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范文

时间:2023-04-09 09:0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资源

篇1

论文摘要:近年来,开放教育资源以其独特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文章首先对教育资源和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与类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总结各自的特点,得出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优势。

1 教育资源及其类型

《辞海》中资源的定义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1《中国资源百科全书》的定义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解释为:“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目前比较统一定义是:所谓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类需要、并可以为人类开发利用,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教育资源最早产生于教育经济学领域。“教育资源”一词在国内首先由韩宗礼于1982在《试论教育资源的效率》一文中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社会为进行各种教育所提供的财力、人力、物力条件”3。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及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中,对教育资源的界定基本都是以此作为基础的。

划分教育资源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多样的分类。根据CELTS-31的规定,教育资源可以分为9类:a媒体素材b题库c试卷素材d课件与网络课件e案例f文献资料g常见问题解答h资源目录索引i网络课程。

2 开放教育资源及其内容

“开放教育资源”一词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首次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提供的开放的教育资源,为非商业化目的的使用者讨论、使用和改编。

开放教育资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组织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的解释:开放教育资源是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它存在于公共领域或是已经获得知识产权许可——允许其他人免费使用或再利用4。维基百科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免费、开放提供的教育材料和资源,可以被任何人使用,可以在一定许可下修改、改进和重新分配。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修正性定义:免费、公开地提供给教师、学生和自学者的,可反复在教学、学习和研究中使用的数字化材料。

为进一步弄清楚开放教育资源的内涵,一般认为OER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内容:全部课程、课件、内容模型、学习对象、文献集和期刊。2、工具:支持学习内容开发、使用、再利用和传递的软件,包括内容搜索和组织的工具、内容和学习管理系统、内容开发工具以及在线学习社区。3、实施资源:促进材料公开发行的知识产权,为取得最佳实践以及将内容本地化的设计原则。

3 教育资源与开放教育资源的特征比较

3.1 教育资源的属性

(1) 稀缺性

人类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总是大于教育资源的供给量。无论哪一时期、哪一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教育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尤其对于优质教育资源,其稀缺性更为明显。

(2) 不均衡性

一般来说,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资源需求量更大,但明显发达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更多。而且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其教育资源总量也相差极大。

(3) 消耗性与可变性

教育资源的构成要素中有的具有消耗性,如物质的资源,因而教育资源必须不断进行更新和补充。教育资源又有可变性,如无形资源的思想和理念,都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4) 质量优劣不同

优质教育成果的取得,是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方面的资源集合而成的,教育参与者的能力和教学硬件条件都会影响到教育资源的优劣,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质量水平都不是统一的。

3.2 开放教育资源的特征

开放教育资源是整个教育资源系统的一部分,所以,教育资源的属性对于开放教育资源来说也是有一定适用性的。但开放教育资源本身又区别于教育资源,因此,它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1) 开放性

首先这种教育资源存在于公共领域;其次对于所有需要它的人,都是可获取的;再次大部分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再利用的。

(2) 广泛参与性

开放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可以是教育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它增多了资源的来源途径,促进了人们的积极参与。

(3) 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开放教育资源不同于传统课堂中使用的教育资源,它广泛存在于网络中,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而是学习者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资源,所以它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4) 依托技术

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材料,还需要发挥硬件系统对教学的支持。

4 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潜力

自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浪潮。

开放教育资源鼓励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参与,鼓励每个人都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利于弥补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平衡的,开放教育资源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帮助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获取较多的资源;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有利于将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时的传递到全球的每个角落;研究开放教育资源,加强对开放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使用,促进大家共同交流,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且其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这有利于完善自主学习服务体系,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的学习,有助于达到终身学习的目标;开放教育资源依托于共享平台,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这也使得对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更加的深入。

开放教育资源或称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连接的桥梁;学习者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真正处于一种自主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它将成为促进人们发展的强有力工具,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积极地作用;其推动知识的共享,促使教育体系走向不断的开放,对教育改革也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89.

[2] 石玉林.资源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一、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

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是我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区的需要,也是推进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的需要。更是建设全省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的需要。推进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对于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和谐西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街道(镇)的实际情况,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制订相关制度,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主动参与原则。辖区内的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要积极参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使社区教育受益面更加广泛。

(三)公共服务原则。要针对辖区单位和居民的公共需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通过公共资源和公共行动来支持和实施公共服务。

(四)互惠互利原则。街道(镇)和社区(村)要努力为辖区单位和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外部环境,争取辖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对积极把内部设施供社区共享的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形成“共建双赢”的局面。

(五)服务社区原则。坚持“立足社区,面向社区,服务社区”的方针,鼓励支持社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活动,对资源利用和开发工作成绩显著的社区给予支持和奖励。

