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31 09:2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专著,它要帮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把握本学科的基本状况,因此,优秀的教材应当注意涵盖本学科的主体内容,授予学生以全面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与此相应,其体例安排应力求完备,经得起时间以及学科发展内在要求的考验。比如陈惇、刘象愚两位先生就以其深厚的学识修养、审慎的研究态度、稳健的学术品格以及富于前瞻性的学术眼光和思维,构建了《比较文学概论》一书丰富充实的内容以及科学稳固的知识结构。该书由学科基本问题“什么是比较文学”切入,论述了比较文学的产生以及诸多涉及学科的基本属性问题。比如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该书在分析以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1]在厘清了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之后,该书接下来的两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则分别从纵向与横向、事实与学理两个角度,对比较文学展开全方位探讨。读到这里,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基本情况已经大体上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换个角度说,至此,该书对于比较文学的学科基本知识已经做了较为系统、清晰的交待。该书最后两章“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可谓前文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虽然限于篇幅和其他考虑,该书无法涵盖所有属于比较文学范畴内的文学自身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这对于一部带有比较文学通论性质的论著而言,其实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尽管如此,就当时情况看,该书最后两章相比较其他同类教材,其内容之丰富程度确实罕有可与之相媲美者了。由此可见,如果说该书前三章勾勒出比较文学的大模样的话,那么,最后两章则通过若干文学自身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使比较文学学科变得具体、丰满起来。总之,前后五章有机相合,《比较文学概论》不仅使比较文学学科自身的各个层面有条不紊地一一呈现,而且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求知心理。另外,谈到该书知识结构的科学稳固的特点,还有一个情况很有说服力,那就是这本书曾于2000年再版,与1988年版相比,新版的《比较文学概论》虽然也做了一定的修订,但全书的体例和基本框架均保持不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该书的知识结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又比如,谢天振先生的专著《译介学》。该书出版之际,人们对“译介学”这一新兴术语还比较陌生,由此产生很多误解,尤其是将它与一般的翻译研究混淆起来,这样就无异于否认了译介学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必将严重阻碍译介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又由于译介学的核心问题是文学翻译,因此,译介学与一般的翻译研究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随之而来,译介学的性质、译介学的翻译研究与传统翻译研究的区别、译介学研究的方法、意义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均有必要一一澄清。正是这样,该书沿着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相关理论的阐释、应用于文学研究实践的意义这样一条思路,对译介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予以详细解读,译介学的理论建构由此得以基本确立。由于在当时中国,译介学属于全新的知识领域,《译介学》一书是第一本专题教材,其中涉及众多颇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因此,在论证上有其特殊的困难,而该书论者却如同一个高明的教师,以传统翻译研究为或显或隐的参照物,不断地设疑解惑,循循善诱,由此,问题的提出与解析如连环套一般———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再到翻译文学史,层层推进,读者的视野随之不断拓宽,思考也不断深化。需要补充的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牵涉庞杂、争论繁多的新兴学科,相关教材阐述其总体面貌、搭建其完整格局,显得尤为困难,编撰者需要具有丰厚的学识储备以及驾驭全局的眼光和能力,才能不惮其难,从容应对。
二、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例证充分,表述畅晓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比较文学涉及多种国家、民族的文学以及文化状况,还包括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比之于文学领域的其他传统学科,显得难度重重,对于初学者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注意结合生动的文学实例,运用明白、畅晓的语言,加以深入浅出的阐析,逐步引导学生领悟比较文学的要义。就拿陈惇、刘象愚两位先生的《比较文学概论》看,其行文方式带有明显的讨论色彩,不是高高在上地指示、判断,而是与各方平等对话,逐步引导人们纠正偏见,拓展视野,最终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谢天振先生的《译介学》同样如此,比如关于翻译文学的国别归属问题,该书首先区分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指出:“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审美信息越是丰富,译者对它的理解和传达也就越难以穷尽。”[2]继而详细剖析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差异和距离,论证翻译文学不属于外国文学。紧接着,该书又着重分析翻译文学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的区别,由此得出结论:“比较妥当的做法是,把翻译文学看作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3]在行文过程中,该书表现出扎实、稳重的特点,表述既简洁明了又充分深入,并且注重穿插大量或正或反的翻译实例相佐证,最终将深奥难懂的理论问题阐述得清晰而透彻。
曹顺庆先生的《中西比较诗学》亦堪称这一方面的佼佼者。作为一部比较诗学专著,该教材不可避免地涉及众多复杂的理论问题,难能可贵的是,全书通篇读来令人如坐春风,无比畅快。原因何在?这就不能不提到该书的语言特色。特色之一即行文如聊天。虽然是在谈论刻板、抽象的理论话题,论者却没有自视高明地板起面孔,而恰如一个深谙教学之道的师长,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尤其善于巧妙设疑:“朋友,您一定读过不少西方和中国的文艺作品,曾在那绚丽多姿的中西艺术珍品中探幽揽胜吧。……不过,在探幽揽胜之时,您可曾深思过中西文学艺术那截然不同的审美特征?”[4]“文学艺术,在每一个时代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然而它是怎样产生的呢?”[5]“正是艺术想像,铸成了那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杰作!那么,想像的奥秘何在呢?”[6]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个一个适时抛出,然后再详细地予以答疑解惑,进而引伸出新的问题、新的解析,如此延展下去,像滚雪球一般,该书对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入,与此相应的,读者的相关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之间越来越丰富起来。特色之二即语言的诗化。在这里,论者仿佛一个激情澎湃的诗人,虽然就所探讨的话题而言,全书不乏严密、细致的分析和论证,但通篇读来,却给人感觉诗意盎然,妙语佳句纷至沓来,让人美不胜收。就读者而言,在接受复杂的理论教化的同时,又得以享受如美文般的盎然诗意,自然应该是其乐融融了。从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教材受到学生的喜爱、欢迎,当在情理之中。又比如饶芃子先生主编的《中西戏剧比较教程》,作为一部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的专著,该书知识量丰富,体例完备,重点突出,将涉及中西戏剧比较的话题基本上一一涵盖,从戏剧的起源一直谈到戏剧的现代处境,进而在充分论证、总结的基础上,对戏剧未来发展的前景予以科学预测:“放眼世界戏剧舞台和中国戏剧舞台,一个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多元格局正在形成,而且各种流派、风格、技法从彼此对峙到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在兼容与结合中嬗变。”[7]其中无论是历史的梳理,还是理论的阐发,论者均注意结合中外戏剧作家、作品的实例进行具体分析,“中西戏剧名家比较———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和“中西戏剧名作比较”两章,更成为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的经典范例。通过大量具体入微的实例分析,既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相关理论,也为全书增添了不少文学趣味,有效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p#分页标题#e#
除此之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证模式,也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举一反三之功效。总之,作为系统研究中西戏剧比较课题的开路先锋,《中西戏剧比较教程》一书并不给人以艰涩、生僻之感,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因为该书包含大量中西戏剧作品的实例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使理论问题变得具体可感。与此相关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缘于该书语言表达的感性化特色,其生动、晓畅的文字,在论事说理的同时,也有效拉近了读者与教材的距离,该书由此具有了一种吸引人、打动人的魅力,这对于一部以理论阐发为主的教材而言,当然是弥足珍贵的。比较文学涉及面广,相关的理论探讨往往较为复杂、艰深,与此同时,比较文学归根结底属于文学研究,文学具有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本质特性,因此,比较文学教材如果得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同时融入一定的文学实例分析,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人们对本学科的陌生感、困难感,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应当彰显中国特色,努力开拓创新
中国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从西方传入且本身具有鲜明的跨越文化界限特质的学科,一直注重引进西方相关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此前我国比较文学经历了大约30年的沉寂、停顿甚至倒退,急切需要外来的新鲜血液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于是,伴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大地上的复兴,比较文学教材被积极引进、介绍西方学说的情况便屡见不鲜了。不可否认,吸纳外来成果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必将受到很大限制。面对这种情况,一批优秀的比较文学教材在吸引、引进外来学说的基础之上,积极彰显出其学术个性和民族特性,努力开拓创新,显示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不容忽视的地位。比如,乐黛云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其一大特色就是主要围绕“中西文学”展开有关比较文学各方面问题的探讨,这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无疑更为熟悉,也更有兴趣,更利于接受。其中在回顾比较文学发展历史的部分,该书就将中国的比较文学史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详加梳理,并且,当勾画比较文学在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时,满怀信心地指出:“可以预料,有独创性的学术论著将会成批问世,中国的比较文学将会出现一个辉煌的将来,并为比较文学这门世界性的学科作出贡献。”[8]毫不夸张地说,30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取得的成就完全证实了这一预言。
