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逻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23:0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逻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治逻辑论文

篇1

1.培养学生自主性及研究性在网络技术条件下进行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及研究性的学习能力,使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变得更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学生通过网络来搜寻自己所需要和补充的资料,针对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疑点进行自主学习、分析、讨论、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2.有助于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与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教师变为网络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群体的协作者。网络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且个性的学习空间,师生之间逐渐形成一种平等民族的合作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密切,课堂的气氛也变得和谐又活跃。

二、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中职政治教学研究

1.网络技术与政治课题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预习性的作业,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对所要接触的政治原理概念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目的是为教学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之后,教师便可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情境教学模式,将学生一步步引导到之前所学理论知识上,通过生动的表述方式,由浅入深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政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PPT或者视频的形式把所看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其他政治学原理结合起来,形成自我的政治原理体系,加强学生对整个政治学科的透彻了解,进而增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探索性。

2.创新课件提高政治课的趣味性中职时期的学生往都热衷于一些时尚流行的事物,政治学科总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聊沉闷的感觉,更难谈兴趣。此时中职政治教师就应该利用丰富的网络知识,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时事事件通过图片和视频制成教学课件传授于学生,这样在结合政治课本的前提下,学生们更乐于接受,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其次可以教学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来随时咨询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继而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中职政治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的开展中职政治的教学工作。

3.利用网络技术教学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不管任何时期,政治学科都始终贯穿在我们整个学习生涯中,由此看见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更是各位教师老生常谈的内容。教师一遍遍的强调这一观点,就是因为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学习理论轻于实践,尤其是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政治教学。这一点作为中职教师来说非常重要,而解决这一难点更是让中职政治教师绞尽脑汁。网络技术条件的产生就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课堂上老是通过播放一些时事政治,国内外新闻来联系所学理论知识,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对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4.实现教师多渠道、多手段教学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网络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实现了声形并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实现了有效性的教学目的。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政治教学,使得政治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教师通过多渠道、多手段进行教学完成网络知识的运用与整合,更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营造出一种和谐活跃的氛围,使得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掌握,这样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同时,中职时期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将学生的思想带动起来,进而确保政治教学工作有效合理的进行。

三、结束语

篇2

一、网络人机矛盾的系统分析

(一)网络人机基本矛盾

网络人机基本矛盾是人与计算机网络互动实践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贯穿网络人机互动过程的始终并规定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我们认为,网络人机基本矛盾是人的网络活动需要和计算机网络物质技术状况制约需要的满足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呈现出四种基本情况:一是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二是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合理需要的不满足;三是计算机网络对人的不合理需要的满足(不限制);四是计算机网络对人的不合理需要的不满足(限制)。从这四种基本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合理需要的满足情况与对人的不合理需要的不满足(限制)情况,可以认为是基本矛盾中积极的一面,是人与计算机网络和谐共进的状态。反之,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合理需要的不满足情况和对人的不合理需要的满足(不限制)情况则是基本矛盾中消极的一面,是人与计算机网络冲突矛盾的状态,这是触发网络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合理需要的不满足往往会导致人被拒绝在网络的大门外,无法进行网络生存(如技术门槛);或人的合理需要被压抑,使人的网络生存和发展受限,造成人对网络的不满。计算机网络对人的不合理需要的满足(不限制)则容易刺激人的不合理需要的膨胀,助长人的不合理网络行为,催化人的理性的丧失、人的自由自觉的丧失、人离自己的本质越来越远,从而彰显计算机网络的负面效应,导致各种网络社会问题。

(二)网络人机具体矛盾

1.人机异质矛盾

人机异质矛盾可以说是由人机系统“先天”决定的。人是生物有机体,而机器是无机的机械体,人与机器有着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因此人机是异质的。网络人机的异质矛盾继承了传统人机异质矛盾的诸多表现,如生理性与机械性、灵活性与程序化、创造性与复制性等。但网络人机互动又不同于一般的人机互动,它凸显出人机异质矛盾的新方面———自然语言信息与数字化信息的矛盾。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自然地对话,在于其自然语言信息的同质性。而在人与计算机网络之间则缺乏信息的同质性,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信息明显不同于人的自然语言信息,进而导致了人机对话的障碍。于是,人要使用计算机网络,就必须能够将自然语言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网络可以识别的数字化信息(信息输入),并且能够识别和经验计算机网络反馈的数字化信息(信息读取),这要求人必须具备自然语言信息与数字化信息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最基本的信息能力,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这种转化的能力。据统计,2009年不懂上网或没有所需技能的非网民占59%,没有时间的占22%,没有需要/没有用途的占9%,不感兴趣的占13%。[“2]不懂上网/没有所需技能”成为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充分说明了自然语言信息与数字化信息的转换能力(信息能力)对人的网络生存和发展的极大制约作用。

