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7 13:2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沈阳市和平区面积21.4平方公里,人口64.8万,是一个中心城区,经济、文化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1999年3月,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向教育现代化进军的口号,确定了到2010年使和平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的奋斗目标。在此之后,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我们根据三级会议精神,充实和完善了教育现代化的规划,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一、确立素质教育核心,强化“三个观念”和“三个意识”
多年来,和平区委、区政府努力提高全区居民的认识,摆正教育的位置,以巩固提高“两基”为基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现代化为依托,强化“三个观念”、“三个意识”。1.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我区的教育事业主要是基础教育,教育处于开放状态。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并不能都回到本区,本区所用的人才也不全是本区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也就是说人才流动性大。当地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这一关系体现得并不直接。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仅从本区经济发展和人才需要的封闭观念出发,应当自觉地树立全局观念,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把抓好素质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2.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临近,居民对教育的需求也日渐提高。抓好教育是为本区人民群众造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区作为大城市中心区,明确提出争创“全国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区”的口号。教育作为衡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标志,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结构体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此同时,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还会营造浓厚的城区文化氛围,优化社会环境,以此吸引外地人才安家落户,为我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超前观念和率先意识。教育是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知识产业,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之超前发展,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区作为大城市中心区,各项事业发展较好,与多数城区相比,有着优越的发展条件。教育,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发展水平,应当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广大地区起到示范作用,率先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科教兴区”的口号,确立了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高标准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奋斗目标。
二、强化政府行为,形成“四项制度”和“五个机制”
为了切实抓好教育工作,我们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特别是在制定制度、构建机制上,采取了积极措施,形成了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四项制度”和“五个机制”: 四项制度是:1.决策制度。成立了区教育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由主管教育的副书记、副区长任副组长,把握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决策效率。2.责任状制度。在区各大班子成员的任期目标责任状中,都列入了关心支持素质教育的条款,作为考核任期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了区级领导层的责任意识。3.联系点制度。区各大班子成员及有关委办局领导每人都要联系1—2所学校,随时了解办学情况,使实施素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4.报告制度。区政府每年都要向区人大专题汇报教育工作,近几年,又将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列入了报告的重点内容,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得到了有力保证。五个机制又称“五动机制”,即:1.导向引动机制。通过观念导向、政策导向、行为导向,引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教师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在政府各部门和全社会树立“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观;在各中小学树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在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中树立“打好基础,因材施教,自主发展,各展其长,人人可以成才”的人才观。2.目标牵动机制。按照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为各级各类教育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牵动所有中小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办学,同时也为各部委办局和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提供了依据,使全区各界形成合力,全方位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3.管理推动机制。制定《和平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和平区关于进一步改造薄弱学校方案》、《关于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施方案》,以文件的形式,对教委和各部委办局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责任和任务做出明确规定。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资源的调整优化、教育管理的各项职责提出具体要求,从而将素质教育的实施真正纳入到区委、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中,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4.科研带动机制。每年拿出10万元作为科研部门的经费,组织干部、教师、专业人员对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素质教育模式研究、素质教育评价研究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得到广泛肯定,教育科研部门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先进单位。5.评估促动机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校素质教育评价方案、教师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和校长素质教育评价方案,认真按照这些方案进行督导评估,促动教育内部认真实施素质教育。1996年,又出台了“同级督政”的新举措,即区政府授权教育督导室,对区内各部委办局执行教育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指导,被国家教育部督导办誉为一大创举。“同级督政”制度的制定,不仅把我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转化成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自觉行为,变被动接受上级检查为主动自查的自律性教育执法行为,而且对提高各委办局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强化教育执法意识、规范教育执法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篇2
独立生活能力是作为人最起码的一种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能力,它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我们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每个班有近一半学生是住宿生。他们入学年龄十五六岁左右,几乎从未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过,加之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是他们的通病。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有的连洗衣服、晒被子这样简单的事情也不会或不愿做,垃圾随手扔,生活环境任其脏、乱、差,而个人形象追求美、靓、酷。因此,教会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使学生养成自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养成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尚情操。
其次,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人乃人生第一要义。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儿女,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中职学生中有数量较多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寄养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祖父母、亲戚照管)等特殊家庭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如孤僻、自私、唯我独尊、斤斤计较、嫉妒、不讲礼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上表现为“出口成脏”,撒谎脸不红心不跳,打架骂人如家常便饭等情况。未学做事,先学做人,教学生学做人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他们年龄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后形成,可塑性强,更应该抓紧教育。
第三,教学生学会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中职学生多是普通义务教育的落伍者,其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受够了家长、老师和社会的成绩歧视,进入中职学校自认为是无奈的选择,是没有多少出息的,他们对未来悲观失望,对学习缺少信心。鉴于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心。要用现代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的大好形势来引导,使之学有目的、学有信心,走技术成才之路。
二、发扬民主,共建班级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刚入学新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首先要形成一个有特色的班规,实现班规治班。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参与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学生作为养成教育的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自由、自觉、自动参与班规治班活动,就能主动地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发展。
