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项目范文
时间:2023-03-17 05:2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项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自我预热阶段
笔者利用寒假先进行热身准备,于是去图书馆准备借几本与物质结构有关的书。在学校图书馆化学部分寻找翻阅了很多,却找不到适用的材料,冥思苦想一番后才突然意识到应该去图书馆物理学部分找找,因为化学是在16世纪到17世纪才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而笔者要找的关于分子原子等的科学史料也比较集中在那个时期,更多的是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书顺利地找到了,真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整个寒假笔者就将自己浸泡在科学史、原子、分子的世界里,那是一个科学研究大展魅力的阶段。当科学家们提出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的假说后,他们在各自熟悉的实验领域进行了严谨的科学实验论证,无论是多种途径获得氯化银的相关测定,还是专门热衷于气体研究的实验,依据当时的认知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想取得突破真是困难重重,科学家们的严谨态度和聪明睿智总是成为突破真困难获得令人惊喜成果的利器,那些实验及推理成为重要的科学论据。作为读者,笔者经常会被科学研究获得的成果激励着,被那段科学发展的历史吸引着。当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并被大家都认可了以后,盖・吕萨克试图用他的气体实验结论给原子学说增加实践证明,但是他在用原子论与他的实验结果对接后却发现了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直到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模型假说,才较好地弥补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并解释了原子学说与盖・ 吕萨克的实验结论之间的关系。阿伏伽德罗虽然提出了分子模型假说,但是他没有实践证据,同时也受到当时电化二元论等W说的影响,使得他的分子假说在过了半个世纪――在他去世后才被科学界公认。科学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发展着,丰富多彩的思维创新、睿智精彩的实验寻证、逻辑严谨的推理分析……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享受一场思想创新的盛宴的过程。
为了对项目学习有更多的认识,笔者利用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学习了有关项目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示范等内容。
二、编写阶段
尽管有了自己寒假期间的准备,但是当进入编写阶段时依然被大量的资料和信息砸得晕头转向,要想将科学发展史作为本项目的一条暗线,首先我们要梳理清楚这一段科学史中的时间逻辑、科学发展逻辑,然后从中找出适合初中学生理解和应用的线索,再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仅仅是梳理时间逻辑和发展过程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尤其是构建分子模型这部分,在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前后的那段时间里,对于物质组成的研究分别从元素和微粒两种角度提出了许多学说。基于定量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结论,从而出现了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等物质定量研究的成果。这是以研究组成元素为基础提出的学说,也为科学界建立明确的微粒观提供了有效的实验结论。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后很快就被科学家们所接受,并纷纷用原子学说来解释自己科研领域中的问题。而道尔顿的原子概念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分子概念。最初我们的设计是将科学史中的这一段研究历程作为构建分子模型的背景,但是在我们提出这样的方案进行讨论时,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马上就发现了问题:这样的思路对于初中的学生太难。为使学习线索更清晰简洁,便于学生使用,决定将元素部分与微观粒子部分拆分开来,与元素相关的内容放在本项目的任务3中。有了这样框架性的指导思想,并通过讨论选择了以“认识水”作为构建分子模型部分的活动载体。活动设计中将水中元素组成的研究拆分出去,只保留了人类认识水的微观构成部分的内容,并依据科学史为背景设计了阅读、实验探究、模型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科学史料中获得感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科学结论,通过分析推理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再结合模型模拟达成对水的微观结构的认识及形成分子模型的认识。经过编写、修改、试用等过程,就有了现在项目三中构建分子模型部分的内容。
后续的构思编写过程中我们继续沿用了以科学史为背景线索设计教学内容及活动,模拟再现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以活动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和扩展等思路。从教材编写的思路到项目中各个任务的名称,再到每个任务中的活动及活动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活动素材的选择、活动的组织方式等,每一部分的定稿都是经过团队细致讨论、反复推敲、多次整合修改并试用等环节。
三、试用过程
在项目三的构建分子模型部分教材编写思路明确之后,我们就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进行了试用。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后访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信息,有些是证实了我们的预测,还有些信息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通过实践,最大的收获是证实了我们的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深入思考的。有了这样的实践过程,我们的后续改写就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和想法。在山西的试点学校观摩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试点校本校教师的试用和葛继宁老师的示范都让我们收获很多。在观摩过程中,我们能更真实地感受到教师对新教材的困惑,试用教师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最初曾经有过的困惑。葛继宁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让我们理解了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灵活应用是教材活化的重要环节,领略到优秀教师驾驭教材的高超技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同时亦深感钦佩。学生对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由活动引发的思考和交流也非常充实活跃。由此,更加有了自信,更加相信这样的教材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除了项目三以外,在我们学校笔者还利用选修课的机会试用了教材中的开启项目之旅和项目一的全部内容及项目二的大部分内容。体会有如下几点:
1.活动是亮点,所有的活动都很吸引学生,学生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之后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活动就像珠子一样被教材内容的线串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学科魅力。
2.教师在理解和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认识和思路需要有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既需要内动力的驱动也需要外力的助推,能参与到其中的教师都具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学生是受益者,虽然观摩的课堂只是各个项目的某个课时,但是可以从中明确地感受到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维被激活,尤其是在分析讨论和课后访谈中能够感受到学生不同于平时的学习的思考和表达。
四、收获感受
