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学范文
时间:2023-04-03 23:1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子影像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ranch Campus of the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第一军医大学分校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1793
国内刊号:44-1454/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教师身份自我认同是指教师在一定社会环境及其生存状态下,对教师职业、工作环境和自身群体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它是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自我建构的过程。一个教师只有认同了自己的身份,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理想。
我国大部分小学在乡村。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是乡村教师中最基本的群体,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质量。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与其他乡村教师一样地位待遇明显得到提高,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无疑强化了社会对乡村小学教师的身份认同,然而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状况如何?本文通过深入浙江省部分乡村小学数学课堂听课、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资料检索,对影响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因素展开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影响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的因素
1.高等院校非全科培养的影响
高等院校非全科培养模式影响了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
调查显示,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时往往分专业,并确定专业学习方向。侧重小学数学教育方向毕业的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方向毕业的教师,其他方向(如: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均存在着对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障碍。因为这些教师在小学数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多数乡村小学有包班教学现象。包班教学是指同一个教师任教同一个班的数学、语文等主要课程。调查显示49.5%的乡村小学采用包班教学,其中28.6%的乡村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都采用包班教学。其次是由于学校教学的需求,非小学数学教育方向毕业的教师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再者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乡村小学中的边远山区小学生生源越来越少,自然形成小班制,乃至于一个学校只有几个学生,教师需担任多门课的教学,甚至一个教师就是一所学校。
2. 小学数学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育不断改革影响了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改革意味着教师的整个专业场景将发生彻底的转变,教师以往熟稔于心的、早已内化为自我的专业实践、规范、标准与价值观基本上都将在改革中失去意义。
调查显示,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年龄越大,教龄越长,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对其身份自我认同影响越大,职业倦怠感趋于年轻化。教龄在25年以上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中,75%的对数学课程标准不够熟悉,80%不喜欢教学内容的改革,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指数,75.6%的教师对教育信息现代化不适应,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及平台不熟悉。
深入数学课堂听课中发现,教师们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好玩”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等综合实践模块教材解读不深刻,访谈中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模块的内容是新增的,乡村小学学习资源比较匮乏,教师参与培训机会不多,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透。听课中还发现,部分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中,由于不会独立制作课件,使用光盘进行教学,当师生双方的互动“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时,由于光盘固定的流程,教师无法调整预案,只能按照光盘的流程继续进行。
3. 教师招聘无地区限制的影响
当前,我国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招聘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浙江省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招聘基本采用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由市、县教育领导部门等组织,高等教育毕业生通过笔试、面试进入乡村小学教师队伍,这样的招聘,乡村教师出现外来化,即非本省、本地,本乡出生长大的招聘到乡村担任教师。
调查显示:采用以上方法招聘进入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92.2%非本乡人,26.1%非本地区人,9.6%非本省人。在5年以内教龄的教师中,非本省考入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身份自我认同感最低,其次是非本地区人,出生在本乡的教师身份自我认同感最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位于首位是听不懂当地的方言,无法与家长沟,第二,生活不习惯,如;饮食、气候等,第三,无法融入当地的人际交流圈子,生活孤单。
二、对策
1.高等院校必须开展探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新模式
目前,高等院校主要是分专业、定方向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专业方向明确,培养出来的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有较强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但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农村小学教师经常需要包班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探索全科培养的新模式,调整现有的学科专业课程,按照少而精、博而强原则,重新选择、确定专业课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拓宽和加重基础课程,“厚基础、宽口径 ”,使培养的小学教师能够掌握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教学,能随时担任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适应农村小学的包班制、小班制乃至一人一校等多种复杂形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2.激发内驱力,促进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主动融入基础教育改革
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乡村小学数学教育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重构自我,实现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唯有得到教师内在的身份自我认同,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才能现实。
首先要激发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爱学生发展。其次,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加快自身知识、理念的更新,提升专业素养,可以利用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平台,有计划地阅读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应不断钻研小学数学教材,从细读《数学课程标准》入手,深入读懂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再者,开展多元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校本培训灵活多样,读书会、教学研讨会、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探讨会等,校外培训积极主动,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与教学方法,在学习、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人生价值。
3.关爱外来教师的工作与生活,体现人本情怀
各级部门应制定向外来教师倾斜的政策,如住房补贴等,乡村小学应创造条件,关心外来年轻教师的生活、婚姻,切实把每位教师的冷暖和发展放在心上,本地教师应主动接纳外来教师,使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外来教师应主动融入到乡村文化中去,入乡随俗,为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钱丽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6):63-67
篇3
目前,很多研究人员对影像资料分析方法的学习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尤其初学者对繁杂的概念、复杂的计算公式、数据资料性质判断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统计学方法等问题难以深刻理解。针对这些问题,王良等[1]建议采用以下模式:判断资料类型、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分析方法、其他适宜方法。
1.1根据资料类型初步确定方法
临床研究中产生的各种不同原始资料,而不同数据资料类型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不同。定量资料常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定性资料可用的方法有χ2检验、对数线性模型、logistic回归等,影像医师可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统计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资料类型确定后,统计方法的选用对其有序性有相应要求;而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或者使用部分少见的分析方法时还需要在选定统计方法后,利用统计软件(如SAS、SPSS)对应的不同命令进行初步分析试验。
1.2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方法
1.2.1差异性研究
