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9 04:0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路景观;交通安全;交通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驾驶员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外界刺激—心理变化—生理反应—行为改变的过程,其最终影响到行车安全。例如,驾驶员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判断能力和视觉敏锐性下降等心理变化,同时也会出现呼吸加剧、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其结果可能导致交通事故[1]。波兰研究人员对汽车驾驶员的分析表明: 每个人的行为表现是其理解交通环境的结果,所产生的特有感由其心理、生理支配。公路景观不仅能提升美学效果、增加出行乐趣,还能使驾驶员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良好的景观设计会给驾驶员创造愉悦的行车环境,有助于减轻疲劳,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和达到环保的效果。相反,不良的景观设计往往会对交通安全产生不利影响[2]。因此,研究公路景观对提高行车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公路线形景观设计
公路平、纵、横组成的三维空间线形即为公路线形景观[3]。公路的线形决定了路线的位置和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公路的线形设计要在满通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与地形地貌相适应,做到功能性与景观性相结合。线形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点,应综合考虑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1.1避免长、短直线
车辆在长直线上行驶时,驾驶员由于希望尽快驶出长直线,会潜意识的加速前行。高速行驶和心理上放松警惕会使驾驶员的动视力下降,有效视野范围大大降低,清晰识别交通标志的能力也大大下降。在长直线上驾驶时间过长还会产生催眠现象,从而导致行车中的判断失误,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易惊慌失措或者处理不当而引发交通事故。
短直线容易给驾驶员造成较大的心理误区。若平曲线间夹有短直线,则当驾驶员行驶在第一个曲线时,会把短直线误认为是第一个曲线或第二个曲线。驾驶员行驶到短直线时,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按第一个曲线上的车辆行驶轨迹前行或者提前做出将车辆转向第二个曲线的操作。由于直线较短,当驾驶员驶出曲线前而发觉操作失误时,车辆可能已经严重的偏离行驶轨迹而引发交通事故。
1.2平曲线
构成平曲线的要素有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圆曲线半径相关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1)
其中:R为圆曲线半径(m);V为车辆运行速度,(km/ h);为横向力系数;i 为超高横坡值。从式(1)可以看出:只有参数是可变的。考虑车辆的横向稳定,一般取。考虑乘客的舒适程度,取。因此,对于高等级公路在计算一般半径时取;对于低等级公路最大不应超过0.15,这样就可以结合实际的地形选择合适的曲线半径。为保证行车安全,现行的路线设计规范中对不同的设计速度规定了圆曲线半径的极限最小半径。但当平曲线半径大于7000m时驾驶员视线集中的300m~600m范围的视觉效果近乎直线,不利于驾驶员准确判断前方线形,因而平曲线半径大于7 000 m 的意义不大。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对于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圆曲线衔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考虑安全、视觉和景观要求,缓和曲线的长度应尽量选用较大值。同时,根据缓和曲线的特点,当缓和曲线参数较大时缓和曲线曲率变化较缓慢,驾驶员容易感到线形的连续,易于操作。反之,缓和曲线参数较小时驾驶员不易操作,容易产生事故。因此应尽可能让缓和曲线参数取较大的值。
1.3竖曲线
竖曲线的设计与交通安全也紧密相关。当竖曲线坡度大于3%时,交通事故会骤增。当坡长过长,车辆下坡时重力沿纵坡的分力会导致车速越来越快,易造成车辆失控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规范规定道路的纵坡坡度最大不得超过9%且合成坡度不允许大于10%。在此区间,5% ~ 8%的坡度是事故的高发坡度区,在道路路线设计时要格外注意,8%以上的坡度要力争避免。同时规范还对较大纵坡的坡长有明确的规定,其目的就是防止车辆在长纵坡上的超速行驶。
2公路构造物景观设计
公路构造物包括公路路基边坡、桥梁、隧道、中央分隔带等,这些构造物景观设计同样对交通安全有影响。
2.1公路路基边坡
公路路基边坡会直接影响驾驶员的视觉,边坡形式的多样性及色彩转换可以使驾驶员始终处于良好的环境中,从而减轻疲劳,保证安全行驶[4]。边坡景观设计具有保护路基边坡、稳定路基、减少水土流失、丰富公路景观和保障行车安全等功能。边坡景观设计应考虑以下方面:1)景观设计应随坡就势,通过不同色彩的调和对比弱化边坡形成的压抑感,创造良好的空间视觉享受,缓解驾驶疲劳。2)岩石边坡可采用垂直绿化形式,在碎落台种植垂直植物或攀援植物,形成上垂下攀之势。3)易进出的矮边坡地方,宜在防止进入的隔离网内栽植枝条坚硬多而密的有刺植物。4)挖方边坡绿化应对称布置。
2.2桥梁
桥梁的外观造型是公路宏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提升周围景观的优美舒适性有着重要作用。桥梁桥型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因地制宜。桥梁的景观设计包括桥型、景观元素、线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桥梁景观设计时,应以桥梁结构设计为主,其它的景观设计均依托于桥梁优美的造型[5]。因此,我们也应注重桥梁的整体景观效果,避免细节设计过于繁琐。
2.3隧道
由于隧道的特殊性,长隧道往往会给驾驶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烦躁感。隧道洞口环境是隧道与外部环境的过渡段,设计优美的洞口可以缓解驾驶员忧虑的心情。故隧道洞口设计应尽量使其融入周边环境中,避免洞口的突兀感。
由于隧道内外的亮度相差过大,驾驶员在隧道进出口过渡段常常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适应亮度变化,故隧道口成为了交通安全的黑点。为了减少隧道通事故,在隧道进出口要加强照明设施建设,减小隧道内外的亮度差,同时设立交通标志提醒和引导驾驶员,保证安全行驶。
长隧道内部基调多为灰色,时间过长会使驾驶员会感到烦躁,产生急于驶离隧道的心态,造成车速过快,危害交通安全。因此,隧道内部景观设计通常以色彩设计为主,采用合理的色彩搭配来缓解驾驶员的疲劳和心理压力,从而保障行车安全。
2.4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减轻事故后果、隔离防眩、诱导视线、美化环境、保障行车安全等功能。基于交通安全考虑,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长直线路段,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应通过种植不同植被形成不同形状的图案,同时每隔几百米可适当点缀数株小乔木,有意识地变化绿化景观,消除驾驶者的视觉疲劳和乘客的心理单调感。
2)布置形式上,在车速较快路段,宜以5~10km为一个标准段,按沿线两旁不同风光设计出若干个标准段,不同色彩植物交替使用,并在排列上考虑其渐变和韵律,使其满足动视觉的基本规律,形成景观序列,冲击司乘人员的视觉感官,减少视疲劳,增进舒适感。
3)在中央分隔带内栽植一定高度和冠幅的花灌木,加高防眩植物高度。
4)有目的地在弯道外侧种植较高大的行道树,以树木为诱导体,使前方路段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弯道内侧绿化应以低矮花灌木为主,以保证驾驶员视线通畅。
3公路附属设施景观设计
公路标志牌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的功能,提供的信息也各不相同。这些标志牌除了满通功能、提供必要的交通信息外,还要满足可视度高的要求。交通标志一般是利用图像或是文字来提供交通信息。在设置交通标志时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3]。
护栏不仅可以避免车辆冲出路侧,而且还能诱导驾驶员视线。护栏景观是通过色彩设计与护栏结构共同构成的。护栏的颜色要与周围环境背景合理搭配。护栏既要保证能给人一定警示感,同时也要避免给驾驶员过多的心理压力。应将护栏设计与地方风格结合,尽量避免与设计风格和周围设施发生冲突。
4公路路侧绿化景观设计
公路路侧绿化是最直观的景观设计,其对于交通安全有着无法替代的保障作用。因此,研究公路路侧绿化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交通事故,我们发现绿化树木对视距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若公路绿化设计不当,驾驶员的行车视距往往会受到限制,这通常是因绿化景观造成的交通事故的直接成因。此外,公路绿化过于繁杂和运用过多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加重视觉负荷,遇到突发事件时容易对复杂情况做出错误的判断。
5结语
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交通环境,而公路景观作为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进行公路景观设计时,要对公路景观进行分类,根据各项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同时结合交通事故发生原因,找出景观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继而进行设计和改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柯. 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高速公路线形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2003.
[2]张福忠,王彦杰,候翠荣. 道路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
[3]赵宏彧. 基于交通安全的公路景观设计与评价[D]. 长安大学,2011.
[4]陈太华,万冬华,马良成. 基于交通安全的公路景观设计[J]. 公路交通技术,2011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高校 教学档案 建设 管理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24-02