2.人机时空矛盾———新的时空压迫

人机时空矛盾是传统人机系统的重要矛盾,有研究者将人机交互系统中“内/外部信息要求反应速度越来越快,论文造成操作/控制人员精神越来越紧张,进而使其疲劳速度加快的矛盾”简称为人机时间矛盾;“显示/控制面板上所需显示及控制的参数越来越多,从而造成人的负荷越来越重的矛盾”简称为人机空间矛盾。[3]传统人机系统的时空矛盾在网络人机互动中,表现为新的时空压迫。其一,时间压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计算机网络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速度令人惊叹。以通过搜索引擎的信息搜索为例:笔者在百度输入“时间压迫”一词,找到相关网页约453,000篇,用时0.106秒;在谷歌输入同样的词,获得约7,490,000条结果,用时0.18秒。零点几秒的时间搜出如此庞大的信息,我们还没来得及眨眼,计算机网络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这一方面给人以便捷感,另一方面则给人以压迫感,要求人加快阅读信息的速度和输入新任务的速度,这无疑增加了人的紧张感。

其二,空间压迫。计算机网络虽然超越了传统的物理空间,但却制造了新的数字化空间。在数字化空间里,充斥的是海量信息,人该如何选择?因此,空间的压迫最直接的是信息压迫。应该说网络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精确搜索所需信息的能力。但是信息压迫依然严重,同样以上文的例子为例:笔者在百度输入“时间压迫”一词,找到相关网页约453,000篇,在谷歌获得约7,490,000条结果,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结果。这无疑是令人窒息的空间压迫。迈克尔·海姆将这种矛盾形象地类比为“收益递减律”,即“信息狂侵蚀了我们对于意义的容纳能力。把思维的弦绷在信息上之后,我们注意力的音符便短促起来。我们收集的是支离破碎的断简残篇。我们逐渐习惯于抱住知识的碎片而丧失了对知识后面那智慧的感悟。……我们终将为这种疯狂付出代价。所获得的信息越多,可能有的意义便越少,这就是所谓的收益递减律。”[4]9新的时空矛盾所诠释的信息压力,要求人们必须具备适应快速、海量、“收益递减”的信息环境的能力。3.人与外在物化智力的矛盾———使用者与设计者、管理者的博弈

计算机网络作为物质技术实体,首先是设计者的创造物。因此,计算机网络在创造出来的那一刻便形成了使用者和设计者的分野。计算机网络被设计者赋予技术规定性,成为设计者的物化智力,它要求使用者必须遵循这种物化智力的规定性而行为。但使用者毕竟不是设计者,设计者也不能代表所有使用者,进而他们的设计难以全面反映使用者的需求,于是这就造就了作为使用者的“人”与作为设计者物化智力的“机器”之间的矛盾。表现在网络人机互动中就是计算机网络无法全面地反映并满足用户的需求,甚至明显地限制用户的行为。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往往主要从管理的角度制定管理的规范、措施,开发和应用便于管理的硬件、软件,于是管理本身也成为了管理者的物化智力,进而作用于使用者,去规定使用者,这又造成了使用者与管理者物化智力之间的矛盾。计算机网络作为设计者和管理者的物化智力,它反映的更多的是设计者、管理者的利益和需求而非使用者的利益和需求,这客观上导致了使用者与作为物化智力的计算机网络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使用者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状况、管理状况的不满;另一方面表现为设计和管理脱离广大使用者的实际,造成设计、管理活动的低效。

4.人的网络异化———人的“符号自我”的膨胀及其消极影响

异化是指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支配和危害主体自身。所谓网络异化主要指计算机网络对人的发展的消极、负面作用和人的碎片化发展对计算机网络世界发展的阻滞、破坏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消极影响。人的网络异化的症结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作用下人作为主体的“符号自我”的过度膨胀。在人与计算机网络的互动实践中人作为主体应该是个完整的人,占有完整的“网络自我”即“肉体自我”、“社会自我”、“符号自我”、“精神自我”的统一体。“肉体自我”、“社会自我”、“符号自我”、“精神自我”之间的有序、和谐、自洽能够形成和谐的网络自我,反之则会导致网络自我的分裂。而人的网络异化本质上就是由“符号自我”的过度膨胀割裂了网络自我的整体性,使人片面发展、碎片化发展,进而导致了人忽视肉体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无限地将自我符号化,使“简单、抽象的信息、数字、符号替代了人的全面本质”。[5]于是人渐渐抛弃其具体的、感性的、情感的、发展的存在,而满足于充当数字、符号的虚幻的角色,呈现出“符号自我”的替代效应即“符号自我”成为自我的替身进而替代了整体自我的真身。“替身的自我没有我们真身的那些弱点和脆弱。替身的自我永远也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我们越是把虚拟人身(cyberbody)错当成自身,机器就越是把我们扭曲,以适应我们所用的替代物,如义齿和义肢等。”[4]103-1“04符号自我”的替代效应让人扭曲,使整体的自我变得支离破碎,陷入碎片化的发展,进而使作为主体的人离全面发展越来越远,离人之为人的本质越来越远。