差异性分析是指评价比较组间均数、频数、比率等的差异。根据研究需要可选用的方法有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临床上研究两组、多组样本比率或构成比之间的差别关系时最常用χ2检验,也是针对计数资料进行假设检验的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而对两组定量资料分析常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多组资料分析则常用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概率法主要适用于总体样本频数小于40或四格表中最小格子T值<1。虽然Fisher精确检验不属于χ2检验,但仍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而也有人认为在统计软件普遍易得的当下,Fisher精确概率法也同样适用于大样本四格表的资料。如彭泽华等[6]在探讨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形态特征时针对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类型在两组类别变量采用联表的χ2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5,P=0.944)。Teefey等[7]在研究超声表现及白细胞计数预测急性胆囊炎坏疽变化关系时使用Fisher精确分析。t检验适用于两组定量资料分析且资料满足方差齐性和正态性两个基本条件;同样t检验适用于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两水平的资料,在选用t检验时应注意对资料进行相应的变量变换,若资料不能满足基本条件则选用适合分析偏态分布的非参数检验(如: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如Wang等[8]在研究不同侵袭性的前列腺癌组织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以及外周带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与肿瘤信号对比时采用t检验。Kung等[9]在研究化脓性髋关节炎的临床和放射学预测指标时也使用t检验分析。秩和检验包括基本秩和检验(Wilcoxon等级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高级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Friedmantests、Kolmogorov-Smirnov拟合检验)。当研究资料为两方差齐且呈正态分布的总体,而总体分布类型未知或者不满足参数检验的条件时,采用t检验对样本进行比较;但若无需比较总体参数只比较总置的分布是否相同且总体资料分布类型未知时需要采用非参数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针对两组或多组样本的定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比较时,需要混合两样本数据、编秩(从小到大)、计量T值、查表或计算求得P值。如Saindane等[10]在对“空蝶鞍”的临床意义判定因素研究中针对颅内压增高和偶然发现空蝶鞍患者两组资料对比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Filippi等[11]在研究DTI测量儿童Ι型神经纤维瘤病胼胝体派生指标时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事实上在影像资料分析中经常见到多重组间比较的情况,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ance,ANOVA)就是用来推断两个或者多个总体之间是否有差别的检验,又称F检验。多重组间比较不能单纯选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但是可以根据资料类型选用ANOVA检验。若来自两个随机样本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同的定量资料,应采用两因素(处理、配伍)方差分析(two-wayANOVA)或配对t检验。通过F检验可以比较可能由某因素所至的变异或随机误差,同时可了解该因素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当不满足方差分析和t检验条件时,可对数据进行变换或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FriedmanM检验。Obdeijn等[12]在研究乳腺术前MRI能减少术中切缘和乳腺保守术后再次手术,使用ANOVA分析两组资料,结果对照组(29.3%)相比术前MRI病例组(15.8%)有效减少切缘和再次手术(P<0.01)。
1.2.2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不等同因果性,也不是简单的个性化相比,其涵盖的范围和领域较为广泛。统计学意义中的相关性分析包含相关性系数的计算,其过程为:每个变量转化为标准单位后,乘积的平均数即为相关系数。相关性分析可以用直观地用散点图表示两个或者多个变量的离散,当其紧密地靠近于一条直线时,即变量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关分析常用的方法有Pea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卡方检验。临床中对两个或者多个均为定量变量的资料,且变量均呈正态分布时可选用Pearson相关分析,但多数情况下Pearson相关分析适用于两组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判断两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主要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其范围为-1~+1。若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即两变量间相关性越密切;反之,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0,其相关性越差。实际上在高质量期刊论文中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的研究也很常见,其通过相关系数进行变量间线性关系分析来判定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密切程度。而密切程度的量化指标则通过计算样本相关系数r,根据实际计算r绝对值所属范围来推断两个来自总体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从而推断总体的相关性。根据实际分析需要,将相关关系密切程度分为6等:当IrI=0时,说明两变量完全不相关:当0<IrI<0.3时,说明两变量不相关;当0.3<IrI<0.5时,说明两变量低度相关;当0.5<IrI<0.8时,说明两变量显著相关;当0.8<IrI<1说明两变量高度相关:当IrI=l时,说明两个变量完全相关。王效春等[13]在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动态磁敏感加权对比增强MR灌注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价值一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内磁敏感信号与相对血容量最大值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IrI分别为0.72、0.89,P值均<0.01),相对血容量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又如Lederlin等[14]在比较几何参数、相关功能与组织学特性在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壁CT衰减性关系中同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其r=0.39~0.43,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常规CT衰减参数在哮喘患者平常支气管的CT参数、气道壁衰减方面更好的区分哮喘患者,同时也更好地区分气道梗阻。值得提及的是对资料有序或无序无法作出初步判定,且明确资料类型为定性资料时还可以选择使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1.2.3影响性分析
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而某一结局可能受到来自其他多个方面的影响,此时为分析某一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可采用的资料分析方法有线性回归(一元或多元)、logistic回归、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生存分析)等。在影像资料分析中一元线性回归是将影像资料中一个最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多元回归定义为某一因变量的变化受多个重要因素的影响,而此时需要用两个或多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且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多个因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实际研究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影像资料分析应用较为广泛。Langkammer等[15]在磁敏感系数绘图在多发性硬化中应用研究中使用多元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种影响因素中年龄是预测磁化率影响最强的因素。Logistic回归是研究二分类和多分类观察结果与某些影响因素自己建关系的一种多变化分析方法,其经常需要分析疾病与各影像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又需要排除一些混杂因素影响。Logistic回归在统计学上属于概率型非线性回归,其分析思路与线性回归大致相同,能有效解决过高或过低水平因素以及分析因素少而样本量大等问题。相比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在处理分类反应数据方面更为常用,且适用于结局为定性影像资料。如Lee等[16]研究高分辨率CT在发现小蜂窝样特发性间质肺炎纤维化的连续变化和预后应用中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分辨率CT在网状和磨玻璃状范围内评价普通肺炎与非特异性纤维化肺炎之间差别明显(P<0.01)。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分析生存时间与影像资料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就是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又称乘积极限法,对大小样本资料分析均适用。实践中习惯上以时间为横轴、生存率为纵轴回执的阶梯状图称为Kaplan-Meier生存曲线(survivalcurve),也称K-M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是另一种生存分析方法,包括参数与半参数模型两类,其主要是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的一种方法,同时可分析众多变量对生存时间和生存结局的影响。Saad等[17]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在肝移植受者的技术分析和临床评估研究中比较成功施行肝移植与非移植病人开展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后的临床疗效评估,使用了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6~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以上,移植成活率分别为43%、32%和22%。生存期大于1年的晚期肝脏疾病模型存活评分低于17分、等于17分或大于17分的存活率分别为54%和8%(P<0.05)。
2其他适用方法
2.1ROC曲线
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曲线是欧美影像学期刊中应用较为常见的统计学方法,国内期刊应用相对较少。ROC曲线根据一系列不同的分界值以真阳性率(灵敏性)为纵坐标,假阳性率(特异性)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ROC曲线分析结合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度(specificity)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也应用于影像诊断及人群筛查。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ROCcurve,AUC)的大小对诊断试验作定量分析。理论上,AUC值在0~1间。根据实际情况将诊断分为不符合诊断(AUC<0.5)、无诊断价值(AUC=0.5)、低准确性(0.5<AUC<0.7)、一定准确性(0.7<AUC<0.9)、较高准确性(0.9<AUC<1),AUC越接近于1,表明诊断准确性越高。Hyodo等[18]在研究乏血管少结节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发展成富血管性肝细胞癌风险因素一文中使用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后续发展成血管性结节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非血管过渡性结节。
2.2Kappa检验
Kappa检验主要用于评价不同资料间一致性程度,常用Kappa值评价一致程度。Kappa系数适用于两项和多项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在影像学试验中常需要判断多名医师测量同一研究对象或者同一医师多次测量同一对象的一致性,Kappa一致性检验便是最佳选择。Kappa检验还可通过计算Kappa值对两种非金标准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一般而言,评价Kappa一致性需要计算Kappa系数,但在研究考察新的诊断试验方法是否优于金标准,或者检验是否与金标准一致时,还需要计算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目前公认的Kappa系数分为六个区段即一致性极差(Kappa值<0),一致性微弱(Kappa值0~0.2),一致性弱(Kappa值0.21~0.40),中度一致Kappa值(0.41~0.60),高度一致(Kappa值0.61~0.80),一致性极强(Kappa值0.81~1.00)。
