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4 21:2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目驱动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以培养实用型的软件蓝领为核心,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极富创造性和时代气息等特征。笔者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本专业的特征以及教学实践,简单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提出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二、项目设计的原则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征,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教学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能服务于教学,体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设计项目时,可根据课程不同的知识要点,将一个综合项目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再将每个子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单,每个任务单涵盖一定的课程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每个任务单通过设置相应的新问题情景引出任务。教学项目的设计必须以科学实用为准则,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在设计项目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摘要:(1)项目的设计要有可行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较熟悉、易理解、感喜好的项目,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项目的设计要难度适中。设计的项目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于简单。项目的难度过高,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望而生畏”。项目的难度过低,一方面,会降低教学质量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3)项目的设计要有综合应用性。把学生已把握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知识交融结合,并注重和横向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不仅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
三、“项目驱动”教学环节的设计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实现一个完整的综合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实施摘要:明确任务、剖析新问题;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作品展示、点评总结;项目实战、巩固创新。
1.明确任务,剖析新问题
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子项目的任务单,通过新问题陈述先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突出重点、透析难点,继而针对新问题进行剖析,对新问题进行细化和深化,提供解决新问题的方案,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调动学生主动地参和到项目的分析讨论中来。
这样,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成枯燥无味的任务来应付,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2.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从提出新问题到分析新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新问题,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尝试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又称“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和学习,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靠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和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索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合作学习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经验为中心,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3.作品展示,点评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后,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汇报成果,各小组可以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及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碰到的新问题和困难,所谋求的解决方法,心得心得,以及如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有助于树立自信心。教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和成果及时地一一进行分析点评,在点评分析过程中,既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也要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予建议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反馈”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内容,而且自己独立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此得到培养。
4.项目实训,巩固创新
在课程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结合当前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市场需求开展项目实训,通过模拟职场情境,提出一个来自IT行业或现实业界的实际新问题,在教师的激发和引导下,学生按照自己把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在和同学的合作交流、讨论中,明确任务、确定目标、分析新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使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丰富、提升和重构,从而达到巩固和创新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信息素养,又培养了主动探索的创造精神。
篇2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当今先进教育理念与职业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以实际问题或任务为目标,以项目实施为手段、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在文科职业教育中课程教学的问题,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为依托,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运行模式以及推行建议。
关键词:
项目;项目驱动教学;运行模式
一、引言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融合课堂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使其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教学方式,即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发展的可持续能力等,是代表当今先进教育理念的职业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多数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主流。“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由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中,学生通过自己对工作过程的项目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反复实训项目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内化。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理工科的人才培养中运用广泛,而在高职文科的课程体系运用中较为少见。一直以来,高职文科专业教学在空间上局限于课堂,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实施上欠缺灵活性,内容上偏重理论化,考核机制过于单一,教学效果有待深入。传统的高职文科教学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念相脱节,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很难有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较难实现。为更好促进高职文科教学方式的创新,本文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为基础进行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探究和模式构建。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第一,项目(Project)在《英汉辞海》中有三个含义:①具体的方案和设计;②规划好的工作(如明确陈述的一项研究工作,研究项目);③课外项目,通常由一组有相同志趣的学生对各种智力和体力活动进行研究,这往往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应用。在高职教育中,文科项目是文科学生组成小组,为调研或设计与社会经济、管理、服务等一线密切结合的主题,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开展社会调研、资源整合、进度控制、方案修订、自我评价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文科项目的分类多种多样,按照组织形式分,可分为主题式项目、结构式项目、体裁式项目、模板式项目、开放式项目等;按内容分,可分为产品设计、活动策划、文案呈现、组织管理等。第二,文科项目的基本特点包括:①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的特性;②有一定应用价值并与学习目标相链接,有一系列连贯的可操作环节;③学生处于项目设计和安排的主体地位,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组织安排、问题解决等;④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⑤具有学生运用新学知识、技能或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解决的环节;⑥有一套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实际问题或任务为目标,以项目实施为手段,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指导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将基础知识记忆、技巧能力训练以及职业素质提升糅合入项目开展中,从而实现高职特色教育目标——培养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它以项目为载体,将课程目标融入项目中,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分享、评估、内化的能力,将显性知识通过共享经验群化为新的隐性知识,再通过运用外化为显性知识和能力,以获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探索知识的积累和构建的过程。