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文化范文

时间:2023-04-04 05:1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文化

篇1

曲江寒窑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

改建以遗址保护为核心,结合历史文脉和特殊的沟谷地形,以真爱体验为主题,紧扣人文特色和情感脉搏,以幸福产业为主要方向,为婚恋男女提供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体验活动及配套服务,从而弘扬社会正气,传颂爱情的忠贞不渝。将其打造成为集遗址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建设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体验式爱情主题公园。

窑遗址公园景点分析

新改建的寒窑遗址公园将成为定情婚礼纪念的圣地,园区以各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爱情文化,经典爱情故事。园区可分为:遗址区、婚庆区和休闲娱乐区。

1寒窑遗址区

满足旅游观光、体验历史民俗文化等需求。位于曲江池东南鸿固塬鸿沟坡岸,此处是秦汉时代宜春苑,山林悄静,悠美自然,主要景点有:寒窑遗址、鹊桥、海枯石烂、寒窑故事馆、寒窑遗存窑洞、廊桥、思夫亭、三姐泉、贞烈殿、柳林寺和妖马洞、土遗址保护现场等。其中寒窑遗址、思夫亭、三姐泉、贞烈殿、柳林寺、妖马洞、寒窑遗存窑洞等在原有景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和维护,既保留了原有景点的持续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如寒窑遗址,保留要洞外宝钏菜园及织布、耕种、研磨等生活、生产用具。保留王宝钏当年生活起居的“茹苦洞”,洞内重要的设施就是一个土炕,室内光线幽暗,采光就靠炕对面一尺见方的小窗,炕下有2㎡大小的空间。窑洞底层增加了根据《五典坡》的剧情演绎来的“别窑”“探窑”,内塑王宝钏斟酒别夫和王母探女的塑像。还增设了采用幻影成像技术和传统绘画艺术制作的王宝钏生活场景室,画面中可以感受到王宝钏的刚毅、忠贞和勤劳。再如,柳林寺的文昌阁外每天都有情景剧抛绣球表演,外挑的廊檐常作为表演时的彩楼来使用。三姐泉边游客可以体验古时辘轳取水的生活场景,如有兴致还可感受用三姐泉井水冲泡的别具风味唐茶,观摩唐茶制作的过程,感受古风古韵,梦回大唐。海枯石烂以我国传统叠山造景手法而造就园林艺术景观。成语“海枯石烂”出自我国宋朝王奕《法曲献仙音•和朱静翁青溪词》“:老我重来,海干石烂,那复断碑残础。”景区内叠石堆山,层恋起伏,上镌刻着中国文化中歌颂爱情的经典名句,通过古人诗词渲染我国劳动人民人们坚贞不渝、情比金坚的爱情的观念,诠释中国的爱情文化。“寒窑•故事”展示馆占地面积972m2,采用现代影像艺术的手法,幻影成像展示王宝钏与薛平贵爱情故事,通过艺术的展现手法,融现代影像技术、网络技术和声光电等高端技术于一体,向游客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薛王二人相遇、相知、彩楼抛绣球、战场立功、婚后别离、幸福相聚等场景。游客可以通过不同的场景模拟和现代技术体验王宝钏的爱情故事。新建的廊桥连接着园区南北,其造型结合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回廊和三孔桥的形态,象彩虹,象门洞,象回廊,确保了物质上的衔接和视觉上的通透。真可谓是“美景壮新区,喜虹桥绘彩,奇洞通幽,颇显恢宏气象;熏风辉胜地,看玉柱凝光,长廊映日,堪夸时世繁华。”高大的廊桥不仅是对爱情主题的诠释,更彰显了曲江新区在文化产业建设、城市内涵丰富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园区对沟谷地貌、黄土崖壁进行了保护、加固和展示,游人可以现场参观,感受寒窑遗址原始黄土沟壑的地貌,这种保护和展示既具有文物价值,又具有自然价值。

2婚庆产业区

位于曲江寒窑遗址公园南侧,沟谷以北,可满足更多青年的婚庆需求,在此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爱情含蓄表达的魅力,同时也能体会到西式浪漫爱情里的张扬与直率。主要景点有:惊世奇缘、玉洁楼、饮马池、欧洲风情教堂、金缘阁酒店、在水一方、许愿池等。玉洁楼取冰清玉洁之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美德的较高评价,体现了中国妇女对爱情忠贞不渝,从一而忠的传统道德观念。是为纪念王宝钏而建的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典型的四柱三间格局的牌楼,牌楼西侧有著名书法家石题写的“曲江寒窑”的牌匾,东侧有清嘉庆十一年御赐的“玉洁楼”牌匾。饮马池据传是薛平贵西征凯旋后,驾红鬃烈马赶回寒窑与王宝钏团聚,途经此处饮马,故曰饮马池。对玉洁楼和饮马池的保护和维修可以延续人们心目中寒窑形象。惊世情缘位于公园主入口右侧崖壁上,采用陕西民间艺术剪纸与现代浮雕艺术以醒目的红色塑造的气势雄伟壮观的景观墙。整体长270m,高11m,结合园区爱情文化,景观墙融合古今艺术手法,表现了世界文明史上“伏羲与女娲”、“亚当与夏娃”“、白蛇传”“、海的女儿”、“罗密欧与朱丽叶”、“牛郎织女”、“灰姑娘”、“牡丹亭”、“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0大爱情故事。金缘阁酒店前有一座名为“在水一方”的小岛,其上有一株旱柳,犹如一位佳人,伫立水中央历经岁月,生机盎然,好像在暗示岛的主人对自己的爱情期待。许愿池传说会使人愿望实现,带给人们幸福,很多游人都会在此池边掷硬币以求爱情美满,婚姻幸福,家庭和谐。欧洲风情教堂四周绿草茵茵,风景如画,为相爱的男女提供纯欧式的婚礼服务。金缘阁酒店是婚庆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欧洲风情教堂旁。用“金玉良缘,一生相伴”来表达对在此举办婚礼情侣的美好祝愿。可举办各类西式婚礼,户外冷餐,沙龙等。店内红色水晶灯组璀璨夺目,唐朝宫廷画和气势恢宏的实木雕刻壁画,使您的古典唐风婚礼更具奢华。

3娱乐区

亦叫寒窑新街,建筑面积2533m2,建筑风格是关中民俗院落式,区域内有古牌楼、照壁等民风淳朴的建筑形式。整个区域分为商业南区和商业北区和戏楼。戏楼是该区域的中心建筑,凸显了以文化为灵魂的核心主题。游客每天可以在此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戏曲节目,有时还能观赏到名家大腕表演的经典秦腔剧,凸显秦风、秦韵。其中商业南区以婚庆及相关产业为主,商业北区以餐饮文化为主。

4主入口

穿过玉洁楼的牌楼,游客一眼就看见一池流水映入眼帘,据说这是薛平贵骑红鬃烈马经此,下马饮水。由于有工作人员不断打捞清理,池水清澈,池中喂养的有黑天鹅和鸳鸯及快乐自由的小红鱼。看到这些自在的水禽,公园的爱情逐渐清晰起来。继续向前就是通透的入口设置。3.5次入口紧靠新开门南路,与壹影婚庆影视基地相连。在新开门南路上,游客即可领会到以王宝钏和薛平贵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皮影雕塑。

