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4 17:5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能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能教学

篇1

关键词:技能教学;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22-01

目前,我校正处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阶段,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出发,以教学环境场境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为方向,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尝试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技能课堂建设,促进课堂教学形态转变,形成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已成为其显著特征,现场教学与理实一体相结合的“教学工厂”型教学模式,现以本人参与市级课题《行动导向教学在电类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心得体会,结合本人在电子技能课堂中的教学实践,谈一下电子技能课堂的建设以及电子技能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授课在教室,实践操作在实训室,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提高,因而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实施理论实践同步教学,提高技能教学实效,创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技能教学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教结合为基础,创建集培训、实习、生产、鉴定为一体的“教学工厂”化实训基地。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考虑设备的选型与配套,做到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经济性相结合,既考虑教学工位要求,又兼顾培训和生产配套,选用生产型国标设备。做到设备功能齐全、工位足够,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对外培训和协作加工需要。

(二)现代化技能教室建设。“教学工厂”内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教学手段多样、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融生产服务模拟场景、数字仿真、模拟演示、虚拟现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技能教室”,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支撑理实一体化教学,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组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和优化网络课程、虚拟课程、名师名课,建立技能大赛赛场实录、电子产品加工过程影像等企业真实案例资源库,不断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多种介质立体化交融,便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二、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在岗位(群)、岗位(群)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资格标准,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理实一体、以岗定课、多证融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是滚动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以专业对接行业,专业课程对接企业岗位为切入点,在充分社会调研的情况下,每学年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一次。二是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标准。规范执行国家和省公共基础课程、已有的专业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其它专业课程标准,并有效对接职业标准,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三是整合专业课程,创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四是建立教材建设机制,创新教材应用。建立由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针对专业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专业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三、改变教学模式,注重理实一体

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工厂”化实训基地的有力支撑下,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模式改革,形成现场教学与理实一体相结合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做的和谐统一,形成“五个合一”的鲜明教学特色。

例如:在讲解电类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万用表的认识与使用时,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练习教师讲评,教室与实训室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虽教师讲解的很清晰,示范的很标准,但因教学时空的差异加之学生的理解记忆较差,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实践操作时还是会损坏万用表。究其原因何在呢?未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未将专业课堂与实训车间融合,中间缺失了虚拟仿真操作——及时反馈评价环节。

以教学任务对接生产任务,以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为原则,系统设置技能训练项目。例如:借助“教学工厂”化实训基地内部的电子产品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企业设置技术部、生产制造部、质量检验部和生产班组,实施校内生产性实习。或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实际生产中,在产品制作过程中感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并在体验劳动成果的同时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与成就感。

四、改变评价模式,注重多元评价

篇2

第5期:听(看)课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听(看)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能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中小学教科研活动中,通过听(看)课活动,教师能够相互切磋技艺,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为便于广大体育老师展开讨论,本专题拟定了以下几个具有针对性的话题:

①听(看)课过程中需要携带哪些必备的材料?

②能否设计出内容全面、比较合理的表格以便于听(看)课与记录?

③听(看)课知识与听(看)课技能是什么关系?

④青年教师的听(看)课技能应如何培养与训练?您有何独到经验与技巧?

第6期:评课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评课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看课与记录的基础上,对体育课进行整体的、部分的、专题的剖析,发现亮点、指出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熟练的教学行为方式。为便于广大体育老师展开讨论,本专题拟定了以下几个具有针对性的话题:

①如何整理听(看)课的记录(按什么思路进行整理:是优缺点?教学流程?还是专题)?

②评课的视角有哪些?小学、初中、高中评课重点有何侧重?

③有哪些评课技巧?应如何对待评课过程中的不同观点?

④年轻教师的评课技能应如何培养与训练?您有何独到经验与技巧?

第7期:动作示范与讲解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师的“看家本领”,但动作示范技能的培养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是前提;其次,还要掌握动作示范的各种技巧,如时机、方位、目的等。而讲解则是通过教师简洁有效地讲述动作结构、原理、要领、方法,使学生有一个准确的动作概念认知。讲解与示范同等重要,也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基本的能力,但讲解技能的培养有时比动作示范技能的培养更难。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动作示范与讲解有哪些注意要点?

②口诀化讲解是一个较好的讲解方式,各种常见运动技术有哪些常用的口诀?

③年轻教师的动作示范与讲解技能培养途径有哪些?

第8期:口令与队伍调动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口令与队伍调动是体育课教学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也是体育教师具备的重要技能,但近年来在体育教师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中有关这个方面的技能比较薄弱,尤其是在青年教师中比较欠缺,因此,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口令与队伍调动运用的要求有哪些?

②口令与队伍调动有哪些好的案例?

③口令与队伍调动技能应如何训练与培养?

第9期: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是正常的,特别是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错误动作的出现也是必然的。体育教师的作用就是善于观察学生的动作,发现错误,分析原因,并施以良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快速掌握所学的运动技术。但是,要掌握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也有很大的难度,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举例说明如何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

②运动技术诊断的视角有哪些?如何才能准确诊断运动技术?

