社会主体观念之中,使得现代档案事业发展难以摆脱“官方”色彩而真正融入社会;其次,过于规范与严苛的档案工作制度从古传承至今,虽能有效保障档案工作的规范性与效率的提升,但冗繁的档案整理程序与僵化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束缚了档案事业向社会转型的步伐;再次,受古代档案用于官方且完全对外封闭思想的影响,我国档案的社会开放范围与幅度相对保守,对档案社会开放的论证与鉴别工作易受此思想影响而难以放开手脚。现代意义上的“人治”思想不再是利用档案牵制与控制人的思想与行为,而是要以社会主体为档案事业开展的核心,从社会主体的利用需求去规范档案工作流程,从社会主体的行为指向去设计多样化的档案价值实现路径,这才是规范整合作用于当代档案工作的文化精髓。

3 “礼治”文化思想拓展档案功能的实现空间

价值观整合为社会个体塑造了支配其行为的观念导向,规范整合为社会个体参与社会实践构建了制度与行为规范体系,而结构整合则恰恰在两者基础上将社会各种制度、约定和规范整合形成了严密而又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结构。它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主体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行为。“礼治”文化是结构整合下的产物,它的核心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源自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父系家长制,即按照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并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将社会各个阶层、官宦臣子和家族群体牢牢控制在以皇权为核心的结构框架内,使我国整个古代社会政治体系在此基础上协调运作,并行不悖。“礼”源自氏族社会末期的祭祀仪式。《说文解字》中提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2]西周时期,“礼”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后被引申为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受“礼治”文化影响,我国古代政治体系在宗法制度的牵引下呈现出极其严密且封闭的特点。作为政治活动的产物,档案及档案工作自然也会受此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谱牒档案是社会文化结构整合的产物。“礼治”文化借由儒家的思想,将“仁”植入到对其的解释中。随着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文化统治地位的确立,以仁释礼、将“礼治”确立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精神信仰,将礼的强制规定与仁的自我要求融为一体,进而浓缩为影响社会主体行为的道德规范。正是在如此强势的道德约束下,我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依托于宗法制度的政治格局,宗法关系与政治行政混溶不分。谱牒档案建立在我国宗法制度对祖上辈分与宗亲关系价值认知基础上,通过古代官员选拔机制而得以普及。它彰显了封建社会的门第与世家辈分关系的结构约制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其二,对封建王权的畏惧与崇敬衍生了对皇帝工作与生活的记注制度。史官记注制度源自于西周时期,经过数以千年的演化已成为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记注制度为后世王朝留下了大量可供参考与反思的政治策略,也为史学家编修国史和评价皇帝言行得失提供了史实依据。如汉代时期开始编修的皇帝起居注是专门记录皇帝言行的记录物,而后成为历朝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常备工具。其三,为前朝修史彰显封建王朝更替的敬祖之心。为前朝修史是每一新朝之初必行之事,这种行为一方面表现出新朝始皇帝对前朝覆灭因果联系的诉求,另一方面则彰显统治阶级对祖宗前辈的敬畏之心。“数典不忘祖,制史以为国”成为历朝开国皇帝在对待前朝历史的真实写照。由此而形成的利用历史文献以修史的传统得以形成并传承。社会结构整合框定了档案除保留备考之外的社会功能,虽然我国古代编史修志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传承历史,但是其形成了攒史、编史与修史的思想与技法,为我国近现代档案工作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篇4

【关键词】诺尔斯教育理念 探究型学习 体验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97-01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学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的使命。本论文借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诺尔斯的教育理念,探讨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诺尔斯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诺尔斯是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1932年开始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工作,1950年出版第一部著作《非正规的成人教育》。1967年提出“成人教育学”的概念,其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一)自我导向型学习。成人在学习中,他们希望受到尊重,能平等地与教师共同讨论,自由地发表意见而不受讽刺。(二)经验性学习。诺尔斯认为,成人选择和参加何种学习计划,都是以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为背景的。这些已经人格化了的经验构成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三)有效性学习。诺尔斯认为,有效学习要求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即准备“个人当前的发展基础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四)问题性学习。成人学多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压力的认识和反应,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生活课题和满足某种要求。