人的网络异化容易使主体摆脱肉体自我的制约、突破社会自我的规范、偏离精神自我的轨道,从而“我行我素”任意地破坏网络空间,践踏网络社会的规范,摧残自身的肉体,无视现实社会的他人,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不仅直接影响网络社会,而且对现实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网络人机矛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

(一)深入开展网民的信息素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人的网络发展为出发点,应当把提升网民的信息能力作为其重要任务,深入开展对网民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本质上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信息素养:首先,作为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它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应用。其次,作为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显然,信息素养是一个复杂的能力体系,而信息素养教育也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网民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对信息素养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明确信息素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而确立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方式。

(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以教育者的身份增进与使用者、设计者、管理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吸纳他们的建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活动为使用者、设计者、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创造现实条件,推进三者之间的自觉沟通。推进以上两方面的实践,重要的措施在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建设。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义,智库又称“思想库”“、智囊团”、“外脑”、“脑库”,是一个对政治、经济、商业或军事等政策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提供政策建议的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智库”也旨在为教育引导提供建议、为广大网民的网络生存和发展提供建议、并为网络设计者和管理者提供建议。需要通过“智库”建设,将他们都纳入到“智库”平台中,增进他们的了解,碰撞他们的思想,贡献他们的智慧,形成不同智力的良性互动,进而为优化网民的生存、改进设计者的技术开发、提升管理者的治理水平以及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强化网民的“网络自我”培育

人的网络异化表明,“符号自我”的过度膨胀而导致“网络自我”的分裂是人的网络异化的重要根源,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网民“网络自我”的培育作为其重要着力点。

1.教育和引导网民关注“肉体自我”。当前,网民上网的时间持续增长、“网络综合症”日渐流行、长期的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逐渐显现、网瘾者尤其是重度成瘾者对自身肉体的摧残令人发指,种种迹象表明引导网民重视“肉体自我”不仅必要而且紧迫。马克思说“肉体的个人是我们的‘人’的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出发点”。[6]179离开“肉体自我”,人就失去了真正的基础,就无所谓人。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唤醒广大网民关注身体的意识,营造重视身体的氛围。

2.教育和引导网民重构“社会自我”。网络社会的出现对人们传统“社会自我”的认定造成了严重冲击,导致“传统社会自我”与“网络社会自我”的并存甚至混乱与分立,甚至自我认同的危机。“网络社会自我”与“传统社会自我”分立的实质在于社会身份和社会规范的冲突即既定性社会身份与扮演性社会身份的冲突、强社会规范与弱社会规范的冲突,这给网民的“社会自我”的认定带来了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教育和引导网民在“传统社会自我”和“网络社会自我”之间找到统一的方式,重构合理的“社会自我”。

篇3

关键词:问题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7-02

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一书,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背景、实践基础和历史地位,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精神实质,再到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内容非常周全[1]。科学发展观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路径之一是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对科学发展观进行阐释和重构,重在释疑解惑,形成基于问题逻辑的科学发展观教学体系平台。

一、构建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

问题逻辑是专门研究问题的一门应用思维科学,其中心任务是揭示问题之间及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这个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逻辑性质和关系[2]。以问题的方式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思政课”,我们开展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对问题(《读本》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与教材内容对接,通过问题层次细化,建立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层次细化所指向的是问题的层级关系,即预设一级问题,然后把问题细化为二级、三级层次;或者把大的难题化解为小的问题进行解答。具体做法如下:

1.建构六个一级问题的逻辑体系:“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科学发展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其中一级问题“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统领其余五个问题,也是其他问题必须回答的总问题。“以人为本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回答后面四个问题。后面四个问题是一个横向逻辑,共同为推动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服务。

2.建构基于问题逻辑的二级问题体系,即在每个一级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二级问题体系。如一级问题“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下有三个二级问题:“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发展观探索的最新成就?”“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意义重大”等。

3.建构三级问题体系。如,二级问题“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下面有四个三级问题:“传统发展观为什么面临挑战?”“发展为什么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为什么会造成严重后果?”“为什么要科学发展?”通过以上三级问题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问题体系,构建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

二、建立问题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

在一个“问题场”中,问题之间总是存在某种联系,如何建立三级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建构科学发展观问题体系的基础。这里主要有以下几种逻辑关系:

1.并列逻辑。所谓并列的逻辑关系,就是说在一个大的问题内部所细化的诸多问题之间是属于一种并列的逻辑关系,并不存在一个问题比另外一个更重要、更根本的问题,它们以同等的力量共同支持“元问题”。在建构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体系里,存在某些的三级问题的并列关系。如“为什么改革开放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作为一个二级问题,通过并列的逻辑关系细化为:“为什么要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做到‘不折腾’为什么要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等并列逻辑关系的三级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细化为“民族团结为什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为什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两个并列的三级问题。

