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范文

时间:2023-03-31 08:2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式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式学习

篇1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探究式的沟通,而不是简单的问答,允许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保留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这些表达方式能够规范化、逻辑化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活动方式。例如角色交换、模拟活动、决策练习等,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谈。这些沟通方式不是一个环节,而是在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让学生单独进行学习,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效果还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能够一定的方式,克服漫无目的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最终形成独立性、价值性较高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值得提醒的就是,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毫无作为,那是不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随时关注教学的过程,对教学的节奏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以保证学生的正常发展,如当学生运用专业语言时,他们应充分理解词汇的涵义。

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还培养了创造力。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平时要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必须注意精心设计探究性提问,开展探究性讨论,不断探索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是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也很少提问。教师应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地进行探究性提问,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探究性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促使其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课堂上要尽量使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不断质疑、不断求证、不断反思。

学生的积极探究,当然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是多方面的。如教学过程中的奖励机制,老师的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亲和力,学习后的愉悦感等,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发掘学生的优势,创设一个愉快的、吸引人的探究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他们之间以复杂的方式发生交互作用,这是课堂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间相互对待、学习、交谈、期望的方式不同,对探究式学习研究结果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对学习速度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务必在讲授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活动中带出技能,通过技能带出知识点,引导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做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明确目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会学得兴趣盎然,效果自然就显现了。

当然,课堂上运用准确用语、简洁生动,幽默风趣,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语言,不仅能把无声无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纲有目,有理有情,有声有色,给学生以脉络清晰、泾渭分明之感,而且能给学生以“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语言美的享受。因此,老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对眼前的客观各种真实表象,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会使所学知识记忆牢固,久久难以忘怀,这种讲授在探究式学习中,也应该是允许的。

篇2

关键词 心理学 探究式学习必要性

探究式学习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到20世纪中期达到第一个研究,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发展与教育领域中不可缺少的改革新点。1986年出版的《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新思维。2005年出版的《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任长松把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理念和学习方式。从以上引证的资料可以看出,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都把探究式学习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而且这种研究是对传统研究的补充和完善。

探究式学习作为教育领域与心理学领域的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策略,虽然人们因为它在教育界的特有研究价值而对它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但是对于它的认识、研究和应用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看法,对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全面和深入,这就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于它的实际需求不相称。基于它在解决当前创新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有必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以便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中将它广泛推广。

一、“探究”及探究式学习的界定

1.“探究”的界定

首先要对“探究”的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解释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在英文中,inquir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因此,从其最原始的意义上讲,探究就是“寻找”(“寻求”“探求”):寻找所需的信息,寻找目标物体,寻找对某种现象或对某一疑问的解释,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寻找符合要求的设计。可以理解为经过自己的努力,寻求原因的过程。

2.探究式学习的界定

本文对探究式学习的界定如下: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研究材料、问题或现象,在教师的直接或间接引导下,自主建构、自主形成或自主领悟到原因并作出解释的过程。

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用人作为叙述的线索,对于杜威研究小组的思想研究得最多。就研究杜威思想的著作来说,专著就有两本:梅林、爱德华兹1991年出版的《杜威学校》和ShirleyR.Steinberg,JoeL.Kincheloe2002年出版的《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吸取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他的著作是1991年出版的《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奥苏伯尔,在20世纪初发起的进步主义运动推动下,这一运动是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实践,199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书中即肯定了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价值又阐释了文化传递的必要,并提出应在文化传递和探究发现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布鲁纳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积极推行发现式探究学习,指出发现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施瓦布(J.J.Schwab)1961年在哈佛大学作了题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明确表示他赞同“探究式学习”,之后,探究式学习开始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如1989年美国2061计划;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论文对于探究式学习进行研究的,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但是,把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总的研究趋势,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专著还没有见到。可能是由于各个分支领域中的探究式学习的差异很大,这些研究只是在基本观点上大体一致,造成人们很难系统对它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因此对探究式学习的相关概念、研究历史、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的看法目前都不是很统一。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关注这个问题的是朱智贤和林崇德,他们把探究式学习作为思维发展方式引进来。继他们之后,荆其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对探究式学习给出解释。邵瑞珍、瞿葆奎、吴式颖、钟启泉、施良方、陆有铨等分别对探究式学习进行介绍或简评。20世纪初董奇、冯忠良、靳玉乐等也在著作中阐释了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20世纪中期国内学者陆续对探究式学习在各科各领域进行了研究,分别为探究式学习在数学、生物、体育、英语、化学、英语、思想品德、网络等学科的意义作了介绍或某一方面的运用或影响,但是他们对一些概念的使用使人容易产生混淆;比较全面的是任长松2005年出版了专门性著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本书从三个案例入手强调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性,是目前比较系统的成果,但是,就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方案提出的少,具体方案实施落实更是微乎其微。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基本上处于零星散点的状态,即便是做全局性的分析,也局限于某一领域,一般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很少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的,两者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研究探究式学习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探究式学习既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方向,又是心理学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主张在问题情境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即强调人的主动合作参与建构的程度。探究式学习在心理学和教育界的出现与这两个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有关,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要与现实紧密联系,因此,就要求有与现实密切结合的发展观,探究式学习的出现适合了这种科学发展的需要。

