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24 05:0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庄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庄规划

篇1

【关键词】 贵州省村庄 村庄规划 编制原则 创新思路 发展途径

一、贵州省村庄发展现状及村庄特征

1、现状

贵州省是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的农业省份,村庄的形成与分布均与耕地资源及其传统的耕作方式,民族习惯紧密联系,受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资源贫瘠等自然条件限制,村镇人口规模普遍偏小,且非常分散,村镇落后面貌的改变步履维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发展与交通紧密联系。

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劳动力大量流向沿海地区。从而带来“空心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等一系列问题,间接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地理特征

(1)分布散,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

(2)民族文化浓郁,小聚居,十里不同风

(3)自然景观优异,区域特征突出

贵州省村庄分布广阔,地理环境各异,民族文化多彩、建筑风格迥异,村庄布局也大都不同。

3、问题

(1)经济底子薄,财力支撑不足

(2)生态脆弱,资源与环境约束力强

(3)文化危机

(4)规划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5)外部和内部竞争激烈

4、形成的主要原因

(1)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不高,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3)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环境设施和民生设施建设滞后

(4)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低下

二、贵州省村庄规划编制状况及反思

1、编制状况

贵州省村庄规划一直伴随着村镇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

(1)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村镇规划编制(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初)

(2)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村镇规划编制时期(1994―2002年)

(3)在“五个统筹”与“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村镇规划编制改革时期(2002年至今)

2、编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贵州省在村庄规划建设中,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活动,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缺乏系统的村庄建设规划势必暴露问题:

1)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单一、规划内容简单雷同

2)村庄建设缺乏认真的研究

3)村庄规划建设偏重村容村貌整治,忽视了产业发展

4)忽视培育自主增长机制

5)忽视观念更新、偏重物质投入

贵州广大农村缺少的是人的观念更新、素质提高,然而在村庄建设中对项目、资金投入研究的多,对人的观念更新、素质提高等研究的少。

3、贵州省村庄规划的反思

贵州省近几年编制的村庄规划问题日益显现, 如何编制好一个适用于贵州自身特征的村庄规划,使其科学指导贵州村庄建设,增强贵州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是值得每一个规划人员认真反思的。

1)过多的外界力量对村庄规划的干预

虽然贵州省多级政府在改善村庄面貌方面纷纷通过补助等多种形式扶助村庄的发展建设,为贵州的农村发展带来了契机,在某些方面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远远超越了村庄规划的实施主体性,成为主导贵州村庄发展的力量。由于主观性和随意性超强的主导力量经常随着人为主观判断而变动,出现了与贵州村庄规划意见的分歧,甚至减弱了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这就造成了贵州村庄建设组织主体性的缺失,以及使得村庄建设负责人缺失了自主创造性,问题随之而来。

4)建设愿望与规划实施的反差

由于过去贵州省农村欠缺的基础设施和恶劣生活环境,不得不迫使众多村民外出打工。衣锦还乡的村民将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带回来,他们不再希望生活在过去的环境中,村民们开始去思考打破陈旧的观念,迈开步伐跟上时代的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村民想发展的良好愿望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规划构想,导致在贵州农村违章违法建筑现象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整个村庄的发展状况。

3)村庄规划编制与建设要求不相符

规划人员虽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可是受自身的局限,无法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在规划调查阶段,只能在村庄基础上寻找“少得可怜”的资料;在规划制定阶段,只能将布置道路和用地赋予美好的意愿,布置几幢不甚符合实际情况的建筑,或者干脆做一个不到10公顷的无法实施的村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一些控制数据。同时由于规划经费的不足,迫使规划人员不得不看钱办事,做出一些比较粗糙简单、不切合实际的规划成果,失去了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意义。

三、贵州省村庄规划的创新性思路

1、规划先行,多规合一

贵州村庄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村庄规划必须与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形式的规划相统一,内容进行整合,该管的管住,该放开的市场化,该迁村的迁走,该壮大的壮大,呼应十三中全会决议精神。

2、分类指导,突出差异

结合贵州村庄的特征,深入挖掘各地村庄特色风貌塑造的资源禀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分类指导。坚持文化的多样性,深入挖掘村庄之间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差异、自然环境传统建筑特色差异,充分表达差异的元素、符号和特征,达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打造可阅读、可识别、可记忆的贵州“美丽乡村”

3、生态优先,技术创新

贵州省村庄建设和社会发展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维护自然山水格局,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绿色发展要求,生态绿化合理利用当地植被树种,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建设规模尺度宜人,设施完善、街面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合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寻找出适合贵州村庄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技术。

4、文化植根,以人为本

尊重贵州当地村民意愿和风俗习惯,按不同文化的表现手法表达多元的文化特征和风貌特质,展现共生共荣的村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民生项目建设、生态环境维护等方面、环节,符合村民的生产要求、生活需求和审美习惯。

5、对村庄科学规划、分类推进

根据贵州村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要处理好近、中、远期发展,协调好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四、贵州省村庄发展的路径

贵州省村庄发展的模式按照所处相对地域关系的不同,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模式:

1、 郊区化房地产带动模式

适合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该类村庄区位优势明显,紧靠城镇,可以依靠城镇的发展带动村庄的建设。其发展重点是鼓励村民“上楼”,整合村庄发展用地,集中开发郊区化大型住宅区,满足城市空间拓展带来的新居住服务需求。

2、城市综合改造模式

这一发展途径适合于城市中心地区的村庄,这类村庄已经发展为城中村,应将其与城市的整体功能发展统筹考虑,并纳入城中村改造体系,以有序推进整体改造工作,提高城镇化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3、农业产业服务模式

这一发展途径适用于农业发展地区的村庄,比较适合贵州省大多数的寻找。这类村庄位于比较偏远农业发展地区,远离城区,各村之间交通联系不便,空间距离较大,村庄发展的动力不足。因此类村庄应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及服务业,突出特色,如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等。

4、旅游产业带动模式

这一发展途径适用于有历史风貌保护价值或者出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这类村庄不但延续了有历史价值的村落肌理与空间格局,也注入现代服务功能及旅游设施,这就需要将其纳入当地的旅游发展体系,通过保护村庄,挖掘历史文化村庄特色旅游,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结束语:

村庄规划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自然、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研究的仅是村庄规划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但求通过本次研究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一种思路,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2

(一)科学制定乡镇村庄规划。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实施,强化对农村居民点有序调整与优化的科学引导。依据乡镇村庄规划依法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农民自建住房。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尊重基层实践,便于农民直接参与,成果直观易懂。

(二)开展工程项目与村镇规划一体化推进试点。以村庄道路、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为切入点,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吸纳和引导各类建设资金有序投入,探索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新机制。

