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训练范文
时间:2023-04-05 12: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能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PLC控制系统;技能;训练
基于PLC控制系统,技能训练分析成为了系统可维护性设计的重要方面,这也是能够使系统可靠性得到提高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成熟的PLC控制系统来说,它的大部分程序都应该是为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的。PLC控制系统的技能训练分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利用PLC软件资源设计多种技能训练程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维修人员面对技能训练分析时的压力,能够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大大提升。本文就针对PLC控制系统维护及技能训练问题进行探究。
一、PLC的技能训练维护
新设计的PLC控制系统,通常情况下在使用之前,应该进行仔细的检查、调试后再进行运行,应该注意采取预防性维护的方法,进行定期的检查工作。
(1)首先环境对PLC控制系统的技能训练有很重要的影响,在进行系统技能训练用时,注意将温度控制在0—55℃,在进行储存时,温度也要控制在-20—70℃,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PLC在进行安装时要对红外线进行防护,不能够受到红外线的直接照射,与此同时,要注意做好通风工作,及时散热,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将窗帘挂好或是用木板进行遮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安装程空空调。
(2)想要达到抗振、抗冲击的目的,PLC控制系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外壳保护工作,最好是将PLC 至于有保护外壳的控制柜中,一定要保证系统的安全和牢固,系统要远离高压电源线或是高压设备,目的是防止电磁波的干扰,影响其正常工作。
(3)保持系统使用环境的洁净,避免有腐蚀性气体和尘埃的存在。切记不要让灰尘和污垢物落到PLC的元件上。在一定的环境中,粉尘对系统的正常运作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也会影响绝缘能力,严重还会导致工作检修时切断下的短导线出现短路现象。所以,一定要保持系统周边环境的清洁。想要保持环境清洁,可以采用吸尘器打扫的方式。对于一些积尘的插卡,要根据产品说明规定要求开展相应的清理工作。对插卡进行清洁。先用酒精擦拭,注意不要损坏元件。
(4)在日常的系统技能训练的维护工作中,要对连接线的松动情况进行检查,要检查焊接点是否出现松动或是脱落现象。也要检查连接电缆是否因为外力的原因而受到破损,或是出现老化现象,检查接管缆是否泄漏,气源或液压源的压力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期间还要特别注意安装有震动或是易被氧化的场所。
(5)当想要对一个模块进行替换时,应该检查所需安装的模块是否是相同类型。对于不同的系统所需更换的模块是不同的,对于输入输出系统应该允许带点更换模块,不过有些是需要将电源切断的。如果保险丝在进行更换后被烧断,那么原因可能是电流过大,或者可能是设备短路。
二、PLC控制系统技能训练
(1)电源技能训练
当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发现电源熄灭的情况,那么就要对供电系统进行诊断,如果电源灯不亮,就要检查此时的供电状态是否正常,如果有电,那么就要对电源的电压进行检查,不合适就要进行适当调整,如果电压合适的情况下,下一步就要检查熔丝是否损坏,如果熔丝损坏,就要对熔丝进行更换。
(2)输入输出技能训练
无论是输入输出单元,还是进行连接配线还是元件状态都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元素。PLC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就是输入输出,它的正常运行对整个系统的工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输入输出进行技能训练时,首先要检查LED电源指示器是否响应现场元件,如果现场元件没有问题,指示灯还是不亮,那么下一步就要检查电压值是否合乎标准。如果电压值正确,那么就可以考虑用其他的模块来进行替换。若一个LED逻辑指示器熄灭,根据远程编辑器的监视情况可以看出,是输入模块出现的故障。在进行模块替换时如果没有将问题及时的解决,那么机架或是通信电缆出现了问题。
(3)指示技能训练
LED状态指示器能够提供很多现场设备,大部分的输入输出模块至少拥有一个指示器。输入模块常设电源指示器,输出模块也有常设的指示器。
输入模块,状态会通过LED显示出来,模块中有一种信号存在。但是这种指示器不能将模块的故障表现出来,表现出电力的保护性和保险丝的状态,当电源指示器和逻辑指示器状态相同时,那么就是表示输出模块出现了障碍。
结语:想要使PLC控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使PLC控制系统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就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PLC的技能训练分析,要对有可能影响PLC系统工作的各种不利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做好维护和检修工作,使PLC控制系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李英杰.电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排除[J].科技致富向导,2011(24)
[2]高庆水.刘石.冯永新.300MW汽轮发电机组轴瓦异常振动诊断分析及处理[J].广东电力,2011(5)
篇2
关键词 心理技能训练 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改善和体现,可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1心理技能训练的概念
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心理技能训练追求迁移效果,即不但使运动员对某种情境中的某个问题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其他情境中的其它问题的应付能力也得到提高;不但使运动员在自己的运动生涯中受益,而且使运动员终身受益。其最终目的是使运动员勇敢地、从容地、理智地、巧妙地面对一切困难,使运动员对待困难的态度就如同一个战士对待敌人的态度一样:我可能被打倒,但永远不会被征服!
