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精神范文
时间:2023-04-01 11: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么,什么是职业精神呢?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是人类工作的行为准则,是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体现。职业精神主要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职业纪律。其实际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当人们拥有了这些职业精神,就能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人类自野蛮进化到文明社会,便产生了社会分工,职业精神由此成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石。不同的职业体现着社会不可或缺的需求,从表面看人们从事职业是作为自己谋利的手段,其实是为社会服务,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社会必然会对各个职业提出一定的要求,即从事该职业者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逐渐生成了随职业不能分割的天职般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遂成为每个职业者立身的根本。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既享有职业带来的利益,也要承担职业带来的风险。只有秉持各自的职业精神,方能发挥职业的社会功能,维系职业的价值。那些恪守职业精神的人,为自己的职业增光添彩,必深得同行和世人的赞颂;而那些不守职业精神的人,则玷污了自己的职业,必遭受同业和众人的唾弃。职业精神是人们对不同职业的不同期待,当每个职业者都严守职业精神时,社会必是美好的世界,人们享有幸福的生活。
我国多年来就开始大力倡导和推进员工职业精神建设,大力弘扬职业精神的先进典型和培育职业精神,旨在树立员工崇高的职业精神,重塑员工良好的职业形象。产生了像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东汽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及窦铁成、吴大观、李俊贤、郭明义等先进典型,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但近年来,淡化或缺失职业精神已非个别区域和单位的现象,对企业、行业和自身都带来不良影响,降低了绩效和竞争力。因此,有必要重建和光大职业精神。
营造职业精神氛围,使员工自觉遵循职业精神,这有赖于职业伦理道德。绝大多数人从事职业是为获取报酬维持生计,也有人是为获得世俗的荣耀。这些低层次目的是难以支撑起崇高的职业精神的。只有当它作为人生的使命和信念而存在,成为忠诚的信仰和人生的依归而与生命融为一体时,人们就会得以自我价值的实现、内心的满足,体验人生的幸福。在这样的境界里,强大的内在动力驱使人们主动追求、竭力体现职业精神。由于违背了职业精神就会危害社会,为保证其得到最起码的遵守,就要将其底线上升为具有约束力的强制性规范,违反职业规范定将遭受惩罚。因此,职业精神的本质更是必不可违的责任。以大力弘扬的道德感召再辅之以严格执行的约束机制,职业精神就会得到贯彻,从而使社会有稳定和谐、运行良好的秩序。
企业员工只有具备了高尚的职业精神,尽职尽责,才能构筑起自己安身立命、兴旺发达的职业根基。不然,既会砸了自己的“饭碗”,也会毁了企业的声誉,进而造成企业的危机。而对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的敬业精神将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里,员工敬业精神越强,工作效率就越高,企业的发展也就越迅速。
篇2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职业经理人精神 MBA精神 成长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以企业为生存平台,逐步形成了企业家、职业经理人、MBA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伴随着对这些新兴阶层的关注,人们不禁要对其做出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而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及其三者的关系正是这些纷至沓来的疑问中的焦点之一。
一、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的定义及内涵
尽管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MBA三个阶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三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不同的企业经营者面目而独立存在的。然而在当前逐渐成熟规范的企业界,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最初是MBA学员,而后步入职业经理人生涯,最后又创办企业,成为一名企业家。如果说早期的企业家更多是先从事企业实践工作,而后返回来学习MBA课程的话,那么有理由认为科学、规范的企业经营者成长模式正在日趋完善,并最终在企业家成长轨迹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模式即: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
1.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家尚没有一个全面而统一的定义,溯其渊源,企业家一词的原文是法文:entrepreneur,其含义带有冒险家的意思,指当时领导军事远征的人,这种人需要承担风险,因而十八世纪后期的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鲍杜认为:企业家具有承担风险和创新两个重要特点。首先给予企业家较严格定义的是萨伊,他在《政治经济学论文》(1803年出版)和《政治经济学精义》(1815年出版)两本书中,把企业家看作经理人,经理人“把他所有的生产手段结合在一起,取得产品的价值,……不断重新建立起来他们全部资本,他所得的工资、利息和地租,以及属于他自己的利润。”随后,充分论证企业家定义和职能作用的是熊彼特,他认为经理不能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当他对经济环境能做出创造性的或创新的反映,从而推进生产的增长时,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所以,企业家是促进物质生产增长的中心人物。
“企业家精神”是指人们竞相成为企业家的一种行为,其内涵是“着手工作,寻求机会,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从以上对企业家的不同理解中,可以归纳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
(1)承担风险精神。正如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博龙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承担不确定性”。(2)创新精神。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家被称为“创新的灵魂”。正如1942年熊比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中指出,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就是对传统生产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使企业家成为企业的“催生婆”或走出困境的领路人。(3)强烈的责任心。
2.职业经理人及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含义
职业经理人是指运用资本所有者的资本、机器等生产资料,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管理知识,使其与员工进行最优匹配、整合,并对市场信息进行把握、运用,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具有专门职业能力的企业经营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经理人应该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具备管理和决策两大社会职能。
本文认为职业经理人精神首先应该包含企业家精神中的诸多方面,其次也有其独特的内容,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1)克已敬业的奉献精神;(2)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具有领导力、想象力、判断力、组织力和坚持性;(3)敢于领先的英雄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监督管理才能,充分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4)当机立断的决策精神。善于捕获时机,相机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3.MBA及MBA精神的含义
