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23 20:4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经济

篇1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生态化;管理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可以说,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资源投入的低技术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集约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达成集约化的目标就要促进技术的革新。这里所说的技术革新不仅指的是工艺技术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革新。技术革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所谓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指通过生态理念的渗透使经济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从而使经济逐步演进为生态型经济的一个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学者曾计算,如果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能按照硅谷半导体技术的跳跃性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话,那么汽车将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驶,而且每一万里耗油将不到1盎司燃料,购买成本将不到25美分。[1]。摩尔定律表明,技术创新可以使产业显现出相对传统低技术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比如,生产1000吨玻璃纤维所需能源只有生产1吨铜的5%,但后者却能比前者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技术创新节约了资源,加强了产品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小,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国家。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弱化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而必须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重视程度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对工艺技术创新青睐有加,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创新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手段对管理方式的重构。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在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虚拟制造”,通过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管理结构技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和生态技术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改变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

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看,在人类构筑的经济系统中,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总称),特别是工业,扮演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工业企业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系统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产业分解者”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我国来说,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是一件需要实实在在去做并且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消费层面上,国家应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培养公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在产品制造层面上,要用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全程绿色生产,对绿色生产行为给予奖励,对黑色生产行为给予惩罚。国家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制造技术,建立更科学的运销体系,减少产品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促进报废产品的再循环。[3]管理结构技术生态化创新的进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对经济产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工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副产品再循环。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生态工业园的企业以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为纽带,以掌握关键资源的企业核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建立产业链。这样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企业来说,企业的治污费用降低了,也就是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可以相应的提高。对社会来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变小了;在农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以节地节水、再生能源、良种推广、提高单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就是要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化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可以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为出口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作好准备;规模化经营则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大面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广;在第三产业领域,生态化创新主要表现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加强绿色服务上。深入推行商品的绿色标识制度,激发公民的绿色消费热情;宣传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适度消费理念,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视消费品的回收、交换,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第三产业管理生态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产业的融合,而产业的融合将带动新兴的交叉产业的发展,交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我国就业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产业。近年来,生态环保企业在世界上已经得到高度发展,已有数百万人为此工作,大量的环保产品进入国际贸易,据估计目前每年起码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额,而中国的环保产品,估计年生产不过40-60亿美元。与国外比较,我国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尚有很大差距,在环保工业技术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环保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很不令人满意。大力扶植生态环保产业,加强生态技术的研发,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团,规范环保产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对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同制造业比较,第三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一种比较环保的产业。第三产业充分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生态化的状况。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第三产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上讲,一国工业化进程,一般有一个先“重工业化”,再“高加工度化”,再“技术集约化”,最后“经济服务化”的“由硬到软”的趋势。这意味着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发展第三产业要受到本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只能顺应其自然发展进程,对我国来说尤其如此。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很不充分。比如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印度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据统计,2004年工业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只在27%左右,而服务业已占到52%。而同期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9%,第三产业只占31.9%。这样的数据导致了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高于印度,为印度的1.3倍左右。

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结构的生态化发展,已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能源过度消耗等不良后果。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已经造成了我国工业企业的融资困难,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就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健全第三产业的发展机制;就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以满足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集群效应;就要促进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第三产业向高效率、智能化、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就要优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金融服务、创意产业、IT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社会价值。促进管理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向生态化、节约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国人应全力进取,共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滨.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15

篇2

城市形象既有外在的、具象的内容,也有内在的、抽象内容,城市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把城市的多种多样的元素汇聚到一起,是集大成者。城市形象内容还包括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牌的建构、城市影响力的形成等。我们认为,城市形象既然是城市总体特征和风格的集中表现,那么城市形象包含的内容也是十分广博和相当丰富的。可以涵盖在物质与精神(或硬件和软件、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大的范畴内,古人留下的各种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是最为重要、最有影响的物质形态内容,同时又是最为重要、最有影响的精神形态内容,是城市蕴含的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文化的代代传承与延续。流域城市无论是长江、黄河、京杭大运河还是淮河流域城市,几乎都有良好的城市文脉,这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基础和资本。目前,关于流域城市形象传播问题的研究国内还不是很多,林永坚等《嘉陵江流域旅游主题形象定位与营销策略》(2007)对嘉陵江流域城市广元、南充、重庆等城市的旅游品牌形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营销策略;柳邦坤《刍议沿运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2012)及张沭宁、柳邦坤《运河城市文化形象与品牌传播战略—————以淮安、扬州区域协同为视角》(2012),对京杭大运河流域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但还不够深入。流域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的探讨尚有许多空间,特别是像淮安这样历史上曾经在整个淮河流域、运河流域创造过辉煌的城市,现今如何抓住大运河申遗的机遇和构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机遇,重塑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再创新的辉煌?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淮安淮河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发展经济,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很关键,另外,发展旅游业是许多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城市着力打造的一张牌,但这都依赖城市的知名度。城市形象是否鲜明、城市形象传播是否得力会对引资、引进项目、引进人才以及吸引游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江苏省提出“两个率先”,并针对苏北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提出把淮安建设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大运河申遗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而淮安是大运河沿岸最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有“运河之都”的美誉,运河文化遗产丰富、集中。抓住申遗机遇,着力推进运河文化产业开发,前景广阔。如今构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又给淮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据此,研究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构建中的淮安城市形象定位问题和有效传播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形象塑造与推介,对于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会产生积极作用。研究构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背景下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的城市形象传播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一是淮安在苏北城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江苏省确定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研究淮安的城市形象传播,可以扩大淮安的知名度,提升影响力,这对进一步确定淮安中心城市地位,对淮安早日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二是淮安市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依托深厚、丰富、独特的淮河与运河文化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传播,对发展文化产业,构筑文化发展高地,打造文化精品,建设文化强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准确定位“运河之都”、“淮上明珠”的淮安城市形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形象传播,可以使地处淮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段、长三角北翼的淮安,发挥好区域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开发沃土,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四是搞好淮安城市形象传播,可以使城市文化精神得到弘扬,进一步彰显个性,使文化软实力变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结语