这套项目学习实验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理念完全不同。这套教材中,如果将认知线索和知识体系比喻为网,而其中的活动就是网上结点处的珠子,利用任务驱动,学生顺着一定的思路线索去学习探索,在认知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活动辅助学生生成符合其思维发展特点的知识生长。这样的编写思路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以思维活动推动知识认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长远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篇2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法成功引入职业教育改革后,受到普遍关注。鉴于目前高职高专中综合化学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本文讨论了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高专综合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综合化学实验;项目教学法;实践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实验教学是培养化工人才的必需环节,实验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特殊且重要。传统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以物质性质或某一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应用性,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1]。综合化学实验是把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方法加以归纳、分析、渗透的一种实验形式,专业覆盖面广,实践性和综合性强。对于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高专而言,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首要目标。探索综合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及实验内容,对推进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生论文(设计)是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环节,笔者在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基础操作技能也很娴熟,但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遇到综合性、研究性问题时仍不懂从何处入手,综合应用实验技能的能力差。长期以来,化学实验课被看作理论课的附属品,考核要求比理论课程低,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实验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验,低年级阶段做基础实验,高年级做专门实验,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现代化学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展到了掌握将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应用的人才[2]。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存在必须要被突破。综合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的有力手段。开设综合化学实验课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课程学习中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前沿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更加科学完善。
二、项目教学法在《综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实验教学方式是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Learning,PBL)要求教师根据各学期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适时安排实验教学计划,制定和设计项目课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工作的方式加以实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教学过程中体现了项目教学法的鲜明特征:①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②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③以“任务”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学习目标;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和评估构成了项目教学法的四要素。项目教学法的四要素,每个步骤在教学目标、能力培养、工作方法和完成时间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不再针对一个具体的知识内容来组织教学,而是针对一个项目课题设计教学方案,知识点的灌输传授不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对学生学习行动的引导、辅导、协助、监督成为教师的工作重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书本、教师、互联网等途径主动寻找信息,按照方案实施。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入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学生视野,例如引导学生思考经营、技术、环保及售后服务的诸多因素,使学生在获得完备知识的同时具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
三、项目教学法在《综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示例
下面以黄酮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为例,说明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具体步骤。
1.项目设计背景。
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3]。广西桂林在天然产物提取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关企业众多,目前桂林辖区出口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有3家,其中有国内植物提取行业领军企业、国内植物提取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桂林辖区出口的植物提取物产品以罗汉果为主,另有很多其他植物的提取物,如红景天、枸杞、葡萄籽、石榴等。该项目以此为背景设计了这样的项目情境:某植物提取企业计划开发广西甜茶,从广西甜茶中提取分离具有抗氧化性的物质。围绕这一目标而产生的相关工作包括:查阅现有文献确定广西甜茶含有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种类及含量、确定目标分离产物在甜茶各位的分布情况以确定采集部位、确定提取分离路线并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含量测定、确定中式方案、在中式车间进行试验、撰写实验报告。
2.项目教学组织。
项目教学组织是项目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4]。项目教学是以小组协同工作完成项目计划,实验小组是主要的组织形式。为确保项目活动的开展和形成成员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组,在学生自我分组的前提下,教师要发挥协调作用,对组员进行微调,将不同能力、不用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便于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例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微调,平均分成5个小组,实验中他们的实验对象将分别是甜茶的根、茎、叶、花、果。
3.项目教学任务。
在分组完成后,分组进行讨论,明确小组的具体工作任务,小组组织填写由教师发给每个小组的项目任务书。对文献收集整理、实验路线方案设计、实验试剂药品的准备、分析测试的协调与操作等工作进行分工协作。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开展实验,自己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树立了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信心。
4.项目教学的实施。
项目教学的关键一环是项目教学的实施。在项目教学实施中,各小组围绕着项目任务自主地开展活动,在角色分配、文献收集整理、实验路线方案设计、实验试剂药品的准备、分析测试的协调与操作等工作上进行分工协作,除了各司其职外,更多的是集体讨论、协同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进行全程指导,掌握进展情况,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并且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提前做好提供相应资源的准备,比如实验原材料的准备应在项目布置前准备好,在对开放实验室、科研实验室、中式车间、网络资源等的使用上给予支持和协调。
5.项目教学的评估。
项目教学是对项目任务完成的总结,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验,也是对教学效果的衡量。成绩考核应是学生自我评价应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完成项目任务进行自评,接着是组内互评,再组间互评,最后由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评估。在此环节中,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对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点应给予肯定,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改进。
四、结语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题组在近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发现,使用项目教学法使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锻炼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统筹管理的能力,这是真正适用于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方法。如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需要课题组继续去研究和探索。
作者:湛志华 薛茗月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与药学系
参考文献:
[1]倪聪奇.浅谈项目化教学在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118-120.