2.递进逻辑。建立递进的逻辑关系的问题是基于问题逻辑的根本。递进关系就是一个问题为下一问题做前提、基础或者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通过层层深化而不断建构问题体系。如“为什么人是发展的本质?”的问题在细化为三个问题过程中就采用递进的逻辑。即“‘以人为本’的‘人’为什么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为什么比‘以民为本’更具优越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为了谁,依靠谁’”等。

3.互补逻辑。问题之间的互补逻辑就是一个问题成为另外一个问题的补充。由于问题总是基于探求特定的未知领域的问题,因而总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要求有相关的问题作为补充,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构问题体系。

4.因果逻辑。因果逻辑是问题之间产生一种因果联系,进言之,正是有了这个问题,才会导致产生另外一个问题,或者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因果逻辑逐渐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

三、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问题的有效对接

基于问题逻辑的科学发展观进“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除了在科学发展观内容与教材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问题体系,还要通过在课堂内外采集和解答学生问题,把学生问题纳入问题体系,将学生问题与科学发展观教学内容对接起来,实现科学发展观内容与学生需要的对接。在推进学生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对接,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三类问题的对接,具体对接如下:

1.教材核心问题与热点问题的对接。黑格尔指出,“个人无论采取任何方式履行他的义务,他必须同时找到他自己的利益,和他的满足或打算。”[3] 大学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社会家庭共同体的一员,具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对社会问题有着天然的接触和感触;另一方面是学校共同体成员,在这个共同体里,又追求着一种学院式知识,在知识的共同体“濡化”下成长。而前者更具有根本性。这就决定了学生必定会无意识地与社会现实所接触,又有意识地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他们之间的张力很容易困惑许多学生。只有把教材核心问题与社会的热点问题对接起来,才能打通长期困惑学生心中的种种谜团和困惑。让学生在了解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教材的核心问题,在学习教材的核心问题过程中更加清楚地认识社会的热点问题。

2.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一直以来,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进“思政课”更多是基于实践操作层面上来做文章,而对理论本身的“说清楚、讲明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重视理论问题的研究,在进“思政课”过程中,把一些理论说清楚,从而使思想上不造成困惑,同时也有利于把问题领悟更加透彻,从而避免进“思政课”的实践过程中走过场,流于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说,加强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相结合,更加能够推动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支持。

3.学生问题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对接。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学生的成长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之一,而成才的需要就成为最主要的利益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学生的问题与学生成长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树立学生的问题,建构学生的问题体系,从而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更加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成长需要。

四、构建科学发展观问题逻辑体系的意义

1.问题逻辑与学生理解。问题体系使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点一目了然,有利于明了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关节点。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学习科学发展观到底要关注什么问题?应该关注哪些核心问题、热点问题等。

2.问题逻辑与创新思维训练。问题特别是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体系,本身蕴涵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很好方式。问题和问题体系一方面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指向未知。学生提出问题本身就促进了大学生积极思考,而提出越来越深刻问题的进程,是创新思维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之一。

3.学生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结合。在传统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里,更多地关注国家的需要、集体的需要。在一个价值观念多样性的、行为取向的多样性的社会环境里,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具有自己的追求和思考的方向,具有选择自己方向的权力和主观能动性。康德指出,“不要让你自己成为他人的纯然手段,要对他们来说同时是目的。”[5]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许多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成长机会,这就要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之间的张力保持在最佳的角度使学生在适应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增范,齐建英.《科学发展观读本》是一本好教材[EB/OL].henan.省略/ztzl/system/2008/10/21/010101917.shtml, 2011-01-25.

[2]周晓林.逻辑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75.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62.

篇4

一、撰写政治小论文的积极意义

由于撰写政治小论文需要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会百态,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巩固课本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中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所限,理解新闻事件时可能过于片面,通过写政治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新闻事件。

二、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1.引导学生选好题目

政治试题中常常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撰写小论文,题目通常为自拟。假如论题太大,学生必然泛泛而谈,说理空洞且缺乏说服力,所以选题必须要“小”,或从“小”现象切入来讲“大”道理。例如,一次考试的试题材料中倡导广大网民要遵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有的同学便立题为“上网安全”,这样的题目使人读不出所写论文的主旨内容,如果把它改成“文明上网,人人有责”或“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就会通俗易懂,论点明确。优秀小论文的题目应该立意新颖,富于启发性,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使人一看题目就有一种新鲜感,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炼观点之后就要对观点进行说理论证,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尽量把政治理论生活化。如针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论题,可以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了解国家针对环境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思考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情。针对“责任一路相伴”这一论题,可以收集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材料,并结合材料阐明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性。

结合生活实际撰写政治小论文,既有利于巩固书本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时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凸显创造性思维

写小论文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现出对情景材料认识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活动搜集材料,并将其归纳整理,结合材料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学生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4.通过批改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批改、分析、校正是撰写政治小论文不可忽视的几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小论文时切忌包办代替,直接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写进小论文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要通过批改小论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如何修改小论文。此外,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批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批过程中借鉴他人的优点、查找自身的不足,借此提高写作水平。

