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范文

时间:2023-03-22 14:4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像诊断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像诊断学

篇1

【关键词】影像诊断学;留学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5-0779-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The discussion of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in foreign students

ZHONG Wei-jia,ZHAO Jian-n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Sciences,Chongqing 400010,China)

【Abstract】How to reach good teaching quality is a big challenge for teachers in 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Facing this challenge, we have done some work to improve teachers' ability of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which can better the teaching quality.And we also have made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class. We find requirement of reviewing relevant knowledge before class, three-dimentional film showing in the class,encouraging students to actively question and solving problems the students facing in time were ideal ways for the good teaching quality.Through the above ways,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have got good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Diagnostic imaging;Foreign student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将我国作为留学目的地,数量也不断增加。我校也接收了不少留学生,他们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留学生教学工作是我校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每个教研室来讲,从无到有的全英文留学生教学工作必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影像诊断学教研室也不例外。《影像诊断学》是临床专业留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每个留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上好这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不仅关系到留学生对整个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关系到整个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及其以后行医的水平。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是摆在影像诊断学教研室各位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教研室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进行探讨和交流。

1 师资培养与留学生影像教学

师资培养是留学生教学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早在留学生进入影像诊断学教学前3年,教研室就意识到全英文教学师资的不足,随即决定选送合适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的培养。在合适教师的选择上,教研室针对《影像诊断学》教学的特殊性做了如下安排:第一,选用培养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影像诊断学》教学经验和临床工作经验。因为这是进行全英文影像诊断学教学的坚实基础。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很难将影像学的知识用非母语的英文来准确流畅表达,也就谈不上上好这门重要的课程。第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基础和交往能力。只有具备这个基础,才能用英文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解决学生面对的问题。教研室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全英文教学人员。在教师的选送培养工作中就要挑选这样的人员进行培养。另外英文运用能力即听说能力,特别是医学英语是培养的重点。

2 影像诊断学教学特点及其在留学生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自从1894年德国人伦琴发现X线以来,影像医学就在医务工作者及科学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再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如今包括X线、CT、MRI、超声、放射性核素成像、介入医学在内的多种影像医学种类。作为一门与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其它一些基础及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学好它就必定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如果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好,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就会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讲授《影像诊断学》时,除了让学生事先复习相关的解剖以及病理知识外,还在课堂上进行简要的复习。这样不但使学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容易理解,还可以巩固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作为以图像为主要的分析对象的学科,学好《影像诊断学》,除了需要较好的解剖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这是因为影像学图像是平面图像,有些还是重叠图像,如果没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就很难理解正常以及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在这方面我们除了强调学生复习解剖病理知识外,还尽量运用动态的三维动画,以及实物模型展示有关知识,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学习兴趣。

3 留学生自身特点与影像诊断学教学

我校留学生主要来自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我们应该懂得和尊重他们的和风俗习惯,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直接交流和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留学生教学工作中,由于口音的问题,许多教师无法听懂他们提出的问题,导致了互动交流的直接失败。我教研室的教师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教师提高英语水平外,还应该加强任课教师同留学生的直接交流。多听,多讲,用更多时间与留学生相处, 熟悉他们的发音特点,从而逐步听懂他们的提问。在直接交流过程中,如果我们还能学会一些他们母语中表示诸如“你好”,“谢谢”的句子,这样就会使你的交流更为快捷顺利,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留学生的大学前教育多是遵循西方教育模式,他们思维活跃,课堂上随时提问。有些老师认为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安排,但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只要能及时准确的解决学生的提问,教学安排不会受到影响。相反,我们应该看到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鼓励他们提问,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其不仅是一个听众,还是一个参与者[1]。

4 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充分的教学准备[2]是上好各门课程的坚实基础,对于《影像诊断学》而言,更是这样。我教研室要求参与授课教师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广泛阅读相关国外教材及参考书并且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讲稿。而且在每次理论和实习课讲授前均要求上课老师试讲,并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纠正其不足之处。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如何将二维的图像甚至重叠图像讲解为三维的不重叠的图像,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解剖的复杂性,空间想象力的差异性往往使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所授内容。多媒体教学以及其它实物模型的运用使得这一复杂的理解过程变得容易。三维动画或者实物模型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观察复杂结构,使相互重叠的解剖结构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之与实际的影像学图片相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这样就更容易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5 运用网络资源扩展新知识和了解学科前沿

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各种影像学前沿知识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快捷。利用这种网上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其了解更多的影像医学前沿进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学习动机十分有帮助。

《影像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十分重要的临床课程。上好这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不仅可以为留学生在今后其它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培养和提高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熙惠,刘小红,张艳敏.留学生儿科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110.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的影像检查对脑动脉瘤的诊断意义。 方法 对247例动脉瘤患者行CT、DSA、MRI等检查,发现阳性率分别为71.25%、93.79%、93.57%。对照各组异同以发现最佳诊断方法。 结果 DSA适用于小动脉瘤的检出,对含氧或脱氧血红蛋白时期的动脉瘤MRA则优于DSA但敏感性比CT差,即使目前CT及MRA清晰度已经很高,仍不能完全取代DSA。 结论 由于动脉瘤的大小、结构、部位及组织关系的不同,靠单一诊断均难完全确诊,故应联合使用以提高动脉瘤及合并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关键词 动脉瘤 比较影像诊断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on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image examinations to intracranial a-neurysm.Methods 247cas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were examined by CT,DSA,MRI.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CT,DSA and MRI examination were respectively71.25%,93.79%,93.57%.Conclus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aneurysm's size,structure,position and tissue relationship,any one of the methods can't make correct diagnosis in-dependently.So the methods of examinations should be used together to improve diagnostic rate and cure rate of a-neurysms and its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aneurysm comparative diagnostic imageology

比较影像诊断学是近年来随科学发展而新兴的一门科学。它通过将传统的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和综合,从而达到更准确全面的诊断疾病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的目的。

1 临床资料

本组247例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其中行CT平扫94例,螺旋CT(SCT)检查66例、电子束CT(EBCT)检查47例,CTA检查40例。发现单发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61例,多灶性SAH9例,并发颅内血肿14例,有6例因头部外伤行头颅CT扫描发现动脉瘤。阳性率为71.25%。DSA检查177例,发现动脉瘤166例,阳性率为93.79%;11例未见动脉瘤显影,其中3例早期手术发现阶段性、局限性或弥漫性血管痉挛2例,瘤内血栓形成1例。保守治疗后复查DSA8例,6例动脉瘤显影。MRI检查140例,其中MRA检查110例,发现动脉瘤131例,其阳性率为93.57%。21例分别行CT、CTA、MRA和DSA对照,其中3例直径<0.5cm的动脉瘤仅DSA发现,4例合并血栓形成的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的CT均发现,MRA发现3例,DSA发现1例。余14例直径在0.5~2.5cm的动脉瘤,CT发现9例,MRA发现9例,DSA发现12例。

