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范文
时间:2023-04-10 04:2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写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写作活动主要是通过调动人体思维能动性、同时充分调动并组织人脑通过语言将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及相关的思想感情形象的反映、表现出来。应用文写作更加侧重于实用性写作活动,而文学写作则是以塑造审美形象为核心的写作实践活动,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分析,预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模式化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受到文体限制,作者并不需要在作品中融入较多的创造性。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及其容易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文体模式的约束而产生模式化思维方式。这是模式化思维在文章作品中的体现主要为“开头、主体、结尾”这种一三段式的写作结构。一三段式写作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清晰明了等特点,是应用文写作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结构,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便利;在内容表现方式中,模式化思维主要表现为作者较长采用叙述、议论等问题形式;在语言表达方面,作者同样采用较多的模式化语言,如“在……下”、“为了……”。这些语言方式均是应用文写作中较为常用的结构以及表达方式,可以将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形象的概括出来,严肃而典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应用文写作中的模式化思维方式,并减少了创新性思维。文学写作应以创造性思维模式作为主要的思维模式,由于文章本身是为了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并产生较强的阅读欲望,因此在进行文学写作时应更加注重创造性以及新奇感,使得这种文体方式更加满足阅读者的基本需求,从而创作出更加新颖独特的作品。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方式,打破模式化思维的束缚,同时对文章的结构、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得作者自身的写作风格可以通过精彩文章构成以及丰富的语言得以形象表达,并具有极强的新奇感及创造性,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目的。
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作者较长采用的思维模式为抽象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主要将现实通过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反映出来的一个过程,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功能。由于应用文写作更加侧重于实用性写作活动,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大部分主体均是利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真实的反应出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解决问题之间利用抽象思维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应用文实用得以有效发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合理的概念、判断等逻辑思维方式,以保证应用文写作的合理性,从而将事物的客观规律详细的反映出来。反之,文学写作大多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通过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形象的描写出来,真实的反映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事物,使得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带来更多心灵上的享受。因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感性的思维活动,通过想象力将文章中的情节、内容、结构、语言形式进行创新,同时将想象与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从而促使文中细节得以更加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一种通过利用形象塑造来表达真实思想情感的思维方式。例如大文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通过对阿Q这一主线人物形象的塑造,将民族劣根性特点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读者可以借助阿Q更加深刻的了解当时社会的本质情况,从而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三、线性思维与分线性思维
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线性思维也是较常应用的一种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可以被理解为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是按照一定的轨道进行思考,并可以在文章材料、主旨、结构、语言表述方面得以深刻体现。其中,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大部分作者会将一些具有较强抽象性、理论性的文章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而这些材料又通常是按照一定方式进行排列整合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及条理性;应用文主旨通常具有明确、简洁等特点,通过开门见山等方式直接阐述文章主旨;应用文在写作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一些格式化、程式化结构,可有效表达出文章较强的逻辑性;在语言表述方面多采用严肃、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非线性思维与线性思维方式相反,线性思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非线性思维中主要包含的是直觉成分,并不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整理,且不需要按照格式化等规范的文本形式进行写作。因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通常不会将文章主旨直接表现在文中,需要读者通过不断思考进行总结才可以真正体会到文章的内涵,而在表达方面通常会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属于不同的文体范畴,因此在进行写作过程中应注意区分二者的写作思维方式,采用多种不同思维方式并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从而有效提高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俊秀.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交际,2016(11):9-10.
[2]田运科,李垣璋,何玲玲.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思路的三个转变[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6):85-88.
