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22 04: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业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李美琴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针对性不强,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数据并未呈现出与行业发展速度同步上升的趋势。图书馆之间区域内合作较为紧密,而同行业内的联系合作相对较弱纺织高校图书馆共性比较突出,应加强同行业馆际交流合作,以最大限度发挥行业信息资源优势。在实践工作中,基于地域和行政因素,同区域内(特别是同城)高校图书馆之间往往交流得更多,图书借阅在一定区域内已实现联网,实现区域内图书馆资源共享也在一定区域性内开展了馆际互借业务。区域内合作对于同区域内的信息交流和地方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必要性,而行业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对于行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到目前为止,纺织高校各馆之间基本上仍是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内容重复,无校际分工,缺乏系统化,利用率低[7][8]。2008年在东华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图书馆纺织服装学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让与会人员意识到同行业高校馆际合作的重要性,对于推动该行业馆际交流合作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纺织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联盟与合作还有待真正实施。特色资源库与企业需求的协调性不足企业的经营、创新和发展需要各类有用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如供求信息、金融信息、公司名录、产品信息、销售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技信息(如科技成果、专利、国家标准、科技文献)和政策信息(如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企业发展政策、外贸政策)等。虽然各校均有数量不等、范围各异、深广度不同的自建特色数据库,涉及到纺织行业的诸多领域(见表1),但仍不能满足企业用户多方位的信息需求,其原因在于:(1)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大多数特色数据库主要是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长而建立,或者考虑到成本(建设成本和更新成本)及难易程度而进行选择,因而信息的质量及针对性都不能令企业满意;(2)时效性相对滞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发展瞬息万变,企业对信息需求的时效性很强,但不少特色数据库未能连续建设,数据不能及时更新[9],信息延迟使得其作用和价值不能充分得到体现;(3)开放范围和程度受限。出于投入成本(或知识产权保护)考虑,不少特色数据库通过IP限制或账号限制,局限于本校使用,每个特色库形成一个小圈,圈内圈外被隔绝,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企业用户得不到所需资源。馆员知识结构、服务能力和队伍结构离行业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馆员既要掌握图书馆相关知识,也要了解纺织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动态,但由于馆员的学科背景各异,不少馆员对纺织行业知识了解甚少,或者仅简单地停留在一般图书的借阅上,没有学习或及时更新行业基础知识。纺织高校图书馆要服务行业企业,需要直接深入企业,与管理者和技术专家沟通,这需要沟通和交流技巧,但在现有图书馆队伍中,缺乏具备上述素质的人员,服务能力比较有限。纺织行业是由纺织原料———初加工———纺纱———织布———染整———纺织品服装制造———销售贸易等众多环节构成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其中各个环节都涉及各自的学科知识,需要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与产业链环节相适应,由于馆员队伍并没有依据行业结构来配置,致使馆员整体知识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具一致性。
纺织高校图书馆服务行业经济的对策思路
依托学科优势和企业需要,开发特色行业知识库每一所纺织高校都有其核心的学科专业,也具有在行业领域处于前沿的研究队伍。图书馆应依托这些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知识库,及时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要切实关注和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目的、有深度、有针对性地建立各自的特色库。通过承接相关行业的信息收集、检索、筛选、加工、整理和反馈工作,使特色知识库系统化,全面及时地满足行业企业的各种信息需求。以纺织行业为纽带,推进同行业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纺织服装领域,我国已有“中华纺织网”、“纺织服装网”、“中国纺织服装信息网”和“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等网站,为纺织行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信息资源的深度、专业性及权威性角度来看,目前仍缺乏与行业发展(包括学科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数据库和专业学会等信息建设服务机构,全国近30所纺织服装背景院校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集多种资源于一体的专业信息平台[12]。通过高校图书馆纺织服装学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系统。关于共建共享的组织形式、运作机制和共享策略等已有不少作者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应对策[1,2],在此不再赘述。实践中,还需要各图书馆通力协作,从技术、组织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建立“纺织行业高校图书馆联盟”,最大限度地为纺织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优化馆员队伍,全面提升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纺织高校图书馆要根据纺织行业特点和行业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现有馆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通过引进和调整人才等措施优化馆员队伍结构,与整个行业产业链结构相适应,构建一批熟悉纺织行业知识、具有纺织服装相关专业学历背景的人才队伍;引导和推进馆员与企业的互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了解纺织服装企业信息需求,从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增强服务实践能力。
篇2
总产值增长较快的有电光源制造业达40.4%,而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则出现0.3%的负增长。1~3月全省轻工累计完成出货值656.61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同比下降12.3个百分点。3月份单月出货值256.5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同比下降7.6个百分点。出口增长较快的行业有:电光源制造业达72.8%,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达27.8%,食品制造业达24.4%。出口增长明显下降的行业有:钟表与计时仪器、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速均只达到2%。出口出现负增长的行业有: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达-6.4%,农副食品加工业达-2.2%。各子行业出货值依次是:皮革、皮毛、羽毛和制鞋业206.48亿元,比增11.2%;农副食品加工业111.96亿元,比增-2.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06.84亿元,比增2.2%;食品制造业39.78亿元,比增24.4%;塑料制品业33.51亿元,比增13.2%;家具制造业30.95亿元,比增11%;电光源制造业22.7亿元,比增72.8%;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9.49亿元,比增2.2%;造纸及纸制品业8.29亿元,比增13.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16亿元,比增-6.4%。
二、2014年一季度福建省轻工行业重点子行业运行情况——农副食品加工业
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559.59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同比下滑11.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537.44亿元,同比增长10.4%;产销率96.04%,同比增长-2.59%;累计出货值111.96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同比下滑39个百分点;小麦粉产量30.6万吨,同比增长-3.9%;大米产量47.13万吨,同比增长25.6%;饲料236.21万吨,同比增长11.4%;精制食用油产量38.9万吨,同比增长27.4%;成品糖产量0.88万吨,同比下降41.6%;鲜、冷藏肉产量17.7万吨,同比增长7.5%;冷冻水产品产量29.65万吨,同比增长41.7%。今年,我国食用油供应充足,库存量高达1300万吨,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信息,由于实施临时收储政策,中央及地方储备油增加,加上进口油脂油料量持续增长,而消费市场增长缓慢,导致我国食用植物油库存偏高,预计下半年食用油价格会有所下跌;目前,农副食品原料价格相对稳定,由于去年粮食再次增产,粮价进一步上涨空间较为有限;年初以来,生猪存栏规模较大,猪肉类供大于求的格局持续出现,除部分地区猪价仍勉强能维持在6元/斤左右的水平外,大部分区域的猪价集中在5.3-5.6元/斤之间,部分地区则继续区间内下滑;一季度由于气温较往年偏高,有利于蔬菜、鲜果种植,相应价格不会大幅提高,CPI同比仅上涨2.5%,说明目前新涨价因素较弱。近年来,国内糖价不断下滑,从2011年的最高7800元/吨跌至目前的4600元/吨,跌幅深达41%。糖价大跌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低价进口糖的涌入。本季度末糖价悉数下跌,广东、福建报价4580-4620元/吨,跌幅在40-50元,价格同比下降17.9%。总体上看,供大于求的格局仍将持续,食糖零售价格将平稳运行。——食品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56.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幅同比下滑0.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48.3亿元,同比增长15.8%;产销率96.84%,增长0.36%;出货值39.78亿元,同比增长24.4%,增幅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糖果产量13.23万吨,同比增长-7.4%;方便面产量3.91万吨,同比增长-26.3%;乳制品5.31万吨,同比增长-14.2%,乳制品中液体乳产量4.51万吨,同比增长-16.3%,乳粉产量0.77万吨,同比增长-0.9%;罐头产量64.05万吨,同比增长6.1%,食品添加剂产量3.36万吨,同比增长51.3%。近年来,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迅速,产能已跃居世界前列,目前主要问题在于整个行业显得大而不强,龙头企业少,布点分散,产品档次低,研发能力弱。如柠檬酸企业有近100家,但年产能达到万吨级的不到20家,香料、香精企业近7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仅有20多家。且大多生产技术落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味精、柠檬酸、苯甲酸钠等许多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液难以治理,环境污染严重。有些产品如柠檬酸、维生素C、山梨醇等主要销往国外,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导致恶性竞争,价格持续走低。产品种类偏少,目前国内添加剂约1600种,不到全球市场4000多种的一半,产品结构不合理,面临淘汰的食品添加剂仍大量生产,如甜蜜素等,美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目前已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即使是一些天然提取的色素、香精也已禁用,因此,企业应重视加强新品研发。2014年国内原奶价格回落几成定局,乳牛的存栏数有望回升到2012年的水平,原奶产量将较2012年有所增长,原料奶价格将高位回落。在我国,乳制品和包装饮料其实是品类竞争的关系。乳制品企业必须不断细分消费群体,增加饮用场合,拓展新的消费品类,满足消费者细分需求,才能在包装饮料的大行业中分得更大份额。因此乳制品未来的需求往两极化延伸:营养化和休闲化,而在这两级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分化出产品线的纵深——高端化和大众化。——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166.95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同比下滑9.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62.51亿元,同比增长13.6%;产销率97.34%,同比增长0.17%;出货值3.16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同比下滑33个百分点。