2.3Levene检验
篇4
关键词: 外语自主学习 影响因素 培养途径
前言
语言学者holec曾经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独立学习。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因为人们需要的是产生新知识而不是重复旧知识的能力。人才培养不应仅仅是使学习者获得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建构主义也指出,学生是语言学习和知识构建的主体,是实现知识内化并拓展运用的实施者,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影响和决定语言学习的进展和成就。
一、自主学习的界定
最早开始自主学习研究的holec认为“自主”指“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施的能力,而不是个体在此环境中的实际行为”。d.little认为“自主”指“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作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联系”。dickinson认为学习者的自主性广义上指能导致个人自我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过程,狭义上指使学习者能够独立地作出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决策和成功地实施这些决策的能力。自主学习者应承担的学习责任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材料、自我监控和自我测试等。
尽管研究者们对“外语学习自主性”的定义各不相同,却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界定上取得了较一致的意见:1)学习者的自主性涉及学习者负责并愿意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决策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2)培养自主性需要唤醒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意识,如参与意识、活动意识等,教师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学习者自主性的程度存在差异,而且是不稳定的,因此,不同教学环境中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应该采取不同方式。4)学习者的自主性具有多维的范围和作用,有个人和社会价值方面的,有心理和政治方面的。5)不同文化赋予学习者的自主性以不同的解释。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学生的自主性应该与西方有所不同,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培养教育模式。
二、自主学习的几种价值取向
与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由于文化教育等价值观的差异,我国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都具有依赖性,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在我国开展自主学习,倾向于以下几种价值取向。
1.学习者的自主性在个人层面上强调个人的学习需要、学习模式、学习风格上个人的取舍,强调学习者要有鲜明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代表了未来教育的走向。但是,学习者的个性化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有个性和共性达到有机统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才能发挥最佳效益。
2.学习者的自主性在社会层面上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习者个体的思考和尝试,也包括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群体学习活动。课堂群体活动提供了学习者自主性的生长点和激励机制,也提供了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社会特征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3.学习者自主性的心理层面侧重学习者内在的能力,如学能、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创造性等。因此,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激励和自由选择的余地,使他们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学习者主体对自主学习的影响
任何成功的外语学习都离不开学习者主体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学习者主体自身的一些因素会较大程度上影响其自主学习。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态度动机、自信心等。
卡明斯(cummings,1979)将语言能力分为认知语言能力和基本人际交往能力,前者与一般智力有关,与后者互相独立,都作用于外语学习。这个观点对我们的启示是;不同智力程度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会更好;智力一般的学习者可更多采用语言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的方法,智力较高的学习者适合侧重于语言形式分析和归纳、推理、记忆的学习活动。
动机强烈、态度端正是外语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加德纳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目的、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愿望及学习态度。只有当愿望加上正确的态度与努力的行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算有了真正的动机。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而不下功夫,或努力却缺乏目标,都不能学好外语。
在外语学习方面,自信心表现为学习者对自己外语总的能力和学习外语能力的积极评价。根据教师们的观察,自信心强的学生交际能力强,课堂上积极活跃,成绩优良。即使遇到一些障碍,他们也会化焦虑为动力,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就会产生畏难情绪,逃跑学习任务,这对学习非常不利,尤其是对于自主学习。
四、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学生的外语学习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课堂内外都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具体说来,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课内:
1.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扩展课堂英语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通过语言练习和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并归纳语言在不同领域运用时所表现出的特有表达方式、文体风格和语用规则的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不同交际需要的能力。
课外:
1.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通过布置适当的作业使他们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外语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点及资料获取的可能性基础上,给学生设置一些综合性的话题,使他们通过查资料、做笔记,并整理成篇的方式完成任务,从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依附于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言语技能仅仅是一部分,离开学校后仍需继续学习如何在现代信息社会使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以应付未来的挑战,而学习者的自主性的获得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cummings.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linguistic interdepence,the optional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j]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979,19:197-205.
[2]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argamon,1981.
[3]little,d.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uthentik,1991.
篇5
【摘要】文章通过对体育自主学习溯源,指出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对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体育自主学习;溯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9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研课题“体育自主学习对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B201331);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体育视阈下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编号:15AJY026)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自主学习的溯源
1.自主学习的综述。宾特里奇将自主学习定义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余文森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讲授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以庞维国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从横向学习的各个方面和纵向学习的整个过程两个维度来定义自主学习。本研究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形式,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形式,表现为对学习目标的自我制定和监督,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和增减,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和监控,学习结果的自我预期和评价;②自主学习是一个将认知、元认知和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学习者对认知过程和行为的调节和监控;③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利用脚手架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两个理论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导教的思想。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首先从教学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原则,建构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教学方法,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节以一种明确的线性关系排列出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结果评价。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学者针对具体学科的具体问题开展了大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Hiarris和Graham的SRSD模式,Zimmerman的自主学习循环模式,Bulter的SCL模式及Andrade和Bunker的自主语言学习模型。这些教学模式都以提高中小学生对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为目的,试图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改善学习。通过分析这些模型或模式,笔者认为自主学习培养的教学模式应具备以下几个典型特征:①教师扮演的是合作者的角色,而非主导者;②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和监控;③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