(三)采取措施支持国家贫困县编制村镇规划。

二、稳步推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一)组织实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编制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实施要求。抓紧制定农村危房鉴定标准。

(二)调研总结贵州省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经验,适时召开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会,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与做法。

(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合有关部门编制七省区定居工程规划,组织动员有关力量,加大管理与技术支持力度,加强监督检查与工程质量监管。

(四)组织研究农村住房建设政策,推动农村住房制度完善和改革,鼓励农民投资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农民就业。

(五)探索按照城乡有别、依法自愿、同一平台、预留接口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登记发证工作。

三、加强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等制度建设

(一)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按照国务院2011年度一档立法计划要求,组织全国力量,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抓紧修订。

(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在有关研究课题基础上制定《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等部门规章。

(三)修订农村规划建设相关标准。

四、继续做好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指导灾区农村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村镇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村建设规划),按规划要求有序恢复重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汶川地震灾区农民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组织对灾区农民抗震住房建设的技术援助,推进灾区农村建筑工匠技术培训与管理。

五、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编制发行《村庄整治技术手册》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图解》,继续推动县域村庄整治联系点示范活动。

篇3

关键词 村庄;排污;规划;宁波;镇海

镇海素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之称,人杰地灵。镇海现辖四个街道、两个镇、66个行政村,区域面积236.8平方公里。镇海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但是在排污量不断增长和排污设施不完善的共同影响下,镇海区农村陷入了污水排放不合理、水环境污染严重的尴尬境地。

1,水环境现状概况

镇海区河道呈网状分布,大小河道盘枝错节,是典型的江南平原河网水系。根据浙江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镇海平原河网为Ⅲ~Ⅳ类水体。根据调查,近三年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实测值分别为2.60mg/L和8.40mg/L,根据水质规划,环境容量为负值。

规划区内水环境状况不良,部分河段水质渐趋恶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生活污水是河网水系的主要污染源,据统计,生活污水占总污水排放内河量的50%以上。另外,某些沿河群众随意弃置污物垃圾于河道,每年约有生活垃圾3.3万吨弃入河中,使河道水源受到污染。

(2)水生植物疯长成灾:由于河水富营养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茂盛,占领了水面,造成水流不畅,并且由于缺氧而难以生存的水生动植物,腐烂后又再次分解有毒物质,更使水质严重恶化。

(3)水质普遍超标:主要是富营养化严重。从2000年~2003年上半年对不同地段的地面水水质常规监测看,监测站达标率为0,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石油类、溶解氧、总磷等。

2,村庄排污现状

全区大部分村庄都依河而建,村庄室外基本上无排污设施,沿河建筑的污水就近排河。镇海区的河网较为密集,几乎所有的农村居民点内都有不同等级的河流穿越。老村内的室内给排水设施不够健全,农户大部分洗涤用水排入雨水管渠或直接在就近河道洗涤,设置的化粪池也很简易,粪便自行渗入地下。小部分新建的民居点中实现了雨污分流,污水就地生物处理。离城市较近的村庄小部分敷有雨污合管道就近排河,离城市较远的村庄,无排放雨水的管道等设施,雨水随着自然地势排河。

3,排污分区确定

根据区域排污规划及村庄布局特点,把全区村庄分成18个面积不等的排水分区,各排水区域不受各镇街道的行政区划的限制,都是相对独立的排水系统,其中有10个片区为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区,8个片区为分散生态处理区。

对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区村庄近期内若无法实施,为满足近期内村庄污水处理需要,可临时采用分散生态处理;远期,待城市污水管网建成后,再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4,排水体制确定

根据分区规划,排水体制原则采用雨污分流制。现状的农居点近期可根据排水设施完善程度,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

(1)对已建有完善分流体制的或排水设施不完善的农居点,采用分流制。

(2)对已建有完善合流体制的农居点,采用截流式合流体制。

(3)对新建农居点,采用完全分流制。

5,污水量预测于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的村庄,截流倍数no取3。

(2)水量测算

以贵驷片区,其他片区略。

根据计算,全区村庄污水总量2010年为14604m3/日,2020年为16678m3/日,考虑到近期污水收集率为40%~70%的情况下,近期收集污水总量为8227m3/日。

6,分散处理区域生态处理单元布局规划

采用的处理工艺为无动力多级厌氧复合生态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农户化粪池一污水收集管网一沉淀池一厌氧池一兼氧池一过滤一排放。该工艺具有技术成熟、投资小、占地少、出水水质好的特点,且不单独占用土地,池顶可修建小公园,景观效果也很好。该工艺投资约1000元/户,其中未包括农户化粪池与污水收集管网造价。其处理后的出水可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如用户对出水水质要求较高,改进后出水可达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推荐在我区农村推广采用该技术。各生态处理片区处理单元数量如下:沿江片区20个,光明片区19个,清水湖片区45个,岚山片区9个,沿山片区32个,汶溪片区58个,湾塘片区31个,田杨陈片区23个。

7,结语

篇4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阜阳从市到乡镇层层建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成立村庄规划编制办公室,与新农办合署办公。建立市指导、县(市、区)为主、乡(镇、办事处)主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县市区直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包点工作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5次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要求2007年年底前各地必须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因地制宜,调整思路,配强力量,加大力度,有序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坚持科学规划。在充分听取基层干群意见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阜阳市通过宣传发动、收集基础资料、编制规划、审查报批和检查验收等五个阶段,分步进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地缘关系、生态原貌、文化古迹、产业基础、农村习俗等因素,不画“一张图”、不搞“一刀切”。坚持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免费为农民提供一批面积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质量好、占地不多环境优的节约型房舍图纸,供农民选择。全市提供房舍户型图纸30多种计2000余册。同时坚持适度超前,充分吸收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建议,把握好镇村的发展走向和发展趋势,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颍上县迪沟镇针对本镇属于典型的煤矿塌陷区的客观实际,将塌陷区所有村庄都迁移至迪沟集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了集五大建设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

三、加大财政投入。为了确保2007年全面完成任务,各地积极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各县市区共投入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资金1153万元,其中县市区财政投入618万元。颍上县以资金保落实,县财政拨付村庄建设规划经费150万元。颍东区在区财政投入40万元规划编制经费的启动下,各乡镇又自筹90.5万元。太和县、界首市本级财政投入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资金均在百万元以上。