植物景观分析

植物景观不仅能创造优美环境,还能改善我们的生活。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各种乔、灌花、草等植物,发挥植物在景观中的功能性和观赏性。寒窑主要植物配置有:旱柳、五角枫、白玉兰、七叶树、柿树、钢竹、榆树、国槐、银杏、油松等乔木,红叶李、小叶女贞、连翘、发青等花灌木。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首先就是要了解当地地理、气候、土壤、光照、湿度等情况,再根据植物的常绿、落叶、观叶、观花,以及植物的开花期、绿叶期、颜色、高度等特性,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寒窑遗址公园原有不少有特色的植物,他们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历经沧桑而烙上了历史的印记,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对于这些植物的保留,可以强化景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在寒窑遗址公园中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如:月老金桂、被誉为连理枝的古槐、在水一方小岛上的旱柳等。植物与天然地形、沟壑、水、窑洞等结合起来,可达到环境与植物的和谐共融。植物景观与灯光、日光、月光、湖面、水面等相结合会形成如诗如画美妙的景色。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是我国首个以爱情为主题的全景体验式公园,园区种植有三叶草、薰衣草、荷花、百合、玫瑰、相思树、连理树、枣树、松柏等表达爱情的草、花、树。

寒窑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特色

爱情是一个永远鲜活的主题,值得每个人一生铭记。“姻缘际会苦难全,相守寒窑佳话传。金桂枝繁红线挂,楼台演绎劝贪钱”,结合寒窑的文化、周边环境及所取得的成绩,基于对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的分析,我认为其景观文化的特色在于:

1挖掘历史内涵,传承中国文化

寒窑遗址公园景观文化本着修复、展示、体验的原则和修旧如旧的手法,使遗存的三姐泉、思夫亭、贞烈殿、寒窑旧址、妖马洞等景点焕发出新的历史韵味。围绕不同遗址表达的文化内涵,在“民德归厚”戏楼、露天剧场和临时舞台有形式多样的文化表演。另外,园区内的灯光音乐、水体绿化、艺术雕塑、楹联艺术创作等都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了寒窑文化。

2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

寒窑遗址公园的展陈内容包括民间传说和遗址窑洞,王宝钏爱情及其故事的传颂是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展陈方式有文字、图像、雕塑、影像、多媒体等手段。如对王宝钏生活的展陈,采取舞台布景加实物模型的形式进行展陈。将一口窑洞分为两个空间,前部空间通过一些生活、生产模型来表现王宝钏的生活场景。后部空间,通过舞台布景的形式,展现王宝钏倚门而立,望着满天飞舞着大雪的荒野,翘首期盼夫婿薛平贵的回归。这充分表达了王宝钏对爱情的执着,对亲人回归的期盼。

3强化爱情主题

寒窑遗址公园是国内首个爱情主题的全景体验式公园,景观规划中在爱情主题上下了很大功夫,其中最为显著的手法就是对爱情故事的罗列。如主入口的景观墙“惊世奇缘”就采用中国传统艺术剪纸的手法,罗列了中外经典爱情故事10个。成语路收录了中国描述爱情的成语“花好月圆、永结同心、一往情深”等百余条,别具特色。海枯石烂,利用中国传统园林叠石的手法,镌刻出经典爱情诗词,以渲染园区氛围。园区内中国婚俗吉祥图案,媒妁文化,象征爱情的信物、图案等元素数不胜数。以象征爱情的元素作为创作题材,可从感官上影响观者的浪漫情怀和情爱细胞,营造出浪漫氛围,使公园的主题文化更饱满,主题功能更突出。寒窑遗址公园内不仅有周到、全面地的技术供应与后勤服务设施,而且各设施都突出体现了爱情这个主题,并注重与其他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

篇2

关键词:景观符合;传统景观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83-01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多样化,也同样造成了我国当前景观建设的混乱,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保留传统文化,亟待需要解决。现在从采用传统形式、传统形式的再生以及引用其它文化符号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景观符号

景观符号(landscape symbols),所谓景观符号是指得到人们认同和审美上认可的事物的总称。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均可能转变成代表他物的符号或象征。但是,本文主要认可在特定人群心中产生共鸣的符合集合。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约旦的佩特拉古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秘鲁的丘比丘印加遗址、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墨西哥的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和印度的泰姬陵在2007年7月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大雁塔、兵马俑、黄帝陵、西安城墙、延安、秦腔、碑林、秦岭、半坡遗址、羊肉泡馍在2007年10月被评为陕西十大文化符号。

二、什么是传统形式

在景观设计时,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景观符号的形状和尺度,保证能指上对传统有所保留和象征,而在景观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和景观功能上有多种变化。

沿用传统的意义如果景观符号的形式与意义之间有着很强的映射关系,形式既使只有少许的改变也会影响到景观符号的意义,同时意义的主题也是一些永恒的、普遍性的、共同性的内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符号原型,即符号的所指与能指相一致。它们通常都会是一些代表民族的文明、历史,或者象征民族本身的图腾之类的景观符号元素。例如:龙,自我们祖先设计了这种形式之后,在华夏大地上,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区域应用它,都是对它传统意义的一种沿袭。因为,在我们看来,它就是华夏民族历史与文明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的代表符号。

三、怎样在景观符合中传承传统文化

由于技术、材料、社会需求和社会观念的发展,某些传统景观符号完整、具体的形式成为不适宜或者不必要时,我们就可以通过采用局部、抽象或简化以及单个景观符号形式重新组合等手法使传统形式得以再生。

(一)采用传统形式的局部

这种情况是指引用传统景观符号的局部形式,如某个面或某个构件来代替整体。通常是该种景观符号的形式在我们使用的地域内和时代里为大家所熟悉和了解,我们采用的局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让景观使用者接触到局部就能联想起整体的形式。

当传统景观符号表现为一个实在的形体,而且呈现出某个明显的观赏面,该立面通常正对人们的视线或者占据形体的主要位置,可以暗示整个形体或者表明某个场景的开始,此时, 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此立面的引用来代替整个景物。

这种方法是指采用景观符号中的某一两个元素,而这个元素是整个景观的视觉中心或功能结构中心,在人们的心目中可以起“借代”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个辘轳与井台,代表一个带有清凉水井的传统农家庭院的景观。又或者我们可以运用一个轮船上的“舵”或者“帆”代表整艘轮船。

(二)传统形式的抽象、简化

当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形象的、简单的整体概念和意象时,传统形式太过具体、繁琐,细节意义无需表达,因此,我们就可以把整体形象抽象和简化,只留一个视觉外轮廓或者简化的形体。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传统形式有可能是引用它的意义,也有可能只是用它代表某个时代的文明,又或者仅因为视觉上的样式美。

保留了传统景观符号的整体形状,但把一些繁琐的细节,或者反映不适合当代价值观念的一些内容去除,通过一些现代的手法、技艺或材料加以体现,使之成为符合时代文化观念的景观,但同时它又使人时刻的陷入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遐想中。

