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查验范文
时间:2023-04-11 20:4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查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孙珞 欧阳英华 钟广辉 吴培祥 单位:天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红外测温仪体温监测准确性红外测温仪的体温监测数据与水银柱体温计复测一致者23例,准确率15.23%(23/151),总体率95%置信区间为(9.53%,20.93%)。病例入境时体温红外体温筛查渠道发现的120例病例中,入境时水银柱体温计复测T<37.0℃者6例,占5%;37.0℃≤T<37.5℃者45例,占37.5%;体温≥37.5℃者69例,占57.5%。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151例确诊病例中,男性88例,女性63例,男女比例为1:0.72。病例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62岁,年龄中位数22岁,25%位数9岁,75%位数31岁。病例按年龄组分布(表略)。天河口岸于2009年5月15日在国内口岸检出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截止11月30日,共检出甲型H1N1流感病例151例。检出时间分布病例来源分布151例确诊病例中,内地病例104例,占68.87%;港澳台病例16例,占10.60%;国外病例31例,占20.53%。病例来源随时间变化情况病例来源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病例来源构成变化情况见(图略)。从可以看出,检出的本地病例构成随呈上升趋势,输入性病例(病例来源:港澳台及国外)呈下降趋势。临床表现151例病例中,发热为常见症状(占80.79%),其它依次为咳嗽(29.14%),咽痛(13.25%),流涕(9.93%),鼻塞(3.97%),头昏、乏力(2.64%),畏寒(1.32%),呕吐(1.32%)等。未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体温监测是目前口岸发现传染病可疑对象的主要途径,必须常年坚持体温监测,和有关研究结论一致[3]。151例甲型H1N1流感检出病例中,提交健康申明卡主动申报症状的21例病例,其体温均低于37.0℃,难以通过体温监测检出。据统计,2008年6月1日至2009年5月1日,入境旅客免于提交健康申明卡以来,天河口岸仅2例主动口头申报。因此,在传染病大流行的应急状态下,旅客必须提交健康申明,如实申报,在流行病学上意义重大。否则,会有一定比例的病例漏检,给传染病疫情防控带来巨大隐患。151例病例中,仅29例主动申报。T≥37.5℃而未申报者87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咳嗽、咽痛、流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但未申报者33例。提示要加强对出入境员的检验检疫法律知识宣传,强化入境人员不如实申报健康状况应负的法律责任[7],同时对违法者依法严处,确保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有研究表明医学巡查可以有效提高传染病检出率,是口岸开展传染病医学排查工作的重要补充方法[2]。但本文统计发现,医学巡查未发现病例,提示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对出入境旅客的医学巡查,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检出率。红外测温仪进行体温监测准确率仅15.23%,总体率95%CI为(9.53%,20.93%),准确性不高,和有关研究结果一致[4,5],红外热成像人体表面温度监测的额温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腋温,其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有研究表明影响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仪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如被测物与探头黑体相对位置、系统本身的误差、环境因素及个体差异等[3]。由于该系统应用于体温监测属新开发技术项目,影响因素较多,尚没有系统的研究报道,值得进一步探讨,提高其测温准确性[3]。
笔者认为,开展红外测温仪准确性研究及实际使用调校过程中,没有必要将绝对准确作为研究或调校的目标,关键是能否有效筛查出发热病例。天河口岸通过体温监测检出的120名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51例病例入境时体温低于37.5℃,占42.5%。若将体温监测仪报警温度下限设定为37.5℃,有相当比例的病例可能会漏检。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期间,深圳皇岗口岸将红外测温仪的报警温度下限设定为37.0℃,体温监测效果良好[9]。
故笔者建议,在传染病大流行公共卫生应急状态下,宜将红外体温监测仪报警温度下限设定为37.0℃,在流行病学上意义重大。随着对传染病的发病机理、流行特征、临床症状、愈后等方面的深入认识,同时综合考虑医疗卫生资源的可获得性等诸多因素,适时、适当调整体温监测仪的报警温度下限。151例检出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欧剑鸣等的报道一致[6]。检出病例的时间分布及病例来源均与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现状基本一致。提示在公共卫生应急状态下,要密切关注全球发展动态,根据疫情流行特征的变化调整防控策略,加强有针对性的检疫查验,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提高口岸疫情防控能力[8]。
篇2
[关键词] 止痒搽剂; 微生物限度; 验证
[中图分类号] R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56-03
Study on the Microbial Limit Test of Zhiyangchaji
QIU Kaifeng ZHU Ju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1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icrobial limits in Zhiyangchaji. MethodsThe bacteria ,molds ,yeasts and controlled bacteria were counted by the common methods ,dilution method and membrane adhering method. ResultsThe recoveries of Candida albicans,Aspergillus niger in test group and diluted control group were above 70% when common method were used. The recoveries of Escherichiacoli,Staphy lococcus aureus,B acillus subtilis in test group and diluted control group were above 70% when membrane filtration method was used. Staphy lococcus aureus can be detected by dilution method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an be detected by membrane filtration method. ConclusionThrough t he technological validation ,the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ChP.in force.