2我国运动心理训练的发展方向
2.1更加重视跟踪性、专门化和系统性的应用研究
运动心理训练实践表明,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也和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身体能力一样受后人环境和心理训练的影响,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和增强。运动心理技能的训练也应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规律,必须坚持长期地、系统地训练才能获得显著效果。运动心理训练不是魔术,那些指望采取心理训练的方法,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立竿见影等急于求成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任何一项运动心理调控的技术,必须通过反复系统的训练才能增强,才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其效力。首都体育学院刘淑慧教授自1990年开始就一支直在国家射击、射箭队进行运动心理训练的研究,在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赛中心理调控和赛后心理恢复等方面进行了专门化系统性的跟踪性实验研究,为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2个性化和专门化的干预措施心理训练
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佳水平,以适应运动技术和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个体特点采用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个体的人格特质、动机水平、自我效能、自我调控能力等都可能对心理技能训练效果产生作用。在心理训练中,应训练什么,采取什么办法,都必须考虑个体现有的心理特点。有的需要采取自我控制训练,有的则要求采取自我动员和激发性训练,也有的需要两者结合。心理训练内容方法的选择,不仅要以个体心理特点为依据,而且要以个体在不同时间内的具体心理变化为依据。人的心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是人所共知的,进行心理训练有必要考虑这些特点。
根据不同项群的特点,各心理训练的侧重点应不同。技能主导类项群需要有良好的注意集中能力、良好的自控调节能力、清晰的表象再现能力等,体能主导类项群要有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力、超越自我的信心、顽强的意志品质、自控能力和心理耐受程度等。从已有研究来看,似乎是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心理训练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如有对篮球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田径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但所用方法实质上大同小异,带有普遍性。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内在特点,采用虽不具普适性但针对性、专门性强的训练方法,并可将几种训练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即心理技能方法组合,根据项目特点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这样可获得更佳的训练效果。
2.3更多地采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设备增强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在世界各国甚为流行。不仅医学界作为治疗手段用来医治各种精神性疾病,竞技体育界也开始采用生物反馈技术作为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有效手段。所谓生物反馈就是利用电子仪器将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机体生物学信急,如肌电、皮―电、皮―温度、心率、血压、脑电等信号加以处理放大,并以视觉或听觉的信号显示给人(即信息反馈),使人们能通过这些信息的认识,有目的、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进而调控自身的运动行为。例如,当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情绪过度紧张时,在生理上则表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部分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像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皮肤电阻降低、手脚变凉等。采用电子仪器可以将这些变化通过视听信号显示出来,告诉运动员这些生理变化的情况,从而有目的地调节紧张情绪并将心理状态控制在适宜的程度上,这就是生物反馈的作用。
采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的生物反馈训练具有调节情绪状态、消除过度紧张和改善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作用,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感知能力,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使技术动作更加协调和熟练。因为利用肌电仪可以自接显示运动员肌肉用力的变化,较精确地分辨正确与错误的用力感觉从而反复强化正确的动作技能。对心率变化的监测还能帮助调节和控制训练的强度和安排合理的运动量。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任未多.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3] 徐万彬.运动心理训练现状与发展动向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7).
[4] 邱芬,姚家新.现代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2).
篇3
一、技能训练过程中应注重“三个结合”
“三个结合”是指在电工技能训练中要注重讲解示范与示范练习相结合、循序渐进与启发引导相结合、正确评价与反馈整改相结合。
1、讲解示范与规范练习相结合
讲解和示范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准确讲解与标准示范有利于学习者不断的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示范操作必须按照正确的姿势去准确地操作,教师的肢体移动,一招一式,乃至指向解说必须标准、规范,不能有任何的多余动作、不良动作,更不能有错误动作,以免造成学生错误模仿。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有目的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教师的准确讲解结合操作示范,可以使学生具体、直观的感受到所学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技能训练内容的理解。
在汽车电工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对每一种电工工具、仪表仪器的使用方法要讲解清楚。例如:关于万用表的使用,教师要讲清以下几个方面:①万用表要水平放置;②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若不指在零点,应先进行机械调零;③万用表面板上有两个插孔,分别标注“+”、“-”两种符号。测量时,应把红色表棒插入“+”插孔,黑色表棒插入“-”插孔;④根据测量的种类和量程调准转换开关的位置;⑤选择合适的量程。测量电压和电流时,如事先不知道被测量的大小,应把转换开关拨到最大量程试测,然后根据指针偏转情况逐步变换为合适的量程,再进行测量;万用表的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三分之二位置以上时,表明量程合适,测量结果比较准确。测量电阻时,万用表的指针偏移到欧姆中心值时,测量结果最准确。⑥万用表使用完毕后,务必将转换开关置于交流电压的最高量程档,以防他人误用,造成损坏。
在准确讲解的基础上,结合动作示范,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练习,做到讲练一体化。因为实习教学就是以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工艺过程的连贯性为内在联系的技术技能的有效传授方式,所以在给学生作操作示范的过程中,应辅以必要的“解说词”,交待动作的顺序和要领,讲清操作的关键和理由。讲解的语言应当注意逻辑性和专业术语化。例如: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第一步,把万用表转换开关放在电阻档上,选择适当量程(测量前根据被测电阻值用表的转换开关选择适当量程,一般以电阻刻度的中间位置接近被测电阻值为好)。第二步,量程选定后,测量前将两个表笔短路,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在电阻刻度的零位上。第三步,将两个表笔分别与电阻两端相连接,读出电阻的读数。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之后,让学生自主练习。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如果学生不能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规范练习,很难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甚至发生仪表损坏等故障。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规程,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进行规范练习。