酿酒行业:1~3月累计生产饮料酒38.3万千升,同比增长-11.2%;其中:生产白酒(折65度商品量)1.15万千升,同比增长26.1%;生产啤酒34.69万千升,同比增长-14.1%。2014年酒企或将普遍进入出厂价下调的阶段,毛利率的下调将对酒企业绩造成重大影响。未来,一线酒企的定位调整将挤压二线酒企的生存空间,二线酒企也面临在中高端市场展开竞争或向下调整产品结构的选择。受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影响,目前,酒类行业业绩较为惨淡,但酒类电商快速崛起,2013年,电商销售额在70-80亿,占整个酒类行业年产值1%左右,由于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白酒企业都忙着调整产品结构和产品价格,开发深耕渠道,或进入互联网渠道拓展销路。饮料行业:1~3月生产软饮料121.1万吨,同比增长15.9%。其中:碳酸饮料类(汽水)11.25万吨,同比增长11.2%;包装饮用水47.41万吨,同比增长26.9%;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类28.04万吨,同比增长50.2%。历经了30年的发展,中国饮料市场取得了快速增长,自“十一五”以来,全国饮料产量年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是食品工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饮料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容量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饮料生产线多却不精,行业科研力量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业内有些前沿的技术还缺乏资金以及科研力量的投入。若要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建立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市场。我国饮料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但一定要打破小而散的行业态势,沿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才能继续做大做强。精制茶加工:1~3月生产精制茶3.76万吨,同比下降8.2%。由于欧盟、日本等对中国茶叶检测名目繁多,制约了中国茶叶出口,因此,短期内茶叶出口难有起色。3月10日,数百位茶叶界专家聚首福州,研究学习欧盟、日本等最新茶叶卫生标准,以便对未知和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管制,确保出口茶安全卫生和品质提升。中国茶界将继续携手相关各方,致力于整个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建设,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为日本、欧盟及国际市场输送更加安全、优质的茶产品。——造纸和纸制品行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21.34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同比下滑6.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10.37亿元,同比增长10.5%;产销率95.05%,同比增长0.05%;出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同比上升12.19个百分点。累计生产纸浆(原生浆及废纸浆)5.81万吨,同比下降20.6%;机制纸及纸板(外购原纸加工除外)产量145.12万吨,同比增长0.4%,(其中:未涂布印刷书写用纸8.48万吨,同比增长2.3%,其中,新闻纸3.86万吨,同比下降3%);涂布类印刷用纸1.27万吨,同比下降69.4%;卫生用纸原纸6.74万吨,同比下降2.1%;包装用纸及纸板26.22万吨,同比增长247.5%;箱纸板24.27万吨,同比增长418.2%;纸制品75.13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瓦楞纸箱40.3万吨,同比增长-4.3%;卫生用纸制品1.7万吨,同比增长1.8%。一季度我省的纸浆产量继续下降,但包装用纸及纸板和箱纸板明显增长。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造纸工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全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全年产量呈现零增长,为中国纸业的粗放型发展时代画下了休止符。当今唯有生活用纸市场和特种纸市场还保持着相对乐观的生存环境,行业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两个市场。但由于投资过热,生活用纸市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状况,特种纸成为了中国纸业所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因此,我国特种纸行业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特种纸被誉为造纸工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具有特殊功能,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已成为现代包装、印刷、电力、电子、汽车、建材、医疗、农业、航空航天工业等相关行业不可或缺的功能性基础材料。有统计称,目前全球有特种纸品种1000多种,而且还以每年上百个品种在增长。我国特种纸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全国仅有特种纸品种600多种。我国特种纸产量占纸张总产量的比例约为3.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可达到5%-7%,并且每年仍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7年-2012年特种纸产量年均增量约46.6万吨,总体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鼓励发展特种纸及纸板,形成造纸工业新的增长点,重点研发功能各异、技术含量高的特种纸及纸板”,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及技改特种纸及纸板90万吨。我国特种纸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687.24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671.64亿元,同比增长13.6%;产销率97.73%,同比增长0.58%;出货值206.48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同比下滑8.3个百分点。累计生产轻革1355.8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8%;皮革服装97.07万件,同比增长17.3%;皮革鞋靴3.41亿双,同比增长8.1%,塑料鞋0.87亿双,同比增长170.2%,胶鞋982.97万双,同比下降17.2%。2014年环保部的《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正式执行。新标准提高了准入门槛,将加快皮革鞣制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推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水平提升,对皮革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生产装备落后、工艺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小而弱的企业将被淘汰。2014年,我国皮革主体行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有望进一步向好,但存在出现波动性的可能。内需市场基本面总体良好,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鞋服类内需消费增速有望在2013年的水平上稳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虽有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政策利好,但若刺激不足,内需市场亦难有乐观表现。国内各项生产要素,特别是用工成本仍将持续提升的同时,节能减排问题仍会是行业发展中的难点,皮革主体行业多重承压,国际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亟须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实力,同时争取完善的外部政策与公共服务环境,确保行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塑料制品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75.95亿元,同比增长15.5%,增幅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69.67亿元,同比增长15.4%;产销率97.72%,同比增长-0.01%;出货值33.51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同比上升13.6个百分点。累计生产各类塑料制品71.22万吨,同比增长3.7%。其中,塑料薄膜11.17万吨,同比增长-15.1%,日用塑料制品4.9万吨,同比下降8.5%。化解产能过剩成塑料加工业当务之急,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钱桂敬最近指出,塑料行业要认真对待和积极化解产能过剩,首先要从源头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提高准入门槛、包括技术、环境、能源和资源利用率等。其次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存量过剩产能化解上,要按中央提出的“四个一批(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要求,做好淘汰落后,转型、提升、转移包括走出去。据钱桂敬介绍,塑编行业、门窗异型材等低水平供给严重过剩,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秩序堪忧,管材产能过剩也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普通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上,双向拉伸BOPP、BOPTE产能过剩严重。产能过剩引发低价恶性竞争,市场混乱,既影响行业形象又影响到企业效益,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下一步我国将制定出台更多的相关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以及重点区域内的企业兼并重组。同时,将积极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广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综合利用,改善生产装备,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控制和经营水平。此外,将充分发挥法律和经济手段作用,严格规模、能耗、物耗、环保、质量等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具体数量要求,运用关停、更新、改造、搬迁等方式,逐省落实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市场空间。——家具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88.82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86.71亿元,同比增长11.1%;产销率97.63%,同比增长-0.91%;出货值30.95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累计生产家具2656.29万件,同比增长9.6%,其中:木质家具626.59万件,同比增长5%;金属家具1964.11万件,同比增长11.3%;软体家具17.67万件,同比增长44.4%。近年来我省软体家具发展迅速,软体家具是近十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家具业的一个分支,主要由弹性材料和软质材料,辅以绷结材料和装饰面料及饰物制成的各种软家具,包括沙发、床垫、各种软垫和不用支架的全软体家具等。《2012-2016年中国软体家具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战略投资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软体家具成长迅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非同、爱依瑞斯、依诺维绅等软体家具品牌都在近几年呈现出昂头发展的趋势。然而在阔步发展的同时,企业也不能忽视品质和质量的问题。业界人士认为,一个品牌企业的价值主张是要永远坚持品质和环保,这是至关重要。同时在有好原材料的基础上,还要保证生产工艺各个方面都要做好,才能使产品满足舒适、环保、健康的要求。此外,在信息时代里,家具品牌应开展品牌营销渠道多样化,尤其是网络营销渠道,如微博营销、百科营销、视频营销等等。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多项功能一体化平台,使整个行业的发展迈入了全新的营销领域,加速整个行业的蜕变。——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44.3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同比下降27.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43.73亿元,同比增长7.4%;产销率98.7%,同比增长-0.65%;出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27.8%,增幅同比上升39.2个百分点。2014年对于印刷业或许还是一个困难年头,除了创新升级、集中整合会继续成为本年度印刷业的发展趋势外,印刷总量的减少或许也会成为事实,理由主要有:其一,互联网阅读的扩展挤占纸质读物的市场。随着互联网速度的提高、电子阅读器质量的提升,甚至包括中小学生用电子书取代纸质书试点工作的加快推进,专事书报刊印刷的企业的经营压力将更大。