[2]郑榕.小议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4,(03):40-41
篇3
关键词:基础化学 教学改革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90-01
当今社会,参加高考的学生逐年下降,而大学的招生人数没有下降,因此,我们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也在逐年下降,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和学习兴趣也在下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愿意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创新技能、与人合作、自我提高等现代职业要求的核心能力?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我们面向大一新生的基础化学课程迫切需要改革,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改变为技能和能力传授。因此,我把基础化学课程与高材专业相结合,进行项目化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掌握化学相关知识和技能。
1 课程设计
1.1 项目设计思路
依据实用性、典型性、可行性等原则,对教学项目(产品)进行精选,教学项目选择了典型的两种高聚物产品聚氯乙烯(PVC)、丁苯橡胶(SBR),这两种高聚物产品涉及了高聚物应用的二大主要领域(塑料和橡胶)。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分子材料,进而学会和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工业产品的检测、分析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2 课程内容设计
以扬子塑料厂、南京锦湖轮胎有限公司(高新工厂)、高分子材料实训中心和基础化学实训中心为依托,根据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后续岗位操作所需要的能力,编制方案,设计课程的两个项目,两个项目之间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相互联系贯穿,具体见表1。两个项目的设计渗透着本门课程的知识目标,贯穿着本门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3 课程目标设计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完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简单实验装置的组装及使用,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及其产品的检测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高度责任意识,为其在高材专业的后继学习及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化学知识、化学技能。
1.3.1 能力目标
能进行甲烷、乙烯、乙炔等简单有机物的制备及性质鉴定;进行回流、蒸馏、过滤、重结晶、萃取等操作,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合成、纯化和精制;能正确进行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等玻璃仪器的操作,会正确处理和评价实验数据及结果;能正确使用分析天平、烘箱、干燥器等仪器,会对仪器进行基本维护;能操作分光光度计,会用分光光度法对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组分的含量;能操作气相色谱仪,会分析所测的色谱数据并给出结果;能操作膜渗透压计,会测定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1.3.2 知识目标
了解烃和卤代烃的物理性质,理解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相关理论,了解物质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掌握烃和卤代烃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理解回流、蒸馏、过滤、重结晶、萃取的基本原理,掌握其操作步骤;了解含氮有机物的分类及物理性质,掌握胺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包括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掌握滴定分析中的误差类型、减免方法及有效数字的记录与运算;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测定方法;了解气相色谱仪的结构和基本原理,掌握气相色谱图的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方法;了解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的意义和方法,了解渗透压的产生的原理,掌握稀溶液的两个定律(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及稀溶液的依数性相关理论。
1.3.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人协作的能力,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安全、环保、节约意识,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
2 考核方案
整个课程考核内容由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课堂纪律和作业情况。项目考核成绩占50%,按照没有完成、基本完成、完成较好、完成很好四个档次给分。项目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资料查阅、小组讨论表现、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作风、实验纪律、实验报告、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期末试卷成绩占30%,采用开卷形式,主要是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应知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 赵玉娥.基础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2004.
[2] 张正兢,曹国庆.基础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2007.
篇4
在讲授新知前,有必要对以往学习知识作必要的回顾,承前启后,让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连贯性,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首先请学生回忆溶液的质量分数,让他们自己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相关知识。为了突出职业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设置了“连线职场”环节,请学生解读南京秦淮河水质污染检测报告,他们对水质报告中的质量浓度不理解,从而引出质量浓度的学习,接下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请他们观看白酒的标签,解释白酒度数的含义,从而引出体积分数的学习,最后向学生重点讲解生活生产中使用最多、最重要的物质的量浓度。通过回忆复习、连线职场、走进生活、重点讲授这样的方式把表示溶液浓度的四种方法在职业情景中、生活情景中做了介绍和学习,这样就把把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生活化的向同学们做了介绍。化学知识生活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问题探讨、演示实验
学生完成了理论和知识学习,已然跃跃欲试,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走入实践教学过程。首先请学生讨论如何用硫酸铜固体精确配制100mL0.8mol/L的硫酸铜溶液?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当时设计的配制方案有两种:方案一:用量筒量取100mL水,把固体溶到水中即可;方案二:把固体放到烧杯中,加水至体积为100mL。这两种方案都有缺陷,教师不应急于给学生正确的修正和答复。师生可以开展活泼的互动,引发学生对方案进行讨论,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学生自己认识到两种方案都有缺陷,从而引导出精确配制溶液的方法。这样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精确配制溶液的仪器和方法。具体的操作还应由教师操作示范。本模块的重点知识学习,主要是以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为代表,采用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对重点和难点步骤学生专项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是计算,要求学生能正确计算;第二步是称量;第三步是溶解;第四步是转移,要用玻璃板引流,其操作是本模块的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的是先请学生观摩,同时请学生就这个步骤先模仿操作,做好学生操作失败的准备,从而突出本模块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第五步是洗涤,选用配制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就是为了要学生清楚的看见溶液转移后烧杯里残丢的溶液,必修要洗涤三次以上;第六步是再转移;第七步是定容,凹液面的最低处与视线相切;第八步是混合均匀;第九步是装瓶贴标签。整个配制溶液的过程和步骤是本模块的教学重点,为此要讲解精细,示范到位,重点难点环节要单步训练。但配制溶液的步骤比较多,初学者要记住还是有点难度,可以设计了一副对联来帮助学生记忆:上联:一算二量三溶四冷五转移,下联:六洗七加八定九摇十装贴,横批:精确配液。帮助学生记忆配制一般溶液步骤,从而再次强调本模块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培养技能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是高职教学重要目标。一般溶液的配制实训,是本模块的核心内容,学会动手配制一定溶液浓度的溶液,是本模块最重要的技能目标。教学中,必须明确训练内容,采取有效训练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首先,明确技能训练的内容。可以设置三个任务:①配制500mL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②用固体硫酸铜配制100mL10g/L的溶液。③用0.5mol/L的盐酸溶液配制体积分数40%的稀盐酸。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分析不足之处,一人配好后相互交换任务。学生训练分为自我训练和相互训练:自我训练即是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每位同学独立相互交替的完成上述三个任务;相互训练是学生在观察同组同学操作的同时,进行分析和相互评价。教师在此时必须认真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如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配制过程不明确,转移溶液时有溶液洒在外面。此时教师绝不应该过分批评和职责,应鼓励他们大胆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正确操作,通过微笑和注视来带动学生、感染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如不会计算,不会动手操作,组内不会合作,要及时点拨,给予指导。教师可以对于操作非常规范的或不规范的同学拍下视频,作为示范表扬和指导改正的例证。教师对学习有难度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外采用单独辅导、开放实验室等方式,是学生共同达到学习目标。采用综合实训的形式,让学生能走入真实的职业环境,对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协作,通过全程摄像,约束学生言行,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突破教学难点。