四、结论

“人并不是生活在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 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德国哲学家、 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如是说。景观文化的传承必然要以景观符号为载体,通过能指、所指以及实物加以延续,在物质、形式与精神三个层面得以发展。当然,在对传统景观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主,突出人本位的思想,否则,就是一种“异化”,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篇3

1.1历史途径

一个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城市形成之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始终处在动态的演变之中。所以,城市与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样的,城市街道景观也与时间有着紧密联系,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理想状态的景观是不存在的,而人们对于理想景观的看法也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街道景观和城市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城市街道景观的空间地域文化特征。

1.2文化途径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城市街道景观外在的表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的文化和理想。在城市街道景观中,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城市街道美的欣赏与追求由来已久,不同的文化类型和自然地理条件成就了不同的城市街道景观。文化传统的差异使得各个地方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上有不同的风格。如:西方人崇尚田园之美,在城市景观中倾向于天然元素的人工化,而在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的景观风格。

2文化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城市街道景观反映出文化,而文化又改变着街道景观,文化与街道景观之间有着互融的关系。城市街道景观所具有的双重属性体现在:(1)城市格局和建筑物等共同构成了景观的物质实体,其背后是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2)城市街道景观存在于人的脑海中,通过亲身体验、互联网、电影、报刊等途径形成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2.1城市街道景观的生长

城市街道景观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在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的过程中还应该加上时间因素。花草树木有自己的生长周期,能够繁衍生长。作为文化,景观也存在文化的生长,即文化积淀。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文化也不断走向丰富和成熟。

2.2人为的因素

作为文化的主体,人在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在上文已经有所论述,本节以实例说明。政府的决策者、投资人以及设计者等对街道景观项目有着各自的要求和意见,这些要求和意见都会对城市街道景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有重要影响。人的因素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在街头咖啡屋里休闲的人们同样也是景观中的一道风景。看与被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方式,身着旗袍、长褂、西装都会给街道带来不一样的风景。人,让城市变得更加生动。

3街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忽略了时代文化精神

人是城市街道景观的使用者,因此,景观的存在应该致力于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景观的设计应该与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相符合,将这一要求反映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即:城市街道景观应该具有相应的时代文化精神。而在当前,有些设计者片面的追求历史感,思想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对于时代精神的体现则考虑的较少,这些设计也难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3.2街道文化景点堆积

一个城市的特色体现着其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则更能彰显城市的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也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一般而言,历史越悠久,其文化的积淀也会越深厚。在设计中,面对如此之多的历史文化,设计者常常希望能够将它们全面的表现出来,企图表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这也可能造成历史景点堆积的弊端,给人一种又多又乱的感觉。

3.3缺乏人文关怀

人,作为城市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景观的使用者和观赏者。在街道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视人的体验感受,以其为主线,塑造出具有人情味的街道。而在现代化城市中,面对复杂的道路环境,设计者们往往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交通功能的优化上,将交通环境作为一个工程实体,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来看,忽略了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得城市给人一种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感觉,忽略了人文关怀。

4结语

篇4

关键词:文化景观;历史街区;空间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主要承载体,具备文物的特性,需要保持其原真性,因此希望它“不变”;但作为城市街区,它有必须完全融入城市,与城市共生长,否则街区就会死亡而使保护无从谈起,这样它又必须不断地改变。究竟什么要“不变”、什么要“改变”呢?

1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

1.1城市格局

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的规划思想。我国不少城市格局构图方正,主次轴线分明,但也有很多因地势变通、灵活的实例,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布局方式与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街区的街区布局形式是这个城市传统城市格局的缩影。

1.2传统街巷

传统街巷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重要内容,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布局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是较为封闭、内向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将历史街区内部各个要素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并协调和有效地发挥城市的诸多功能。例如,街巷在承担交通运输任务的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空间的主要场所。

1.3空间节点

(1)广场。广场是街区中主要用来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属于公共开放空间。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概念较弱,一般城市没有专门建设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广场,广场的功能往往是依附于其他的功能,如依附于庙宇、宗祠等宗教建筑进行祭拜等宗教活动;定期的集市贸易或经常性的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戏台前提供给人们看戏的空地等等。现在历史街区中留存至今的也多是这一类的庙宇、宗祠和商业性的集市广场。如南京夫子庙广场、山西灵石静升镇文庙广场等。

(2)交通节点。通常是指街巷道路的交叉点。由于传统街区多是在自发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街巷常常弯折成曲尺形,或是和缓的曲线形。道路的交叉点不是简单的十字形,而多是风车形、丁字形、人字形等相互交错的一种形式,节点的空间景观丰富多变,有些也兼具景观节点的效果。

(3)院落节点。指建筑或围墙围合成的半私密空间,院落节点是外部空间序列的终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院落节点空间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也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关注的焦点。

(4)点缀性景观节点。通常指以标志性景观如古井、名木、牌坊、雕塑、碑刻等存在的节点,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点,人们在这里可以交往、进行信息的传达。

2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

对于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传承包括显性景观及隐性景观的传承。显性文化景观是以一定的物质或空间存在,是人们日常可以触及的,因此人们对它们也比较熟知。隐性文化景观是以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要素等为主,有些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其内容,可有些是无形的,体现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脉络。本文侧重从显性要素对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展开论述。

2.1城市肌理的传承

在我国城市的历史街区中,城市肌理对城市建筑有着极大的控制力,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地城市肌理的限制,它是建筑在城市空间深层结构上的形态依据。要传承城市肌理的价值形态,首先要理解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或场所空间的内在秩序,这种秩序是一种连续的、积极的、包容性的空间。中国的城市强调中轴线和左右对称,这是同其社会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城市主要靠封闭的外墙与院落形成城市空间,这些都是其历史发展的城市文脉所延续下来的。

2.2城市轴线的传承

城市轴线可有实轴和虚轴之分。实轴通常以建筑的空间序列组织来表现,虚轴通常以道路系统(交通轴线)或绿化系统(生态轴线)的形式来组织。轴对称的设计思想是我国自周代以来至清代长期延续的设计模式,大到城市设计、各个街区,小至院落建筑都依照这一规则:即将主要建筑物安排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左右取得均衡对称,而轴线上的建筑依地位而高低起伏,呈现出雄伟肃穆的气势。我国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都是对称式,以钟楼、鼓楼的连线或者牌坊的序列为轴线,城市由此延伸发展,街道或者与其平行,或者与其垂直,整个城市沿轴线左右对称,形成规则平稳的布局。保留下来的不仅有北京、西安等文明古都,还有平遥、兴城等历史悠久的小镇。

2.3城市天际线的传承

天际线即空间的天际轮廓线,是城市总体形象的轮廓。在城市特色的构筑过程中,城市轮廓是城市空间形态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它有最典型的建筑群构成。

历史街区的天际线往往是城市特征的重要标识。是在城市宏观层面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主要语素之一,因此在历史街区中要强调对历史街区天际线的有效保护,对形成该天际线的整个地区的建设和环境改变都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实施一定的建设规划控制。由于我国历史街区大多是较为低矮平缓的天际线,由此在现代城市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城市天际线传承的难度可想而知。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的“建设规划控制”。