2、循序渐进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技能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交替阶段、动作协调阶段和动作完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课题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慢速到快速地进行,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便于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基本操作技能。不可贪多求快,否则会欲速则不达。笔者认为整个汽车电工技能训练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安全用电常识及常用工具、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用电常识教育,使其了解电的性能,熟悉电工操作规程,学会正确使用常用仪器仪表,为安全、有序、正确、规范的汽车电工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用常用仪器、仪表检测汽车电器各总成件。要求学生了解汽车电器各总成件的结构与作用,熟悉它们的技术性能和主要参数,掌握各总成件质量的判断方法。第三阶段,综合性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通常一个技能训练课题中用到几部分内容,当同学以学过全车线路的有关基础知识,例如:电源系、启动系、点火系等概念后,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对车辆电路故障进行检测。教师对技能训练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引导同学按步骤进行检测。第四阶段,熟悉协调和操做水平的提高。在学生掌握如何诊断与排除汽车电路故障以后,应着重强调工艺要求,并让学生运用中间断路法进行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上述四个阶段是一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讲解,同时对重点、难点问题,坚持循序渐进和启发引导相结合。例如:在前照灯光线路连接时,采用把实验分成两部分: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灯光线路的连接,当学生看到自己连接的前照灯线路接上电源后即正常发光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对实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再让学生把变光线路灯光继电器线路接上进行实验,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另外,对学生技能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加以启发性的分析,如学生在不解体检测硅整流发电机时,测出的数据有时是错误的,但不知道如何检查和判断数据的正确与否,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启发和指导,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测量数据不符的原因及检查方法,一步步给予指导,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逐步引导和分析,学生对检测方法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并将逐渐提高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评价与反馈整改相结合
正确评价技能训练成绩是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评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进行整改,做到正确评价和反馈整改相结合,逐渐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笔者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成绩,具体做法是:①将技能训练成绩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既考核理论知识,又考核实际操作。②采取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除了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进行评定成绩外,设定一定比例的学生的自评分。学生的自评分,又分为学生本人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③让一位学生操作,其余学生观看,通过评议得出分数。④每进行一次技能训练评定一次成绩。对那些不满意自己目前成绩的同学允许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练习改进后重新评定成绩,引导并鼓励学生对自己不断提出新要求,从而达到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目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教师考核、学生自我考核、师生间、学生间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极大调动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效果很好。教师在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达到纠正错误提高技能的目的。另外,笔者还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学生技能比赛,考核学生独立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的能力,检测学生的技训水平。例如:2007年11月份笔者组织的汽车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技能比赛,考题是《硅整流发电机故障的检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与维修,并有一定的工艺要求。通过严格的考评,不仅能比较公平地评定技能训练的成绩,而切可以督促学生认真、规范地完成技能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技能训练的实效性。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内部反馈信息,发现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改正方法,并主动地尝试、纠正与自我完善。
二、技能训练过程中应把握“三个环节”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第二个环节:教师辅导学生操作;第三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应用。教师活动主要表现为引导-辅导-指导,学生活动主要表现为参与-操作-应用。笔者认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既要适合专业的岗位需求,又要注重中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教师引导指技能训练起步上的引导。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厚。由于汽车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理论较深,专业性、实践性强,许多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上课听不懂而学不好,由于学不好而不愿学,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容易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要善于正确巧妙地引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保证技能训练的顺利进行。初次接触技能训练,部分学生存在对“电”的恐惧心理而缩手所脚,教师应加强引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用电常识教育使其了解电的性能,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同时教师还应对安全文明操作规范和如何防止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做出必要的说明,列举错误操作可能带来得危害。例如:按装起动机往接线柱上连接电源线时,首先要注意,工具不能与铁接触否则会出现打火现象,同时指出螺母紧固要适当,如果过紧,不仅费事费力,而且还会将起动机电磁开关绝缘垫损坏。小的失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样非常简单的细节如不按规范去做,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老师可以演示一遍)。
2、教师辅导学生操作