篇2
网络文学写作是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新的写作方式,网络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写作和传播媒介的变化,承载方式的不同,会使人在感觉、思维、表达等方面都发生微妙的变化,使文学在创作、传播、欣赏方式、基本观念、价值功能取向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诸多变异。网络文学所表现出的新特点,研究对象的变化,决定了我们不能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学,计算机最深刻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迫使我们怀疑古典的艺术观和现实观,因此,网络文学将影响到传统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内容的变革,在写作实践中实现对传统理论的更新和重构。
一、文学价值理念的革新
对文学的价值功能,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看重的是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文学似乎是布道的牧师,思想的导师。有人看重文学的娱乐功能,文学仿佛是闲暇时的游戏。而中国传统写作观的核心是重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认为写作是经天纬地的“不朽盛事”,是人为了寻求真理而获得的一种话语权,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得到了非同寻常的重视。文学担当着经国布政、社会教化的任务,甚至把文章看成是匕首,投枪。作家们代社会立言,是民众的“代言人”,主张“文如其人”,“知人论世”,文章是人格的复现,作者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文学写作中,传统写作者的神圣感和作家感消失了,作者摆脱了功利目的的诱惑,获得了自由的创作心态。网络似乎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聚众狂欢的场所,写作完全成为一种爱好,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自由宣泄感情,寻找同道和心与心的交流,更看重写作过程中的惬意和畅神。网络作者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语言本身的表达上,追求语言的外在魅力和新鲜感,像是在玩语言游戏,而不像传统文学那样追求语言的思想内涵。王岳川在谈到现代社会写作的新变化时说:“思想写作渐渐退出了现作主角的地位,而使得‘语言写作’本身大面积地出现在思想的领域。”[1]网络作者们只顾自己的感受,不顾读者和公众,对公众、社会乃至人类的崇高使命感已经荡然无存,文学艺术成了作家艺术家个人感觉的玩偶。杜夫海纳所指出的现代艺术家的缺点,在网络作者身上也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即他对人的环境与自然环境再也提不起兴趣来了。生活在他周围的人们不过是匆匆来去的过客。如果不是偶尔还有一种权威性的声音使他麻木或令他感奋的话,可以说,已经没有一种使命感是他欣然承担的了。网络作者们在作品中无意承担对社会生活及生命价值的总体思考,而是充分表现着世俗性和平民化,演绎着媚俗和滥情,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精神向度,也缺乏内容深度和历史感。因此,网络文学的价值标准自然也与传统文学不同,在网上,那些新奇、悬念、煽情或搞笑的作品更有读者缘,而感情含蓄、态度温和、需要反复咀嚼、寻味其精神内涵的作品却不甚受欢迎。雅斯贝斯认为,在西方,社会技术化了,教育技能化了,艺术也变成了单纯的娱乐手段,网络文学在和高科技的结合中,使更多人获得了文学表达和接受的机会,文学卸落了功利主义的重担,回归到自由抒情、悦心快意的游戏创作本质,使文学的价值功能由经国立业向世俗化转化,变为自娱和娱人。
二、作品真实性理论的重构
互联网在艺术作品与客观的真实世界之间构建了一个仿真的世界,即虚拟世界。网络中的虚拟世界,首先指人们的网络行为所依附的空间是一种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网络行为只存在于以数字化的形式而存在的比特的关系结构中。另外,虚拟世界还指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现实,即利用计算机或网络生成的一种模拟环境,它是具有表面色彩的立体图形,可以是某一特定现实世界的真实体现,也可以是纯粹构想的世界的仿真再现,人可以与之进行交互作用,并且能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网络写作行为和作品必然存在于这一电子虚拟空间中,离开了网络环境,作品就似乎不存在,除非下载为纸质文本,而且网络作品对虚拟现实肯定会有反映。这样,网络作者所面对的写作对象,除了传统写作理论中所界定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还可以是依赖网络而存在的虚拟世界,而且写作者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去感受、想象、思考,势必会影响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网络作品既可以是主、客观世界的真实表达,也可以是对虚拟世界以及在虚拟世界中的现场感受的真实表达,作者在亦真亦幻的电子世界中,大大地满足了企图通过想象扩展现实世界的欲望,也利用这种“虚幻的真实”和“真实的虚幻”抒写自己的心情故事,满足潜意识中“梦想成真”的愿望。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冲击着从《乐记》“物”———“心”关系的描述到《文赋》、《文心雕龙》建立起来的“物”———“情”(意)———“文”转换的传统写作理论模式。传统作者在写作实践中,在作品的真实性追求上,要么讲求客观真实,要么追求主观情感的真实,要解决的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尽管传统的“物———意———文”转换理论仍可以用来指导网络写作,但是已经不能完全符合网络写作实际了。网络文学中,作品的真实性追求还包括对虚拟世界的真实反映,涉及到客观世界、电子虚拟世界、主观世界和作品的关系问题。因此,现作理论,需要直面现代网络写作,需要超越传统文学理论、写作理论,需要重新审视外物和文思的关系,需要把“虚拟世界”纳入理论范畴而加以观照和思考。
篇3
古代文学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其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增加与语言文字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古代文学的教学上的弊端逐渐显现,不但教学方式呈现简单化倾向,而且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古代文学的学习水平难以提高,很多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了解停留在印象层面,十分狭隘肤浅。在经过对广西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出现此类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忽视,而过于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针对于此,模拟写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提高古代文学学习水平的方法。古代文学中的模拟写作,也即针对古代文学各时期的各种代表文体和作品进行模拟写作,如汉赋、唐诗、宋词等等,本文试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
一、概念与现状
古代文学的模拟写作突出“模拟”二字,目的不是要求学生复古,而是通过模拟古代的诗词歌赋等古代文体的创作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各种文体的理解,提高文学功底,加强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加文学敏感性与审美素养。模拟写作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学习意识,在模拟创作古体诗词歌赋中真正吸收文学知识。