2.3.1高度控制

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性天际线,往往有著名建筑物优美的轮廓成为构图的最突出主导因素,对新建设的高度的控制,防止其高度超出主要建筑,形成喧宾夺主的态势,是最有效的防止破坏历史性天际线的措施。对于低矮建筑群体中的新建筑高度同样给予控制,防止其高度突破原有建筑群形成轮廓线,破坏历史性天际线的基本态势。

图1的两张照片都摄于江南水乡古镇南浔。形成一对比景观特色。(a)图中,建筑层高控制在两层以内,坡顶屋面高低起伏,富有层次。(b)图中。一突兀的马赛克贴面高层建筑打破了整体轮廓线的塑造,不符合传统的视觉心理。

2.3.2视线控制

对历史性天际线的识别一般均具有某一个或几个最佳的视点。在这些视点方向上形成了该城市著名的、独特的天际线,并带给人们以一定的方向感和认同感等心理意义。历史街区的城市天际线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景观构成。因此,必须在以这些视点为基准的视线通廊内控制新建设的高度、体量等,保证视廊通畅。

2.3.3对新地标建筑的控制

对有可能成为新地标的建筑对其视距、高度、体量、材料、色彩等采取审慎控制。

2.4街巷空间的保护

街巷空间是历史街区居民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街巷的家庭化使用,使得街巷空间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同时也使历史街区的环境体现出一种场所精神。保护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不仅仅是延续原有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延续。转历史街区内部的街巷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个性。在我国,坊、街、巷、路网格局从古沿续至今,但不同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同为江南城市,苏州以前河后街、河路相间的街巷格局为特征。而扬州的居住地段道路格局是以方格框为骨架,鱼骨式街巷为主脉,在鱼刺两侧为尽端式的巷子。这几种街道格局是与封建经济的社会、封建家庭的统治以及厅堂式民居布局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的历史风貌的重要体现。

苏州桐芳巷小区的改造设计(图2)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如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细节,并不是完全的仿古建筑,但坡屋顶、白粉墙、花窗、庭院、风火墙等,都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印记的符号。这是一种“有形”的景观视觉控制。除了建筑风貌的重塑,还有哪些保持城市传统街区的完整记忆、增强城市的特色及个性的规划思路呢?桐芳巷保留了原有的街区格局与空间尺度。在建造新建筑的同时力求延续原有的空间氛围,使居民有乡情可寻。内向围合的总体布局不仅仅体现在每一个院落中,整个街坊的4个沿街面布置较高的商业公建,而在内核布置居民住宅,形成大街繁华、小巷幽静的氛围。邻里空间、内向围合、树木、墙等都是景观空间设计的元素。新晨:

2.5历史建筑及历史特色要素的传承

篇5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方法

【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has had great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the new rural landscape culture due to create not value, cause some landscape culture to sabotage, los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new rural landscape cultur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is article by "beautiful south"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w rural landscape, combining the local landscape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south beautiful landscape method, make new rural landscape mor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Hope for the new rural landscape culture construction plays a certain reference.

【 key words 】 the new countryside, landscape culture, create method

中图分类号: G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得到快速的发展。新农村在发展的同时却受到城市化的冲击,使得新农村的景观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如何才能在新农村的建设下营造良好的景观文化,把原有的文化传承下来,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新农村建设追上了城市化的脚步,却在追逐中渐渐丢失了原有的文化特色,这样的现状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以“美丽南方”为例,共同探讨南方景观设计的方法,维护新农村景观文化的特色,使得新农村更具有文化韵味。

2.“美丽南方”景观设计的简述

“美丽南方”位于广西南宁西部地区,当地的自然田园风光十分的美丽,农业景观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美丽南方”是近几年新建起来的,经过大力投资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体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它里面有农家乐、农具展区,让你体验农家人纯朴的生活。[2]百香果园、西红柿种植基地、草莓种植基地等建设,让你品尝到各种果蔬的香甜。多功能球馆、五人足球场等体育设施,让你在休闲中体会运动的乐趣。更有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双忠庙”,让你感受浓厚的文化气息。“美丽南方”的景观文化设计非常的具有当地的特色文化。

3.新农村景观文化的特点

3.1新农村景观文化具有地域性

新农村景观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质,因为每个地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及民族特色,所以新农村景观文化的营造必须从本土的文化出发,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使景观文化建设更具本土特色。由于地方不同,自然环境及地质地貌也有所不同,所以景观文化的设计就会形成一定的地域差别。比如“美丽南方”的景观就是依据当地的自然田园风光、文化古迹及农业特色进行设计的,使得新农村的景观文化充满浓郁的农村文化气息。

3.2新农村景观文化的传承性。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新农村景观文化是依据当地的传统文化及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景观文化设计的时候,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及自然环境的结合。[3]在“美丽南方”景观设计中,依据当地的自然风光及纯朴民风 ,建设了农家乐、历史留痕展区、南方历史古建筑保护区、百果园区及百合花基地等景观,让观光者领略田园风光,品味果蔬香甜,体验农家乐趣。

3.3新农村景观文化要以人为本

景观的建设主要是为群众服务,所以在新农村景观文化的设计上必须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们对景观文化的需求,使景观文化的设计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一切景观的设置都是为了服务大众。“美丽南方”景观设计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提出“人.自然.村落”的空间对话设计理念,凸显当地的农家乐休闲娱乐产业,让“美丽南方”充满恬静悠然的生活气息和清雅安逸的生活情趣,使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3.4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多样化

新农村景观文化由于地域及文化不同,景观文化就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况。各个地方的新农村文化在形式、内容、功能及形态上都存在多样化,各有各的特色。例如西南的吊脚楼,北京的四合院,还有高原的蒙古包。这些景观都非常具有特色。而“美丽南方”的景观文化

主要是南方特有的前堂后院“香火房”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与是田园风光及南亚热带农业特色等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4. “美丽南方”景观文化的营造方法

4.1 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

新农村景观文化要从当地的各色文化出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使其更具有本土特色。由于地域不同,可使用的资源也不同,不同的资源营造出来的景观文化自然也各具特色。“美丽南方”位于广西首府绿城南宁的西部,当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广阔的农田,密集的原生态橄榄树,还有让人称奇的黄氏榕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地是著名作家陆地《美丽南方》作品的诞生地,这里有爱国名将梁云升的“双忠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让新农村景观凸显地方特色。

4.2 重视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设计一定要重视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体现的是一种绿化生态理念。一些新农村建设使得其自然景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住宅新楼代替了原本淳朴的农舍,本土特有的自然风景正在不断丢失。[5]在营造景观文化的时,我们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于自然环境的结合,这表现的是对绿色文化的维护,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美丽南方”景观在设计上重视与自然的结合,在原有的自然景观下进行景观文化设计,体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又不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怀旧浪漫纯朴的农家景观,让人置身于田园里,享受农家人的那份纯朴的心情。

4.3 传承本土传统的文化特色

4.3.1对原有文化的升华

新农村景观文化设计要对其原有的文化进行提炼及升华。由于各地的文化不同,所以各地的标志性建筑、农村的形式等都不同。我们为了凸显各地的文化特色,选用当地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在原有的文化上进行创作,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美丽南方”的整个景观文化建设中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其主要的标志性的文化就是“双忠庙”。“双忠庙”是人们为了纪念明末清初的名将名臣杨禹甸和梁云升而建立的。双忠庙本来有三进两厢,很多的名人手迹碑石,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4.3.2 对原有文化的延伸