四、整合技术力量。一是整合现有技术力量。整合市、县两级建设、土地、农业、水务等部门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统一制定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统一指导各地测绘、制图,编制说明书。二是培训乡土技术人员。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市村庄建设规划办公室分县市区举办业务技术培训班,全市共发放3000多套培训技术资料,培训技术人员5000多名。各县市区也有重点地对乡镇技术人员和电脑操作人员进行了多轮培训,积极主动与大专院校对接,组织规划专业学生利用实习、暑假期间帮助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颍泉区聘请大专院校的老师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宁老庄职业中学30多名规划专业学生和省建工学院10多名实习学生帮助编制规划,2007年6月底该区在全市率先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任务。颍上县除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外,还专门对全县30个乡镇的60名电脑操作人员进行为期两天的集中培训,并抽调精干力量到各乡镇巡回技术指导。太和县、界首市采取示范带动、帮带培训的方式,提高了乡镇编制人员的技术水平。

五、夯实规划基础。各县市区坚持“整治为主、新建为辅”的指导思想,立足于现有旧村庄改造,节约耕地,复垦旧宅,实行科学规划。为使本次新村规划切合实际,真正能够指导村庄建设,各地将测绘地形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做,专列经费从省测绘局购买了大比例尺地形图资料,再加以补绘。太和县投资32万元从省测绘局购买了电子版航空测绘图,界首市投资60万元购买了航拍地形图。一此地方还组织乡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实测,土法上马编制现状图,为编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加强督促检查。市政府成立四个督查组到县入乡驻点督查,实行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及时调度,有序推动。每两周督查一次,每月集中听取一次督查汇报,对工作滞后的县市区进行督促。各县市区也都成立督查组对规划进展情况及编制质量进行督查指导。界首市成立三个督查组,明确分工,每周一汇报,排出后三名给予重点督促帮扶。颍东区督查组不听汇报看结果,采取“数本子”的督查方法,确保了督查工作的真实性。阜南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各抽一名县级干部分别带领四个督查组进行督查,每周一通报,对进度快、质量好的以奖代补,加快了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进度。

篇5

【关键词】人口密集区;村庄布点;空间布局;村庄发展;建设整治

【 abstract 】 DaYu new urban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 is high, the area of villages by stationing planning,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the village layout, as appropriate, reduce the number of villag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 be helpful for adjusting improve existing villag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messy, promoting the rural population proper concentration, improve the land intensive use and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sharing build together.

【 keywords 】 populated areas;stationing village; Space layout; villag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快速阶段。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益高涨,农村居民点向城镇集聚并进行适当的迁并与调整成为必然趋势。新城镇为大余县人口第一大镇及经济重镇,综合经济实力强,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与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尤其突出,新城镇人口密度404人/平方公里,以镇区为核心的中部河谷平原地域,人口密度达949人/平方公里,远高出全省同期平均水平(267人/平方公里)。

二、新城镇村庄基本情况

1、村庄概况

新城镇行政区划下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1个林场,257个村民小组。2010年底全镇总人口641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52人,占总人口的9.12%。从人口分布特点来看,现状人口密集分布在章江两侧的河谷平原区,此区人口规模为61719人,人口密度达949人/平方公里。

2、村庄布局特点

新城镇域南北两侧为丘陵地貌,中部为河谷平原。从村庄空间分布的态势来看,新城镇现有村庄聚集模式呈面(块)状聚集——在地域较开阔、基础设施较完善的中部平原区。人口聚集程度较高,居民点成较大规模的块状集聚形态,周边分布大面积农田,村庄之间联系便利。新城镇现状村庄布局特征为:

(1)村庄数量多、规模大

镇域内共有23个行政村、一个林场,其中1000人以上的特大型村庄有22个,占村庄总数的91.67%。

(2)人口聚集度高

现状95%以上的村庄都集中在以镇区为核心的中部地域,该区域人口密度达949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远高出全省同期平均水平(267人/平方公里)。

(3)村庄建设缺乏统筹,设施共享度差

村庄分布较散乱,缺乏整体性,难以共享基础设施资源。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整合,集中力量培育中心村,以形成合理的村庄布点等级规模结构。

三、村庄建设引导

1、村庄分级

本次规划把农村居民点分成“中心村--基层村--村小组”三级。规划建议近期应首先实施村庄调整,明确村庄等级和发展方向,然后逐步实施村庄形态的整合,真正实现集聚发展。

2、村庄分类

依据城乡地域范畴和管制要求,将现有村庄分为规划保留村、规划合并村和规划撤消村3种类型。

(1)规划保留村:主要指现状人口较多、建设条件及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村庄,规划予以保留,需要进一步进行村庄整治,完善其基础设施及公益性设施。

(2)规划合并村:主要指村庄规模不大,可以就近和中心村在行政上合并发展的村庄;或者几个规模实力都较小的村庄,无中心村可以靠近,而实施相互靠拢,在行政上可以进行合并,在建设上可以在原址建设,但应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配套,严禁随意建设。

(3)规划撤消村:按照村庄整合的原则和标准,结合各村庄实际,撤消规模过小、区位交通等条件较差,发展潜力不足的村庄,规划在行政上撤消,将其迁建到邻近中心村或较大的村庄。[1]

3、村庄发展类型

(1)城镇改造型

依据城镇总体规划,位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属于城镇改造型村庄。该类型村庄建设应严格按照镇区规划进行统一安排,引导村民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逐步使村庄转变为城镇居民点。

(2)集聚发展型

现状有一定建设规模,具有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及基础设施配套,便于实施资源整合、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扩建需求的村庄。

该类村庄对周边人口有较强集聚作用,是村庄发展的重点。规划引导周边控制建设型、移民迁建型村庄人口向聚集发展型村庄集聚,村庄建设以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为主,按照新农村规划的要求进行各项建设。

(3)控制建设型

现状有一定规模,但发展潜力不大,短期内难以迁并的村庄。规划严格控制新建村宅,除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设施、给水设施、供电设施、屋场内主干路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整治外,其余方面原则上不考虑。鼓励申请新建村宅的村民搬入农民小区或者聚集发展的村庄进行集中。

(4)移民迁建型

将原有村庄逐步撤并,搬迁至城镇、中心村或移民新村。移民迁建型村庄可分为二个类型:

① 交通不便,集体经济收入低,人口规模过小(原则上人口规模100人以下),没有产业支持,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没有发展潜力的村庄;

② 位于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或城镇建设需要拆迁改造、异地安置的村庄。四、村庄空间布局

1、村庄布局原则

(1)坚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进城、进镇居住,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2)村庄整治与土地资源保护与整理相结合

保护耕地、节约用地,通过村庄的搬迁改造与新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退宅还耕,逐步整合空闲地。

(3)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

根据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区分村庄的类型,制定不同的规划对策和措施。大村合小村,强村合弱村,区位好的村合并区位较差的村,促进村庄布局优化和人口集中。