2 讨论

2.1 动脉瘤诊断方法的比较 对大多数脑动脉瘤患者来说,传统诊断原则主要是根据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来考虑和脑血管造影来确诊的。证实SAH最简便可靠的方法是腰椎穿刺。对于重症和昏迷患者,腰椎穿刺和DSA均难以完成,且相当危险。CT以及MRI、MRA安全且可反复检查,更有其相对优越性。

对已破裂的动脉瘤,CT扫描和MRA具有特殊性的优点,其能较清楚显示SAH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并以此间接判断动脉瘤存在与位置。动脉瘤破裂后,CT虽不能明确显示瘤体,但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破裂后并发症的病理改变,表现为灶性积血、颅内血肿、脑水肿等改变,其范围、位置因动脉瘤位置不同而不同。灶性积血常常是发现动脉瘤破裂的重要线索,并有定位诊断意义。CT在血管痉挛时可发现病灶区低密度影,综合积血部位、积血量以及临床表现,可推测哪条血管痉挛。MRA可准确显示各种类型动脉瘤大小,有助于观察其形态变化。MRA安全且可三维旋转以观察瘤蒂和动脉瘤内的血流情况,对伴出血动脉瘤MRA辨认优于CT和DSA。

对未破裂的动脉瘤,CT发现几率小,主要适用于较大动脉瘤的检出。SCT、EBCT可能发现直径<0.5cm的动脉瘤。计算机三维成像(CTA)由于成像速度快(<1min)、显示图像清晰且可同时显示血管与脑组织关系,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动脉瘤的检出。颅内动脉瘤依瘤腔内血栓多少分为:Ⅰ型:薄壁无血栓型;Ⅱ型:部分血栓型;Ⅲ型:完全血栓型。其CT表现分别为:Ⅰ型:圆形略高密度影,均一强化。此型MRA、DSA均能清楚显示。MRA因为无需造影剂,系无创伤性脑血管造影,相对更有优势。DSA可以直接显示动脉瘤与动脉的关系和血流动力学改变。MRA和DSA均可发现是否伴有其他血管畸形及侧枝循环状况。Ⅱ型:含血瘤腔和外层囊壁明显强化,成典型“靶环”征或“牛眼”征。此型DSA仅能显示瘤腔大小,在显示动脉瘤的起源、瘤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不及MRA。Ⅲ型:病灶呈等密度,无强化,瘤壁环状强化。此型CT扫描最具优势,能够显示动脉瘤的全貌和真实大小,对于巨大且已形成血栓的动脉瘤更具优越性。而此型MRA及DSA完全不能显示 [1] 。

2.2 DSA与CT、MRA的比较 DSA既能清楚的显示动脉瘤,又能清晰的反映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尤其适用于小的动脉瘤的检出。但是对于已经完全血栓的动脉瘤或血管痉挛严重者,有时血管造影则难以显示动脉瘤,或者显示的动脉瘤明显小于真实的动脉瘤。此外,单侧颈动脉造影可能遗漏多发性动脉瘤。MRA不能检出直径<1cm的动脉瘤,对于含氧或脱氧血红蛋白时期的动脉瘤,MRA明显优于DSA,但其敏感性比CT差。即使目前CT(包括CTA)及MRA显示的清晰度已经很高,仍然不能完全取代DSA。

3 结论

CT能够反映动脉瘤破裂后的出血定位和范围,了解脑积水和脑水肿的程度,解释临床症状、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并且根据出血情况判断动脉瘤的部位。CTA在显影质量、速度上更有优势 [2] 。CT(包括SCT、EBCT)和MRA能够对动脉瘤提供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反映动脉瘤的全貌,尤其适用于较大动脉瘤和动脉瘤内已经形成血栓者。但完全形成血栓的动脉瘤则MRA不能显示。MRA能显示动脉瘤的全部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安全且可三维旋转以观察瘤蒂和动脉瘤内的血流情况,对伴出血的动脉瘤更有诊断价值 [3] ,临床应用日益增多。DS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小动脉瘤的诊断更具有优越性。但当动脉瘤内有血栓或载瘤动脉出现严重血管痉挛时,容易发生动脉瘤的漏诊,治疗后复查DSA可提高正确诊断率。CT、MRA和DSA在诊断动脉瘤中还不能互相取代,如果联合使用则有利于提高动脉瘤及其合并疾病的诊出率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沈天真,陈星荣,吴恩惠.神经影像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54-460.

篇3

【关键词】医学生 影像诊断学 理论学习 读片能力 探究

1 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现状

1.1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现状

科技的进步使影像设备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越。但是,光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对于疾病的诊断是远远不够的,经验丰富、基本知识扎实的影像医生才是诊治疾病的关键。对于病人的负责和生命的尊重,要求我们对疾病的诊断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理论知识是将来诊断疾病的基础。因此,我们对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方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仅约6.9%的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知识掌握在80%以上,而有约57.1%的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50%以下。同样,大约37.5%的学生上课时仅仅是简单的画书,约9%的学生上课时随便听听,而仅有53.5%的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同时注重理解和记忆。约17.5%的学生课后花1~3小时的时间学习影像诊断学,而约79.9 %的学生课后学习时间少于1小时或者根本不学习。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是不容乐观的。理论学习是基础,是将来诊断疾病的关键。a

1.2医学生影像诊断学读片能力现状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一个影像科医生或者影像专业的学生其能力的最终评判标准都是以临床读片能力为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为将来走上临床、诊断疾病做准备。而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约有13.2%的学生读片能力是能够详细地描述影像图片,大约49.7%的学生只能简单地描述,而约有37.1%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前,医学生影像诊断的实际读片能力还是十分欠缺的。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治疾病最初步的,同时也是最直接的依据,及时的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愈疾病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医学生影像诊断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现状分析

2.1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态度决定高度。作为医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要知道学医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是为了救死扶伤。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约6.4 %的人根本不喜欢医学。很多人学医可能是由于父母所迫,也有人可能是为了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缺乏了该有的专注。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影像诊断学以及任何一门医学课程所必需的。正确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将来的临床工作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

不断的思考是取得进步的关键。当前,影像诊断课程学习主要以老师讲授和PPT展示的方式进行。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就是一味地接受,没有反思,更没有对老师所讲内容的质疑。这样一种被动的,不交流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使得我们的学习变得低效。通过思考,我们才会知道某种疾病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征象,才能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的被动接受,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应付考试,则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化、刻板,缺乏创新。

