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评估范文
时间:2023-03-19 23:3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在梳理以上分析理论和工具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3A评估步骤(充分性评估、可行性评估、可能性评估)[5],并结合水和环境卫生服务在中国农村的供给情况,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1)水和环境卫生服务是否容易获得?主要从时间成本进行评判,包括取水时间为往返厕所耗费时间等。(2)水和环境卫生服务使用情况如何?主要从设施、服务的质量以及可持续性方面进行评价,涉及问题有饮用水的质量、厕所的质量、以及能否长期使用。(3)水和环境卫生服务能否覆盖目标人群使用。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等。(4)水和环境卫生服务能否产生预期效果?着重从经济、社会、生活质量,以及人的尊严等方面进行评估。陕北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沟壑区。近年来,该地在各级政府、国际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一直致力改变取水难、环境卫生差的状况。2005-2007年间志丹县改厕受益人口28975人、解决饮水人口7540人、全县卫生饮水的普及率达到52.6%,居民生活饮用水4项指标合格率100%。课题组于2009年10-12月随机选取了4个改水改厕项目村———保安镇张沟门村和沙道子村,顺宁镇百草台行政村和保娃沟门村进行了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包括改水改厕前后情况,村民对于改水改厕的满意度情况等。课题组共发放问卷200份,获取有效问卷192份,问卷样本符合正态分布,问卷对比数据均通过卡方检验。访谈采用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共访谈当地村民7人,其中卫生室医生2人,小学教师2人,家庭妇女1人,学生1人,村干部1人。
水和环境卫生服务的获取改水以前,志丹县当地农村的饮用水及生活用水主要是井水以及河水,取水不便,很多农户家庭需要花上大量时间挑水以满足日常饮水及用水需要。改水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农户取水用水提供了便利,69.1%的问卷调查家庭在改水后,家中有了自来水;不少农户家庭有了自家独立的水井;一些村深水井打造,用水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根据陕西志丹县4个改水改厕项目村的问卷统计,改水后,取水时间在10min以内的家庭达到了72.9%,而取水时间在40min以上的家庭仅为0.8%,改水使村民取水时间大为缩短。改厕以前,志丹当地农户家庭使用的厕所主要是简陋的茅厕或是露天的粪坑,70.2%被调查者的家中无独立的厕所。改厕后,被调查者家庭自家有独立厕所的家庭也占到了83.4%,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比例达到了72.0%。在访谈以及观察中,课题组成员也了解和观察到,无害化厕所一般都建于房屋的旁边,用厕的便利度相较于以前也大大增加。46.4%被调查者在改水以前往返厕所需的时间在1min以内,15.6%的被调查者在5min以上,改厕后,往返厕所在1min内的比例增加到了59.4%,而需要5min以上的比例降低到了8.3%。因此,水和环境卫生改善工作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大大提升了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品质。水和环境卫生服务使用情况42.4%和38.2%的问卷调查家庭认为“与5年前相比,所在区域的安全饮用水”有“明显改善”和“有一定改善”,改水后,卫生饮水普及,水质改善,这些都是改水受益家庭所深切体会的。在通有自来水的家庭,或是房屋附近有水井的家庭,取水用水都比较方便。但是通过村民访谈,一些村民也反应,虽然取水便利了,饮用水的水质有所保障,但是一些饮用水还存在异味,需要更好地监测。43.1%和41.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5年前相比,所在区域的厕所状况”有“明显改善”和“有一定改善”。改厕后有顶、有墙、有门、有便池、有粪便处理设施的无害化厕所代替了以前的简陋的茅厕和茅坑。在改厕以前,当地村民顾虑最多的雨天和夜间用厕不便、污水泛滥、臭味弥漫、不小心会掉下茅坑等问题在无害化厕所建立后都基本得到缓解或解决。使用沼气式厕所的家庭一般使用沼气作为做饭的燃料,给生活也带来了便捷。不过,调查中也发现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一些村民建成的卫生厕所未得到很好利用。三联式厕所维护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成本,这些都妨碍了水和环境卫生设施的后续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前期资金的浪费。目标人群的使用在问卷调查中,39.47%和48.68%的被调查妇女“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改水后饮用水状况,30.26%和48.68%的妇女“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改厕后厕所环境卫生条件,比例远远高于“不满意”的情况,问卷调查的女性对于饮用水和改厕的满意度达到了88.16%和78.95%,比男性对改水和改厕的满意度86.84%和77.88%还要高。同时,3.8%的被调查者认为改水之后“孩子上学方便”,21.80%的被调查者认为改厕之后“孩子上学比较方便”。在家庭妇女、教师、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水和环境的改善,对于家庭妇女,家务劳动变得轻松,用厕隐秘性得到保障;对于孩子,学校饮用水、厕所卫生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从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来看,当地村民、妇女、儿童对于水和环境卫生的改善都是相当满意的。村容村貌。绝大多数村民认为改水改厕后,村容村貌得到很好改善。61.8%和27.2%的被调查者“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改水改厕项目实施后,村容村貌变得更好了,7.3%被调查者“不太赞同”这一观点,而“不赞同”和“很不赞同”的比例仅仅有3.6%。自豪感。在进一步的问卷调查中,79.4%的被调查者在改水改厕后对于自己的村庄“更加喜欢了”,37.6%和45.5%被调查者认为在改水、改厕后,亲朋好友对自家附近环境给予“很高”和“较高”的评价。环境卫生的改善也促进了村民对家园的认可。肠道疾病控制和预防。29.3%和55.0%的被调查农户认为改水改厕后,自己及家人的肠道疾病有“明显减少”和“有所减少”。在问卷和访谈当地的卫生室的医生中也了解到,改水改厕项目的实施,安全饮用水的普及以及粪便处理的无害化,使水质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从而使得以饮水传播和蚊虫传播为主的肠道类疾病的发生率大大下降。卫生观念及习惯。在调查自己和周边的人卫生习惯改善方面,38.7%和37.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明显改善”,55.5%和56.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所改善”,5.8%和6.9%的被调查者认为“和以前一样”,而“比以前差”和“比以前差很多”的比例均为0%。这说明,绝大多数当地村民对于改水改厕项目的实施对于其卫生习惯改善的促进持肯定的态度。但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当地村民一些落后的卫生观念和不良习惯,仍普遍存在,如:有相当一部分村民还是习惯于喝生水,如厕后洗手的习惯并未完全养成。经济促进。32.8%和42.9%的被调查者认为环境卫生的改善对经济促进“影响很大”和“有一定影响”。对于改水、改厕后,收入是否有明显好转,30.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明显好转”,56.6%认为“有好转”,而“比以前差”和“比以前差很多”的比例都为0%。对于改水改厕后村里投资增加的情况,19.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很大增加”,27.8%认为“有一定增加”,9.6%认为“增加很小”,25.1%认为“没有变化”,17.6%选择了“不清楚”。在调查及访谈中了解到,虽然一些村的蔬菜大棚经济、旅游业、蓄养业的发展与改水改厕带来的环境卫生的改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村民对于改水改厕对经济促进作用及带来的机遇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
农村改水改厕推进使农民对于水和环境卫生的服务更容易获取,水质和厕所卫生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妇女儿童等焦点人群对于水和环境卫生服务的使用的满意度提升。同时,水和环境卫生服务提供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水和环境卫生的现状不断改善,农民对于水和环境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改水改厕维护工作、农民意识等方面。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材料,课题组认为志丹在今后的改水改厕项目的推进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改水改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在继续推进改水改厕项目的同时,强调部门之间联动、精简服务供给环节、推进饮用水监测体系的建设、加强改水改厕工程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率。其二,加强卫生宣传与教育促进。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水和环境卫生,在改善过程中不仅能直接减少与水有关的疾病、减少劳动交易时间。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方法鼓励群众更积极主动参与到改水改厕项目中,使改水改厕项目成为转变农民健康认知、促进农民公共参与、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贫困的重要途径。
篇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12-0887-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12.002
精神卫生服务(mental health service)是“提供有效精神卫生干预的各种措施”[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健康状况的转变,精神障碍作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3],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已出台一系列精神卫生政策[4],以满足社会对精神卫生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对精神卫生服务进行系统和科学的评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精神卫生服务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各国对精神卫生系统的评估,于2003年了用于评估精神卫生系统的专用工具WHO-AIM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Mental health Systems ),并在以后做了多次修订[5];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与需求、精神卫生服务的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6-7]。
精神卫生服务评估的内容除了精神障碍的治疗形式和结构外,还包括精神卫生服务的结构、可及性、质量、利用、价格和有效性等[8-9]。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精神卫生服务的供方(精神卫生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和需方(公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利用)两个方面提出一个基本框架,为我国的精神卫生服务评估和研究提供参考。具体评估指标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文不予详细讨论。
1 精神卫生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将精神卫生系统(mental health system)定义为以促进、恢复和维持精神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所有活动,包括以改善精神健康为目标的所有组织和资源[5]。2005年版的WHO-AIMS[5]将精神卫生系统及其服务分为6个维度进行评估,即:①政策与立法框架,包括精神卫生政策、计划、立法,人权监督和培训,精神卫生服务筹资等;②精神卫生服务,包括精神卫生服务的组织整合、门诊设施、日间治疗设施,社区为基础的住院机构、社区居住设施、精神病院、司法住院设施、其他居住设施、精神卫生机构社会心理治疗的可利用性(availability)、基本精神药物的可利用性、获得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等;③初级卫生保健中的精神卫生,包括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医生与其他职员接受精神卫生培训、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联系、精神药物的可用性、与传统治疗者或民间治疗者的互动等;④人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数量,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精神卫生服务使用者及其家庭成员组织和活动等;⑤公众教育及与其他系统的联系,包括精神卫生公众教育与知晓行动、与其他系统的合作与互动等;⑥监测与研究,包括精神卫生服务的监测和精神卫生服务研究等。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目前将精神卫生系统及其服务的评估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1 精神卫生政策与计划
精神卫生政策通过确定精神卫生的蓝图、价值取向、原则和目标,通过建立达到该蓝图的行动模式而提供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全面指导[10]。精神卫生计划则明确实现政策目标的详细策略和需要实施的各项活动。过去二十多年间,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倡导和鼓励各成员国发展自己的精神卫生政策和计划,对政策和计划进行监测和评估,并于2007年提出了一个监测和评估精神卫生政策与精神卫生计划的指南[10]。完整的精神卫生政策和计划的评估应该包括对政策和计划制定过程、实施过程和结局的评估3个部分。
1.1.1 精神卫生政策和计划制定过程的评估
应在启动制定过程之前就开始进行,并贯穿于整个制定过程中。基本的评估框架应包括3个方面:(1)政治上的正确性。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体现一定的价值观,代表着政府的执政理念。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政策的政治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政策是否能够最终和执行。作为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政治正确性的可测量性并不强,但它仍然是可以评估的。例如,制定的或将要制定的精神卫生政策,包括其具体内容和实施计划,是否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党和政府执政的核心理念,是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持一致。(2)内容的完整性。一项精神卫生政策及其相应的计划应包括产生背景、目标和目的、针对的重点人群和重点精神卫生问题、组织方式、实施策略和方案、监测和评估指标、反馈和修订机制等方面。(3)执行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执行者能够将政策和计划付诸具体行动的程度。在制定精神卫生政策和计划时,第一应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观念、精神卫生资源、健康保障体系等宏观环境是否能够支撑政策和计划的有效执行;第二要考虑政策和计划覆盖的区域和部门执行和接受监测、评估的意愿;第三要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机制;第四要明确政策和计划执行的策略、活动内容和形式、监测和评估指标的可测量性等。
