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艺范文

时间:2023-03-17 02:1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技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技艺

篇1

研讨嘉宾:

崔 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建筑技艺》编委会主任崔 彤中科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傅绍辉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韩玉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建筑师 赖 军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合伙人、总裁、设计总监郑 方 CCDI悉地国际北京区域总建筑师金 莉CCDI悉地国际北京区域设计总监张 兵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刘 京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建筑院副总建筑师陈 硕上海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世博伦敦案例零碳馆馆长陈伯熹 欧佩西城市发展(亚洲)有限公司董事长储斌豪加拿大木业协会中国区项目总监

主持人:

崔愷:今年奥运会之前,我去英国考察学习过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在伦敦,可以看到新老建筑齐聚而协调的景象,无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伦敦眼,还是改造后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无论是赫尔佐格的拉班现代舞中心还是获斯特林奖的社区图书馆,都流露出伦敦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我们还参观过一个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采用现代主义手法的社区,完全向公众开放,游走于其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的建筑细节。同时,英国的绿色建筑是非常先进的,可以看到格林威治村附近的一些新村设计,其中可持续材料与环保材料运用得非常好。另外,也可以去英国最美的城市爱丁堡感受城市历史与现代的积淀,去看恩里克.米拉莱斯设计的苏格兰议会大厦或者到纽卡瑟尔考察一些社会住宅。总的来说,英国建筑一方面注重理性和技术,但相较于德国的保守更开放一些;另一方面很注重创新,不仅体现在绿色建筑方面,从新建筑面对沉闷的老建筑时的欢快也可以看出,它创新地提升了城市的艺术感,这与巴黎的优雅也有所不同。

傅绍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在伦敦;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我在北京。所以很不巧,都没有体验到两次奥运会的气氛,但因为工作需要在英国逗留的一年多时间让我对英国有了不少认识与理解。英国是一个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它的前卫也深深植根于每位公民的思想中,从其影响世界的流行音乐以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各类讲座都可见一斑。这样,我们就也不难理解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技术自信,乃至于他们的幽默和自我调侃。

刚到英国的时候,我以一个建筑师的职业痴迷态度,从不同的线路找寻建筑,有时是围绕一位建筑师的作品来看,有时是固定一个方位走下去。但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要想更好地理解建筑,应该从理解英国人的生活开始。因此,我一改之前的做法,开始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曾经有很多次,我乘公共汽车到英国的乡村感受生活与建筑,发现了传统低矮的空间,并且结构断面非常小,这与我们国家一向追求宏大的空间尺度是截然不同的;我也曾在英超联赛期间,由于没买到票而在酒吧和“足球流氓”一块看球赛,那样的氛围同样吸引人;我也非常愿意体验他们一日五餐的慢生活,非常惬意。我特别推荐一个商店“遗产基金会”,店内有各色各样的有关英国的生活、设计、名胜等的详细说明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人的一个个生活场景,如果再联想到他们的建筑设计,也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崔彤:我非常认同傅总的看法,每一次的走马观花倒不如一次细细的品味,这一点很重要。

说到融入伦敦人的都市生活,可以从步行游伦敦开始。由于其每300m左右就有一个地铁站,游人不会迷失方向,譬如可以从伦敦桥一路向西,能领略到完全不同的风景。夜晚可以体验英国的酒吧文化与戏剧文化,这是最闪亮、最具魅力的地方。只有通过这样多方位的了解才可以认识真正的英国,因而我们可以理解在2012伦敦奥运会中,英国人只将每一个闪光点轻轻带过,完全不同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浓墨重彩。因为这样一个建筑理性与技术相交织的国家,不论是倡导可持续的伦敦碗,还是泰特现代美术馆,不论是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还是正在建设的碎片大厦,高技派的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并发展。

从伯明翰,我们能够看到英国工业文明中飞机和汽车的非线性和参数化设计也转移到建筑设计当中。另外一个英国工业文化的印迹就是刚刚崔院士讲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这一点从伦敦桥一带和泰晤士河南岸的建筑复兴便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到。

傅绍辉:说到工业遗产改造,可以去看看由制造火车的车间改造成的奥特莱斯,既可以体验高技派文化、工业文明和文化遗产,也适合购物、休闲。不远处的AA建筑学院、巴特雷特建筑学院更是不应该错过的地方,可以感受世界建筑学院引领航船的先锋思想。

赖军:以我去英国的经历,感受最多的其实并不是哪些项目,而是对英国城市的深刻印象。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发源地,在许多方面比较先进,然后慢慢演变并发展,这是与我们不同的。比如城市开放性方面,许多公共性的资源都是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如泰特现代美术馆,其开放的状态可以影响到每一个人甚至一个城市,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伦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旧建筑的强烈反差,这与我们非常不同。中国的文化非常讲究中庸之道,即在黑与白之间一定要找到一个中间状态——“灰”,所以影响到我们做建筑的时候,并不接受新建筑和旧建筑的这种纯黑或纯白的状态,一定是灰色的状态,进而成为我们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而在英国,我们看到的是黑与白的自然并置,事实上当我们把视角离开建筑放大到整个城市去看时,这种黑白并置就像像素点上黑与白的相互交错,呈现出“灰”,这其实也是一种中间状态,是观点尺度的不同带来的视觉差异。由此可见,更大范围内的灰色状态是靠新与旧并置的方式实现的,而不是对每一个建筑甚至每一件小事进行折中,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而这也是符合历史与当代特征的。因此我们今后在设计时视角应更宽,胆子应该更大一点,更少地受束缚。中国建筑一直在寻求以什么样的方式能既具有文化属性,又具有时代感,但可能我们把这些事情想得太过复杂,包袱太过沉重,应该试着学习这种多元混合的方式,从更大的范畴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只着眼于单体建筑,这将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城市的理解。

陈伯熹:我是在香港长大的,接受的是英式的教育,因此,对英国文化有一些认识。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是从英国开始的,英国文化也是现代西方社会的文化根基和社会基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科学的态度,这也是历史上很多领导世界的潮流、发明、标准等都是英国人创造出来的缘故。从这一点来讲,英国绝对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保守的民族,所谓的保守和绅士风度只是这个民族具备一定的底气以后的一种自我保护,以及对自己充满了科学态度的文化、法律、社会体系、政治体系自信而萌生的精神力量和品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英国看到色彩缤纷的现代建筑、风靡世界的流行音乐和大英帝国中世纪建筑并存这种看似不相协调但却极具意味和内涵的景象。这些对于我们这个正在进行快速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国家或许特别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通过了解英国思考自己,避免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导致文化倒退带来一系列恶果。

韩玉斌:正如很多人认为世界的中心在时尚先锋的纽约,但看过伦敦后就会转变看法——世界的中心还在伦敦这个传统和现代、古典和新锐并存的城市。

与大家提出的体验英国城市生活观点一致,我认为应该慢节奏,应该真正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照相机。慢下来喝一杯咖啡,发发呆,感觉也是非常好的。一次光顾太多城市也是不太好的,可以慢慢游览一两个城市,体会更加深刻。

张兵:根据我以往考察的经历,印象深刻的建筑其实并不多,但其中某个风景美丽的地方或是某个设计独特的酒店,又或是一些休闲购物中遇到的特别的商业空间,往往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建筑之旅与穿插于其中的特别部分可以给人更多的收获。

但作为建筑师,总是希望旅行的同时有专业的收获。英国的建筑完成度通常比较高,如果考察中能有机会和专业的事务所进行交流,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刘京:旅行的经验告诉我,城市比建筑更需要看,文化比建筑更需要看。一个多彩的行程应该是在不停地移动中遇到绿地、公园、建筑以及各式各样的人与活动,细细地体会这个城市。建筑师不仅是设计建筑,更是设计生活,从这一点讲,建筑师是需要体验生活的,而旅行就是体验生活的最佳方式之一。另外旅程中,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非常重要。相近的目标和兴趣爱好可以让大家怀着一种开放的思维心态,不断互相启发、借鉴,碰撞出新的火花。而每次回来后把各自的照片晒一晒,把自己的体会晒一晒,也都别有一番乐趣。但如果同行的人专业差别太大可能会有点痛苦,因为大家兴趣关注点差别很大,步调很难一致,以往单位组织曾有过这样的情况。

赖军:专业差别太大可能会有问题,但如果相近,反倒会起到互补的作用。我们单位曾组织过结构专业与建筑专业一起考察,感觉效果不错。我们一些结构师和做施工图的建筑师原本认为建筑艺术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经过几次与搞创作的建筑师一同考察后大家的观念在变,开始逐渐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美学意识,并认真思考怎样将结构与建筑相结合,比如很有针对性地观察和考虑落水管与建筑立面的结合。

