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救援范文

时间:2023-03-29 19:2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救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卫生救援

篇1

英文名称:Occupational Health and Emergency Rescue

主管单位: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主办单位: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1326

国内刊号:31-1719/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2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强调部队吃穿住行的重要性。食品卫生是部队后勤保障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心任务能否圆满完成。5.12汶川大地震后笔者随部队到北川参与卫勤保障任务,主要负责卫生防疫工作,现就保障中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实践及体会报告如下:

1食品卫生监督特点

一是救援期间,参与人员高度密集,食品不安全因素较多,卫生监督任务繁重。二是突发事件,准备时间短,进行监督时间紧迫,卫生监督难度高。多数情况下,无法对保障部队进行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因而很难在保障前对其食品、餐饮具卫生进行全面评估,影响保障效果。三是救援保障内容复杂,对卫生监督人员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不只是单一食品卫生监督,而是包括卫生监督、疾病监控、消杀灭处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综合保障过程。

2食品卫生监督组织与实施途径

2.1加强组织领导,拟定严格管理制度。救援行动因各类食品隐患较为集中,出现问题后社会影响极大,因而对食品卫生监督要求也极高。一是成立保障分队的食品卫生监督组,明确任务及分工。二是依据“卫生部四川汶川大地震防疫指南”、国家颁布《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结合部队救援卫勤保障实际情况,拟定相关监督规范,三是按保障不同阶段食品卫生供应具体情况,定期分析食品卫生安全存在问题,部署下一步各项工作。四是建立每日食品卫生监督档案,责任到人。

2.2加强健康教育,认识食品卫生重要性。灾后自然环境污染大,食品卫生监督作用尤显重要,防止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是抗震救灾卫勤保障重要内容。一是广泛开展预防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健康教育,让官兵明确“不可食食物及不可饮用水”及“可饮用水及可食食物”。二是编印下发《灾后卫生防疫》手册。三是组织对军需炊管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学习卫生部公布灾后食品卫生及饮水卫生相关规定。

2.3分阶段抓重点,落实食品卫生监督。早期以袋装食品和瓶装饮料为主,主要把好供应、储藏及发放关。但部队救援任务重,体力消耗大,应尽早保障官兵吃上干净热食,中后期食品卫生主要把好以下几关,一是食品采购关。军需部门原则上定点采购食品;二是食品制作关。生熟分开,现吃现做,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小时不再食用;三是把好储藏关。专人负责,在加工制作前严格按照规定储藏,防疫小组每日检查登记;四是食品留样关。每餐食品按规定留样,以备必要是检测;五是就餐关。实行分餐制,严禁私自食用供应外食品;六是严把饮水关。灾害后,当地水源不能饮用,原则上均使用桶装矿泉水,后期在兄弟部队协调下,使用饮水自动处理水车,保证用水安全;七是情报关,了解当地疫情,防止地方疫情传入部队。

2.4方法科学,确保食品监督高效。本次卫勤保障饮食卫生监督使用了我军研制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如总部配发检水、检毒箱,对食品、饮用水开展了快速定性检测,及时发现食品及饮用水的有害、有毒物质,最大限度杜绝不安全因素发生。

3体会及建议

3.1建立完整食品卫生监督体系。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最大一次地震,灾后环境污染较大,因而部队救援任务实施后卫生监督工作在任务受领、职责分工、工作程序、监督要求方面均不同于平常“处突”防疫保障。建议应结合《军队卫生监督规定》和《军队卫生监督实施办法》,国家卫生部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制定适合部队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

3.2应具有高效实用监督方法。抗震救灾因其行动特殊,更易发生食物中毒,食品卫生监督责任重大,经验式的监督人为主观因素较多,影响监督的效率和质量,建议引入科学食品卫生监督方法。近年来HACCP(危害因素分析关键控制点技术)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两项方法相互补充使用,使其在任务紧迫,要求严格重大活动卫生监督得以保障。

3.3检测器械手段要适用。目前医疗应急保障分队配发现场卫生监测仪器较少,检测项目有限,不能适应灾后复杂食品的现场检测,建议研制快速,控测项目较全检毒、检水器械。

3.4提高防疫人员业务素质。从SRAS后,公共卫生引起大家重视,但武警部队由于编制体制限制,专业防疫人员数少,知识层次差距较大,影响保障任务完成,建议培养适应武警部队中心任务的卫生防疫人员,加强和地方CDC联系和业务交流、有效提高防疫人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肝、鱼肝油、乳品(脱脂奶除外)、蛋、鱼等

别名:钙化醇

食事提醒

夜间工作者、不能充分得到阳光的人,要特别注意在饮食中增加维生素D的摄取。肾功能障碍正接受人工透析的人,体内维生素D无法转换成活性维生素D,很容易患骨软化症等,应给予补充活性维生素D。

食事求适

维生素D既来源于膳食又可以由皮肤合成,因而难以估计膳食维生素D的摄入量。在钙和磷充足的条件下,婴幼儿、儿童、孕妇、乳母及老人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10微克,11岁以上50岁以下人群为每天5微克。

食谱推荐

牛奶蛋

用料:鸡蛋50克,牛奶100克,糖适量。

制作方法:

1 将鸡蛋的蛋白与蛋黄分开,可用打蛋器或筷子把蛋白搅和到泡状待用。

2 在锅内加入牛奶、蛋黄,混合均匀后用微火煮一会儿,再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调好的蛋白放入牛奶蛋黄锅内稍煮,放入适量糖即可食用。

食疗保健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和血磷的水平,从而维持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维生素D先聚集在肝脏,然后转移至肾脏,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活化转变为活性维生素D,帮助小肠从食物中吸收钙、磷,并将血中的钙、磷转运至骨骼中,同时使钙、磷能够容易地沉积在骨骼中。

儿童缺乏维生素D,易发生佝偻病。特别是2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更容易患佝偻病。佝偻病在冬天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更常见,维生素D对其发生有预防作用,所以婴幼儿应补充维生素D。对于发育期的儿童来说,适度目光照射,进行户外活动,补充鱼肝油,饮食摄入油脂是必需的。但需注意,过多服用维生素D会引起急性中毒。

怀孕、哺乳、更年期妇女,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有发热、盗汗、腿抽筋、紧张、烦躁、情绪低落等现象。怀孕、哺乳期妇女缺乏维生素D,还会对胎儿和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人缺乏维生素D,容易导致骨质疏松、骨折。与男性相比,闭经后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更多见,这与雌激素有关。