篇2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引入的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内涵,将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本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材;文学作品;资源融入;激发兴趣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同时,由于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便于中学生阅读,很适合用于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也可应用于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文学的熏陶。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内涵,将传统文化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质兼美的精华节选和借物言志的抒情美文及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将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
1.身临其境导新课
1.1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八下济南版教材用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既写出了北国辽阔的大草原上壮丽富饶的风光,又蕴含着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消费者——牛、羊等牲畜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继而顺畅的构建了食物链。
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教材引用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教学情景,悄然开启知识的大门,激发起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1.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样韵律感强,朗朗上口的谚语,用最节省的文字把学习内容表达出来,变凌乱为有序,化繁冗为简短。
2.设计问题引思索
济南版修订教材中运用一些直观、科学反映生物学现象和本质的文学作品作为问题情境,设疑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思维,发展创造力,从而形成恰当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2.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凋落的花瓣被土壤中腐生的细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为什么完成使命的花儿会“化作春泥更护花”给学生以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2.2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同一片土壤中,草和豆苗你争我夺,是一种什么关系?大家你言我语、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便迎刃而解。
2.3在讲授动物生长发育时,李商隐的《无题》恰到好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考:难道是“春蚕丝尽即死”吗?事实上是“春蚕化蛹丝方尽”。教材中大量古诗词的引入,使生物学科人文精神韵味浓厚,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3.点缀课堂激兴趣
修订后的济南版教材对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积累而创造的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有着恰到好处的引用,这些包含着智慧结晶的文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跳出了传统教材对生物学知识的完全机械、枯燥的描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深奥的道理趣味化,把内容讲得简易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3.1一山不容二虎—-结合能量的传递效率描述了生物的种内斗争。
3.2狭路相逢——受精作用。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狭窄处相遇并结合。
3.3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
3.4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网中每种生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5津津有味——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将无甜味的淀粉分解为有甜味的麦芽糖。
3.6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昆虫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期。
3.7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托物言志润情感
篇3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教材编纂;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课题立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民办高校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纂与研究课题编号:HGJXHC110566
俄罗斯文学课程在高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的开设能让学生真正地接触广袤的俄罗斯社会,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社会思潮及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感受俄罗斯人民的苦与乐。该课程的开设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断积累其文化底蕴,开拓其视野、丰富词汇及表达方式。
俄罗斯文学课程的重要作用要求俄罗斯文学教材的内容要囊括俄罗斯社会各方面、各阶层;思想上要表现出社会的思潮和发展趋势;所选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应有代表性,也许,这里有不是一流的作家,不是一流的作品,然而,却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家和作品。因此,笔者认为,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纂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俄罗斯文学教材编纂应注意的问题
1.1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编纂的依据不充分
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多是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目的多注重学生对俄语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通过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来感悟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或特色。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为测试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自2001年5月实行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考试、2003年3月实行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八级考试,俄罗斯文学常识题在俄语专业四级考试、俄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随着“考研热”、“考博热”的盛行,俄罗斯文学课与俄语专业四级、八级、考研、考博越发密切相联。为此,俄罗斯文学课程教材的编纂除依据《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外,还要依据《高等学校俄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高等学校俄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高等学校俄语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进行编写,以适应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对接。此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各高校普遍注重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纂还要符合培养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的专业特色。例如,商务、旅游俄语专业的俄罗斯文学课程使用的教材,要多选用反映两国经贸活动及国家经贸政策的文学作品。而有考研意愿的同学,更应选择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进行阅读赏析。
1.2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使用范围小
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使用的对象多是大三、大四年级的同学。现在,由于各高校普遍注重就业率,以致本科阶段论文答辩和学生找工作的时间有所提前。笔者认为,俄罗斯文学课的开设时间应为大二年级第二学期,让学生整体把握俄罗斯文学发展脉络、主要流派、主要作家、经典作品,学生可以尽早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尽早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结合俄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和考研复习进行积淀和预热。
1.3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语言单一
以往的俄罗斯文学教材要么是俄文书写,要么是中文书写,笔者认为,一味学习俄文文学教材,对低年级学生和零起点学生来说,有些偏难;一味学习汉语的文学教材,又不利于学生树立俄语思维。而中、俄文对照教材的应运而生,在某些程度上能解决文学教材语言单一的问题。
1.4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入选作家颇多
以往俄罗斯文学教材对俄罗斯文学史的全貌描述详尽、整体把握各流派的创作特点及作家写作风格,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透彻、深入,所选作家颇多。然而,由于各高校俄罗斯文学课的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对文学教材中所列的诸多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无暇通读和体味。笔者建议,俄罗斯文学教材应选择主要流派的主要作家进行撰写即可。
