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时间:2023-03-14 16:1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衔接策略
在当今社会中,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不仅仅是促进中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新时代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做好中高职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顺利在中高职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实现平稳过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完善的专业知识系统,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就此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关于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的价值和意义分析
当前,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建立和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中,明确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一步便是要做好中高职教育教学的统筹与衔接工作,全面推进中高职教学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而为我国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后盾。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开放性、规范性、适应性以及整体性等特点,是对教育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的有效落实,更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着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其对于促进我国未来职业教育朝着系统化、层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关于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析
2.1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当中,其中最核心的一项内容便是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常会涉及到以下几点细化内容,分别是: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的衔接、建立中高职教材统筹建设机制以及实现技能实训课和理论课程内容的同步。此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落实到中高职同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具体规划和设置上面,主要包括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标准、教学资源等等,为统一人才的培养奠定客观基础。
2.2制定统一的体质、机制、学制以及招生制度
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在这一方面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立统一的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机制、建立统一的专业衔接工作机制、建立统一的学分积累机制、建立顺畅的中高职衔接通道。2.3制定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当中,中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尝试施行分段式、多学期的教学组织形式,追求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都要加强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联系,将教学任务划分到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身上,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组织形式,减少不必要的衔接效果和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
3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分析
3.1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较低
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的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国家也积极出台了各项鼓励、支持和引导职业院校发展的政策和规定。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今社会度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还是普遍较低,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职业院校的综合水平是比较低的,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还是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之所以选择进入到职业院校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够进入到正规高校去读书和学习的,他们认为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实力非常弱小,很容易被忽视。
3.2生源质量普遍较差
在我国,进入到中职院校学习和读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成绩非常差,考高中没有希望的学生才会选择进入到中职院校去学习,而进入到高职院校读书的学生则主要是普通高中走提前批的学生,很少有学生是在参加完高考之后自愿报考高职院校的,就算有通过高考渠道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是比较落后,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差生。3.3欠缺中高职衔接协同意识中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是职业院校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其最开始的源动力还是来自于政策层面,是政策的引导作用让中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深入实际去调查和研究,我们便会发现目前很多中高职衔接工作并不如我们现象中那么顺利,很多衔接工作都停留在了表面形式上面,甚至一些衔接工作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诸如中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协作意识、课程衔接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都极度缺乏衔接和互动,看似在积极进行着衔接工作,但是各自还是在按照原来的模式开展着教育教学工作。
3.4衔接工作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在衔接工作中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契合度比较低,特别是在专业衔接方面,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具体课程设置也存在着脱节、重复和不连贯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中职院校基本上多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导向,其将教育教学的焦点都集中在技能的培养上面,并没有给予课程体系构建该有的关注,这对于选择进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而目前高职院校则将人才培养目标集中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上面,其对于课程构建还是比较关注的。总而言之,中高职院校在衔接工作中并不能够保持统一的构建思路,这就会使得实际衔接工作很容易造成脱节的情况,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会存在很大差异。
4关于中高职教育教学有效衔接的具体策略分析
4.1加强对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关于加强对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笔者建议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教育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意识到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价值,从政策层面给予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更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其应该配合学校一起探究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中高职院校学生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的落实。此外,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取消一些硬性规定,降低高职院校的招生门槛,给予中职院校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同等的学习机会。第二,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招生制度与学分认定标准改革工作。高职院校针对中职院校的招生标准中,应该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职业素质测评都纳入到具体标准当中来,根据不同学历和层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分标准,针对中职院校的学生制定出适合中职学生层级和水平的学分标准,适当给予中职院校学生相应的渠道照顾,让中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高职院校里面来读书和学习。
4.2做好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工作
众所周知,在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当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便是专业课程的衔接,这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各行各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理论与实践能力共有的综合型人才,这也就意味着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延伸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基础,也是展现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因此,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中必须要将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作为重中之重。当前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应该以职业发展作为共同目标、学生技能培养作为主线、建立起具有统一性的课程体系。所以,我们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中高职课程衔接内容和机构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专业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等全都考虑进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现内容的递进、能力的提升,衔接工作必须要符合中高职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规律,对相近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课程方案,体现层次和生源特征差异,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工作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验证、修订、优化,要通过调整和完善来确保课程衔接工作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确保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是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第一,要引导中高职教师在理念层面达成共识。中高职院校可以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多组织和开展中高职学校教师的交流活动,要求中高职学生一起参加培训讲座,一起参与解读人才培养方案,允许中高职院校教师走进彼此的学校去学习和了解双方的实际工作情况。第二,中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教学需求来适时适当地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引进热爱教育并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或者作为外聘教师来指导实践课程。第三,中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起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给予双师型队伍建设在更多的经费与资源支持,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够落到实处,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4.4坚持产教融合的衔接理念
目前,在中高职院校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寻求校企合作,追求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中高职院校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因此,在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工作当中,坚持产教融合也成为了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坚持产教融合,即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随之调整衔接的方向,最终确定衔接的内容。此外,目前国家正鼓励开展现代学徒制,中高职衔接更能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优势。因为只有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企业与学习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发展[9]。从某种程度看,现代学徒制能充分跨界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深化中高职衔接。
篇2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206-01
一、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衔接