篇4

关键词:研究生;专业学位;生源质量;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53-0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研究背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1990年正式设立专业学位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硕士专业学位达到39种、博士专业学位达到5种,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领域;具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达到50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 67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6个,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100万人[1]。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专业学位教育的整体构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仍需广大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和完善。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教育环境是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师资队伍和教育环境既定的背景下,招生工作把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而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的培养质量。因此,要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应把好生源入口关,从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生源质量抓起。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生源质量保障做过相关的探索,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应届本科生源质量保障的探讨,忽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在职工作人员生源质量保障问题的研究。所以,本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入手,结合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生源间招生质量保障进行探讨。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的特点

自教育部2009年决定开始大范围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并发放“双证”以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别,它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2],其生源对象不仅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它还包括社会各行各业在职工作人员。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生源质量保障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突出的反馈控制

专业学位在国际上又被称为职业学位,生源对象有独特的知识领域和鲜明的实践性,其培养目标更侧重实践与应用。经过专业学位教育毕业的研究生,相较经过学术型学位教育毕业的研究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工作岗位,实践能力更强,尤其是那些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工作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深造,其工作水平和能力将获得明显的提高。因此,企事业单位很容易从员工工作中检验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反馈到培养单位。可见,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具有很明显的反馈控制特点,而培养单位也能够通过生源输出的社会反馈与用人单位进行点对点沟通,及时调整生源选拔方案,改善和调整生源招收策略,提高生源选拔质量,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

(二)明显的目标指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目标指引,是指招生学校根据国家招生政策、国家当年研究生招生的总体计划和对各类型人才、各招生单位的计划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招生机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3]。当前,在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出现了将专业学位招生计划更多地用于热门专业,而轻视专业学位中各领域的现象,这样将不利于招生与生源质量保障,并可能产生恶性竞争。为此,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国家指定的具有招生资格的专业学位领域下,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开设多种相关的培养方向,吸引优质生源报考,缓解冷热专业间招收不平衡的现象,适应国家相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三)扩大化的生源差异

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来源于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后者则为社会企事业单位中的在职工作人员。这两种生源,除了性别、民族与生源地差异外,他们间的年龄、学历、收入、工作经历和可支配的学习时间差别很大,且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差异还在扩大,无形中增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工作的复杂性,给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生源差异扩大化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即教育公平。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对待优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生源,培养单位在招生复试选拔中应研究拟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来保障优质生源顺利入学。

三、陕西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实践探索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由“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优质生源培育”、“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五项工程入手,不断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学校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此外,学校于2010年被确定为首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高校。伴随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逐渐从“数量与规模”向“质量与内涵”的重心转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已将“脚踏实地,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方针。

(一)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采用因材施教方式以吸引优质生源报考

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方案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充分考虑培养对象及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了对口的培养方案,采取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来辅助教师集中授课或现场教学,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多种灵活教学方式,实现“进校不离岗”、“先习而后学”、“边习边学”的培养模式,并以执业能力评价为准绳,改革传统研究生教育的考评体系,提出应用研究和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切实做到了学以促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二)搭建订单式优质生源培育基地,形成品牌效应以扩大优质生源招收面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4]。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重在应用性、复合性和职业性。为加深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对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理解,提升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必须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让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一些地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深入了解新课改形势下各学科教学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同时为将自己造就成未来的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积累宝贵的经验,进而增强投身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学校特别重视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同时认识到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建设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将建设实践基地的目标重点放在改革开放窗口城市、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创新实践者的深圳地区。陕西师范大学现已与地方教育局合作,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广东深圳市、东莞市建立了3个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将其下属的32个(新疆巴州11个、深圳16个、东莞市5个)中小学校、电教馆和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作为实习实践学校(中心)。尤其是与深圳宝安区教育局共建“教育硕士实习实践基地”,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提高服务管理与信息宣传力度,建立生源资料库以保障优质生源入学率

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象中,有大部分来自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他们具备熟练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业务素质,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往往因为工作繁忙,容易错过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甚至考试。针对这种情况,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利用信息技术,在考生自愿的前提下,为这些有意向继续深造的优质资源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通过短信和邮件等方式及时通知考生按时完成网上报名、现场确认以及考试等相关环节,避免优质生源因为非竞争性因素失去入学资格,让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保障了优质生源的入学率。

总之,在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探索和设计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特别是生源质量保障体系,把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口关,从培养方式、培育环境和管理服务上大胆创新,稳步推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EB/OL].(2011-03-18)[2011-03-21.http:///xwyyjsjyxx/sy/syzhxw/272704.shtml

[2]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9-52.

[3]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4-8.

[4]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5]衡天书.新增硕士学位院校生源质量保障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2-114.

篇5

一、生态位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自提出至今已经历百年发展历程,它不仅推动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更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企业管理、教育教学等诸多非生态学领域,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关于生态位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论述,但仍未形成统一定义。其中,美国学者惠特克(Whittaker)对生态位的阐述最受学界推崇,他认为生态位是物种在一定环境的群落中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自己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地位。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生态位是物种生存发展的时空结构,也包括物种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

生态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一是生命主体。即生态位的研究对象,一般包括个体、群落、生态子系统等。二是外在界限。即生态位的研究范围,比如:生命主体所特有的时空位置。三是环境因子。指生命主体生存所必备的各类条件及具体指标。四是表象特征。指生命主体在生存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形态、习性等各方面特征。

二、公务员人际生态位及其表现形式

从生态位的视角来看,人际生态是由各类人际生态位构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人际生态位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公务员人际生态位定义为公务员个体在公务员系统和日常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它通过公务员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出来。

借鉴生态学里关于物种之间相互关系的划分,可以将公务员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四种:竞争、中性、合作和共生。竞争与合作是最常见的两种关系,其中,竞争表现为双方需求同一稀缺资源,彼此相互阻碍甚至对立,而合作则表现为彼此互惠互利,但可以缺少对方。当彼此的合作上升到不可或缺的程度,就达到了共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一方的退出或不配合,会影响到双方的利益。中性关系是双方彼此独立互不影响,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基本不存在,因为在公务员系统和日常工作中,个体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三、公务员人际生态位的偏离与重叠

公务员人际关系一般包括上下级关系、同级关系以及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各类关系交错复杂、相互作用,它们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公务员人际生态。当公务员人际生态位发生偏离和重叠时,就意味着个体优势没有得到最大发挥,对于共同资源的竞争导致了彼此对立,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着公务员生态系统。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下级公务员与上级领导相互疏离