2.3缺乏足够的读片练习

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科学,但其终究还是要应用于临床,为临床服务。临床读片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大量的读片练习。但是,我们在学习影像诊断学过程中缺乏读片的练习。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数量有限的影像图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需要。同样,在影像诊断课程中也鲜有临床见习的机会,这在无形中进一步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与此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应的适合学生使用的影像读片库。课堂时间有限,而课后练习不足,使得我们的读片能力无法得到实质的提高。临床读片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不断的重复和不断的练习。

2.4课本典型表现与临床无法衔接

当前在我们的课堂上或书本中所讲授的影像图片都是关于某些疾病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影像表现。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病人,每种疾病的影像表现未必都像书本上描述的那样典型和直观。面对这些不典型的影像图片时,很多人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典型的表现是为了更直接地去了解这种疾病,是初学者入门的桥梁和导师。说到底,非典型的影像特征也是从典型发展而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根本特征和主要矛盾,顺藤摸瓜,从而正确地诊断疾病。

3 提高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的策略

3.1扎实基本知识 建立学科联系

影像诊断是通过影像图片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张张影像图片就要对部分疾病进行诊断是一件极其困度的事情,因此要求我们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基础知识。比如,当你拿到一张影像片,你首先要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部位,是头部,胸部还是四肢。其次,要对临床常见疾病,常见的征相高度熟悉。每一个疾病的发展都有其特征性的变化。熟悉疾病的常见表现可以让我们在诊断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概念和印象。再者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一定的病理过程,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所获得的影像图片,其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各学科间的学习和联系。解剖、病理、内科和外科,这些都是和影像诊断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疾病最终的转归是怎样的?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不断的思考,进而提高自己的影像诊断学理论水平。

3.2画图和观察病理标本

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结构都有其特征,每一种疾病在影像图片上都有其特殊的表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像表现,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是有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基础解剖学,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画图,将人体各个局部的影像特点了然于心。画图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形式。通过我们的绘画,包括肢体的协动,使得我们对疾病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加强了我们的记忆,同时也便于理解。而病理标本可以让我们从组织层面,观察病变器官的形态,对于其最终影像表现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这些感性的方法,进而提高我们的影像诊断能力。

3.3建立适合学生的影像图片库

影像读片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当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很少有适合学生使用、对学生开放的影像图片库。影像图片库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不受约束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疾病,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的热情,对于提高其读片能力大有裨益。当前,建立影像图片库,加强读片练习可以说是提高医学生读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4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端正学习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考核方式都是通过试卷的形式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检查。然而,这样的考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试卷的形式、基本理论知识,无疑让很多的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考前突击就可以通过考试。同样,理论知识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最真实的读片能力。我认为,当前我们的考核应以读片能力为重点。通过提供影像图片、病史,以及其他相关的检查报告,给学生自我诊断的机会。影像图片和病史报告是反映疾病状况最重要的依据。这样的模式可以激发热情,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通过这样一种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读片能力。

4 提高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总结

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大量的读片练习是关键,但最根本的是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如何提高效率,提升能力仍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邵成伟,田建明,左长京,萧毅,王敏杰,任丽. 影像医学科实习医生读片能力的培养[J].实用医技杂志, 2006(6).

篇4

与临床科室实习不同,影像诊断实习工作一般不与患者直接接触,通常涉及全身各系统疾病,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现象常见,涉及生词、术语较多,学生普遍感到不如临床实习更有兴趣,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此,我们通常采用比较影像教学方法,即先列举临床病例,进而选择影像检查的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进行检查技术选择、征象分析、病例特点总结。也就是对不同设备所成的影像,病程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像特点、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合正常解剖及“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原则,找出病变不同时期之间及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特征中理解影像表现。例如,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理解比较影像学的概念和基本方法;通过多组完整典型临床病例回顾性讲授具体方法[4]。此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各种软、硬件新技术的应用,使各种影像方法所呈的影像,不论图像质量还是检查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常,这些三维图像可以更直观、更立体的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将其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改变既往二维图像的枯燥性,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对解剖结构和疾患的认识,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也应该属于比较影像学教学的部分内容。

2应用比较影像学掌握不同检查技术的特点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就某一单一成像技术原理、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影像及异常影像表现,授课过程中示教典型的影像资料。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方法诊断疾病的优缺点没有整体认识。对于医学生,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这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在面对患者时,能否正确选择并应用诊断疾病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纳入疾病的多种影像表现,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很有帮助[5]。例如骨关节外伤及病变首选X线平片检查,必要时再做CT检查,如需明确韧带或软组织损伤情况则进一步选择MR检查;急性头颅外伤、早期脑中风患者首先选择CT检查;急腹症首选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进一步进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性质。此外,各种影像检查性价比各异,要结合各最新提出的诊治指南,由低到高排列,X线,超声,CT,磁共振,核素等检查。还要根据目的不同,分类选择不同的检查项目。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需确诊选择心脏超声检查即可,但如果要明确心肌纤维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则选择心脏MR检查。

3应用比较影像学提高学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

篇5

[关键词] 支气管肺囊肿;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b)-072-02

支气管肺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与呼吸系统的发育障碍有关,多在幼年或青年期发病,发生于肺内称肺囊肿。笔者结合我院2例支气管肺囊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探讨其影像学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1,男,9岁,车祸外伤至头部、腹部,先在外院摄腹部平片,未见外伤改变,后转至我院外科,行腹部及头部CT检查,腹部CT定位时发现右胸部一类圆形阴影,后摄胸部正侧位及胸部CT检查。

病例2,男,3岁,因发烧、咳嗽来我院就诊,摄胸片发现右肺中叶一液平面,边界光滑,后行胸部CT检查。

1.2 方法

使用东软DR行数字化摄胸部平片,Philips螺旋CT平扫,层厚7 mm,连续扫描。

2 结果

病例1 X线正侧位示,右肺中下野见巨大类圆形肿物影,内界至右心缘处,外界至右第5肋骨移行处,密度均匀,边界清晰,边界光滑,近圆形。胸部CT检查,右肺中下野见巨大类圆形囊性肿物,最大层面81.9 mm×81.7 mm,壁薄,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7 Hu,相邻右下支气管受压上抬,纵隔及心影未见受压移位。CT诊断:先天性肺囊肿。术后病理:支气管肺囊肿。见图1、2。

图1 病例1胸部正位片

(右肺中下野见巨大占位性病变,边界较光滑)

病例2 X线正位片示,右肺中叶一类圆形影,边界较光滑,其下界见一液平面,左侧小部分位于心影后,CT示右肺中叶囊性病变,壁薄,见一液平面,其后方亦见一含气囊肿,形态较小,两囊肿均呈类圆形,最大直径分别约为43.78 mm和11.05 mm。CT诊断:支气管肺囊肿。术后病理:支气管肺囊肿。见图3、4。