③年轻教师如何培养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

第10期:保护与帮助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由于体育活动本身的特性,体育课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迫使体育教师或学校领导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性,而把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拒之于体育教学内容之外,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具有较大的损失。安全问题的确很重要,但既要确保正常的教学,又不要发生伤害事故,体育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技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实例分析各类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教学过程中的保护与帮助?

②动作教学的保护与帮助有哪些方法与技巧?

(3)如何培养体育教师动作教学的保护与帮助技能?

第11期:场地器材布置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场地器材布置是体育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一项任务,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线条、颜色、器具等把场地装点一新,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一个全新的直觉与美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为愉快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场地器材布置的原理与作用有哪些?

②实例分析场地器材布置有哪些技巧?

③体育教师的场地器材布置技能如何培养?

第12期:课堂师生沟通与突发事件处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师为辅,生为主,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辅助、引导、服务于学生的作用。如果在课堂中学生思维受阻,教师又不及时疏导,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教师积极引导、保持学生思维流畅,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浓厚。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不同性格的教师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体育课堂教学?

②实例说明师生沟通有哪些技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③年轻教师如何培养课堂师生沟通与突发事件处理技能?

“课改解读”专栏选题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已正式颁布,接下来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也将陆续展开。认真学习、探讨新版的课程标准,也将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们希望能够了解更多的一线体育教师、教研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对新版课标的看法,发现课标的变化之处,领会课标的精神思想,分析课标的具体要求,总结课标的优点与不足。总之,无论从什么层面,什么视角,什么背景亦或什么基础出发,您的观点和想法都是我们期待的,同时它也将为接踵而来的课标培训和教学实施奠定基础。

第5期:说说2011版课标的课程目标的设定以及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

第6期:您怎么看待新版课标中“课程内容”的说明,这些内容与实际教学中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注:此专题讨论在《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进行,欲参与讨论、查看详情请登录论坛“课改解读”栏目。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杜晓红博士作为此专栏版主将组织大家在线讨论与交流。

“实案选登”专栏选题

“实案选登”栏目为进一步提高实用性、针对性、互动性,2012年对刊登形式进行重新改造,将以“教学设计+自我分析+网友点评”的多元形式呈现。教学设计:可以是完整过程,也可以是教学片断。完整篇包括目标、内容、结构、时间、次数和预计内容;片段式呈现最有特色、操作性强的设计步骤部分,并配教学反思文字论述,包括设计意图、注意事项和教学特色等,避免一些套话、空话和大话,只需要加入实践后的一些注意点即可。自我分析:需要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剖析,针对教学环节、练习手段、组织形式,简明扼要分析其设计的优点是什么,符合什么样的教学规律。网友点评则是编辑在初步定稿的基础上,把稿件呈现在《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的 “教案选登”版块,进行网上讨论交流,届时我们将选择一些精彩点评同步刊出。

第5期:投 (小学:轻物投掷,中学:实心球、耐久跑途中跑技术)

投掷教学是田径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各种投掷物的投掷练习,发展投掷能力,可以设计一些发展上肢力量的课课练。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提高练习的趣味性,避免枯燥机械的重复练习。

第6期:经典教学设计汇总

这一期将收集2011年上半年各地区的经典教学设计,主要以片段的形式呈现,篇幅将缩减,但版面会有增加,参与的作者将增多,并有一些互动。

第7期:跳跃类项目

跳跃类项目在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中以立定跳远、蹲踞式跳远以及跨越式跳高等项目出现,但由于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程式化,趣味性不是很强,因此学生不怎么喜欢此类教材。本期希望老师们能够在以往的基础上求新、求变,通过设计练习、借助器材等手段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更好吸引学生参与这一类内容的学习中来。

第8期:篮球教学

篮球教学包括中小学教学中各种球性、运球、传球、投篮、技战术配合以及一些篮球的拓展类游戏等。对于这些教学设计需要注重教学步骤、方法的有效性,突出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由于不同学校在场地条件上存在差异,老师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篮球学习内容作出设计,以便不同层面的学校加以借鉴。

第9期:排球教学

以往的排球教学设计,更多体现了技能教学的过程,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同伴互助、提高技能学习的有效性还研究不深。所以本期希望老师们能够更多探索运用典型的新型学习方式来进行排球教学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式运用的可操作性,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追求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第10期:民族传统项目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项目的代表,在学校层面开展的情况并不如人意,虽然在教材中一直存在,但缺乏引导和推广,我们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经典设计来为大家做出典范,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武术教学的特点、注意点。同时老师们也可以把自己已经引进课堂的地域性项目教学设计呈现出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与分享中国的民族文化。

第11期:耐力性项目

进入冬季,正是耐力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机,教师们可以围绕发展耐力素质为主题,力求改变耐力素质枯燥、单一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设计趣味的游戏,或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有一定运动强度的耐力练习。

第12期:经典教学设计展示

拿出自己已经实践过的、最为得意的教学设计,无论主题、篇幅、片段还是一个具体的细节设计也好,都可以在此期中展示。因为是已经实践的教学设计,请对自己的设计进行点评和反思,与大家一起分享。

(注:详情请登陆《体育教学》论坛“实案选登”专栏查询)

“教研园地”专栏选题

本专题从大教研观展开对教研问题的多视角讨论。讨论活动以“研究促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教与研的关系密不可分,如谈教学问题是从研究的角度探讨哪些是真问题。因此,教学研究也好,研究教学也好,讨论自始至终以教学为主线,以研究为手段展开本专题的讨论。

