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7 02:3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实验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实验教学

篇1

关键词:新课改 实验教学 新思维

为全面提高学生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实施新的实验教学活动。

一、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1、转变观念,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的实验教学目标。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造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任务。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制度”。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知识人才。

2、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不是一种形式。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只是一种形式,考高分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中心,“新教材老教法”,只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还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不是一种形式,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指出:“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某一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二、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生物实验课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多重教学法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管理和实验计划的制定。

在农村生物实验所需的大多数材料学生都可以收集到,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的理解,使学生产生我不准备谁准备,我不管理谁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一系列参与过程中,学生的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按知识的重演律,重新品味前辈获得这些知识的最精彩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最后再由教师加以讲解和评论。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创新思维,很好地把继承和创造结合起来。

3、重视实验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理论,都是前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不去实践而只注重理论,就不能体验前人所经历的“怎么知道”和“知道什么”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手、脑并用,即使实验结果不正确,也不能表明一无所获,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可能会有其它新发现、新收获。因此,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出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他们是喜欢创造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具有与莎士比亚、牛顿、袁隆平等大师一样的潜能。花季年华的中学生生来求异,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当临管者、说教者,而是充当引导者。引导学生的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教师除了提示学生注意有毒的或易燃易爆的药品外,其他方面一律让学生先去尝试。如显微镜的使用(观察植物的细胞),大多数学生都用自己准备的叶、头发、手指等放在载物台就开始观察,学生很快就发现什么都看不到,议论纷纷。这个时候教师及时给学后纠正错误。这样,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此外,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然后教师再引导,使学生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进步。

5、提高实验分组开出率。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于生物来说,观察、活动、实习、调查、实验等方式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最好渠道。教师要尽量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去体验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至于演示实验,能作为分组实验让他们去做更好。因为作为演示实验,学生只能看着教师做,自己不能亲自动手,最终也吸能验证理论知识,其他不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分组实验相比,效果要差得多。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分组实验开出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实践。

6、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实验后的讨论。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等内容不能晴蜓点水,一代而过。应认真组织并引导学生去讨论。通过计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又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篇2

关键词:生物 实验教学 兴趣

目前,我校初中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大胆地删掉了一些过难的内容,在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厚度上做了适当的注重。但即便如此,生物课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内容来自生活,是一门理论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也是初次接触这类知识,人体生理卫生的内容、自然界中形形的生物特点等等,对学生而言充满了神秘的未知,还是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的。仔细研究教材的要求,可以清楚地发现,教材要求对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实验等方式加以突出。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生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容易学好生物呢?下面,就从笔者所上过的生物课中的几个实例片段来谈谈笔者关于生物实验教学的想法。

一、课堂上利用实验进行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实验进行课堂引入,实际上,是把教师对抽象的现象和理论知识的引入内容变成能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的前一天,笔者和学生剪取了两份带有几片叶子的天竺葵枝条,准备了两个玻璃杯,分别装了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把枝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里,用一个大的玻璃罩把天竺葵密封起来,放在黑屋子里。上课前,笔者带来了这两枝天竺葵,通过肉眼学生没有发现什么不同。笔者分别从两枝天竺葵上分别摘下一片叶子,加热……滴上碘液,其中一片叶子变成了深蓝色,而另一片叶子没有变色。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并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等学生们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以后,笔者通过这个实验的演示,导入了光合作用的知识讲授,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

在学生掌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之后,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把金鱼藻放进装有清水的烧杯里,放在教室的窗台上,让强烈的日光照射。这个实验简单易操作,笔者在学生完成以后,又接着示范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当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起来时,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来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前面的实验做铺垫,学生产生了兴趣,有了继续学习下去的欲望,这么枯燥无味的概念学起来就感觉轻松多了,也更容易理解和识记光合作用的反应物和产物是什么。

二、对生物课堂实验的补充

苏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上提到了生物实验的重要工具――显微镜。这对有的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上都已经学过了,有的也进行过操作练习。但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可能显微镜的知识有所涉及,而有些地区教学时教师可能只是让学生看了看图片。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对显微镜非常好奇,迫切想要了解显微镜的知识并希望能进行一些操作去感受一下他们平时所看不到的世界。