学校的制度侧重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约束和惩罚,因而缺少人性,缺少学生参与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只是被动地执行。班规的制定完全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思想表达权,让学生明白: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参与制定班规,规范自己的不良行为是自己参与自身发展的开始。进而结合本班的目标,巧妙引导,通过讨论,辩曲直、论是非,深刻理解《守则》、《规范》,寻求建班方法,使班规深入人心,使班规成为实现班集体目标的有力保证。
制定班规的过程就是学习《守则》和《规范》的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可、主体力量得到解放、道德认识水平得到提高的过程。在集体组织管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我意识的管理,引导学生把班集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的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目标有效地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动。学生在这样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才能获得体验,受到教育,从而发挥出管理制度的教育功能。三、严格要求,在活动中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决定因素。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班规治班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活动,要作到有规必依,违规必究,一视同仁。一方面,这有利于树立班规的威信,发挥集体压力的积极作用,即使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最基本方法。因为,执行班规既是学生通过活动将班规和集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目标的过程,有时学生通过活动不断将自己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个体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执行班规,就是对学生行为进行训练,这是形成良好习惯的中心环节,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执行班规,也是发展学生主体能力的过程,即能动地使班规成为自己品德形成的推动力。要形成良好的习惯,一般的学生要抓两个基本点转化,即从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抓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和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实现转化的关键是训练,执行班规,“全民皆官”,让学生把自己作为自我管理的主题,让班规作为主题的自我导向,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参与班级管理,发挥班规的导向、标准作用,每天监督,周周小结,月月总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次次的表扬和惩罚,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训练和强化,个体在活动中形成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促使学生主体教育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哪怕是习惯很差的学生,其主体性都应该得到认可,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所以,在执行班规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满爱心,尊重、理解并能宽容学生,把学生当作人、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比如,对违反班规学生的处理采取多种形式,让不同性格的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说话,说5分钟,是坐着谈心或辩论,不是罚站;写心里话,“老师,我有话对你说”,不是写检讨;弥补损失,主动为集体做件好事;剥夺权力,即剥夺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一定时间;接受班主任的帮助,讲理、榜样、“約法三章”等等,最后才是班主任的苦口婆心。
职校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成为班级里的“边缘人”,不受老师的关注,如果现在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他们的主体教育功能就能得到发挥,道德行为水平就会在一次次守纪和违规中主动提高,直至形成良好习惯。叶圣陶说过“教育即习惯的培养。”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而制定的、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班规,在制定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可谓水到渠成。我们相信,只要目标准,方法对,就一定能抓出成效,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篇3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建设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各建设教育办学和培训机构的教学培训行为,理顺市场行为与行业管理的关系,加强对建设教育的管理和指导,根据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有关指示精神,做好建设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结合*市的实际情况,现对规范我市建设教育的培训行为,维护建设教育的正常秩序提出贯彻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设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具备的相应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四条的有关规定,我市各从事建设教育的培训机构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有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有与进行培训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有相应的经费。在我市从事建设教育的任何机构和部门,都必须符合以上规定。
凡符合条件和有关规定的办学机构,可按建设部、省建设厅的有关规定开展建设教育的相关教学培训业务。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和规定的单位的教学培训行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以制止,情节严重的要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实行建设教育培训机构网上公示制度
为了加强对建设教育办学(培训)机构的管理,确保教育培训质量和教学工作秩序的规范化、制度化,今后凡在我市从事建设教育办学(培训)的单位,都必须按规定将申报办学(培训)的有关资料,向属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属地建设行政部门签署意见后,由*市建设委员会按程序初审后报省厅审核确认。我市对确认的建设教育办学(培训)单位在《*建设网》上予以公示。公示期间,对于不符合办学(培训)条件、弄虚作假的单位,将在网上进行通报,并取消其申报和确认的资格。凡受到两次及以上警告和取消申报确认资格的单位,今后不得再在我市从事建设教育的办学和培训的活动。
三、从事建设教育师资的确认和管理
从事建设教育的人员一般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
1、持有国家教育机构核发的教师资格证书;
2、具有高级职称及以上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3、长期从事与建设教学相对应的各专业技术骨干。
各办学(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以上条件,在教学培训落实教师时,要按照上述条件聘请与建设教育培训项目相对应的执教人员。各主管建设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从事建设教育的师资进行管理,建立建设教育培训师资库,并进行上网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对不符合执教条件的人员,要及时予以调整,确保建设教育的培训质量和正常的工作秩序。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履行监管职能,视情组织检查并通报。
四、进一步做好建设教育培训的计划管理
1、凡在我市从事建设教育的办学机构,必须根据市建委每年度下发的《关于申报建设教育计划的通知》要求,将本单位年内的建设教育计划由所在地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统一报到市建委(科技处)。市建委年度建设教育计划一经下达后,各办学(培训)机构,要严格按教育计划下达的培训项目实施。对于确实需要临时增加的培训项目,必须按程序报批。
对未列入计划的有关教育培训项目,全市建设行业各相关单位均可有权拒绝参加培训。
2、*市建委《关于规范建设教育培训材料上报的批复》(甬建科[20*]195号)文件下发后,我市各从事建设教育的办学(培训)机构向省厅报送有关建设教育培训的文件、资料等,统一由市建委(科技处)负责,按有关程序审核盖章后上报。
五、坚决制止建设教育中的无序行为
要严格规范建设教育办学(培训)经费使用和管理,各从事建设教育的办学(培训)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和收费申报制度。符合开展建设教育培训主体资格的单位,按有关规定和要求组织建设教育培训办班需要收费的,要事先按有关程序向物价部门进行报批,严格按审批标准进行收费。
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组织举办建设教育指令性的培训办班,要严格按照*市监察局、财政局、物价局《关于严肃党政机关培训办班及收费纪律的通知》(甬监[20*]1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培训办班不得向培训对象收取费用。对于不具备办学(培训)条件,以赢利为目的,滥办班、乱收费的培训行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坚决予以制止,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将结果在市建委信息网站上进行公布。
六、加强对建设教育培训办班的检查和指导
篇4
他们负责本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内容和社区教育方式。然而,由于制度的原因,我国社区教育体系还处于国家教育体系的边缘。制度上和体制上的缺失,导致社区教育载体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处于正式的国民教育序列和培训机构两种教育体系中间。这进一步导致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始终处于低水平、无组织的松散状态。而这样的师资队伍反过来又制约了社区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地发展。分析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对找到社区教育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促进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意义重大。
