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态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5:2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动态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动态论文

篇1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预警;财务风险

1财务危机概述

财务危机又被译为财务困境,其极端状态是企业破产。但究竟什么是财务危机,不同的学者在进行研究时也采用了不同的标准。总体而言,财务危机的定性描述多集中在破产清算或无偿付能力等方面。尽管财务危机的定性描述较为容易达成一致,但财务危机的定量界定有着更多的操作和研究意义。如何界定财务危机是进行财务危机预测研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2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标准

总的说来,预警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公司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按照公司财务危机相关理论设计,指标体系应能对大原因做出合理的科学描述。

全面性原则。为保证综合评价结构客观准确,在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选取可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指标。即要全面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各方面的财务状况,同时也应考虑指标项目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联性。

有效性原则。要选择那些能够对预测公司财务危机有指示作用的重要的财务指标,当公司危机因素产生时,该指标能够灵敏、迅速地反映出来。

成本——效益原则。在指标体系及指标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重要性原则。这里的重要性原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其二是当搜集某项指标的成本费用很大时,如果该项指标很重要,即它在指标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则仍应进行该项指标的搜集评价工作。

可操作性原则。这里的可操作性是指指标项目的易懂性和指标项目的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

3动态财务预警系统

根据企业财务预警标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动态财务预警系统的具体思路:

拟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为财务分析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这是整个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的起点。第二部分是财务预警组织结构,主要从公司资金循环的各个方面入手,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这部分是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财务风险分析机制,根据预警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定性预警主要是针对能够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表外因素,定量预警主要是利用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定量预警系统分筹资、投资、日常现金运用三个方面,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这种具有学习适应能力的方法,以达到实时预警的目的。第四部分是风险处理机制,对预测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处理措施。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和财务风险处理机制是核心和关键。整个体系架构由下图所示:

4动态预警系统的构成

4.1实时信息系统的建设

动态预警系统要求上市公司能充分利用实时信息,运用网络财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软件,从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改变信息的传递方式,最敏锐、最及时、最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实时的信息成为整合整个公司经营过程的驱动力量,增强公司的决策、控制和预警的能力。

4.2财务预警分析的组织结构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预警机制的神经中枢,是构建财务失败预警机制的准备和基础。为使财务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上市公司应当根据《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有关规定,有针对性的完善企业自身的内控制度。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对货币资金、筹资、采购、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业务的控制。

4.3投资活动预警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由缺乏周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投资决策失误现象普遍存在,我国上市公司在投资活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如下表所示:①市场调查不充分,项目决策失误②对内外部环境变化预计不足③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④在项目经营和管理期间,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的项目运营信息,缺乏合理的监控体系和指标计算⑤资本结构不合理

4.4日常风险监测系统

日常监测的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未来营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息税前收益影响的不确定性。建立日常风险监测系统,一方面可以关注月度的核心指标,密切注视其动态变化过程,及时发现财务危机的征兆;另一方面,当企业有警情出现时,可以从各方面指标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来帮助分析警源所在。

5缺陷与定位

企业构建财务预警系统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财务预警的关键是预警指标的选取,它直接关系到预警的效果;其次,预警指标是否真实不是预警系统所能解决的问题,企业财务预警建立在预警指标真实性的基础上,至于预警指标是否真实,则不是财务预警所能解决的问题。基于权责发生制的预警指标,因“会计戏法”的影响,其真实性会大打折扣,而使建立在传统预警指标基础上的财务预警模型,无法真正起到预警的作用。而现金流量能提供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且不易纵,所以选取现金流量作为预警指标,解决了传统财务预警不能解决的预警指标真实性问题。因此,现代企业应该构建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即通过分析现金流量在企业活动中的数量和效益,分别对经营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投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筹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和现金流量综合财务预警进行研究,选取各自的预警指标,并分行业设置有警与无警的临界值,构建适合于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实用性有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公路运输,服务体系,评价指标

 

1. 引言

公路运输服务体系评价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准确的认识问题,正确的研究思路,合理的选择标准以及相应的方法。但无论对于哪一种评价来说,根据目标要求建立的指标体系,既应是评价的尺度亦是准则。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导致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同时各指标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评价指标的选取是评价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系统进行评价的必要前提,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论文大全。因此,建立一套层次清晰、关系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保证评价成功的前提。

2. 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评价指标选择合理与否,不仅会影响评价的可操作性,而且还会对评价结论的适用性产生影响,参考现有的评价理论与方法中指标体系的要求与原则,确定构造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与全面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元素还是指标结构,从指标筛选到计算方法都必须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对评价起到指导作用。论文参考。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应力求从不同方面全面客观的反映评价对象。论文大全。

2.系统性原则

将公路运输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系统之中,并从这个大系统中研究公路运输服务体系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论文参考。不可孤立的研究公路运输服务系统的指标,而应通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系统的反映现象中的内在本质。

3.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作用只有在进行有效评价的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必须是可操作的,必须能够搜集到准确的数据。对于指标数据搜集困难的指标,应该设法寻找统计估算的方法或者替代指标。

4.可比性原则

对评价对象而言,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公平的、可比的。论文参考。评价时,应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公路运输结构的共性与个性,尽量选取使用较多又能体现共性的指标,同时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并结合必要的定性描述,以提高指标的可比性和可测性,尽量避免选择有明显倾向性的、不可测的指标。

5.动态性原则

公路运输服务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协调、适应在一定时期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但这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在构造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各项指标的动态性。动态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公路运输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趋势和特点。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对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进行评价的基础。公路运输服务体系的优劣最终表现为公路网、车辆和站场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问题。论文大全。基于这一前提,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在对基础设施、运输设备、组织管理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等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上文给出的原则,初步建立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的若干个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如图所示。

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4.小结

合理的指标体系建立对于公路运输服务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以及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公路运输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协调适应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公路运输服务系统的特点,探讨了在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下,公路运输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与具体指标,为公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祁卫东,姜红宇. 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外部性经济现象分析[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2.