篇3

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介绍。生态经济是生态学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时也被称作环境经济,主要就是指政府或者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在考虑纯粹的经济问题时,还应该要全面综合的思考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生态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国家和地区的进步和发展能够最大限度的和周围的环境处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在生态经济领域中看,人们的可持续经济行为能够被当成是,实现所处区域的环境价值,并将其同社会经济和价值进行整合的方式,对于现代建筑行业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可持续性建筑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是追求保护环境,更多的是从根本上将环境的价值以及经济衡量标准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看,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和成功都是实现自然资本生态主义的过程,比如现代建筑中所采用的自然排水系统,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人工设计和创造有效降低建筑成本,还能够实现自然环境的价值。在建筑中采用的多元化节能措施能够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自然的资本更好地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价值。

二、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分析建筑经济的特征

1.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重视优化和智能

智能化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目标。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建筑经济更多的表现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实现优化功能以及控制成本。这个时候,现代化的建筑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智能化的系统。

2.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环保以及生态

在设计现代建筑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环境生态保护,对于可再生材料以及自然应该要最大程度的去利用,对美化自然环境以及绿化人居环境比较的重视。不管是建筑的外墙或者内墙,都应该要尽量的使用木材,在选择墙体的保温材料时,也应该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可再生的木材,在室内和客厅内,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木地板,有的甚至是使用的旧建筑当中拆除的旧木地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让水泥的使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除此之外,在很多建筑物的外墙上,基本上都不使用油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

3.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自然和节能

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现代建筑应该要对能源的有效使用更加重视。而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目的,首先就应该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于能源的使用量应该要尽量的节约。比如在节约水资源方面,要对整体的预制卫生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卫生间内部的设施应该要选用那些节水型的产品。在条件允许或者是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回收雨水等,然后在将回收的水经过处理之后进行合理的利用。

三、可持续发展使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能够实现良性互动

在生态经济与建筑经济理念互动性机制的一大重要体现就是绿色生态住宅区。绿色生态住宅区关注并研究了生物方面的关系,比如各条食物链上面实现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等,还有非生物方面的比如土壤、水体以及空气流动等方面的状态。这些多元化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对生态环境起着重大的影响。在可持续建筑的设计中,所参考和收集的信息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无论是住宅区的环境治理保护还是到具体户型的设计规划,无论是政府的各个部门还是一套房的业务,都是在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制定出适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1.构建起生态经济和绿色建筑的指标体系

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其实就是看现代建筑和生态经济之间的最终结合程度。所以就需要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和合理的体系,主要的目的就是对现代建筑的现状进行反映,同时还能够对现代建筑的生态发展规划意图进行相关的指导。另外,在对现代建筑物规划进行制定的时候,目标应该要确定可定量化以及明确,比如交通网络以及综合土地的使用,对于汽车的使用频率以及使用量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限制,对于多样化的本土能源供应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建设应该要尽量的去落实。

2.对于可持续性建筑的要求和内涵应该要比较明确

为了让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能够有效的实现良性互动,那么就需要把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放在目标相同的系统当中,而对可持续性建筑的要求和内涵进行明确就是其中比较直接的行动。

3.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整合,给现代建筑行业的设计带来了深远的改革意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工程项目的最初阶段保证可持续性的规划,制定出最高效的计划和角色,可持续性建筑研究并不是对于建筑风格或者造型的追求,而是将建筑当成是能够实现多种价值的有机系统。生态建筑经济并不代表需要更高的经济成本投入,也不是比一般的建筑更为复杂和繁琐,自是对于建筑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性设计来实现建筑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最佳关系,目的在于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生态经济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互动,首先要将经济、生物和人类的各个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要创设一种“做好事轻而易举,工作和生活中自然的日常行为理所当然而不是有意识地利他”的新体制,据此需要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设立一系列目标,根据这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目标,首先应把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目标明确为:

1)仍然以有利于减少能量与资源消耗的技术策略为基础,尽量减少建筑的资源消耗量与废弃物的排放量;

2)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降低可持续性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各阶段成本;

3)提高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中的经济分析与环境影响分析的整合程度,从提高经济-环境复合价值出发,科学计算可持续性建筑节省的生态成本与其长远社会经济效益间的关系,使由建筑活动所带来的“入”与“出”一目了然;