二、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政策、体制和制度衔接的问题,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1.缺少一支稳定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体系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一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教师是社区教育的主要传授者和实施者。但是,由于目前缺乏专门的制度和政策,社区教师的待遇、政策福利等不能得到保障,相对于国民教育序列,也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而言,这是严重的不平等。这直接导致愿意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数量不多,素质不高,无法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学和理论研究。这也成为当今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2.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所谓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就是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将兼职教师、客座讲师、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社会知名人士等全部纳入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形成多样化、全方位、多视角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为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但是目前,由于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力度不够,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之余,如何进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吸纳各方精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担任社区教育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多样化的教师队伍,也是目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3.缺乏专门的社区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对社区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当前,社区教育仍然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地带,对于社区教育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还非常少,社区教育本身又属于后续教育,而非国民序列教育,教师本身对于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认为社区教育只是一种类似于知识普及或者培训班形式的教育。而目前的教育机制,对于社区教育的专任教师,在培训和职业发展上,也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划,教师不清楚职业发展的方向,无法得到系统的理论化的指导,使得的社区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使得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探讨
1.政策上的缺失:没有专门的社区教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对于社区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意义、作用都没有系统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对于社区教师的待遇、身份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社区教师是否和国民序列的中小学教师以及高等教育的教师享受同等身份和待遇,是否统一纳入教育系统进行管理,是否享有同等的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空间,都没有具体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在政策上,我们也缺乏有效的引导,很多人对于社区教育和社区教师的身份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将其和普通的培训机构混为一谈,社区教师的身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愿意并且有志于从事社区教育事业的人员少之又少,这无疑是影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理论上的缺失:缺乏系统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尽管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但是社区教育的系统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目前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还处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阶段,还没有将这些实践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从而形成统一的理论成果。一方面,社区教育事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从事社区教育事业的有志人士也非常少,民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普遍不高;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并没有在社会上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也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社会各界的精英和有识之士投身此项事业,师资队伍数量较少,构成单一,对社区教育事业无法形成有力的支撑。
篇5
*市基础教育网的建设列为*年*市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后,今年的4月6日,市政府在英德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暨基教育网络建设工作会议,对我市全面开展建设*市基础教育网进行动员和部署,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领导对建设*市基础教育网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拉开了我市建设基础教育专网的序幕。5月27日,市人民政府出台《印发建设*市基础教育网工作方案的通知》(清府办[*]38号)文件,明确了建设*市教育网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组网架构、建设步骤、措施办法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是*市基础教育网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今天,我们召开*市基础教育网建设工作培训会议,主要目的是从实施的层面和操作的角度上,进一步让我们这项工作的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和技术专干,熟悉基教网、清楚如何建网,知道建网过程的注意事项。因此,为使基教网建设能顺利实施,我代表教育局谈三点意见。
一、认识到位,着力解决当前*市基础教育网建设上的观念问题,坚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建设*市基础教育网是一项新的工作,实施中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创造新的思路。
(一)树立大教育观念,形成全市“一盘棋”思想。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是*年8月换届后的市教育局新班子在“阳山会议”上提出来的,我想我们在建设基教网的问题上树立大教育观念同样的重要。
1、线路合作要统一——采用电信线路。由于过去全市汇接教科网时,线路合作方是广电局,而且全市约有20多所学校已经通过广电的线路接入了教科网。但是现在又转换与电信合作,部分领导和学校感到困惑。我想在这里有必要和大家解释一下,原因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建设时间提前了。基教网工程被列为*年全市民心工程后,把我们原来规划建网的时间提前了,原来省教育厅的目标是07年底完成建网工作,现在是到*年底要完成;二是现阶段只要电信具备这样的实力。经过调查,广电的线路资源在全市乡镇以下只有75%,而电信达96%,另外使用广电方面只有光纤的方式接入,而电信方面有光纤和ADSL两种方式接入,使用广电线路*年内只能部分学校接入,而使用电信线路凡有电话的学校都可以接入,也就是全市独立建制的学校基本上能接入。三是市教育局也曾争取过三家合作的模式,发挥广电和电信各自的优势。即由广电经营市到县的光纤线路,由电信经营县到学校的光纤或ADSL线路。但由于多种原因,最终没成功。所以这些问题我们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决择,是确保*年完成民心工程的最终选择。
2、区域观念要淡化——促进共同发展。在这里值得表扬和提出是,在全市科教网建设的工作中,英德市是先走了一步,他们通过与广电的合作,已有10多所学校接入了科教网,而且广电的线路资源已到各个乡镇。在市区,市直的三所学校已也使用广电线路接入了科教网。但是今天我希望,也是要求,已采用广电线路接入科教网的地区和学校,要以实施“民心工程”为重,以全市教育共同发展为大局,将现有的广电线路转换为电信线路,继续在与采用电信线路建设基教网中先走一步,当好排头兵。同时,我们非常清楚,如果全市采取广电线路接入,绝大部分县(市、区)和学校不具备条件接入基教网,尤其是三连地区,广电的线路资源非常缺乏。为此,我们必须选择各县(市、区)和学校同时具备接入线路资源的运营商,那就是中国电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树立教育均衡观念,营造追求教育公平的氛围。目前,我们*的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城乡差异非常大,大体形势是,市区比县城好,县城比乡镇好、乡镇的比农村好,按照现实的情况来分析和判断,这种现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城乡教师队伍素质的差异,二是城乡教育教学资源的差异,三是城乡教育信息装备的差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缓解和解决这种差异呢?我想其中一个很好的出路就是建设*市基础教育网,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异,尽可能让广大老师和学生得到平等的教育教学环境。
(三)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提供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周围许多的人都在评论,说农村的学生综合素质就是比不上城市的学生综合素质。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农村的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的接触面、知识面以及视野都不如城市学生,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农村学生的信息渠道闭塞,得不到各类信息的积累。这是*教育客观存在的原因,是我们回避不了事实。当前,如何让农村学生畅通信息渠道,不断得到广泛的信息积累,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所以,作为教育信息的传输工具,我们基教网建设不是简单的把学校接入网就完成任务了,关键是肩负起让我们每个学生都有条件来全面发展自己。
(四)树立多赢观念,构建立体的教育。任何事物都多面性的,因特网的发展非常迅速,它对我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带来方便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东西,尤其是近期以来媒体报道的,比如网痴学生、黄色网站、网上赌博问题等,对学生的教育给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带来了的压力和担心。对此,我们正在建设的*市基础教育网对上述的问题,有个比较好的解决途径,基教网与公网的出口在省教育厅有专门的过滤和防范。同时,它是教育内部网,网内资源多数是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我们把基教网定位为“绿色上网”。所以,无论是学生或是师生家庭接入基教网后,广大学生达到既可以上网的愿望,学校和学生家长也放心学生上基教网进行学习和获取各类信息。也让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发展到和利用网络一并教育的四个层面。
二、明确要求,着重抓好首批接入基教网学校的实施工作,按计划推进基教网建设
(一)管理要求。建设*市基础教育网,管理至关重要。做好管理是我们使用的提前。
1、明确管理办法。基教网的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38号文已有明确规定,即“实施全市统一规划、统一线路合作方,统一交费标准,统一管理”。我想这是基于保证基教网今年内基本开通的关键所在,各教育局和学校既要明确这一点,也要遵照执行这规定。要顾全大局,认真落实、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进一步熟悉网络技术方案。这次会议其中一个内容就是对各地的网络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大家进一步熟悉我们正在建设的基教网的网络技术方案和相关知识,更进一步的明白“建什么样的网”,“怎样建网”和“建网的应用是什么”这些大家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要清楚和解决的问题。尽量使大家明白基教网技术、知道怎样建网、清楚基教网的应用。
3、配备好网络技术骨干。网络专干关系到网络的建设、应用、维护和发展,是基教网工作的技术带头人,各教育局和学校要在暑假教师调配期间内物色和选好网络技术骨干人员。县(市、区)教育局必须配备1到2名以上专业拔尖、技术过硬的人员任网络专干;学校要挑选1名专业对口的教师或比较精通计算机的教师任网络专干。
(二)任务要求。各教育局和学校一定要积极配合和支持电信方面的建网工作。同时,各学校也要实事求是地,根据使用需求、经济承受能力和学校的发展等因素,选好接入位置、选定接入时间,选择接入方式。
1、选好接入位置。接入位置的确定主要考虑工作、保管、使用便利和长期性等问题。目前,我们规划第一批接入的学校都已装备有计算机室,部分学校还建有中心机房。所以,如无特殊情况,原则上学校的接入位置是中心机房或计算机室,各县(市、区)的电教站要指导好这项工作。
2、选定接入时间:接入时间这需要各教育局和学校与当地的电信部门加强沟通和配合,争取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接入。