四、提优展示、点评总结
教师通过前面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巡视,发现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分别进行现场配制和讲解展示。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反应出了阶段性训练成果,也会暴露出训练中的共性不足,便于教师及时指出和点评,也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和创新。在展示阶段,教师还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在操作过程中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操作不当突发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处理突发问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本模块的总结可以设计一个“大家来找茬”的环节来总结本模块,抛弃传统的以语言作归纳总结方式。首先请同学来看看自己实训中操作的视频和老师操作的视频,找出操作不规范的地方。这样设计意图是:通过老师有意设计实验操作中不规范,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很好地对本模块的重点知识进行了总结,通过学生观看自己实训操作的视频,纠正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再次突破本模块的教学难点。学生也获得了本模块以及本课程学习的要点,那就是要理论学习要耐心、模仿练习要专心、技能训练要细心。
篇5
有需要才有动力。信息化学习的需要来自学生阅读与观察中的问题。比如说,笔者在尝试项目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观潮》时,学生提出了“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呢”“别人是怎么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我想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它到底是不是如作者所写的那样壮观呢”等问题。这些问题,《观潮》一文是解Q不了的,需要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查找相关资料才能解决。所以,学生提出问题很关键,首先说明学生在阅读时思考了,其次说明学生想了解更丰富多彩的学习资讯,再次说明学生具有信息化学习的动机需求。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多给操作锻炼的机会
当学生有了教材文本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不是笔者动手去给学生查找资料,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机会多了,慢慢就会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可靠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速度慢些,锻炼次数多了,熟悉了,能力提高了,速度自然会快起来的。另外,为了方便学生操作实践,在进行项目学习时,时间可以灵活安排。有时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需要动手上网查找资料并整理资料,方便展示;有时是在讨论交流中需要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有时是在课后深化学习中需要上网查找资料,整理作品等。
三、适时指导与示范
在项目学习中,学习成果比较丰富,有的也比较复杂。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索,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要陪同指导,甚至示范操作。有时候,在教师看来不是新东西,但学生没有接触过,究竟怎么操作,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再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师生共同面临的新东西也多,教师需要学习在先,体验在前,这样学生需要帮助时,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和示范。
四、多展示,多交流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多是分组学习的。在一个班里,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注意把信息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成为小组里的“信息化学习专家”,带动其他小组成员掌握信息技术。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进行信息化学习展示与交流,让各层次的学生分享信息化学习的经验,让每个学生在展示交流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会更积极地开展信息化学习。
五、及时评价
项目学习非常重视过程评价,信息化学习作为一项学习技能,自然是项目学习的目标之一,也应是评价对象之一。对于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表现,教师要及时评价反馈。有的学生需要教师提醒才会进行学习,而有的学生却能主动地开展学习,所以,教师要及时、公正地进行评价,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力量,促使学生持续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最终让学生都真正成为信息化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要分出优劣。
六、学科整合
项目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跨学科。在笔者的语文课里,有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教学生信息技术,而在笔者的信息技术课里,有时却是在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将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整合。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学生学得有趣有意义;语文课,学生学得更丰富,更有实践性和探究性。语文课也好,信息技术课也好,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完成项目主题。通过项目主题,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项目化教学设计;高职护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07-02
随着国家新的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颁布和实施,高职教育被定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面向临床、素质为主、应用为先、全面发展”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决定了《生物化学》这门护理专业的基础学科,应当根据课程特点和护理岗位的职业要求,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创新改造,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生物化学》课程的项目化改造,不仅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注重专业、技术和实践等专业能力的训练,更要求通过课程改造的实施,培养学生在具有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订计划、决策和管理、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本文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并结合我院试行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通过专业调研和教学思考,分析医院护理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职业能力逐项分解成胜任工作的专项能力和技能,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从护理工作中收集任务,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通过项目化实施,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以期作为衡量专业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尺。
一、课程设计原则