二、诺尔斯教育理念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探究型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应该专注于以往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即直接经验,通过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让他们在未知领域中探索,不断地生成新知识,而新知识的产生又为新的探究提供了基点,这样得到的知识才会有用、才会持久。探究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我导向来获得相关的学习知识,让学生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有个清晰的理解。老师首先应该筛选课题,确定相关的课题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分布进行实施,由学生表达成文,进行相关的交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去尝试,去接触生活实际,去关心社会和他人,去学会与人合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4。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大学生其实已经积累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老师可以根据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生活经验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通过回归学生生活,采用体验式教学,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体验式教学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方向。

(三)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目标导向型教学

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主要是身心发展本身产生的,他们所要学习的是那些与他的身心发展相符合的“必须学习”的东西。大学思想政治应该采用目标导向教学,围绕学生的发展课题,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思想政治的目标导向教学,是分析我国以往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模型的不足(缺乏科学的学习论基础,主要还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广义的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型研究成果而提出的。思想政治目标导向教学的主张是:课堂教学要以具体的问题为导向来进行,不能只是用传统的、含糊不清教学目的来表达一下即可。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应给根据学生的问题为中心,确定相关的教学目标,该目标应当具体明确,不能像以往教案要求的教学目的那样不可捉摸。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 诺尔斯著.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赵红亚:试论诺尔斯的成人教育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出版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4、吴爱红: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科学教育,2006

5、李永才: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中教研究;2007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新形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6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观念的变革,全球化经济趋势与多极化国际形势等都对学生的政治素养提出了较多需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当探究当前社会趋势与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探究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探索教学新思路,提升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体现高中政治学科的价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兴趣得以激发,促使个人综合素质进一步发展。

一、新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教育中,高中思想政治起着重要的推行作用,一方面可以指引学生建立正确政治导向,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知识的传播与教育责任。正是由于高中政治学科的独特性,新形势下要求课程以培养学生价值观导向为主,改变传统单纯知识讲授模式;要求学生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改变传统过于注重书本的情况;要求学生加强对政治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局面。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主、学生学习为主线进行教学,才能真正促使高中政治教学契合新形势下的需求。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1. 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是教师与学生预习学习的共同准备。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动机。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才能真正坚持不懈,并具备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从而促使教学达成高效。通常学习动机主要体现于引导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得教学目标凸显,并层次化设置小目标,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努力达成小目标任务,并通过自主性、积极性来形成意志坚定的心态,培养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因此,教师可设置预习学案,鼓励学生运用学案自主预习、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以解决学生答疑为主,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反思的意识,使得教学准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自由性。比如人教版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预习学案重点可在于调查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了解度,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思索能力,并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质疑与观点在课堂进行引申讨论。

2. 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组织与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下探究教学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按照问题设疑――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来进行。讲授法的运用可以将政治现象做具体描绘与叙述,并可以对一些概念与原理进行详细分析、解释,对政治规律可以直接引申论证。传统的讲述法只是照本宣科、单纯知识注入,使得学生很难自身建立知识脉络,甚至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法教学中要注意几点:

第一,注重语言与直观的结合。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层面的兴趣激发都是先从感知兴趣开始,因此,教师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资源进行整合,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直观,从而可以辅助教师更好地讲述知识点,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知识记忆。比如人教版神奇的货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多种国家的货币,来帮助学生了解货币发展进程与文化,使得货币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从而促进教学达成高效。

第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政治学科是需要经济学、文化背景、哲学理论作为支撑的学科,需要学生各学科均有一定范围的涉猎。教师应当加强自身政治素质,运用博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关于生活、德育教育的理念,促使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关注,从而提升对世界的感知、对民族的情感、对自身行为的思想意识。

第三,要注重知识的衔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知识重难点,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结构衔接与结合,促使学生在教学中找寻规律,加强政治教学成效。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进行问题情境教学、实验教学,等等。

3. 教学辅助策略

辅助教学指的是为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所采用的辅助手段,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意识。

