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范文
时间:2023-04-01 11:4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科学课;探究;好奇心
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一些教学经验,提点相关见解。
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课堂学习当中来。教师需要创建一个与科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其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设置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决定了这节课教师教学思路的展开,而且也是学生对于科学知识能否有效吸收的关键。
创设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问题情境,是落实新课改教学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地设置与教学有关、学生较为感兴趣以及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当然,这些问题情境应该较为新颖,以此才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那么,教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引发学生对于科学问题的探讨。
1.观察实验,引发问题意识
科学的迅猛发展是离不开具体的科学实验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创设与之相关的问题情景,进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教“光的折射与运用”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演示实验过程:拿两根筷子,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和一个没有盛水的玻璃杯。然后教师把两根筷子分别放入其中,让学生猜猜将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过程,把一根筷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另一根放入没有盛水的玻璃杯中。
生1:(兴奋地)哦,我知道了。放在水里的筷子应该会歪掉。另一根则不会。
生2(疑惑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师:能不能进一步解析一下你的答案。
生1:因为我看荷塘边上的水草,在水里的部分都是歪的。岸上的却是直的。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1:我不是很明白。但是不在水里筷子就保持原样,所以这一定跟水这一物质有关。
这样,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关键问题就很自然地被提了出来。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有了强烈的探知欲望,激起了学习的强烈兴趣。
2.组织课堂活动,引发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组织课堂上有趣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中,成为科学探讨的参与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在具体的活动中,应尽量提出一些跟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具体的活动中多思考,并提出一些自己困惑的问题。
在讲大自然的静电现象的科学知识时,我让每一个学生拿一张薄纸片,并把它撕成碎片,越碎越好,然后把其放在课桌上。拿出一支笔,让笔在头上摩擦,直到发热,再将其迅速地靠近纸片,提起笔,观察有什么现象。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讨中,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讨的激情。
3.回归生活实际,展现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与生活有关的科学现象,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探索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这样的探讨是很有价值的,对于解决我们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是值得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师讲生物链时,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在宁夏某县茫茫的大草原上,20 世纪60年代生活着狼、马、和兔子等各种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草原上的一个大家庭。但是害怕心爱的羊被狼吃了,于是人们捕杀了草原上的狼。但他们最后没有被狼给吃穷了,反倒是被几只狐狸和兔的后代给吃穷了,而且是越吃越穷,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迁徙到别处谋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注意分析问题条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发现问题之后。要不断地分析问题,并不断探讨、提出解决的方案。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授课中更应如此,要不断地指导学生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模拟实验。作为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指导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在分析问题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规划指导以及进行相关的思维点拨,并且对学生没有发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进行提醒和补充。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并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探讨分析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篇2
一、“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提出的理论依据
本方案提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评价建议”中的相关论述,具体如下:
1、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这样的要求,一纸考卷显然难以满足,只有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的评价才能做到。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参考《标准》的建议,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由科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来发明、创新--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3、评价时机要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课课评”方案正是与科学教学过程紧相伴随的一种评价策略。
二、“小学科学‘课课评’方案”的构思与操作策略
1、“课课评”的内容
“课课评”的内容由课堂参与、课外作业和开放式考查构成。课堂参与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纪律和积极性,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发言,是否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积极参与实验,实验过程中是否能与同学团结协作。课外作业主要考核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开放式考查主要考核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考虑到组织开展此类考查比较费时,因此,一堂课最多只能确立一个开放式考查的项目,但为了保证评价内容较为全面,可考虑课与课之间开放式考查项目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互补。
