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评估范文
时间:2023-03-31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能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家大型旅游公司的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公司的经理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网络和电子邮件向客户推销公司的服务。
这家公司以前招聘员工时仅看重应聘者的硬技能和工作经验,结果导致许多招聘都以失败收场。公司认识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希望能够对应聘者的软技能进行评估,并以一种更全面、有重点的和客观的方式面试应聘者。
公司在每名应聘者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惊人发现呢?
第一步:定义软技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软技能主要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就像是一盘美味的“菜炖牛肉”中的各种原料。单独的一种原料不会让人心动,但是当把各种原料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组成了一道可口的美食了。
软技能是各种行为的组合,包括驱动各种可视行为的态度和动机。衡量信念的方法是判断它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硬技能以及少许的智力因素都属于附加的软技能。
需要衡量的23种软技能包括:领导能力、员工发展/指导。团队合作、冲突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书面交流、客户服务,灵活性、目标导向、管理、计划/组织、外交、个人效率、表达能力、谈判技能、说服力、同理心、持续学习、前瞻性思维、决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步:衡量一项具体工作所需要的软技能
下一步需要确定究竟采用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软技能评估方法。根据主观评估方法,管理者坐下来讨论每一项软能力并把它们按重要性排列出来。但问题是这种人为的判断在任何特定的一天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当前发生的事件、主要员工的流失、一笔生意的成败以及其他许多种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评估者的意见出现动摇。
受这家旅游公司的委托,我们采用了基于网络的问卷调查方式,这种方法减少或消除了个人的主观判断或偏见。参与调查的人员需要在线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所有问题都集中在工作岗位本身,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应聘者。评估结果将由一个高可靠的自动化分析系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生成。
这家旅游公司在问卷调查完成的当天收到了一份令人吃惊的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书面交流能力是工作中最重要的软能力,而客户服务的重要性排名很低。
公司的经理们问道:“书面交流能力怎么会排名第一,而客户服务能力甚至没有进入前五名?”调查结果引发了一次非常热烈的讨论。在听取了客户意见以后,我平静地提醒他们注意:新雇员需要独自负责处理客户对每个旅游景点的询问,这种问询都是基于网络和电子邮件进行的。
突然间,他们发现自己对工作岗位的主观和传统的看法很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如果他们没有将客观性软能力分析纳入到招聘程序中,那么他们的主观判断和偏见就会阻碍他们在面试中找到合适的人选。
借助调查结果,他们在面试过程中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应聘者是否具备空缺岗位所必需的软技能方面上。
第三步:将软技能方面的面试提问加入到招聘过程中
接下来,经理们将会看到对7种最重要软技能的详细介绍。例如,书面交流技能要求:
思路清晰,简洁易懂。
根据需要,针对不同的读者调整书写风格。
按照逻辑顺序组织信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使读者能够轻松得出结论。
作为面试过程的一部分,经理的具体面试问题主要集中于书面交流和其他位于前列的6种软技能。
以下是面试问题中有关书面交流技能的具体示例:
请举例说明你写过的材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
举例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为了适应读者而改变写作风格?
如何知道所写的内容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通过提出这种类型的问题,经理们可以清楚地掌握应聘者在书面沟通技能和经验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确保经理能够了解首要的一些软技能,面试问题将仅集中在7个排名最靠前的软技能上。这种基于行为技能的提问直指工作的核心要求。这种方法既避免了面试者的个人偏见,又可以让招聘团队对每名应聘者有一个清晰和更加全面的认识。
对于你我的影响
如果你能够对空缺职位所需要的软技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你招聘决策过程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因为所有的面试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应聘者必须详细地阐述他们的技能。如果应聘者的经验有限,他们将很难回答出这些问题。此外,要避免应聘者仅从理论层面上回答问题,如果他们尝试着这样做,这将意味着应聘者并不具有你所要求的能力。
这种招聘方法为公司带来了什么样实质的影响呢?公司招聘失误的比例大为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获得了提升,生产力也有了提高。随着公司员工离职率的下降,这种方法必然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面试现在已经不再仅限于关注应聘者的技能和经验了,它会全面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既然上面这家旅游公司已经利用这种方法找到了合适的员工,你的公司为什么不能呢?
作者:Will Helmlinger
篇2
远程学习已经成为传统学习模式的重要补充,其便捷的学习方式也受到了学习者的青睐。伴随着远程学习方式的普及,远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开始凸显:观念问题、技术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都影响着远程学习的效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研究者更多的考虑了学习者的因素,却忽略了教师因素的影响。远程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但并不是可以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仍然需要有教师的参与。因此,教师的远程教学技能则是影响远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对影响远程教学技能的因素、远程教学技能的特征进行梳理,并对基本技能的评估方案进行探究。
一、远程教学技能的影响因素
在远程教学中,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只是弥补了远程教学中师生分离的问题,为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媒介支持,却不能代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然而多数远程教学者却认为他们是在被动的组织教学活动,也不同程度的认为自己缺乏成功进行远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1]造成远程教学技能不足,影响远程教学技能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观念的落后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是主导的教育形式。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培养目标也主要是为了满足传统教育模式。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策略也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伴随着高校纷纷开设远程教育课程,在远程教学资源等“硬件设施”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远程教学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等“软件设施”也应该受到重视。学习者主导,教学者引导辅助,增强交流互动等思想在远程教学中更为重要。不同的教学理念影响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没有明确的远程教学理念之时,教学者很难具备良好的远程教学技能。
(二)教学环境的改变对比远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教学者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下应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是有所不同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内容和活动的组织、交流和互动、评价(Evaluate)和考评(Assess)、教学时间的安排、团队协作等方面,远程教学需要有更高的要求。[2]比如,在远程教学中,教学者除了讲授课程之外,可能还需要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另外,远程教学者可能更多地承担了引导、辅助、答疑解惑的任务,减少了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需要直接讲解的任务。面对这些教学环境的改变,多数教学者还十分不适应,相应的教学技能也不具备。
(三)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远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指导,学习效果的评估与考评等部分,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复杂的教学体系。远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和多样。远程学习者不必依次的、程式化的被动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这就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置提出了要求。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还体现在,远程教学中借助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辅助工具,教学活动更加开放,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更加强烈,师生交互方式更加便捷,教学手段更加复杂,远程教学者也需要适应远程教学模式的技能。
二、远程教学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关于远程教学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远程教学技能的研究刚刚起步,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有使用Delphi技术来确认远程教育者应具备的角色或技能。[3]有研究者采用定量方法来研究远程教育者面对网上教学的感受。[4]还有一些关于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但这些研究都不系统,不能概括出远程教学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作者结合以往针对远程教学技能的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认为以下技能是远程教学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交互能力交互是整个远程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信息传送、反馈,最终形成知识、技能与情感(兴趣)的中心环节,无论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交互。[5]交流的过程也是对知识重构、转化、提升的过程,通过交流可以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增强对学习成员的信任度,将个体无意识学习过程真正转化为网络化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交流互动还可以避免学习者孤立感的产生,增强学习凝聚力,强化团队协作意识。[6]因此,远程教学者应具备的首要教学技能就是良好的交互能力,交互能力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注重交流互动。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更多的考虑便于交互的因素;第二,通过主动互动交流的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建议,避免学习者过于灵活而偏离学习方向;第三,组织学习者进行非学习内容的交流互动,这样的交流在增进彼此感情的同时,对学习活动也有间接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隐形的、长期的、需要保持的。因此,远程教学中的持续关心策略必须贯穿于整个远程教学过程的始终,且这些交互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持续的;[7]第四,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及时反馈是交互的重要环节。远程学习中学习者有着迫切得到教师及时反馈的愿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给予评价与反馈,学习者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管理能力远程教学中管理的目的主要是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教学管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广义的管理涉及到行政、教务、技术保障等,而狭义上对于远程教学者的管理能力要求,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为学习者顺利的进行远程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管理能力表现在:第一,积极消除交流互动的障碍。远程学习中,学习者会遇到交互障碍,排除学习者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有些是由教师管理的不到位造成的。教学者应该与学习者进行广泛及时的交流与反馈,消除由自身管理不到位引起的交互障碍;第二,及时监管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远程学习中学习者有很大的学习自由度,面对繁复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容易迷失学习方向。教学者应该正确的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管和引导,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与修正;第三,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教学者要善于利用现有的远程教学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有力的支持。需要具备创设适合远程教学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等教学技能。