如果这里只是一带而过,势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后面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笔者在这里做了如下安排。首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讲解了中学常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功能和位置,以及演示了其操作方法,并强调了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组(2人一组)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可以直接看买来的玻片标本,也可以是看报纸上的字等等。同学们兴致高昂,甚至于还有学生想拔下头上的头发放到显微镜下去看一看。虽然在这里可能是浪费了一些课时,但笔者觉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三、因地制宜选择实验材料,克服实验室器材不全的困境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教学过程中想要的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室里常常没有,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在自己的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有没有可以替代的物品,或者思考一下这个实验有没有可能改进的地方。如:没有观察昆虫专用的瓶子,我们可以利用喝完水的矿泉水瓶子来自制观察瓶;如果市场上买不到无酶的洗衣粉,我们可以用加了酶的洗衣粉加热之后再使用,等等。

四、在活动课中合理安排实验

我们每周只有两节生物课,课时比较紧张。如果每个实验都做,势必会完不成教学任务。但如果省去不做,课堂上只单纯讲授,又会变得很单调枯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生物实验的活动课,将一部分实验挪到了活动课上来进行,将生物里面的一些不错的观察实验和探究实验带到了活动课中来进行。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活动课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实验和观察,在活动课上进行的实验,再反馈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去,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3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实验能力

Abstract: Experiment teaching is a biological teaching important method , the experiment less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biological lesson. So, In the course of living being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xperiment ability, enable it grasp certain skill, enable the teaching quality quantity improves in an all-round way, the teaching result will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definitely.

Key words: bi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cultivation; experiment ability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实验课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形成生物概念所必须的感性知识,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获得生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实施新课程以来,本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培养学生上述诸多能力做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

1让学生明确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是培养学生使用能力的基础

“知其然,应该知其所以然”。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地选择来使用,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

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像了。因此学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另外,如果镜中有污染的花斑或异物,就会影响对微细结构的观察,清除花斑或异物,也是形成使用能力的一个方面。清除污染物,首先应确定污染物在目镜、物镜还是装片(或切片)上。因此应让学生了解目镜在镜筒上可用手做圆周转动,装片(或切片)在载物台上可用手向任意一个方向移动或用移动器上下左右移动,如污染物在装片(或切片)上,移动装片(切片),污染物则随之移动,而反方向移动,否则,污染物就在物镜上。在清除直镜筒的显微镜目镜和物镜上的污染物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先后顺序,应先摘下物镜,然后再摘下目镜,拭擦完毕装上时,则应先装目镜后装物镜,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因摘装目镜时与镜筒摩擦下来的尘渣沿镜筒落入物镜的内部。

在明确学生实验中药品的使用能力方面,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 %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时,要让学生了解自来水中有许多阳离子,可以将已交换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使蓝色的根变浅而影响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用蒸馏水冲洗根上的浮色,并且知道整个过程中所用的蒸馏水不能被污染。在提取叶绿体色素中,要让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是有机物,可溶于有机溶剂。了解在叶绿素中的Mg易被叶子的细胞液内的有些有机酸的H取代而转变成去Mg的叶绿素,影响对色素的观察,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丙酮作提取剂,为什么一定不要让层析液没及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在研磨前要加入碱性盐的原因——少量的碳酸钙。当然,也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它。

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把实验仪器及药品性质、使用原理讲清,这对提高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大有好处。

2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的能力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在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个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10 %HCl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10 %HCl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于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10 %HCl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10 %HCl),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又如,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的目的是,这两种染料易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从而增大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变成单层,否则光线无法透过会影响观察。加清水是起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压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会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在镜下观察前应将载玻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让盖玻片移位)。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应让学生了解将滤纸剪成长10 cm,是因为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 cm左右;宽1 cm是利于划出齐而均匀的滤液细线,去两角为了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后两者都是为了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横线,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 ml层析液的烧杯(100 ml)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没及。划滤细线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干燥后重复划2次~3次,是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数,以便在纸条上走出四条明显的色素带来。如

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其结果是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如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大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可提示:①是否丙酮用量过多,滤液太稀;②是否用的新鲜叶,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叶;③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④层析时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是否被层析液没及过。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还有的学生虽然质壁分离了却不能复原,教师也询问一下,是否蔗糖溶液浓度自行加高了?是否质壁分离时间太久而造成细胞死亡?