2解决的对策
2.1现编教材的语言要反映当代俄语的发展特征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动态的,进入21世纪,由于俄罗斯社会的动荡,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科学技术对俄罗斯社会的根本性影响,特别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俄语,其变化更新速度之快,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现代的俄语已经出现许多新特点,新词汇,新的表达方式。俄罗斯文学教材的编写要紧跟俄罗斯社会语言的发展脉搏,要体现出俄语语言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现象。让学生学到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俄语。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思想上,各种哲学思想、各种文学流派、各种,五彩纷呈。学生要想全面地了解俄罗斯社会就必须要阅读反映俄罗斯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潮的文章。为此,教材的编写者要及时地跟踪俄罗斯社会、抓住和梳理俄罗斯社会有形的、无形的各种社会现象,并使之体现在所编写的教材之中。
2.2现编教材的内容要包含俄罗斯主要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
现编教材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更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言通晓俄罗斯的历史,所以,在编写俄罗斯文学教材时,一定要把历史和语言结合起来。通过学历史,从而学语言;学语言,就是掌握历史。由于受学生的现有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时间的限制,文学教材不可能囊括俄罗斯社会的全部历史,只能重点体现主要历史阶段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2.3现编教材的内容尽量多地体现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异本新教材 教材内容 话语体系 合适性
小学语文科教学论(也称教学法)教材数量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教材内容值得反思与探讨。笔者把新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教学论教材称为新教材。这里择取比较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两部新教材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教材内容的合适性作出评价。这两部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由倪文锦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和江平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以下简称倪本和江本)。这两部教材在逻辑框架的设置、“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和话语体系诸方面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导致了教材内容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逻辑框架:对话与建构
倪本教材的逻辑框架,主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基本思想是:以对话的姿态,“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江本的逻辑框架是,基于以往的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价值是:以知识建构为取向,满足“教师系统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一般教学工作的需要”,比较注重实用。正因为这样, 江本与倪本教材章节内容的安排有显著的差异。
1.即使章节标题相同或相似,但内容也相差较大。
由表1可见,江本在论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时的视点在“技术”(方法)上,重点阐述的是哪些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倪本聚焦于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重点阐述: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②插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实现一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实施的条件和基础;③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等。在更宽泛的视野里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与价值。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论述,倪本的视点在“教师的素养”上,围绕理念转变、角色转换、能力提升来展开内容;江本的视点在教师角色和教师专业发展上,两者在表述也有差异。
2.有的课程内容,在章节的布局上有差异而且论述的侧重点和分量也不同。
比如,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江本分两节来论述,倪本分两章进行论述。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江本放在一章里分五节来论述,倪本独立设章分五章进行论述。这是因为教材核心概念的差异而使逻辑框架有所不同。江本是围绕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来结构教材体系的,试图将“课程”地位和意义突出来。倪本的核心概念是“新课程教学”,所以“课程”意义是分散在许多章节里面的,只有在“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一章里比较显眼。正因为这样,在专章或专节介绍小学语文教材时,倪本限定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专章分别介绍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以突出“新课程教学”概念的内涵。江本专节介绍“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讨论了“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国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使用”等问题。虽也有对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介绍,但只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安排显然是根据江本教材自身的逻辑框架来设定的。
3.章节内容的取舍也有所不同
倪本在章的内容设置上比江本多了两项内容,一是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二是“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少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小学语文学习特点”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三是“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显然,这些作为章节内容的取舍,也与教材不同的逻辑起点有关。
由于以上原因,江本和倪本的教材内容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比较适合准教师的学习,后者适合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因为倪本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在职教师通过倪本教材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理念需有一个“颠覆与重建”的阵痛过程,并最终确立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关系。而准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习,虽然也要树立起新课程教学理念,掌握新课程教学的方法,但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走上“继承与创新”的路子。
二、“研究领域”:继承与创新
“研究领域”这里指小学语文科教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诸多的研究课题。对“研究领域”中内容的取舍实质上是课程内容的取舍,一旦选取“研究领域” 中的某些课题,这些课题便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所以,“研究领域”的内容取舍,具体规定了教材内容是什么。
1.“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显然,江本“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侧重于“实用性”,其中“阅读教学理论的关注点”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管是谈理论或述经验都是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为出发点的。而倪本侧重于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其中“阅读教学实施的方法和策略”中提及的“感受阅读乐趣”、“丰富阅读活动”、“注重阅读体验”、“学会多种读法”、“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概括,这种概括主要是在肯定并推介“一种新的理念”。其中,倪本“阅读教学评价”中论述了“语文课标中对阅读评价的规定”和“评价的实施”,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所以,倪本试图超越一种视野,扩展某种理论边界。这种愿望和努力,在“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2.“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表3中列出的“研究的领域”7个方面,江本和倪本在内容上几乎不重合。江本关注的是教师急需掌握的基本的习作教学理论和经验,而倪本在指出了“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后,选择了“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以及“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加以论述。这样结构内容,编者试图为“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在编者看来,“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尽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问题,但根源是一个,就是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1] 所以,“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的理论与经验,以及理论上比较成熟的三种“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倪本,放在历史与现实的背景和基础上,放在学术视野里来审视、论述选定的内容,如“档案袋学习的评价”。对问题的讨论及相关性理论的梳理比较清晰。
江本,淡去了一些理论背景,剪除学术的缠绕,直接面对问题(话题或课题)加以阐述,所以对问题“是什么”的论述比较清晰。
三、话语体系:规范与重建
“话语不同于言语,相反,它指语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群体表现形式。它是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却又暗中支配人们言语、思想行为的潜在逻辑。”[2]简言之,由于概念(术语)选用和意义表达风格的不同话语体系也就不同。话语体系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接受教学内容时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学术思想和方法。下面例举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江本与倪本在话语体系上的差异。