讨论题目:

第5期: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场地器材因素

第6期: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内容、目标与方法因素

第7期:谈体育教学经验――准备活动内容的选择

第8期:谈体育教学经验――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

第9期:谈体育教学经验――放松活动内容的选择

第10期:谈体育教学经验――场地器材的布置

第11期:谈体育教学经验――突发事件的处理

第12期:谈体育教学经验――安全隐患的防范

注:此专题讨论的进一步解读和背景资料请登录《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的“教研园地”专栏进行查看。学校体育理论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于素梅博士将作为此专栏版主组织大家在线讨论和交流。

“场地器材”专栏选题

体育场地器材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载体,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效果。面对当前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瓶颈,体育教师要不断探索、化解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开发体育课程的各种物力资源,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补充和缓解场地器材的不足,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支撑。在此方面,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线体育教师最知情、最有发言权。为此,本栏目特邀请广大体育教师献计献策,将自己在实践教学中实用的场地器材新方法、新做法分享出来,让我们共享成果,服务学生。

“游戏百花园”专栏选题

“游戏百花园”专栏以介绍新颖、优秀、实用的原创或改编的游戏作品为主。2012年以来,经过编读的充分沟通,大家对游戏百花园的内容定位、简洁明快的格式要求取得了共识,陆续刊发的游戏体现了生动、实用、简洁的特色。

1.栏目结构设计

“一事一议”

专门就大家关注的游戏问题进行讨论和争鸣,投稿要求观点鲜明,字数控制在600字以内。

“游戏案例与点评”

围绕每期“一事一议”中的热点问题,刊登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创编或改编的游戏,通过点评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推广,投稿要求简洁明了,每则游戏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可附照片或插图。

“游戏小贴士”

以简短明快、有血有肉的风格,介绍游戏教学与创编的真知灼见,投稿字数200字。

2.“一事一议”主题侧重

第5期:水平四传统体育游戏与拓展相结合

第6期:高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游戏

第7期:spark游戏;

第8期:实用徒手游戏;

第9期:雨天室内游戏;

第10期:课间教学调节性游戏;

第11期:整理放松游戏;

第12期:团队合作游戏;

同时,优秀的水上游戏、冰雪游戏、地方特色游戏和外国体育教学游戏介绍也欢迎投稿。

注:此专题讨论的进一步解读和背景资料请登录《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的“游戏百花园”专题板块查看。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被誉为“中国游戏大王”的吴纪安特级教师将作为此板块版主组织大家在线讨论和交流。

重要提示

1.上述各栏目专题讨论投稿最佳时间:

第 5 期――2012年3月1日-2012年4月15日

第 6 期――2012年4月1日-2012年5月15日

第 7 期――2012年5月1日-2012年6月15日

第 8 期――2012年6月1日-2012年7月15日

第 9 期――2012年7月1日-2012年8月15日

第10期――2012年8月1日-2012年9月15日

第11期――2012年9月1日-2012年10月15日

第12期――2012年10月1日-2012年11月15日

2.投稿及参与讨论形式:

《体育教学》网站(省略)投稿系统投稿;

《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各版块查阅相关资料和交流、讨论。

3.投稿说明:

(1)请大家围绕主题,按时间投稿,在《体育教学》网站(省略)投稿系统平台投稿的基础上,同时将核心思想直接发帖在《体育教学》论坛(bbs.省略)中的相关栏目中。

(2)作者提供照片格式应为JPEG文件,长边不小于800像素,作品原则不小于2MB。

篇3

关键词:高师生 教学技能 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运用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表现出的运用自如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它是可描述、可观察、可训练的具体教学行为。教学技能通过学习来掌握,在练习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发展。教学技能是一种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它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内隐性、领域特殊性与程序性特征。

教学技能不同于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本领,教师需要在教育方针、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分析学生情况等一系列备课活动,从而弄懂所教的知识,明确教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怎样教的方法,进而形成现实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还体现为三个方面:教育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三者相辅相成。

比如在古埃及时,由于尼罗河泛滥,经常要丈量土地,于是总结出一些几何学的定理与公式,这些经验的概括,形成了几何学的知识。而如何去丈量土地,是以行动方式概括出来的,形成了人们的一些技能、技巧。在丈量土地时,人们如何分析、概括问题,如何严密推理思考问题,这就是属于能力的范畴了。又如:学生懂得换元法是知识,学生掌握换元步骤和过程是技能。但是判断何时使用换元法,在"元"不明显时,怎样构造"元"则是能力。教师只有正确区分"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才不会把训练教学技能误作为训练教学能力。否则,虽然时时刻刻想着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但教学技能又是发展教学能力的基础。不能脱离技能的训练来发展能力,正如不能脱离知识的理解来发展能力一样。能力中含有技能的因素,有时似乎难以把它们加以区别,比如分解一个需要一定技巧和综合性较大的多项式的因式一样。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还是可以区分清楚的,因为它们终究存在着质的差别。下面将从若干角度讨论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联系与区别:

1.教学技能是对一系列行动、方式的概括,而教学能力则是对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教学技能偏重操作方面,而教学能力则偏重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反映人的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差异。比如:就写字而言,让学生领会笔划、笔顺是教学能力范畴,而流畅顺利的书写是教学技能范畴。再比如:上课记笔记,听教师讲课并理解讲课内容是一个人的能力,而用几乎是自动化的动作笔记则是一个人的技能方面。

2.教学能力是逐渐形成的,教学技能是经过模仿和练习获得的;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学技能的掌握是一个相对较短的过程;教学能力是学生毕业后,在教学实践中各项教学技能和一般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技能是学生在学期间为形成教学能力而打下的基础。

3.教学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形成和提高某种教学能力,必须掌握与之相应的基本教学技能。只有在教学技能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教学能力才能更顺利地形成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教学能力,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经过教学技能形成这个环节,才可能形成某种教学能力。所以教学技能是教学能力形成的桥梁。

4.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以一定的教学能力为前提。在教学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体现了教学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体差异。顺利完成某种动作系统,不仅需要一定的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的作用表现在: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就易于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和对教学技能的调节。一个人掌握教学技能的难易程度和快慢程度有赖于教学能力的发展。

5.教学能力是人在多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作为心理理解能力保留下来,成为人们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条件。而教学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多种事物分析,综合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具有较为一般的概括性,它一旦成为个人的个性特征,在新的情况下就能广泛地迁移,同一种能力可以掌握若干知识与技能,而知识与技能虽然也具有概括性,但它们和能力概括化的性质与迁移程度是不同的,知识只是对其所反映的相应客观现实的经验概括,只能在此经验范围内迁移,范围也是及其狭窄的。举例说,教师在教学时利用教学知识,教学原则,方法等,属于他的掌握的知识、教学技能系统,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课堂组织调控的灵活性,则属于教学能力范畴。

6.教学技能与教学理论知识、教学能力是相互联系的。教学理论知识是人脑中形成的教学经验系统,教学能力则是个体顺利完成教学活动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这两者是掌握教学技能的前提,并制约着掌握教学技能的速度和深度。例如,教师对学习动机理论的掌握,是形成"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教学的先决条件。该技能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运用学习动机理论,逐渐固定下来的。教师掌握的学习动机理论知识越多,理解越深,获得和改进该技能的可能性就越大,形成的技能水平就越高。反过来,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亦有助于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发展。例如,已形成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技能使个体不仅能从感性和理性领悟新的学习动机理论知识,而且能使个体顺利地将新学到的学习动机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并且在运用过程中,教学能力也能得到丰富和发展.教师通过了解这些方面就能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能力。

加强自身专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能力,让自己不仅明白"教什么",还要懂得"如何教",这也是作为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作为教师,案头要有一本和自已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书,随手翻来,便与平时教学工作发生联系。但是想把所有的教学技能全部从中找到绝非易事,几乎不可能。于是就应把我们平时积累的经验与感悟(如听课记录、课后反思、小结等等)记录下来,变成文字融合在书中,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就可迎仞而解,教学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注释:

篇4

传统的植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大多依靠教师语言、图片描述和示范指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让学生看视频,学习基本的显微镜操作、徒手切片和临时装片制备等技术。视频重点突出实验规范操作和关键步骤,让学生清楚观摩,可以重复播放演示。植物学实验的形态学部分主要任务是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显微结构及其形成规律。由于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展示内容直观、丰富,因此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制作实验课件,可大大提高实验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了自己做的鸭跖草保卫细胞内的叶绿体后,播放黑藻的叶绿体视频,通过观看叶绿体环流加深对细胞动态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设计

由于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单一且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的基本技能得不到提高。通过安排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植物分类部分的实验课程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资源调查。从而使学生认识了华南地区的特色植物,如夹竹桃、凤凰木、野牡丹等。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学会了如何区分荔枝和龙眼,学习兴趣高涨。

三、数码互动显微镜的应用

数码互动显微镜教室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网络化教学设施。显微镜下的图像通过百万像素高清晰度的数字摄像机采集到微机中进行图像处理,并通过网络互动教学软件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教学活动。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形态结构部分内容多为微观结构,单纯依靠老师对显微镜下图片的描述,学生难以快速找到相应的结构,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数码互动显微镜能够将显微结构以真实、放大的图像展现出来,既便于教师示范讲解,也便于学生观察、学习和掌握,是优化植物学实验教学的理想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观察过程中,学生通常难以找到凯氏带或凯氏点。通过数码互动显微镜,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屏幕上放大的图片,指导学生寻找内皮层和凯氏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此外,通过数码互动显微镜,学生可以将观察的照片存盘,作为学习和复习的资料。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教学中,学生实验课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所反映,导致学生过度重视实验报告,反而忽视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因此不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验是一项复杂的表现性活动,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将操作过程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此外,可以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配制试剂、完成实验并撰写小论文,从多个角度培养了学生的学术能力。

五、规范操作

在生物学研究中,实验的成败直接受到学生操作的影响,因此动手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学生从开始进入实验室就要养成良好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手法。例如,显微镜操作中,要求学生从低倍镜到高倍镜逐步更换,且在物镜转换时,手握物镜转换器,而不能直接用手扳物镜,这样会导致物镜脱落。