其二,简约包装理念使得印刷市场扩张受到制约。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从保护地球资源出发,呼吁简约包装已经对包装印刷业构成冲击。其三,去年中央的有关禁令,倡导清廉之风,禁止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同时继续减少纸质文件数量,对印刷的需求带来一定影响。其四,海外印刷业务难有大的增长。迄今为止,我国印刷品的出口始终不到印刷总量的10%,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对国内印刷企业承接海外印刷业务同样带来影响,这一状况估计在2014年难有改变。——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273.95亿元,同比增长14.2%,增幅同比下滑16.2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269.85亿元,同比增长14%;产销率98.51%,同比增长-0.15%;出货值106.84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同比下滑41.3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受库存影响,国内运动品牌集体遭遇寒冬,为了改革销售渠道和消化库存,关店潮在各个体育品牌中轮番上演,李宁、安踏、特步、361度、匹克、中国动向六大运动品牌关店数已超3000家,2013年仍未停止关店的步伐。虽然这两年运动品牌的业绩不理想,但2014年订货会订单已经呈现出触底反弹迹象,数据显示,安踏2014年连续三个季度订货会数据呈现正增长,特步、361度订单跌幅收窄,匹克第三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这意味着体育用品市场的冬天已经过去,正在加速回暖。不过,包括李宁和安踏都对目前行业的同质化竞争表示忧心,认为未来各大品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品牌和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为此,李宁连续打出科技牌,推出“李宁云”,安踏也推出如柔软柱等独有的科技产品。各大运动品牌的差异化之路会走向何方,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看到谁将走到最后。——电光源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39.89亿元,同比增长40.4%,增幅同比上升24.1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40.23亿元,同比增长39%;产销率100.84%,同比增长-0.99%;出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72.8%,增幅同比上升61.2个百分点。生产电光源2.37亿只,增长62.9%,其中:生产白炽灯泡1160万只,同比增长-4.2%;荧光灯1.53亿只,同比增长41.8%;生产灯具及照明装置1379.49万套(台、个),同比增长-79.3%。近年来,福建照明行业发展良好,2013年出口额达22.02亿美元,其中,照明灯具11.76亿美元,电光源(灯泡)8.62亿美元。主要出口美国、德国和巴西。其中:出口美国6.24亿美元,德国1.36亿美元,巴西1亿美元。自2014年1月1日起,美国市场最畅销的40瓦和60瓦白炽灯停止出售。美国鼓励使用节能的紧凑型荧光灯、LED灯和其他能效比更高的灯泡。与此同时,韩国、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也相继采取措施,推广使用节能灯泡。随着各国开始全面禁用白炽灯,光源替换即将在2014年全面开启,LED灯具有望逐步占领照明市场。目前全球LED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2013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24亿美元,专家预计2020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复合增速达42.6%。我国作为全球主要LED生产及消费国之一,LED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1~3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13.99亿元,同比增长-0.3%,增幅同比下滑14.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3.93亿元,同比增长-0.1%;产销率99.56%,同比增长0.17%;出货值9.49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同比下滑10.4个百分点。生产钟1892.53万只,同比增长10.9%;表549.64万只,同比增长-23.1%,光学仪器47.66万台(个),同比增长-8.4%,眼镜成镜1981.86万副,同比增长-45.2%。今年钟表行业市场需求依然不旺,产量的持续下降和利润的不断走低还将保持相当一段时间。钟表行业的高速增长已接近尾声,我国钟表行业亟需通过技术、文化、品质、创意等产品内涵的提升来塑造钟表品牌,正视跨界交流和新技术引入给行业带来冲击的影响,塑造中国钟表共性的品牌内涵和特征,通过差异化竞争赢得市场的认同。
三、2014年福建省轻工行业运行预测
2014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贯彻“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思路,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多依靠市场内生支撑。据工信部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可能略有加快,外贸形势有望得到一定程度改观。但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皮革、工艺品等出口传统竞争优势减弱将对轻工外贸增长形成制约。国际市场对轻工产品需求的增长尚不稳定,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压力增大。预计2014年我省轻工业出口将延续上年低速增长的格局,增速在13%左右。国内方面,轻工经济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扩大内需潜力巨大,生产企业自身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能力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土地市场化,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力度等系列改革措施将对轻工业的稳定协调发展形成有力支撑。但制约因素也在增多,我省造纸、皮革等行业环保、节能减排任务依然繁重,其他行业也都普遍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环境资源成本压力,材料、人力、资金各种要素综合成本上升较快,轻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困难,轻工经济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2014年内需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特别是房地产形式存在变数,可能牵一发动全身。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随着已出台政策措施的不断巩固以及各项新的改革措施的推出和落实,预测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会进一步改善,市场活力会进一步增强,制造业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令人期待。综合来看,2014年我省轻工业经济增长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主要是国际经济形势虽有回暖迹象,但仍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外贸形势仍不容乐观,国内需求回升动力依然不足。此外企业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人工成本提高等问题依然突出,预计2014年我省轻工业增速将保持在14%左右,与上年接近,但企业经济效益仍将面临下滑的巨大压力。
四、2014年一季度福建省轻工行业运行面临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篇3
2011年全行业钟表生产经营情况
2011年全行业累计完成钟表(含零配件及定时器)工业总产值约470.0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约21.1%,其增速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其中成品表及表心产量10.34亿只,与上年同比增长约1.5%(其中自产机心6.84亿只);增速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工业产值约227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约13.5%,增速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
成钟及钟心产量6.33亿只,与上年同比减少约3.4%(其中自产机心 6.3亿只), 增速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其工业产值约183.0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约29.4%,增速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钟表分类别生产情况
成品表生产量值
2011年1-12月全行业生产成品表(含进口机心组装)约7.79亿只,工业产值约 195.0亿元。
其中生产机械表约0.254亿只,产值约18.5亿元;生产石英电子表约7.53亿只,产值约176.0亿元。
表分品种生产量值及占比
2011年全年机械表产量约0.254亿只,占成表产量的3.3% ;石英电子产量约7.53亿只,占成表产量96.7%。
2011年全年机械表产值约18.5亿元,占成表产值的9.5%;石英电子表产值约176亿元,占成表产值90.5%。
钟分品种生产量值及占比
2011年1-12月全行业累计生产成品钟(含进口机心组装)4.92亿只;工业产值约144.0亿元。
其中生产机械钟约0.05亿只,工业产值约2.1亿元;生产石英电子钟约4.87亿只,产值约142.0亿元。
按品种、量值分析占比显示:1-12月机械钟产量占成钟产量的1.0%,石英电子钟占99.0%;机械钟产值占成钟产值的1.5%,石英电子钟占98.5%。
总结:经济效益较快增长
2011年1-12月份,钟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221.6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2.9%;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7.8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实现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27.4%;但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1.0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4.2%。产成品存货13.0亿元,同比增长27.4%。
2011年全行业累计钟表出口情况
钟表累计总出口量值
钟表及其零配件和定时器进出口总额为69.5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6.89亿美元,是历年来出口额的最高水平,与上年同比增长21.0%,其增速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顺差4.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3亿美元。
出口额中成表及表心出口额为19.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1.5%;时钟及钟心出口额为10.17亿元,占出口总额的27.6%。
手表分品种出口量值及占比
2011年机械表出口量同比减少13.91%,出口额同比增长14.11%。
2011年电子表出口量同比增长0.44%,出口额同比增长11.38%。
2011年机械表心出口量同比减少1.14%,出口额同比增长38.89%。
2011年电子表心出口量同比增长10.66%,出口额同比增长128.72%.。
时钟分品种出口量值及占比
2011年机械钟出口量同比减少7.72%,出口额同比增长24.82%。
2011年电子钟出口量同比减少5.41%,出口额同比增长13.90%。
2011年机械钟心出口额同比减少0.30%。
2011年电子钟心出口量同比增长17.84%,出口额同比增长25.26%。
2011年设本文由收集整理备及仪器仪表用钟出口量同比减少40.51%,出口额同比减少37.95%。
钟表分类别出口情况
2011年机械表及表心出口量约0.14亿只,出口额约1.10亿美元。
2011年电子表及表心出口量约9.39亿只,出口额约17.90亿美元。
2011年机械钟及钟心出口量约0.04亿只,出口额约0.20亿美元。
2011年电子钟及钟心出口量约5.44亿只,出口额约9.91亿美元。
其他包括钟表零配件、定时器、时间记录器及类似计时仪器等,总出口量约0.98亿只,出口额约7.71亿美元。
加工贸易及占比
2011年总出口额中加工贸易额为18.4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转贴于
50.0%;一般贸易额为18.45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个百分点。
总结: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发展态势
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态势
