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范文

时间:2023-04-05 22:3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组织社会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组织社会学

篇1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政府部门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沟通、协调、监督等行政行为的总称。社会管理的能力也是政府能力的重要方面,包含政府部门对于社会的控制力和导向力,直接影响到政府职能的实现。长期以来,如何创建一个能实现社会良好治理的社会管理模式,一直都是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从改革开放前采用的单位制,到八九十年代采用的街居制,都是我国政府追求良好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近年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频繁出现,中国的社会管理面临着“失范”的风险。为了控制社会风险,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当前我国很多地方采取了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其成效不能低估,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分析。

一、单位制:社会管理的传统模式

(一)单位制的特征

单位制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称为单位。[1]单位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单位制中的国家垄断控制资源的供给。单位制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控制了几乎所有的资源,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国家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由国家所建立的‘单位组织’中,由这些单位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合法性,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控制他们的行为。”[2]单位制下的“单位”也可以看作是政府的延伸,承担了政府的分配资源的功能,而政府本身则是一切资源的垄断者,是个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

其次,单位制的组织机理是国家与单位、单位与个人双重的依附与庇护。单位依附于国家,国家为单位提供庇护。同时,个人必须依附于单位,而单位为个人提供庇护。美国学者Andrew. G. Walder曾提出研究20世纪中后期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崭新视角――单位和单位依附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体系属于再分配体制,所有的资源都由国家来统一分配,单位的资源来源于国家,但国家再分配的功能也必须依赖于单位来实现,单位和国家之间形成了依附与庇护的关系;在短缺经济以及单位占有和使用资源的条件下,职工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是通过单位来分配的,职工与单位之间也形成了依附与庇护的关系。”[3]

第三,单位制中的单位承担了无限的社会功能。“从单位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单位作为‘小福利国家’,向单位人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福利保障。一个人一旦进入单位, 单位就有代表国家对其生老病死、吃喝拉撒负责的无限义务。”[4]在这个意义上讲,单位成为社会的代名词,单位的概念与社会的概念无限重合。

(二)单位制的执行效用

首先,单位制的实施使得单位与其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保护――束缚”机制。单位给城市居民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物质和社会资源,保证了他们的生活,但是后者付出的代价却是选择自己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最终形成了一种依附性的人格,限制了人性中的创造力。因为一旦离开了单位的庇护,个人就是孤独的和无所依托的,根本无法获取生活所需的必要资源。同时,“单位所控制的资源不仅包括以货币和实物体现的物质生活资源, 而且包括无形而重要的‘制度性资源’”,[5] 如机会、权利、社会身份等等。如果个人希望从单位中获取这种制度性资源,那就必须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接受单位的束缚和控制。

其次,单位制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生活组织化的实现,保证了社会生活的秩序。单位制下的个人必须做好单位所赋予的角色,遵循单位中的秩序而无法脱离单位自主行事。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组织化的社会生活,这种组织化自由度极低,但却保证了社会生活的极端稳定,克服了传统中国“一盘散沙”式的结构性危机。同时,“单位制度也建立起了一种高效率的社会政治动员机制,有效地满足了党和政府运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大规模地组织群众投入各种政治运动,以实现党和政府的各项战略意图的需要。”[4]

第三,单位制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了社会控制。“全国人民几乎都被纳入了行政权力的控制范围之内,国家的触角延伸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整个社会实现了高度的整合。”[6]中央政府借由单位制运用行政权力塑造了一个“无缝隙”的政府,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国家经由单位对每一个体制内的人负责,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社会失范的可能性,实现了社会控制。

二、网格化社会管理:当前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网格化社会管理是一种数字化社会管理模式,主要是运用地理编码技术、网络地图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将不同街道、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使其部件、事件数字化,同时将部件、事件管理与网格单元进行对接。形成多维的信息体系,一旦发现问题,都能及时传递到指挥平台,通过指挥平台通知相应职能部门解决问题,实现社会管理空间和时间的无缝衔接。

(一)网格化社会管理的运行流程

图1网格化社会管理运行流程图1.信息收集。网格长对本网格区域内各类不稳定因素、治安隐患、事故隐患、居民矛盾进行随时排查,监督员在若干单元网格内巡视,在县级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接受社会公众的举报。上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领导批转的问题,由监督员进行核实。对于能在自然村(社区)解决的问题,解决后登记备案;需要上报处理的问题由自然村(社区)或监督员提交乡镇(居委会)处理并备案;需上报县级指挥中心处理的问题由乡镇(居委会)上报或监督员直接上报,真正做到“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

2.案卷建立。县级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的坐席人员接收各乡镇(社区)或监督员上报的问题和各类信息,根据部件、事件的处理预案进行立案,并报值班班长审核。

3.任务派遣。县级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值班班长将立案的案卷进行分解,确定责任单位,并交由坐席人员派遣至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置。

4.任务处理。相关责任单位按照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的指令,按规定组织力量到现场进行处置。涉及多个部门联合答复解决的问题,由责任单位协调各协办单位答复或解决,并由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督促落实。

5.结果反馈。各相关责任单位对问题处理完毕之后,要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系统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

6.核查结案。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的坐席人员利用短信和网络等方式通知相应区域的监督员到现场核查问题处理情况,并将信息反馈至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经坐席人员核查、值班班长审核后,若上报的核查信息与问题处置标准一致,协调服务中心将进行结案处理;若未达到处置标准,将由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立案督办。如督办未果将转交县效能办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7.综合评价。在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平台系统中设置绩效评价模块,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同时,社会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定期问题处置情况和各责任单位的绩效评分,接受社会监督。

(二)网格化社会管理的配套机制

1.“网格化管理”问题流转机制。在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领导组与部门、部门与乡镇(居委会)、部门与行政村(社区)之间建立问题流转办理机制。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监督员汇报工作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及矛盾纠纷排查情况;每月底进行经验总结和下月工作部署。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建立基础台账,统一登记、造册、分类,真正做到“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对群众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由行政村(社区)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信息平台提交乡镇(居委会),乡镇(居委会)再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信息平台通知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县直各部门要及时答复或解决乡镇(居委会)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信息平台提交的问题。

2.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对于各部门、乡镇、行政村在职权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县级政府建立了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采取联合执法形式予以解决。

3.“五个每天”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以网格化社会管理监督员即网格员上报案件为切入点,监督员在负责区域内不间断巡逻,对各责任主体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形成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即“五个每天”:责任主体“每天维护”;城市管理监督员“每天监督”;社区、乡镇等“每天管理”;县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每天执法”;数字化管理平台对五类主体(产权主体、责任主体、监督主体、管理主体、执法主体)“每天评价”。通过“五个每天”管理体制,有效推进各方认真履行职责,实现管理的社会化和常态化运作,提高城市(农村)问题的及时解决率,改善城市(农村)面貌和秩序。

4.建立量化绩效考评体制。将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纳入县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打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将考核评价结果在政府网站以及报纸等媒体和信息平台进行公示,逐步推进监督方式的社会化和公开化。

(三)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特点

1.组织架构特点:打破部门区隔,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以往的社会管理之所以没有效率,原因是社会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当中而没有形成合力,社会管理的问题却往往是复杂多元的,远远不是单个政府部门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这时候部门分立区隔的劣势就凸显出来了,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基本缺乏协调联动机制,出了问题之后互相扯皮,谁也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处理问题。而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其实创建了一个社会问题的分拣和处置平台,通过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这个平台统一把收集到的问题加以归类和分拣。这样不仅避免了各个横向的职能部门自己分类和处置问题所可能带来的不科学和不积极的情况,而且形成了一个处理问题的协调和监督机制。不仅可以协调有关的部门来共同处理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对问题处理的最终结果形成监督和控制。

2.管理技术特点: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格技术应用于政府的社会管理事业当中,实现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社会管理的又一大特点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说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就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到政府社会管理之后的产物。社会管理所一直面临的问题就是社会管理的幅度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政府所面对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分散而且异质化的社会,社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庞杂,而且我们社会管理的中心――政府也很难保证自身所有的政策都能覆盖到社会的边缘,社会控制、社会管理、社会秩序维护的能力也并非那么强。不过,当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到社会管理当中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虽然整个社会的分散性和异质性依然没有改变,但是政府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可以显著地增强自身社会管理和社会秩序维护的能力。尤其是在网格化社会管理中,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建立网格化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显著地增强信息收集和传递的效率,把社会管理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行政流程特点:被动处理与主动吸纳并重,实现了社会管理的双向互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往往是一种被动的社会管理模式,被动性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问题的发现主要依靠群众的举报和反映,而且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还依赖于群众的反映是否找到了正确的接受单位,并且相关单位对于问题的解决还必须是热心尽责的。而在实际的社会管理实践中,这些条件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具备。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则创建了一个社会问题的收集和归纳平台,通过网格员的努力把社会问题发现和收集起来,而不是让单个的老百姓去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和介入。这样社会问题的收集就拥有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网格员的主动吸纳和收集,另一种是根据群众的反映。而且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双向互动的,网格员也需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群众也可以对网格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三、社会控制思维的延续――单位制与网格化的相通之处