在本文由收集整理现今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基本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对文学史和作家、作品进行讲解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表层印象阶段,即使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背诵经典篇目来巩固和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也仍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很多学生在学习完唐诗后对律诗格律的认识很模糊,学习完宋词后对词牌名的了解也很肤浅,这种情况在广西高校或者说在全国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都十分普遍,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模拟写作训练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我们认识事物所应具有的基本方法,而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却几乎忽视了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在广西十多所高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活动中都没有要求学生进行相对应的模拟写作,而是仅凭学生个人根据兴趣爱好进行一些自主性的古诗创作,其学生参与数量和创作质量都十分有限。那么模拟写作又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如果把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看成是学习“情境”的营造,那么模拟写作就是“协作”和“会话”,这个模拟写作的过程就会形成一种“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的理论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其对教学活动中“学”的重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才能让学习效果更好。正如《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这是大教育家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名言,其深层意思也就是说要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遇到困难后再进行启发式教导,孔子充分认识到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问题,认识到教育时机的选择问题,这些对我们现代教学都很有指导意义。
二、方式与方法
古代文学的模拟写作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才能达到加深对古代文学各个知识点认识与理解的目的,其首要的就是教师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模拟的作品作详细深入而又生动有趣的讲解,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模拟的相关内容,而不只是让学生自己参悟。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模拟写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古代文学教学更为规范。
对于学生进行模拟写作的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限制与引导。并非所有的作品都适合模拟写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一些重要的文体和作品来让学生模拟,如诗、词、散文一类。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模拟对象,教师要作详细说明,例如汉赋、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学生模拟的难度较大,模拟出来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幼稚,这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模拟写作并非让学生达到古人的创作水平,而只是以一种主动模拟写作的方式来加深对古体文学的认识与理解,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即可。所以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模拟对象来灵活引导学生的模拟创作,让学生的模拟写作方向更为明确清晰,如汉赋的创作,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体物”,什么是“以大为美”,让学生在名物的铺陈中和空间结构的架构中明白汉赋的美学特征,而至于名物种类的堆砌能否达到汉赋那样穷形尽相的程度则不必过于强求。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建构知识,而不是将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头脑中。”[3]。在学生进行模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出学生模拟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在模拟写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梳理,则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而说模拟写作的关键一环又套在了教师头上。教师必须花费一些时间与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对学生模拟写作的作品进行及时的评点,给学生以鼓励与促进,推动模拟写作的顺利进行。
由于古代文学模拟写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其他课程而言是较多的,这对学生的精力和教师的工作强度与难度都提出了考验,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会发现模拟写作可以通过可与其他课程教学结合进行。如《古代汉语》、《写作学》等课程的教学,这些课程的教学与古代文学的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很多知识点上都十分相同或相近,如《古代汉语》,其与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对象是一致的,虽然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认识和理解,但从模拟写作这一教学方法而言对两门学科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的。《写作学》与古代文学的模拟写作也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两者都可以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生成与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课程之间与教师之间的限制,将其协同合作、统筹安排,不同课程的教师齐心合力,既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水平,又能合理地控制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分布,减低劳动强度而提高工作效率。
古代文学的模拟写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进行,但在探索这些新的方式和方法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要认清楚模拟写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与理解,是为了一定程度上提高语言文字的驾驭水平,而并非将这种旧体文学发扬光大。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实现教学水平的真正提高。
二、优点与不足
模拟写作对古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一些其他影响,而只有在认清楚其事物本身的两面性后,我们才能做到统筹兼顾,实现教学水平的真正提升。
与现阶段普遍的古代文学教学现状相比,模拟写作所带来的一个重要的优点就是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学习不认真、不主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对该学科没有产生兴趣,没有产生兴趣的原因又主要是因为对该学科缺乏一定程度的了解,缺乏了解又是由于缺乏学习过程中一定形成的教学参与,而并非其自身的个性差异,模拟写作就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参与方式。从唐代诗歌创作的全民参与我们就可以看到文学是超越个体差异的一种共性存在,每个人在这里都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因而模拟写作不但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提升学习的动力,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使之形成一种学习习惯,还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感染别的同学,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