教师对学生操作练习要给予全面辅导,教师应面对不同基础,不同潜质的学生,要把学习时间作为变数,以“学会”为质量基础,因人而异,弹性操作,做到“上不封顶”,支持每一位学习进度快的学生,达到更高的目标;“下能保底”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保证最基本的质量标准。既要注重共性问题,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共性问题采用集中辅导,个性问题作个别辅导,使学生的操作技能不断形成和提高。例如:硅整流发电机技术性能的检测。首先让学生利用万用表对发电机励磁绕组、定子三相绕组的短路、段路及搭铁进行检测,学生动手测试时,教师发现个别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还要手把手的辅导。个别辅导针对性强,易发现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利用个别辅导解决个别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对汽车起动机、分电器、继电器等,老师辅导学生自己动手拆装,直观了解其内部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熟悉他们的技术性能与作用。
篇4
[关键词]音乐;歌唱;技能;训练
动作技能主要表现为能将外部的动作合理地组织起来,并顺利进行实际操作的活动方式。认知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包括情感、音乐感知、音乐感觉等技能。这也是幼儿演唱中音乐和技术的辩证统一。
一、动作技能训练
音乐中的演唱、演奏活动即属动作技能范畴。
(一)演唱技能培养与训练在音乐的技能教学中应重视并做好技能训练的定向指导工作,要使幼儿明确认识技能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如果练习目的和要求不明确、不具体,只是对某个演唱技巧进行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重复,将无助于技能的正确形成。因此,教师应注意通过全面的技术示范(如范唱),让幼儿全面了解技能动作的活动特点、结构、顺序,并对技能活动产生清晰的表象认识,从而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幼儿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演唱技能方面的要求是比较简单且容易掌握的,是幼儿的年龄段可以接受的,它主要包括:歌唱的姿势,如身体的姿势、口形和表情、头部的姿势等。有的学生,总是边唱边打拍子,随意晃动头、手或身体,或者为了防止他人歌声的干扰,捂着耳朵唱歌等,教师要纠正这些不良姿态,避免多余的身体动作,向学生讲解优美的声音与优雅的形体融为一体才是完美的歌唱。在进行歌曲表演时,教师不妨请各小组成员评价同学的歌唱姿态,这种讨论和评价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歌唱姿态的好时机。歌唱的呼吸,包括有别于生活中呼吸的基本动作和方法;歌唱的发声,包括优美自然并具有与说话不同、有一定气息支持的歌唱;歌唱的吐字,以普通话为主,具有韵母和声母之分,是清楚字音、清晰发音的歌唱语言;歌唱的表现,即为基本正确的音准和富有表情的歌唱。歌唱技巧方面的训练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发声必须使用头声发声;第二,歌唱必须将将音质的美放在第一位;第三,童声合唱发声训练要采用大致从小字组的32开始的下行音阶,这是掌握头声发声要领的捷径。[1]练声的内容很多,一般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1)先哼鸣,后开口唱,先寻找范音,然后在唱范音的内在状态下(即发声状态不改变)唱出其他音;(2)坚持用头声发声法练唱,先练长音,后练短音或跳音;(3)音量上,要求先弱后强,先是柔声、轻声练习,然后再放声唱;(4)声区上,先练偏高声区,后练中声区,再练高声区,最后对低声区作少量练习。训练时可发“姆(m)”音,发音时牙齿要开,嘴唇要轻轻合着,舌头要放平,声音直上鼻腔,又微微感到鼻窦部分有些振动。练声调节头腔、鼻腔、咽喉、胸腔等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使其自然松开。在教学活动中应按照动作技能形成阶段的规律行事,根据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安排实施教学计划。在音乐技能教学中还应注意了解幼儿的练习曲线变化情况,分析练习曲线的变化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指导措施。练习曲线能够反映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发展趋势,造成曲线高低起伏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当曲线处于低谷时,一般由两种不同因素所导致:一种情况是技能形成后期出现的暂时停顿,即“高原现象”,属于新旧活动结构交替改变形成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另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幼儿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出现了疲劳和兴趣下降等现象。我们在音乐技能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幼儿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客观的分析硏究。发现第一种情况,应果断坚持既定的教学计划,当克服困难度过了“高原期”后,其学习状态必然会获得新的飞跃。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话,则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新的教学变化。[2]因此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幼儿基本的歌唱能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基本表现意识和能力、调整幼儿的学习心态和情绪、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制造活跃的学习气氛等是演唱技能培养与训练的重要保证。
(二)动作技能培养与训练在幼儿音乐技能教学中,对动作反馈信息的获得是形成动作技能的必要条件,反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动机作用: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意义,对学习动机起到增强作用;2.认知作用:学习者了解技能学习中的优点与缺点,并找出改进的方向和重点;3.情感作用: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认知体验,并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相关影响。对动作技能的反馈可分为内在反馈及外在反馈两种:(1)内在反馈: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本体感觉进行反馈信息的传递。在音乐技能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幼儿的音乐本体感觉的敏锐性,自觉地接收技能动作的反馈信息。(2)外在反馈:通过外部的观察和客体(如教师)发出的信号而得知动作的活动情况。根据外在反馈的特点,在音乐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幼儿在学习中的进步或出现的问题提出鼓励肯定或批评改进等指导性意见,以帮助幼儿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
二、认知技能的训练
与动作技能相比较,认知技能没有外部动作的束缚,可以通过高度省略减化的方式进行活动。认知技能以领会知识为前提,可促进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一)幼儿歌唱情感培养歌唱是人类最早用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自古以来人们就用歌唱抒发、表达、交流、宣泄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歌唱是人类感情最本能的表现形式。当幼儿在发展语言时,甚至在语言能力尚未发展的时候,便自发地开始了唱歌活动,这就是所谓情动于衷发而有声。人声“乐器”不但能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还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不具备的,那就是配合歌声同时唱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使人们能通过歌曲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更直接、更完美地抒发和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因此,唱歌就成为引导幼儿抒发和表达感情的最佳方式。无论在学习音乐的哪一个阶段,音乐永远应该萦绕在幼儿的内心,成为音乐内心的语言,只有完全融会于心,才会自然流露于外———技术,再高的技术也代替不了对音乐的内在感受。
(二)幼儿音乐感觉培养对于钢琴学童,就是要从小要求他注重音乐感觉,要通过对相关乐曲的讲解,启发他的音乐想象力。初始是引导,后来是启发,最后是孩子的自我感悟。此过程中,选曲无疑是很重要的,并非要给不同的孩子都弹一样的曲子。作为老师,要分析不同孩子的性情,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曲,分解给不同的孩子去练习。还有一点要明确,音乐从孩子开始接触乐曲时就开始了,或者更早一些。老师在讲解时要运用更形象的语言启发孩子自己来说话,来模拟,比如用不同技术来描绘的雨点声,脚步声,等等。打基础和感受音乐应该是同步进行的。[3]音乐与技术的辩证,说得极端一点,体现在任何一个下键动作上。“有手无心”的弹奏,稍懂行点都能听出来。幼儿能理解到这一点,他会发自内心地去追求那独特的音色音质,会用特定的技术手段,表达他心中聆听到的一切。这样的幼儿,估计他能把《哈农》也弹得起伏有致,线条优美。音乐技能是指用技能去表达音乐的能力。[4]对音乐的再现特性和表现特性的感知是大脑之内的事,对感知到的音乐形式样式只有用技能表达出来才能为人所知,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幼儿对音乐事件的反应或者说幼儿对音乐再现特性与表现特性的反应,需要用技能表达出来。幼儿年龄越小,身体动作技能所占比例越大。对幼儿音乐能力的评定,是依据幼儿是否能用技能去合理地表达音乐特性或内容的能力,绝不是具体的技艺水平。例如,能动作轻巧地合着音乐拍手的幼儿比不顾音乐又劈腿又下腰的幼儿的音乐动作技能水平要高得多。幼儿的音乐技能是指幼儿能用身体动作、嗓音、打击乐器表达音乐的能力。当然,就单纯的敲击乐器的水平和单纯的舞蹈动作水平而言,大班孩子明显高于中班孩子,中班孩子则明显高于小班孩子。但是,一个大班孩子能轻松地把小铃的声音敲得又响又脆只代表他具有了一定的肌肉性的动作技能,而不是音乐动作技能。只有当他把这又响又脆的声音与音乐的速度、节拍、轻重等融为一体的时候,这种动作技能才被称之为音乐动作技能。遗憾的是,在这几次评定活动中,我发现中、大班孩子与关注音乐本身相比,更关注乐器是否敲击得规范、舞蹈动作是否有点花样。而小班孩子反而本能地表现出与音乐的呼应,尽管小铃敲得没有声音或闷声,舞蹈动作几乎就是身体的摇晃与手臂的摆动,伹无声与闷声、身体摇晃与手臂摆动只要与音乐同呼吸,它们就是音乐。为什么三年的音乐教学发展的不是音乐技能,而是与音乐分离的动作技能、敲击乐器技能(这些肌肉性技能不用教也会自然存在),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用这个例子只是想强调幼儿单纯的身体动作技能、噪音技能、打击乐器技能、语言技能都还不是音乐技能,只有当这些技能合理地表达了音乐特性(以音乐为依据)后,才被称之为音乐技能。