金莉:我虽然没有去过伦敦,但因为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个场馆设计,因此也一直关注伦敦奥运建筑,关注伦敦。伦敦给我的感觉就像小时候生活的北京,既现代时尚又质朴亲切,耐人寻味,我也非常期待能早日开启伦敦之行。

的确,旅行对于建筑师来讲,不仅是看建筑,更多的是体验当地生活,而步行无疑是体验城市生活的最好途径。试想每天行程结束后,有一个自由的时间,大家在一个相对适于步行的区域随便走走或者泡吧、吃东西,将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就我个人而言,每到一处,我都喜欢寻找各种露天集市或在大街小巷随便走,只是为了看看有没有当地让我感兴趣的东西。

说到与谁同行的问题,我也曾有过和景观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同行的经历,大家都是以看建筑和设计为主,但通常视角会不同,针对同一样东西经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非常有趣。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传统建筑;技能人才;技艺传承;路径

0引言

中华传统木构建筑风格独特、造型别致、传力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熠熠生辉。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木构架承重,很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的损毁,结构寿命也因此受限。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建筑木材短缺,加上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迅猛发展,传统砖木结构的运用领域受到严重挤压并大幅收窄,几乎处于停滞发展状态,许多传统工匠被迫改行,另谋出路,导致传统建筑技能人才断档,传统工艺失传。如今,随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技能人才的刚性需求大大增加,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承问题摆在眼前,亟待解决,也需要深入研究。

1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小镇传统建筑建造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8年5月,已通过认定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共134个城市,特色小镇则有数千个,传统建筑的修复改造及现代仿古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综观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镇的设计与建造现状会发现,许多真正的历史文化建筑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缮,变得摇摇欲坠、破败不堪,而以钢筋和混凝土为主材的现代仿古建筑则风生水起、蓬勃发展,导致如此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历史遗存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作为历史遗存的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与灵魂,是文化古城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还是许多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在立法和宣传保护方面的力度还相当不够;(2)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缺失和传统工艺失传导致许多传统建筑得不到修复,任凭风吹雨打,自然消亡;(3)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传统砖木结构进行大面积仿古改造。由于传统建筑受到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挤压,导致真正的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就业范围大大缩水,被迫改行;(4)传统木材紧缺,而传统建筑对木材高度依赖。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严重不足,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1]。传统木材资源长期以来是我国的短板,传统砖木结构离不开木材,因而现代木材生产制作技术成为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传统建筑技艺传承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之一。促进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解决传统建筑人才的培养与流向、新型木材的加工与制造、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缮、现代仿古建筑的应用与拓展等一系列问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立足法律法规,发挥行政许可的导向作用

历史遗存建筑作为重要的文物应得到特别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从立法角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作为地方行政主管单位的文物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历史文化建筑划定保护范围,对建筑周边环境采取限制性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在进行新项目审批时,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发挥行政导向作用,科学合理塑造历史遗存建筑的周边环境,引导现代仿古建筑的设计与改造范围,为仿古建筑在方案布局和立面造型方面进行科学规划。

2.2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流向

当前从事传统建筑施工的工匠很少有40岁以下的面孔,随着老一辈的相继退休,人才断档问题将摆在面前,如何科学、高效地培养传统建筑技能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仅有个别本科院校开设了与传统建筑相关的专业,但这部分毕业生基本上是从事设计、管理或科研工作,而高职院校中,开设与传统建筑相关专业的学校相当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许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喜欢高大上的热门专业,不愿选择又苦又累传统低端的专业;另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就业率的考量,学生的去向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学校不能大规模地进行传统建筑相关专业的扩招,否则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问题。因此,探讨在建筑技术专业内增修传统建筑主要课程或作为拓展部分,这样可以扩大本专业的就业范围,占用的课时相对较少也便于实施。

2.3现代木材的研发与应用

中国数千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运用木材建造房屋的传统,木结构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形式,曾经得到了空前发展,也创造出了世界上独具一格的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这种结构形式要耗费大量木材,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传统木材相对紧缺,现代木结构技术研究又少,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现代木结构对中国来说,还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正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大面积运用和推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板胶合木(Glulam)、正交胶合木(CLT)等复合、再生木材在现代木结构中的运用,改善了传统天然木材的材料特性:如天然木材受力特征上的各向异性、顺纹剪切性差和纵向抗扭差、木节与纹理对加工性和应力均匀性的影响、耐候性和耐火性差等,由于现代木结构材料品质的提高,使现代木结构的设计摆脱了传统木结构的局限,既能设计成传统木结构中柔性节点和超静定系统,还能解决传统榫卯连接中整体刚度不足、变形不易控制等缺陷,可以设计大跨度、长悬臂、多高层结构模型,大大拓宽了木结构的运用渠道,如今在欧美国家的住宅、大型公共建筑,甚至是桥梁、高层建筑上也得到运用和推广。在挪威西南部的卑尔根市,建成了一幢14层高的木结构建筑公寓楼;Shop建筑事务所在纽约曼哈顿建造了10层高的住宅楼,成为纽约最高木结构建筑;伦敦东部的Stadthaus酒店耗时27天完成了一幢30m高的九层木质建筑;由ActonOstryArchitects设计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公寓成为当前世界上最高的木结构大楼(总高度53m,18层),使用寿命为60~100年,抗震性能可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媲美。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决定由TeamVArchi-tectuur建筑事务所与Lingotto,NicoleMaarsen和ARUP合作设计,在Amstel河沿岸建一座高度为73m(240英尺)的住宅楼,其将刷新木结构建筑高度的新记录[2]。

3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培养

在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镇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既关系到社会的需求,又关系到人才的质量,科学、高效地培养社会需求的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应切实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师资力量与培育模式

要科学高效地培养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必须拥有造诣高深、技术娴熟的师资力量。如今在传统建筑方面能文能武的人已难寻觅,就是在单一方面有所建树的人也越来越少。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建筑技艺传承是靠师徒个别传授,如今在国内开设与传统建筑相关的本科院校仅有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一部分从事传统建筑的科研与设计,一部分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解决了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方面的问题,但实践方面的教师还相当缺乏,这需要长期奋斗在传统建筑施工一线,经历许多实质项目打磨后操作技术相当娴熟的工匠师傅来担任[3]。这些人主要来源于传统建筑之乡中代代相传的能工巧匠,他们的精湛技艺正是需要传承与弘扬的。从调查统计来看,这部分人的年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80后、90后的年轻人很少有从事这一行业的,为了防止出现传统建筑人才断档,对此部分人的技艺进行传承,是对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意义尤为重要。

3.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传统建筑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匹配,企业对人才的认可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实际性合作,是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所需人才无缝对接的有效举措。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创新开发所需高级科研人才的问题以及企业对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需求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对技能娴熟、经验丰富的实训指导老师的需求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解决学校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备短缺方面的困难,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理论知识完善、科研成果丰硕的优势,实现师资力量互补,相互促进。

3.3传统与现代建筑技术相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如今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镇的发展虽然比较迅猛,但采用传统砖木为主材,木构架承重的情况不算很多,大多是采用钢筋混凝土为主材的仿古建筑形式,单纯传统建筑的修复与改造的数量还是有限的,在传统建筑文化底蕴深厚、木材取用便捷的地区,木构架承重虽有新建与改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上将没法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因此,既要促进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又要顺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需要,将传统建筑教学融入到现代建筑教学中,这样既必要,又可行[4]。具体操作方面是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将传统建筑的构造与识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几门主要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给喜爱中国传统建筑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也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

3.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培养模式

常规课堂教学要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传授的知识量也相当有限,要想拓宽知识面,就很难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如今,移动终端在大学生中已经普及,开辟在线开放课堂是拓展专业知识面、开阔专业视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其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受限于时间、地点的不足,可以以世界大学城空间、智慧职教等为网络平台,开放传统建筑在线课堂,既能弥补传统建筑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的问题,而且传授知识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完成线上线下交互式学习,为在校学生和社会群体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

3.5以技能大赛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建筑的传承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民间团体的推崇,如今国内还有不少传统建筑之乡继续采用传统风格建房,许多传统工艺在流传,但从事这方面手艺的工匠大多步入中年,80后、90后的年轻工匠却不多见,伴随着这一辈工匠的老去,如果后继无人,估计传统风格的建筑将逐渐被混凝土仿古建筑或者现代混凝土结构所替代而走向消亡。因此,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进行倡导并隔期开展各项传统建筑工艺与技能大赛,可以以企业、职业学校、民间团体或个人方式报名参加,对于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颁发奖励证书并给予一定资助,在传统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可作为岗位证书予以认可,在职称晋升中给予相当于中、高级职称待遇[5]。通过这些比赛,可将传统技艺人才和人才需求企业聚集到一起,进行思想交流与技艺切磋,提升专业技能、拓宽专业视野,为技能人才的去向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辟无障碍通道,让优秀的人才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篇3

在高黎贡山下建手工纸博物馆,缘起于我的两位朋从05年初开始在云南高黎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社区传统资源保护的活动。新庄村位于腾冲县界头乡,有手工造纸技艺传统,在新庄村,造纸不仅仅是门技艺,还作为一种文化深深植根于村民的心电开设一个博物馆,陈列器物。展示文献,一则教育村民继承传统,二则可向外来访客宣传介绍。

第一次听说建手工纸博物馆的想法,作为建筑师我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最开始朋友的想法是迁建一座当地的老民宅作为博物馆,他们还向我展示了当地人手绘的图样,居然还是用传统的丈和尺做计量单位的。但是由于传统房子的空间格局和采光效果作为博物馆都不太理想。我给他们的建议是:既然建博物馆的初衷是保护和发展当地传统资源和文化,那么建筑的建设活动本身也可以成为这-工作的组成内容,手工纸和博物馆建筑可以共同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这个想法得到了他们的赞成,因此我们定下了合作的意愿。

这个项目令我感兴趣的有两点:一是在这样一个自然场地同时又是乡村环境中建筑应以何种方式植入?在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工业的二元关系中是否存在兼容的可能?二是手工造纸作为被保护的传统资源在今天的核心价值是什么7建筑作为展示这种资源的场所又是如何应对这种价值的?