从生物化学学科性质上看,《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较强、基础理论较深的课程。但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却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门课程自身抽象性较强,不少学生感到难懂、难学。尤其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点多,课时设置又少,特别是对一些高中文科班考入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难度更大,这就迫切要求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本门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出发,将护理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与《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制定出与真实工作环境更加贴合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定位是将概括性的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化,使之成为有教学实际操作意义的“行为指南”。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学习后,能够对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机理进行分析,逐步建立对代谢性疾病的肝功能、血样及酶学等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解读的能力,解释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分析代谢性疾病与酶、肝功能等生化指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化角度探索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机理,从而较好地配合医疗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在通过对护理岗位能力的分析后,获得以下三大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指出六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②正确解读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③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正常范围;④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意义;⑤分析六类代谢性疾病与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联系;⑥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机理;⑦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病情变化的生物化学机理;⑧能举例说明生物化学知识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应用;⑨能结合生物化学知识对日常护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①了解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功能的关系;②熟悉酶的作用特点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③掌握常见中毒与酶、生物氧化的联系;④掌握脂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⑤掌握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⑥掌握糖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⑦熟悉肝脏在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素质目标。①通过对临床病案的汇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②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形成对综合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的习惯,加强职业认同感,体验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③通过对代谢性疾病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的解读,树立实事求是、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④通过解释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锻炼护患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⑤通过分析代谢性疾病与生物化学指标的内在联系,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习惯;⑥通过对病案和化验报告单的认识,体验数据和外语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⑦通过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变化和诊断治疗生物化学机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⑧通过认识生物化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锻炼评判性思维和合理推断能力。
三、项目内容设计
学习项目内容设计是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行为手册”,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设定具体任务将三大课程目标融会于实践操作,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齐头并进。
根据分析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及相关课程间的知识结构,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针对课程特点,结合护理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生物化学的要求,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特点,精选课程护理专业针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项目分为A线项目和B线项目,A线项目主要在课堂上开展,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B线项目则是在课外开展,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在A线项目下又分为入门项目(急性中毒患者生化机理分析,8学时)、主导项目(糖尿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及综合项目(肝胆疾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3个子项目。
教师借鉴其他课程项目化教学经验,根据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学习逻辑,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所熟悉的信息和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病案解读指标确定指标分析(实验)病机分析后续拓展6个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每个子项目的设计都按照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程主要内容、相关支撑知识、相关的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并以项目成果作为佐证材料。以下是参照表1对子项目1.1进行的设计举例。
四、项目内容实施
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整体课程有个鲜明的印象,对课程充满兴趣。具体设计如下。
1.教师和学生相互介绍与认识,告知学生联系方式(QQ、手机、微博)。
2.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门课程为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介绍本门课程的总体安排、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强调以“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说明本门课的考核方式,如不能达到项目考核要求就不能成为人民医院护士,延长考核期。
3.情境设计:假设本班为乐山人民医院病房会议室,全班学生按4~6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人),教师为护士长,学生为护士;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查房,查房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完成任务书。
五、项目内容评价
本门课程采用项目考核法,即强调过程性考核。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对项目的验收进行结果考核,考核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组成。对完成项目的每个过程都要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期末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各类考核都设计有详细的考核指标和评分表。
六、结语
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教学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较早地体验到职业工作过程,熟悉护士工作流程,掌握岗位工作技能,成为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今后从事护理岗位工作打下了基础。
生物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在实践中对教与学的能力提高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深入探讨,不断总结,才能正确并更好地运用项目教学法指导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针对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实践仍存在一些阻碍,可以从如下方面改进。
首先,多数护理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缺乏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在采取项目化教学初期,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的现象。因此,教师在项目化教学前,必然需要在课外时间开展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激发学习积极性,并在平时对学生的训练中,不断修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让学生“有意愿”的完成项目化教学的任务,愿意在学习中提高自己。
其次,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在图书资料或网上资料的信息搜索和反复筛选时,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样既降低了效率,又使结果与目标相去甚远,同时,在反复筛选资料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厌学”情绪。如何通过指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共同进步是有效改进和完善项目化教学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凤玲,何金环,潘春梅.设计生物化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5-47.
[2]邱秀芹,赵学芳,胡鹤娟.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课程改革[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0):3026-3027.
[3]黄泓轲,杨华.高职护理生物化学课程项目化改造初探[J].课改前沿,2013,(7):212.