(4)强化特色,保障安全

对具有人文自然特色的村庄进行保护,强化其特色的延续,注重生态环境的涵育,并与防灾减灾规划紧密结合。[2]

2、村庄布局基本要求

(1)城镇现状建成区内的村庄布点依据总体规划要求进行整治,统一规划和建设。

篇6

[关键词] 村庄整治 规划 内涵 协调 措施 探析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11-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再次被提出,以新的理念指导又一次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改革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村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村庄的状况反映了三农的发展状况,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村庄进行良好的整治,做好根本规划和建设。村庄整治规划已经成为了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解决我国新农村问题,促进我国新农村发展十分重要的途径。村庄整治规划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农村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以及村庄发展规划等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是结合多个规划的综合体。当前我国的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配套、道路设计、建筑规划、用地布局以及产业发展等等多个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少一定的村庄政治规划工作。虽然我国的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村庄发展规划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很强,但纵观我国整体的村庄整治规划,这三者是一个统一体,相互联系并且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下面,笔者就探析村庄整治规划的内涵与协调。

一、村庄整治规划的内涵

村庄的整治规划必须要强调人本的思想,借助当前新材料、新观念以及新科技,创造出一系列立体化空间以及联系空间,对各个阶层人以及各个年龄人的需求进行考虑,提供不同趣味以及不同性质活动空间的场所,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休闲和舒适的家园。从村庄整治规划思想出发,这是更高层次上的规划,这一思想不仅仅体现出了村庄发展的思想,又将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融入到其中,包含了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村庄发展规划。具体来说也就是结合村庄自身的自然条件,实施整体功能布局、环境面貌整治、建筑形体特色整理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等设计。村庄整治规划必须要为村庄近期整治以及村庄远期发展提供实施策略以及方向,进而形成近期建设、规划布局以及构思策划三位一体的规划体系,使得农村规划更加具有可行性以及连续性。与此同时,还要很好的体现出城乡互动的思想,城乡互动、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三者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挂钩。村庄整治不仅仅是整治的规划,更多的是治理。治理必须要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进而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解决,实施规划的整治工作。新农村发展的村庄整治规划又可以分为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二者缺一不可。

1.村庄整治的发展规划

村庄整治的发展规划就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村庄整治的过程中,要明确村庄发展的主要方向。村庄整治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村中的居民提供一个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经济来源及良好的教学条件,按照他们的所需来规划发展。不同村庄由于地理位置、自然风景的不同,有着独特的人文风俗和独特的乡土特色,人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所需自然也不尽相同,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确定发展方向是十分必要的。一些乡土特色突出的地方,对其发展进行规划时可以针对它的特色进行规划引导,如保护古村的建筑文化发展旅游业、发扬特色手工业和土特产等;在适宜种植业的地区大力发展合适的农作物种植,在适宜养殖业的地区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等,利用现有的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发展。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在规划具体项目时就要根据发展所需进行规划,使之有目标、有规则地进行。

2.村庄整治的建设规划

村庄整治的建设规划就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村庄整治的过程中,要明确怎样建设、建设怎样的适合时展的新型农村。对村庄进行整治建设必定会涉及到对村庄各种格局的重新规划问题,交通道路、活动场所、排水灌溉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农村普遍存在道路设施差、绿化面积少、垃圾杂物乱堆乱放等问题,建设新型农村需要我们对这些进行新的规划。根据村庄的交通运输需要,开设新的道路,清理整治脏、乱、损坏的路面;在耕地范围外,植树造林防沙防尘,屋旁路边种植花草树木使生活环境清新美丽;管理杂物、废弃物的对方,合理处理无用垃圾,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空间,这些都是村庄进行建设规划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村庄整治规划协调措施

整治村庄的过程中,无论是发展规划还是建设规划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耕地作为土地中的优先资源是农村生产的基本,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村庄的整治规划中,既要做好发展建设又要保证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就需要这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对规划进行全方面的整体协调。

1.村庄发展规划要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布局必须要围绕着村庄规划具体的要求以及目标来实施,主要体现在为了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以及大力发展养殖业的目标,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将养殖用地及时安排,养殖用地必须要做到合理选址,避免对于空气以及生活用水产生污染,在必要的时候,要对原有养殖场所实施拆除,这从本质上体现出了农村发展规划目标用地。除此之外,要发展村庄企业,村庄企业的不断发展已经关系到了村庄经济的发展,企业存在于村庄的生活区之内,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限制,需要将企业规模扩展,产业的用地也有所欠缺,从本质上会导致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所以,在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生活区和村庄生产区之间分离的原则,将生活区和生产区进行单独规划,使新农村建设既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又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所需。

2.村庄建设规划要和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村庄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自身的建设规划之间是相互协调以及相互影响的,主要针对村庄建设用地而言,村庄建设将村庄建设的规划作为一定的参考,那些缺少建设规划的村庄不仅仅布局混乱,影响到了村庄中的景观,更加影响到了村庄规模经营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所以,村庄的建设规划必须要和土地利用规划相互协调,土地的利用规划自身必须要结合土地规划区域之中自然的条件,对村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分析,实施更多建设规划必须要在细节方面来实施调整,和规划目标相互结合,对规划用地范围里面已有风景资源进行调整,使得村庄的景观能够融入到其中,由此可见,合理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引导村庄建设的规划,村庄建设必须要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控制,并且要严格按照村庄发展规划需求实施渐进式开发以及合理开发,严禁出现大规模建设。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村庄整治规划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村庄发展规划要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以及村庄建设规划要和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这两个方面对村庄整治规划协调措施进行了探讨。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目的是使农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整治规划过程中,我们必须统筹村庄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村庄具体的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人文风俗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将村庄整治规划与村庄土地资源的利用相互结合和协调是我们促进农村全面、长期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黄爱朋,牟胜举,黄凯.精明增长理论对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麦村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8,(11)B40-42.

[2] 何晓芳,王莉红,邱栩文,等.生态村建设规划研究初探.以安吉县禹山坞村为例[J].农机化研究,2006,(4)B9-11.

[3] 邵爱云,方明,李霞.村庄整治项目的确定及相关措施.以北京市平谷区甘营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06,(5)B8-11.