针对目前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课程结构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要进行压缩,适当加大专业课课时,突出应用性,使学的理论知识够用,有职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要根绝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文化课进行合理调整以满足职业教育需要为准。(2)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例如英国采取将一门课程分为六个从低到高的有机衔接的模块,前三个模块供中职教育使用,后三个模块供高职教育使用,这样就使课程设置具有流畅的延续性,也不会出现重复设置。
二、招生与就业的衔接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国外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经验,在高职对口招生考试时,专业技能的考核和文化课的考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课的考核要同时兼顾职业高中、中专、技校三类学校的教材,制定出统一的考试大纲,文化课考试难度不能太大,文化课考试所占总分值比例也不能太高,以适应高职学习的基础为准。为避免中职教育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可以采取多种招生形式,例如《河南省2012年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规定2012年有7所高职院校获取单独招生资格,考生参加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即可被直接录取,无需高考。单招考核由文化科目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文化科目考试由试点院校单独或联合组织进行,职业技能考核由试点院校单独组织进行。按照教育部规定,考生参加单独招生考试,若被录取,不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未被录取的考生可继续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高职院校的招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现“宽进严出”的制度。中职学生可以凭借其在中职阶段累计的各科考试成绩报考高职院校,在毕业时无需再参加统一考试。如果一次考试没有通过,则可以在一定的年限内参加多次考试,放宽报考条件,允许非应届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从根本上突破中职学生升学限制,从而为中高职之间从注重学历的衔接转向注重内涵的衔接创造有利条件。在就业方面,学校应当实行校企联合和中、高职联姻,建立就业、管理、教学、招生一条龙的育人模式。为了解决学习与继续深造、培养与就业的脱节问题,采取校企结合、中高职联姻,要实行按需培养,按需招生,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应当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实行选拔式升学与就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进行培养,要能够科学利用实践基地,解决生产实践、教学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培养目标衔接
要想做好中高职教育的科学衔接就应当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既要有层次性,也要有一致性,中等职业教育核心是强调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应用型的中级人才,强调的是学生拥有一技之长。高等职业院校定位是高技能性、高层次性,强调是培养高技能型、管理型、应用型人才,要比中等职业教育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要有创新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广泛的适应性。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素质、基本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相近,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在综合素质、技能和综合知识、管理能力和知识、高新技能和知识等方面要求还是较低。
要转变观念,树立大职教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把终身学习的理念渗透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表述中,从大职教理念出发,坚持系统科学指导。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找准对接口,界定能力培养区分度;系统地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一体化设计,分段确定。
四、专业设置衔接
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要在要求上存在一致性,要根据行业和区域的发展需要进行设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专业名称、专业分类、范围要求等就业面较窄,专业设置不科学、随意较大,甚至还出现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高职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的设置方面专业设置较多,而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相对较少,这样就造成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受到影响,一些领域应用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进行设置时,没有结合中职向上延伸的需要,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主要考虑专业是否热门和本校是否具备条件。中等职业学校除了技术含量较低,一线操作、服务类的专业外,都要按照要求进行设置,另外还要考虑专业设置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要按照职业岗位与专业设置、产业与教育相对接的原则,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和区域内经济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预警机制和信息平台。要认真做好中高职专业设置统筹工作,对于淘汰类产业的专业要必须取消,限制类产业的专业要进行严格的限制,鼓励性产业的专业要进行积极的发展,改造调整办学需求与质量以及层次需求不对接的专业。
参考文献:
[1]郭福娜,李庆苏.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J].北方经贸,2013(1).
[2]王屹.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
[3]张霞.谈构建中高职教育高效衔接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篇3
1 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宏观机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直线上升,超过了本科院校。但长期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很低,很难招到好生源,学生很少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在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的当下,如何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准和吸引力,是广大中高职院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1.1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 以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理顺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并着力配设一专司中高职教育的行政机构,由教育局统一领导,确保中、高职教育层次紧密接洽,防止中高职人才培养脱节。
1.2 提高中、高职教育的地位 首先,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度。以实践技能培育为主线着力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拓宽其就业前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1.3 加强中、高职之间的对话 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配合国家建立的中、高职衔接统一课程标准,联合举行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实施固定期限的教学计划。
2 严格遵循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原则
专业对口的原则: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层次的学校招生除了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应该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选拔,择优录取相当比例的中职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院校招生同样除了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之外,还应当招收一定比例的专科层次和中职的毕业生,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沟通,以利于专业学习、技能的形成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标对应的原则:中职课程设计应该基于相对应的原则,通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结构与高职课程相衔接。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有两项原则,首先是理论知识不能重复,能力训练不能脱节,二是应该以中职课程为基础设计整套课程体系,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计重点。
能力本位的原则:能力本位是职教课程衔接的关键点。笔者所谓的“能力”除了涉及基本的专业技术以外,还包括技术与能力组合而成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必须考虑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训练,由此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能力训练体系,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分层整合的原则:在人才培育方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有目标,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独立。但是鉴于均属于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两种教育形式,中职与高职的延续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高职教育则是中职教育的延续和提升,二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统一出口的原则: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较为开放,生源多,本科与专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标准的统一更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扩散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 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形式
3.1 确定主流学制和衔接模式 “3+2”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项目是目前被众多地方院校使用最多的教育项目。通过该项目招收的学生可实行“3+2”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这种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意在打造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因此,在教学上,区别于普通中职教育及高职教育。
3.2 将四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作为补充形式 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将四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作为主流学制和衔接模式之外的补充形式,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并推进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职教和普教的相互沟通。
3.3 完善学分制 国内现行的中高职学制流程复杂,往往中职院校出身的学生在升学方面处于劣势。比如,部分院校入学后四个学年可直接获取大专文凭,但有的院校四年后只能算是中专毕业生。鉴于此,我国教育界应该建立一套统一的学制体系,根据专业现状统一学制标准,缩减重复的学时或内容,同时以学生为重配套完善学分制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项目。
3.4 开办高职预科班 高职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中职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彼此的劣势恰恰是对方的优势,高职院校可以广泛开办预科班,与中职院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衡彼此之间的差距。
3.5 一体化结构类型宜倡导中职与高职校际联合 分段负责是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措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同时可防止高职挤占中职。
3.6 增进不同结构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 允许一体化结构类型的中职毕业生填报同类专业的其他高职院校;允许独立性结构类型的中职毕业生参加对口招生考试成为一体化结构类型的高职学生。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协调,尽可能为不同结构类型的学生的交流创设条件,确保中高职柔性接洽。可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要求学生补修没有合格的课程,允许其免修已合格的课程,学分修满后允许毕业。
3.7 高职院校招收毕业生应该区别对待 外贸英语、文秘等文科专业对操作能力要求一般,可直接招募普高毕业生。但是工科专业对操作技能要求较严格,不建议直接招收普高毕业生,可要求普高毕业生报考前先学习同类专业的中职课程再报考。
3.8 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现阶段,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可面向高职大专毕业生招收二年制本科生,同时也可面向中职毕业生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推行两种学制和衔接模式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教训,确保本科的主流学制延续下去。
4 深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内涵建设
4.1 培养目标的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衔接,职业教育中中职与高职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自然有区别,因此,目标明确是首要前提,以免所设定的目标脱离实际影响中高职之间的衔接。