三、其他常见问题和应对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政治小论文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总结了几点应对方法:

问题一:对时事的认识不深入,对文章的分析不透彻。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对时事政治了解得少,平时看电视也不关注新闻;部分学生关心时事,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写小论文的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二:对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把握不好。有些学生片面追求华丽的语言,未能遵循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有些学生的小论文逻辑和条理不清晰,缺乏推理性。针对这些情况,我经常张贴范文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克服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组织写作比赛,帮助学生养成敢写、乐写的好习惯。

篇5

>>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 互联网政治的新变化 无政府与大政府: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政治 互联网政治时代 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社会预期的变化与引导 “互联网+ ”时代带来的变化,你了解多少? “互联网+”时代商业逻辑的变化及启示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 “互联网+时代”传播行业的N种趋势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广播电视传播 互联网时代对华传播的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途径思考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科 技传播思维创新 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王建磊.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1.

[6]朱啸天.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信息修辞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26-29.

[7]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81.

[9]诺姆·乔姆斯基,戴维·巴萨米安.宣传与公共意识[M].信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

[10]十特刊评论.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N].人民日报,2012-11-3.

[11]2012年第三季度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

[12]Old and New Media Both Make News,But Economy Tops the Agenda,July19-25,2010.

篇6

【关键词】政治认同 大学生政治认同 评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的变迁,群体利益冲突加剧,各种价值观激荡,政治认同问题突出出来。以“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搜索平台,以“政治认同”为“篇名”模糊匹配,共检索到文献679篇。本文仅就国内学者关于政治认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问题做文献归纳,并作简略评论。

一、对政治认同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多角度研究政治认同问题,主要是围绕着政治认同的内涵、功能、认同危机等方面进行的。

(一)政治认同内涵的讨论

李素华从政治本质的基础上揭示政治认同,提出依据对政治的阐述,把政治认同界定为公民对政治体系中执政的政治权力的承认、赞同和同意,并且自觉地以该政治权力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马振清从社会心理学的解读,认为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德永从逻辑的角度来揭示政治认同的内涵,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是利益认同;政治认同的关键是制度认同;政治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

(二)关于政治认同的功能

李素华认为政治认同具有认同政治思想:使公民树立共同政治信仰、认同政治体制:使政治组织及制度获得合法性以及认同方针政策:使政治过程过的参与和支持”的三功能说。孔德永认为政治认同的功能在于支持功能和评价功能。方旭光认为政治认同具有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与标尺、是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动力等种功能。

(三)政治认同危机的研究

关于政治认同危机,学者主要围绕以下二方面个方面论述。一是从政治认同的支撑体系的角度来分析,政治认同的危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性:内容上相悖、功能上紊乱、结构上冲突、行动上对抗。三是从政治认同主要资源的视角分析,张元认为政治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绩效、利益认同上的危机、制度、政策认同上的危机、理念、价值认同上的危机。

二、关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

我国学者除对以上政治认同研究外,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张爱芳提出,虽然就目前来说,大学生基本能够普遍认同中国的政治体系,但其政治知识结构存在着片面性,对常规性、稳定性的具体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了解甚少。冯德华等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基本上是良性的,但由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及政治人格特征的约束,其政治认同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一)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新媒体、经济全球化、市场体制等问题。新媒体给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出严峻挑战:一是打破了以往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模式,三是弱化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杜海坤认为,全球化的冲击、价值的多元化趋势、政治认同教育媒介发生变化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在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对策研究方面

黄德林提出,要拓展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载体形式,从网络载体、文化载体、实践载体、朋辈互促等方面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顾晓英提出,从稳固培养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家庭、学校和社会互动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张梅花提出,从深化改革开放、创造政绩,引导社会政治舆论方向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对现有研究评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取得很多研究成果,但仍存一些不足。一是部分学者大量借鉴了西方学者对政治认同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方法论,在研究中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时有照搬的倾向,没有根据中国国情与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的研究。二是部分学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仅仅是着眼于工具层面,把政治认同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政治教育效果的手段,而不是将其作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的获得、政治主体自我的身份认同等主体性价值需要的层次来研究。三是,现有研究缺乏综合性,且所提出的对策性建议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12).

[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l).

[4]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 复旦大学.大学博论文,2005.

[5]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博士论文,2006.

[6] 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

[7] 方旭.政抬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 复旦大学论文,2006.

[8] 上海市政治学会土编.政治认同与社会和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张爱芳.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5,(8).

[10]冯德华,刘冠男,郎翠艳.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9(2):191.

[11]黄德林.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湖北社会科学,2014,(2).

[12]杜海坤.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7).

篇7

【关键词】: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4. 