篇7
关键词:水泥化学分析 常规项目 测定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 TQ17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化学分析检验的目的是利用可靠的、简便的方法和灵敏度高的仪器设备,将样品中的有效成分和有害有毒成分快速测定出来,并能准确地进行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为卫生监督和卫生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而化学分析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测试结果准确无误的一种重要手段。化学分析检验数据质量保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是不够的。检验室质量控制保证还应该是有科学的管理水平,完善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仪器设备和检验人员技能素质的综合体现。检验数据的失真,可以引起评价结果的失误,亦说明科学管理中的失控,最终将导致整个监督监测工作的失败。因此必须保证化学分析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水泥成分的主要测定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SiO2的测定可分为容量法和重量法,重量法又因使硅酸凝聚所用物质的不同分为盐酸干涸法、动物胶法、氯化铵法等,本实验采用氯化铵法将试样与7-8倍固体NH4Cl混匀后,再加溶解分解试样,HNO3氧化Fe2+为Fe3+经沉淀分离、过滤、洗涤后的SiO2・nH2O在瓷坩埚中于950℃灼烧至恒重。
如果不测定SiO2,则试样经HCL溶液分解、HNO3氧化后,用均匀沉淀法使Fe(OH)3、Al(OH)3与Ca2+、Mg2+分离以磺基水杨酸为指示剂,用EDTA络合滴定Fe,以PAN为指示剂,用CuSO4标准溶液返滴定法测定Al,Fe、Al含量高时,对Ca2+、Mg2+的测定有干扰,用尿素分离Fe、Al后,Ca2+、Mg2+是以GBHA或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若试样中含Ti时,则CuSO4回滴定法测得的实际上是Al和Ti的含量。
其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实验中溶样时加入浓HNO3 将Fe全部转化为Fe3+,滴定Fe时,必须注意温度和酸度,温度低、酸度大,Fe络合不完全,结果偏低;温度高、酸度小,Al 易络合产生干扰,使Fe的结果偏高。实验中滴定Al时采用PAN指示剂,由于PAN与EDTA的络合物的水溶性较差,因此CuSO4回滴过量DETA时加2滴乙醇可以增大其溶解性,并应趁热滴定,如果温度降为80℃时滴定,温度降低使置换速度放慢,滴定终点判断不准确,可能会出现反终点现象,应先测定结果,因此加热至沸1min后趁热滴定。
二、 试验的基本要求
1、试验次数与要求。每项测定的试验次数规定为两次。用两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
2、水。本标准所用的水为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水泥净浆流动度、水泥砂浆减水率除外)。
3、化学试剂。本标准所用的化学试剂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分析纯化学试剂。
4、空白试验。使用相同量的试剂,不加入试样,按照相同的测定步骤进行试验,对得到的测定结果进行校正。
5、灼烧。将滤纸和沉淀放入预先已灼烧并恒量的坩埚中,为避免产生火焰,在氧化性气氛中缓慢干燥、灰化,灰化至无黑色炭粒后,放入高温炉中,在规定的温度下灼烧。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
6、恒量。经第一次灼烧、冷却、称量后,通过连续对每次15min的灼烧,然后冷却、称量的方法来检查恒定质量,当连续两次称量之差小0.0005g时,即达到恒量。
7、检查化学物质(Cl-)(硝酸银检验)。
按规定洗涤沉淀数次后,用数滴水淋洗漏斗的下端,用数毫升水洗涤滤纸和沉淀,将滤液收集在试管中,加几滴硝酸银溶液(5g/L),观察试管中溶液是否浑浊,继续洗涤并检验,直至用硝酸银检验不再浑浊为止。
三、水泥质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1、质量控制的意义
水泥生产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无论哪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将影响全球,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水泥工厂。为了确保在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正常计划的过程指标必须严格,全面的生产过程中的必要的控制和管理。因此,由于水泥生产过程中,原燃料的化学成分,生产条件经常变化的,必须是从原料进厂,要进行严格的检查破碎开始到半成品(生料,熟料等)按照工艺指标,水泥成品,严格的质量控制一环扣一环。不只是从这一方面,还有许多需防护,避免失误。比如在思想,观念和方法的全面质量管理,,认真和负责的工作。消除异常波动;这样便保证了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实现高品质,高产量,低功耗,节能,环保,安全和清洁生产,使提高员工的素质,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质量控制的任务
1)原材料质量追溯控制
水泥的质量虽然与水泥的设计配合比有关系,但是生产水泥的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水泥的质量,所以对于水泥生产原材料的质量追溯控制是进行水泥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建筑工程不合格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发生了一些惨剧,这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也为国家带来了经济损失,更直接影响到了建筑施工单位的形象以及信誉,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障碍。而这些质量问题的形成因素主要就是材料质量的不合格,一些施工单位盲目地追求企业利益,致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与不顾,他们经常以次充好,用那些价钱低但是强度也非常低的建筑材料,这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质量问题。在水泥的生产中,因为涉及到原料的进场,所以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在这个环节中谋利,选择价格低的原料来降低水泥的生产成本,然而这样的做法同时也造成了水泥质量的不合格。企业的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原材料的进场进行严格地质量检验,做好原材料的质量追溯控制工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水泥质量控制的任务。
无论从那里购买各种原料,必须符合相关的技术条件。进厂,它应该是合理堆放,分别隔离,清晰的标志,坚持第一次测试后,再利用;不合格的原料进厂的情况下,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转介,决定是否使用。同样地,不良的半成品产品,也不应该继续进行到下一步骤。
2)生产设备的控制和维护
设备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程序,按照行业要求,具有良好的设备,管理设备,坚持定期检查和维护系统,生产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不断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充分发挥设备的性能,和高的产量和质量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关键流程和关键生产过程的控制
生料均化,配料,原料准备和同质化,熟料烧成,水泥制成的同质化,水泥厂,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生产工序。这些职位必须配备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重要的工艺参数,增加检查频次和管理和监督。
结术语:通过对水泥化学成分检验工作的研究,发现对于水泥质量的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水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如果水泥的强度指标达不到设计的许用荷载,就会导致建筑的质量不合格,这会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从人民出发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做好水泥质量的控制工作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中化学项目教学法及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1.高中化学项目教学法
高中化学项目教学法要以教学项目为研究课题,以教学理论为基础,对项目合作进行指导.教师在进行项目教学之前,要把教学项目给学生解释清楚,适当情况下,要向学生做示范,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小组围绕项目展开探讨研究,各小组根据教师的引导对教学项目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中寻找答案,解决提出的问题,之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总结项目学习的成果.教师在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要先让学习掌握理论知识,根据理论知识的知道,再进行项目学习,教师要加强引导,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知识迁移,构建知识体系.