[Key Words]Zhiyangchaji; Microbial limit; Validation
止痒搽剂为我院传统医院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五指柑、大风艾、地肤子,此3味中药在体外有不同的抑菌作用。现根据《中国药典》2005版,对其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营养肉汤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稀释剂: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以上均来源于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菌种
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黑曲霉菌[CMCC(F)(98003)](以上均来源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
1.3 样品
止痒搽剂,本院自制制剂,批号分别为:0802018、0802278、0803201。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液制备
取样品10mL,加入pH7.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使成1∶10的供试液。
2.2 菌液制备[1]
①取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经37℃培养18~24h,取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培养基,经25℃培养24~48h,上述培养物分别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备成每1mL 含菌数为50~100cfu 的菌悬液,备用。
②取经25 ℃培养5~7d的黑曲霉菌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物,加3~7mL0.9 %无菌氯化钠溶液洗下霉菌孢子。吸取胞子悬液(用管口带有薄的无菌或纱布能过滤菌丝的无菌毛细吸管)至无菌试管内,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备成每1mL 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备用。
2.3 细菌、霉菌计数方法的验证
①试验组分别取1∶10供试液1mL、0.5mL、0.2mL,加上述菌悬液1mL,置直径90mm的无菌平皿中,倾注温度不超过45℃的溶化的琼脂培养基15mL,待凝固后置35℃培养48h,白色念珠菌置25℃培养72h,点计菌落数。②菌液组分别取菌悬液1mL 置平皿中不加供试液,余下方法及结果判断同试验组。③供试品对照组取1∶10供试液1mL,除不加菌液外,余下方法及结果判断同试验组。④稀释液对照组取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mL替代供试液,余下方法及结果判断同试验组。⑤回收率计算回收率应不低于70%试验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 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稀释液组菌回收率=(稀释液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
3 试验结果
3.1 常规法及培养基稀释法
由表1结果可见,用常规法试验,白色念珠菌和黑霉菌的回收率都高于70%,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均未达到70%。用培养基稀释(0.5mL/皿)和(0.2mL/皿)试验各菌株的回收率,稀释至0.2mL/皿时,枯草芽孢杆菌的回收率还是为0。因此,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检查可用常规法,细菌检查不适合用常规法及培养基稀释法。
3.2 薄膜过滤法[2]
取1∶10供试液1mL,加入100mLpH7.0的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过滤,再用300mL、400mL、500mLpH7.0的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分3次、4次、5次冲洗滤膜,在最后1次冲洗至剩约30mL冲洗液时加入相应的菌液1mL,摇匀,滤干。然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48h,点计菌落数。本组为试验组,除分别不加菌悬液、供试液外,同法制备供试品对照组、稀释剂对照组。
由表2结果可见,当冲洗液为400mL时,各个菌株的回收率均可达到70%以上,因此可用薄膜过滤法进行细菌数检查。
4 各种检查方法验证
4.1 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
本品为外用制剂,按药典规定,控制菌应检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菌株的菌液制备同细菌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菌液制备。
4.2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法的验证
①试验组 各取1∶10供试液1mL及1mL铜绿假单胞菌菌悬液分别加入100mL、200mL、400mL、500mL胆盐乳糖增菌培养基,按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查法进行检查。②阴性菌对照组 将验证菌株改为大肠埃希菌,其余操作同试验组。
4.3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法的验证
①试验组 各取1∶10供试液1mL及1m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分别加入100mL、200mL、400mL、500mL营养肉汤培养基中,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查法进行检查。②阴性菌对照组 将验证菌株改为大肠埃希菌,其余操作同试验组。
4.4 试验结果
各阴性菌对照菌组未检出阴性对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验证,当培养基增加至200mL时,可检出试验菌,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查可用培养基稀释法。铜绿假单胞菌的验证,当培养基增加到500mL时,仍未能消除样品的抑菌作用。
4.5 薄膜过滤法验证铜绿假单胞菌检查法
试验组取供1∶10试液1mL分别加入100mLpH7.0的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过滤,再分别用300mL、400mL、500mLpH7.0的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分3次、4次、5次冲洗滤膜,在最后1次冲洗至剩约30mL冲洗液时加入铜绿假单胞菌菌液1mL,然后取出滤膜,放入100mL胆盐乳糖增菌培养基中,按铜绿假单胞菌检查法检查。阴性菌对照组除将验证菌株改为大肠埃希菌菌液1mL外,其余方法同试验组。
结果在冲洗量达到400mL时,试验组可检出试验菌铜绿假单胞菌,而阴性对照组未检出阴性对照菌。
5 讨论
由于本品中的某些中药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消除或减弱药物的抑菌活性,使微生物正常生长。在薄膜过滤法中,冲洗滤膜时采用梯度法,少量多次,每次滤筒中冲洗液高度应超过前一次冲洗液高度,这样更有利于供试液中微生物的回收。采用贴膜法计数时,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两种试验菌的加入量最好接近50cfu,分别培养24h、48h后计数。否则,因形成的菌落较多或连成片,使计数不准,另外原药液本身有颜色,滤膜被染色后,亦干扰计数。以此次验证试验结果为依据,确定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如下:用常规法测定其霉菌、酵母菌数;用薄膜过滤法测定其细菌数;用培养基稀释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用薄膜过滤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数。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S]. 二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附录93.
篇3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益胃生津通络;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07-02
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原因是由于胃黏膜发生了病理萎缩、变薄,使得胃部分分泌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从而引起发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中医理论的分析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脘痛,健脾和胃、益气生津、通络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个方向。近年来,我院对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加用益胃生津通络汤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18~65岁,平均(474±25)岁;病程1~15年,平均(74±15)年;胃黏膜轻度萎缩9例,胃黏膜中度萎缩20例,胃黏膜重度萎缩5例;伴肠上皮化生15例,伴腺体不典型增生6例,伴幽门螺杆菌阳性2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478±28)岁;病程1~16年,平均(75±18)年;胃黏膜轻度萎缩10例,胃黏膜中度萎缩20例,胃黏膜重度萎缩4例;伴肠上皮化生16例,伴腺体不典型增生4例,伴幽门螺杆菌阳性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符合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第十四次学术交流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并经胃镜与病理活检确诊(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胃镜显示黏膜颜色改变,血管透见);(2)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辨证为脾胃虚弱型(胃脘胀满或隐隐灼痛,大便稀溏,嗳气、泛酸、胃中嘈杂,食少,口干,舌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弱)或脾胃虚弱型兼有血瘀热毒(胃脘刺痛、呃逆纳少、乏力消瘦,舌黯或有瘀斑,苔薄黄或厚腻,脉细涩);(3)排除有心、肺、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恶性肿瘤、精神障碍及过敏体质患者;(4)排除合并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5)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6)近4周内未服用抗生素、H2受体拮抗剂等影响疗效的药物;(7)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1)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维酶素片,5片/次,3次/天;吗丁啉,10 mg/次,3次/天,饭前半小时;奥美拉唑,20 mg/次,1-2次/d;胶体果胶铋胶囊 100mg/次,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阿莫西林胶囊10,克拉霉素胶囊025,每日2次口服,疗程10天。(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益胃生津通络汤:黄芪30g,白术15g,麦冬15g,丹参30g,当归10g,炒蒲黄10 g,三七粉(冲服)3g,白及12g,黄连6g,蒲公英30g,枳壳10g,砂仁6g,百合15g,白芍20g,炙甘草6g。随症加减:痞满胀痛者,加厚朴、川楝子、元胡、木香以理气止痛;恶心欲呕者加藿香、半夏、竹茹以清热和胃降逆;泛酸者加吴茱萸、煅瓦楞,乌贼骨以温中制酸;伴肠上皮化生者加苡仁、三棱、莪术;伴腺体不典型增生者加牡蛎、贝母。1剂/天,水煎300mL,早晚各服用1次。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服药期间均停用其他影响疗效药物,并注意饮食规律,禁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及煎炸食物,禁烟酒。