1.“课程性质”部分的内容及其表述
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教学史上的若干问题之一,是教学论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所以历来的语文科教学论(教学法)都会关注和重视对它的讨论和阐释。江本的阐释是从“对‘语文’的辨析”开始的,即以“‘语文’的辨析”作为阐释“课程性质”的逻辑起点。这是沿袭了以往阐释“课程性质”的表述方法,即从语文自身来考察这门课程的性质。然后阐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两部分内容。在阐释了“对‘语文’的辨析”后论述“语文课程的阶段性”,最合理的解释是,试图明确“课程性质”在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取向,即小学侧重于语言文字教学,初中侧重于语言文章教学,高中侧重于语言文学教学。可能编者考虑到以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上也有这种倾向的事实。“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这部分内容分点论述了“学科性质的认识”、“学科性质的思考”、“学科性质的关系”,以此来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试图更加具体地明确“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倪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风格上与江本有较大的差异,即“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概貌式的考察”,以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的内涵。选取的内容为:“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1978~1990);“课程取向‘人文性’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及含义”。从这样的角度阐述“课程性质”,学理清晰,立足点稳定,避免了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纠缠。
2.“语文档案袋评价”表达意义的风格
倪本,分两段来论述“语文档案袋评价”的内容。首先,将其置于“质性课程评价”之中,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之一来讨论其内涵和构成。其中的概念、术语直接源于国外文献,所以是基于国外文献的话语体系。这样表达,站在学理的高度,理论背景清晰。其次,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来讨论,重点解释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这是以“质性课程评价”理论为学理基础来解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概念即“语文学习档案袋资料”。如果说前一点是学术研究的表述,那么后一点便是教学文件的解读,这种“解读”指向新课程教学现实。
江本,“语文档案袋评价”称为“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置于“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之中,以知识认识体系即“档案袋的内涵”、“档案袋的构成”、“档案袋的特点”、“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来展开论述,淡去了理论背景,突出了关于“档案袋评价”的知识。这种表达往往需要将已有的文献包括国外的文献进行整合并认作是“普遍真理”,即非一家之言。
3.“课程评价”概念的整合与切分
表4中,“课程与教学评价”,倪本用“课程评价”这个概念概述,江本用“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三个概念概述。倪本的“课程评价”表述与“课程性质”的表述在风格上是一致的。江本的表述有利于操作,但内容上难以避免重复。
4.案例素材与理论素材的处理
案例素材的取舍上江本选用了比较具体完整的案例。它起到的作用是,增强感性内容,平衡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提供直接的课程教学经验。而且,这些案例在教材中往往被作为阐述理论的印证材料,教材在论述中对案例前后钩连,充分演绎,增加了感性色彩。
倪本的亮点在于学理的光辉。虽然也有一些短小案例穿插其中,但几乎都是概述性的,服从于理论论述的需要。
四、教材内容选择与阐述的建议
语文教学论学科的教学任务重在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情感等,具体应注重:一是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增强学生教学设计与评价以及问题研究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把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用于指导和改善自己教学与研究的行为。
显然要完成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不仅要靠教材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学的作用,但教材必须体现:在论述系统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套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关于“课程性质”,倪本教材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进行了概貌式的考察,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这个表述过程不单是要科学地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而且蕴涵着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学生可能获得了知识而丢弃了“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势必降低学生素养的培养。
1.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
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围绕“用‘什么’来培养起学生的教学素养”的问题来思考和把握。
从现成的教材看,不管依据什么样的逻辑框架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内容都没有超越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教材的内容未必都是合适的,未必都能对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起到作用。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至今尚未看到过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但是,反思以往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恐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教学创新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经验的,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就学习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经验建构,没有一定数量的经验作为基础,创新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对待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正确的态度应该:①要反思,②要学习。江本教材比较注重教学经验的介绍和阐述,试图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每一门学科都不应该忽视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上所说,语文教学论教材不仅是传授一套系统的教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起到影响。所以,对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还必须考虑到教材要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3)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
就教学而言,教师专业化集中表现为教学专业化,包括:掌握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知识的运用;为维护前途而进行超越专业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正规教育等。就目前的情形看,教师专业化在教学专业化层面上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事实上,在教学层面上教师(包括准教师)不习惯用专业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比如,针对一些研讨课的评课,很多教师都是随便讲几句。这“随便讲几句”往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即缺乏理论和学术规范。所以,教材内容要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含量”。
2)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中的“研究”的特征是反思、探讨和总结,以此实现观念更新,知识创新。倪本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范式,有许多借鉴的经验。
(4)突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新课程改革中,吸收了诸如“语感”、“对话教学”、“档案袋学习”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引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是教学论教材“当然”内容。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所以还要做筛选的工作。有的教学论教材在对新的研究成果的选用上不够谨慎,结果是多而烂,排挤了传统的优秀的研究成果。
2.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的话语体系
所谓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话语体系,就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合适表达”。这里强调一点,即采用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教师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者,教材若大量使用新概念或外来的术语,就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困惑,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即使要引用国外的相关理论来拓宽理论边界,提高理论的“硬度”,也不能毫无节制的。这里以概念为例,比较一下倪本和江本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的话语差异。