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安排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进行交流合作、文献收集、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第二,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元的智力,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观察智能等。教育的责任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项目驱动教学强调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强项和优势完成一个项目,帮助学生开发各种智力和能力。第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做中学”的五要素教育理论:一是创设情境,二是确定问题,三是提供材料,四是解决问题,五是应用检验。项目驱动教学的实质是就是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隐性知识理论:迈克尔•波兰尼在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中提到,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指以书面文字、图表、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通常情况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群化、外化、融合(combination)进行相互转换。项目教学中的“情景性”教学,有利于转化和提升学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体验性”教学,有利于澄清和运用隐性知识。
四、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运行模式
第一,项目的基本构成要素。项目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项目。教师要素指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以及个性修养等。学生要素指学生现有的智力结构、身心发展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以及学习前的准备情况等。项目要素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能力目标等。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强调教师的角色更多是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建议者、引导者、同事;学生的角色主要是项目设计与实施主体、观念的发现者、陈述者等;教学目标注重理解与运用复杂观念、过程和学生掌握综合技能;教学氛围提倡学生与他人合作,在小组中自主学习成长;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论述、实际能力展示及作品的呈现等。第二,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要素:它体现了师生间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并安排项目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形成教学目标要求的各项知识与技能都掌握与内化的过程。第三,项目驱动教学课程的基本流程。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革新传统教学的新理念,注重学生的能力观、综合观、结构观与结果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方式,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进行探究。结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特点,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一般流程包括五个步骤:项目选定及设计、方案设计论证、项目实施、项目展示及评价、项目反思升华。具体内容如下:其一,项目选定及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法中,选定的项目既要符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总体目标,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教学安排的场景主要集中在社区、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福利服务领域;项目来源主要从社区问题、社区居民需求、社会工作相关的老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学校、企业、残障、司法等领域中寻找,从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以及文献书籍中发掘,从学生实践经历中探寻等。项目设计的基本内容结构,一般包括项目背景、项目设计的理论及理念、项目的目标、项目方案(项目时间安排、活动计划等)、项目评估的方法和工具、项目预算、项目对突发事件的预案等。项目选定和设计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情境,引导学生选择项目主题,提示项目选择注重现实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合适性,接受学生的咨询,建议学生如何选题等。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自行组织小组,进行小组分工,小组寻找主题,小组讨论主题,小组确定主题等;其二,方案设计论证。项目方案论证是一种可行性和合适性的研究,是通过分析、讨论和验证项目策划的各项内容,如项目目标、规划、原则、内容安排等事项,给出明确的判断和意见。方案设计论证可从召开专家(社区工作者、机构社工、福利院管理者与资深服务者等)咨询会、社区和机构等试点运行结果、项目参与者回馈、社会调研报告等方法进行论证。方案论证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方案设计的要点讲授,提醒注意事项,学生的辅导答疑等。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查阅和收集大量资料进行方案设计、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小组内部研讨方案的可行性,组织多方力量评估论证方案等;其三,项目实施。项目实施是学生基于项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大部分知识内容、技能技巧以及素质提升都是在此过程完成的。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以及自己搜集的多种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在项目运行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建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项目实施中,教师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小组的实施过程进行现场观看并提出问题,协助学生解决项目的问题,指导学生掌握项目实施要领等。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实践,执行方案,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咨询交流,团结合作;其四,项目展示及评价。项目驱动教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在实施方案后会有一个成果(作品)。这个成果可以是一场活动、一件设计的作品、一个可行的提案等。学生小组需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展示其成果,如PPT汇报、视频展演、实物展出等,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学习。学生项目成果的评价真正地做到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有机结合。项目的成绩不仅仅是作品的分值,还包括制作过程中团队合作状况、项目推广度、作品分阶段分享的成绩,以及项目展演汇报的分值。通常,项目分值由教师从专业视角评分,占40%;小组间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及成果价值评分,占30%;小组内组员根据其他组员在项目实施中的参与与互动状况进行评分,占30%。项目展示及评价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站在专业的视角,根据项目运作整体状况,包括项目展现的专业价值观和理念,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展现,项目结构及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项目成果,分享项目实施中的细节及成效,通过小组间交流弥补不足等。其五,项目反思升华。项目反思升华阶段是高职文科项目教学中较有特色的环节。在项目反思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反思项目驱动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否得当?专业理念和价值是否融入项目中?项目执行的困境在哪里?是否有伦理的问题?以后项目如何开展等?项目反思阶段,教师主要通过对每个学生项目组展示的成果以及分享的问题,反思项目教学法实施的难点及困境,思考教学安排更合适的途径等。学生则从项目设计本身及专业视角反思项目对小组成员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的作用,内化在项目中获得的隐形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
五、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问题及建议
项目驱动教学法具有项目导向性、实战性和创新性特点,能极大地调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但是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运行中存在以下不足:它可能使学生精力全部集中于项目的完成上,而对专业中涉及的知识点把握不牢,理解不深而影响系统掌握;对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参与度要求较高,会因各种因素导致实施效果受影响;需要全新的设计理念,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教材,导致课程会因教师、学生以及环境的变化而规范性差。针对以上问题,加强项目驱动教学法运行模式应用的措施如下:其一,构建知识与能力并进的项目驱动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的项目操作进行考核,也对其知识结构的学习进行考核,通过课程知识作业、笔试考卷、知识点答辩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重视及掌握;其二,提升教师对专业、职业发展的前沿趋势以及就业市场需求和职业能力的核心点的把控能力,保障构建的项目课程与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相吻合。其三,提高教师玩转课堂的技巧和能力,综合地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地安排教学场景、科学地建立考评系统。其四,开发以项目开展过程为主线、学生能力开发为目的的过程性教材,保障项目驱动教学的有序开展。
作者:苏敏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春红.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3月.