探究式学习是当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在学术上,可以丰富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的知识体系,为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应用上,可以把它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对培养创新人才,形成创新型社会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篇3

关键词:接受式;探究式;学习方式

一、初中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管是过去的应试教育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育对初中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初中语文教育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初浅的人文知识,以及中国优秀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个人品德与个性,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好的与他人沟通。但现在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学习方法方面。

1.过度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现在的初中教学仍然是以老师教授、学生听为主导,老师决定着教学的进度与方式。此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但是一开始的教学内容就给限定了,没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同时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会提出,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所以,这样的一场教学只不过是老师和同学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而已,学生所能够掌握的知识实际有限。课程进行时,当老师向同学提问时,同学很少有自己的思维,大多数应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保持沉默,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学生的回答也离不开既定的教学内容,思维单一,没有创新。老师若说答案有误,大多数同学是不会去质疑老师的观点的,即使他们有时觉得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2.探究式学习方式多有局限。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局限首先表现在方式的开展上,初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来安排的,所以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方式都为接受式,即使有开展探究式学习,时间短,次数少,反倒让学生无法适从,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目前初中的探究式学习中探讨的问题大多脱离实际,问题往往不是和他们的切实生活相关,而是各种显得高深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有时连老师自己都不清楚,又怎么能叫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呢?另外,因为课程的限制,老师给予探究式学习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也许也只是给五六分钟,短的连一分钟都不到,学生都还没反应过来,问答环节就结束了。

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接受式学习。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课堂预先安排的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课堂预先安排的时间不能超过整堂课时间的四分之三,应该对课堂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要鼓励他们去思考,敢于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老师应该大方一点,可以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初中教学因为教学计划的原因,可能不能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式学习,但总是可以安排出几节课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测试方面也不应该再完全使用以前的那种卷面测试,完全考查书本知识,教师可以定时不定时的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不是写作文,可以让他们对新进发生的重大事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等。

2.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的问题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表现在开展过少,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会去开展探究式学习,只是一味的灌输,一味的教授书本上的知识,上课,打开课本,下课,走人。要想改善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认为上课就是灌输,上课就是教课文,其实许多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去自学,没必要让老师“手把手”的教。其次,探究式学习其实也应该是一个培养团体意识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把学生分组,可以由老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安排,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性的选择团队成员,然后再看一下学生如果自己组队的话他们又倾向于如何选择,或者说他们是更喜欢挑战性的组合还是保险点的组合。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始终还是应该以教学大纲为主,首先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然后再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问题。所以接受式学习在初中生教育阶段还是至关重要的,还是应该占主导地位,不然学生该学的东西没有学,只是学会所谓的“自由思考”,放任自己不去学习,这样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还是应该以接受式教学为主,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适时的开展探究式学习。随着新课改要求的进一步的发展,单一的接受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初中语文教学的需要了,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势在必然。教师应当逐渐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合理的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篇4

一、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特点.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都是由对该学科的特殊趣味引起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知识中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起学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兴趣和适合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会使一堂课充满华彩。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一些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小幽默,歌曲,影视片断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生水果类单词时,在课前准备了一个小箱子,把一些水果放入其中,然后晃动箱子,让学生或猜或闻或摸,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辅之以相互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二、积极创设情景,巧设合作探索机会

教师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同时,创设情景还能够为学生搭建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在教七年级Lesson86 What he/she doing?时.利用学过的动词及短语.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学生个体,小组之间相互合作探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效果非常好。例如,教授现在进行试时.教师问:“What’s he/she doing?”帮助学生回答:“He/Sheis cleaning the blackboard.”教师再展示些动词或动作。让学生做替换练习,掌握知识点,然后把学生分组,进行训练比赛。在情景中训练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实践、探索。