二、关于体育自主学习的综述
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这一背景下,十几年来,我国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围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了众多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在万方数据数据库中,以“自主学习”作为标题对2010~2015年期间的文章进行检索有26556篇。以“体育自主学习”为标题进行检索有410篇。代表学者周德新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①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②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加;③体育向身心和谐发展;④坚信健脑的新兴体育项目出现;⑤体育的形式多样化;⑥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体育自主学习的认识,促进了体育学习方式的应用,对新课程的推进与实施具有重要价值。但深入分析也可发现,这些文章要么是对课堂中应用某种学习方式的经验总结,要么是对某种学习方式理论内涵的探讨,从实质角度探讨三种学习方式关系的论述并不多见。事实上,三种学习方式只是反映了有效学习的不同侧面,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一种学习方式。为促进教学实践中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通过分析每种学习方式的实质,揭示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而探索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三、影响体育自主学习的因素分析
1.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Brandura最早提出的,Brandura认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第一,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任务的选择;第二,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目标的设定;第三,影响学生为体育某项学习任务所付出的努力,遇到问题能够坚持的时间和面临复杂情景时的适应能力。自我效能感越强,学生的体育学习越努力,坚持时间越长;第四,影响学生从事体育某项学习任务时所体验到的紧张和焦虑;第五,影响学生对体育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
(2)归因。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成功或失败所做出的因果解释。心理学理论认为,归因是指人们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或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如果学生把体育学习失败归结为体育学习任务太难、自身运动能力先天条件差等因素,只是短时间让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意识,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学生的体育学习动力。在各种归因中,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成功归于自己可以控制的、不稳定的、内部的原因,如自身努力程度、动机强度,等等,要尽量回避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归因,帮助学生提高自尊感,提高体育学习的自主性。
(3)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动机是在学生个体体育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受到外部刺激或诱因的影响,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常常以意向、愿望、要求等形式存在。内部微弱的体育动机活动从外部难以观察出来,但当它在某一方向上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发个体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发生变化。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中表现的努力和坚持性就是他们体育动机的外在表现。
体育动机对体育活动的影响既有方向性方面的,又有强度方面的;它既反映在心理(尤其是认知)上,也反映在生理和行为上。动机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划分:①从体育动机性质的维度来看,它的一端是积极性动机,另一端是消极性动机。②从体育动机强度对人们体育学习和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看,它的一端是影响非常强烈,另一端是影响非常微弱。一般来说,积极和适宜强度的动机对人们的体育学习、体育行为表现有最佳的影响,这时的动机状态可称为最佳的体育动机状态。
当人们处于最佳动机状态时,能将体育锻炼行为的责任内在化,主动参加身体锻炼活动的意向强烈地驱使着他们从事体育活动,并促使他们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体育锻炼任务,极大地动员自己和身心能量去实现体育锻炼的目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更加努力,坚持性更强。
(4)体育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由美国学者HerbertThelen首先提出的。从认知方面,体育学习风格可分为:独立学习型和依赖学习型。独立学习型是指练习者擅长于具有自我调控特点的自主学习,他们愿意采取以主动探索为基础的学习策略,比较自主。而依赖型的学习者倾向于以外部环境作为信息加工依据,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习者对体育学习依赖他人教授、依赖他人陪伴、依赖监督等。教师应学会宽容各种体育学习风格,而不应有所偏好。
(5)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用来获得知识的具体技巧和手段”和“用于指导更具体的技巧选择的更高层次的方法。Malley和Chamot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其中,元认知策略高于其他两类策略。
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学习者增强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也有益于终生体育习惯养成。深入了解学习策略,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策略培训,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
(6)学习者的自尊。自尊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它以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积极有效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体育学习者自尊对认知和情感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认知活动在自尊受到尊重和鼓励的情况下效果最好。体育的成功体验能增强学生的自尊,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体育,而不断地失败则会挫败学习者自尊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外在影响因素
1.体育教师。教师是影响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主要外在因素,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理念、教学方法及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会不同程度地促进或制约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2.现代科技技术。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种教学结构注重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如网络也能获取大量体育学习材料。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自主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合作群体。自主学习不但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体育自主学习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学习,同伴在以下几个方面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①同辈群体的体育自主学习行为和运动习惯;②同辈群体的自主学习行为产生榜样示范作用;③同辈群体关系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求助。
4.锻炼环境。学习者自主还会受体育学习环境的制约。在锻炼环境中,可供模仿的榜样及同伴、教师、家庭成员的影响和帮助对自主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物质环境中,体育信息资源及运动场所对体育自主学习者有着重要的吸引作用。
综观我国体育教育现状,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但收效总不尽如人意,大班教学、课时减少等加剧了这一现象。针对这一现状,教育部进行大学体育改革,倡导将现在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策略培训,使他们具有管理自己并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负责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使学校体育教学更有效,为学习者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王言根.学会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体育与健康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赵华.关于学校体育开展“自主学习”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1.
[6]宋永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社会基础与逻辑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7]刘小红,李军兰.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四种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2.
[8]胡海波.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河南科技学院学宝(自然科学版),2005.
[9]郝策.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14,(87).
[10]洪丽嫣.终生体育视角下的学校体育改革与实施《纲要》相衔接[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1]彭辉.面向21世纪的终身体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12]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
[13]高勤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要素及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篇6