[2]张龙娟.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3]杨建中.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4]王佳.项目教学法在汽车构造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1).
篇3
关键词:项目驱动 会计教学 应用 注意事项
会计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进而为学校赢得荣誉。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最重要方法就是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特点、作用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若干个具体项目的“驱动”下,不断进行自主探索,相互写作,从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和教师教学主导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项目的目标性,培养了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计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法则是通过围绕每一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来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将会计岗位当做一个具体的独立项目,从而让师生围绕这一项目进行教学和学习。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项目驱动教学有以下特征:首先在项目教学中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向学生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加工来完成项目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在主动收集并分析信息,从而使学生的个人能力不断提高。其次,项目教学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让教师从过去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创设较为真实的项目情境,并帮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指导、从而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项目驱动教学法始终围绕项目这根主线,通过活动将整个教学过程串联起来,并围绕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展开,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并始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一般可以分为“确定项目任务、分解项目任务、实施项目任务、评价项目实物”四步,以下就这四个步骤分别进行介绍。
(一)确定项目任务
因为整个项目驱动教学过程都始终为绕项目展开,因此,必须先确定项目任务,确保选取的任务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然后再去寻找能够覆盖这些能力的项目任务。由于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很多老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少实践经验,一次在进行项目的遴选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会计人员组成专家组,通过探讨研究等凡事进行企业所需的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定位进行分析,并将这些能力训练结合到具体的项目中去,并对项目的整体性研究,以确保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主题,突出能力目标,并注重各单元知识间的联系,并确保知识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二)分解项目任务
在确定项目任务之后,必须对项目任务进行优化,通过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字母表,并将这些目标与单项的项目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在每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获得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可以通过编制一个小型生产企业的财务报表作为整体的项目任务,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单项任务;如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进行成本计算、登记账薄、编制报表等,另外,在课程单元的设计过程中,也应注重知识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三)项目教学实施
在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结构和已设置的会计岗位来安排学习活动,其学习活动,既可以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也可以是教师课堂讲授,还可以是多种模式的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建立,让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进而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
(四)评价项目任务
在项目完成之后,要在班内进行项目成果展示,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检测、评估项目成果和不足,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查找项目成果中的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不足之处,可以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一步的思考,为学生未来的努力方向指明了道路。因此,项目成果的评测是整个项目教学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点
尽管理论上和部分实践都以证明项目驱动教学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果,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笔者以为,在会计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项目驱动教学法一般需要社会上企业的支持和配合,而会计专业涉及的许多问题都与企业的商业秘密有关,因此,这无疑给学校开展项目驱动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只有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才能得到企业的有效支持。其次,项目教学法不仅重视传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由于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会独立思考,并能够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束语
总之在会计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会计教学成果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千彦.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尝试[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6)
[2]张洪忠.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5)
[3]邵丹.高职会计专业推行项目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
[4]徐云霞.“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财会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篇4
本文分析了Android开发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对在该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结合的原因进行研究。比较了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异同点,提出了实现二者融合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Android开发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认识,对于改革课程教学手段,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Android开发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协作
一、Android开发技术教学特点
Android开发技术教学与计算机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其特点表现如下:第一,社会需要大量的Android开发人才,其人才培养市场需求量大是客观存在的情况。第二,Android开发技术教学难度较大,学习这门课程学时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较为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Android开发技术教学对教师的素养要求也很高,专业教师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并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素养,具有一定的项目开发能力和经验,才能保障有效教学。
二、在Android开发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
学法和项目教学法配合教学的原因在Android开发技术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配合应用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该课程的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教学的效率,因此,作为课程教师要注意二者的配合应用。
2.1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共同点。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职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这两种教学方式都主张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或者是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完成学习目标任务[1]。应用这两种教学方式,教师都需要积极进行角色的转变,要能够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引导学生实践的引导者角色。这两种教学方式都能体现出教学做的统一,能够实现知识传授、实验验证和项目开发的有效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实践的积极性。