2、“课课评”的主体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处于评价客体的地位上,只能迎合他人,受制于教师和管理者。“课课评”方案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强调“要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这是因为,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更有利于发展学生评价自我与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对于自己确认自己的能倾、探究自己的将来十分重要。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能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应让他们参与到评价中来,鼓励他们主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成绩,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有限,还有待于发展,“课课评”方案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课堂参与”成绩由学生自评和互评获得。“课后作业”、“开放式考查”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可让学生自评与互评获得,如课前准备情况,上面所说的“制作空气枪并比一比谁的子弹射得远”;有些则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如上面所说的“设计并实验,让我们看见空气流动的路径”、“气球的充气量与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还有些可以师评与生评相结合,如“设计科学小报,宣传防治空气污染”。
3、“课课评”的客体
不只是评价主体多元,“课课评”的客体,即评价对象也是多元的。“课课评”的客体可能是单个的学生,也可能是学习小组。我们的做法是:“课堂参与”的评价客体是单个的学生;“课前准备”的评价客体是学习小组;“开放式考查”和“课外作业”视难易程度和对合作性的要求而定,一般情况下,难度大的、或需几人才能完成的项目,就把学习小组定为评价客体,如“设计并实验,让我们看见空气流动的路径”、“气球的充气量与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其成绩直接作为学习小组每一位成员的成绩,一些容易的、个人就能完成的项目,可把学生个体定为评价客体,如“制作空气枪并比一比谁的子弹射得远”等。
4、“课课评”的方法
“课课评”方案有当堂评价和课后评价两种方法。当堂评价就是在课上实施的评价,利用每一堂课结尾的几分钟组织学生对自己或小组在学习中的表现加以自评和组评,得分(用A、B、C、D代表不同的等第)直接记在《学业评价卡》上;课后评价就是教师或学生依据学生的书面报告、作业或相关作品在课外开展的评价,评价结果同样记在《学业评价卡》上。
篇3
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篇4
关键词:素养;科学;兴趣;氛围
我们清丰县是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地方,由于地处偏远,直到现在我们的办学条件还是相对落后的,学生的科学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基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素养的。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做起,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科学意识,所以,我们农村科学的启蒙教学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让学生学好科学,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家长和科学老师要从自身做起,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自己先深入进去,学习好各种科学知识,特别是用科学知识解释一定的社会现象,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小孩是大人的影子,如果我们都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融入了科学之中。到时候学生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用科学的手段去解释、解决一定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就提高了吗?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科学的“实实在在”
我们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文化素质不太高,特别是像科学这样一直被认为比较边缘的学科,教师教学积极性更不高,所以,教学时大部分是照本宣科,传授课本上有限的知识点,由于没有解释没有理解,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困难,甚至还有误解现象。一学期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学生的大脑里不但没有科学的概念,甚至对科学有种敬而远之的敬畏。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实实在在的科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次重要的改革,教师必须提前备课,首先从自身做起,先把课本上的内容弄清楚。
三、学校要勇于往前冲,给科学创造氛围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 电化 观察 精神鼓励
一、“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以后,学生们有了《科学》课,大部分学生都感觉到颇为兴奋,他们对教材爱不释手,翻来覆去地翻阅,这说明,孩子们求知欲旺盛,对科学感兴趣。实践也证实,学生们喜欢参与科学的研究,喜欢参加探究活动。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对学生介绍科学对人类的益处,培养学生们喜欢发言、积极交流的习惯,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之主动探究。科学实验就是在动手的基础上,让同学们画一画、测一测、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养成了动脑的习惯。一般而言,我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分析实验现象,观察具体事物,让学生动手“玩”个痛快,让他们在尽兴之余学到实用的科学知识。只有学生们有了实际的操作能力,然后才会产生大量的感想,最后才会对别人畅所欲言的交流经验。交流不仅仅在科学学习当中有巨大的优势,就是在与人处事当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基本能力。
二、“电化”教学提升学生的乐趣
《科学课》重在启蒙,教师要想办法启发大家不断的探索,以激励儿童的好奇心。教材的编辑者更是用心,在设计教材方面图文并茂、文字优美、解说动人,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在整个科学知识学习的过程当中,快乐始终穿插其间。此时,教师更需要“推波助澜”,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面,给大家更好的展示科学,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优化了教学环境,让大家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样一来,教师教得省心,学生学得容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给同学们设计了精美的课件,一个虎头虎脑的小朋友给大家“烧开水”,他给水壶注水注得满满的,可是他突然想到“烧时茶壶溢水”,这个时候,画面中的小朋友的头上出现了一个硕大的?是不是应该除去一部分冷水呢?大家展开了讨论,很多同学有看到家人烧水的情景,于是他们坚持说不能注满水,这样就得出了一个“物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结论,接着和他们播放一段视频――一群铁路工人在筑路,他们忙忙碌碌的,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工人叔叔在架线路的时候,不是把电线拉得笔直,而是有一定的松度,这和我们的学习内容有什么联系呢?学生的思维随着视频的播放而扩展,让教材的内容充满了生机,让严肃的科学和生活有机的在一起。
三、锻炼学生主动观察能力
少年儿童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喜欢探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他们的特长,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时学生们提出的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果教师直接回答,就是去了学生主动探究、观察的机会,他们对学习科学也会慢慢地失去兴趣,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让他们注重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仔细研究观察对象,符合观察的要求,明了自己观察的目的。