我们可以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延伸,延续其中的文化韵味,使得景观文化更加的丰富。“美丽南方”的景观文化设计中,据了解石埠美丽南方是著名作家陆地《美丽的南方》作品的诞生地。依据作品《美丽的南方》进行原有文化的延伸,简述《美丽的南方》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文化的延续。

4.3.3景观文化设计要与农村主题相结合

景观设计要与农村主题相结合,从而强化了农村主题的特色,丰富了景观文化的内涵。景观的设计在融进文化的时候,要充分加入丰富的农村元素。在“美丽南方”的景观文化营造上,我们融入了许多的农村元素,在农家乐、百果园等项目的基础上,还建立了新农村成就展示馆、土特产品展销一条街和农事村办公共服务中心等,更具有农村田园色彩的项目,使得景观文化,充满了浓浓的泥土气息及果蔬的芬芳。

5. 结语

新农村景观是自然环境及人类共同描绘的一件艺术品,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更突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新农村景观文化以历史文化作为背景,以自然环境作为辅助条件,进行景观文化的营造。[6]景观文化的营造要满足人们的需求,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要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美丽南方”景观文化的设计依据了但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建设了一个休闲、娱乐、体育为一体的文化景观。由于这样一个具有农家特色,有具运动快乐的景观建设,使得“美丽南方”的旅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建设非常的重要,它体现着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宏.我国新农村环境景观规划理论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08):34-35.

[2]田密蜜,赵衡宇.探索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生态观[J].华中建筑.2010(04):56-57.

[3]陈言.新农村景观规划原则与实施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22):87-89.

[4]李增国.保护文化景观 扮靓新农村绿化[J].中国林业.2011(07):35-36.

篇6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生态性 应用

一、景观反映的地域文化层面

地域文化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决定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环境层面包括影响制约地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地形、地貌、植物、水、气候条件等地景的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直接影响景观的面貌,给人们能最直观地感受到的地域特征。人文环境层面包括一定景观环境中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观念习俗、建造技术等,在景观设计中表现为建筑风格、空间环境的布局等;社会环境层面包括特定地域环境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组织制度等,这些因素制约景观设计的发展,体现景观的社会价值。

二、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内涵的特征

(一)生态性

景观的地域性主要指一些特定的景观和景观自身所在的地域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特定联系,这种景观的地域性主要显示了景观的动态平衡过程。如果从现代的角度对景观的地域性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特定的景观环境中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自然动态系统,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保持特定的平衡才可以。另外一方面则是指人文生态系统,即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自然环境两者之间相互平衡。

(二)开放性

开放性指的是景观的地域文化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即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对于景观系统来说,它和其它的系统一样都是动态的,它和其它外部的环境都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所以,景观的演变过程是否存在关系到它的健康状况。

三、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位置

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它的形式主要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相互关联,景观自身存在一定的文化、历史以及地方特色。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也开始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它的最终文化还是传承传统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文化的特点以及现代的精神风貌。比如位于泾县的太子泉度假村,在该度假村接到设计任务要求的时候,首先要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当地的历史文脉进行考察,然后再进行设计,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重点:第一,该地区有一座唐朝时期就存在的泉眼,据说唐朝的皇帝曾经在这里沐浴过,因此得名太子泉。第二,它的地理位置为皖南,很多的建筑和古代徽派建筑文化大同小异。第三,桃花潭酒厂就位于太子泉附近。所以通过以上种种分析,我们总结出,想要对该地进行景观设计,应该把景观的重心放到太子泉,然后在对太子泉周围的环境进行开发。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客户的商业要求,更让景观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设计大师在创作中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运用

文化不但是土壤,更是一种底蕴,不管对景观怎样进行设计开发,必须要按照当地的文化进行设计。另外,还要适用于当地的民风民俗,这是设计景观的基础,想要对一处地区进行开发,设计人员必须亲自去当地深入生活,体验当地的风俗人情,然后才可以进行设计工作。比如,莱特大师在1953年设计的留学生宿舍,在设计成功后莱特大师给客户写了一封信,上面说道,由于我对威尼斯的喜爱,我想通过现有的技术,让威尼斯可以重新活过来,我的设计中没有很高的雄心装置,我不能放弃到底的文化底蕴,必须按照当地的民风民俗来进行设计。还有卢浮宫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在对卢浮宫进行设计之前,先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每天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直至设计出卢浮宫,从而让卢浮宫成为建筑界的一个重要成功典范。对于景观设计来说,只有通过自身体验,才能充分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底蕴以及当地民风民俗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7

历史的变迁和现代化建设的原因,导致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周边环境的变化,出现的被破坏或荒废的现象。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许多景观的周边环境变得十分拥挤,使用功能也相当杂乱,与景观形象发生强烈的冲突,破坏了景观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环境风貌。

关键词:城市景观文化研究

On the urban landscape of cultural studies

Shen LingWuxi Technology Colleg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Art Environmental Art Department

Abstract: Existing into the city, has a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re valuable assets of the city. They not only shape the urban landscape, highlighting the city's personality, a rich urban culture,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city of modern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tc.,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useful role. So they are often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ity's character is the highlight of the city, the c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Historical changes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reasons leading to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hanges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phenomenon is destroyed or abandoned. Especially in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case, many of the landscap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very crowded, very messy to use function, with a strong image of the landscape of conflict, destruc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culture, but also affected the city's overall environmental outlook.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and cultural studies

一、城市景观与景观文化的概念

景观,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一切视觉事物的总称,凡是在时空中人类可视见之景物都可以称之为景观;它既是指自然中存在的景观,又是指人类生活空间中存在的所有景观。景观实际上诠释着一种人类审美思想与自然相生相合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

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认为景观。自然景观是指那些不经人工雕琢、完全为大自然所造就的景观,如天然的山、水、树、石、云、日、月等以及与这些物体相关的空间,共同构合而成的整体关系。人为景观则多是指人为设计、人工材料构造的景观,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城市景观(包括城市中的历史景观、人文景观、商业景观、娱乐景观等等)。

“文化”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原意为“耕作”,引申为培养、教育等含义;汉语中“文化”一词,“文”通“纹”,指装饰花纹相互交错,“化”则意为引导从善,“文”与“化”合之表示文治教化1。

景观文化是个大文化的概念,它不同于文学、诗歌、曲艺等,它与建筑文化相似,都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但它又不同于建筑文化。

景观文化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形”,指景观文化物化的体现;二是意,指景观直接依托和体现的文化;三是景观的背景文化,指外在于景观的文化、思潮和社会;四是景观的阅读文化,指游者对景观的认识、理解和利用2。

城市是一种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

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城市,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体。3

城市景观文化,狭义上讲,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古迹、建筑群以及城市的各项功能设施等物质传递给人们的视觉信息感觉。广义来讲,包括地方名族特色、文化艺术传统,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公共活动、节日集会等所反映的文化、习俗及精神面貌等有浓厚生活气氛的内容。因此,城市景观文化能够综合反映出一座城市的自然、历史、社会及经济的形成特色及发展状况,占据着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位置。