(三)幼儿音乐感知能力培养感知环节的制作方式往往是指用身体动作的制作方式,让幼儿“见”着的音乐再现内容主要以身体动作的方式呈现,所以,感知环节的制作方式主要是身体动作。当教师用身体动作把音乐的再现内容与音响形式呈现给幼儿时,幼儿被教师身体动作所表达的音乐内容深深地吸引,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学。于是,教师请幼儿离开位置,跟着自己来做身体动作,幼儿则以教师为榜样通过全身的肌肉运动感受着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这是幼儿感知音乐的最精彩的场面,同时也是幼儿感知音乐的环节,是幼儿在头脑中留下音乐形式样式表象的环节。教师对音乐再现内容的动作表达越贴近音乐,幼儿模仿过程中,在头脑中留下的音乐形式样式的表象就越清晰,这种清晰的音乐形式样式表象是幼儿理解与解释音乐的关键。用身体动作来呈现音乐再现内容是最理想的。首先,身体动作是在音乐背景中完成的,它内在地完成音乐形式规限;其次,身体动作表达音乐是一种形象表达,它自然地运用意象思维。所以,一般情况下音乐的再现内容最好以身体动作的方式呈现,同时辅以语言或图片说明。用身体动作来呈现音乐再现内容也是幼儿的音乐趣味所在。学前幼儿的三种音乐趣味:音量、关于什么的内容、运动。我们反复强调音乐再现内容的挖掘,就是投幼儿所好,让他们听到看到关于音乐的内容,这样他们才会对音乐感兴趣;我们强调再现内容要以身体动作呈现为主,一方面是身体动作符合形式规限、意象思维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要投幼儿音乐运动这一喜好。
篇5
关键词:技能;技巧;示范操作;巡回指导;工艺流程;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09-02
生产实习课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的一种实践性教育活动,通过生产实习教学,教师把本专业工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使学生接触工作设备和相关的应用技术.实习操作可以起到加强基础,牢固相关专业知识,强化动手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作为实习教师应该严格自己的示范操作,使之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一、示范操作是直观性教学的体现
实习课从操作掌握来讲它的技术性很强、很复杂、涉及相关专业知识广。许多学生以前从没接触过,动手能力较差,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技能要领是技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实习教学的示范操作即直观性教学形式显的尤为重要了。示范操作是直观性教学的充分体现,是生产实习教师传授本专业工种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它以形象的语言,形成清晰,鲜明的表象,以便使学生在生产实习操作中模仿,练习,为掌握机修操作技能发挥了样板作用。为此,教师在示范操作中必须注意:
①把握操作姿式与方法准确无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模仿的标准,达到操作姿式合理、方法得当而无多余动作。
②把握操作的规范性,使学生在实习中经过反复的练习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逐步形成规范的操作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教师的示范操作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及教材的要求进行,力求操作正确,规范,合理突出操作中的重点,难点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教师的示范操作动作要领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决不可随意而做或操作动作质量有缺陷。另外;在组织教学上示范操作要注重学生的观看效果,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要边演示边讲解,分步进行示范,对于关键和不易掌握的地方示范步骤要进行放慢、精确地表演,使学生清楚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示范操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示范时还要注重耐心关键地方反复强调,多次演示,讲透动作要领的真谛,并提出具体要求与注意事项,示范结束后,可以询问学生或通过观察学生的模仿动作,了解学生吸收的效果及时发现教法问题或学生学习的难点,以便修正教师自己并针对学生的难点纠正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示范与巡回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学生是通过教师的示范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分解到连贯体会全部过程。示范步骤要清晰、动作准确是提高示范操作的根本保证。在示范操作过程中实习教师的操作动作一定要规范,要掌握好示范操作的准确性、协调性、操作速度、自动化程度、技巧程度,切忌遗漏、多余动作和不规范动作。示范要指导学生的眼与手与脚的站立和形体的协调动作,注意每一个环节步骤清晰。分别讲到点,动作做到位。例如:在零件的检测方法和检修部位、相关公差要求和检修要点时,①首先应讲零件的材质、功用、结构、受力情况、检查方法与检测重点,一直到检修步骤和检修标准。最终恢复其原有性能。检修课还要把检修辅助工具设备的使用进行说明。如砂轮机的使用,除了注意事项以外,还要强调手握的方法,脚的站立,身体面对砂轮的距离和姿势,要教会如何平整砂轮,那只手用力,那只手辅助支撑,工具或零件在砂轮上的移动,如何检验被磨器具的角度等。②教师的示范与讲授要使每个学生看的清,听的到。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磨削练习,教师站在旁边指导,开始把关的动作要领,然后把关刃磨点的控制以及如何修正角度。要讲清楚为什么,以及不按规定做法的后果。之后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检查纠正。③在示范中注意动作分解,并反复示范。学生通过模仿动作和反复实践练习,动作协调了,基本功也就形成了。当然对于基本功而言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让快的辅导慢的是一种方法,教师的指导要以鼓励为主,重要的是教师要发现个别同学慢的原因加以个别训练当中提出不同程度要求。千万不可大帮哄,示范与指导就是单兵或小组教练,我们常说教师要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脚勤、脑勤、其实勤就勤在观察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上。在训练过程中,技能的掌握不是轻而易举的,是经过艰苦的磨炼阶段,在实习教学中,有些实践经验和技能技巧是书本上得不到的,教师要善于归纳,概括出每一项技能操作的规律,注重反复训练以形成某项基本技巧。
三、示范操作应注重全面能力的提高
实习指导教师在示范中既要讲清楚操作动作的要领还要讲清楚工艺特性。要注意讲清楚容易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的错误,讲清如何防止操作废品,怎样避免人身及设备事故,使学生理解什么对、什么错防止什么、杜绝什么。为学生全面掌握本专业工种的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较全面的掌握基本技能之后,应着眼于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全面示范而不只是枝节演示,在学生面前完成一整套设备的工艺流程和全部加工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即使用上1-2小时也是值得的,因为,只有教师的熟练才会有学生的熟练,我们有许多实习教师不敢做完整操作表演,学生是很不服气的。
篇6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七册P39~4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找不同”的游戏。请看屏幕(如下),左右两幅图共有三个不同之处,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图片:]
三处不同:①墙上的木条左边相交,右边平行;②相框左边为正的,左边倾斜了;③桌上杯子左边满的,右边空的。
【设计说明:简单有趣的小游戏,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相交与平行自然地进入学生的视界,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为数学抽象提供了素材。】
二、层层深入,认识“平行”
1.认识“相交”和“不相交”
师:其实,图片里还蕴藏着重要的数学知识呢!(电脑演示从图片中抽象出相交与不相交,如下图)
师:这两组直线有什么不同?