篇8

一、判断题(每题2分)

1.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划分为四级。

正确

错误

2.信息安全保护能力技术要求分类中,业务信息安全类记为A。

正确

错误

3.互联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是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的单位和联网使用单位。

正确

错误

4.在网络安全技术中,防火墙是第二道防御屏障。

正确

错误

5.入侵检测技术能够识别来自外部用户的入侵行为和内部用户的未经授权活动。正确

错误

6.VPN与防火墙的部署关系通常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

正确

错误

7.电子商务是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正确

错误

8.电子商务的网络零售不包括B2C和2C。

正确

错误

9.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基础架构的变革和变化。

正确

错误

10.在企业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认真防范风险。

正确

错误

11.物流是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基础。

正确

错误

12.科学研究是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是从产品到原理的过程,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过程。

正确

错误

13.科研课题/项目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实践形式,更是科研方法的应有实践范畴,是科研管理的主要抓手。

正确

错误

14.科研方法注重的是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正确

错误

15.西方的“方法”一词来源于英文。

正确

错误

16.论文是记录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性文件和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源。

正确

错误

17.科研成果是衡量科学研究任务完成与否、质量优劣以及科研人员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

正确

错误

18.著作权人仅仅指作者。

正确

错误

19.著作权由人身性权利和物质性权利构成。

正确

错误

20.知识产权保护的工程和科技创新的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由某一个方法单独努力就能做到的,需要国家、单位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

21.信息安全策略的基本原则是()。

A、确定性、完整性、有效性

B、确定性、完整性、可靠性

C、完整性、可靠性、保密性

D、可靠性、有用性、完整性

22.()是实现安全管理的前提。

A、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B、风险评估

C、信息安全策略

D、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3.风险评估的相关标准不包括()。

A、GB/T 20984-2007

B、GB/T 9361-2005

C、GB/T 9361-2000

D、GB/T 22081-2008

24.()是密码学发展史上唯一一次真正的革命。

A、公钥密码体制

B、对称密码体制

C、非对称密码体制

D、加密密码体制

25.在进行网络部署时,()在网络层上实现加密和认证。

A、防火墙

B、VPN

C、IPSec

D、入侵检测

26.以下关于国际信息安全总体形势说法不正确的是()

A、网络无处不在,安全不可或缺

B、漏洞隐患埋藏,安全风险调整

C、漏洞隐患显现,安全风险调整

D、优化顶层设计,注重结构保障

27.美国()政府提出来网络空间的安全战略

A、布什切尼

B、克林顿格尔

C、奥巴马克林顿

D、肯尼迪

28.下列选项中属于按照电子商务商业活动的运作方式分类的是()

A、本地电子商务

B、直接电子商务

C、完全电子商务

D、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电子商务

29.以下不属于社会科学的是()

A、政治学 B、经济学

C、医药学

C、医药学

D、法学

30.()是从未知到已知,从全局到局部的逻辑方法。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D、具体

31.()主要是应用已有的理论来解决设计、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具体技术问题而取得的。

A、科技论文

B、学术论文

C、会议论文

D、学位论文

32.()是通过查阅相关的纸质或电子文献资料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行业内部资料或信息等。

A、直接材料

B、间接材料

C、加工整理的材料c

D、实验材料

33.()是整个文章的整体设计,不仅能指导和完善文章的具体写作,还能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周密化。

A、摘要

B、引言

C、写作提纲

D、结论

34.期刊论文的发表载体是()。

A、娱乐杂志

B、生活杂志

C、学术期刊

D、新闻报纸

35.()是指科研课题的执行人在科研过程中要向科研主管部门或课题委托方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度情况以及提交阶段性成果的书面材料。

A、开题报告

B、中期报告

C、结项报告

D、课题报告

36.我国于()年实施了《专利法》。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37.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不包括以下哪项()。

A、排他性

B、独占性

C、可售性

D、国别性

38.知识产权的时间起点就是从科研成果正式发表和公布的时间,但有期限,就是当事人去世()周年以内权利是保全的。

A、30

B、40

C、50

D、60

39.知识产权保护中需要多方协作,但()除外。

A、普通老百姓

B、国家

C、单位

D、科研人员

40.关于稿费支付的方式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次版付一次稿费

B、再版再次付稿费

C、一次买断以后再版就不必再给作者支付稿费

D、刊登他人文章就要付稿费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

41.信息安全人员的素质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A、技术水平

B、道德品质

C、法律意识

D、政治觉悟

E、安全意识

42.信息安全刑事犯罪类型主要有()

A、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B、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C、利用计算机作为工作实施的犯罪

D、盗窃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罪

E、非法复制受保护

43.信息系统安全的总体要求是()的总和。

A、物理安全

B、系统安全

C、网络安全

D、应用安全

E、基础安全

44.对信息的()的特性称为完整性保护。

A、防篡改

B、防复制

C、防删除

D、防转移

E、防插入

45.国家“十二五”电子商务规划是由()共同编制。

A、国家发改委

B、商务部

C、科技部

D、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E、工信部

46.发展电子商务的指导思想是()

A、强化宣传

B、统筹安排

C、构建完整市场体系

D、营造良好环境

E、优化资源配置

47.逻辑方法包括()