4.2 专业设置的衔接 现阶段,中高职院校已有各自统一的专业目录,但彼此在设计专业目录时往往忽略了中高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中高职院校对此也没有系统的认知,导致专业衔接相互脱节。而且,中职院校目前的专业设计比较盲目,只考虑岗位需求,而鲜少从整体上做出具有前瞻性的专业策略。中高职院校必须从大局着手,对专业设计统筹安排,以确保专业衔接良好。
4.3 课程与课程标准的衔接 加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就要实现课程目标衔接体系的合理排序,即指为实现课程衔接的整体优化来设计整套课程体系的排序。这种排序是基于知识与技能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由于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鉴于此,在专业课程衔接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二者的关联性。中高职院校在确定基本的专业课程框架后应注意调节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决定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和行进路线。只有这样,才能既使教学以合乎知识和技能内在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4.4 师资的衔接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重点对各系部教师企业轮训、暑期培训、兼职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将以“五个能力”为携领,打造出具有教学力、科研力、实践力、社会服务力和职业教育国际化能力的由名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骨干教师、普通教师、新近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的堤坝式教学团队,促进中高职教师结构的衔接。
5 丰富中、高职衔接教育衔接的方式
方式的衔接主要是指全日制学历教育衔接与非学历或非全日制教育的衔接。除了中高职独立结构与一体化结构的衔接之外,还可以广泛采用合作办学模式,发挥集团化的优势。此外,通过函授、成人教育等方式,也可实现广义上的中高职衔接。通过鼓励学生报考非全日制的职业院校,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业,也可达到衔接的目的。
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视阈 中高职教育 课程衔接
引言
中、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同源教育,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是中职的递进层次。如果没有中职作基础,高职将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没有高职的延续,中职将失去发展的动力,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断头教育”。因此,只有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才能贯通人才培养的通道,使职业教育由终结教育走向终身教育,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从而在拉动中职发展的同时推动高职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政策导向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些初见成效的衔接模式。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初步阶段,且更多地局限在衔接制度的研究与设计层面,而对于以课程衔接为核心的内涵衔接的研究还只是初步探索、浅尝辄止,更未能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中高职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
因此,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应是当前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核心和关键。
1.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现行招生政策,目前我国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高职单招对口招收中专、技校、职高三类中职学校的毕业生(统称“三校生”);二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简称普高生)。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和调整,高职生源中三校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本是一件好事――不仅能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职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技能人才。但事实是,这两种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普高生虽然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较强,但其专业基础和技能较低;三校生虽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强,但其学习理解能力和自主性较差。针对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源,应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两种不同生源大多采用混合培养方式,其结果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的脱节和重复。一方面,一些专业课三校生认为重复教学的内容而普高生却需要很多时间消化。另一方面,一些文化基础课普高生认为只是正常的学习而三校生却普遍感到学习困难。
2.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措施
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制定招生考试制度、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安排等时,没有或少有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从而造成两类学生都无法顺利实现中高职课程教学的无缝对接。因此,高职教育有必要针对两类生源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对接,进而更有效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2.1职业教育关口前移,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并重的入学考试。
首先,国家和地方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初中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职业院校向普通中学开放实训基地,使整个职业教育关口前移。同时,改革高职教育入学考试制度,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并重的评价方式:三校生参加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普高生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对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实行免试升学和加分照顾相结合的政策。
2.2重新规划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最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的高级技能人才。因此,通过中高职衔接,应以衔接后的长学制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总体年限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然后依据所确定的人才培B目标对课程体系从中职到高职重新统筹设计,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达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目的。
2.3按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逻辑编排课程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编排,应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逻辑为依据。遵循“中职重技能打基础,高职重技术为提升”的原则,中职阶段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打好文化基础;高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及创新能力,发挥引领作用。每个阶段均应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安排相应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由此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由通识课模块、专业模块、专业综合技能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组成的统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中职和高职的不同培养目标,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分别选取其中某些模块进行课程组合,以此确定中高职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这样,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同时照顾不继续升入高职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要,确保其所受的教育具有相对完整性。
2.4实施分类培养和弹性教学
针对三校生和普高生两类不同的生源,高职院校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单独编班,实施分类培养和分开教学。同时,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让不同生源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按学分制的规定自主灵活选修相关课程和学习内容。
2.5优化中职教育学制
建议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由原来的“2+1”(1年顶岗实习)调整为“2.5+0.5”(半年顶岗实习),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以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3.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几点建议
3.1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应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高度,整体设计研究思路,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定位、区别和联系;明确中职教育是基础,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二是应用性原则。要借鉴和应用国内外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三是倒推性原则。要进行广泛的企业行业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以此倒推学校所需的教学内容,并按初、中、高级梯次递进构建课程教学标准。四是协同性原则。必须有企业、行业的相关人员参与,严格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由中、高职两个层级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五是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项目研究必须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在这种理论和实践循环交互的过程中,检验研究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职业岗位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3.2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适应性与针对性的关系。适应性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性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职业岗位的技术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相对应。二是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既要保持现有课程和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及学习能力来选择不同的模块。
3.3要严把人才培养方案审批关
目前的中高职衔接项目审批,往往侧重专业必要性与办学能力的审批,人才培养方案虽然也是审批材料之一,但通常没有把它作为否决性指标。中高职衔接的推进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才培养方案所决定的。因此,应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中高职衔接项目审批的否决性指标,以促使课程任务在中高职之间获得合理分配。
3.4职业教育应归口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属多头管理,各类职业学校归口不同,中、高职管理部门也不同,例如,在省级层面,中职学校由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管理,而高职院校由高教处管理,还有一些学校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使中高职衔接的两大主体各自为政,在中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安排等关键要素方面缺少沟通,不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都仅根据对职业教育性质的理解各自规划课程教学,而没有考虑中职与高职的递进关系和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呈现“百家争鸣”的混乱局面,致使中、高职的专业和课程都无法实现顺利对接,影响了中高职的衔接。因此,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筹部署职业教育的各类问题。
4.结语
我国的中高职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但由于职业教育体制的多头管理,中高职衔接的两大主体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培养方案各自为政,加之生源素质结构差异明显,中高职课程衔接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如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和技能训练课“倒挂”等弊端。因此,高职教育有必要针对三校生和普高生两类不同的主要生源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差异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以期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对接,进而更有效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Q定[Z].国发〔2014〕19号.