08年4月,第一次考察,初步了解了手工造纸的传统和工艺以及当地的一些材料和工艺资源。由完全自然的当地树皮全手工造出的纸。韧性和质感很好,非常有亲和力。到达新庄村之前,我们首先在腾冲附近的和顺古镇作了停留。这个还未过度商业开发的小镇很有魅力。它依山而建,前者有水塘,是非常优美的居住环境。也未破坏它。小镇里许多乡土建筑在建造细节和做法上让我们非常受启发。

经过几天的考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手工纸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应当关乎手工造纸这一事物的特征自然的、环保的、乡土的、人文的等等。但它的核价值是什么呢?从现实层面,手工纸是绿色无污染的、与环境友善的制造方式。而从内涵层面,它实际是对待自然的一种态度它是尊敬自然的,也承认事物的生命轮回周期,任何事物都是来自自然,又回到自然。建筑也如是。因此,当时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应该运用可降解回收的材料来建造这座房子,避免使用;混凝土这种未来会变成难以处理的建筑垃圾的材料。因为建筑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而并非永恒。

手工纸的文化价值在另一点有所体现,手工纸真实体现了原材料的特征及制造过程的痕迹,这种真实性体现出一种还原和呈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的结果作为表象只是其意义的一部分,它与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一起才构成建筑的全部。因此,我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够清晰地表达建筑是如何被建造的。建造的细节设计遵循这样的原则:尽可能反映材料、结构等元素内在的真实逻辑与性质,以及建造过程的痕迹与特征。因为只有完成面而缺乏建构特征的建筑其形成过程的历史信息会缺失一一这就好比机器造的纸,它很光滑,但缺少质感,也缺少情感。建筑如此,设计的过程也如此。实际上过程中的思考往往比最终结果有更丰富的意义。

最初的方案是-U字型的建筑,中间的院子对着基地西侧的田野和山景。后来发现这样做建筑的体量太大,在周边环境中显得突兀。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将建筑做成由几个小体量组成的一组建筑聚落,如同一个微缩的村庄。这样使建筑的尺度变小更好地融入环境。这一建筑集合包括一个三层体量(正房),个两层体量(阳台)以及六个连在起的展厅。这六个展厅分别对应的是六道造纸的工序,在空间上形成延续的动线。人在其中穿行的时候,间或看到的是外面优美的自然景观,这种室内外之间以及人工与自然之间不断交叉转换的游览体验形成一种提示――手工造纸与当地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建筑单体的形状和相互关系延续了原始的村落空间。从整体上,整个村子连同博物馆又形成一个更大的博物馆,因为每一户人家都可以向来访者展示造纸的工艺;而博物馆则浓缩了村庄的空间体验,就像对村子的个预览。

从09年5月开始了博物馆建设过程,整个建造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雨季、停电农忙(工匠就是农民有农活就得暂停盖房子)、以及资金等诸多因素使得周期拉长。后期些材料和成品都要专门去腾冲县城甚至昆明采购也使得建造过程比较缓慢。这其中木结构实际只用了两个月,亦可见工人对木构的操控自如。而之后的墙体构造、屋面,室外楼梯玻璃安装、防水管线等他们不太熟悉的部分,以及一些需要试验的做法:如火山石上涂刷树脂以闭水以及屋顶龙骨与防水层之间的缝隙处理等,则相对耗时较多。不过做完这个房子,工人们都获得了很多新经验,说以后什么样式的房子都能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龙占先(博物馆的馆长)在整体管理监督博物馆建设上功不可没,在没有驻现场设计师的时间段中(约一半时间),全靠他来组织协调解决诸多预算采购、建造维修的问题。整个过程也使我深切体会了乡土环境中建房子的不易。

篇4

关键词:传统建筑构件;历史记忆;收集;展示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3-0086-02

2006年碧桂园集团下属的楼盘假日半岛新建的主题公园“故乡里”正式开园迎客,2007年我和同事因为承接了收集广州城建历史实物的任务,慕名到“故乡里”取经。经过一天的参观和收藏家邹老师的风趣介绍,使我这个新客家人从建筑和民俗中感受到了浓郁的岭南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故乡里”真如宣传所说:“真实再现了百年前岭南水乡的建筑风貌、生活场景”。碉楼、大夫祠、大户人家、中户人家、小户人家、文塔……据介绍这些建筑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古建筑,那些被遗弃的砖、瓦、梁、柱、趟栊、封檐板、隔扇、屏风……被收集起来,用于复建。“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碗一勺,全部都是原汁原味的实物。仅百年以上的青砖就用了300多万块。”筹建故乡里的同志如是介绍。

“故乡里”成功了,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了AAAA级景区。它的成功有很多因素,重要的一点是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抓住了“历史记忆”这一主题,并成功地再现了出来,人们可以在这里追思,在这里恍如回到“故乡”。在再现“历史记忆”这一环节,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走过岁月的人们,传统建筑构件触发我们的记忆,回想起曾经住过的房子,和在房子里度过的岁月。对于新生一代,通过传统构件的展示,则可以凭借实物去想象过去的生活。传统建筑构件具有重要的历史记忆和再现功能。

1广州传统民居的前世今生

广州建城两千多年,传统民居受岭南气候和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西关大屋和竹筒屋是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关一带。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

西关大屋是清朝末期,一些官僚和商贾在商业繁盛的西关兴建的大屋。这类古式大屋多是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坡形屋顶,1~2楼层,纵深二三进。进门有门厅、天井、轿厅、正厅、二厅(饭厅)、房间等。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楣、花罩、屏风和满族花窗,装修精细,典雅古朴。正门由“脚门”、“趟栊”和大门组成,正面外墙是色彩淡雅的青砖和白色花岗石墙裙,俗称“青砖石脚”。①

竹筒屋。建筑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4至1:8,由前至后排列以天井间隔的多所房间,形如竹筒。通风、排水及交通主要靠天井和巷道来解决,屋身增长则天井相应增多。外观似为一层,但因层高达4.5m,故常置夹层,并设电梯。墙基用石块砌筑,墙身用青砖,山墙承重,木构架,瓦顶。民国以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竹筒屋也起了一些变化,出现两三层建筑,楼层用混凝土梁,门楣上使用混凝土过梁,上设小阳台,并采用西洋建筑的局部装饰,屋顶该位平顶,时称“洋楼”。②

西关大屋和竹筒屋主要分布在今荔湾区,在建筑形式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设三道门:脚门、趟栊、大门,屋内多用满洲窗等做间隔。西关大屋为富商巨贾建造,故宽敞气派、工艺精良。竹筒屋为普通百姓所住,故面窄进深大。

据载,西关大屋清末民初鼎盛时期数量多达800多间,至今留下不足十分之一。走进西关,走进弯弯曲曲的小巷,走在青石板上,时而可以发现还保留着大门三件套的房子,从残破的大门看进去,幸运的还可以发现镶着彩色玻璃的屏风。西关大屋保存比较好的有耀华大街西关大屋区、泰华楼、黄宝间石屋、小画舫斋、龙津西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十五甫、十六甫西关大屋等。西关大屋保护区外的传统建筑,正日渐衰颓,不少随着旧城改建永久地消失了。