篇7

【关键词】村镇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方法

0 引言

由于顺德城乡发展初期未得到系统规划,导致村内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道路交通系统建设不健全、土地开发无序粗放、河涌水系污染严重等后果。由于顺德区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村庄整治与国内其他城市差异较大,国家颁布的村庄整治规划方法的适用性受到一定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顺德区村庄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顺德区村庄发展历史,借鉴国家规范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法。

1我国村庄整治现状

1.1法律背景

1993年颁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是指导我国村镇建设的基本法规,在之后的十几年中,该条例对促进村镇建设活动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继后在2005年,我国出台了《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村庄整治技术导则》等相关规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村庄规划建设,提供指导意见。12006年,我省建设厅颁布了《广东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引》,对村庄的建设和整治提供了指引。随后我省颁布《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该意见配合广东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战略,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我国村庄整治成效及存在问题

我国多年来的村庄整治已有众多成果。例如,通过用地布局的调整节约出部分土地,为村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途径;通过基础设施的整治,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划质量不高,村庄规划中内容不够深化、细化;二是硬件建设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住宅建设、公共建筑、道路交通、绿化景观等方面;三是资金管理不科学,资金投向不明确;四是公众参与性不强,行政干预过度等。

2顺德村庄整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集约用地的需要

过去30年,顺德依靠自身长期集聚形成的家电、家具等传统产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由于这种“内生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加上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顺德早期乡村的经济发展大多是依靠粗放的土地使用方式。但从当前的发展实际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从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增长的角度明确提出了有效控制土地增量、合理确定发展规模的要求,意味着增量发展不再是未来的主要方式。2近年来,顺德为应对土地资源紧缺、土地利用低效、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形象提升等一系列问题,亦逐步明确不能再以增量土地换取经济发展,需盘活存量用地,谋求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2.2传统村落布局的破坏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理念的矛盾加深。部分村庄为新增建设用地而填埋鱼塘、推平山体,为满通需求而覆盖村内河涌,为生产需要而占用或拆除古建筑等等,如此盲目粗暴的改造方式使得村内肌理破坏,改变旧有的文化活动场所、街巷空间,进一步导致邻里关系的淡漠、村落文化的缺失。

2.3生活环境亟需改善

明清以来,顺德掀起“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逐渐形成桑基鱼塘的水乡景观。直至80年代,村办工业起步发展,村内兴起“前店后厂”的模式。90年代至00年代,顺德专业市场与村办工业蓬勃发展,为现时的经济实力打下基础。根据顺德区2011年工业用地普查数据,顺德镇级以上工业区占全区工业用地比例比约33%,村级工业点占比约67%,可见顺德工业以村级工业为主,但这些村级工业点零星散布在各个村居,布局相对较为分散。而且早期工业废品处理不规范,工业污水直接排放至河涌,工业点与村民居民点缺少隔离带,加上空气、噪声污染等问题,极大的影响村民生活环境质量。

3顺德村庄整治的规划方法和方向

3.1弱化规划中的规模预测

控制村庄发展规模,把握村庄发展方向,弱化规模预测对村庄发展的干预。具体为:一是控制村内建设用地规模。建议逐步淘汰村内污染严重的工业,其他零散工业点则逐步迁至镇级以上集约工业区。不盲目增加建设用地,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商业用地的需求。二是合理预测村内人口规模。例如某村规划是通过自然增长率6‰计算新增户籍人口,通过规划新增的商业设施用地计算新增的暂住人口,如此机械式的计算方法忽视了村庄的实际发展需求。村庄的人口预测不宜直接套用城镇的人口预测方法,而是应该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预测。

3.2梳理村落空间的规划方向

依托村落历史文化,结合村落建筑特点,因地制宜梳理村落空间。主要是把控村庄的整体空间格局,挖掘并保留街巷特色,整理公共空间等。例如某村为保护村内历史文化特色,首先根据保护层次划分了重点控制历史街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其次从建筑的体量、立面风格以及所形成的视线通廊等方面控制村内的整体空间格局;然后从街巷的村落肌理、空间尺度、街道界面材质等方面进行保护;再加上复兴原有的公共空间、结合特色建筑设置公共空间等手法,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

3.3改善生活环境的规划方法

以村民的生活为本,利用规划方法整治村内生活环境,提升村庄环境品质。村内环境整治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道路系统的完善,道路的建设是以满足村内生产和生活需要为目的,在原来道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拓建,而且需要根据道路的功能选用不同的路面材料及配套道路设施;二是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整治,包括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卫生所,健身场所等,可通过活化旧建筑设置室内活动场所,配合绿化设施设置室外活动场所;三是环境卫生设施的整治,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回收站等,例如某村采用农村污水分片分区、就近收集处理的模式,禁止农村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使河涌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村内建设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对垃圾进行统筹收运,代替原来的垃圾池、垃圾屋,防止垃圾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大大的提升村内环境质量。

4结语

本文在分析顺德区村庄整治规划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应该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作出人口规模的合理预测的做法,梳理村庄空间结构应遵循村落历史文化,结合村落建筑特点的原则,具体从道路系统、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三个方面提出整治规划应对方法。在后续开展的村庄整治规划中,建议贯彻本文提出的方法,减轻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影响,提高顺德区村庄人居环境,进而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宜兴水乡;布局;建筑整治;路网;特色

一、当前宜兴水乡村庄规划现状

作为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宜兴水乡水网纵横交织,湖泊水荡星罗棋布。地表密布的河流湖泊和湿润的空气,四季分明和季节变换的鲜明气象及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象等自然环境结构特征,深刻影响着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倾向。宜兴水乡在长期的文化发展和积淀的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并深深影响了当地建筑空间环境的营建活动,塑造出了独特的、极富韵味的宜兴水乡风貌与特色,并成为人们环境归属感的情感载体。

“宜兴水乡”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还是一种地域性的自然元素与人造元素的和谐结合,是与地域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文化情趣、审美偏爱等相适应的生活环境。然而,村庄规划设计却忽略了这一点,或至少在这方面缺乏研究。近年来的规划设计至少存在以下三大问题或倾向:

(一)住区规划“城市小区”化

不同于早些年低层高密度的“兵营”式,现阶段的设计为获得更高的容积率以节约用地,开始采用高层低密度为主的方式,建设基地内有地域特征的水系、河塘被填埋,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存被破坏,规划普遍照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城市小区模式,失去了地点性和地域特征。

(二)建筑风格“欧”化

由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的一类统称为“简欧”的、来自于城市房产项目的所谓“欧式建筑风格”也在“宜兴水乡”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不断出现。就房产项目而言,若建设地点没有地域风貌的要求,这类风格作为可供选择的商品类型还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但作为“宜兴水乡”农民集中居住区,性质就变了。

(三)住区景观“现代”化

事实上,现代化与民族化(或称地域化)并不矛盾,问题是出现了大量被称为“形式化的硬地铺装”与“形式化的草坪绿化”的脱离生活、脱离地域审美和文化的“现代”化。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就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塑造“水乡风情”特色展开探讨。