(三)教学设计能力面对师生分离、教学分离,学习自主性较强的教学环境,如何科学的解决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没有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关键。[8]教学者应该具备设计出适应远程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习内容与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9]教学目标的制订离不开对学习者特征和学习者学习期望的掌握;第二,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在远程教学中,教学材料的作用更为突出,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教学活动中交互不足的缺陷。同时,教学者也要具备在众多的多媒体教学材料中选择和区分适合教学活动的部分;第三,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材料的保障下,要将选用的教学材料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同时教学活动要适应远程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教学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习者兴趣;第四,反馈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反馈与评估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效果,指导修正下一步学习任务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师生交互的关键部分。
(四)其他应具备的能力在具备交互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三种基本远程教学技能之外,远程教学者还应充实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要对不断涌现的用于远程教学的新型技术工具广泛接触,将其融入到三种基本教学技能中,促进远程教学。另外,远程教学活动灵活复杂,系统庞大,需要社会与组织的支持。教学者要加强教师间、组织间的交流协作,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研究表明,社会与相关组织的支持力度与教学者的教学技能的提升是成正比的。
三、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
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系统化的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估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立体式的考察,对学习成果给予综合评价。同样,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逐层深入的、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的评价模式,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10]
(一)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现状考察教学者是否具备特定的远程教学技能,有效的评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然而远程教学技能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些针对课堂教学的定性、定量的评估标准不能适用,也不能完全套用针对传统教学技能评估的模式。目前,针对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理论体系上不完备,具体到设计评估的实践模型方面也是十分匮乏,没有成型的教师技能评估体系。因此,在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的自我评估工具。
(二)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原则首先,评估项目设置应该以远程学习者学习目标为基准,应包括认知与情感领域的评估条目。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进步,因此必须以学习目标为评估核心;[11]其次,评估工具产生的评估数据应该成为最终评估结果的重要参考。并且评估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尽量增加评估数据的可靠性,避免评估结果的偏差;另外,评估还必须获得团队或组织的支持与协助。评估的目的既是检验是否具备基本技能,同时也是为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做基础。评估结果中的不足应该成为支持与帮助的方向。
(三)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内容评估的重点应该集中在操作和认知两个层面。操作层面的评估内容应该包含上述论述的远程教学技能:远程交互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认知层面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学者的教学动机、教学风格、认知特征、教学期望等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教学者心理因素。
(四)远程教学技能的评估方法远程教学技能中的交互能力、远程教学管理能力、远程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等都具有其评估的特殊性。不少国外的研究者试图利用远程教学平台对教学者技能进行评估,还有不少机构从事教学技能评估,一些成果值得借鉴。
1.评估机构独立考察。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为教学者教学技能的评估提供专门的服务。教学者只需要提交相关的课程资料、学生作业、教学过程设计、师生交互记录等信息,委员会将根据提交的材料对教学者的教学技能给出反馈和评价。
篇3
关键词:湖北省;技能高考;就业能力;评估体系
湖北省“技能高考”是面向中职毕业生的、以“技能为主、文化为辅”的考试制度,中职生通过技能操作考试和文化理论考试进入高校深造。就目前来看,研究“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评估体系非常有必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涉及“就业”和“能力”两个方面的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国际劳工组织(ILO)将就业能力描述为一种可持续发展、及时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获得就业工作机会和保持工作状态,并对工作环境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响应和正确的应变。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将就业能力归纳细化为5个类别和16项技能,5个类别分别为一般基本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影响能力;16项技能包含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社交能力和沟通协商能力,了解组织文化、适度分权的能力等。
2.国内相关研究
郑晓明首次提出就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不是单纯从事某一具体工作的特定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综合能力的集合。
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从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等进行评估分析。
二、湖北省“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
湖北省“技能高考”面向中职生招生和培养的技能人才,与高职院校之前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所不同,其就业能力的具体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特点。
1.职业技术能力较强,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技能高考虽然有技能操作考试和文化考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技能操作成绩占70%,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文化成绩只占30%。中职生因此更看重技能,认为技能成绩好,文化成绩差一点也能进入高校学习。考试形式和方式是具有导向性的,因此“技能高考”毕业生职业技术能力较强,但是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2.重视职业技能培养,缺乏职业素质教育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侧重点仍然是技能操作能力,在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中,技能实训课程往往占有很重的比例,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相对缺乏。中职生因为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方面原因,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
3.就业准备不足,求职能力较弱
求职能力是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提高应聘成功的概率。在校两年期间,很多“技能高考”毕业生对就业求职准备不足,对即将面临的职业选择没有考虑,求职能力更是缺乏。
4.就业形势认识不准,求职心态问题突出
目前,90后成为就业主力军,在择业时所表现的求职心态问题非常突出,集中表现是求职盲目化和理想化。盲目化表现在求职时随便、跟风,虚荣攀比,“等靠要”;理想化表现在过于看重就业所在地区,选择就业单位要求过高,对就业起始薪酬预期偏高。求职心态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因素。
5.综合素质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殊阶段,对培养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因为对创新能力认识不足,不敢、不愿意去创造新的事物。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很多人因为没有恒心和毅力,没有去尝试和实践。
三、高职院校就业能力模型
1.就业能力的“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用于阐述就业能力特点的模型。“冰山模型”是一种很直观的就业能力模型,它将就业能力描述为水上能力和水下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水上能力是一种容易发现和评价的能力,包括行为、知识技能和应知应会的能力等,而水下的能力是一种较难发现和评估的能力,包括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等能力。
2.基于“心理与社会性建构”的就业能力模型
福格特在2004年提出基于“心理与社会性建构”模型,该模型将就业能力分为三个维度: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和人力资本。其中,职业生涯识别指的是在对个人了解、职业生涯和职业领域的了解程度上,将个人职业发展和实现积极实施的行为能力;个体适应性指在适应和满足社会环境需求的基础上,对自我的知识、技能、行为做出积极的变化的能力;社会和人力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社资源,用于拓展个人身份并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社会资源和资本。
3.CareerEDGE就业能力模型
2007年,英国研究就业能力的大学提出CareerEDGE模型。该模型认为就业能力是五类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而且,专业知识、理解力、技能、一般技能和情商五个基本要素能对学生自尊、自我效能和自信进行评价,进而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估。
4.USEM就业能力模型
2014年,英国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提出USEM模型,将就业能力划分为学科理解力(U)、技能(S)、自我效能(E)和元认知(M)。学科理解力(U)是指毕业生通过高校人才培养之后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技能(S)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通用技能;自我效能感(E)是指为完成某项任务而激发的动机、认知资源和其他一系列的行动,从而表现出的一种自信心;元认知能力(M)是对从事的活动和行为的认知,从而对自我进行指导和调节并选择有效策略执行,对大学生而言,元认知能力具体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两方面。
四、湖北省“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指标确定
1.“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界定
“技能高考”就业能力是指:为了获取就业机会,而锻炼的就业心态和求职能力;为了适应职业环境,而培养一般通用能力;为了职业后续发展,而学习的职业技术能力;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具备的创新能力
2.“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因素设计与调查分析
“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分为五个维度:通用能力、职业技能、求职能力、就业心态和创新能力。本研究对400人进行网上问卷调查,除去无效问卷37份(答案完全一样),13份未提交,有效数据共350份。调查结果表明,技能操作能力首先是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职业能力因素,就业心态和求职能力因素再次之,而创新能力因素的影响最小。
五、“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模型
“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因素的评价体系。本课题在前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技能高考”毕业生的特点,选取通用能力、职业技能、求职能力、就业心态和创新能力五个指标,将“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评价目标层,第二层为评价准则层,第三层为评价因素层。
“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的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评价因素层是评估体系的最底层,也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定性和定量的基础;评价准则层是评估体系的核心,五个维度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能从总体上反映评价对象本质的指标。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2]杨晓南.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3]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李安丽,方铮.湖北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浅析[J].才智,2013(29).
[5]于莎莎.武汉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6]黄金玉.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建与验证[D].苏州:苏州大学,2014.