[2] 王志强. 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配置研究[D]. 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 王利芳. 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D].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

[4] 任乐. 道路运输服务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9.

[5]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西部地区道路运输服务体系研究[R], 2003-9:7.

篇3

一、绪论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则需要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养。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分析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动态评价考试的效果,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急需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满足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近五年,我校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十余家省内外高校、深圳中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和走访调查,邀请邵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召开两次考试评价方案专家座谈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动态考试评价方式的改进途径,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含了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期末成绩70%,实质上是将期末卷面总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过于静态和片面。然而,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仍采取过往的静态评价方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彭湃,周兰兰(2016)发现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是研究最多的主题,其次是评价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等主题,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观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管理类教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中。张夏(2016)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达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对于微观会计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并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对该课程过程性动态评价设计方案、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和应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构

本经济学博士论文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通过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运用按照预先准备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干预式模式,同时课程设计和答辩的互动式模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三位评价的全方位评价,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课程学习档案记录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该课程的每次课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评价,以及这门课的课程评价、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干预和课程反思等。

(二)干预式模式———案例教学设计

干预式教学模式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师课前选编典型案例→学生自主解读案例→师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理论提升→学生交流推广”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教学全过程师生应该是全程参与的。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一箭双雕的,不仅满足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课堂大纲共同决定的,需要将这三个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置于为教学目的服务作用,若应用不当,案例教学就会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三)互动式模式———课程设计和答辩

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强调学习是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有意图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知识点,适度放开教学范围,唤起学习者的求真意识和追求知识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拥有人文、科学和专业素质。

(四)全方位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干预式模式时,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在线测试的形式或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该课程的运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运用互动式模式评价时候,适度给学生设置积分奖励,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2)学生互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主题开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答辩。在这些课前讨论和课堂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更是合作伙伴。学生在伙伴式互动学习中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进行打分。学生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PPT答辩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学生在与其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各类专业知识的积累、专注相关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自评。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制度建设、学习内容及课程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学生自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师生的重视。(4)教师的三位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学校坚持“评教”、“评学”与“评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每年公布评教结果,加强课程主讲教师的被评价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用

(一)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作者选取了本校会计学院17级会计1班和会计2班共计99人,运用了动态评价法作为动态评估的推行对象。17级会计3班和4班作为参照组,仍采取过往的考试评价方法。本校教师让实验班学生登记好课程学习档案的基础资料,并让学委统一汇总。在参照组仍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果表明,建立了课程学习档案组的班级学习效果更佳,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强干预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品牌效应较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高校较低,学生理解力不强,干预式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不要设置的太复杂深奥,因此,在讲授第三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和应用这一节时,课前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请客吃饭”案例教学,让干预式评价更接“地气”,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衍生和拓展,上课时该小节的内容是由一名学生讲授,5名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计量方式和方法,若讲课学生讲的不够好,则要求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教师对学生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分,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将学生自评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

(三)采用课程设计和答辩加强互动式模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在讲授第二章供应和需求理论时,课前在社交平台上组织学生明白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因为该章节比较特殊,属于学生过往已经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时,就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讲授第九章市场失灵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从未讲过的陌生章节,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较差或个人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太明白,因此就会针对性的先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的专题,主动查阅资料和搜索信息撰写课程论文和进行答辩。答辩的时候,每个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将根据答辩内容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评分准则现在调整为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课程设计40%,期末考试30%。

(四)扎实推进全过程评价,教学评价全覆盖

在学校质量监控处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建立学校督导、二级学院督导、教研室三级教学督查制度。会计学院建立了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务秘书、学管秘书、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对教学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学院对教案、教学文件、课程PPT、学生课程档案进行检查。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会计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作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公布评教结果时,评教等级达到优秀,学生对动态评价方式反应较好。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彭湃,周兰兰.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进展与热点追踪———对AEHE期刊2011-2015年发文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8):60-69.