二、“梅家渎”水乡风情型村庄规划特色分析

(一)项目概况

1、梅家渎村庄现状

梅家渎是宜兴北边平原地区的一个村庄,属于高塍镇。村庄在滆湖边上,水系发达,水网密集,住宅建筑大多沿河成带着布置。

梅家渎村包括四个自然村,分别为朱家渎、贺家渎、梅家渎(村委所在地)、吴家渎,现有1585户,户籍人口5200人(20%不居住在村里),流动人口800人。其中四个主要居民点的人口分布情况为梅家渎1600人、贺家渎1300人、朱家渎1200人、吴家渎800人。塍西村的新渎现状约有300户,户籍人口约1100人。

现状产业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小麦、蔬菜和养殖螃蟹。第二产业主要是一些高污染的化工企业 和小规模的加工企业,分布在远东大道两侧。

规划区水系发达,村落枕河而居、肌理优美。村内拥有多座古桥、寺庙和庵堂,文化底蕴深厚。

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到位,每个自然村有活动场地一片,道路体系基本建立,给水、电力电信皆通,污水处理系统正在建设。

2、项目规划的目标

本项目规划以“休闲梅家渎、特色星江南”为总体规划目标,旨在规划建设处一个“生态、富裕、文化、幸福”的梅家渎水乡风情型村庄。

(二)“梅家渎”水乡风情型村庄整体规划布局

1、调整村庄布点及规模

保留五个村庄,依据尚未的宜兴村镇布局规划,拆除朱家渎西侧的住宅及远东大道南侧的零星住宅。按照就近原则统一安置于朱家渎与吴家渎,规划的总人口与现状基本持平。在五个村庄中,贺家渎与新渎的用地规模保持不变,其他三个自然村的用地规模有少许变化。

2、以产业为依托

五个村的原有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即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其中水产养殖位于五个村的南北两端。未来南部的水产养殖融入整个环科新城的中央湿地生态区,作为观光旅游项目予以保留。北部的水产养殖依然为村民的重点收入来源,予以保留。中部的种植业建议部分更换种植品种,如油菜、桃树等经济作物。在水产养殖区北端靠近滆湖也设置少量的旅游观光设施,配合“渔民体验”的要求。

3、完善配套设施布局

公共设施配套可以分为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类。

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了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结合现状,未来的行政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等配套设施集中设置于梅家渎村,体育健身设施每一个自然村内均有分布,并可享用市级的康体文化设施。教育设施(小学、幼儿园)在村内不需设置,于范道村集中解决。

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村民自我服务,包括日用百货、集市贸易、食品店、粮店、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理发店、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作为区域旅游的组成部分,五个自然村内也会结合村民自我服务设施于古道、码头附近设置适当的旅游经营设施。

4、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联系,完善功能分区,打造独特的“五”特色

(1)五座村落

五个自然村落,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在每一个自然村内古道两岸集中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如便利店、菜场、体育健身场地以及面向游客的特色商店、特色餐饮等。

(2)五里古道

恢复原有的东西向的通商道路,串联起各村庄。

(3)五彩农品

在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农田现种植水稻,为打造更丰富的旅游产品与景观效果,增加油菜、果树等更多种类更多色彩的农产品。

(4)五百荷塘

由于周杨公路将成为未来五个自然村旅游的主要入口,因此规划将主入口周边的养殖塘种满荷花,构成新的独特景观。

(5)五千蟹塘

即现有的自然村北的村民的养殖塘,未来仍以第一产业的功能为主导,未来将兼具少量的体验式旅游服务功能。

5、水乡特色交通规划

未来村庄的交通组织以“人、车、船”分流为目标。

村民的自我交通解决依据现有的交通体系,拓宽村庄环路至6M宽,沿渎港的道路严禁机动车的进入以实现完全的步行化。每个村庄之间有一条机动车道路相连。

游客的交通组织将以“船”为主要载体。游客通过城市道路进入后即在村庄停车,然后可换乘小船进入各自然村游览。自然村内的古道与渎港交叉处均设有码头,可下船步行于古道之上,到达另外的村庄。

(三)梅家渎村庄的整治措施

1、村庄的路网规划

应首先考虑与基地内存在的河网结构相结合。古人的智慧表明,如果路网与河网各自为政,必然会造成土地利用率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路网与河网结合对古人来说还是充分地发挥河网的综合功能的好办法。如今,河网的功能可能仅限于道路与场地的排水及消防用水了,但这样做除了可节约用地外,还可以使河流成为景观,积极地参与到住区空间中来,并形成具有水乡特征的空间形态。

梅家渎路网规划中增加水上交通线路,设置两个码头,北部码头停靠渔船和较大的旅游船只,南部码头停靠乌篷船,村口东西新增两座拱桥与村庄便捷联系。另外将环路拓宽为6M,并将滨水道路步行化改造,采用青砖或石板路面。

滨水步道断面

2、居住建筑整治

村民的居住建筑整治规划既要体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又要符合生活环境和空间环境的要求,同时既要符合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根据梅家渎的实际情况,将居住建筑按建筑质量分为一、二、三、四共四大类,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保留、立面改造、结构修缮和拆除处理,力图保留和还原最原汁原味的宜兴水乡建筑风貌。

整治更新后的民居

3、绿化景观规划

(1)景观规划思路

在景观设计的总体控制层面,首先应该是理解和配合住区的总体规划;同时应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

①特色

这里说的特色不仅是普遍意义上的“水乡”特色,还是住区的个性,特色来自于对建设基地自然素材与人造素材特点的把握与发掘及设计者的创作。

②结构和关联

即景观与景观之间的空间联系、形态关联及与观察者发生的一定关系。

③含义

景观应有某种含义,包含着特定的内容,或是可进一步理解的内容,可通过对空间环境类型学或现象学意义上的把握表达场所精神、借助符号的意义传达功能等方法。

(2)村口景观方案

①方案1——照壁

于村口的入口处设置宽约10米的照壁,上可书关于梅家渎村的史料记载或村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字或图案,供游人拍照留念。保有原来的硬质驳岸,保证观景面的长度。

②方案2——史料馆等文化建筑

与村口设置可以展示梅家渎村历史的物件、影像等地场所,成为游客的了解历史的必经之地。建筑也应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语汇。

③方案3——雕塑

梅家渎村最大的特点即以水为生,不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水,因此可在村口设置反应最普通村民生活场景的雕塑作为标志。

(3)驳岸设计

保留村环路以内的渎港以及村西通往贺家渎的河流两侧现有的硬质驳岸设计,在新建的旅游和综合服务设施及码头区亦采用硬质的驳岸。村庄的驳岸建议采用更贴近原始环境的自然生态驳岸,为达到更好地景观效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缮。

(4)巷道景观的多样性

梅家渎巷道景观设计中采用多样性的原则,房前屋后可种植时令蔬菜,也可种植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还可用竹制或木制的篱笆进行围合,总之,要充分体现水乡村民生活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覃永晖,吴晓,王晶,管益敏.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双重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08.7.