二、城市景观与景观文化的历史渊源

现今的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的本质更强调的是人类聚居藉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城市景观的普遍问题是过于人工化。

城市景观首先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的总纲。战国时的管子早就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理念。4现代的东西方文化也在人与自然协调,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上不只有人、人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等理念方面有所统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常遵循“人杰地灵”而且说“景物因人成胜概”,不孤立地提“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对神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人与天调,天人共荣,人也就在其中了。中国文字“一人为大”、“一大为天”就包含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人是大,但第一大是自然。上世纪末年国际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发表的《北京》将20世纪概括为“大建设,大破坏”,而面对新世纪提出“将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5城市景观最基本的因素是山水形胜。我国60%以上的国土是山地,近山城市都有大水面。环境是城规、建筑和园林创作之源。传统风景区和园林建筑都善于化整为零,组成建筑组群,大大地减少了平整的面积,得到“因山构室,其趣恒佳”的结论。管子说:“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6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因此也要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因地制宜,而不是因“宜”制地。

城市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动物和微生物无不借山林和水泽等生长和繁育。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

因此,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人工塑造地形,以形成适应多种生物需要的人工小气候条件。因此,地形设计不仅是创造不同的空间的手段,也是创造不同生态环境的手段。平地只是一种环境,坡谷是另一种环境。因微地形起伏可以创造阴、阳、向、背,加之理水的因素又出现干湿的差别。湿生、沼生、水生的植物就有了藉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城市景观,总的来讲,是把人工建筑、街道融会到自然环境中。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绝不是空想,它是发展的方向,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在景观营建过程中,人类不断的熟悉物质,掌握技术,了解如何建造,如何使之满足自身的需求,如何使之体现社会观念意识,体现民族特性,地域特性等等。

三、城市景观与景观文化的相关研究

当前在城市化急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现代城市旅游的兴盛和人们保护观念的加强,城市景观不断地受到了大众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城市景观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留存于城市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80年代开始,出现于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在许多方面都与100年前发生在美国以及随后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城市景观的文化是历史留下的城市古老印记,是一种亲切的历史文脉延续,是人们可以感受到城市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它使居于城市中的人们有强烈的文化和精神归属感。

最近几年,国内在保护城市景观文化的完整性和历史原貌的实践中经常被提到所谓“修旧如旧”的做法,即将受到破坏的城市景观的文化性经过修建恢复为“历史原状”。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原有的景观意境和景观特色。城市和景观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身份象征,也就是说,我们每次设计和规划都代表了我们着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反过来,我们的民族和文化也都有自己的代表景观与象征。7

以城、片、线的方式作为保护的手段,能够使城市景观之间成为相互关联的有机体,从而有助于依据相互的关系并结合城市的结构规划出合理的景观交通体系,而不至于使城市景观变成城市中散落的明珠。

在对传统城市景观的继承方面,要注意那种“假文脉”的现象,即机械地抽取传统城市景观中的片段,而不加分析地进行拼贴组合。在设计中从历史和传统中借鉴一些形式或内容,应考虑到时代的需求和特征,在继承的同时致力于传统城市景观的更新发展,使城市景观不断满足时代和人类演进的需要,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城市景观提供了创造的的素材,设计师从中激发出了不少设计的灵感。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味,陶冶情操,激励民族自信心和增强爱国主义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景观文化不应只是“千城一面”,随“风”而抄,而更应该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和本土文化艺术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通过构图法则的运用,将城市中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产生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制造”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有着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滋养的景观文化基础,正推动着中国设计走向备受世人关注的位置,“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正代表了我们民族性格中最为核心的精神,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现代文明风范的重任。同时,许多优秀的城市景观文化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虽然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形式,需要我们以开阔的全球化视野和心态,来审视过去、现在和未来。

城市景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对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质量,将城市景观文化的延续性与都市生活的现代性有机融合,才能创造出城市景观的新文化。思考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中国城市景观文化的地位、处境和方向,发展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是我们所应该深思的。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2 赵克理.顺天造物[M].河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畅广元.文学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4 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 文增.城市广场设计[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27

6 陈宗海.旅游景观文化论[M].上海:上海大学学报,2000

篇8

关键词: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人文;美感;黄河石林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50-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旅游业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性,加强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充分挖掘出旅游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面对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淡化了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造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丧失或者庸俗化。因此,新时期旅游景观发展关键在于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本文主要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例,通过其厚重的人文、给力的美感两方面,谈其对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意义。

一、厚重的人文与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积淀和蕴含的厚重人文是旅游景观文化的内在体现,是历史的承载,反映着历史的面貌、演变。无形的文化内涵能让旅游者在欣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启迪心智、诱思,促使人们体验愉悦,反思历史。

黄河石林所在的白银景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的媪围古城、五佛寺、明长城等文物古迹,以及寿鹿山、长岭山、黑山峡峡谷、沿景泰―海原断裂带形成的地震遗迹等都是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依托。这些因素为黄河石林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1990年才进入大众视线范围的石林性景观,分布面积达50平方公里,“形成于距今210万年前下更新统五泉山组砾岩,是一处主要由新构造运动控制,雨洪冲蚀、重力崩塌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相比我国著名的由石灰岩溶蚀作用形成的云南石林,或者土林、丹霞地貌特征,黄河石林地貌特征明显不同,融合了上述地貌特点,有其自身独特性,除连片的石林地貌外,还有冲蚀凹槽和石芽、峰丛地貌、峰林地貌、窗棂地貌、河流地貌、风成地貌等,而且因为发现较晚,地质遗迹整体保存相对完整。黄河石林自20世纪90年代起,诸多国内地质、旅游专家多次考察,认为“黄河石林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国内罕见,西北独有,堪称‘中华自然奇观’”。周围高达80―100米的完整陡崖,蜿蜒幽深的峡沟和连绵分布的岩壁,经过温差变化,热胀冷缩,冰冻融化,雨水溶蚀,风蚀等作用形成的石柱、石峰、石笋等风格独特、造型各异。有些山石拟人拟物,如“木兰远征”,好似我国古代的女将军花木兰;“八戒戏嫦娥”形态上犹如八戒在戏弄嫦娥;“猿猴远眺”山石化成猿猴形象惟妙惟肖,正如传说中的孙悟空。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经过人们渲染和加工,附会的具有公众基础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名人逸事等,逐步演变旅游景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人或群体的创造力赋予景观文化内涵,使旅游景观更加情趣生动,使旅游者“观美景、听传奇”,留下更深刻印象。

景泰黄河石林除核心景区石林外,黄河穿过红山峡在龙湾村形成“S”形的黄河曲流,位于黄河曲流台阶上的龙湾绿洲,砂土被风吹走后露出地表形成的滩坝戈壁,沙粒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这些元素都共同组合形成黄河石林景区。此外,修建的清凉寺、烽火台、盘龙寺等人文景观,博物馆、景观廊等设施,旅游者观光过程中的二十二道弯观光大巴车,黄河漂流羊皮筏子,饮马大峡谷毛驴车等特色代步畜力车,偶尔回响于山中的西北小调,都可以感受到当地老百姓淳朴的民风,融入西北粗犷的文化氛围中来。

