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28 17:0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花园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花园规划

篇1

关键词:屋顶花园 规划设计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屋顶花园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史

1.1屋顶花园的概念

屋顶花园绿化,顾名思义是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草的统称。它与露地造园和植物种植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植物种植于人工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之上,其种植土壤与大地土壤不直接相连。

1.2屋顶花园国内外发展史

屋顶花园并不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产物,它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古代苏美尔人最古老的名城之一UR城所建的大庙塔,这就是屋顶花园的发源地。然而屋顶绿化正真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到20世纪60-80年代经济较为发达国家开始较大规模的建设。我国古代建筑一般以木质结构为主,所以很少有屋顶花园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个屋顶花园在广州东方宾馆屋顶建成。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屋顶花园绿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屋顶绿化的建造工作已有显著成绩,但总体来看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屋顶花园的功能及特点

2.1屋顶花园的功能

屋顶花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屋顶花园绿化可以降低城市温室效应、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吸附空气中尘埃物,此外屋顶绿化中的植物可吸收并贮存屋顶的雨水,有效增加城市空气湿度,更好地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2)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城市的建筑物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通过营造屋顶绿化很好地缓解极端天气及强紫外线引起的屋面卷材热胀冷缩形成的裂缝、渗漏和老化,有效保护建筑构件,延长屋顶使用寿命。(3)丰富城市景观,屋顶绿化作为“建筑的第五面”,极大地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4)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屋顶绿化能够使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保持与自然的联系,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宽松舒适的交流环境。(5)增加经济效益,屋顶绿化能够提升建筑品位,为房地产开发商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还能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益,减轻城市雨水处理系统的负荷。

2.2屋顶花园的特点

屋顶花园与露地造园和植物种植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植物种植于人工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之上,其种植土壤与大地土壤不直接相连,因此屋顶花园有着其本身的特点:(1)光照强度大。屋顶的太阳辐射强,升温快,夏季高温干旱,冬季低温寒冷。(2)风力强。屋顶风大,使植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又因屋顶水源供应有限,所以极易造成干旱。同时,大风会造成屋顶植物的折断和倒伏。(3) 屋顶的荷载有限,制约着景观的规划设计。(4)成本较大。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时,必须考虑屋顶承重、防水阻根和灌溉等问题。工程材料成本高,且后期养护管理要求成本较高。

3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元素

屋顶花园设计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谓的“造园”活动,所有的景观要素同样适用于屋顶花园中,但它又和普通造园有所不同,这和屋顶花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承接的建筑结构息息相关。

3.1植物

绿色植物是屋顶花园的主体,在屋顶有限的使用面积和空间内,各类草坪、花卉、树木所占面积比例应达到50%~70%甚至更多,但是屋顶花园是一种特殊的园林建设形式,它处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顶部,屋顶花园具有土层薄、少肥, 容易干燥、失水,无遮荫, 风大等特点,由于这一特殊性限制了屋顶绿化植物种类的选择和应用,因此植物应以阳性喜光、耐寒、抗旱、抗风力强、耐贫瘠,根系浅且易活、易栽培、耐修剪的乡土品种为主。屋顶花园植物种植方式主要有地载、盆栽、桶栽、种植池载和立体种植等形式。

3.2园路与铺路

园路有组织各景观空间、引导游览并提供驻足休息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成为从高空俯瞰时的景色。屋顶花园的园路与铺路应该在满足承压的状况下选择质轻、小巧和景观性强的材料或结构。在材料选择上宜选择不反射路面材料,不能选用易风化的路面材料。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的石材铺装,可采用大量的草坪这种软质铺装,其既不会造成压伤, 又能形成美好的景观。如果园子面积较小,园路在布局上应迂回而婉转。

3.3建筑与景观小品

屋顶花园的主体是绿色植物,但合理的园林建筑与小品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还可以为设计增色不少。出于屋顶场所结构的特殊性,屋顶花园的园林建筑与小品以少、小、精为宜。亭、廊等园林建筑较适合建造于屋顶花园,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比例尺度是否与屋顶花园成比列,建筑风格是否与环境相宜,园林建筑的内部尺寸是否满足游人活动需求。除此之外,屋顶花园的景观小品和建筑设施也需要考虑到承重和抗风、抗压、抗暴晒、抗风霜等许多恶劣的环境,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要以质轻、坚固、耐蚀等为主。

3.4水景

屋顶花园中的水景设计应该考虑到屋顶承压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水景尽量以小面积的水景为主, 多为几何形状,为提高观赏价值也可安排规则的喷泉,放置轻质的小假山等。水景的设计整体要考虑到排水和防水的问题。

4屋顶花园设计的原则

4.1安全性原则

对于“城市第五立面”的主要绿化场地是整座建筑的顶端-屋顶,且往往对屋顶进行绿化是在建筑建好之后才附建的,因此在绿化的过程中会对屋顶产生一些附加荷载。屋顶花园首先应当满足屋面的荷载要求,其次还要满足屋面的防水安全、防护安全等要求。因此,在设计前应先调查建筑的相关指标,在满足规范的条件下设计相应的荷载和人流量。不仅要注意植物的各层防水构造是否有防植物穿刺措施,以防破坏屋面防水层造成漏水;还要注意屋顶四周应设计牢固的防护措施,防止植物坠落伤人,要有安全的防风措施。

4.2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屋顶花园一般均具有休息、停留以及观赏这三项基本的活动类型,所以屋顶花园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了人们休息、停留以及游园的行为活动,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除此之外,设计屋顶花园时也应该考虑到不同使用人群的特征,除了青年人这个主要的使用人群外,屋顶花园还需考虑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来进行无障碍设计。

4.3科学性原则

屋顶花园中各项园林工程的荷载均要换算为每平方米的等效均布荷载,精确计算,确保屋顶花园建设的每一步均有章可循,科学合理。要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受力点布置景点和设施,尽量把把大的构件安置在承重柱或承重墙上。

4.4美观性原则

结合植物、微地形、水体、小品等造园要素,科学合理的组织绿化空间,在此同时由于屋顶本身的居高,可以收纳屋顶内外各种景物,应秉着“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手法,打造有特色美景。

4.5经济性原则

屋顶绿化要先做好概预算,选用低维护的植物,在丰富植物品种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耐旱、耐寒的植物,以减少后期养护成本,结合实际情况,节省开支。

5结论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身边的绿色环境必然有着更多要求。屋顶花园作为城市绿色环境中的重中之重,必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功的屋顶花园景观设计应做到在考虑荷载能力、屋顶形状、面积大小等因素的同时,结合屋顶花园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各类景观设计元素来创建满足人们行为和精神需求的具有丰富层次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天宇,李杨. 屋顶绿化―――构建生态城市的新途径[J]. 工业建筑, 2009,( 9) .

[2]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3 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R].

[3]黄金W.屋顶花园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刘建波,秦光同.“屋顶绿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J]建筑创作,2000,02.

[5]祁素萍,赵旭.城市建筑的屋顶绿化[J].城市问题,2010(5).