总之,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篇4

1.1高中生物实验的内容

根据实验的主要方法,可将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实验划分为7种类型:观察类、检测类、探究类、模拟类、调查类、设计类和搜集类[5].其中,观察、检测和模拟类实验比较常见;设计类实验是学生探索和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调查类实验主要是针对已经存在的事实或现象,要求学生通过对客观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了解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的能力;而搜集类实验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拟出资料收集的具体方案,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最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类整理,并以各种形式(如黑板报、论文、报告及辩论赛等)展示.在选修模块实验中,选修1的实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全部为实验操作,不同实验内容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基本概念或原理,有的侧重实际应用,还有的侧重科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验类型大多数为引导式探究.在引导式探究活动中,学习资料中提出的实验结构或程序,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通过参与探究过程有所体验和发现,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6].根据选修2的实验中的活动建议,主要是进行调查、讨论和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得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修3的实验中,除了技术要求较高的“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外,其它实验都不在实验室进行,而多为口头交流、辩论等活动,由于本模块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领域研究进展迅速,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练习撰写专题综述报告并组织开展这些活动[7].

1.2高中生物实验的特点

1.2.1实验数量多,类型多样化且综合性强仅《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列举的实验活动建议就有68条,当然这些实验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大多数是最基础的,学生掌握这些后,还要了解教材以外的实验,如试卷和课外书上出现的,要对大纲要求的实验有所扩展和延伸,才能够学以致用.实验数量多则相应地要求实验课时也多,据统计,实验课时甚至占到生物课总教学时间的40%[8].高中生物实验类型多.各种类型实验的方法不同,包括显微镜观察、染色鉴定、模型制作、多媒体技术模拟、户外调查及课外收集信息等;实验形式也不同,包括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完成及独立完成等.高中生物实验综合性强.往往一个生物实验中融合了多种实验类型特点.如“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考虑单一变量并进行定量分析;又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的实验不仅需要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制作完成,而且也是一个模拟实验,模拟的过程充满探究的要素,此外,实验还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生态小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这无疑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1.2.2科学探究受到重视,实验内容贴近生活且技术比较先进课程标准的4个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能力目标别提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详细列举了11条与探究紧密相关的能力,这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强调和重视科学探究还具体表现在新课程实验的结构和内容上,必修的3个模块中,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几乎占到全部实验的三分之一,而选修部分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13条活动建议中几乎均包含探究性的内容,另外2个模块的活动建议也多为可以进行资料收集探究的活动或调查[9]10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以不同层次和形式融合到实验教学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如调查类和搜集类的实验都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调查和搜集信息,并对这些调查和搜集来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等.如选修1“生物技术与实践”中有果酒、果醋及腐乳的制作等,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中对设施农业的参观和对绿色食品生产或消费情况的调查等,这些实验活动贴近生活,实验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实验技术比较先进.特别是选修部分的实验,大都与生命科学新技术、新应用紧密联系.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及干细胞研究等.此外,还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等.

2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实验内容及存在的不足

2.1实验内容

在高师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生物类专业必修课比重大,几乎每门专业课程均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及人体生理解剖学等实验,每门实验课程的实验数均在8~12个.

2.2存在的不足

2.2.1课程内容强调专业性,缺少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联系受传统高师生物课程观的影响,实验课内容倾向于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突出学科专业性,而师范性不明显,验证性实验占据主导,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欠缺,缺少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机联系的问题尤其突出.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高中生物新课程很注重知识的时代性和前沿性[10],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往往多年不变,不能反映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学生科学素质、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不符.2.2.2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就是要改变轻视学生生活的现状,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和体验知识.从课程标准建议了大量的调查类和搜集类的实验可以看出,高中生物实验更加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知识.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内容大多是对理论的验证,更强调实验的学术性,相对而言忽视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自然、社会的联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让师范生深切地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价值,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工作的教学质量.2.2.3实验教学缺乏体系建构生物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自然科学,应有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实验体系,但师范院校的实验教学缺乏这种体系的建构[11]75.每一门课程仅从单一学科的知识系统性和完备性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与本专业其它课程联系不紧密,对课程内容整合较少,因而造成一些实验内容重复,如微生物学中的“霉菌观察”与植物学中的“菌类植物”实验内容基本一致.2.2.4实验教学模式化高师生物学实验教材编制模式化,实验设计程式化,即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内容与材料等仪器与设备等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报告[11]76.实验过程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履行三步曲,即按实验指导的要求或教师总结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12].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采集培养、药品配制等实验的准备过程和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参与度低,对实验方法步骤缺乏必要的思考理解和创新,师范生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2.2.5研究性实验内容缺乏目前,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实验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但仍属于间接获取知识的渠道,对培养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利.