表5中倪本,A类概念13个;B类概念43个。江本,A 类概念11个;B类概念30个。显然,A 类概念差别不大;B类概念差异很大,而且倪本的B类概念理论色彩更浓,即理论的边界更宽,并大多需要作具体的解释。江本的B类概念基本上是传统的话语。事实上,这两类概念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基本的教材内容。虽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既定内容,但由于两个版本在阐述时所使用的话语(术语)不尽相同,教材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诚然,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达意即可,但是某种形式(话语)一旦进入教材就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知识建构主要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来完成的。生硬搬用一些外来术语或者用以阐述对象的概念大多需要重新阐释,那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总是处于顺应状态,是非常费劲而且往往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虽然顺应对于重构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好处,但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好的接受能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从转型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来看,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比较适合当今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为200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等教育本科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研究》(浙教科规办[SC150])成果之一。〗
〖注 释〗
篇5
近年来,随着国际范围内汉语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下简称汉教)。中国古代文学(以下简称古代文学)则作为学科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被诸多高校的汉教专业写入培养方案。然而,汉教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仍有待加强,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少真正切合汉教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古代文学适用教材。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该课程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现用教材存在哪些问题、探究问题成因,并进一步思考汉教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编写方面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一、汉教专业古代文学教材选用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提供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259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材选用方面,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成为汉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的首选,章培恒、骆玉明两位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也受到很多高校的青睐。可见,汉教专业古代文学教材使用情况与中文专业并无二致。
毋庸置疑,上述两部文学史都是当今学科领域内的优质、权威之作。然而,优质、权威并不代表适用。汉教专业有着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忽略这些因素,直接借用相近专业教材,必然导致水土不服的结果,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这种水土不服已经在诸多院校汉教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容量与教学时数不匹配。
汉教专业古代文学课时安排各学校略有出入,但一般都在100至140学时之间,分两个学期完成。而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则至少安排200学时,分三至四个学期授课。两者学时相差近一半。反观两个专业的共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共四卷,总字数约179万,内容丰富全面,资料翔实;另一部广为汉教专业选用的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三卷本,共110万字。可见二者皆为卷帙浩繁之作。这样的教材篇幅与信息容量与中文专业课时安排非常匹配,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为师生学术视野的拓宽提供了丰富信息。然而,对汉教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师而言,要通过仅一百多个学时来完成授课任务,前文所及两部教材就只能“仅供参考”了。老师们的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线索明晰,就需要首先在教材提供的大量信息中淘金,更多教材内容只能无奈舍弃或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二)未体现该门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和专业特色,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汉教专业和中文专业虽属同一个一级学科,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却有着明显区别。汉教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外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教学技能,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专门人才。由此可见,汉教专业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尤为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与中文专业的要求截然不同。
基于此,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在汉教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必然有别于中文专业。笔者认为,文学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显性符号。对于汉教专业而言,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更能由此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特色与精髓,而某些内容上适当设计中西文学比较环节,更能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体认,同时增强跨文化认知及交际能力。这项任务的完成,又需要有教材为最基本的依托,而现在高校通用的教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一教学需要。
综上可知,目前国内高校汉教专业在教材选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形成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我们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在汉教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目标定位不清,对该课程应发挥什么作用、怎样让课程发挥作用等问题的认识模糊不清。正因为认识不清,造成汉教专业和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教材选用的同质性。这不仅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汉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编写汉教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汉教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结合当下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汉教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内容精当,与教学时数相符。内容集中在一流作家、作品、重要流派及文学现象的介绍与讲解。
篇6
关键词: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关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这一点,我国的专家学者主要分为了两个派别,其中的一派认为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不仅逻辑缜密并且文字非常优美,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说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另一派的学者却认为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没有办法去承担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训练的这一任务。
但是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各大高校院校对于对外汉语教材的选用也不再单一,与此同时,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高校中,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材的选择上面,主要是集中在《博雅汉语》、《成功之路》、《汉语高级教程》《桥梁》《登攀》这几套传统的主流教材上面。在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上,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的材料,而且还要最大程度上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升学习者对于目前阶段下汉语言学习的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学意义和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
根据我国中高级汉语水平课程的教学大纲来看,对于汉语中级水平的学习者来说,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甲乙丙三个等级的词汇5200个,甲乙丙三个等级的汉字2205个,甲乙丙三个等级语法652项目,才可以在中国大学中和中国的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来华留学的零起点学生在经过一年到两年的学习之后就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在对高级汉语教学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在三年级以及四年级时,语法项目应该高于700个,而学生在这个阶段对于词汇的掌握量应该超过8500个,对于汉字的掌握应该是2700个到2800个之间,
现阶段,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都在不断发展,对于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选择上以及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和教学的大纲上也都在不断的完善当中。那么,在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学作品如何选择上,应该遵循下面的原则。
二、教材的选取
1.要提升学习者的兴趣
在语言学习方面,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而过滤性的选择接受,所以说在教材的选择上必须具有生动有趣的原则才可以有效的让学习者在输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多多吸收语言。