[关键词] 颅脑损伤;动态CT;血肿消散;及时诊断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b)-0085-03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脑皮质与硬脑膜或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多由脑挫裂伤、脑皮质动静脉破裂出血,血液聚集脑皮质与硬脑膜之间所致,属复合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占颅脑损伤的5%,占所有颅内血肿的40%,其中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率最高,占硬脑膜下血肿60%~70%,外伤性硬模下血肿病情变化较快,死亡率较高,明确诊断后应尽早行钻孔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颞肌减压等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死率。颅脑CT扫描动态检查中发现少数外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例有短时自动消散的现象,这部分患者原发脑损伤程度较轻,病程发展相对较慢,采取非手术治疗获的成功,从而也避免了开颅手术带来的极大痛苦。2006年12月~2012年1月我科共收治12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短时自动消散患者,现将体会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69岁,平均45岁;加速伤3例,减速伤9例;车祸伤9例,坠落伤2例,打击伤1例。头部外伤着力点均为额部、额颞部。伤后至就诊我院时间0.5~3.0 h。按伤情轻重就诊时有8例患者为轻型颅脑损伤,其余4例为中型颅脑损伤。所有病例均有头痛、恶心、呕吐,伤后肢体均能活动。4例伴有躁动,8例有短暂昏迷史,昏迷时间10~30 min,其余4例伤后未出现昏迷。1例患者右侧外耳道流出血性脑脊液,3例伴有头皮血肿,1例伴有短暂性失语,有脑膜刺激征7例,巴氏征(+)3例,2例伴四肢抽搐。
1.2 影像检查
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检查,发现均有硬脑膜下血肿。①单发灶10例,多发灶2例。②血肿量
1.3 治疗措施
1.3.1 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住ICU病房行持续生命体征观察,颅内压监护,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的观察,1 h记录1次GCS评分并作前后对比。患者宜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或间断给予吸氧吸入,增加血液氧分压,从而减轻脑水肿,同时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动态复查头颅CT且做好术前准备,出现手术指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行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CSF)至澄清为止,穿刺方法正规、掌握适应证、操作严谨,必要时适量放脑脊液或腰穿前脱水降颅压防止脑疝。腰穿后头疼要等渗盐水补液或注射乌洛托品促进脑脊液分泌。病情稳定后,进行高压氧治疗,早期病情不允许进入高压氧舱时可行面罩吸氧,逐步过渡到进入高压氧舱治疗,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一般需进行3~5个疗程的高压氧。
1.3.2 常规用药及作用 常规应用渗透性脱水剂进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必要时可加用速尿或交替使用。定时抽血查电解质、血气分析、血糖、肝肾功能,及时纠正高血糖、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激素治疗可减少脑水肿组织内的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可恢复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保护脑细胞,帮助脑功能的恢复。在应用激素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和感染并发症。伴发早期休克时可紧急输血或血液代用品治疗。减少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止血剂、保护胃黏膜药物防止应激性溃疡,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促苏醒药物及神经细胞营养药物治疗。在伤后10 h行亚低温疗法,一般将体温降至33~35°C(肛温)为宜,可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可减轻脑损伤后的继发性病理损害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血性脑脊液尤其是鞍上池、侧裂池的血性脑脊液,对脑血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产生脑血管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加重脑水肿和继发性脑损害,钙通道阻滞剂可解除血性脑脊液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并可阻止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减轻脑水肿。临床上常用尼莫地平10 mg加入液体缓慢静滴。其他给予抗癫痫治疗鲁米那钠0.1 g肌内注射,每8小时1次,正确处理脑脊液鼻漏、耳漏,防止颅内感染。
1.4 典型病例
患者1,男,42岁。因开轿车与农用车相撞伤及头面部伴意识模糊1.5 h入院,偶尔躁动。检查:意识模糊,GCS评分12分,左瞳孔直径3 mm ,右瞳孔直径2.5 mm ,对光反射存在,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四肢活动正常。收住ICU持续生命体征观察,积极术前准备,及时合理地采取非手术治疗。入院立即头颅CT检查:左额、颞、顶硬膜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区,中线向右移位6 mm,左侧脑室轻度受压,估计出血量约30 mL。间隔2 h头颅CT复查,较前对比血肿有明显缩小改变,继续采取目前治疗,48 h进行头颅CT扫描,与原片对比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完全吸收,中线居中,脑室无受压。再治疗1周后颅压正常后行腰穿治疗,2周患者无不适痊愈出院。随防1年无任何后遗症。
患者2,女,20岁。因交通事故致头面外伤后伴短暂昏迷半小时入院,头痛剧烈,恶心、呕吐,呈喷射状。检查:意识模糊,GCS评分13分,左瞳孔直径2.5 mm ,右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稍迟钝,脑膜刺激征(+),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Ⅴ级,病理征阴性,入院后1 h头颅CT扫描:右额颞硬膜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区,中线向左移位4 mm,量约20 mL,右侧脑室轻度受压,入院后降颅压、营养脑细胞、预防消化道出血等治疗,间隔2 h头颅CT检查,与原片对比发现血肿变小,估计出血量约13 mL,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继续目前治疗,15 h后再次CT检查见右额颞硬膜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区消失,中线居中,脑室无受压,2周治愈出院,半年随防无任何后遗症。
患者3,男,6岁。从3米高处坠落致头面部外伤后伴意识模糊 1 h入院,左上肢抽搐1次。检查:神志呈模糊状态,GCS评分11分,左瞳孔3 mm,右瞳孔 4 mm,光反射存在。颈抵抗,四肢肌力Ⅴ级,病理征阳性,伤后1 h头颅CT见右额颞顶硬膜下血肿约 28 mL,右颞顶骨线性骨折经过血肿,中线移位约 8 mm,右侧脑室受压。入院后降颅压、激素治疗、营养脑细胞、抗惊厥等治疗,积极术前准备,伤后2 h头颅CT复查,发现硬膜下血肿变薄、明显缩小,形成头皮下血肿,后纵裂高密度影。密切监护生命体征,继续保守治疗,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伤后24 h复查CT见硬膜下血肿完全消失,中线结构恢复,头皮下血肿变小,72 h发现头皮下血肿被吸收。治疗10 d患者出院,恢复良好,随防无神经功能障碍。
2 结果
本组12例均入院后3 d内头颅CT追踪扫描,其中4例患者伤后5 h以内血肿完全吸收,5~24 h以内血肿吸收患者3例,第2天血肿吸收患者3例,第3天血肿吸收患者2例,吸收时间最短为4 h,中线结构恢复,脑室、脑池清楚,出院后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治疗中行腰椎穿刺术可见血性脑脊液,这说明血肿消散时存在广泛蛛网膜下腔积血。通过伤后12个月或6个月的治疗和随诊观察,本组12例血肿短时自动消散的患者均恢复工作和社会活动,青少年可以继续就读,其中有个别患者遗留轻度头疼和近记忆力差等情况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
3 讨论
少数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多系静脉窦或窦旁桥静脉断裂所致,好发于大脑半球凸面,出血较为缓慢,血液聚集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蛛网膜无张力使血液占据硬脑膜下的潜在间隙形成大范围的血肿,但血肿厚度较薄。病程发展相对较慢,且原发性脑损伤程度较轻,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正常,病情稳定,颅内压增高症状逐渐减轻,无局限性脑压迫致神经机能受损表现,随着CT的发展和应用广泛,以及检查费用的降低,这些患者在CT扫描动态观察下和严密颅内压监护下,采用非手术治疗大多数能成功。
笔者认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短时自动消散的机制与下列因素相关:①蛛网膜破裂,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冲淡了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与硬膜下腔相通,脑脊液可进出硬膜下腔,所以血肿随进入硬膜下腔的脑脊液一起逐渐进入蛛网膜下腔被进行循环吸收,这样循环往复,最终血肿缩小消失。本组有4例患者头颅CT多次复查提示血肿与颅骨内板间呈等密度或低密度改变,说明蛛网膜破裂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其中2例MRI检查随着血肿的消退蛛网膜下腔的血性密度影逐渐增高,血肿被脑脊液冲淡并进入蛛网膜下腔。②急性脑肿胀和颅高压,在颅内高压的作用下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被挤压到其他硬脑膜下腔或硬脊膜下腔,体积变小、血肿变薄,好似血肿被吸收,其实是一定量血肿分布范围变广所致。本组有4例,年龄18~40岁,动态CT检查硬膜下血肿变薄,范围波及整个硬膜下腔,这几位患者共同特点均有轻度脑挫裂伤,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颅高压征。开颅手术中可见脑波动良好。③经过血肿部位的颅骨骨折,往往有硬脑膜相应受损,血肿在颅压作用下被挤压到头皮下进行吸收,个别造成颅骨外骨膜下血肿,造成血肿位置改变而消退。本组3例,年龄18岁以下,年龄越小,特别是儿童,颅骨与硬脑膜粘连越紧密,当有骨折时硬脑膜相应受损。
笔者认为短时自动消散的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有以下指征:①轻、中型颅脑损伤,病情发展缓慢,无神经功能受损表现。②头颅CT扫描,血肿形状为边缘锐利,厚度较薄,呈窄弧带样。临床估计血肿量为25 mL左右,中线轻度移位。③保守治疗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平稳,颅内压监护压力在3.33~4.00 kPa以下。④有较轻脑挫裂伤伴脑萎缩、急性脑肿胀、颅内压增高患者。⑤动态头颅CT检查,血肿、颅骨内板之间有混杂密度或低密度改变。⑥血肿部位,接近脑池的额颞顶硬膜下血肿。本组对12例患者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并行术前准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随时CT复查,必要时进行手术处理。由于这些患者含血性脑脊液,容易造成颅底粘连,病情稳定后应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这样可以减少血肿吸收,缩短病程,又能解决并发症问题。
总之,大多数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变化较快,死亡率较高,明确诊断后竭尽全力,尽早行钻孔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颞肌减压等手术治疗。而本组12例短时自动消散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头颅CT扫描动态观察下和严密颅内压监护下采用非手术治疗,预后恢复良好。动态头颅CT扫描在颅内血肿治疗中至关重要,CT的应用提高了诊断的正确率,从而使各种血肿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应用CT前后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死亡率由10.0%~15.6%降到0。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死亡率由63%~68%降到36%。脑内血肿的死亡率由25.4%降到13.0%。CT动态扫描不但可以观察血肿是否增大、是否形成继发性血肿,也能及时发现一部分短期自动消散的血肿患者,避免开颅手术带来经济损失,减轻患者痛苦。笔者认为,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复杂、快速,任何观望、犹豫都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条件允许应强调动态复查头颅CT的重要性,对保守治疗者伤后24 h内最少进行1次头颅CT检查,追踪其变化72 h再做1次检查。治疗过程中如有病情恶化,立即手术。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77.