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虽然是一种新出现的社会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社会管理的模式却并非是完全创新的,其中仍然包含着单位制社会控制模式的基因,二者之间仍然有内在逻辑继承性。

(一)社会管理的核心推动力:政府及其拥有的行政权力

单位制中的企事业单位部分承担了社会管理职能,而这部分社会管理的职能是由政府赋予的,而且从根本上来看应该由政府来承担。可以说是政府借由单位这只手实现了对单位中的个人的管理,虽然单位是个人的直接管理者,但是从根本上说政府才是最终的控制者,单位只是一个实现社会管理的中介工具。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中,虽然不是由单个的单位来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但却是由一个统一的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来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这个大型“单位”的职能基本上是无限的,几乎所有的社会上的问题都可以由它去组织协调。这个网格化协调服务中心却并不是一个社会性质的组织,而是由政府创建的一个行政性质的组织,它的运行依赖行政资源,耗费公共财政。可见,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推动力还是政府及其拥有的行政权力。

(二)社会管理的方式:社会管理行政化的路径依赖

“‘社会管理’在中国基本上就是政府管理社会,是行政对于社会管理的吸纳和化解。似乎社会管理工作只能通过行政化方式来进行。无论何种需求都必须被吸纳到行政运作机制中才能得到化解与解决。”[7]在单位制中,社会管理的方式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工作单位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单位负责职工的薪资、升迁、调动等一切管理活动,员工需求的回应也只在单位内部进行。到现在,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方式依然是一种行政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县级政府建立一个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来推动网格化社会管理这项涉及到社会整体运行的公共事业,出发点无非是维持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但是采取的方式依然是行政化的,不是通过社会自身和自发的力量去维护社会秩序,而是通过再设立一个政府部门去统筹协调社会反馈的各种问题,而且对于反映的问题往往一股脑地通过网格化这一统筹平台加以分拣,然后分配到各个政府部门加以解决,在必要的时候还充当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整个运行流程就是一个收集社会问题然后通过行政手段加以解决的过程,很少考虑其它利益主体的意见。这种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式与之前单位制下应对社会需求的方法没有本质区别,是一种行政化路径依赖的结果。

(三)社会管理依赖“中介组织”:单位抑或网格

在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模式中,单位的角色就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介。国家如果直接面向个人提供和分配资源,会造成行政成本高、执行效率低,所以国家通过单位来实现资源的分配,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其实是依赖单位进行社会管理的。不过与此同时,由于国家对于资源的垄断,个人也只能依附于单位才能从国家那里得到较良好的社会资源,形成了一种双重的依附与庇护的关系。个人依附单位,单位依附国家,反过来讲,国家庇护单位,单位庇护个人,于是,单位就充当了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中介组织。而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再也不可能去垄断社会资源的分配,个人也无需一定通过单位才能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于是这种依附与庇护的关系也就解体了。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国家对于社会的管控力的下降,整个社会的失范行为增多。这时候国家就通过建立网格的方式来增强对社会状况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增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网格也充当了一个中介组织的作用,既要向政府部门反映社会的问题,也要帮助公民个人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社会管理的目的:社会控制导向重于社会发展导向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力量保证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确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8]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采用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模式和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都可以实现社会控制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目标。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过单位包办和控制一切的手段把个人牢牢地与单位连接在一起,单位成为个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依托,个人必须通过单位才能获取必要的社会资源。这样一来,社会控制就实现了,国家可以通过单位来控制个人,进而控制社会秩序。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也是同样的目的,通过建立网格的方式把每一个公民个人都框到一个网格当中去,由网格员来负责向政府反映网格内民众的意见和问题,然后由一个统一的网格化管理协调服务中心来协调处理社会问题,进而通过社会问题的解决来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简而言之,不管是单位制还是网格化的管理模式,社会控制的意味在其中都体现得较为明显,都强调运用行政的力量来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单位制和网格化则是两种维持稳定社会秩序的管理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没有强调社会本身的自主性和活力,推动社会本身的良性发展并不是这两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目标。

四、超越单位制:网络化治理的生发

(一)网络化治理应运而生

网格化社会管理方式有一些单位制社会管理模式的基因,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网格化社会管理就一点优点也没有,是一种应该被抛弃的社会管理模式。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政府内部横向的部门区隔,构建了一个统筹协调政府各部门,让它们联合起来去解决某一个问题的协调机制,提高了政府部门处理社会事务的效率。但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协调和联合还是很难达到社会事务的良性治理,因为政府虽然强大却并不具有完全控制社会的能力,社会的事务单靠社会中的某一组织――政府去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更好地处理社会事务,实现优良的社会秩序,必须依靠各个社会组成部分的协调和联合,于是,“网络化治理”便应运而生了。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合著的《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 提出了 “网络化治理”的概念。网络化治理是“管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供应商网络的政府管理”,当“政府横向联合并纵向推行服务的时候”,[9]政府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供应服务问题。 通常的解决办法是政府将各种复杂的问题组合在一起,然后将需要提供的服务安排给各个组织,这样就可以创造一个广泛的、互相连接的、以顾客为导向的网状服务网络。“网络化管理主要表现是高程度的公私合作, 又意味着政府有效地管理公私合作网络。 网络化治理针对的是公共治理,除了传统的层级治理外, 还必须依靠各种合作伙伴建立起横向的行动线。”[9]

(二)网络化治理对于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补构和超越

1.治理主体的转变:从单主体到多主体。现在推行的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主张政府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收集社会信息然后加以整合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治理的主体依然局限在政府这个单一的主体。而网络化治理的模式则认识到了在现代社会只依靠政府这个单一主体是不够的,任何单一主体都不具备独力建立良善社会的资源和能力,每个治理主体都只在自己特定的领域内有比较优势。所以,社会的良好治理一定是各个治理主体“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的结果。具体来说,治理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等四种不同类型的主体。政府只是治理网络中的一个中心和节点,并不负有处理所有社会事务的无限责任。

2.治理工具的运用:从强力管控到平等沟通。现在所实施的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把每个人公民个体都框到一个网格中去,由这个网格来收集和处理问题,采取的手段主要是管控式的。这种管控式的手段在现代社会的效用必然会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网络化治理则减少了这种管控手段的使用,着重采用沟通协商的手段来达成意见的整合。而且政府在其中依然需要发挥比较大的作用。“政府作为在政策网络中具有‘驾驭’能力的主体,灵活地运用各种治理工具,影响和协调其他主体的行为,发挥‘领航’的作用,实现对目标群体行为的改变,达到预期目的。”[10]

3.治理流程的再造:从单向度推进到螺旋式上升。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中,治理的流程主要是单向度推进的,网格员反映情况,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网络化治理则实现了政府的流程再造,“以业务过程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公民导向、组织变通、向基层授权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的目的,以期政府组织绩效的显著提高,进而推动整个组织结构的优化。”[11]可见,网络化治理的流程不是单线的,而是实现了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的双向互动,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运行过程。

篇2

课题组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

1、学法指导

我们认为,学法指导是一个重要手段,如果不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就难以进行,学生就无所适从。学法指导可由浅入深,课题组从简单开始,如学习中常用的圈点勾画法,这种符号标记法表面上看非常简单,每个学生都能做。在学生掌握圈点勾画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其运用批注法,批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批注的形式多样,内容不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学习内容。有些学生对于概念比较敏感,着重批注重点字句;有些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着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基本教学模式

“指导――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实践去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前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借鉴的特点,分四步进行:

第一,自学生疑。这是创新学习的起点,也是归宿。学习者在明确了学习的内容之后,通过自学,一方面看看用自己的能力,借助辞典及其他一些资料,能弄懂哪些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发现在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质疑,以便在与同学、同伴、教师等交流中提出。第二,归纳释疑。对学习知识的归纳整理,一般的学习者是简单小结,很少有归纳知识内容的。创新学习提倡学习者要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前后左右相互联系,悟出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包括疑难问题。相对而言后者更重要。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提出独特的见解,利于下一课学习。