1.1.2 精神卫生政策与计划实施过程的评估
与督导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重点是政策和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促进计划的实施或根据情况对计划做出必要的调整。其主要内容包括:(1)是否按要求完成了相关的投入(如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即投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2)计划中规定的主要行动是否得到了实施,即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3)是否实现了各种主要行动的预期产出,即产出评估(output evaluation);(4)是否实现了政策和计划的目标,即影响评估(impact evaluation)。
1.1.3 结局评估
是否实现了精神卫生政策与计划中所规定的蓝图和目标是结局评估的重点,评估的内容主要是精神卫生结局,如是否提高了目标人群的精神健康水平,是否提高了公众对精神卫生的重视程度,是否提高了精神障碍患者的就诊率和治疗率等,具体指标因政策目标的不同而不同。除此之外,结局评估可能还需要包括一些其他的内容(如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指标),以帮助政策制定部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更为合适的精神卫生政策和计划。
1.2 精神卫生系统
精神卫生系统是精神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或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评估。
1.2.1 完整性
即各类精神卫生机构及其服务的齐备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卫生系统必须为公众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精神卫生服务,所以其精神卫生系统除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外,还应包括其他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机构或资源,如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综合性医院,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社区、学校、军队、收容所、养老院、监狱等机构的精神卫生服务部门。在服务内容方面,应包括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早期发现;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管理;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包括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行为问题(如自杀、伤害)的预防;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等内容。
1.2.2整合性
即各类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程度,主要是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非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和合作的程度,包括信息共享、双向转诊、技术指导、合作行动等方面。
1.2.3可及性
可及性可以定义为目标人群能够利用精神卫生系统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的程度。评估可及性的指标主要有两大类。其一是精神卫生系统的地理分布,可用居民与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距离、获得精神卫生服务所需要的时间进行评估。其二是居民能够支付和负担精神卫生服务费用的能力,可用精神卫生服务费用水平、医疗保险覆盖比例(包括病种覆盖和人群覆盖)、居民自付费用比例、居民精神卫生服务负担比率等。
1.2.4公平性
即平等地为所在地区居民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程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精神卫生服务设施、技术力量分布的公平性;精神卫生服务筹资的公平性;精神卫生服务负担的公平性;精神卫生服务过程的公平性等。
1.2.5可接受性
即相关机构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为公众接受的程度。估计目前公众对精神卫生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的接受程度远低于其他医疗服务,但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过系统的评估和研究。
1.3 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指能够提供的各类精神卫生服务量,包括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常用指标如床位数、年住院人次/年出院人次等;社区精神卫生设施,包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中转站、日间站、夜间站等;人力资源,包括如精神科医生、护士、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各类相关人员数量及质量等指标;非专科医务工作者接受精神卫生专业培训的情况;基础条件,包括房屋、必备医疗技术设备等;各类精神卫生设施维持、运转和发展所需要的经费及其来源等。
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即各类相关机构能够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类别,主要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常用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medicines)的可及性,评估的重点应放在非专业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如综合性医院和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其二是心理社会干预(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如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心理咨询、康复指导、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可用病人(住院、门诊、社区等)接受这类服务的百分数进行评估;其三是精神科急症处理能力,如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初级卫生保健和综合性医院处理自杀、暴力、药物严重副作用的能力。
由于缺乏对精神障碍的正确认识、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严重的社会歧视、精神卫生服务缺乏可及性等原因,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精神障碍患者求助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的医生,因此,评估这些医生识别和处理精神障碍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可以使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3类,第1类是使用自评问卷,观察评估对象掌握精神卫生知识的程度;第2类是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使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再诊断,观察这些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第3类则是使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检验这些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能力。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评估的实际需要选用。
1.4 精神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
广义的精神卫生服务人力可以大致分为3大类。第1类是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专职人员,如精神科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第2类是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非专职人员,如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的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在非医疗机构工作但涉及精神卫生服务的人员;第3类是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支持的人员,如技术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
精神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数量及其分布:通常用每千人口、一定地理区域内各类精神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作为指标。
精神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结构:包括人力资源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专业背景等方面的构成。我国缺乏系统和严格的精神科专科医师、护士培训制度,所以对精神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教育程度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毕业后教育:精神卫生服务相关人员需要不断地接受培训才能掌握精神卫生专业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需要对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接受各类毕业后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估,可用每类人员每年接受正式培训的天数作为评估指标。
非专职人员接受精神卫生服务培训的情况:包括工作在初级卫生保健、综合性医院、监狱、警察局、收容所、养老院、媒体、社区等有可能接触精神障碍患者的工作人员接受精神卫生服务培训的情况。
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补充:每年毕业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数量。
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规划及规划的依据;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监督、指导和激励措施等。
1.5 精神卫生服务的监测与研究
精神卫生服务监测,是通过精神卫生机构收集和报送资料,形成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信息系统。对精神卫生服务监测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①精神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及其资料收集、报送和管理制度;②精神卫生服务设施报送资料的完整性和及时性;③将精神卫生服务监测提供的信息应用于发展精神卫生系统、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水平的程度。
精神卫生服务研究主要是指在精神卫生服务领域投入的人力和经费,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包括投入的绝对数(金额和项目数等)和相对数(精神卫生服务研究投入金额占所有卫生服务研究金额的比例,占精神卫生领域研究总经费的比例等);②专业人员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研究的程度,主要是精神科医生和护士、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主持或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研究的比例;③精神卫生服务论文、著作的出版情况,可用过去五年中论文和著作的数量代表;④精神卫生服务研究的范围,评估相关研究是否涵盖了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2 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与利用
精神卫生服务需要(need)是指取决于居民实际精神健康状况与理想精神状况之间的差距而提出的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精神卫生需求(demand)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精神卫生服务量。因此,有需要不一定有需求,而没有需要也可能寻求精神卫生服务。
2.1 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
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是居民精神健康状况的实际反映,可以通过筛查和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进行评估。评估精神卫生服务需要的指标主要有以下3大类。
2.1.1 精神障碍频度
主要是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和发病率(incidence rate)。在有关精神障碍频度的评估中,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特别是筛查和诊断工具不同),不同研究间的结果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患病率:患病率是某一特定时间内某病新旧病例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又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两种。当观察时间为某一具体时点时称为时点患病率,当观察时间为某一特定观察期时称为期间患病率。时点患病率的观察时间通常不超过一个月,而期间患病率的观察区间通常超过一个月。由于大多数精神障碍都表现为慢性病程,所以在相关研究中更多地使用期间患病率(如年患病率、终生患病率等)作为评估指标。
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段内新发病例人次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代表某时期研究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的大小。由于很多精神障碍起病潜隐,患者本人及患者家属不一定能准确地报告起病时间,因此在精神卫生服务需要评估中,其实际价值不及患病率。