一、电子信息行业运行概况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对外贸易增势平稳。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0%;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3.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求日益迫切,对我国的挑战极大信息产业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最为典型的代表来自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指令,EUP指令(用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要求),这些指令针对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在内的用能产品,在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涉及的节能、环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理念。企业要从设计源头重视产品的生态发展,建立生态参数档案,并将生态评估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出口面临新的壁垒。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企业将因原材料、设备更换以及内部机构调整和设计生产流程变革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关的检测成本也将提高,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成本优势是一个新的挑战。
面临着产品的升级与产业的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就是人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胡玉梅,戚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2]别秀梅,李玉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5.
[3]罗文.全球产业趋势[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
篇5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放缓对我国外贸影响开始加速显现,我国进出口规模出现萎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出口将下降5%,进口将下降12%,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60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650亿美元。预计2009年进口价格指数回落幅度,将明显大于出口价格指数,我国贸易条件将继续得到有效改善。
一、我国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进出口规模出现萎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8年前9个月,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5.2%。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去年第4季度外贸进出口增长明显萎缩。去年10月份当月进出口增速回落17.6%,11、12月份更是出现多年来首次单月量价齐跌。去年11月进出口总额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12月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加深到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
2008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年出口、进口值的增长,价格因素是主要拉动力量,实物量的增长幅度较小。全年出口价格总体上涨8.6%,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扣除价格因素后,出口数量增长7.9%,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6%;全年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5.8%,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7%,扣除价格因素后,进口数量增长2.4%,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仅13%。其中,去年12月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下跌10%,已连续四个月大幅回落,为2002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实际进口量下降12.5%;出口价格上涨5.1%,较去年11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为2008年最低, 实际出口量下降7.5%。
2008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增速,顺差规模明显收窄。去年前三季度累计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随着去年10月份以后外贸进出口遭遇突变,进口增长速度回落明显快于出口,导致外贸顺差由降转增,去年11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点400.9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
(二)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提高,顺差减少;加工贸易出现萎缩,进口增速低于出口
200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352.6亿美元,增长27.6%,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8.2%,所占比重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25.8亿美元,增长22.9%,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进口5726.8亿美元,增长33.6%,比上年加快4.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顺差899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05.7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开低走,说明外需出现极大萎缩,企业通过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的途径出现严重阻塞,这势必将加大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价格上涨17.2%,出口数量增长4.8%;一般贸易进口价格上涨26.6%,进口数量增长5.6%。
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0535.9亿美元,增长6.8%,低于总体外贸增速10.9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41.1%,所占比重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47.3%;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低于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增速6.6个百分点,占进口总值的33.4%。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296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净增加476.9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2008年8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连续77个月保持2位数增长的记录中止,并连续3个月停留在个位数。去年11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出现自2002年3月以来的首度同时下降,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深。其中,出口下降15.7%,进口下降31.3%,分别较去年11月加深4.8个和6.4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新订单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出现萎缩,这不但加大了我国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难度,还可能带来大规模的撤资风险。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加工贸易出口价格上涨5.7%,出口数量增长3.4;加工贸易进口价格上涨11.6%,进口数量则下降8%。
(三)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步伐放缓,国有企业增速有所提高
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105.8亿美元,增长12.4%,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5.1%。其中出口7906.2亿美元,增长13.6%,占出口总值的55.3%;进口6199.6亿美元,增长10.8%,占进口总值的54.7%。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6110.4亿美元,增长23.5%,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23.9%。其中出口2572.3亿美元,增长14.4%,占出口总值的18%;进口3538.1亿美元,增长31.1%,占进口总值的31.2%。
此外,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平稳,2008年进出口5400.2亿美元,增长27.3%,比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21.1%。其中,出口3807.0亿美元,增长27.9%;进口1593.2 亿美元,增长25.7%。2008年,非国有企业仍然是推动贸易顺差的主要力量,其他企业进出口顺差比上年增加503.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顺差增加345.5亿美元,而国有企业进出口逆差比上年增加516.7亿美元。
(四)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放缓,中美贸易增速降至入世以来最低点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占据我国进出口额43%的欧美日三大经济区都不同程度陷入衰退,其进口需求严重萎缩,加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较大,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对欧盟、美国月出口额持续下降,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也出现全面回落格局,多元化出口对我国出口增速下滑的缓冲空间受到全面挤压。
2008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比上年回落7.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欧出口2928.8亿美元,增长19.5%,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20.5%;我国自欧进口1327 亿美元,增长19.6%;对欧盟贸易顺差16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
美国继续保持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美元,增长10.5%,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523 亿美元,增长8.4%,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17.7%,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7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
日本仍然处于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161.3亿美元,增长13.8%;自日本进口1506.5 亿美元,增长12.5%,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3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10位。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517.8亿美元,增长34%,比上年大幅回落21.5个百分点。
二、2009年我国外贸发展形势预测
综合来看,2009年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使我国外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出口、进口负增长可能成为常态。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作用的显现,进口可能会逐步回稳,而出口增速的回升更多依赖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恢复情况。
考虑到2008年最后几个月的基数已经下降,2009年末进出口增幅将逐步回升。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出口将下降5%,进口将下降12%,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60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650亿美元。虽然目前无法计算2009年不变价净出口(含服务贸易)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但是预计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增幅将会减小,人民币汇率变动也将可能缩小,同时GDP增速将会有所放缓,这些因素都将促使货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并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加大。同时,预计2009年进口价格指数回落幅度将明显大于出口价格指数,我国贸易条件将继续得到有效改善。2008年7月份以来,随着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我国进口价格开始大幅回落,进口价格指数从2008年8月份122.70回落到12月份的90。同期,尽管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也在回落,但回落幅度要远远小于进口价格指数的回落。反映在贸易条件上,已从2008年7月89 的低点回升到12月份117左右,表明我国贸易条件开始得到显著改善。而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的走势,将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改善。