目前我国对于教育事业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发展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高等院校在其教育教学的模式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不再只注重发展精英教育。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不断地扩招,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考上大学,朝着普及化与大众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但是同时,高等院校在此发展趋势下,面临着新的问题与状况。教学环境与模式的改变,导致相关教学档案的种类与类型增加,对教学档案的管理难度也随之提升,这对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加强高校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保证教学有序化的开展
高校教师的工作中心就是开展对应专业的教学工作,教学档案的建立是在其教学过程中开展的,也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重点的内容。高校的教学档案能反映出该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及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学校都会在刚开学时的教学工作会议中对该学期的教学任务进行部署,会议记录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文件材料。教师通过教学任务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开课计划,并以此来制定相关课程的安排。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还需要对教师和学生做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学校通过对学生的期末考试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该学期课程的教学有一个较为明确了解,形成教学档案,保证教学有序地开展,提升教学的管理与水平。
1.2 强化教学管理
在高校教学中,教学档案就是对教学管理及教学活动的客观性记录。教师通过记录的信息,能够从中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学的质量,为相关的教育决策及教学管理的改变提供参考的信息,能够为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水平以及进行某些教学研究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教学档案是在教师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同时也为教学管理实践提供相关的服务,进而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
1.3 进行教学评价的基础与前提
高校教学档案中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相关知识的收集与积累,其能够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状态与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档案的积累是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体现,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在某一时间内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完整的教学档案是进行教学评价的基础条件,对教学档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推进教学评价的开展。同时,进行教学评价也能够促使档案建设更加完善,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
2 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现状
近年来,高校对教学的评估、对相关专业就业发展前景的评估以及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评估等都极大程度地促使了高校教学档案的建设,提升了教学档案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意义与影响。同时在这些年的建设与发展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促进学校的发展。我国的高校都能够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建立专门的档案室用于管理、存放教学档案,对于立档的制度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计划。与此同时,还能够通过相关的评估,提升对档案进行管理的意识,加强管理的措施。但是,我国高校在档案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2.1 档案内容不全面
高校档案在建立时其来源广泛且分散,档案的形式与内容也复杂多样,这些特点给档案的收集、归纳与管理的工作带来了较多的任务量。与此同时,高校中进行教学管理的部门,由于其所管理的专业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对于文书档案以及学生的相关活动材料比较重视,而忽略在教学一线中产生的材料。例如,高校教师进行说课、讲课等方面的材料不完整、不全面,尤其是在细节方面的材料缺少的比较多,因而所建立的相关教学档案也是不全面的。
2.2 档案管理水平落后
在我国,还有很多高校对于教学档案的认识程度较浅,因而对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较差,相关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较低。就目前而言,这些学校对于教学档案的管理与存放还都停留在传统的纸质状态,并且其档案的管理工作还是凭借手工来处理,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与当前社会的发展水平极其不相符。
2.3 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中,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门的业务,需要制定严谨、科学的操作规范,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时,对于教学档案的管理,其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操作环节都要制定明确、标准、规范化的操作制度,对于不同运转阶段的文件材料需要依据档案法规来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虽然制定了很多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但是对于档案的管理,尤其是对教学档案的管理方面,其所制定出的制度是不完善、不规范的,对于相关责任人的权责规定不清,且执行的力度较差。
2.4 教学档案管理者专业性较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者所学的专业几乎都不是管理方面的,因而,在实际的操作工作中缺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由于学校繁杂的事务及相关的岗位变动,很多教学档案管理者都是身兼数职,缺乏时间与精力学习、弥补其专业知识与技能。
3 加强高校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的方式构建
3.1 提升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想要完善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学效率,不仅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的努力,同时还需要高校上级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通过在学校中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体系,加强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与监督,进而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与效率,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与任务。
3.2 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
采取多种方式,向高校的全体教职工进行《档案法》和国家关于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相关规定的宣传与教育,使得高校的全体教职工对于教学档案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进而配合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合的工作。同时,还可以通过促进高校各部门间工作的合作,加强其交流与沟通,进而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3.3 提升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高校进行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方便地使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高校在进行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时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立相关的资源数据库,实现教学档案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将相关的档案数据信息实现数字化,同时构建目录查询系统,可以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对教学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管理,能够减轻相关工作人员的负担,提升其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教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4 结语
在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技术应用其中,同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教学档案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最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严瑛,杨永洁.加强高校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的意义及途径[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2):177-179.