篇4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术期刊;研究内容;词频分析;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2006707

环境经济学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产生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经济学被介绍到中国。1978年中国制定了《环境经济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讨论会,决定将“环境经济”列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中的第一项主题。同年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成立,由此推动了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这表明作为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环境经济学已成为一门瞩目的独立学科。环境经济学虽然仅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学科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环境经济学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十多年来,环境经济研究在中国发展快速,不但表现在环境经济理论和框架体系不断充实完善,而且结合中国实际开展的环境经济领域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学者们翻译、撰写了环境经济方面的教材和专著,还发表许多研究环境经济的论文,开展了环境经济各领域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环境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1]。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指导都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提高和完善。基于此对2005~2014年收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以下简称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篇名包含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从这个角度研究近十年来中国环境经济研究动态和发展路径。

一、近十年环境经济研究

数据样本统计(一)“环境经济”期刊论文篇数统计

从中国知网中检索2005~2014年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剔除重复及不符合主题的论文,共有462篇,其中核心期刊本文核心期刊指中国知网上所检索的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0篇,其他期刊论文262篇。具体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从2005~2014年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中国知网全部期刊论文这一角度来研究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但环境经济研究成果的体现形式是多样的。比如中国知网检索数据库收录文献中除了期刊论文,还有优秀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国内外会议和其他形式的研究论文,在2005~2014年间,这些论文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共计338篇。

此外,统计分析2005~2014年这十年的文献,是为了了解在新阶段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进路。而在1978~2004年的27年间,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发展等重要阶段。在这27年间收录在中国知网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国内外会议论文和其他形式论文共456篇,其中期刊论文有406篇。

(二)基于期刊的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

为了能较好地表征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研究的客观水平,本研究的检索统计工作不仅关注期刊论文数量的变化,更关注期刊论文的质量变化。核心期刊论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故本研究的重点在核心期刊论文。据上文可知,本研究全部实际有效样本为46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的实际有效样本为200篇。

在相关论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引证分析、数据分析和词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近十年来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重点对论文期刊类型、主要议题、作者人数等方面进行数量分析。同时分析文献的被引次数,以衡量期刊论文的影响力。

(三)数据样本局限性分析

本研究只是从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期刊论文这个角度来分析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数据样本必然存在局限性。由于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的广泛性,涉及环境经济的具体研究对象很多,仅就期刊论文来说,属于环境经济范畴的论文众多。篇名属于环境经济领域范畴的其他关键词的论文有至少十多种,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GDP”、“ EKC”、“环境绩效”、“环境损失(损害)”、“环境成本”、“环境外部性”、“排污权”和“环境税”等,见表2所示。据《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统计显示:1980~2008年这29年间有关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共有10 618篇。本研究检索统计了2005~2014年环境经济研究领域核心期刊论文,属于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共有10 506篇。由此可见,近十年有关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数量比过去有大幅增加。

由此分析,2005~2014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核心期刊论文大约占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范畴的核心期刊论文的1/50~1/60,也就是说大多数有关环境经济的研究论文在其篇名中并没有直接使用“环境经济”。故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并未包含环境经济研究的所有领域,但本研究的贡献也正是对以“环境经济”为篇名的论文的深度分析,以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略见环境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全貌。

二、数据样本论文分析

(一)研究阶段分析

通过对全部462篇数据样本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发现,2005~2008年数据样本期刊数量逐年递增,到2008年达到峰值,2009~2011年数据样本期刊数量略有下降,2012~2014年数据样本期刊论文稳定在40篇左右。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近十年期刊论文方面的研究从数量上看为稳定发展的阶段,从质量上看为深入扩展研究的阶段。

进入21世纪,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且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环境经济学研究将重点关注环境经济理论体系、环境价值核算体系、环境经济分析方法体系、环境经济评价体系、环境保护经济手段体系、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环境投融资体系、循环经济体系、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体系等[1819]。

四、结语根据本文数据样本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近年来中国环境经济研究的一些特点。第一,从数量上看,年核心期刊发表篇数变化不大,但论文的深度有所扩展,涉及的领域更广,所使用的分析手段也更多,近十年环境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比以前的有大幅增加。第二,在影响力方面,发表于理工类核心期刊上的环境经济类论文的影响力更大;另外,采用数量分析、科学实验以及工程实践的论文影响力也较大。这说明中国环境经济研究的一种趋势是朝着定量分析、技术支撑的方向发展。第三,在研究内容上,依据词频分析结果,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有所扩展,研究深度有所加强,但较多的研究还是探索性的,结论是建议性的,其实践意义、应用意义和指导意义还不够强。

参考文献:

[1]沈满洪,葛察忠,董战峰,等.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3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邱威,张建华,刘念.含大型风电场的环境经济调度模型与解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19):816.

[3]李国柱,牛叔文,杨振,等.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环境经济成本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1):1524.

[4]李刚,张彦伟,孙丰云.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3944.

[5]张音波,陈新庚,彭晓春,等.广东省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5):10211031.

[6]郭长雷,王丽婧,梅凤乔,等.贵阳市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29(7):9799.

[7]崔宇明,常云昆.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J].开发研究,2007(3):4043.

[8]潘岳.谈谈环境经济政策[J].求是,2007(20):5860.

[9]段晓峰,许学工.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1):4555.

[10]陈耀龙,程文涛,陈小兵.高级住宅小区生态设计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7):9799.

[11]刘向华,马忠玉,刘子刚.意愿调查法在环境经济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生态经济,2005(4):3638.

[12]傅京燕.OECD国家环境经济手段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5(3):4345.

[13]谭灵芝,鲁明中,陈殷源.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81186.

[14]蔡秀云.三种环境经济手段的优势比较分析[J].中国税务,2009(12):2223.

[15]刘彩利,王京芳,薛斌.环境经济手段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驱动机制[J].软科学,2005,19(5):2729,38.

[16]李小蓿李汉平.环境经济系统物质流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物质流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9):13271335.

[17]陆菁.贸易与环境经济分析的实证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6(2):203209.