从进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由于需求大幅萎缩、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大力去杠杆化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即使不会继续较大幅度下降,也将难以再现大幅上涨,我国进口整体价格将会大幅回落。从出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在境外需求将大幅萎缩和我国经济可能较大幅度减速等不利因素制约下,2008年8月份以前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美元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已经或将会大幅转向,这为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提供了巨大空间,考虑到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出口退税率提高及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因素,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商品整体价格水平将会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会明显弱于进口价格的降幅。
三、对策建议
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出现下滑,这是全球贸易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首现负增长格局下的一种必然现象。对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这一下滑现象。在大力扩大内需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大力推动我国外贸的转型,并逐步改变我国外需依存度过高的状态。
(一)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一方面,要有选择地适当上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也要对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国内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相关产品加以出口退税政策,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增加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此外,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二)审慎灵活掌握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
无论是从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的对比、从外汇储备继持续增长的内因来看,还是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强势货币的国际信心的目的来看,以及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来自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要求升值的外在压力来看,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为此,一方面,要注重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提高汇率的向下浮动空间,以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转嫁危机,减轻由于汇率风险对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短期内出现人民币大幅贬值情况的发展。在当前世界需求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主动挑起货币贬值战争。同时,要密切关注美元兑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关系的变化调整,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管理,把有效汇率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合理确定人民币对不同货币的比价关系,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框架。
(三)合理利用外汇资源,整合国际资源为扩大内需所用
一方面,要择机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自2008年7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回落,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跌幅达到70%左右;铜等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在大幅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为我国进口相关资源、能源类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政府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尽快形成进口方案,以政府采购与企业购买相接合的方式,择机购入石油、有色金属等稀缺物资,大力提高我国能源等战略储备和增加后备来源。
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资产价格调整,正好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整合国际资源的机会。未来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资源量巨大,必须抓紧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战略性资源资产。应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实物资产,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长期的资源供给保障。
(四)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进一步增加的中外贸易摩擦的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有关部门应积极主动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为企业做好信息咨询、培训等工作,并应善于采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利益,应充分重视和利用复议的权利,即根据WTO 原则可以对技术壁垒的不合理内容提出异议,为本国企业出口争取主动便利条件。同时,政府除展开多层次交涉外,还应与中介组织、企业等在信息收集与共享、联合应诉、法律抗辩、公平贸易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建立长效联系机制。而企业自身要尽快熟悉WTO 规则和贸易救济调查的相关知识;遭遇贸易摩擦案件时要积极应诉,特别是在应诉时要注意团结作战一致对外;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在研发、生产、营销、会计等方面要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良好的外贸经营秩序,遵守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主动抵制低价竞销等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的行为;逐步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及时了解国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在出口市场的选择上,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尽力减少和分散风险。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态势
一、电子信息行业运行概况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对外贸易增势平稳。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增长18.0%;增加值13000亿元,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多数重点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出口较快的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二者增速分别比全行业高了2.8和10.8个百分点。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论\文\网LunWenNet\Com]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3.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求日益迫切,对我国的挑战极大信息产业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最为典型的代表来自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指令,EUP指令(用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要求),这些指令针对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在内的用能产品,在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涉及的节能、环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理念。企业要从设计源头重视产品的生态发展,建立生态参数档案,并将生态评估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出口面临新的壁垒。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企业将因原材料、设备更换以及内部机构调整和设计生产流程变革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关的检测成本也将提高,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成本优势是一个新的挑战。
篇7
去年三季度,我国肥料制造业产销率有所下降。2008年1~8月,我国肥料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3139.39亿元,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3059.37亿元,产销率为97.45%,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89个百分点。去年三季度,主要化肥产品价格出现下滑的走势。9月份,化肥价格的下跌与9月1日开始进一步提高氮肥和合成氨特别出口关税密切相关,它影响了人们对化肥市场未来的预期;另外,目前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出现回落,特别是煤炭价格回落对化肥价格也是一个抑制。
从贸易平衡看,去年三季度我国肥料制造业顺差呈缩小趋势。2008年1~9月,我国肥料实现贸易顺差163194.2万美元,而上年同期为贸易逆差15739.9万美元。其中钾肥处于贸易逆差中,且逆差呈扩大趋势,去年1~9月,我国钾肥实物量实现贸易逆差19301.1万美元。2009年国家继续加大惠农政策,从农民购买力和化肥直补机制来看,均将明显有利于提升化肥需求。中长期而言,化肥需求还要看粮价的长期走势和国家各类直补政策的执行力度等。