MBA是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首创于1908年的美国哈佛,于1991年引进中国,是一种注重实战能力的教育。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MBA神话。所谓的MBA精神主要指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尚冒险和创业,鼓励对事业的追求,强调勤奋工作以创造富有生活,强调个人能力、毅力、智慧和决心,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际和办事成效,在某种意义上,MBA精神也可以说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精神的一个综合,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诚实守信精神。要想做事,先学做人。而做人最基本的一条信念就是要以诚实守信为立身之本。(2)开拓创新精神。熊彼特曾给企业家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它说明了创新不仅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样的,创新也是MBA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面。(3)积极主动精神。MAB要争当企业的“领头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主动寻求企业发展契机,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学会从CEO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凡事积极主动,先人一步。
二、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的比较分析
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MBA三者的关系来讲:MBA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为直接目的,而职业经理人却并不都能成为企业家。据此分析,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和区别,三者只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在“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成长模式的不同阶段中,着重拥有的品质的一个凸现。换言之,三者的精神是一个统一体,只是在经营管理者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中,这一精神统一体的不同构成要素交替发挥着首要性作用。
1.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对比
从“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的经营者成长模式中可以看出,MBA在某种意义上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直接目标,因而,可以认为MBA是职业经理人的初始化阶段,而职业经理人则是MBA的实践过程。因而现实中的MBA教育必须和职业经理人市场挂钩,加强学员对企业管理基本要素和经济环境的了解,对各种行业和行业典型企业的了解,对商业思维方法和沟通能力,信息收集和研究能力等的掌握,并在MBA教育中积极强调职业道德等文化教育。侧重培养职业经理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职业经理人则应在管理实践中充分运用MBA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力培植实战能力。
2.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对比
在“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企业经营者成长模式中,MBA和企业家分处首尾两端。我们说,每个MBA都渴望有一天能独掌大权,成为企业家。因而MBA是经营者的最低阶段,而企业家是经营者的最高阶段。其最明显的阶段差别,说明了MBA应侧重于不断的培养管理技能、方法和信心,致力于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塑造。而企业家则要树立敢于承担责任、务实创新、善于协调各种关系、豁达的胸怀、平和的心态等企业家精神。
3.企业家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对比
首先,从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的所有关系来讲,职业经理人有别于企业家。职业经理和企业家不同,他们通常不是其所管理公司的所有者,而是被雇佣来管理公司日常运作的人。其次,企业家注重创新精神,是企业的创立者;而职业经理人更注重管理能力,是企业的维持守护者。职业经理人的才能可以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出来,而企业家则被理解成具有非常的创新、敏锐、敢于破坏和敢于建设的人,他们身上那种最可贵的创新精神是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最后,企业家是敢于超越自己的资源去开拓事业的人。而职业经理人则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使其发挥作用。
三、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在参与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冲突
尽管从单一的经营管理个体来说,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是不同成长阶段上的统一体。然而在由不同成长阶段上的经营管理者共同组成的企业管理层中,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三者却在参与企业运作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迥然的作用,有时会产生尖锐的冲突。
1.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
MBA精神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这样会使MBA学员一面憧憬于典型的创业英雄事迹中,生搬硬套成功人事的所谓成功秘诀;另一方面,多从自己的成长角度出发,锋芒毕露,试图抢夺一些大事的决策权,从而导致急功近利。而职业经理人精神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时会以牺牲个人的代价来谋取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当放任和规范、利己和服从相遇时,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也就发生了。
2.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冲突
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常常使企业家会做出一些非同寻常式的大胆决策,这些决策更多的是建立在企业家以往的经营经验基础之上,带有随意性,冲动性和直觉性。而MBA则早以熟稔了成功企业家的创业事迹,在不知不觉中会陷入对他们的无意识模仿,并会在实践中囿于其中。这样,在遵循前车之鉴和信服超人直觉的两难抉择之间,往往就导致了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冲突。
3.企业家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
企业家多数具有英雄主义特征,有着传奇式的成功经验,如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柳传志等。这样的风险冒进精神在企业创立之初,往往会极大地鼓舞士气,对于企业的顽强生存和迅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恰恰又是这种精神在企业发展并走向正规化后,会因为所谓创业时期的成功经验,创造性举动以及企业家的管理随意性等,给企业的发展造成障碍,甚至毁灭企业,如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以及马胜利和他的超级小造纸航母的由盛至衰。然而职业经理人精神则更加侧重于基于科学预测定位基础上的程序化规范管理。这就势必产生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是要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意志性管理,还是要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规范化管理;是循规蹈矩的发展,还是冲动型的开拓。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文从“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经营管理者成长模式出发所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MBA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各自有其独特具体的内涵,并且有时会出现抵触情况。但从一个经营管理者完全的成长模式来看,MBA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只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精神体现,是一个互为基础的统一体,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正如一个人从幼年到青年到老年会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着重注重经营管理者在其特定成长阶段上的阶段性精神培养,使三种精神贯穿于经营管理者的整个经营管理职业生涯之中。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彭志华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篇3
本文从宣传职业特点、组织顶岗实习、建设特色校园物质文化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促进学生职业意志品质的逐步形成。
职业精神是一种具有自身职业特征、反映着从业人员的精神追求与人生境界的一种特有的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只注重实践性、操作型了,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也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一项重要衡量内容。