在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模拟写作还能大大促使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的细化、深化。在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文体认识存在概念化、理论化、模糊化、表面化的毛病,例如对汉赋、律诗、词牌名等只有模糊概念,对古代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认识与理解都十分粗浅。而模拟写作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各种文学文体其本身十分细微的一些特点,加深对古代文学各种文体的认识与理解。比如宋词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填一首词,让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词牌名来填写,在写的过程中认识到词的音乐特征,认识到词长于抒情审美特点,也同时能感受到词与诗的细微区别。所以说,模拟写作通过主动参与的方式能大大深化和细化知识点的学习,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更积极主动,更为活跃,提高学生的文学观察力与敏感度。
由于受到现阶段教学体制的约束,大学教育的很多课程都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所以对很多知识点的学习也未能达到更高的层次。那么作为中文专业核心课程的古代文学该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其实和其他课程一样,学习应该要能打破课堂四十五分钟的限制,而不只是限于课堂学习,应该让学习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时间点,使得学习形式能更为灵活,时间更为宽松。模拟写作应该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出上述优势,通过布置模拟写作的课后作业,能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消化吸收书本知识,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化理解,从而实现“温故而知新”的再次学习过程。模拟写作的过程不但是对古代文学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同时也能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水平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能够做到多种学习在时间上的统筹兼顾,提高学习效率。
从实际教学中的效果来看,模拟写作还能让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特点因材施教。本科学习阶段的学生实际上存在多数学习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因而学习上的督促与监管就很有必要,因而模拟写作能一定程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管,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然而在模拟写作的推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应付和抄袭现象,一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没有用心进行模拟写作,有的甚至利用网络和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抄袭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品,还有的竟然安装所谓的“写诗软件”来,这些都对模拟写作的效果十分不利。
篇4
文学写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强调创作性,注重“文似看山不喜平”;应用文写作具有很强的程式化特点。文学写作形式极为灵活、写法多样化,鼓励作者将其艺术形象与形象思维全面展示出来,突破束缚,进而打造出全新的艺术境界。应用文则不同,其存在着明显的格式化思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结构严谨,整个写作显得枯燥。应用文体式与格式两者间呈现出了一致性,其标准要求是规范化。应用文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是其体式与格式较为固定。从应用文文本格式处理角度看,应用文格式呈现出了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明显特征,比如,在《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处理办法》与《党的机关应用文处理条例》中对行政公文与党务公文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文种、应用文用纸、应用文办理等均有详细的要求。从应用文正文的写作来看,应用文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均会采用惯用的方式,有各部分的习惯用语,文种主体部分所采用的结构安排方式也涵盖了通常惯用的写作方法。以“通知”文体写作为例,先是详细地介绍通知因由,然后写具体的通知事项,最后结尾处写上习惯用语;再如,进行“请示”写作时,主要顺序是具体的请示理由、请示事项、结尾。为了与应用文实用性要求相适应,提出了应用文的模式化和程式化,简明扼要,对于受众群体全面了解应用文的核心意图十分有帮助,以免出现理解错误现象,对于公务处理也有利,在应用文实际处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应用文写作的这一特点,应用文写作者对各文种的特点与要求有了全面的掌握与了解,熟知了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规律,公务处理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文学写作和应用文写作的不同之处
(一)主旨表达方式不同
文学写作与应用文的主旨表达方式不相同,前者的主旨表达十分的含蓄和委婉,而后者的主旨表达方式十分的鲜明和突出。比如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明确指出“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这里所说的“露文”主要指的是应用文的主旨表达要鲜明和突出。应用文主旨表达方式最不能是含糊隐蔽,这样会因语义不清楚而导致歧义的发生。所以,应用文写作必须遵循开门见山与开宗明义的原则,让读者一目了然。而文学的主旨与其不同,并不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受众,通常在作者描绘的社会生活现象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其主题十分的含蓄和委婉。被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少年时代家庭富裕,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后来因为他的父亲被撤职,生活一落千丈,贫困潦倒,家庭的巨变,严重地冲击了曹雪芹的世界观,他对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看似繁华的封建王朝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后来,他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通过自己的著作发出了封建制度面临崩溃的预告,其主要将广阔的社会生活作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个典型形象,该作品的主题全部在各种人物形象中全面地表达了出来。
(二)写作体裁不同
文学写作体裁种类有很多,对感彩、想象等诸多的因素较为重视,而应用文的体裁十分的单一,不过其可以结合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与方法,强调的是实用,规范性强,有着一定的经济效益。应用文写作过程中通常要有特定的格式,应重视人们常说的“约定俗成”格式。该写作规范不属于明确规定的法定形式,只是先辈们实际写作过程中达成的某种共同的认识和约定,或者是审美趣味上产生的共识与趋同。所以,“约定俗成”虽然不是明确规定的法定形式,但其却蕴涵着写作规范中的诸多合理因素,我们应大力推广此形式,不可私自修改或者破坏,避免对应用文原有的交际功能造成影响。凡是可以熟练运用应用文“约定俗成”格式的作者,其语文修养和水平都会极高。以书信为例,有的人认为书信写作十分简单。其实,书信格式书写得完全正确的人少之又少。有的人对此毫不在意,“即便是书信格式错了,对方也会收到,并且,其中的意思也能理解”。殊不知,这样的书信毫无语文修养可言,就好比吃饭一样,有的人用餐具,而有的人却用自己脏兮兮的手抓饭吃,前者所体现出的是优雅,后者所体现出的是粗鲁,两者毫无可比性。
(三)时效性不同
篇5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篇6
曾经像卡夫卡一样受到绝望与虚无之蛇啮咬的鲁迅, 也曾对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传达给他人,有着一种道义上的担忧。这是一个写作伦理问题。它要求作家在把自己的作品交给公众时,应当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作家”是一个令绝大多数人肃然起敬的称谓。人们有理由追问:作家享有崇高社会地位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们的作家没有对他人的深切同情,而仅仅关注自身的审美情趣,追求自我的表达,甚至仅仅关注自身的世俗利益,把文坛一域当作名利争夺的战场,那么,作家以及文学,还配享有社会给予的那份荣誉与尊敬吗?