4)通过建筑的建造行为策略性地向自然资本投资,促进自然资本价值的实现,使可持续性建筑在环境与经济评价中都表现出比普通建筑更多的优越性。

四、结语

篇4

围绕生态经济区目标,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根据《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2020年)、《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针对奉节县经济发展靠传统粗放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弱,财富增长靠掠夺资源,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社会民生保障靠转移支付,社会功能缺失严重的经济发展方式现状。我县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目标,抓住其扶持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的机遇,加快建设移民生态产业园、移民生态农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积极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生物制药、特色生态农业及加工等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力争建设形成“一圈五河两区六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生态主体功能区,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剖析“限制开发区”实质,准确解读科学内涵

(一)限制开发区是可持续发展区。“主体功能区”规定了在未来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每个区域应该扮演的角色,其核心是科学发展。因此,限制开发区并不等于限制发展,只是限制“三高一低”粗放型发展,而更加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其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

(二)限制开发区是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区。限制开发区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担负特殊的生态功能任务,特色生态经济将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将成为特色经济发展区。其核心要义就是凸显资源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特色经济做大做好做强。实现特色经济与生态环境高度协调融合,互为发展支撑条件和发展动力保障的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区。因此建设特色生态经济区将是三峡10县未来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三)限制开发区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区。限制开发区在履行其主体功能的同时,也要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为带动限制开发区发展,国家将建立差异化的补偿机制,发挥利益、政策、机制和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目前,已开始了以县为单元,以生态补偿名义进行的转移支付,以后将制度化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今后国家将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实现限制开发区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精心打造生态产业

(一)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提速发展旅游产业。奉节是全市三个文化大县之一,三国文化、诗城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驰名中外的白帝城,有雄甲天下的夔门,有绝世奇观天坑地缝。“十二五”期间,充分挖掘诗城文化和三国文化,提速开发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和天坑•地缝景区,大力培育体验探险、科考科研、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山地体育、森林养生、景区观光、城镇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多样化系列旅游产品,将奉节打造成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

(二)立足山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园建设,规划引进10个“10亿元级”的龙头企业,建设20个“万亩级”的生产加工基地,发展30万亩脐橙、20万亩中药材、10万亩红豆杉、10万亩油橄榄,形成亚洲最大的晚熟脐橙基地、渝东油橄榄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富硒类、保健类绿色功能食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林、牧、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渝东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15年,实现产值20亿元。

(三)立足煤水风能资源优势,全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奉节是全市重点产煤大县,有煤炭储量近4亿吨,目前年生产能力稳定在500万吨左右;有水能资源51.4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达35.2万千瓦;有金凤山、茅草坝、云雾山风能资源20多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借2×60万千瓦火电开工机遇,坚持水、火、风电并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到2015年,新增火电120万千瓦、水电22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力争发展达到170万千瓦,为构建三峡枢纽工程电力调节基地奠定基础。

(四)立足诗城文化资源优势,强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力度打造兴隆生态旅游新城、西部新区、宝塔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借助新型传媒载体、创新文化表达技术、弘扬地域文化传统、传承特色文化艺术,依托白帝城、瞿塘峡、天坑地缝等自然旅游资源,突出诗城文化、三国文化、巴国文化、考古遗址文化等特色,打造一批传统历史、文学艺术、文博展览、旅游观光和休闲体验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特别注重将夔州文化灵魂注入到有形物质产品、精神文化产品和旅游休闲产品中,形成1-2个影视基地、摄影基地、写生基地,提升奉节脐橙节内涵品质,打造夔州百花节创新品牌。大力彰显夔州文化特色,增强文化影响力和积聚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初步奠定文化大县格局,建设形成三峡库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五)立足区域辐射带动优势,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十二五”期间,我县将依托渝陕鄂边区交通枢纽,加速建设“一圈六极多点”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以物流园区为平台,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为支撑,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品牌和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设施平台,重点建设30万标箱集装箱码头和1000万吨的综合散装码头,3个物流配送(仓储)中心,打造重庆市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形成集货物联运、装卸分拣、包装加工、商品配送、仓储管理、物流信息服务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现代综合物流中心。培育建设渝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等十大批发市场和都市金融商务消费中心,增强城市商贸物流要素的集聚辐射功能。#p#分页标题#e#

针对主体功能区实际,积极探索发展途径

(一)加快四大平台建设。一是高水平打造西部新区。全面完成土地征收、储备。力争全年完成投资30亿元。二是高标准建设兴隆q旅游新城。完成总体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0亿元。三是高起点实施移民生态产业园。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5亿元。四是高效率推进中心镇建设。到2015年,确保3个市级中心镇和7个县级重点小城镇基本实现全覆盖。

篇5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城市;规划

1. “生态经济”概念与相关研究

“生态经济”一词首先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尔丁(Kenneth Boulding, 1966)出版《一门新的学科―生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协调”理论中,生态经济协调的核目的在于如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平衡上。城市的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特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将进一步要求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生态经济城市”与在目前社会界流行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概念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当前在探讨“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时,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绿色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形式。相对来说,生态经济城市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衡量标准。

生态经济城市规划,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是以“人与自然协调”为规划原则,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生态经济规划技术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广泛的部门协商和公众参与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等来实现城市复合系统的良性运转。目前,城市规划已从基于解决具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常规规划路径如彼得.卡尔索(Peter Calthorpe,1993)提出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ransit Orient Development,TOD)和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Andres Danny& Elizabeth Plater, 2001)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发展为“一体化规划发展模式”,如集能源、交通、水、固体废物于一体的城市规划―哈默比湖城(RonaldWennersten,2007)。