14疗效评价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2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胃镜示黏膜炎症完全消失,病理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消失。(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胃镜示黏膜炎症基本消失,病理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消失或减轻2度以上。(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示黏膜炎症明显好转,病理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消失或减轻1度以上。(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减轻或加重,胃镜示黏膜炎症无好转或恶化。以治愈、显效和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2结果
21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P
22两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观察组伴幽门螺杆菌阳性29例转阴22例(7586%),对照组伴幽门螺杆菌阳性28例转阴16例(5714%)。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检查均无异常。
3结论
西医结合益胃生津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4讨论
在中医学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部位多集中在中焦脾胃,受到不同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气滞形成,制约脾胃升降功能,出现脾胃不和的临床症状。脾虚不运,易生痰湿,出现脾胃湿热的症状。中阳不振,气血运行不畅而瘀,瘀阻于胃络,则胃粘膜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胃黏膜发生了病理萎缩、变薄,使得胃部分分泌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从而引起发病。有报道称,80%左右的慢性胃炎患者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关,而且病情严重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程度成正相关。胃黏膜反复出现炎症改变,会导致胃腺体的萎缩。在治疗上健脾和胃、益气生津、通络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个方向。因此,笔者认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该有以下三个治疗原则:第一,健脾和胃。胃,作为水谷精微收纳之海,其功能正常的发挥,依赖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脾胃互为表里,不论从生理上还是病理上,他们都是相连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破坏了“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规律,造成脾胃功能紊乱;第二,活血化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是多气多血之府,脾胃功能紊乱,病变之初病位在气分。所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过程中,行气活血,气血双补,活血化瘀等方法是很重要的;第三,益气生津[2],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患者身体都很虚弱,因此治疗上,要注意益气、养阴。由于患者的脾胃弱虚,气血的生化没有源头,导致胃黏膜无法得到滋养,导致胃黏膜的受损,以及腺体的萎缩。本中药方中的黄芪健脾益气,使胃中津液化生不绝;配以白术,可增加健脾的效果,使得气血的生化,有了源头。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黄芪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白术具有抗胃黏膜损伤作用[3]。麦冬有滋阴、益胃生津,消胀除满的作用;丹参、当归化瘀通络,使津液得以运行;炒蒲黄、三七、白及、蒲公英活血化瘀;黄连辛开苦降,补泄兼施;枳壳、砂仁等疏肝理气、和胃醒脾、止痛,另外砂仁可促进胃肠蠕动,百合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白芍酸甘化阴,使酸得其助而阴生;甘草其缓和中之效,起保护胃黏膜的屏障作用;既可缓急止痛,也可调和药性。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共奏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之功效。患者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胃镜和实验室病理复查后,显示患者胃黏膜明显得到修复,腺体也得到了再生,周围的炎症也消失了,产生了很好的止痛作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4]。另外,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益胃生津汤能给予病因治疗,较好地抑制幽门螺杆菌。这与方中蒲公英、黄连对幽门螺杆菌有很强的抑制或清除作用有关[5]。最后,该药用药前后无不良反应,说明药物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永锋慢性胃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7-273
[2]聂山文,董靖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79-80
[3]陈国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体会[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262-264
篇4
关键词:生脉注射液 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236-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 、甚至消失,粘膜肌层增厚及 伴有肠腺化生 、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 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 等,属中医 “ 痞满”、“ 胃脘痛”等的范畴。《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 燥胜则干”。张介宾注:“ 燥胜者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 ”。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消化液分泌不足,中医辨证属阴虚,其甚者属燥 。治疗以补益胃阴为主,萎缩性胃炎以脾胃为中心,其病理性质为萎缩性胃炎之脾胃虚弱,正虚邪实、虚实并见,脾胃气虚,胃体失养为其本,胃络血瘀,当以气虚为先,以气虚为主。脾胃虚弱,气机雍滞是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机制。老年阴亏,七情内伤,饮食痰积 ,久病致瘀等诸多因素都可使脾胃功能受损,脾胃升降无力,气机运行不畅,而呈现胃脘部胀满、隐痛、纳差、乏力等症状。日久可见虚弱症状,有的可出现舌炎。在本病的治疗上,目前西医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 的迅猛发展 .人们对 中 医药的认识也逐步提高 , 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天然药物 ,中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也越来越广泛。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开发的宝库。笔者采用了生脉注射液治疗萎缩性胃窦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
1.1病例来源
病例来自近3 年内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为 2 2 例,女性为1 8 例,平均年龄4 3 岁,均为萎缩性胃炎患者。
2 治疗方法
采用从整体出发,根据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用生脉注射液治疗,辅助以对症抑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疗程为1个月至3 个月不等。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食欲改善;胃镜示 胃粘膜灰白区基本消失,显红白相间以红象为主,未见蓝 色血管;病理检查示胃粘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 生三项中有两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 好转:临床症状及体重明显减轻,但仍遗留一部分症 状;胃镜示胃粘膜区白区范围缩小,蓝色血管透见影像;病 理检查示萎缩病变范围缩小或胃粘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及肠 上皮化生三项中有一项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略有改善或无改善;胃镜示胃 粘膜萎缩未减轻或加重;病理检查示固有膜腺体萎缩程度
和范围均无变化或加重。
3.2 治疗效果
治疗的4 0 例病例中,显效2 8 例,好转5 例,无效7 例,总有效率为82.5%。
4 讨论
生脉注射液源于生脉散。由红参、 麦冬、五味子等成分组成,为益气滋阴之要方。红参俱有补气、滋阴、益血、生津、强心、健胃、镇静等作用。麦冬 ,养阴为主 ,辅以益气 。现 已证实虚证特别是阴虚发生时,组织的锌铜比值往往降低。麦冬含锶低、含锌量及锌铜 比值 高,可以养阴益气。五味子素,属滋补性中药,具有益 气强阴明日壮筋骨等功效。故生脉作为扶正中药,运 用 生脉 注射 液必须注意审邪,辨证虚实,外邪已尽,仅见气津耗伤者,方可应用【1】。在中医认为,生脉注射液里与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中,人参性温其功效 ,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麦冬寒凉 ,养阴生津 ,五味子酸收,性温敛阴。三药 ,相伍为用 ,及阴阳并补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共奏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之功效 。本病属于虚标 实,寒热错杂之证,以正虚为本,正越虚则邪越结,邪越结 则正越虚,常互相影响难以速愈。恢复脾和胃的功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生脉养胃阴,生津而润燥,平胃散燥湿健脾,理气消胀,使润药不滞碍脾的气机运化,使燥药不伤胃阴,燥中有 润,润中有燥,相得益彰,从而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疾病 得以祛除,患者得以康复。
生脉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对该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能明显改善本病 的临床症状 ,且对胃粘膜腺体萎缩有一定的逆转作用 ,是治疗本病较好的药物 。生 脉注 射液 已广泛 应 用于 临床 , 并取得较好疗效 , 对其认识也不断提高 。 随着现代医药工艺的不断发展,必将给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生脉注射液安全 、有效、无毒、价廉 ,其具备了在临床上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基本条件,为临床上众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途径。该药为纯中药制剂,应用前景较广,但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临床疗效也需进一步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I] 隆献,万亮瑜.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异同之探讨[J].中医药通报,2004,3 (4):42
[2] 张丙臣.辨证治疗慢性胃炎187例体会[J].河南中医,2005,25(5):42-43.