2广州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存世情况

清代手工艺术品制作十分发达,雕刻技艺广泛应用于民居装饰。岭南民居也广泛运用木雕、砖雕等技艺。特别是西关大屋,兴于清末,其室内装修集工艺美术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琉璃及铁漏花,蚀刻彩色玻璃等应有尽有,许多既有应用功能,同时也是艺术珍品。不少消逝的传统建筑构件,或因为精美,或因为实用,留存了下来。脚门、趟栊、大门、封檐板、石脚、石门、水磨青砖、阶砖、麻石板、屏风、满洲窗、花罩、砖雕、挂落、花窗、栏杆、瓦当、滴水、红梁……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构件中保留下来比较多的有:脚门、趟栊、大门、封檐板、屏风、满洲窗、花罩、挂落等。这些建筑构件,一部分是市民为了保存家族记忆在老房子拆除时留下来的,一部分是在旧城改建中,具有传统文化意识的市民或文物商人收集保存下来的。这两年笔者在荔湾区拆迁完还没开建的工地上,经常可以见到丢弃的柱础、已断裂的石门套,还有一堆堆等待出售的青砖、陶瓦。走进广州文昌北路时,偶尔会遇到拆迁的工人用三轮车载着老旧的门窗什么的来问店主是否收购。经了解,现在私房改建时很多房主采用以工代料的方式,拆迁的工人就尽可能把旧料卖出去多挣一点钱。笔者在文昌北路上见到的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有的品相完好,价格也相当高昂。有的则是从刚从旧房子上拆下来的,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的风雨,已非常残破。

3充分发挥传统民居建筑构件记忆历史、再现历史的功能

传统民居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单元之一,在当今趋同化的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中,保护传统民居,就是保护城市的文化个性,传承城市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民居的理解还在不断深化,理解的角度也在变化,为我们的后代保留研究素材,也是传统民居保护的意义之一。收集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在传统民居已经大量拆除的情况下,是传统民居保护中的补救措施,对保存记忆载体,研究、传承传统民居也大有益处。要重视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收集工作,充分发挥传统民居建筑构件记忆历史、再现历史的功能。

3.1重视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收集

城市旧城区改造工程大量开展的时候,也是传统民居被大量拆迁的时候,也是大量收集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最好时机。有的城市在城市改造的时候认识到了收集保存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较低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保留下了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这样的幸运,待到保留城市特色的意识深入人心时,大量的传统民居已随着旧城改建、道路拆迁等被拆除。笔者在走访广州一些收藏家时,他们谈起前几年广州荔湾区的改建时,痛惜地说那时很多老房子的构件被丢弃,想收集但苦于无处存放,也只能选择其中一些工艺较好、体积不大的收藏。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现在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部分传统民居建筑构件。一是通过掌握旧城区危房改造的信息,在部分传统民居改建时收集建筑构件。二是利用市场渠道。笔者了解到一些怀旧的市民在装修房子时会利用一些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另有一些文化类的公司在设计办公、酒店等公共空间时也会运用到传统民居的一些元素,这使传统建筑构件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有市场,就有人专门收集出售传统民居建筑构件。这无意中保存了部分传统民居构件。盛世收藏,近年兴起的收藏热,特别是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宣传,使旧物的“文物”价值深入人心。不少拆迁的工人,因为想到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是“文物”,值钱,不再随意处置,这也有助于传统民居传统构件的保存。

收集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就是保存传统建筑文化的残篇断简。有了记忆的载体,就有可能再现历史。碧桂园集团正是以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构件为基础,通过复建建筑物,展示民俗,再现当时的生活环境,是对传统建筑构件记忆功能的成功再现。

3.2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构件

不能承载当时居住的环境信息,不能传达当时居住的空间环境和社会心理,这是传统民居建筑构件记忆历史的局限。但是构件的尺度、材质、工艺等可以为建筑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大量素材。建筑学、民俗学对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研究,也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于收集保护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意义的认识。就广州传统民居的建筑构件来说,在具有同时期中国民居建筑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一些典型的地域特征,期待学者对传统民居建筑构件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的解读。

有些城市在收集、展览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基础上,分类出版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图集。这也不失为传播传统建筑文化,开展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基础研究的好办法。

3.3举办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展

在民俗馆整理保存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的同时,各城市兴建的规划展览中心(馆)成为展示所在行政区建筑历史的重要场所。不少规划展览馆设置“历史厅”、“历史文化名城厅”等展厅展示城市的发展史,在布展时大量收集利用历史照片的同时,一些城市也收集利用了城建历史实物,其中就有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有些展馆更是大量地收集展示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如佛山市规划展览馆,这既推进了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等城建历史实物的收集保存工作,也通过展览让公众关注到传统民居的保存现状,关注到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另一保存方式:展览。通过展览,在失去构建房子的实用功能后,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构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得到突显,成为人们了解城市历史的线索,回忆过去家园的载体。

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的历史,回味过去的家园,建筑民居建筑构件具有历史记忆和再现的功能,就有了存世的理由。这些从消失的老房子中幸存下来的片瓦只础,带着岁月的馈赠和消磨,静静地让人凭吊、回忆、追溯、再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剪纸;数字化;建筑

1简洁、抽象的庆阳剪纸艺术

中国剪纸艺术的原始形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以前,其材料多为金、银箔、皮革、绢帛和植物的叶片等,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材料上镂刻花纹,汉代后,便宜实用的纸张逐渐成为民间剪纸的主要材料。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为1500多年前的北朝剪纸,当时,这些简洁概括的剪纸被发现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在当时,剪纸作品就被广泛用于民俗活动,表达了对生命的崇敬、对鬼神的敬畏。经过千年的发展,民间剪纸逐渐走向成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以地域风格可分为南派、江浙派、北派等,南派以广东佛山、福建、湖北沔阳为中心,江浙派主要以扬州、浙江为中心,而北派主要以河北蔚县、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庆阳为中心。其中,甘肃庆阳剪纸古拙神秘、厚重质朴,与国内其他剪纸类型相较,独具特色。庆阳位于甘肃省最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庆阳剪纸发展、传承得益于原生态文化的土壤,其剪纸艺术作品更多的保留了原始图腾崇拜的传世纹样与象征符号,质朴、天真、神秘。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作品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商业化社会中,其应用不乏优秀经典的案例,但更多的不问由来的抄袭与照搬,剪纸艺术被随意的、廉价的、高效的用于商业活动中,而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被忽视,很难引起我们的精神共鸣。

2剪纸艺术的数字化发展

在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依托于口口相授,代代相传,剪纸作品的传承注重于对“心”意的关怀、表达、传递,剪纸作品作为“心”意外在的物质形态,往往是神秘的、心领神会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波兰馆设计在众多展馆中脱颖而出,剪纸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及强烈诉求的愿望无论中外都是如此的一致,世博会波兰馆以剪纸艺术化、数字化、现代化的设计手段给人们以不可言说的、触及灵魂的震撼。人们由此反思,中国的剪纸艺术是否也可以与现代建筑设计结合而获得全新的发展空间。国外的剪纸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欧洲剪纸、美国剪纸、日本剪纸等。日本剪纸艺术与中国剪纸艺术有着相近的文化源流,早在近代,日本剪纸就已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仅在视觉形象设计领域取得佳绩,日本艺术家、建筑师亦开始探寻建筑与剪纸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与方法。西方剪纸与中国传统剪纸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西方剪纸由剪影发展而来,早期剪纸注重对现实景物的描绘,具有强烈的故事性与绘画性,后期则倾向对图形构成及色彩的关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数字技术的进步,剪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的设计界对此作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上世纪末,随着图形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设计学得到了迅猛的进步,现代图形图像技术被广泛的用于设计工作中,中西方设计师将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尝试不同领域的设计实践。其中,视觉传达领域设计作品首先为大众广泛认识。剪纸作品或被直接采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或被现代设计语言以元素的形式融入设计作品中,形成新剪纸作品。如早在上个世纪末,美国将剪纸与邮票设计相结合,实现了剪纸艺术的现代化。随着视觉传达 艺术的普及,艺术家开始思考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将现代剪纸艺术实物化,如爱尔兰艺术家将现代设计图形与剪纸的艺术表达方式相结合,作品制作以手工制作与计算机激光切割技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超高精细度的剪纸作品。图形图像的数字化使得剪纸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3数字化剪纸在中外建筑设计中的实践