2. 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

湖南最大河流湘江,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湘江孕育着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自古以来,湘江就是湖南省最重要的通江达海的航运河流。国家经济战略向内陆中部转移之后,对其重视度日渐提高,湘江经济走廊势必逐渐发展壮大。湘江作为湖南沿江带城市群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滨水景观,同时,在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生态基底中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措施

2.2.1总体规划策略

我们把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的定位为湘潭的城市名片,文化之源、生活之乐、休闲之所、生态之谷。其总体规划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

2.2.1.1结构规划

形成“生活居中,产业两头”“商贸入城,休闲临江”“拥抱湘江,江城联动”圈层发展,梯度推进,江城共生的整体发展结构圈层发展:区域空间发展以湘潭城区为核心,向南向北,圈层发展;商业商贸旅游为中心,居住向外,产业两头;绿地东西向楔入分隔,层次分明。

梯度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为沿江至城市内部,东西向梯度推进,沿江以服务休闲,生态绿化休闲为主,商贸入城,工业外拓。江城联动:沿江产业功能,与城市广大腹地产业功能共生共融共进,空间格局透江透绿,绿脉通江。最终形成,内外衔接,有主有辅,绿蓝相间的和谐城市蓝图。

2.2.1.2功能规划

坚持腹地与沿江统一策划的原则,加强城市功能的延续性,共生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兼顾的原则,积极保护滨江岸线的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岸线利用的条块分割,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增加生活岸线和中央商务岸线长度,增加滨江公共空间。对重点地段编制相应的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加以落实。

2.2.2详细规划策略

2.2.2.1道路结构规划

①两纵十横:跨湘江的10处城市道路桥梁以及沿岸的滨江大道构成湘潭湘江经济带的核心道路交通系统。加强城市主要道路,过江桥梁与城市铁路站场,城市快速路的联系,将外部交通利用最大化,建立起城市快速交通系统。②增加雨湖大桥:在一桥与三桥之间增加一座桥梁(雨湖大桥),疏解一桥交通压力,连通旧城旅游区、火车站和新城行政中心区。远期预留壶山过江隧道位置。③沿江大道分段控制:九华片区沿江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50-60米宽,车行道为双向8车道;万楼片区到一桥,沿江大道控制红线40米宽,双向6车道;湘江三桥至望衡亭东侧附近道路控制红线为30米宽,双向4车道。

2.2.2.2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区域整体公共设施布置原则为:商贸入城,休闲临江。由现在的“双城记”走向“复合中心”将人流量大、商贸性强的商业活动布置在远离江边用地条件更适合的中心区域,而休闲、文化、娱乐生态等优雅闲逸的活动沿江布置,打造诗意湘江的生活。湘潭的城市规模和发展趋势,应该由两岸“双城”式的分离发展,走向以文化休闲为中心的复合式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湘潭市的核心区,从而提升城市建设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形成“一主三副”公共设施系统:一主:河东河西复合中心,城市的主中心;三副:万搂、板塘城市副中心;九华滨江新城副中心易俗河新城副中心。同时,在各社区的中心规划相应的商业公共设施,满足社区发展需要。

2.2.2.3生态绿地系统

湘江要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生态基础是前提条件,生态安全,尤其是水生态安全。重点防治水污染,在湘江综合水利枢纽建设后,由于水流速降低,自净能力下降,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建设沿江截污管网,将污水排放至于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湘江生态带是区域生态的核心,在确保湘江水生态的基础上以间隔渗透绿地的形式楔入两岸,将生态“带”延伸为生态“网”构建更全面的生态绿化体系。结合长株潭绿心的背景山体,形成外有群山环抱,内有碧水蜿蜒的依山傍水,交织渗透的生态网络体系,也是“山水湖南、诗意湘江”的基本保障。

2.2.2.4滨水岸线规划

1)景观规划:以自然柔性植被缓坡岸线为主,以人工块石驳岸为辅,局部点缀人工亲水平台硬质岸线,同时充分利用湿地本身自净功能,过滤水中杂质。水域种植莲藕、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并养殖一定数量的水生动物(鱼类),将自然景观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争取获得双丰收。

2)功能规划:根据功能规划,沿湘江由北往南,功能带组合依次为九华北段生态公共岸线、九华金沙滩开放岸线、昭山自然岸线、九华生产岸线、易家湾生态岸线等18段滨江岸线。

2.2.2.5防洪排涝规划

湘潭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匀,季节性较强,春夏之间,降水量集中,秋季多旱,暑热期长。结合道路以及排水管道的走向。43米以上区域的排水直接排入湘江,43米以下区域的就近排入河道水体,日常直接排入湘江,洪水期由排渍站排出。

为确保防汛安全。拟建的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将会起到调蓄作用,减少湘江水患的发生。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降低洪水爆发的机率。

篇6

一、刑法对生态环境犯罪的有关规定及现状

(一)刑法对生态环境刑事犯罪的规定

我国刑法把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归类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单独把破坏环境资源保护作为第六节进行规定,共有九个条文,涉及十六个罪名。犯罪主体有一般主体即个人,有特殊主体即单位,犯罪故意均为故意犯罪,法定刑除盗伐林木数量特别巨大最高刑为七年以上外,最高刑期为十年。