3 讨论

3.1 支气管肺囊肿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属肺前肠发育畸形[1-3]。根据病变发生部位分为肺内型和纵隔型,肺内型又称先天性肺囊肿。支气管发育从索状组织演变为中空的管状组织,如由于胚胎发育的停滞,不能使索状结构成为贯通的管状结构,远端支气管腔内的分泌物不能排出,可积聚膨胀,形成囊肿,如不发育的索状部分已分支则可形成多发囊肿,尚未分支则成孤立性囊肿,肺囊肿如不是与支气管形成活瓣性阻塞,则在很长时间内大小变化不明显,孤立性肺囊肿一般下叶比上叶多见,多发性囊肿一般为含气囊肿,可见于一叶肺、一侧肺或双侧肺,支气管肺囊肿由含有软骨的纤维组织构成囊壁[4],壁内衬以纤毛柱状上皮,临床表现的轻重与囊肿大小有关,小的囊肿可无临床症状。合并继发感染则囊肿迅速增大。临床上有发热[5]、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大多数支气管肺囊肿为单房性,未发生感染前含浆液及黏液,CT值近似水样密度。含液囊肿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增深感,边缘光整,与毗邻肺组织界限清楚。如含液囊肿反复,囊肿与支气管相通则气体进入形成含气囊肿或气液囊肿,含气囊肿呈薄壁、圆形、透亮影,其内可有液平,囊壁一般为1~2 mm,囊肿的大小和形态随呼吸有轻度改变[6]。囊肿以圆形多见,且大部分支气管肺囊肿有气液平面。本文中2例患儿均为偶然检查发现,平素体健,无任何不适症状,病例1为孤立性肺囊肿,均匀密度,无液平面,比较少见;病例2为多发性肺囊肿,为含液及含气囊肿。

3.2 鉴别诊断[7-10]

3.2.1 肺脓肿肺囊肿继发感染后,囊肿周围有炎症浸润,囊内可见少量液平,类似肺脓肿,其区别为肺脓肿周围的炎症浸润比感染性囊肿者厚,腔内液体一般较多,肺脓肿的壁也比较厚,急性肺脓肿治疗及时可完全吸收,而先天性肺囊肿在感染吸收后囊壁不会消失,在慢性肺脓肿后期,周围往往有较广泛的纤维化等改变,而肺囊肿感染的浸润只局限于囊肿壁附近。

3.2.2 后天性肺气囊肿先天性肺气囊肿和后天性薄壁肺气囊肿(肺大疱和炎症后肺气囊)都表现为薄壁中空的囊腔,从病灶本身的X线表现难以鉴别,一般肺大疱常伴有周围肺组织的气肿现象,感染后肺气囊常有肺部化脓性感染的病史。

3.2.3 先天性左侧膈疝在新生儿期小肠疝入胸腔,类似左下叶多发肺囊肿,前者为充气肠管拥聚在胸腔内,充气肠管呈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一,腔壁较厚且不规则,横膈面消失及腹腔内肠管充气少或没有为两者的主要鉴别点。

[参考文献]

[1]潘恩源,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9-320.

[2]李欣,邵剑波.儿科影像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05-306.

[3]朱杰明.儿童CT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52.

[4]汪全治,朱普和,林承露.肺囊肿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安徽医学,2008,29(1):74.

[5]高峰,刘学刚.支气管肺囊肿20例诊治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1(33):67.

[6]谢宝屿.胸部X线诊断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4-237.

[7]姜树学.人体断层解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2-117.

[8]温艺超,蔡平,陈子清,等.先天性巨大肺囊肿误诊肺大疱1例[J].广东医学,2008,1(29):11.

[9]沈路科,刘向华,赖永光.外伤性肺囊肿的CT表现[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9):81-82.

篇6

在X线诊断中,国内外的放射学家对纵隔的X线分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基于临床应用的实践提出了许多的分区方法:如传统的五区分法和九区分法等。Felson提出的三区方法,受到许多学者的欢迎,此法比较简单实用,即在侧位胸片上以纵向走行分成前、中、后三个区域。

根据纵隔肿块在纵隔分区的位置,可考虑纵隔肿块的诊断。前纵隔区常见肿瘤:胸内甲状腺肿或肿瘤、胸腺的肿瘤、生殖细胞瘤(畸胎类肿瘤)和心包囊肿等。中纵隔区的肿瘤和瘤样病变:淋巴系肿瘤和非肿瘤性的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气管、支气管囊肿亦常位于中纵隔区。后纵隔区以神经源性肿瘤和食管的肿瘤最为常见,非肿瘤性的降主动脉瘤和椎旁脓肿也较常见。

然而,依照纵隔的X线分区,进行纵隔肿块的定性诊断也常会出错,其原因为:①纵隔分区的定界还不统一,各学者认识之间还存在差异。纵隔肿块经常具有跨区分布的现象,如淋巴系肿瘤可位于中、前纵隔。巨大的纵隔肿块,这种跨区分布的现象更为常见,因而造成判断上的困难。②正常的组织器官具有跨区的现象,如纵隔内结缔组织、淋巴组织和血管等。③有的纵隔肿瘤并无特定分区定位的特征,如间叶组织的肿瘤、纤维组织细胞瘤等,以及侵犯范围广泛的肿瘤,按纵隔分区进行定性诊断是很困难的。④组织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异位,如异位甲状腺肿瘤、异位甲状旁腺肿瘤、异位胸腺瘤等,影像诊断是相当困难的。

影像检查分辨率是定性诊断的重要因素

(1)纵隔内组织器官:CT和MRI对纵隔内组织器官的显示更加清楚和真实,非常接近于解剖学的观察,而且是活体的形态学研究,在确定纵隔肿块与纵隔内组织器官的关系方面较普通X线更为明确和直观,这在纵隔肿块定性诊断上是至关重要的。如甲状腺与气管的关系密切,经常导致气管受压变形和移位。气管、支气管旁是纵隔内淋巴组织最丰富的区域,故此区的结节或肿块以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后纵隔神经组织丰富,此区以神经源性肿瘤最为常见,食管和降主动脉也位于后纵隔,以及脊柱骨的感染等亦可形成后纵隔肿块,这是鉴别诊断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纵隔间隙:在纵隔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某些恒定的间隙,在成人,这些间隙中含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小血管和淋巴组织,先进的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纵隔间隙有:①胸骨后或血管前间隙,相当于X线分区的前纵隔区,含有正常胸腺或退化的胸腺组织、脂肪组织和淋巴组织等;②主肺动脉窗、气管、支气管周围间隙,包括气管前后间隙和隆突下间隙,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相当于X线分区的中纵隔区之一部分;③后纵隔间隙,包括食管周围间隙和降主动脉周围间隙,脊柱旁为脊柱后沟区;④奇静脉食管窝是右肺延伸至右主支气管及心脏后达到食管和奇静脉右缘形成。食管肿瘤、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该隐窝的变形。此为X线检查的隙蔽区,普通胸片不能显示。