在公务员生态系统中虽然存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但两者在本质上应当是一种和谐共生、民主平等的关系。然而,受传统阶层管理体制影响,许多部门管理方式较为封闭、僵化,有些领导甚至会强化机制,处理问题独断专行,不尊重或者压制下级公务人员。还有些领导任人唯亲,以亲疏远近做为考核提拔的评判标准。这使得原本就处于被动位置的下级公务员极易产生沮丧、愤恨的心理状态,对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心生抵触,对自身发展的期望大幅下降。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二)同级公务员之间竞争过于激烈

每个公务员个体在生态系统中都占据着各自的生态位,在工作中是合作、共生的关系,但在晋升、评优等方面难免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由此产生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公务员生态位的稳定发展。良性竞争虽有利于激发公务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度强调竞争会使公务员精神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在工作上相互推诿、争功好利,缺乏应有的沟通协作,甚至导致行政失范。

(三)公务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冲突

公务员是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与社会群众交流的桥梁。在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公务员与人民群众以公共信息和公共服务为媒介相互作用构成了独特的“生态链条”,彼此之间是鱼与水的协同共生关系。然而在现实中,一部分公务员办事推诿拖沓,无视群众的利益与诉求,甚至以损害公众利益来谋求私利,这些行为不仅污染了公务员生态系统,也影响了政府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由此引发的社会也常常见诸报端,社会影响恶劣。

四、公务员人际生态位的矫正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导致公务员人际生态位偏离,阻碍公务员个人成长,破坏人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想保持公务员人际关系的平衡,应当从完善认知、健全制度和优化环境三方面入手,建立起积极合作与相互依存的公务员人际关系,塑造健康稳定的公务员人际生态位。

(一)完善公务员认知

在上下级关系中,一方面要提高下级公务员心理调试能力,强化工作中的适应力和承压力,另一方面也要让上级领导意识到他们在公务员人际生态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认识到上下级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命令与服从,更是共赢共生的关系,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位是平等的,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同级间关系上,公务员个体应当认清自己所处的生态位状况,发挥和拓展自身的生态位优势,当生态位与他人重叠时主动做出调整,通过学习进修等方式改变或创造新的生态位,妥善处理好与同级其他公务员的人际关系。在与人民群众关系上,公务员要端正工作态度,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始终保持与民众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风雨同舟,协同共进。

(二)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

首先,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考察分析每一位公务员的生态位状况,最大化挖掘、发挥个体生态位优势,推进公务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优化,做到各司其职,人尽其才。其次,要完善公务员晋升机制,时常关注公务员生态位发展状况,确保公务员能力与职位、薪酬相匹配,同时也要加强晋升监管力度,保证其公正性与合法性,落实公务员晋升公示制度,建设公平公正的公务员人际生态环境。最后,要加强日常工作管理,提高公务员服务意识和水平,将群众的意见与评价计入公务员日常绩效考核之中,切实做到严以用权、权为民用。

(三)优化公务员人际环境

在公务员生态系统内部,要敢于打破部门之间的隔阂,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拓宽人际交流渠道,鼓励公务员之间相互交流、增进了解,打造融洽、和睦的组织氛围,消除差序格局和落后的行政文化,强化公务员人际关系的情感联结,培养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公务员生态系统外部,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社会团体的良性互动,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增进社会对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了解,提高群众满意度,营造和谐友好的外部环境。

篇6

【摘要】院前急救是急诊工作的前沿,随着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次数的增多,医疗纠纷的发生也在大幅度提升。由于人们急救需求提高和维权意识增强,使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调解变得非常棘手,所以减少和杜绝可能导致纠纷的隐患至关重要。本文对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乡镇;院前急救;医疗纠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健康理念增强,积极求医、就医现象变得十分普遍,院前急救次数也不断增多,这对保障农民身体健康,避免因抢救不及时而发生的悲剧,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一件大好事。但在一定的层面上暴露出一些十分尴尬的问题:因院前急救而发生的医疗纠纷大幅度上升,乡镇医护人员对此有苦难言;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无可奈何,收到此类纠纷投诉增多,忙得焦头烂额。这种反常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广大乡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对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 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乡镇卫生院方面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1.1 急救工作不积极。医务人员存在着院前急救设施有限不可能全方位开展急救,只能起一个往上级医院转送的作用;因此车到人到,任务就已基本完成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走过场,而不十分积极主动,以致于语言上不严肃,工作上不严谨、行动上不迅捷。使病人家属心中埋下纠纷产生的祸因。

1.1.2 医疗设备不充足。乡镇卫生院目前的规模,救护车内的设施一般只配有氧气包、血压机、听诊器及部分急救药品和外伤处理小手术包。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救助治疗的功能,但如碰到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溢血、严重车祸外伤等危重病人的急救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偏远山区,虽然医生全力抢救,但苦于设备不足,送院时间又不允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更显得救护能力的相对不足。

1.1.3 技术操作不熟练。因院前急救是开放式的,家属大多数在现场,而每次出车均只有1名医务人员(少数单位配1名护士),人手少,要在短时间内由1个人完成诸如测量血压、吸氧、静脉穿刺、静脉注射甚至心肺复苏等一系列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情急之下有的操作过于简化,或一次操作不成功,造成家属不信任和反感,或技术操作不熟练未按规程操作,常引发医疗纠纷[1]。这就造成了病人家属认为乡镇卫生院既然不够条件,不能成功抢救,为什么出车出人,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引起了纠纷。这种纠纷的发生,在乡镇,屡见不鲜。

1.2 医患双方存在沟通上的欠缺

1.2.1 缺乏相互沟通,导致病人及家属就医期望值过高。在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农民家中发生危重病人或发生意外伤害,电话叫医生赶来救治是十分普遍的,那时有一个不成文的似乎是一种默契的约定,即只要医生到了,看病以后,能治则治,不能治则了,对家属而言也就是尽责了,根本不存在医生来了,抢救不成功而有纠纷的现象。而现在,不管病轻病重,医生来了就必须给抢救回来,否则,就会发生纠纷。这里有着农民群众对生命价值认知提高的因素,也有一种法律意识增强的原因。他们认为法律保护生命的权利,我生病了,遇到伤害了,医生抢救是一种天职,如果不能满足病人家属“医来病除”的愿望,那么医生就必须负责。这种法律意识的增强又存在着法律知识的欠缺,但乡镇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这种尴尬令医生们实施院前急救时存在着左右为难。