篇5
关键词: 阑尾炎;超声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73例患者,术前均作超声检查,术后病理证实,其中:男性52例,女性21例,年龄9~67岁,平均35岁,患者有持续性或阵发性右下腹疼痛,或先有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继而转至右下腹疼痛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
采用Alock1400.SiemensG20.GE vivid7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7.5wHZ。病人取仰卧位,作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并在右下腹疼痛部位进行多切面,多方位和适当加压检查,仔细观察是否发现肿胀的阑尾或包块,发现后,测量阑尾或包块的各径线,记录各径线及阑尾、包块的形态、位置等,观察阑尾、渗液及周围组织的回声情况。
2 结果
73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证实,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4例、9例超声检查右下腹无明显异常声像图,未发现发炎肿胀的阑尾;5例显示阑尾增粗,直径约为6mm~8mm,其内回声光点增粗,分布较均匀(图1)横切阑尾时有“同心园”征象,该声像为急性阑尾炎短轴切面的典型征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41例,2例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声像图,39例声像图显示阑尾明显增粗,在9mm~12mm之间,壁增厚,均大于2mm,在部分图像显示清晰的病人中可见增厚的阑尾壁呈“双层征”,此征象在腔内有较多积液时显示更清晰,对阑尾横切时,“同心园”征象显示更明显,用探头加压扫查,“同心园”不消失,不变形(图2);其中13例腔内出现粪石的强光团回声,后伴声影;坏疽性阑尾炎13例,大多数显示阑尾肿胀,壁模糊,有回声中断,有的显示阑尾形态消失,盲肠区出现形态各异,边缘不规则的低回声暗区(图3);阑尾周围脓肿或肿块5例,脓肿声像图表现为阑尾形态已完全消失,阑尾区见到园形或卵园形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边缘杂乱不规则,后方有增强效应(图4),形成炎性肿块时表现为阑尾区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边缘较清晰,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
图1 急性阑尾炎短轴切面“同心园”征象(略)
图2 加压扫查“同心园”不消失、不变形(略)
图3 坏疽性阑尾炎征象图4 阑尾周围脓肿征象(略)
3 讨论
在右下腹阑尾区作超声扫查时,正常阑尾不易显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时阑尾肿胀程度较轻,声像图也多不能显示,况且,是否能检出明显发炎、肿胀、化脓、坏疽,甚至形成脓肿的阑尾,还受诸多因素影响,如:阑尾位置深浅、肿胀程度、肠道胀气情况、超声诊断仪的档次、图像质量的优劣、超声工作人员的手法技巧及图像识别能力等。所以,我们认为,超声诊断阑尾炎结合临床十分重要,如有阑尾炎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有相应改变,超声检查发现肿大且较光滑的阑尾,即符合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如超声检查未能发现肿大的阑尾,并不能排除阑尾炎,超声检查还应排除泌尿系结石,女性病人还应排除妇科疾病,如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如在肿胀的阑尾腔内及周围有明显的渗出液常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如有阑尾壁连续中断,周围渗出物较多,形成包块,已属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发现脓腔、肿块,则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在超声工作中,一定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作多角度、多方位,耐心细致扫查,尽可能为临庆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普洱茶;发酵;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53-03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后l酵加工而成紧压茶或散茶,普洱茶又按照其加工工艺将其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普洱熟茶是晒青毛茶经潮水、渥堆,经渥堆过程中物质变化是由微生物、酶、湿热、氧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其经过人工后发酵以区别于普洱生茶。
近年来,随着对普洱茶的深入研究,证实了普洱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和降血糖等功效[1-4]。晒青毛茶不经过微生物的发酵难以形成普洱熟茶所特有的香气和汤色,一般认为微生物或微生物酶的湿热作用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5-7]。
1 普洱茶加工方式与微生物
普洱茶鲜叶采摘经萎凋后,进行杀青,再揉捻,后晒干制得晒青毛茶。再由晒青毛茶加工得到普洱茶,其具体制作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将晒青毛茶经人工增湿渥堆快速发酵而制成普洱熟茶[8]。普洱熟茶的加工方式借鉴于安化黑茶,但又不同于安化黑茶。其主要的不同在于普洱茶经过晒青毛茶这一步,而安化黑茶从揉捻到后发酵不经过干燥过程,再焙火干燥[9]。
普洱茶与红茶的发酵方式相比,普洱茶的发酵与红茶有些相似,都有茶多酚经氧化生成茶红素和茶褐素的过程,不同之处在于红茶发酵仅需要3~4 h,而普洱茶发酵所需时间较长,渥堆时间至少需要3~4周。因为红茶发酵时间短,所以微生物作用较少,主要是生物酶的作用,而普洱茶的发酵与微生物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普洱原料晒青毛茶就有大量的内生菌,晒青毛茶又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在研究中发现很多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都在普洱茶鲜叶中[10]和茶园空气中[11-12]都有发现。普洱茶渥堆时,刚开始温度由室温缓慢升高,其潮水量常达到40%左右,堆温一般保持在28~55 ℃,非常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在发酵过程中,肉眼可见真菌菌丝。一般认为,普洱茶的加工过程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普洱茶的品质与微生物的消亡有密切关系。
2 参与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研究方法
2.1 微生物的传统分离鉴定
研究微生物学的传统方法是将茶叶与无菌水按一定比例进行均质,然再做梯度培养,以此来初步了解渥堆发酵中普洱茶中微生物数量,然后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以更好地进行菌种鉴定或保藏。鉴定方法主要为形态学鉴定或根据生理生化性状,一般将结果与标准分类系统中微生物形态或生理生化性状进行对比[13]。该方法是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方法,已成功证实普洱茶中确实存在细菌、酵母、霉菌和放线菌[14-28]。
2.2 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
鉴于微生物传统鉴定方法的缺陷如工作量大,不利于操作,还受限于鉴定者的专业知识和认知能力。传统鉴定方法还常常受培养条件的限制,很多微生物不能在培养基上被分离培养出来,造成了鉴定种群不够完整,使得人们无法全面了解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情况,多数只是鉴定到了优势菌种或是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表现为优势的菌群。
近年来微生物快速鉴定仪更多地应用到微生物鉴定工作来,该系统是将微生物与底物反应的生化类型与已知建立的数据库中的类型比较,使微生物鉴定更加快速、准确。Mo等[20]利用API ID 32C和API ID 50 CHL微生物快速鉴定系统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发现了多种酵母和细菌。但由于该系统是根据现有数据库中所提供的背景资料进行微生物鉴定,数据库资料会影响微生物鉴定的种类及准确性。
2.3 分子生物学方法
PACE N R的研究表明,传统分离方法鉴定的微生物只占环境微生物总数的0.1%~10.0%[29],传统鉴定方法还常常受培养条件的限制,很多微生物不能在培养基上被分离培养出来,造成了鉴定种群不够完整,使得人们无法全面了解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种群情况,多数只是鉴定到了优势菌种或是在特定的培养中为优势的菌群。日本学者M.Abe等[30]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不同发酵阶段的普洱茶中微生物种群进行了研究,发现普洱茶2种优势种群,同时在用孟加拉红培养基,PDA 培养基在 30 ℃ 培养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进一步说明了将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学研究是可行的[30]。
剂量组也对普洱茶鲜叶中的内生菌[10]进行了研究,普洱茶渥堆发酵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普洱茶区空气微生物[11-12]的研究中都分别采用了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扩增细菌的16SrDNA和真菌的ITS序列测定分析或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对参与或有可能参与普洱渥堆发酵的微生物进行了鉴定。