三、运用各种教具,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观教学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具或者实物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丰富想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与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的做法,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四、进行理想教育,巩固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志趣,乐趣这三个阶段。有趣是发展的初级水平,它带有直观性,盲目性,何广泛性,持续时间短;乐趣是发展的中级水平,兴趣会向专一深入的方向发展;志趣是发展的高级水平,它是兴趣与崇高理想和远大奋斗目标互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社会性,自觉性,方向性的特点。因此,为了培养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经常不断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教育。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五、开放性的处理教学中的预设后的生成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又可称之为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目前,我国初中地理教学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师在讲台上按照课本内容授课,学生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复习,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学习失去了兴趣,沦为应试教育的奴隶。因此,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显得颇为重要。

二、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形式

(一)探究式提问

提问是初中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恰当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探究式提问不是随意的简单的提问,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带有一定的综合性、概括性的提问。比如,在学习“中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后,地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进行提问:“三月份,家住北京的小王去广州出差,妈妈提醒她带上雨伞。九月份,北京秋高气爽,小王再次去广州出差,爸爸又提醒她别忘了带上雨具,小王爸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设计的情境既符合生活实际,又带有很强的地理色彩,极易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二)探究式讨论

一般而言,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进行探究式讨论。老师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小组讨论,老师只是起到点拨、协调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一节时,地理教师可以抛出一个探究式问题:“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在讨论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探究式讨论的结果作出总结。

(三)探究式演示

设计一些以归纳为主的方式来演示,能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引起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做出假设。教师要依据演示的目的,认真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提问,使演示过程充满着“谜”,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从探究演示中领悟道理,寻找“谜底”,但需注意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演示。

三、初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实施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式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深入思考。比如,在讲“天气与气候”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讲《三国演义》中借助天气火烧葫芦峪的故事,就容易引发学生对于天气与气候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想要主动揭开天气与气候的神秘面纱,对于天气与气候的深入探索与学习便水到渠成了。

(二)确定探究课题

初中地理教材繁杂,要选取适当的课题进行探究,才能够发挥出探究式学习的最大功效。选择探究课题,就是要选取那些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学习整合整体思路,形成对于地理知识点的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在学习七年级第二章《认识地球》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关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如麦哲伦的环球旅行,从欧洲出发一直向西航行,最终又回到到了欧洲;从远处走过来的人先是看见头,然后看见身体,最后看见脚;等等。只有确定的探究课题具有探究价值,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探究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外探究的可行性,地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课外观测、考察等活动。课外探究学习既增长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又拉近了与地理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地理探究活动。

地理教师可以就近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探究,组织学生观察山顶、山谷、陡坡、山脊等地形特征,探究向斜、背斜、断层等地质构造;还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天气,认识天气与气候的变化特征,深入了解降雨、云层、冷锋、暖锋等天气状况等。

(四)给予适当的评价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以积极正面的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不管在知识、经验还是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地理教师要在探究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困难,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朝着预期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和发展,探究式学习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春花.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6)

[2]韩少青.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教研版,2013(08)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作者:叶德华 单位:河北省临西县东枣园校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开放性探究 指导性探究

“探究式学习”教学法是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的学习过程和活动。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活动。它是国家实施的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的是学习过程,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道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真谛:“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一、在实践中,“探究式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指导性。

显而易见,学生从事探究式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如选题的确定、活动的组织、疑难问题的解答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点拨、组织和鼓励。

2.自主性。

其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知识,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片面追求学生研究的结果。

3.开放性。

主要是指探究式学习主题的开放性。从课程形态来看,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既可来自学科课程,也可以来自综合课程;从学生从事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范围来看,可以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

4.综合性。

主要是指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整合运用。教师教学中应克服机械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合理地整合多种方式方法,这是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例如:一次,在学习《水资源保护》问题时,有个男生说:“中国水污染将突破最后防线。”另一女生问:“你有证据吗?从哪知道的?”男生说:“上网可以了解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我马上说:“好,课后大家都去网上了解一下,把网上查到的资料中你最担心的1―2条信息保存下来,我们下次课交流。”两天后不断有学生告诉我他们找资料的情况。下次课,学生们把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交流。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查找本地资源的情况。再结合全国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引起了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兴趣,于是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制定出研究的计划(包括主题、目的、步骤、成果形成、交流时间等)。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认识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有的学生在对青少年的水资源保护进行调查采访时,发现很多青少年并不注意水资源的保护,没有养成保护水、爱惜水的习惯,如洗完手不关水龙头。还有的学生写道:每个人浪费一滴水,全国会浪费多少水。有的学生提出了节约用水的建议,如“一桶水”的循环用法。