1.2.2 缺乏相互沟通,忽视了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知情权指公民应该享有了解与自己利益相关情况的权利[2]。病人及家属遭受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短时间心理上难以承受。因此在急救过程中,患者的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检查、药品使用等希望了解得一清二楚,一旦发现有未经了解或同意的措施时就会投诉而引发纠纷[3]。

2 减少和杜绝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对策

2.1 完善各种制度,加强急救工作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急救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外伤等急救技术操作流程,使每项技术和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4]。

2.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认识。加强医务人员对院前急救的责任意识教育,使医务人员明白,乡镇卫生院实施院前急救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应尽的天职。实施院前急救,要有充分的信心,要人到、心到、技术到,积极主动、争分夺秒、一丝不苟。为病人家属树立一种能依靠、能期待、能交心的形象。做到这一点,根本上就能杜绝因病人家属认为医务人员不负责任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2.3 充实急救队伍,提高乡镇卫生院急救能力。组建比较专业的院前急救的班子人员;必须有内科、外科、护士、医技并且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员构成;配备必须的任何时候能正常使用的医疗器械。这样又从一个方面杜绝了在院前急救时病人家属对医生技术的怀疑,对医疗器械的不完备所产生的医疗纠纷。

2.4 开展继续教育,强化医护人员技能。医学科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用新知识武装的学科;更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进行急救治疗,沉稳地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医患纠纷。

2.5 重视相互沟通,协调医患双方关系。相对固定的实施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要多下村,经常到卫生服务站中坐诊、巡视。主动与辖区内的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生多下村、多巡视,对各村的地形、村情、群众的居所、生活习性都耳熟能详、了如指掌,对实施院前急救时就能轻车熟路、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 宋因力,张军根.院前急救中常见医疗纠纷隐患及防范措施[J].医学与社会,2005,9:51-52

[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起草小组编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3

篇7

关键词:超支化聚合物;纳米氧化锌;微波;棉织物;抗紫外;抗菌

中图分类号:TS195.6 文献标志码:A

Microwave Assisted in Situ Fabrication of ZnO Nanoparticles on Cotton Fabric for Its Functional Finishing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a method of functional finishing of cotton fabrics via microwave assisted in-situ generation of ZnO nanoparticles in them. The modified hyperbranched polymer (PNP) and zinc nitrate were used as the reagents.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The treated cotton fabric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heir UV protection propertie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were measured.

Key words: hyperbranched polymer; ZnO nanoparticle; microwave; cotton fabric; UV protecti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超支化聚合物由于其丰富的末端官能团、近似球形的三维立体结构、内部大量空腔、高溶解性、低粘度、高反应活性等物理、化学特征,使其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超支化聚合物内部的空腔结构,利用其作为模板可以有效控制制备纳米材料。目前,已有利用超支化聚合物控制制备纳米银、纳米金、纳米ZnO米材料的研究报道。本课题组也自主设计、合成制备了一种以氨基为端基的超支化聚合物(HBP-NH2),并对其进行改性制备了改性超支化聚合物(PNP)。由于HBP-NH2和PNP中含有大量氨基,其在水溶液中显碱性,可与Zn(NO3)2直接在水溶液中加热反应,并在聚合物自身的控制作用下生成纳米ZnO。并且,前期研究表明PNP对纳米材料的生成控制具有更好的效果。

微波法具有加热速度快、反应时间短、内外同时加热、加热均匀、效率高、节能等优点,已在多种纳米材料的制备中得到应用。为了实现纳米ZnO对棉织物的功能化整理,本文利用PNP通过微波辐射法在棉织物中原位控制生成纳米ZnO,对整理工艺进行了优化,测试了整理后棉织物的抗菌、抗紫外性能,并对整理的棉织物进行了表征。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实验材料:PNP(实验室自制);六水合硝酸锌(分析纯);浓硝酸(65%);纯棉漂白布(120 g/m2);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ATCC6538,大肠杆菌(E. coli)ATCC8099(由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供);营养琼脂培养基(NA),营养肉汤培养基(NB)(上海中科昆虫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式中:Y为抑菌率,%;Wb为空白样振荡接触18 h后烧瓶内的活菌浓度,CFU/mL;Wc为待测织物试样振荡接触18 h后烧瓶内的活菌浓度,CFU/mL。

为了获得不同ZnO含量整理的棉织物,在上述最佳浓度比例条件下,同时同比例改变两者浓度整理棉织物。由表 1 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反应物浓度的提高,整理到织物上的ZnO含量增加,UPF值上升,UVA和UVB透过率则不断降低。当Zn(NO3)2和PNP浓度分别为12 mmol/L和9 g/L时,整理的棉织物中ZnO含量为1.5%,其UPF值达到125.36±5.66。

图 3 为相应的棉织物紫外线透过率曲线,未整理的棉织物(样品0)具有很高的紫外线透过率,而经整理的棉织物紫外线透过率明显下降,特别是对人体皮肤健康影响较大的UVB,并且随着整理到织物上的ZnO含量的增加不断降低,样品 4 的UVA和UVB透过率分别为5.71%和0.52%,能够达到很好的紫外线防护效果。

下面对微波法原位生成纳米ZnO整理的棉织物进行了表征,首先通过SEM观察了其整理前后微观形貌的变化。从图 4 中可以看出,未整理的棉织物纤维(图4(a))表面除棉纤维本身的特征沟槽外无任何附加物,相对较平滑,而经整理的棉织物纤维(图 4(b))表面附着有大量细小颗粒,这些颗粒即为微波原位生成的纳米ZnO,SEM测量估算颗粒大小为20 ~ 100 nm。

图 5 为微波法原位生成纳米ZnO整理的棉织物的EDX谱图,图中显示出很强的Zn和O的峰,这是由于整理后棉织物表面大量的纳米ZnO颗粒。C峰来自棉纤维纤维素,而Au源自样品处理时的导电层。图中还显示一个较弱的N峰,来自整理后织物上的聚合物PNP。

通过XRD测试比较研究了未整理和整理后棉织物内部结构的变化,如图 6 所示,图中曲线 0 ~ 4 为表 1 中的5 个样品。如图 6 所示,未整理的棉织物(0曲线)具有纤维素Ⅰ的(101)、(002)、(040)几个晶面衍射峰。而经微波法原位生成纳米ZnO整理的棉织物在2theta为30°~ 80°范围内逐渐显示出几个衍射峰,并且随着整理织物中ZnO含量的增加不断增强,这几个峰分别对应于纳米ZnO的(100)、(002)、(101)和(110)晶面衍射,证实了纳米ZnO被整理到棉织物中,并且无其它杂质的峰出现。