3有效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生物学实验教学

3.1加强高中相关实验内容的渗透,增加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师要致力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了解其基本内容和方法手段.在保证实验课内容达到本科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与高中生物教学联系密切并能充分发挥现有实验条件的实验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力争使中学生物学实验中的基础部分、经典部分成为高师生物学实验的研究主题之一,使得高师生物实验内容与手段上形成和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包涵关系.

3.2改进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生物学实验手段,使实验内容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实验内容上,应该结合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岗位的要求,组织各教研室有经验的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剔除内容陈旧、技术落后的实验,增加反映现代定量分析、探究性、设计性和综合应用的新实验技术内容,跟上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在实验课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最新研究进展,在课堂讲解或是实验过程中穿插介绍,补充同一个实验的不同技术与方法.有些新技术、新方法,即使因为条件所限不能亲手做,但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如光合强度的测定既有传统的改良半叶法、氧电极法及红外线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法,也有较为先进的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法.

3.3整合实验内容

在制定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计划时,要统筹规划、互通有无、科学整合以及合理安排实验内容,避免学科间实验的简单重复,以增加实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接触和了解更多的实验内容与方法,这也契合高中生物实验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实际上,高中生物涉及的68个实验,均可按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分门别类,分别归入或融入到具体的相关课程实验中去,使学生在大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基本能接触到所有的中学生物实验内容.

3.4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将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为实验内容要求由低到高的生物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实验、研究设计实验3个不同层次的新体系[9]101.生物基础实验主要完成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及实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掌握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训练实验则由学生实验小组(6~8人)自己设计方案、准备药品仪器及独立撰写实验论文,完成大纲规定的提高性内容或感兴趣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设计实验为教师根据本地生物资源或结合本地生产实际而开设的科学研究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科研意识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所应具备的科学态度.

3.5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准备实验也是一名生物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之一.高师院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该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如动植物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培养、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微生物菌种制作及消毒灭菌等,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实验从始至终的全过程,这将提高师范生准备和组织生物实验的能力.

3.6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锻炼文字驾驭能力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对实验内容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科学、准确、生动及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能够用生物专业语言表达、组织及研究实验,还应认真对待学生的实验报告,对表达不准确和书写不规范等情况及时纠正.

4结语

篇5

对传统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试验,开设具有设计性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在新设实验内容中应重点突出学生以下综合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自由分析问题的能力、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合理安排课时,充分突出课程的专业性,立足于培养当前社会形势下所需的创新性人才,又可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其实验综合能力以及深入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实验讲授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程式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的提出质疑,积极进行各种探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潜能[4]。

(三)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设立综合性实验:通过优化整合将生物化学所包含的各类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全部贯穿在某个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例如,在进行“质粒DNA的提取、纯化和鉴定”实验时,融合了吸量管、移液器、振荡机、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离心机、摇床、超净工作台等仪器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同时综合了混匀溶液、配制培养基、无菌操作、破碎细胞,蛋白质与核酸的沉淀,离心技术,DNA的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实验技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一套应用于本校生物化学实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Flash做为主创软件[5],融合其他电脑技术,将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通过动画形式进行演示和模拟操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保证实验安全有效的进行。

(四)优化考核制度

笔者采用的是综合评定的实验考核方法,将实验成绩分为平时成绩60%和实验考核40%相结合。平时成绩评分标准包括:实验用品的准备、实验的操作过程、结论的得出和报告的完成。这样的实验考核方法可以直观有效地反映学生对整个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

“新课改理念”,就必须面向全体中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进行观察和探究,使学生获得、验证或巩固知识,并掌握有关操作技能,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称为生物实验教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类型可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在此,本文联系具体实践就如何设计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一些新建议。