3、选择接入方式:接入方式目前有ADSL专线、10M光纤和100M光纤三种,价格分别是每月300元、1300元和2100元,今后,学校可根据发展需要进行改变和升级接入方式。所以,学校一定要从当前实际出发,考虑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接入方式,做到既不落后,也不浪费。对于各县(市、区)教育局的接入,作为一所学校的形式接入。
(三)资费交付要求。关于资费支付办法。目前,我们正与市物价局、财政局共同研究制订《*市基础教育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大体的思路是有几点先告诉大家。一是各县(市、区)需从专项经费中拨出资金支付月租费。专项经费的来源在清府办[*]38号文件中已有规定;二是各地学校发生的月租费以县(市、区)为单位支付给市教育局,再由市教育局支付给市电信公司;三是各地支付月租费时间为每月的15日前,延期的需缴交千分之三的滞纳金;四是各地支付月租费通过银行转帐形式来支付,市县之间核对帐单即可。
(四)填写《接入申请登记表》要求。电信部门在受理学校接入工作时,须与学校填写《接入申请登记表》。各县(市、区)电教站一定要强调学校认真填写《接入申请登记表》。为了便于管理,有几点需要向学校说明清楚的,一是《接入申请》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它是市教育局和市电信公司签订《电信服务协议》的附件;二是填写要准确、详细,尤其是接入安装地址和联系人联系办法;三是填写时要认真阅读《客户须知》条款;
三、全力以赴,着眼于当前建设基教网的各项实施工作,认真落实“工程”各项任务。
1、争取当地政府拨出建设专款,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资金是基教网建设的一大难题。各地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一方面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拨出专款,支持基教网的建设工作。市本级政府拨出120万元专款作为建设启动经费,各地可参照争取工作;另一方面,要认真按照清府办[*]38号文件要求,依照文件规定的标准,做好基教网专项经费的统筹工作。
2、加大使用方面的培训力度。节假日期间,各地要充分利用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的计算机室,集中校长和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大培训工作,各电教站(信息中心)要会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认真做好规划,组织培训工作。近期要重点抓好网站后台管理使用培训、资源库使用培训、组网技术方案培训和网络安全培训,确保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接入“基教网”后的安全正常运行。
3、妥善处理好与广电方面协议解除问题。对于解除与市广电局原合作事项,市本级我们将争取由市政府出面予以协调,牵头召集教育、广电两部门协商解除事项,必要时电信部门也要参与。
4、各电教站(信息中心)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和配合电信部门工作的开展。电教站要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包括联络、协调工作。各学校指定一名联系人。有关人员名单各地和学校于会议结束后迅速报市教育信息中心。市教育信息中心本项工作的联系人是江志和、黄灏。
5、迅速开展农村小学计算机装备工作。目前,全市绝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尚未装备有计算机,不具备接入基教网的条件。因此,各县(市、区)务必筹措经费或且实行“卖方信贷”办法,帮助农村小学装备计算机,可以每校先配备两台以上(有条件的包括教学点),条件充裕的可装备一间计算机室,争取在今年内完成所有独立建制以上的小学都装备有计算机,尽量让所有独立建制的农村小学都能在今年内接入基教网。
6、抓紧抓好中心机房装修和和IP的申请注册工作。市教育信息中心要做好“基教网”IP和域名的申请注册工作。确保接入单位能够使用省“基教网”统一分配的IP来全面使用基础教育的教学资源。
篇6
作者:何畏 胡夏闽 万凤华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设计院
一、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最新趋势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所以,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面向世界为前提,使本国的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以促进学术、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和协作。这主要体现在课程中的国际内容、交流办学经验、交换情报资料、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交换学者和互派留学生等方面。日本为加强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还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中国等进行了一系列合作研究项目。美国历来重视利用自己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优势,吸引外籍教师和学生。仅以招收外国留学生为例,美国是向外国留学生提供最多经费资助并同时因招收外国留学生而获得最高经济回报的国家。美国利用其庞大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系统和设立名目繁多的奖学金项目,努力营造一种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大环境,以使其始终保持着世界上吸收外国留学生最多国家的地位。在1993-1994年度,共有近45万名外国留学生就读于美国的高等院校,占到全球在非本国地区高等院校就读学生总数的34%。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些留学生中攻读本科生课程和硕士、博士学位课程的学生分别达到21360人和201030人,两者共占留学生总数的92.2%,这样高层次的留学生是目前其他任何西方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其中相当一部分高层次的优秀留学生毕业后即充实进美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2.高等教育的社会化。高校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树立对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全面服务社会引导社会的自觉性和能力,真正成为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高新科技的研究基地和孵化地。首先,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开设社会需要的专业。美国高校除了传统的理工经文史学位外,新增设的学士学位有:财政学士、教学法学士、护理学士、公立学校音乐学士、演讲学士等。其次,要注重通识教育,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高校历来倡导“通才”教育,即培养具有广博和坚实基础知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通用型人才。美国大学在入学头两年里,必须以跨学科选课的方式选修语文学、写作、人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两年后,才能选择个人感兴趣的主修、辅修课,即进入比较精专的领域。第三,课程设置要职业化。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主要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企业需要高校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应反映到课程中去。高校课程设置职业化已是世界性的趋势。在美国,大学和一些公司签定了正式协议,以分享科研成果。在许多国家,企业为其雇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这些培训都是在高校的帮助下进行的。3.高等教育的个性化。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应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美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特征,在高校主要表现为: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经常对课程作出调整;灵活安排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甚至决策。美国高校重视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发展,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专业。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倡导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助,双向交流。学生可以创造新的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标准是有无创造性。教师上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指重点,解难题。对学生的教育注重鼓励,在肯定其长处的前提下提出更好的建议,使学生始终充满成功的希望。美国高校对学生是宽进严出,学校不允许学生旷课、课后要完成作业,不时经常在课上进行小测验。听课、作业、测验都要记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一起作为课程总成绩的组成部分。再如韩国认为,应试教育的压力和单一的评估体制,无视人的特性,要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人性修养和增强人的创造性的教育。对学生实行系统的人性教育,将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道德、伦理教育改为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4.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信息革命浪潮。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重视调整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增强本国或本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迎接未来的挑战。1996年7月19日,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存能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面对纷至沓来的信息情报,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是生存能力的要素之一。澳大利亚教育部长卢比指出,未来是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时代,教育应着重培养7项“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①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②表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能力;③规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④团队合作的能力:⑤应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能力;⑥解决问题的能力;⑦应用科技的能力。最近,澳大利亚提出了10大教育目标。其中第5个目标是:提升年轻人的基本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尊重学习及愿意终身学习),使其继续接受教育与训练。第6个目标是开发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处理资讯的能力与应用电脑的能力。5.高等教育的终身化。迅速加快和变化的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对社会在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合理的知识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能否使在职人员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社会生产者,已成为各国迎接跨世纪挑战的关键所在。为了确保高等教育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性,德国政府在1993年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中,专列一章,要求“加强高等教育在专门人才的进修和再培训中的功能及作用”,主张“应当把大学看作终身教育机构的基础机构”,号召高等学校要“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适应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将大学改革和调整成为社会在职人员可以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场所“。目前,除了北欧的瑞典、丹麦、芬兰外,国际上建立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进修系统的国家尚不多,而国际上较为盛行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大学的优势来进行社会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以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像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日本的东京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法国的法兰西学院等,都承担着为国家或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国家已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一起列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部分,这将使社会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产生新的飞跃。