[2] 刘萍.关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166-167.
[3] 孙艳敏.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J].华章,2011(5).
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引言
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以培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和具备一定实践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开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主张提升实践的基本技能,教学上坚持以艺术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更高的期望值,原来强调书本知识与强化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课程设置的优化处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构建出一系列合理的评价机制,已成为高职院校中景观设计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1.定位不明确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不充足,开课周期晚,是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课程,形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大幅度缩减的“浓缩版”。
2.单调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完全遵循教材中的内容,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后不断练习,这是多年来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形式单调乏味。最终学期末的考核评价往往采取笔试或课程命题设计的形式进行评定,手段单一。
3.乏味的教学内容。规划的教科书更新速度较慢,且更新后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导致教师所讲授内容有局限性,相对滞后,教师的教案与课件内容陈旧过时。
4.单一的教学环境。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大多集中在教室授课,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动性缺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在高中阶段培养起来,应试教育导致被动学习,学生学习进取心不强,因此他们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多有排斥。
2.学习交互性缺乏。学生感到教学形式单一,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
3.实践环节缺乏。学生感觉只要作业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对做作业的过程不重视,与教师进行方案交流和汇报的机会较少,且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更少,导致在毕业后对实际项目难以应付。
二、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明确
在不同专业设置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定位也有所区分。类型从一般掌握到熟练掌握,选修到必修,辅修课程到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景观理论知识为基础,从景观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定位,安排合理的教学周,并对理论和实践环节合理分配。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对景观理论教学中设计理念的培养和对基本概论、设计程序和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绘制方案、汇报方案的基本能力。同时,在课程阶梯定位中,使学生逐步熟悉、了解、掌握一些景观设计的技能。
(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景观设计领域的需求进行,以满足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更新专业知识,以技能突出发展为教学宗旨,不断优化。满足学校基础教学的需求,突出实用性的课程,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
1.对专业知识的巩固。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专业领域,教材不能完全代表这一领域的专业发展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设置课程内容时,教师应立足于帮助学生了解该领域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信息。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使用报告、文件,或邀请从业人员开展专业讲座,让学生多听、多看、多了解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专业的魅力。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还可以介绍一些经典案例,也是业界最前沿的作品,了解尖端的、完整的、新颖的知识,既开阔眼界,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又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
2.对技术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更多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大部分可设置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在已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后,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景观设计项目,通过专题模式分析,循序渐进地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从对作品分析剖析,到独立设计、小组讨论、综合评价,逐步提高学生发现、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选择应该注重典型性、整体性、可操作性,而且要关联到不同类型的景观设计,如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广场设计、住区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等。当前生态景观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即软质景观(植物类,水景类)正日益受到广大景观设计师的青睐,但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相关内容的容量要比普通高校低得多,因此分析认知树木的软质景观与植物部分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甚至取消,导致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际项目中的植物配置内容。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到这个现象,需要保证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常用园林植物知识。3.对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是一个必要的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景观设计公司的合作交流,签订并完善一系列合作协议的内容,努力实现“全方位”对接的教学与实践。学校可利用设计公司项目多且实用性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过硬等特点,定期派部分学生到公司内进行阶段性实习,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习,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社会对本专业技能的需求程度,社会需要怎样的行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设计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校企合作的宗旨“实践演练”,可以使学生学习更贴近社会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的转换
高等职业学院培育的是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也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然的选择,在确保基础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拉近课堂与职场的距离。
1.缩减“照本宣科”,增加“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一般都是一些实际设计项目,从中包含的工程不一定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但可以把项目分解成相关的小案例和知识点。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倡分组合作,以培养今后工作的团队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评价最终结果。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在教学实例中分配教学任务。在教学实例中找出景观设计项目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决是必要的,但如果这一环节被忽略,很可能会导致缺乏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全面的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入完整的任务,通过认真参与完成设计任务书的全过程,学生真正体验到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知识点和任务量,了解到什么是良好的工作流程,以此培养学生规范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如景观设计工作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通过完成该项目,力争使其中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贯穿成线,形成一个个知识点,使学生整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锤炼,从而形成一个顺畅的学习通道。
3.在任务分析中提高技能。当课程教学进行到最后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时,可将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将景观设计公司某项目阶段性的任务用作业任务书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组分块设计,最终组合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而后将学生们做成的设计方案与设计公司的最终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作品与实际工程的差别便一目了然,然后给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做得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在分析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员都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点评,逐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案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方式的改进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虑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应加设专业技能训练的评定,将以往形式单一的、以图纸审美为主的考核评审标准替换掉,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定标准。
1.实践性的考核标准。所谓实践考核标准,就是在不同类型的作业考核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图纸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往往占据考核重点,而对于景观设计的实际工作流程、技能应用、材料与工艺的运用等方面考核性较弱。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如果与普通高校艺术生比理论知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明显存在着差距,但如果从工作的实践性上比,应该有一定优势。因此,将考核标准向实践性转移,不仅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技能特点,还能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这会在整个课程设置中起到一个教学风向标的作用。可见,高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核心考核内容,应该注重设计思维展现、设计方案表达、图纸表现等。可根据课程的阶段性区分考核的内容,例如,设计思维展现的评判,可以在整体设计思路的合理性与美感上加大权重;设计方案表达和图纸表现上,则可以在软件技能、工程技术等层面加大权重。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无论采用哪种考核评判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都是考察重点。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目的。在常规原理课程的考核中,多以随堂练习和课程专项练习为主,所以建议加大课程专项练习的比重。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景观设施内容章节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考察公园、校园、广场和码头等景观设施,引导学生对此类设施进行仔细观察,对某些景观节点进行优点和缺点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善对策,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调研报告,如图2所示。通过这项实践练习,可以使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的场景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可采取开放式考核,组织课程作业展,邀请第三方参加考评。如聘请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对作业进行整体思维逻辑、表现能力等评价,作为教师最终评判的参考意见,使得考核方式更具综合性和客观性,同时也可以更科学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3.细化考核内容。在课程考核中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基地项目设计知识涵盖面广的特点,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思维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考核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例如,两个学生的成绩同为90分,在考核内容中可以设计题型来考查哪位学生在认知性方面较强,哪位学生在创造性方面更出色。对考核内容的细化,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看清自己的优缺点并自觉有针对性地改进,有助于为今后的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学生的优势与劣势,今后不断针对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发展体系的构架进行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本专业在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性决定着高职院校在这个专业上的生存与发展。本文提到的四项教改措施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我们也期待此类原理课程的改革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应该具备突出的实践特色,教学改革是需要学院、教师、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任务,促使教与学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构建一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特点、学习模式、技能层次的实践理论课程,推动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迈向一个更高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冀凤全,赵茸.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9,(34).