[18]董小林.环境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9]董小林.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Analysis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conomy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DONG Xiaolin1,2, XUE Wenjie1,2, SONG Cheng1

(1.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 造价管理 动态管理 管理体系 存在问题 改善方法 造价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许多地方大兴土木,开展城市建设。建筑工程在近些年得到较大发展。随着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施工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在工程管理中,造价管理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管理和控制,在确保施工质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由于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工期长,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为了提高造价管理的准确度,需要对施工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

二.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造价是指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所花费的各项费用,包括从建筑工程筹建到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费用,由建筑工程建设需要所产生的安装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用、建筑工程建设费用、材料费用、其他建设费用及预备费用及税金等组成。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来说,通过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能有效降低建筑工程的建设造价费用,同时能用最少的花费,取得最大程度的工程建设质量,正可谓一举多得。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整体费用的有效控制,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受到较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概预算超估算、预算超概预算、决算超预算等超出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影响建筑工程成本的危险发生,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效果和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建造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是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类动态因素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手段,实现对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建筑工程造价动态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工程造价变动的因素。对于基础建设工程来说,造价变动因素包括量变因素、价变因素及定额取费的变动因素。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就是对造成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和预测管理的方法。

从1994年开始,我国建筑业开始学习外国先进建筑经验,同时引入了竞争机制,在建筑工程中实行招投标承包。竞争机制的引进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分配的居面,成为我国当前建设石材中确定工程建设任务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来,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确定及控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和工程建设实施阶段,通过实行公开招投标,提高了施工单位的竞争能力,同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造价管理将合同承包价作为控制目标,结合工程合同中所约定的工作内容,处理好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及造成造价三者的关系,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选择保质保量的施工材料,有效的施工全过程的造价实行动态管理。

三.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

(1)建筑工程造价的形成缺乏市场机制。

我国建筑行业的招投标制度虽然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建立在计划价格的基础之上的,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报价自主性,因此目前的市场价格机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机制。在许多地区,由于政府部门未转变职能,存在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加上在招投标过程中信息不充分等因素,导致建筑市场的透明度较差,在实际招投标过程中,缺乏真正的公平竞争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造价形成的合理性。

(2)价格体系和建筑工程行业资源分配脱节。

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中,供给能力总量一直大于投资总额对市场的需求,行业指导价格呈下调趋势。实际上建筑产品的价格中,历史欠账较多,机械费、人工费等远远低于消耗,导致在价格形成后,经常出现上调的局面。我国工程价格机制都是通过定额配价,将工程价格长期固化在定额之中。工程价格的管理机制无法达到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目标。定额水平较高,虽然保护了部分国有大中型施工单位,但由于在工程价格中存在较大获利空间,加上新供给不断扩大,最终加剧了建筑市场的膨胀,形成了无序竞争。

2.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运作发展而发展的,也就意味着建筑工程价格会脱离现行体制模式下政府的定价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要求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系统、全面的科学有效管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改革现有的计价方式,根据工程施工分阶段对造成进行控制,从影响工程造价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1)主动控制价格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为工程项目事先很少主动控制,而在事后的被动控制较多。在实际管理中,重视竣工结算,忽略了施工图预算。对施工图的预算缺乏科学的审定方案和相关报批程序,无法发挥工程造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造价动态管理的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主要表现为: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预算有失科学性,有相关指标,但是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编制初步设计时对总概算所需要的概算定额及相关指标虽然有相关规定,但来源不畅通;工程设备、材料价格信息系统不健全,无法定期发表材料价格指数;缺失民用建筑概算指标的地方指导规定。

四.提高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相关措施。

1.提高设计阶段的投资动态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对工程投资的控制目标一般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作为设计估算的控制目标。此阶段动态控制时要处理好计算和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要将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设计思路中,采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将施工技术和经济相结合,根据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来设计不同的施工方案。分析施工方案的经济指标,从中选择最佳经济效果的设计方案。

2.提高工施工阶段的造价动态管理能力。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包括工期要素、质量要素和造价要素。此阶段中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主要任务是要对材料的价格进行控制。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材料具有多渠道、多品种。市面上鱼龙混杂,价格差异较多,造价管理中要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化,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材料信息。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项目的内容变更和工程变更。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变更的因素较多,如出现工程地质变化、业主原因或设计变更等,都容易造成工程造价发生变化。造价的动态管理,也需要对工程变更进行追溯管理,对因工程变更而发生的费用进行管理和控制。施工工程中,要做好隐蔽工程和现场签证的管理,避免造成结算时误差较多,影响工程造价控制。

五.结束语:

动态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要保证工程造价符合预算要求,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涉及内容较广,影响因素较多,管理过程中需要系统全面的进行分析,列出影响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通过有效实施控制,才能达到对工程投资控制和造价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晓东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体系问题研究 [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21期

[2]马忠苗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体系问题的几点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财富》 -2010年10期

[3]陆跃峰 钱云艳 对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研究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 -2013年4期

[4]方娜妮 实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之我见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6期

篇6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作为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重要指标的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标不明、内容空泛、层次不清、推理不严,以及答辩准备不充分的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如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问题已引起了各高校学者与专家们的广泛关注。陶勇等[1]对农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从实验内容到具体写作,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而研究生与指导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是逐步提高学位论文水平和研究生素质的关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黄津孚则认为[2]要提高硕士论文的质量,必须从学风、导师和制度抓起。笔者拟就如何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坚持“化整为零”的原则