共病(comorbidity)的发生情况:包括不同精神障碍共同存在的情况和精神障碍与躯体障碍共同存在的情况。前者的例子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患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后者如抑郁症患者同时患有慢性躯体疾病等。由于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比较复杂,目前有关共病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
2.1.2 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
评估的指标比较多。用于一般慢性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用人群中某种功能障碍人数的比例,如卧床率、活动受限率、休工(学)率、失能率、残障率、病死率等;另一类用人群中活动受限的天数来代表,如卧床天数、休工天数、休学天数等。除这些指标外,在精神卫生领域还采用精神障碍对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估。
近年来,潜在寿命损失年(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健康寿命年(health life year,HeaLY)、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等评估疾病负担的指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衡量精神障碍对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间接地反映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例如,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哈佛大学联合进行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根据各种疾病从发生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即DALY),发现精神障碍占整个疾病负担的15%以上,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对精神障碍的关注和重视[11]。
2.1.3 人群精神卫生素养
精神卫生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可以定义为帮助认知、处理和预防精神障碍的知识和信念[12]。提高人群的精神卫生素养是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精神卫生素养的高低间接地反映人群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程度。在人群精神卫生素养评估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定义普通公众需要掌握的精神卫生知识,因而缺乏可靠的评估工具。一般采用的精神卫生知识和态度自评问卷调查,其效度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2009年,卫生部疾控局精神卫生处在组织有关单位测试的基础上,推荐了“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精神卫生素养病例测验”、“精神疾病相关态度问卷”、“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问卷”等工具,并提出了抽样建议和使用方法,可作为研究人群精神卫生素养的基本工具[13]。
2.2 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与利用
精神卫生服务利用(mental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是指居民实际利用精神卫生服务的数量,即精神卫生服务的有效需求量。其评估的指标主要有3类:(1)门诊服务利用。包括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综合性医院、初级卫生保健、心理咨询机构等提供的门诊精神卫生服务的利用。其常用的指标为①就诊率,即调查前两周内因精神卫生问题就诊的人(次)数与调查人数之比;②两周患者就诊率,即调查前两周内精神障碍患者就诊的人数与两周患者总例数之比;③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即调查前两周内精神障碍患者未就诊的人数与两周患者总例数之比。(2)住院服务利用。评估社区居民因精神障碍住院的人数、天数等指标了解居民对住院服务的利用。(3)急诊服务利用。评估居民因精神卫生问题而利用急诊服务的情况。
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技能训练等促进心理健康措施的利用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估指标。
3 精神卫生服务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
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利用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决定的,所以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在这里,我们推荐使用求助延误、诊断延误、治疗延误和康复延误作为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的综合评估指标[15]。
3.1 精神障碍求助的延误
医学人类学家Kleinman提出[14],一个人有了不适的主观体验后,首先通过其家人及密切的社交圈子确定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否需要向外界寻求帮助,以及到哪里寻求帮助。在精神卫生领域,由于人们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知和归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其求助行为(help-seeking behavior)及求助途径进行评估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评估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在特定人群所有精神障碍者中,有多大比例曾经寻求帮助?决定精神障碍患者求助或者不求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二是在曾经求助的精神障碍患者中,有多大比例求助于超自然力量、民间治疗、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或综合性医院以及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影响这些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果患者首诊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或综合性医院,有多大比例的患者被转诊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哪些因素影响是否转诊和转诊的途径?
及时和正确的求助行为是精神障碍患者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求助延误(delay of help-seeking)是指患者及其家属确定精神不正常后寻求帮助,特别是寻求专业帮助的时间。可以用某人群精神障碍患者求助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百分数和求助延误的时间进行评估。决定求助延迟的主要因素包括:①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病程特点(急性或慢性起病)、症状特点(症状是否容易认知)等。②患者所在社区文化对精神障碍的归因(attribution)。对引起精神障碍原因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患者所在社区的文化决定的,归因不同,求助途径就不一样。③医疗保障、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④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综合性医院对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能力。⑤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可及性。⑥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的歧视程度。
3.2 精神障碍诊断的延误
广义的诊断延误(delay of diagnosis),是指患者从产生症状到获得正确诊断之间的延迟;狭义的诊断延误指患者就诊于医疗机构后,获得正确诊断之间的延迟,可用百分数和延误时间描述。影响诊断延误的主要因素有:①精神障碍本身的特点。大多数精神障碍起病较慢,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标志(biological marker)作为诊断依据,因此即使患者在出现精神症状后立即求助于专业机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事实上,不论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还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均对常见的精神障碍的诊断确定了病程标准。②精神卫生专业服务的可及性,如精神障碍患者到专业机构求治所需要的时间、支付专业服务费用的能力。③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对精神障碍识别的能力,以及将患者转诊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及时程度。④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反复辗转于不同的专业或非专业医疗机构求助,也是导致诊断延误的重要原因。
3.3精神障碍治疗的延误
广义的治疗延误(delay of treatment)是指患者从产生症状到接受治疗的延迟,狭义的治疗延误则是指从获得正确诊断到接受系统治疗的延迟。可用人群中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率、未治率、延误的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估。仅仅评估患者是否接受过任何抗精神病治疗是比较容易的,但其意义有限;如果要评估患者是否接受过系统的治疗,则需要对“系统的治疗”做出明确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定义。影响治疗延误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疗保障、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对医嘱的遵守程度、医疗机构特别是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等。
3.4 精神障碍康复的延误
精神障碍作为一类慢性疾病,康复是使病人恢复社会功能、重返社区的重要一环。康复延误(delay of rehabilitation)是指患者没有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和/或从合适接受到实际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延误。影响康复延误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疗机构和社区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康复服务的设施及其可及性等。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Health anization of services for mental health [R].Geneva:WHO,2003.
[2]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2004 updated [R].Geneva:WHO,2008.
[3]肖水源.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重要挑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44-847.
[4]马弘,刘津,于欣.中国近十年重要精神卫生政策的发展与解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40-843.
[5]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mental health systems:WHO-AIMS 2.2 [R].Geneva:WHO,2005.
[6]Kessler RC,Wang PS.Th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Commonly Occurring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2008,29:115-129.
[7]Phillips MR,Zhang JX,Shi QC,et al.Prevalence,trea-tment,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J].The Lancet,2009,373:2041-2053.
[8]Polgar M,Morrissey J.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systems[M]∥Aneshensel CS & Phelan JC(eds).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Mental Health.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461-462.
[9]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Caring for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a national plan of research to improve service(ADM)91-1762[M].Washington: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1991.
[10]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mental health policy and plans[R].Geneva:WHO,2007.
[11]Murray CJL,Lopez AD.Global Burden of Disease: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from diseases,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in `1990 and projected to 2020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2]Jorm AF,Korten AE,Jacomb PA,et al."Mental health literacy":a survey of the public' s ability to recognis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J].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1997,166:182.
[1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的通知[OL].[2010-10-07]http:∥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5888/201003/46198.htm.