二、几点启示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以电子网络为先导的信息科技和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命科学的世界性科技革命的挑战;另一个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的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教育作为服务性产业之一,也将按照《服务贸易总协仪》(GATS)有关开放服务市场的规定,对WTO成员开放。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与新的要求,并将日益严峻。例如,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将把大学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课程的开发,将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从理论到实践提出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在增加投入与开拓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途径上寻求解决办法;进入WTO后,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国际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中国高等建设教育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应积极学习、借鉴、吸收其它国家成功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1.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在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我国高等建设教育应紧紧围绕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设置专业,并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或调整专业,使自己永远充满活力。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办教育的同时,要更新观念,并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和压缩一部分与社会脱节的专业,增加新专业,努力探索高等建设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2.课程设置多样化、国际化、信息化。经济国际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取向。与经济国际化相联系,建设产业的国际化也将成为必然趋势。建设教育行业作为建设产业的基础和先导,必须反映行业发展要求,率先实现教育国际化。因此,增设国际化、信息化方面的课程;普及双语教学;广泛开设第二外语;开设一些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的综合性课程等,力求建立一种能反映国际建设行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以培养学生外向型能力为重要内容的各类专业人才课程体系。3.坚持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专家在学术和教育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各级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在学科规划和建设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科学论证和决策咨询,对教育改革基本思路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产生了良好作用。把传统管理体制下的大部分“管理功能”转变为“服务功能”。增强职能部门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建设,做好包括教育教学信息服务在内的各种服务工作。在管理制度上突出目标管理思想,放开过程,强化结果,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标。4.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要采用有利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远程教育网络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和课件开发能力。为学生自主、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提供先进、便捷的信息网络资源,促使以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交互式教学方式转变;促使封闭性较强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更高的社会开放度和国际开放度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5.抓好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建设类高校应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一起列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部分。网络教育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或在职培训的一种主要方式。如建立专业化的教育培训中心和建设类专业教育网站,提供项目管理、建筑设计、室内装饰等专业培训服务的远程教育网络。通过网络注册之后,接受时间不等的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证书。
篇7
(一)概念探析
1.全科教师
目前,学术界对全科型教师尚无明确定义,但对全科型教师培养面向都界定为广大农村的小学地区,全科型教师主要适用于小学已成为教育界共识。周德义等人认为,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能够承担小学教育所有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周德义、薛剑刚等,2007),而且是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周德义、李纪武,2007)。孙新和胡少明认为,全科型小学教师是由国家法定教育机构或教育组织专门培养的、具有教师职业基本素养,能在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框架内有效履行小学教育教学法定职责的教育专业人员(孙新、胡少明,2014)。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张莲认为,全科教师是指“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老师(张莲,2014)。长春师范大学的潘琰、郭飞君等人认为,所谓全科型教师就是不仅数理化兼通,语文、历史、地理全能,甚至艺术、体育都能教的教师(潘琰、郭飞君等,2014)。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全科教师就是“万能”教师,是由国家法定部门或专门组织机构培养的承担小学阶段各门课程教学任务,并具有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等综合能力的教师。
2.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划分标准不同,其定义也不尽相同。本文着眼于对高师院校课程资源的研究,从学校层面来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又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照这种标准划分,广义上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上讲,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是将学校的课程资源限定在教师教育的范围内,全科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主要针对全科教师的培养而言,或是以全科教师的视角来观照整个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课程主要为培养未来的教师服务,课程建设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教师的质量,致使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概念被窄化,对其开发和利用还停留于讲义、教材“照本宣科”的层面,要想充分挖掘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最大价值,首先需对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重构。同样,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理论上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对象,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条件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例如,直接决定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设备、设施与环境等。现实中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对两者的区分并不明显,往往是相互融合,既包含课程的素材也包含课程的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丰富不断完善教育课程体系,衍生出综合课程体系,自此,“综合理科课程、综合文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课程从此正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系统结构
第一,内容结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四大类,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课外实践课程,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课外实践环节有专业实习、教育见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此有不同的安排。第二,配置结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配置结构主要是硬件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多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强化学科基础建设。此外,为课程建设提供相关技术设备与设施也属于硬件资源的范畴。软件就是指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教材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以及课程资源建设的文化氛围。通常,硬件建设主要与条件性资源挂钩,软件建设主要与素材性资源相联系。第三,数量结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既有数量限制又有质量约束。第四,一体化结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一体化结构主要是指教师职前和职后的课程结构。
二、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困境与归因分析
(一)课程资源意识淡薄
总体来讲,课程资源建设意识淡薄,且“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开发新的课程内容、更新现有课程建设观念的意识还未充分体现在每位主持教师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心中,构建优质的课程体系、学习借鉴西方大学课程的观念更未深入人心,而且大部分教师仍未从资源整合及其优化利用的视角来审视课程资源建设,对于教师而言,优化课程资源意识的脚步还是缓慢的。
(二)课程形式略显单一