[2]王丽娴,龙松亮,章晶晶.案例教学在建筑学景观设计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
[3]杜彦玲.职业培训课程建设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6).
[4]李向北,余治富,赵亮.某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课程及教学方式[J].山西建筑,2010,(22).
[5]赵艳,卞广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0,(19).
[6]周勃,任亚萍.项目实训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03).
[7]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别墅;模型制作;项目教学
一、课程介绍
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模型是将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理念付诸实践的桥梁,它体现了人们对空间与建筑以及平面与立体之间的感受,突破了传统二维表现的局限性。
通过模型制作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兴趣、完善设计内容、活跃设计思维,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设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著名别墅设计的大师作品,对别墅设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掌握别墅模型的制作过程,熟练操作模型制作的各个环节。
能力目标:根据现有su别墅模型进行放缩,放缩比例1:50,根据所测即所得,绘制图形,记录数据;对别墅模型制作的材料切割工艺,做到熟练、细致、界面整齐。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运用已学模型制作知识,解决实际别墅模型制作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模型制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重点:掌握别墅建筑模型的具体制作过程。难点:对su别墅模型的比例放缩,绘制图形,记录数据,实践别墅模型的制作。
三、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上课前,教师自查,教材、教案、进度计划、教学大纲、学生手册一应俱全;上课后,整顿纪律,点名,签到,关闭手机。随着一声上课,起立,迅速将学生带入课堂。
2情境构建,激趣导入
伴随着轻快的《浪漫满屋》主题曲的响起,凝视着屏幕上的独栋别墅,仿佛一下把我们带到了剧中,有一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别墅,似乎是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向往;情境构建,激趣导入,带着美好的憧憬,开始新的课程。
3讨论畅想、展开新课、任务驱动
任务a:学生讨论、想像自己的别墅未来的美好面貌,描述自己所见的别墅中最喜欢的一两个,从造型、布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介绍。
①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通过选择3-4个学生介绍,对学生准备工作进行摸底,通过描述,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以后设计师岗位的沟通工作打下基础。②教师在学生的描述中,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世界,通过知道他们喜爱的别墅,便于指导他们的别墅模型制作的学习。③根据学生列举的别墅,进一步讲解,介绍,将作品的历史略微带入,给学生展示大师的形象,向大师学习,树立专业榜样。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任务b:别墅模型制作的思路与过程。
①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分组,进行商讨,教师提问,小组抢答,增强小组间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教师展示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欣赏图片、效果图、制作步骤图示等参考资料。③介绍别墅建筑模型的具体制作过程:a.总体构思:有哪些建筑设施,如何布局各建筑的造型、结构、色彩等;b.平面规划设计:画出平面布局草图;c.主体建筑的制作:大型部件的制作、表面构件的处理;d.附属建筑的制作;e.总体调整完成。(重点)
4发展实践、分层制作(难点)
①教师提供多个世界著名的别墅建筑,供学生选择制作,别墅制作有易有难,风格迥异,学生自主分组,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制作自己喜欢的别墅,为自己加油!②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演示如何将模型缩放1:50,打破传统的模型制作,生硬的观察效果图和cad立面图的高难度识图,利用su件提供的别墅模型,360度无死角的观察,测量,做到所看、所量即所得。绘制记录数据(难点)③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讨论本小组的选择制作的模型制作方案,利用教师分配的表格填写,自我制定计划、规划任务,分配小组成员,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5、拓展练习、完善制作
①鼓励学生关注别墅建筑,根据所学的模型设计制作知识,积极提出崭新设计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才干和能力。②绘制设计图纸。③尝试将新设计加入自己小组的别墅模型之中,完成方案的设计。各组同学把做好的别墅模型单元组合在一起,成为别墅群模型展。
6课堂总结
收拾与整理:作业接近完成时,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完成作品。整理工具材料。恢复教室的整洁。
7布置作业
在课堂完成的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添加制作必要的附属部件,完善地形、绿化、景观等区域,使整个别墅模型更为精致、美观。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场地,邀请老师和同学前来参观,共同欣赏、评述。
四、教学反思
篇5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结合艺术美学与工程技术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开放性,越来越受到学子和家长们的青睐。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不仅需要这一行业的从业人才,更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和具体的延伸。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主旨,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业,可以较大的缓解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的主要体现。
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导入
创业教育理念的目的和意义
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创新型人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需要创业型人才。将创业教育理念导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指明了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还为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和自主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准则。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导入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可以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全面素质教育方面入手,多方联动,争取政府、企业、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支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重点使学生具备和形成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能逐步的形成创业意识。可以说,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另一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素质教育最明确、最具体的成效体现。要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首先要大力开展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而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用以指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造就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极大挑战,只有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从培养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出发,把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和具有创新型知识结构与创业精神的人才体系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构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败的重要核心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就业、创业就是以社会经济和人才需求为根本,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以社会的客观需求为依据,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调研、论证,并作出最为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方案。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体现出明确的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指向性、岗位职业能力及素质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而且要在运行实施过程中不断的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调整,保持相对的先进性。
从社会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就是在为社会、为企业单位培养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设计人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并建立完善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多方面关注新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就业增长点,如环艺动漫设计、会展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室内软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及居室环境设计等专业的发展变化。 既要培养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要告诫他们作为一名专业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所存在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让他们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要做好面对挫折的能力。