[14]Kleinman A.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M].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篇3
一、考核评估目标
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使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逐步使社区居民得到综合、连续、有效、经济、方便、质优的社区卫生服务,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
二、考核评估原则
遵循公开、公平、可行、有效原则,建立由集中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在考核过程中体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
三、组织机构
(一)评估领导小组: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作为评估领导小组,负责审批评估方案。审阅各条线评估工作组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根据不同时期工作的重点,平衡各条线考核分值权重;协调评估过程中的有关事项,确保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二)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评估小组:由各街镇(*工业区)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的测评。
(三)业务条线评估工作组:成立由区卫生局相关部门组成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综合管理三个业务评估工作组,组织相关人员,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内容及区政府、区卫生局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有关要求,分别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并组织实施。
四、考核评估方式、内容
(一)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指标包括投入指标、服务内容指标、服务满意度指标、效果指标。这些评价指标注重绩效评估,以促进社区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改革。
(二)评估方式
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的方式相结合,每年度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直接评估:以公开明查的方式进行。包括听取工作汇报、查看资料(各类报表、记录),现场观察、考核、问卷调查、访谈等。
间接评估: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包括暗访、问卷调查、电话询问、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
(三)评估内容
1、基本医疗服务。
主要内容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巩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依法执业,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区卫生局医政业务评估工作组负责考核,分值权重占30%。
主要具体指标为: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各专业质控质量符合区质控要求;纠纷赔偿率、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医疗服务下沉,门诊业务量每年上升3%;减轻居民就医负担,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严格执行医保及合作医疗政策,门诊、住院均次费用逐年下降。
2、公共卫生服务。
主要内容:强化社区卫生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适宜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提高对脆弱人群的健康干预力度。由区卫生局医防业务评估工作组负责考核,分值权重占30%。
主要具体指标:组建全科团队,农村以2-3个村委,城镇以3-5个居委组建全科服务团队,每个团队为1名临床医生、1名社区护士、1名防保医生和若干名乡村医生。下沉社区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开展“户籍制预防保健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团队人员每人每周下社区的工作日不少于5个半天;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以上,并初步实现动态管理;完成以户为单位的全人口健康档案基本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儿童保健管理率95%以上。孕产妇保健管理率95%以上;主要慢性病管理率95%以上;甲乙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70/10万;农民健康体检率(二年累计)达85%以上。
3、综合管理。
主要内容:加强医院管理,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优化就诊环境和医疗执业环境,方便病人就医;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收支管理,完善分配办法;注重诚信服务,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由评估领导小组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及区卫生局综合评估工作组负责考核,分值权重占25%。
具体指标: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合理收费、收费项目有公示;严格执行人事、财务制度,无违纪违规现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配制度改革;符合物价、财税、审计及其他经济类专项监督要求;编制管理、岗位、人员配置管理,人员考核奖惩管理符合相关要求,床护比达标,无人事争议;严格执行基层领导干部的8条规定;有效落实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培养、引进、使用和留住人才有举措,有实效;无政风行风专项检查问题、无投诉问题查实,无媒体曝光问题;有制度,件件有办结;无治安、刑事案件、生产、消防事故发生;
4、社区满意度测评。
主要内容:了解社区服务对象及各街镇(*工业区)、各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所提供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由评估领导小组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和各街镇(*工业区)社区卫生满意度评估小组进行测评,分值权重占15%(社会中介机构占5%)。
主要内容:门诊及住院病人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对象对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的方式、质量的综合满意度达到85%以上。
篇4
根据《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和突发事件发生趋势分析工作的通知》(市应急办函〔〕21号)要求,现对我市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各有关部门严格遵循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各地分级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应急工作方针,切实加强部门配合,扎实做好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预防等基础工作,全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
二、应对工作评估总结
(一)加强应急组织领导。成立了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应急处置工作。总指挥长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我局,办公室主任由我局局长担任。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也专门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领导应急管理工作。加强部门联动,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处置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运行机制和救助体系,加大物资、资金保障力度,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消除突发事件危害。
(二)健全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原则、程序、方法及保障措施。在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方面,陆续制定出台了《盐城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盐城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盐城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力求从制度上落实监管责任,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在应对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方面,制定了《问题药品应急处置工作程序》,不断完善预警发现处置机制,及时控制和有效处置在安全性方面存在问题的各类药品和医疗器械;强化与公安、卫生等其他行政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建立包括药品监督、卫生防疫、临床治疗等专家组成的预后处置组,研究对使用过问题药品人群的补救方法措施;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制度,建立统一的药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
(三)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我们切实采取措施在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强化药品、医疗器械日常监管。一是强化生产环节监管。对14家药品生产企业开展了47次飞行检查和跟踪检查,共发现各类管理缺陷74项次,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措施。开展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高风险医疗器械等监督检查,建立医疗器械监管责任体系,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行为。二是强化经营环节监管。开展药品经营企业gsp复认证工作,已有3家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79家零售药店顺利通过了gsp复认证现场检查。并对认证满两年的18家批发企业、5家零售连锁企业进行gsp跟踪检查。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公安局联合开展含可待因复方口服制剂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特殊药品监管力度。将医疗器械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注册核查、体系考核相结合,努力提高医疗器械监管水平。三是强化使用环节监管。启动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积极推行城市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联合卫生部门对23家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执行《江苏省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情况进行检查,提高规范药房、合格药房创建水平。首次举办全市adr报告质量评比活动,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我市参与在线呈报单位数862家,居全省第一;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3884份,居全省第三。四是严格监管基本药物定点配送企业。开展基本药物配送情况专题调研,实行基本药物定点配送企业报备制度,对全市6家定点配送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完成了省局下达的基本药物抽样检验任务,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四)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在食品安全方面,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问题乳粉清查、“地沟油”专项治理、学校食堂餐饮安全检查等专项整顿,切实规范食品市场秩序。在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方面,以血液制品、生物制品、中药制剂等为重点品种,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打击制售假劣药械违法行为;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检查,查处食品、保健食品、消毒产品、化妆品等领域的违法行为;开展药品冷链管理专项检查,加强生物制品监管;开展药品生产、制剂配制专项检查,确保不发生源头性药害事件。,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1016次,检查涉药单位7513家,立案查处违法违规案件558起,其中查获的“9?16”特大假冒人血白蛋白案被列入国家药监局公布的十大典型假药案之一。
(五)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分别成立食品和药品专家库,对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开展咨询、技术指导并参与应急处置和评估工作。组成由监管人员、专家等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通过应急演练和岗位练兵等形式,培养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回应能力。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食品药品培训宣传力度,全系统新毕业食品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35名,积极开展“3?15”、“12?4”宣传咨询活动,配合市电视台举办“3?15”电视晚会;组织市区300个家庭参观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全国巡展,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组织基层药监人员自编自演法制小品节目,参加全市“五五”普法专场文艺演出,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和饮食用药安全知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工作建议