[6]陈波.建筑与屋顶花园[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

[7]毛学农.试论屋顶花园的设计[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3).

[8]任蕾.屋顶花园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5(5):1-2.

[9]查翔.城市景观之屋顶绿化[J].中外建筑,2006(2):55-56.

篇2

关键词:高校园区规划建设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author will make a summary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the college area from three points: goals and objectives, architecture concepts, and monomer grasp. From macro-level to micro-level, this paper overall amplifi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esent college area construction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eywords: College area,Planning,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全国各地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政府支持教育建设,掀起了一股大学建设的浪潮。纵观近年来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建设理念却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对应于宏观层面的规划目标到具体的建筑设计都有深刻的体现。

规划目标

校园规划本身涵盖的内容丰富,涉及到功能、交通、景观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如何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体现一种鲜明的个性特色?笔者认为,规划应该把握整体设计的原则,形成文化势差,最终达到实现高校“改革开放”的目标。

1.1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是出于荷兰的一种规划概念。其“设计”对象主要是建筑。整体设计,目的是使高校这部乐曲旋律连贯、紧凑、和谐。校园内建筑类型繁多,功能各异,可大致分为两种格调:其一是“基调”建筑,如教学楼、实验用房、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等。这些建筑功能单一,形体整饬,但却起着决定校园建筑基调的作用。其二是“变调”建筑,如校门、会堂、体育馆、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这些建筑功能复杂,形体特殊,能突破校园建筑基调,是打造特色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整体设计要求在对“基调”建筑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既定的同时,突出“变调”建筑的特色打造,增添一种充满乐趣和使人愉悦的氛围。

1.2文化势差

所谓文化势差,是要在一般的建筑文化环境中,有意创造一种高品级的建筑文化,传递高品级的文化信码,对一般的建筑文化起着提高作用。若将建筑文化的水准线描绘成一个波形线,校园建筑的文化水准始终要处于波峰。至于如何形成这种文化势差,以下提出两点:

1.2.1整饬

与博览会夸张新奇的建筑形式不同,高校力求展现浓郁的学术氛围,其规划结构趋于严谨,建筑语言力求精炼,外观避免花哨浮饰。密斯的“少即是多”理论即是利用尽可能少的元素创造多的变化。高校建设要力求简洁明快,应当注意,过分地强调分区是不可取的,这不仅造成了地块的到达性减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际交往关系,还使得校园空间形态散乱。伴随着教育事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产生,这要求专业之间应加强相互的联系和交流。

1.2.2文脉

文脉是人们唯一能通过视觉体验可以感知到并产生深刻印象的历史见证物,它反映的是特定地域的历史与文化。高校是是充满学术氛围的殿堂,不同时代建造和规划设计的校园和建筑,都镌刻着特定历史时期学校发展的轨迹与痕迹,体现了一个学校所蕴含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同样,文化的地域性也是影响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当然,文脉的传承并非为历史和地域所局限。所谓传承,是去粗求精的过程,它要求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地域性的同时,适当融入现代建筑的特点。

1.3“改革开放”

校园规划是百年大计,要为未来发展提出设想,保留余地。在过去,社会的改革与开放引发了高校的改革与开放,今后,我国将进一步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理念在变化,高校建设势必与之同步。因此,笔者借用“改革开放”一词来说明规划的深层内容。将它落实到校园规划,需做好三个统筹:

1.3.1规划要着眼于全校范围处理建设项目的资源共享,统筹校内资源

这首先要求合理的功能分区,保证生活区,教学区,活动区的可达性。在此前提下,校园建筑的组团化和网络化成为了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这就要求校园建筑间的联系紧凑、集中,为学生使用相邻学科的资源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往、交流以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设施的重复建设,有利于设施集中、资源共享。

1.3.2规划要考虑到高校园区与校际资源共享,统筹校际资源

伴随着高校间科技文化互动与资源交流趋势的日益增强,大学城的建设势不可挡。它的发展已有很多年的历史,是由几所大学及研究所、科技工业园区等构成。近几年,我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均已形成了别具特色且具有一定规模的若干个大学城。由于大学城是整体规划,在选址、交通、环保等方面均可统一考虑。另外,区域的公共教学设施、信息资源也可共享,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3.3规划要注意社会化并充分利用城市设施,统筹社会资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网络化是教育事业的飞跃,高校资源及设施的社会化使其管理必须直接面对市场。因此,走向开放化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趋势。高校建设应充分开放,这有利于大学成为辐射城市的高新技术孵化基地,还能将城市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牛津大学就是个典型的开放式高校,特点即是它是由一个小城镇逐渐改造和修建而来的。

建筑理念

校园建筑的种类与数量繁多,建筑设计众口难调,它涉及到不同的设计人与评审人。如何使建筑具有说服力,笔者认为:不论设计方案、领导意图、群众意见如何,高校建筑与设计,都得确立一种前瞻性的“建筑理念”。这里用人文建筑、智能建筑、绿色建筑来进行概括。

2.1人文建筑

人文建筑突出在“人文”二字上。在教育层面,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创造力的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校园的空间形态上,注重人性化空间的设计,提高校园的可生活性,并赋予其场所精神的意义。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建筑现象学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与“人本”相仿,是一种强调人的感觉的无前提性的一门学科,旨在恢复人的直接感受。它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落实到校园规划建设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阐述:首先在环境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元素。其一要处理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塑造、人性化的空间布局和交通组织等问题,它要求营造安全、卫生、便捷、舒适的环境氛围。其二,注意新老校区、新旧建筑之间的文脉传承。其三,室内外环境的过渡应自然亲切,避免给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其次在建筑设计上,要个性鲜明,体现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要求建筑不仅要考虑空间、体积、墙面处理、顶棚、布局等,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感觉相关的内容,比如光线、材料、色彩等。

2.2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突出在“控制”二字上。智能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保证其舒适性是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基本要求。此外,高校与国际交流日益活跃,人才引进越来越多,旧有实验室、办公楼的设施和环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研究的需要,这就要求建设一批能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实验室、教室、办公楼等。至此,各地高校纷纷出现了许多的智能建筑。但无论校园建筑类型多样,类别多样,但都得施行对应的控制措施。如对于特殊建筑,应当按智能建筑的要求进行设计,至少应当留有数码控制的发展余地,以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对于一般建筑,也可按不同情况考虑数码控制,至少在方案阶段应该加入弱电系统设计的内容,以适应网络时代校园功能的变化,如教学研发与生活区域界限的交融,图文信息中心的布局,非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安排等。

2.3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突出在“和谐”二字上,指的是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它重在“绿”字,首先,建筑周边的道路、场地、庭院要最大限度地绿化,并纳入校园绿化系统,提高绿化比重。非特殊情况下,应避免使用人工草坪。此外,要提高可渗场地与道路的比重,如植草砖、块石铺筑,以保持水土生态平衡。“绿”其环境是基础,就建筑本身而言,在设计初期,要做到因地制宜,对于成材的树木,伐不如移,移不如不移;对于坡地、台地、山地,要因势随形地布局,减少挖、填的土方量;对于已有的水面, 则尽可能地结合校园环境设计,使其成为校园一景。这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丰富了校园景观。其次,建筑设计要保证良好朝向,尽可能自然通风和采光是其基本要求。当然,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绿色建筑考虑的范畴之一,要优先使用地方建材,体现地方特色,降低建筑成本,适当运用高新技术和节能材料。