[2] 吴举,袁波,王红宝,等.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CT特征与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2008,9(2):25-26.
[3] 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6-18.
[4] 廖圣芳,陈汉民,张银清.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行消散8例[J].人民军医,2003,46(16):705-706.
[5] 沈宏,杨小锋,刘伟国,等.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18(6):402-404.
[6] 刘长军,杨瑞,李元柱,等.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6):453-454.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139-02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加剧,从1999开始我国大学一直在扩招,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营逐渐向大众化发展,相关资料表明,从2005年开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逐年降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考研或者考博来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但是这样从根本上又加剧了高学历人群就业难的问题。
1 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分析
1.1 人力资本投资的分类
任何投资都有一定风险,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依然如此。所谓投资风险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具有很大的区别,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①经过一定时间段投资主体的收益达不到最初的投资成本的情况。
②对人力资本进行的投资,最后以另外一种回报的形式,比如说教育投资,对于教育的投资肯定是最后的投资回报是个体的教育水平,而不是最初的投资成本的最初形式。对于这种投资回报利益有大有小,一定的投资回报利益会间接地转化为其他连带的投资影响。
1.2 人力资本投资高风险性的原因
很多情况下这种投资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从其自身的投资特点上看,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高风险性,导致这种风险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失败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上来看,其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是其高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个体投资者自身的各方面的因素的投入,比如说是时间、精力及体力等的投入;很多个体成员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往往背后会有稳定的家庭作为其支撑,在个体自身投入时间、精力等的同时,家庭及其成员也付出了同样的精力、时间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投资主体之一。往大了方面说,说到底国家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人才之间的较量,现在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各国的人力资源,出于长远发展考虑,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的投入,直接成为最大的投资主体之一。
1.2.2 投资客体的不确定性导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
人力资本包括个体所具备的体力、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总和,所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能力的发挥有着极大的关系。人本身对客观事物具有极大的能动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潜在的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根本目的;倘若没有积极的环境,个体潜在的资本就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换句话说,人力资本投资客体的潜在能力的发挥和其所处的客观环境具有极大的关系。
1.3 人力投资的长期性预示着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风险性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说在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在这一过程中牵扯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理念,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等等,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时候无法确定在这投资过程中获取收益的各个因素的贡献度,这给日后的收益分配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 就业与就业理论分析
所谓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以获取报酬为根本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其进行细化,我们可以从就业条件、收入条件、工作时间等三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就业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2.1 就业理论与评价
相关的就业理论指出,在市场内部有时候会出现一定阶段的经济失衡现象,但是由于市场自身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价格、货币、工资等多方面因素的调节会逐渐趋于平衡,保持就业市场的正常状态。
和就业相关的主要理论有非自愿失业理论、自愿性失业理论以及不足就业理论等,非自愿理论将造失业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国民产出的,将解决的重头戏放在政府的干预上,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夸大;而在自愿性失业理论中,认为人们对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偏差性是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主张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全依托于市场本身,不赞成政府过多的干涉;对于不足就业理论则认为劳资双方之间的协议对于就业具有极大的影响,这是连接市场和就业的主要的纽带之一,是平衡市场的基础原因。
2.2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2.2.1 初次就业率低
在离开学校需要寻求工作的学生中,正常毕业时间时内能够明确自身工作的学生的数量在全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叫做初次就业率,通过这一数据,我们能够准确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通过具体分析,能够及时的了解当前待业中的大学生的数量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得知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率出现逐年降低的情况,这种逐年下降的就业率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2.2.2 初次就业时间延长
大学生初次就业时间比较长,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来看,很多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和要求放得过高,在选择工作上存在一种好高骛远的状态,无法真正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做起,这是导致初次就业时间长的主要原因;从大学生的外在状态来看,很多大学生的生长环境比较优越,家长过度的疼爱使学生毕业后在家呆着成了一种趋势,没有压力就没有走出去的动力,家庭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初次就业时间延长。
2.2.3 就业的极端化
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而渴望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对于当前的大学生的就业也是如此。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存在自身的偏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去条件优越的城市去就业择业,普遍认为比较发达的城市不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比较好,更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和机遇,使得大学生就业出现扎堆的极端现象。像北京、上海等发达的一线城市人才济济,而对于比较偏远的地方人才出现极大的缺口。
3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影响
3.1 人力资本投资机构现状
从目前高等学校的就业形势出发,教育投资方式已经不是单一的政府方面投资,市场力量已经参与到人力资本投资中。
首先,按照惯例,大学期间教育应该占总教育经费的八分之一,基础教育投资少于高等教育,导致人力资本的投资数量过大,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教育是接受人群最多的教育所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其他教育,高等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是人力资本投资最少。
其次,大学教育中职业性教育资本的投入很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受到足够重视,不会出现人力资本投资都会集中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教育中。
最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区域性非常明显,一些法国区域,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人力资本投入就很高反之,人力资本的投入就会减少。由于区域性很明显,我国的高等学校都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高等教育区域性分布不合理,导致人力资本的投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2 地域性的高校地区分布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人力资本的投入需要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从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出发,政府控制着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权,由于市场定位存在缺失,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制度的产生。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数量以及规模比较大的地区就业的难度要地狱投资规模比较小的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的一些地区,国家进行多次毕业上的次调查,这些地区就业数量非常高,一些西部的地区就业数量非常低。也就从跟本上反应这些地区人力资本投资高,其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就相对比较低。
3.3 人力资本投资不平衡
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其主要呈现一种金字塔的形状。像美国和日本由于短期大学和学院的数量很多,实现了大众化的教育模式,这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而在我国,由于对本科层次的投资比较多,导致大学的人力资本投资不协调,最终人力资本出现中间大两边小的模式,产生本科教育的学生就业比较难的尴尬现象。另外很多企业出现了高学历高消费的现象,导致缺乏劳动力等技能型人才,导致人力资本的投资结构性失衡,最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3.4 学科结构与专业知识滞后
从人力资本投资与专业结构设置这方面,也存在很多滞后的现象,导致人力资本投资过高,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在最近几年,专业设计方面,人力很多高校出现盲目跟风的形式,大量设置与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导致高校的学生档次下降,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就业难与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很大的关系,就业受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非常大。
4 结 语
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合理性会导致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所以也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用法律的手段推进人力资本投资的正面影响。在就业模式中采用国外的就业模式推广相似,加强就业前的职业生涯教育。同时加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调整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刘昕.高等教育的私人投资风险及其防范――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另外一种反思[J].中国流通经济,2009,(7).