(一)夯实应急工作基础。强化应急管理组织建设,加大应急经费的投入,保证应急物资储备齐全。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应急演练等方式,建设一支“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高素质应急管理队伍。
(二)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不断健全预警发现处置机制,为防范和处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药品日常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四)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增强综合防控和自我防控意识。
四、趋势分析
(一)发生趋势。
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一是集体性食物中毒。二是污染源引起的原发性食物中毒。三是企业管理不当造成的食品污染引起暴发性食物中毒。
药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一是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二是突发群体性药械危害、严重药械不良反应。三是部分药品生产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无序竞争、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四是农村药品安全存在隐患。
(二)对策措施。
食品安全方面:一是加强对学校、建筑工地、企业等单位持久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强监督抽验。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三是建立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的监督机制,加强企业的自身管理。四是对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
篇5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成立了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县爱卫会各委员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按照爱卫会成员部门职责实行分工负责制,各成员部门按照职责负责本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各地、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工作,按照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统一部署,将上级爱卫会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2010-2012)七项工作指标一并纳入到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实行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联动、条块结合,逐级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确定专人负责,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二、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各地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范围、深层次地进行宣传,形成舆论氛围,使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目的、意义、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共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三、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成果显著。
(一)县城整洁行动。以创建市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为载体,进一步改善了县城基础卫生设施,向着“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迈进。
1、夯实县城基础卫生设施。对县城的垃圾箱、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各类环卫设施进行了合理规划、布局。新建垃圾中转站8座;新建公厕18座;添置垃圾箱96只。
2、做好重点场所、行业、公路和河道沿线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提升了农贸市场规范化水平,保护农贸市场整洁有序。加强了学校、车站、城中村、施工工地的环境卫生管理。
篇6
1.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北京 100875
2.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191
【摘要】英国国家卫生与服务优化研究院(NICE)被认为是利用卫生技术评估研究结果促进卫生循证决策的典范,在应对新医疗技术带来的过快卫生费用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证据开发过程和研究成果向政策的转化过程同样也成为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的重要方面。本文介绍了NICE在英国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法定定位、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的类别、过程和政策转化机制,以期为促进国内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成果在循证卫生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卫生技术评估; NICE;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循证决策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5.07.012
作者简介:隋宾艳,女(1982年—),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政策评价与卫生技术评估。
E-mail:suibinyan2001@163.com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卫生福利部门普遍面临着新的医疗卫生技术不断涌现所带来的费用快速增长以及预算约束的双重压力。而卫生技术评估通过对各类卫生技术的疗效(安全性、有效性)、成本(经济性)、成本效果(物有所值)以及预算影响(支付能力)等方面的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药品、设备、手术操作,甚至是健康促进项目的遴选和推广,特别是在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医保报销目录的纳入以及大型医疗设备规划等方面发挥了广泛的作用。[1]自1996年加拿大渥太华卫生部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卫生技术评估在卫生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来,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普遍把卫生技术评估作为卫生资源配置的一项基本手段[2],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也日益增多[3]。其中,英国国家卫生与服务优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 堪称是将卫生技术评估研究结果有效地应用于卫生决策过程的典范[2],为保证其享誉全球的英国国民卫生服务制度(NHS)的有效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卫生计生委决策部门也高度重视卫生技术评估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明确指示要求建立规范的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和专业队伍,支持卫生循证决策。[4]学习和借鉴英国NICE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的模式及其政策转化机制,对于促进我国卫生循证决策和卫生技术评估研究的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1 NICE简介
NICE是为英国卫生服务体系开发技术指南并提供决策建议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最早于1999年通过立法而产生,当时的名字叫做英国临床优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专门负责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与治疗有关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5]2005年,NICE与当时的英国卫生发展中心(Health Development Agency)合并,其职责范围扩大到指南的开发,机构名称也相应地改为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2013年的基本法(primary legislation) 中将NICE重新定位为非部属公共机构(Non Departmental Public Body,NDPB),并进一步巩固了NICE在2012年《健康与社会服务法案》中所设定的法律地位。根据此项新的调整,NICE的职责进一步扩大为开发社会保健服务指南和质量标准,机构名称也再一次相应改变为国家卫生与服务优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从此,NICE作为非部属公共机构,一方面在职能上要对其发起人——卫生部负责,另一方面在机构运行上又独立于政府,其指南和推荐意见的开发也都是由各个独立的委员会来完成。
2 NICE的指南开发
根据法律规定,NICE负责基于当前最佳证据给出用于指导医疗、公共卫生或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决策制定的系统意见。其开发的指南包括五大类:医疗技术指南(medical technologies guidance)、诊断评价指南(diagnostics assessment guidance)、技术评估指南( technology appraisal guidance)、干预性操作指南(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guidance)以及高度专业的技术评估指南(highly specialist technology evaluation guidance)。除卫生技术评估指南和高度专业的技术评估指南是强制要求行政部门给予财政支持外,NICE其它指南的开发并非强制性的。医务人员在诊疗实践中仍然需要充分考虑NICE的推荐意见,但NICE的指南意见不会凌驾于医生的个人临床决策和患者意愿之上,而只是要求对任何与指南意见不同的处理都应通过书面形式报告其原因。
由于NICE本身是通过立法而产生的,这就是说理论上它开发的指南也仅在英格兰具有约束力。但是NICE通过与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签订协议,也为它们提供一部分的产品和服务。至于如何使用这些产品则下放到当地行政管理部门自行决定。[6]在NICE指南开发过程中,这些行政管理部门也常常参与其中或为其提供咨询服务。
NICE所有的指南开发活动都通过医疗技术评估项目(medical technologies evaluation programme,MTEP)来统领,具体由医疗技术咨询委员会(Medical Technologies Advisory Committee, MTAC)负责管理。[7] MTEP选择那些医疗领域(包括设备和诊断)里的新技术或改良技术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帮助在NHS内实现快速、统一地采用那些高效且具有成本效果的医疗设备和诊断技术等。评估对象涉及治疗性医疗设备如外科手术操作中使用的设备,能够提高患者自主能力的技术,以及用于发现或监测某些疾病状态的诊断设备或检查手段等。评估的题目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英格兰NHS卫生部或其他政府部门指定题目;另外一种是任何个人和团体都可以提交的卫生技术或医疗设备评估申请书。MTAC会对这些申请书进行审查,进而判断是否要对其开发新的指南,选择出那些需要NICE制定指南的医疗设备和诊断后,再分配到适宜的NICE指南开发项目中去。那些被选中到各个指南开发项目中的技术被认为是能给患者或卫生服务体系带来潜在的巨大效益的技术,且通过NICE开发指南有利于其实现在NHS内快速、统一地推广使用。若在提交的申请报告中,能够通俗易懂、清晰合理的报告新技术优势,并有高质量的科学证据支持所述优点,将有助于提高被MTAC选中的可能性。另外,关于成本方面的信息,也会影响到遴选判断。
3 NICE技术评估指南开发
在NICE众多的指南开发项目中,卫生技术评估项目负责对新药或生物制品等卫生技术的临床和成本效果进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实现NHS患者公平地享有最具临床和成本效果的治疗服务。每一份卫生技术评估报告都将基于临床和经济两个方面的综述做出推荐意见。临床方面的证据回答的是药品或治疗措施的效果如何的问题,而经济学方面的证据则回答了在NHS需要花费多少才能买到这些效果或效益,即是否物有所值的问题。根据规定, NHS必须在NICE的推荐指南之日起3个月之内付诸实施,以保证患者公平、及时地享有指南推荐的治疗服务。
3.1 卫生技术评估的范围和形式
NICE卫生技术评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药物、医疗设备(如助听器)、诊断技术(如阴道镜)、手术操作(如腹股沟疝修补术)以及健康促进项目(如社区糖尿病病例管理项目)等。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单项卫生技术评估和多项卫生技术评估。单项卫生技术评估(single technology appraisal ,STA) 只包括某一项卫生技术的单个适应症。多项卫生技术评估(multiple technology appraisal ,MTA) 可包含不止一项卫生技术或某一项卫生技术的多个适应症。
3.2 技术评估推荐意见分类
在具体开展卫生技术评估时,将有一个独立评估委员会(Appraisal Committee)负责收集和检验相关证据,最后就该技术的临床效果和成本效果达成共识。该评价委员会充分利用来自临床试验以及患者和临床专家的证据信息,然后提出是否应该在 NHS中推广使用该药物或技术的推荐意见。每个卫生技术评估指南将给出至少一项推荐意见;对于多项卫生技术评估项目而言,可能给出多项推荐意见。NICE把评估结果推荐意见划分为四类:推荐使用(recommended)、有条件地推荐( optimized)、 仅限于研究( in research) 以及不推荐(not recommended)。其中,“有条件的推荐”是指并不是患有某一疾病的所有患者都能从某药品中受益,而是该药品只对患有该疾病的某一特定人群或特定疾病阶段起作用。这就是为什么NICE的卫生技术评估以新药为主要对象。这样的话,那些真正需要的患者能够得到自己想用的药物,而整个英格兰卫生服务体系又能节省资源来为癌症和其他患者提供其它治疗或保健服务。
3.3 NICE卫生技术评估过程与方法