[2]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发〔2014〕35号.
[3]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分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的通知[Z].闽教考〔2014〕10号.
[6]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Z].闽教高〔2014〕36号.
[7]苏华,魏力.终身教育视阈下中高职衔接论纲[J].职教通讯,2013(15):72-73.
[8]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9]高清林.基于终身教育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54-156.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衔接 建议
兵团实行的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发挥着“建设大军、铜墙铁壁、中流砥柱”的作用,职业教育对兵团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在国家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2007年,经兵团教育局批准并协调,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三所高校开始实践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几年来,兵团在公安大类、制造大类、土建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轻纺食品大类、教育大类、资源开发大类、水利大类等8个大类的12个专业实践了中高职教育衔接,受益学生1621人。其中,其他两所高校分别在教育大类和公安大类的两个专业实施了衔接实践,而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6个大类的10个专业中实施了衔接实践;三所院校衔接受益学生毕业率平均为80.85%,而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受益学生毕业率达到96.92%,较全兵团平均值高出1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三所院校中,由于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体制属于四块牌子一套班子,即高职学院、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技师培训学院等四块牌子统一由学院党委和校务委员会管理,所以,在实践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时,不存在任何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管理顺畅,也便于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案设计,所以,衔接实践的效果较好。尽管几年来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亟待协调和改进的问题,如兵团至今还没有出台关于职业院校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指导文件,中职学校也因经济利益、管理权属等因素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等。国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首先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这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三步走的第一步。正如鲁昕副部长指出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千头万绪。我们必须要突出重点,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推进中高职衔接,就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口。”
为了发挥兵团的体制机制优势,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构架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1.提高衔接认识,做到统筹规划
兵团职业院校的发展并不均衡,专业办学也各有所长,对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因此,兵团相关部门应利用好兵团特殊的体制机制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潜在优势,出台中高职教育衔接指导文件,提高兵团企业和职教界对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根据各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统筹规划,明确牵头院校、合作院校、各校试点衔接的专业以及利益归属等,稳步推进衔接工作,以此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兵团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调整管理归口,实现体制衔接
从全国的情况看,随着教育部职能部门职责的调整,部分省市教育部门的职能也相应做了调整,把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统一归口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处管理,如新疆、湖北、兵团等。也有一些省市高职教育的管理归口在高教处,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管理归口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处,如北京市、上海市、江西、广西、江苏、湖南、青海、吉林等。中高职教育的管理归口并不统一,也就是说中职学校(含中专、技校、职高)主管部门分别为教育系统(职成处)和劳动系统,而高职院校又归口在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这样势必导致职业教育管理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现象。这样的管理制度下中高职教育人为的互相分离,沟通不畅,很难适应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发展需求,更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尽管兵团在2013年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归口到职成处,但一方面,归口时间较晚,管理人员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中职教育还是由劳动和教育系统分管,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不畅的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制约着衔接工作的开展。为了发挥兵团体制机制的优势,兵团应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将所有类别的中、高职教育归口于同一部门,以利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形成有序发展局面,并加大管理力度,实现中高职教育的“一条龙”统筹管理体制, 以“ 一脉相通”的思维方式、管理思想及教育观念为衔接基础, 确保中高职院校的来往与沟通, 进而推进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招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衔接。
3.统筹规划专业,优化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兵团职业教育应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衔接专业。由兵团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中高职学校依靠企业和行业,依据兵团经济结构调整和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研究制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业,只有中高职专业很好地衔接了,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和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4.改革招生制度,扩大衔接受众
4.1招生考试的改革
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首先,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比例。其次,政策上应给高职更大的自,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再次,应实行宽口径衔接,整建制编班制。为了解决衔接过程中高中生和中职生混合编班给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困难,也为了满足相近专业学生的升学诉求,可采取宽口径衔接,整建制编班衔接制度。即完成了中职段的学习后, 与高职专业相近的中职毕业生可参加高职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经考试合格整建制编班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毕业后发给大专毕业文凭。
4.2招生计划的改革
目前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对五年一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教育衔接招生,划定了一定的招生限制比例,兵团学校在执行中也有不成文的规定。尽管各地的限定比例不同,运行中也有所突破,但这一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因此,兵团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据市场调节,放宽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计划比例,扩大衔接受众群体。
4.3衔接生源的扩大
要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途径。其一,据统计,兵团每年的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均为2万余人,基本上是一比一的比例。要满足中职毕业生的学历提升诉求,构建中高职学历立交桥,中职毕业生理应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来源;其二,在高职和中职的专业目录未能完全对应的情况下,高职教育专业应面向中职对口或相近专业招生,即允许按专业大类招生,以此扩大衔接受益面;其三,满足终身教育需求,使得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衔接,这不仅意味着高职对口招生的可能性增大,也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应拓宽衔接学校和专业,即衔接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是办学条件优秀的院校,衔接的专业可以是大类相近的专业,通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单考单招或自主招生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也可采取成人高考和主考院校助学常日制自考班的衔接形式。由此,可以使更多的中高职院校参与衔接工作,使更多的中职学生、社会人士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4.4政策机制保障
目前,在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时的限制太多,不利于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由于兵团省级以上的重点(国家示范校)中专学校并不多,如果中职衔接主体限制在这些学校,势必限制了大部分专业和大部分学生的衔接要求,影响了职业教育学历提升对兵团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的作用。因此,应取消对中职衔接主体的限制,政策上做到按兵团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统一规划急需衔接的专业,并在政策上加大对一产、三产类专业衔接,尤其是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对相关专业的学生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提升兵团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要从政府层面上做好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社会监督的渠道,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并出台相应的处罚措施,对那些阻碍和不执行政策的违纪人员,要严厉执法,加重处罚。
同时,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经验和做法,在国家层面进行立法,或在兵团层面出台相关保障政策,将中高职教育衔接以立法或规定形式予以保障,解决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问题,现代职教教育体系的建设也就有了中轴,兵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5.发挥兵团优势,扩大衔接模式
兵团特殊的体制机制,使得兵团具有组织化程度高、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兵团职业教育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发挥主管部门的政府主导作用,在兵团职业院校中形成以比较成熟的五年一贯制衔接制度为主体,多种衔接并存的格局。