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主要以书本知识和口头说教为主,教学过程是单向度的书面知识传授。即使有多媒体的课程资源形式,其开发与利用水平也是有限的。由于单一的课程形式导致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结构单一,从而导致狭窄的课程场域,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得不到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能力很难得到发展,致使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尤其是全科教师的培养工作举步维艰。
(三)结构配置不合理
硬件建设中的投入部分大于软件部分建设,部分教师教育机构引进的设备设施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即被淘汰。而且,教材管理不规范,教师教育精品教材少之又少,多数教材一般粗制滥造,造成课程和教材建设资源的浪费。同时,对软件如学生对课程与教材的吸收度、对教师开发学生潜能等的关注度不高,导致软件与硬件资源失衡。此外,涉及课程资源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外部条件,也包括内部条件,但是都未将这些资源与条件进行有效整合,难以实现课程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目标。
(四)课程机制不健全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教育的体制还未完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机制也不完善,而且课程资源开发任务并不是个人独自承担就能完成的,更不是单一学科发展的结果。目前,单一学科课程仍占主导地位,跨学科和学科内部交叉缺乏整合,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的主体缺乏合作意识,致使课程机制不健全,而且课程资源开发程度偏低,对构建全科教师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极为不利的。
三、全科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
(一)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准确地讲,我们缺少的并不是资源,而是资源意识。从资源形成过程来看,资源形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教师自然是教师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撑,且发挥课程资源最大优势亦初始于先进的课程资源意识。从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来看,教师教育从理念到方式都发生重大变化,教师教学所需资源的内涵也发生很大变化,他们更需要自主发现与学习素材性课程资源。此时,我们最需要做的便是,让教师拥有识别优秀课程资源的眼光,并具备将优秀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新的课程资源观念和视野来审视。这就需要相关人员高瞻远瞩,持有现代的课程整合观念,把握课程资源主题,谋求学校课程体制革新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整合,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此外,高师院校对全科教师的培养需在观念上注入新元素,对全科教师的培养引入社会的、实践的、理论上整合的主题内容,彰显整合教育的力量,实现学生自身兴趣与经验的整合。
(二)调整课程资源结构
以往的课程形式过于单一,已不适应逐渐发展的课堂与学生,新的形式要改变以往单一向度的课程设计,变单一为多元,可在书本知识和固定讲义的基础上掺入参与式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讨论会等多种形式来完善课程资源的建设。1990年6月,美国官方发表“目标2000”的教育主张,80名支持全人教育的学者于芝加哥签署“教育2000:全人教育的观点”文件,简洁地提出全人教育的十大原则,至此,全人教育的思潮成为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全人教育的首要原则为整合性原则。全人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涉及个体发展的诸多方面,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并在个体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发展中偏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和内在素质的发展的。全人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其次,在全人教育课程中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内容的引入,使学生学会选择诸如公正、理性、自由的价值取向,实现学生真善美的发展。最后,重视课程实践经验的来源,开发以人类重大实践为中心的跨学科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引入科学的、技术的、文化的课程元素,注重学生对知识情景的体验。同时,要不断丰富课程资源,这是培养全科教师基础中的基础。结合古代教育家和现代学者的观点和《新课程标准》。以上只是全科教师课程设置的简单分类,每个分支又下设不同的课程科目类型。如在地方高师院校里,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科学和人文通识教育两类,专业教育课程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方法三科构成,课外实践主要由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素质扩展课程主要由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课构成,也包括音乐、舞蹈、身体锻炼等素养的养成。同时,需要通过合作文化的熏陶来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在多个群体内进行嵌入式学习”,以推动课程变革的顺利实施。再者,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结构安排也需鉴古今。如借鉴洛克的全面教育内容,依据教育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冯骥才认为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要“依据学校特点、学生需求与教师专业,开发设置立体校本课程”,为培养真善美的全科教师奠定课程基础,多维度建构课程体系。
(三)优化课程资源配置
零散的课程资源不能满足课程资源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整合优化的课程资源配置模式。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需要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条件性资源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供适合条件,素材性资源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奠定基础,优化“整合师范资源,构建新的教师教育内部管理机制”。教师教育资源的划分有不同种类,但主要集中于二维度的划分,即划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包括教师教育课程的资金投入与硬件设施投入等,其中硬件设施投入涉及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语音器材等资源。课程建设的精神资源主要指校园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其中校园文化资源主要是校园角落的一花一草、校园文化长廊的设计等以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和心灵的资源。信息资源主要有课程软件、数据库、书籍、文档、图纸等获取信息的课程资源建设。例如,在图书馆资源利用中,“通过馆际合作、资源互换、文献传递、联合检索等手段进行资源的整合服务”。这些都影响着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另外,多媒体资源和大数据资源的利用也成为信息资源的一大亮点。正如,在2015年3月25日北京清华大学举办的2015“文化大数据与教育创新”研讨会上所提到的“呈现一个协助学生筛选出最需要信息资源的服务平台,并构建一个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教育环境。在一个短时间形成一个既利于教师、学生和青少年获得的信息平台,又能很好地与原有的知识整合起来”。将数据资源变为课程资源的利用形式,无论是优秀教师、资深教授还是青年教师,都需要学习利用甚至主动开发课程资源,依托学科平台、跨学科、交叉学科等资源建构全新的课程资源体系。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加强五个基地整合建设,实现“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平台建设+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信息资源和共享平台硬件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的统合发展,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依据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注重教师技能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服务基础教育,以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发展平台与路径。
(四)健全课程资源机制
篇8
一、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的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教育对象。这一转变使其对教员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员需要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见识以及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效确认任职岗位的需求;其次,教员需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然而,在目前的教员队伍之中,大部分教员缺少实践经验且知识体系单一;还有一部分教员对任职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缺乏专业的教育能力,无法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其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教员没有任职教育的授课经验、对任职教育的认识不够,认为其与学历教育相同都属于军校教育。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任职教育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任职教育教员队伍的建设是院校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
二、解决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教员对任职教育内涵和本质的认识
首先,教员要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加强对任职教育内涵和本质的理解。教员的个人学习不仅能够为其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还可以为其认识和了解任职教育开辟路径。教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认知水平,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挖掘自身的潜能,进而使教员的工作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其次,加强教员队伍的集体学习,为其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在教员学习的过程中,其可以以小组或科室为单位,彼此之间进行学习的交流和问题的探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认知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系统化的掌握;最后,院校要加强教员的研讨学习,聘请专家进行专业知识的讲座或带领教员进行参观学习,增强教员的实践水平和对岗位工作的了解,从根本上加强教员对认知教育内涵和本质的理解。
(二)注重人才的引进,拓宽引进渠道
人才的任用和引进对任职教育的发展与提升有极大的影响。为此,院校需要进行严格的选拔、积极的引进。在选拔方面,院校要以“公开招聘、严格考核、择优录取”为基础原则,在任用阶段保障教员的质量。政治上要求其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政治见识。在学历方面,要选用硕士以上学历,确保教员队伍的知识水平。在选调程序方面,要注重先考核、后录用,全方面了解教员的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院校要拓宽引进渠道,广纳人才,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发掘与任用。在渠道的拓宽方面,根据教学计划的变化和任职教育对师资力量的需求,加强教员的选调力度,采取兼职、聘任等多种方法广泛吸收人才。进而建设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员队伍。