(六)社区公益性原则。社区教育资源的开放要以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宗旨,追求社会效益,不以赢利为目的。

三、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基本类别

(一)社区场所资源

在遵守有关法律和法规的前提下,单位内部设施供社区共享,具体为:

1、辖区范围内的各办学机构中的教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

2、辖区范围内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各街道、社区(村)的文化站、科技馆(站)、社区培训学校等文化设施。

3、辖区范围内的体育馆、运动场、游泳场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

4、辖区范围内的会(礼)堂、多功能厅、老年活动中心等休闲娱乐设施。

5、其他可供教育用的场地、设施等资源。

(二)社区智力资源

1、机关和社区(村)干部是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倡导者。广大机关干部要率先投身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主导者行列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广泛参与,积极行动,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2、在职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工作者。广大在职教师要从师德实践的高度来正确看待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从大教育的观念出发,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服务社会,服务居民。

3、广大社区群众是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热心参与者。在职、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是社区教育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吸纳那些热心社区公益事业、有一定专长的居民或辖区单位员工参与到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当中,保证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工作顺利开展。

(三)社区信息资源

要运用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大量挖掘、充分利用社区内有价值的、可推广的各单位的专业信息、管理经验、居民需求、师资力量以及学习资料等信息资源,利用街道(镇)、社区(村)网上办公信息系统,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

(四)社区办学资源

充分挖掘辖区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广泛参与社区教育;集中辖区医院、卫生院,科研、科普部门和街道(镇)老年学校、妇女学校、人口学校、法制学校、市民学校等各种培训力量,形成多位一体的办学格局。

四、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时间

在各单位自愿的基础上,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在科学的组织、管理、指导下进行有序的资源共享工作。尤其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晨间、晚上的时间,进行资源的错时利用。

五、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一)组织保障机制

由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领导、实施和协调工作,具体由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评估。各街道(镇)也要成立辖区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利用、管理和协调具体工作。

(二)责任联动机制

以街道(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召集本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订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资源共享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考核评估指标,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评估。

(三)经济补偿机制

坚持无偿服务为主和有偿服务为辅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开展无偿服务,对易损和服务成本较大的共享资源,可通过政府购买、单位补贴、适当收费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要积极引导,发挥典型的导向作用,对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要引入部分市场运作机制,保证社区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六、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操作方法

(一)辖区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可供社区共享的教育资源的内容,经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等级,在各社区教学站明显位置悬挂“社区共享资源告示栏”,并同时在西湖社区教育网站上设立“社区资源共享告示栏”,向社会进行。同时,街道(镇)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应主动联系和动员辖区单位的教育资源对社区居民开放。

(二)辖区各单位和个人,可向所在社区(村)提出申请使用社区教育共享资源。申请方应根据自身需求和提供方的实际,免费或付费使用各类资源。资源共享单位配合所在社区教育专干共同对社区居民进行登记,发放《会员卡》,并记录使用情况。

(三)社区共享资源开放实行会员卡制度,参加活动的居民凭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学生证等)向所在社区(村)或街道(镇)进行登记。社区居民应在开放时间内凭《会员卡》参加有关活动,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则。因不遵守管理制度和活动规则,造成人身伤害的,由违规者负全责;造成财产损失的,照价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取消会员资格,追究法律责任。

篇3

【关键词】使用控制;XrML;证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98―04

引言

网络的发展使教育资源实现了数字化,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教育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让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比如,用户在网络上不仅浏览论文、课件、试题等教育资源,还能修改、复制和传播。这显然损害了资源作者的著作权利。目前已有的数字版权保护的策略就是通过访问控制,即通过识别与验证用户名、用户口令及检查用户账户的默认权限这三步来控制用户的入网访问。当交费网络的用户登录时,如果系统发现“资费”用尽,还应能对用户的操作进行限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MAC)、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等。这些技术多少的弥补了访问控制的一些缺点,但是还只是针对封闭的环境的版权保护,而且不能动态的授权,因此,不能解决教育资源被下载后动态跟踪赋予和修改权限的问题。

而文献[1]提出了使用控制模型以后为这个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后,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模型的实现,例如文献[2]针对媒体文件,提出使用引用监控器来实现,但只给出了简单的逻辑结构,并没有真正实现;文献[3]以中国知网支付模式为例,介绍了使用控制在这种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应用;文献[4] 提出了用有色Petri网来建立使用控制模型,但Petri网表示只限于授权因素。以上文献在各自的应用场景中提出了合理的方法,但是都不适合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的实现。

论文首先介绍了相关技术,接着提出了使用证书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最后介绍了证书方式的结构及执行过程。