然而从目前中职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如何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也已经成为我们中职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职学生多为15-18岁的青少年,他们依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中职教师应对其加以积极的引导与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一、宣传职业特点,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
中职学生都是处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的孩子们,刚入学校时,还全然不知自己要学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即使入校以后,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其实都并不了解自己今后所要从事职业的特点,又何谈职业追求、职业精神呢?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职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宣传教育,加大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与社会意义,这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第一步。
在职业宣传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专业的社会价值,宣传正确乐观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爱岗敬业意识。尤其是面临新时期产生的各种错误职业观念,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摆脱传统职业观念的不良影响,避免出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还应对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目标观,如“职业无贵贱,分工有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等激励性谚语,以及中职学生成功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即便自己曾经中考失利,但只要自己从现在开始努力,仍然未时不晚,即使自己是一位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但只要自己努力向上,依然能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添砖加瓦,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
二、组织顶岗实习,感知企业精神面貌
社会是最好的学校。顶岗实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学校,让学生有机会去了解外面的社会,从而丰富理论知识,强化职业技能。教师可以结合班上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以及不同时段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安排各种形式的实习活动,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引领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会书本上所没有的职业技能,感受真实的职场氛围,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参观、生产实习、就业见习等,在相应岗位上,学生可以感知企业先进的管理机制与企业职员的精神面貌,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所见所闻都能有所拓展,看到企业职员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劳动情景,感知企业整体的精神面貌,学生也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可以说,顶岗实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让学生看到自己与企业员工真实的差距,在专业学习上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了解企业对实习生的看法,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实习心得,写出自己的反思和学习调整策略,上交实习报告。
三、建设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培养学生职业习惯
校园文化在学生行为习惯、言谈举止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方面,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突显专业文化特色,营造出具有中职特色的职业氛围,这一特色的呈现,使得学生感受到充满现代的产业精神与职业特色,促进学生职业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促进学生职业意志品质的逐步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在中职学校,不仅要让每一面墙壁都能开口说话,更要说“行业话”、说“企业话”。
比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可以将教学环境布置成集教室、实训与实验、考工以及技术服务、生产于一体的教学工厂模式,模仿企业要求张贴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流程及各种安全标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职场”,对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也会有所加深。
在宣传栏、橱窗、广播、学校网站以及班级黑板报等也要积极利用起来,及时公布行业动态,企业的用人要求,让学生视线所及,无不带有“职业”特色。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的环境布置也是如此,如墙上标语可以为国内外知家企业家的寄语,悬挂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画像,张贴企业家经典言论,这些形象化元素可以向学生传递一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无疑具有着润物无声之效。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只有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职业精神,把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动,才能为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可靠的动力,为学生毕业、实现就业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篇4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跟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教师,平凡的军官,平凡的司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平凡的事。但这些平凡的英雄,在危急时刻以不平凡的行动,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让他们的名字成为人们心中一座永远矗立的丰碑。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对英雄壮举的赞美,我们只能选择“最美”这个虽显贫乏却最朴素的话语去称赞他们。
3位英雄,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事迹,但背后却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在震撼着我们。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了自己的职业素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职业精神的伟大。
对一个教师来讲,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更重要,这是作为教师的张丽莉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对一个军官而言,看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受到威胁时必须挺身而出,这是军人的天职和使命,这是沈星对军人职业的理解;对一个司机而言,遵纪守法安全驾驶,保障乘客安全抵达目的地,这是吴斌对司机职业的理解。当然,他们没有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这样阐释过自己对本职使命的看法,但从他们在危急时刻那种本能般的反应来看,这样的职业使命感已经融入他们的道德血液,成为条件反射般的职业本能;这样的职业精神,已经通过日常的平凡坚守而铭刻在他们心中。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确实是很不平凡的举动——我们无法做到,所以才无比震撼。但不要因此而认为英雄们离我们很远,远到只能高供在道德圣坛上,远到我们无法触及。英雄们这种不平凡的精神和举动,是由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平凡职业坚守而累积的。这些做自己分内事的平凡坚守,这种做好本职工作的职业要求,我们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其实跟那些伟大的英雄并没有多大的差距。