单体把握

前述的规划目标与建筑理念,均属于把握原则的范畴。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工作是单体设计与评审。笔者认为,将各建筑在校园中进行正确的定位以外,更具体的工作是按各建筑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处理。下面以四种单体为例进行简要的说明。

3.1教学楼

3.1.1教学楼都是框架建筑,其底层如能架空,可解决停车及设备用房的问题。公共教学与基础教学可分别集中。但是,专业教学应当分散到各学科组群的建筑中去,各学科的专业楼群应当毗邻基础教学区,做到各部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便于相互联系。如前所述,现在多数大学采用连廊的方式将教学区组织在一起,它既整合了建筑群又方便了各专业的交流与联系。

3.1.2门厅、过厅、走廊应有显示教学楼区间设置和动作状态的查询系统、磁卡电话、饮水设备、小卖等。增设展示及交往功能,上述部分的面积应适当加大。此外,还可以增加必要的交往休闲空间,方便师生交流,创造富有情趣的空间坏境。

3.1.3教室要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并努力创造最佳视听环境。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室,语音室、CAD教室以及远程教学室等,都应当根据其各自具体的特点与要求,提高设计的技术含量,进行科学的装修,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外观。

3.2图书馆

3.2.1设计要注意流线的复杂性,借、还、阅以及报告厅、展览厅和办公室要合理分区;以开架阅览为主。考虑到可能的人流量,书库可适当缩小,展示与交流空间适当加大。基本的是多层次的阅览与研究空间的设计,保证创造一个宽敞、安静的环境。设计同时要注意报告厅和展览厅的多功能性和开放性。

3.2.2采取“模块化组合”,统一荷载、统一柱网、统一层高。柱网尺寸以7.2M―7.5M为宜,层高以保证净高2.8M―3.3M为宜,荷载以500―600KG/为宜。模数化设计的特点具有显著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21世纪,模数化的设计思想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2.3要为数码化与网络化创造良好条件,增加查询及指示系统以及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3实验室

3.3.1功能布置上应注意对废气、废水、噪声、光污染以及有害物质的处理。有重型设备或层高较大的实验室宜布置在底层或单层建筑中。有干扰源的实验室单独布置在偏僻的地方。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室布置在上层。排放污物与液体的实验室布置在下层。

3.3.2设计固然从近期使用出发,但也要考虑到远期发展变化,包括对远期开发的项目的用地以及可能产生的污染等的预见,留有余地并防患于未然。

3.3.3重视实验室向社会开放的需要。高校的科技产业应与社会发展相契合,一方面可共享社会信息、设施和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对新产业新技术的开发最终必然以投入市场为目标,不能与社会发展脱节。

3.4学生宿舍

3.4.1采取弹性设计,教育部提的标准是“4.2.1”(本科生4人/间、硕士生2人/间、博士生1人/间)。按目前经济条件,部分高校增加一种过渡性的6人间。其平面参数取3.4M×6.6M。由于4人间取3.4M×4.5M,卫生间参数是2.1M。因此,这也是为目前的6人间在今后改造成4人间创造条件。

3.4.2考虑到舒适卫生条件,要注意采光与通风。宜坐北朝南设置。其中卫生间不论是放在阳台一侧,还是放在走道一侧,都要有良好的通风。特别是后者,应增加拔风井排气等设施。

3.4.3增加必要的辅助房间,如洗衣房、电视室、多功能活动室、会议室等。这些房间既可以放在半地下室,也可布置在连接体部位。同时,体育健身设施也要就近布置,若在室内设置,可考虑规模较小的乒乓球室等,也可布置在屋顶花园。

结语

台湾一位学者在专门研究高校园区规划与建设时引入了“Contextualism”概念,并形成中文术语即:“涵构”。笔者的理解是:“涵容兼蓄,自然散构。”高校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如能做到这一点,将会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城市规划,2002(5)

【2】 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新建筑,2002(6)

【3】 向科.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新建筑,2006(10)

篇3

【关键字】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第1章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发展方向。

1.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 生态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

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1.3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与条件

校区基地环境、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第2章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规划设计的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 规划设计的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转贴于 (2)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式学校的原则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的原则

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A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B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C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D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

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第3章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

3.1 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总面积约80公顷。东临邰城路,南接陕西省饲料厂,北靠渭汇渠,西面为大片的绿地。整个规划地被城市主干道划分为三部分。

3.2 规划的指导思想

运用生态学原理,力图在有限的环境空间中解决功能与形式美的矛盾,通过规划设计改善生态条件,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宜人的校园生存环境。

3.3 布局手法

规划布局手法是条带加组团的布局方式。

道路交通

设东北两主入口,并有60M的景观道通入校园;连接两次入口的自然环路为车行道(14M),引导车流;教学实验区道路采用规则式棋盘式布局(7M);学生生活区道路自成体系,各组团均有或纵或横主路(20M)引向自然式环路;体育运动区道路将各场地整齐分割成各功能小区,相互联接,并有道路引向主环路。

建筑楼群

教学实验楼建筑群成条带状布置,为东西走向;宿舍楼为组团式布局。

3.4布局结构

总体布局可用“一心三带四区”来概括。

一心:为核心生态区。其内绿地连片布置,形成整个校区的中心绿岛,并与其它各功能区的条带状、环状、团片状绿地共同组成纵横交错的校园绿色网络系统。它由树木园、植物园、苗圃三部分组成。树木园、植物园内树种繁多,内置花架、铺装步道、坐凳;苗圃内设一大型温室。此区不仅满足了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方便学生课余休息和晨读。

三带:全院三条主干道构成一横一纵一斜三带。一横一纵为东、北主入口各宽60m的景观带,其两侧配置高大乔木,构成林荫道,中间为宽20m的绿地,两景观带交汇处为一圆形广场,其内设置有升旗台、雕塑以及一圆形礼堂,产生对景的效果。此种设计使入院者视野开阔,心情不受压抑,并且高大乔木与绿地的规则式条带状布局充分体现了高等学府的严谨、有序、端庄、优雅的高品位、高质量。斜向景观带采用节点呼应手法,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信息交流中心分别位于其起点、中点和端点处,遥相呼应。大学生活动中心有建筑组合成麦克风型,内设影剧院、咖啡厅等活动场所,意寓此为大学生文化传播地,提高了学生文化生活质量。在信息交流中心旁边,为园林园艺和校园特色(植物标本馆、昆虫博物馆、校史馆等)两大展示大厅,供人参观欣赏并可由此加深对本校的了解。斜向景观带为步行道,植物配置采用渐变式,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校园景色具有较高的园林艺术水平。