(1)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兴趣。从直觉、活动、因果、理论四个角度帮助学生寻找思想政治内部规律:直觉兴趣来源于事物所存在的客观鲜明、新奇生动的特性现象;活动兴趣在于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倡导学生参与中获知兴趣;因果兴趣在于对事物因果、本质的探索中所产生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意识的拓展;理论兴趣指的是通过若干局部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构建成思想政治理论,并运用理论去解决疑问。针对四种角度,教师应当注意兴趣的激发策略:第一,要合理创设情境。教学中,恰当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明确判断,通过似是而非的现象而去探索本质,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虽然教学中大部分是专家学者盖棺定论的知识点,但教师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亲自探索。

(2)教师要注意课程评价。评价并不是针对结论给出的,应注重导向性与激励性,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评价仅仅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选拔人才的参考,已无法契合新形势的需求。因此,教师要重视评价方式与评价内容的作用,发挥评价环节的真正职能。

第一,要注重学生个性特质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与追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表现,并针对表现的过程环节适时鼓励和引导。比如通过谈话观察学生逻辑思维,对项目课题中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学生针对自身探索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剖析,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意识感悟,等等。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知识与理解层面的考评,多设置开放型、综合性项目课题,并适时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

第二,评价内容要多角度体现。传统的评价仅仅针对结论判断优劣,比较单一,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评价内容也逐步演化,具体应当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三方面进行,从中体现思想政治生活回归的本质。以人教版政治教材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为例,教师可进行学案预习、教案引申、练案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可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模块,教师通过若干学生的反馈来适度调整教学内容,适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凸显知识重难点,而后鼓励学生进行思索与探究,并结合新旧知识点去解决问题。通过项目课题的布置,鼓励学生任意挑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通过论文报告或答辩论述来考虑学生的综合表现,并根据表现予以评价。

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对人类文化的推动起着重要的角色作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素质培养,倡导学生对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学生民族荣誉感。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学教育的需求,教师可从学案课前准备、教案课程教学、练案课后评价等三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与创新,促使思想政治教学达成高效。

参考文献:

[1] 杨晓丽.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2):102-103.

[2] 候淑贤.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周刊,2013,(22):38.

[3] 王盛济.优化高中思想政治单元“综合探究”的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15):43-44.

[4] 龙培林,张秀娜.高中思想政治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J].青u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60-64.

[5] 黄存才.略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102.

[6] 张乾.新形势下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探析[J].学理论,2014,(09):221-222.

篇6

一、要分轻重

现在市面上的教案、学案品种繁多,多如牛毛,让我们有些应接不暇。但作为教者,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被这些教辅书左右,不能整天围着基本教辅书转,更不能搞拿来主义。教辅书是编者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所编写出来的资料,只是他个人的见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应把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放在第一位。因为,课程标准是我们学科教学的法律依据,是由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都要遵循课程标准。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要,2011年11月28日再次修订颁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从2012年9月1日开始使用。除了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外,我们还要深钻与我们使用的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此书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师教学用书》既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又是对教材的分析与提示,它对我们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关键点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是我们选择教辅书的重点。其他的解析类、习题类、试卷类的教辅书,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性购买、使用,千万不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要分优劣

现在市面上的教辅书有千万种,我们要具有甄别其优劣的能力。有的教辅书编写质量很高,那的确是编写者心血的结晶,确实对我们的教学有辅助作用。而有一些教辅书质量低劣,东凑西拼,部分教辅书的内容基本相同,简直是卖封面不卖内容,这样的教辅书不仅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因此,笔者比较喜欢购买工具类的教辅书,像教学词典、知识树等类书。工具类的教辅书在短期内不会过时,放在案头,可以随时查阅参考,而一般的练习类教辅书的有效期只有一年,甚至一个学期,这类教辅书笔者把它叫做“方便面教辅书”。再一类笔者比较喜欢的教辅书就是电子类的教辅书,电子类教辅书用起来很方便,我们现在的备课都是电子备课、网上备课,也讲究集体备课,同一个学科年级组做到资源共享,包括教案和课件都是共同开发共同使用。电子类教辅书在电子备课时,可以直接参考、使用,减少打字和扫描图片的环节,还可以对不适合我们教学的地方进行修改、删减。对同步练习、单元卷、教材讲解类的教辅书,笔者也会把它们全部买下,来者不拒,作为一种参考资料进行收藏,至今笔者买了这类教辅书450多种。