六、良好的科研习惯

良好的科研习惯可使学生获益终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和科研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植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摆放各物品、实验后如何收拾台面等。例如,试剂瓶等应尽量摆放在桌子里面,防止不小心碰倒打碎。剪刀、镊子等工具用完应放回盒子,防止扎伤等。

七、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

大学的首要职能是培养各专门人才。在大学教育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五种能力的培养,即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精髓。因此,大学教育中,教师并不仅仅是将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该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特别是如何自学。因此,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适当地提问和提出假设,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适当的引导,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正确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在植物学实验课程“植物的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先安排学生观察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会总结出二者的主要差别,如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可以无限生长,因此是无限维管束,而单子叶植物茎是有限维管束,等等。学生回答完后,再安排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植物,哪些是单子叶植物,哪些是双子叶植物,哪些植物茎粗,哪些植物的茎细,有何规律?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由于是无限维管束,可以进行加粗生长,因此大多双子叶植物茎比单子叶植物的茎粗。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和课堂安排,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对有限维管束、无限维管束这一理论知识的认识更深入一层,而且由于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篇5

【关键词】技能训练;存在问题;方法探讨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到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去一般都是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该模式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有效地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所以有必要对中职学生技能训练方法重新作一探讨。

一、原有技能训练方法存在的问题

1.技能训练缺乏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当然这包括资金、实践材料、场地、师资等问题)。传统教育的实践(技能训练)都是教师手把手地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学校本身缺乏启发创造力的课程,缺乏创造思维的训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和培养人才,不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培养模式单一,尤其是不够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影响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2.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不能突出技能的培养。目前,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为《电子工艺》、《电子线路》基础专业课,而后分别进入《视频》《音响》《通信》等各模块学习。由浅到深、由小到大,而且配合了相当多的工艺实践和单元电路实验。按理效果应当很好,但在后期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放大器(单元电路)工作点检测掌握了,但在安装电视时,视放工作点不懂怎么测,既使测出来,也不懂怎么判断正常与否。我们多是批评学生记性差,采用复习方式补救。

中职生扩散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弱,他们将各课程独立,而忽视专业的联系。如何既学好单元电路,又在现实电器电路中熟练应用也是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3.专业课教学时间显得相对不足,技能训练进行缺乏。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一般是三年制,第三学年学生往往离校参加顶岗实习。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如《电子线路》、《电工基础》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而将《电子工艺》、《电视机原理与维修》、《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等专业课压缩在第二学年,造成专业课教学的时间显得不足,难以将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提高到一个较好的档次,难以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求。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的比例较低,不能满足培养技能的要求。

4.缺乏终身教育思想的理念灌输。终身教育的目的为:为谋求对社会巨变的适应性;为保持对社会巨变的警惕性;为获得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动性;为了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持续性;为了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而在技能训练当中,教师只是简单地教学生“匠活”,而学生没有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5.缺乏全方位地提高中职电子类学生技能水平的方法,即主要以学校为基地训练,而无与企业、社会、社区等为基地的训练。

6.没有针对中职学生技能训练及技能水平评价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7.缺乏信息技术在中职电子类学生技能训练中的运用。

二、技能训练方法探讨

1.对外应开展社区家电义务维修活动,加强与各家电维修点的合作,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进行实习、见习活动。

结合电子专业特点的家电义务维修活动应是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第一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与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服务意识;第二能够把学校所学的技能有效地渗透并提高;第三能够接触到新的电子产品,了解其性能及维修技巧。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定期在固定地点开展家电义务维修活动;不定期地开展上门维修活动;不定期地开展大型家电义务维修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办学宣传、三下乡活动等)。与企业联合办学,赴企业厂家实习、见习。与各家电维修部合作,不定期地把学生送入维修部实习。

2.将基础学科的教学融入到专业学科的教学中。以《电视机原理与维修》、《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为主体,将《电子工艺》、《电子线路》分解到这两门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以实践带理论,以理论促实践。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的安排采用1:1的比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导入法”教学,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实践项目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始终。其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践项目引入新知识,以实现学生的技能提高与理论知识同步增长的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理解、掌握、巩固、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3.对内建立现代学徒制度。学徒制符合人本教育思想,它具备全程教育,以技能为中心、现场学习、师徒关系密切等特点,但它的效率不高,只能带少量的学生,笔者认为可吸取其优点,即以学徒(学生中的技术尖子)为中心带动技能训练的气氛,特别是结合学校开展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而这一部分技术尖子也可作为小指导教师参与与其他学生的技能训练指导。

4.根据电子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结合企业的要求,制定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原来的“单一的技能训练”逐步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导入法”进行转变。教学体系中主要以培养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分成基本模块、专业模块、综合模块三个层面。其中基本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主要有电工、电子基本技能训练,如元器件识别、焊接能力、仪表的使用、简单电路的分析等;专业模块用于训练一定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各种中等难度小电路的设计、印制电路板制作与电路调试,各种控制电路的分析和电视机、音响功放的组装调试等;综合模块用于训练综合技能,主要是单片机应用实训、PLC应用实训以及中级工技能培训为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这种既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了一个有宽度(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有厚度(包括基本模块、专业模块)、有尖峰(综合模块)的金字塔形结构,既使大多数同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能兼顾少数学生的更高要求。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例如,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中,我们将专业主干课程按其功能分为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电子CAD、单片机应用技术三大模块项目,每个项目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统一,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5.加强激励机制,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结合人才需求和生产实际,做到“增、减、补、调”。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规格、多层次的特点增补本专业教材中没有而实际生产中大量应用的内容;减删教材中有而当地实际生产中没有或应用不上的内容;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材的顺序,便于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实习。为了解决传统的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造成相互脱节的现象,我们鼓励教师编写理论、实践操作两者融为一体的实训指导书,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践证明,该方法尤其适合中职学生的实践教学。