吕昌勇[31]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研究方法认为,细菌是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主要菌群,占总微生物的76.26%;真核生物次之,占16.35%。目前应用高通量测序在普洱茶渥堆发酵微生物的研究中很少涉及,赵 明等[32]在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对参与普洱茶渥堆发酵微生物种群作了初步的鉴定。Wei Zhang等[33]通过实时定量PCR研究认为,烟曲霉、微小根毛霉、热带假丝酵母菌、镰刀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Aspergillus niger、blastobotrys adeninivorans、Rasamsonia emersonii、Asper-gillus tubingensis、Rasamsonia cylindrospora、Rasamsonia byss-ochlamydoides等嗜热菌在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研究进展
3.1 普洱茶微生物种群
陈宗道等[1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普洱茶中的微生物以来,已经证实细菌、酵母、霉菌和放线菌都参与了普洱茶的发酵。
周红杰和赵龙飞等[6,18]先后从普洱茶和普洱茶翻堆样品都分离得到了黑曲霉、酵母菌、米曲霉、根霉、灰绿曲霉和极少的细菌。方 祥等[23],M.Abe等[30]以及杨瑞娟等[34-35]从不同年代的普洱茶和渥堆发酵的普洱茶中分离得到了霉菌(黑曲霉、微小根毛霉、牛根毛霉)、酵母、细菌(芽孢U菌,Bacillus coagulans,球菌,无芽孢短杆菌,乳酸菌,植物乳杆菌,类乳酸片球菌和大量嗜热细菌)、放线菌。吕昌勇[31]认为,普洱茶发酵初期的优势细菌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随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上升成为优势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Firmicutes在发酵后期繁成为共同优势菌。原料的优势真菌归类为no-rank-Fungi(65.39%),发酵过程中,曲霉属(Aspe-rgillus.sp)真菌一直处于优势;发酵中期环境中的根毛霉属(Rhizomucor.sp)先升高后降低。
3.2 优势菌种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
近年来,关于普洱茶与微生物关系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优势菌种对普洱茶品质影响的研究,多数是将分离纯化后的微生物再接种到普洱茶中,用来研究普洱茶品质改变情况。陈秀燕等[36]将灰绿曲霉和青霉接种到普洱生饼茶和散茶中,能明显加速普洱茶陈化的作用,且能提高茶汤的香气。研究表明,灰绿曲霉和青霉接能加速茶叶中纤维和果胶的降解,使普洱茶更加甘滑、醇厚。董文明等[27]认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黑曲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果胶酶,酵母菌产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细菌只产淀粉酶、蛋白酶。经过这些酶的作用后普洱生茶形成了普洱熟茶甘厚浓醇的品质特征。周才碧等[28]利用优势菌株黑曲霉纯种对普洱茶进行发酵试验,得到的茶样香气浓纯、汤色呈黑褐色、滋味较平和,且茶色素发生明显变化,表明黑曲霉可以作为发酵用菌种,适于普洱茶的渥堆发酵。康燕山等[37]对普洱茶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添加外源酶和接种酵母,其结果表明,使用外源酶可增加普洱茶所含水溶性总糖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接种酵母可明显加速普洱茶茶多酚的转化。
4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4.1 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参与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的研究都集中在优势菌和能培养的微生物上,对于非培养微生物研究仍然很少涉及,对于这些微生物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的作用研究就更无从谈起。对于普洱茶发酵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首先就要解决非培养的微生物鉴定工作。目前关于普洱茶中微生物发酵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宏基因组学[38]也更多地应用于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研究中来,多数都是停留在第一代测序研究上。关于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更多的是在于研究接种某一种或多种优势微生物或酶对发酵品质的影响,而忽略了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群落对普洱茶发酵的影响。
4.2 展望
微生物第二代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的研究[39-40],而对普洱茶发酵中的微生物的研究结果却少之又少。吕昌勇[31]和赵 明等[32]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普洱茶渥堆发酵中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这一技术的应用为普洱茶中非培养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的研究中常比PCR-DGGE法检测灵敏度高 3.8~39.4倍[41]。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将普洱茶从鲜叶到普洱熟茶成品的微生物组成作出系统研究,并总结出这些微生物生长和消亡规律,对普洱茶鲜叶、干茶、渥堆的每个时期和成品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作出系统的研究,探明这些微生物在每个时期的组成情况如何,以使人们能更好地探明普洱茶在发酵中是否有有害微生物的参与,为明确这些微生物在发酵过程的作用提供更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对象,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普洱茶发酵中微生物的消亡规律和其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1] 谭自立.茶和普洱茶的保健作用[J].云南茶叶,1994(3):4-6.
[2] 周红杰,秘鸣,韩俊,等.普洱茶的功效及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茶叶,2003,29(2):75-77.
[3] 赵龙飞,周红杰,安文杰.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2):114-118.
[4] 张冬英,施兆鹏,刘亚林.普洱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5(1):43-44.
[5] 罗龙新,吴小崇,邓余良,等.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茶叶科学,1998,18(1):53-60.
[6] 周红杰,李家华,赵龙飞,等.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
[7] 龚加顺,周红杰,张新富,等.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4):300-306.
[8] 梁名志.普洱茶渥堆工序的研究现状[C]//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3.
[9] 金朱葆.认识和了解安化黑茶[J].中国茶叶加工,2009(3):42-44.
[10] 季爱兵.普洱茶叶片中内生菌的鉴定[D].长春:吉林大学,2013.
[11] 路伟尧.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的溯源分析[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3.
[12] 路伟尧,吕杰,严亮,等.普洱茶区空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生态分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4):103-108.
[13] CLETUSPK,JACKWF.The yeasts a taxonomic study[M].4th edition.New York:Elsevier,1998:15-18.
[14] 陈宗道,刘勤晋,周才琼.微生物与普洱茶发酵[J].茶叶科技,1985(4):4-7.
[15] 赵龙飞,周红杰.酵母菌在普洱茶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初探[J].茶苑,2003(2):4-6.
[16] 许波,洪涛,唐湘华,等.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34-336.
[17] XU X Q,YAN M,ZHU Y.Influence of fungal fermen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the Puer tea manufacturing process[J].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2005,5(4):382-386.
[18] 赵龙飞,周红杰.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初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129-133.