(二)刑法对生态环境渎职犯罪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直接涉及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仅有三个条文四个罪名,即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环境监管失职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以及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林业主管部门、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等部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故意既有故意,也有过失,法定最高刑前两个罪名为三年,后两个罪名为七年。

(三)查处生态环境犯罪的现状

从刑法对生态环境犯罪的规定看,我国生态环境刑法存在罪名偏少、刑罚较轻等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查处生态环境犯罪在普通刑事案件和渎职案件中所占比例较低。据统计,2008以来我市查处生态环境刑事犯罪61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8%,查处生态环境渎职犯罪2件,占渎职犯罪案件总数的50%。

统计表明,相对于刑法规定的生态环境犯罪的罪数来说,一是查处生态环境犯罪数量较少,与当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程度不相对称,二是查处生态环境犯罪的种类集中在林业方面,打击生态环境犯罪的范围过窄,显现出司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同时,生态环境犯罪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难以估量,一些生态环境破坏可能需要数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法律对于恢复生态环境的弥补性措施没有明确规定,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二、检察机关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职能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通过履行批准逮捕、审查、支持公诉等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其保护生态环境具体职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于直接受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渎职犯罪案件进行侦查;二是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或不,并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三是对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刑事犯罪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和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四是对于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民事、行政诉讼活动是否合法进行法律监督;五是对于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未达到犯罪程度但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损失的案件,采取督促和公益诉讼措施。

第一项职能即检察机关的侦查职能,是通过查处生态环境渎职犯罪,监督和促进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职责,从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间接作用。第二、三项职能即对公安机关侦查的生态环境犯罪案件进行审查批捕、提起公诉,并进行法律监督,是通过批捕、公诉达到打击生态环境犯罪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直接作用。第四、五项职能即对民事、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尤其是通过督促、支持以及代表国家进行公益诉讼,虽然法律未明确规定,但作为检察机关多年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效果的做法,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更加有效。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多没有明确的被害人,其造成的损失更加巨大和隐蔽,检察机关通过督促和公益诉讼,为国家挽回损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加害人进行必要的惩处,从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三、检察机关保护生态环境主要途径

检察机关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是运用检察职能打击生态环境犯罪,并通过法律监督手段促进执法机关认真履行保护生态环境职责,同时不断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宣传等。

依法打击生态环境犯罪,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环境。重点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盗伐、滥伐林木、非法猎捕野生动物、非法采伐重点保护植物等犯罪。严肃查处生态环境渎职犯罪案件,监督和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履行保护生态环境职责。

切实加强执法法律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执法环境。加强对行政执法移送案件情况的监督,积极支持和维护行政机关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依法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严格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以罚代刑或随意降格处理等情况。建立和完善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督促、公益诉讼制度,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社会环境。广泛开展送法进学校、进乡镇、进企业、进工业园等活动,重点宣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以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城乡规划、市场规范等方面的法律知识,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培育公民、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检察机关服务生态经济建设基本内涵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做文章。良好的生态是生态经济的特色,是生态经济的“名片”。没有良好的生态,就不能称之为生态经济。检察机关服务鄱阳湖生态区建设首先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做文章。

在服务和保障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发展经济是生态经济的重点。我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建设既是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服务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是检察机关的重要使命。

在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之间找准平衡点。生态与经济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但保护生态环境也可能限制经济的发展。有时发展经济也要牺牲一定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但经济发展也可能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检察机关服务生态经济建设,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维护经济发展,既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也不能以保护环境制约经济发展,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篇7

(一)生态文明建设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传统工业文明的特点主要是掠夺和征服自然,带来严重的损害和破坏。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提高人类对人地关系的反馈感知,并积极寻求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此外,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促进整个社会更多地关注环境质量,为共同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奠定思想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提升低碳经济资本效率

发展生态文明不仅反映人们关注环境建设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也主张多样化资源的发展性存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使用。对于一种资源,低碳经济资本投资也应该是有效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节约意识,最终促进低碳经济的资本利用效率增长。

(三)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提高低碳经济的竞争力

通过发展生态文明综合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将转型为关注绿色因子。一直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导致积极有效的竞争力减弱和环境保护趋于不利。结合中央政府的自主创新战略,目前我们需要大力开展低碳技术的自主研究和开发。只有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下,中国才能增大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潜力。

(四)建设生态文明可以唤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是企业,金融机构也应遵循市场规律,它的职责同样应当是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外,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应当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它要求企业和金融机构要实现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环境责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增加在低碳经济上的投资,显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二、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建议

发展中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协调工作,如共同制定开发计划,宣传教育的政策措施和系统安全方案等。此外,积极协调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对实现生态文明的快速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编制《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生态水平对中国的文明建设是必要的,然而,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规划和更详细的实施方案的实施是加强巩固生态文明的根本。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

(二)充分利用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加强生态文明观宣传

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媒体需要把普及生态知识、推广生态文化为己任,成为传播生态文明观的主流平台。首先,媒体需要与环保部门合作,他们可以成立通信联合会议。第二,媒体应当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意义,主要思路和实施步骤,以及达到生态文明基本要求的多种途径。第三,媒体需要扮演生态文明建设信息交换媒介的角色。媒体应该传达政府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和部署,并同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广大人民的建议。