景泰黄河石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对这些时空留下的自然景观的重视,构成黄河景区的组成部分和景观附会文化以及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的重视,充分体现黄河石林景区独特的文化特色,赋予黄河石林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给力的美感与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旅游景观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所积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于形式给予旅游者视觉冲击和心灵享受。就景泰黄河石林而言,它将各种景观以不同的规律和方式组合在一起,既体现大西北的雄浑壮阔,又体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美感特征丰富多彩,奇、雄、险、古、野、幽,勾勒出黄河石林的气势磅礴,用“给力”二字形容毫不为过。

(一)形态美

旅游者对于旅游景观首先感知的是形态,从形态角度说:“方形则使人感到刚劲,立三角有安定感,倒三角有倾危感,三角顶端转向侧面有前进感,高而窄的形体有险峻感,宽而平的形体有安稳感等等”,各自不同的形体给人不同的感受。

景泰黄河石林千峰屹立,险峻生奇,形态多姿,造型独特。“月下情侣”、“木兰远征”、“屈原问天”等情趣生动;“雄狮梦醒”、“苍鹰回首”、“大象吸水”等形象逼真;“空中之吻”、“八戒戏嫦娥”等神情兼备;“历史画卷”、“雨后春笋”、“远航”等犹如群雕。景区中峰丛基部相连,顶部形态或尖锐或圆顿;峰林形态奇特,多为圆柱状、圆锥状、笋状等;石柱最高达100多米,山脊高而窄,气势磅礴,耸峙黄土大地之上,“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壁立霄汉之态,给人以高达雄浑之感”;峡谷如迷宫清净幽深,两边峭壁深壑,景深而层次多,具有迂回曲折之妙。沿着饮马沟至观景台山脚下长达9公里的大峡谷和深达百米的老龙沟、金龙沟行走,才能真实感受崖壁的高耸、陡峭和坚硬,体会到震撼之感。整个景区峰险、壁险、谷险,给人以震撼、赞叹、崇敬的审美感受。

(二)动态美

景泰黄河石林景区两边如百丈高墙一样连绵的雄伟峭壁,陡崖凌空,中间黄河蜿蜒而过,穿过龙湾村拐出一个“S”形的大弯――形成著名的黄河曲流,俗话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石林与黄河曲流山环水转,动静结合,峭壁和曲流形成鲜明对照;位于黄河左岸的龙湾绿洲背山面河,“春之初桃杏花开,夏之际林木葱郁,秋之夜蛙声连连,冬之时炊烟袅袅”,犹如世外桃源,与坝滩戈壁隔河相望,峰林映水,刚柔并济,两种生态反差强烈。时不时牧归的羊群,缓缓的驴车,悠悠的驼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构成了黄河石林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奇妙无穷。整个景区以动衬静,以动寓静,形成动静相生的美妙意境。

(三)色彩美

黄河石林景区资源丰富而奇特,以黄色调为主的石林,蜿蜒的黄河,树木葱郁的秀美绿洲,风蚀作用形成的乌黑亮丽戈壁,风积作用形成的洁白沙丘,整个景区黄、绿、黑、白等共同组成色彩缤纷的画廊。黄色的群峰和石柱在这岩石的干旱峡谷中,体现的不是明朗,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苍凉冷峻,那一片铺天盖地的黄是时间和岁月的沉淀,一弯黄河从中绵延而过,是那么大气敦厚;龙湾绿洲给这苍茫荒凉中增添了几分静谧和安详。登上观景台,鸟瞰黄河石林,山势的雄壮,河水的灵秀,绿洲的静逸,戈壁的空灵在这里巧妙地被融为一体,惟感超脱尘俗,时空无限,体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三、人文与美感:重塑旅游景观文化的内涵

景泰黄河石林原始古朴,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一切都是在天然之中,消解了景观的标准化、雷同化等,兼具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两翼――人文和美感。相比较其他雷同性景观的泛滥,景泰黄河石林在人文和美感方面更为凸显。面对近些年旅游景观文化内涵丧失或者庸俗化的问题,归结起来,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旅游消费对旅游景观文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景观发展成为“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的复合型消费活动,作为消费活动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一方面,一些投资管理者以经济目标为导向抱着功利主义思想,只要旅游景观本身具有开发资源或者知名度,就进行开发,并不进行系统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对知名的旅游景观作为产品批量生产,很多原有的文化内涵被忽略,只是进行模仿、复制,没有深度,没有创新,使得在各地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出现“性质类似、标准化的模仿物”,旅游景观标准化、文化内涵雷同化,景观组合程度低等问题。

其次,旅游景观范畴的不断扩大。依据目前比较权威的江金波的定义:“将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泛指为旅游景观”。比如,常见的人工创造的主体公园等旅游景观,完全是现代人的奇思妙想,依靠各种人工要素、科技手段,生产加工而成的产物,过于依赖人为的修饰,很难呈现出较为真实的人文特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景观文化的宽泛化和通俗化。

总之,笔者认为,人类产生旅游的动机是为了真切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色,“文化是旅游的根与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离开了文化,旅游相当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文与美感就是旅游景观文化的两翼,人文即旅游景观的“意”,是直接依托景观体现的内在文化,美感即旅游景观的“形”,是旅游者最直接的接触,是景观文化物化的体现,景观的“意”和“形”构成旅游景观文化直接和间接的文化内涵。在新时期我们应当对旅游景观内涵挖掘和重塑,更加注重景观与文化和谐,找准它们的契合点,探求、认识和感悟深厚的文化底蕴,去获得审美愉悦,任何一个旅游地,无论其外形还是其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时,才能真正吸引旅游者。

参考文献:

[1]陈宗海.旅游景观文化论[J].上海大学学报,2000(6).

[2]纪吉吉.旅游产业必须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作支撑[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0).

[3]胡林.略论旅游文化内涵的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03(1).

[4]但强、朱珠.旅游景观内涵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4).

[5]钱勇刚.体验经济时代的景观文化挖掘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1).

篇9

关键词:景观设计 艺术 文化 影响

自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建成,景观建筑学走向普通人和独立的学科道路以来,文化和艺术早已走出了精神贵族们的世袭领地,来到尘世中摸爬滚打,不断影响甚至引领着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欧洲和日本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持续而活跃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概念艺术到地景艺术和建筑——从包豪斯到纽约第五大道的影响。传统风格不再是当代设计师为我们这个技术社会设计创作庭院的典范。设计师们可以从绘画、雕塑、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二战前后的现代艺术及现代建筑理论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60年代以来年景观设计则受到了环境艺术的影响及后现代主义的推动。此时的艺术怀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艺术不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而成为了设计的激励力量。

在这一阶段生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设计师们从对形式美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关注,开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设计师们找回和重视城市中的边缘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节约能源。

20世纪末的高、新、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灵感。科学思想本身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未来派、风格派、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属、玻璃纤维、光线照明设备在设计公共景观时被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景观设计的表达语言。