[2] 杨秋乐.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商,2012,(9).
[3] 张宏,郝天资.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现状悖论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4] 冯纪明,吴克明.大学生就业难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4).
篇8
关键词:体操教学;影响;学生;成因;因子
在以往的体操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体操动作的简单引导,并在课堂前几分钟做出明确的示范,紧接着就把全部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进行学习,如果学生的动作存在的问题不大,教师不会进行过多地干涉,任由学生自由学习,如果整体动作偏差较大,教师则会集中学生进行重新演示,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完善自己的体操动作。在这样的体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未能得到充分地关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十分小,导致最终的体操教学效用并不高。同时,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一直处于对教师动作的模仿学习中,内心仅仅要求与教师的动作相一致,并不注重对于注意要点的学习,因而学习兴趣也未曾被充分地调动,只能要求自身的动作尽量规范化。此外,学生的体操学习过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待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完善,而要想实现体操教学的合理性,教师必须优先着重分析影响学生体操学习成因的关键因子,并以这些因子为基础,创立科学有效的改善策略,进而产生高强度的体操学习效用。
一、体操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因子分析
1、渴望获得迅速地发展
在当前的高校体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学生对于体操教学的进度感到十分不满,认为体操教学每堂课仅仅是教几个动作而已,而让他们进行重复地练习,会显得较为繁琐无趣。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仅仅课堂的前半部分会有充分的学习兴趣去学习练习这些动作,到了课堂后半部分,则认为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训练内容,不值得继续浪费时间,因而完全失去了进一步训练的兴趣。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内心的学习迫切感上。体操教学是一门形体艺术教学,受到了很多女学生的欢迎,因而,他们对于教师布置的教学训练任务能够迅速地完成,并渴望了解和学习下一部分的内容,不希望本堂课的教学截止在当前的动作内容上。
2、传统的体操教学方式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
传统的高校体操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总是以教师为引导和示范,由学生进行跟随性动作模仿,教师只是偶尔对学生进行动作方面的指导,而对于体操注意事项的讲解很是简单,几句话匆匆而过,许多学生仅仅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导致整体动作学习的不完善,与教师的动作存在较多的不协调。整体的体操模式完全成为了一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未曾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他们找到自我完善的方向和动作优化思路。
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一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高校的体操教学中,自主思考能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主要因子之一。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体操时候,所表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不同的,而其中的原因,很多时候是由于一部分男学生对体操学习的兴趣太低,并不会对动作进行主动地思考个探索,而女学生则不同,她们喜欢并乐于学习体操,因而会主动进行积极地思考,最终的学习效率相对较快。
4、对动作纠正认识不明确
在高校体操的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于每个动作的专业性强调也是不同的,女学生更多地是要求形体的美观性,每个动作尽量做到标准、合理,因而对于教师的指导纠正,她们会迅速地接受认可。而男学生也不同了,他们本身对于体操学习的兴趣就十分小,仅仅要求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许多时候都抱着糊弄的心态去进行学习,因而对于教师的动作纠正,他们的内心并不会坦然地接受,而是觉得多余,不会积极按照教师的规范完成动作练习。
5、对动作学习进行反思
在体操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对当堂课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反复地练习,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定然能够优化整体的学习过程,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这一内容,许多时候仅仅在本节课上进行学习,下课以后,他们会立马投入别的活动中,对于体操的学习活力只能保持在很短的时间内,因而学习效率很低,亟待获得发展和提高。这是高校体操教学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改善,纠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体操学习的不注重,喜欢用敷衍的心态去完成体操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因此变得较为消极,导致体操教学的实际效益很低。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操教学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应当正确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因的因子,进而针对这些因子进行教学的改善和创新,促使体操教学的整体流程变得更加科学有效,能够实际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
作者:刘和军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晓晓.我国高校体操教学内容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
[2]王可.探讨高校体操教学改革途径与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篇9
关键词:分层教学;自信;自我效能感
本文为2013年台州市教育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分层教育对学生自信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GG1307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7日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职教育的任务,这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自信是高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不能够忽视学生自信心理的塑造。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形成发展和逐渐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良好心理素质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业质量,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观、事业观。高职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高职院校师资规模和部分用人单位渴求“高学历”人才等现实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常常感觉“技不如人”,自信心不足,甚至存在自卑心理。而刚刚走出“高考”篱墙的大学生在充满期待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分层教育”的复杂心情。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一、分层教学研究现状
我国长期奉行的“应试教育”思想是高职院校按学业成绩进行分层次教学的主因。因此,有关按学业成绩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从已有的文献来看,高职院校推行分层教学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教学领域:
分层教学的一个应用领域是英语教学,“从分层次考试入手,通过大学英语分层次考试、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层次设置、教学班的选择、‘走班制’的实施和分层次作业,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较大提升”,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分层教育导致低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动力等负面因素,提醒要保护学生的自尊。
并且也有学者尝试将分层教学引入到高等数学教育改革中,指出以学生实际基础的不同,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但也有部分学者对分层教育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指出目前分层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分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办法进行论述。
分层教学的第三个应用领域是内分班教学,有学者从社会人才需求、学生构成、培养目标三个方面分析指出可以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别对基础层、求知层、努力层、渴望层和精英层的学生“因材施教”。
从以上文献梳理来看,有关高职院校分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业成绩方面,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即使有部分研究人员指出当前分层教育需要改进之处,但提出的措施仍然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中心的,有关分层教学对大学生自信心理素质方面影响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二、分层教学情景下的学生自信心理状况
对我校市场营销专业部分同学的实地访问与调查,发现分层教学环境的确给学生的自信力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能够获得成就感之外,大部分学生的整体自信度较低,他们认为分层教学造成自信力不足,甚至出现自卑的现象。主因如下:
(一)分层教学导致学生学业自信不足,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分层教育导致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不受老师的重视,得不到来自教师的赞扬与肯定,这种负面的强化使学生产生不自信心理。充满否定的外界反馈造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发生偏移。学业方面的挫败,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失去兴趣和动机,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这种无助感、听天命的心态又影响其他方面的自我成就感,进而导致自信心全面丧失。这又反过来限制了他们其他方面能力的正常发挥,增加失败率,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中。
(二)分层教学对社交自信心理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进入大学阶段之后,大学生的社交作为学业以外的大学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成为影响学生整体自信的又一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分层教学造成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自信心不足,担心自己因在校低层次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进而影响其对自我能力的正确判断。极个别性格开放、自我意识强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恋爱方面较为顺利,这方面成功的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对高职学生整体自信心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社会交往能力也是现代职场成功的必备利器,在以工作应用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自信心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不无依据。
(三)分层教学导致部分学生自我定位模糊,职业规划不清晰。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部分学生反映分层教学降低了他们对自身职业能力的信心。大三级学生自信心低于大一、大二年级学生。由于部分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生职场定位模糊等因素使得刚走出校门的高年级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对自身职业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下降。分层教学造成的职业定位模糊以及挫败感降低了学生对所学职业技能的自信。