5.1双主体五年一贯制
由于兵团高职院校的资源相对匮乏,符合现行政策,参与衔接的高职院校必须是国家示范院校或省级以上重点高校条件的高职院校也仅有一所,而且服务于兵团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又相对繁杂,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也相对有限。因此,仅靠一所高职院校完成兵团职业教育的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可以根据兵团的实际,在积极推行高职院校一个办学主体的五年一贯制衔接的同时,可以实行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双主体五年一贯制衔接。即在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中职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三年的中职段学习后,然后通过一定的录取方式整建制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实行中高职学段一体化设计,由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这种学制衔接实行中,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是采用一体化设计,所以,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有利于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扩大中、高职生源,充分调动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兵团相形见拙的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同时也奠定了向更高层次衔接的基础。
5.2三五套办制
为了克服“3+3”、“3+2”或“2+3”分段制衔接制度存在的弊端,兵团职业院校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非常利于实行“三五套办制”。办学主体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体化设计,并在兵团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执行。只是中高职院校要在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处理好从中职分流到高职的这部分学生给各办学主体带来的利益关系。
5.3全日制自考助学制
“全日制自考助学制”主要针对兵团农机企业人员。即针对农牧团场农机职工和农机企业工人中,具有机械类专业中专学力的人员,按照国家自考要求,依据团场和企业的季节性工作特点完成专业自学计划,冬季农闲时,由高职学院全天实施专业自考助学。由此解决了社会专业人员和大龄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问题,就此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改善民生、体现公平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6.实行学分互认,实现全面衔接
随着兵团职教集团的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急需在兵团区域内推行学分制教育模式。由主管部门牵头,中高职学校及其企业、教育管理与研究部门共同参与, 按照教育部新颁专业目录、教学标准要求,开发符合兵团区域产业发展的教学弹性模块, 确定相应的考试标准和学分标准, 制定衔接性教育计划, 由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后颁布实施。由此形成不同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 以便不同背景的学生按培养目标的学分要求选择适宜的课程学分, 降低学习负担,实现学习内容和学历层次的顺利过渡和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坐上真正意义上的“直通车”,多快好省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 还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为兵团经济服务的整体水平。
7.教育科研立项,引领职教发展
教育科研对兵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对职业教育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科研可促使教育决策科学化,可给职业教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被实践证明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国家实施经济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发展体系,兵团实施产业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大转变,建设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兵团党委提出的“两个率先、两个力争” 建设目标,兵团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此,兵团教育主管部门应启动兵团级的职业教育科研立项工作,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职业教育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发展对兵团和谐社会构建、课程改革、教师素质提高等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指导作用、先行作用和促进作用,提高兵团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为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课题项目:本文是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12YB03)”及兵团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项目“基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建设的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http:///,2011-09-20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M].2008-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鲁昕.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http://.cn/,2013-01-31
作者简介:
武建设(1957-),男,汉族。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姜黎(1978-),女,汉族。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对策
当前已经形成的职业教育体系,其内部主要采取的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这两种形式。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必然对人们的文化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中职毕业生就需要进行继续深造,由岗位一线人员变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是学生、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三方共赢”的新的职教模式,实行中高职衔接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一、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1)一贯制模式即由中等职业学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在课程、管理等方面实行统筹安排、整体设计,在学校连续学习五年,毕业时可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或多个中职学校与一个高职院校共同形成的衔接模式,具体有“2+3”和“3+2”两种形式。
(2)对口升学模式即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依据各自的学制年限分别开展教学,部分中职毕业生在完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业后,经过招生考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高等学校专科文凭。
(3)直通制模式即是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前三年依据中职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然后依据学生参加技能高考的情况,选拔优秀学生升入专科,继续学习两年,若考试合格即颁发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4)自主招生模式即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若通过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即可直接被院校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
对比分析以上四种模式,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衔接工作还处于摸索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察方式等方面可谓百花争鸣,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循,且各种模式均有优缺点,难以说哪种模式的优劣。
二、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各类高级技术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仍有某些高等职业学校错误地认为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了提供给考不上普通高等学校的高中毕业生以学习的机会,那么在办学目标和培养目的上,高等职业教育就中职教育或与职高发生了错位,根本无法衔接。
(2)专业设置无法精准对接。我国由于教育历史等原因,高职专业数量较少,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衔接性较差。中职教育不仅专业数量多而且专业分类细,相比较而言高职的专业更少,且专业口径也相对宽泛,其中高职宽口径的专业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中高职专业设置不对应已经严重阻碍了中高职的衔接。
(3)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根据湖南省的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重复率达到了30%以上。由此可见这些学校还未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中、高职衔接仅仅是表面上的还不够深入,在不同层面上还未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大多数中高职学校内部缺少一定的沟通,这就造成了重复的课程内容。比如工科学校钳工实训,中职和高职院校都在做锤子,这就存在着重复的训练现象。
(4)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由于当前中高职教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要求不同,而高职院校普遍还沿用着过去的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招生考试题中文化课的比例高、难度大,相反专业技能占的比例小,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报考的积极性。
三、中高职衔接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探索培养制度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改革,主要表现在灵活、开放、畅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创建适于职业教育人才发展的立交桥,其中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横向连接,以及职业教育内部的纵向衔接。未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应该是内涵衔接模式,更重视一体化设计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
(二) 课程设置兼顾专业性、教育性,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
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较大问题是课程衔接的不到位,中高职之间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连接,但还没有完全实现衔接。因此,施行中高职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组建课程体系,使各专业的课程一致化标准化,按要求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段实施,充分发挥中高职的办学优势,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技能训练,要体现延续与承接的关系,中职阶段偏重基本操作规范和方法等的培养以及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高职阶段则注重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体现出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综合性。