在古代中国,剪纸的使用与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剪纸艺术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建筑内的装饰、美化,最常见的就是将剪纸贴在窗框、炕围、墙壁、门扇、顶棚等处美化生活、抒感。也有部分建筑设计将剪纸作品艺术形象及表现方法与建筑装饰构件结合起来,创造出剪纸作品的新形象,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漏窗、隔断等,镂空的装饰构件与光影相结合,形成了虚与实变化的空间,这种虚实的变化极具个性化、文化性、符号化、时代性,为设计师广泛喜爱,将其应用到空间设计中,与灯光照明相结合,营造出多维的视觉空间。近代之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西方建筑设计理念传入中国,传统建筑逐渐消退,中式空间不再成为唯一的建筑模式,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规范化、模式化的水泥森林拔地而起。在这些建筑表皮及空间界面上,我们有时可以看到镂空、雕刻的设计手法,但多是局部化、直白的、或风格不明的混搭。剪纸作为传统技艺之一,其抽象简洁的设计语言,使其成为建筑界的设计语言之一。近年来,国内的设计师或尝试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直接将剪纸图形或元素移入建筑空间中或建筑界面上,对于剪纸元素不做过多的改变,剪纸依附于建筑物,作为建筑的装饰而不是建筑的本体出现。如佛山地铁车站出入口设计方案采用中国传统剪纸设计元素。在地铁出入口的玻璃外立面上装饰具有佛山风格的剪纸,这些剪纸作品由剪纸技师手工制作,选用《舞龙》、《舞狮》、《扒龙舟》等传统图案和具有地域特征的风景名胜作为装饰题材,极具传统特色与地域文化,使旅客对当地的建筑名胜有了直观的了解。简洁、直白。而另一些设计师则大胆尝试,采用非实物化的设计方法,保留建筑基本形象、结构等元素的基础上,将剪纸艺术与现代工艺、现代材料相结合,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2010年世界博览会广东馆位中国馆馆内,占地仅有600平米,广东馆借鉴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广东骑楼建筑外观为图形,以代表广东潮汕、佛山民俗的传统剪纸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金属薄片镂空,以LED灯作为光源,从内部透射,光线从金属镂刻的空隙中透射出来,形成靓丽变幻的空间氛围,展现了当地的市井生活场景,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同时,技术化的处理手法保证了制作的便利性、精确性,采用计算机技术,将所需要的剪纸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在设计中便于修改调整,便于重复制作,不仅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成本,也节约了时间。建筑是抽象的艺术,剪纸与建筑的融合的最佳状态应当是自然天成的,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形成灵魂深处的共鸣。2010年世界博览会韩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在展馆设计中都将剪纸元素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美轮美奂、独具民族风情的建筑空间。韩国馆采用韩文字母作为建筑结构框架,在合成树脂外立面上镂刻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作为建筑表皮,并辅助灯光照明,散发着浓厚的韩国文化气息;俄罗斯馆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展馆外形借鉴古代村落,由12坐塔楼和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象征生命之花、太阳、世界树根部,塔楼色彩由白、红、金等三色构成,塔楼造型形似折叠的不规则纸盒,顶部镂空,象征着生命力的生长与活力,夜幕降临,璀璨的光芒从建筑镂空部分喷薄而出,绚丽辉煌;然而,在众多展馆设计中,波兰馆对剪纸艺术、民族文化、建筑艺术的诠释更令观者震撼。波兰馆整体造型简洁,材料和空间采用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的民间剪纸作为设计元素,突出建筑的空间感与体量感,建筑整体就犹如经过切割、拼贴的不规则的、布满镂空花纹的巨型剪纸经过多次折叠后呈现在观者面前。波兰馆倾斜的坡面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空间趣味,同时,倾斜坡面镂空的板面结构也实现了雨水的收集与引流,建筑整体不设采光窗,光线通过建筑表层材料的镂空部分,穿过玻璃幕墙,进入室内,在馆内交织变幻、明暗错落,进入展馆内部,给人以轻松、梦幻、神秘的情感体验及无限的想象。设计师认为在当代图形语言普及的今天,视觉体验与沟通形式占据主导地位,观者的直接体验将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波兰馆为临时馆,展览结束之后进行拆除,原有建筑材料回收,因此,建筑设计使用了便于安装和拆除的结构形式,传统的剪纸材料被环保、低碳、易于数字化加工的石膏板、厚岩棉、彩钢板、拼花木板等墙体材料代替,充分阐释了“人类,创造力,城市”等概念。

4庆阳剪纸数字化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剪纸艺术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应用,不但开拓了建筑设计的表现语言,也使得剪纸艺术在现代商业化社会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我国南方的潮汕、佛山、江浙等地的剪纸艺人已经开始了自我创新之路,即在剪纸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自觉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在保留传统剪纸图形与样式的基础上,积极寻找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剪纸艺术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对剪纸的题材、造型、表现方法、材质等做出改变,使之符合现代生活的心理与物质需求。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将剪纸艺术与建筑结构、空间界面设计等结合起来,营造出现代化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建筑外观与结构。庆阳剪纸与广东剪纸有较大的差异性,不似其剔透雅致、金碧辉煌,但其粗狂、神秘、质朴、简洁的特性与建筑艺术语言有许多相似之处,庆阳剪纸用于环境设计有其先天的优越性,其图形众多、题材广泛,在具体设计中,应当提取与设计对象主题相关的剪纸素材,加以简化、抽象化,使之具有更强的代表性、概括性。近年来庆阳剪纸也被用于公共空间环境中,如西峰区公共候车亭的设计将庆阳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抓髻娃娃镂刻于候车厅的立面上,稍作抽象化处理或不作抽象化处理,新候车亭相较原有的候车亭虽然更具地域特性,使人眼前一亮,但设计过于直白,缺乏体验性。庆阳剪纸的数字化将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保证。计算机软件设计系统已成为现代图形技术化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以其特有的精确性、简明性和高效率使得传统剪纸艺术在当代赢得了生存空间和拓展空间。随着新材料、新工具的应用,庆阳剪纸亦会获得创新方法、创新途径、创新价值的提升。剪纸来源于原生态的农耕环境中民俗活动,又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而在现代社会中,剪纸进入大众消费流通领域后,其社会功能性、时间性及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剪纸以文化符号的形象出现。而符号性使得剪纸艺术的计算机图形化、数字化成为可能,浩如烟海的剪纸图形将被储备于数据库中,剪纸图形将以符号的形式获得重新的设计组合而形成新的图像、图形。而这些数字化的图像、图形与现代精密仪器相结合,将可以被无限复制,这将使得建筑建造的周期与成本大大降低。庆阳剪纸成长于农耕文明的土壤,其原生态的发展、传承离不开相对封闭的乡土环境,传统民间技艺与美学思想尤为宝贵,但局限于传统的创作与传承方法,加之老艺人相继离世,乡镇的城市化、农村的空巢化,遗产保护的难度不断加大,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可逆转,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与现代化并不矛盾,剪纸图形的数字化使剪纸艺术的现代化成为了可能。

作者:高明醒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荣.庆阳剪纸的原生态价值[J]文艺研究2007.2

[2]公淇.从剪纸到建筑表皮空间造型要素的转译[D].长春工业大学,2016.4

[3]金一歌陈新华.浅谈现代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J].包装世界2011.1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 文化 特质 创意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047-02

随着现代系统方法的出现,人们才又开始用整合的观点重新看待建筑和建筑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结合从业实践,拟从文化系统的观点来探讨高层建筑的文化特质与创意策略。

1 高层建筑的文化特质

高层建筑的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自然相对的社会性。人类学家泰勒早就明确提出:文化是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创造和获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甚至认为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岩洞也是文化的产物。二是,与聚和不同的整合性。建筑是一种文化实体或形态。也正是因为它与文化有着这种同构关系。如明清北京城体现了伴随着日益加深的忧患意识就是自我拔高的文化中心主义和唯我独尊的心态[2]。三是,时空的一体化和结构的自组织性。按照文化传播学的观点,文化的存在在于传播,而传播本身就意味着时空一体化,这一点在建筑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印度的泰姬玛哈陵。

2 高层建筑设计文化创意策略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空间的维度和时间计算的方式正发生着巨变,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当然,也影响了反映这些方式的建筑。当此状态下,高层建筑设计的创新主题和文化理念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场所与环境以体现高层建筑文化特质的兼容性。二是,注重信息空间意义的表达以体现高层建筑文化特质的动态性。三是,注重形态文化创新以体现高层建筑文化特质的开放性。四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高层建筑生态特质文化构建。五是,解构主义主导的后现代高层建筑话语。六是,现代高层建筑文化观念的有机重构。

(1)形态文化:形式语言创新策略。

(2)新技术文化和美学新价值:技术与美学策略。

(3)地域文化:整体地区(场所)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层建筑形式与风格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意识到地域性文化的价值所在,出现了众多较好结合地域文化特征的高层建筑。这种结合地域文化特征(民族精神、地区生活习性以及地方风俗和信仰等)的趋势融合了现代建筑的诸多优点,同时又很好地延续和继承了文脉和传统。