[7]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篇4
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客观、准确地对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做出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创新型企业的特点,遵循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及可比较性等原则,以及国内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经验,四、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其一,因子分析方法介绍。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通过对原始变量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提炼少数几个能够涵盖大量原始信息的公共因子,建立分析模型,达到简化变量、降低维数的目的。检验,KMO的统计值为0.754,大于0.7,表明各变量间信息重叠程度很高,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相伴概率(Sig.)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相关矩阵为非单位阵,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其三,公因子提取。本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江苏13个省辖市创新型企业2010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得到方差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方差贡献率表示每个因子的变异程度占全部因子变异程度的比率,方差贡献率越大,该因子越重要。累积贡献率表示几个公因子累积反映的原始指标信息量,是选择主因子个数的依据。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得到了具有明确经济意义的主因子,现按照表3得出的结果对各主因子命名:第一主因子F1主要包含政府投入资金(X2)、政府对高新技术减免税额强度(X9)、金融机构贷款总额(X3)和享受高新技术减免税额(X1)四个指标,反映了创新型企业所获得的政府投入、金融支持及税收减免等创新环境支持力度,因此命名为技术创新环境能力。第二主因子F2主要在技术收入(X5)、发表科技论文数(X8)、技术合同成交额(X6)、新产品产值(X4)和发明专利授权数(X7)五个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了创新型企业技术物质产出和知识产出能力水平,因此命名为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第三主因子F3主要在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强度(X12)、从业人员中研究生人数比重(X10)和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比重(X11)三个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了创新型企业人力、物力投入强度,因此命名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其五,因子得分及排名。在明确每个主因子的经济含义之后,得到江苏省各省辖市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每个主因子上的单项因子得分及在所有因子上的综合得分如表4所示。其中,综合得分以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综合评价模型为:根据上述评价计算过程得出的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可以看出:在第一公因子上,南京市创新型企业得分最高,说明南京作为江苏省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最好的创新环境支撑条件;在第二公因子上,无锡市创新型企业排名第一,说明该地区的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出方面较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在第三公因子上,南京市创新型企业得分最高,说明南京创新型企业创新投入力度较大。
对策
篇5
[关键词]终身学习;能力取向;能力模型;电子学挡;评估;认证
[中图分类号]0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5―0010―06
一、背 景
上海市正在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并试图以信息化作为平台,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蓝图。为此,终身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育机构以及单一的时间段获得学习及能力提升的机会。
终身学习的多样性背景,使得实用性能力的获取将成为重要的学习目标。完善的终身学习评价和认证支持体系,有利于促进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的形成,促进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开放的培训和学习体系的建立。这种体系使得学习者可以在各类教育机构之间、在正规教育场所和非正规教育场所之间进行选择,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评价和认证支持体系的建立,使得在不同教育机构之间进行学分互认的操作性得到有效保证,从而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终身学习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终身学习的多样性背景,也使得不同学习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成为基本的前提,以便在不同的学习系统,包括学习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学习者信息系统,企业在线学习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简历库以及其他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互换,完成学习者的能力评估与认证。如图1所示,在可互操作的不同系统之间,遵循学习技术系统的相关标准或规范,学习资源作为输入,可以在不同技术系统实现规范化资源的传输、互操作及共享。另一方面,学习结果即学习者所获得的能力应作为学习技术系统的输出。为此,从终身学习实用性能力取向的角度及综合性学习技术系统的角度,需要关注如何实现能力的输出,并建立相应的能力评估与认证模型,制订能力评估与认证框架规范,以规范化能力这一因素在综合性学习技术系统之间的传输、互操作及共享。
二、能力及能力取向的学习
(一)对能力的理解
《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将“能力”解释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不同的学科,能力的内涵和外延也有所不同。心理学将它界定为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哲学层面则定义为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而职业能力开发视角的能力概念则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与具体的职位或工作情境的结合,能力既是一个人们最熟悉、最常见的个体心理特征,也是一个在学术研究领域争议颇多、在实际应用领域最难界定、最难测量的个体心理特征。
(二)能力取向的学习
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再加上后天的社会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的不同,必然形成个体不同的能力水平。能力取向的学习是以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确定的目标(一种职业、一个专业、市场,特别的生活或者工作职位等等)为导向,以全面分析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行业对学习者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习者学习(受训)后应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任何一种教育,其最终目的都将归结于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能力取向的学习,其核心是如何使学习者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实际能力。
(三)终身学习及能力取向的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持续的学习过程。面向大众的终身学习具有典型的实用性目标,即公众是带着实用的目标参与终身学习项目,以便获得实用的能力。
世界银行的报告(The World Bank,2003)指出:“只有劳动力能够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时,21世纪的经济才能保持其较强的竞争力”。这种需求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强调了对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由此,终身学习逐渐被作为一种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被接受,也正是在这终身学习热潮渐已浮现的大背景下,能力取向的学习逐渐引起了技术支持的学习研究共同体的注意。在个人层面上,能力取向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习者确定自己为达到某职业组织所要求的能力而应发展提升哪些能力;在社会组织层面上,能力取向的学习也符合其内在的对提高绩效,挖掘人力资源潜能的要求。
Biemans等(2004)认为,能力取向的学习也使得学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的过渡变得更加容易。Wesselink等(2007)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着高校毕业生向劳动力市场过渡的问题,学生在成为令人满意的雇员之前仍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而能力取向的学习以职场实践所需能力为课程开发的起点,这样也就有理由相信,学生在其职业开端会有更好的表现。能力取向的学习以关键技能与操作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及企业的发展有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成功的企业必须也应该用严格的方法来管理人力资本,能力取向的学习以能力模型的形式来管理人力资本,并通过此来建立培训项目、个人发展计划、绩效管理和基于能力模型的测量系统。
三、能力评估与认证
(一)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
为了解各专业领域针对标准进行评估和认证的现状,我们对包括教育、医疗及其他一些行业的基于标准的评估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对于标准所涉及的知识能力,最常用的评估方式是考试,如教师的常规测试(ICT基准测试、读写能力基准测试、计算能力基准测试)等;而对于专业,行业标准中的能力维度,最常用的评估方式是观测被评估者的行为表现,并以此作为“证据”(evidence),表明被评估者是否达到了专业标准的要求或达到了专业标准所要求的哪一级水平(profieiency level)。评估机构多为专业机构或专业机构授权的下属培训机构。评估结果多可作为认证的直接依据,通过评估的人通常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等级证书。
对于基于标准的能力评估,目前在已经颁布了相应标准的各专业领域或行业领域,最常用的评估方式是观测被评估者的行为表现。以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师标准为例(What Teachem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NBPTS),该
标准有5个一级指标。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向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申请后,提交各种表格。总认证时间为3年。通过“NBPTS标准”检测者即可获取美国国家教师高级资格证书。它不是教师从业前的一个基本标准,而是从业后的一个发展标准。它不仅是教师到美国任何一个州从教的“绿色通行证”,而且还是一个彰显教学专业品质的优质标识。
(二)能力认证
为了解各专业或行业领域是如何对候选人进行资质认证,并且在资质认证的过程中是如何对评估所获得的证据进行获取、存贮、统计操作,我们也对目前国际上能力认证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各国职业资格委员会的推动下,能力的观念已经与职业资格评估认证紧密联系在一起,评估认证已然成为质量保障的强有力的工具,有利于促进真正的以能力为导向的培训与学习,从在更广泛的层次上提高从业者的能力水平。