篇9

关键词:马街镇;村庄布局现状;布点规划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kunming appropriate good horse street ahead of the county according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requirements, to speed up urbanization process, face another day. But, because of the horse street town, village enormous quantity is wid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gional position also each are not identical, the planning regulation needs are vary greatl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special study of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for the next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vides the basis.

Keywords: horse street town; Village lay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Stationing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背景分析

马街镇处云贵高原横断山系,群山皆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最高为北境云盘山海拔2226米,最低为南境草房村海拔1680米。一般地势均在1700-1800米间。镇域中部为构造侵蚀盆地,坝子长约7.5公里,宽约3.5公里。属云贵高原季风气候,具有“冬夏无寒暑,春秋气候长,早午温差大,一雨变成冬”的特点。年均降水量900-1170毫米,年均气温15℃,全年日照为2121-2154小时,全年无霜期为246天。

全镇共有河流5条,分别为贾龙河、龙潭河、芹菜河、丁所河、平田河。其中贾龙河为镇域主干河流,目前其流域为全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马街镇地下热水、褐煤、石膏、山砂、陶土资源丰富,其中褐煤储量5001.6万吨,煤矿开采区储量457万吨。

2 马街镇村庄布局现状概况

2.1村庄配套服务设施

目前,村庄内基础设施如通村公路、水电、有线电视等设施均已配置,但诸如幼儿园、医疗、文化体育等生活设施还比较缺乏或配置档次不高,各类村庄差别很大。

2.2村庄生态环境状况

目前,村庄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还是不错。大部分村庄内不存在加工厂等严重的污染问题。

2.3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旧村改造实施难度高

马街镇范围内有相当部分的村庄建设存在建筑陈旧,道路狭窄,社会服务设施简陋而不全,居住环境差,建设品位不高。村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力,但各项设施较为落后,需通过改造增强村庄的集聚能力。但目前全镇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建设规划,政策配套尚未全面推行,改造资金困难等诸多因素,旧村改造难以实施。

2.3.2政府控制与违章建房现象并存

受利益的驱使,普遍存在着违章建房的情况,其中除一小部分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以外,大部分是为了增加生产用房的面积。农村建房政策则更是由于种种原因难以严格实施,在典型村庄调查过程中,很多村庄存在此类情况。

2.3.3、中心村集聚能力弱

目前农村居民点重组的一般做法是:采取中心村-基层村二级结构,人口向中心村集聚。但在实践操作中,人口向中心村集聚的实施可能性较小。矛盾的焦点在于中心村对周边自然村人口缺乏吸引力。主要原因有:

1中心村的配套设施有限,村民的居住条件没有本质改变。

一般基础设施都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一般来说规模越大,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越完善,整体生活质量越高,对人口吸引力越大。由于中心村规模有限,直接限制了公共设施及环境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导致其建设水平与一般自然村的差距不明显,因而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2村民居住需求已基本满足,村庄集聚建设的时机不是最佳。

近20多年来,农村住房已经经过几轮更新翻建,在面积标准、功能等方面均已基本满足了居住要求,而且大部分自然村已通公路,电力电信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撤并自然村中的村民如搬至中心村居住,农民在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后,得到的实际利益只是村庄规模略大一些,并不能享受良好的社会设施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因而没有搬迁的动力。

3 村庄布点规划

根据马街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现有建设基础,村民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在村庄布点规划中按照村庄建设方式,划分为改造扩建型,保护型,撤并型和并入型四类。通过村庄建设方式和布点的确定,鼓励和引导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符合改造扩建型村庄,保护型,撤并型,并入型村庄的建设规划。

3.1撤并型村庄

确定为近期行政撤销,可以对全村居民实施搬迁的村庄。主要指把农民从行蓄洪区,易淹,易涝,易灾地区,易受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地区,水,路不通的深山区迁移出来迁址新建;优化产业结构,集约用地,调整合并现状村庄;或工程建设需要征地移民择址新建村庄,为农民提供新的集中居住地。本次规划中被确定为撤并型的村庄有阿希田、夫烟箐、白蛇箐、海马箐、小新村、方家营、七各庄、沙坡地、营盘山、瓦罐山、上甸、双塘子、蜜蜂箐、阿拉格、烂水田、白碾砣共16个村庄。

3.2改造扩建型村庄

主要是指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或便于形成对外交通条件,具有一定的配套基础设施,并可以实施资源整合,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的村庄。在规划远期也不需要搬迁,可进行以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为主的整治工作。

1村庄界定

■ 具有相对稳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收入;

■ 村庄建设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

■ 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 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条件较好;

2规划策略要点

■ 制定村庄开发技术导则。明确强制性内容(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公共及配套设施等)、控制性内容(建筑层高和高度、与周边村庄的协调、其他公用设施等)、引导性内容(建筑风格与色彩、其他需要在村庄建设中注意的问题等)。这部分内容可成立专门的专家小组,负责审议、审批和监督实施。

■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对村庄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建筑物布置、绿化系统、公共及配套设施的布点与走线等进行系统布局。

■ 村庄建设要与“空心村”的改造,与农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相结合。

3.3保护型村庄

主要是指对规划确定的重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人故里等人文景观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以及村庄周边不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或者改建扩建投资较大的村庄。

4 实施措施与规划实施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村庄改造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协调全镇村庄改造的各项工作,各镇街设立相应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村庄改造工作的领导、指导、协调和督查,建立奖惩制度,促进村庄改造工作的全面开展。

4.2完善配套政策

制订出台村庄改造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在完善村庄拆迁安置办法的基础上制订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修订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具体办法,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城乡统筹就业、社会保障、农村房产抵押信贷制度和土地流转机制等有关配套政策。

4.3严格占补平衡,合理利用土地

按照占用补充平衡、盘活土地、有利发展的原则,居民社区统一规划为1-3层楼房。通过撤村并点建社区,旧村拆迁后腾出的土地除部分复耕保持占补平衡外,节约的土地将统一进行调整和开发利用,开发收益全部用于社区建设的基础及配套设施投入。

参考文献:

[1] 李蕊. 新农村建设规划之我见[J]. 河南国土资源 , 2006,(04)