3 结语

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清醒地认识建筑的文化本质,以广义建筑学的视角,综合分析城市、园林、建筑系统蕴含的建筑技术、建筑艺术,提高总体把握、鉴赏评价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自觉性和科学自觉性;需要总结生动传神的民族性地域性建筑语汇和符号,传承渊源深厚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合于天、情境交融、因地制宜、因材适用、巧于因借等建筑意匠和营造技艺,珍视我国传统经典建筑蕴藏的生存智慧、生态策略、审美情趣、环境伦理、哲思意蕴,把握中国建筑文化的民族根、地域魂,增强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力和精神回归的自觉性;需要放眼世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辨析中外建筑文化的差异,吸纳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借鉴西方经典建筑包括古典复兴、经典现代、后现代各种流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变化的驱动力量,抽象出生动的建筑理论、科学的设计构思和精湛的设计手法,追寻建筑技术的时代进步、审美追求的时代演变,提高吸取精华、取长补短、加速乡土建筑现代化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回顾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勤奋探索和历史实践,认真总结建筑市场对外开放历史进程中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以利坚定信心,继往开来,谱写现代性地域性特色鲜明的城乡建设神韵华章。

参考文献

[1] (英)马修·韦尔斯(MatthewWells),著.摩天大楼结构与设计[M].杨娜,易成,邢佶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刘建荣.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与思想[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大漆;漆艺;古代建筑;木结构;髹漆

以木结构为核心的建筑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最高成就。木结构建筑虽然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但木质结构的防潮、防虫、防腐蚀性较弱,大漆具有的防腐、防潮特性恰好弥补了木材的缺陷,又可以增强观感,所以髹绘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木料不能经久的原始缘故,中国建筑又发生了色彩的特征。涂漆在木料的结构上为的一是保存木质抵制风日雨水,二是可牢结各处接合关节,三是加增色彩的特征,这又是兼收美观实际上的好处,不能单以色彩作奇特繁华之表现。”[1]

1如胶似漆与漆瓦

大漆具有黏性,可以作为黏合剂使用,而人类对漆的认识应该是从其黏性开始的。王世襄在《中国古代漆器》一书认为:“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天然漆的利用,最初应该是用于生产工具的粘连、加固,然后才发展到漆制日用品和工艺品。”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发现大漆具有高度的黏合性,用漆液髹整的木器,不仅能防渗漏,还便于保存与清洗。到西汉初期,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伫与漆相结合的牢固性,《汉书•张释之传》记载,汉文帝视察自己的陵寝霸陵时说:“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伫絮?漆其间,岂可动哉!用伫絮斩陈滓。”这说明伫与漆结合是非常牢固的,同时也说明在建筑中也普遍利用漆的黏性来牢结各处接合关节。到了秦汉,漆的产量大增,秦二世胡亥曾计划将咸阳城的满城城墙涂上大漆,漆产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汉代建筑上的髹漆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汉代漆艺的鼎盛。据汉代的文献记载,富贵人家住宅的壁、柱、丹墀、殿门、门户等皆髹漆彩绘。《汉武故事》中还提到了一种罕见的漆瓦:“汉武帝起神明殿,砌以文石,用布为瓦,而淳漆其外,四门皆如之。”汉代神明殿的瓦,是以夹纻为胎并用漆反复涂刷表面而成的漆瓦。到魏晋时期,后赵武帝石虎“于襄国起太武殿……皆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枝巧”。全殿饰以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极尽华丽之能事。这里的漆瓦也应该就是延续汉武帝时期所使用的淳漆布瓦。唐武则天时,在洛阳的乾元殿旧址上建造的明堂用到的漆瓦应该也是沿用了汉武帝的旧制,先以木瓦为衬,再覆夹纻漆瓦。据《旧唐书•武后本纪》记载:“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纻漆之……”上层为圆顶亭子,上立高一丈的涂金铁凤,屋顶铺木胎夹纻漆瓦。

2丹楹与画栋

古代建筑讲究装饰美,大漆的光泽使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独具魅力。“雕梁画栋”既是中国古典建筑装饰的法则,也是辨明等级的礼制。商代建筑装饰已经十分发达,一般是于墙面上涂刷彩绘,于木结构上施加漆饰。据《礼记》记载,周代依据等级制度对建筑色彩做过详细的规定,如针对柱子:“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国语•楚语》记载“彤楼为美”,[2]即髹丹漆之楼,这里的“彤楼”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上采用丹漆髹绘的悠久历史,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将建筑彩绘作为奢华生活的标志。《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曰:“秋,丹桓公之楹。”此处“丹楹”即用红漆髹门前的柱子。又曰:“春,刻其桷,皆非礼也。”这里“刻桷”即在椽子上刻画。“丹楹刻桷”说明春秋时期建筑彩绘刻画的装饰形式已经开始。官式木构建筑自汉起以红色为基调,皇宫门户皆朱漆,皇宫、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的门窗、殿柱皆用朱漆装饰。据汉代卫宏《汉旧仪》,丞相“听事阁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官署不漆朱红,以区别于天子。《后汉书•应劭》曰:“尚书郎奏事明光殿省中,皆胡粉涂壁,其边以丹漆也。”[3]这些史料说明建筑髹绘在汉代已经非常盛行。唐宋时,洛阳贵族之家也用朱漆装饰房屋。“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便指的是权贵人家的朱漆大门。李赓《东都赋》说:“上阳别宫,丹粉多状,鸯瓦鳞翠,虹梁叠状。”从诗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象唐代洛阳上阳宫里那些有琉璃瓦和红油漆殿柱的建筑的高大宏丽。宋代髹漆技艺比较成熟,宫廷殿堂建造更加讲究。《东京梦华录》描述:“大内政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这里所说的“金钉”,即门上的乳钉。中国古建筑大门上的门钉,是加固实用功能与装饰美化功能相结合的典范,实际使用的门钉,既有铜贴金,也有木髹漆,明清天安门朱漆大门的门钉就是木质髹黄漆,端门门钉则是铜质髹金漆。北宋末年,宋徽宗曾对西京洛阳皇宫进行过一次大修,要求用骨灰打粉底髹漆装饰宫殿。《宋史》记载,这次创修大内,“合屋数千间,尽以真漆为饰,工役甚大,为费不赀”。髹漆之时,“须骨灰为地”。元代的都城元大都的宫殿建筑更是富丽堂皇,宫城内宫门全是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彤壁,且以琉璃瓦饰檐脊。明清时期,油漆和彩画出现了明确分工,官式做法已有“油作”与“画作”之分,凡用于保护构件的油灰地仗、油皮及相关的涂料刷饰被统称为“油饰”,而用于装饰建筑的各种绘画、图案线条、色彩被统称为“彩画”。故宫所有的柱子采用麻棕缠裹,在麻棕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油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对木质柱子起到防潮的功能。

3结语

在木构件表面涂刷油饰色彩以利防腐并装饰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做法。中国古建筑多是木质结构,由于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古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使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的作用。后来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追求豪华奢侈的享受,在建筑上“雕梁画栋”蔚然成风,彩绘也成了古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1).

[2]…左丘明(春秋).国语[M].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95.

篇8

Abstract: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ese countryside, affected by the folk art and custom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hich demonstrated its unique artistic charm. The paper takes huangtando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of Yueqing c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decoration of wood carving, stone carving, common brick, tile and painting decorative techniques of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its meaning of customs.

关键词: 建筑装饰;民俗意蕴;雕刻;彩画

Key words: architecture decoration;implication of folk custom;engraving;paintings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02-03

1 乡土建筑中的装饰

传统乡土建筑中的装饰有木雕、石雕、砖雕、瓦当和彩画几种,其中又以木雕、石雕最为常见和丰富。装饰的位置主要以梁架、柱础、檐下构件、墙体、门窗、院门等为主。装饰内容有动物、植物、文字、生活用具、神话传说、五行八卦等。全国各地乡土建筑又因区域性的审美差异各自形成了趣味生动、风格各异的装饰艺术。

砖、石、木作为乡土建筑中比较普遍的建筑用材,是装饰艺术附着的主要媒介,更是点缀乡土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1 木雕 中国自古以来发展了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不论是官式建筑,还是民间建筑的大木作、小木作都非常考究。乡土建筑中木雕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架、梁托、牛腿、垂花柱、镜屏、门窗等部位。在黄檀硐村的多处住宅建筑中发现门房和厅房的梁架为穿斗式、抬梁式混用的结构,两柱之间置月梁,做法大多延袭了宋代官式作法。月梁的弧线起伏富有弹性,从截面上看,承重梁的比例近于2:3,非承重的近于1:2,月梁两侧“鱼鳃”柔和似琴面。月梁左右两端的底部还各有一个梁托,梁托上常装饰有环佩、蝙蝠、寿字的图样。屋内月梁上又立蜀柱承榑,檐廊月梁上立坐斗承轩月梁与轩蓬。在黄檀硐村的五福古庙的梁架上还有蝶形横梁,在蝶形梁的上下各置坐斗一个,下承月梁,上承桁木,这种做法使梁柱受力更加均匀。