由此可见,CT、MRI所显示的纵隔内器官及其间隙与X线3个分区是基本相符的,而且较传统X线显示得更加清楚和细致。

(3)纵隔线:在X线胸片上,特别是CT层面图像上所显示的线条状阴影,系纵隔内正常的影像标志,它的消失、变形和异位均提示某些病变的存在和程度。①气管旁线,常规X线胸片可以显示,高电压胸片显示得更为清楚,其厚度为3mm左右,系由纵隔胸膜、结缔组织和气管右侧壁组成,在CT图像上显示为“C”形阴影,其两侧为低密度的右肺组织和含气的气管管腔。气管旁线的异常有:局限性胸膜增厚,附近肺组织病变、肺不张,气管壁病变(肿瘤、炎症)等,最常见者为气管旁淋巴结肿大。②脊柱旁线,在高电压胸片上显示清楚,位于降主动脉旁,在CT片上不成线形阴影,只显示降主动脉与左肺的毗邻关系。而且可显示此区的病变状态。③前联合线,位于主动脉和心脏的前面,由两侧的纵隔胸膜并拢形成,在高质量的X线片上,20%~25%可在中段气管管腔中见自上而下走行的线状影,在CT层面图像上显示得最清楚,系前后走行的线状阴影,两侧为含气的肺组织。此线在瘦长者或肺气肿者显示最清楚,而且较长。两侧肺内压力的不均衡可导致该线的移位,如肺不张患者此线向患侧移位,而单侧肺气肿、巨型肺大泡者此线则向健侧移位;前纵隔肿瘤,如胸腺瘤、生殖细胞瘤可致该线的消失。④后联合线,在主动弓水平的上方,在食管与脊柱之间,亦由两侧纵隔胸膜并拢形成,立位胸片有时可见,胸膜和食管病变可引起该线的异常表现。

在纵隔肿块分析诊断中的思维程序

在影像检查中发现的纵隔阴影(结节或肿块),应遵循如下思维程序判断。①肿块是否为纵隔内病变:也就是纵隔肿块与纵隔旁肺内肿块,特别是纵隔型肺癌,必须进行鉴别诊断。②确定纵隔肿块在纵隔X线分区中的位置:即纵隔内定位诊断,并对肿块的性质和组织来源进行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作出初步的定性诊断。③仔细地观察分析肿块与纵隔内组织器官的关系: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肿块与纵隔器官接触面的形态表现及脂肪层的形态表现,推断纵隔肿块良恶性的可能。④综合分析:综合所有影像学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临床影像学诊断,即综合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这是一个对具体病例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此认知是否真实可靠,还需手术病理来证实。

如能将影像表现与手术所见和大体病理观察进行对照研究,则可进一步提高诊断认知水平,使初步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这也是临床影像学研究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金城.纵隔七分区法的修订.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860.

2 郭盛仁,沈钧康,陆之安,等.巨大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意义.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6:597.

篇7

【关键词】

食管;癌肉瘤;影像学表现

Imaging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carcinosarcoma

ZHANG Zhi-qiang, YANG Shuang-lin,ZHANG Li-ping.Radiology department in Nanshi hospital of Nanyang city,Henan Province, Nanyang 473065,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imaging characters of esophageal carcinosarcoma.Imaging characters were summarized.Imaging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carcinosarcoma was improved.Methods650 patients’ data of contrastographic piture who were epsophageal carcinoma operated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08.15 patients were esophageal carcinosarcoma through comparing operated pathological section.Imaging characters were analyzed.Results14 patients were mushroom type,1 patient was ulcer type,13 patients were pedunculated,2 patients were no peduculated(1 patient was ulcer type)among 15 patients were esophageal carcinosarcoma.The esophagus of pathological changes such as lightly locked,rigid wall no-manifest partly,esophageal lumens expand partly,major filling sublobe defect can be through constrast medium.Normal esophagus was no unpack obviously over pathological changes.ConclusionIt is Imaging changes such as major filling sublobe defect and pedicle skin flap tumor in esophageal lumen,esophageal lumen extension partly,dissepiment rigidity wall no-obviously et al.

【Key words】

Esophagus; Carcinosarcoma; Imageology

食管癌肉瘤是食管较少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较低。有关食管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文献报道不多见,作者收集整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本院胸外科住院手术的650例术前诊断为食管癌患者的造影图像资料,对照术后病理切片,发现其中15例为食管癌肉瘤患者,发生率为2.3%[1],现就其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650例术前诊断为食管癌的住院患者,术后病理切片发现其中食管癌肉瘤患者15例。15例食管癌肉瘤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龄41~65岁,平均53岁。主要临床表现:吞咽困难12例,胸骨后疼痛6例,咽部不适3例。所有病例术前均经食管镜或胃镜检查病理细胞学诊断为食管癌。

1.2检查设备造影检查使用的设备是北京万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新东方2000B800MA数字胃肠机。造影剂为青岛东风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火圈”牌硫酸钡(Ⅱ型)干混悬剂,200 g/袋。

1.3检查方法检查前15 min肌注山莨菪碱20 mg,检查开始时让患者服产气剂3 g,用约10 ml温水吞服。先常规进行胸、腹部透视,之后采用站立及卧位左、右前斜位及正位,观察造影剂通过食管时的情况,并采集图像(2幅/S),图像要求采集食管的充盈像、黏膜像和双对比像,最后分析各个位置所采集的造影图像。

2结果

通过分析15例食管癌肉瘤患者的造影图像资料,结果显示:15例病变均发生在胸段食管的中下段,14例为蕈伞型,表现为黏膜破坏消失,较大的分叶状充盈缺损影,呈息肉状突向食管管腔内,最大者约8×3 cm;1例表现为溃疡型,表现为腔内纵形不规则长条状龛影,黏膜破坏消失,可见尖角征,伴有环堤;13例可见肿块带蒂,均为蕈伞型,食管局部管腔扩张13例,钡剂通过仅轻度受阻15例,局部食管壁僵硬不明显14例,病变段以上正常食管无明显扩张15例。