英雄不是一天炼成的,模范也不会横空出世,无论是“最美教师”还是“最美司机”,都是如此。当我们透过他们不平凡的壮举去追思他们的日常生活时,更会深刻地领会这个道理。比如张丽莉,临危之际的挺身而出,在她日常对待学生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影子——学生生病时她会去探望,看到学生没扣好扣子她会帮助扣好,当孩子过马路快被自行车撞上时,她会一把将孩子揽在怀中。这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她只是做着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爱岗敬业,可平凡的职业坚守成就了她身上不平凡的职业精神。当她将这种平凡的使命感变为一种本能,才会使她在危急情况下超越自我作出习惯性的职业反应。
同样,“最美司机”也是如此,吴斌从业10多年来,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从未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从未有过一次违章——在这之前,吴斌一直是千百万个默默无闻的司机中的一员,我们没有感受到这样的职业坚守有多么伟大,可在危急时刻,我们看到了这种职业本能给人的强大精神支撑,这种职业精神迸发出的巨大力量。
篇5
记得从国外回来后误打误撞进入公关行业,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新的开始, 同时也是一次新的挑战。然而在经历了5年的传统公关后,2008年我又再次启程,向网络公关继续挑战。从执行好每一个项目到认识与客户沟通的重要性,我经历了5年的时间;从开始的谨慎小心到后期的游刃有余,工作似乎也从一种升级考验变成了自我成就感的体验。但人总是不甘于平淡的,2008年,我又再次踏上征途,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加入到嘉利公关互动营销中心,从一名传统公关人变身成为网络公关人。
这是一个公关的时代。丰田的“召回门”属于危机公关;“凤姐”的走红源于网络公关……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关的时代里,也许一不小心你就“被公关”了。不从事这个行业,你是无法领略到公关的魅力的。当一个新鲜、相对陌生的客户或产品,通过你所做的公关策划、活动执行、媒介传播令其为众人所热议、熟知时,一名公关人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踏上征途
对我而言,回国后的每一个工作阶段都是一种新尝试和新挑战。不管是当初选择进入公关行业,还是从传统公关转向网络公关,每一步都需要做好实实在在面对挑战的准备,没有经验之谈,也没有好高骛远。所以进入到嘉利的前期,周密的学习计划成为日后我进一步稳步发展的基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创造更多的精彩”――我开始从最简单的网络公关基础知识学起,多看国内外成功及失败案例。这使我避免了很多的弯路并且使我快速的融入了工作。这就是我的第一战,为期三个月的理论基础学习。
理论与现实工作毕竟是脱节的,我的第二站则是实战。如同刚入行一般,我对每一个工作流程都不放过。从去客户那听Brief,再到回来召开创意会,制定传播策略及安排执行工作。虽然流程与之前的工作基本相同,但是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异。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传播目的和传播对象,都需要以最理性的角度去对待,制定其特有的传播策略,选择适当的传播手段。同时还要面对变幻万千的网络环境,将网民的关注点巧妙地与客户需求相结合,从而达到客户的最终传播目的及传播受众。
如果把每个项目都比作一场战争,那么传统公关的每个项目对于我都是一次硬仗。如何妙用才是关键,和客户从沟通,协商,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得落实,所有的环节都要进行把控。而网络公关是一场妙计。精彩在于过程。网络公关的执行期间总是变化莫测的,会有这样那样的状况出现,而我需要扮演着点火、救火的各种角色。看似百转千回,漫不经心的传播,却搅动着无数波澜,最终使客户获得不可计算的传播效果。
不可复制的网络效果
在互联网发展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跳进网络公关的行业,着实是种幸运。因为我与所有的中国网民一同见证了这一传播新形态的成长过程。从对芙蓉姐姐的批判,再到对犀利哥的追捧,一路走来,网络传播展示刹那间即可斗转星移的非凡影响力。中国的网络发展速度令世人咋舌,这也是各路商家传播推广的必争之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网络热点引发社会现象的事件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网民创造传奇的里程才刚刚开始。与此同时客户也越发认识到网络公关的重要性,这也使得网络公关一时风生水起,迅速的发展和壮大起来。截止至今日,中国已经拥有了超过4.2亿的互联网网民,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网民的国家,也是互联网市场最大的国家。
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对于时刻变化的网络环境,不同的项目都在经历全新的传播阶段和传播背景,因此,任何一个网络传播项目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复制性,不可随意的连用或套用。在我看来,这便是网络公关特有的挑战。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我所接手的每个项目,都是对我专业性的全新考验。
在网络公关的领域里,我们通常都要对客户的传播背景、内容目的及可用的资源进行反复剖析、衡量,结合时下社会热点话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有效的网络传播策略。当然,随着网络经济的纵深式发展,网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多样化,这使得网络传播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展现出成熟的网络公关操作能力,将网民舆论进行有序有效的把控,使传播声音向着传播目标发展。
开辟全面的整合传播
网络公关从诞生到发展到迅速壮大只有短短几年,朝阳般的行业自然也是属于年轻人的舞台。在网络中随时都可能因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甚至一个字而激发网民的追捧。这是当代年轻人独有的一种特质。
而自从进入嘉利公关互动营销中心,我就如同走进了一片崭新而且广阔的天地,让我觉得年轻。在这里,每一个网民都是我的伙伴与我并肩作战,成为项目进展的有力推手。09年北京现代的一个传播项目中,就让我感受到了和中国的年轻网民一同奋战的愉悦感。每年的春节,回家难总是成为热点话题。当我们接到北京现代汽车品牌推广这一项目时,正值年底。我们在想,能否把“拼车”融入到方案中?如今,在北京等地,因为限行、高涨的油价,在很多白领人群中,也流行“拼车”上下班。因此,能否“拼车”回家过年?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们开始了相关策划――在一辆北京现代的后窗上,贴出“拼车”广告,而且这则广告要有特点,贴近“买票难”的辛酸时事,引起共鸣。于是,“又逢回家过大年,买票让我泪绵绵。拼车省心又省钱,往返只需400元!”这样的一首打油诗出现了。当这则原本带有公关思路的内容被传向天涯等网站论坛后,引起巨大反响。不仅点击火爆,回帖众多,因为这和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也紧贴时事,反映出购票难、回家难的社会问题。同时这则“拼车”回家帖被多家网站、论坛主动转载,多次被评为各大网站的首页推荐和精华文章,甚至还得到了众多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的“青睐”。这显然又带动了传统媒体的主动传播。最重要的是,作为这篇文章的载体,北京现代的品牌影响力也在这次广泛的口碑传播中更加深入。
在这一网络事件中,我及我的团队无疑都是网民中的一员,且更加懂得网络的游戏规则,才能漂亮的打赢这场战役。而在这场战役中需要我们认清的是,“草根”“网民”不仅是战役中斗士们的名字,他们更代表着一种声音,一种力量,这就是“民意”。而这,就是我理解的网络的法则。
当我经历了传统公关与网络公关的两个传播体系之后,对于网络公关的成功之道我逐渐摸清了其中的规律,同时将传统公关的经验和能力应用到网络传播项目中,更有力地推动项目的进行。可以说,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且互为助力的。盘点我们所做过的传播项目,大多单一的工具手段或传播形式不能满足客户综合传播的需求,这也促使我们不断的将传播手段进行整合应用。而我们作为嘉利公关旗下的互动营销中心,对于传统公关与网络公关的全面整合传播有着最紧密的配合及成熟的传播操作经验。这些无疑是地利人和的优势,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大展拳脚,而客户也从中获得更大收益。
篇6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增设人文社科课程
从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医药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可知[4-6],各高校普遍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语言和信息技术能力,课程主要集中为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很少。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是公共选修课,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课程内容方面都显得很薄弱,从而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人文教育效果不理想。医药高职院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开设普适性的人文社科核心课程,如文、史、哲、艺术等基础性课程,为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及关心民众疾苦的医学人文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人文课程应该列入必修课,成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如哲学、历史、宗教、伦理、文学和艺术等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以强化学生对医学所具有的人文品性的了解和认识。可将医学人文基础课列入限选课,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同时又保证了学生都能参加这类课程的学习。