师:左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称为相交,中间的这一点称为它们的“交点”。右边的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师(出示图1):如果是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是相交还是不相交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图1 图2
(在学生产生争论时,电脑演示两线延长,如图2,使学生认识到表面上看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
师:那刚才的两条直线,它们延长后会相交吗?(电脑演示两条平行线延长后也不会相交)
师(总结):看来,把两条直线放在一个平面上,它们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
【设计说明:在明确相交和不相交之后,进一步聚集难点,直面问题,让学生在争论与交流中明确认识:判断两条直线相交与否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本质。接着“回马一枪”——“那刚才的两条直线,它们延长后会相交吗”,通过对比,学生对平行概念中不相交的内涵的认识更加透彻。】
2.认识“同一平面内的不相交”
师:生活中,像这样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还有很多。(电脑出示下图)看看下面的四组直线,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呢?
师:第4组的两条直线相交吗?
师:立交桥的两条直线,一条在上面的桥面,一条在下面的桥面,它们不在一个平面里;铁轨的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里。同样是不相交,第2组和第4组的不相交有什么不同呢?
3.揭示“平行”
师:像上面这样,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互相平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行”。
师: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一组平行线的样子吗?直线a和直线b 互相平行,可以说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同样,直线a也是直线b的平行线。
【设计说明:依托立交桥这样一个生活原型,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两条直线在空间上的不相交与在平面上不相交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进一步揭示平行概念中“在同一平面上”的重要内涵,既深化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4.找平行线
师: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
(1)指名学生回答,重点强调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2)如右图,演示三角形向右平移。
师:三角形是怎样运动的?从平移前后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平行的线段吗?
【设计说明:将“平行”与“平移”结合起来,既深化了学生对平行的理解,也为学习平行线的画法做好了铺垫。】
三、探索画法,形成技能
1.在方格纸和白纸上画平行线
师:如果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平行线,你行吗?先想一想,再试一试,画好后把你的画法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尝试,有以下画法:(1)沿直尺的两边画;(2)先折后画;(3)用一个直尺平移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画法)
2.反馈交流
师:怎样才能保证画出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平行呢?
3.演示画法,总结注意点
师(演示书上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平行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说明:画平行线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联系平行的概念(特点)去思考操作的方法。学生真正理解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还在于尝试中的点拨──怎样才能保证三角尺作平移运动,然后通过改进、总结,再辅以动画演示,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平行线画法的形成过程,更深入地认识平行线。】
四、拓展提升,深化理解
1.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书上P40“试一试”)
师(在学生完成后):还能再画吗?能画多少条?
2.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书上P41第4题)
(1)师:如果是过A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你会画吗?能画几条?
(2)师:经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电脑演示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如下图)在这无数条直线中,却只有一条与这条直线平行,是不是很神奇?
[A]
3.总结延伸
师:看来,“平行”这种位置关系真的很特殊。其实,在这些直线中还有一条也是比较特殊的,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篇7
下面是与双册教材有关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训练内容。
一、电磁铁性质实验
1.实验原理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不仅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常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如果把导线绕成螺线管,螺线管就有了磁性。利用通电螺线管有磁性和铁在磁场中能被磁化的原理,可制成磁性很强的电磁铁。电磁铁有很多性质:通电产生磁性,截断电流磁性消失;电流越强磁力越大:螺线管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磁铁的南北极性可以由变换电流方向来控制。
2.实验操作
(1)把带有绝缘外皮的导线,按照相同的方向缠绕在一根大铁钉上。接通电流,用它接近铁制品,有吸引现象出现;切断电流。现象消失。(2)用电磁铁的一端去接近磁针两极,出现相斥相吸现象。改变电流方向,又出现相吸相斥变化。(3)改变电磁铁线圈匝数,磁力随之改变。改变电池节数,磁力也改变。
3.实验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第六册第8课)(1)自制电磁铁。(2)综合定义。(3)分组实验:研究电磁铁有无极性和变换极性的方法。(4)分组实验:研究加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5)讲述电磁铁的用途。
二、电路的组装实验
1.实验分析
在设计、安装、维修各种实际电器的时候,常常需要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便,通常这种图不用实物,而用符号代表,这种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根据需要电路有串、并联之分。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的叫做串联,把电路元件并列接在电路两点间的叫做并联。教材中涉及到的电路图如下:图中①是串联电路,②③④是并联电路,使用了电灯、开关、电池组、导线四种符号。并联电池能加大外电路电流,串联电池能提高外电路电压,通常采用串联电池方法。串联灯泡光线弱,不能控制每只灯泡的亮灭;并联灯泡光线强,可以分别控制。
2.实验操作
(1)组装串联两节电池、两个灯泡、一个开关的电路。(2)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并联两个灯泡,一个开关控制的电路。(3)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并联两个灯泡、两个开关,分别控制每盏灯泡亮灭的电路。(4)组装串联两节电池和一个分别控制三个并联灯泡亮灭的开关的电路。
3.实验教学设计
五年级教材涉及电路的内容是第6课《电流》,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电流电路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磨练其攻克困难的意志。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教师需要做的是:①提供充足的器材。②明确三个研究课题:一是分别试用一节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看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变化。二是试用同一电源,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方法。三是设计控制三只灯泡分别亮灭的电路。③组织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参与观察,实验制作,分析综合,形成概念。④让有创见的同学演示自己组装的电路。⑤总结。三年级教材也安排了电路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电路,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课堂教学中虽然也让学生进行实验、比较、探究、尝试,但实验能力要求只是初步学会组装电路,做不同电路的对比实验。