学习者的动机、情感状态以及性格,这三个方面的情感对于语言的学习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一般情况下所说的情感状态指的是焦虑不安或者是轻松。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有着焦虑不安的情况发生,就会受到情感的影响而造成情感的高屏蔽,最终使得在语言学习方面的输入量急剧降低。反之,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保持着轻松的状态就可以有效的增加其语言学习的输入量,增强学习能力。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目的语文化以及目的语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而作为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文学作品因为其具有多样的风格以及生动形象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幅度的降低学习者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情感障碍,提升学生输入语言的能力。
2.提供语言输入的材料
文学作品作为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以及言语的结合体,除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供学习材料之外,还可以给他们提供各种交往信息以及形式。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文学作品是我国现实生活以及文化知识的一种有力的再现,具有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在文学作品当中所体现的真实的语言环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环境所不能相比的。对于学习者而言,文学作品的输入量价值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还可以有效的增加学习者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
3.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简单来说文学作品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语言作为一种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中所有的属性。所以说在进行语言教授的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传播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外国学习者在进行汉语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跨文化的教学过程,所以说在汉语学习和运用汉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表现。
三、总结语
通过对近几年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学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描述,有的学者提出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有效的遵循规范性、当代性、深刻性以及联系性等原则,对于所选择的作家应该具有广泛性的原则,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具有多样性,其内容上应该具有梯度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外国学习者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有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情感的提升,最终促进学习者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龙伊人.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中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朱慧.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选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黄发庆.高级对外汉语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原则研究[D].暨南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美国小学语文教材 日本小学语文教材 比较 启示
美日都是经济强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更是决定其经济的发展。通过学习、研究美日语文教育,对其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从他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中得出一些较为有用的启示,希望有利于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
一、美日小学语文教材的不同点
1.美日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针不同。美国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并不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而是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或学术思潮为依据,有些出版社在教材发行的同时,还配备了具体详细的课程框架,列出教材编写所依据的最新科研成果,为教师使用教材、实施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美国教材的编写与课程标准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全州统一的教学内容与评价目标,对教科书的编者和出版社来说,教科书的内容是否符合各州的课程标准,是教材能否被各州采用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美国的语文教科书,已经打上了州课程标准的烙印,在教材的相关章节或内容旁边,已经标明这项内容具体符合课程标准的哪些条款。
日本两个主要的教科书出版公司对教科书的编写遵行各自的编辑方针,《光村图书》的编写方针有四项,《教育图书·小学语文》有五项。但仔细研究后发现,两公司的编辑方针大同小异,甚至几乎是相互对应的。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明确的编辑思想,即:既重视学生学兴趣、个性的培养,又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还特别注重学生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表现力,以及作为一个国际人所应具备的生存能力的培养。这些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当前日本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图书公司在编辑原则上都提出: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照顾学生个性差异与学习兴趣;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这也是文部省颁发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所要求的核心内容。
2.美日小学语文教材的形态不同。按照语文教材呈现的方式,可以分为“分编型语文教材”和“综合型语文教材”两种形态。
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属于分编型语文教材,它把语言和阅读分科,采用语言、阅读(文学)两套教材。美国Houghton Mifflin公司出版的语文教材分为《语言艺术》6册和《阅读》6册,麦克米林公司出版的教材也分为英语和阅读各6册,只是教材名称为“英语”而不是“语言艺术”。这种分编型语文教材的长处是有利于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个目标的落实。由于语言教育独立成为一个系统,以语言知识的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就能系统而充分地展开。
日本小学语文教材属于综合型语文教材,集听、说、读、写内容为一体编写。这种综合型语文教材有明显的优点:教材所进行的语文知识练习和听、说、写训练可以凭借课文语境设计,由于有比较具体的语言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在听、说、写训练中有课文语言材料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训练的难度,并且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篇8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材 结构 体例
近几年,专家们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张承明认为:“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如何通过更为合理、有序的单元编排使语文教学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学习语文知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语文能力训练,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①可见,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对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目前市面上的大学语文教材铺天盖地②,但基本属于四种类型,即人文主题类、文学史类、文选类、专题类。从教材结构入手,分析大学语文教材的优劣,对于理想大学语文教材的探讨和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是助益良多的。
1.人文主题类
人文主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比较多见,也比较普通。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宗旨,此类教材多从几个常见主题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都是将人文精神和主题提炼成几个方面,把类型教育和主题内容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各个方面。徐中玉第八版《大学语文》教材即本着人文主题的编选理念,将教材分为十二单元,每一单元均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归纳,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各个主题部分的选文基本上都能做到各体兼备,以品格修养部分为例,其中既有诗词――《离骚》、《饮酒》、《念奴娇》,又有议论文――《孔子论修养》、《以修身为本》,还有散文――《前赤壁赋》、《我的世界观》。就主题而论,每一个主题部分都体现了时代性与通变性的融通,既有古之韵,又有近之美。但此种类型教材,容易产生主题先行的观念,就自主学习而言,也不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2.文学史类
文学史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选编方面体现了编选者对文学史乃至历史的高度重视。此类教材虽然在编选体例上仍然以文选为主,但增加了很多高附加值的东西,比如对历史和文学背景的介绍,相关人物的介绍,以及文学和史学发展的分析。以南大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教材选取了自诗经以来的名家名作,共四十一个单元,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优秀作品。如先秦的散文、汉魏六朝的赋文、唐代的诗歌、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古代小说、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新诗、现当代戏剧、当代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新诗等。这种方式比较易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事物的对象,能够使教材内容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的掌握。这种编写模式“改变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的讲解单篇作品为主的习惯做法,实行文史与作品并重,创建了以历史文化带文选的编排模式,以拓展并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文史知识,进而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③但深入分析,这种教材也容易犯主线不清,重点不突出,知识细碎的问题。如唐代的文学研究缺少一定的统筹,主要分为初盛唐诗(上)、初盛唐诗(下)、李白、杜甫、唐代散文、中唐诗(上)、中唐诗(下)、晚唐诗、唐五代词几部分。全似乎是全了,但从整体体例上来看,就显得不那么整齐划一,编选者的主体思想也不是很突出。如果编选者不能高屋建瓴地对所选之内容进行统编的话,就会造成主线不清、一盘散沙的后果。