三、要分主次

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辅书门类齐全,从教材的研读,到新课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升华,再到单元、学期检测,甚至是寒暑假作业和初高中的衔接教材教辅,可以说应有尽有。教辅书“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面对如此之多的教辅书,我们不是随便拿一本上讲台就可以上课,相反,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家长素质提高了,不少学生拥有电子书、点读机、电脑和学科教辅书,家长可以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学生也可以在家里进行课前自学。这时我们面对学生,更要精心去备课,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习题。对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要精心编制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导学案,不能使用那种从市面上随便买来的导学案,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自己写的教案、学案才是教学的主要资料,而其他教辅书都是次要的东西。哪怕是一次单元测试,也不要随便拿一份买来的试卷就考,要审读试题,看是否与我们的教材配套,是否与我们的教学内容同步,是否难易适中,是否体量过大,对不适合的题目要删减、修改。

篇7

关键词 专业课 专业课教师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42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E Kang

(Zhejiang Hengdian Movie & Video Vocational College, Dongyang, Zhejiang 322118)

Abstra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has beco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nd counselors, and as the backbone of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ers and course but did not play an important complementary rol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tinent measures.

Key words specialized course;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er; mechanism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提升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在思政课外,还有很多途径需要发掘和深入研究,比如专业课。相比于思政课,专业课及其教师在亲和力、信任度、育人的时间、人员数量及方法形式上都具有思政课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些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下面就以笔者工作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为根据,对此进行研究。

1专业课教师素质现状和认识水平

(1)教师基本素养方面。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一个优秀教师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要做到“为人师表”。不要小看教师这方面的基本素养,它不仅关乎到教师这个群体整体的形象,还能够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所以尤为重要。笔者工作的院校实行了信息员反馈制度,周末每个班的信息员会把一周来教师上课情况反馈给上面,在这里面就有对教师素养的一些评价。

比如:仪表举止、上课热情态度、有否迟到早退、抽烟、接打手机、言语用词等。粗约统计一下,就会发现绝大部分教师能够做到“为人师表”,鲜有不良现象发生。所以,这么看来,大学生对专业课教师在“为人”方面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基本能够做到“身正为师”。在对学生所做的“你认为专业课教师是否做到了教书育人”的调查问卷中,统计显示60%的学生认为教师做到了,28%的学生认为有时做到了,只有12%的学生认为没有做到。可见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满意度还是挺高的,这是对专业课教师才干和道德品质的肯定。

(2)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专业课教师虽然在本专业学科领域有着渊博的学识,但其思想政治素质就显得太过“浅薄”了,这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水平和认识态度上。

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很多专业课教师从学生年代开始就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社会科学的学习,这在一些理工类和艺术类为主的高职院校更为突出。很多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体现出“投机”性和“被迫”性,比如要入党了学习一下,领导安排任务了学习一下等等,这些都不是出于自愿的,当然也就没什么明显效果了。在我们组织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些咨询问题,比如“你关注国家大事、热点新闻吗?”虽然大多数教师选择会关注,但仍有一些专业课教师选择不关注、没兴趣;还比如“你经常收看、收听新闻类的节目吗?”选择经常的只占8%,选择有时、偶尔占36%,选择很少的占到了46%,选择从不看的占到了10%,而且这还是在我们学校拥有一些新闻类的专业课教师前提下得出的,可见比例之低。最令我们感到意外的还不是这些,在问卷中我们还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党的知识问题和时下热门概念,但是统计结果令人咋舌。