1.演示实验

所谓演示实验就是教师使用演示的方法,根据课堂教学计划进行的生物实验。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演示实验比分组实验容易开展,既节约耗材,又节省时间,更便于组织教学。因此,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别要加强演示实验的开展,以便提高教学效果。演示实验的类型主要有:

1.1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在以获得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中,教师预先把实验器材准备好,在课堂上边讲授边演示,并对所用到的器材名称进行介绍,讲述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条件,准确操作,规范动作,以达到预期的演示效果。当学生观察到一个或多个现象时,教师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见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例如,在“鉴定骨的成分”时,教师把骨煅烧后所剩下的物质用镊子打碎,问学生:“骨里含有什么成分?”学生可能回答含有“无机物”。此后,用清水冲洗15%的盐酸浸泡过的骨,将其打结或折弯,又问学生骨里含有什么成分?学生又可能回答骨里含有“有机物”。最终,教师才叫学生总结骨里含有哪些成分?无疑,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来传授新知识,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

必须注意到,由演示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特殊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特殊性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性的原理。例如,用鱼骨来鉴定骨的成分,同时可以推广到鉴定其它动物骨的成分。

1.2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

以验证、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的实验,从逻辑上看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之后进行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为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将遮光叶片和不遮光叶片作脱绿处理,用“滴加碘液”的方法加以验证。若叶片变成蓝色,说明叶片中含有淀粉。反之,则说明叶片中不含有淀粉。这样,通过演示,学生巩固了已初步掌握的知识,并加深了印象,进而提高了课堂巩固率。

1.3指导性的演示实验

它是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的演示实验。例如,当指导学生第一次使用显微镜时,教师先用一台显微镜向学生介绍各部分名称,并演示取镜,安放、对光、观察等。此后,在讲授“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中,教师演示擦载玻片、盖玻片、向载玻片上滴清水、取实验材料等具体步骤。这种边演示边讲述的教学方法,就比纸上谈兵、抽象的讲授效果好得多。

2.分组实验

把学生带进实验室或教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操作而进行的实验,称为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更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操作技能,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应该指出,分组实验既可以在新课教学之后进行,又可以在新课教学之前进行。长期实践表明,分组实验在新课教学之后进行,有利于学生验证和巩固知识。而分组实验在新课教学之前进行,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技能。

2.1分组实验的准备

2.1.1认真备好实验课

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地实验条件,弄清实验原理,确定实验目标。若是验证实验,教师必须预先写出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若是探究实验,教师则要拟定实验计划,具体写出观察发现的问题,作出假设,拟定实验计划,分析实验结论。

2.1.2.充分准备实验器材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实验仪器的购买与使用往往受到学校经费的限制。由此,在制定分组实验计划时,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对全程教学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有一个全盘的计划和安排,及时加以采集,购买或培养。此外,为了保证实验课有充足的、合适的实验材料,还可以向条件好的学校租借或交换器材,并灵活地把一些实验提前或推后进行,以实现资源共享。更为重要的是,对实验中的仪器设备和药品,教师必须预先做好准备,分发到实验桌上,尽量让学生不离开座位就能完成实验,减少人员走动,给组织分组实验带来方便。

2.1.3学生分组和培养小组长

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实验桌的多少以及实验内容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实验桌上贴上编号,学生对号入座。同时,为了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和提高实验效率,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助理作用。由此,教师要在课前利用课外时间,预先对小组长进行实验室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从而在正式实验时起到“小教师”的作用。不仅如此,小组长还应该承担帮助教师管理实验器材和药品的职责。具体地说,每次实验完毕,小组长要清点器材药品,安排其他同学清理实验桌卫生。而要做好这个工作,教师就必须对小组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爱科学、爱设备、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2.1.4预先告诉学生实验

在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教材或复习实验教材,使学生心中有数,作好实验心理准备,收集相关知识,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顺利完成实验。

2.2组织分组实验教学

很多实验教师常常感到组织分组实验费力、费时,常常不得不高声要求学生保持安静和不准乱动仪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局面。由此,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提高实验效果,分组实验可作如下安排:

2.2.1有秩序进入实验室

各组的小组长带领学生按1组、2组……依次进入实验室,并根据桌上的编号,对号入座,这样就可避免学生一窝蜂涌入实验室去抢座位造成的混乱局面。

2.2.2指导分组实验

对于教师来说,其职责主要是总揽全局和具体指导。而对于小组长来说,其职责就是组织和指导本组成员开展实验。在此进程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操作错误,立即作好记录,让相关学生停止操作,指出其错误,并予以演示和引导。例如,在练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撕取的材料较厚,存在着有的盖片下有气泡,有的把显微镜搬得太斜,有的染液流在载物台上等问题。对此,教师要给学生现场演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最终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

2.2.3离开实验室

实验课结束之前,教师要预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清理器材和桌上的卫生,随后按顺序离开实验室,并请小组长留下协助教师清点器材。

3.课外实验

有些实验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观察,但又不太复杂,也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完成。显然,由于课外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亲手操作、亲自管理和亲自观察下进行的,因此,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加深巩固课堂学到的基础知识和节省时间。一般而论,教师在组织课外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3.1课外实验要与教学内容相关

课外实验必须在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进行。例如,在学生学习了“茎的输导作用”的生物原理之后,为了证明“有机物是树皮内的筛管输导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外寻找树枝“环剥”树皮和长时间形成的“枝瘤”,或用“对照法”培养植物,使学生藉此了解到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从而解决了在课堂上不便操作的困难。

3.2布置课外实验必须严格要求

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要求初中生物老师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生物知识,增强自身的生物学观念。本文为了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途径,立足于改善教学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初中生物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观、掌握生物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一门重要学科,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贯彻新课程深化改革的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本文具体分析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思考,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生物实验教学正需要这样的动力。初中生物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如在“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一课实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鼠妇的了解甚少,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捕捉一些鼠妇供学生观察,再介绍鼠妇的日常生活环境,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危害等,以此激发学生深入实验探究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情境激趣法,与之相对应的有矛盾激趣法、悬念激趣法。如在进行“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这一内容实验时,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悬念,如:“同学们都知道老式的相机在拍照时使用的是胶卷,那你们知道绿叶也能拍照吗?绿色拍照用的是什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为教学制造矛盾,设置悬念,而学生急欲知道答案,必然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进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次是生活激趣法,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为学生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实际生活案例指导学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效率。

二、合理设置实验目标,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其中,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为了有效实现初中生物的三维目标,需要准确抓住“能力与方法”这个关键点,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种子的呼吸作用》相关实验演示时,老师可先将实验目标告知学生,再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罐头瓶、水杯与吸管等材料分别替代广口瓶、试管与导管,将小麦、玉米、菜豆等种子作为实验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种子萌发过程中所需的条件;然后,将煮熟的种子与萌发的种子分别放入不同的瓶子中,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瓶中的燃烧情况,紧接着将萌发的种子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封装起来,待两三小时后,将清水注入瓶中并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会发生变化。最后,将萌发的种子与煮熟的种子分别装入不同的暖水瓶中,并插入温度计,让学生观察装有不同种子的两个暖水瓶其温度的变化情况。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便总结出种子在呼吸过程中会吸收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从而产生热量。因此,通过合理设置初中生物实验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积极性,为学生之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分配实验小组,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各小组之间互相帮助,进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首先要求老师合理分配实验小组,坚持优劣互补的原则,促使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弱势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过程中,教师便可将生物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综合能力较弱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中,这样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全面提升生物实验水平。

四、优选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强化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为增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首先老师要合理选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案,突出教学重点,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实验教学。如在“生态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计与“蒜苗的生长”相关的实验展开教学。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学生合理分为若干小组,然后将植物分别置于朝阳、背阴、潮湿与干燥等不同的环境中,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并总结蒜苗的习性与适合其生长的环境。这样的实验几乎没有条件限制,方便学生观察,不仅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生物实验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水平。

五、结论

为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标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应积极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发展学生思维作为教学重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效率,为学生将来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生物化学综合实验是运用综合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生物化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课程,①加强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优化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技术、技能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重点之一。

生物化学实验一般面向大二或大三的本科生开设,这个阶段是本科生实验习惯养成、实验技术完善的一个关键时期。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和科研院所对学生的要求。当今,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关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很多学科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②本文作者结合生物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经历,从学院现有的实验条件出发,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介绍