1.转变教学理念,树立自主创业人才培养观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在学校,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创业教育的开展并不是学校行政指令或全面的包办,或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创办企业或开办公司;或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了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就业指导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只要将创业教育当作就业指导即可。以上这些观念上的思想误区已远远落后于创业教育的时代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按照艺术教育的规律,与学生、社会、市场相互联系,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观念,熟悉掌握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艺术思潮、设计趋势。学校必须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确立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学竞赛、课件比赛、教案评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创新,即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教学手段和具体方法的创新,让学生们认识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通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的高度统一。而这统一,其核心就在于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塑造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
培养。
2.营造创业教育环境
自2000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协同政府开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专门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创业教育,还远远不能达到国家对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要求。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和对创业教育缺乏理性思考,高校在协同企业、政府、社会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只有开阔视野,多方联动才能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的新局面。从生源和就业情况看,高职院校的区域性特征鲜明,职业院校的学生应根据区域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创业的领域。创业教育课程应该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应该大力开展本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大胆改革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上着重突出会展业、装饰行业、园林景观行业、环艺创新产业等,以期培养创业型
人才。
校方可以与市场运作的各类设计公司合作开发项目,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动手中培养思维,在协作中学习团队精神。把课堂知识与设计构想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逐渐转化成产品,进而打入市场,获得相应的价值。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对创业知识、技能传授不足,课堂教学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的
缺陷。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离不开资金、项目、场所等硬条件的支持,高校除了积极与企业合作,还要学会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甚至公益团体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优势,与学校合作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硬环境。比如与金融机构积极联系,争取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小额信贷优惠。也可以吸引企业捐助资金,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保障。加强学生创业能力训练,以创业带动就业。与基础学科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平时有更多机会做兼职,完全可以利用兼职的优势,多培养动手能力,了解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早为就业铺路。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造创意产业基地,着眼自身的未来发展,创办小型的设计公司,积极承接企业外包业务,如建筑模型制作、商业环境效果图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等。
3.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并不是一项单独的教学内容,而是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并能融入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1)构建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入手,在微观上以开创型个性培养作为目标,在宏观上以创业基本素质教育作为共性目标。
(2)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使学生对自我发展做出规划,有利于今后创业少走弯路。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体系,形成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使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必须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需要涵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熏陶、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方法指导、遵纪守法教育、职业指导和提供创业实践等内容。
(3)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以创业理论课与创业活动课组成创业教育课程模式要与高职院校现有的公共文化课、专业知识课与实践实训课的课程模式既要区别又要衔接起来。第一,需要开设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构建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第二,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要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例如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通过将《创业学概论》、《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成功企业案例》、《市场营销学》、《艺术品市场》等课程融入到《展示设计》、《工程预算与管理》、《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里面,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创业意识和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第三,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创业能力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和实践,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第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4)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工作和扶持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的工作体系分为专业教育、创业活动和创业环境建设三部分,并明确各个责任部门。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去相关专业的行业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业务流程与市场营销定位,身临其境感触创业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
个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扶持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层面要加大创业资金和创业政策的支持,社会层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建立创业教育的帮扶机制。
(5)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该以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对象,积极推行以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测评内容的素质评价制度,并且以所创的“业绩”为指标构成测评制度,考核方法既包括书面考核,又包括对实践操作的检验。
目前,许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往往是在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如此状况下的自主创业会存在着诸多的先天不足,他们对创业体系中的投资、理财、金融、营销、商务等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任重而道远。
构建完善的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体系,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教学水平,更多地为社会输送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等对于高校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结论
篇6
时下科技迅猛发展,教师和学生早已习惯了信息化教学。自然电子作业的批改成了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教学检查的中心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大教学反馈的增值作用。电子作业的批改在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然电子作业的批改方式也成了众人瞩目的领域。
一、传统的监督机制造成的作业批改弊端
(一)把电子作业打印成纸质
应检查部门或检查人员的要求(电子作业的批改与反馈也必须能看到,且方便检查),有的老师为了方便检查或不至于在教学检查中被列为“典型”,干脆让学生通通把电子作业拿去打印,打印之后再评作业,评完之后拿去让学生签上反馈信息。这样既劳民伤财又没有得到真正的反馈。
1.打印作业的弊端。
把电子作业都打印出来对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如果是优秀作业要留存打印一下也无妨),目前很多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几乎都是电子作业(如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广告专业、装潢专业、影视广告专业等),电子作业的留存方式一般为上传网络或刻盘。
2.作业批改的空洞性。
学生打印作业之后,老师批改,批完之后再让学生看老师的评语,再写出反馈信息。这样除了有一个过程之外就是留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凭据。上交完作业之后,学生对这个作业已经不关心了。教师在上课期间有很多工作(如收集资料、写教案、做课件、改作业等)要做,所以作业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批好发给学生,这期间肯定要有一个时间段。事隔几天之后再让学生看老师的批语,学生写出反馈信息,这个反馈信息往往是随心所欲或是应付。完全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学生最初做作业时的热情早已荡然无存,学生既不能处于当时的环境,找不到当初的情景和感觉,又哪来的真心写反馈呢?