2.2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不同点及融合优势。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两种教学方式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具体问题设置中,在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的选择方面,在教学施教策略选择方面也是有不同的。具体而言,任务驱动教学发是以基本知识点为依托进行任务选择设置的,教师研究基本知识点,根据具体知识点设置一个个小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而项目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的情况下,利用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综合设置一个完整项目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完成项目活动,并能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实战能力,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在Android开发技术教学中,综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首先,在Android开发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课程中的相关基础知识点进行有效地掌握。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前提下,在应用项目教学法,通过综合性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这样,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这能够为学生未来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另外,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所选择的项目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项目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项目活动任务,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探究完成项目任务,这样,学生的协作能力也可也得到培养。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的配合,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保障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二者融合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掌握Android开发技术课程中的具体的知识内容,同时学生的Android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陈刚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深入研究该模式下教学项目的设计原则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最后,评价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以培养实用型的软件蓝领为核心,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极富创造性和时代气息等特点。笔者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简单探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提出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二、项目设计的原则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教学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能服务于教学,体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设计项目时,可根据课程不同的知识要点,将一个综合项目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再将每个子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单,每个任务单涵盖一定的课程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每个任务单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引出任务。教学项目的设计必须以科学实用为准则,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在设计项目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项目的设计要有可行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较熟悉、易理解、感兴趣的项目,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项目的设计要难度适中。设计的项目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于简单。项目的难度过高,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望而生畏”。项目的难度过低,一方面,会降低教学质量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3)项目的设计要有综合应用性。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知识交融结合,并注意与横向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不仅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
三、“项目驱动”教学环节的设计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实现一个完整的综合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实施:明确任务、剖析问题;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作品展示、点评总结;项目实战、巩固创新。
1.明确任务,剖析问题
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子项目的任务单,通过问题陈述先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突出重点、透析难点,继而针对问题进行剖析,对问题进行细化和深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项目的分析讨论中来。
这样,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成枯燥无味的任务来应付,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2.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尝试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又称“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合作学习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经验为中心,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3.作品展示,点评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后,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汇报成果,各小组可以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及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所谋求的解决方法,心得体会,以及如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有助于树立自信心。教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和成果及时地一一进行分析点评,在点评分析过程中,既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也要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予建议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反馈”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而且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此得到培养。
4.项目实训,巩固创新
在课程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结合当前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市场需求开展项目实训,通过模拟职场情境,提出一个来自IT行业或现实业界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激发和引导下,学生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在和同学的合作交流、讨论中,明确任务、确定目标、分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使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丰富、提升和重构,从而达到巩固和创新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信息素养,又培养了主动探索的创造精神。
四、结束语
经过对“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不断研究和探索,现已在本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多门课程如C#、VB.NET、ASP.NET的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目标明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锻炼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日后的求职就业奠定基础。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不失为进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学语文教学,2002,(8).
[2]吴献文,陈承欢.“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的探索与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 1(6).
篇6
我院自2012年开始在室内设计专业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实施,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⑴项目的选取和设计偏离实际、缺乏新意、难度过难或过易、综合性不强,任务的分解不够细化、缺乏连续性。⑵教师“双师素质”不强,运筹帷幄、掌控全局的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亟待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亟需增强。⑶课堂教学组织缺乏条理性,课堂教学管理尺度难以掌控,教师管得多了,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有可能最终还是教师的“一家之言”;教师管得少了,学生可能偏题太远,进而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⑷学习小组的分配缺乏合理性,组内成员构成缺乏多元化;小组长的领导力欠缺、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亲和力和凝聚力,小组学习气氛不热烈、不和谐,没有相互合作,各忙各的,进而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2.完善“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解决对策
2.1正确选取项目、细化任务的分解