我在进行有结构材料的探究活动教学时,总是设计出一套缜密的思路,让大家认真地观察,仔细记录观察的过程,看看有什么发现和问题出现,这个过程是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暗示性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中,我特意从很远的地方找来几块外形与颜色都各异的石头,有浅色、中色和暗色,有的是块状,有的是斑杂状,有的是条带状构造;有的有很多气孔或者流纹构造。我让学生观察并不断地提问题:这几块岩石你知道他们的“出生地”吗?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它们都属于什么种类、都有什么样的用途?它们的颜色为什么不同?他们都含有什么不同的矿物质?用手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由于这种亲身的感知,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好的理解,提出的问题也更具有明确的现实性和科学性,课堂上能够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在课堂解决,使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课堂上不能解决的,留在课下让学生进行思考,对学习也是一种拓展。
四、给予学生精神鼓励
篇6
一、利用小学科学的趣味性带动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对于W习来说有极大的影响力,而我们经常引用的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因为我们都确信学习兴趣的存在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有莫大的帮助,就如同小学生往往都很喜欢玩游戏一样,他们会被游戏所深深吸引、无法自拔,也完全是因为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产生了相应的兴趣,而这份兴趣使游戏在他们的眼中被无限美化,所以他们才能够不知疲倦、废寝忘食。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其结果有天壤之别的。当一个学生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时候,通过学习兴趣的美化,他们所看到的知识就如同是小猫咪眼中的小鱼干、吃货眼中的饕餮盛宴一般,是会被深深地吸引住的,与此同时他们还能从知识的获取当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忘却时间的流逝,完全沉醉于学习之中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授课老师甚至不需要有过多的参与,仅仅需要在学生有走“弯路”甚至“错路”迹象的时候,给予一些方向上的指引,就能确保学生“走对路”的同时,彻底地将知识掌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个人的学习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授课老师很多工作量;反之,对于那些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而言,知识在他们眼中就是单纯的知识,没有学习兴趣的美化,知识就远没有那么有趣了,甚至于对于那些排斥学习的学生而言,知识更是要被丑化一些,在这种前提下想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难度无疑是非常大的。所以想要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性价比”最高的。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优势就在于此,相较之小学的其他学科而言,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无疑是最有趣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中的知识看起来都是那么神奇,所以对于培养小学生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要远比其他学科要简单得多,而且通过利用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授课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逐渐培养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来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综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科学小组的学习模式贯穿整个小学教学
小学教学当中,学习小组的学习模式并不新奇,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在通力合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不得不说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习小组却需要一些改良才好。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当中,学习小组的利用往往是有着很强随机性的,老师在分配学习小组的时候也是随便划出一个个的区域将学生凑成一个学习小组,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倒是没什么,可是对于那些较为内向、害羞、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想要在一堂课的时间内融入小组当中并发挥自己的才能,无疑是很难的。所以笔者认为,就学习小组的成员而言,固定的要比流动的要好,至少要保证一个学期内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不会随意替换,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所有的学生都照顾到。在学习小组进行总结发言的时候,也不要由学生自主选择,因为这样往往性格开朗的学生会自告奋勇去参与,而内向、害羞的学生则会选择“逃避”,所以在学习小组的总结发言人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固定的顺序来进行,强制锻炼那些内向、害羞的学生,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多地参与教学和学习活动。
因为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有很多互动的小实验是可以带动学生共同努力的,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适合学习小组的实施和学习小组的成长,所以通过在小学科学的课堂当中建立学习小组,并将学习小组拓展到其他课程当中,更有益于让学生通过共同努力来提高成绩,并因为每个学生所擅长的科目不同而使得学生在小组中有一定的话语权和自信心,更有益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科学;教师;学生
小学科学课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了科学教学的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科学知识。总体目标是要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但一线农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很难实现上述课程目标[1]。因此,本文将我们在科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浅析,希望能加强各地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教师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与教学效率
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学条件落后,教师的学科综合性差,远远达不到教科书教学设计的要求,严重影响了科学课的正常教学。已有研究表明[2],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学科性之偏失一方面表现为教学过程设计中对学科内容理解的误读,另一方面呈现了对小学科学学科本质理解的不到位,往往基于直觉与经验总结开展教学设计,因而无法设计出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这实质上表现为科学师范生的学科知识亟待拓展。因此,只有当教师深刻理解科学知识,把握科学的学科特点时,他才可能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概念和理解科学意义,也能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开展实验论证与解释的情境与教学过程,从而更能了解学生解决问题与科学探究的策略,进而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思考科学知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情境导入这一环节,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如上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在课堂导入时对学生提问:“我们的农田为什么可以种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庄稼呢?那土里到底有什么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以及争先恐后的发言,就明确知道了本节课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会引发更多的兴趣和问题,听课的时候也就会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学效果会很明显。课后,还可以布置课外试验:回家后,在自家田地里或者花园里挖土观察土的颜色,摸摸土的手感,观察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的特点。立足农村,设计简单试验,接触自然,动手实践,是极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最捷径。