3讨论

食管癌肉瘤是食管较少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又称为假肉瘤,它起源于上皮及中胚层组织[1]。临床上多见于女性,本组病例也是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6,发病年龄较食管癌稍小,本组平均年龄为53岁,临床表现与食管癌十分相似,大多数患者以吞咽困难就诊,部分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咽部不适或异物感。好发部位是胸段食管的中下段,距离横膈数厘米处。

3.1食管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造影检查显示造影剂通过病变段食管大多为轻度受阻,局部管腔有扩张,腔内大多是范围较大的分叶状充盈缺损影,肿块带蒂较具有特征性,局部食管壁僵硬不明显,病变上方正常食管无明显扩张(图1-3)。CT和MRI增强扫描可见肿瘤位于管腔内,并不侵犯食管肌层[1]。食管癌肉瘤的造影表现与蕈伞型食管癌十分相似,术前很难正确诊断,但我们注意到如果仔细观察造影表

现,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如能观察到肿块带蒂,且充盈缺损影较大呈分叶状,局部食管壁僵硬不明显,局部管腔轻度扩张,病变以上正常食管无明显扩张,这些征象均提示食管癌肉瘤的可能,尤其是蒂的发现,对诊断食管癌肉瘤是较有价值的征象。

3.2病理学表现特点本组15例食管癌肉瘤大体标本中,其中14例为蕈伞型,1例为溃疡型;14例蕈伞型中13例可见蒂,肿物表面有糜烂、浅小溃疡,肿瘤体部以肉瘤成分为主,癌的成分多位于蒂的基底部[2]。1例溃疡型表现为较长的纵形不规则溃疡,周围有肿瘤组织增生区,癌的成分位于肿物表面的黏膜(图4-5)。

图1-3食管钡剂造影示:胸段食管的中下段可见腔内较大的分叶状充盈缺损影,局部管腔稍增宽,管壁无明显僵硬,正位双对比像上可见肿块带蒂,病变以上正常食管无扩张

图4-5病理组织学检查示:可见中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组织,间质内可见肉瘤细胞成分

3.3作者认为食管癌肉瘤术前难以确诊的原因可能是①食管镜或胃镜检查时取材部位局限,取材较少、较浅;②病理上术前有一部分报告为鳞状细胞癌的,实际上是癌肉瘤的局部表现,在术后大体标本上显示整个肿物时才不易漏诊。

3.3.1鉴别诊断主要与蕈伞型食管癌、食管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脂肪肉瘤、食管转移瘤等进行鉴别:①蕈伞型食管癌:影像学上二者很难鉴别,需要结合内镜检查,通过活检病理确诊[1];②食管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可出现“黏膜桥征”、“环形征”,与食管壁呈钝角[3],CT可以清楚地显示平滑肌瘤的大小、范围、生长方式,并显示其内的坏死、出血、钙化等;平滑肌肉瘤有中央较深的龛影;③原发食管恶性黑色素瘤:较罕见,肿瘤呈息肉状突入腔内,可有分叶,有蒂,病变食管管壁一般无明显僵硬改变。与食管癌、食管癌肉瘤很难鉴别,需食管镜及术后病理确诊;④淋巴瘤:一般不引起食管管腔狭窄,相反局部有扩张,病变食管管壁一般无明显僵硬改变,造影检查为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影,与食管癌、食管癌肉瘤很难鉴别,需食管镜及术后病理确诊;⑤脂肪肉瘤:CT(或MRI)扫描可见其呈脂肪密度(或信号)。

3.3.2比较影像学①食管钡剂造影仍是最基本的显示食管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②CT扫描有助于显示食管壁的厚度,肿瘤与邻近纵隔器官结构的关系,对含有脂肪的肿物有助于定性诊断,CT扫描对评估食管癌或癌肉瘤患者的手术可切除性有一定帮助,对放射治疗计划的个体设计十分有价值;③MRI能准确地诊断食管肿物内的脂肪及液性成分,能多轴位扫描,为其优点。缺点:①空间分辨率较低,扫描时间较长,易产生运动伪影;③价格昂贵,目前尚无十分理想的显示食管腔的造影剂等[2];③超声内镜是诊断早期食管癌T分期和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影像学方法,T分期的准确率为73%~92%,N分期为70%~88%[2]。缺点:①约有1/5~1/4患者内镜不能通过狭窄段,导致检查失败;②尚无标准的诊断转移淋巴结及邻近器官受侵的指标;③不能诊断远处转移。

4小结

食管癌肉瘤是食管较少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表现与食管癌很相似,只是本病发病年龄较食管癌略小,且多见于女性,好发于胸段食管的中下段,距离横膈数厘米处。影像学表现特点为:造影剂通过食管病变处仅轻度受阻,局部管壁僵硬不明显,局部食管管腔扩张,充盈缺损影较大,且呈分叶状,病变以上正常食管无明显扩张,大部分病例带蒂是其较具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

参考文献

[1]郭启勇.消化系统影像鉴别诊断指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9-43.

篇8

普通胸部平片、透视下点片、高仟伏片、ct及b超影像学表现。结果不同检查方法发现骨折例数分别为:常规胸

片240人次,骨折点258处,可疑62处;高仟伏12人次,骨折10处;透视下点片91人次,骨折112处;ct19人次,

骨折41处。(其中定位薄扫9人次,骨折9处);b超7人次,5处肋软骨骨折,2处肋骨骨折。结论普通胸部平片、

高仟伏片、透视下点片、ct与b超对肋骨骨折诊断具有互补性,根据肋骨解剖特点结合临床症状与体检,选取正确

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正确诊断肋骨骨折非常重要.也是法医鉴定及伤情鉴定工作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肋骨骨折;影像学诊断;法医鉴定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2一oos7—03