(三)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衔接依据
中职阶段完成初级培训要求即可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完成中级培训就可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在中职读书期间参加并获得了职业技能比赛二等奖以上的学生也可视为获得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课程以这种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相互之间即可实现衔接。同时加强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合作,使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内容得以契合,将“双证制度”作为人才评价的基本标准。
(四)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选拔和成长机制
中职升入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仅仅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而是要依据中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中职升入高职的考试要以淘汰形式为主,现在的高职入学考试依然是根据通识教育来进行选拔,这种方式不能对学生的技能做出充分的评价,相反高职的兴起与发展成了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推动了中职升入高职, 另一方面又削弱了中职的特点。淘汰这一模式主要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考察,考核合格学生才有机会升入高职继续学习。
湖北省对口单招的考试方式是“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综合理论+技能操作”,单招的专业技能考试也已经开始将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对于专业技能的考核应该将比赛成绩、实操考试、资格认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综上所述,只有在针对中高职间衔接问题上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探究科学的解决方式,才能使得职业教育系统充分体现其功能,从而完成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宗保.高职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职共同发展[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12
篇7
[关键词]高职引领系统衔接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杨理连(1975-),男,山东即墨人,天津职业大学高教所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天津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ZD015,课题主持人:杨理连)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0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提出,“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教育应定位在高端,发挥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树立系统的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发挥行业、集团办学的主力作用,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的内涵标准分析
推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其中基于高职引领视角下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的内涵标准是什么,如何界定其基本的要素构成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的内涵标准分析应从探索专业口径的衔接、加强课程的有效衔接、密切教学组织的衔接、尝试多元化的招考途径等方面入手分析,以求从中得出具体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标准。
1.探索专业口径的衔接。中高职院校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动态,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注重中高职教育在知识和技能、职业素质、专业课程标准、学训条件、岗位转移能力培养等领域的系统衔接,形成适应当地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应重点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则应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上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但在具体专业口径系统衔接的考量上,还有完善的空间,也存在着相近专业的口径衔接相脱节的现象。为此,高职教育应以国家示范校建设成果向中职校进行辐射,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与中职校积极协作,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实际,聘请行业企业各类技术技能型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专业面向的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衔接,提高中高职专业口径衔接的相容性、系统性和递进性。
2.加强课程的有效衔接。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高职教育要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性来构建中高职课程的系统衔接。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要将中职教育的一般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目标与高职教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相整合,在基于中高职系统培养目标下,课程设置由浅入深系统设计;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制定系统衔接的统一课程标准,避免相近课程的内容重复,又要体现内容系统和递进,促进课程衔接的有效性、连续性、整合性。
课程体系衔接以职业资格认证的延续晋升作为课程衔接的引导,以适应满足产业链上不同层级岗位的需求作为检验标准:职业资格认证应深化中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实施“双(多)证书”制度的系统衔接,推进中高职“双证书”一体化教学,确保90%以上的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同一大类专业,中高职协同制定出能充分反映行业不同层级需求的能力考核内容及相关课程,分别在中高职教育阶段加以实施与考核。
公共基础类课程应着力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基本理论素养,并为职业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应针对中高职教育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注意不同层次知识技能点的有机融合: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理论和职业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以及高技能开发与能力的应用。
专业核心类课程是实现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应保证其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实现,促进职业能力提升。应以培养不同层次技能为主线,统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结合,注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果。
专业拓展类课程则应重点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职业人的成长发展需求为依据来推进建设。强化职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升,强化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体情况如图1所示。
3.招考制度的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应明确办学定位,发挥教育、劳动以及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职能,以有效的课程衔接、统筹的教育机制、合理的师资结构作为保障条件,努力联合中职院校建立一体化、连贯化的统筹中高职招生考试统筹机制,切实打通中高职前后衔接、向上延伸的发展路径,让更多中职生在不断拓展的职业教育轨道上学习和提升。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高职院校应采用多元化的招考途径与中职教育进行衔接。从招收中职教育毕业生的招考制度入手,采用“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以技能考核作为主要内容,注重专业知识技能考试的实用性、连续性。通过五年一贯制、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三·二分段”、面向中职生自主招生、面向“三校生”的春季高考、秋季普通高考等多种方式为中职生提供继续求学深造的途径,同时尝试通过各种级别的技能大赛、各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对于在赛场上、实践岗位上取得佳绩、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研究制定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办法(如图2所示)。
图2中高职招考途径
4.中高职教学组织的相关配套。中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交流与沟通,联合举行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以“3+2”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听课评课。根据高职入学要求,安排中职生专门的培训,培养职业素养以及相关高职教育的标准要求,减少中高职过渡过程中的阻力与问题。同时,应科学分析中高职生基础能力的差异,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设计不同需求的活动,并鼓励教师积极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二、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的问题分析
中高职教育在系统衔接方面已有多年的探索,但是不论是衔接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进一步优化。
1.目前学校的生源还主要来自普通高中而非中职学校,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的比例较小。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对接的途径之一主要通过对口招生考试,招收部分“职高、中职、技校”等三校生,但对于庞大的中职学生群体,机会是微乎其微的。
2.五年制和高职单招模式依然存在着专业和课程衔接上的脱节。对比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高职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设置口径宽窄不一,专业接口上容易产生脱节。即使是5年制(3+2)的专业,也因缺少实质性的专业建设与合作机制,容易产生疏离和衔接错位。课程衔接上,也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材选用上的重复、脱节等现象。
3.中高职衔接环节不完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生源对口衔接不畅,目前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高中毕业生(3阶段)。事实上,现有的几种衔接模式均未考虑第四层的过渡和补修功能,造成第四层次的缺乏。从理论上讲,现行衔接方式中,完全没有职业技术基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不具备高中毕业文化水平的中职生必须经过补习和过渡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但3阶段的学生未经过4阶段的补充教育直接接受5B高职阶段教育,造成高职生源素质的“先天不足”(如10页表所示)。
三、高职引领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要素分析
“中高职协调发展”在内涵外延的界定上与“中高职衔接”是有所不同的,它更多侧重于中高职科学发展的体系性和整体性,其中“中高职衔接”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包含着横向与产业企业人才规格标准的对接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协调对接等内涵要素。