德国职业认证与资格证书种类繁多、系统庞大复杂;其职业培训采用双元制方式,以双元制职业培训学校职业资格证书证明证书持有人已经完成在双元制培训系统(包括公司提供的在职培训和培训学校提供的兼职培训)中的一定时期的培训,培训l内容主要是相关行业的技能和素养。在规定的培训期结束后,受训者将参加由负责培训的商会组织的考试,内容是相关职业所要求的技能和培训课程所教授的理论和实用知识,成功通过该考试即可获得正式资格证书。
在我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的鉴定机构,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评价和鉴定,并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凡希望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均可提出申请并参加相应的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一般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鉴定合格者可获得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现状分析
1.当前的评估与认证模式
综合以上调查及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评估与认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郝克明,2007):(1)基于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的评价和认证模式。认证机构一般要求认证申请人已经达到了某一专业所要求的教育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该专业能力的认证申请。如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要求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申请人需拿到了学士学位;而后由申请人向认证机构提供相应的认证申请材料,如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最后申请人参加认证机构组织的测试进行相关认证。(2)基于学分积累的评价与认证。根据职业资格的要求,其能力可分解为不同的认证部分;资格申请人分别完成各个局部能力的习得,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后,进行学分的累加;待达到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总的学分后,由授权的认证机构给予相应的资格认证。另一特征是申请人可通过非正式学习积累学分。(3)整合取向的评价与认证。该模式试图实现正规教育证书与非正规教育证书、学历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承认、相互沟通。学分与相应资格之间的对应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相互承认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如此,进入不同学习途径的学习者可以横向流动,从而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兴趣和志向自由地选择继续学习的道路。
2.当前评估与认证的特点
当前在能力取向的学习领域,面向能力资质的要求,评估与认证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1)评价体系中以“书面考试”为主的“常模参照”的评价模式,逐渐发展为“就业取向”、“能力标准参照”的方式。“能力”被具体为评价的客观标准,通常阐明了一个能胜任该工作的人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技能程度。(2)评估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观测被评估者的行为表现,所观测的表现将作为“证据”,用来累积作为认证的依据。通过将“证据”与能力标准相比较,进而判断被评估者是否达到了能力标准的要求或达到了能力标准所要求的哪一级水平。(3)评估所关注的是被评估者能否达到专业,行业所规定的能力标准,而不是个人相对于同组中其他人的成绩水平。因此,通常不考虑被评估者所花费的培训时间的多少,也不去与其他被评估者的成绩水平作比较。(4)评估多由专业机构承担,并且评估结果多可作为认证的直接依据,通过评估的人通常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等级证书。表1引用Fletcher(1992)的传统评估与能力取向评估对此进一步说明。
3.基于学习技术系统的能力认证
能力取向的学习是以能力标准为参照判断学习者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以此来决定最终的学分授予和证书颁发。从学习者角度,这种以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学习是跨教育机构、跨学习平台的。因此,如何在不同学习系统之间实现互操作,从而实现基于学习技术系统的能力认证,是提供终身学习技术系统方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学习技术系统的能力认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的能力描述,即需要对“能力”这一概念建立统一的描述,以使得不同专业/职业具有不同情境的“能力”并具有互操作的基础;(2)抽象的能力模型,即建立一种通用的、抽象的结构,以便对抽象的能力进行操作与互操作;(3)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估模型,并以(4)电子学档作为相应的数据记录系统,实现学习技术系统之间的存贮、提取及相应的能力迁移、能力认证操作。
四、终身学习评价与能力认证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看到,在学习技术系统实现能力取向的学习评估与认证,是建立终身学习技术系统的前提。为此,我们进行了能力取向的学习评估与认证模型的设计。该模型作为实现不同学习系统之间的能力、评估及认证的互操作功能模块,将有效地促进终身学习者跨平台跨系统的能力迁移与认证,摆脱能力信息孤岛给持续学习带来的束缚,从而保证能力发展的连续性。
(一)能力评估认证模型
在终身学习技术系统中实现能力评估与认证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正如前面提到的,实现这一概念模型的功能,需要以统一的能力描述、抽象的能力模型、评估模型及数据系统为前提。因此,这一模型由实现这些方面功能的相应模块所组成。
1.能力描述
作为对能力进行统一描述的尝试,Sampson与Fytros(2008)把能力这个概念分成三个核心维度:个人特征、能力的熟练程度、能力应用情境。将各个专业/行业领域内对能力这一概念的解释从这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可使得纷繁复杂的能力的描述得以统一,以便建立在不同系统之间对“能力”加以交换的基础:将能力定义为一组个体所拥有或需要获得的特征信息(例如技能、知识、态度),以便在特定的情境下执行活动,并按熟练程度由低到高的范围排列绩效(如图3所示)。
2.能力模型
以上述的结构化能力描述为基础,可建立抽象的能力模型,以便实现以持久及标准的方式对技术系统中与教育,培训相关的绩效数据进行获取、存储、组织及共享,为相关者提供与该学习者的能力水平相当的信息,以安排合适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估认证操作,并根据需要在不同的学习技术系统中对这些信息进行互操作。
作为实现在技术系统中对“能力”进行处理和传输的进一步尝试,ISOBEC JTCl SC 36在其研发的“能力参考模型”中对能力进行了结构化的数据表征,以这种更接近技术处理的方式实现能力的抽象。经结构化的能力模型最早包含从能力的描述中抽象出来的四个类(Class):[能力]、[使用者]、[结果]和[行为]。这些类表现为如图4所示的相互关系。
由于能力的情境相关性,ISO/IEC JTCl SC 36在研发能力模型的过程中进一步考虑了环境(专业/行业能力运用情境)的因素,同时对[能力]、[使用者]、[结果]和[行为]等这些基本的类的属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并根据需要添加新的类。如系统将涉及多[使用者],他们将参加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以学习者为例,在学习技术系统,学习者是将获得并需要展现出某种[能力]的[使用者],这个学习者与教师(具有特殊[角色]的[使用者])和测试者(也是具有特殊[角色]的[使用者])一起,成为学习技术系统中的多个[使用者]。
抽象的能力模型以类、属性和方法将能力及其获得,评估的情境以计算机的结构化语言加以描述。按照这一标准化的描述方式,能够为学习技术系统中的教育目标/学习结果建立一种通用的抽象结构,以便对其进行操作与互操作。
3.评估模型
在上述的能力模型中,[结果]既是教育/培训的目标,也是评估的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能力的情境相关性,如果以能力评估为目标,还需要以这一抽象的能力模型为基础,设计情境相关的评估模型,以便获得情境相关的、展现能力及其绩效的数据获取途径与方法,从而对教育目标所规定的学习者所应展现的能力进行评价。鉴于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评估模型也需要具有获取绩效数据的持续性,也就是将评估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估过程模型,需要以目标所遵循的专业标准为依据,参考所评估能力的情境性信息(能力使用环境),并全面获取包括学习者的输入信息、学习过程信息及学习结果信息在内的多种数据来源,以便获得情境及学习者个人信息相关的综合评估数据。该模型如图5所示。
该评估模型所体现的评估过程,体现了全程性、过程性、反馈性的特点(Stufflebeam,1967);以教师的终身学习为例,针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评估,我们在设计实现过程中更是将这种全程性、过程性、反馈性的评估理念贯穿到评估实施过程中。评估模型以IBSTPI所制定的教师能力标准为依据(Kjein,et a1,2007),同时也考虑、吸收了教师能力标准在教师教育系统中的情境性信息。
依据图5所示的评估模型,“使用者”即进入教师终身学习系统提升教学能力的教师,需要展现教师能力标准所规定的能力要求,包括专业基础、计划与准备、教学方法与策略、评价与评估、管理五个维度18项绩效指标;这些能力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机构提供课程资源的依据。教师所展现的能力作为其初始能力,也将作为“情境性信息”之一纳入评估的范围。同时,其参与教师教育系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是体现“全程性、过程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注册进入该系统以后,按照系统要求所填写的个人基本信息、兴趣爱好、之前的学习经历、获奖情况、实践经验等等作为信息,以及之后选择的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参与的学习活动、提交的作品作业,上传的实习案例、微格教学视频等都会作为过程性信息记录在学习系统中,并由同伴、评估人员等参考评价量规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完成课程的学习后的课程测试,也是整个评估过程的评估数据来源之一。整个评估过程由计算机进行统计,并根据结果提供相应的反馈建议,以其“反馈性”功能帮助学习者协调其学习过程。
4.电子学档
体现全程性、过程性、反馈性特点的学习评估,同时也体现了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的连续性特点。与此相对应地,在终身学习技术系统中,需要提供实现连续性评估数据的记录、存贮、统计功能的数据系统。该数据系统一方面承担学习过程与能力发展轨迹相关数据的存贮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实现能力评估认证,特别是实现在不同学习系统之间的能力迁移的技术保障。
能够实现跨(学习)平台操作的这一类规范化数据系统也称为“电子学档”。IMS(IMS Global Learning C0nsortium,2005)最早制定了电子学档规范,对学习技术系统中记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评估相关数据的数据模型作出了规定。在此基础上,面向终身化学习需求,笔者团队也正在制定电子学档规范,以便在不同的学习技术系统实现规范化数据管理,实现必要的跨平台操作。
从学习评估的角度来看,电子学档规范所规定的评估相关信息可归为三类:学习者信息、学习过程及结果信息、能力相关信息。(1)学习者信息:使用学习者信息包装规范IMSLearn-erInformation Package(LIP)描述和封装学习者信息,不仅是考虑在不同学习技术系统问身份识别的需要,也是将其与获得的能力信息绑定,便于各系统间能力迁移共享。同时,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先决能力等作为能力评估的关键参考值,能帮助评估人员给予客观准确地评价。(2)学习过程及结果信息:包含了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信息、完成作品信息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信息,也包括可电子化存储或索引的任何材料,如自我评估数据,360°评估结果等过程性数据,这些数据都是评估认证开展的重要数据来源。(3)能力相关信息:包括能力类、目标类及质量认证类信息,该类信息采用符合可复用的能力和教育目标定义规范的方式,对相关能力的目标、期望、能力标准,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等作出规定。