项目的选取和任务的分解是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关键,项目的选取和任务的分解应遵循以下原则:⑴所选项目应与本课程教学目标相契合,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⑵注重项目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有新意的项目更能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⑶强调项目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应尽可能覆盖和贯穿室内设计专业相关课程全部知识点,便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结构有整体认识。⑷全面衡量项目的难易程度,项目的设计要遵循“跳一跳够得着”原则,选择通过教师指导、团队协作和学生自主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项目。如果项目过难,学生难以完成,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⑸任务的分解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不断细化每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要有明确的能力和目标要求,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任务的内容和难度。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课程改革创新能力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课程改革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既是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又是“新课改、新教法”得以实施的必要因素。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课程改革创新能力的途径有:⑴教师应积极深入高新技术企业生产一线和科研所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或挂职锻炼,边实践,边学习,掌握本专业先进的核心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需要相结合,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既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更多一线企业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更多的为教师提供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⑶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应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的实践型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技术讲座和实践技能指导,相互沟通交流,将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传授给教师,进而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能力。⑷通过“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等形式聘请企业高级技术程师做兼职教师,充实的师资队伍,注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⑸全面推行新教育教学改革,大刀阔斧的推进课程改革,通过由来自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学名师组成的测评组对学校每一位专业教师进行职教能力测评考核,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年度考核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举办“说课大赛”、“微课大赛”、“实践操作技能大赛”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程改革创新能力。
2.3优化完善课堂教学组织,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的组内讨论与组间互动,组间学生相互探讨、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势必使学生离开原来的位置,相互走动像“逛超市”,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度。因此,教师应详细周密的设计课堂讨论的各个环节,设计好讨论的“剧本”或纲要,并有必要的应急预案;严格控制讨论的时间,做到“收”、“放”自如,有自由有纪律;实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言语与举动,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因此,条理有序的课堂教学组织和收放自如课堂教学管理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
2.4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深化小组成员凝聚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
学习小组的分配要充分考虑学生基础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注重组内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将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组,强调组内成员构建的多元化。同时,保障所分配的各小组间的综合能力水平要相当,整体素质基本统一。慎重确定小组长,应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逐步充分地了解小组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和整体素质,选择具有较强理论和实践水平,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积极主动,具有奉献精神和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能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来当小组长。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明确组内合作的重要性,培养每位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深化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引导和强化小组内成员的沟通交流、探究探讨,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合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进而从整体上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结语
篇7
建筑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使用数量最多的材料,涉及领域包括无机材料、有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6]。因此,建筑材料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多,学生对很多材料的生产工艺、性能、应用等了解有一定困难。由于时间、资金、资源的限制,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验数量少,分析没有对比性,实训的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强,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实验项目单一、固定,学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始终处于一种“按部就班、照方抓药”的学习状态,即使学生想设计一些实验去验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困惑,也没有条件,没有场地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二、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分散,各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目前的工程实际,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课程。首先开设一些简单的单项基础实验,如建筑原材料水泥、砂、石实验等,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建筑材料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能的认识。对于这类综合性实验,分小组完成,每组人数基本为6~7人,可以自愿组合,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每个小组设置组长一名,组织小组成员定期开展讨论,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至于实验项目确定则结合学院实验仪器情况由教师指定或小组共同拟定实验课题,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耐久性(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性、抗冻性、硫酸盐侵蚀等)实验、工业废渣在水泥混凝土的应用等,根据拟定的题目确定初步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针对实验方案进行指导、评价是否可行,确定可行后分小组进行实验。无论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仪器的选择还是实施方案的确定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每个小组自主完成,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并在重点、疑难环节上适当进行指导。当实验基本完成时,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讨论和点评,总结各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要优点和出现的问题,当实验结束后,针对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合实验报告的撰写和项目实验结果给定学生实验成绩。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由于实验项目不固定,并且部分实验项目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自然会为了达到预期实验结果不断思考。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小组的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分析素养,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的建筑材料实验内容绝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7],基本以一些传统的无机/有机材料为主。如水泥实验、混凝土骨料实验、砂浆实验等一些基础的建筑材料的性能实验,也包括一些墙砖、防水材料等装饰工程材料的性能实验。结合当前的工程实际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实验课程划分为单项项目的实训教学与综合实训两部分。(1)对于单项项目的实训,以加强学生的概念理解与实验技能为主,例如:在水泥凝结时间这一实训项目中,根据实验规程,由加水时算起,至试针沉入净浆底板上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就可以简单直接地使学生了解理论教学中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等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2)对于综合实验,则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指导教师仅提供原材料,提出设计要求,指出建筑材料欲使用的施工部位,其他工作则由学生组成项目组共同完成。比如:布置一个外墙混凝土材料性能实验,要求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各科知识,对砂子、石子等组成材料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实验检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混配后混凝土性能实验。