A、分析与综合

B、抽象与具体

C、归纳与演绎

D、统计与测量

E、观察与实验

48.理论创新的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先进性原则

D、实践性原则

E、系统性原则

49.科研论文按发表形式分,可以分为()

A、期刊论文

B、学术论文

C、实验论文

D、应用论文

E、会议论文

50.知识产权是由()构成的。

A、工业产权

B、著作权

C、发表权

篇9

2本刊主要刊登的内容包括:①水利经济学基本理论;②水权、水价与水市场研究;③水利工程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④水利工程与项目建设管理研究;⑤水利改革与发展研究;⑥移民经济研究;⑦工业、农业、城市及生活节水研究;⑧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⑨水利风景区及水文化研究等。本刊优先刊登国家及部(省)级基金资助的论文。

3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3.1论文应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应主题突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楚、文字精练、逻辑性强。字数一般不超过8000字。3.2文章应有中英文标题、作者姓名及其工作单位、摘要和关键词;应在篇首页地脚处写明第一作者、通信作者的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另I】、职称、学位、研究方向、E-mail)及论文所受基金资助的项目名称、编号。3.3论文题目应能恰当简明地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不用副标题,不宜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3.4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内容应充实具体,语言精练,突出创新之处,不作自我评价,应避免使用公式或化学结构等。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中文摘要以200〜250字为宜,英文摘要以150〜200个实词为宜。3.5关键词(4〜8个)选词要规范,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中、英文关键词须一一对应。3.6图、表应有自明性,应随文出现,并遵循先文后图的原贝I]。图形应清晰简明,图中文字、符号或坐标图中的标目、标值需注明(尽量使用彩图)。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其内容不应与图形表述重复。3.7中文各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序,且一律左顶格排版。一级标题为1,2,3,……,二级标题为1.1,2.1,3.1,……,三级标题为1丄1,2丄1,3丄1,……3.8数学公式应正确无误。表示同一含义的外文符号、中文名称应保持统一,并应规范使用。所采用的量和单位及符号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中文第1次出现的量的符号应给出其物理含义。对于易混淆的字母、符号,请特别注明。3.9篇末应附上规范的参考文献(10篇以上),并在文中标注相应序号。常用著录格式(常用参考文献类型:期刊文章[J];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标准[S];报告[R];电子文献[EB/OL])。[1]作者名(外文姓前名后).论文篇名[J].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次):起止页码.[2]编著者(外文姓前名后)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作者.题名[C]//文集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论文起止页码.[4]作者•学位论文名[D].地名: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作者•报告名[R].收藏地:收藏单位,年份.[6]作者•题名[EB/OL]•(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4投稿约定

4.1稿件内容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在政治或涉外问题上符合国家政策。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抄袭、剽窃、造假、“第三方”、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4.2所投文稿在4个月内未收到编辑部录用通知的,可自行处理。

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及实施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旅游专业技能,具备旅行社及酒店管理工作能力,适应旅游企业和酒店管理、经营和服务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学习本专业能掌握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应用文写作等工具性基本知识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等经营管理知识和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

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能培养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基本能力和导游讲解、带队领队、接待服务等工作能力、旅游酒店相关工作中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的文化艺术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评价分为毕业论文评价、毕业综合实践岗位考核评价、项目化考核评价三个部分。项目评价分文档评价和现场评价两个阶段进行。

(一)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结合本专业所学的各课程理论知识,结合毕业实践单位或具体岗位在旅游管理领域选定某一题目,写一份毕业论文。字数3000~4000字。根据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由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和评分。

(二)岗位考核评价体系

毕业实践岗位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在具体实践岗位上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主要由实践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实践岗位的部门领导或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并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核实和审核,校外指导教师的考核结果寄到校内指导教师手里或实践单位密封盖章后由学生带回学校。

(三)项目考核评价体系

本考核以个人为单位,每个人从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中,任选一项考核。考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方案撰写阶段,每个人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在对旅游企业或旅游市场进行调查或实际工作、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幻灯片制作,每人的成果经评阅教师评阅计为单项得分。第二:现场考核阶段:以每个人为单位汇报和展示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现场评委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给出相应的现场得分,单项得分加上现场考核得分,即构成了本项目化考核的分数。项目基本情况如下。

1.文档考核评价

(1)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 策划方案;应用技能: 文字录入、排版、应用文写作、策划能力;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对某一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及对某一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写出管理策划方案字数1500~2500字。管理策划方案包括管理策划书、项目策划书、战略策划书、旅游产品和市场营销策划书、某一旅游企业或产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旅游企业或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调查分析报告;应用技能:文字录入、排版、应用文写作、估价能力;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对某一旅游酒店管理企业及对某一旅游产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字数1500~2500字。

2.现场考核评价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PPT讲解;应用技能: 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个人基本素养及专业技能的整体表现;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主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时间为20分钟,每位学生利用幻灯片汇报和展示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分析报告。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