一 相关研究

1 使用控制策略

使用控制策略是继访问控制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策略,它继承了传统的访问控制的所有方法。使用控制模型主要由主体、客体、权限3个基本元素及与其相关的授权A(Authorization)、义务B(oBligation)、条件C(Condition)组成,因此也称为UCONABC 模型,模型图如图1所示:

主体(Subjects)表示对客体(Objects)拥有某些使用权限的实体,用S表示。主体属性(Subject Attribute)用来表示主体的能力和特征,记为ATT(S)。常见的主体属性有:用户名、用户组、角色和安全级别等。

客体(Objects)是指按权限(Rights)的规定接受主体访问的被动实体,用O表示。客体属性(Object Attribute)存储客体的重要信息,包括客体的安全标签、所有关系、类别和访问控制列表ACL等,记为ATT(O)。

权限(Rights)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控制和执行的权利,包括了主体可以对客体进行的访问操作(如读、写、运行),用R表示。

授权(Authorization)是指允许主体使用客体必须满足的规则集,用A表示。

义务(Obligations)是指主体获得或执行对客体的访问权利前或过程中必须完成的操作,用B表示。

条件(Conditions)是指主体获得或行使对客体的访问权利前必须满足的系统或执行环境的强制约束条件,用C表示。

使用控制最重要的还引入了使用的连续性和属性的可变性的思想。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随时改变主体和客体的属性,从而实现动态的访问和管理资源。由授权A、义务B、条件C按照属性更新的时间,可以定义十六个使用控制方案,如表1所示。

有了这十六种执行方案,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定义和修改资源的属性和状态信息。

2 权利描述语言

权利描述语言是DRM(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普遍采用的权利描述机制。目前数字权利描述语言有MPEG-21 Rights Expression Language、OMA的ODRL(Open Digital Rights Language)、Creative Commons和METSR及ContentGuard 公司的XrML。这些数字权利描述语言具有其所属具体行业自身的特色,而XrML面向所有类型的数字资产,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本文采用的是XrML编写的证书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

二 面向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模型应用研究

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包括教育资源的创建、使用和跟踪过程,也即资源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权利使用的控制与管理。通过建立各种实体(教育资源的创作者、者、服务者和使用者等)间的许可集,以及可以行使这些许可的条件与义务。这些信息必须用标准化的、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描述和标记,最终以许可证的形式,从而可以进行相应的记录、识别、解析和解释。而这些许可集以及许可的条件与义务都可以用XrML来实现。

本文根据使用控制模型,参考微软的RMS证书结构,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

在本模型中,首先建立一个可信的环境,比如,有用户A要将一课件上传到教育资源网站,那么教师A跟资源网站间要建立可信的关系。用户A可以是单一用户,也可以是某个单位或组织。因此,将教育资源网站作为服务器方,用户A是客户端。如果有用户B要从该教育资源网站上下载论文,也要跟该网站服务器建立可信关系。因此,用户B也是客户端。由此可见,可信环境中包括服务器方和两个客户端方,如图2所示:

因此,证书分为用户帐号证书和机器证书两种。用户帐号证书又分为许可证和使用许可证。一台机器只有一个机器证书,但可以对应多个帐号,即同一帐号可以在有合法机器证书不同的客户端机器上登录;同一客户端计算机上可以允许多个合法用户帐号登录。

1 用户帐号证书

可信环境的服务器方给客户端用户分配权限帐户证书,使用户帐户与特定的计算机相关联。用户的权限帐户证书包含在客户端许可方证书和用户许可证的请求中。客户端方许可证书允许作者在脱机时资源。每个权限帐户证书都包含用户的公钥,用于加密与该用户相关的数据。

(1)许可证

指定可以使用的用户和要的资源信息,规定的详细内容包括:

①创建者的信息:如创建者帐号、创建者的个人信息(如工作单位、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等。

②要资源的信息:如该资源的名称、资源格式、所属种类(如课件、论文或其他)、创建时间、允许访问该资源的用户帐号或用户组、授予合法用户的使用权限(如只读、允许复制、允许修改、允许打印、使用次数等多种权限或权限组合)以及访问该资源的条件。

③证书信息:如证书的有效起止时间,证书是否允许更新、何时何种条件下更新等。

④用于解密资源的对称密钥,该密钥使用资源网站服务器的公钥进行了加密,这确保了只有该资源网站服务器才能解密这一内容并颁发用户使用许可证。许可证由该资源服务器的私钥签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因为许可证跟要的资源绑定并一起到资源网站上,因此,很好的解决了资源使用过程中权限管理的问题。而且,资源创建者可以随时修改此证书上的信息。