后期教学模式:激趣和要点提示――学法指导――自学课文――讨论或表演 ――总结和练习。

(1)激趣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好奇心,要点提示是根据单元目标或本课特点提出的,问题必须精简,只需一两句就足够了,过多学生就忙不过来,也失去了自主发现的空间,没有要点容易失控。

(2)自学课文。学生自学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有些要求一定速度的阅读,教师应事先估计好时间,并明确限时。如果自学不足,自主就缺乏实效。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案计划,认为自学这段时间过长,课堂没气氛,匆匆地结束,则会造成下一环节的不顺。

(3)总结与练习。讨论或表演的过程随意性强,内容比较分散,教师还必须组织完成一个总结的过程,对讨论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共享成果,这一步也可让学生来归纳,教师适当提示即可。

两个模式都强调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因材施教,前者似乎更重问题的质量和解答,后者相对全面,有学法指导,有感情投入,有多样形式。无论怎样,作为课堂教学,质疑始终是最重要的。围绕质疑,我们可投入情感,可渗透学法,形式多样。

3、实施策略

两种教学模式,相应地就有两个实施体系,第一种教学模式,我们采用的策略:

(1)启发指导策略。教师启发引入问题,布置学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采用的指导形式有点拨、讲解、追究、讲评、总结等。点拨,即学生在分析、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思路贫乏时或进入“死胡同”时,教师予以点拨、疏通思路。讲解,即学生在碰到十分陌生的知识时,教师予以少而精地讲解,给学生排难解疑。追究,即学生碰到一些相互联系、又容易引起干扰的知识时,教师根据学生能理解、接受的程度,施行追究,以期弄个“水落石出”。讲评,即针对学生有创见的想法或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予以讲清错误的原因,促使学生真正领悟。总结,即教师对知识加以归类,使其系统化、概括化,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激发思维策略。思维是人脑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间接地、概括性地反映了事物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衡量个人自主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指导――自主学习”的核心所在,其主要策略为:

第一,计划地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a利用问题启发,便学生思考具有方向感。在学生学习开始之前,教师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有明确的思考目的,通过阅读课本来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b精心小结,培养思维的概括性和严谨性。“指导――自主学习”采取的是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辅导、启发、小结等活动的结合,其中小结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于一般性的教学内容,可采用提纲式、测验式的小结形式,对学生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对于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内容,教师则可采用质疑式的、讨论式的小结去帮助学生理清思考的思路,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严谨性。

第二,用问题培养多种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按其性质可分为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顺向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等思维方式,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具有更大的作用。A、抽象概括,发现规律。教师可给出一组带有规律性的练习,让学生完成后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且用语言进行叙述。如四大文明古国,按流域、年代、文明成就列成表格,请学生回答,填写后归纳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规律,即都发源于大河流域。B、多题一解,举一反三。教师可给出不同叙述方式的一组题,让学生解答并指出题目的共同的思维方式,或根据某一思维方式将结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第三,深化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教师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中尽量利用变式复习与阅读来进行思维训练,对于某一知识,既注意一般情况下的结论,又注意特殊学习情况下的相应结论的变化和联系。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利用渗透本学科思想的实践活动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如参访、考察、调查历史古迹、家乡变迁等,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历史规律的把握。

第四,开展学生自我检查能力的策略。自我检查的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检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在开始阶段,我们教给学生如何自检,在课堂上不断地巡视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自检情况(如是否认真核对答案等),在课后还要收部分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差生的作业),来认真检查(主要检查完整程度),每次的小测验都由教师认真批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我们拟定的学习的提纲,从教材中找出答案,写出章节或单元总结,归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发现和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边学习边概括,学会做笔记,如眉注,加上补充的内容等。

4、对教师的要求

篇3

摘要:高校学生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能力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针对高校学生会现状,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着手,对高校学生会组织建设进行初步探索,为高校学生会组织建设整改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建设

高校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组织中规模最大、在学生范围内影响最深、对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作用最广的学生组织,在广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学生会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在广大学生工作者的努力下,学生会建设虽然有一些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高校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组织中规模最大、在学生范围内影响最深、对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作用最广的学生组织,在广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学生会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在广大学生工作者的努力下,学生会建设虽然有一些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高校学生会的定义及机构设置

1 高校学生会的定义及机构设置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明确规定:学生会即大学生联合会,是高校学生的基层组织,也是高校最重要的群众性组织,受学校党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依照法律、学校规章制度规定本组织的章程,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组织成员由广大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不仅有服务同学的责任,而且有协助校方的义务,也是学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明确规定:学生会即大学生联合会,是高校学生的基层组织,也是高校最重要的群众性组织,受学校党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依照法律、学校规章制度规定本组织的章程,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组织成员由广大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不仅有服务同学的责任,而且有协助校方的义务,也是学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会一般分两级建设:校学生会、各系学生会。学生会机构一般设置主席团、办公室、秘书处、学习部、宣传部、文艺部、女生部、生活部、体育部、外联部等部门。各部门是学生会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在全校、各系范围内开展活动。

学生会一般分两级建设:校学生会、各系学生会。学生会机构一般设置主席团、办公室、秘书处、学习部、宣传部、文艺部、女生部、生活部、体育部、外联部等部门。各部门是学生会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在全校、各系范围内开展活动。

2 当前高校学生会建设存在的不足

2 当前高校学生会建设存在的不足

2.1 管理制度不规范,执行力薄弱

2.1 管理制度不规范,执行力薄弱

因各院校情况不同,各学生会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略有不同,但大部分缺乏对学生干部有效的选拔、考核和监督机制,导致学生会干部素质良莠不齐。此外,学生会工作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做到真正的“立足于同学,服务于同学”,导致组织内部缺乏凝聚力,因此,在学生组织内部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加大执行力度任道而重远。

因各院校情况不同,各学生会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略有不同,但大部分缺乏对学生干部有效的选拔、考核和监督机制,导致学生会干部素质良莠不齐。此外,学生会工作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做到真正的“立足于同学,服务于同学”,导致组织内部缺乏凝聚力,因此,在学生组织内部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加大执行力度任道而重远。

2.2 缺乏自主性,依赖性过强

2.2 缺乏自主性,依赖性过强

学生会承担组织和策划大型校园活动、维护大学生利益、参与管理学生事务等工作。学生会工作是一项常变常求新的工作,要求学生干部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方能紧随时代的步伐。一些学生干部往往缺乏自主性、创新性,在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方面盲目听从上级安排,过分依赖传统形式,不主动创新、改革,不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较少参与问题决策,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性质发生变化。

学生会承担组织和策划大型校园活动、维护大学生利益、参与管理学生事务等工作。学生会工作是一项常变常求新的工作,要求学生干部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方能紧随时代的步伐。一些学生干部往往缺乏自主性、创新性,在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方面盲目听从上级安排,过分依赖传统形式,不主动创新、改革,不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较少参与问题决策,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性质发生变化。

2.3 学生干部素质良莠不齐,学生会形象扭曲

2.3 学生干部素质良莠不齐,学生会形象扭曲

学生会干部一般都是大学里的佼佼者,但是一些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以为加入学生会就会很有面子,不惜一切手段加入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导致学生会干部良莠不齐。而且,有一些学生干部忘记自己的职责,忘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脱离群众。因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学生会形象扭曲,使学生对学生会丧失信心。

学生会干部一般都是大学里的佼佼者,但是一些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以为加入学生会就会很有面子,不惜一切手段加入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导致学生会干部良莠不齐。而且,有一些学生干部忘记自己的职责,忘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脱离群众。因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学生会形象扭曲,使学生对学生会丧失信心。

2.4 学生活动时间扎堆,内容单一

2.4 学生活动时间扎堆,内容单一

学生会部门较多,很多学生干部“新官上任三把火”,每个部门都在上任后组织策划学生活动,导致很多活动扎堆,参加活动的学生忙不过来,不能全身心参加,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如果把校园活动分为娱乐性、经济性、社会性、思想性四个层次,恐怕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会活动都停留在娱乐性的层面上,很少有经济性、社会性的活动,思想性的活动更少之又少了。而且这些学生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单一,没有创新,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弱。

学生会部门较多,很多学生干部“新官上任三把火”,每个部门都在上任后组织策划学生活动,导致很多活动扎堆,参加活动的学生忙不过来,不能全身心参加,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如果把校园活动分为娱乐性、经济性、社会性、思想性四个层次,恐怕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会活动都停留在娱乐性的层面上,很少有经济性、社会性的活动,思想性的活动更少之又少了。而且这些学生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单一,没有创新,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弱。

3 针对高校学生会建设的建设性建议

3 针对高校学生会建设的建设性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学生会规章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3.1 进一步完善学生会规章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良好的制度是保障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前提。根据学生会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灵活又充满激励的内部管理机制并严格执行之,使学生会干部明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职责,各项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按部就班,为学生会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保障。