(三)加强教员的专业培训
教员的培训主要有三个方面: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学历升级。在教员任职之前,一定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使其对任职教育的工作内容有所了解。通常,任职教育的应用对象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员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能够确保其授课水平和授课质量;在职培训可以帮助教员不断的发展和提升。为此,院校需要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聘请专家学者为教员开展专题讲座,及时推广先进的技术和知识,确保教员知识的更新速度,使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鼓励学历升级,科学合理的进行优秀教员的选送,使其进行脱产读研,以此来增强教员专业水平,扎实教员的知识结构。院校要鼓励教员的深造与进修,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建设一个高效、全能的教员队伍。
(四)实行科学的奖惩机制
首先要尊重教员,为其设立合理的任职保障和健全的福利待遇;其次要及时与教员进行沟通,了解教员的各项需求,并且尽可能满足教员的需求,使其能够专心工作,尽可能减少教员在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最后,要实行科学的奖惩机制,通过奖励手段激励教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篇9
对小学美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是打造一支适应于区域性,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技能的教师队伍。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整合地方美术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人才培养和小学美术教育建设的平台,建立区域性教育教学与资源共建机制,为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从而避免造成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的巨大浪费。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同时也是对地方艺术的保护和促进。
关键词:
区域性;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小学美术教育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发展,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其价值即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思维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学生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美术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新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行了好多年,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美术教育的区域性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发展极不均衡,发达地区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优于农村的情况较突出。对小学美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是打造一支适应于区域性,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技能的教师队伍。这关系到地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通过对本区域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行教育模式调研发现存在以下不足:①现行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②对实践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③不能充分地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背景、市场需求有意识地建立培养体系。
一、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研究:
1、社会调研和社会背景分析
2015年4月开始对本区域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情况及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性方案。
2、专业设置和定位研究
①对本区域美术人才培养专业定位研究。探究如何对接人才需求,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②美术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研究。探究学校与小学如何在教学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和研究,如何共同培养人才、建立顶岗实习机制、如何建立长效合作机制;③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美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将职业能力岗位知识、技能、职业综合素质的需求融合到课程教学中;④公共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⑤美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研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建立定点实习单位,进行行业和学校的交流、建立人才培养长效合作模式雏形。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1)确定区域美术教学发展定位及管理理念建立
对区域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状况,未来发展、未来人才需求状况预测进行调查研究。对人才培养先进经验进行调研。我们对张家口市坝上和坝下地区的20所小学进行了调研,采取座谈、听课、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中,与一线美术教师、教研员进行了座谈交流16次,听课10节,回收教师问卷30份。对历史文化、民间美术的社会调研。如:我市地处蒙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汇地,造就了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如坝上草原文化、涿鹿炎黄文化、鸡鸣驿古寺文化、暖泉古镇、阳原泥河湾地质遗址、张北六代古长城遗址等一大批古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等。通过对区域文化艺术经济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未来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确立美术专业发展定位方向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方向研究。探究如何对接小学美术教育,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2)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美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和小学开展广泛的合作和研究,共同培养人才。采取送出去的办法,联系实习单位。教学阶段让学生顶岗实践,做到教学结合,让基础知识直接与实践对接,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采取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专家、一线优秀教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讲课。请专家以讲座、讲课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辅导,优化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请一线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讲课,确保职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紧密结合。请工艺美术大师讲授民间美术课程。使学生除了学习区域性大趋所需的课程外,多掌握几门技艺。一方面增加就业区道,另一方面也是对本土美术的传承。进行公共文化课内容改革和体系重构,增加相关边缘学科的教学内容、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文化素质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课建设可以有力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眼于三个课程模块的建设,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国外进步文化的课程设置,二是艺术理论课程建设,三是职业文化课程的设置。
3)增加本土历史文化教育科目,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4)美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研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由四大模块构成:社会实践训练模块、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能力培养模块。其中社会实践训练模块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打工活动、公益劳动等),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形成通用职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通过行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认知能力。综合能力培养模块是通过就业的综合实习、科技活动、技术咨询、项目操作等实践环节,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5)建立包括专家、一线教师、工艺美术师、文化历史研究学者在内的教师队伍。
三、问题解决成效:
1)确立了适应区域性小学美术教学培养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2)建立了包括教专家、小学一线教师、民间美术大师、文化历史研究学者、我校教师在内的教学团队,使得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完善。
3)建立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我校附属小学以及县、乡三级小学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在教学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与研究。
4)改革了课程体系,增加了能够反映地方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能够让地方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改革现有的美术学科课程,明确了课程的培养方向,以适应小学美术新课标。加大了与美术相关的边缘学科课程的比例,使得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5)建立了顶岗实习机制,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得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使学生一就业达到用得上、用的好的要求。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体系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整合地方美术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人才培养和小学美术教育建设的平台,建立区域性教育教学与资源共建机制,为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从而避免造成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的巨大浪费。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同时也是对地方艺术的保护和促进。
作者:武立功 李雪丽 单位:张家口学院 河北蔚县城第四中学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031313)
篇10