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教评分离、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状况,将评价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教评结合,起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境界。

把技能教学方面的考评分为阶段考评和终结测评两步进行,阶段考评(占60%)以表现性评价法为主。根据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进行“台阶式考评”。如电子整机的安装技能训练可设立如下几个阶段考评,第一,能够熟练分析电路图;第二,能熟练识别、检测所需元器件;第三,正确安装、焊接好,基本上调试好电路;第四,调试好图象或伴音。每一关都是下一关的基础,只有过完一关才能开始下一关,通过这样“台阶式考评”,可确保学生的技能水平台阶式提升,也可确保技能训练的质量。全部内容完成后,还需进行一次终结测评(占40%)。通过测评除检测技能教学效果外,还给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个综合评定,指出不足,提出努力方向,为下一步训练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6.加强信息技术在电子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应用。开设相关课程如电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EDA、单片计算机原理与应用、PLC实验等,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建立终身教育、可持续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篇6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小组学习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们在小组中接受他人观点的挑战,开阔学生们的知识领域[3],而不是将每个人学习成绩简单地叠加[4]。小组学习不会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师人数和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研究中,我们依然保持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护理技术操作评价标准(自编),授课教师不变,只是改变了护理技能的学习方式和评价的形式。

1.1护理技能的学习方式

在接受了相同的课堂讲授和技术操作示教后,对照组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课后练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针对个人问题或随机人群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实验组同学以固定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学习开始时,教师首先向实验组的学生说明小组学习的意义,让她们做好学习前的准备。练习中,学生按小组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针对小组,突出以小组为单位的指导。同时,教师鼓励小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

1.2护理技能的评价方式

在护理技术操作评价时,对照组仍以个人为单位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为个人操作得分。实验组的学生在考试时,随机抽取1人代表小组进行操作,其余2人在旁边观看,操作中不得给予提示或指导,回答问题时,3人均可以参与。考试成绩按操作人的成绩计算。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001年9月入学的护理专业专科班学生(01专科),共计58名,全部为女生,年龄18~20岁。学生均为当年高考统招学生,入学后由学生科根据入学成绩,在相同分数段随机分配为2个教学班,设立1班为对照组,2班为实验组,各29名学生。学习之前,再将实验组随机分组,每小组3人。

2.2研究方法

2.2.1《护理学基础》开课时间为2001年11月。开课后,《护理学基础》课堂教授与护理技能示教的方法2组相同。

2.2.2根据我校教改后制定的新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原北京市《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及临床的需要,规定了在《护理学基础》全部教学中,要求考试的护理技能项目包括铺床、晨间护理、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穿脱隔离衣、导尿等6项内容,其他项目作为抽查或为教师指导下完成(如注射法和输液法等)。将两组学生6项护理技能考试成绩记录,进行比较,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随机访谈。

3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铺床、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和导尿4项护理技能的平均得分比较,P<0.01,两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2项平均分比较,P>0.05,2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结束时,我们对实验组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①是否接受小组学习的方式?②在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③小组学习对你的学习产生了什么影响?④你认为本组学习与对照组的学习有什么不同?访谈结果显示,小组学习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她们认为,由于评价方式的改变,组内同学的“利益”被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们必须增加交往,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为了在与其他组的竞争中取胜,小组成员必须挖掘每个成员的潜力,这样就锻炼了她们的自学能力。对于小组学习带来的问题,同学们认为,由于随机分组,没有考虑到小组成员能力和性格的搭配,有时会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也会造成小组间竞争的不公平。

4讨论

4.1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开展小组学习和评价顺应当代护理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6项必考的护理操作技能成绩中,实验组4项操作的平均成绩都高于对照组,其中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和导尿等项2组间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组学习可以有效地适应新的护理课程改革的需要,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小组学习可以有效地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并通过彼此的争论与平衡共同达到小组的目标[5]。在与实验组学生的交谈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方法;72%(21/27)的学生认为,由于考核方式的改变,一个同学做等于3个同学都在做,所以,在练习中她们必须充分交换和参与小组的意见,在相对较少的练习时间里,边练边看边学,比个人学习更有效。

4.2合作学习理论是护理技能教学中小组学习的基础

合作学习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有4种“需要”值得关注,即归属(友谊)、影响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5]。在护理技能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讨论和自检,学会了共同学习,也满足了心理需要。实验组37%(11/29)学生认为,通过小组学习,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愿意与人合作的态度,提高了自信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关研究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体系可分成2个部分:学术性目标及合作技能目标[4]。在小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5]。在对实验组学生的访谈中,许多学生都谈到,在小组学习中,有时的确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但最终他们还是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从而增强了合作的意识。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6]。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4.3护理技能教学中小组学习依然依赖于师生的密切配合