纳米ZnO不仅具有优异的紫外线屏蔽作用,由于其表面的氧空缺产生氧负离子,与水结合生成H2O2,因此还能起到一定的抗菌效果。利用抑菌圈定性测试法和抑菌率定量测试法分别对表 1 中不同浓度整理的棉织物(1 ~ 4 号样)进行了抗菌性能测试。

图 7 为原棉和经不同浓度反应物整理的棉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图 7(a))和大肠杆菌(图 7(b))的抑菌圈效果图,从中可以看出,未整理的棉织物周围长满细菌(0号样),没有明显的抑菌圈,而经微波法原位生成纳米ZnO整理的棉织物周围有明显的抑菌圈。图 7 中还显示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远大于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说明纳米ZnO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优于大肠杆菌。4 个经处理的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随着织物中ZnO含量的增加,其抗菌性能提高。

表 2 为震荡烧瓶法实验得到的微波法原位生成纳米ZnO整理棉织物的抑菌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与抑菌圈测试结果相同,整理的织物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较弱,当ZnO含量为0.39%时(样品 1),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仅为47.62%。随着织物中ZnO含量的增加,整理的织物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增强。而这 4 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在99%以上。当整理的织物中ZnO含量为1.5%时(样品 4),该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达到了99%以上。

3 结论

(1)通过微波法利用PNP可以方便、快捷地在棉织物中原位控制生成纳米ZnO,实现对织物的功能化整理。

(2)整理的最佳浓度分别为PNP:6 g/L,Zn(NO3)2:8 mmol/L,通过同时增加或减少两者浓度可以获得不同纳米ZnO含量整理的棉织物。

(3)整理后的棉织物表面均匀分布了大量纳米ZnO,粒径为20 ~ 100 nm。

(4)整理后的棉织物具有优异的抗紫外性能和一定的抗菌性能,当ZnO含量为1.5%时,整理的棉织物UPF值达到125.3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在99%以上。

参考文献

[1] Gao C. and Yan D.Hyperbranched polymers:from synthesis to applications [J].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2004,29(3):183-275.

篇8

【关 键 词】大学生 就业 高职院校 辅导员 工作定位

据《光明日报》报道,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加上尚未实现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智联招聘和其他多家机构所作的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仍存在压力大、职业规划滞后、定位不准确等现实的问题。而现在,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作为学校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广大的辅导员们又应该为学生的就业做些什么呢?面临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面临日益严峻的求职压力,辅导员们应该如何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和切入点以帮助学生缓解就业的压力呢?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人才需要时日。

然而,根据相关资料和笔者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数据显示:一方面,大学生们在抱怨着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在感叹着招不到员工。这又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事实,但不能单纯的将责任归咎于社会,我们应当从学生主观的内部归因和社会等外部归因来分析就业难这一问题。

(一)内部归因

结合笔者的亲身体验和相关机构的研究数据,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内部归因主要有5个方面。

1.专业基本技能不够扎实

很多学者都把学生基本技能不扎实归因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实际工作要求脱轨。但笔者认为,也许前几年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在这方面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比如,笔者所任职的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方面就做的很不错。该校每年要举办大型的各类基本技能大赛,对大部分的专业主干课程都采用了理论教学和模拟试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分阶段了解和演练日后工作岗位的具体内容。但是,部分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仍然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因此,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学校的课程设置,而在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实践经验不够丰富

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并没有迅速地转变角色,仍然将关注点停留在课堂的45分钟内,仍然将目光局限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他们没有意识到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将给他们带来的潜在收益。也有的学生虽然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却狭隘的认为实践一定要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由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没有学好,所以不敢进行社会实践。

3.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结合前面所讲的,由于大学生们在校期间过多的关注知识内容的学习,忽略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其求职时的外在表现为:不和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打招呼,在接听和拨打电话时没有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不主动向用人单位询问招聘结果,在求职意向发生变动时也不主动告知用人单位等等。

4.自我定位偏差,就业目标浮夸

大学生们经过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步入了心仪已久的象牙塔。他们的心中大多充满了喜悦,家长也以之为骄傲。加之学校相对单纯和封闭的环境,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现实需求缺乏主观的感知和客观的认识,从而导致其对自身价值定位的偏差。这种认知的偏差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择业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比如:有的学生就业时明确表示只在主城区工作,三环以外的单位不考虑。

(二)外部归因

当然,除了大学生求职者自身的因素外,仍然有很多外部的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现状。

1.岗位供需不平衡

近年的扩招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大学生的人数激增。虽然扩招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其遗留的影响仍然存续。

2.企业要求过高

如前所述,由于工作岗位供不应求,所以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就更为激烈。他们不仅要和自己同年龄段的人竞争,还要和具有丰富经验的职业人竞争。企业为了节约培训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自然会将用人标准提升一个档次。这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辅导员工作定位

基于以上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既有外因作用也有内因作用。但是,内因是关键。对于每一个求职者而言,就业的环境都是一样的。不管多么艰难的环境,总会有人脱颖而出。而取得胜利的核心还是“竞争力”。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你只有改变自己。所以笔者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切入点和重心应当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时期,辅导员大部分工作都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不论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班级的日常管理都应当以就业问题作为出发点。这一点对于新生辅导员尤其重要,应当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循序渐进。

辅导员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的对待就业困境,如何帮助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笔者认为,要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让他们在求职的时候具有突出的优势,就应当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1.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其应对实际工作中的变化。

(二)学生文明礼仪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1.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文明礼仪,逐步提高职业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程的学习,扎实掌握专业技能。

3.引导学生加强办公室基本技能的锻炼,提前适应职业生活。

(三)学生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1.给学生创造自主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减少辅导员的主观干预。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2.结合现实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项来锻炼学生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手段的引导

1.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分析自身特点。

2.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就业目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

3.参加社会实践,检验学习效果。

(五)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的渗透教育

1.通过平时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建议采取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

可以援引现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据以进行适度的引导和教育。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请相关的成功人士或者有丰富职场经历的朋友到学校和学生进行交流,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二)渗透教育

在制定班级制度和学习计划时,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就业问题是学校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如果能够把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问题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象化引导

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争取让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优势,改善劣势。比如:对于形象气质不是很好的学生,除了引导他更加努力的培养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有意识的帮助其适当改变形象。对于学习很好但社会活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应有意识的向他提供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业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具体问题。不仅政府关注、学校关注,学生和家长也非常关注就业问题。作为辅导员,还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家长这一宝贵的社会资源,为自己的学生争取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好的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竞争力。辅导员的工作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进校开始,辅导员就要向其灌输相关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并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后续的工作中,应鼓励学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学习计划,分阶段的完成各项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不论学历的高低,不论年龄的大小,只有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扎实的基本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求职者才是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的求职者才能突破重围,在充满荆棘的职业道路上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具有竞争力的求职者,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用无限的耐心教育学生,用无限的智慧引导学生。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辅导员只要用“无限的真爱和巨大的包容”,通过“持续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进行“深入的实践”,就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求解大学生就业难(专题)[EB].凤凰网,2009-5.