(三)充分利用社会科学学术组织探讨和研发的能力

生态文明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应该开展生态文明研究。我们建议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大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并和相关的学术机构积极组织生态文明问题的学术研究。当实施生态文明获得一定成就后,要逐步推广生态文明的成果,鼓励相关机构———学校,企业和社区能够采纳这些成果,这样他们可以起到引导各级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培养大众生态意识的作用。

(四)建立政府企业合作平台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企业合作,还要由政府部门引导。其他社会力量缺乏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而政府部门则具备这个独特的优势,因此政府部门必然需肩负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结构,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分子,尽管要追求利润,但在社会责任的驱动下,企业要与政府部门联合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我们提出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使其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杠杆的作用。

(五)建立生态文明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绿色技术着重介绍环境因素,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实现企业价值。没有绿色技术的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建议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下的生态文明,如绿色科技人才系统,投资体系,研发体系,市场体系和资本制度等等。

(六)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资本的支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然而,虽然绿色金融的概念已经被引入中国,目前的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建设仍在起步阶段,要达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应的金融服务力度仍旧严重不足。为了提高生态文明的资金支持,要建立绿色金融服务系统,包括绿色信贷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系统,分散、发行证券和绿色技术支持的制导系统;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则主要针对绿色节能产业等。

(七)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我们建议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绩效评估系统,根据政府部门的特点,评价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贡献。评估体系包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具体措施和工作成果等等。要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建立实施惩罚政府部门的严重失职行为的制度,并要奖励那些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部门。总之,建立生态文明指标性能评价系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八)加强生态文明的立法

篇8

二季度数据似乎表明,中国不过是被危机“撞了一下腰”,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论的支持者队伍日益庞大,政、学两界普遍蔓延着乐观情绪。从2008年10月中国经济遭受冲击到如今实现V型反弹、出现“强劲复苏”势头。历时短短9个月,这场“百年一遇”的海啸原来也“不过如此”,危机就此“挥之而去”?

本轮危机

是一种发展方式革命

与历次危机相比,本轮危机的最大差异度在于,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十年一轮回的周期性平仓,而是对人类交换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清算。

作为这三大方式的始作俑者,美国已遭遇因果报应,失业率屡创新高、房地产深不见底、州财政打白条也被拒,上台时雄心勃勃的总统开始力不从心,因为终于认识到美国经济已陷入一场旷日的持久战。试图力挽狂澜的“大拯救”,透露出美国本能地想要回到常态,只是已经没有常态可以回。

美国的悲哀在于,回不到危机之前持续近两个年代的繁荣,无论是高科技还是金融业的繁荣都难以重现。这是危机对美国的惩罚,罚在今天、罚在明处。作为维系全球经济“恐怖”平衡的另一支柱,中国遭受的“洗礼”似乎不像美国那么伤筋动骨,但正所谓“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对中国将是罚在明天、罚在暗处。

以美国为坐标的这三种方式是工业经济、工业文明的表达式,危机对这三种方式的清算也是对工业经济的解构。这场危机最深刻的颠覆性意义在于,这是一种发展方式的革命。这种革命,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一样,将带来持久的、真正的变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思考方式,都将进行彻底解构与重构。

这场新革命的征兆是一连串急速恶化的环境和社会危机,带给人们的思索是:全球最富裕的200人的财富,超过最贫穷的25亿人的全年收入总和。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以增长化解贫困的命题被证明不过是个“美丽的谎言”。工业时代极大地改进了公共教育、人权以及物质生活,但也摧毁了生态系统,吞噬了繁荣数世纪的传统文化,创造了一种难以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低碳会不会是“大忽悠”?

中国恰好赶上经济文明转型的拐点,或许就因为“金砖四国”的崛起,进而打破了经济文明的平衡,加速经济革命的到来。

“已经沉溺在石油之中”的美国,以5%的人口占比,消耗了全球25%的石化燃料,如此粗放的生活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尚未被工业文明“启蒙”之前,尚且可以维系微弱的平衡,而一旦人口高度过剩的发展中国家觉醒,并进而以“后发优势”将美国生产生活模式格式化自身时,就无可避免地演变成自然与人类的灾难。2007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只增长了0.5%,但同期中国增长了13%,越南增长了17%,印度增长了10%。

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是高耗能、高排放,并伴随着以美国生产生活方式为标杆的中产阶级队伍的急速扩张,驱使如中印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走向空前增长的石化燃料消费。全世界汽车保有量从1950年的5000万辆左右,增加到2008年的约8亿辆。现在全球汽车生产的年均增长率逾6%,至少是人口增长率的四倍。文明转型的临界态由此提前到来。

眼下,发达国家集体游说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甚至公开施压要向中国开征碳关税。发达国家这一“逼宫”,反而让事情复杂化:低碳会不会是“大忽悠”?西方国家是不是集体“卖拐”?诚然,碳关税可以被欧美用作商业壁垒以确保企业竞争力;何况以历史逻辑推导,大气中现存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约70%到80%由发达国家产生,英美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到1100吨,而中印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诚如《印度时报》所谴责的,G8“要求那些刚走上发展之路、人均排放量远远低于他们的国家承担确切的减排量,非常不公平”。于是,中印不约而同加入反对碳关税队伍。