四区:按用地功能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

教学区

由条带状的公共实验区、公共教学区、各院系楼群和图书信息中心组成。其中以教学楼、办公楼为主体,并配置雪松和彩色植物图案。植物配置丰富,装饰性较强,其目的在于为全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体育活动区

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内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校园西面,连片集中布局,通过其间道路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小区。以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类运动场为主体,适当配置耐践踏的草坪、生命力强的植物,供活动后短暂休息。对外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规划地的东北角,由于此地濒临城市主干道,交通方便而设在此处。

学生生活区

采用组团式布局,各个组团镶嵌于大片绿地之间,通过道路、公共绿地,运用艺术手法将其内的建筑和大大小小的空地有机的组合,达到和谐的境界。从建筑的通风、采光、用材,植物的遮荫、减噪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型设计规划理念。组团内又分别包括商业服务中心、食堂、浴室和休息运动广场,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生活区

位于规划地的东南部。

篇4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人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1]。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2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5]。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5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4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7]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篇5

关键词:功能区规划;成长成才;江苏大学;校园规划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号召之下,全国各地高校的校园建设热潮迭起,涌现出一大批大学城和大学科技园,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如南通大学、上海大学、扬州大学,其中也包括本文研究的的江苏大学。一方面,扩展并校、旧校区再开发、聚集为大学城等方式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高校综合实力,也为中国高校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而另一方面,这种趋势也使得部分短时间建设的大学过分强调校园规模和办学条件,在片面追求招生人数和就业率指标的趋从下,新老校区之间衔接、大学建设的内涵、校园使用和管理等问题未能充分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等问题相匹配。

实际情况说明,大学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本文将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对比,为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江苏大学及其他学校择优采纳。

一、江苏大学发展历史概述

江苏大学的前身是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创建于1960年。1963年6月,吉林工业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和排灌机械研究室从长春迁至镇江,并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70年9月,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并入;1982年8月,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改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1999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为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二.江苏大学整体功能区分布概述

江苏大学是以老校区基础建设规划新校区,新校区整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南面是以三江楼、三山楼为代表的教学区,包括各学院办公楼、实验楼还有学工办公楼;而生活区则主要集中在北面。在规划上体现了“整体分布、分期实施、有序生长”的思路,新校区形成了“轴线――组群――节点”的空间结构,为校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脉络,教学区、生活区建筑沿着轴线集中紧凑布局。江苏大学新校区保留了原有地址上两条南北走向的山体,三条主干道基本依照山体走向而建。另外,新校区的景观环境设计着重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新环境的创造,建筑的集中布局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自然要素,通过巧妙整合基地内的草地、山林、池塘水面,实现校园内部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形成了疏密有致、立体生动的校园空间特色。

图一:南京大学校园分布图 图二:江苏大学校园分布图

图三:南京大学校园风景 图四:南京大学校门

图五:江苏大学教学楼(三江楼) 图六:江苏大学内部风景

三、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对比

1.教学区和宿舍区的分区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大学旧址所在地。1952年南京大学由四牌楼迁往鼓楼办学,鼓楼校区也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直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启用。

从地图上看,鼓楼校区分为教学区和宿舍区两部分,学生宿舍区和教学楼区之间有一条外面的马路,将宿舍区和教学楼区分成了两部分。宿舍楼区安排较紧凑,宿舍与宿舍之间由步行小道分开。宿舍旁边设有餐厅和浴室,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生活。

教学楼区主要建筑有小礼拜堂,由中国建筑师齐兆昌、美国芝加哥珀金斯建筑师事务所共同设计。礼拜堂,现称大礼堂,由美国珀金斯建筑事务所设计。塔楼,名为北大楼,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等,这些楼中西结合,既有西方韵味又不失东方本色。后增加化学楼、文科楼等现代楼层较高的建筑楼。古典的现代的不一而足、相映成趣。

由于江苏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集中在同一区域内,集中人数过多。从两所大学的地图上不难看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相比,江苏大学宿舍区分布较散较多,并且由于地势原因,研究生宿舍楼建在坡上。由于学校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江苏大学已经有理工科高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也在不断地扩建之中,教学区主要以新建筑为主。主要建筑有:三江楼,三山楼,图书馆等。其中三江楼是我校标志性建筑,有19层之高。

2.校园道路

由于地处市区中心,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的道路大多较狭窄,道路两旁都种有梧桐树,成为林荫大道,漫步其中成为了一种享受,给学子带来自然的气息。

当然,校内也会有机动车通行,但是校内对机动车管制较严格,更多的是非机动车或者是步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安全。

由于地势问题,江苏大学内陡坡较多,再加上校内人数较多,江苏大学内建有三条通过全校的主路,道路较为宽敞,可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校园内机动车行驶过多,在校园内经常会有机动车超速行驶的情况;其次,校内道路多为陡坡,再加上宿舍区与教学区之间有一定距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负担;此外,机动车校内鸣笛的情况很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

3.校园环境风景区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一些建筑注重将环境与建筑融为一体。以北大楼为例,在楼的四周种有很多绿植,而大楼周身环绕着爬山虎,给整座大楼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感觉,使其更具古典风味。

与鼓楼校区不同的是,江苏大学更注重于风景的整体性,学校的梅林,樱花园,山顶花园,后山等形成了特色的风景区,也吸引了游客的关注。而这些风景区,都是和教学区所分离的。

四、可行性建议

本文将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其同宗同源的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对比,为江苏大学功能区分布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江苏大学及其他学校择优采纳:

学校道理建设应以学生步行为参照,由于本校地势特殊,陡坡较多,校内主路贯穿整个教学区,校内机动车较多,校内鸣笛现象也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上课、休息等带来不良影响。此外,很多机动车在校内并未限速,这对学生造成了安全隐患,校园出行很重要,但是安全更为重要,因此建议可以参照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做法,校园内应严格控制机动车的使用并制定出校内限速、禁止鸣笛等一系列规定并严格实行。

由于地理原因再加上校园内人数较多,学校构建应该更加紧凑,不要一味求大,过大的校园面积不仅不方便学生出行,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

教学楼楼层不应过高,就江苏大学三江楼为例,三江楼高19楼半,很多学生上课需要到较高楼层,造成上课前楼梯堵塞,电梯负荷过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危险,非常不利于疏散人群。

4.自习室的分布不要过密,建议在宿舍区域内分布自习室,方便学生自习。

五、结语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说过:“大学不应该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子而应该是一个村落,那种试图从一开始就建造一座能容下整个机构的大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文化是大学时代的绿洲,而校园环境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我们建设规划学校功能区是应更多的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不要过多求新求异,我们应该更多的从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一个校园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校园功能区分布以人为本的统一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如何将大学教育理念同校园功能区合理规划设计结合,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寿劲秋.基于学生行为的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4):54-58;

[2]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势[J].新建筑,2002,4;

[3]Richard P.Dober.Campus Landscape[M].Copyright by John Wiley&Sons,Inc.U.S.A,2000;