[2]毕业缘何成“杯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多管齐下[J].中国报道,2010-1-7.

篇9

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目前,我国独立的高职学规模已经与高等本科院校各占半壁江山,办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要把就业管理和人才培养联系起来,使就业管理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作,让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的现状和未来就业的发展趋势

1.1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源数量少、生源质量下降、社会对高职学校的满意度不高、招生市场混乱等。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得不简化程序和降低标准,甚至走个形势。这既不利于自主招生策略的推广和普及,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参与自主招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首先,学校生存的根本是生源,如果没有生源就谈不上生存。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方式进行高职考试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3+2”方式进入“五年制的高职班”的初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考的方式进入高职录取高中毕业生。因为高职院校与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同质化趋势,初高中学生生源总量逐渐减少的客观影响,导致非常严峻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形势,甚至面临由于招不到学生而被迫倒闭的危险。目前,我国考试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一般是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在剩下的生源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名牌大学的函授或者复读等途径来放弃进入高职教育。所以,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较差,从而使高职教育陷入“招生难――质量差――招生难”的恶性循环中。然后,很多学生、就业单位和家长对于高职教育都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即便可以培养高技能型的社会急需紧需人才通过高职教育。尤其是用人的标准追求高学历当今社会,难免受到严重影响和挤压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由于社会整体诚信度不高,学生提供的材料真实性较难判断[2]。大学扩招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诸多不足随着考试生源的减少,为了应对高职教育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高职院校不得不重视招生的宣传工作。然而,在招生时会进行虚假宣传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一些高职院校采用给招生回扣、乱发录取通知书等各种不正当手段来满足需求。因此,要建立一个高校自律、社会监督的自主招生环境,就要加强对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管理与监督,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建设[3]。

1.2我国高职院校未来就业发展的趋势

高职教育将实现新的“跨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顾过去,总结现状,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中,从规模的“跨越”到模式的“转型”;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必将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以推动模式的全面“转型”促进质量的全面“提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凸显功能,强化特色,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走高职教育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世纪之交,实现了高职教育在自身规模上的跨越,还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跨越的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一个重要的跨越就是高等教育的结构变革。这种跨越不仅表现为传统高等教育在学生构成、教学领域、大学功能等内部方面的重大变化,强化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工,而且传统大学外增加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是最重要的。从更深层次分析,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论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次重大跨越,还是增加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它都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高职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跨越。

我国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过程将成为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保障,成为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因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使他们有能力为经济社会作出贡献。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没有独特的功能,没有特色,没有社会承认的质量与地位,就必然会丧失未来发展的空间。因此,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功能,进一步强化特色,将成为发展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对市场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行业特点明显,都具有自己的行业背景。进行市场细分一选择目标市场一定位是市场营销的工作步骤。为了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需求,应该设计出不同的服务和研究营销策略,来创造出竞争优势在自己所选目标市场的心目中。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服务(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需求许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吸引各类消费者不能采用一种方式,高职院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如何辨别消费者需求,审视高职院校的市场特征。企业和学院应积极加强合作,不断创新订单式招生和培养的新途径、新机制,在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渐落实推广的过程中。学院应该不断创新、完善订单培养机制,以企业需求为核心,这样不但保证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和发展张力,还有效的提高了订单人才质量。

篇10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能源;研究现状;应用

中图分类号 Q93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82-03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能源微生物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1]。能源微生物主要包括甲烷产生菌、乙醇产生菌、氢气产生菌、生物柴油产生菌和生物电池微生物5大类,这些微生物分别与沼气、生物乙醇、生物氢气、生物柴油和生物燃料电池等能源的转化有直接的关系[2-4]。能源微生物以农业、林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为原料产生绿色、可再生能源,对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和应用能源微生物是绿色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1个重要而深远的研究课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开拓和探索。

1能源微生物种类及转化机理

根据安斯沃思(Ainsworth)的分类系统,伯杰(Bergey’s)细菌鉴定法和洛德(Lodder)酵母菌鉴定法,能源性微生物主要分为5大类[5-8]:

甲烷产生菌的主要种类有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甲烷八叠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球菌属(Methanoccus)等[5]。其作用是在生物质原料的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以甲烷为主的沼气[6]。

乙醇产生菌的主要种类有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假丝酵母属(Candida)、裂殖酵母菌属(Schizosaccharomyces)、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酒香酵母属(Brettanomyces)、毕赤氏酵母属(Pichia)、汉逊氏酵母属(Hansenula)、克鲁弗氏酵母属(Kluveromyces)、曲霉属(Aspengillus)、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德巴利氏酵母属(Debaryomyces)、卵孢酵母属(Oosporium)等[7]。其作用是将复杂有机物酵解生成乙醇[8]。

氢气产生菌的主要种类有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荚硫菌属(Thiocapsa)、红微菌属(Rhodomicrobium)、外硫红螺菌属(Ectothiorhodospira)、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蓝细菌类硫螺菌属(Thiospirillum)、板硫菌属(Thiopedi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闪囊菌属(Lamprocystis)、网硫菌属(Thiodictyon)、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等[9]。生物制氢是利用产氢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发酵产生氢气[10]。