结合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职业精神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与各学科、各专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但是,目前医药高职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来自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两门课的教学,且仅有一小部分关于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普遍缺乏职业精神内容的渗透,从而造成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分离、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要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医药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理念,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将职业精神内容自然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应贯穿讲授古今中外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及高尚的道德境界、学生身边优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当前医疗模式改革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越来越恶化的医患关系的症结所在等,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介绍,使学生欣然接受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从而提升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
借助实践教学平台,内化职业精神素养
实践教学是医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是医药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又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模拟环境中的校内实训,还是真实环境的校外实习,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都能了解到职业岗位的规章制度和技能标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接触,能使学生感受到患者的疾苦,培养其爱护生命和服务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让学生学习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有助于培养其热爱工作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工作中的团结协作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其协作的意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受到熏陶,促进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使其在职业活动中践行职业精神,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注重教师职业精神培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高职专业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是靠教师实现的,高职教师既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坚定的职业精神。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高职教师能够感召学生,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医药高职教师在工作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善于对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相关行业建立密切联系;要有自主探索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终生学习的积极实践者,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这些精神去感染学生,这样,教师的职业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建设校园文化,弘扬职业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沃土。医药类高职院校要以弘扬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为核心,以基本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为重点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校园文化主要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部分组成,医药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充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文化。首先,对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建设时,应适当地建立医学家雕像、医学家事迹长廊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医疗卫生行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应开展师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并将校训、校徽、校歌等学校文化符号深入师生的观念,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再次,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职业能力,陶冶其人文素质和思想情操。最后,要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篇7
一、培训教育驱动
在新闻职业精神培育途径中,培训教育是基础环节和初级层次。新闻职业精神养成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人的理性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
在新闻职业精神的养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培训教育有助于每个成员本职工作的开展,从而推动新闻职业精神的整体建构和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培训教育有助于每个成员精神品质的塑造,从而形成良好的媒体工作环境。再次,培训教育有助于新闻界职业风尚的建设,从而推动整个新闻界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
培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进行科学塑造和正确培养。概括起来,职业精神的这些广博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包括:
第一,提高新闻工作者深刻的职业认知。拥有专业知识是专业性的标志之一,这其中也包括对于新闻职业伦理的系统知识。
第二,培养新闻工作者强烈的职业情感。职业情感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活动的价值导向,它主要表现为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内心体验。
第三,锤炼新闻工作者坚强的职业意志。意志是人们在按道德原则和要求进行道德选择和行为发生时调节意识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是一种行为导向力。
第四,树立新闻工作者坚定的职业信念。职业信念是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的结晶,是引领新闻工作者投入新闻活动的方向盘。
第五,培养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归宿。
毫无疑问,这五项内容不仅仅是培训教育所应当完成的,培训教育仅仅是从理性上使新闻工作者具有上述能力,而更为重要的还需要从业者在实践中体验、在文化中熏染和在自省中感悟。因此,可以说,这些内容也是贯穿于整个新闻职业精神养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二、媒体文化熏染
按照新闻职业精神继承与发展的思想积聚机制,新闻职业精神养成在本质上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新闻媒体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就构成了独特的媒体文化,这种文化环境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个体的熏陶,可以引导和催化新闻职业精神的养成。
媒体文化对从业者的职业精神的影响是十分重要、不可低估的。
首先,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精神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文化氛围。人是新闻职业精神的主体,人不能完全离群索居而单独存在,而是类的存在物,是社会的人。
其次,职业精神的内容受一定文化的渗透、感染和导向。文化对于人的世界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