谈到写作伦理,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巴金。一直到晚年,巴金都对“著名作家”的称谓诚惶诚恐。在他看来,作家不过是一种职业,一个工作岗位。正如农民必须耕种,工人必须做工一样,提供文学作品被他看作作家的一种义务。在一生当中,巴金看到过太多的人把文学当成灾难到来时的自我保护,灾难过去后沽名钓誉的手段与工具,他为这些人亵渎了公众对文学的神圣感情而深感不安。于是,以真实的自我面对读者,对自己写下的每一个文字负责,便成了巴金晚年对读者最庄重的道德承诺。虽然大师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们对作家职业的参悟与理解,却给后人留下无尽的启示。
最近20来年,中国当代文学无奈地面对了文学与作家日渐被边缘化的局面。在谈到这一局面产生的原因时,文学界的人往往强调商品大潮的冲击、影视文化的冲击等等外在原因;或者一味地抱怨读者欣赏趣味的降低,甚至指责大众精神的堕落。其实,原因可能还包含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这些年来,大众之所以越来越远离文学,是因为文学越来越远离了他们。
纵观近一二十年来的中国文学,我们发现:在作家创作的自由度越来越高,自主性越来越强,外来的干涉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像巴金那样一心为读者而写作的人却越来越少,对普通人生存的艰难抱有深切同情的文学家越来越少,在一般民众受到不公正对待时挺身而出,奔走呼号的文学家越来越少。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斥了太多作家本人自恋的话语,太多的“中产阶级趣味”,太多、偷窥、阴谋、仇杀等极端叙事,太多技术性的实验与文字游戏。
实际上,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把写作当作自己在这个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上,赢取足够生存空间的一种手段。正如有评论者一针见血所指出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们太过“聪明”,太过“爱惜”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让‘纤弱的心灵’和切身的利益免受来自真实的惊吓、磨砺与轰击”,却“没有多余的爱分给那些‘毫不相干的陌路人’”( 李静《“三无”小说在流行》,《南方周末》2002 年1月21日)。而当作家心中没有“大爱”时,他们写出来的作品也将缺乏一种怀,大视野,大境界,缺乏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创造了这些作品的作家,当然也就很难像文学史上许多公认的文学大师那样,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道义的伟大形象。
篇7
1.为学生提供策略模式,使学生在写作个性和共性之间的问题
为了明确和规范公文的写作,在公文写作中,结合每个文种讲解的特殊情况,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文总体形式与内容的撰写策略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个性中反省共性,在写作共性中思考个性。如:为了解决应用文体中的标题撰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键问题, 要根据教师的写作教学经验, 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标题模式。公文的标题主要有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等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个部分中是由介词来连接的, 如:“XX 市人民政府关于号召全体公务员向 XX 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关于”是介词,而“的”是助词,再加上主谓结构就组成了事由连接文种。 如:“XX 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统治”中,连接文种是动宾结构和介词“关于”组成的。 这样从连接词、语法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了公文标题的写作。同时,在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解读中,标题是告诉读者,“XX 市人民政府”是发文的机关单位,是高级别的发文单位,同时也是有权利发文的单位,其次告诉了读者这篇公文负责人。
2.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为了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要根据应用文体的各个文种,统治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的叙述,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如:公文中的行文背景是行政单位具体行政过程中管理视野的体现,是前提、原因、条件,在行政工作中,要关注全面工作从大局出发,为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提供标准与参考。 其次,发文事由中,关注上级相关活动、要求体现了一种行政归属。上级单位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于自身工作的安排,因此,公文写作中,行文的原则就是在安排过程中上级相关活动、精神,也是行文权利的保障。 另外,公文写作中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具体、明确。因此,针对此次工作之前所召开的相关会议,发文要确立相关精神。由此可见,按照国家宏观层面(专业、行业背景)、上级工作、活动(本级工作、活动)、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群体(个体)等顺序来考虑安排写作内容,而行文的核心事项、背景、意义等组织安排、希望、要求,可以为应用文体的写作内容实践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径,可以作为具体的行文方向。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实践的有效途径
1.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置课程设计环节
根据课时设置与专业特点, 应用写作课程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如:在年中总结活动中,单位会依次产生 XXX 关于年度先进个人、 集体选拔的实施意见、XXX 关于召开 XX 年度先进个人、集体表彰大会的通知等四个文种。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为学生设置一次活动,选择一个独立虚拟的工作环境,以下级单位的名义回文,以上级单位的名义行文,从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 并且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角度的意见,要选择相关课程教师参与评判这类课程设计,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考核。
2.熟悉掌握常用公文,并进入其实践环节
重点训练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会进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此,要按照级别区分熟练掌握常用公文,公文写作内容必须要进入其实践环节,重点训练公文的写作,如:根据设置主题下文,把学生分成小组,第一组为上级,重点训练行文的语气、要求、内容的组织安排等。 根据上级来文选择文种,第二组为下级进行回文,重点训练回文的语气、目的等,接着两组互换位置进行第二次写作时间训练。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写作实践与训练,突出日常实用性的写作实践与训练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能力;写作训练