一、肥料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肥料制造业行业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去年1~8月,我国肥料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77.35亿元,同比增长41.36%,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4.92个百分点。8月末,我国肥料制造业资产总计为4971.79亿元,同比增长27.6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9.86个百分点;企业数为228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5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71.4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92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肥料制造业人均销售收入、人均资产规模、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和单位资产总额均显著提升。去年8月末,我国肥料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43.08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1.85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69.59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31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13491.23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28.71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21796.53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451.53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三季度,我国肥料制造业产销率有所下降。1~8月,我国肥料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3139.39亿元,同比增长42.49%,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7.9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3059.37亿元,同比增长41.06%,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5.92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7.45%,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89个百分点。8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246.11亿元,同比增长44.47%,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9.53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在肥料制造业成本费用结构中,产品销售费用所占比重上升。2008年1~8月,我国肥料制造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2855.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99.54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2582.27亿元,同比增长38.63%,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73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90.43%,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86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100.80亿元,同比增长23.93%,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45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3.53%,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18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115.07亿元,同比增长28.8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51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4.03%,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40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57.30亿元,同比增长43.37%,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8.70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2.01%,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08个百分点。
(五)盈利情况
去年前三季度,我国肥料制造业利润实现稳步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额有所降低。2008年1~8月,我国肥料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48.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17.56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16.08亿元,同比减少4.49%。8月末,我国肥料制造业亏损面为14.34%,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98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6.48%,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89个百分点。
(六)行业运营绩效
成长能力。2008年1~8月,我国肥料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为41.36%,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9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率为90.0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9.24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增长率为27.60%,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8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4.09%,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53个百分点。
盈利能力。我国肥料制造业盈利能力有所提升。2008年1~8月,我国肥料制造业毛利率为16.09%,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9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8.06%,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69%,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90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4.99%,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9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13.17%,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23个百分点。
偿债能力。我国肥料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上升。2008年1~8月,我国肥料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为62.09%,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38个百分点;利息保障倍数为5.33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80倍;产权比为1.64,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16。
经营能力。2008年1~8月,我国肥料制造业总资产周转率为61.90%,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4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62次,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10次;产成品周转率为10.49次,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65次。
(七)行业价格走势
去年三季度,主要化肥产品价格出现下滑的走势。9月份,化肥价格的下跌与9月1日开始进一步提高氮肥和合成氨特别出口关税密切相关,它影响了人们对化肥市场未来的预期。特别关税的实行使企业出口化肥变得困难,而出口减少,使得企业只能转向国内市场,因此国内市场供给相对增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价格压力增大。而进入去年9月份后国内市场基本进入用肥淡季,农业用肥需求下降,这也对价格形成制约。另外,目前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出现回落,特别是煤炭价格回落对化肥价格也是一个抑制。
(八)行业投资情况
2008年前9个月,肥料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534.70亿元,其中氮肥、磷肥、钾肥制造业投资,分别完成313.25亿元、34.23亿元和15.75亿元。氮肥制造业投资在肥料制造业投资中占比达58.58%。
二、行业热点问题分析
(一)行业政策动态
化肥出口关税先高后低。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调整化肥类产品特别出口关税的通知,从2008年9月1日起将氮肥及合成氨的特别出口关税上调至150%,并实施至2008年12月31日;从2008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对除上述两种产品外的其他化肥及化肥原料继续征收100%特别出口关税。这样,尿素的出口关税达到了175%(其正常关税4月1日至9月30日为35%,10月1日至12日31日为25%)、磷肥税达到130%、复合肥关税从125%~130%。特别关税的实行使企业出口化肥变得更加困难。在本次化肥出口特别关税调整方案中,氮肥的关税高出其他品种化肥50%,主要原因是近段时间国际氮肥价格涨幅较大。政府通过上调出口关税,抑制化肥出口,增加国内市场供给,从而起到抑制价格的作用。而在经济面临下滑风险的形势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外需的政策。财政部去年11月13日公布了部分化工产品和化肥的出口关税调整方案。根据新方案,化肥出口将从12月起设定淡季基准价,同时将之前化肥产品125%~185%(9月到12月底)的关税税率,下调为10%到110%,执行时间截止2009年年底。从去年12月起,三类化肥尿素、磷酸一铵和二铵的价格于旺季的出口关税税率是110%。具体操作方式是, 三种化肥产品的旺季暂定关税税率是35%,特别关税税率为75%,因此相加得到110%。
我国适当扩大化肥淡储规模,农资直补将与化肥价格联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去年10月20日宣布,根据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国家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主要措施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稻谷、玉米、大豆和棉花等);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完善化肥市场调控机制,2009年统筹考虑化肥等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进一步增加农资综合直补;提高良种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补贴范围涵盖小麦、水稻、玉米和东北大豆,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适当扩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规模,保证化肥供应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加强化肥市场监管,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化肥行为的打击力度。该政策目的是为了保证农民收入的提升,从农民购买力和化肥直补机制来看,均将明显有利于提升化肥需求。从中长期而言,化肥需求还要看粮价的长期走势和国家各类直补政策的执行力度等。
(二)市场动态
煤制化肥项目将于2010年投产。煤制化肥项目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21亿元,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年耗原煤120万吨,用水600万吨。项目已于2008年7月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12月竣工投产。项目达产后,可年实现产值8.3亿元,利税2亿元。该项目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第一个煤化工项目。是中国国电集团培育和发展新经济增长点、煤电运化联合开发、实现战略创新的一个重大工程。该项目采用目前世界上广为使用的德国鲁奇炉固定加压床汽化技术,填补蒙东地区煤制化肥产品空白,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
云天化大型化肥装置再创运行世界新纪录。去年8月14日止,云天化公司自前年以来,合成氨、尿素装置连续运行已突破350天,再次打破了公司三年前创造的世界纪录。云天化的合成氨、尿素生产装置是我国首批引进的大型化肥生产装置,主要技术指标长期保持同类装置领先水平。
盐湖钾肥打造国内最大钾盐化工基地。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氯化钾生产厂家,公司所在地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各种盐的总储量达600多亿吨,氯化钾储量为1.45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氯化镁16亿吨,氯化锂824万吨,三氧化二硼储量415万吨,氯化钠426亿吨,均居全国已探明储量之首。近年来公司钾肥生产发展较快,钾肥产量从2000年的29万吨提高到 2007年的186万吨,2008年将达210万吨。盐湖钾矿固液转化技术实现突破后,公司将再上年产100万吨的钾肥产能,使年产能达到300万吨,其中30万吨为大颗粒氯化钾。公司的发展战略朝着综合利用,打造钾盐化工基地方向发展。投资百余亿的综合项目一期将于2009年完成,二期工程已全面启动。公司目标2010年资产达300亿,销售收入达150亿。为了进一步扩大氯化钾生产规模和综合利用盐湖资源开采高附加值产品,公司正在联合有关单位积极努力策划用产业基金的形式在青海柴达木地区建设一定规模的氯化钾、金属镁、硫酸钾、PVC、天然气发电等10个项目。根据公司规划,将投入80多亿元,分两期建设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项目完成后,形成年产66万吨尿素、49万吨合成氨、22万吨PVC、16万吨硝酸钾、12万吨碳酸钾、10万吨氢氧化钠、10万吨甲醇、6万吨氢氧化钾的生产能力,将发展成为以湖盐为依托集化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发电为一体的国内最大的钾盐化工基地。