产油微生物包括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常见的有:浅白色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albidus)、弯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albidun)、茁芽丝孢酵母(Trichospiron pullulans)、斯达氏油脂酵母(Lipomyces)、产油油脂酵母(Lipomy slipofer)、类酵母红冬孢(Rhodosporidium toru loides)、胶粘红酵母(Rhodotorula),土霉菌(Asoergullus terreus)、紫瘫麦角菌(Clavicepspurpurea)、高粱褶孢黑粉菌(Tolyposporium)、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 isabellina)、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卷枝毛霉(Mucor-circinelloides)、拉曼被孢霉(Mortierella ramanniana)等霉菌,硅藻(diatom)和螺旋藻(Spirulina)等藻类[11]。微生物油脂是指某些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等碳源转化为菌体内大量储存的油脂[12,13]。

生物电池的微生物包括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腐败希瓦菌(Shewanella purefaciens)[14]、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15]、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16]、地杆菌(Geobacteraceae sulferreducens)[17]、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yt-yricum)[18]、嗜甜微生物(Rhodoferax ferrireducens)[19]、粪产碱菌(Alcaligenesfaecallis)、鹑鸡肠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nm)等。它们在新能源开发[20]、微生物传感器[21]和水处理工艺[22]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能源微生物研究与应用概况

2.1甲烷产生菌

近20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对厌氧消化处理中的产甲烷菌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1980年周孟津和杨秀山分离出巴氏八叠球菌;1983年钱泽澎分离出嗜树木甲烷短杆菌和甲酸甲烷杆菌[23];1984年赵一章等分离出马氏甲烷短杆菌菌株C-44[24]和菌株HX;1985年,张辉等分离出嗜热甲酸甲烷杆菌[25,26];1987年刘光烨等在酒窖窖泥中分离到布氏甲烷杆菌CS[27],钱泽澎等分离出亨氏甲烷螺菌[28],1988年陈美慈等分离出嗜热甲烷杆菌TH-6[29]。而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又陆续发现一些新的产甲烷菌种,2000年孙征发现的弯曲甲烷杆菌Px1[30],极大地促进了产甲烷菌的研究进程。我国现在采用人畜粪便、农副产品下脚料、酒糟废液和其他工业生产中的废液等生产甲烷,用于照明、燃烧等,其使用价值是相当可观的。例如日产酒糟500~600m3的酒厂,可日产含甲烷55%~65%的沼气9 000~11 000m3,相当于日发电量12 857~15 714KW,日产标准煤17.1~20.9t,可以代替橡胶生产中烘干用油的30%~40%。我国年产木材采伐废物1 000万吨,油茶壳75万吨,胶渣13万吨,纤维板生产废液350万吨和亚硫酸纸浆废液180万吨为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可获得沼气1 780亿立方米。同时,使上述废液的净化率达30%~60%,并可获得单细胞蛋白饲料约9万吨(按1.7%得率计)[31]。

2.2乙醇产生菌

燃料乙醇具有燃烧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其稀释汽油所制成的“乙醇汽油”,功效可提高15%左右。制作乙醇的原料丰富,成本低廉。1988年,巴西就有88%的新轿车的发动机使用乙醇作燃料。美国计划2006~2012年间,燃料乙醇年用量从1 200万吨增加到2 300万吨。英国、德国、荷兰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在进行燃料酒精的生产[32]。我国纤维素资源充足,年产植物秸秆约6亿吨,如果其中的10%经微生物发酵转化,就可生产出乙醇燃料近800万吨,其残渣还可用作饲料和肥料,因此发展纤维素乙醇前景广阔[33]。1993年,Ho等[34]将木糖还原酶、木糖醇脱氢酶和木酮糖激酶的基因转入酿酒酵母,首次成功构建出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生产乙醇的工程酵母。Sonderegger等[35]将多个异源基因导入代谢木糖的酵母工程菌,重组酵母不仅降低副产物木糖醇的量,所得乙醇产量比亲株提高25%。现有乙醇菌种大多耐受力差、副产物多、对发酵条件要求苛刻,今后研究应致力于筛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利用基因工程手段选育高产纤维素酶、木质素酶菌种以及能克服上述问题的菌种,对其酶学特性、功能基因进行研究,优化发酵条件,辅以工艺措施的改进,提高燃料乙醇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2.3氢气产生菌

微生物制氢是一项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生产氢气的生物工程技术,所用原料有阳光、水,或是有机废水、秸秆等,能克服工业制氢能耗大、污染重等缺点;同时,由于氢气的可再生、零排放优点,是一种真正的清洁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杨素萍等[36]利用琼脂固定化Clostridium butyricum 菌株以糖蜜酒精废液为原料进行产氢。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麦芽糖假丝酵母(Candida maltose)在36℃混合发酵废弃物48h,产氢速率可达15.42mL/h・L,明显高于单个菌种。此外,利用豆渣、堆肥、活性污泥产氢的报道相继问世。目前的研究应努力改进生产工艺,逐渐明确微生物产氢机理,保证其在产氢过程中的高效性、稳定性和对不同生态条件的适应性,相信不久的将来微生物制氢将成为世界能源的一个重要支柱[37]。

2.4产油微生物

目前,国内绕着如何提高油脂含量,在菌种和发酵工艺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成功研制国际水平的产脂微生物菌种与生产工艺[38]。使用生物柴油对人类健康和全球危害都相对较轻,排放物中多环芳香化合物和亚硝酸多环芳香化合物含量水平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排放量仅为石油的10%,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开发微生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在降低污染、增加产量方面较前二者有更大的优越性。开发微生物油脂,不仅微生物发酵周期短,受场地、季节、气候变化影响不大,还可以利用木质纤维素、工业废水、废气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进行生产,既能够解决人类资源短缺的问题,又可以保护环境,一举多得,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为,微生物油脂发酵可能是生物柴油产业和生物经济的重要研究方向[11]。

2.5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

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类特殊的电池,它以自然界的微生物或酶为催化剂,直接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仅无污染、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而且燃料来源广泛,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Hagerman[39]研究以含酸废水为原料的燃料电池,Kim等[40]利用微生物电池培养并富集了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微生物,电池运行3年多,并从中分离出梭状芽孢杆菌。最近美国科学家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其所含的一种紫色素可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池里的单细胞藻类首先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再让细菌自给自足地利用这些糖来发电。Pizzariello等[41]设计的两极室葡萄糖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酶燃料电池,在不断补充燃料的情况下可以连续工作30d以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应用前景

微生物作为生物能的主要参与者,其最大特点就是清洁、高效、可再生,与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有利于环境保护,与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相比,其来源广、成本低、受地理因素影响小。虽然目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但开发潜力是巨大的,利用前景是广阔的。不仅如此,微生物在现有的非可再生能源利用上也功不可没,可提高石油开采率和褐煤利用率,降低二者的污染效应,当之无愧地成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利用微生物生产能源和对其进行利用,不仅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出现,而且还可使目前污染严重的环境状况得以缓解。更有发展前景的是,生产和使用微生物能源可以治理污染,变废为宝获得综合效益。

4参考文献

[1] 吴创之,马隆龙.生物质能现代化利用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 祖波,祖建,周富春,等.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3):5-7.