三、沉浮规律实验
1.实验原理与操作
(1)浮力的产生:挪动水中的物体,有省力的感觉,这说明水对物体有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可用下图来说明。假定在水中有一个立方体,它的六个面都要受到水的压力。物体的左右两个面因在同一深度,所受的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侧面上的压力是彼此平衡的。前后两个面也是这样。而上下两个面在水中的深度不同压强就不同了,下面的压强比上面的大,也就是说下面的向上压力比上面的向下压力大,这压力差就是水对物体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2)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用实验图示来研究。在弹簧的下面挂一个金属筒,筒下吊一个金属圆柱体,记下弹簧伸长后达到的位置。另外取一个溢水杯,杯里的水装到溢水位置,把金属圆柱体浸入水中,这时弹簧缩短,同时水从溢水口流出,把溢出的水全部倒入金属筒,这时弹簧又伸长到原来位置。这个实验可以说明,金属体所受的浮力等于被它排开的水的重量。如不用水而用酒精等液体做这个实验,结果也一样。(3)沉浮条件:我们知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另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就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大校如果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上浮;如果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下沉;如果物体的重量等于浮力,物体就停留在水中不动。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量。
2.实验教学设计
篇8
目前的钳工实训教学中,从零件材料的选用、零件图纸到加工工艺,全部统一讲给学生,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处在被动的操作状态,缺乏思维和创新空间,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惰性。在素质培养上,仅限于动手能力和质量观念的培养,这种单一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现行社会应用人才的要求。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手段,采用一体化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极为重要。在教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灌输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是紧密相连的。一边讲解、一边训练,讲训结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大学生课堂视野,做到“课堂教学实习化”,指导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技术知识,达到技能训练标准化,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经验指导学生,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和巩固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的完整知识,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提高实际技能技术、技巧。
如在对加工工件找正、画线时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一边讲授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技术操作训练,通过实际练习,从中找到一些小窍门。如在确定不下的情况,可借助辅助工具来找正、画线,使其达到零件的加工要求,大大提高了实习的工作效率。
机械维修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广泛,涉及的设备(设施)及工具、刀具较多,要保证技能训练顺利进行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需要大量的设备(设施)和必要的工具、刀具。打破“讲深、讲透、讲全、讲细”的观念,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以教师提问、学生讲解、小组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实习和训练掌握和运用机械装配与调试的方法、步骤、技巧,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熟练的操作水平的机械装配与调试工。学校达到上述要求还有一定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实习训练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每一个课题进行分析、分解,采用现有设备解决上述问题,发挥现有设备(设施)的作用。如:减速机制作芯轴欲购进部分滑动轴承相结合起来实现滑动轴承装备的教学,利用芯轴结合和减速箱体实现两轴或两孔平行座,两孔中心距与断面垂直度的测量练习,两齿轮的间隙练习(压铅法)。利用废旧物从企业或旧货市场收集购买,发挥其自身价值为我所用,从而达到教学实践目的。
利用教学手段,遵循教学原则,突破难关,提高质量。通过机具、设备、零件的修理方法为难关,而不在理论的深浅难懂。其主要在于实训技能的难以实现,因为它不仅需要大量的设备、设施,而设备的大量耗损、破损零件作为实习的基础。为此,根据学校机具设备的情况,将课题分类进行:(1)设备、零部件充足,比较容易实现内容。如刮研等课题,可集中训练方法。(2)设备零部件相对较少,难以实现内容,如减速箱的拆装,可采用分组、分别轮换实习方法。(3)制作课件的模式进行演示练习,如铆接、矫正、弯曲,按课件的修理工艺在模板上进行演示,达到训练目的。
篇9
关键词:射击运动;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射击运动是一项以静求稳、以稳求准、以准取胜的技能类项目,它的特点是以技术为基础、以心理为主导、以体能为保障、以智能促发挥。射击比赛时,运动员的精神负担重,尤其在高水平的比赛中,竞争更加紧张激烈,往往是以小数点来决定胜负,这无形中给运动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在这种重压之下发挥出高水平,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十分重视的问题。
一、心理训练的意义
射击运动中的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和从旧质到新质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从技术和战术来说,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得到充分发挥,更需要进行心理训练。
二、心理训练的步骤
1.一般的心理素质训练
主要是兴趣的培养、意志品质的磨练和自信心的建立。兴趣需要引导和培养,当运动员的兴趣与其理想和目标一致时,兴趣才能持久并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2.专门性的心理技能训练
首先是肌肉放松,腹式呼吸;其次是入静表象;第三是自我暗示与积极自我谈话;第四是注意力转移与认知转化。
3.结合射击技术的心理技能训练
树立正确的比赛心理定向;加强积极的思维训练,形成和发展对应激情境的积极认知和调控能力。
三、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
1.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生物反馈训练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提高个体控制自身内部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过程。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能克服心理技能练习的盲目性,加速心理技能形成过程,提高心理训练的效果,并为监测心理技能训练的效果提供客观指标和准确数据。
2.暗示技能
通过简短的语言、思想或者表情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实验证明,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暗示之所以能够对人的躯体和心理行为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暗示是一种人类所固有的普遍的心理特性,通过言语的联想过程转化为情绪状态,并产生心理冲动,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各种机能和行为活动而发挥其作用。
3.表象技能
“表象”是指形象化的东西在头脑中的反应。表象训练是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改、发展和创造动作形象的技巧。它是射击教学和训练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及运动水平的提高,表象法对加快训练进度,缩短训练时间,保证训练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注意技能
注意集中训练是指心理活动有意识地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目标,以提高运动员的专注能力和延长注意稳定的练习方法。注意对人的心理活动起着选择、定向、调节、监督和保持的作用。良好的注意能够促使运动员加强对自我心理活动的控制,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促进运动技能的有效学习与完成。平时可利用视觉守点、听觉守音、呼吸集中注意、想象集中注意等方法培养运动员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5.应激控制技能