这个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探究式学习”教学法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学习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的结合。发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的起点和基础,能够发现问题才能进而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创设探究情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的理性概括。因此,创设正确合理的研究情境就更显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大量可感知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注重探究过程,挖掘探究潜能。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组织引导学生去研究问题,并且平等地参与研究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对探究过程的设计,它将决定学习成果的大小。我的设计思路是:(1)选题与分组:在选好课题之前,要求学生应尽可能地在现实生活中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并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之后,学生依据自己所选课题情况分成小组。(2)调查与研究:这是进行探究的中心环节,也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开题,并制定实施计划。(3)交流与反馈:这是进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题研究能否进一步深入的保证。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有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4)展示研究成果,巩固研究热情:这是对学生投入到探究性学习的鼓励和鞭策,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三、“探究式学习”教学法的作用

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学习因其自身的开放性,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非学校所能满足,因而像图书馆、网络、实地考察,都是学习内容的来源。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并能对其进行很好的整理。因此可以说,探究学习就是学生不断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就是锻炼学习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着一个实际问题展开的,学生首先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再着手去收集并分析资料,并将自己在学科课程中学到的分科知识提取出来,综合运用于问题的解决。因而探究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现代科技的发展都是集体合作探究的结果,而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过去的课堂教学,在合作精神的培养上很难发挥作用。探究学习则提供了一个人际交往和合作的平台,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要合作和分享。只有这样,探究学习才能真正展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使合作和团队精神得到了确实的培养。

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社会问题,这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知识和能力水平,也从社会实践中了解了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价值,从而学会了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5.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探究学习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的成果,一般说来,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因而,探究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探索活动,从中获得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获取知识的兴趣,激发探索创新的动力。

总之,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探究性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对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形成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改革

新一轮的教育的改革中,提倡以探究式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一个共同的做法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乐于思考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善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目的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让学生在探究性课堂中体验、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形成。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学习方式,却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究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学生的探究情况予以关注,为学生的探究困惑指点迷津,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贴切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探究质量的上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我们重视:

二、创设条件,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3、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探究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善于故意出错引发探究“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例如,教师问:“4.5是1.5的几倍?”生答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4.5是1.5的3倍”,紧接着故意写“4.5是1.5的倍数”。下面有学生窃窃私语,大胆的学生举手表示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通过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活动,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明白数学中“几倍”和“倍数”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4、发掘生活资源开展探究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例如,在学《圆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圆形水池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周长等。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哪怕获得一点点微小的成功,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赞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小学数学教学法探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123-01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了诸多的生命科学领域内容,这对从小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对生命科学的关注尤为重要。生命科学领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领域,十分有利于教师安排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内容。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谈几点实践与思考。

一、有序观察,探究式学习的良好开端

观察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而生命世界的观察是开放的,田野、校园都可以成为孩子观察的场所,教师要组织学生系统、有序地观察,适当时还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获取知识。

以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为例,这一单元的主旋律就是让孩子去观察。第一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的教学是开放性的,我们可以让孩子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寻找生命,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讲给大家听,然后做总结。第二课教学《校园里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自由观察的基础上说说“你想怎么观察?你准备观察植物的哪些方面?”这样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也就不会盲目。上“观察蜗牛”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细致地观察,使学生获得对蜗牛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长变化等比较完整的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用文字、画图、列表等方式记录下来。这样一来,观察认真仔细的学生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这时教师又可以用问题作引领,让学生通过仔细的再观察和其他渠道来解答这些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提出假设,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一环

假设就是大胆的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围绕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假设。假设无所谓对和错,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教学《果实和种子》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哪些条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出诸如“需要阳光”“需要适合的温度”“需要说水分”等答案。孩子说出的这些假设都是经过思考的,不管他们说的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马上下结论,而是应该充分肯定他们的假设,并且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最终的答案。