0.引言
2009年6月,前教育部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同志撰文指出:“我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当中,深感口头表达能力强和书面表达能力强的人才之匮乏,发现了这样的人才我如获至宝。”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在高考中也占据了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但写作却一直是一个学生头痛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一直是一个教师困扰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我国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很大比例的学生写作方面的学习严格的来说都是失败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怎样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一直以来共同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下面,本文从高中语文学生写作能力训练出发进行探索和尝试,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训练学生关注生活融入生活
很多学生都反应写作时无话可说,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仅仅是书本知识完全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间”,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融入生活、体察入微、关注生活,只有充分掌控了生活这一写作的源头之水,学生才会真正有写的。叶圣陶先生即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的水喝”。观察、认识、体会生活,才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应当重视帮助学生明确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注重让学生关注书本,关注优秀作文作品,只有结合生活深入生活,学生才有能在作文中表达的东西,腹中空空如野在写作时自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纯的学习模仿优秀作品而缺乏生活这一写作基石的支持,学生只是获得了“鱼”而非学会了“渔”。正如罗丹所说的那样:“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关注生活、融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感受人生百态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会扔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会让学生的作文有既有坚强的骨架又有丰富的皮肉,而不会只有一个轻飘飘的如同鸣蝉蜕下的空壳。
2.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类从事一切事情的最大动力,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兴趣可以从内部对学生起到巨大的驱动作用,使学生不畏困难在愉悦积极的心境中去学习。由于长期以来写作训练中的一些误区,很多高中学生都感到写作乏味无趣,不少高中学生甚至感到写作困难厌倦写作害怕写作,更不用说对写作的兴趣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构建起写作的内驱力。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时,使枯燥的写作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是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通过语言表达互相探讨,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写作思路;可以教会学生搜集、分析、运用资料,让学生学会建造写作素材仓库,丰富学生的视野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可以简化文章结构的组织技巧,让学生由简入繁的在循序渐近的过程中去掌握,最终学会更好的安排文章结构,更好的让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完美结合。此外,教师还要多注意表扬鼓励学生,既便学生的作文不是很优秀,也要从片言只语中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并不是一无是处,增加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兴趣。
3.丰富学生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深入生活的能力,虽然阅读的是书面文字,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总能自然而然的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一方面通过阅读获得经验和启发,一方面丰富自身生活实践中的不足开阔视野。实际上,不少学生虽然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却无法将这些生活经验与写作建立起联系,而丰富的阅读环境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揉合写作素材。学生毕竟认识和理解能力均有不足,教师应当根据学习的重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分析的情况下有计划的帮助学生寻找阅读材料,让学生既能通过阅读增长见识丰富思想,又能调剂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除了个人阅读之外,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经验,在探讨交流中获得升华。同样,优秀作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附合学生需求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去思考、感悟。
4.充分结合课内课外进行训练
写作并不仅是课堂上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完成,课内的写作训练与课外的学生自我训练同样重要,尤其是课外学生的自我写作训练更是学生自我探究和自我完善的主要途径。在传统的写作训练中,很多高中教师都将重心放在课内作文上,寄希望于通过课内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包括计划、批改、指导等都集中于课内作文上,而忽视了课外作文的深入指导。实际上,虽然课内作文有教师的明确要求,从应试的角度讲能获得较明显的效果,但学生却完全是被动的,其思维被局限思想被束缚,很难写出什么佳作,长期如此只能让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 写出来的作品也入了普通的大流。真正要写出好的作品,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而课外作文训练是开拓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课外作文中去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感悟生活中的细微变化,真正获得心灵上的产物来充实作品的灵魂,更进一步的充实作品内容。
【参考文献】
[1]沈扬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20).