以电子学档作为规范化的数据系统,可以实现学习技术系统内评估相关数据的存储与提取,也是实现跨系统跨领域之间的互操作的前提。同时,对于个体学习者来说,电子学档也是在学习技术系统中帮助其认知自身能力发展情况,并进行合理的学习规划的有效工具。
5.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估认证模型
以电子学档实现规范化数据管理,以统一的能力描述、抽象的能力模型以及情境相关的评估模型获取、存贮反映能力的相关信息的系统模型,如图6所示。
综合上述实现能力评估认证模型的相关规范及技术,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估与认证模型包括以下核心功能:(1)规范的数据系统。规范化的电子学档,不仅用于记录能力相关信息,包括能力描述规范、能力模型及能力评估模型;也用于存贮与记录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相关信息,即依据能力评估模型所获取的、遵循能力评述规范存贮的体现能力的一系列绩效信息。这是实现不同学习技术系统能力互操作的前提与关键所在。(2)根据评估模型确定评估过程。评估所针对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估所参照的绩效目标;评估行为的参与者;评估结果的统计方法等。系统会采用综合考量各个能力维度的评估方式,与学习者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同伴等都会参与到评估过程中;学习者个人也会根据产生的学习过程信息开展
自我评价;各种评价数据以规定的权重进行汇总。(3)根据评估模型进行评估统计。学习系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的各类证据,包括学习者参与的各种学习活动信息,提交的学习作品,以及产生的学习结果数据等,以电子学档规范的数据形式存贮;并根据评估模型,在系统中进行必要的转化(比如转化为可综合计算的量化数据);最后按照评估模型所规定的统计方式加以综合,获得综合评估结果。(4)认证过程,根据电子学档记录的能力信息、学分、积分,相关认证机构根据行业规定的标准给予学习者相关认证,颁发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等。
(二)学习认证机制
上述的学习评估与认证模型,从技术实现的角度,为能力评估与认证的跨平台互换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充分地认识到,实现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平台之间的终身学习互操作,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涉及到政策、机制甚至利益的复杂问题。本文试图在技术模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终身学习系统的经验,为终身学习的评估与认证设计操作层面的机制,以便将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包括其参与学习活动所获得的学习积点加以折算,并建立相应的学习信用卡,积分卡(credit Card),以完善评估与认证框架。
1.基于能力模型的资格证书认证机制
这种认证方式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取得职业活动绩效的证据,并把这些证据对照特定职业能力标准,判断职业能力水准的过程。由此在认证过程中,以学习者电子学档的记录(诸如能力信息、目标计划、作品、证据材料、参与的活动、形成性评价等)为依据,综合考虑自评、他评(包括教师、雇主评价、同侪互评等)的评价结果,对学习者的能力进行评估。在评价过程中,对于学习者所具有的某种符合特定专业/行业的能力,可以根据其所达到的水平程度给予相关认证。学习者通过相应的能力评估后即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可凭这一资格证书,参加不同层次的工作或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2.基于学分(积累)的学历认证机制
终身学习网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大化地挖掘个人的潜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某一领域与专业的学习,依照自身个性特征、特长、兴趣点等选择某专业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等进行学习,并由电子学档对其学习的过程、程度等进行跟踪记录,最后教育机构依据电子学档的记录,对学习者所学知识点、技能等进行考核评估,通过评估者为其计适宜学分。学习者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学分,最终达到一定程度便可获得由相应教育机构或主管部门认证的学历证书。此外,对于符合特定专业要求的学习者,教育机构或主管部门会根据其电子学档的记录按照相应的评估标准给予专门的学历认证。
3.积点(换积分)换算认证机制
网络时代特别是Weh2.0时代的深入发展,社会性软件的广泛运用,使我们走向了一个知识资源共享共建的社会,而终身学习的连续性也把非正式学习都纳入其体系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兴趣爱好在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中,发表自己对于某些问题的认识与看法,与其他学习者共同分享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将非正式非正规学习的成果以积分的形式记录在电子学档中。积点换算认证机制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更有助于促成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电子学档对其分享知识,建设资源的过程和活动进行记录,并据其参与的多少以积点的形式逐渐积累,积点到达一定的数量可以折算为相当程度的积分。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陈红,对职业教育中“能力”的探讨明,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5):11 13
[3]吴晓义,杜晓颖,能力概念的多维透视[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5
篇6
【关键词】节能减排;城市;评估体系;评估指标
一、背景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忍受这环境恶化带来的苦果。城市节能减排的提出对改善目前环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节能减排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有必要建立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1]。
城市节能减排评估指标是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减排指标是可以表征或测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或一个单位在能源节约和污染减排方面的状况,是一种可以指示现状、确认挑战、分析原因、评估发展、监督实施和评价结果的有效工具[2]。
目前,我国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能够制定出一套成熟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对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环境质量,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节能减排评估指标的构建
1.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针对城市节能减排而言,它是有许多相互独立、关联的指标构成,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分析并评估该城市节能减排的绩效,为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作参考。
(2)整体性原则
一要做到全面性,使所选取的指标能够全方位的覆盖整个城市的节能减排工作,而且应考虑各种可能影响到城市节能减排评估的因素,从而使评估体系更加全面。二要做到系统性,城市节能减排指标应适用于城市中的各行各业。因此,其指标的选取必须要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概括性。
(3)实用性原则
数据的采集尽可能采用应尽可能采用我国现行的城市能耗统计标准,保证其数据的权威性、减小采集数据的工作量,并且尽量选择定量的评估指标。
(4)科学性与可靠性原则
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对系统充分认识、充分研究的科学基础上, 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节能减排状况, 一套指标体系囊括数百个指标, 看似全面复杂, 实际上在指标的取舍过程中忽视了指标的重复性及相互间关联的机理, 造成部分指标的作用因素过度加大, 反而使测评结果失真[3][4]。选择的评价指标数据尽量取自城市统计年鉴、能源消耗定期报告等政府公报,使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5)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数据必须易于搜集和计算、概念明确、内容清晰,以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构建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必须在满足监测与评价目的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相对成熟和公认的指标, 以便于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应用[3]。
(6)动态性原则
城市节能减排指标体系会随着社会、经济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所以选择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其动态变化的特点,从而保证评价体系结果能够更好地描述与度量未来的发展趋势,提高其结果交流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7)独立性原则。
评价指标之间应遵循相对独立的原则,使各指标相互不受影响或影响极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2.指标构建
(1)城市能源消费类指标
能源消费类指标可以反映该城市的节能绩效。本文选取了3个指标来反映城市能源消费的情况:一是煤炭消费总量,指该城市内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煤炭总量;二是石油消费总量,指该城市内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石油总量;三是天然气消费量,指该城市内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天然气总量[5];
(2)城市能源效率类指标
节约能源, 一方面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就是要发展清洁能源。本文选取了3个指标来反映城市能源效率的情况。
①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 指该城市的能源在一定时期内加工转换产出量与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的比率。
②能源自给率,指该城市能源生产量与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供应总量的比率。
③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指该城市消费的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等可再生资源消费在该城市能源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
(3)城市能源利用类指标
能源节约主要是从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来考察的。
①单位GDP能耗,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该区域的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与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经济活动对能源的利用程度。
②单位GDP电耗,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指该区域的全社会用电量(kWh)与该地区生产总值(万元),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经济活动对电力的利用程度。
③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指该区域的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与工业总产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内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对能源的利用程度。
④单位GDP用水量,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指该区域的总用水量(吨)与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用水效率。
(4)废弃物排放类指标