纵向上,中高职衔接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应拓宽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通过中职升高职、高职入本科、应用本科转专业硕士等多种途径,拓宽职业教育学生进入高一级院校继续学习的渠道:(1)普通初、高中尝试开设职业课程。在普通初、高中阶段,适当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及少量专业基础课,开展职业教育的介绍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增加学生对于升学途径的可选项,使想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前自主选择专业,组建职业班,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学生考学升学时“选择有目标、升学有基础”。(2)尝试高职预科教育。面向中等职教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由高等职业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高职预科的设想。可以避免中职教育步入应试教育的歧途,又可以使高职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方式等几方面,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具体分解,避免理论课与专业课及技能训练的重复。(3)尝试高层次高职教育。为满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继续教育的需要,国家应尽快理清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基本特征、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制定明确的认证标准和考核体系,尝试四年制乃至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领军人物,以适应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横向上,中高职人才培养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以及类型人才需求现实,与其主动对接与延伸,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实现系统衔接,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顶岗实习,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1)统筹中高职相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注重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内涵、教学条件、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等各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行业需求、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2)统筹中高职的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扩大目前中职教育相关专业“双证书”的种类,使其考核的内容、种类与高职阶段相对应衔接,逐步实现证书的衔接管理和“可晋级”操作;在重要产业领域,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开展国内外资格证书“双认证”培训。(3)统筹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将高职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等教育系列,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向高职教师标准靠拢、看齐。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以高职教师标准引进人才,提升中职教师整体水平,使具有“双师”“双教”能力的教师担任中职教学工作,实行中高职教师定期轮岗制,使其熟悉中高职教育环节的内在联系和标准要求,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中高职的统筹。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要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中高职与体系内的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等层次体系,其中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针对中职与高职相近专业的口径宽窄不一容易造成衔接脱节的问题,应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口径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方式实现宽口径衔接,避免其专业设置的重复。(2)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课程的衔接要实现课程标准的有效衔接和实训教材的紧密对接。
四、结语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对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推进以中高职衔接、普职教沟通为主要内涵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应按照国家教育规划要求,给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提高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对不同人才需求的吻合度和对接度。同时应发挥教育、劳动以及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职能,建立统筹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完善提升初、中、高职前后衔接、向上延伸、横向发展的体系建设,构建中职和高职融通、高职和本科衔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提供从中职、高职、技术应用本科到专业硕士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让更多中高职学生在不断拓展的职业教育轨道上不断学习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子云,蒋国平.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建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1(16).
[2]朱雪梅.中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6).
[3]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4]杨经元.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J].社会主义论坛,2011(5).
篇8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 衔接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一、广东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职业化教育在全世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广东的职业教育也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类是独立结构类型,另一类是一体化结构类型。独立结构类型是指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这是比较普通的教育模式。此类型的中职与高职分多种学制,一般是二到四年。所谓一体化结构,是指中职与高职设计成的一整套学习体制。这一类型中,广东主要有以下几种学制:(1)四年一体制: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历文凭学习三年。这个很少,目前只有少数院校在试点;(2)五年一体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接受完3年或2年中等职业教育再接受2年或3年高职教育,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3)六年一体制:中职3年,高职3年。
二、广东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展开的,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为将来的生产线上打好坚实的基础,对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着更高的目标。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范围更广,既要培养高新的技能人才,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会导致学生升学时的不适应,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衔接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
(二)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爆发的时代里,中高职教育日前还未能做到专业课程与时代接轨。从课本的出版日期就可略见一斑。传统行业还能找到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上也能追赶时代的进步。但高新行业却只能对上一代机型研究得比较深入,不能对现有的科技作教育。中职教育尚可以学习一线工作的知识,但到了高职教育就停步不前了,专业课程会有很大的落后,一来是课本知识的落后,二来是教学人员知识的落后。还有中高职教育课程的重复率高也是一项重要的问题。
(三)招生的衔接问题。
招生制度的不合理,表现在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对中职学生有名额的限制,其一是他们为保证自身的教学管理方便;其二是学校招收全日制的高中生更符合学校指标要求,全日制高中生的比例高对学校评估或其它方面更有优势。目前情况下,对于技能型人才进入高职学习是一种阻碍,因为技能型人才对学习的掌握能力稍差,遇上高考这种模式的考试是站在不利的位置。
(四)学制的衔接问题。
中职教育有的两年,有的三年,对学生的定位不一样,不能统一升学,这样对他们取得高一级的文凭不太一样。中专学校对他们的管理也不尽相同,没有统一化的管理使得他们唯有靠自觉参加自学考试或高考进入高职教育。
(五)技能训练课的衔接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技能训练薄弱的情况,例如师资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低;设备配套差,机器不能跟上时代;训练方法和训练管理不足;学生多,个人练习时间少等一连串的问题。中职教育转到高职教育反而不能得到技能的提升,还有可能由于时间的推移导致以前学习技能处于落后的地位。
三、广东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应对措施
(一)分类培养和弹性教学,培养不同素质的学生。
所谓世间万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学生也一样,在学习的环境中,有着自己的喜欢的,也有着自己不乐意的课程或科目。勉强只能使学生产生抵制的情绪,对学习是极为不利的,会导致反效果。
(二)打破常规模式,合理安排课程,培养专职人才。
对于学生,我们不能分为三六九等,但是我们更愿意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技能进行学习,这就是我们的学分制度,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真正学习。基础课程不是我们的职业教育的强项,所以我们得把精力注入技能培养的课程以达到我们的教育效果。
(三)改革考试模式和招生办法,实施技能竞赛招特长生。
改革考试模式,试卷应该偏向于技能型的题目。多分配指标到特长生身上,特长生未来很可能成为社会的精英,对学校教育的学生学习也都是一种利好。
(四)依据就业岗位设置专业。
社会上存在一种现象,有好的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有好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此类情况是不是单位(企业)的问题,也不是学生的问题,就是不合适。所以现在定做成为这种现象的解决办法。
(五)精简教材,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人人都希望成为全才,但最后大部分都只是庸才,平平淡淡的过着生活。所以不要希望太高,站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企业要的只是一个岗位上能干活的人,不要想多了。你的专业才是决定你未来的前途。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无非就是两种教育之间桥梁的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打破各种层次、类型教育之间的屏障,在他们之间建设好一座现代化的“立交桥”,使我省教育体系能够成为一个有规律、有层次、有规模的系统。
资助项目:高职教育材料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GZZD2011016,下达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本文在概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对接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视角,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wWW.133229.coM“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文化基础教学,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篇10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贯通拥有深厚牢固的理论基础。中高职衔接首先是终身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它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准备性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着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断发展完善。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衔接;理论基础;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3.035