[2]沈虹.让写作不再成为一件难事[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4).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系列课;写作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62-02
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近几年来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实用、实际、实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设置写作系列课,建立写作教学的长效机制
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只开设一门基础写作课,仅开一个学期,课时量少,讲授的知识有限,达不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写作系列课,即基础写作(第一学期)、应用文写作(第二学期)、新闻写作(第三学期)、文学写作(第四学期)、学术论文写作(第六学期),大学四年写作教学不断线,这样就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到大四不仅具有阶段性,而且具有延续性,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写作,这一阶段主要是奠定基础阶段,讲授的是基本的写作理论,包括“写作材料的摄取、写作思维的运行、写作主旨的生成、写作结构的构建、写作语言的驾驭、写作表达方式的选择”等[1],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夯实“会写”的基础。
第二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文种常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文种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格式,旨在培养学生常用公务性、事务性文书及办公室工作所需要的各类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办公室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写作基础。
第三学期开设新闻写作,这门课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牢固掌握关于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新闻报道的两种主要体裁——消息与通讯,写出合格的新闻报道作品,为学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学期开设文学写作,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文学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评论的写作基本规律和写作个性,旨在提高文学写作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文化素质与审美人格。
第六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是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后进行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训练,属于最后的应用验收阶段。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熟悉从选题到终稿的各个步骤的要求,培养其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学期论文、学位论文乃至毕业后的论文写作方面的要求,为顺利地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自我性写作,二是社会性写作。这样,一方面论专业有看家本领,另一方面,出校门以后,“笔杆子”立刻就能适应社会需要,立刻能发挥作用,这是未来的出路。因此,我院开设写作系列课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我性写作和社会性写作的能力,最终适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讲授的趣味性
写作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成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范例教学法,将作品范例与写作理论相结合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写作课的学习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做法是,在讲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时,注重写作课与其他文学课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之作融入到写作课的教学中来,将文学与写作理论相结合。因为“文学是人学,也是心学,是心灵为之生,为之死的精神家园”[2],文学充满着灵性之美,能够深深地打动人,所以在写作课的教学中,将文学作品纳入到理论当中,赋予理论以情感,使学生深入其中,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这样能增强学生对写作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在讲新闻写作时,除了从理论上进行准确、清晰、透彻的阐释外,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大量的时效性的新闻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加深学生对新闻写作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另外,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作为技能课和实践课,其写作的规范性要更强,在教学中,应从经典范文出发,在经典范文的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写作理论,即为学生提供优秀范文,讲前用例文引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后用例文分析印证写作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理论,这样既加强了写作的技法指导,同时也使学生的写作变得更加规范。
三、精讲多练,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写作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写作能力、写作水平必须通过实际训练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系列课安排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为5:5,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写作训练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选准知识点精讲细讲,使学生进入写作学理论体系,形成写作和研究的氛围,其次根据每章节的重点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加大学生的写作任务量,将写作训练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使“写作训练既有阶段性又有延续性”[3],实现最终目标——每人写作各种文体的文章平均40篇左右。
具体做法是,大一第一学期重点在讲授写作理论的同时,加强一般文体训练,重点在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训练,要求学生一学期的训练篇数每人平均不得少于10篇,学生训练主要由任课教师督促完成,本学年完成后,将学生习作结集成册,设计出封面、目录、前言、后记等,并进行评奖,第一学期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功。
大一第二学期重点训练实用文体,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5:5的原则,即第一节课教师精讲本节课主要知识点,第二节课围绕讲过的知识点进行应用文体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社会实践,训练社会实践中运用得比较频繁的应用文体,一学期学生训练的应用文体的总数多达15种。
大二重点训练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训练的方法基本相同,即每章节的训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单项训练,安排片断式的单项训练题目,每章教学中穿行不少于2次;第二部分为综合训练,安排较复杂的全面的综合训练题或撰写综合作文,每章教学后安排1次;第三部分为社会实践,在相应的单元安排一些写作社会实践活动。