4.3.1帮助学生了解小组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往的或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多是临时组成的小组,维持时间相对不会太长;一般情形下不过是一次作业而已,对个人的影响不是很大。而在护理技能教学中,一旦组成小组就将持续2个学期,这意味着在整个《护理学基础》学习过程中,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来实现小组的目标。在研究中,最初,同学们都希望能够和自己要好的朋友分在一组,当发现组里的同学并不是自己很亲近的伙伴时,情绪会变得低落。表1前2项护理技能考试成绩中,实验组第1项铺床的成绩明显低于对照组,第2项晨间护理,两组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未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访谈中了解到,在前2次教学内容的练习中,特别是课余时间的练习,她们并未按照分配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式的工作意味着个体必须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承认团队成员之间的非独立的关系[7]。所以,在实行小组学习之前,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探讨小组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了解小组学习可以满足她们的归属、自尊、自由和娱乐的需要。小组学习虽然看似一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实质上是在成长过程中加入“与他人合作、与人交往、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会真心实意地接受这种教学方法,达到真正的效果。在后面4次考试成绩中,实验组成绩明显提高,说明学生已理解了小组学习的涵义,并真正按照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篇7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把掌握的教学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学技能的特点,教学技能有以下3个明显特点:

教学技能和性质决定了教学技能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教学技能的习得与养成的过程中,成为教师掌握教学技能应当遵循的通则。

一、教学技能获利的情境性

教学技能的学习应当镶嵌于教学情境中,借助案例研究、行动参与等方式才有效。

二、教学技能表现的默会性

著名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曾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除了那些能用符号明确表述的“显性知识”外,教师拥有一种独特的知识,那就是一种凝结在经验里的、只可意会面而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美国学者舍恩称之为“行动中的知识”,日本教育学家佐腾学称之为“实践性知识”。教学技能是教师实践取向的“默会知识”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技能往往是在关于技能理念知识没有成“焦点意识”的情况下,按照“教育实践的逻辑”很顺畅而自然地加以应用的。

三、教学技能构成的复合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结构,具有整体性特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行为方式或具体操作,都是被教学活动的整体所决定和支配的,这也就使得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

通过教师教学技能的特点和教学技能的分类,使我明白了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学习环境的功能是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人际关系是指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产生学习行为的容器,是对学习行为的支持。

发挥情境的作用:教育情境是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

促进师生的交往:在学习环境中积极的人际环境最为重要,能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活动之主体的“应答性学习环境”或“参与型教学”环境、“对话型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应当是:充分的交往互动、平等的对话沟通、活跃的相互作用、和谐的心理气氛、共同的合作参与。

提供学习的“支架”:是“帮助学习者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篇8

关键词:师范生;模拟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模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46-03

教学技能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基本素质,是搞好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能力和方法技巧。本文就谈谈在模拟教学实践中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意义和方法。

一、模拟实践方法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意义

家长送孩子上学,要选好学校,还要选好老师!师范生和志在教师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在毕业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一定的、较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基础教育学校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师范教育或相关教师专业教育而言,这个目标能否达到?如何达到?对前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则只有通过教学技能及其实践训练课程的认真教学方能达到。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课程有好几门,不同的学校对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课程编排各有不同。而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方法有:模拟实践训练、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教育见习是进行观摩,对学生来讲只是感性认识。教学实习是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等全面教师素质,按理说确实有良好的教育培养作用。然而,由于教学实习是面对学生的真正教学实践,其结果直接影响着被实习学校的教学质量,被实习学校不得不加以限制或认真考虑。因此,师范生和志在教师的学生教学实习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特别在目前情况下,许多学校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有机会获得教学的实习生往往是上几节课而已,也达不到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要求。模拟实践训练,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校设备资料、实验室等学校条件,虚拟教学场景,让师范生在其中训练、培养教学技能的模拟教学实践训练方法。模拟教学实践训练,实践面对的“学生”是虚拟的、由同学扮演的“学生”,是实践者自己的同学或伙伴。并且,有些教学技能的实践训练(如板书技能、实验教学技能),还不一定需要模拟学生的陪伴与配合,只需任课教师按教学的目标认真布置、精心指导、严格检查,方可进行,并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效果。设计和实施良好的教师教学技能模拟训练课程,对师范生来说,获得的是教师必需的基本教学技能和一些良好的教师品质;对师范教育专业来说,落实的是师范生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品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对师范生将来实践和工作的学校来说,获得的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学生利益和前途的保证,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保证。在已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今天,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必要、完整的教师教学技能模拟教学训练课程,对师范生进行严格、认真的教师教学技能和师德品质培养,已是完全可以实现和实施的目标构想。教师教育中的教学实践训练课程和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师德品质课程等,相关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给予必要的建设投入。