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景观设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虽然以激烈的对立态度先后出现,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者的吸收和容纳。现代艺术把景观设计从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也因其过分地追求纯粹、自我中心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而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后现代艺术真正包容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标准和不同的表达语言,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个尽可能立体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其中一些全新的艺术活动开辟了当代景观设计的新局面,他们主要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可以看成是室内装饰作品向户外发展的结果,最早的样式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国的斯通享治圆形石柱。大地艺术的作品都十分关作品的“场所感”,即作品与环境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从而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自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这个巨大的,由6500吨黑色玄武古石、石灰岩和泥士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匐卧在美国尤他洲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盘旋伸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被作者称为是通往海底史前文明遗迹的通道。其它著名的作品有: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通过壮观的不锈钢陈列,通过闪电雷鸣等自然力量接近了天与地,把人类引导到对自然灾难的体验中;松非斯特的《时间风景》,则通过种植大片的松树和毒胡萝卜林,来营造一个都市中的先哥伦布时代的森林。这些大地艺术的作品大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并逐渐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风景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并接近了自然与人类的感受和距离。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家拜耶和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墨设计了一系列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又具有神秘的艺术性的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如著名的西亚图的米溪尔土地工作和亚斯本草原旅馆的“土丘园”。

概念艺术

概念艺术来源于20年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艺术、后物体艺术或无物体艺术。用来记录思想的照相实录或者对一个事件的文字材料,是概念艺术的常见形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塞尔。杜尚。概念艺术家探询艺术与思想或艺术与知识的关系,这种作品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所以在美术馆以及其他场合展出的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装置。海泽的《双重否定》和克里斯托的一系列包裹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概念艺术与地景艺术的奇妙结合。这些作品透露出某种哲学意味并且随着作品本身的消失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观念的记忆。代表的艺术家还有依夫斯。克莱恩,皮埃尔。曼佐尼和美籍犹太艺术家施瓦次。施瓦次的景观设计作品融合了多元的艺术风格,除了受到概念艺术的影响,直接把实物复制应用到公共环境中,她还以极简艺术和波谱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其对景观环境中艺术气氛和文脉的理解。

二、生态论理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取得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西蒙。凡。得。瑞恩曾提出其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在这一期间,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赋予了景观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院性质。景观建筑学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而是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

三、科学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和创作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摆脱了架上绘画和雕塑,利用机器批量生产艺术品后,景观设计领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其中广泛应用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主要是:

人造雾

人造雾是采用设备处理后的净化水,以直径极小的微粒在空气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特景观,颇似自然雾气的浓缩,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人造雾可按设计想要的效果及实际应用的要求随意控制。因而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及特色造景当中。

塑料制品及聚合物

塑料制品聚合物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方便、经济、适用范围极广的造景材料。塑料制品现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公共雕塑,景观设施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中,而各种聚合物则使轻质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设计更加易于实现。

玻璃纤维和光纤

玻璃纤维掺入水泥和一些轻型膜网中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抗拉性能。另外玻璃纤维和光纤技术的结合使得室外景观照明更加灵活多样。目前已有一些设计甚至单独使用光纤和霓红灯来表达其景观作品的文化内涵。

篇10

关键词:景观设计;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4602

1 自然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地貌,都会限制园林建设,又会促使形成属于本地区特有的景观形式。早期人们会模仿自然建造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便模仿自然山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式园林,英国有大面积的牧场风光、地形多是起伏的丘陵,因此英国古典园林便有开阔的草地、自然弯曲的湖岸以及蜿蜒的小径,成为另一种风景园林。

不仅自然界的整体面貌影响着人们的建园构想,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也会影响到。意大利古典园林被称之为台地园,正是因为意大利国土中80%为山地和丘陵,园林大多建造于斜坡之上,开辟几层平台来建造园林,可以说地理地貌促使台地园成为意大利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再比如阿拉伯国家多是沙漠戈壁,气候炎热,植被稀薄。因此伊斯兰园林多用树、建筑来营造阴影使环境凉爽,避免日光直射,营造水体同时调节小气候。因此古典伊斯兰园林便有了庭院风格。

由这些例子可以得出:景观其实是一种人们对抗地域自然环境而又屈服于自然环境,用来营造舒适环境的手段,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2 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1]。”园林是以人为中心而主导建造的,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从文化背景、思想方式到、文学、美学、哲学等,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园林中的各个角落。

从古至今,造园的演变都是随着不同时期人们思想方式、美学、哲学等的变化而变化的。18世纪之前,古典园林大体分为规则式与风景式两种。东方园林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善于模仿自然,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和谐的境地,这是由于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决定的。儒家倡导“仁”、“礼”,表现在园林中则是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并发展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释即佛家讲“悟性”,表现在园林中就是对于意境的塑造[1]。因此这几种哲学思想便引导中国古典园林走向风景式。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崇尚人工美,提倡规矩格律,表现为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序的美。因为西方哲学提倡人力能够影响并且可以改造自然,美是需要人力创造来实现的,人造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自然只是一个提供素材的本身[2],因此西方古典园林走向规则式。

世界上宗教对于人们向往的世界都有描述,基督教在《圣经》中描述古犹太人对人间理想居所是“伊甸园”;佛教对于古印度人的理想居住环境――极乐世界,在净土宗的《阿弥陀佛》经中做了描述;伊斯兰教在《古兰经》中为的信徒描述了“天园”的生活情形[2]。在这些宗教中对于造园影响最深远的便是伊斯兰教。古典伊斯兰园林庭院设置十字交叉的四条水渠,象征“水河”、“乳河”、“酒河”、“蜜河”,相交之处通常放置喷泉、水池。种植了大量的果树不仅遮阳也可以采摘,象征永远取之不尽的水果。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古典伊斯兰园林的建造大多是以“天园”为模板,可见伊斯兰文化在园林中的影响。

人文环境不仅可以影响园林风格,也会影响到一个园林中的细节,包括铺砖图案,雕塑种类,颜色,照明样式,置石位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环境对于园林设计是重要性。

3 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园林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古典园林的封闭式、内向式转向为现在的开放式、公众式的公共绿地。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明,到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再到现在以信息、网络为主导的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园林的发展和新趋势。工业社会大背景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产阶级崛起,人们追求自由与平等,在1857年美国中央公园诞生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也是近代公园的开端,园林不再是为权贵所私有的财产,而是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场所。经过多种公园风格,如极简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变化,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生态修复,后来便产生了的生态主义。而到现在的信息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社会带来趋同性,全世界大城市的公园绿地都十分相似,因此地域主义的倡导便产生了,其实也是回到建园的初心,从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出发,建设适于本地区人们使用、社会认同具有归属感的公园绿地。

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花园城市”,但它也是从工业化时期环境被破坏的状况下走向了花园般城市的,这都归功于新加坡自上而下的政策也就是社会环境。1965年建国后迅速的工业化使原有绿意盎然、田园般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水泥世界,但是新加坡政府很快意识到问题并且做出了决策[3]。20世纪70年代制定道路绿化规划,80年代引进植物、设休闲设施,90年展主题公园建立生态廊道系统,21世纪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这些使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目标成为现实,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行业、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力[4]。

4 结语

一段时期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并不是由一个因素一蹴而就的,不单单因为自然环境或是人文环境或是社会环境,因为这三个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而这三个因素共同形成的便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是受地域限制的,体现地域特色的,为当地区人们服务的,是充满认同感、归属感的。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