比如“党的宗旨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有相当一些教师不知道,还有当下热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有相当比例教师答不上来,还有甚者一个词都不知道。虽然这些调查问题并不能很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个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但窥斑知豹,专业课教师整体政治素质低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水平,这个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专业课教师自身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对于前者,专业课教师的认识体现出矛盾性,比如问卷中“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绝大部分教师选择有必要,而在“你认为学校是否应该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比重”这道题中,很多教师选择了没必要,其中意味令人揣摩。结合笔者工作的环境,细细想来,有这样的矛盾心理并不奇怪。从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自然重要。而且学生思想素质高了对于上好专业课也是很有帮助的,专业课教师自然认为这方面的工作很有必要,可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还有几种认识误区:一种是“对立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用学生时间太多,又是上思政课,又是听报告讲座,还要上党课,花的时间太多,还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这在专业性更强的高职院校尤为明显;另一种是“无用论”,这种市场更大,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讲一些“空话”、做一些“虚事”,对于大学生素质发展与成长没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主张淡化或取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认识从根本上讲都是不正确、有偏颇的,也反映出一些专业课教师自身认识方面是有问题的。

对于后者,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的认识差别还是很明显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院共有十一个专业,结果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教师在课上是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差别还是很大的。旅游、新闻专业都较高,达到了86%和75%,而摄影、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表演专业最低,只有6%、5%和7%。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高职院校中,那些偏文的、技能型不是很强的专业涉及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比例较高,而那些技能型较强、操作性强的专业却很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确实,偏理型、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师从学生年代开始就重视专业轻视人文,当老师后再加上社会环境和学校考核体系的影响就更不注重学生思想领域的培养了,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职责仅仅限于传授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与己无关。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课上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比例之低虽与专业性质相关,但根本上还是思想认识有问题。

2 专业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现实的专业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往往被专业课教师安排在开始的几节课上,因为这是课程的开始,教师往往要强调要求和纪律,还有该课程的重要性,这些都带有命令的意味。还有更重要的是,教材开篇往往是绪论,绪论中往往包含了课程发展的历史和前景及对社会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这部分内容中会有所体现,使学生情感上对该课程产生认同。

围绕这个,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了一个专业课教师对绪论课讲解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对绪论内容简单讲解和系统讲解的占到了58%和32%,可以说90%的专业课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在教学设计中会有安排,也会安排相应课时。没有安排和不讲解的只占到了10%,比例很少。这说明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会把绪论的内容安排进教学设计之中,通过绪论的讲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会发现,这似乎成了一些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途径,除绪论课之外,在后面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就非常少了。所以,整个教学设计看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开始很大,到了中后段却很小,就形成了“头大身子小”的怪形状,造成了畸形发展,效果自然不好。

3 对策分析

3.1 建立全员师德教育和培训制度

针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偏低,理论学习匮乏的现实,高校应该建立一套职前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首先,教师的职前思想政治素养培训。在引进教师时,除了考察应聘者的学历职称、专业水平外,也可以适当加入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比例,作为选人、用人的补充标准。教师上岗后,还需要加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育人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进一步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岗前虽有教师资格证的培训机制,对新入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政治素质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教师往往以通过考试拿到资格证为目的,有很大的被迫性。组织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应从内容和形式上改革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制度。

其次,教师的在职思想政治素养培训。每学期定期开展一些有关党的政策、路线方面的讲座和报告会,写入期初行事历,形成制度化。还可以组织一些类似党的知识的竞赛,建立师德网站,开设名师专栏,增大校报、橱窗宣传栏中师德教育的比例,利用教师节组织师德教育主题活动等等一系列形式,让学校形成一种尊崇师德师风的良好风气。

3.2 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完善考评机制

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有其自身原因,但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只有从外部给予专业课教师以压力,才能逐渐纠正认识上的问题,使得专业课教师的认识由“没有”到“被动”再到“主动”的演变过程。

(1)强化领导和责任机制。“火车开得好,全凭车头带”,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车头就是领导机制。一个健全的、统一的领导机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践中,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领导,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性,对于专业课建设是尤为重视,而对于课程建设里面的思想政治因素却往往不那么关注了。为此,高职院校应成立由院长牵头,学校行政职能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书记组成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部门的工作实行统一协调、组织、指导、检查、督促和考评,落实责任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环节负责”,形成一股自上而下的高压态势。