黄檀硐村卢氏宗祠戏台上方的檐口有4个形似鸱尾的牛腿保存非常完整,中间两个牛腿造型活泼生动,龙头朝下,鱼尾向上承接垂花柱头,通体饰以朱、绿两色彩绘,沿袭了清式木作装饰的典型手法。与此相对,居住建筑中的牛腿做法则略有不同,除了常见的鸱尾型牛腿还有凤型牛腿,只是此处牛腿没有彩画装饰,还有狮子造型的牛腿,额首、基座和上承斗可以镶嵌珠石。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黄檀硐村乡土建筑中的牛腿造型都以乡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动物造型为主,且都以首尾倒置的造型出现,形态憨厚亲切。

垂花柱也是乡土建筑中出现较多的一种木雕装饰,指的是在伸出的梁枋之间加一段瓜柱,瓜柱下端制作成的垂花柱头,柱头雕刻花鸟、宫灯、动物以及莲花座等图案。黄檀硐村的垂花柱有圆形、六边形、有机型几种,其中圆形柱头的垂花柱是最为常见的,在几处大宅和卢氏宗祠建筑中发现了较多的圆形垂花柱,这些垂花柱被工匠雕刻成精美的荷花、莲花、牡丹的造型,有的还在花蕊中心雕刻福、禄、寿的字样。还有六边形的垂花柱,这种柱头在柱身的六个面雕刻花草装饰,底部柱头雕刻花朵或者行书的“福”字。有机型垂花柱主要指仿植物造型雕刻的柱头,有两对六瓣、四瓣南瓜造型的垂花柱,有机造型的垂花柱憨态可掬,体现了乡土社会人们朴实审美情感。

门窗雕花是木雕装饰中数量最多,也是使用最广的,几乎在每一栋建筑上都能看到雕刻细致生动木雕窗花,其中又以门窗花板的雕刻最为精彩。仅以黄檀硐村卢财主家宅为例,整栋建筑有将近30多块雕刻精美的花板,这些花板尺寸主要有两种规格,一种宽约100mm,长约300mm,还有一种宽约140mm,长约450mm,内部大多装饰以花草植物,成长方形适合纹样,每一块花板上的花草或迎风昂扬、或回首顾盼,无一雷同。除了花草植物,动物、民俗故事、文房四宝、仙家仙物也是花板装饰的主要内容。鹿衔灵芝、五蝠拱寿、麒麟、凤凰、倒挂蝙蝠、书画卷轴、凤凰、八卦、铜钱串、菩提树、八仙法器都是常见的纹样,这些题材往往都寄托了人们各种具体的生活诉求。

1.2 石雕 石雕装饰主要出现在石制柱础、铺地、墙体上。与精工细活的木雕相比,石雕显得古拙朴实,使用范围主要是建筑的柱础、墙体以及门前石鼓。黄檀硐村的石柱础造型如图8所示共有7种不同造型,工匠根据柱础形状分别在上面雕刻适合纹样。圆形柱础一般直径较大,表面雕刻各种图案装饰,主要用于中堂、前廊第一排檐柱下;方形柱础则少装饰,或无装饰图案,普遍用于屋内其余承重柱子之下。如图8中C,E柱式装饰花纹较少,仅在边缘处做线脚处理,A,B,G型柱式为宗祠主要柱式,柱础肩部、腹部、尾部装饰有环佩、花草图案,A型柱式腹部常被雕刻成南瓜造型,中间有凹入的筋条。F型柱式表面没有雕花装饰,但是本身造型别致,以形装饰。通过分析柱础在各个建筑中的分布情况,发现黄檀硐村柱础使用造型丰富,但是大部分柱础雕刻装饰较少,雕刻精细的柱础大多存在于宗祠建筑、五福古庙和大雄宝殿的中堂,以及部分民宅建筑的檐柱下方。相较于石柱础中的雕刻,墙体中的雕刻造型比较自由,如卢文周家宅前院墙上镶嵌的葫芦和铜钱的造型,没有精细雕刻,完全通过石块组合而成,还有一些建筑在外墙转角处嵌入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板,成为建筑外墙唯一的雕刻装饰。黄檀硐村的建筑外墙通过蛮石垒积而成,因而其装饰从雕刻艺术转向砌造艺术,工匠在砌造过程中利用石块在墙面上砌筑起玉米的造型,使建筑肌理成为装饰的重要内容。

1.3 彩画 浙南地区乡土建筑的彩画装饰主要出现在木质构建中,宗祠建筑戏台的藻井、梁下花板以及骑门梁的装饰。如黄檀硐村卢氏宗祠戏台藻井为八角形,藻井中心八角形内模糊可见彩画的戏曲人物造型,四周斗拱层层推进,底部呈藏青蓝色,左右朱色打底,藻井四个角上还绘制有花瓶、桃子、荷花、佛手、桃花、牡丹等内容,藻井梁下花板全部饰以朱色,戏台正前方骑门梁两端饰以朱色“鱼鳃”,五块梁下花板中间雕刻扇形图案,以红绿两色为主,整个宗祠戏台的彩绘以红绿两色为主,局部点缀白色、藏青蓝色、黑色,朴实生动。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主要形式,还有砖雕门头、瓦当的装饰,在乡土建筑中也时有发现。黄檀硐村的建筑装饰主要呈现出了以下三大特点:①形成了以雕刻艺术为主,砌筑艺术为辅的装饰装修体系;②宗祠、祭祀建筑等公共建筑装饰类型较居住建筑丰富,建筑入口(院门、檐下)、中堂装饰较其余空间丰富;③装饰题材大多贴近农耕生活,以民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

2 建筑装饰的民俗意蕴

装饰赋予了建筑生命的特征,正如约翰·罗斯金在其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所说的,“建筑是一种艺术,它为了某种用途而对人类建筑的屋宇进行布置或装饰,使得人们看见时,在精神健康、力量和愉悦方面有所收益”。它认为建筑具有牺牲、真理、权力、美、生命、记忆和顺从的七种特征。每一种形式的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人们政治、生活、历史和的化身,建筑的每一个装饰引导人们去解读它的同时,同样在解读建筑周围生活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因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是人们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内容,并赋予了建筑生命的特征。

2.1 建筑装饰的恒常主题 乡土社会中人们常常借助丰富的建筑装饰内容表达三个恒常主题:①希冀宗族门姓传承延续,家眷亲属增寿延年;②盼求日常生活丰衣足食,门第居位显赫高贵;③祈望社稷农事免灾无害,家人牲畜平安无恙,这是大部分乡土建筑装饰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又因为存在环境、使用和建造人群的文化层次、审美倾向、寄予的具体愿望体系的不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装饰内容与手法。如黄檀硐村由于地处山谷地形,树木、蛮石资源丰富,木雕、石雕因而成为黄檀硐村乡土建筑装饰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木石材料构成了黄檀硐村乡土建筑古朴、沉稳的色彩体系。其次,作为血缘型村落宗族组织象征的宗祠的建筑装饰明显较其他建筑装饰内容丰富,卢氏宗祠不仅有木雕梁柱、石雕柱础、彩画藻井,还有书法题字等多种装饰手法,这在其他建筑中很少同时看到。同一个建筑的不同功能空间同样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如中堂和建筑院门的装饰明显较其余空间丰富,尤其是作为彰显建筑主人财富、地位和家族决策重大事宜主要场所的中堂,建筑装饰从地面铺装、檐下梁枋、门窗雕刻到中堂神位都非常讲究。

2.2 建筑装饰的题材及其民俗意蕴 从装饰题材看,乡土建筑装饰以植物、动物和民俗故事为主。其中植物造型最为普遍,如黄檀硐村大部分住宅建筑的门窗雕饰中,有卷草造型的窗格、矩形适合纹样的单株花枝。如石榴、葵花、葡萄、桃李、牡丹、苍松等都是黄檀硐村木雕装饰中比较常见的内容,有多子多福、延年益寿的寓意。

动物造型尤其以蝙蝠居多,如黄檀硐村卢财主家宅、五福古庙、卢文周家宅隔壁的檐下月梁的蜀柱和次月梁大多以倒置的蝙蝠装饰,倒置的蝙蝠在民间寓意“福到”。除了蝙蝠鱼身龙首的鸱尾、狮子、孔雀也是黄檀硐村建筑装饰中比较常见的动物造型。如黄檀硐村大雄宝殿装饰鸱尾闹海的次月梁、宗祠戏台的鸱尾造型牛腿、卢文周家宅狮子造型的牛腿、卢财主家宅一对鸱尾和凤凰造型的牛腿等,这鸱尾(龙生九子中的一种)、凤凰都属于神话故事中尊贵无比的动物,象征着权力、地位和令人折服的品格,在传统民俗生活中,龙和凤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神奇之物,龙象征神奇、高贵、尊严而风则象征美好、才智,当龙凤同时出现的时候又常寓意家庭美满、夫妻和谐的意思。狮子则是百兽之王,在许多地方,人们都相信狮子是权力、地位及英勇无敌的象征,在古代,人们还常用狮子来象征太阳,它的金棕色的外表就如同太阳射线一般,此外,狮子还象征着力量和勇气。