(二)在记录纸上面记下批改记录
为了方便检查,或说明自己的作业已经批改,有的教师在白纸或记录纸上写下批改记录,然后让学生写下反馈意见。这种脱离作业的批改和反馈,检查人员看到又有何意义?拿着批改纸,打开电脑对半天才知道是哪次作业。
二、应对之策
电子作业从大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性电子作业,另一类为主观性电子作业。
(一)客观性电子作业的批改
客观类电子作业指这类作业有较标准的答案,即此答案是确切和无懈可击的。
1.办公软件类作业用“修订和批注”批改。
在Office的整套软件中,Word、Excel、PowerPoint当中都有修订和批注功能,可以用修订和批注功能对这类文件格式的电子作业进行批改。用“修订”功能完成对电子作业的批改,用“批注”功能实现对作业中的任何内容写评语和评成绩,好的内容也可以用“绘图”工具栏中的线进行标示。两种或多种功能相结合从而实现电子作业的批改,这种批改方式和效果都比纸质作业的批改更加直观,还保持了学生作业的原貌。优秀的作业可以通过大屏幕进行公开点评,通过公开点评进行对比,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赶学、超学的欲望。
2.图片类电子作业(仅限于软件基础课)放入PowerPoint中进行系统批改。
很多设计方面的专业开设软件基础课程,比如Photoshop、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e、AutoCAD、3D等,一般所留作业都是电子作业,而且最后的效果都是以图片形式呈现的。这类作业的批改,其实在课堂上基本能完成。因为每个教师在实训课上都会巡视辅导学生,有不足或不妥之处就当场告知或做示范或帮其改正了。评价是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然后加以补救。由此可见,实训课的辅导是最好的评价和反馈。但是这种方式在其中教学检查时不能留有任何痕迹,也很难给检查人员解释。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把所做全部作业(修改过后的/此处仅指图片类的作业)插入PPT文件中,如果作业次数不多可以一次作业一张幻灯片,作业次数多的话,可以四至六张效果图一张幻灯片。这样教师在批改时就会很方便,可以直接评价其制作效果,教师直观地看到效果就能看出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掌握。比如:Photoshop中的图像融合效果,只要看图片的相接处就知道学生对这方面的实际掌握情况。这类作业也可以让学生先写上自己的评价,自评也是作业批改的一种方式,且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弱项,找到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地学习,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二)主观性电子作业的批改
主观性电子作业有很多种,此处仅以设计作业为例。
对于一些主观性较强的电子作业,不能直接给予评价,像《图形创意》、《广告创意》、《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效果图》《景观设计》、《室外场景设计》等课程的作业,最后呈现形式是图片或效果图。教师在收作业之前应该让学生在每次作业的下方标注上设计说明。只有明白了作者想表现什么,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这种评价不能是批评指责和判断性的语言,只能说有没有以最佳的视角和方式进行表现,这种表现形式是否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是否很好地表达了商品的诉求,此设计中有没有容易引起观众歧义的元素,等等。每个教师在评作业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案。这类作业的批改评判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写上设计说明,然后自评一下,如果需要打分,也可以给个大致的标准,再按照这个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打分。学生先给自己打分,然后四至六个同学一组相互打分,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标准统一再打分,这几个分数平均起来就是最后得分。这种方式相对公平,是对学生的学习公正的过程性评价。
像动画类和影视类的也可转为视频(avi)格式插入PPT中进行批改。这类文件如果在原文件上面批改一是不太方便,二是不能系统评价,三是每次查看都要打开原程序。像Flash文件和Premier文件都可以输出为视频格式,并且在PPT中就能播放,查看方便,也方便检查。放入PPT中进行批改也不失为一记良策。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建筑设计;专题设计;导师制;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2.0;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4007404
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和创新意识薄弱是当今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本科教学中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及学研产相结合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建筑学专业教育尤其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筑设计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实践教学环节与建筑设计课程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学与科研工作、生产实践相结合,可以将研究课题、工程实践引入本科教学之中,营造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使设计教学面向学科前沿发展,契合工程实践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与实践创新能力。
一、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面临的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实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与 “专业拓展与深化”阶段两个阶段的教学体系,前阶段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三个专业的学科通识课程,重点在设计方法、基本技能和专业表达能力的培养;后阶段不同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通过多元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实现专业深化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在完成前3年的建筑设计课程学习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高年级设计教学需要强化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实践性教学内容如何有机融入设计教学值得重视。
专业知识的深化发展,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固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建筑专题调研、历史
建筑调查测绘、施工图训练、毕业实习等。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环节在时序上与设计教学有着一定的关联配合,但具体教学则独立于建筑设计课之外,实践教学环节与设计教学的衔接存在问题,如教学内容系统性弱、实习效果不佳,学生没有得到规定要求的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整合优化思路及对策
针对高年级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通过四年级实行专题设计、五年级实施导师制等措施,对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实践教学进行整合与优化,初步探索了“教学、研究、实践”三结合的教学模式[1]。
一是实行以专门化为目标的专题设计教学模式。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采用多专题设计的教学模式,分成若干专业方向,在整体的教学组织框架上以小组形式独立开展教学,发挥教师的学科专长及资源积累,强化学生能力优势的深入发展 。
二是实践教学环境融入建筑设计教学。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孤立的问题,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如四年级的建筑专题调研,直接整合在建筑设计教学中,作为专题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互通,设计课程学习与实践考核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依托学研产平台的“导师制”教学。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位一体的优势,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中推行“导师制”教学模式,将施工图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整合一体,鼓励科研、生产资源向本科教学开放共享,引入研究性、实践性课题作为毕业设计。
四是外拓内引相结合,实施开放性教学。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学生深入企业单位参与实践工作;在建筑设计教学的不同教学环节引入校外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如专题讲座、阶段答辩等。
三、以专业深化发展为导向的专题设计教学
(一)专题设定
专题设计的课题来源广泛,包括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城市街区改造设计研究、古村落保护研究、纪念性建筑研究与实践、城市改造研究等课题。这些课题多数来自教授的工程实践项目、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设计的实践环境。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可适度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一些工作。如参与前期调查、工地参观、部分专项研究工作等。