3.文选类
中国的文学研究历来有文选的传统。从萧统的《文选》开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以文代评的观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亦不例外。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从现当代文章、古代文章、诗歌、西文汉译角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选编,每一类别当中涉及的文学史和文体方面的文章也是非常丰富的。以诗歌为类,教材的选编贯通古今。
文体类大学语文教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材编写模式,从数量上来看不占少数,但相对于文学史类、文选类、人文主题类教材,非常出名的不多。这类教材主要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议论文几方面对选文进行划分,所体现的体裁特点多与现代文写作相关。如孙昕光高职高专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以第三单元小说类为别,选取了《红楼梦》、《风波》、《围城》、《百合花》、《春之声》、《绳子》、《老人与海》七篇作品。这种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关文体的写作,但是对于自主学习来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地学习某一种文体可能会产生枯燥的感觉。集中对某一文体的学习,会固定某种思维,不易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深度和思路来看,此类教材的编写并不十分突出,比较适合文学水平较低的学生;对于文学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比较浅显,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文学能力的提高。
4.专题类
专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现有大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此类教材多能从横纵两个方面,对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温儒编的《高等语文》就是采用此种“专题”型的方式,对以往传统大学语文的编选模式――选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了重新的审定。该教材共选取了二十五个专题。这二十五个专题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兼顾了文学艺术的普及性,如武侠、言情与通俗文学。由此可见,专题型的教材突出了专业性,专题的选择彰显了作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选取的角度也比较多元化,关注的是学生的高层次文化修养。“应该说该教材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有较强的学术性,但由于专题内容都是由著名专家执笔,因而内容太专太深,涉及面也不够宽,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名牌大学使用”。④正如上文所述,专题类的教材确实适合文学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或者对此话题比较感兴趣的人群。因此,它在教学中会受到一些限制,不适合一般的普及性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材编选体例中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四种类型教材各有优长,从理想教材角度出发,对四种教材类型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大学语文教材层次与口味的提高,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注释:
①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修订版).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68.
②参看童自樟,张国强.民族振兴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时代教育,2.008,(4),31.从上世纪80年以来,我国各种大学语文教材有1402种,全国各大专院校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达100多种。这还不包括一些学校组织编写的自编教材。
篇9
【关键词】语文教材;问题;处理方法;思考;效果
1.前言
新课堂改革已经在我国实施很多年,新课堂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更深入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从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对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但中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学教材中的不足是影响中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全力解决中学教材中的问题对我国实行新课堂改革并达到新课堂改革的目的有着积极意义。
2.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一直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并将教育事业当做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解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可以改善新课堂改革的改革效果,还可以通过更加合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进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提高。要想解决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就要找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问题并对语文教材中的不足进行了解和研究,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1知识结构专业性要求较高
中学语文教材中对知识结构专业性要求较高,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储备明显达不到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的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足在课后也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学习的知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中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的效果严重的受到影响而达不到新课堂改革的目的。
2.2教材内容取舍不当
在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时对课程的选择是高要求的,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图片的选择是要求高跨度、全方位的。对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的选择要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种事件,这样对中学语文教材课文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各种事件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些事件不够切合实际,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中学语文教材上的一些课文是中学生理解不了的,使学生不能积极的学习,远离了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的初衷,脱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实际。
3.对中学语文教材处理方法的思考
3.1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再学习
简单精炼是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对中学语文教材的要求之一。通过简单易懂并且富含大量知识信息的课文让学生可以快速的吸收知识。同时为了将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的作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所以教师的总体职业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意义重大。同时学校定期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确保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得上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3.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教学内容
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对教材的选择要求是全面的概括古今中外的知识,但这些论文的选择虽然可以达到全面的要求但是全而不精,所以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就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加强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要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的度引起重视,对度有个良好的把握,以防止学生的学习适得其反。
3.3对中学语文教材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设置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和提出的问题都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打击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提出的相关知识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设置,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对学生进行单独的提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语文知识,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4.结束语
我国进行新课堂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来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技能。但是在培养学生的道路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学语文教材的不足就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不足,通过大胆的改革以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6):101-102.