(2)使用许可证

使用许可证书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许可证,当用户访问资源网站,并想使用里面的资源时,就要首先向资源网站服务器发出申请,服务器对申请的帐号进行审核,如果合法,就发给用户使用许可证。使用许可证从许可证中获取要使用资源的和权限信息等,从而让用户明确自己有哪些使用权限,并根据权限使用资源。使用许可证书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临时的。如果使用许可证是永久的,用户帐号在以后的登录过程中不用再申请新的使用许可证,就可以直接按照规定权限使用资源,并且还会根据资源的更新信息,在使用前自动更新使用许可证;如果是临时的,则在用户帐号每次登录时都随时获取使用许可证,使用信息也会随着许可证的更新而更新。比如,如果许可证中指定资源的使用次数,那么在每使用一次之后,使用许可证的使用次数就会自动减一。

2 机器证书

机器证书就是计算机的身份证。资源网站的服务器为每个客户端计算机建立一个证书,并保存其信息,如IP地址、访问服务器的时间、进行过哪些操作等。该计算机证书由服务器用公钥加密以后发给计算机。在首次使用时,客户端计算机要激活机器证书。该证书中的公钥用于加密用户帐户证书中包含的用户私钥。机器激活以后,当计算机下次访问服务器时,服务器通过查询是否有该计算机的机器证书,如果有, 则默认为合法,从而直接审核用户帐号是否合法;如果没有,则需要申请。此外,每次访问完资源网站以后,机器证书都会自动更新。

三 教育资源使用控制执行机制

1 基于XrML的证书描述

XrML(Extensible Right Markup Language)是应用广泛的权利描述语言,它是基于XML语法的来定义权限和条件。它的数据模型如图3所示:

如图示,Xrml定义的证书通常由主体、资源、权限和条件四部分组成。主体(Principal)即权限赋予的个体;权限(Right)是指主体使用相关的资源一个行为或一类行为;资源(Resource)是主体可以被赋予的权限的对象,如电子书、视音频文件,或是电子邮件服务、B2B的服务等都可作资源;条件(Condition)是执行制定权限须满足的条款、条件和义务等。授权(Grant)是指赋给一些主体的权利的证书内的元素,包括:授权给哪个主体、主体的权限、主体可以执行这个权限所针对的资源及在执行这个权限前要满足的条件等。

基于以上证书结构,如果要为一名为“test.ppt”的课件资源,者为xuna,要求授予用户只读权限,证书的有效期从2009年3月23日到2010年3月23日,可以将许可证定义如图4所示:

2 证书的执行机制

证书的执行过程包括证书的创建、签名、、更新和解析,图5即是证书执行流程图:

以许可证为例,首先,由创建资源客户端调用应用程序,创建并生成未签名的许可证,然后通过与服务器交互,对许可证进行签名。接着将签了名的许可证嵌入到资源中,并一起到服务器上。如果以后资源创建者对证书进行了更新,证书就会通过跟服务器交互自动更新,服务器再次签名后并保存。

在资源使用端,用户跟服务器发出下载资源的请求,然后将资源和资源内的证书一起下载到本地。并通过与服务器交互对证书进行解析。如果证书的条件都满足,那么用户就可以按照权限规定对资源进行操作。

四 总结

篇4

针对这个矛盾,我们可以参考社会培训机构的经验。比如IT职业培训机构,首先会去寻找用人单位,根据他们对于员工技能、数量等的要求,为企业定制一个培训班,然后组织课程、配备教师、招收学员。这种“以销定产”的订单式培训,方式灵活,最大的优点是能够确保学生就业。但如果接不到订单,则教育活动就难以为继。有很多培训机构实际上只能围绕少数企业开展培训,并不是真正的职业培训,而是“企业教育”。这种完全依赖市场营销的必然结果,就是培训机构不重视自身知识财富的积累。企业培训中宝贵的教学经验、课程设置、讲义教材等难以被总结归纳出来,形成普适的教育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企业培训教育在不同的培训机构中低水平重复。

职业教育和企业教育是教育的前后环节,是一个价值链条的上下游关系。正规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中职院校,拥有学历教育资质,掌握一定教育资源,但是有着办学体制和课程设置应激性方面的弱点;做企业教育的社会培训机构,紧贴市场,掌握用人需求,敏感性强,但是身份尴尬,难为正规教育体制所认同。导致的结果是,高职、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欠点火候,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的学生又在体制之外。

职业教育和企业教育的辩证关系,也在于上述矛盾之中。应该看到,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之所以出现矛盾,是因为我国现阶段教育体制不完善。社会培训机构固然难以被体制化,体制内的院校又何尝能够市场化?所以这个辩证关系可以归纳为:一方面,不能体制化,就难以获得更多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不市场化,就不能面向知识的实际应用,面向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严格的体制化,会降低市场化的能力;灵活的市场化,与体制化的很多内容有所抵触,不能融合。