篇6

关键词 和谐公园;规划设计;特色;原则;河南新乡

1建设城市公园的必要性

1.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乡市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均相继创建成功,但是在城市规模和环境建设方面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无论是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看,还是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看,建设一座位于行政文化中心区域的城市综合公园都是完全必要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新乡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将跨上一个新台阶,有助于树立新乡市良好的风貌与形象。

1.2是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框架不断加大,新增人口大量涌入,新乡市目前的休闲场所从数量、规模、档次上来看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位于城东新区的和谐公园的规划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不仅给市民营造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而且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存避难空间。

1.3是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建设的需要

通过改造已经废弃的砖瓦窑场和垃圾填埋场,不但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效果,而且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从而带动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升的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

2城市公园的功能及类型

公园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出资建设经营,供公众游玩、观赏、娱乐的公共园林景观绿地。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灾避难等作用。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公园(市、区、居住区3级)、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花园(专类花园等)3种类型。

此外,还有1种较为特殊的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河岸等设置有一定游憩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带状绿地。

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3.1以人为本

(1)和谐公园为开放式设计,规划面积11.9万m2转自:http://,其中绿地面积7.8万m2,水体面积1.2万m2,硬化面积2.9万m2。作为城市的绿肺,绿地和水体面积超过了总面积的70%,充分展现着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2)自然起伏的地形塑造、蜿蜒荡漾的环抱水系、错落有致的植物搭配,再现了大自然的原生态气息,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3)贯通全园的沥青砼环形主路、曲径通幽的透水砖小路、朴实无华的天然山石铺装、以及看似随意的草间汀步,顺畅地组织着游人的交通流线。

(4)布局合理的坐凳、路牌、娱乐设施、健身器材,以及新颖别致的公厕、凉亭、亲水驳岸、情景雕塑,也都时时处处体现着为“人”服务的宗旨。

3.2地方特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和表征,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即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3]。

(1)城市公园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等。城市公园建设应继承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增强公园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非常注重对新乡市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公园具体的地形特点进行合理布局。

(2)城市公园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公园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利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充分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地方自然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如80%以上的植物选择乡土树种;园内多处采用当地太行山特有的青石和红砂岩或铺路或立景,尤其是入口处矗立的长约6m的整块红砂岩点题景石,上刻著名书法家侯德昌先生遒劲有力的“和谐”二字,更显出一种浑厚与大气。

3.3突出主题

(1)新乡市和谐公园以“自然生态,和谐共融”为规划主题,秉承“构建城市自然美景,承载百姓和谐生活”的设计理念,通过广场、喷泉、雕塑、小品以及水系景观等园林要素,形成了“园内有山、山上有林、林下有水、水中有鱼”的和谐景观。如惹人怜爱的童趣小品、催人奋进的原阳鼓舞、亲水设计的自然驳岸、寓意深刻的主题雕塑,巧妙地塑造了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空间。

(2)凝聚整个公园灵气的环抱水系以“瀑、涧、溪、湖”等形式,自西北流向东南,由最低处经过净化处理后重新输送回水源处,在给游人带来不同观赏感受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生态循环。

(3)高高耸立在全园最高峰上的主雕塑,是4只和平鸽与新乡市市花——石榴花的抽象造型,寓意着新乡市“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坐落在公园东南角下沉式广场的副雕塑,是由刻有体现仰韶文化发展繁荣的回形文字与多种字体的“和”字巧妙组合而成,表现了新乡市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特别是位于中轴线上采用古代竹简形式雕刻的《新乡赋》,则完美诠释了出自《左传》的“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所表达的千百年来国人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3.4协调发展

(1)城市公园是城市中2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城市中人与环境互相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这种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应予以优先的开发权。

(2)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衔接等方方面面。在进行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

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新乡市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园的怡人佳境。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5],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闫洪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老人需求的适配[J];北京园林;2011年02期

[2]马芸;;民间艺术在城市公园中的表达[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3]黎洪根;;广州市海珠区龙潭果树公园景观设计[J];广东建材;2011年07期

[4]叶贺新;;浅谈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J];现代园艺;2011年13期

篇7

关键词:园林;城市规划;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园林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1、我国园林风格的概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兴建园林的国家之一,园林艺术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创作,中国园林无论在单体设计,群体组合,总体布局,空间处理,建筑与园林环境的结合等方面,都有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成熟经验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我国的山水园林理论及其创作实践,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关于“中国园林”张家翼先生是这样定义的:“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中国园林的分类,按性质常被分为四大基本——类型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私家园林以及遍布祖国大地的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园林。

2、我国园林风格的发展背景

元建大都后,城内外渐有私园构筑,明清时兴建日盛,成为明清北京宅园。明清宅园的园主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富裕的经济条件。即使是在野政客,也多和当朝政治息息相关。宅园的设计思想,除了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而建造“城市山林”外,还追求气派,以显示政治地位。这和江南宅园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有明显的不同。

宅园布局受四合院建筑和宫苑影响,园林空间划分数量少而面积大,常用中轴对称布局。如恭王府的主要空间划分不过五六个,花园的布局有明显的轴线贯穿。

园林以得水为贵,宅园的选址大多在靠近水系的地方。明代北京西郊海淀一带是私人别业集聚之区,至清代大部分改为宫苑;以后高梁河水系的积水潭、后海一带,私人宅园逐渐增多。城内宅园缺乏水源,一般仅挖小池,以所得土方堆土山,体量也不大,常摹拟大山的余脉或小丘。叠石亦多为小品,偶得奇石就独立特置供欣赏。

3、我国江南园林风格的特点

通过对杭州园林具体艺术手法的分析研究,挖掘其自身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归纳为四种艺术精神群体,自然人文和追求意境的精神,着眼于继续基础上的发展。

江南的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在用地有限缺乏真山真水的环境之中,通过“写意”的手法再现自然山水,把大自然的美景模拟,缩小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讲究细部的处理和建筑的玲珑精巧,风格素雅。

二、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居住环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便是改造自然,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的做法。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京城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如何才能将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的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仅仅是高人们休憩、娱乐、观赏的场所,而必须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现实。园林,在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景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园林规划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1、将园林设计运用到景观规划中,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现在所提出的生态园林城市,属于“大园林”的概念,出发点是建立在保护、建设和完善大城市的共识之上,其归宿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是:经济繁荣,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构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与动物相亲相近,和谐共存。特征是到处绿荫掩映,风清水净,楼台与山水相依,人类与花鸟为伴,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机活力。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习惯。

2、以人为本是21世纪城市规划的主旋律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基本需求与行为特征,尊重人格善解人性。园林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随着现代环境运用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景观环境内容,其要点是要从人类的生理感受出发,根据自然界的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创造令人舒适的环境。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肩颈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三、建设园林城市的措施与对策

1、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

生态保护首先是整治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加强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蒸腾等生理、生化过程改善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增加空气湿度、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滞沙,防御风沙,减低噪声,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从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都市公园式绿色建设最多、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措施。

2、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和要求,并对城市的各类绿地进行规划布局,从而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是加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

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提高绿地中的绿量

在城市不用性质的用地中进行植物配置,应根据用地性质、建筑物的功能和营造景观的要求以及各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合理选择绿地的整体设计风格及树种,力求做到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是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达到既绿化美化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方,叶枫.创建深圳城市中心区“活的绿色自然博物馆”—莲花山公园总体规划思想,中国园林.2003.6—13.