继湖北省2003年启动省属本科院校100个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后,2005年,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职业教育十大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决策,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强省支点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职教品牌建设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推手,以品牌建设为支点重点推进。省政府明确指出:职业学校是打造职业教育品牌的主体……职业院校品牌建设的重点是改革办学模式、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向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全能职业教育服务机构转变,形成职业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一条龙”。为此,省政府、省教育厅相继颁发了相关文件和实施方案。2014年7月湖北省省长王国生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安排部署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水平更加精准地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衔接、与产业配套相适应……要加大投入,着眼于重点难点问题集中攻坚”。预计湖北省财政未来5年将支出1.5亿元用以实质性支持职教品牌和职教集团发展建设。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设湖北职业教育品牌的通知》(鄂教职成〔2012〕16号),正式启动实施湖北职业教育品牌战略,计划到“十二五”末建成湖北十个职业教育品牌(下文中简称“职教品牌”),并由省级财政对每个职业教育品牌一次性补助专项建设经费500万元。此项目从2012年启动以来,现已有10家单位通过评审并正式列入为湖北省十大职教品牌建设单位。继职教品牌建设项目建设启动后,2014年9月,省教育厅又颁发了《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通知》(鄂教职成〔2014〕8号),开始启动湖北地区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建成后将由省级财政对每个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补助专项建设经费150万元,建设期满验收合格后正式授予“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或“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称号。
二、品牌及职业教育品牌的基本问题及理论界定
(一)什么是品牌,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为什么要建“品牌”
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品”即品质、品格、品位、品味,“牌”即标志、资质、荣誉、口碑、概念、历史、指标、排名,通俗讲品牌就是为优异的资源、产品和服务打上鲜明的烙印、挂上醒目的标牌。所有鲜明的烙印、独特的个性、显著的标牌都可视为特色。特色是品牌的根基,仅有特色不足为品牌,但没有特色不可能形成品牌。在品牌出现之前,产品主要靠其本身的质量或价格优势争取顾客,一旦形成品牌后,产品更多以其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情感的体验等方式来占有市场,实现持续盈利,并凭借卓越品质、优质服务而建立心理契约并不断进行重复交易、重复购买。可见,品牌信用是品牌经济价值的不绝源泉。正是因为品牌在实现个性差异化、增强产品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强大之处在于市场功能、信用功能和识别功能的“三位一体”,以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形成强大影响力,成为企业营销制胜的法宝。学校品牌就是能产生增值的无形的信用资产,其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其增值源泉来自于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教育投资者和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职业教育及职业院校实施品牌战略,凝练专业特色,寻求异质发展,也是职业教育竞争制胜的理性选择。
(二)职教品牌与商业品牌、普通教育品牌有何区别
商业品牌的目的是为在产品市场竞争制胜,商业企业为了突出自身形象、维护竞争地位、充分利用自身无形资产而采取的一种竞争策略,因而,商业品牌的价值取向就是经济利益最大化。教育品牌与商业品牌的根本区别在教育品牌以精神价值作为核心价值,它是由教育思想理念、学校文化环境(含物质的)等共同构成精神价值系统,所以教育品牌必须在精神领域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积淀性、不易复制性、长效性以及辐射性。现代大学作为教育品牌的承载体,必须把发展知识、开展高层培训、开展批判性研究、服务社会需求作为其核心职能,以追求科学思想、人文精神、理性思考、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独立批判等精神价值最大化为目的。职业教育品牌是近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与普通教育品牌所不同的是职业教育品牌的“职业性”而非“学术性”的定位,因此,职业教育品牌价值更多体现在职业院校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了多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活力等方面所做出的实际贡献的最大化。职业教育品牌虽关注市场,但并不是把经济效益作为终结目标,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兼容;虽关注知识创造,却更强调技术与社会服务能力,虽关注教书育人,但是不唯学历重能力。依此标准,在本研究中,我们可将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的范畴,统称“职业教育品牌”。
(三)品牌建设与示范性建设有何区别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确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改革发展,特别是经过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百所院校参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引领以后,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按照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产品发展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发展成熟阶段)划分,当下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优质产品建设,主要基于国家示范性(骨干)建设院校,这些院校在经过国家及地方大量资源的集中投入之后,基本上已具备为区域培养优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标志性资源,发展成为本地区标志性高等职业教育成果输出的示范单位,逐渐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产品发展的成熟阶段,而品牌建设正是与此发展阶段相对匹配的战略定位。
三、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模型设计
(一)建设思路“:点”“面”结合,分层定位
职教品牌建设的目的是为凸显全省职业教育特色,围绕湖北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或特色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末,在全省范围内建成十大职教品牌。因此,它是以某一个产业(行业)为依托、由学校和企业多方合作而创建的职教品牌。通过职教品牌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平台与桥梁作用,整合省内相同专业(群)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职业院校(含应用本科)资源优势,构建平台内部的交流、共享、互认、评价机制,实现平台自治;建立业内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教育专业(群),为某产业(行业)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标志性的培养范式和产品服务标杆,实施品牌战略,并为实现该专业领域的专、本科贯通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如果说职教品牌是一个跨界跨校的合作开发,那么,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更多侧重于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特色与内涵凝练。品牌专业的建设定位是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指服务区域或行业发展成效明显,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具较强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湖北省的整体规划是到2020年,在全省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中建设100个左右品牌专业和150个左右特色专业。可见,“十大职教品牌”是实施湖北职教品牌战略“面”上的布局,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实质上也是“打造湖北职业教育品牌,形成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战略布局中的“点”设计,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关联,但各自又有着显著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建设侧重。通过比较可知,职教品牌建设更多强调产教融合的平台建设、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功能完善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比而言,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建设内容也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必要进一步明晰职教品牌、品牌专业的结构要素,这也是组织实施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如果把品牌建设的内容要素看似品牌建设的“砖头”或“零部件”,那么品牌建设的结构模型就是品牌建设内容的主体框架。
(二)结构模型:由“内”而“外”,立体建构
从品牌的本义体现了品牌的有形性;品牌所具有的引申义体现了品牌的识别性,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教育品牌更有其丰富的内涵,而职业教育品牌则自成一个复杂的概念系统。为了整体清晰地表达这个系统,笔者引鉴高职院校品牌文化钻石模型,分别以“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个层面及其不同的价值元素由“内”而“外”建构职业教育品牌钻石模型。
四、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的结构要素
通过职业教育品牌钻石模型,把职教品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的结构分成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层,根据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的不同侧重,分别选择各自在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点,从而确定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素。但总体而言三者的结构要素条目相差不大,只是在具体的标准和内涵上,职教品牌建设的要素涵盖了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结构要素的全部内容。特色专业的结构要素,可以根据各地各校的资源优势酌情选择。本研究着重以职教品牌和品牌专业为例,对其建设内容要素进行比较详细的分解和分层设计。职业教育品牌的内蕴核是专业(群)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意蕴和哲学理念,可以通过专业发展定位、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文化传统、个性形象、精神理念等具体内涵集中体现;职业教育品牌的塑造和经营,必须是“产品、事品、人品”三者的有机结合,三品合一才能为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职业教育品牌的表征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品牌所具有的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其中,主题要素包括:产品、品名、品标、包装等,这些主题要素都可以借助文学、语言、艺术等多种形式要素具体呈现。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