篇5

浙江的地区经济以发展民营企业见长,同时,大多中职毕业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国企或大企业就业。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就成了中职学生比较理想的选择。但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有精打细算才能确保更多的收益,因此,对于这类企业来说,财会人员不仅仅是要做好账,更要善于理财,成为厂长经理的得力助手。为此,教师就有义务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和创业能力。中职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的时间仅有两年,所能学到的知识也极为有限,若要顺利完成工作中各项复杂多变的实际业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能力不仅可以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受益,也可以被用在认识产品、学习商务礼仪、掌握行业规则等任何需要学生补充学习的地方。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二、当前中职会计专业主要教育资源及利用情况

目前,中职会计教育主要还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学生获取相关会计专业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尽量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可以大大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1.教师资源。学校教育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教师资源,这一资源是其他各种教育培训都无法比拟的。学校教师因接受过专门的教学方法学习,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相对来说具备更为专业的教学能力。而且学校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师配置,使学生能更好地得到学习指导。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中职学校的师资大多数是从高校分配到学校的教师,这类教师由学校进入学校,缺乏对会计实务的全面了解,不熟悉社会所需的最新业务知识,对各项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掌握也不是很全面,不能实现各专业知识与各实践课程的相互渗透。指导教师对财务岗位的具体工作环境和经济业务环境都很陌生,只能凭个人理解和猜想指导,使得专业实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材资源。我国中职类学校基本都采用国家规划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教材,这也是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其中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各种实训教材就多达37本。丰富的教材资源为中职会计实训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学校缺少对会计专业的定向规划,盲目选用会计实训教材,致使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学生会计实训技能学习得泛而不精。当前,学校对教师大多是分学科或年级来安排任教的。任教理论性学科的教师未必会任教实训课程,这就缺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融通;高一任教实训的教师到了高二时却未必会继续任教实训,这就使实训课程不易统一深化。中职会计实训课程的开设从内容来看,一般是按由浅入深的梯度展开的,但即使是同等难度的各门实训课程在讲授时,也常常因多位教师各自任教而彼此独立,无法在细节上通过沟通和交流做到全面到位。各教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致使彼此专业衔接协调性差,且教材内容上会出现重复或遗漏。这对学生系统掌握会计专业实务技能和全面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有效性会产生负面影响。

篇6

资源配置存在哪些问题

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可归纳成几个方面:一是学段间不均衡,就是“大大小小”,即大学多、小学少,越是基础教育得到的钱越少。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提出来了。二是人群之间不均衡,叫做“少多多少”,少量的人拿到更多的钱,但是大多数人拿的却是很少的钱,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存在。不同学校之间差异很大,“重多普少”,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可以拿到很多经费,而且分配就是梯级的,即便在一个乡里面,学校也是如此分配。此外还存在区域间的不平等,即“城多乡少”,城里面经费很多,而乡村教育经费实在太少,使得教师没有办法到乡下工作,收入太少。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呢?还是责权不清,就是资源好像是可以任意给的,没有规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债权都不明确。

从1994年以来各级教育生均校舍的变化,可以看出来最高的投入仍然是普通高校,但普通高校实际上也在下降,投入最少的小学部分,有一点点上涨,不过幅度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是低层次的普及。这背后体现的什么内涵呢?事实上,钱来源于何处直接跟钱的数量相关。如果从中央拿到钱,可能拿到很多钱,如果需要从省里拿钱,就相对少一点,从县乡里拿经费,更少。资源分布跟资源来源直接相关,资源来源的层级高,得到的资金就多点,层级低就少一点。高校亦如此,部属高校和省里面高校差异很大。

从1994年各级生均图书变化情况看,整个都是下滑的,包括高校也在下滑。这些年来教育规模增大了,但是相对来讲图书量没有太大的变化。

幼儿教育同样如此。全国幼儿教育阶段的学生和教师总数占各个学段学生和教师总数的9%,但是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总的教育投入经费的1.3%。所以,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幼儿教育写得较多,经费以后会有很快增长。当时在做这个纲要的时候,笔者参加了幼儿教育这块讨论,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幼儿教育经费应该提升到整个教育经费的9%。而且,笔者认为,新增幼儿教育经费首先要解决哪些地方没有幼儿园问题,解决布点问题,如果新增经费用来办示范园,那么又会导致新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