篇8

关键词:南山公园;规划建设;改造;设想

Abstract: Nanshan Park Yantai city is a comprehensive tourist resort, after thirty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but relative to Yantai city construction, the park development is obviously lagging behind. Nanshan park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been imminent.

Keywords: Nanshan park;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reform; idea

中图分类号:TU986

南山公园是烟台市区一处综合性游览胜地,坐落在市区南山的卧龙岗上,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由动物园、游乐园、植物园三大特色园组成的烟台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但相对烟台城区建设,公园的发展则明显滞后了。市区新建的滨海广场和海岸路已成为市民争先游览的好去处,尤其是烟台市已获得全国最佳魅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因此,被誉为城市会客厅的南山公园,其规划建设已迫在眉睫。以下我们针对南山公园建设发展的问题提出几条规划建设意见。

1、近几年已取得的建设成就

1.1 公园东门与胜利南路成功对接

胜利南路于2007年建成通车,南山公园东门与胜利南路之间的直线距离仅有400米,两者之间本来就有一条狭窄土路相连,现如今已对原路进行了拓宽和硬化,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改造,成为一条优美便捷的观光大道。为市民游园提供了捷径,同时为公园增加了客流和人气。

1.2 公园东门停车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南山公园原仅有公园北大门广场一个停车场,广场即作为停车场,又是游客通行的通道,在节假日期间,根本满足不了游客停车的需要,并且造成广场外环山路的交通拥堵迫切需要增加停车场的建设,缓解游客停车的压力。公园原先在地震局北面平整出一块场地用来临时停车,但该场地没有硬化,阴雨天无法使用。现今已将东门停车场进行了拓宽和硬化并与连接路的建设融为一体,是公园建设的点睛之笔,公园东门现今已和北大门一样成为游客入园的便捷通道。

1.3 动物园改造初见成效

2006年新建了百鸟园,2008年新建了猛兽区,2009年新建了草食区,2010年新建了小猛兽区和熊池,2011年修建了灵长类区和动物园大门,2012年至今动物园的改造又停滞了,剩余的场馆继续改建和扩建。

改造后动物园一角

1.4 游乐园建设已成规模

2004年南山公园择址新建了游乐园,新上了碰碰车、豪华转马、美人鱼、脚踏车、弯月飞车、动物王国 、攀岩等游乐项目,2009年又新上了激流勇进和过山车,现在的游乐园初具规模,已成为游客放松心情的理想场所。但是同烟台的城市建设相比,游乐园的建设还是滞后,还需增加游乐设施和服务场所,满足游客需要。

2、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规划建设意见

2.1 虎岩山的开发建设

虎岩山位于南山公园的东部,占地50150平米,虎岩山在1990年后进行过数次绿化整治,但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现在几乎成为一片荒山。经过实地考察,现在的虎岩山栽植有大量的石榴树,我园准备将此处规划建设为石榴园,扩大石榴的栽植面积,增加石榴品种并修建赏园的园路和建筑小品,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品种园,现在紧邻虎岩山的东门连接路和停车场已建成,到那时改造后的虎岩山将成为南山公园的亮丽风景线。

2.2人工湖改造的初步设想

南山公园是市区几大公园中唯一有大型人工湖的,水体面积47500平米,这也是南山公园一大优势,目前人工湖还存在如下问题。

2.2.1 人工湖的水源和水质问题

南山公园人工湖现状

因人工湖修建时湖底采用防渗膜,此湖可以说是一潭死水,原先人工湖的水源来自新亚集团的污水,虽然水质差,但水量充足。后来市排水处对进湖污水进行了雨污分流处理,使污水流入市区西南河总排污管道。如今人工湖的水源主要是雨水,因为靠天,水量时多时少,再加上湖底渗漏严重,因此,在水源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人工湖防渗保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2.2.2人工湖缺少必要的水上建筑设施

原来规划的人工湖有水榭、船坊、廊桥等设施,由于历史原因都没建成,只需恢复原来设计的水上建筑,并且增加水体绿化,比如在浅滩处栽植荷花,睡莲,水芭蕉,蒲草等水生植物,人工湖将有更好的景观效果。

2.3动物园继续改造和扩建规划意见

目前动物园还有小动物村和斑马馆尚未改建,这些场馆和已建成的区域,如猛兽区、小猛兽区、灵长类区、草食区、熊猫馆等场馆相比很不协调,急需改造。另外动物园占地面积不足百亩,而整个南山公园的规划面积为1200亩,实际建成面积720亩,仍有500余亩的后备发展空间。动物园作为南山公园的主打景观,应在面积上占据较大的比例。另外,随着我园动物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动物的紧张和拥挤状况日趋显著,从饲养和观赏两个角度考虑,应该扩大我园的动物园面积。

2.4 南山公园内住户拆迁工程

南山公园内的住户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园北大门路西和虎岩山原西南村的老住户。二是公园西山和零散住在公园的园林处职工。这些住户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公园的景观。因此,公园要发展,要建成一个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公园,住户的拆迁工程必须解决。

2.5特色植物园的建设

南山公园特色植物园已建成的只有玫瑰园一个,并且在2010年重新进行了整修,园路和建筑小品焕然一新,玫瑰品种和数量也得到补充,现在的玫瑰园已成为公园的亮点。但是相比之下,梅园,樱花园却只是雏形,急需改造。梅园只是在栖云阁广场南坡上散植着几百株梅花,并摆放些自然石,只能称得上梅林。建议规划建设园路和建筑小品,让其真正成为梅园,让游客从远处望梅变成近处赏梅,樱花园亦是如此。

2.6 整个公园道路建设工程

梅园现状

由于南山公园的道路还是建园初期的块石路,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有些道路已是坑坑洼洼,给游客行走带来不便。我们规划建设的意见是,将现今的块石路更换成大理石路面,那时南山公园宽阔整洁平坦的理石路面,配以优美的园内绿化小品,将为游客提供更为舒适的游园环境。

2.7 原老儿童乐园的改造

由于历史原因,南山公园1986年建成的儿童乐园已在2001年停止使用。2004年4月在公园东部新建的游乐园已成为南山公园的新亮点。而老儿童乐园如今已荒废,为了南山公园的整体发展,我们规划将老儿童乐园建成植物园的一个珍稀品种园。

篇9

关键词:郊野公园 概况 开发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回归自然,是繁忙的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在城市边缘区或远近郊区及乡村,基于山林、水体等优越的风景资源,规划建设郊野公园,使其成为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一部分,为城乡居民提供郊野游憩,成为服务于城市和乡村的永久性公共开放空间,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郊野公园的概念及功能