通过实训项目,可锻炼学生多项建筑材料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配合,提高了合作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改革前,由于实验项目固定、单一,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提问和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由于多组次实验项目相同,因此实验报告雷同现象比较突出,学生抄袭现象严重;而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提问到,因此学生成绩不可避免有一定的偏差。通过教学改革,对建筑材料实验成绩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及文献查阅能力和实验讨论表现四部分构成。实验操作技能主要根据学生在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能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定。文献查阅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实验任务,查阅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对整个项目小组共同评定。实验讨论表现则是针对项目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根据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行评定。实验报告中的基础技能部分要求全部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书写,综合实验部分则每个项目小组各自撰写不同的任务。学生实验成绩评价体系更具体、丰满,减少了教师的主观评分比重,学生为表现自己的能力,自然在实验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
三、教学改革成效
篇8
“教学设计流程”、“教学设计的设计案例”三方面对它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高职 应用文 项目驱动教学法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也就是依据应用写作课程内容、高职学生特征、围绕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我院教学环境条件,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一、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这种理论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与建构主义理论相一致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利用写作情境、小组合作、协商、主动探究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运用已有的写作知识、相关知识技能去建构自己新的写作知识体系的过程。
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把写作问题任务化,把抽象的写作知识理论情景化,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利用原有认知体系中的有关写作知识和技能去同化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的写作技能体系。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当学习者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才会产生意义学习。只有那些有助于达到自己目标的知识,才会被认为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事|隋,学习者因此才能够投入精力,加速完成。当学习者发现学习材料不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或威胁到自己的价值观时,就难以产生意义学习。
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设计时,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工作需要选择教学文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自我学习,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在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二、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流程
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的设计流程,可以划分为三大模块八个环节。三个模块分别为:分析、设计和评价;八个环节分别为学习需要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设计的评价。以上三大模块八个环节可以用以下流程图表示,如下图:
(一)分析
1 学习内容的分析
在当今社会,应用文写作是就业的一块敲门砖,这就决定在进行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时,对于高职应用写作学习内容的分析,要立足与对学生专业需要、生活需要的分析,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职责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围绕高职生生活需要来安排学习内容,既满足学生所需有不完全割裂应用写作知识的连贯性。
2 高职生分析
在进行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时,对高职生的分析需要分析高职生一般特征分析、高职生学习风格分析和高职生初始能力分析等,各项内容的关系如图所示:
对高职学生分析结果如下:首先,高职学生思想浮躁,功利心强,学习应用文写作目的迷茫。其次,高职学生普遍写作基础差,缺乏写作信心。同时,高职生学习习惯差,欠缺主动性,不会去主动探究写作知识。
(二)设计_
1 确立应用写作教学目标
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围绕高职高专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和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紧扣高职高专教学大纲来确立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系统掌握常用应用类文章的实际用途及写作要领,能够依据规范、借鉴例文练写出符合基本要求的常用应用文;为今后继续学习相关专业应用文和走向社会的写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和提高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文章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工作、学习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
2 确立应用写作教学策略
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策略是问题情境策略,是把应用文理论知识渗透到生活情节、工作场景中,以情境中写作问题的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实践写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
“写作过程与写作方法”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问题情境策略是应用写作课程与生活工作联系的纽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的使用,促进学生真切体验感悟怎样将三维目标互动整合并达成素质以求得个性发展提供了一条通道;为师生合作创新整合建构共同提高搭起了一座座桥梁。
3 确定应用写作教学媒体
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媒体采用多种教学媒体。首先,文字教材为最基本的教学媒体,我院运用我教研室所编写的项目课程专用教材――《新编高职应用写作》,教材既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又符合学生应用的实际;其次是制作精美的PPT电子课件;还有生动的情境录像;同时还利用互联网进行作业讲评。
4 确定应用写作教学过程
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为:分项目小组;布置项目任务,分发项目任务单;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成果展示;评价;巩固应用。
(三)评价
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所谓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完成的写作任务以及所成果中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学期末,写作教学活动结束,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写作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形成性评价注重的是过程,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在应用写作
“项目驱动教学法”中,二者取长补短,从而对学生做出全面鉴定,定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科学的反馈。
三、应用写作“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案例
以“规章制度”的项目教学实际来阐述“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规章制度是由国家机关、企事业
单位、社会团体根据国家政策、法律、依据群众的利益制定的。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求有关人员遵守的一类规范性文件。“规章制度”是学生走到工作岗位上用处非常广泛的文种,因此通过本课学习要达到一定的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组织结构的写作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际撰写规章制度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际修改规章制度的能力。还要达到一定的知识目标:了解规章制度的概念;掌握规章制度的种类;识记规章制度的写法。
(2)分项目小组。为确保项目课程的开展,并形成学生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进行授课之前要进行科学分组,分组时应保持平衡划分原则,即将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能力高低不一,取长补短,便于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
(3)布置项目任务,分发项目任务单。由教师提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的班规,并作好“
班规”写作训练这一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分发《项目任务单》讲解项目要求,使各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4)制定计划。进行小组分工,各项目小组拟订写作计划,教师审核计划;确定写作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5)实施计划。项目小组的活动实施,学生动手实践。根据计划,各小组、各小组成员开始分头执行各自的任务。由每组组长组织组员根据事先的分工,查阅相关书籍等资料,总结“规章制度”这一节的基础理论知识,确定学习重点与难点,不但做好预习笔记,并自主完成写作任务。
(6)成果展示。每个项目学习小组都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包括“规章制度”的理论知识、写作要点、写作注意事项等,口述或借助幻灯片展示自己小组的写作成果。
(7)评价。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8)巩固应用。