生物化学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完整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生物化学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性质测定等。介绍多种常用的生物化学的重要技术和方法,如各种类型的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离心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等。包括经实践证明效果好又适用的经典方法,使学生熟悉并了解所使用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为扎实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设立的。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是为验证理论课的某些内容而设立的,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都无法与理论教学相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常是实验前教师讲、学生听,实验中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操作,实验后学生写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一直沿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③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但是,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针对教学模式单一问题,我们从实验课程设置入手,尽量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使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改革教学大纲。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局限于简单的定性、定量等验证性实验,缺乏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性实践。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本着注重实践和创新的原则,将实验内容进行了全新的组合。④除开出基础性实验项目外,还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并结合学院老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将一些新内容及时补充到实验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发挥学生参与实验的能动性,我们做了以下改进:(1)在实验教学前,给出综合性实验题目,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处理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实验现(下转第81页)(上接第56页)象采用启发式教学,加深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理解,实验结束后举行报告会。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而且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2)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准备工作较为重要,如果学生有机会亲历准备实验的过程,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溶液的配制以及实验仪器的准备等过程,实验就等于完成了一半,在实验准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有很快提高。(3)采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式,方式包括课堂开放、实验室开放、教师队伍开放,最终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4 改进实验考核方法

设计多种类型的考核办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采取平时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对实验课程进行全面考核。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等方面;期末考核为笔试,考试内容为与本学期实验课程相关的所有知识点,本教研室教师将本学期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做成若干题库,由学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在规定时间内闭卷书面答题,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平时实验教学中知识点的积累。另外,在考核比例分配上,增加平时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的比例从30%上升为50%,这不仅明显提高出勤率,而且增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通过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不仅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合理、科学,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注释

① 张蕊,曹焕军,高尔.探究式教学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185-186.

② 范富格特主编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续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篇9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2 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

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

3 运用简易方法,做好中学生物实验

3.1 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3.2 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比如在使用北师大新世纪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其中的第一节课就要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然而上级部门目前还没有为中学生物实验配发这种药品,市场上也无法购买到。于是在多次实践中,我总结出运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试剂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高锰酸钾和碘伏在一般的药店或村的卫生室都能买到,且价钱便宜,用量也少。应用此法,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实验。实践证明,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以下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等等。

4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1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①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③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④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⑤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课,是以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讲授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人在从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可改善的空间,下面从几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日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1增加实验课的预习环节

1.1实验课预习的必要性

生物化学实验的授课对象覆盖临床、口腔、预防、护理、影像、检验等医学专业学生,其中相当部分学生是文科生。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通常只记忆一些生物化学专业名词以应付考试,对推理性的知识也多数是单纯的记忆。大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是在相应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进行,虽然实验原理已经在理论课中涉及,但是在针对某个具体实例时,理论与实践常常难以对应。课程结束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降低,且实验课前自觉学习实验原理的学生比例较小。因此,大部分学生不理解实验原理,以致于没注意到实验的各种细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从实质上掌握实验步骤。所以,实验原理的讲解是实验课程的重点内容。而实验原理的讲解,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方能达到最大效果。为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应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提前学习实验课程内容。

1.2以实验课预习报告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实验课的预习

实验课预习报告已经纳入很多高校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提升。成都学院(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对生物化学实验的考核体系制定如下:实验预习与课堂提问量化考核(占实验成绩10%)、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基本素养量化考核(占实验成绩10%)、学生实验报告成绩量化考核(占实验成绩60%)、实验教学理论知识考查(占实验成绩20%)。该校实施此评价体系以来连续6届学生参与该项问卷调查,参与率高达96%,对实验综合能力量化考核平均满意度均达到95%;尤其对实验预习与课堂提问考核满意度最高[1]。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及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实验课考核体系进行了摸索,得到如下的评价体系:实验课程成绩=平时表现(10%)+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成绩(30%)+实验操作考试(30%)+实验理论考试(30%)[2]。从这个公式中看到,两校把实验课的预习环节提升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实验预习报告占总评的比例与上述第一个高校略有不同,但是对预习报告的重视程度在三个学校中均有体现。针对我校学生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我们更应该将学生填写预习报告加入教学的环节。