*基金项目:2013年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统筹中高职相衔接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3144)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2-25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在这样一个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特点的体系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1 中高职衔接是终身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
终身教育思想(Lifelong Education)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它以法国1971年《职业继续教育法》、《技术教育方向法》为基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许多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采纳,成为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终身教育的影响下,职业教育也顺应时代要求,横向上,它打破了各类教育相分离的状态,沟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纵向上,贯通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培训,衔接了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走入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领域更体现出非凡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发展趋势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支持,使得行业企业保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还能为个人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和职场晋升能力。特别是“智能化”和“信息化”成为了这一时代三大产业最显著的特征之时,终身化的职业教育是应对挑战、创造机遇的手段之一。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部分,只有两者相互联系和衔接才能架起终身化的职业教育这座桥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方位的衔接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桥墩。只有中职和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等各方面取得了实质上的衔接,中职生和高职生才能更便利的继续升学深造,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职业生涯上有更好地发展。
2 中高职衔接遵循了学生学习准备性原则,符合认知规律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多样的,是有层次性的,总是由简单的低级学习向复杂的高级学习发展,构成了一个依次递进的层次与水平。这一认知规律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符合学生职业知识技能学习的科学规律。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必需的学习准备, 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续和提升。中职学校的学生经过学习所奠定的知识与技能基础有利于其在高职教育阶段适度提升,实现知识迁移,中职到高职的衔接是顺势而为、自然合理。否则,高职教育的基础不牢,中职教育也成了“断头”教育,缺乏吸引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有长远发展。
学习准备性原则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具有适合性,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保证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和合理”。对于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生源主体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来自于中职学校的生源,两者对于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准备各有优势和劣势。来自中职学校的生源,在技能准备上已有一定基础,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为他们进入高职后掌握更复杂的职业技能打下了重要基础,但他们文化知识和理论相对薄弱,影响着他们更高层次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和发展。普通高中的生源相反,他们文化理论知识相对扎实,但由于并没有接触技能训练,在动手操作上会有一定的适应难度。我国目前除了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补充高中生进入高职学习前的职业技能准备外,中高职衔接就是为了中职和高职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上有更良好的沟通,使得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时间和经历消耗更加“经济合理”,“投入产出比”更高。
3 教育的经济效益追求是中高职衔接的经济学依据
在教育学领域,教育的效益是一种对个人知识技能、人口素质、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若究其经济效益,从教育投资来源和所获收益之间的关系来看,可分为个人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个人经济效益可归为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的直接效益,个人进行教育投资后,通过受教育,知识、技能及各方面能力的得以提高,获得了就业择业的资本及劳动力市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并从社会总产品中取得不同的个人劳动报酬。社会经济效益被经济学家归为一种间接效益,如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提出了“无形收入”。国家和社会投入教育资源后,培养大批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对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带来收益。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不论是个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经济效益在职业教育领域都体现得非常明显。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大批人才将直接参与社会生产,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程度,劳动技能熟练程度,以及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经济增长的效率。
然而,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中、高职教育学科门类设置不统一,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材选用重复雷同,不能体现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科学层次和有效衔接;各个院校师资、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投入大,但优势特点不突出。对于教育的供应方,这无疑会造成教育投入的巨大浪费,降低了教育资源利用率。从教育接受方考虑,高职的生源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不能满足中职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求,教育层次的偏低,现有知识技能得不到更新和提高,必然会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在未来高新技术岗位的胜任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其次,专业设置不合理与课程设置的重复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金钱,还很可能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加强两个教育层次的密切联系,合理资源配置,融通教学安排,使得教育供应方和接受方都能达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4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推动力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认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我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发展,把二者统一起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方面,劳动者的文化水平、科技知识和精神面貌等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体系直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结构调整、技术革新、人才结构的新要求必然会推动职业教育进行新一轮的探索和改革。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人力资源、能源等各种成本不断上升,迫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不断扩大,这对我国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世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日本的短期大学为人才提供和技术服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才支撑还不足以应对快速发展升级的市场,以中职为重心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单一技能要求、低层次岗位目标的初中级技术或技能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对人才规格提升的要求。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引导人才培养的需求与目标,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反映更为灵敏。在经济学中,可以用配第—克拉克定理对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规律进行解释,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三次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表1所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2年的10.1%,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23.9%显著上升到2012年的44.6%,体现了改革开放给产业调整带来的影响和成效。
再看就业结构,同样出现了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如表2,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2年的33.6%,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从17.3%和12.2%升至30.3%和36.1%,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然而应该看到,作为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并不十分协调,对于仅占GDP10.1%的第一产业吸纳了高达33.6%的就业人口,与第二、三产业不相上下。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进程与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我国目前人口受教育程度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知识、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平衡,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一要求推动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重心必须适度上移,中高职教育必须衔接贯通起来,使中初级熟练劳动者培养成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高技术产业的不断涌现和迅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参考文献
1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