再次,媒体文化是体现个体人格的特殊样式。文化是人类创造性的生活方式和内在精神,这种方式和精神又是通过每一个个体的现实活动和自觉创造整合而成的。
在媒体文化的塑造中养成新闻职业精神,需要把握三个关键问题。第一,明确职业价值观。第二,提升媒体文化力。第三,培育成员忠诚度。
三、新闻实践体悟
新闻活动是职业精神的基础和最终归宿,是职业意识的外化,是职业精神本质的表现。新闻职业精神具有实践性,不能付诸实践的观念,是不能构成新闻职业精神的。就新闻媒体而言,培训教育和媒体文化能否在新闻职业精神的养成中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是解决新闻职业精神内化与生成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现实力量。
其次,实践是促进观念内化、检验和巩固的根本动力。
再次,实践是个体价值观念内化和观念塑造的最终归宿。
最后,新闻职业精神的培育强调的是知行的统一,即强调认知和实践的相互促进。
评价一个个体职业精神养成的水平,最重要的是考察其能否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这种考察,不能仅仅关注其对于观念的认知程度,更要看其在新闻活动中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乃至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四、自律自省升华
新时期新闻职业的塑造是一个连续、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真正的新闻职业精神的培养,则更多是依赖个人发自内心的努力,即内在心理的自省去提升和巩固新闻职业精神的培养,这是新闻职业精神养成的主要目标和高级层次。
新闻职业精神养成的着力点要放在引导从业者的自我教育上。而以良好的行为和品质为目标的自我教育,引导从业者自觉地投身新闻实践、投身社会,在服务社会中,理解新闻事业的神圣与伟大,深化对新闻职业精神的认识和践履。
新闻工作者的自律自省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善于自省。道德的学习和提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监控、自我超越的过程。要敢于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敢于进行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还要有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扬长避短、去恶扬善、在实践中努力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凝炼卫生职业精神、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广泛凝聚共识,提高道德修养,在全县卫生系统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为扎实深化医改和做好各项卫生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主要内容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围绕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开展大讨论。重温“大医精诚”和“尊重生命”的理念,倡导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激励新时期医疗卫生创新精神,引导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围绕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大讨论。明确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大力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自觉把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放到首位,是每一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用高超严谨的技术、优良温馨的服务树立天使形象,真正让医德医风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三是围绕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作用开展大讨论。自觉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深刻理解做好医疗卫生本职工作与落实医改任务、实现医改目标的密切关系,激发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推动改革,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人生价值。
四是围绕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调动卫生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开展大讨论。发挥崇高的道德和精神力量,坚守救死扶伤的社会价值和解危济困的职业尊严,正确处理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利益观和幸福观。
三、方法步骤
大讨论活动从现在开始,贯穿全年,分学习动员、讨论交流、深化成果三个阶段实施。
(一)学习动员阶段(6月15日前)
各单位要密切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学习陈竺部长和张茅书记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陈啸宏副部长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视讯会议上发言等,发动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6月15日前,各单位将本单位组织动员情况和实施方案报局党委。
(二)讨论交流阶段(7月15日前)
1、围绕“提炼卫生职业精神、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主题研讨。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主题研讨活动,并提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内涵的建议,把研讨过程作为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提高思想道德的过程。
2、开展卫生职业精神征文活动。各单位要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征文评选活动,做到人人参与、挖掘深入,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内化为共识和行动。
3、7月5日前,各单位各自形成有关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内涵建议,并报局党委。
(三)深化成果阶段(至年底)
1、总结提炼。根据各单位上报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内涵建议情况,进一步归纳、提炼、总结,并及时组织学习全省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表述。
2、深化成果。各单位要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融入到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引导卫生人员加深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理解。要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医疗、进科室、进病房,融入每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中,贯穿在我们的整个工作中,通过优质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成效。
四、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工作责任制,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明确专人承办。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确保活动正常开展。
(二)紧密结合实际。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医疗卫生工作实际,统筹兼顾,做到开展大讨论活动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与推进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与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真正把活动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篇9
本文正基于此,以孙玉胜的《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以下简称“《十年》”)为文本,以新闻机构的职业化演变为视角,试图通过话语分析,揭示在当前中国大陆的新闻改革过程中,媒介组织的职业精神(伦理或规范),是如何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步步萌发并生长的;以及,在特定体制空间下还面临着什么制约。
改变语态:以新闻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从媒介组织的角度,“职业化”首先意味着媒介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有其特定的职业行为、行业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关系(Schudson,2001)。这种视角至少能帮助理解孙玉胜表达的起点:为什么“十年”是“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