郊野公园这名称源于英国,翻译过来为Country Park。我国的郊野公园始于香港,香港英政府于1976年颁布《郊野公园条例》,将香港40%的土地规划为郊野公园,但是条例中并没有对郊野公园作出明确的定义。之后在中国内陆地区如深圳、北京、厦门、南京也叫做郊野公园。目前,郊野公园的定义,暂时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国内狭义的郊野公园通常指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远近郊区,具有山体、水体、林地、湿地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地方划定的区域,经过规划和建设实施,可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共性开放空间。广义的郊野公园包括城市的绿化圈层、绿带、传统农田、郊野森林等。

二、横河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横河镇,地处岭南第一山―罗浮山的北麓,面积240k,常住人口2.7万,距离县城30km、距惠州市区50km,距深圳95km,距广州110km,已被纳入了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版图。

2、资源条件

横河镇生态环境质量位居整个珠三角地区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90%,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4.3万个。区内山水景观资源丰富,有罗浮山余脉之一的白马山,主峰海拔800米,山内林丰草密,沟谷纵横。龙潭森林公园内瀑布成群。有“世界上最美”水厂之称的景田百岁山矿泉水厂就座落在横河镇。显岗水库有2/3在横河镇内。镇内的花园村被驴友成为“珠三角的香格里拉”。横河镇是传统的农业镇,农业优势明显,种植了30000亩优质水果、5000亩无公害蔬菜。每逢节假日,驴友自发组队前往横河采摘绿色蔬菜和瓜果。横河是造化赋予的人间仙境,是珠三角地区世外桃源、生态处女地,横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犹如待字闺中的少女,等待世人揭去其神秘的面纱。

三、横河郊野公园开发策略

1、定位

横河郊野公园定位为珠三角最大、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户外运动休闲基地,可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休闲体验示范区、科普教育示范区等。

2、规划开发思路

横河郊野公园开发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开发模式。由政府建立专门的郊野公园管理机构,统筹规划设计、土地利用、开发建设、环境保护、游客服务等事宜。

在横河在城乡规划范围内,在遵守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前提下,优先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资源,护农民原有的土地和宅基地,充分利用横河现有的村道、公共基础设施、荒山野岭、森林、水库、瀑布等,除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外,尽可能减少新增工程建设,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改建。允许园内有个人土地及其房屋的存在,但限制个人开发建设行为,并引导农民从事不影响郊野公园环境的居住和生产活动,如乡村旅馆、农家乐、农特产销售等。

3、功能分区

横河郊野公园共可分为三大功能区块:沿水库环线区,登山观赏区、乡村郊野观光区。

沿水库环线区根据设计可分为三大景区:

(1)中心设施区。该区主要是为游人提供饮食,停车,休憩等场所。具体包括:农庄式酒家,公园入口处,桑基鱼塘农庄示范区,生态教育展馆,儿童撒野公园,停车场,电瓶车游览总站。

(2)生态湿地观赏区。横河镇有鸡鹅坑水库和显岗水库。鸡鹅坑水库位于横河镇驻地以西5公里处,水库面积100亩左右,是在两山之间筑起水坝,拦截而成的小型峡谷型水库。显岗水库的上游为横河,库尾为湖镇。库区约三分之二的面积位于横河镇内。显岗水库总体上呈南北带状分布,库头和库尾为平缓盆地,人烟稠密;东岸低山绵延,青山如黛,鹭鸟翔集;西岸毗邻罗浮山,滩平水阔,湾荡交错。充分利用水库的环境资源,尽量保持水库湿地景观地形的完整性和原有性状,创造最自然最原始的植被景观效果,融观光、游憩、认知于一体。

(3)亲水活动区。在水库岸边选择最佳观景处设置架空的木栈道,临岸逐渐降低,使游客视线通畅,能欣赏到水库及周边风景。野餐区采取组团的形式,依据地形设置环路贯通,在沿岸设置毛石滩,供游人休憩。茶室为游人提供休闲景观系统及遮风蔽雨的重要场所。

登山观赏区依据白马山山势设置多条登山道,并使每条登山道变成自然探访路径,野草树木注明其科属、学名及生长特性,寓教于游,同时也寓运动于游,使游客完全置身山林之中,在观赏不断变化的自然美景之时,更充分体验登山的乐趣。在该区划定帐篷营地,供户外运动爱好者露营。

乡村郊野观光区应充分利用横河的农业产业优势,让游客能绿道骑行,观赏乡村美景,还能体验枇杷果园、柑橘果园、菜地采摘的乐趣,并能品尝乡村美食,充分感受乡村的宁静。该区包括水果观光基地、农庄式酒家、乡村旅馆、自行车服务驿站等。

4、线路设计

目前,横河大多数村道都已实现硬底化,大多山地亦适合山地骑行。是户外徒步、山地骑行的好地方。以横河为圆心,白马猪头线70公里范围内及横河白马山环线为重点,邀请户外运动网磨房网的驴友为技术指导,设计多条骑行、徒步环线适宜于中、高等强度的4+2模式的户外运动,方便集结和撤退。

5、生态与教育设计

横河郊野公园设计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息放松身心的场所,还希望能通过生态示范区的设置,教育游人,为游人提供自然生态界的学习场所和体验空间,在整个公园内,我们设置了生态与教育的相关设施有:⑴生态教育展馆(横河文化馆内);⑵生态湿地示范区(显岗水库附近);⑶桑基鱼塘农业示范区;⑷生态果园(横河绿缘原生态枇杷果场);⑸自然探访路径(白马山);⑹蜜蜂园。

6、宣传活动策划

政府主导横河郊野公园整体形象宣传,动员社会公众参与郊野公园的日常维护,结合“游博罗爱博罗”系列活动,旅游局与教育局、团县委联合“走进横河郊野公园”教育活动,组织旅游志愿者、中小学生参与“郊野公园义工计划”、“企业植林计划”、“自然三步曲实践”及不同的讲座等,让大众加深对自然护理的认识,丰富郊野活动内容。

将横河定为磨房网等户外组织的活动基地,磨房每年策划有关户外活动,如越野骑行活动,野游徒步乐行活动(远足活动),山野教育活动、露营活动、野外生活体验活动、定向越野活动、农庄观赏体验活动。

7、环境保护

横河郊野公园位于城市近、远郊区,具有较大面积的呈自然状态的绿色景观区域,白马山森林景观、龙潭森林公园内瀑布、水库湿地景观、凌云阁古塔等,也包括传统农田、观光果园基地,处于原始或次生状态的郊野自然景观等。横河郊野公园以保护为主,利用为辅,打造郊野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横河自然景观区域,旨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状况,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居民提供科普教育和游览休闲的户外场所。

在园内,政府设立专门的自助烧烤场地。游客只可在政府指定营地露营和烧烤。园内核心区将实行严格的控制,禁止游客进入。

园内建立垃圾回收体系,垃圾回收体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横河镇政府补贴一定的垃圾处理经费,由各村负责本村所属区域的卫生清扫、收集、处理工作,在各村指定一块合适的区域作为垃圾集中堆放点,并每天由横河镇环卫部门派垃圾车运送到镇上进行统一填埋处理。

此外,还在开发环保、LNT教育径线路。开发环保教育径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由博罗县旅游局、博罗县环保局、磨房网等牵头指导,联合村支部和村委对本村村民进行和外来游客开展环保教育,制定《环保守则》并向村民和游客公告,内容包括垃圾分类处理、古树名木保护、有价值的文化(建筑、遗址)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植被保护、资源节约指南等。游客中心要实现对游客及村民的环保教育功能。此外,还要对游客开展LNT教育,包括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自行处理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等,真正实现走过不留痕。

参考文献:

[1]丛艳国,魏丽华,洲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9):88-91.