分析1993年以来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变化的数据,可以发现经费变化的这条线不是上升的,而是在下降。所以,整个教育经费存在不足的问题。长期教育经费不够,采取的办法就是借债,而且借的没有明确债权的账,都是糊涂账。老百姓出于让自己孩子上学的原因,还是把这个钱掏出来了,最后这个钱就打水漂了,根本算不清楚账。全部算起来中央政府承认的义务教育的债务是500亿,但是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为很多账算不清楚。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首先是条块分割,是这个条的不可能切到另外一条,是这一块的切不到另外一块,难以共享。实际上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一直实行一个基本的教育管理政策,叫做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这个框架直到现在也没有变,这样一种教育经费负担机制,本来要形成条块结合,可是条块之间很难结合,条条还是条条,块块还是块块。这样一来,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不同地区在上一级权利中的权重不一样,所以就导致经费分配不均衡。有些地方甚至说,教育部是东部教育部、是高等教育部,不是基础教育部,东部话语权明显高于中西部。有人曾质疑,为什么保送生里面东部名额那么多,西部就很少?这就是话语权不一样导致的这个结果。

第二个原因就是来源多途,而且难以均分。这个来源我们叫做财、税、费、产、社、基,这个来源不一样,来源决定了数量,这几块之间不是融合在一起用的,前面我们看到了,中央给经费的和地方给经费的,这个经费多少肯定不一样,差异很大。

第三个原因是大灶小灶。我们的财税体制是分灶吃饭,谁来掌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分级办学,分灶吃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跟掌勺人关系好的人,就可以拿到更多的钱,即依照跟当权者的关系来分配资源。在现有的状况下,掌权的人不想分权,这个是现在最严重的问题。

还有就是缺乏监督,耗费过高,尤其是行政耗费过高。教育行政开支到底多大?现在没有严格统计,没有办法做清楚的统计。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某小学要进一个教师,这个本来是校长可以决定的事,但是这个校长不行,要跟镇长汇报,镇长说这个事他定不了,要找县长、书记来定,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是一个学校正常的权利,结果要经过县,使得教育行政经费开支是没有明晰的一本账。笔者估计,现在讲百分之三点几的教育投入,大约有百分之一点几或明或暗地用在行政这块了,而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太少。

针对当时教育经费在行政环节流失太多的问题,195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意见》。但是发这个文能解决问题吗?很多财政投入算在教育经费账上,实际上并没有用在教育上,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还有一个是钓鱼,钓鱼这个词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用起来的,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政府出饵,引起动机,地方出鱼,教育经费不够怎么办昵?政府给你一点,因为中国人非常重视孩子教育,所以你只要出点饵,他就会上钩。所以,我们政府部门也看中了这一点,就采取了这个办法。比如小学要重建的时候,要25万块钱(这是80年代的数字),县教育局给你三万,另外的学校自己弄,校长自己想办法。

现在鱼还在钓,不仅一个地方钓,全国各地都在钓,钓得老百姓越来越难受,钓出了教育这座大山,教育费用很高、很多。我们总讲上学难、上学贵,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如何改善教育资源

笔者在各个地方做了近30年的实地调查,感觉心情很沉重。笔者认为,首先要细化明确教育资源的权限,教育资源到底属于谁?是政府的,但是用起来,只是极少数有特权的人在用。所有权不明确、享受权不明确、分配权也不明确。

其次,要明确每个人在不同学段享受公平教育资源的最低限额和最高限额。现在的情况是最低限额和最高限额差异太大,不同人之间有成百上千倍的差异。比如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最低不能低于多少,最高也不能高于多少。

第三,要加强对教育行政权力的监督,尤其是对教育资源分配的监督,逐步公开、透明,即每有一笔新的教育资源的投入,都应该公布分配的程序。不能总是几个人私下里议一下,有时不是几个人,甚至就是一个人敲定给多少。有些领导很智慧,智慧在哪里呢?这笔钱已经有了,但是怎么分配还需要讨论,接着各个地方就“跑部钱进”,他拖得越久,这个“跑部”的效益越高。本来这笔经费2月份应该到各个学校里面,现在这笔钱到了,领导拖到6月份再给,那么从2月到6月这一段时间,各个学校都要去向领导跑关系了,这样就产生很多灰色的问题。

第四,尽快推进学校事业法人制度建设,要依法民主管理学校,就是学校跟政府的关系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在学校内部包括钱怎么用、人怎么用,一定是民主决定,大家讨论的,不应该是某个人决定的,但是现在完全没有。尤其是很多农村学校,校长权力也不算大,但就是一个土皇帝。

篇7

    第一,科学系统地进行备课。教师应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再在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什么形式更有利于帮助解决教学重点;什么类型更方便突破教学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远程教育资源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大大地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的效果和功能,进而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功效最大化。第二,开展有实效性的课堂互动。教师应开展一些有实效性的课堂互动,在学习、练习、提问等环节上设计一些互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头脑风暴》《开心课堂》等为主题的互动活动,来达到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教学能力掌握。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这才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学效率。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课堂上,应多看一些实效性、针对性强的课堂活动。