应激控制技术训练分为两类:身体应激的控制技术和认知应激的控制技术。练习时要根据运动员个体应激产生的形式和反应的特点加以选择。如果个体身体应激反应比较强烈,选择身体应激的控制技术去降低应激较为合适;如果认知应激比较突出,选择认知应激的控制技术就较为恰当。
四、结论
心理技能训练是不同时期射击运动员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平越高所占的训练比重越大。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始终是意识参与的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训练与技能是相互依存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心理训练有很多方法,这些方法不受场地、时间、环境的约束,简便易行。但必须持之以恒,忌浅尝辄止,方能形成心、技统一,并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品质。心理与技术所形成的品质就像合金一样过硬。
心理训练有助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稳定性,提高他们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能力,发展在极端紧张活动时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形成参加训练和比赛的适宜的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以积极态度投入训练和比赛。所以,当前的心理训练不但重视解决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同时更加强调运动员心理技能的获得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射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田宝,钱延龙.青少年心理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篇10
关键词:钳工基本技能 锉削 锯割 迁移课
钳工基本技能训练是大中专职业院校机械制造、机电、电工等工科类专业的一门实习课,钳工操作技能是该类专业重点训练的专业技能之一。钳工基本技能中的划线、錾削、锯割、锉削、孔加工是钳工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中的重点训练对象。纵观有关钳工的书籍,对基本技能动作的讲解顺序大都是:划线、錾削、锯割、锉削、孔加工、丝加工……在实习实训中,为了与教材对应,也都采用这种顺序。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将锉削训练提前到划线训练之后,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锉削提前的可行性
1.钳工基本动作的相似性
钳工技能是一项适用性广而动作技能要求高的操作技能,要全面地掌握钳工技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钳工的基本组成动作不仅多,而且有密切的联系,完成动作需要良好的协调性,并且在动作的过程中,经验和感觉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纵观各个顺利完成的钳工基本动作,可以发现完成这些动作的共同特点:正确的姿势、准确的力度和良好的手感,而且各个基本动作的站位、姿势都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给我们较快地掌握钳工基本技能提供了便利。
2.锉削技能的重要性
锉削技能往往是衡量钳工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锉削技能是钳工基本动作技能中最难掌握的技能之一。然而,笔者在钳工技能训练中发现,如果锉削技能掌握得好,其余的基本技能也较容易掌握。我们可以用学习心理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学习的迁移解释这一现象。
所谓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已经掌握了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叫做技能的迁移。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即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另一种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起干扰作用,即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了解了学习的迁移规律,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
前面已谈到过各个钳工基本动作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好好地利用学习迁移这一规律了。如果基本上掌握了锉削技能,即对锉削能运用自如,平面能锉平,那么钳工技能形成所需要的一系列心理要素,即平衡感、力度感、尺寸感、形位感、协调性等也就基本形成了,而且手感有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如果先较好地掌握较难掌握的锉削技能,依据学习的迁移规律,学习钳工其余的基本动作就容易多了。
3.锉削提前的可操作性
在通常的训练中,錾削和锯割放在锉削之前是为锉削下料作准备的。其实,钳工实训总是连续的。只要有实习,那么总会有已加工过的产品、剩余的边角余料,这给纯消耗性的钳工基本技能训练节约原材料提供了可能,也给锉削提前提供了可能。特别是训练锉削时的材料有一定平面度、直线度时,对较快掌握锉削技能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材料本身就有一个较好的参照面,多加观察,就可以随时调整自己动作的准确性,从而在感觉上较快地入门。
二、锉削提前的教学安排
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钳工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基本掌握钳工工量具的使用方法,以及钳工基本动作的正确操作姿势和一般操作方法。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少、时间较短(学校一般为两周)的特点,只安排划线(简单、基本的内容)、锉削、錾削、锯割、孔加工等实用内容。时间上可以这样安排:第一天上午安排划线的讲解和练习,下午可对锉削进行讲解;第二、三、四天就重点对锉削进行练习,且只进行平面锉削,以减少动作的干扰,通过三天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锉削技能;第五天上午进行锯割的讲解与练习,下午进行提高,一天的时间就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锯割的基本操作;第六天,进行錾削和孔加工的讲解与练习;第七天和第八天上午进行一个简单的对配讲解与训练,通过此项训练,使学生基本了解基准面的选择及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基本掌握游标卡尺的测量及读取方法;以后的四天半综合运用前面几种基本动作,加工方头小手锤。以上安排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解讲即理论示范课,对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动作要领要进行详细讲解;时间安排要紧凑,需进行时间管理;对每个训练项目进行考核讲评;实习指导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
三、锉削提前的效果
1.促进心理要素的形成
通过锉削训练后,在基本掌握锉削的同时,一系列的感知觉等心理要素也开始形成。这些心理要素的形成,大大地减少了初学者在錾削、锯割初次训练中的意外伤害,从而减少了学生畏难、怕苦、怕累等消极思想,保证了实习的顺利进行。
2.提高了实习质量
在相同的训练时间里,增加了实习内容,提高了实习质量。根据前述实习进度安排,与通常的训练方法相比,可节省约两天的时间,为对配练习争取了时间,从而提高了实习的质量。
3.有效节约了实习费用
(1)节约锯条。通过锉削训练后,在基本掌握锉削的同时,一系列的感知觉等心理要素也开始形成,这些心理要素使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锯割的基本动作要领,从而减少锯条的折断损耗。笔者曾对比统计过,锉削训练之后再练锯割,比先练锯割再练锉削,每人平均可节约5根左右的锯条。一个30人左右的实习班可节约150根锯条。
(2)节约原材料。第一,利用已加工过的实习产品进行锉削练习,不仅可以提高掌握锉削技能的速度,还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损耗,特别是非正常的损耗。如:锯割练习后,给以后工件下的毛坯尺寸是正确的,进行锉削练习时,为了把这个毛坯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基准面加工出来,就要不断地调整和修改,往往出现当两个面加工出来后整体尺寸又小了的现象,从而造成了非正常损耗,且影响了锉削训练的针对性。第二,先练锉削再练锯割比先锯割再练锉削节约原材料。一方面,先练锯割时,初学者往往容易因锯缝太歪斜而加大了原材料的损耗。另一方面,先练锉削缩短了锯割技能训练的时间,从而也节约了原材料。根据以上情况,结合笔者在实践指导中的对比统计,要收到同样的实习效果,把锉削提前的钳工基本技能训练要比按书中讲解的步骤训练节约四分之一的费用。
参考文献:
[1]姜波.钳工工艺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李忠湖.浅谈钳工实习教学[J].职业,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