坚持“化整为零”的原则,即打破毕业前半年才开始着手撰写毕业论文的传统观念,在入学初即告诉学生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一般程序和规范,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三年的学习时间,将毕业论文化整为零的完成。督促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天天、月月、年年想到毕业论文的撰写,时时处处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准备。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紧迫感,培养学生统筹安排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实际相结合。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前期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大量文献的查阅工作,在入学半年后提交所选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实验方法的综述,为写好硕士毕业论文的前言、材料与方法以及参考文献部分奠定坚实的基础。解决学生因毕业论文撰写时间仓促,导致质量偏低的现象。

坚持 “三早”的原则

坚持贯彻“三早”原则,也就是早选题,早定题,早开题的原则。在学生入学初,准备好一系列与导师研究相关的题目,比如:大豆油分研究;大豆蛋白质品质研究;大豆加工适应性品质研究;大豆种质开发研究;大豆基因组研究等等,供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课题,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督促学生尽快选定研究方向,尽早开始文献查阅。定期给予学生指导,培养学生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与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对查阅过的文献的题目,来源等等按照参考文献的正规格式进行相应的详细记录,以备最后集中撰写论文时,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学生随意堆砌参考文献,甚至从网上下载,直接粘贴的现象。要求学生在入学半年后必须提交合格的开题报告,彻底改变学生不读书,不了解学科动态的状况。

坚持“步步为营、不欠账”的原则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具有季节性强,生育周期长的特点,因此,要想保证论文的各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时间得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在尽早开始进入试验状态的前提下,还要督促学生坚持做到“步步为营,不欠账”,也就是要根据开题报告中工作进度计划的安排,认真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比如,播种期做好播种计划,适时播种,生育期做好各项生理指标的检测,在秋冬季进行分子遗传学室内分析等,对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数据要及时进行整理,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坚决杜绝将所有的原始数据堆积到最后分析。防止一旦发现问题,又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补救,只好编造数据的现象。保证研究生如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充分准备,做好毕业论文的答辩。

三个“坚持”原则的贯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督促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可以解决学生不读书,不了解学科动态的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拓宽相关知识面;其次,通过对试验设计、试验实施的过程严把质量关,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科学研究的能力,加强对研究生研究方法的教育,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第三,通过把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及论文答辩的质量关,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三个“坚持”原则的贯彻使得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水到渠成的使学生具备了农业现代化生产所急需的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篇7