    二、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教育的直观性远程教育资源中的音像、录像、影片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网络呈现,利用声、形、色等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形成鲜明的表形,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而这种资源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活跃、充满活力,自主地获取数学知识。通过具体的教学资源演示,让学生对具体的授课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观教学。

    2.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形式下,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力倡导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有自觉的学习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初步形成习惯,使自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如捕捉语言重点的能力;找到要了解的相关问题的资料或是工具书。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智慧的启发和自我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远程教育中,根据教学的特点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3.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兴趣能激发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特点,例如:色彩、声音、动作、图像等,引起学生本能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资源正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将学生吸引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它以投影、录音、录像等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8

[关键词] 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教育机会均等

[作者简介] 黄若君,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农村教育,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 G40-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6-0043-0005

一、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以及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分配均呈现非合理状态,总的来说我国教育投入既患寡又患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比例偏低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偏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的《世界教育报告》显示,全世界2008年教育经费占GNP的平均比例为4.8%,其中发达国家为5.2%,发展中国家为4.2%,美国则为5.5%。(世界上多数国家以教育经费GNP占比作为参数,GNP和GDP的实际差额并不大,但中国现在是按GDP占比算)。而中国2010年才达到3.66%。而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当年制定教育经费GDP占比标准的课题组称,“教育经费4%的目标,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早在1993年我国就确定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的目标,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实现。如果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计算,从2000年到2010年11年间,以4%的比例为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来的累计“欠账”已达到惊人的数额,约为18221亿元。

2.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在下降

根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从全国情况看,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自2000年的13.80%升至2008年的高峰值16.32%,2009年出现回落,2010年又略升回到15.76%。不仅全国占比下降,而且多数省、区、市在下降,2009年、2010年分别有29和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地域间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大

1.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虽然农村生均数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但绝对数与城镇差距仍然很大。以国家大幅度提高农村教育投入的2010年为例,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城镇比农村高出500元,全国平均数也比农村多出318元;农村与大城市差距更大,以2010年为例,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是农村的数倍,分别为4.09倍、4.05倍和3.03倍。而农村的小学和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不到城市的60%,越是大城市差距越大,北京市和上海市小学和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分别为农村的6.77倍、4.95倍和6.12倍、3.93倍。

2.东西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根据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测算,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东部最高省份与中西部最低省份相差分别为7.38倍和6.25倍。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东部最高省份与中西部最低省份相差更大,分别为10.08倍和9.97倍。

(三)各教育阶段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在各级教育的分配上,我国对高等教育投入过多,而基础教育则投资不足。2010年的经合组织《教育概览报告》给出了教育组织在各级教育中的生均支出(Annualexpenditure b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per student for allservices)的各项数据,中国初等教育生均经费778美元,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含科研经费)为4280美元,两者比例高达1∶5.5。整个经合组织的平均初等教育生均经费为6741美元,高等教育(含科研经费)为12907美元,两者比例仅为1∶1.9。即使是被认为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二者比例也仅为1∶2.64。中国平均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生均经费之比是整个经合组织的2.9倍,是美国的2.1倍。这组数据充分体现出当前我国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资源配置是不合理的。

(四)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一方面是对教育投入的长期不足,另一方面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那些所谓的“名校”和“重点学校”超配了太多的物质资源,导致教育资源在校际间的配置失衡。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就实质上侵害了在非“名校”和“重点学校”就读学生能够均等地享有教育资源的权利,进而影响到这部分学生的升学机会。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

篇9

一、利用钧官窑博物馆等场馆进行美术教育

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资源,拥有大量实物资源,有助于更加形象直观地开展美术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时间和环境等)进行教学”。学生在博物馆创设的情境中,能感受文化在时空中留下的痕迹,体会中华艺术发展的独特历程。禹州的钧瓷闻名中外,当地也建立了钧官窑博物馆。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钧官窑博物馆,利用博物馆中的大量实物,展示流传下来的陶瓷文物与相关的资料文献。这种灵活的美术教育方式,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组织钧瓷夏令营开展艺术教育

营地教育是寓教于乐的重要方式,能帮助学生完成最直观的知识积累。营地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其往往侧重于对儿童艺术与体育特长的培养。基于禹州地方钧瓷文化的特色,钧瓷夏令营是一种吸引学生的营地教育形式。活动期间,钧瓷匠人手把手地传授学生钧瓷的制作过程,学生可以学到钧瓷制作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同时,营地活动也包括开展小型的讲座,由钧瓷匠人从制作者的角度谈怎样看待人与瓷器的联系,从而为学生发展多维思维方式打下基础。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为钧瓷艺术的传承储备了人才,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兴趣。可以说,钧瓷夏令营是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补充,这种灵活的教育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依托地方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学; 体育教育资源; 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11-001