[3] LASER M,SEHULMAN D,ALLEN S G. A comparison of liquid hot water and steam pretreatments of sugar cane bagasse for bioconversion to ethanol[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2,81(1):33-44.

[4] 樊耀亭,廖新成,卢会杰,等.有机废物氢发酵制备生物氢气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3,24(3):10-13.

[5] 王刘阳,尹小波,胡国.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产甲烷古菌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沼气,2008,26(1):19-24.

[6] 刘亭亭,曹靖瑜.产甲烷菌的分离及其生长条件研究[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7,34(4):120-122.

[7] MOSIER N,WYMAN C E,DALE B E. Features of promising technologies for pretreatment of lignocellulosic biomas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5,96(3):673-686.

[8] 李白昆,吕炳南,任南琪.厌氧产氢细菌发酵类型和生态学的研究[J].中国沼气,1997,15(2):3-7.

[9] 张聚宝,林影,向柱方.一株可利用甘蔗渣水解液发酵酒精的菌株筛选[J].生物加工过程,2004,2(3):60-62.

[10] 任南琪,李建政,林明,等.产酸发酵细菌产氢机理探讨[J].太阳能学报,2002,23(1):124-127.

[11] 蒲海燕,贺稚非,刘春芬.微生物功能性油脂研究概况[J].粮食与油脂,2003(11):12-14.

[12] RATLEDGE C,WYNN J.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lipid accu-mulation in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J].Microbiology,2002(51):1-51.

[13] JAMES P,WYNN A,HAMID A,et al. Biochemical events leading to the diversion of carbon into storage lipids in the oleaginous fungi Mucor circinelloides and Mortierella alpine[J].Microbiology,2001(147):2857-2864.

[14] KIM H J,PARK H S,HYUN M S,et al. A mediator-less microbial fuel cell using a metal reducing bacterium,Shewanella putrefaciens[J]. Enzyme Microbiology Technology,2002(30):145-152.

[15] IEROPOULOS I A,GREENMAN J,MELHUISH C.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types of microbial fuel cell[J].Enzyme Microbiology Tec-hnology,2005(37):238-245.

[16] RABAEY K,BOON N,SICIKIANO S D,et al. Biofuel cells select for microbial consortia that self-mediate electron transfer[J].Apply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2004,70(9):5373-5382.

[17] BOND D R,LOVLEY D R. Electricity production by geobacteria sulfur reducens attached to electrodes[J].Applying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2003,69(3):1548-1555.

[18] PARK H S,KIM B H,KIM H S,et al. A novel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and Fe(III)reducing bacterium phylogenetically related to Clostridium butyricum isolated from a microbial fuel cell[J].Anaerobe,2001,399(7):297-306.

[19] CHAUDHURI S K,LOVLEY D 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direct oxidation of glucose in mediatorless microbial fuel cells[J].Nature Biote-chnology,2003,21(10):1229-1232.

[20] RABAEY K,LISSENS G,SICILIANO S D,et al. A microbial fuel cell capable of converting glucose to electricity at high rate and efficiency[J]. Biotechnology Letter,2003(25):1531-1535.

[21] CHANG I,HYUNSOO M,JAE J K,et al. Improvement of a microbial fuel cell performance as a BOD sensor using respiratory inhibitors[J]. Biosense Bioelectron,2005(20):1856-1859.

[22] JANG J K,PHAM T H,CHANG I S,et al.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a novel mediator and membraneless microbial fuel cell[J].Process Bio-chemisty,2004(39):1007-1012.

[23] 钱泽澍.从我国沼气池污泥中分离出两种产甲烷杆菌[J].中国沼气,1983,13(2):13.

[24] 赵一章.产甲烷菌选择性连续富集的研究―青霉素对富集和分离的影响[J].中国沼气,1984,3(2):31.

[25] 张辉,赵一章.嗜热产甲烷杆菌的分离和特征[J].中国沼气,1985,3(5):54-61.

[26] ZHANG Y Z,ZHANG H. Isolation and Charaeterization of a Fast-Growing,Thermophilie Methanobaeterium Speeies[J].Apply and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1986,5(4):1227-1229.

[27] 刘光烨,赵一章.沪酒老窖泥中布氏甲烷杆菌的分离和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1987,1(4):45-52.

[28] 阂航,钱泽澍.管道厌氧消化器处理柠檬酸生产废水中的微生物学特性Ⅱ.产甲烷菌区系分析[J].中国沼气,1987,4(5):95.

[29] 陈美慈,钱泽澍.嗜热甲烷杆菌TH-6菌株的特征[J].中国沼气,1988,2(3):106.

[30] 孙征,周宇光,东秀珠.一个甲烷杆菌新种的描述和系统分类学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1,3(41):265-269.

[31] 苏晓渝.生物能源(Biomass)的现状与前景[J].国际化工信息,2001(4):6-9.

[32] 叶茜,李学亚.微生物与清洁能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6,24(6):15-17.

[33] 孙智谋,蒋磊,张俊波.世界各国木质纤维原料生物转化燃料乙醇的工业化进程[J].酿酒科技,2007(1):91-94.

[34] HO N W,CHEN Z,BRAINARD A P,et al. Successfu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Saccharomyces yeasts for effective cofermentation of glucose and xylose from cellulosic biomass to fuel ethanol[J]. Advance Biochemistry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1999,65:163-192.

[35] SONDEREGGER M,SCH?MPERLI M,SAUER U.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a phosphoketolase pathway for pentose catabolism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Applying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2004, 70(5):2892-2897.

[36] 杨素萍,赵春贵,曲音波.生物产氢研究与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2,22(4):44-48.

[37] 张薇,李鱼,黄国和.微生物与能源的可持续开发[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9):1472-1478.

[38] 黄建忠,施巧琴,吴松刚.高产脂微生物深黄被孢霉M-018变株的选育及其油脂合成条件的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1998(4):31-35.

[39] HABERMANN W,POMMER E H. Biological fuel cells with sulphide storage capacity[J].Applying Microbiology Biotechnology,1991(35):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