1.3预习报告的内容

实验课预习的主要内容为实验原理,所以预习报告内容的设计要围绕实验原理。并且,实验预习报告不能只让学生简单的写出该实验的原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多数只会照抄,同样达不到理解实验原理的效果。因此,实验预习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一些实验原理延伸出来的问题。如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这一实验课中,主要让学生明白朗伯比尔定律:单束光通过一定浓度的溶液时,光被吸收的程度与溶液的厚度和浓度呈正比,即A=εCL。(公式中A表示吸光度,ε表示吸光率,C表示溶液浓度,L表示溶液厚度)。相应地,针对该公式,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①分光光度计的比色杯分1.5cm和1cm两种规格,实验时是否需要统一规格,为什么;②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是否能同时在分光光度计中进行测定。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公式中L,溶液的厚度在实验中的体现就是比色杯的厚度。第二个问题针对公式中的ε,这个数值与溶液的溶质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溶液ε值有差别。解答这两个问题之后,即对朗伯比尔定律的理解更进一步。对其它实验,我们仍可以设计此类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2改善教学工具

目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工具仍是传统的黑板,这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十分不利。生物化学实验步骤涉及若干实验仪器的使用,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首先要讲解仪器的构造。然而,往往只有少数接近仪器的学生可同时听到教师讲解及看到仪器的内部结构,结果大多数学生不明白实验步骤的具体实施。另外教师在讲解实验步骤的过程中会穿插一些注意事项,穿插的结果导致相当部分的学生无法将实验步骤从头至尾衔接起来。以上两个主要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可以通过改善教学工具来克服,多媒体教学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法。直接把仪器的内部及外部构造图放置于课件PPT中,如此,所有学生都可以看到实验所用仪器的结构。而在实验步骤讲解环节中,则可将实验步骤的演示过程制作成VCR,边放映边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了解整个实操作流程的同时又能了解实验各步的注意事项。

3增加实验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

目前,我校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没有设置课末考试,实验报告成绩就是学生实验课程总成绩。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报告中无法体现,并且相当部分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雷同率高,因此要增加实验报告以外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才能更全面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所增加的形成性评价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实验原理的理解力、学习态度以及实验素养等方面。每堂课通过日常观察、课堂提问、实验考核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程评价。日常观察的项目包括:迟到早退与否,着装规范与否,实验记录如实与否,团队合作,实验细节注意与否,实验仪器爱护程度等。课堂提问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采取随机选择的方式,以保证每堂课课前大多数人自觉预习。实验考核最能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占形成性评价的比重较大。以下详细描述实施过程:考核的对象以抽签方式决定。利用抽签的随机特点,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的内容包括实验原理的理解及实验仪器的操作。抽签考核之前,由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抽签开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考核情况给予学生合格或不合格的评定,不合格的学生可以选择补试,放弃者其总评成绩在实验报告成绩的基础之上减掉适当分值。形成性评价还重在反馈,反馈应该穿插在实验课程课堂教学的全程。及时反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正确理解,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习惯及较高的科研素养。

4开放生物化学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3-4]。本人在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活动中做过简单调查,调查对象为2014级护本2班及4班,调查结果显示,40.00%以上的学生希望我校实行生物化学实验室开放制度,并有意愿在生物化学实验室开放之后进行实验。开放生物化学实验室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帮助,对于生物化学开放实验室的管理细节,这里只做简单探讨。首先,实验材料的准备。开放实验室的实验内容应该更贴近生活,而生物化学实验在实际中应用最多的领域是检验,因此可选择现实生活的物品进行相关物质(营养成分)的含量检测、性质鉴定。其次,仪器的管理。生物化学仪器设备必须在教师的监管下方可使用,管理人员自然出自对口部门。借鉴我校已有的开放实验室的经验,在接待学生方面,采取预约制,有意愿做实验的学生先与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联系,管理人员统计人数后再安排适当时间开放实验室,并在实验之前准备所需材料。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虽然改革的内容在变,但是改革的目的不变,那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会通过利用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掌握时展所需技能。而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深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生物化学实验作为实践课,它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至今已经有很好的积淀,但并不意味要停止改革的步伐,相信经过全科室及我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生物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徐文俊,谭茂玲,谢贞建,等.生物化学实验综合能力量化考核实践与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8):89-92.

[2]高亮,李咏兰,郑连斌,等.高等学校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5(5):248-249.

[3]王峰,鱼静.高校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320-32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