其次,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知道假设什么。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的观察是细致的,他们提出的假设虽然很大胆,却是毫无根据的乱猜。因此,需要教师创设一些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暗示作用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在假设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至于毫无边际,同时还培养了收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探究花枯萎的原因时,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情景:老师家里有两盆花,一盆放在家里面,一盆放在阳台外面。老师出差一个星期回来以后发现两盆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情况――边说边把两盆不一样的花放到了讲台上,让学生观察这两盆花之后,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假设作为探究式学习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出假设,以此训练学生思维。

三、科学实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实验的途径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观测、实验、调查、制作等,以此获取必要的实验数据。例如,学习完《生态平衡》这节课,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还是很模糊,他们看不到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更别说对生态平衡的了解了。这时候制作生态瓶的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亲手制作生态瓶,学生了解了原来这就是生态系统,小鱼、小虾、水草在这样的环境中和平共处,这样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这样的实验比教师在课上单纯的口述要强得多了。

大多数的实验都有变量,如光、温度、水等。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进行对比实验,其实就是确定变量。因此,在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要尽量确保除变量外,其他因素都要相同。例如,在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实验时一定要将种子分别放在四个同样大小的瓶子里,要让学生明确控制不变量的重要性,这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为这四个瓶子中的种子分别设置四种不同的生长环境。实验课上做的只是一部分,课后还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个瓶子中的种子能发芽。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步相当重要,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探究时间,让他们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和收集证据,并尝试运用证据不定期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学实验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87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物理实验的教学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电学实验作为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巩固物理学科知识意义重大。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为了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究难题,不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效地强化了知识记忆。探究式教学有助于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可以说为初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大幅地提升了物理教学质量。学生自主探究思想,实质上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提高,与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不谋而合,传统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终将被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所取代。探究式教学还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了解学生的机会,学生在探究问题,教师在探究学生,在彼此的探究中,双方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实现自我发展。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了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起做事的严谨态度和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增强了情感体验,而培养起来的这种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法,对学生一生都有关键影响,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创新、实践和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综上,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对学生成长具有重大的价值。

1 完善电学实验的教学体系

电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电学知识要从简单的电现象观察入手,电学实验相辅助,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电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完善电学实验的教学体系,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学知识。探究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好前期准备和后期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动手动脑的探究过程。例如,在学习电路图设计相关知识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日光灯,随着开关的闭合开启,日光灯呈现出的变化,进而让学生猜想,教室的日光灯可能采用的是怎样的线路设计方式。猜想是否正确,教师不需要急着帮学生下结论,而是可以准备出实验器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线路设计图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证明猜想。整个过程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每个组内允许存在不同的线路设计构想,并分别实验验证,教师要准备好实验所用的表格,学生如实填写实验数据结论即可。过程简单,但环环相扣,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实验过程,培养了观察、动脑、动手、思考总结能力,加深了印象,并切身感受到物理的应用魅力,容易建立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

传统教学是先传授原理知识,进而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完成实验步骤。探究式教学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不能单单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要更多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假设、质疑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学生对原理掌握的程度更进一层,对实验设计思路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消化。比如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关系时,全面的探究式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先去猜想,然后画出实验电路图,进而根据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需要遵从一定的规律:首先要将开关断开,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至阻值最大的一端,要从电极的一端开始沿着一个方向顺次链接,检查是否正极进负极出,并选择合适的量程。最后讨论和记录结论。有些实验要对记录的数据利用各种物理公式、原理处理数据,这也是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体现。整个实验过程是一气呵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遵照实验的步骤,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这对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可或缺。

3 改革学生的实验能力评价方法

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改善学生实验能力至关重要。评价不单单是反映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还兼具反馈调节、激励、积极促进学生成长等作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评价是针对问题的结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关注不多,这样的评价机制容易滋生学生贪图捷径的投机心理。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并激发学生对物理思维的深刻体验。其次教师要重视个性化评价。在标榜个性的时代里,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评价测试的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这样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同学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再者教师要重视合作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互相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分工形式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教师要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物理知识的教育途径,也是了解学生的一个很好的评价途径。此外,教师还需要突出真实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物理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所发生的物理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物理教育应强调在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物理情境中进行评价。不仅在教学中,而且在评价中都要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物理教育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世界”的教育目标。自我评价就是评价对象在学习的不同时段内或不同学科的同一个学习时段对自己的成绩或能力差异进行的评价。学生要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不断进行反思,分析自己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与提高。教师也要不断对自己指导科学探究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并不断改进不足。

4 结束语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在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及本质规律上有了一定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玉波.初中物理教材中“动手动脑”与探究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