孙的答案是电视“家庭属性”的发现:观众“人在家庭”,应当是电视从业者对观众最基本的理解和认知,是一切的传播设计与传播目的的起点(孙玉胜,P336,下引只注明页码)。正是“人在家庭”的观众,决定着电视是“平民化’、“大众的”,而非“贵族化”和“精英的飞10年新闻改革的历程由此出发,从“庄严”“神圣”的语态转到亲切平和,从宏大、抽象的“新华体”转到鲜活趣味、世俗口语化的“中新体”(p53)。
《东方时空》在孙眼中是电视管理及运作体制改革的产物(p32)。所谓“管理及运作体制改革”,具体表现为来自“上”的两项政策:经费包干和变“新华体”为“中新体”。“经费包干”的逻辑对于孙玉胜们而言,就表现为:要生存就要实现“让广告收益与栏目互动”,在不可预知中惟一“自己可以把握的”,就是“用以吸引广告注意的节目质量”(p36)。而节目质量的关键,首先就在于对观众特定收视行为、心理需求的把握、判断和有效满足。
于是,在孙的描述中,所谓“电视新闻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就是表现为《焦点时刻》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就是从增加现场报道、让记者在现场开口说话开始的。孙玉胜从“television”这个词解读出了4个“原本属于电视本质的要素”:同步、现场、真实、过程进而认为,10年电视新闻改革,表现在节目形态上,就是接近再接近这4个元素的过程(p132~135)。不管孙所提炼的“电视本质要素”存在着何种逻辑问题,他的总结至少表明于“语”和“态”,都是要符合电视新闻规律的。
电视作为“技术媒体”的特性,也规定着孙的反思中对职业行为的理解。电子摄录设备、微波和卫星传输系统,以及DSNG(移动式数字卫星传送系统),使电视记者得以在任何地方第一时间报道新闻,甚至“同步传输”。由是,“传播态度和传播理念”上泛泛的“平等”关系在此具体化为对“职责”的理解:现场记者的职责就是,替观众发现新鲜的事实和现象并告诉他们;不管对新闻有何种解读,事实及其背景本身是既定的和真实的――这正是观众得出正确判断的依据(p142)。
对职责的理解固然基于对电视规律和技术特性的认识,但更是基于对观众、对“平等”关系的深层审视:观众不仅不再是需教化和指导的被动体,而是有着能做出解读并“正确判断”的认识能力;因而,电视新闻从业者便再也无法维系居高临下的“宣传”、“指导”,而是“代表观众走进前方现场”,发现并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用孙的练的表达就是,“新闻,只有新闻,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p494)。
此种理念不仅渗透、体现在央视新闻评论部具体所制的节目中,还被以制度规约的形式力图发展成为一种组织文化,从“部训”、“誓词”、各栏目的定位,到种种对报道新闻的规章,都已反映出这一新闻职业理念已不再仅是个别人认识上的反思,而是作为组织的规范和理想,起到了如Schudson在其《探索新闻》中所说的“韦伯式”和“涂尔干式”两种功能:即对内凝聚团结、组织控制,对外形成认同区分,维持职业自豪感。 孙之反思的可贵,还在于对原先那种追求“灌输”与“理性”的思维模式从更深处给予批判。无论从政治宣传还是“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那种并非报道事实,而是向观众灌输、传达概念、本质和意义的所谓“理性”和“深度”,都是有悖电视新闻的知识特性的,因为“电视作为视听传播的工具是向人们传达感性材料的窗口,”(p209)尽管孙的批判失之简单,也未从组织特性等角度说明为何“新闻媒体”只能生产此种知识(Phillips,1977),但是却为“报道新闻”的职业理念奠定了深刻的认识基础。或与此相关,“一深入,就深刻”,被称为央视新闻评论部“血脉相传的一种文化”(p210)。作为“一种文化”,对“深入”与“深刻”的追求,无疑首先就是一种独立、客观,全面、平衡地发掘事实、报道新闻的职业精神。
总之,“语态转变”最终落在“新闻”上,是“新闻”而不是“宣传”或“评论”,成为关乎存在的“生死问题”。其实质,就是电视新闻从业者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是对职业精神追求与确立的努力。如果将眼光稍微放开一点,此种理念与近百年前中国新闻学先驱们所孜孜以求的“以新闻为天职”说,似有根本一致的旨趣(徐宝璜,1987;邵飘萍,1924等)。
不做“孤军”:体制“渐变”下的职业精神
说以“新闻”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念倡导的意味大过现实分析。《十年》对此亦有清醒认识如果不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保持“协调与适应”,单独推进的新闻改革易成无根的“孤军”而退败(p119)。但事实上,一旦“传播态度和传播理念”根本转变,媒介组织与政治、经济力量的关系,乃至组织的内部架构,必然会随之调整。而“协同前进”,在免去退败危险的同时,也对职业精神形成掣肘。
“经费包干”的政策不仅让孙玉胜们“发现”了观众,也获得了小环境下的“经济独立”。在一个“有偿新闻泛滥的年代”,这是从业者“获得尊严”、从事自身职业的第一步(p188)。以更好的新闻提升节目质量,以更好的节目吸引更多的广告,此种经济结构和营运方
式。确为孙所理解的职业精神提供了某种保证,《十年》描述了央视为此制定的种种措施,防止“赞助”、贿赂等交易方式对报道新闻的侵蚀,在组织内部进行诸如“制片人制”、“明星制”等改革,其用意都无非为了从组织到个体的经济独立。
以更大范围来看,上述种种,是大陆新闻体制改革走向“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这固然使电视媒体遮蔽许久的商业(产业)属性得以凸显,与职业理念的“尊严”有莫大干系,但当电视台本身成为巨大盈利垄断企业,其将对从业者的角色、职业理念产生何种影响,诸如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所提出的社会责任问题(新闻自由委员会,2004)、莫斯可(2000)所提出的公共服务压力问题,却甚少为《十年》作者关注。
而“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语态转变”自始至终有着“”和“边界”,这一点,从今日“语态依旧”的《新闻联播》即可印证。作为体制内的实践者,孙玉胜对此的深切感触,集中体现于媒体最易与其他社会部门发生冲突的两类新闻报道上,即突发事件和舆论监督。对于此两类报道,在孙看来,电视新闻媒体的职责都在于通过客观、真实、全面、深入的报道,消除人们对环境变动的不确定认知,及时向社会发出强烈、有效的预警信号,形成舆论的力量(p114;310)。由是,基于特定的职业行为和理念,新闻媒体与其他社会部门的关系,首先是“信源――采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由媒体汇聚受众意见所形成的舆论监督关系。这样的关系,自是与社会各部门、尤其是党政机关长期持有的媒体认识存在冲突,正因此,《十年》呼吁政府对所控制消息的应符合“即时即地原则”和“递进式原则”,媒体也应建立严格自我约束机制(p313―315)。
如果说,政府改革和媒体自律的呼吁,是为“报道新闻、以供判断”职业精神的维系提供内外两面更好的保证,且具有重大的民主意义的话,《十年》为此呼吁的论证还进一步深化了对职业精神的理解:“给处于弱势但却代表着正义的人以舆论的支持”,是《新闻调查》及其精神兄弟“义不容辞的责任”(p310;150)。换言之,大众传媒不仅是公众维护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器”,也是弱势群体的代言者,只是,这些职业精神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报道新闻”职业行为的基础之上。
至少,孙玉胜对这个“基础”有着清醒认识:新闻业不能承担那些本属行政、司法系统应具备的职能,而应以自身的调查报道,成为行政与法律进入的向导(p113);《焦点访谈》成功后,一方面有成为“准行政部门”的危险(邓正来,2007),另一方面“焦点”差不多就是“监督”、“批评”和“曝光”的代名词,甚至有“焦青天”之誉。孙如此反思:更多时候,由于《焦点访谈》特有的“监督性”和“典型性报道”,而使其新闻性被弱化了(p463)。
篇10
作者:黄景彬 梁健 吴文森 杨柳山 张赋 龙驹 江毅 范悦
【摘要】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的职业精神如何, 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以人文课程为基础, 加强职业精神教育; 加强医学实践锻炼; 加强临床实习生的职业精神教育; 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精神 教育
【Abstract】 Professionalism is an essential qualification for medical staff for it bears directly to patients ’health and well being. Therefore,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ism of w ill - be medical staff that is, the medical student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 education can be conducted in the following 5 aspects: the course should carry on and further develop human ism in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It should be based on humane studies, thu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n professionalism. It should intensify medical practice among students. It should enhance the education on professionalism among clinical in terns. Last but not least it should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professionalism.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和社会地位,经历,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医学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中,医学和人文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心理学,宗教,艺术等交错在一起,现代的医学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除了具有广博精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有深厚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的职业精神如何, 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因此, 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 要讲究方法和途径。