肋骨骨折多发生于胸外伤。国外有人统计150oo

例胸外伤病人7o%为胸壁伤。其中4o%有肋骨骨

折。45%的病人有血气胸。临床上一般经x线检查

(拍片、胸透)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但在少数情况

下x线检查却不能发现肋骨骨折征象或难以确诊

骨折。以致造成漏诊或伤情评定错误。给法医学鉴定

带来困难。螺旋ct的问世以及三维重建技术的临

床应用。为肋骨骨折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检

查手段。本文着重讨论肋骨骨折影像学特点与检查

方法的正确选择。

资料与方法

回顾20__—20__年我法医鉴定所抽取240人次

肋骨骨折伤检案例。共390处骨折其中5例肋软骨

骨折。伤者年龄14~76岁,所有病例均常规摄胸部表1 各种检查方法确诊肋骨骨折情况

正位片。根据法医检验过程中与肋骨解剖特点,分别

兼做其他检查方法的人数为129例。其中12例高仟

伏摄片。91例透视下点片,胸部ct 19例(其中9例

定位薄层扫描),7例b超。所有病例均由当日值班

的法医及主任阅片确定伤情。

结 果

各种检查方法确诊肋骨骨折情况和390处肋骨

骨折分布情况分别见表1,2。

讨 论

、肋骨的解剖特点

肋骨为长条形,属于扁骨,无骨髓腔,由肋骨及

肋软骨构成。共12对,富有弹性。第1—7肋骨借软骨

连于胸骨称真肋,又叫胸骨肋。第8—10肋不与胸骨

连接称假肋(又名弓肋),其前方借软骨依次连于上

位肋骨,而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为浮

肋。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将肋骨分类为:颈段(肋头至

肋结节)、后段(肋结节至腋后线)、腋段(腋后线至腋

前线)及前段(胸前线至肋前端)。胸廓大体上呈前后

扁、上窄下宽圆锥形。肋骨的走行为后上前下斜行,

前段与后段近于冠状面,走行较水平,腋段近于矢状

面由后向前下走行较陡。呼吸运动时以肋头关节及

肋横突关节连线为运动轴,后肋相对固定,前肋提

高,肋体外展;平静呼吸时,膈面约平第6前肋端或

第10后肋水平;深呼吸时,膈面可上下移动1~3个

肋骨高度。约3~6 cm。

二、伤害案件中肋骨骨折的损伤学特点

伤害案件中胸部损伤致肋骨骨折的特点表现

为:(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年龄均以21~45岁之

间居多:(3)致伤物以拳击致肋骨骨折占首位,其他

致伤物如棍棒等;(4)左侧多于右侧,这与斗殴时多

数加害者是正面用右拳或右手握物击打对方;(5)肋

骨骨折损伤的部位多数为2根以上肋骨骨折,这是

胸部大部受到碰撞挤压所致;(6)左侧4—7肋发生骨

折的机会多,特别是第7肋,受胸骨及脊柱的固定而

弹性差;(7)局部压痛及挤压痛,可触及骨折断端或

骨擦音;(8)如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该处胸壁下陷,出

现患部反常呼吸运动。

三、各种检查方法对肋骨骨折检查的影像学效果

由于含气肺组织与肋骨具有良好的密度差别,所以胸部

平片能较好的显示肋骨形态与骨质结构,肋软骨在x线片上

不显影。

1.240人次均做普通胸片发现258处骨折。确诊

率(258/390)(66.15%)。常规胸部平片上肋骨骨折直

接征象为:(1)由于断端重叠形成线形或带状密度增

高影。(2)骨折处外形改变,断端分离、移位、骨折片

存在。(3)骨痂生成,骨折线模糊或消失。62处可疑

骨折表现的间接征象为:(1)与对侧肋骨及邻近序列

肋骨比较,肋骨走行及肋间隙有改变。(2)骨折处软

组织改变。在常规胸部x线片上,肋骨颈段骨折1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2期)

处、颈段与胸椎横突、肺纹理及纵隔影重叠,此处骨

折较少见;心影后及膈下肋骨(15处骨折)与心影及

膈面重叠而掩盖:腋段(47处骨折)肋骨由于近矢状

面走行较陡,肋骨重叠及此处胸壁软组织厚度增加

显示较差。

2.12例兼做高仟伏病人发现10处骨折,其中3

例有大量胸腔积液,1例有创伤性湿肺。4例位于膈

面下.2例位于心影后,普通片漏6处。高仟伏的x

线穿透力强,影像层次丰富,可以减少胸壁、膈面下、

心影等软组织及胸水、肺内病变对肋骨的影响。【 】

3.91人次透视下点片伤者发现112处骨折,80

处位于腋段,l4处位于后段,l0处位于前段(其中

25处位于膈下)。与普通胸片的肋骨骨折确诊率比

为112/0.经 检验,p<0.005。说明对特殊部位的肋

骨骨折透视下点片比普通胸片具有明显优越性。平

片上62处可疑骨折,经点片证实55处.另7处为其

他影像重叠。

4.19例伤者合并胸腔内、肺内病变而做胸部

ct水平扫描,发现41处骨折,而平片发现36处。与

普通胸片的肋骨骨折确诊率比为41,36。说明胸部

ct扫描对无明显移位的骨折的肋骨颈段、后段及前

端局部结构显示有明显的优势。

5.7例胸部前区外伤,经检查高度怀疑有骨折,

而胸部平片提示正常.透视下发现2处前肋骨折,b

超用高频探头发现2处肋骨骨折与5处肋软骨骨

折。与普通胸片的肋软骨骨折确诊率比为5,0。b超

对肋软骨骨折确诊与x线比具有明显优越性。b超

在纵切面上,肋软骨呈管状,伴有细而强回声边缘,

软骨回声低而均匀。肋骨与肋软骨以横切面肋骨前

凹陷区分,内侧为软骨,外侧为肋骨。骨折断端间可

见间隙,周围呈无回声血肿包绕。

四、普通胸片与其他检查方法对诊断肋骨骨折

的比较评价

由390处肋骨骨折分布可见,肋骨后段、腋段与

前段骨折占93.4% ,普通胸部平片与透视下点片可

以确诊绝大部分骨折(确诊率(258+112)/390.约

94.87%),透视下点片对腋段有优势并可具有高仟

伏效果,ct对颈段、后段与前端局部结构有优势,b

超对肋软骨有优势。因此普通胸片作为肋骨骨折的

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整体了解肋骨概况,大部分

肋骨骨折能够得到确诊,仍是首选。而肋骨骨折影像

· s9 ·

学诊断的不同方法具有互补性。特殊部位的肋骨应

紧密结合临床与肋骨的解剖特点,正确选择相应的

影像检查方法是有效提高肋骨骨折影像确诊率.以

防漏诊,同时也是避免法医错误鉴定结论的必要手

段。

五、肋骨骨折的确定对法医鉴定及伤情评定的

价值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4章第33条规

定以及《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7章第3节第59条

规定.均与肋骨骨折的确定及并发症有关。

通过对240人次390处肋骨骨折分布特点的分

析提示,在法医临床检案中如何掌握选择正确的影

像学检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肋骨骨折可以由比较轻微的损伤到

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肋骨骨折发生致命性损伤的

危险期多在伤后2—4天,在实际检案中,气胸和血胸

往往可以缓慢发生。法医鉴定人员应该注意的是,在

确定肋骨骨折的同时必须想到并发症的发生,从而

正确运用鉴定标准去评定伤情。

就一根肋骨骨折鉴定为重伤或轻伤的问题,已

经有同行论述过相关的问题和看法。笔者认为:肋骨

骨折无论是一根还是多根肋骨骨折,鉴定是否构成

重伤的关键在于是否伴有呼吸困难。

那么一根肋骨骨折是否鉴定为轻伤,笔者认为,

一根肋骨一处骨折因有上下肋骨和肋间肌的保护,

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移位,也不需要特殊治疗,因为胸

廓的完整性没有破坏,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因此,

一根肋骨骨折在没有并发血、气胸或其他并发症时,

应鉴定为轻微伤。一根肋骨粉碎性骨折或两根以上

肋骨骨折,常对胸廓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形成“浮动

胸壁”,受胸内压力的作用,出现反常呼吸运动,故应

评定为轻伤。

参考文献

[1] 1 曹来宾.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8.226

[2] 张光普.肋软骨的超声特征[j].中华超声影像杂志,1996,5

(3):116

[3] 3 李怀国,赵莉,李玉满.肋骨骨折b超,x线对照分析【j】.