(2)完善考评机制。为了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认识水平,提升他们在专业课课堂上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考评机制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把教学环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写入教师考核体系中,而且要与教学工作量、科研论文一样成为硬指标,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在考评方式上,采用学生测评、教师互评、督导评定、学校抽查等方式,在期初、期中和期末的教师教学检查中这方面内容要有所体现。在教师的课前教案设计、课上教学和课后的联系学生三个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考评内容和指标。

3.3 挖掘资源、实施改革、加强沟通

每门课的教材都是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目标编写的,其中都内含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细心、全面地去挖掘。若是教材中难以挖掘,专业课教师还可以联合本部门、全校,包括各职能部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外校力量共同编写用于专业课的德育教材。因此,应建立沟通机制,这包括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沟通;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外校、各社会力量的沟通。同时,专业课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环节中就要有意识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因为建立了考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资源稍显缺乏的专业课教师就可以和思政课教师主动沟通,编写大纲和教案。还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通过沟通和协作,共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贾丽敏.浅谈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科技资讯,2010(25).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全员育人 育人机制

进入21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招生规模的扩大,学分制的实施,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育人质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表明,构建高校全员育人体系为这个课题提供了一个方向,它是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延的拓展,也是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尝试。

一、高校全员育人的内涵

从宏观上来讲,全员育人的“全员”是指全社会的成员,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有育人意识,为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高校全员育人是指全校各系统、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员工都履行育人的义务和责任,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岗位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专兼结合,团结在“育人”这个中心周围,形成目标一致、运转协调的有机整体,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全员育人意识的现状分析

育人目标是高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向性目标,其实现主体是高校全体教职工。然而,有的高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又将其分解为教学和育人两部分。这使得育人工作具体规定为某一部分教师的事情。

1.专业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多地肩负着育人的首要职责。然而很多专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育人是党政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政教师的事,人为地将“教学”和“育人”分开。有的教师将学生上课迟到、没有感恩意识、考试违纪等现象归咎于思政工作人员没有教育好学生,希望相关教师加强管理和引导。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高校“两课”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也是主要力量。但是因为很难用可测性的指标来衡量德育,“两课”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偏向理论研究而轻视道德实践,重视知识传递而忽视了道德教化。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大”课,上百名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里,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较好地开展育人工作,往往疲于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学术研究以及课程实践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这也使得他们教书育人缺少针对性。

3.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力军,与广大学生关系密切,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工作中很少有非常专业、职业化的学习,或者因为工作的多重角色整体忙于完成各项事务性工作,很多辅导员忽视了自身在高校育人方面的工作职责,他们通常只在学生出现特殊情况时采取紧急措施,对学生进行开导、劝慰。

4.行政管理人员。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对在校大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然而很多时候他们比较容易忘记与自己打交道的是学生,而把学生当做被管理的对象,进而容易忽视自己在管理过程中的育人职责,简单地根据规定办事,没有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

三、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举措

1.加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育人”意识。

利用现代各种科技手段,将“育人为本”的理念扩展到校园网、飞信、QQ群及微博等新媒体中,增强高校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先进教师评选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奋进意识;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定期了解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动态,重视他们关于教书育人的建议和意见,为学校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选拔部分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使得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育人意识深入人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学校每年组织刚入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先到二级学院担任一年的兼职辅导员,选拔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且学校团委在各二级学院聘请一批教学、科研水平较好的年青教师担任二级学院团委副书记,这些举措充分整合了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并以实际的岗位职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育人作用。同时,学校团委学生会每隔一年在全校组织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所有相关工作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历年的评选中,有的教师两届甚至连续三届入选,这对所有的教师来说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当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完善高校教职工现有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育人”氛围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仍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即填写考核表,其中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表现、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及获奖情况、进修学习等内容,往往流于形式。为了激励教职工提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建设,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在新形势下对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作科学合理的改革:在评价教学工作时,除了教学数量、教学质量外,还要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重要标准;在评价科研工作时,不仅要看论文和出版社的级别、课题级别的高低等指标,还要看教职工是否指导学生参加或独立撰写论文、著作,以及申报学术课题;在评价行政工作时,不仅要看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要看学生的满意度。