结合课堂讨论结果将课前完成文章进行修改。通过点评修改,
“规章制度”写作训练成果得到巩固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明珠加强职高应用文教学的几种途径[J],中原职业技术教育,1997(1)
篇9
关键词: 案例教学 软件专业 教学模式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衣食住行到国家的安全、高科技的研究都离不开信息,离不开软件。在信息化时代,软件使得人们的工作更高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利用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最具有影响的学校当属于美国的哈佛商学院,该校成功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出大量杰出的工商界成功人士,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在法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得以成功应用。
软件工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计算机专业,具有工程和项目背景,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的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时常常感觉抽象,空洞,遇到具体项目无法下手。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我校通过具体项目的实践,帮助学生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技术完成软件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
一、基于案例驱动的软件工程课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开始软件工程专业的高校如雨后春笋,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仍旧存在这些问题:某些教师长期工作在学校,理论水平高,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讲授课程仍侧重于理论;教师虽然认识到社会的真正需求,并采用项目驱动等方法开展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但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自己所授课程,而不能从软件工程的全局角度对知识进行讲授,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离散,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
1.不能较好地因人施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现行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2.课程内容抽象,学生兴趣下降。由于软件工程课程理论比较抽象,不容易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虽在学习中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仍十分困难。因为软件工程课程不涉及具体的软件项目,学生动手机会比较少,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软件项目联系起来,结果只能被动接受抽象理论,导致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下降。
3.理论多于实践。软件工程介绍了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及软件开发所运用的技术,很少有具体项目贯穿讲解,这就决定了理论多于实际。
4.考核方式落后。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师都是一研究生毕业就来学校当老师,没有在公司或企业工作的经历,从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
案例教学法是由古希腊苏格拉底最早开创的,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在本世纪初,现代案例教学法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用于管理教学,后来该教学方法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
案例教学是指向学生提供案例研究的学习环境,包括从实际案例中选取资料,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身份调查,步骤为对资料的分析,决策,解决最终问题,得出可行的结论。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阅读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对于案例提供的情景及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结合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助学习、探索性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传统模式,“案例驱动”教学具有以下作用。
1.学生更易掌握教学内容。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案例驱动教学时不能孤立地介绍各部分内容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更应该将所有内容设计好,形成一个典型的案例。如学生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老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些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教学效果相比传统教学较明显。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采用案例驱动教学,让学生基于案例自己主动实践,完成作业。这个过程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发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学习周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师不限定完成作业的方法、思路、方法和思路,以及完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这样学生的作品就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但掌握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能自我举一反三,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4.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教学中,如果总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使学生形成一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既认真听讲又完成相应的作业,最终展现成果,使学生在思想上有紧迫感,学习时不再被动接受,自主学习,通过教科书、阅读教材、参考书、上网查资料、交流群等方式讨论,打破“教师一言谈”的局面,很容易体会到自我探索的成功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深化扩充教学内容。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学生一方面会认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发现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就会自己尝试其他方法学习,这样就把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学到的知识更多、更深,知识面更广。
三、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基本做法是:以涉及的项目为导向,所有的课程都围绕项目进行,并通过案例或项目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教学设计上,以实际项目的开发作为学习载体,将知识的拓展与项目的研究开发过程相结合,用项目研发的渐进思想,与知识厚茧的思路相对应地组织课程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现在进行的实践对今后的工作有所裨益,得到理论学习与真正时间相结合的系统训练。
四、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项目的选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选取好的项目,既要涉及该专业理论教学的主要理论知识,又要与该专业的未来工程实际情景相接近。项目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繁简适中,需要运用的知识点应尽可能得多,尽可能地具有代表性。项目要求既能涵盖尽可能完整的理论要求,又能让学生通过努力顺利完成。不同的案例项目有不同的偏重,很少能完整地覆盖软件工程的所有知识点。对于无法覆盖的个别知识点,需要补充作业,以达到理解和练习的目的。
从教学实践看,项目的来源很多。
(1)可以利用高校的校企联合办学,获得已经开发完毕的现有小型项目,指导学生再次开发,这是比较好的一种开发项目选择,每个评审阶段都可以将学生的文档与项目源文档比较学习,学会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理解各个阶段文档的重要性和写作规范。
(2)把握学校单位或者院系对如制作软件项目的需求,承接小型项目开发。这个项目开始没有先例可查,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挑战的难度,对于没有软件工程经验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教师的个人技术素质要求也比较高。
(3)自身需求,比如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这样的项目一般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容易实施。但由于项目需求小、规模小,个别学生会抛弃软件工程的思想,快速编程以完成项目制作,反而产生软件工程可有可无的错误想法。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应针对现有学生的编程水平,适当扩大项目需求,灵活变通。
2.做好阶段评审工作。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阶段评审工作非常重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对项目开发的评审,及时检查调整学生项目进展方向、开发进度,及时总结上阶段的实践和理论学习情况,安排和拓展下阶段工作的进度。
教师在每个阶段结束、学生文档提交的时候,都要做好评审工作,教师要对学生前阶段的工作及时总结,让分组学生选代表向全班做阶段工作报告,要求不同阶段须选不同代表,实现全体学生提问交流和讨论,争取在整个学期的几个阶段中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发言机会,都参与到项目的讨论和交流中,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
评审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讨论情况、项目文档撰写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和评分。
结语
软件工程已由最初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成为以计算机基础的综合叉学科,团队项目驱动式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宗旨。目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比较好的成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软件工程理论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岑余森,熊芳敏.软件工程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1):83-85.