良好的制度是保障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前提。根据学生会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灵活又充满激励的内部管理机制并严格执行之,使学生会干部明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职责,各项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按部就班,为学生会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保障。

3.1.1 健全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根据各高校自身情况,各学生会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精简学生会人员,明确各部门职能,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发挥学生自己的力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3.1.1 健全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根据各高校自身情况,各学生会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精简学生会人员,明确各部门职能,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发挥学生自己的力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3.1.2 完善学生会干部培养机制

3.1.2 完善学生会干部培养机制

①建立健全的选拔机制。依照团的章程、学联和学生会章程及相关制度,坚持“自愿、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民主选举、组织推荐等多种方式,选拔一批有责任心、素质高的学生干部。

①建立健全的选拔机制。依照团的章程、学联和学生会章程及相关制度,坚持“自愿、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民主选举、组织推荐等多种方式,选拔一批有责任心、素质高的学生干部。

②完善考核机制,奖惩分明。建立干部工作档案,对其作风态度、工作情况、协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及时反馈,为学生干部奖惩和继续升级提供参考依据。对工作成绩显著、群众基础较好的学生干部给予奖励,对“浑水摸鱼”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形成“人人争先进,人人做实事”的良好风气。

②完善考核机制,奖惩分明。建立干部工作档案,对其作风态度、工作情况、协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及时反馈,为学生干部奖惩和继续升级提供参考依据。对工作成绩显著、群众基础较好的学生干部给予奖励,对“浑水摸鱼”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形成“人人争先进,人人做实事”的良好风气。

③完善干部培训机制。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中的表率,必须以身作则。只有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影响力,才能团结身边的同学,共同完成学生工作。所以对于学生干部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思想教育与系统培训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能力;经验交流与日常工作总结相结合,相互借鉴工作方法,实施实践。

③完善干部培训机制。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中的表率,必须以身作则。只有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影响力,才能团结身边的同学,共同完成学生工作。所以对于学生干部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思想教育与系统培训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能力;经验交流与日常工作总结相结合,相互借鉴工作方法,实施实践。

3.2 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能力

3.2 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能力

学生会由于受团委指导的束缚,一味的协助上级开展活动,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所以应该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能力,改团委指挥为团委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改变团委对学生会束缚过多,学生活动走老套路的现状。

学生会由于受团委指导的束缚,一味的协助上级开展活动,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所以应该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能力,改团委指挥为团委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改变团委对学生会束缚过多,学生活动走老套路的现状。

3.3 注重创新,提高活动层次

3.3 注重创新,提高活动层次

学生会组织策划活动要注重内容新颖、多样,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大事,将活动层次提高上去,不要仅仅局限于娱乐性,要多从社会性、思想性方面着手,在增长课本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做铺垫。

学生会组织策划活动要注重内容新颖、多样,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大事,将活动层次提高上去,不要仅仅局限于娱乐性,要多从社会性、思想性方面着手,在增长课本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做铺垫。

4 结语

4 结语

我们的社会和政党发展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同样高校学生会建设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过程,充分的使学生会组织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发挥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们的社会和政党发展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同样高校学生会建设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过程,充分的使学生会组织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发挥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2007年10月1版.

[1]《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2007年10月1版.

[2]《高校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全国学联,2006年8月29号.

[2]《高校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全国学联,2006年8月29号.

[3]姜海涛.基于高校学生会现状的几点建设性思考[J],高教研究,2011.

[3]姜海涛.基于高校学生会现状的几点建设性思考[J],高教研究,2011.

[4]王健.高校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

[4]王健.高校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

[5]蔡丹,王大铭.浅论高校学生会建设[J],价值工程,2010.

[5]蔡丹,王大铭.浅论高校学生会建设[J],价值工程,2010.

[6]韩志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会建设研究[M],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职高专辅导员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9-03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当前中央和高校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广西共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柳州市有8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生源85%主要来自广西各民族地区,在校学生民族身份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回族,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各民族风土人情有的相似、有的迥然不同,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也与非民族地区院校辅导员工作有迥异之处,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更需对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民风民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与学生交流、沟通。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进度,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间接影响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各民族学生在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社会学视角,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要依靠国家政策、高校重视、扶持、辅导员自身提高多方面相互作用,才能从制度、发展前景、职业评价、职业声望、工作条件等方面探索、实现专业化途径。本文以广西柳州市为例,对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作深入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专业化的含义

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获得专业标准和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提到职业如果要被认可为,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三是专门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实施专业性守则。那些被社会认可为专业的职业群体一方面对社会有不可或缺的功能,社会赋予从业人员极大的责任并提出了很高要求;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履行社会职责过程中要花费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专业群体又有更多的社会地位资源,如权利、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途、工作条件、职业声望等。换言之,能占据社会分层中的较上层。因此,对于一些新兴职业来说,其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提升职业群体社会地位的过程。此外,不同的学者对专业含义有不同解释。如社会学学者弗雷德逊认为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获得履行他的特定的工作的排他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同时,有权利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实质上是辅导员具备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应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概念是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工作在广西柳州市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

二、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调查问卷分析

本文主要以广西柳州市为切入点,对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包括年龄、民族、学历、工作年限、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岗位津贴、职称评定、思想状态、进修培训制度、职业声望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包括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共156份,回收问卷142份,回收率91%。以下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问题一:辅导员年龄。参加问卷调查的柳州市辅导员(包括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中,年龄在23~30岁年龄段的辅导员占的比例为87.4%;年龄在30一40岁之间辅导员占9.7%;年龄在50岁以上的辅导员占2.9%。由此可见。民族地区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年龄的比例偏向于年轻化,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中年辅导员、班主任少。

问题二:学历。高学历的辅导员比例较大,本科生占56.3%,研究生(包括在读研究生)占30.7%,大专9.1%,中专3.9%。

问题三:岗位所属。辅导员工作在您所在的学校属于教师岗位还是行政岗位?96.6%的学校直接把辅导员的岗位设置为行政岗位,只有3.4%的学校让辅导员自行选择,根据自己的意愿,既可以选择行政岗位,也可以选择教师岗位。调查显示,把辅导员定向为行政待遇的院校在提拔行政人员时,辅导员也不占优势。

问题四:培训、继续再教育。您是否参加了辅导员岗前培训?65.9%的辅导员明确表示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即派到由教育部委托的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了培训;13.7%的辅导员工作的第二年参加培训;16.4%的辅导员则轮流参加辅导员的岗前培训,而4%的辅导员参加工作五年仍未有机会参加任何培训。

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任职工作年限、职称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在辅导员队伍中,获副教授、教授职称的在岗人员很少,即便有,这些获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几乎均为学生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或主管,而不是在一线工作的专职辅导员。

问题五:民族。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民族成分,汉族占96%,壮族占3%,其余占1%。

问题六:职业声望。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在各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情况如下:91%的辅导员自我意识在学校的地位最低;其他非专职辅导员教师队伍当中,有95%的教师不愿意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同时,89.5%的教师从事班主任带班工作的,带满一届之后基本上不愿意继续带班。

在调查岗位职责当中,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烦琐、分工不明,相关责任不清。

调查问卷显示,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范围包括: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心理疏导、奖助学贷、宿舍管理(宿舍卫生、宿舍安全、辅导员晚上值夜班)、负责学校教室卫生、家校联系、社团文化、勤工俭学、党、团员的发展、实习工作、就业指导、就业材料的收集、整理、征兵工作、毕业生学费的清理、毕业生代偿学费的跟踪、毕业生在校期间贷款还款的跟踪、催款……辅导员的工作几乎在学校的每个部门都涉及。学生宿舍有问题,灯坏了、水管漏了、垃圾没有人清理,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反映到后勤服务中心,得不到解决,还得辅导员亲自去交涉。甚至,班级同学的东西被盗,都要由辅导员了解情况,写明材料。因此,在民族地区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不但琐碎,而且得不到重视。

三、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与教师队伍相比较,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烦琐、复杂,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没有有效发挥其工作的有效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职业评价偏低。由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辅导员在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声望偏低,仅有7.3%的调查对象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许多学校领导和专业课教师认识层面上,对辅导员工作存在认识误区,使得辅导员职业评价普遍低于专业教师职业评价,甚至出现一些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目前有两种现象:第一,偏重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认为辅导员只是简单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均要落实到辅导员、要求辅导员去做去布置。第二,认为政治教育就是传统所说的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为指导的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是学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学校认为,辅导员工作无足轻重,认为辅导员从事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相比可有可无,学校往往以教学为重点,教学工作在学校的管理当中不可无视,但是学校的日常管理当中,除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外,辅导员在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就业指导课程、心理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主要的课程任务。学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定、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等等,需要辅导员耐心细致的开导、教诲,工作内容多而繁杂。