2.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和学生沟通少.教师授课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关心学生的实际情况.上课时教学目标不明确,让学生抓不住重点.课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在旧的教育传统下课堂教学呆板、僵化,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没有兴趣.而教师却为完成教学任务在不停的讲课,学生的吸收成绩却不如人意.第二,学生自主意识薄弱,自主能力差.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传授什么就学什么,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的行为意识里也没有产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认为教师讲的就是要学的,不会再去寻找学习的机会,开拓眼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二、高中化学项目合作式教学的应用措施
项目教学法具体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一项教学项目活动.高中的化学教学方式也引进了项目教学的方法.根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高中的化学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学讲授为主,而是转变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记忆知识,更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1.设置化学学习项目主体,划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化学教学是高中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接下来就通过“溶液配制”的例子对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进行介绍.
比如,设置“溶液”研究的学习项目,首先,教师要想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础知识,教师想做配制溶液的示范,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配制溶液,如何把握溶液的浓度,通过项目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其次,对项目学习的课时进行安排,最好为2到3个课时.然后进行项目学习活动之前的准备,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知识掌握速度等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体现学习小组之间的优势互补,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放在一起,性格开朗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放在一起,教师尤其要注意分组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每个小组不要超过10个人,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在小组中安排一人协调小组之间的关系,便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最后,在项目实施阶段.根据教学项目的设置,先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进行学习,通过学生讨论阶段之后,教师要制作课件,将项目教学的资料等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去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教师要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提出观点,并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2.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开展学习兴趣互助小组,增加对化学科目的学习乐趣,保证在进行项目合作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从合作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在进行项目合作式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篇9
关键词: 高校生物教学 项目教学法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种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MBA教育中应用广泛。在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要求怎样做就怎样做,就像照着菜谱做菜,部分学生们只知道照着实验指导书一个又一个步骤地往下做,下了课,出了实验室什么都不记得。
2.在上实验课前没有安排任务导致做实验的目的性不强,缺乏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老师会在学生到了实验室之后,将本次实验课的内容、目的、原理及步骤做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由于课上时间有限,老师不能讲得太详细,这样必然会导致部分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在目的不清、原理不明的情况下,糊弄了事,简单做做,交份从别人那里抄来的报告就算做完一个实验。
3.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所选取的实验大多数都是验证性的,也就是按照已确定好的方法,得到事先已预知的结果。这类实验可以安排,也有其必要性,作为基础性的实验应尽量安排在前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但不能占太多的比重,否则学生会对实验课失去兴趣,没有好奇心,每做完一个实验,学生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4.传统的实验教学仅局限在课上2―3学时的时间,学生之间没有优化组合,缺乏合作,不能互相之间取长补短。在本科教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从而为他们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项目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以理论教材为基础,精心选取实验项目。人的学习是分层次的,接受知识和经验是一个层次,消化和整合知识经验是另一个层次,而运用所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更高层次。实验项目的选取也要分层次,以培养基本技能为目的的验证性内容应占三分之一,以运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综合性实验应占三分之二,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解所学理论原理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
2.组建高效率的项目小组,在人员方面要做到优化组合。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如有的学生善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在实际操作方面弱,而有的学生虽然学习不是很用功,但他们思维活跃,新点子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也有的学生独立操作困难,但他们能很好地与人合作,在组建小组之前,老师要在课代表的协助下对学生的状况全面了解,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从性格及能力方面做到优化组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开拓了知识面,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3.建立合理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由完成项目的效果直接决定,每个任务的完成都要经过老师的验收,最终成绩由各个项目的成绩累积而成。成绩的评定要公平、公正,以激发组员和小组团队的学习兴趣,研究动力和创新活动为目标。
三、项目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可以采用如下几个步骤。
1.设计与现实相关的项目实例,创造理论与现实相接近的环境,激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兴趣。如传统教材在理论学习了维生素的内容之后,在实验课中安排了定量测定蔬菜水果或松针的维生素C含量,内容很平淡,没有挑战性,也引不起学生多大的兴趣。但如果做这样的改变,以项目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在大学校园里有多种松柏科植物,这些松柏科植物又是不同树龄,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对校园内的松柏科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比较不同品种之间,不同树龄之间叶片维C含量,进一步查找资料,论述其营养及药有价值。
2.项目小组在通过调查,论证,分析后,攻克项目的相关解决要点,并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最终实施方案。项目小组首先要对这一项目进行分析,突破关键环节,根据所学知识,并查找相关资料,设计解决方案,如上述测定松针维C含量,就要设计如何采样,怎样设立对照组,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选择哪种方法来测,是用一种方法,还是用不同的方法做对比,经老师指导确定最终实验路线。
3.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确定了实施方案之后,小组成员之间要根据个人情况分工协作,如有负责调查校园松柏科植物资源的,有采样测维C含量的,有分析数据做比较图表的,也有根据资料及所测数据论述为什么松柏科植物的叶片会入药及其所起的作用的。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定,成绩由老师评定和小组互评所构成。只要能够完成任务,成绩就应尽量高一些,以激发、鼓励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应用化学基础;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97-02