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有无必要和发达国家计较减排的历史?早在2007年,“三高”模式就已被各种生态危机送上道德“审判台”,“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能耗问题成为干扰中国经济大系统的“奇怪的吸引子”。如今倘若一再无视旧模式引发的深刻矛盾,而是执拗于与发达国家较劲,将反低碳当成反贸易保护的棋子,难免舍本逐末,其后果将再次与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相悖。

在低碳问题上保持客观、冷静,显然极有必要。

生态经济时代提前到来

从美国伊拉克撤军、放弃对中东油库的军事控制,到其重启后京都时代的气候谈判,这些事件正在为中国躲在美国背后坐享气候红利的时代划上句号。凡此种种,都预示着中国在生产、交换、生活三种方式上,几乎无法完整地走完工业化国家的经典之路,生态经济时代提前到来。

篇9

1)发展生态工业是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向以高技术含量为主的工业体系演变的过程,最终可以实现产业生态转型;

2)结合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生态转型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

1)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个别省的现况,提出资源型产业的生态转型;

2)对比了产业生态化路径,结合某一省在资源型产业的生态化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认为应该以产业生态园和循环产业集群为基础的路径,实现生态化的转型,以保证跨越式绿色发展。由此可知,国外的视角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提出的产业生态转型,而国内对于产业生态转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并且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的互动提及较少,研究视野主要是工业方面,对农业生态转型的研究很少。更重要的是,对于生态经济效率这一结合生态与经济的二维测度,国内研究缺少对其和产业生态转型之间关系的研究。所以,笔者引入生态经济效率的理论体系,探索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内在关系,分析生态经济效率作为农业生态转型衡量标准的可行性,构建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农业生态转型模式,提出基于三维视角的产业生态转型对策。

1生态经济效率作为农业生态转型衡量标准的可行性

1.1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根本目的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都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的产物。生态经济效率的提出与农业生态转型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发展潮流的时间也很吻合,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效率主要针对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中的经济与环境两个方面,在最优的经济目标和最优的环境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最佳的联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而不涉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与农业生态转型特别是我国现在的农业生态转型,即创造新的人工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过程这一经济、环境二维定位一致。另外,生态经济效率主要针对区域和国家层面,这与农业生态转型针对产业和国家也是大致相同的。

1.2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具体目标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的目标都是要求发展经济,都要求在提高人们福利或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体来说,生态经济效率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降低资源消耗,即使能源、原料、水和土地利用最小化,增强可循环性和耐用性,使物质闭路循环;二是减少对自然界的影响,即使废物、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有毒物质的扩散最小化,促进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三是提高产品或服务价值,即重在通过产品功能性、灵活性和模块化的改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提供额外的服务和关注,以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功能性需要,从而尽可能降低物质和资源使用量。生态经济效率的目标与农业生态转型的目标(从传统农业模式向生态农业模式转型和从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基本是一致的,尤其是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按照3R(Reduce、Reuse、Recycle)操作原则从源头开始全过程、多层次、多途径地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污染和排放,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高效和持久的利用,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彻底改变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模式。

1.3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不仅有兼顾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两方面之意,而且含有企业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来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之意。它以“以少生多”和提高资源生产率的理念为基础,鼓励企业创新,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所谓“以少生多”,就是以消耗更少的资源,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它所关注的是资源生产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而农业生态转型尊重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之所以要生态转型,主要是顺应人类经济发展的潮流,即从人造资本为经济发展限制因素进入到剩余自然资本是限制因素的时代。显然,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的核心内涵都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即高资源生产率。

2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农业生态转型模式

农业生态转型不仅需要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转型过程中会经历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整个过程体现出渐进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探讨农业生态转型的各种过渡形态或者模式。为了探讨农业生态转型的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模式的关系,笔者将生态经济效率分解为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两个维度,构建了在二维平面“经济效率(e)—生态效率(p)”图像,利用公式E=p2+e槡2表示了生态经济效率的度量。曲线E表示生态效率的走势,曲线离原点越远,生态效率值E就越高。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值的直线将区域分成A、B、C、D四个区域,不同的区域代表了农业生态转型的发展模式。A区域代表农业传统发展模式,表明农业生产过程中无害化、减量化水平较低,生态效率较低,资源消耗与废物排放的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资源短缺危机的日益突出。处于这个区域的阶段,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存在问题,污染也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和经济发展也属于低水平。这种模式一般是比较初级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生态转型的主要对象。首先,这些地区和企业没有意识到进行农业生态转型的重要性,还是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再者,由于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初级,这些地区和企业获取的经济利润也是有限的,没有条件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而这一点,又从另一方面导致了产业生产的原始化。B区域反映企业资源利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无害化水平提高,生态效率高,但经济效率低。这种发展阶段或者生态转型模式一般不会出现。企业进行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所以经济效率作为企业追求的重点,效率低下的情况比较少见。而生态效率水平高是指污染水平很低且资源利用率很高,对于企业而言,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改善污染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再者,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率成正相关,资源利用率高意味着经济效率也高,这种生态效率即资源效率高而经济效率低下的模式显然与常理相悖。C区域表示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存在问题,污染也比较严重。处于这种模式的地区,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与科学利用有所忽略,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的排放、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也做得不够。造成这种模式的原因一般是企业没有从宏观上意识到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整体重要性,过于强调经济效率,忽视了生态效率。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如果想提高生态效率,需要从宏观上意识到生态效率的重要性,再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污染进行处理,从而提高生态效率。D区域代表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生态转型的最终目的。处于这个发展水平的地区,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都不错,对于各项污染的控制也比较得力。这是由于处于这种模式的地区通过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科技,既着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与科学综合利用;又能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农业生态转型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模式一般是从宏观上意识到了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整体重要性,这是产业生态转型的高端模式。在这种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都高的基础上,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生态经济效率,需要科学创新,研发新技术和方法。ACD是一般企业的发展模式,即当环境污染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家积极开展对工业污染源排污的控制,企业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向环境无害化发展,即为满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当务之急是先提高经济效率,提高废物再生资源化水平。ACD发展模式的变换也反映了我国众多企业生态效率的发展轨迹。ABD是罕有的农业发展模式。一般农业企业或农户不会把生态效率的提高作为第一要务,而是专注于经济效率,所以这种模式一般不会出现。AD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轨迹,是穿越高山的曲线,该轨迹要求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源的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减少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负荷的排放,促使企业生态效率的不断提高。该模式直接跨越了生态与经济的瓶颈,达到双赢,是当前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捷径。