3.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增强“育人”效果。

创造条件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积极探索德育规律,借鉴世界名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加强课程建设;组织高水平专家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案,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定期备课会,更新课程教师教学观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炼和精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实行小班化教学,从而更多地兼顾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育人工作。同时,精心设置课程实践环节,推出系列具有学科特色、辐射面广的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特长,近距离接触社会,多做贡献,增长才干。

4.促进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团结协作,形成“育人“合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教书育人”以外,高校还要确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构建全员育人的体系,才能形成育人合力,达到高校预设的教育目标。高校的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应在学校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设计下,改进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同时各个职能部门可以定期交流、商讨工作过程中的难题,努力做到在对待学生教育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满意度;高校可以定期在各个职能部门间组团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总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5.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辅导员是高校思政队伍的骨干分子,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一支理想坚定、甘于奉献、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辅导员队伍。因此,高校应当注重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进而为他们的育人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础。首先,高校要充分重视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创造条件提高辅导员的地位,从选聘、职称、学历等方面都应考虑其特殊性,制定优惠政策,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突出其育人优势,即理清辅导员的工作脉络,确保其有时间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帮助学生;再次,高校要积极支持辅导员走出去、引进来,参加各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最后,高校可以打造一批明星辅导员,他们因优秀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水平等而受广大学生欢迎,通过他们将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很自然地拉近,最终促进师生间的良好沟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仅靠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力量,显然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党政群齐抓共管,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宋艳波.加强全员德育意识推进全方位育人――浅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2]程亚萍.论高校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周晓光.独立学院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J].青年文学家,2009.6.

[4]张明菊,范天森.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的理念与实践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偏差;矫正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71-05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克苏同志在一次省级中学政治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向大家展示了一则教学案例并提出了两道思考题:

【案例背景】某高中政治教研组有两位教师。教师甲认为,高考实行新录取模式后部分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缺乏主动性,因而他的课堂教学很少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活动,学生只需要跟着他的教学思路走就行了。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课后没有什么作业。虽然他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但在考试中总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乙,教学风格民主、活泼,经常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很受学生欢迎,但令教师与学生共同困惑的是,他们班的考试成绩并不领先,有时甚至还落在年级的后面。

【两道思考题】思考1:教师甲的学生为什么能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应该倡导?思考2:教师乙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喜爱,课堂气氛活跃,为什么学生的考试成绩却不理想?政治教师应该打造怎样的活力课堂?

源于教学实践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案例及思考题,引发参训教师的热烈讨论。大家认为,学生考试成绩的差异,与两位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学生的重视程度、命题的立意导向等因素有紧密联系。改进教学方式,打造活力课堂,需要实现两位教师的优势互补。应该说,这些看法是深刻的,但从更深的层次看,尚未触及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1]。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就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或满足某一需要而在课堂教学中决定做什么或怎样做的倾向性[2]。可以说,课堂教学能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案例中两位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正是缘于他们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不同。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提升,教学方式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高中政治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尤其是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一、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偏差的表现

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课程性质把握不准,重学科性、轻德育性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来说,本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作为德育课程,本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因此,需要在学科系统和德育系统中把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3]。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来对待,“该读的读,该背的背”成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法宝,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德育功能和育人价值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和弱化。

2.把知识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

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教学目标,意在纠正思想政治课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忽视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从教学常规检查来看,教师教案中三维目标都写得非常具体,但实际教学却几乎只围绕知识目标的达成而进行。教师根据考试说明确定教学内容,依据近年来高考和小高考的考核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编制学案和习题,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背诵、默写和训练来掌握具体知识。课堂教学中,高考不考的内容教师往往删除不讲。假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考不考,就会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得了教材,却进不了课堂、进不了头脑的情况。

3.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单向强制的灌输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的教育,涉及经济学、政治学、人类文化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等理论,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4]。长期以来,理论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被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广泛采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将“灌输”理解为“单向强制灌输”,教师牢固掌握着话语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甚至对宣讲的理论持怀疑态度。

4.过分注重知识性和纸笔测试的单一评价方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更要考查他们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要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5]。然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来进行,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命题以知识立意为主,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较少,难以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至于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评价基本没有,或只是走过场。