减排也是节能减排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废弃物排放类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减排绩效。本文选取了以下8个指标来反映城市废弃物排放的情况。
①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废水排放量。指该区域的废水排放总量(吨)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废水减排绩效。
②单位GDP固体废物排放量,即单位地区生产总产值固体废物产生量。指该区域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吨)与单位地区生产总产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固体废物减排绩效。
③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指该区域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 的含量,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废水减排绩效。
④工业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指该区域排放的工业废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废气减排绩效。
⑤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指该区域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氨氮的含量,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废水减排绩效。
⑥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指该区域排放的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分数,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废气减排绩效。
⑦单位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指该区域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立方)与工业总产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废气减排绩效。
⑧PM2.5 最大日均浓度值:指该区域PM2.5每天平均浓度值中的最大值,该指标可以反映测控空气污染的程度。
(5)废弃物治理类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绩效。本文选取了6个指标来反映城市废弃物排放的情况。
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该地区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与工业废水总量之比。
②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指该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达标量与工业废气总量之比。
③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指该地区的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之比。
④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指该地区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达标量与城市生活污水总量之比。
⑤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该地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之比。
⑥工业烟尘去除率:指该地区工业烟尘去除量与工业烟尘排放量总量之比。
(6)城市废弃物利用类指标
废弃物利用类指标用于反映该区域对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绩效。本文选取了3个指标来反映城市废弃物利用的情况。
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该区域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绩效。
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该区域的工业重复用水量与工业总用水量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对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绩效。
③“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价值:指该区域把“废水、废气、固体废物”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价值,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对“三废”循环利用而产生经济效益的绩效。
(7)环境质量
城市节能减排,就是为了要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选取了4个指标来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①城市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该城市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城市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
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在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建成区的百分比。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
③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知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与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值。
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
三、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的构建
1.评估目标及其功能
(1)评估目标
对于任何一种评估,完善的立法和导则是评价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但对于城市节能减排评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立法和导则体系。当前,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应从不同的角度,根据所评估城市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发展去史向有关决策部门提供相关的生态安全信息,进而促进城市节能减排评估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6]。节能减排项评估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促进能耗降低、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优化产业结构[7]。
(2)评估的功能:
①反映功能。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可以反映出该城市的能耗状况、减排状况等节能减排成就,与此同时会暴露出在这一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进一步分析和决策的出发点。
②监测功能。检测功能是反映功能的延伸,是动态中的反映功能。该功能不仅可以对节能减排各指标进行监测,也可对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调控进行监测。
③导向功能。通过反映功能和监测功能,决策者可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进而为决策者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方向作指导。
2.评估依据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现存的环境资源已经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环境问题的日益增加更给发展带来了阻碍。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必须作出一系列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性、全局性的决策决定。这就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城市中的各个行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综合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评估方法
(1)扩展DEA模型――超效率(Super Efficiency)评价模型
扩展DEA模型――超效率(Super Efficiency)评价模型,由Andersen P 和Petersen NC于1993年提出的 , 能对DEA 的有效单元进行排序。其形式为:
其基本思想是在评价第k 个决策单元效率时, 第k 个决策单元的投人和产出被其它决策单元的投人和产出的线性组合所替代, 将第k 个决策单元排除在外。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人按比例地增加, 而效率值保持不变, 其投入增加比例即为超效率评价值[3]。
(2)节约指数法
节约指数,也称为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REPI),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在 2006 年提出的,其核心是通过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来综合反映社会的节约水平。资源环境绩效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REPIj是第 j 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
-----wij为第 j 个地区第 i 种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的权重;
-----xij为第 j 个地区第 i 种资料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总量;
-----gi为第 j 个地区的GDP总量;
-----xi0为全国第 i 种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总量;
-----G0为全国的 GDP 总量。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越低,则其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越高或节约程度越高;如果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越高,则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越低或节约程度越低[8][9]。
(3)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目前在绩效评价时所采用的一种相对成熟的方法,它是依据城市、企业各项指标实际数据的内在关系确定各项指标在总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即由数据本身确定指标权重,因此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7]。
四、小结
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现状要求我们需从城市入手。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节能减排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针对城市节能减排的评估体系。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我们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
1、逐步建立并完善国家对城市节能减排的制度政策,使节能减排更加有法可依;
2、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对城市节能减排工作的了解和关注,加强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
3、借鉴其他国家在城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更符合我们自己的节能减排制度。