三是辅导员队伍整体思想不稳定。在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当中,由于学校对辅导员队伍重视程度不高,学校没有给予辅导员从培训机制、职称评定、外出学习等发展空间的机会,辅导员队伍变动较大。问卷调查显示,如果所学专业在学校有相应对口的专业,大部分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工作3年之后,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就会想方设法转岗,转到教师岗位,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辅导员转不了岗位,在原来的岗位上做一辈子的辅导员感觉不到希望,工作不积极,影响工作效果。这不利于辅导员队伍人才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管理队伍人员的有效培养、管理。

四是专家型辅导员培养力度不够。工作在一线的专职辅导员每天忙碌于琐碎、任务繁重工作当中,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再者学校不重视辅导员培养,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不舒心,导致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者比比皆是。民族地区辅导员职称评定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再继续教育没有系统策划,辅导员外出学习机会少,更新、吸取新知识、新理念机会不多,从而对自己从事职业最新理论前沿、最新研究动态的信息闭塞,对本职业研究兴趣不大,产生的效果不明显。另外,不断转岗、变动岗位的辅导员队伍对培养专家型辅导员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所调查的柳州市的高职高专院校,副高、正高职称专职辅导员均不在一线工作。

五是重学历、轻能力。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选聘一般均要求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聘用的辅导员所学专业多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及其他专业,高学历、年轻化的辅导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生事物比较快,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容易沟通,但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辅导员缺乏社会阅历,人生阅历,在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有时候不能够深入浅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效果不理想。

四、实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一是适当选聘少数民族教师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有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各民族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迥然不一,学生的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与教师交流的方式各有千秋,少数民族辅导员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选聘少数民族辅导员有利于与各民族学生交流和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在学校正常学习、生活,更有助于少数民族辅导员人才培养。

二是提供辅导员工作必要的条件。辅导员队伍是一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群体,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条件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在交通、通讯、住房分配适当优先考虑辅导员队伍,解决了辅导员后顾之忧,使辅导员在工作中能更放心,更安心。

三是提供辅导员专项经费。学校每年提供一定的辅导员专项经费,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培训、再教育的机会。适当考虑培养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在科研项目当中能为辅导员考虑,不能无视辅导员队伍的存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要体现在文件中,更要体现在经费支持上。

篇5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寻租;寻租行为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14―01

1、寻租概念及相关理论

(1)寻租的定义。寻租,指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生产性活动中增加自己的利益。另一类是通过某种非生产性的活动寻求利益。寻租行为往往会影响政府的决策,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活动。

(2)寻租理论。戈登・图洛克作为寻租理论之父,在其论文《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中指出:“完全竞争理论对偏离竞争所导致的社会福利估计不足,实际上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其原因是人们会竞相通过各种疏通活动,争取收入,即寻租;而在竞相寻租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认为花费与其所期望的收益相近的费用是值得的。布坎南的寻租理论主要探讨寻租产生的条件、寻租的三个层次、政治分配与寻租等内容。”

2、我国社会寻租行为分析

(1)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

第一,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政府采购是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对社会经济实施管理的方法,然而权力的运行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权力的寻租行为。政府采购的目的在于对财政支出及财政资金使用率的高效管理。

第二,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首先,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使。布坎南、施蒂格勒等学者们认为:“许多政府成员既然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受益者,就很可能为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服务,这样的政府就可能是一个被私人既得利益集团‘俘获的政府’,因此利益驱动是寻租行为产生的最终经济动因。”其次,法律的不健全。在现实操作中《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在信息披露、救济途径、招标程序、法律责任、供应商资格审查等方面的矛盾冲突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法律漏洞。最后,寻租成本过低是寻租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的治理。首先,应该严格规范政府采购过程中行政权力的使用,防止权力滥用,政府在实施采购时,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维持市场的透明化竞争提供引导职能。其次,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做到真正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最后,适当调高政府官员收入和福利,减少寻租行为出现,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一旦发现政府官员违法行为,定要严肃查办。

(2)医疗寻租行为。

第一,医疗寻租的定义及分类。医疗市场是个垄断性较高的市场,其服务价格弹性较小,作为该行业主体的医疗机构利用医患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寻租行为而获利。由于出现在医疗服务体系当中的垄断现象,寻租行为出现在各个医疗环节上,这种寻租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医疗服务价格上升,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医疗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首先,价格双轨导致的寻租,自从医疗机构的收费制度转变为“双轨制”之后,医疗机构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政府资金投入减少,医疗机构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中试图通过更加市场化的行为寻找出路。其次,市场失灵导致的寻租行为,医疗消费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强制性的,患者均无条件地接受治疗。再次,医患之间的信息资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对称性。最后,医疗服务过程体现的是医患之间的关系,在医疗诊断实施过程中,医生全权患者提供诊断服务和药品信息,病人无能力对医生进行直接的监督。

第三,医疗寻租的治理对策。首先,医疗行业市场制的引入一方面使得医疗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分配,另一方面医疗资源的特殊性又决定其不能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行事,政府应该适当干预,进行宏观调控解决医疗寻租问题。其次,目前我国的医疗行业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针对医疗机构的腐败问题应该引入专业的医师协会部门,作为第三方对医疗诊断、医疗机械设备购买、药品采购等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审查。

(3)教育寻租行为。

第一,教育寻租的概念。教育寻租是指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为满足消费群体对教育资源的竞争性需求,教育机构为实现价值最大化,在使其教育资源实现利益回报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地区间的流动和阶层间变迁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存在的教育寻租现象主要有两类:义务教育寻租行为和高等教育寻租行为。

第二,教育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首先,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地方各级政府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作为实施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当地教育负有直接责任。然而现状是地方财政能力不足以应对基础教育的大力发展,尤其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实行,使得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择校收费的现象。其次,学教教育质量差异大,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是造成教育寻租的重要原因。最后,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是寻租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尤其在我国高考模式的运行下,进入优质的学校意味着为孩子争取较高的起点,意味着未来稳定高薪的工作。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待导致择校热潮产生的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第三,教育寻租的应对策略。首先,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2011年两会的召开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总理明确提出,明年一定完成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通过足够的供给资金,增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根本上减少教育寻租现象。其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做到每一个受教育者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待遇,即分配同等教育资源以及相同水平的教育质量。除此之外,要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保证残疾的孩子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再次,推进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应该尽早提上日程。精简教育管理结构,控制相关管理人员数量,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向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逐步转型;实现教育信息系统公开透明,保证大部分甚至每一个教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参与到教育选择当中,防止教育垄断现象和家长择校热潮的寻租行为。最后,改革传统教育管理制度,勇于创新管理制度发挥教育实效;另外丰富教育师资力量,目前我国对师范生的优惠政策正是壮大教育队伍的重要举措。

3、小结

篇6

ExpressionofMMP9inskinsquamouscellcarcinomaanditssignificanceinmicroangiogenesis

【Abstract】AIM:TodetecttheroleandthesignificanceofMMP9inmicroangiogenesisinskinsquamouscellcarcinoma(SCC)andtoobservetherelationbetweentheexpressionofMMP9andmicrovesseldensity(MVD)inSCC.METHODS:ImmunohistochemicalSPstainingwasusedtoexamineMMP9expressionandthechangeofMVDunderlightmicroscopein45casesofSCC,19casesofBowendisease,and10casesofnormalskin.RESULTS:TheexpressionofMMP9inSCC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Bowendiseasegroup(P<0.05),whilethelatterwasalso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normalskingroup(P=0.028,P<0.05).ThelevelofMVDinSCC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Bowendiseasegroup(P<0.05),andthelatter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normalskingroup(P<0.05).CONCLUSION:MMP9ishighlyexpressedinSCC,andmaybeoneofimportantfactorsinangiogenesisofSCC.

【Keywords】skinneoplasms;carcinoma,squamouscellimmunohistochemistry;gelatinaseB;antigens,CD34;microvesseldensity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发生发展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微血管生成的意义.方法:SCC45例,Bowen病19例、正常皮肤10例进行CD34,MMP9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9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分析MMP9的表达与MVD之间,及它们与S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SCC组中MMP9表达高于Bowen病组(P<0.05),Bowen病组中MMP9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P=0.028,P<0.05).在SCC组中MVD值高于Bowen病组(P<0.05),Bowen病组中MVD值高于正常皮肤组(P<0.05).结论:MMP9可能是SCC促进微血管生成因子之一,与SCC的侵袭性相关.