专题设计除一般性教学要求外,还强调学生针对特定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并开展深度设计的能力培养。如可持续建筑设计课题要求在学生设计成果中,充分认识地域性气候的特征,运用气候适应性和低技术设计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并以建筑技术分析手段加以落实。
根据专题的设计任务和方案,学生分为两至三人一组,或一人一组,通过场地环境调研、资料调研、案例调研,分析富有创新性的切入点,确定设计内容。
在原有建筑设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四年级专题设计还设置了3个专门化教学方向:数字建筑设计、历史建筑保护、城市设计,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提升专业优势。
1.数字建筑设计方向
以数字技术的专门化训练为主,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基本知识,侧重计算机数字化三维建模以及快速成型技术应用,着重对三维建模、渲染的数字建筑表现技术和包括快速成型技术在内的数字模型的数控制作技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包括三维形体分析、空间分析、物理环境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和实际应用技能。将相关教师加入建筑设计课程的指导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分析和运用。围绕参数化设计、虚拟现实与GIS应用、建筑热环境、风环境模拟以及可持续性设计等专题进行教学。
2.历史建筑保护方向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高年级(4-5年级)历史建筑保护专门化教学,从2005级开始已经全过程开展5年,建立了贯穿五个年级的建筑历史和建筑设计的纵向课程线,在高年级面向历史建筑保护专门化的学生,如四年级历史建筑专门化方向的学生开展田野考察、传统营造法、历史环境保护、传统建筑与园林法则设计、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建筑设计、大尺度历史环境有机更新的城市设计等系列课程。在毕业设计中设立历史建筑保护的板块,将建筑历史、历史文化保护和建筑设计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同时面向历史、现实和将来的建筑专门化教学。自2005年开始,每年历史建筑保护专门化方向的学生约20人,毕业时学院颁发“历史建筑保护学习经历证明”。
3.城市设计方向
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应着力于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建筑观念[2]。城市设计作为综合社会、文化、技术因素的设计训练,跨越多个学科,是拓展专业视野、培养整体设计观与协作精神、提升设计研究能力有效教学途径[3]。自2000年起,专题设计教学中引入城市设计教学,并逐步在各专门化方向中摸索出符合各自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历史建筑保护方向以基于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数字化建筑设计通过参数化设计工具与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问题分析与城市形态建构训练,培养创新研究精神及逻辑分析能力。2013年起,在四年级建筑学专业实施城市设计专门化,城市设计教学强调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针对城市问题采用多学科分析的理性思维能力、多角度解决城市问题的整体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个人设计相结合的组织能力培养等。
(二)开放性的教学组织
通过开放式“专题设计”模式的推行,实行相对固定的教学架构与开放式模式相结合,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加强各种交流设计机会,并在课程安排上提供可能[4]。
1.指导教师组交叉辅导
四年级每个学期设置的多个设计题目,由不同的导师小组负责,学生可选择参加,鼓励合作设计,教授带博士研究生直接参与本科教学。由单纯导师指导改变为专题导师组的指导,交叉辅导,扩大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接触面,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团队协作。
2.行业专家参与指导,国际联合工作坊与设计教学融合
专题设计教学利用教育部及校级海外名师等引智项目的资助,将相对固定的教学架构与开放式模式相结合,外聘高水平建筑师和客座教师参与指导教学,将“国际联合设计教学”纳入本阶段课程教学,形成以“开放整合”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3.教学反馈
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专题设计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真实课题与现实问题的专题设计锻炼,培养学生面向实践创新的设计能力,通过国际联合工作坊的合作,国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其次,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历史建筑保护和建筑技术紧密结合,形成综合性与复合型培养模式;同时,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专家讲座、校外合作等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设计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启发学生自主性的学习研究。
2013年,四年级3个专门化设计教学的教案及作业在全国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比中,均获得优秀教案奖及优秀作业奖。2013年8月,在被誉为太阳能界“奥林匹克”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设计竞赛中,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高年级学生为主的代表队获得总成绩第二,五项专项第一,创国内参赛最佳历史记录,这从侧面显示了整合实践教学的专门化设计教学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2014年,学院有4名本科毕业生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学生认为结合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的开放性教学开拓了设计思维,受益匪浅。
四、以“导师制”优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强化专业能力发展
(一)教学组织模式
“导师制”教学要求相关学生的五年级专题设计,相对固定地在同一导师的指导之下完成,并延续整个学年,将毕业设计的学时和生产实习的学时打通使用。
在导师工作室参与专门研究方向的实际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问题的科研能力,利用导师专长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设计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训练、生产实习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可持续并深入进行课题研究,与研究生教育实现有机衔接。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建筑学院本科生主要的生产实习基地之一,拥有全国著名的工程院院士、设计大师,一批博士生导师、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以及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建筑设计师。部分副高以上职称的设计师参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教学,逐步积累了教学经验和指导技巧,成为五年级“导师制”的补充来源。其优势在于将“导师制”教学与设计院的实际生产任务相结合,指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
(二)教学反馈
近几年,建筑学院鼓励优秀本科推免生参与五年级导师制教学,以保送本校推免生将来的研究生导师作为其五年级的导师。“导师制”不仅减少了优秀生源的流失,也从整体上提高了研究生新生的科研水平,使学生能提早了解、熟悉导师的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法。
依托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少高年级本科生参与了本校设计院承担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广东馆、广州亚运会场馆等工程项目设计。另据统计,参与五年级导师制的学生每年均稳定在毕业班学生总人数的20%左右,而优秀毕业设计中参与导师制的学生所占比例则逐年提高,进一步说明了导师制有利于强化“教学、研究、实践”三结合的办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成果质量及专业设计水平。
五、结语
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实行四年级专题设计教学与五年级导师制教学的模式,有效整合了实践教学,并依托学研产平台与科研项目、设计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本科教育中实现了有效的资源共享,在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明显。当然,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长期的实践与不断的校正。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如目前参与导师制的学生比例仍有待提高,如何扩大导师制的吸引力有待研究;导师制的教学课题需同时满足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成果要求,有必要建立良好的审核与评估标准等。参考文献:
[1] 肖毅强. 高年级设计教学应强调能力深化与整合知识相结合. 见建筑师业务实践与毕业设计教学[J].城市建筑,2011(3):8-9.
[2] 孙一民,周剑云. 以城市设计思想为主导之建筑观念的培养[J].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43-45.