微滴灌高效固态复合肥二期项目水平达国际先进。去年10月25日,由新疆农垦科学院主持研究的兵团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微滴灌高效固态复合肥的研究与开发 (二期项目)”,通过兵团成果鉴定。该项目研究生产的系列产品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项目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部分达国际领先。项目研发期间,产品在疆内10多个地州、师共推广应用面积121.07万公顷,涉及棉花、加工番茄、瓜果蔬菜等作物,平均每公顷节本增效1263.48元,累计节本增效15 亿元,产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以及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阿曼、乌孜别克斯坦等国家进行了试验示范。
我国大型化肥行业自动化控制装备通过验收。兖矿集团鲁南化肥厂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自动化系统国产化项目,去年11月9日顺利通过验收。这是我国大化肥生产领域,第一个从工艺流程到生产装备以及中央自动控制全部实现国产化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系统。
篇8
2012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将面临以下六方面挑战:一是主要用户行业发展放缓,内需拉动难以乐观;二是生产原料价格继续上行,效益增长难度增大;三是汇率上浮压力持续,对外贸易优势受到削弱;四是全球经济复杂多变,进入新的不确定性阶段;五是银行贷款有所松动,资金紧张不会根本改变;六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内资企业压力明显增大。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延续了2010年的高速增长,但增速从下半年开始呈现出缓慢回落的态势。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步,服务于高端用户的高档机床供不应求。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加速,进口再创历史高位,而国产低端产品需求明显减少。国际市场继续呈现不同程度复苏,我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机床工具产品平稳上升。
1~12月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进出口统计
自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定义规模以上企业由年度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调整为2000万元以上,统计范围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2011年12月机床工具行业统计企业个数为4385家,比2010年年末减少2000多家。本文所涉及2011年数据均在4385家企业范围内。
1、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国统局数据显示:1~12月机床工具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06.5亿元,同比增长32.1%;产品销售产值6424.9亿元,同比增长31.1%产品销售率达到97.3%,比上年同期降低0.8个百分点。
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利润445.8亿元,同比增速为28.0%产值利润率为6.7%,与上年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
机床工具行业本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54,7%。
具体到小行业,金切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2.9亿元,同比增长23.1%。金切机床产量和其中数控机床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5.1%和20.6%;成形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7.3亿,同比增长36.0%。成形机床产量和其中数控机床产量,分别比同期增长0.9%和13.0%。
2、机床工具产品进出口情况
2011年,机床工具产品累计进口202.9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其中金属加工机床进口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6%本文由收集
机床工具产品出口89.0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24.2亿美元,同比增长30.3%。
3、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及市场占有率
2011年国产金属加工机床产值达282.7亿美元,同比增长29.4%。其中金切机床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6.2%;成形机床85.2亿美元,同比增长37.4%: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达390.9亿美元,同比增长32.9%。
金属加工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按金额计)为66.1%,较2010年降低0.8个百分点;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为56.6%,较2010年降低0.1个百分点。
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生产、进口及出口总体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市场需求高端化的趋势加速,主要呈现以下5个特点:
1、产销增速高位运行,增速放缓
2011年,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产值继续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其中金属加工机床产量突破100万台。中国仍将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年机床工具行业呈现高位运行、高开低走、趋势放缓的走势。在五月份增速达到最高、6月份单月产值达到634.9亿元后,增速开始缓慢下行,在8月份跌破了连续保持23个月的单月增幅高于30%的纪录后,9月份到达谷底。进入四季度,虽然出现了预期的机床工具行业一般规律的反弹,三个月产值连续攀升,且10、11两个月的月度增速又回归至30%以上,12月份当月产值达到全年最高682亿元,但受市场需求影响,反弹力度不足,12月份月度产值同比增速则再次跌回至2609%。
机床工具大行业中,增速最高是机床附件小行业,铸造机械和成形机床增速次之,金切机床增速最低。
从七个小行业重点联系企业(部分)的新增订单统计数据看,其走势更为严峻。一是市场需求信息减少;二是低档产品订单下降幅度较大;三是重型、大型机床产品订单明显下滑,其中大型机床产品尤为突出;四是一些企业已完成的订单,用户也不急于提货,甚至明确要求延迟交货;五是数控系统供应商订单在10月份以后下滑明显,库存增加,同时也出现用户延缓提货的现象。
2、产品结构调整明显进步
2011年,一大批机床工具行业科技进步成果进入应用领域,同时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内外动力的推动下,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明显进步,一批中高档机床工具服务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重点领域,甚至还为国外高端用户提供了成套装备。如:济南二机床有限公司在美国福特公司压力机生产线招标项目中,一举中标,将为其提供两条世界最先进的压力机生产线,总价值10亿元。
从相关数据可见,近几年,国产金属加工机床的数控化率无论以数量还是金额计算,均在不断提升,2011年产量数控化率比上年增长1.8个百分点,产值数控化率,比上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国内金属加工机床产值增速也大大高于产量增速,金属加工机床平均单价同比增长15.3%,其中成形机床平均单价同比增长35.9%。
3、进口又攀新高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产品进口增速高企不下,同比增长29.3%,月度进口额依然处于高位,但月度同比增速逐步趋缓。
金切机床是机床工具各类进口产品中的绝对主力,达
到105.4亿美元,同比增长40.0%;成形机床进口27.0亿美元,同比增长42.7%,增长较快,进口额已超过数控装置,跃居第二位。1~12月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6%。其中数控机床111.1亿美元,同比增长42.1%。加工中心、磨床,特种加工机床、车床位居各类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前四位。金属加工机床主要来源地前四位的是日本、德国、台湾地区和美国,占进口总额的79.5%。
2012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将面临以下六方面挑战:一是主要用户行业发展放缓,内需拉动难以乐观;二是生产原料价格继续上行,效益增长难度增大;三是汇率上浮压力持续,对外贸易优势受到削弱;四是全球经济复杂多变,进入新的不确定性阶段;五是银行贷款有所松动,资金紧张不会根本改变;六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内资企业压力明显增大。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延续了2010年的高速增长,但增速从下半年开始呈现出缓慢回落的态势。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步,服务于高端用户的高档机床供不应求。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加速,进口再创历史高位,而国产低端产品需求明显减少。国际市场继续呈现不同程度复苏,我国出口到新兴市场的机床工具产品平稳上升。
1~12月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进出口统计
自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定义规模以上企业由年度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调整为2000万元以上,统计范围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2011年12月机床工具行业统计企业个数为4385家,比2010年年末减少2000多家。本文所涉及2011年数据均在4385家企业范围内。
1、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国统局数据显示:1~12月机床工具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606.5亿元,同比增长32.1%;产品销售产值6424.9亿元,同比增长31.1%产品销售率达到97.3%,比上年同期降低0.8个百分点。
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利润445.8亿元,同比增速为28.0%产值利润率为6.7%,与上年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
机床工具行业本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54,7%。
具体到小行业,金切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2.9亿元,同比增长23.1%。金切机床产量和其中数控机床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5.1%和20.6%;成形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7.3亿,同比增长36.0%。成形机床产量和其中数控机床产量,分别比同期增长0.9%和13.0%。
2、机床工具产品进出口情况
2011年,机床工具产品累计进口202.9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其中金属加工机床进口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6%。
机床工具产品出口89.0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24.2亿美元,同比增长30.3%。
3、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及市场占有率
2011年国产金属加工机床产值达282.7亿美元,同比增长29.4%。其中金切机床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6.2%;成形机床85.2亿美元,同比增长37.4%: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额达390.9亿美元,同比增长32.9%。
金属加工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按金额计)为66.1%,较2010年降低0.8个百分点;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为56.6%,较2010年降低0.1个百分点。
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生产、进口及出口总体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市场需求高端化的趋势加速,主要呈现以下5个特点:
1、产销增速高位运行,增速放缓