【关键词】皮肤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明胶酶B;抗原CD34;微血管密度

0引言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与其诱导产生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基底膜(BM)的能力密切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组蛋白酶,研究表明[1-2],MMP对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起重要的作用.Guttman等[1]研究表明MMPs在肿瘤血管生成中也有重要作用.明胶酶是MMPs的一个亚类,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近年MMP9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逐渐被重视.MMP9不仅是降解基底膜和ECM的关键酶,而且在肿瘤间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在皮肤鳞癌中,有关MMP9的研究报道很少,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owen病(BD),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组织中MMP9和CD34的表达,并对MMP9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做定量分析,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Bowen病、基底细胞癌组织中MMP9对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选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9901/200605病理确诊手术患者.SCC45例,年龄45~95(平均68.8)岁,男27例,女18例.Bowen病19例,年龄45~87(平均65.2)岁,男12例,女7例.正常人皮肤10例对照,年龄46~78(平均62.5)岁,男5例,女5例作鼠抗人MMP9mAb(MAB0245)和CD34mAb((MAB0034),免疫组化SP试剂盒(KIT9710)及DAB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方法所有组织均经40g/L甲醛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连续切片5张,厚约4μm.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程序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阳性对照采用自身对照,用PBS代替一抗和二抗进行阴性对照.MMP9和CD34均采用高温高压抗原修复.MMP9结果判定:在不知任何背景资料的情形下,采用双盲法进行判定,以肿瘤细胞膜和/或细胞质出现淡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并按着色强弱分级:无色为0,浅黄色为1,深黄色为2,棕黄色为3;着色范围以在10×40高倍镜下随机选区5个视野(每个视野记数100个细胞)计数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数均值:<25%为1,25%~49%为2,50%为3.上述两项相加为MMP9的表达强度积分:<2为阴性,<3为弱阳性(+),3~4为阳性(),>4为强阳性().MVD计数参照文献[3-4]方法进行微血管计数,先在低倍镜(×100)下观察确定血管密度最高处,在(×200)视野下选择3个高血管密度区,计算单位视野(×200)平均血管数.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均作为一个血管计数,而直径大于约8个红细胞的血管,有较厚肌层的血管以及硬化区的血管不在计数范围内.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根据资料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MP9MMP9阳性改变为细胞质或细胞膜呈棕黄色,偶尔可见细胞核着色,阳性颗粒多呈团块状.正常人皮肤组织中MMP9呈弱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颗粒层和棘细胞层,真皮层中纤维样细胞、单一核细胞等见阳性染色.BD组织中表皮全层均有MMP9均匀弥漫表达.SCC中MMP9在癌巢组织弥漫分布,以肿瘤周边表达强烈(图1)MMP9表达在正常皮肤组、Bowen病组、SCC组依次增高(表1).MMP9在SCC组中高于Bowen病组织(χ2=6.667,P<0.05),Bowen病组中MMP9高于正常皮肤组(P=0.028,P<0.05).在SCC组中MMP9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的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

表1MMP9在正常皮肤组、Bowen病组和SCC表达(略)

2.2MVD计数CD34标记的微血管呈点状分布,血管内皮细胞膜被染成褐色.在SCC组织中微血管形态不规则,部分血管呈现发芽状,血管分布不均匀,在SCC的边缘区域最为密集,呈簇状(图2).Bowen病组织中微血管形态较规则,但分布不均,血管簇偶见.正常皮肤组织内的微血管形态规则,分布均匀.Bowen病组中和SCC组中MVD明显升高(表3).

图1SCC组织MMP9表达SP×400(略)

表2SCC组织MMP9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鳞癌分期的关系(略)

图2SCC组织MVD计数SP×100(略)

表3CD34和MVD在Bowen病和SCC中表达(略)

aP<0.05vs正常皮肤.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MMP9在SCC组中高于Bowen病组织(P<0.05),Bowen病组中MMP9高于正常皮肤组(P<0.05).Bowen病MMP9在增生表皮细胞质或细胞核表达;在SCC组织中MMP9在肿瘤细胞,增生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均有阳性表达,在表达的强度、阳性细胞的种类、数量上均高于Bowen病组,提示MMP9高表达可能是SCC转移、侵袭能力的分子基础.同时观察到仅有部分有肿瘤细胞能表达MMP9,且表达MMP9的肿瘤细胞多位于癌巢的外周部分和毛细血管、淋巴管管腔周围,提示MMP9表达的肿瘤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实体肿瘤的新生血管提供了更多与体循环连接的通路,这使肿瘤细胞更容易从原发灶向远隔部位转移.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越大,肿瘤细胞进入血循环及淋巴循环的机会越多,淋巴结及邻近脏器转移的机会也增大.在许多肿瘤中都发现:微血管密度与肿瘤侵袭性与肿瘤转移的发生率相关[1,5-6].近来研究表明,MMP9不仅是降解基底膜和ECM的关键酶,而且在肿瘤间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1,5].Wang等[7]人的研究表明,存在于细胞外基质的VEGF能够通过存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VEGFR1受体调节MMPs的表达.而MMPs又能降解细胞外基质释放更多的VEGF,这便建立了一个正反馈调节环路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Naglich等[8]研究发现MMP1,MMP2,MMP9诱发和促进血管生成,TIMP1,TIMP2,TIMP3,TIMP4抑制新血管生成.

本实验显示,在SCC组织中微血管形态不规则,血管分布不均匀,在SCC的边缘区域最为密集,呈簇状.Bowen病组织中微血管形态较规则,但分布不均.正常皮肤组织内的微血管形态规则,分布均匀.SCC组中MVD高于Bowen病组织(P<0.05),Bowen病组中MVD高于正常皮肤组(P<0.05),提示细胞在发生恶性转化之前已有血管生成增多,这很可能是SCC血管生成的启动阶段.我们发现在SCC组、Bowen病和正常皮肤组中MMP9表达高者MVD表达亦高,且MMP9的高表达的部位与MVD高密度区具有一致性,均位于癌巢边缘地区,提示:肿瘤的浸润生长与新生血管生成是同步进行的,MMP9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SCC的发生和侵袭转移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新生血管的密度密切相关,MMP9可能是SCC的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阻断MMP9的表达,抑制MMP9的活化可能对抑制SCC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uttmanD,StemY,ShpizerT,etal.ExpressionofMMP9,TIMP1,CD34andfactor8asprognosticmarkersforsquamouscellcarcinomaofthetongue[J].OralOncol,2004,40(8):798-803.

[2]NagakayaY,AokiT,KasuyaK,etal.Histologicfeaturesofvenousinvasion,expression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dmatrixmetalloproteinase2andmatrixmetalloproteinase9,andtherelationwithlivermetastasisinpancreaticcancer[J].Pancreas,2002,24(2):169-178.

[3]FangJ,ShingY,WienderschainD,etal.Matrixmetalloproteinase2isrequiredfortheswichtotheangiogenicphenotypeinatumormodel[J].ProcNatlAcadSciUSA,2000,97(21):3884-3889.

[4]WeidnerN.Currentpathologicmethodsformeasuringintratumoralmicrovesseldensityinbreastcarcinomaandothersolidtumors[J].BreastCanResTreat,1995,36:169-180.

[5]IniestaP,MoranA,DeJuanC,etal.BiologicalandclinicalsignificanceofMMP2,MMP9,TIMP1andTIMP2innonsmallcelllungcancer[J].OncolRep,2007,17(1):217-223.

[6]AmisSJ,CoulterSmithSD,CrowJC,etal.Microvesselquantificationinbeginandmalignantovariantumors[J].InternJGynecolCan,2005,15(1):58-65.