[19] JENG K C,CHEN C S,FANG Y P,et al.Effect of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n content of statin,GABA,and polyphenols in Pu-Erh tea[J].Agric Food hem,2007,55(21):8787-8792.
[20] MO H Z,XU X Q,YAN M C,et al.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in digenous fermented Puer tea[J].Agro Food Ind-ustry Hi Tech,2005,16(6):16-18.
[21] 陈可可,朱宏涛,王东,等.普洱熟茶后发酵加工过程中曲霉菌的分离和鉴定[J].云南植物研究,2006,28(2):123-126.
[22] 赵龙飞,徐亚军,周红杰.黑曲霉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生长特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10):1-3.
[23] 方祥,陈栋,李晶晶,等.普洱茶不同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的鉴定[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2):105-108.
[24] 朱宏涛,杨崇仁,李元,等.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云南植物研究,2008(6):718-724.
[25] 雷晓燕.普洱茶中主要微生物的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9,23(2):134-137.
[26] 廷菊,罗娅婷,樊竹青,等.普洱茶渥堆发酵中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279-281.
[27] 董文明,谭超,付晓萍,等.5种成品普洱茶中微生物的分离及其产酶特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3,28(8):22-25.
[28] 周才碧,陈文品,吴钟玲,等.普洱茶优势菌株黑曲霉的分离及其功能和安全性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3):1006-1009.
[29] PACE N R.A molecular view of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the biosphere[J].Science,1997,276:734-740.
[30] ABE M,TAKAOKA N,IDEMOTO Y,et al.Characteristic fungi observed in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for Puer t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8,124:199-203.
[31] 吕昌勇.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的测定与分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32] 赵明,张冬莲,袁文侠,等.普洱茶发酵过程微生物多样性的 454 pyrosequencing 研究[C]//昆明: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2014:1-8.
[33] ZHANG W,YANG R J,FANG W J,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rm-ophilic fungal community associated with pile fermentation of Pu-erh t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16,227:29-33.
[34] 杨瑞娟,吕杰,严亮,等.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嗜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J].茶叶科学,2011,31(4):371-378.
[35] 李晨晨,吕杰,杨瑞娟,等.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嗜热细菌的分离和鉴定[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2,39(2):74-78.
[36] 陈秀燕,陈松,郑华,等.普洱生茶优势菌种分离纯化及其对普洱茶品质影响初探[J].现代食品科技,2009,25(6):604-607.
[37] 康燕山,黄薇,袁唯,等.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添加外源酶及外源酵母对主要成分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30(5):784-789.
[38] 王辉,李亚莉,苏丹,等.宏基因组学在普洱茶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6):2195-2200.
[39] 蔡元锋,贾仲君.基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的环境微生物转录组学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13,21 (4):401-410.
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学生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乐昌市300名中学生药物滥用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与研究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600名正常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自拟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自拟问卷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1个因素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将11个有显著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影响中学生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有药物滥用、学习成绩差、缺课、暴力行为、自觉孤独、家庭关系不和睦,而多与父母交流则为主要保护因素。 结论 中学生是药物滥用行为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及健康的学校、社会环境是防治中学生药物滥用行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中学生;药物滥用;危险因素;自拟问卷
Investigations of risk factors of drug abuse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psychoactive drug abuse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formulating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300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Lechang city who were drugabuser as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randomly selected 600 normal ones matched for age and sex.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so were singleand multiplefactor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Results Single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11 factors between the 2 groups(all P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drug abuse;risk factor; selfmade questionnaire
近年来,药物滥用在我国部分地区有上升趋势[1,2],尤其以中学生为最,而中学生滥用的药物中又以精神活性药物占绝大部分[3]。中学生精神活性药物滥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此,本研究对中学生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进行了调查,以探讨中学生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中学生药物滥用行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2006年4月~6月经乐昌市中小学健康调查(共调查9368名)确定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的五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学生。滥用精神活性药物及其行为包括:(1)调查前1 mo内吸烟≥1支・d-1;饮啤酒≥200 ml・d-1,白酒≥20 ml・d-1。(2)非治疗疾病情况下使用镇静催眠药(三唑仑、地西泮、安眠酮、劳拉西泮)、麻醉镇痛药(吗啡、哌替啶、美沙酮)、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和海洛因等≥2次。共入组300名,其中男186名,女114名;年龄12 a~20 a,平均(15.76±2.12) a。按性别、年龄,在同班同学中1:2配对选取对照组,共600名,其中男372名,女228名;年龄11 a~20 a,平均(15.55±2.35) a。
1.2 方法 采用自拟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参考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2001年中学生危险行为监测系统问卷(YRBSS)[4],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修订,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生活习惯、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情况、心理健康、家庭功能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先对18个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的相关因子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变量进入水平和剔除水平均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相关因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相关因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表1显示,对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母药物滥用情况、学习成绩、缺课情况、暴力行为、焦虑情绪、自觉孤独、同伴药物滥用情况、家庭关系、与父母交流11个因素两组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