(一)毕业论文考核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及评价要素的内涵、分值如下:

1.平时表现:严格遵守指导老师的写作要求,工作努力,态度积极主动,4分;

2.选题:选题符合本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能较好地联系社会经济实际和毕业实践单位具体情况,4分;

3.文献综述:掌握本领域相关文献资料,并有自己的见解。能正确引用相关文献,2分;

4.论文内容:第一,思路清晰,概念清楚,文笔流畅,撰写规范,字数达到要求,6分;第二,善于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全面、正确且有一定深度,6分;第三,论文有创见,且有一定的理论和推广应用价值,4分;

5.论文格式:格式符合《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2分;

总计得:30分。

(二)毕业综合实践岗位考核评价标准

指标项目及分值、评定等级标准、评定成绩得分如下:

1.工作作风 5分: 服从领导,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踏实,责任心强。(5分)服从领导,工作认真踏实,责任心较强。(4分)尚能服从领导,工作表现一般,有一定的责任心。(3分)不服从领导,工作马虎,责任心差。(2分)

2.岗位业绩 10分 :在具体实践岗位上迅速适应,有很好的业绩,能够发现岗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在具体实践岗位较快适应,有较好的业绩,能够发现岗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8分)在具体实践岗位适应,有一定的业绩。(6分)不能很好适应岗位、没有工作业绩。(4分)

3.岗位能力 10分 :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全面掌握各项技能。(10分)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一般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很好掌握各项技能。(8分)尚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基本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掌握一定的技能。(6分)操作能力较差,基本不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4分)

4.组织纪律 5分:能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按时上下班,出勤率在90%以上。(5分)能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按时上下班,出勤率在75%以上。(4分)一般能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有时迟到早退,出勤率在75%以下。(3分)组织纪律性差,上班经常迟到早退,出勤率在75%以下。(2分)

综合得分30分。

(三)项目化考核评价标准

1.文档考核评价标准

(1)“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选题、问题把握、知识运用、撰写内容、规范要求,合计(20分)。

选题:具有现实意义,符合实践单位的具体情况,符合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范围。(4分)问题把握:能把握问题的关键和要点,方案具有建设性、实用性。分析过程正确、合理。(4分)知识运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和整理等技能的应用,其他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充分应用。(4分)撰写内容:结构完整,内容充分、具体,说明详略得当、思路清晰,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专业术语准确、规范;用词得当、语言流畅、表述清楚。(6分)规范要求:封面、字体、字号、段落、图表等符合规范要求。(2分)

(2)“旅游企业、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调查分析内容、知识运用、撰写内容、调查分析材料、规范要求,五项内容各占4分,合计(20分)。

调查分析内容:调查项目内容具有现实意义,调查过程全面、方法得当,分析过程科学有理、正确;

知识运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和整理等技能的应用,其他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充分应用;

撰写内容:结构完整,内容充分、具体,说明详略得当、思路清晰,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专业术语准确、规范;用词得当、语言流畅、表述清楚;

调查分析材料:材料真实可靠、全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施性。

规范要求:方案过程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层次性,封面、字体、字号、段落符合规范要求。

2.现场考核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分析报告的展示汇报和个人表现,合计(20分)

知识运用:对计算机基础等工具性知识的熟练运用。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对内容的充实。各占2分共4分;

PPT制作:格式:文字、图片风格统一,格式规范,版式合理。视觉效果:色彩效果、图文比例、动画美观、合理,符合汇报主题。内容:内容精练、主题突出、层次鲜明、符合汇报时间要求。设计思路:符合陈述思维,导航、超链接清晰合理,过渡恰当。各占1分共4分;

表述:语音:普通话规范,口齿清晰,语音纯正。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语言:语言流畅、准确,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影响力:表达自然,情感得当,富有感染力,具有气氛调动能力。各占1分共4分;

礼仪:形体语言:坐、立、行的姿势优雅得体。服饰:大方、得体、统一。举止:从容、端庄、适度。态度:精神饱满、态度亲切。礼貌:主动、规范、得体、尊重评委。各占1分共5分;

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沉着冷静,抓住重点,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准确无误。共3分 。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一)考核工作流程

1.毕业训练动员(第五学期,最后一周); 公布毕业训练考核评价体系(第五学期,最后一周)

2.分散训练的方式,确定毕业综合实践单位(第六学期,第一周);集中训练的方式,确定毕业综合实践单位(第六学期,第四周);校外指导教师评定岗位考核成绩,校内指导教师审核(第六学期,第十周)

3.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第六学期,第一周);第一次毕业论文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四周);第二次毕业论文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十周);指导教师评阅毕业论文,评定成绩(第六学期,第十一周)。

4.选择项目化考核内容(第六学期,第一周);项目实施及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四周);完成所选项目规定内容(第六学期,第十周);指导教师进行文档考核,答辩小组进行现场考核,评定成绩(第六学期,第十一周)

(二)考核评价的组织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