寿比南山、双鱼吉庆、鹿鹤同春、岁寒三友以及福、禄、寿三星、如意、和合、龙、凤、麒麟、龟、狮、虎、鸟、风、云、水、山、石等等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也是建筑装饰中比较常见的内容。人们将这些来自民俗语境中象征吉祥愿望的动植物造型,以生动的图案雕刻在自己的建筑上,以此表达了人们趋吉避灾的民俗心理。

2.3 民俗与建筑审美 木雕、石雕、砖雕、彩画、文字等这些建筑装饰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民间朴实的审美情趣。乡土建筑装饰在题材选择上较多地选择了植物、动物、民俗谚语和神话故事题材,这些与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黄檀硐村这个曾经被誉为“地主村”,作为有着一定财产积累,社会生活封闭自守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审美标准倾向追求生活殷实、家庭美满、诸事吉祥的实用艺术,并且将装饰的内容大多呈现在代表宗族的卢氏宗祠,以及代表家族门面的入口空间、中堂等,其余空间装饰较为简单。

3 小结

乡土社会环境内建筑建造的工匠不如官式建筑建造中的齐全,技艺也不平衡,因而建筑装饰除了传统的木雕、石雕、彩画等,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装饰艺术特色——以雕刻艺术为主,砌筑艺术为辅的形式。先人们正是立足本身的环境和生活基础上,将蛮石、原木这些最普遍的材料垒砌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属于他们的建筑智慧。正是他们独特的民俗生活内容影响了他们对乡土建筑装饰的选择和审美。

参考文献:

[1]陈志华,李秋香.乡土瑰宝系列[宗祠][M].三联书店,2006.

[2][英]约翰·罗斯金.刘荣跃,张■(译).建筑的七盏明灯[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3]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楼庆西.乡土瑰宝:千门万户[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楼庆西.乡土瑰宝:雕塑之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陈志华.俞源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楼庆西.中国古村落:困境与生机——乡土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M].中华文化遗产,2007(2).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建筑能耗;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时政热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筑行业由于过度追求高效率、高质量的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能源的节约工作没有重视,从而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资源的严重浪费,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在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建筑能耗已经成为了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人们的不断关注,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1施工过程中的建筑能耗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在带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建筑能源的严重浪费。在追求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能耗的重视度低。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建筑能耗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根据调查统计发现,在施工技术上存在诸多问题,施工事故的出现率也比较高,由于施工单位盲目追求施工速度,重视经济效率,对于施工环节的能耗问题没有关注,同时建筑施工技术水平低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节能意识没有得到提升,从而导致了大量能源消耗问题的产生。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设备落后,缺乏科学性指导,从而使企业在施工技术管理中减低建筑能耗工作没有落实,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材料的能源消耗。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智能化的管理,以及高科技的设备,在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中,导致建筑材料的利用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增加;二是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由于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地的面积也不断减少,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能源浪费。

2优化施工技术降低建筑消耗

2.1合理规划与设计

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重视所处区域的具体气候条件,选择合理的建筑地址。同时,在建筑环境的建设上遵循绿色节能的原则。在建筑周围要建设良好的室外环境,通过栽植树木、利用水的净化作用来改善室外的微环境,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量。在规划设计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从而改善我国现代化建设能源短缺的现状,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2合理利用建筑材料

在建筑中合理、有效利用建筑材料,不仅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量,而且对于改善环境还具有深远的意义。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发展是建筑节能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新型材料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施工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新型材料,降低能耗量。例如在建筑墙体材料的选择中,要运用加气混凝土。由于这类墙体材料材质稳定、强度较高、施工方便、造价较低,同时保温、隔热、隔声以及耐火性能都比较好,所以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砌筑墙体时,代替传统的烧结实心砖,作为保温的材料运用在建筑中,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

2.3积极调整设备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性能的优劣、配置的合理与否以及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能源的消耗以及工程的质量。因此,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修护工作,同时了解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用处,通过合理化地组织施工机械,进而达到各种机械设备的效益最大化。在实际的运用中,要注意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

同时,要加强机械使用制度的严格限制,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制定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加强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量。

2.4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

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替代能源,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目前,对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我国的能源危机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我国能源的消耗速度较快,资源危机不断加重。因此,为了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电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对我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落实。

2.5加强施工项目的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土地的利用率上,没有合理地规划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制定科学的的施工技术方案,遵循绿色节能原则,重视建筑环境的稳定性,坚决杜绝过渡追求土地使用效率而忽视资源浪费的现象。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通过植树、利用水的净化功能来改善建筑区域环境,积极调节区域的温度,提高建筑区域的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同时,在工程施工设计的照明环节中,一定要充分使用大自然的光照,在设置工程施工项目内部的采光效果时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施工技术,从而减少照明设备的使用,提升建筑能源的使用效率。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用户对空调设备的依赖,保证工程项目内环境的通透性,从而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

篇10

关键词:风能发电;建筑;一体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M315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将风能发电与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想法已经得到了实践,可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这一设计理念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例如在风能发电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噪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一步开展降低噪音的措施,否则就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也是城市风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实现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一形式的建造是具有显著意义的,不但在经济方面可以带来很大的效益,其发展前景也十分显著,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并且加以进一步的完善,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1.风力发电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特点

在时展的过程中,风能发电不同于太阳能的发电,二者之间的显著差别在于风能发电没有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就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能量。并且风能发电是具有显著意义的,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既可以单独使用,同时也能与其他的发电系统结合在一起使用,促进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在建筑风能应用的过程中,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风环境,如果可以在这方面得到满足,那么就可以得到正常的工作,在城市中,风速与郊区相比是相对较小的,或者是在高大建筑物周围,会出现一定的阻碍,也会在不同程度造成风速受到影响,产生狭管效应,这是在使用风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城市中风场对建筑的影响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风速的变化与高度的增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城市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建筑物在布置的过程中也呈现出集中化的发展,所以楼群风的现象是十分明显的,一旦受到建筑物的阻挡,就会从左右两侧穿过,产生漩涡风,还有一部分风会引向地面,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大地面的风速,产生了穿堂风以及漩涡风等,在城市的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对其进行布置的过程中,需要防止以下几种风效应,由此降低风害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例如逆风、分流风以及下冲风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城市中风场对建筑带来的影响。

3.风力机与建筑结合的形式

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主要朝着建筑与风力发电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建筑屋顶上安装风机,二是在建筑物中间设置风机,三是在建筑物的空洞中安装风机,在这三种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二者相互结合的形式。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同的形式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缺点。以第一种形式来看,其具有较大的风力,对于环境造成的干扰也相对较小,是获得风力的最佳位置,但是在安装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需要在高出屋面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安装风机,这样才能对涡流区产生劈开的效果。在建筑物中间安装风机,那么产生的是峡谷风,建筑物的体积越大,风力也就越强,在安装的过程中,以垂直轴风力机以及水平轴风力机为宜。剩下的一种设计在建筑物空洞中的风机能够将风力汇聚在一起,起到强化的作用,这种风主要是穿堂风,在这种环境下则主要是安装定向式的风力机。选择上述三种形式还是应该从实际情况入手选择最为合适的一种,这样才能将风力的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4.风电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建筑平面布局形式

在对风电建筑进行布置的过程中,是具有特殊工作原理以及外观设计要求的,所以这种建筑形式与一般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功能与美学的效果外,还应该注意满足空气动力学的要求,通常情况下也可以称之为是“形式随风”的原则,需要以周围的环境为首要前提条件,满足环境的要求,建筑物的体积还需要满足对风力的引导作用,这样风力发电机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满足风力发电的要求。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O计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作为出发点,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首先是在布局的过程中,应该满足风电建筑的位置要求,尽量保证空旷,减少周围建筑对风力的阻碍,这样风力才能最大化。其次是在建筑的整体面积方面,需要尽量保证其处于迎风面的位置,并且与主导风向相互一致,角度应该在30°以内。第三,如果风电建筑是以双子塔的类型为主,那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保证单塔表面的光滑性,而背面则主要以肾形或者是飞镖形为主,这样可以达到效果的最优。这两种类型的建筑可以保证处于40°以及50°之间的气流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

5.案例介绍

迪拜计划建造一座随风旋转的大厦。整个建筑外墙面都作为受风体,最大程度地利用高空风能。在旋转楼层之间安装48台风力发电机,每台电机装机容量0.3MW。迪拜全年可利用风时超过4000h,一台电机全年可发电60~120万kWh。

结语

截至目前,城市中的风能利用并不理想,但是面对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实,城市风能利用应综合考虑其长远的生态因素,改进目前存在的缺陷,逐步摆脱对常规能源的依赖,以减少对环境进一步的破坏,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志刚.形式随风――高层建筑与风力发电一体化设计策略.建筑学报,2009(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