1 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
所谓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理想和信仰, 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 在任何情况下, 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医学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的统一。其中, 职业精神指的是理想信念, 敬业与责任, 是一种在职业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对职业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它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养成的, 表现在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关爱病人的健康, 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 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 专业精神是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试验的开拓创新, 在操作规范指导下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 防止差错事故, 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为人类健康服务。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单位倡议的并获得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的《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1],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对此,我们试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医学诚信第一,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医师宣言》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列为其基本原则的第一条,这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认同,医学虽然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却都是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的,这是由医学职业本质所决定的。要做到这点必须坚持利他主义,也就是我国长期提倡的“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精神。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师临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核心是指医师富于谦逊、正直、责任心和诚实等品质。
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 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 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 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与要求。
2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医师是利用专业化知识、临床技能和经验来保护及恢复人类健康的一种职业。
医师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医师与患者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建立诚信可靠的关系。现代职业能力是不仅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包括了人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事物的智、情、意诸方面的表现。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良好的职业技能之外,学生的身心、情感、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同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题。培养学生走上岗位所需要的敬业精神、自我提高、创新精神、良好人际关系等能力,这就是职业精神培养关注的内容。
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医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职业精神是每 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而职业精神教育是每个医学生临床阶段的必修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及政府对医疗行业的期望值与日俱增,医疗工作逐渐成为一种高技术、高付出、高负荷、高风险、高压力、高要求、高期望的职业。教学医院有必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医生的职业崇高而神圣,具有高风险性,在当今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了提高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适合我国特点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以职业精神教育与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的养成。
美国医学会医学院校处及美国医学院校协会于1998年5月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美国绝大多数学校已认识到有必要把职业精神看作医学生教育的关键因素来强调,纷纷开设了有关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的正式课程。同时,他们还明确地强调了医学院校教学中职业精神的属性,即个人兴趣服从于患者的兴趣,坚持高尚的伦理与道德标准,响应社会的需要,表现出核心的人性的价值[3]。美国把开展职业精神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修课,其特点是系统化:从医学生、教师、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都有相应的培训计划和体系;终身化:从医学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人性化: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引发人们对职业精神的思考;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小组讨论、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3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医师职业精神教育中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以人文课程为基础, 加强职业精神教育; 加强医学实践锻炼; 加强临床实习生的职业精神教育; 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通过专题讲座、分组讨论、角色模拟、具体实践、典型事例分析、个人观点表述和对“隐匿”事件的处理等手段培养医师职业精神。医师职业精神同样也可以进行评估,目前采用的评估重点已从传统判定型的总结性评估转化为重视品质提升的形成性评估,即更加看重医师的进步。有效的医师职业精神评估需要设定多个考评者、不同的考评地点、真实的环境、可能涉及医患冲突的场景,考评过程需要在严肃又不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
总之,新形势下对医师职业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良好的医师职业精神已不仅仅是好医生的标准,它已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条件。特别要注意加强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注重提高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途径和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师职业精神的养成,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参 考 文 献
[1]黄国琼.美国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状况.医学与哲学,2001;22(2):52-53.
[2]王小芬,朱新.浅谈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3]王春光.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0):26-28.
[4]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6):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