教育资源是实施教育必备的基础,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可以扩大幼儿的学习发展空间。在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我以幼儿最为喜爱的体育游戏为切入点,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活动资源,充分调动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充分发掘幼儿园的体育教育资源

1.巧借活动场地,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功能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从所得的印象中发生与印象有关的动作。”我们充分挖掘本园的体育环境资源,在有效的环境刺激下,激发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如我园铺设的塑胶跑道,除可以在上面跑步外,因为其颜色不一,大班幼儿可以在上面进行跳“房子”游戏。花坛的边可以供不年龄段幼儿练习平衡的活动,在练习平衡时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幼儿只需其在上面平衡地走动即可,而中、大班幼儿则可稍加难度,让他能平视前方熟练向前走。戏水池不用时可组织幼儿进行钻爬、平衡、跳跃的游戏,对小班幼儿来说,练习爬的动作比较适宜,而对中班幼儿可训练他们在台阶上练平衡。大班幼儿可在池底铺上垫子进行由高处往下跳的动作。

2.巧用器材,让常见的器材发挥新功能

器材作为幼儿体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不仅是幼儿体育活动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幼儿体育活动的操作材料。每一种器材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与特点,特别是一些常用器材:绳、球、圈、沙包等,我们在熟悉了各种活动器材的功能,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后,开发挖掘其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一物多玩。如探讨圈的玩法,我们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圈,让幼儿大胆想一想、试一试,他们通过互相商量、讨论,合作玩出一系列新颖的玩法。有的将圈套在前面一位幼儿身上,接连套成了一列火车;有的把圈当作方向盘,开起小汽车来;有的把圈反套在身上作小乌龟壳,学小乌龟慢吞吞的走路;有的把圈放在地上跳圈,使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发掘教师、幼儿的动态教育资源,为体育资源注入新活力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幼儿最为喜欢的户外活动。不同的教师由于学习经历、生活经验的不同,因此儿时所玩过的民间游戏也不同,我们正好可以借此将教师们孩提时玩过的民间游戏收集起来运用到活动中,如我们儿时玩过的丢手绢——围成一个大圆,再进行丢手绢,这样有的幼儿玩到的次数不多,而考虑到现在幼儿与往昔幼儿许多方面不同,我们根据幼儿“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对此游戏进行修改,让一组幼儿围一圈玩,这样一来减少游戏中等待的时间,也加强活动的强度和密度。如跳绳游戏,我们以前的玩法是双脚跳、双飞、反跳、两人合作、跳大绳,现在经过幼儿实践创造,在幼儿脚下变得多姿多彩了,幼儿想出了“走小路”、“跨小沟”、把绳子围成圈进行跳圈等不同的玩绳方法。

二、充分发掘家庭的体育教育资源

家长是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把良好的家长资源引导到有利于幼儿体育运动上来。根据农村幼儿园的特点,我们一是在幼儿和家长的支持下,让幼儿通过自带玩具来丰富体育活动的材料,教师可在活动室里布置一个区角,让幼儿相互交流玩具的玩法或相互交换玩具来开展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玩具材料,又提供了同伴交往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自制玩具”比赛等活动来收集和丰富幼儿体育的玩具材料。如我们晨间活动时提供的人手一件的各种飞盘、飞镖、纸棒、沙包等体育玩具,都是在家长帮助下做成的。另外,班中备一个材料箱,请家长协助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以备制作体育游戏活动材料之用。通过家长共同帮助,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增加了体育教学的透明度,更增加了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

三、充分发掘大自然中体育教育资源

教师应立足实际,从农村的具体情况出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材料,创设极具乡土气息和农家特色的游戏活动环境。如带领幼儿走出狭窄的教室,来到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在草地上翻跟斗、爬行、蹦跳等,在绿化带上放风筝、捉迷藏。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既发展了动作,又愉悦了身心。另外,教师可以因陋就简,弃“洋”求“土”,巧用废物,丰富游戏材料。如用树藤在大树上绑结做绳梯供幼儿攀登,扯几根枯草拴在裤腰里,就成了“尾巴”,幼儿就可以玩起揪尾巴的游戏。还可以发动幼儿收集自然物,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游戏材料。如用丝瓜挂在绳上当拳击袋,用小鹅卵石可以“抓石子”当棋子等等,这些幼儿自己收集制作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游戏欲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四、努力争取社区环境中的体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