有学者发现,“自我”概念能够通过学习环境适应和学习环境的中介作用影响自主学习[10]。浙江农林大学实施了辅导员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的本科生导师制。笔者在对学校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近年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汇报材料发现,他们都注重促进本科生“自我”概念的提升,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引导过程具有明显的梯度延伸特征。梯度延伸特征具体包括:①在大学一年级阶段,注重对学生行为能力的测试,尤其是注重学生环境适应性的培养,通过搭建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以“传帮带”的方式使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②在大学二年级阶段,组织本科生开展“成长、成才计划”系列活动,巧建“家校联培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胜任力;③在大学三年级阶段,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大学生“成长、成才方案”,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归因效应,使学生对学业、职业能够科学地定位和正确地认识;④在大学四年级阶段,加强对本科生的就业指导,特别是强调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辅导员是“距离学生心灵最近的人”,班主任被誉为“塑造青年学生灵魂的工程师”[11]。通过实施辅导员制与班主任制相结合基础上的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兼顾对学生思想动态和情感动态的关注,从而通过心灵的启发和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情感观,培育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推进学生在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特点、学习难度和学习性质等方面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中期论文制度是指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调查和撰写论文,最后导师对论文质量进行考核的制度。中期论文设计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由具备资格的教师(具有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新引进的博士或只有助教职称的教师必须有教授的指导才可以担任本科生的专业导师。同时,中期论文的导师名单要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拟定。中期论文的选题策略注重多渠道,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与农林经济相关的课题,导师在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时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延伸和知识的拓展。中期论文选题可以来源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者相关的学科竞赛,也可以来源于导师的研究课题。中期论文的研究内容注重实用性。在中期论文撰写环节方面,强调运用多样的学习策略工具,如Spss、Stata等应用工具,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期论文成果最终以PPT讲解的形式展示。此外,导师还强调学生要在交流中丰富学习策略,要求所指导的学生每2周向自己作一次学习汇报,并在汇报过程中进行前瞻性问题的探析、相关学术问题的交流,从而通过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其在科研中的不足。同时,导师还会在学生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问题,以提高学生在科研中的严谨意识、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丰富学生学习策略的形式。与中期论文制相似,毕业论文制是一项建立在中期论文制基础之上的专业性制度,是对学生学习策略运用的梯度引导。毕业论文制度旨在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通常,导师会在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调查和撰写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在从中期论文到毕业论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外在强化的学习策略也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科研能力。以专业综合实习为平台,提升自主学习中的专业应用能力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认知和学习策略的运用方面,还体现在与专业要求相适应的应用能力上。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形式主要采取农户入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为此,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成立了由系主任、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以下简称“综合实习”)导师组,对本科生开展相关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层级差异性[15],所以综合实习的负责人在对本科生进行实习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梯度,以使不同层级的学生之间能够互助合作,彼此进行智力启迪与补充。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求各实习小组先设计实习方案,然后在综合考评实习方案可行性的基础上,要求各实习小组独立地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综合实习小组每个成员的态度、能力和调查策略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调查成果。在开展综合实习的过程中,各实习小组要独立自主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每天通过电话向导师汇报实习进度等相关情况。综合实习的最终成果以RRA报告、专题报告等形式展现,而且这些成果经过汇总、校正后最终要编制成册,与县(市)、乡(镇)相关部门共同分享。学生的综合实习成绩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工作量、实习态度、实习成果审核情况等评分。同时,导师对综合实习的指导也要以工作量的形式记入当年的考核结果。从1996级学生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每年组织一次为期半个月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迄今为止,先后有707人次参加了综合实习,足迹遍布浙江省24个县(市)的96个乡镇、192个村、3 840个农户,累计形成30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并建立了拥有丰富的农户调研数据的相关数据库。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使学生在基层开展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高了主动发现问题、多渠道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明显的加强。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专业协会活动为特色,凝练自主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心理学家洛温菲尔德(L.Lowenfeld)认为,创造力主要包含问题的敏感能力、想象力、隐喻思维能力、发现缺失信息能力、注意问题不同方面的能力等8个方面[16]。这些特征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十分密切,所以笔者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其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组织开展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广场活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门为参加相关创新项目的学生安排了导师,保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生在选题、项目申报、调查、实验、论文撰写以及项目评审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同时,也为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配备了导师。导师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别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上与学生一起攻坚,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全国林业经济论坛、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等学科竞赛和学术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此外,由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带头人指导创建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协会、“三农”研究协会已成为汇聚兴趣相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培养特色人才的基层组织,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Prntrich等学者的研究,笔者从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元认知能力、学习策略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突破和思维训练能力3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成效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借鉴。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其元认知能力内在动机因素主要包括兴趣、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定向等,对人的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5]。通过实行辅导员和班主任相结合的导师制,对大学生的情感、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角色转化,引导其适应新的环境,促使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通过加强对高年级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其确立成长、成才的目标以及正确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元认知能力是指时间和努力的自我管理能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自我监测和评价能力[17]。内在动机性因素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并与元认知能力有着很强的联系。学生在遇到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困惑时,通过主动寻求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帮助,可以有效地疏解自己的情绪,从而逐渐提高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规划,可以促使其进一步明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通过“朋辈督导”和学生定期汇报等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提高其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中期论文制度和毕业论文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专业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全面、快速和有效地查阅并筛选文献的方法;同时,在论文撰写中强调运用逻辑思维和数学工具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学业救助等形式灵活解决各种问题,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07—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论文入选校级优秀论文的达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论文撰写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实行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制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运用社会性资源的能力有所提高。以问卷调查、访谈和二手资料搜集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获取信息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农村调查的能力和水平。在基层实习期间,学生掌握了与基层群众交流的有效方式,增强了从当地相关部门收集农林类信息的能力,丰富了甄别调查信息真实性的方法。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先后受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委托,参加了多次基层调研。例如,2009年4月,受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委托,10名学生参加了在浙江省义乌市、江山市等5个县(市)的农村进行项目调查;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绩效评估”课题组分别选调18名学生担任调研员,赴浙江、安徽、山东、云南等4省9县市的林区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查。在上述调研过程中,学生均受到了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其创新突破能力认知策略特别强调批判性策略,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等,创新思维得到不断激活,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都是具有一定科研周期的活动,包括科研团队的组建、科研方案的制定、科研难题的攻破等,需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要求学生必须注重全局和要点、凝练创新思维、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意识上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有多名学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论坛一等奖等荣誉。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成功申报科研、创新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项目6项,占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申请到的省级创新项目的54.55%;同时,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完成的“浙江省公众生态服务支付意愿调查”等多个项目被评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优秀项目。此外,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协会和“三农”研究协会等专业协会作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基层组织,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使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以活动为载体、以专业为特色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翁智雄 沈月琴 林建华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篇8

[关键词]企业合作 合作动因 伙伴选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从对立型竞争向合作型竞争转变。这种合作竞争不仅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学者对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基于战略联盟、供应链、虚拟企业的合作问题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我国研究企业间合作问题的基本状况

我们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社会科学、经济范围内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检索项选“题名”,检索词为“企业合作”,通过精确检索之后,一共检索出245篇文献。另考虑到CNKI没有收录部分权威杂志,故我们又检索了《经济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期刊,数据采集时间是2006年11月,此刻,CNKI只录入到2006年9月刊物的文献,而且这是全国文献的不完全统计,所以本文只能给出研究的概貌。

除去非论文文献以及内容与企业之间合作无关的文献,1997年至2006年历年发表的题名含“企业合作”的论文共计120篇。其中2006年各刊物发表的论文总计10篇,因其不能反映2006年全貌,故我们只画出截至2005年数量的统计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历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而且1997年至2000年数量平均,几乎呈水平直线;2000年之后,论文数量开始增多且逐年稳步递增,2005年达到高峰。从整体看呈上升趋势,这说明进入21世纪,随着企业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我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企业之间合作问题的研究。

通过阅读这120篇论文,我们发现在宏观层次上,学者们侧重于对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以及供应链这三个领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问题的研究(具体比例分配见图2)。在微观层次上,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企业合作内涵与模式、企业合作动因、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合作关系协调与管理等四个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学者普遍采用实证分析和定性归纳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问题。