2.2 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础上,采用Backward:LR法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略)
表2显示,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学生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的主要因素有7个,父母有药物滥用、学习成绩差、缺课、暴力行为、自觉孤独、家庭关系不和睦为危险因素;多与父母交流为保护因素。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表明[1,2,5],中学生精神药物滥用是一个多维度问题,其产生和发展与个体、家庭、同伴、学校、邻居及其他社会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Stroker Swadi[6]报道,药物滥用者家庭往往存在关系冷淡疏远、家人之间缺乏信任和交流,家庭其他成员也有药物滥用行为等现象。有研究[7]发现,“母亲中学生”保护因素,如母爱、母亲对子女的满意及母亲与孩子间的和睦关系等,均可减轻早期危险因素的影响。本文结果亦有类似发现。
本文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平衡了年龄、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父母文化程度等18个因素进行了调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母药物滥用情况、学习成绩、缺课情况、暴力行为、焦虑情绪、自觉孤独、同伴药物滥用情况、家庭关系、与父母交流等两组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差、缺课、有暴力行为、自觉孤独、父母有药物滥用行为、家庭关系不和睦是中学生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的危险因素,而多与父母交流是保护性因素。
中学生精神药物滥用行为的控制已成为我国学校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需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配合完成。国内外研究表明:学校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interactive methods)及“参与式教学”(particip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kills)、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8]是较为有效的干预方法,家庭中的多维度家庭治疗模式(MDFT)可有效改善中学生药物滥用和其他行为问题,提高学业和改善家庭功能[9]。面对以上危险因素,我们应该对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精神活性物质危害的知晓率,健全学生的支持系统,增强他们抵制药物滥用的能力。具体措施为:(1)父母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以良好的言行激励孩子,营造一个远离药物滥用、相互关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2)建立促进学校(Health promotion school)勉励学生用正确的心态和目标投入到学习中;(3)建立健康的社会环境,用正确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舆论去影响和引导中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珊梅,王福清,劳裕昌,等.重庆市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1,(1):32
[2] 孙江平,宋逸,马迎华.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报告(三)吸烟、饮酒和成瘾类药物滥用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96
[3] 李密,刘志民,赵琴.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50~160
[4] Aann L, Wrren W, Collins JL, et al.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School Based 1991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and Progress Toward Achieving Related Health Objectives for the Nation[J]. Public Health Reports,1993,108:47
[5] 张河川,宋精玲,郭思智,等.海洛因依赖者生活行为方式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1):36
[6] Stroker A, Swadi H. Perceive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drug abusing adolescents[J].Drug Alcohol Depend,1990,25:293
[7] 朱琳,地力夏提,牙合甫.吸毒人群社会行为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72
篇8
为给患者和我院职工创造健康良好的就诊和工作环境,提高医务人员控烟意识和控烟技能,降低吸烟率,保护医务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体,进一步推动我院控烟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好无烟单位的工作,把开展控烟工作作为我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我中心实际,对我中心一月份的控烟情况开展的自查。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控烟工作总体实施情况
控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的职责、检查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做好疏导工作、保证我中心控烟工作有序保质开展。各科室设控烟宣传员和巡查员各1名,修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职责,对医院职工吸烟状况进行基线调查。门诊大厅、病房、办公室、会议室、楼梯等公共场所设立醒目的禁烟标志, 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禁止在院内吸烟。做好自身管理、做到不吸烟、不劝烟、不敬烟。病人递烟做到婉言拒绝,鼓励创建无烟科室。门诊大厅及住院楼道内等主要场所张贴控烟宣传画,设有宣传栏宣传控烟知识。门诊候诊处向病人发放控烟资料,宣传吸烟危害及戒烟益处。定期组织开展医务人员控烟培训工作。自查总结完善:由控烟工作领导小组对照“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进行逐项检查、完善。
二、自查过程:
为将禁烟工作落到实处,控烟领导组和控烟监督员对我院诊疗场所、医院各楼进门处楼道、各科室、办公室、会议室、进行禁烟标示检查、并对全院职工的吸烟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职工吸烟档案,并劝导职工戒烟,印制控烟宣传资料,向患者进行控烟宣传。病人由接诊护士向其做控烟宣传,患者吸烟时要进行劝阻。利用讲座、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病人及家属宣传吸烟有害健康和戒烟方法等知识。
三、自查结果:由于宣传力度大、措施过硬,目前我院医务人员吸烟率大幅下降,院内一个各科室很少再见到烟头
四、存在的问题:虽然医务人员的吸烟率下降,但还有一少部分人医务人员偷吸,以及部分患者不合作,及控烟制度不完善。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宣传发动,树立全员禁烟意识
为提高全体员工对控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公共卫生科组织全院控烟监督员进行控烟知识的培训,使控烟监督员具备戒烟的相关知识及技巧,并由他们对院内员工进行培训,使全体员工了解并掌握相关控烟知识和技能
2、巩固成效,建立控烟长效机制
各科室除进行禁烟工作自查外,控烟领导小组每月还对各科室的禁烟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检查。监督员每日对各科室控烟情况进行巡查,每周向院领导汇报禁烟情况,并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并将禁烟工作与科室考核、平衡计分挂钩,形成长效的控烟机制。
总之,经过努力,全院职工进一步明确了控烟的意义,并级主动将控烟的知识和理念带给每一位来院的患者。为创造良好的无烟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继续做好控烟工作,进一步巩固无烟医院的创建成效。
篇9
关键词:紫薇;扦插;插条长度;NAA处理;成活率
1 引言
紫薇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期长,花色丰富优良,可以满树繁花成簇,是园林、公路绿化、配植色块和紫薇盆景制作的理想材料。紫薇的繁殖方法有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和分蘖等。一般采用春播,但扦插繁殖成型较快。为提高紫薇扦插繁殖的生根成活率,本文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NAA不同浓度处理不同长度紫薇插条,扦插苗床采用覆盖地膜本、不覆盖地膜2种方式,比较其对紫薇插条生根成活率的影响,为紫薇的扦插繁殖提供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010年3月18日从落叶树种紫薇植株上剪取健壮、无病虫害且粗壮含养分多且没有发芽的1年生枝条,用剪枝剪剪取插穗,先剪去梢端过细及基部无芽部分,用中下段剪截插穗。插穗长10~20cm左右,具有2~5个以上的饱满芽,上切口距离第1芽1cm左右处剪,下切口在芽下0.5cm处斜剪,插穗上的芽全部保留,供试生长调节剂为NAA。
2.2 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设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生产实训基地内,床宽1.2m,操作道宽25~30cm,整地后平铺黑膜地膜(或不铺),地膜四周嵌入土中,防止被风掀起。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处理设置