(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比较匮乏,但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例如,在上五年级上册《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带到学校附近的河岸,进行室外授课,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河流两岸的地貌景观,对比河流两岸的地貌、景观和人文差异性等,在这种直观教学中,能更容易理解河流的特征,认识到河流对土地的改造作用, 从而丰富、增进和完善学生对河流的认识。
(三)投入情感教育
科学课教学中,教师最好与学生建立一个“伙伴”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更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教育情感。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们,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师自身的培训和指导
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有效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构建一个科学教师理论学习与培训的平台,帮助科学教师的成长。其中,强化各级教师培训工作仍是最主要的途径。根据多次调研[2],教师的培训应当转变培训的重心和形式。应当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对教材使用的具体指导,加强优秀观摩课的研讨,让一线教师多看、多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尤其是针对部分地区硬件不足、资源不够的现状,需要对教师进行可操作性的案例培训、教材分析,从教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入手,进行问题会诊,而不是空对空的理论说教,或走形式、走过场。
参考文献:
篇8
一、创设兴趣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什么叫机械》一课中,我是通过进入教室就用班级的拖把拖地,仅仅用了2分钟就把讲台附件的地面给收拾的干干净净,学生都很好奇,为什么邢老师进教室就干活呢?看到他们疑惑的表情,我又找到一个身材高大的同学和我一起拖地,但是我给他一把没有拖把柄的拖把,让他和我比赛,学生都笑了,说他输定了。这时我告诉学生,机械的一个特点,在后面的课堂上,学生在做其他的一些机械原理实验的时候能紧紧地和本课内容联系在一起,效果非常好。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我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我先拿出一个马铃薯,学生一起喊是土豆。我强调学名:马铃薯。然后我把烧杯装满水,让学生猜猜把马铃薯放到水中是什么状态?实验表明马铃薯在水中下沉。这时我告诉学生说老师有一种魔法粉(食盐),把它放到水中就会让马铃薯浮起来,然后把食盐放入水中并搅拌)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马铃薯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师:要想知道原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教师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选择生活中常见材料,方便学生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挂图、几段视频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电磁铁的性质》这一课中“电磁铁”的制作,教材选用铁定和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时,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如在《认识水》一课教学中,我选用冷开水、淡盐水、白醋和牛奶,把他们分别放入洗干净的烧杯中,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四种液体,让学生充分利用眼、鼻、舌头等感觉器官来感受不同液体的差别,从而深化对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而且透明的液体这一概念的强化,效果非常明显。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对课程的设计要重在过程,理清探究步骤
篇9
1.科学性原则
探究活动科学性的保证是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基础。探究活动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探究材料要科学,探究方法要科学,探究过程要科学三个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探究主题合理地选择探究材料,根据探究内容科学地选择探究方法,根据学情有目的地设计探究过程,关注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性,让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放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可变的、在探索中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空间、资源、内容、过程、结论、评价等多个方面,教师应该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来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时刻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同时满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教师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3.实践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以动手操作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方式上,有课件演示、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操作等;在空间上,不受教室所限制,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相关的活动场所;在安排上,可以按知识的逻辑进行,也可以按活动的逻辑进行。实践性是学生动手、动脑,动全身的真正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主体性原则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指导、协助和排难解惑的作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主设计探究内容与形式,最后也是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启发性原则
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而启发式教学是实现这种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更应该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在必要时才予以启发,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6.层次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和逻辑思维特点来进行安排设计,遵循内容从小到大,活动从易到难,要求从低到高这样的层次性原则,让科学知识逐步深入,不让科学探究太过简单,也不过度拔高探究难度,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同时保证探究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提高。8.创新性原则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创新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从改革传统的“满堂灌”、“一师言”的科学课堂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和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创新,科学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策略
1.精心设计,激发探究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做一系列的编排和预设。精心巧妙的活动设计有利于营造浓烈的科学探究氛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其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重点的确定、探究类型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