NICE要求其委托的第三方卫生技术评估委员会及生产厂家等其他技术评估报告提交者严格按照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指南(Guide to the methods of technology appraisals)的要求进行评估和报告,并于2013年根据自身职能变化和新的社会价值判断在2008年版本的基础上对指南进行了更新。[8]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指南的核心是经济学评价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以决策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经济学方式提供卫生决策支持服务。单项卫生技术评估和多项卫生技术评估的过程也都分别有明确的指南。[9-10]单项卫生技术评估相对于多项卫生技术评估流程更为简洁、快速,有利于NICE 的卫生技术评估快速适应NHS的变化[11-12],使患者及早获得所需的服务,但WHO推荐使用多项卫生技术评估,认为其更科学、可靠[13-14]。
4 NICE卫生技术评估的决策转化
在英格兰,不同地区间往往会在某些药品或医疗设备的处方或补偿政策上有所不同,或由于对这些技术的价值尚存在着争论而使得其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可及性上的差异。这时NICE会被委托就这些特定的药品或设备开展卫生技术评估。评估结果将会终止关于上述药品或设备价值上的争议,最终达到在NHS范围内统一、规范地使用该技术的目的。
4.1 法律保障
根据英国卫生技术评估与国家卫生服务制度章程(NHS Constitution),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有法律义务资助并提供NICE卫生技术评估指南中推荐的药物治疗措施。当NICE推荐某一治疗措施为 “可用 (as an option)”时,各临床专业委员会、英格兰NHS以及地方行政部门必须在NICE的推荐指南之日起3个月内付诸实施(除非有特别说明)。章程明确声明,只要医生认为适宜,患者有权从NHS中得到并使用NICE推荐的药物治疗措施。[15]这意味着,一旦某人患有某疾病而他的医生也认为该项技术是适宜的治疗措施,那么根据NICE的推荐,该患者应该享受到该项服务。
4.2 决策转化成果
据统计,2000年3月1日—2015年3月31日,NICE共了171个单项技术评估指南和167个多项技术评估指南,共计338个评估技术指南,包含了578项推荐意见。总体来看,NICE 80%的评估结果是“推荐”或“有条件地推荐”。[16](表1)
4.3 癌症指南推荐意见
自2000年开发癌症指南时起,NICE迄今已经在120个技术评估报告中给出了166条推荐意见(表2)。其中,63%的推荐意见认为NHS应该在上市许可范围内(recommended)或有条件地(optimised recommendation)使用某技术。多数推荐意见都与负责新药上市许可的欧洲药物评价中心(European Medicines Evaluation Agency)关于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建议保持一致。但也因为对某些抗癌药物给出了NHS不予报销的推荐意见而饱受非议,被指行事不够“nice”。[17-19]从2009年起,NICE通过了关于癌症晚期患者维持生命药物的新的评价标准,并对于那些用于晚期维持生命的药物特别是癌症药物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截至2014年底,共了42份基于此标准的抗癌药物评价指南,涉及50种抗肿瘤活性因子,其中14种被推荐在NHS中使用。[16]
5 讨论
虽然关于 NICE卫生技术评估的方法学和技术使用推荐意见的质疑自从NICE诞生就从未间断过[20-23],而且伴随着对NHS改革法案争议的浪潮有愈演愈烈之势[24-26], 但不可否认,NICE的卫生技术评估对于改善英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卫生服务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6-7, 27-28]。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直接影响到英国国内外卫生技术的推广应用,NICE 作为卫生技术评估和政策转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及其鲜明的法律地位、与政府和第三方委托评估机构之间的关系界定也为其他国家开展循证卫生决策和建立国家卫生技术评估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我国政府卫生部门有关领导也高度关注国内卫生技术评估在循证决策中的应用和NICE政策转化机制。早在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现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马晓伟就关于建立国家级卫生评估机构做出明确批示:“……,我部评审评价任务不少,特别是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监管是以评价为基础的,对于学科建设也是如此。目前,只是依据任务临时成立领导小组、专家队伍,制定方案、标准和程序,显然不够科学、稳定,也不利于建立法制化、专业化的评价机制和队伍,我们应当对建立国家级卫生技术评估提出方案,提交领导讨论,可以现有机构为基础,这样可以操作。”NICE模式不可能照搬,建立中国式NICE仍然任重而道远。
5.1 进一步提升决策者特别是政府各部门高层领导的循证决策和卫生技术评估意识
近年来,特别是十以后,中央对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的循证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品基本目录遴选、药品或服务项目是否纳入医保报销、大型医疗设备的配备等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卫生技术评估结果。但由于卫生技术评估在国内刚刚起步,决策者对卫生技术评估的内容、作用和研究机构都相对陌生,加之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研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决策者常常需要在等待证据和快速决策中作出抉择。
5.2 国内卫生技术评估专业力量亟待加强
相对于日益增多的决策支持卫生技术评估需求,我国的专业卫生技术评估机构或体系仍然缺失。卫生技术评估是对各类卫生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成本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和证据汇总,进而为决策者提供证据支持。而当前我国能够按国际卫生技术评估原则开展该类研究的机构较少,人员队伍力量十分薄弱。特别是在作为卫生技术评估核心内容的经济学评价部分,国内的学科发展还非常滞后,甚至远远落后于泰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研究力量相对薄弱也是制约决策者意识提升和实际循证决策过程中感觉"无抓手可抓"的一个重要原因。
5.3 多部门、多学科间紧密协作是当前我国卫生技术评估发展与应用的最佳模式
虽然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起类似NICE的专业卫生技术评估机构,但政府有关部门仍然可通过组织好现有研究力量建立起一个松散的卫生技术评估组织,充分发挥各个研究机构的特长,使其为政府决策服务。各个卫生技术评估机构也应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特别是掌握和熟练应用好经济学评价、水平扫描(又称早期发现与预警系统,horizon scanning)、快速卫生技术评估等技术,对政府的优先领域确定、药品政策和设备规划等政策制定能及时反应并提供证据支持。
综上所述,NICE作为卫生技术评估领域的应用典范已对越来越多国家的循证决策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NICE模式不能简单照搬,更不能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里搞“一刀切”,而必须在遵循卫生技术评估国际准则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循证决策意识和研究能力内外兼修,才是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有效转化为决策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Goodman C S. Introduction to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ement[R]. 2004.
[2] Briggs A K, Claxton M. Sculpher, Descision Modelling for 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 GARY A M, Clarke P M, Wolstenholme J L. Applied Methods of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in Health Car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4] 赵琨, 隋宾艳, 郭武栋, 等. 卫生技术评估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中国卫生经济, 2012, 31(2): 87-89.
[5] Kerr D. NHS White Paper: a NICE idea[J]. 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London, 1998, 32(1): 5.
[6] Hernandez-Villafuerte K, Garau M, Devlin N. Do nice decisions affect decisions in other countries?[J]. Value in Health, 2014, 17(7): A418.
[7] Cerri K H, Knapp M, Fernandez J L. Decision making by NICE: examining the influences of evidence, process and context[J]. Health Economics Policy and Law, 2014, 9(2): 119-141.
[8] NICE. Guide to the methods of technology appraisal[R]. 2013.
[9] NICE. Guide to the Multiple Technology Appraisal Process (reference N2022)[R]. NICE guideline, 2010.
[10] NICE. Guide to the Single Technology Appraisal (STA) process[R]. 2012.
[11] Limb M. NICE needs to move faster to keep up with NHS change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2, 344.
[12] Barham L. Single Technology Appraisals by NICE Are They Delivering Faster Guidance to the NHS?[J]. Pharmacoeconomics, 2008, 26(12): 1037-1043.
[13] 赵琨, 肖月, 池延花, 等. 英国NICE技术评估和临床指南的实施对我们的启示[J].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3): 193-195.
[14] Murray G, McLeod C, Howells R. Nice sta decisions: an analysis of how advice differs between preliminary and final guidance[J]. Value in Health, 2013, 16(7): A482.
[15] NHS. NHS constitution[EB/OL]. [2015-05-12]. http://nhs.uk/choiceintheNHS/Rightsandpledges/NHSConstitution/Pages/Overview.aspx
[16] statistics N. NICE statistics[EB/OL]. [2015-05-12]. http://nice.org.uk/news/nice-statistics
[17] Dyer O. Oncologists protest about NICE?s decision on cancer drug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2, 324(7351): 1413.
[18] Mason A R, Drummond M F. NHS reimbursement of new cancer drugs: Is nice getting nastier?[J]. Value in Health, 2008, 11(3): A11.
[19] Mason A R, Drummond M F, Ramsey S D, et al. Is nice too nasty? a comparison of anticancer drug coverage deci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UK[J]. Value in Health, 2009, 12(7): A226.
[20] Dyer C. NICE?s decision on drugs was “irrational”[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7, 334(7608): 1337-1337.
[21] Claxton K, Culyer A J. Wickedness or folly? The ethics of NICE?s decisions[J].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2006, 32(7): 373-377.
[22] Ellis S J. Bad decision NICE[J]. Lancet, 2002, 359(9304): 447-447.
[23] Powell M. The failings of NICE-Latest decision on zanamivir will not end postcode prescribing[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1, 322(7284): 490-490.
[24]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亟需改革[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5, 8(1): 7.
[25] 《柳叶刀》杂志:英国NHS改革备受争议[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3, 6(8): 26.
[26] Hill S R, Olson L G. NICE, Social Values, and Balancing Objectivity and Equity[J]. Pharmacoeconomics, 2014, 32(11): 1039-1041.
[27] Murphy M S, Baker M. When used appropriately, NICE?s traffic light system for febrile children helps clinicians make safe and appropriate decision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4, 348: g2518.
[28] Hawkes N. NICE tells local authorities to involve public in health decisions or risk judicial review[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4, 348.