[2]刘晓惠,李常华.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中国翮林,2009(3):79-82.

[3]胡卫华、王庆:深圳郊野公园的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现代城市研究2004(11):63

[4]庄荣:香港郊野公园模式初探.广东园林2006,28(2)

篇10

竹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在继承古典园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民族化的园林艺术形式和现代游憩生活内容的统一。就山水创作而言,竹子公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造。北京紫竹院公园筠石苑原为公园花圃,地势平坦,造园者并没有一味地挖湖堆山,简单模仿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自然山水园林形式,而是基于引水入园和造景的需要,将地形作成缓坡和山丘,以竹、石、水面和轻巧的建筑穿插于起伏的地形之中,形成一组优雅的园林。

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应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区、园林景点和风景透视线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使景区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园既有景色的变化又有统一的艺术风格。上海万竹园规划有“竹与生活展示区”、“竹与名人展示区”、“竹品种展示区”、“竹与文化展示区”和“竹与民族展示区”等五大景区,各个景区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并且相互呼应衬托,从各个侧面体现了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了充分展示园林景点的静观和动观效果,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观赏点,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筠石苑规划有十处景点,即“清凉罨秀”、“友贤山馆”、“江南竹韵”、“斑竹麓”、“竹深荷净”、“松筠间”、“翠池”、“绿筠轩”、“湘水神‘和”筠峡“。游人沿着竹径通幽的导游路线前进,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产生一幅幅有节奏的连续风景画面。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2、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公园设计规范》中同面积专类植物园的6%。园林建筑的位置、进行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应符合竹子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能够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统一协调。竹子公园不论地处何方,都给人以身处南国竹乡的感觉,为进一步强化这种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风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为园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多为青瓦粉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体量较小,布局灵活,显得玲珑清雅,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设计为突出竹文化主题,建筑装修材料亦应多采用竹制品精心设计,如墙饰、灯具。门心板、落地花罩、漏窗花纹等都在传统作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栏杆、驳岸、台阶等构筑物亦做成仿竹竿形。获得既与环境相呼应、又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者还应借助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形式着力渲染、弘扬竹文化,营造定出富于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3、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

3.1适地适竹,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应按公园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运用种种观赏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虑与山石、水体、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谐统一,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裥环境。同时,竹子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竹子大多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2~22℃,1月份平均温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种具有特殊习性,如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等耐荫性相对较强;黄槽竹、早竹、金镶玉竹等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北京露地过冬;刚竹、淡竹等可生长于微碱性的瘠薄土壤……在气候不太适宜的地区应用竹子,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小环境,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能采用喷灌则效果最佳。

3.2师法自然,营造竹子景观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竹林群落是竹子造景的艺术创作源泉,竹子公园应师法自然,种植设计以竹林为主要配置方式,竹林景观在城市公园中宜与草坪结合,形成竹林草坪,营造清静幽深的园林植物空间。竹林草坪如能结合微地形和溪涧曲水、自然山石驳岸,则更添城市山林、返朴归真之野趣。竹林中开辟小径亦是竹林景观设计的常用作法,古典园林的竹里通幽艺术手法在安静休息区依然适用,参照公园游人容量,竹径的宽度应在0.9-2.0m之间,为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竹径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力求变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同时避免过度曲折,矫揉造作。如果竹径较长,可在中间开辟若干开敞空间,奥旷交替,以避免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竹径可用宿根花卉镶边,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竹径的铺装如能取古人竹子绘画的笑意,拼成竹子图形,则进一步促进了园林创作意境的延伸。

3.3寓情于景,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竹子景观

竹子作为配景,与建筑、山石、水体、其它植物等造园要素的配置要相互因借、扬长避短。竹子与园林建筑配置时,应让建筑立面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充分地表现出来。根据园林建筑的高度和体量特征,一般选用中小型观赏竹种,江南园林常用的有孝顺竹(ambusamultiplex)、紫竹(Phllostachysnigra)、斑竹(Phllostachysbambusoides)等等。倘若园林建筑的抱角、蹲配等置石相结合,缓解、软化墙角廊隅的生硬线条,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同时注意加强建筑的基础种植,一般选用小型丛生竹作矮绿篱,如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菲白竹(Arundinariaargenteostriata)、铺地竹(Arundinariafortunei)、阔叶竹(IndocalamusIatifolius)、矢竹(Pseudosasa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等等。

假山石和雕塑一般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亦可用地被衬托雕塑的线条和质感。水体的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对于溪涧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驳岸,宜配置小型丛生竹,如箬竹、阔叶箬竹、大明竹(Arundinariagramineus)等等,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协调统一,同时竹与石的色彩、线条、质感对比大大丰富了驳岸的装饰效果。对于大面积水体的缓坡驳岸,适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观,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对比,增加了竹林景观的空间层次。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主要适用于小型园林空间,如盆景园等各种“园中园”,此类园林空间一般采用自然式布局,粉墙青瓦,花街铺地,建筑风格朴素淡雅。在服从空间环境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借鉴“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竹石小品”等造景手法,竹子景观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简远、疏朗、雅致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因竹成景,以竹为主,追求清静幽雅的园林创作意境。在服从公园竹子景观总体布局的条件下,竹子亦可与其它植物配置组景。古典园林竹子造景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配置模式,如“三益之友”、“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在竹子公园不可缺少,亦可制作成花台或大盆景形式。南京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富于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现代园林竹子造景更应师法自然,竹子公园除应保留原址的古树名木外,竹林景观应形成人工栽培群落,尤其选择观花或观果类下植被,如毛竹林下可配置杜鹃、油茶、

柃木、紫金牛、珍珠莲、新木姜子等等。

4、小结

4.1竹子公园的总体规划应强调突出竹文化氛围。

竹子公园的地形改造要师法自然,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竹林景观为特色。竹子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要充分挖掘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资源……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年,最好选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应体现朴素、淡雅的南方建筑风格,以营造出体现南国竹林风光的园林空间。

4.2竹子地被和竹子绿篱在竹子公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竹子地被常绿阔叶,景观效果优于一般地被和草坪,可设计成大面积图案式景观应用于水边缓坡等视野开阔的园林空间,突出表现竹子的群体美。竹子绿篱以自然式为主,其独特的姿态和质感给人以崭新的感受,亦可按特定主题做成整形式绿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