1.1探究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有所选择的开展探究活动,应选择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内容来让学生探究。如“摩擦力”一课,其中会用到“数据测量”、“数据处理”、“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又可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1.2探究重点的确定。在确立了探究主题后,就应认真分析设计的每个环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探究的重点。如在探究“摩擦力”时,在科学知识上的探究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决定因素和产生条件;在科学方法上的探究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侧重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探究的实质。
1.3探究类型的选择。很多教师对科学探究存在狭隘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有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才算是探究,其实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把科学探究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操作实验型:科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现象和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探究,再得出结论。(2)理想实验型:从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来看,很多科学规律和结论是无法在小学科学课堂用实验来完成的,这就需要通过科学思维来建立。如“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绝对零度”等。(3)访问调查型:调查访问也是一种科学探究方式,让学生在调查访问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4)讨论交流型: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达到互补的作用。(5)资料研究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学会分析、处理各种资料,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等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探究类型,促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开展。
1.4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①指导型:使用这种组织形式,教师应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属于学生独立探究的部分,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于不属于本探究主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应大胆指导,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本次探究需要强化的环节。②合作型:在科学探究中,很多探究主题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以学习对子或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③开放型:根据探究内容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和方向来开展探究活动。
1.5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针对一个具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活动计划,设计出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准备必要的材料和仪器。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器材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或用其他设备改造成所需要的仪器。
2.适时指导,自主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新课程倡导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工作,及时调控全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合适、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笔者在对小学科学探究课堂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直击要点,做到恰如其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并作出相应的假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思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一定的资源和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想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事实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后,观察到了“离酒精灯火焰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远的牙签后掉落”这一实验现象,教师追问:从刚才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只能总结出“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一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结论,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金属棒两端的温度怎么样?经过教师的这一点拨,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热是从物体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活动本身,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真情实感,组织学生相互点评、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科学真谛,让科学思想真正内化成学生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
3.抓住生成,深入探究
生成是以教师的预设为基础的,没有很充分的课堂预设,就不会有很精彩的生成,而生成又是对预设很好的补充和提升,只有当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抓住生成,探究才会深入,才会出彩。为了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进行课堂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在对一些小学科学教师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教师在上课前都会进行认真备课,有些教师的教案设计得还非常巧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但是,也常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力求“完美”,给学生留有的空白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走,让学生“补白”和“润色”的机会很少。笔者认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一个临场的智者,不要被自己课前的设计所禁锢,而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抓住动态生成的机会,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提升能力开辟“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条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正准备给学生讲解磁铁的磁极时,突然蹄形磁铁因为吸附力不够,从黑板上掉了下来,摔得支离破碎,当时教师也慌乱了,不知所措。其实当时教师可以跳出之前的预设,设计一个“寻找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活动,然后把接下来的探究交给学生,让大家一起来研究判断磁极的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已知磁极的磁铁靠近看它的吸引情况;把破碎的磁铁悬挂看它的指向;用小铁钉测试等方法。这样教师既可以很好地处理课堂突况,同时又可以抓住亮点生成,以一块掉落的磁铁带动全班学生对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体现生成的魅力和探究课堂的精彩,让探究课堂更具灵活性。