大三重点训练课程论文。各门任课教师相互配合,要求学生每门课撰写的课程论文不得少于2篇,并由专业课教师督促完成,最后把写作情况汇总给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大四重点训练毕业论文的写作。由论文指导老师相互配合,重点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初步的科研能力,最后要求他们写出格式规范,内容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传统写作课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德强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化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之后,精讲多练,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技能,切实提高了写作水平。写作成果显著,学生把自己四年来创作的作品编辑成册;学生在各类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出版学生作品集《新绿》,里面集结了学生优秀的原创作品;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多次获得省级奖项,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学生季含宇的文章获全省高校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大赛二等奖,但梓睿获三等奖;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每年都有多篇论文被评为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四、建立写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科学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和写作水平,改进写作方法,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化的写作评价体系,由于每一门写作课程的性质不同,就决定了每一门课的写作评价机制也是不同的,仅以基础写作为例,基础写作的评价考核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优秀应满足如下条件,即文章切题,主题突出、材料相当充实、结构完整,段落之间连接紧密、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格式规范,书写及文面比较美观。良好的评价标准是主题较突出、材料充分、结构完整,段落之间衔接较好、语言通顺、格式较规范,字迹清楚,无错别字。合格的评价标准是文章内容大体与题目相符,但材料不充分、结构完整,段落顺序合乎逻辑、语言不够通顺,文面大体整洁。以上是优秀、良好和合格的标准,不能达到合格要求的均为不合格。建立好写作评价体系后,按其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贯穿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切实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领悟修改意见,自觉做好修改工作。
其次,要对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公布和讲评。由于写作具有个体创造性的特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文如其面,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文章必须全批全改,以笔谈代替一部分辅导,加强写作指导的针对性。每一次批改之后,要用一个单元时间对批改和评价结果进行讲评,讲评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改进。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尽可能客观,以正面和鼓励性评价为主,在教授学生自评和互评时,也应该强调这一策略,因为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下学生才能有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基础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一、词汇的积累
文学的传承性是语言类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作为语言类文学作品的承载者,词汇的传承是最丰富的。而作为中学生来讲,由于其阅读范围的限制,学生的词汇量还不是很大,所以在传统文学教学中,如果能把词汇的积累做好,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和现代词汇相比,经过历史的沉积、沿革、发展,文言词汇更言简意赅、概括力更强、更能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能在词汇积累上做的好,那么对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传统文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词汇的积累,为作文教学提供帮助。
二、典故的积累
典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东西,“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卧薪尝胆”、“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三顾茅庐”、“负荆请罪”等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典故,本身就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学中,如能更多的积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典故,并能在作文中如能恰当的运用,一定能使作文水平不但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收到表达丰富、言简意赅的效果。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典故是学生特别喜欢的内容,其他的可能记不住,但典故却有异常的兴趣,不但记的牢,而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合情合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内在接受性。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充分运用典故积累的作用。必将对我们的作文教学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优美诗词的积累
从《诗经》到《楚辞》,从诸子散文到汉魏歌赋,从唐宋诗词到元明清小说,丰富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到处都是优美诗词,从“溯回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优美意境到“操吴戈兮披犀甲”的悲壮。从“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激昂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闲适到“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剑个在腰”的紧迫。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体系当中,这样的优美诗句,这样这样迷人的意境,如果学生能在学习传统文学的中积累起足够的的素材,对于学生提高古典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思想文化的积累
文以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传统。所以传统文学不仅仅是文学的延承和积累,更是思想的传承和光大。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中国最光辉、最灿烂、最智慧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还是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墨家兼爱的博大,法家的严谨求真,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人性化的思想。而范缜的无神论,佛家的宽容,道家的天人和一,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和睿智。这和我们当今提倡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治国理念真是不谋而和。我们不能不佩服中国古人对人类自身的合理理解,创造性的社会理想,以及通古阅今智慧。所以如果我们能在传统文学教学中把这些优秀的思想融于其中,必将在塑造人、升华人、改造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赋予人最丰富的思想,最美好的精神,最感人的品格。这是传统文学教学中最不可或缺的。
五、人格的积累
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具有中国最优秀品质的民族精英比比皆是。那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是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历史长河中,屈原的爱国情怀、伯牙子期的友谊、勾践卧薪尝胆的励志、刘兰芝爱情的坚贞不屈、陆游抗击外侮的斗志、岳飞从容赴死的激昂、以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都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认识到的、有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的优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