相信在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市节能减排事业将不断进步,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喜云.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节能减排评价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2] 吴国华.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宋马林,杨杰,孙欣.国内各地区节能减排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
[4] 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5] 王鸣涛.区域节能减排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1)
[6] 李辉,魏德洲,张影,周玲.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7] 王曼,杨峻峰.节能减排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期券期货,2010(1)
[8] 罗岑.上海市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及应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
[9]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字:pushover、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碳排放、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U462.3+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本例中结构的底层高度和跨度较大,在地震作用下,形成了薄弱层。纯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对比分析框架—普通支撑结构和框架—防屈曲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对比循环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碳排放和经济性。
1 分析方法
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中,参照FEMA356设定结构构件的性能水准,利用Sap2000和Perform-3D对结构进行静力推覆分析,对比纯框架、普通支撑框架和防屈曲支撑框架的推覆曲线、层间位移角以及层间剪力曲线。根据ATC-40,确定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的目标性能点以及出现塑性铰的机制。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确定结构顶点位移时程图以及基底剪力图。根据基于能量的抗震分析方法确定结构的耗能比例和耗能机制。
2 计算模型的选取
用Perform3d对相关的试验进行模拟分析,对照软件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确定了试验结果基本与软件分析的数据吻合,以此验证了本文所选取的分析参数和模型的取值的合理性。1992年,为研究钢框架的非线性性能,湖南大学[2]对四榀钢框架进行了低周往复试验。试验为两个单跨钢框架和两个双跨钢框架。梁柱截面选用同一截面。现选取其中的一组参数对比分析。
图1-1单跨框架 图1-2单跨框架Pushover曲线
试验中的基本假定为:1.材料为理想弹塑性。2.构件的塑性区段仅出现在杆端。3.连接为刚性的。软件的假定与试验的假定基本一致。图1-1为加载装置,图1-2为实验曲线和软件模拟结果。两者在曲线的上升段吻合较好,极限承载力峰值较一致,即结构的弹性刚度和退化后的刚度与试验吻合。当结构达到最大承载力时,Perform-3d中的承载力维持不变,而试验出现下降段。这是因为在软件模拟过程中,假定钢材为理想弹塑性的材料,不考虑钢材的屈服、紧缩以及退化阶段。试验过程中,用真实的材料进行模拟,有下降段。在实际的建筑结构中,由于钢材的延性较好,基本可以不考虑钢材的屈曲效应。
3 算例分析
3.1设计基本资料
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3所示:立面结构图如1-4所示;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多遇地震;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设防类别为丙类。
3.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
图1-3结构平面图 图1-4结构立面图
表1-1 模态分析
由表1-1可知,钢框架-普通支撑结构的第一周期为1.35s,纯钢框架结构的第一周期为3.316s,钢框架-防屈曲支撑结构的第一周期为1.564s。可知,钢框架-防屈曲支撑结构的周期较长,刚度较小,结构较柔,因此所承受的地震力较小。
3.2定义BRB
根据普通支撑与防屈曲支撑的等效的原则,选用BRB,有效面积为2815mm2,屈服承载力971KN,硬化阶段的极限承载力为1266KN,两种BRB的刚度分别为82KN/m和140.75KN/m,相应的硬化刚度分别为1.64KN/m和2.815KN/m。
3.3 pushover曲线
采用倒三角、均布和模态的推覆方式,结果较为相近。
表1-2 不同水准下基底剪力(kN)
图1-8 X方向推覆对比 图1-9 Y方向上推覆对比
在X方向上,三种结构的刚度相近。但是在Y方向,相差较大。这是由于结构在Y方向的跨度较大,支撑布置较少,一旦支撑破坏,如同纯框架结构。防屈曲支撑对结构的承载力提高较多,对性能有较大改善。
3.4 层间位移角分布
图1-10 小震X方向推覆对比 图1-11 小震Y方向上推覆对比
由于底层框架的刚度较弱,在第一层处结构层间位移出现显著突变,在Y方向达到最强,接近规范允许的限值0.004。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分布较均匀,未出现明显的层间位移角突变。
3.5 性能点
图1-12 BRB大震图 图1-13 纯框架大震
在大震作用下,纯框架结构梁已经从IO(立即使用)阶段到LS(生命安全)阶段,接近于CP(防止倒塌)阶段。柱出现较大塑性变形,即将达到LS(生命安全)阶段。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中,支撑出现塑性变形,从brace IO(立即使用)阶段到brace LS(生命安全)阶段。梁处于将要出现塑性变形的阶状态,beam IO(立即使用),即梁达到最大弹性承载力状态。
3.6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根据有效持时,频谱特性以及有效峰值三要素选取地震波,天然波Loma prieta、EI Centro、Northridge 14145 Mulholland和人工波Artificial。
表1-3 地震波的基底剪力(kN)
3.7 能量耗散
图1-14 纯框架大震 图1-15 BRB大震图
纯框架在第3s时出现非线性耗能,而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在第4s时出现塑性耗能,说明防屈曲支撑框架的抗侧刚度较强。在第8s左右,纯框架结构的非线性耗能达到极限状态,此后出现下降段。这是由于结构构件塑性变形,结构刚度退化,塑性变形能力减弱。防屈曲支撑结构在第8s,非线性耗能达到最大,此后处于平稳状态,结构形成稳定的耗能机制。
当纯框架结构达到极限状态时,非线性耗能约占30%,粘滞耗能约为60%,弹性耗能约为10%。防屈曲支撑结构的非线性耗能约占20%,粘滞耗能约为70%,弹性耗能约为10%。纯框架结构的非线性耗能大于防屈曲支撑结构,塑性变形的程度较高。纯框架结构中框架柱为主要耗能构件,防屈曲支撑结构的支撑耗散大部分能量。
3.8碳排放
图1-18 能源消耗 图1-19碳排放
表1-4 单位建筑面积总能量消耗和碳排放[3]
3.9 经济性评估
表1-5三种结构面积利用率
表1-6基底剪力对比
表1-7结构造价对比(元)
表1-7所示仅是结构工程的材料造价,施工进度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一层大约需15天,5层约75天,按照一天1万的定额来算,所需要的施工费用是75万。由于钢结构构件是在工厂预制,现场吊装,施工工期快,5层的钢结构约为30天即可完工,施工费用为30万[4]。
4 结论
1.钢框架-防屈曲支撑结构的周期小,在满足抗震的前提下更经济。
2.钢框架-防屈曲支撑能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突变,加强了结构的薄弱层,刚度退化缓慢,失效机制较为合理。
3.大震作用下,钢框架-防屈曲支撑结构的抗侧刚度稍有降低,结构刚度退化并不明显,纯钢框架结构抗侧刚度只有弹性阶段的1/10。
4.利用循环钢的钢框架-支撑结构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仅为钢筋混凝土一半,更环保。
5.通过施工成本、材料成本等因素全面分析钢框架-支撑结构的经济适用性,得出钢框架-支撑结构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琳.钢框架—支撑结构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D].湖南大学,2012.
[2]舒兴平,沈蒲生. 钢框架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变形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工程力学,1993, 10(4): 32-39.
篇8
让很多果迷为之激动的是,9月12日,在美国旧金山苹果公司举行新产品会,了新一代智能手机iPhone 5。
每一代iPhone的推出都引发了抢购热潮,不过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还是第一代iPhone。采用智能操作系统,允许开发者在此基础上开发众多丰富多彩的APP,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引领了一个时代。
后续的产品,包括刚刚的iPhone 5,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修修补补,例如外观做得更漂亮,性能进一步提升等。比较大的变化iPhone 4S推出Siri,可以识别人的语言,并根据用户的提问给出答案。苹果手机似乎变成了智能化的机器人。
可是如今看来,Siri功能更多只是“锦上添花”,苹果拿这一功能来做宣传,而用户最初也非常迷恋这一功能,有的还喜欢“调戏”Siri。不过如今这一功能更多成为摆设,特别是在中国,Siri的智能化程度还远远不足,所能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也非常有限。
创新的缺乏引发人们对苹果的担忧。尽管市值攀至巅峰,苹果应该思索的,并不是如何赚更多的钱,而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创新基因不变。
但是苹果却将目光转移到新的领域,与谷歌、三星、HTC等大打专利战,依靠打压竞争对手获得市场优势。这更像是“保守派”的手法。
与曾经的合作伙伴谷歌反目成仇,苹果树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谷歌将来很可能成为颠覆苹果的胜者。
下一代智能手机
最有可能引领智能手机发展的,是苹果和谷歌。那么这两家企业,谁将决定智能手机的未来?
iPhone持续火爆,但是更长远来看,下一代智能手机很可能将不再沿着iPhone的路线走下去。iPhone手机的能力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输入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触屏操作与键盘操作,简便度并没有明显的提升。电池续航能力差,充电次数频繁,用户甚至不得不购买移动电源。智能化程度较低,感应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有限,无法对周边环境做出更多、更快速的反应等。
苹果iPhone革命性的变化在于其智能化的操作系统,相对于功能机,给了开发者更多的可能。不过这种变革只是基础性的变革,手机本身作为计算终端,其本身的能力并没有本质性的改进。下一代智能手机会更加强大。
未来的智能手机将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当你到达旅馆或宾馆的时候,你的手机会自动连接到温度和自动调节感应器等电子元件,甚至是连接到浴室,让你知道上次清洁的时间,并为你准备适合你身体和口味的入住环境等。未来,你可以实时的看到你的宾馆消费账单,周围的东西和天气变化等。在手机上观看视频,也不再受屏幕的限制,而是可以投影观看。
包括iPhone在内,现有的智能手机在个性化方面,功能还非常不足。将来的智能手机可以感应用户的日常行为,对用户的行为自动分析,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手机可以捕捉到用户的兴趣点,用户对什么样的广告或者新闻感兴趣,从而自动为用户推送信息。
听起来有些虚无缥缈,但是未来的智能手机必然是技术驱动型的,非常高科技。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的东西,未来都可以通过新技术来实现。
而苹果的iPhone并不走技术路线。苹果手机在外观和体验上做了很多创新,但是在技术上并没有明显的突破。苹果iPhone最大的成功源于其塑造了包括第三方开发者在内的生态系统,而随着谷歌等企业的跟进,这也不再是苹果独有的优势。
当然,未来手机的技术变革也要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来创新,现在某些用户需求还无法通过现有的技术实现,未来手机的焦点会越来越聚焦在技术层面。
谁更有潜力
那么未来苹果和谷歌,谁更有可能引领智能手机的未来?这自然受到两家公司技术实力的影响,但是更根本的,还在于两家企业的企业文化。苹果公司负责全球iPod、iPhone以及iOS产品市场营销的副总裁Greg Joswiak曾总结了苹果成功的四个关键要素,专注、简单、勇气、最好。这四个概念都是文化范畴的内容。苹果的成功本质上是文化的成功。
苹果和谷歌在企业文化上,哪一家更具有创新力,更持久?