篇9

【关键词】肝硬化,血浆,D-二聚体,凝血四项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27-01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引起肝硬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肝炎就是引起肝硬化的因素之一[1]。肝脏是凝血与抗凝因子的主要合成场所,凝血功能异常是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严重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呈正相关。血浆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2],肝脏产生多种参与凝血和纤溶的因子,肝病时往往发生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异常,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本研究通过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检测,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通过它可以反映肝脏部分功能状态,为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和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3 年12月选择在我院收治肝硬化患者120例作为肝硬化组,年龄(42±3)岁,男89例,女31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并以临床症状、血清病毒学检查、CT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排除血液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功能障碍及使用血液制品和溶栓药物的患者。另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8±4)岁,男72例,女48例,体检显示本组病例肝功能正常,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两组体重、血压、年龄、性别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血凝仪为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质控物均为上海太阳生物公司提供。

1.2.2 样本采集与测定 所有受检者排除使用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3ml,用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0.3ml抗凝,以10B1比例抗凝,充分混匀,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PT、APTT、TT检测采用凝固法测定,FIB采用CLASS法测定,D-D水平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

1.2.3 观察指标 包括PT、TT、APTT、FIB、D-D。PT(正常值11-13s)、TT(正常值16-18s)、APTT(正常值32-43s)、FIB(正常值2-4g/L)不在正常值范围内定为阳性,D-D定值>0.5mg/L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肝硬化组PT、TT、APTT、D-D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

3 讨 论

肝脏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是除了Ⅷ因子以外所有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场所。肝硬化患者常出现自发性出血和凝血异常,凝血功能的检测可作为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标准。临床上检测凝血指标及动态观察其变化是判断肝炎肝硬化预后的可靠依据。PT、APTT、TT、FIB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研究表明,肝硬化PT、APTT、TT比对照组显著延长,且随着肝硬化加重而延长。PT的检测可以准确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同时还可以反映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PT检测明显延长,提示肝硬化后肝细胞受损严重。APTT则是内源性凝血途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指标。TT的测定值和异常率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FIB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其含量降低提示重度肝硬化患者的蛋白和生物酶合成下降,是凝血功能障碍较敏感的指标。在多数急性肝炎患者病程初期,其血浆水平是升高的,而在慢性肝病患者是正常的。随病情加重,肝硬化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血管内凝血因子消耗与清除增加,可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D作为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5],是体内血浆凝血因子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启动的首选分子标志物,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是临床判断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一项敏感指标[6]。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的四项指标及D-D均有明显变化,PT、APTT、TT、D-D延长,FIB水平降低,且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综上,凝血四项检测可以从各个方面与角度来反映凝血功能的好坏,可以用作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好坏的常用指标,能够预测肝病病情的进展,为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判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夏启荣,何峰.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2]刘怡.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1,14(13):71.

[3]吴孟超.肝胆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8,199.

[4]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篇10

关键词 小儿急性阑尾炎彩色多普勒 鉴别诊断 临床意义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特殊性急性阑尾炎之一。由于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全,不能起到足够的保护作用。患儿也不能清楚地提供病史[1],为探讨超声检查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特点,现将2008年3月~2010年3月超声检查的28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5~13岁;病史4~20小时;临床表现:发热、呕吐,右下腹痛,伴有压痛、肌紧张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心粒细胞>75%。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术后送病理检查。

方法:检查仪器:GELOGZQ 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MHz及高频探头。检测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依次对患者的右上、中及下腹部进行横向和纵向扫查,测量阑尾的长、宽及阑尾壁的厚度,周围渗液的范围。分别记录登记。

结 果

本组患者28例,均可见阑尾增粗,管径0.7~2.1cm,阑尾壁增厚0.3~0.4cm,阑尾表面不光滑,14例阑尾周围可见低回声带。术后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1例,化脓性阑尾炎14例,穿孔性阑尾炎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100%。

讨 论

阑尾的生理解剖及临床特点:阑尾是附于盲肠内后侧的一个蚓状盲管,一般长5~7cm,但其长短粗细变异很大。阑尾腔的远端为盲端,近端与盲肠腔内后侧相同,小儿阑尾腔多呈漏斗型。阑尾尖端变异较大,常见的有4种类型,即盲肠内侧位、盲肠后位、盲肠外侧位和盲肠下位。阑尾的组织结构与盲肠相似。阑尾的血运是有阑尾动脉供给,它是由肠系膜上动脉所属的回结肠动脉的分支,是一支无侧支的终末动脉,当血运发生障碍时,极易致阑尾坏死[2]。临床特点:小儿阑尾炎病情发展较快且较重,早期即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右下腹体征不明显、不典型,但局部有压痛和肌紧张,是小儿阑尾炎的重要体征;穿孔率较高,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表现特点:小儿阑尾呈蚓状或手指状低回声。具有盲端的管状结构,其管壁外呈强回声,管壁及腔内呈弱回声,横断面呈靶环征。有阑尾粪石时表现为强回声后伴声影。发炎阑尾缺乏蠕动性,不易被压缩;化脓性阑尾炎可见阑尾膨胀呈囊状,为低或无回声位,腔内有大量脓性物质形成的光点、光斑或光团。阑尾穿孔后管径变小,但在阑尾周围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也可表现为右下腹显示炎性包块。包块为轮廓模糊、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

鉴别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需与右侧输尿管结石,肠套叠,急性肠炎等作出鉴别。女性患者应与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等急腹症相鉴别。在鉴别时应结合临床资料和相关辅助检查、超声影像特征加以分析、鉴别。

超声检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采用超声检测阑尾的变化情况,可以明确诊断,同时还可以对阑尾炎进行分型,直观地显示阑尾大小,有无化脓及周围脓肿形成等征象。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须仔细耐心,取得患儿的信赖和配合。总之,超声检测小儿急性阑尾炎为无创检查,易于接受,诊断准确率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3],降低误诊率和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