篇8
关键词:高中;特色美术教育;美术馆;美术特长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并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基于这样的认识,公道中学坚持“实施公道的教育、追求教育的公道”的办学理念,其实质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特长发展。而美术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最佳载体,在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努力做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怡情”,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二十多年来,公道中学始终坚持“文艺并进”的发展战略,既重视学生艺术特长方面的培养,又重视学生文化基础水平的全面提高,形成了美术教育的办学特色,对此我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一、发挥教学研究中心的作用
建立美术教学研究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分析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现状及热点问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拟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意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科研究活动;定期开放学科研究课、公开课,介绍学科教学经验,交流教研成果,并承担相关课题的研究任务。
(一)建立专业教学组织机构
由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和体艺处、教研室负责人及学校校长代表组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教学研究中心进行宏观指导,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并拨付一定的活动经费。教学研究中心对其日常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对所拟订的活动计划及阶段总结进行审核,并组织对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考核。
(二)培养优质专业的教师团队
派出骨干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大学或者欧洲艺术教育发达国家进行学习交流或派出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师业务进修,让他们及时掌握美术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美术教学的新思路。另外,为了提升学校教师的综合素养,积极开展美术组教师的校本研修活动,邀请扬州教科院、扬州大学美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等附近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做学术讲座,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开拓他们的视野。
(三)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专业教师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定期开设组内公开课、名师示范课、艺术沙龙,交流教学体会,研究教材、教法;积极组织开展高中美术专业课程研究,进行学科课改实验;定期组织教学研究课、教学基本功比赛,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并在学校推广,以此促进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组织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惑问题、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一线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引导美术教师参与研究,养成实践反思和理论学习与总结的优秀习惯,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其次,加强教学资料的整理与收集,组织编写教案,服务于教学。
二、打造多元开放的美术教育教学环境
不同的学生的个好、兴趣和需求各不相同,为学生创设多元开放、主题鲜明的美术教育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营造浓郁的美术教育氛围
树立“大美术观”,将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等融入到美术教育中,使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气息中得到熏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突显学校标识系统设计;②启动以“阮元文化”为主的学校人文景观设计;③用学生绘画作品美化教室、功能室等场所环境;④重视学校门厅、走廊、楼道、校园文化墙的美化布置;⑤打造“读书角———书香校园”工程建设。注重发挥学校物质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使得美术从书本走向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美”的存在。
(二)建立门类齐全且实用的专业教学场馆
第一,建设小型美术馆,展现师生绘画、设计、手工等实训成果,既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优质的美术作品库资源,也便于校内外同行交流学习、共享。让学生和教师都有展示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艺术作品的机会,如传统的国画、书法、篆刻,也有西方的油画、水彩等,使之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学习园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第二,建设美术专用教室,探索“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学校大胆探索教学活动模式,采用“美术工作室”的教学形式,打造充满艺术情境的专业学习环境。工作室采用小班建制,不单纯重视技能技法,侧重于鼓励、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创建资源丰富的大型数字化美术馆
为了实现教学现代化,学校专门筹集资金,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造了一座资源丰富的大型数字化美术馆。这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其功能主要有:①打造实时信息平台。学生通过网站可以及时了解相关的美术资讯和展览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②构建师生学习交流的展示平台。师生可以上传作品照片,便于观众观赏、评论、交流。③开通知名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网上链接,使学生更加关注文化艺术,拓展了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
(四)建设相对稳定的美术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实践能力,建立了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基地主要分为两类:①风景写生基地。风景写生是美术课程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公道中学在宏村、西递建立了两处固定的写生基地,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外出写生,课程结束后举办写生成果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企业实习基地。在当地相关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使学校的美术课程建设不断深化。通过写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阅历,增长了见识,促进了对美术专业实用性的了解。
三、采用“点面结合”的美术教育策略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向的是普及全体学生的,并不是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学校采用“点面结合”的美术教育策略,一方面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通过艺术专业教学,使他们能够顺利考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另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样做既有“面”上的普及,又有“点”上的提升。
(一)重视国家美术课程教学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严格按照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制定学科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排好总课表,确保各年级排齐排足艺术课时,不漏排、不少排,保证艺术学科教学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执行。公道中学还经常开展教学研究课、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公开课活动,以此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开展美术社团活动
结合体育与艺术“2+1”工程活动的开展,学校设置了近十多种具有公道中学特色的“自助餐”式的艺术社团项目供学生选择,其中既有书法、篆刻、国画等中国传统艺术项目,又有装饰画、陶艺、电脑绘画等现代艺术特色项目,充分考虑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活动安排分为两个版块:一是上午大课间体艺活动,学校保证每位学生每天上午25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时间。二是每天下午第四节课的“大课间体艺训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学习体艺课程,并实行“走班制”。
(三)组织专题教育系列活动
艺术专题教育系列活动包括:①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每年在五月份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的活动有才艺展演、书法比赛、绘画展览,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的艺术才华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②迎新年画展。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庆元旦、迎新年”书画展,展出学生的美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③艺术观摩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的活动,直接把课堂搬到美术馆、博物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④美术写生活动。每年春季,学校组织学生到基地写生,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四)打造美术特长生培养工程
通过开展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发现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将其组织起来形成有建制的美术班。制定美术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既要学好文化课,又要通过严格的美术专业基本功训练,使他们成为既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有美术专业特长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并且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能够顺利升入高等艺术院校继续深造。具体做法是:①制定学校美术特长生的培养目标及实施方案,开发具有公道中学特色的美术高考校本课程。②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定期聘请高校专家教授来学校指导,力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③开拓创新,建立初中生源基地。在区内友好兄弟学校建立艺术生源基地,提升特长生培养质态。总之,特色美术教育模式的探索,拓宽了学生的成才渠道,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二十多年来,公道中学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了2000多名优秀学子,其中包括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学校也获得“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等殊荣。高中美术特色学校的建设,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为了促进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也为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张真,张丽清.高中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创新人才教育,2013(9):45-46.
[4]高雅梅.中国美术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优化路径分析[J].美术界,2016(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