篇7
关键词:重症精神病;公共卫生服务;评估;对策
居民身心健康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精神健康,在精神病患者中,尤其是重症精神病,该类患者不仅自己要遭受很大的痛苦,其就医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也使得整个家庭难以承受[1]。2004年国家将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家公共卫生项目,先后在2009年、2012年颁发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提出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目的是为了帮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
一、评估对象及方法
(一)评估对象
本次被评估对象为重庆市A区下辖10所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具体机构名称如下:
龙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双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回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茨竹中心卫生院 洛碛中心卫生院
统景中心卫生院 古路中心卫生院
大盛中心卫生院 大湾中心卫生院
(二)评估方法
本次评估主要考核基层医疗机构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情况。主要采取档案核查、电话问卷调查等方法。
通过核查机构健康档案,由调查人员通过电话访问方式对档案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进行核实获得,若抽查档案记录信息与电话访视信息2项及以上不符合,则视为不真实,直接扣完应得分。规范性的核查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为标准,不符合项按第三方评估各指标考核要求扣分。
二、重症精神病患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评估结果
(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核查结果
1、调查总体情况。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是指指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患者[3]。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核查过程中,评估人员共随机抽查339份档案实际电话访问人数为951人,失访人数为612人,失访率为644%。此次调查中,被调查对象患者家属的有304人,占897%;性别比例方面,男女性别比为111;年龄层次方面,总体平均年龄为463岁。文化程度方面,以小学文凭为主,占46%。
2、评估指标。本部分的评估,主要从基本信息、体检通知情况、体检项目、随访次数等4个指标进行评估。
3、评估计分方式。健康档案真实性评估:评估基层卫生机构健康档案建档的真实性,主要依靠文化程度,受访者与患者关系2个指标考核,当被访者关于文化程度,受访者与患者关系的回答都与档案记录不符合,则视为该档案不真实,直接扣除该项得分。
健康体检规范性评估:评估基层卫生机构健康体检工作的规范性,主要由体检项目单个指标进行考核,若被访者的回答,与《2013―2014年A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及满意度调查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第10-12题的答案不相符,则视为不规范,扣除该项得分。
(二)关键指标核查结果
1、真实性指标评估结果。根据前面的计分方式,仅有文化程度和受访者与患者关系两个细分指标都符合时,该份档案才是真实的。因此,表1中真实性指标的“小计”等于“文化程度―符合和受访者与患者关系-符合”两个指标中的最小值,即小计=min(文化程度―符合,受访者与患者关系―符合)。从真实性指标排名中,可以看出,10个机构的真实性情况都很好。
2、规范性指标评估结果。根据前面计分方式中的描述,当被访者的回答符合《2013―2014年A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及满意度调查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第10-12题的答案,基层卫生机构的体检工作才符合规范。这块做得好的机构有:茨竹、洛碛、大湾等。
表1 18个机构重症精神病人群健康档案管理关键指标得分情况
一级
指标二级指标龙塔双龙湖回兴龙山茨竹洛碛统景古路大盛大湾
真实
性
指标
被访者与患者关
系情况―符合%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分排名1111111111
文化程度情况
-符合%10095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分排名1211111111
小计10095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指标排名1211111111
规范
性
指标
通知体检情
况-符合%1005590951001007078980895
分排名11132119764
体检项目
-符合%755342867270709055586421639
分排名31454428796
随访情况
-符合%4297895550808084257950895
分排名11489332791
小计72856170771783390697651655811
指标排名41065217983
三、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存在的问题
1、基本药物种类较少,缺乏对症药。2、医疗设施陈旧,设备不齐全。
3、交通不便、方便程度低。
4、大部分调查人群对医生技术水平、服务设施等词语理解有失偏颇,从而评分上出现困难。
5、医生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
四、对策及建议
1、当地医疗机构应适当增加基础药物种类。
2、完善医疗机构的服务设施和增加并更新医疗设备。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设备简陋,从而造成患者得不到良好的疾病检查服务。
3、对于不便出行的患者,医院应提供出诊服务。
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上门应诊是当务之急。
4、医院应对患者提供康复培训和心理辅导。
5、提供职业道德和技术培训以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个人素养和职业技术水平。(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卫疾控发.[2008]号.2008-1-15.
篇8
(2007年-2009年)督查与评估工作方案
一、督查与评估目的
为加强对《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7年-2009年)》(以下简称“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全面了解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价项目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和调整的意见,明确下一步工作要求、计划进程,为项目总结工作打好基础。通过项目督查与评估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执行和管理的水平。
二、督查与评估原则
(一)重点项目与主要任务相结合。以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为评价依据,以各项目实施方案为基准,对各项工作任务和75个子项目进行全面总结评估。
(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各级督查与评估工作既要符合和满足规定的形式要件,更要注重项目开展的实际效果,提升督查与评估工作水平。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不同的项目分别采取现场考察、访谈,问卷、查阅原始资料、文档以及相关数据、数量和评价指标等方式进行。
(四)外部评估与自我评估相结合。通过项目实施单位组织的自我评估和项目管理部门组织的外部评估,多渠道、多角度地提出调整和总结要求,提升项目工作水平。
三、督查与评估内容
项目督查与评估的内容主要是项目实施情况和项目实际效果两大方面。
(一)项目实施情况:主要指项目实施单位是否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制度以及对项目支撑条件的配备和落实情况;项目是否能按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和进程有序开展;人员配备和项目经费等各项工作是否按项目要求落实到位;经费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影响项目进展的主要问题等。
(二)项目实际效果:主要指项目预期目标是否能达到,项目达到的实际社会效果或效益,群众的受益情况。学科技术发展或机构人员能力水平提升等目标是否能实现,项目是否具有创新和突破。
四、项目督查方法
(一)项目督查工作按项目职能部门分级实行。各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对区县相关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局公共卫生三年办和相关项目小组负责对市级项目工作的督查。拟定2009年3-4月份完成第一轮督查,9-10月份完成第二轮督查,确保年内全面完成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
(二)根据不同项目的性质及进程,项目督查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也可与项目评估相结合进行。督查人员通过听取工作汇报、现场考察、查阅资料,了解项目执行总体情况后,形成项目督查纪要,反馈给实施单位。对督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情况,及时向上海市卫生局公共卫生领导小组报告。
五、项目评估方法
(一)自我评估。由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实施方案和评估要求组织做好项目的中期、终期自我评估。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参与人员、相关管理人员和专家,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总结。分析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预期效果,对存在问题提出需进一步强化和调整的措施等。各项目实施单位应将项目自我评估结果和阶段总结报局公共卫生三年办和主管项目小组。项目评估报告格式及要求见(附表1)。
(二)外部评估。项目外部评估工作由局公共卫生三年办和各项目工作小组共同组织实施。根据项目不同性质,可委托相关机构或组织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主持开展。专家组一般由5-7人组成,领域专家不少于3人。
(三)评估要求。评估一般以会议方式或现场查验进行,由评估小组听取实施单位的总结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核对有关数据,与项目人员访谈,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讨论评议等。涉及硬件建设应进行现场考察或验收。通过评估形成专家组意见,报局公共卫生三年办,并反馈给实施单位。对其中重大调整(中止、取消)项目,项目单位应作详细说明,报局公共卫生领导小组审定。评估意见详见(附表2、3)。
评估人员应认真、全面地了解项目工作情况。被评估单位和相关人员应充分参与,积极配合,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保证各级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评估费用。项目自我评估活动所需经费从该项目经费中列支。外部评估经费从局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经费中列支。
附表:1、项目评估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2、项目评估专家评议表
3、项目评估专家意见表
附表1
项目评估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供参考)
(标题4号黑体,正文4号仿宋体,A4纸、双面印刷)
一、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一)组织管理:领导班子、责任部门、人员队伍、管理要求等落实情况。
(二)实施方案的执行:工作思路、主要内容、方案细化分解、具体实施计划和措施等。
(三)质控工作:参与人员的培训,相关标准的制定,定期检查工作情况、文档资料的管理等。
(四)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管理情况。
二、项目主要进展和成效
(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项目确定的时间节点及执行情况,主