三、提高高职生自信心的途径
专业成绩固然重要,但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自信能够促进人能力的超常发挥,增加成功的概率。相反,没有自信甚至自卑会抑制能力的正常发挥,进而降低成功的可能。因而,大学生开展自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分层教育在注重专业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展分层教学的专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尽量减轻负面影响:
(一)确立综合评定体系。大学教育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尺度。高职学生学业上的“失败”,蚕食了他们本该拥有的自信、掩盖了他们难得的优点、长处。笔者以为,高职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学生从高考的阴影下解放出来,树立自信,正确评价自我。让学生从学习、生活、能力等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重新认识自我。这就要求分层教学管理者要努力挖掘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自信心,将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培养的一项指标给予相应的权重。
(二)挖掘特长,搭建平台,提高自信。教师在分层教学中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在同学中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辩论、才艺比拼、职场模拟等活动,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绚丽的舞台,使学生都能在各种具体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特长的舞台。当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积累成功的经验的时候,他们用这种体验强化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度,提高自我评价准确性。
(三)提供培养职业技能的平台,培养职业自信。侧重实践能力是高职学生的优势,教师应该让他们感受到职业技能带来的成就。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运用专业技能的机会和平台,学生从中也能获得一种成就感,帮助提升职业自信。学校教师寻找职业与自身优势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职业适应力,巩固职业自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测试、职场能力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目标职业,最终寻找自我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在求职中扬长避短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求职成功率,提高职业自信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山军.对高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5.1.
[2]贾红瑜.因材施教的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3]王新陇.建立高职院校数控专业英语分层教学模式[J].2011.7.
篇10
[关键词]自信心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晚期,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尚浅,其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最后定型。一旦遇到挫折,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自信心危机,从而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有全面发展。目前,国外对自信心的研究正不断深入,而国内对这方面的探索却较少,而且很多都是经验的描述,缺乏理论指导。因此,从理论角度探索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加强学校教育,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自信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个自信的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特征:
自信的大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不自命不凡,也不过分贬低自己,也就是说,既不自负,也不自卑,做力所能及的事,有自知之明。能把“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有机地统一起来。
自信的大学生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外界评价结果全部接纳,无论评价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自信的大学生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也不夸大自己的优势,他们能理智地,辩证地对待自己。
自信的大学生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能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即使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他们也会有较强的安全感,很快适应周围的环境,并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和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二、影响大学生自信心的主要因素
自信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主要因素如下: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富有自信心,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缺乏自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灰心丧气,产生无助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四种信息源基础上。
1.行为的成败经验
现实的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影响很大。成功的经验往往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就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对于那些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人而言,偶尔的失败并不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
除了直接经验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间接经验,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如,看到和自己学习水平差不多的同学通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就会增强自己提高学习成绩的自信心。
3.言语的说服或暗示
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激励,心理暗示或自我规劝等也能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帮助个体提高自信心。但言语说服或暗示需要一定的个体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才有显著的结果,缺乏体验的基础的言语劝告而形成的自我效能感是脆弱的。
4.情绪唤起
正向的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向的情绪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比如,自豪,乐观等情绪容易增强学生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那些开朗活泼,善于交往的学生一般说来更富有自信心。而性格内向,消极被动,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一般说来自信心水平较低。另外,积极的情绪体验还有助于自信心的维持。
(二)归因模式
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从行为结果寻找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维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从稳定性,可控性和内在性三个纬度分析归因问题,如下表:
表1:维纳的归因模式
如果成功时把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因,如能力高、努力的结果,就会增强或保持自身的自信心;归因为外部的因素,如任务难度低、运气好就不会增强自信心;如果失败时,把原因归结为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不够或教学质量差就会保持原有的自信心;归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低或任务难度大就会降低自信心,产生无助感。
(三)认知风格
威特金提出人们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存在着场依存和场独立两种认知风格。人们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场依存风格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加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点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认知更容易受周围的人们(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而场独立型风格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界影响,他们倾向于对事物独立做出判断,在外部不可控制因素作用下,个体自信心的水平取决于自身的主观认知。如果学生独立性强,他就不受外界影响,始终保持进取的信念和强烈的自信心。相反,如果学生场依存性强就容易受他人和客观环境影响,难以建立稳定的自信心。
(四)家庭环境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学生自我认识偏差。一般地,性情稳定,自尊心强的家长,其孩子的自信心也强,这些父母倾向于与孩子建立亲密友善的关系,鼓励孩子们自立,允许他们有相当的个人自由。他们与孩子在一起时亲切热诚,充满温情,并通过鼓励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而情绪暴躁、专横的父母则没有给孩子提供行为指导,他们似乎对建立一种稳定的家庭结构缺乏自信心,这样的父母在问题出现时一般用粗暴、专横的方式来管孩子,消除争论,而不是探讨问题。因此,在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方式下,儿童常常表现出慎重,胆小不自信的态度。
三、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策略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一)实施成功教育
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各种锻炼机会,设法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根据多元智力理论,要避免以学生作为单一评价标准,采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因为对学生以外的能力给予积极评价会促进学生积极进取,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反过来促使其在学习上有所进步。而家长也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积极合作,共同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树立适当的榜样
由于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有直接影响,因此,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可以通过树立与其水平相当但取得进步的榜样来进行训练,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这个榜样最好是来自学生身边,甚至是各方面的榜样,这样更能起到激励作用。
(三)开展积极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的基础步骤如下,a、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b、其次让学生参加某项活动,并取得成败经验;c、再者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d、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参考文献]
[1]车丽萍.国外自信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发展,2002
[2]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班杜拉著,郭占基等译.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