由于篇幅以及笔者水平有限,我们只能选取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来加以简单的总结和概述。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

1.企业合作的内涵与模式

在现有文献中,专门研究企业合作内涵和模式的论文几乎没有。企业合作的概念在理论上也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贾若祥在《企业合作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把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合作的不同解释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罗定提指出“企业间的合作是指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李秋容提出了虚拟企业合作的概念,认为“虚拟企业合作指当某种市场需求出现时,为了应付这一共同目标,各个主体集中核心优势,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动态配置和优化组合,共同及时的开发生产、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暂时的联盟形式”。衡朝阳认为“互补是企业合作的基本前提,双赢是企业合作的结果,市场是解决竞争与合作矛盾的关键”。比较公认的概念是:企业合作指在某种经济体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特定目标而建立的超越正常市场交易而又没达到一体化程度的以经济交往为主、同时包括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交流在内的密切往来关系。

在企业合作模式上,我国学者们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来讲的,但都有较一致的看法。合作模式按企业间合作程度可分为市场交易、固定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网络、松散的合作网络、中心转包人、许可协议、战略联盟等;按企业间关系方向的不同分为:横向合作(与替代者或互补者合作)、纵向合作(与供应商或顾客间的合作)和网络型合作(既有横向又有纵向);按合作内容可分为生产合作、研发技术合作、销售合作、资金合作;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的不同,合作还可以分为能力聚合型、能力提升型、能力创造型和能力补充型等四种类型。

2.企业合作的动因

目前,我国学者大都围绕着国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合作动因展开探讨,同时还有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专业化分工等理论流派。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学习理论与制度理论等多种理论。以下笔者就以交易成本理论为主对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

(1)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的概念是由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率先提出,后来,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并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理论,为我国学者分析企业合作动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砾认为“寻求交易关系的稳定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是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内在动因”,他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决定因素来研究得出:①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可以促使“组织学习”,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同时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的控制了因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交易费用;②企业间的合作能充分利用合作组织的稳定性抵消外部市场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减少由不确定性引致的交易费用。何苏华也指出企业通过建立长期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有助于降低契约谈判费用,简化协调过程,增加关系性专用资产投资,最终达到降低总体交易成本的目的。张浩成在研究企业合作动机上提出新视角即企业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追逐产品的兼容性和互通性是促成企业间研发合作的主要因素。罗炜等认为“合作协议使合作伙伴共同进行资源投入,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押的激励机制,迫使合作企业按照事先商定的协议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2)其他理论

首先,是规模经济理论,何苏华认为企业间通过合作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其他企业的经营资源,无需通过设施、组织和机构的扩张就能实现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功能的扩大,实现了规模经济的扩张。其次,企业合作能使分工更加细化,有利于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罗炜等提出“在异质性资源基础上合作产生新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一个主要动机”。

总之,无论用哪一种理论来解释企业为什么要寻求合作,归根结底有以下几点: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第二,降低交易成本,共同分担经营风险;第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第四,提升企业实力,实现规模经济。

3.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

在现有文献中有63%的论文是研究合作伙伴问题的,统计表明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焦点。刘希松通过模型提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流程即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对通过检测的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以及优选三个阶段。AHP层次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两者的综合是学者研究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

AHP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 Satty 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目标权重后得出加权值,然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比较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上一层的因素排序,得出加权值,逐层计算排序权值,得出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即可用于决策。邵良杉等在《AHP法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中详细介绍了AHP法,提出了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一种基于AHP的多目标决策评价策略,并结合实际验证了该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Rhod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效率评价方法,其实质是关于一组多输入、多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并据此进行多目标综合效率评价。DEA模型有很多种如CCR、CCW等被我国学者广泛运用于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刘希松运用数据包络分析CCR模型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选择流程对每一个阶段逐步进行评价最后择优。当然,数据包络分析法偏向定量方面的因素,忽视了“信用”、“文化”等非定量因素。

郑政平等认为AHP法过于依赖决策者的主观判断,而且当决策者数目过多时,决策者很难给出满意的决策结果。而DEA方法的评价结论则又完全依赖客观数据,往往不能反映决策者对各准则的偏好程度,所以他将两者结合,建立了含AHP约束锥的DEA合作伙伴的评价模型,很好地解决了两种方法的不足。

张丽梅从理论上提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4个一般原则即核心能力原则、总成本核算原则、学习能力原则、风险最小化原则。同时,要注意合作伙伴是否具有突出的互补或相似资源,基本价值观是否一致。万映红等也指出选择合作伙伴是关系到合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注意双方共同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匹配性,从而优化双方的合作。我国学者对合作伙伴选择和评价的研究尽管论文数量较多,但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创新性低,大部分都是实证分析,对方法的实际验证较多。

4.合作关系的协调与管理

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分析企业间的合作过程,设计有效的合作方式,并加强对合作关系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是建立合作关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学者运用博弈论和委托理论来分析该问题。王永平等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合作竞争的动态过程,结果发现,该系统的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相关,并受到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另外,合作产生的超额利润、双方因合作所投入的初始成本以及其贴现因子是影响供应链合作竞争关系演变的重要参数。只有遵从合作利益的极大化,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及坚持长远的观点,企业才能建立和保持稳健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双赢的境界。刘松先则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对联盟内各企业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建立合作博弈关系的六个约束条件,特别强调博弈必须是无限次重复博弈才有合作的可能,在合作中有效信息沟通和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合作稳定而长久的前提。