篇7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项目落地

团市委成立招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拿出主要时间精力,亲自带队招商,抽调机关精干人员到经济发达地区驻点招商,制定招商考核办法,实行量化考核制和一票否决制。组织开展潍坊青岛青年企业家招商恳谈会、潍坊厦门青年企业家招商交流会,招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二)培育选树青年人才,筹建“青年人才库”

团市委着力从优秀青年公共管理人才、企业精英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青年文艺人才、技术能手、农村适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党外代表人士以及其他方面人才等九个方面在全市各县域地区选拔100名优秀青年编入潍坊市“青年人才库”,为全市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和选树典型,团市委在五四前夕开展了十大杰出青年和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评选活动,积极培养、大力宣传和表彰在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青年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青年、教育青年、感召青年,激励广大青年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服务社会,建功成才。

(三)促成经贸考察实效,开展“百名博士潍坊行”和“百名企业家潍坊行”活动

团市委结合实际,计划开展“百名博士潍坊行”和“百名企业家潍坊行”活动,为青年英才搭建锻炼实践的舞台,为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转化铺路搭桥,全力支持滨海建设,奋力助推全市科学发展。组织100名高层次博士级青年人才和100名青年企业家,分赴全市各县市区尤其是“蓝黄”两区覆盖的县市区,将自身技术、企业优势与县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全市科学发展提供合理的经济发展建议。积极邀请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创业青年来潍考察,举办全省青联助推县域科学发展潍坊行、山东青年企业家论坛、“鲁台青年创业交流周”,吸引境外资金、项目、人才和技术。

(四)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发挥组织优势作用

组织各参与主体结合企业实际,通过以商招商、以友招商和以企招商等多种形式,到县区投资兴业,如建分厂(分公司)、开连锁店等项目,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助推全市科学发展。对来潍参加“中国青年企业家蓝色经济齐鲁行”活动的全国青年企业家逐一进行回访,积极推介招商政策和发展环境,努力吸引全国知名企业投资发展;发挥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主体作用,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联系,广泛搜寻投资信息;发挥潍坊市青年联合会北京分会平台作用,全面发动潍坊籍在京优秀青年人才,广泛寻找招商线索;筹备成立济南、广州、粤港澳、上海、青岛潍坊青年联合会,更大范围凝聚潍坊籍青年人才,整合驻外人脉资源,全力服务招商工作。

二、统筹资源,搭建平台,全力服务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

(一)创新实施“青年企业家跨越发展计划”

团市委创新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实施“青年企业家跨越发展计划”。紧密结合青年企业家的思想学习、社会参与和创业发展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帮助他们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社会团体联系沟通,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技术和资金等服务。在县区定期举办各类座谈研讨、交流学习、经济论坛等活动,加强县区、乡镇和村办企业高层青年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计划围绕加快全市青年企业家跨越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提升服务效能、制度创新建设、强化典型宣传、营造成长环境、加强交流培训、提供公共服务等实施措施,力争在未来3-5年内,重点培养10名能够带领企业进入全市民营企业100强的青年企业家。

(二)积极举办“金点子”征集活动

为进一步调动全市青年企业家热爱潍坊、发展潍坊、服务潍坊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贡献智慧力量,团市委在全市青年企业家中举办“金点子”征集活动,从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融合,加快生态潍坊建设,重大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障,提升教育、科技、人才等智力支撑,创新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和角度,通过开展调研深入了解熟悉的领域和认为突出的问题,提出有深度、有见解,对潍坊经济社会发展有意义的建议。

(三)扎实开展“蓝海计划”

为解决青年在创业、守业、发展事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专业理财知识、金融知识不足等问题,团市委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在全市开展金融助力青年创业“蓝海计划”,加强与各大银行合作力度,积极为创业青年争取资金、政策支持,为青年搭建起创业大舞台,进步推动青年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

(四)有效推动“助力工程”

举行“全市青年创业大赛”,通过风采展示、现场PK、评委点评,综合沙盘对抗、商业实践、商海舌战等赛事环节,锻炼青年创业的能力、素质和水平,为带动更多的青年自主创业发挥积极作用,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成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依托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青联委员、杰出(优秀)青年企业家、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先进青年代表所在单位,选取有接纳见习青年意愿和能力的企业,为有就业需求青年提供见习岗位,促进青年就业。举办全市青年旅游知识竞赛,精心设计题目,组织开展网络答题、现场竞赛、短信答题等不同方式的旅游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宣传潍坊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扩大潍坊各旅游景点的社会知名度。

三、巩固品牌,打造阵地,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继续巩固“希望乐园”公益项目

按照“资助服务、文化传播、志愿服务”三位一体的战略要求,针对县域地区农村贫困青少年、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面临的生活缺助、学业缺辅、情感缺导等实际问题,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安全指导、心理咨询等项目,用真情关心关爱农村青少年幸福成长,实现民生改善的新跨越。

(二)深入创建青少年“启航驿站”

社区是广大青少年、新市民生活工作的聚集区,在县域社区建立“青少年启航驿站”,有效整合各项服务资源、项目和设施,建立健全四点半学校、爱心超市及希望工程爱心募集点、12355青少年维权与心理咨询处等服务阵地,服务于县域青少年发展需求。截至目前,已广泛动员号召团员青年、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参与创建青少年“启航驿站”26个。

(三)积极筹建“青年创业基地”

建设青年创业平台,依托商业楼宇、孵化器、创业园区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青年创业基地”,在土地、税收、管理、服务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并在咨询、招工、人员培训和生活后勤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为广大创业青年提供直接、有效的创业服务。计划年内建成市级“青年创业基地”30处。

篇8

关键词: 藏族大学生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社会支持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单一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化为发挥个人能力和优势进行主动学习。但是,自主学习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其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国内外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内部因素对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社会支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已经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教师与同学在学业上和精神上的关心及鼓励。由于英语学习的特殊性,藏族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由依赖者变为执行任务的独立个体,因此,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处于盲目状态,找不到适合自己学习的途径。这些因素都使藏族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发展变得更特殊,需要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解决这些问题。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笔者在对以往关于大学生英语学习与社会支持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调查了社会支持因素,即教师学业支持、教师情感支持、同学学业支持和同学情感支持四个方面,对于藏族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

(二)实验对象

本实验主要针对民族学院二年级非英语专业的藏族大学生进行。被试学生的平均英语学习年限为7.7年,英语使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研究实施时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有效率为85%。

(三)实验工具

1.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量表

该量表是在徐锦芬(2004)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共由34个项目组成。其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的五个维度:了解教学目的、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和使用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总结评估。

2.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

该量表是在Ghaith(2002)的研究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共22个题目,包括了社会支持的四个方面,针对被试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修改。

(四)数据分析

笔者将数据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从表一可以看出,社会支持的四个方面与被试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五个维度及自主学体能力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教师学业支持与学习者了解学习目标的相关性较大,同学的情感支持与学生选择和使用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呈高度正相关。

表一 社会支持四个方面与英语自主学习五个维度相关性

(注:■p

三、讨论与启示

通过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的四个方面,与藏族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另外,教师在学业方面和情感方面,鼓励对于藏族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同学在同等条件下的影响程度。这与Ghaith(200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与肖庚生等(2011)的研究结果相背离,他们的研究发现同学支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影响更深远。这表明不同文化背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由于藏族多年来传承的和文化传统,教师一直被认为是教学的核心。虽然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仍然有着一定影响,教师在藏族大学生学习行为中的地位还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在学业和情感方面的支持,对于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学习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能否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uilloteaux,M.J.&Dornyei,Z.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A classroom-oriented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on student motivation[J].TESOL Quarterly,2008,42(1):55-77.

篇9

心得之一:共青团工作要“以青年为本”

作为一名团干,我是初学者,从未参加过团干部培训班,在团组织建设上基本属于“门外汉”。以前总认为,团的工作无非就是组织团员青年开展点活动,活跃活跃气氛,出点宣传亮点,如能上上报、上上电视就很不错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玉林所作的《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创新》讲座,给我很多启发。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青年团员的带言人。共青团工作必须要着眼于青年,团工作的对象服务于青年、力量来源于青年、内容体现于青年。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共青团工作“以青年为本”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其中心点就是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要体现青年的三要,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因此,共青团工作要充分发挥组织青年的作用,动员广大青年踊跃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为青年服务;要充分发挥引导青年的作用,努力在广大青年中形成牢固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充分发挥服务青年的作用,多为青年解难事、办实事、办好事;要充分发挥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倾听青年呼声,反映青年诉求。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在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使共青团工作既符合党的要求,体现团的性质,又能为广大团员青年所接受、所欢迎。

心得之二:共青团工作要立足塑造和谐青年,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这次培训中,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讲座是主题内容之一。专家学者的讲述,给我们共青团工作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要立足塑造和谐青年,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突击队,要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发挥作用,塑造和谐青年,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青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依靠力量,青年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他们面对的是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各种利益矛盾、社会问题逐渐显现,青年群体社会流动加剧,不断进行着分化重组,新兴青年群体和新青年组织不断涌现,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愈演愈烈,青年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并由此派生出一些与社会和谐主流不相称的现象和趋势:一是青年价值诉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二是青年就业水平呈现高期望低水平趋势。三是青年社会参与呈现社团化志愿化趋势。四是青年网络问题呈现泛滥化复杂化趋势。五是青年生存范式呈现两极化对立化趋势——“相对优势群体”和“相对弱势群体”。这些现象和趋势既表现为当代青年的群体特征,同时也是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情况,作为青年的代言人,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团结、教育、凝聚青年的独特优势,从青年特点出发,贴紧青少年需求,反映青年诉求,代表青年利益,满足青年需要,通过塑造“和谐”青年,促进青年“和谐”成长,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心得之三:有为方有位