二、影响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因素

影响高中政治教师价值取向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内部的因素,还有教师自身的因素。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偏差的产生,也都和这些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立法工作。素质教育讲了多年,应试教育依然我行我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素质教育的立法工作未能跟进。我国目前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十多部教育法律法规,2000年以前制定实施且一直未做修订的就有八部,且这些法律法规大部分都未涉及素质教育,亟待修订补充,这就需要加快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等法律,以填补立法空白,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法律依据和法治保障。

2.恢复政治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明确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目前内地除上海使用“沪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其他省市都使用人教版教材。这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政治性和敏感程度有关。教材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了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对政治性强、敏感性高的课程应加强统一管理[8]。可以说,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是统领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分省命题的省区市较多,且命题水平参差不齐,在发挥高考引导和评价功能、统领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

近年来,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提高命题质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截至2016年高考,全国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的省区市达到23个,山东、海南、四川三省部分科目采用全国卷,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五省市全部科目为自主命题。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对于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思想政治学科而言,如能更进一步,做到各省市都共用教育部统一命题的试卷,对统领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而言,毫无疑问将有着重大的意义。

3.发挥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建构中的主体作用

可以说,每位高中政治教师对教学价值都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建构中,高中政治教师毫无疑问是真正的主体。只有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自主构建和完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并在建构过程中尽可能地摆脱自己的情感、趣味和外在价值利益的干扰,才能全面保持其客观性和纯洁性。

在对高中政治教师的访谈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包括政治教师在内的高中教师群体负担过重。经常加班、加点,缺乏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很多教师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甚至达12小时以上。毕业班的教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80小时,不仅周六、周日不能充分休息,法定的节假日也很少休息。除了教学工作外,教师还有许多“额外负担”:参加业务培训、撰写科研论文、迎接各类检查评比和考核评估、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等。另外,学校对教师的考评依然更多地跟“教学绩效”挂钩,也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因此,切实减轻高中政治教师的过重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鼓励和支持高中政治教师坚定教育理想和信念,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是发挥高中政治教师主体作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50.

[2]郝芳.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5.

[3]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4.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

[6]马秀谊.从考试到评价的跃升[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1).

[7]张敏强,高艳红.高考的评价功能不可缺失[J].中国考试,2011(2).

[8]潘友梅.切实把握多样化科学理解新教材――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分析[J].教育探索,2007(12).

篇10

一、政治思想方面

坚持党的领导,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著作,特别是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做好政治学习笔记,作为校团委书记的我,认真学习团“十六大”精神,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积极为困难师生捐款捐物,为人师表,乐于奉献,服从学校各项工作安排,顾全大局。积极找老党员谈心,紧紧地团结在党的身边,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去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认真执行好党、团的政治思想工作。

二、教学工作方面

在地理教学中,能认真贯彻地理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和把握地理教材,能做到“上课六认真”,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实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效果突出,在2012年的高考中,所任教的三个班成绩优秀,所考人数上线比例排第一,在下学期的高一班级教学中,班级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全年级列前两名,这也说明地理教学是成功的。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班级的整体发展。在校领导下,根据我班的实际,我着重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常与学生谈心,排除学生的心里疙瘩,多鼓励,传授他们学习方法、技巧。通过常规管理,逐步培养数名班级学生干部,并发挥了他们个人积极能动作用。我深知:教育好学生不能光靠老师,还离不开家长。所以我还特别重视家校联系工作,经常和家长互通电话,利用家校通平台做好交流工作,认真接待来访家长。经过不懈努力,本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在2012年的高考中本班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校团委工作中,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热爱、尊重、关心学生,深入学生中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以团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团内活动,如进行团知识讲座、元旦茶话会等,让他们在愉快的、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通过团委会组织各类活动,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学生能手,如组建校园治安队、卫生小分队、食堂就餐秩序护卫队等组织,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体现出他们主人翁的姿态,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举办第十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我家三十年”征文征物比赛等活动,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的才华,也使学校的学风、校风有了更大的改善。

三、业务学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