冯春花把企业合作看成委托关系,她认为企业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基于此基础去与其他企业合作,所以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共赢的目标,而能力强居于主导地位的一方为委托方,能力较弱的一方则为方。委托方要设计一种合作方式使对方在合作中参与并积极参与,双方必须通过协商或者讨价还价最终形成一种使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方案,从而双方的利益能互相均衡。该委托模型有时候不存在最优解,只有次优解。从动态博弈的角度来看,企业间的合作带有不确定性,合作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间的合作不应该追求合作的最优解,而是寻求合作的动态均衡。

赵忠华建立了合作伙伴合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任程度、和谐度、积极性、满意度、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伙伴企业的竞争力与运营能力六大指标,并应用多级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合作效果进行了评价与验证,为我们评价企业合作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三、结论

近年来,研究企业合作问题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多,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大都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以及供应链下企业之间合作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以及合作过程的管理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在合作伙伴选择的问题上,学者们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非常有效及可行的分析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由于企业合作过程的复杂性,合作效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合作过程的研究我国学者还仅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缺乏大量的、实证性的定量分析。如何在理论基础上作更深层次的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是我国学者今后在研究企业合作问题上的又一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贾若祥等:企业合作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5.7第24卷第4期:P641-651

[2]罗定提:企业间合作关系理论研究现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第19卷第1期:P1-7

[3]李秋容:中小企业虚拟合作成功因素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第7卷第2期:P47-51

[4]衡朝阳:企业合作竞争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P55-58

[5]王砾:浅议企业竞争优势中的合作协同作用 [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第28卷第5期:P132~136.

[6]何苏华:企业合作网络的成因及其运行机制 [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第21卷第3期:P1~3

[7]张浩成:企业合作研发动机研究的新视角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P26~28

[8]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9第19卷第3期:P91~95

[9]贾若祥刘毅:企业合作问题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5:P30~36

[10]刘希松陈蕊:灵捷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05.5总第313期:P19~21

[11]邵良杉等:AHP法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4第24卷第2期:P214~217

[12]郑政平周燕飞:含AHP约束锥DEA模型在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中的应用[J].现代机械.2005.1:P43~44

[13]张丽梅: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管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3.3:P24~28

[14]万映红李江:企业合作策略动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4:P82~86

[15]王永平孟卫东: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2:P96~98

[16]刘松先: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7(下):P153~154

[17]冯春花.供应链企业合作的动态均衡分析[J].市场周刊.2004.10:P32~34

篇9

对称性及复杂性决定了非线性科学的精髓。宇宙的膨胀、生命的演化、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引导了自对称性和简单性转向复杂性和多样性。新的次序与结构的出现意味着“对称”的被破坏,以及从不稳定平衡状态向稳定平衡状态的转变。这一切都是根据非线性动态特性,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自组织来加以解释的。原子与分子、星球与白云、生物体与大脑、经济与社会,这些仅仅是动态系统的某些例子。因此对称性和复杂性是21世纪一个通用的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它们征服了自然界、认知、社会科学、数学、人文科学与哲学之间的传统边界。所有这些动态系统都被认为是计算系统的过程信息与熵。对称性和复杂性究竟只是科学的有用模型,还是有关现实的普适模型?本书讨论了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及艺术中获取的引人入胜的深刻见解,分析了作为动态系统中动态对称的动态平衡。

本书是由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科学非线性科学》丛书(系列A)的第51卷。本书共有8章。1 早期文化与哲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2 数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3 物理科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4 化学科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5 生命科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6 经济与社会科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7 计算机科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8 哲学和艺术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

本书作者在德国南部奥格斯堡大学任教,对复杂性的兴趣可以追溯到1973年他的博士论文《构造数学基础与复杂性计算度》。他的科学工作的实质可以用一种辨证的三步曲来描述。对几何学及空间一时间的早期研究启发了他对数学不变性和通用定律的兴趣。第一步是他于1988年出版了《自然界的对称性》的专题论文。第二步作者于1994年出版了《复杂性的思想:物质、头脑及人类的复杂动态特性》一书。在许多其他的书籍和文章中,他把非线性系统的应用扩展到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第三步是本书的出版,在本书中,作者把非线性科学与他的长期爱好,即音乐与艺术联系起来。本书有许多图表和照片,在这个全球化的复杂世界中它强烈地主张差异的统一。本书可供对非线性系统感兴趣的自然科学学者和人文学者阅读借鉴。

胡光华,高级软件工程师

(原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Hu Guanghua,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篇10

课题名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对这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给予新的重视,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多数学者选择的希望通过发展社会养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是希望健全现有的家庭养老体系,辅助以社会养老体系,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这,主要希望发扬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来促进家庭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论文有有萧振禹主编的《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等,张怀承主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等。他们提倡目前中国应继续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来达到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

选题的依据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显然,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的,时间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则与现代家庭养老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选题的意义

a 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 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3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汉生:《中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 萧振禹主编:《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编:《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 吕平主编:《孝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人口报》,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张怀承主编:《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鸢主编:《中国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杂志:《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儒学网站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