3基于三维视角的产业生态转型对策

从农业生态转型模式可以看出,由于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率的高低不同,呈现出来的资源利用率以及污染程度也各不相同。笔者参考以往学者提出的各种对策,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维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不同产业生态转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微观角度

从微观角度,农业生态转型主要建设方向是生态设计,即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开发、绿色装备制造和企业环境管理。其中,绿色产品设计使农业企业从认识原料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开始,重新审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延长产品寿命,特别是减少废物和增强循环的目的;企业环境管理主要着眼于产业共生体各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包括对企业员工的环境安全和健康知识培训,对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所进行的管理。另外,要实现农业生态转型,必须涉及到工艺流程的优化,生产技术的改进,才能实现企业内部或产业内的多种关联衔接,取得农业生态转型的效益。为此,应该着重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企业需要加大对于农业生态转型相关的治污技术、末端产生物回收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以使得在市场竞争中能赢得环保高地。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打造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提供原创技术支撑。农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节约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产业化联合机制攻关项目,特别是加快推广节约技术。

3.2中观角度

从中观角度,农业生态转型必须依赖于产业共生体系。产业共生是指把不同经济部门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各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能量、水、副产品的交换以及土地、物流、知识信息等的共享来提高各企业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区域企业整体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从产业共生的概念来看,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废物资源的交换利用,而且包括产品等其他实物资源和服务的供需合作,甚至包括信息等非实物资源的共享。产业共生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是有效的统一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途径,有利于产业的生态转型。根据当下开发区域和产业集中地区的特征,农业生态转型应作好全面部署规划,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相关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造,应发挥市场的作用,依照产业生态化的原则,以产业园区的龙头企业为依附,引进与之配套的原料物流企业、信息服务企业、末端产物承接消化企业等,完善整个园区的产业生态系统,优化园区的环境,从而建立园区内利益共享机制和共生企业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3.3宏观角度

篇10

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处于不同时期的产品,销量不同,表现出的竞争力自然也不同。一般说来,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价格低者竞争力强。低价可以引来消费者,质量高则会留住消费者,促进其再次购买。

2产品生态设计中生态与经济平衡模型的建立

产品生态设计带来生态、和谐的设计理念同时应当关注生态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以下通过细分产品生态设计方法以及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因素输出生态与经济平衡点,并分析其共性基于材料、环境、能源建立平衡模型。

2.1基于材料平衡模型(1)A1整合产品功能B3快速推出新产品。德国菲斯曼(Viessmarm)公司开发的太阳能收集阳台栏杆,把阳台护栏和太阳能收集的功能整合起来,节省了能源和材料。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快速推出新产品。(2)A2优化产品结构B4更便宜的推出同类产品。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而优化产品功能,延长产品使用寿命,降低产品结构。例如改进后的索尼电视不再使用哈龙、PVC塑料等材料,使得产品材料使用量减少,成本降低。(3)A5包装简约处理B3快速推出新产品。过度奢华的包装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同类产品的竞争力,但它无疑造成材料和能源的过度损耗,而且认为增加了生产、制造的难度和成本,延长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4)A5包装简约处理B4更便宜的推出同类产品。包装的简约化、合理化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成本,把成本更多的投入到产品质量上去,与之提高的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2基于环境平衡模型(1)A3部件功能优化B5减少服务或增加服务。通过对部件的标准化、规格化,实现产品长寿命化、拆卸和连接简化和重复利用化。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分离出一个新的细分市场,通过减少服务或者简化产品即删减去不必要的个性化而采用标准化实现成本降低,目的是挖掘那些对服务和产品功能要求不高的消费群体。(2)A6易于循环再利用B4更便宜的推出同类产品。在产品“生产—流通—报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可回收性。在设计环节就多选用易于循环再利用的材料。把报废产品的可再利用材料或零部件运用到新产品中,实现材料的循环使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3)A6易于循环再利用B6推出性价比好的产品。废旧产品的循环再利用意义重大,废旧产品的回收价格低廉,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变废为宝的同时也避免了环境污染。产品的循环再利用是衔接产品生态设计生态与平衡比较突出的一点。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