[2] 开展建设用地复垦 服务新农村建设[J]. 浙江国土资源 , 2006,(11)

篇10

关键词:美好乡村;村庄规划;代庙中心村;产业发展;建筑环境整治导则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Anhui good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as the basis, through the city of Huainan pan generation Miao Village Center planning experience, summed up the problems of villages, and main points of the village planning, which highlights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industry, improv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creative proposed guidelines for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guide and control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beautiful village; village planning; Dai Miao Village Cent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uilding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guidelines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工程,[1]为了进一步规范村庄规划工作,符合《城乡规划法》对于村庄规划的要求,各省市陆续颁布了村庄整治技术导则和建设规范,安徽省此前也出台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和《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为未来8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村庄规划提供依据。

1 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及意义

1.1 总体目标和原则

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2]

原则上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以县为主,合力推进。

1.2 重大意义

美好乡村的建设,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推进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要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保护乡村的山水生态资源的完整性,构建绿色可持续的乡村模式。同时,通过村庄规划,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

2 淮南市潘集区代庙中心村概况及现状问题

2.1 村庄概况

代庙中心村隶属于淮南市潘集区芦集镇,是新农村试点村、示范村。村庄位于芦集镇中心,紧邻017县道,交通便利。现状居民2106人,486户。村庄水网密集,树木繁茂,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村内居民主要以从事农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种植为主,特色产业以酥瓜种植为主。

2.2 现状问题

(1)布局凌乱

村民利用自家的宅基地随意搭建住宅,疏密不一,导致村庄建筑布局凌乱,人均建设用地更是达到了 196.7㎡/人,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设施的有效配置。

(2)特色产业不具带动作用

除水稻、小麦的种植,代庙中心村有自己独特的酥瓜种植产业,但同样作为农业种植,附加值较低,且一年只有一季的产量,不能很好的引导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3)缺乏基本配套设施

相对于淮南市其他村庄,代庙中心村已具备一定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如村委会、小学、卫生所、深水井等,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需求的不断提高,村庄仍然缺乏村民日常基本的配套设施,如污水处理设施、环卫设施等等。

(4)建筑缺乏特色

代庙中心村与大多数皖北村庄一样,建筑基本为1-2层,屋顶样式不统一,墙面既有粉刷也有贴砖,颜色也不统一,新旧建筑相互混杂,形成差异明显、色彩混乱、缺乏特色的“皖中村庄风貌”。

(5)人居环境较差

由于农村设施的匮乏以及村民素质的不同,“脏、乱、差”等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禽畜圈舍用地与村民居住区的混杂,垃圾随意乱倒,污水乱排等,村庄闲置地以及河流沟塘中被杂草和垃圾所覆盖,人居环境亟需整治。

3 基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村庄规划编制要点研究

3. 1 与上位规划相衔接

村庄规划只有保证在与上位规划充分衔接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因此,代庙中心村建设规划必须建立在潘集区村庄布点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其为保留或改造扩建中心村,则对其开展建设规划,同时也要注意在规划过程中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避免出现村庄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

3. 2 确定产业发展方向[3]

以往的村庄规划大多把精力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建筑,这些表象中,很难深入研究村庄的社会经济水平,现有产业发展以及一些特色文化、产品上,从而使得村庄环境好了,村民生活条件一如既往。因此,从村庄可持续的角度,需要为村民考虑发展新的产业,优化原有的产业结构,保障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代庙中心村就是结合特色的酥瓜产业,利用即将停产的窑厂旧址作为酥瓜交易基地,并利用周边环境,开展农家乐旅游休闲产业,以一产带动三产,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村庄知名度,为村庄持续的发展提供保障。

3.3 配套基本服务设施

基本配套设施是农民日常生活的必须和保障,也是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环节。《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了对于中心村,配置“11+4”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2] [4]

代庙中心村在保留现状和扩建的基础上,利用村庄集体用地新建了一所幼儿园,并利用村委会东侧沿主要道路空置的房屋作为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等对外营业的场所。最终11项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集中于村庄中部的公共服务组团中,辐射整个村庄。

现如今城乡互动越来越多,公共交通成为必然,因此规划结合村庄对外的主要出入口设置了公交站。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原则,在村庄内根据一定的服务半径配置垃圾桶和垃圾收集房,由环卫工人定期按步骤的处理村庄垃圾。污水通过暗渠或管道通往生态垃圾处理设施中,通过“厌氧——自流充氧接触氧化渠——人工湿地”等简单的步骤,达到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又能有效解决村庄污水的问题。村庄在人流集中处应设置水冲式公共厕所,利用污水管网,排入生态污水处理设施中。

3.4 建筑环境整治引导

(1)建筑整治导则

针对建筑的屋顶、墙面、门窗、附属建筑等几个要素对现状村庄的建筑进行分类,例如分为平屋顶、坡屋顶、清水墙、水泥抹面墙等等,然后描述每个要素现状及整治后的形式、颜色和材质,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分类分项的整治方法,能够简洁细致的控制和引导整个村庄的风格与格调,具有可操作性。

代庙中心村现状建筑风格凌乱,在征求民意和节省开支的前提下,最终确定了公共建筑和坡屋顶住宅建筑采用红色坡屋顶,平屋顶建筑统一改造成为带红色檐口的平屋顶。墙面全部刷白色涂料,现状部分贴砖的尽量补齐或涂白色涂料。大门统一采用深红色,窗框刷红色涂料,使整个村庄的建筑形式相对统一整齐。

(2)环境整治导则

主要针对村庄道路两侧、宅前屋后、公共中心、滨水区域的绿化景观提出整改要求,明确硬化路面与软化景观的范围,提出了硬质铺装的材质要求,以及各区域植物配置的建议,为施工阶段提供参考依据。

另外,在代庙中心村中对于影响村庄环境的垃圾收集点、臭水沟等提出整治措施,即垃圾收集池加盖形成收集房,并做好周边的隔离绿化,清理水渠水塘中的垃圾,种植芦苇等净化水质的植物,岸边为绿化护坡,植以柳树,形成生态自然的景观环境等等。

4 总结

代庙中心村建设规划作为淮南市唯一入选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优秀方案集中的规划作品,不仅提出了发展村庄特色产业,完善基本配套设施,更创造性的总结了建筑与环境整治的导则,使规划更具引导性、操作性和可实施性。随着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也将继续深化和完善这些编制内容。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 皖政[2011]59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皖政[2012]97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3] 王健, 王鹏, 陈振华. 京郊村庄整治规划与研究. 规划师. 2007, 4: 44-49

[4]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皖政办秘[2012]148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