苹果文化是乔布斯文化,打上了深刻的乔布斯烙印。而乔布期是相信直觉,有时近乎偏执的人。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有明确的目标和前进方向,是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乔布斯的奇思妙想就是苹果前进的“永动机”。
谷歌的文化则颇为不同。相对于乔布斯对员工的“索取”,谷歌更重视培育。谷歌为员工提供的周到服务已经成为IT企业的一种坐标。谷歌大楼里有各式各样舒服的沙发,还设有健身房,提供各式训练器材和跳操室。走进谷歌大楼可以随处看到正在游戏、睡觉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员工,甚至有员工在弹钢琴。谷歌法国公司高管马特一卡尔杜内这样评价:“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完全可能在这里度过几个星期,而毫不察觉时间的流逝。”
拉里·佩奇说过:“公司应该像是一个家庭,这很重要。应该让员工感觉自己是公司的一份子,让他们感觉公司像一个家庭。当你以这种方式对待他们时,生产力自然就上去了。”
篇9
中炬高新(600872):公司1 5年公司营业收入27.59亿,净利润2.47亿,分别增长4.42%和-13.78%,扣非净利润2.08亿,下降20.51%,EPS为0.31元,收入利润略低预期。其中调味品收入26.07亿,同比增长12.37%,分产品酱油和鸡精鸡粉销售量分别增长7.1%和9.7%,持续价量齐升。
调味品保持两位数增速,16年仍将平稳。美味鲜子公司收入26.28亿,净利润3.07亿,分别增长10.61%和10.83%,酱油产量超过30万吨,主要产品出现价量齐升,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增速高于收入增长,l6年预计调味品主业仍将延续平稳增长,全年收入利润增速料接近公司预期的14.6%和7.2%。
定增进展略低于预期,期待前海入驻带来更强动力。0l末前海相关资产继续增持中炬,持股已达24.94%,显示前海对中炬的坚定看好及掌控意愿。目前定增进度低于预期,随着前海持续增持,不排除调整的可能。不论如何,我们相信前海入驻有助于公司改善治理结构,以市场化激励手段,提高公司能动性,以口碑上佳的酱油打开全国市场,不断切入鸡精鸡粉、复合调味料、酱料类等其他产品,在空间更大的市场与海天进行差异化竞争。调味品行业格局仍然分散,行业仍具备产出远大于投入的可能,最需要的莫过于灵活的体制和管理层动力,前海入驻后料将大为改观。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目前价位已跌破增发预案价格,方案迟迟未提交股东大会审议,而大股东又在二级市场上选择增持,假如股价继续下跌,不排除大股东放弃增发直接二级市场购买提升控制权的可能。
福能股份:一季度业绩超预期
福能股份(600483):受益于发电量和供热量的提升,公司16年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40%。尽管上网电价下调至O.3713元,但鸿山热电提前完成机组检修并恢复正常生产,发电量同比增加3.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31%,同时供热93.86万吨;福能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同比增加,预计贡献净利润约3700万元:晋江气电发电量同比减少34.44%,上网电量4.20亿千瓦时,对应收入2.29亿元,贡献利润2600万元,且报告期内电量替代补偿政策尚未兑现。
受益利息支出减少和资产减值损失下降,公司盈利能力明显提升。2016年l季度,公司财务费用0.7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86亿元同比下降18.57%,主要受益归还银行借款与利率下行带来的利息支出减少。此外,公司资产减值损失657万元,较上年同期的808万元同比下降18.73%。
集团剩余电力资产2017年注入可期。集团于2014年借壳上市时,已经承诺将剩余电力资产(热电联产、火电、核电)注入上市公司,并有望为上市公司增厚业绩不少于8亿元。
集团目前资产证券化率约40%,远未达到国资委对于福能集团整体上市的要求,未来集团继续提升资产证券化率值得期待。
我们认为尽管火电行业利用小时数将长期承压,但公司积极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且集团资产证券化率提升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公司未来业绩向上有较大空间。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近期随市场颇为下跌,但质地优秀,且未来资产注入明确,可逢低关注。
科陆电子:充电桩落地开花储能值得期待
科陆电子(002121):公司在深圳、中山、湛江、扬州、南昌都有建设和运营充电站统电桩的经验,2016年4月末,国家电网公布第一批充电桩招标结果,科陆电子中标25.83Mw,按照1.5元/W的价格计算,中标总额达4000万,市场份额4.55%。后续国网将再有2-3次招标,累计招标总额预计超过50亿元,若科陆市场份额保持不变,2016年将获得国网订单超2亿元。
五倍增长大风口。2015年我国桩车比仅为1:10,充电桩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短板。中央政府要求各省市4月底之前上报建设规划,当前到了地方政策陆续出台的时间。充电桩建设如同军令状,强力推广。国家规划2016年各类充电设施总投资300亿元,同比增速超500%,按照国家“桩站先行,适度超前”的规划,预计17年投资额约480亿,同比增速50%。
储能业务进入快速增长通道。科陆电子拥有完善的储能解决方案及储能系统集成能力,并且PCS(储能双向变流器)技术已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公司储能业务布局较早,兆瓦级箱式储能电站成功应用于中广核曲h莱7.2MWp离网光伏电站、祁连3.1MWp离网光伏电站等几个示范项目,同时成功通过了TUV、北美认证机构CSA、泰国PEA等市场认证。根据公司增发预案披露信息,预计到2020年中国电网级储能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未来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公司当前股价与增发价格相近,安全边际较高,建议积极关注。
顺鑫农业:牛栏山一骑绝尘大众酒
顺鑫农业(000860):公司白酒贡献80%以上毛利,是核心投资价值所在。肉类业务利润贡献较低,未来若能推动整合则能带来较大弹性。之前公司已打算通过收购布局牛羊肉,尚未成功,未来可能持续推进,这是行业发展新方向。此外,公司还有房地产等副业,对业绩拖累大,若剥离,可提估值和增速。
白酒行业集中度正提升,且分化明显目前,白酒行业调整已经结束,未来长期可能呈现“L”型发展态势。同时,新兴消费群体对白酒的消费和认知正发生变化,更青睐于现存知名品牌。强者恒强马太效应明显,行业集中度正持续提升。
量价齐升在望,利润率有接近一倍以上提升空间。公司白酒产品以低端光瓶陈酿为主,销量占比超90%,收入占比超60%。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公司通过大众化定位占据蓝海发展先机,形成对全国覆盖之势,且差异化浓香能保障品类优势。随着公司区域的可复制性持续得到验证,未来牛栏山将进一步抢夺红星等低端大众酒的市场份额,预计l6年增速在l5%左右。同时,以陈酿为主的产品价格体系极低,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低,5月1日开始涨价,将迎来量价齐升局面。
篇10
关键词:新能源;国产汽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来说,汽车工业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种外在表现。随着汽车行业的逐步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汽车工业的发展其实是与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矛盾的,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能够有效缓解环境污染。所以,本文阐述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者对策,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事业的持续发展。
1新能源汽车概述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制造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的综合动力控制和驱动技术进行较大的改进,使得能源利用率最大化[1-3],有助于我国汽车行业和环保事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减少。
2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线
2.1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其动力来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现阶段,混合动力汽车最主要的动力混合方式就是电能和热能的混合,二者组合能够有效提升汽车运行系统的能源利用率。例如,在汽车加速、减速或上下坡的过程中,汽车使用的能源来自能源体系的不同位置,使得不同能源可以互相配合,显著提升能源利用率,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4-5]。
2.2纯电动汽车
与传统汽车燃料相比,电能具有较大的不同。电能比较清洁,使用后不会产生污染,可以再生。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尾气排放,未来,纯电动汽会更多地应用在城市中。但是,纯电动汽车驱动成本非常高,目前尚未获得广泛接受,混合动力汽车和传统燃料动力汽车是主要的汽车类型。
2.3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来源是燃料电池。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燃料电池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电能的支持下,燃料电池汽车得以驱动。其间,氢气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6-7],氢气燃烧会产生大量热能,汽车在热能的支持下便能进行驱动,反应产物是无污染的水,因此燃料电池汽车值得广泛推广。2.4燃气汽车燃气汽车是通过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混合气体的化学反应产生的高能量进行驱动的。研究发现,人们可以将液态原料转换为气态原料,使得反应更加充分,减少有毒气体和碳颗粒物的产生量。目前,燃气汽车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2.5生物燃料动力汽车生物燃料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适用于内燃发动机的燃料,主要包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乙基叔丁基醚等。目前,生物燃料以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为主。乙醇俗称酒精,乙醇汽车是使用乙醇或乙醇汽油作为主要动力燃料的汽车。
3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3.1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概述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不是十分清晰,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还缺乏明确的方向,很多细节层面具有较大的争议,因此,有必要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即环境保护性、经济实用性、能源效用性、资源禀赋性和技术成熟性。
3.1.1环境保护性。传统汽车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因此环境保护性是新能源汽车的一项重要技术评估指标。
3.1.2经济适用性。新能源汽车研发的目的就是服务广大群众,因此经济适用性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评价指标。但是,纯电力汽车的成本比较高,其经济适用性不强。
3.1.3能源效用性。简单来说,能源效用性就是能源的利用效率。如果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远远低于传统汽车,那么新能源汽车研发也就失去意义。
3.1.4资源禀赋性。资源禀赋性是指新能源汽车所使用能源的丰富程度和可获得性。
3.1.5技术成熟性。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价指标中,技术成熟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指标如果不达标,相关企业可能会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8-10]。
3.2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
新能源汽车技术多维度评价体系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价指标归一化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1可知,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正在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因此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一定的提升。在不确定新能源汽车具体发展目标的情况下,高投入、高风险、高收入是明显不符合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要求的,使得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比较单一,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11-12]。从表2可以看出,在各项技术指标中,人们更加看重经济适用性和技术成熟性,其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不可能很快,它不可能快速代替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必须保证经济、环保[13-15],相当于进行缓慢的发展;其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立足于自主创新,人们必须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只有运用成熟的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进入中长期发展阶段[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