4.给足时间,充分探究
我们常常见到的现象就是:教师因为时间原因,简化探究过程,让探究草草结束,直接抛出结论,这样就致使探究未能充分进行,也不利于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方法的理解。充足的时间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保证,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究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尽情探究、充分探究。
三、强化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意义
1.提高科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时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科学方法和思维,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科学的真正含义。
2.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如何引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强调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转变学习方式,激发自主探究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由于受时间和教师课堂安排的限制,很多学生都不能尽兴探究,从而失去了再认识、再实践和再发展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推行“同主题拓展探究活动”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在一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围绕该探究主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发散和逆向等创新性思考,再小组合作设计改进的探究活动方案,然后进行后续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并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抽象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这样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其积极参与到探究中,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乐于探究。
篇10
关键字:学习兴趣 学习主体 科学探究
《大纲》把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纳入教学目的四要素(知识、能力、科学志趣、思想品德)之中。在学科教育中,我十分注重从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入手,并不断强化引导,使之发展成为志向,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培养儿童科学兴趣的基础教育为目标。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时时来问一个个为什么,足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学习科学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一、科学与科学教育
科学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问,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数学,它是科学经常使用的主要语言,可以用来严格地分析与表达某种科学思想或变量间的关系。
科学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科学方面的教育。人类长久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需要代代相传,科学工作需要不断延续,这些都需要通过科学教育来实现。多少年来,科学教育主要传授科学知识,使学生能接受这些知识,更好地去了解人类所生活的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同时也从这些学生中选拔出适合从事科学事业并愿意为之献身的后继人才。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培养科学家为目的的。因此,它在教育目标上只重视学科知识,忽略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往往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脱离了生活实际;在教学中以教师灌输为主,缺乏学生主动的学习;在评价上注意甄别选拔,打击了学生的自信,磨灭了他们的兴趣。这样的科学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当然是势在必行的了。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1.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基础
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兴趣和求知欲的萌芽,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
2.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必要途径
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模拟实验,教学游戏,以及实物实验等。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题,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能全面发展儿童的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因而广泛适用于各科教学。激发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疑,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以有学生参与的录相带、录音带、幻灯片为教学手段,对学生兴趣的刺激是很强的,偶尔使用则终身难忘。
3.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辅助工具
兴趣一旦被坚韧不拔的志向导引,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做到:热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改革教学思想,贯彻愉快教育原则,大力实施良好习惯、科学态度及竞争、奖励等措施等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师的学识素养、言行举止、科学态度、勤奋的作风,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志趣的形成。我经常用科学家幼年的故事,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如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热情从事学习,搜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此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科学探究从身边事物开始
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的混合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
还要做到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创新,能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例如:学生制作船,围绕此活动,学生在选材上形式各异,有纸折的船,有纸盒拼凑的船,有泡沫雕刻的船,有一次性筷子编成的船,有饮料瓶做的船,有木块做的船。由于材料不同制作的方式也不一样,用途和功能也各显其能。由于学生的审美观不一,对船的装饰也各有千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学生作品展上,学生对自己的创作作品都充满了成就感,喜悦和欢乐的心情溢满活动的全过程。
孩子们关注生活,从每天吃的食物开始,他们调查了同学们每天早、中、晚餐的食谱,一年四季的变化,然后,又找来米饭、馒头、肉、蔬菜等来分析每种食物的营养成份,他们通过上网、上图书馆、上资料室、拜访专家等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活动之后,为同学们制定了一套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学生每天吃的参考营养食谱,这套食谱迅速地送到了孩子的家长手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首肯。孩子们中间偏食的现象减少了,有些体型偏胖或偏瘦的孩子们知道该多吃什么,不该多吃什么,一段时间下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孩子们创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