2011年,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产值继续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其中金属加工机床产量突破100万台。中国仍将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年机床工具行业呈现高位运行、高开低走、趋势放缓的走势。在五月份增速达到最高、6月份单月产值达到634.9亿元后,增速开始缓慢下行,在8月份跌破了连续保持23个月的单月增幅高于30%的纪录后,9月份到达谷底。进入四季度,虽然出现了预期的机床工具行业一般规律的反弹,三个月产值连续攀升,且10、11两个月的月度增速又回归至30%以上,12月份当月产值达到全年最高682亿元,但受市场需求影响,反弹力度不足,12月份月度产值同比增速则再次跌回至2609%。
机床工具大行业中,增速最高是机床附件小行业,铸造机
械和成形机床增速次之,金切机床增速最低。
从七个小行业重点联系企业(部分)的新增订单统计数据看,其走势更为严峻。一是市场需求信息减少;二是低档产品订单下降幅度较大;三是重型、大型机床产品订单明显下滑,其中大型机床产品尤为突出;四是一些企业已完成的订单,用户也不急于提货,甚至明确要求延迟交货;五是数控系统供应商订单在10月份以后下滑明显,库存增加,同时也出现用户延缓提货的现象。
2、产品结构调整明显进步
2011年,一大批机床工具行业科技进步成果进入应用领域,同时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内外动力的推动下,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明显进步,一批中高档机床工具服务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重点领域,甚至还为国外高端用户提供了成套装备。如:济南二机床有限公司在美国福特公司压力机生产线招标项目中,一举中标,将为其提供两条世界最先进的压力机生产线,总价值10亿元。
从相关数据可见,近几年,国产金属加工机床的数控化率无论以数量还是金额计算,均在不断提升,2011年产量数控化率比上年增长1.8个百分点,产值数控化率,比上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国内金属加工机床产值增速也大大高于产量增速,金属加工机床平均单价同比增长15.3%,其中成形机床平均单价同比增长35.9%。
3、进口又攀新高
篇9
[关键词]公路货运;物流业
“要想富,先修路”,随着公路网络的日渐完善和发展,四通八达的交通给全国各地的运输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完善的交通网络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各地区的物资和信息交流,由此兴起的交通运输业也得以日渐发展。可以说,公路货运和相关的现代物流业,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物流业和公路货运业的定义
什么是物流业?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
现代物流业是近一、二十年以来兴起的新兴行业。二战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其生产企业为追求利润,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企业间的竞争主要发生在生产领域。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这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看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走到了头,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领域,诸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领域。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这些领域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创造“第三个利润源泉”。现代物流业从此从企业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传统的运输行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新兴行业。
公路货运与物流业是息息相关的,是商品实现空间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依靠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各种公路运输工具来实现商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的服务活动。
近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把路政建设作为主要的工作来进行,安全、快捷、经济、舒适的交通,已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和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要素。
畅通的公路网也带来公路货运的快速发展,公路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为方便的运输服务条件,物流业以其方便、快捷、经济等优势深入到全国各地。
二、公路货运与物流业的重要性
现代物流的诞生使得原来在经济活动中“处于潜隐伏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它揭示了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它的发展和日臻完善,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而日渐发达的公路货运使得这一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988年,美国的物流总成本为8000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6%。在欧洲工业化国家,其社会物流总成本,虽因国家不同而略有出入,但一般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1%—14%。现在尚无确切数字来说明目前我国的物流总成本究竟有多少,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多少,但是大家都有共识的是,我们在运输和物流的各个环节,有待提高效率,需要进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在从原料到生产制造再到市场销售,最后到用户的物流供应链中还有大量的产品、原材料、零部件的库存和积压。
随着我国路网的建设改造,村村通路路通的通畅工程逐一实现,很多偏远地区也与外界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发展机会,物流业成为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公路货运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简单说来,公路货运与现代物流之间是息息相关的:物流涵盖了现代经济生活中有关商品空间转移的各种经济活动。商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空间转移过程,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很多行业,如运输、仓储、流通、金融、信息服务等。
物流活动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需要利用和整合相关行业资源来进行。由此来说,公路运输是物流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活动最为基础最为繁多的服务活动,因为大量的物流都必须依托公路运输设施和运输服务来完成。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的公路运输和良好、高效的公路运输服务,是物流活动开展以及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转贴于
篇10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回顾近几年来发生的财务舞弊事件,为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工作敲响了警钟,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结果,即财务会计报告;另一手抓过程,即生产财务信息的内部会计控制。新《会计法》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房地产开发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房地产开发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了企业能够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来提高经营效率。
1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系统。它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企业领导实现经管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企业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它还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性。会计内控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渗透到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会计资料特别是原始凭证是由单位各个部门的人员经手的,牵涉到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会计事项办理过程中,可能因手续不全、凭证不足、各个环节控制不严而导致会计资料失真,或者个人营私舞弊,最终给单位造成损失。所以,建立健全互相牵制的会计内控制度,需要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各个部门共同协作,各个员工积极参与、有效执行,才能真正发挥会计内控的实际作用,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夯实基础。
2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控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控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房地产企业,其他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也都存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控的现象。在此我只列几点最主要的。
1 岗位责任模糊不清
对岗位职责的设置应贯彻相互牵制的原则,对不相容的职务实行分离,使不同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关系,这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但是目前许多单位内部中下层机构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以及不同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有的单位存在着不相容职务兼任的现象,岗位责任制形同虚设;有的单位管理人员事必躬亲,亲自操办自己的涉及资金支付的经济业务事项等。
2 缺乏内部人员的监督检查力度
当前,有的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只是强调对审批程序的监督,而不论内部人员做得对不对,只要有内部人员签字,就算内部控制监督到位了。现行的财务一支笔控制的监督方式,虽然一方面解决了费用控制的责任归属问题,但有些会计人员放弃职责,领导签字就照办,我不负责,致使会计内部监督有名无实。 3 缺乏内部审计
从单位管理角度来讲,内部审计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然而内审监督在某些单位由于受到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制约,很难客观、真实、公正地开展工作。
3 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会计内控水平的整体提高
针对企业内部存在的内控失控现象,我的观点认为:房地产企业要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应统一思想,提高管理水平,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会计内控水平的整体提高。 1 单位领导充分重视,组织措施到位,高管人员以身作则,实行全员参与
会计内控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单位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协作,更需要组织上的强有力的领导,单位负责人要亲自出马,对实施的全过程实行组织上的统一领导策划、政策上统一制订、实施上统一安排、实施效果统一检查、统一奖惩,变少数部门的行为为单位管理部门的一致行为,变临时行为为持之以恒的长期行为,变管理者行为为全员参加行为,特别是单位高管人员更要带头执行制度,让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事项的所有人员,使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单位高管人员既不向上越权,又不向下越权,更不超越职责插手事务,才能明确责任,规范运行,使会计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并持之以恒地有效实施。
2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意识,改习惯为制度,变经验为程序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将一些习惯做法逐步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书面制度,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整理成办事流程,规范办事程序,形成互相牵制的内控制度,同时重视办理会计事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杜绝经济业务过程的差错及舞弊行为。
3 重视内部审计控制,真正落实责任制,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顺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