[2]王志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2):4-5.
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问题分析
我国古代典籍记录形式是文言文,虽然在“”以后开始普及白话文,但传承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原则,因而各类教学大纲还要去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文言文的阅读比重逐步较大,因而在现代教育中,让学生读懂和理解文言文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目标。
1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常见的问题
1.1注释术语使用不当,导致注释混淆:
在探究注释不当问题时,需要介绍何为语义注释,其实语义注释严格上说是表述或者现实文言文词的概况义的句子或者局面含义注释,体现方式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严格对译形式。语义注释相对应的是文意注释,主要涉及范围是陈述词句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内在含义,主要是客观语义包含主观内容。
1.2注释缺乏准确性
1.2.1需要详细的地方注释趋向简单:
部分注释的简单,让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产生误解,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课时,有这样一句话“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与项羽曰:沛公欲亡于关中”在课文下面有着明确的注释左司马,官名。但是很多高中学生都质疑过左司马是什么级别的官级,后来学习中才逐步了解,其实左司马不是一般程度的官级,是掌管整个军中事物、执行军法、参与作战计划的一个重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级别,所以是具有极高地位的官级,处于这样重要位置人员成为内奸,刘邦回去后才会马上诛杀曹无伤。如果课文在注释时能够详细的讲明情况,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能更为深入的理解学习细节,更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主旨。
1.2.2无需注释的地方详细注释:
在课文中一些比较简单的注释在文章中有过介绍,其实在后面就无需仔细说明。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课时,有这样一句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课文下面明确写明之,到的意思。其实学生对这个“之”字很了解,由于在初一时学生就接触过这个字,并且这是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汇,因而这类的注释就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并且重复学习也不利于培养学的自学能力。
1.3注释详略不当:
注释缺失准确性是注释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由于注释过程中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因素,不但需要了解词汇的具体含义,更好结合实际情况,从上下文、具体语境角度考虑问题,目的是让文言文注释能够接近于文章本义。从常识角度考虑,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由于白色是不能倒影景物颜色,因而也就不存在倒影各类景物的。其实详细解释应该是白色的急流回旋清波,在碧绿潭水内倒映各类景物的影子。还有在《木兰诗》中,有“可汗大点兵”这句话,课文注释则写着皇上要大征兵。其实在我国古代可汗是鲜卑和突厥等少数民族地域的最高统领,中原地域才称为黄帝,两者的地位相差不多,但是称谓还是有所不同。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其实严格上说汗是小的部落首领,有时候要听从于黄帝号令,比如清朝的准格尔葛尔丹可汗,就是臣属于大清朝,要每年向大清朝朝贡;鲜卑在游牧民族时也是用“汗”作为部落首领的称谓,但是在入住中原以后,却也改成“皇帝”,所以严格意义上黄帝与大汗不能等同。
2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产生之因
2.1教材编者意见不统一:
为教材做编著需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编著教材不但需要有较深的文字功底,更需要具有较广的知识层面,需要了解天文、地理、历史方方面面的知识,另外更要对训诂学、音韵学有深刻体会,最重要的一点需要遵循教材编著原则,一个注释是否能够完善与编著者的个人知识储备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编著者对古今字、通假字和同源字概念不是很清晰,那么就会造成注释术语使用混乱的状况。但是严格的区分这三方面,不是依靠查阅资料或者基础文字功底就能做到,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积累,并且熟悉各类典籍和不同版本的释义,对比筛选中找到最合适的版本,不但需要贴近古义,更要便于学生理解,因而如何筛选、如果取舍是工作的关键所在。为文言文编著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另外编著者也要有个人智慧。因而做好教材文言文注释是一项较为繁琐和细致的学问,需要编著者学问广而且深。另外教材选文注释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选择的文章都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详细筛选出来的,因而注释要结合这两方面,形成课程互动依据,并且准确解读课文。但是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阐述不是十分统一,并且对于文言文注释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多注释,辅助学理解。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点到为止,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意见多少会出现不一致。
2.2未考虑教学实际:
文言文注释方面难易、繁简等都需要考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还有教师对文言文的接受程度。文言文教学过程和注释过程需要详细探究教学实际需求,在探究中不能割裂探究需求,考虑学生的发展,在探究学生需求的前提下,教材注释也编写规则要有紧密联系。其实注释主要是要写给教师或者学生看,若注释开展时不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需求,那么注释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当注不注的情况。很多学者的观点是文言文注释不易太详尽,如果注释详尽,把文言文翻译都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自己探究方面就会减弱,平时学习中更依赖注释,不益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结束语:
文言文注释研究方面,需要做到态度严谨,编制时要做到精益求精,教学中遵循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不能不懂装懂,最终误人子弟。另外相关的编撰部门要在编撰时多听取中学语文教师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主动学习古代文学,积极探究我国灿烂文化发展史。
参考文献
[1]张志磊,包偎丽.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校对及商榷[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12):35-36.
[2]林冰清,潘巧媚.高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华师版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