应用化学基础是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食品的开发研制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原理和技能作支撑。将应用化学知识内容模块化,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食品行业的需求出发,教学的主题以典型事例为主,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整合、细分成多个操控性强的项目,以具体项目为核心,教师做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自愿、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学习形式。进行项目化教学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社会调研和邀请行业专家,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本着为新疆经济区域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围绕企业的化验员、品控员与质检员等岗位需要的能力、知识、素养,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容进行归纳,搭建出围绕能力训练来设计课程内容,按照模块和项目来组织教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以后续课程为导向,以项目为框架确定课程结构,把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渗透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设计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对课程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分析并化解成多个项目,借助实训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动手。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应用,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其中,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潜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2 建立项目化教学目标
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宗旨,以项目化教学为切入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检验职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规范的操作手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树立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化验工作的安全防护能力、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工作作风严谨、职业道德良好、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强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企业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探索教学内容
在准确分析食品行业各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进行优化整合。其内容包括对食品检测和生产反应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化学滴定分析方法、重量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技能。打破传统的章节排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
经过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后重点清晰突出,内容充实精炼,可以解决应用化学基础课时数相对比较少、内容多的矛盾。课程内容的内在层次是:够用的化学知识与原理;必需的化学分析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为:以必需为准,加强针对性;以够用为度,加强实用性。
4 改革教学方法
4.1 教学情境
学院的应用化学基础实训室是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场所,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仿真职场的情境中。实训仪器设备与企业标准化验室同步,实训室有黑板与投影设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或“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增强。
4.2 确定项目
在项目化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选择项目时既要包含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又要从日常生活、食品行业的生产实际出发。设计的实训项目之一“水中硬度的测定”研究对象是“水”,实验室用水配溶液、洗涤器皿等;食品行业最常见的产品有纯净水、矿泉水等,水与人们的生活、学习非常紧密,学生对此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对“水中硬度的测定”这一实训项目进行细化,使之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任务之一,制定“污水、自来水中硬度测定”的方案;任务之二,配制EDTA标准溶液、缓冲溶液等;任务之三,确定实验方法,进行污水、自来水中的硬度测定;任务之四,正确完成实验报告。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项目情境中使学生提高协作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职业能力。
4.3 实施项目
项目化教学的关键阶段是实施项目,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利用应用化学基础实训室的实训条件开展实训项目。在实施“水中硬度测定”的实训项目过程中,先带领学生到新疆雪白真实业有限公司的分析检测中心参观,使学生了解水厂水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建立感性认识;回到课堂后,结合《纯净水的国家标准》,各组派代表讲述所制订的方案,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使其学习相关分析方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制订出实施方案。学生通过实训环节,亲自动手测定实验室水的pH值、氯离子含量、电导率等指标。
这种看、教、学、做相结合的教法集知识传播、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一体,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又能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则要适当地指导,鼓励学生多思考,独立地完成实训项目。因此,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注重实践与应用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的过程。
5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项目化教学法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从开始时的项目方案上交、技能训练被动地进行,逐步向主动查阅资料、积极设计项目以及技能提升的方向转变。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与事务处理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还要说明的是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高职的学生能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积累了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方法。
6 对项目化教学的思考
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能将无机与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学生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断扎实,实验技能不断提高。实施过程中有3个主要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6.1 进一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为保障项目实施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实训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实训仪器和设备应该满足学生人数的需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动手,提高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
6.2 不断完善学习资源
项目化教学对学院图书馆的建设及其藏书量、网络资源及其教学资源平台是否完善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保证项目化教学顺利推进。
6.3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知识,精于实验操作,而且要了解食品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项目的确定难易适中,既能基于书本的教学内容,又能结合生产实际;从容应对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
总之,应用化学基础课程通过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设计的项目内容由易到难、螺旋递进,技能训练从单一到综合,操作手法由生疏到娴熟,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当前食品行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使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社会、为食品企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29-32.
[2]王乾.《化学实验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2009(8):236-237.
[3]钱海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36):191-192.
[4]曾平莉,王东.药学类高职高专《基础化学》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61.
[5]陈林.高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1(4).
[6]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53-56.
[7]戴月.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4):38-40.
[8]戴月.项目化教学与教育游戏的融合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14.
[9]刘良林.关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项目化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1(25):I0132-I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