试验地分为2块,一块采用覆地膜,插条长度为10cm 、15cm、20cm 3种,生长调节剂NAA分别配制成50、100、150、200mg/L 4种不同浓度和清水对照。共15个处理小区;另一块采用不覆地膜,其他相同,也为15个处理小区。
2.3.2 生长调节剂处理与扦插方法
采用随剪随处理随扦插的方法,将剪好的紫薇等插条分别放入含NAA50、100、150、200mg/L 4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容器中,浸泡插条基部1/3左右,60min后取出,并以清水做对照,温室温度控制在24~26℃。按12cm×12cm规格扦插枝条,要求芽朝上、地面以上露出2~3个芽(插穗的1/2),扦插时避免擦伤插穗上的芽或皮,先用扦插棒插洞后再插入插穗,插后用水壶洒足水,使插穗和基质充分结合在一起。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二种覆膜方式对紫薇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1、表2、表3可知,覆盖地膜比不覆盖地膜紫薇扦插成活率明显提高,二者扦插成活率最小差值为3.5%,最大差值达31.2%,平均相差20.3%。经显著性测验,覆盖地膜可显著的提高紫薇扦插成活率。地膜覆盖能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从而提高土壤温度。据调查黑色地膜覆盖后5cm深处平均地温比裸地提高2.8℃,10cm深处平均地温比裸地提高0.6℃,地膜覆盖垄面,能起到保水作用,干旱天气下虽然土壤比较干燥,因薄膜覆盖土壤水分蒸发受到抑制。因此认为由于薄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和湿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插穗提前形成不定根,根系逐渐伸向适宜地温层,增强吸水、吸肥能力,促进芽苞萌发,提早进行干物质积累,不仅能提高扦插成活率,苗木生产量也明显增长。
2.4.2 NAA溶液和不同插条长度对紫薇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在苗床覆膜条件下4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清水对照和3种插条长度共15个处理方式,由表2可知:4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以清水为对照组,以NAA50 mg/L、NAA100 mg/L、NAA150 mg/L处理紫薇扦插成活率均比对照组高,其中以NAA100 mg/L处理紫薇扦插成活率最高,平均为85.6%,比对照高24.5%,其次NAA100 mg/L处理紫薇扦插成活率平均为77.4%,比对照组高1635%,而NAA200 mg/L处理紫薇扦插成活率反比对照组低,其平均成活率仅为35.4%;经方差分析:NAA100 mg/L处理与NAA150 mg/L处理扦插成活率极显著的高于清水对照组,NAA100 mg/L处理与NAA150 mg/L处理扦插成活率未达显著水平, NAA100 mg/L处理与NAA50 mg/L处理扦插成活率达极显著水平,NAA150 mg/L处理与NAA50 mg/L处理扦插成活率达显著水平,NAA200 mg/L处理极显著的低于清水对照组。另据调查NAA处理有低浓度时,随着浓度增加促进作用越明显,高浓度时,随着浓度增加对根系的抑制效果反而明显,根据本试验NAA溶液处理紫薇以NAA100~150mg/L比较适宜;NAA50 mg/L处理因浓度过低对提高扦插成活率无效,而NAA200 mg/L处理因浓度过高反而抑制扦插发根成活。
表1 二种覆膜方式对紫薇10cm扦插生根成活率的影响
10cm扦插处理50mg/L浓度下ご婊盥/%100mg/L浓度下ご婊盥/%150mg/L浓度下ご婊盥/%200mg/L浓度下ご婊盥/%清水环境下ご婊盥/%
覆地膜55.27362.334.153.1
不覆地膜37.445.143.225.636.2
两者差17.827.919.18.516.9
表2 二种覆膜方式对紫薇15cm扦插生根成活率的影响
15cm扦插处理50mg/L浓度下ご婊盥/%100mg/L浓度下ご婊盥/%150mg/L浓度下ご婊盥/%200mg/L浓度下ご婊盥/%清水环境下ご婊盥/%
覆地膜67.89187.73165.9
不覆地膜45.859.862.227.544.3
两者差2231.225.53.521.6
表3 二种覆膜方式对紫薇20cm扦插生根成活率的影响
20cm扦插处理50mg/L浓度下ご婊盥/%100mg/L浓度下ご婊盥/%150mg/L浓度下ご婊盥/%200mg/L浓度下ご婊盥/%清水环境下ご婊盥/%平均存活ぢ/%差异(0.01)
覆地膜65.192.782.341.464.364.5A
不覆地膜47.163.65429.341.944.2B
两者差1829.128.312.122.420.3
表4 NAA溶液、不同插条长度对紫薇扦插生根成活率的影响
NAA溶液浓度100mg/L浓度下ご婊盥/%150mg/L浓度下ご婊盥/%50mg/L浓度下ご婊盥/%清水环境下ご婊盥/%200mg/L浓度下ご婊盥/%平均存せ盥/%
差异
0.050.01
插条长度20cm92.782.365.164.341.469.2aA
15cm9187.767.865.93168.7aA
10cm7362.355.253.134.155.5bB
平均85.677.462.761.135.464.5
差异0.05aabbc
差异0.01AABBCCD
由表4可知:3种不同长度紫薇插条中以长度15cm、20cm的插条扦插成活率相近,其平均值分别为68.7%和69.2%,但比长度10cm插条的扦插成活率高,分别提高13.2%和13.7%,适当增加插条长度可以为插条生根成活提供更多的养分,同时减少插条失水干瘪。经方差分析:插条长度20cm与15cm 2处理扦插成活率未达显著水平,插条长度20cm与15cm 2处理扦插成活率极显著高于插条长度10cm处理扦插成活率。因此插条长度以15~20cm长为宜,但考虑节约插条和工作方便,以15cm左右插条长度为好。
篇10
关键词 :中华跌打酒;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中图分类号:U449.33
中华跌打酒具有消肿止痛 舒筋活血 止血生肌 活血祛瘀的功效 用于挫伤筋骨 新旧瘀患 风湿瘀痛等症。其中含有金不换、牛尾蕨、乌药、过江龙、地耳草、牛膝等中药成分,可口服也可外用。根据其中药成分及用药途径,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应进行细菌、霉菌、酵母菌及控制菌的检查,并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加以验证,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1.试验仪器及试样
1.1仪器
电脑生化培养箱,脉动真空灭菌器,洁净工作台等
1.2 样品
中华跌打酒:批号:111104,111105,111106;生产厂家: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实验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4 培养基及稀释剂
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改良马丁培养基,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MUG培养基,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无菌氯化钠溶液等。
2.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测定方法的验证
2.1 菌液制备
2.1.1细菌检查的菌液制备:取新鲜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18~24h,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做活菌计数备用。
2.1.2酵母菌检查的菌液制备:取新鲜的白色念珠菌的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培养24~48h,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做活菌计数备用。
2.1.3霉菌检查的菌液制备:取新鲜的黑曲霉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培养5~7d,加入3~5ml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霉菌孢子洗脱。然后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孢子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做活菌计数备用。
2.2 供试液的制备方法
取本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2.3 回收率测定
方法 试验组 菌液组 供试品对照组
常规法 取供试液1ml,并加入各菌液1ml注皿 取各菌液1 ml注皿 取供试液1 ml注皿 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的平皿加入营养琼脂培养基,加白色念珠菌及黑曲霉的平皿加入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培养基稀释法 取供试液1 ml,分别注入5个平皿中,每皿0.2 ml,各皿加入菌液1ml 取各菌液1 ml注皿 取供试液1 ml,分注5皿,每皿0.2ml
薄膜过滤法 取供试液1ml,加入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用缓冲液冲洗到最后一次加菌液1ml 取各菌液1 ml,加入100ml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取供试液1ml,加入100ml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的样品贴膜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加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样品贴膜于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细菌置30~35℃培养2天,计数;霉菌及酵母菌置23~28℃培养3天,计数。同时作稀释剂和培养基的阴性对照。
2.4 回收率计算
试验组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一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
回收率 组别 金黄色
葡萄球菌 大肠
埃希菌 枯草芽孢杆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 阴性对照
菌落数
常规法 111104 4.5% 36.2% 52.0% 32.9% 25.3% 无菌落生长 无菌落生长
111105 5.5% 36.8% 50.0% 35.2% 29.6% 无菌落生长 无菌落生长
111106 3.6% 37.2% 48.8% 33.8% 26.7% 无菌落生长 无菌落生长
培养基稀释法 111104 37.8% 64.7% 57.1% 60.0% 48.9% 无菌落生长 无菌落生长
111105 33.3% 62.3% 55.4% 61.7% 53.1% 无菌落生长 无菌落生长
111106 37.7% 67.7% 53.7% 68.4% 48.4% 无菌落生长 无菌落生长
薄膜过滤法 111104 101.4% 91.2% 98.8% 94.6% 96.0% 无菌落生长 无菌落生长
111105 98.5% 96.7% 101.3% 99.6% 93.0% 无菌落生长 无菌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