[2]杨国军,陈亚林.软件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于实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76-79.
[3]骆斌,葛季栋,丁玉二,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3):9-13.
[4]田保军.案例教学法在如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03-105.
篇10
[关键词]编导专业 项目驱动 培养模式
广播影视媒介作为社会主体媒介,是我国最为普及、最为便捷的宣传工具、信息工具和娱乐工具,影视传媒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态势强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收入已连续五年保持20%的速度增长,电影市场也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广播影视加快转变、加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由广播影视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对编导人才的需求相应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广播影视及新兴媒体的深度合作成为影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相应地对未来编导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影视编导不仅要具备传播者所应有的人文品格和文化底蕴,还应具有突出的策划创意与实践执行等复合能力。面对行业发展对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编导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应努力深化“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和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以项目为驱动教学的培养模式,构建学、研、产、用一体化教育教学平台,以实现行业对应用型创新编导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
一、以课题和项目带动教学,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
编导专业作为一门“技术的艺术”、“文科中的理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教学内容中缺一不可的两翼,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成为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为此,编导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打破以往重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轻社会需求;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局面,积极探索“项目驱动教学、学研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项目运作带动和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效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强化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编导专业教学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对接。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采用项目调研——项目申请——项目委员会考核批准——项目执行——项目验收——项目总结的完整工作流程,采取虚拟课题和实际项目双线并举的方式,通过由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团队,设置课程群组,组织多名教师集体授课,围绕作品创作中的各个环节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以实际工作环境和创作机制要求作品水准,使学生在自主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实现调研能力、创意能力、实践能力及沟通协作等专业能力的提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注重课题和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要在结合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基础与人格培养,根据不同阶段专业教学应实现和完成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设置,使课程之间有效衔接。按照课题、项目任务来组织学习内容,改变原来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互分离的情况,以课题、项目任务为纽带把这两类知识进行整合,将热点话题、社会关怀、文化情怀、人生信仰等渗透到课程体系内,人格培养为先,人文基础为核,为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全面训练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通过对项目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前期市场分析来提升学生的调研能力;然后在了解掌握市场和行业前沿信息及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创意和前期创作,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最后在完成各个创作环节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执行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等。
二、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
在行业快速发展和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加强行业亟需的多元化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为社会培养艺术方面的普适性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为行业输送高端编导专门人才。对于特长突出、发展潜质较大的学生,组织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项目组,用适合学生特长发挥和发展的项目、课题,将有潜质的学生集中培养。另一方面,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虚拟课题或承接实际项目,在项目、课题的实施中进一步激发其创作潜能。
在项目驱动教学灵活的开放式双向选择机制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进入不同项目组,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实行编导人才的分层次教育和分方向发展。教师针对学生承担不同的工作环节,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实现编导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主要以教师作为传播者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学过程在课题、项目实施运作中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互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对课题、项目的探究,在教学中体现出平等沟通、合作的特点。影视编导专业的实践课程具有实际问题多、解决方案多等特点,根据学生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准确判断学生的知识盲点,随机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对知识难点进行学习分析,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解决方案进行论证比较,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学会质疑分析,发挥创作个性和特长,扩大知识辐射面。同时,完成课题和项目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前沿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行业发展相融契。以“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创新”为特点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把被动的“传授—接受”转变为主动的“阐释—理解—知识建构”,教师和学生同是教育者和求知者。通过平等互动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专业特长得以发挥,专业潜能发掘成为可能,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实现分层次教学,分方向培养,为行业输送多元化编导专业人才。
三、以市场检验教学,构建科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艺术、人文与技术,可以看做是影视教育发展的三个支点”[1],针对编导专业自身特点,在项目驱动教学的评价中,需构建人文品格、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三维立体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首先要把学生人文品格的提升作为衡量教学的一个基础指标,虚拟课题和实际项目的运作实施均强调学生的人文基础与人格培养,使学生的创作和实践始终注重社会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其次,项目实施运作注重过程管理。针对学生个性、兴趣,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意能力的学习过程。教师将项目任务分解为实践的各个具体环节,对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进行评估,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准确和人性化;同时带动学生对项目运作的每一个阶段都主动重视、积极参与,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过程管理中,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也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使学生在“做中学”中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塑造合格的编导人才。此外,在结果管理方面采取内外结合机制,强调课题、项目成果的水准评价。内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实现学生交流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外部评价则以实际工作环境和创作机制要求项目水准,将作品带入市场,邀请企业或一线创作人员评价的方法,切实提高课题与项目与市场对接的契合度。
编导专业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意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注重社会责任和人文品格的高素质编导专门人才为目标,依托虚拟课题和实际项目运作,积极追踪行业发展趋势,使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项目驱动教学可以使编导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现具有媒体融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编导人才专业培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