要影响因素;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前阶段工作对完成项目预期目标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项目预期效果:项目预期目标是否能如期实现;有关数据和评价指标的阶段性分析;与国内外或同期工作水平的分析比较;项目建立的长效机制对今后管理模式的影响;是否具有创新或突破性等。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提出针对项目终期总结和评估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节点。
三、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四、实施方案的调整
如确需对项目原定工作内容、进度或目标作一定调整的,应写明调整理由、调整后对原目标的影响情况及专家组意见等。专题上报局公共卫生三年办。
五、其它相关资料
项目执行中已发表的论文及被引用情况;活动照片、原始数据;人员培训、培养情况;项目管理规定等。
六、评估工作情况
本次评估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要建议和对项目的总体评价意见。
附表2
项目评估专家评议表
(供参考)
项目名称:
评估内容评 议 情 况评价
项目工作
情况1.领导班子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2.项目人员是否相对稳定
3.工作制度是否健全
4.项目管理是否规范
5.相关措施是否有效
好
中
差
项目完成
情况1.是否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
2.是否突出重点、亮点
3.目前项目所处进度(立项、启动、过半、收尾)好
中
差
总体水平和预期效果1.前阶段工作对实现项目目标的作用和意义如何
2.相关评价指标与国内外或项目前后相比的情况如何
3.阶段性成果的学术或能力水平如何
4.项目预期目标能否实现或突破好
中
差
项目经费
管理情况1. 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2.经费是否专款专用,单列科目 好
中
差
综合评价好中差
注:在相应评价等级上划“√”
“好”:执行情况良好,达到预期目标,取得显著社会效益,技术(学术)水平、服务和管理能力有明显提升,具有创新性、突破性。
“中”:虽能按要求开展,但尚需延迟完成,或预期效果不明显。
“差”:项目执行中存在严重问题,项目执行效果差。
专家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附表3
项目评估专家意见表
(供参考)
项目名称:
综合评价:
请在认真听取项目总结报告,审阅、考察项目相关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对项目实施情况和预期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明确、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1、对项目的总体评价(项目工作完成情况,项目工作管理情况,已取得的成绩与经验,项目重点部分或关键环节的实质性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2、项目预期效果(项目的目标、内容、方法是否可行,预期目标达到或突破的可能性,是否具有需调整的内容等)
3、几点意见和建议:
专家组组长(签字):
年
篇9
童童自幼挑食,不爱吃肉,不爱喝奶,更不碰绿叶蔬菜。3岁进幼儿园后,童童经常发热、感冒、腹泻,胃口越来越差,皮肤也干燥、瘙痒,一挠就是一条条白色划痕。幼儿园体检时还发现童童有轻度的贫血。医生根据童童的症状,建议妈妈给童童补充维生素A。几个月后,童童的贫血很快就消失了,皮肤明显光滑多了,感冒和腹泻次数也有明显减少。医生告诫童童妈妈,除了继续给童童补充维生素A,还要让童童吃一些动物肝脏,多喝奶,多吃各种绿色或黄色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胡萝卜、西兰花、南瓜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5岁以下儿童处于维生素A缺乏的风险中。随着经济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人群中严重维生素A缺乏已相当少见,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儿童维生素A缺乏也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但隐匿的轻度维生素A缺乏仍持续存在。2002年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处于维生素A缺乏风险中,这些儿童主要分布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饮食习惯不良、经常生病的城市儿童也存在着维生素A缺乏的可能。
症状:轻度缺乏和轻度过量类似
轻度维生素A缺乏没有任何特异的症状,可能只是表现为皮肤略微粗糙,比较容易感冒、发热等。另外,由于维生素A缺乏会干扰人体内铁的代谢,维生素A缺乏的孩子会轻度贫血。
由于维生素A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如果因担心维生素A缺乏而盲目过量补充,维生素A就会在人体内蓄积,产生毒性作用。急性维生素A中毒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剧烈头痛、呕吐;小婴儿可以表现为前囟门隆起,烦躁、哭闹。而慢性轻度的维生素A过量可以和轻度维生素A缺乏一样,没有任何特异症状,可能表现为容易感冒、发热等,不经专业诊断难以识别。
因此,儿童是否缺乏维生素A,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A,需要进行科学评估,以免盲目补充而导致维生素A过量。
评估:根据症状、饮食、检测综合判断
如果要准确评估孩子是否有维生素A缺乏或过量,必须根据孩子平时的膳食、疾病以及补充剂使用等情况,并结合血液中的血清视黄醇、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以及维生素A酯水平的检测,才能进行综合判断。
一般地说,反复感染、持续贫血的孩子,平时不愿吃肉、奶、蛋等富含维生素A食物的孩子,要警惕维生素A缺乏的可能。对这些孩子,可以给予维生素A的预防性补充,也可以检测血清视黄醇、视黄醇结合蛋白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而给予针对性治疗。
治疗:须有医生指导
明确有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需要短期口服大剂量的维生素A,随后进行预防剂量的长期口服治疗。少数有慢性腹泻或肠道吸收不良疾病的孩子,还需要深部肌肉注射给药。需要提醒的是,维生素A缺乏的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预防:重在食补
随着对维生素A缺乏认识的深入,除了早期诊断治疗以外,更强调预防。虽然多种维生素补充剂或维生素AD丸可以安全地补充维生素A,但从食物中获得足量的维生素A对人体更有益,也更安全。食物中存在的维生素A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视黄醇形式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特别是肝脏、奶、蛋黄,这也是孩子们获得维生素A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是以视黄醇前体、胡萝卜素的形式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特别是在绿色和黄色的蔬菜和水果中,这可以作为孩子们维生素A的补充来源。
正常情况下,孩子每天膳食中有适量的牛奶、鸡蛋、肝脏或其他荤菜,就可以大致满足孩子维生素A的需要;加上经常吃绿叶蔬菜、胡萝卜、甜橙等绿色或黄色的蔬菜和水果,其中富含的胡萝卜素也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而补足孩子维生素A的需要。
不过,由于儿童体内将胡萝卜素转化为视黄醇的代谢能力不足,当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少而需要依靠植物性食物获得维生素A时,往往就会出现维生素A缺乏。这也就是为什么维生素A缺乏儿童主要分布在贫困边远地区,以及一些素食孩子容易缺乏维生素A的原因。
通过食物获取维生素A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相当安全的,但临床也有报道因过量摄入动物肝脏而造成维生素A过量的病例。因此,建议婴幼儿不要每天都吃肝脏,可以隔天吃一次,一周吃3~4次。
Tips
恶性循环:缺乏维生素A与感染
维生素A严重缺乏会引起夜盲症甚至失明。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轻度维生素A缺乏就会引起人体内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异常,加上维生素A缺乏时人体表面皮肤、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从而使人体受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感染所引起的发热等,加速了体内维生素A的代谢降解,加上感染所导致的胃口减退、腹泻等,又减少了维生素A的摄入和吸收。这样,维生素A缺乏与感染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维生素A缺乏增加感染风险,而感染又进一步加重维生素A缺乏。
延伸阅读:合理选择维生素产品
由于意识到维生素A以及其他维生素缺乏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人们开发了各种补充剂以保证儿童维生素A及其他维生素的摄入。这些产品包括多种维生素滴剂或口服液、多种维生素咀嚼片,以及吸引孩子的维生素软糖等。合理选择这些补充剂对预防孩子维生素A及其他维生素缺乏是相当有益的,但如果盲目使用则难免矫枉过正。为此,家长在选择这些产品时要仔细阅读标签,选择合适的补充剂,并按推荐剂量服用。
篇10
作为新版《基金法》配套法规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早已在5月26日结束了征求意见,但至今尚未颁布施行。市场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相关条款将通过的预期十分强烈,尤其是关于股票基金的定义。在征求意见稿中,股票基金由“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修改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
基金分类历史值得回味
2004年,老版《基金法》及其配套法规实施时,监管层让基金公司自主决定是否要调整基金契约,使基金分类有明确归属。但几乎所有基金公司都没有动作,使得市场上长期以来一直有一小批基金的分类常存争议。
当时,很多基金公司都没有按照新法规明确原有基金的类型归属,主要原因在于大家都把过去的基金当做一个类别。毕竟当年要上报、审批、修改、通过、发行一只新基金很困难,通常要半年左右,更何况修改契约这事谁都没有做过。
由于那时尚处中国基金市场发端的早期,开放式基金数量不多,且占据过半数量的封闭式基金都有固定运作期限,所以,各基金公司都未重新归类。
“80%”市场影响巨大
目前,除了少数境外民间机构、部分国内非主流机构、少数合资基金公司等在使用事后分类法之外,从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订立,到有评价资格的主流基金评价机构,以及绝大多数基金管理公司都使用事前分类法,即按照基金在招募说明书中所约定的股票投资仓位上下限量化指标来进行分类。
按照事前分类法,国内市场上现有股票基金365只,其中有300多只基金的股票投资仓位下限是60%,另有少量股票投资仓位下限分别是65%、70%和75%,而股票投资仓位底限等于和高于80%的股票基金目前仅有16只,占现有股票基金的比例是4.38%。这些基金主要分布在汇丰晋信、上投摩根、南方、建信等公司。
如果“80%”的新法规能够如期施行,那么真正合规的股票基金将仅有16只,原先那300多只按照老版《基金法》及其配套法规定型的股票基金将如何归类?都属于混合基金了?由此,混合型基金将跃升为基金市场第一大类,数量将超过500只,而原先的第一大类基金股票基金将要重新走上发展的道路。
期望管理层统一指导
《基金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即将修改完毕,将会给基金市场带来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在于现在的基金数和投资者数量很多,基金所管理的资产很大。截至8月末,股票基金的份额总规模和净值总规模分别为12192.17亿份和10901.64亿元,占开放式基金的比例分别为44.49%和42.85%。
此次变动还涉及基金经理和投资者的投资习惯。笔者2012年曾对股票基金从2005年初至2012年中的平均股票投资仓位做过跟踪,在七年半时间里,平均值是81.65%。这表明全行业是把股票基金维持在高仓位的水平,对于产品设计中给出的35个百分点的仓位可调整空间整体上没有使用。投资者似乎也认可这个情况。
如果“80%”新的定量指标能获得通过,那么,股票基金的平均股票投资仓位还将会略有提高,即平均值将大概率长期维持在85%之上。
希望未来新《管理办法》出台时,管理层是否可以统一明确原先股票基金的定位,即统一规定原先的股票基金自动转型,股票投资仓位下限全部调整为80%。如果有基金公司不想调,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单独召开持有人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