“开阔视野、展示形象”,是xx市监狱局团委和xx团市委对我们参加培训提出的共同要求。这次培训,重庆团市委共派出22名团干部参加,其中监狱系统有6名。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学员谨记要求,认真上课,专心听讲,力求多学的知识;积极参加活动,充分把握机会,展示重庆团干部形象。在联欢会上,永川监狱团委书记李娟和璧山县法院团支部书记朱亦桦的印度舞蹈迎来阵阵掌声;以我们监狱系统学员为主打演员的小品《警察女友的故事》博得阵阵由衷的捧腹笑声……让众多的团干部记住了“重庆团”,在14个省市中赢得了一席之位。这与大家的精心准备分不开,更与大家齐心协力奔着“展示形象”的精神分不开。李娟说:“我们是重庆团市委的代表,我们的形象就代表着团市委的形象,我们一定要处处为团市委争光添彩。”我们做到了。联欢会上的掌声与笑声,联欢会后对我们的幽默打趣、联谊交流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些给了我一个启示:有为方有位。我们常常抱怨共青团工作不受重视,在监狱工作中没地位。其实,只要我们自己重视自己,紧紧依托党建带团建,牢牢把握监狱工作大局,围饶监狱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工作,带领、吸引、凝聚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监狱各项工作,只要我们做出成绩,一定会得到肯定,受到重视,一定会在监狱工作中拥有一席之地。

篇10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连锁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选择了从组织行为研究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主要结合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社会角色的知觉活动问题和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具体层面,分析了连锁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等方面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探讨了连锁商业企业在新农村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环境保护、社区关系建设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连锁企业 社会责任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从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来看,目前所提出的社会责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针对究竟企业社会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国内学术界很多学者都提到了SA8000标准体系,张文贤(2008)、郑启福(2008)都提出,我国应该以SA8000为蓝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从立法上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张忠、刘春雷(2008)则认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认识要结合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社会责任来进行,他们认为,特殊社会责任才是企业社会责任最为核心的部分。李秋华(2008)则赋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以新的重大意义,认为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将有助于从多个不同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关于社会责任的途径问题,国内一些研究学者给出了多种思路,绿色营销、慈善活动、绿色物流等都成为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内容,缪朝炜、伍晓奕(2009)更明确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社会责任的评级体系,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将对绿色物流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张文贤(2008)认为,对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中应该包括财务指标、文化指标、公益指标和市场指标等多样化的评价指标。

连锁商业企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经济实体,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模式,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期,连锁业态的出现使得商业企业和社会的结合不仅仅局限在少数大中城市,更通过不断的圈地扩张和延伸服务,直接深入到了广大农村地区,将农村和城市的消费活动、生产活动通过连锁业态紧紧地联系起来,对于广大农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同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视野将有助于将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以进一步的认识和明确,以进一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履行的途径等重大问题,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围绕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

连锁商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组织行为理论认为组织行为必须重视环境的约束条件,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和决定作用,因此,组织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既受到组织秉持的价值观的影响,更严格受制于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连锁商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即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概念,首先有必要明确关于社会责任的定义,根据卡罗尔的观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囊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的责任”;我国学者对于该定义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一般认为,所谓社会责任“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伦理道德规范,是指企业在谋取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和义务”。该定义主要基于道德规范角度给出的,从组织行为研究视野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企业基于某种特定环境交互结果的意识和行为反应。因此,本文尝试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给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基于对自身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的角色认识和责任意识,根据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着眼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提高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质量而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反应。

(一)企业的社会角色定位

从组织行为角度看,组织的一切行为和组织自我的角色认知有很大关系。角色认知属于知觉活动中一项重要的知觉表现,它反映了知觉主体对于特定角色的基本认知状态。通常我们认为角色和责任、行为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如图1所示:从角色认知的角度看,角色在社会活动中不仅仅只是知觉主体某种身份的代表,更要求知觉主体明确这种身份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并且具备和特定的责任意识相联系的行为模式并且付诸于行动。这才是角色知觉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在社会活动中首先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找准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定位,剖析社会赋予了这样的社会角色什么样的角色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来明确自己的角色行为模式。

(二) 连锁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连锁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特殊性上,也就是连锁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一般认为,连锁商业企业和传统的商业企业相比较而言,有以下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其经营模式的连锁性。这样的经营模式,决定了连锁商业企业对于社会生活的渗透的深度和广泛性。其次是连锁商业企业的统一配送体系。这样的统一配送使得物流运输的成本大大降低,在连接农村和城市、田间地头和居民餐桌这一点上缩短了运输距离,使得降低农副产品的运送周期和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效率成为可能。最后是连锁商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对于当前提高社会的就业率,改善中部地区的劳动力人口的吸纳能力,尤其是对于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连锁商业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这些特点来全方位的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

(三) 连锁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

组织行为研究要求组织重视变革与发展,而社会责任的履行是组织变革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的影响因素,确立了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也就确立了正确的变革与发展观,及企业变革与发展的方向。确立怎样的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企业要将全面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所谓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最早起源于英美等国,主要是指针对改善员工和企业关系、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员工满意度的指导方针和管理哲学,笔者所提出的全面工作生活质量概念是相对于前面仅仅针对员工和企业关系而言的,指在重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将视野扩展到社会生活,也就是强调企业在发展和变革中不仅重视内部员工的满意度,更要重视企业之外社会成员的满意度,以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成员角色形象去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提高社会的工作生活质量。由于连锁商业企业和社会生活的距离非常贴近,对社会大众的示范效应也非常明显,连锁商业企业尤其如此。笔者认为,连锁商业企业结合自身的业态特点,履行全面的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责任将更具有社会的现实意义。

连锁商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

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途径,如图2所示。

(一)积极建设良好社区关系,提升企业形象

社区,不管是城市的社区,还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区或者乡镇,是很多连锁企业的服务对象,也是重要的客户群体聚居区,建设良好的社区关系,开展积极的公共关系活动,有足于改善企业形象。连锁企业的超市和卖场,可以组织参加社区安全保卫、建立公益组织、扶危济困等活动,来倡导积极的社会风气和公序良俗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超市等连锁业态进驻社区,带来的不仅是质优价低的商品和服务,也会带来一些负效应。据国外一些研究机构以沃尔玛超市为例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型连锁超市的发展,一方面使得更方便更丰富的商品、服务进入消费者生活,但同时由于超市的挤压,导致超市周围原来倚赖出售日用百货为生的大批小型商店和居民便利店倒闭,这部分居民也成为失业人员,生活陷入困境。所以在发展社区超市时,也要关注这一现象,主动通过实施再就业等帮扶工作,使社区责任更细致和深入。

(二)发挥渠道优势,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

连锁商业有着统一的商品配送体系,经营网点又能够深入城市农村,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渠道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通过精密计划、集中采购,大量直接采购农产品,包括粮食、蔬菜和农副产品以及深加工农产品,将城市居民的餐桌、菜篮子和农民的田间地头联系在一起,既通过计划安排生产,保证了农产品供给的低成本、高品质,更可以改善农村农产品销售的一些信息、渠道等的瓶颈,帮助农民尽快实现销售,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

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人口,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的减小,大量农村原来流往东部的劳动力选择留在本地就业,但中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普遍较低,无法向留在本地的农民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得这些农民工处于失业状态,形成新的就业问题,更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而连锁商业企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企业在向农村市场扩张过程中,注意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劳动力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更可以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问题,因此,连锁超市进入农村地区,既促进了当地的商品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对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改革实践有重大意义。

(四)倡导环保理念,履行环保职责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企业都要着眼于两型社会的建设来发展自己,连锁商业企业同样责无旁贷。企业在确保自身不向环境排放未经处理的“三废”之外,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点多、渗透深、接触面广等特点来向社会宣传环保理念,通过营业场所(超市或者卖场)的环境布置、垃圾分类回收、包装物的使用等方面向消费者传达绿色消费的理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积极参加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积极主动宣传和倡导环保理念和行为。

综述所述,连锁业态的兴起,是我国作为第三产业的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带来了关于连锁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问题,笔者在本文中仅就组织行为理论的角度对连锁企业的特殊性以及建立在这一特殊性基础上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论述,试图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还有很多问题未曾涉及和深入的探讨,有待以后的研究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Carroll,A.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Will industry respond to cut-backs in social program funding?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1983

2.李秋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浅议[J].学术交流,2008(12)

3.郑启福.SA8000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的影响与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