二、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模拟实践训练方法

根据现代化教师的素质要求,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和师德品质的模拟教学实践训练的课程内容有: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学科实验教学与操作技能规范训练课程;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技能训练课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训练课程;课题教学模拟训练课程;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训练课程。认真组织和实施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训练课程的教学,用模拟教学实践方法训练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模拟训练所用的时间上分,有课内模拟训练法,课外模拟训练法,课内外结合训练法;从模拟训练的组织形式分,有个体模拟训练法,小组模拟训练法,模拟教学技能比赛(班级)训练法;从媒体手段运用上分,有传统手段模拟训练法,摄影录像观摩对比训练法,实例观摩模仿对比训练法,等等。下面对上述各种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课内模拟训练。即运用课程课内时间进行教学技能模拟训练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是安排在课程上课时间内进行的,在设计编排课程时,就应安排有按课程目标要求的、必需的模拟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教学技能模拟训练。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的许多模拟训练,均应安排在课程时间内进行,以便安排相应的专家或教师指导。课内模拟教学技能训练,有教学技能课程专家或专任教师现场指导,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2.课外模拟训练。这种方法是相对课内模拟训练而言的,是用课程课时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师教学技能模拟训练的方法,主要由学生自己组织进行。从训练的时间上讲,这种方法的训练时间更充裕。但从训练取得的效果讲,因一般没有教师的现场指导,被训练者易走过场,效果要差一些。但对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某些技能,如普通话、讲演的胆量和技能、板书板画、自制课件以及课堂教学技能等,恰当配合其他方法使用,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课内外结合训练法。即将课内和课外模拟训练方法结合使用的培养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将课内和课外训练的优点结合起来,克服了两种方法的弱点,形成优势互补,既发挥了教师的良好指导作用,又发挥了模拟训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教学技能和相关品质,因而是更好的模拟培养训练方法。许多教学技能如: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模拟训练、实验操作与教学讲解模拟训练、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训练、课题教学模拟训练等,采用课内外模拟教学训练法,比单独使用课内或课外模拟训练法取得的效果更佳。

4.个体模拟训练法。即任课或指导教师按课程内容、目标要求布置模拟训练任务,由学生自己利用课外适当时间模拟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在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比板书板画、自制教具、普通话、教材分析、编写教案、课件制作、批改作业等方面的教学技能训练,都可以采用个体模拟训练的方法。其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由学生自己灵活机动地按计划进行,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

5.分组模拟训练法。这种方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训练小组,每组若干人(一般5~7人为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模拟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小组中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模拟训练对象。训练时,一个同学模拟教师进行有关的教学和操作,其余同学既要模拟被授课学生、同时又要观察记录以便评价(评委)。模拟结束后,小组同学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供下次再模拟训练时参考,直到获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这种训练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学生模拟教师教学训练时有同学参与,形成一种模拟教学气氛,使学生的模拟训练接近真实教学实际;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小组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因而,这种训练方法更有利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并可培养一些教师必需的良好素质。在师范生模拟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用此方法训练可取得良好效果。

6.摄影录像观摩对比训练法。这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模拟教学训练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两种具体的训练方法:模仿训练和对比训练。模仿训练是:先让学生反复观看一节或一段好的教学录像(如名师授课录像),对该录像中教师授课的方法技巧进行揣摩,然后进行模仿(模拟)练习,反复训练以掌握录像中教学技能。对比训练是:在学生模拟教学技能训练时,用摄像机将模拟教学实况摄成录像,然后,被训练学生和小组同学一道观看、分析模拟教学录像,找出其中得失和改进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使被训练学生看到自己模拟时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分析找出教学中的得失和应注意的问题,探讨改进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和小组同学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掌握。在教学技术现代化的今天,摄影录像观摩对比训练法不失为培养、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好方法。

三、用模拟实践方法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模拟教学实践方法虽好,但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有几个问题需要重视。

1.无论何种模拟教学训练,均应选聘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专任教师作指导。

2.事前要进行周密布置,事后要进行严格检查。

3.模拟不是真实的。模拟训练除可培养、训练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和部分教师品质,很多素质还必须到真正教学实践中才能养成。

4.在师范生模拟教师教学技能实践训练中,许多训练方法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要结合实际、综合采用多种培养训练方法对师范生的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培养训练,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汽车安全驾驶 技能训练 培训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驾驶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人的一项基本技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对学习驾驶技术的热情越来越高,可是如何尽快掌握驾驶技能呢?驾驶技能包括操纵车辆的熟练程度、车辆结构及性能的了解、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处理情况的能力。如何在汽车驾驶培训教学中加强学员的驾驶技能,既是汽驾培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练员和学员的共同心愿。

一、操作技能训练

操作技能是指驾驶员手脚在接受大脑神经中枢传来的指令后能否准确而迅速地完成车辆操纵装置操作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训练时间、方法和强度。驾驶教学中应突出两个方面。首先,要严格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训练科目、时间,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教练员要注重培养学员对操纵机构的感知能力。所谓“感知”,是指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是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只有对机件的操作过程有了充分认识和体验,才能形成条件反射,使操作动作达到比较完善、自动化的程度。例如:在加减档操作中,学员对速度的感知能力较差,换档时机把握不准,经常响档、脱档行驶。教练员可让学员在各种档位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倾听发动机声音,同时观察车速表,还可以根据路边参照物进行对照来判断车速。这样,学员对车速的感知能力就会明显提高,换档时机也就容易把握了。其次,提高学员对车辆构造和性能的了解。在人车系统中,如果学员对车辆的结构和性能不了解,就会造成人车之间不协调。在驾驶教练中,教练员首先要使学员对自身驾驶车辆的长、宽、高、离地间隙、前后悬等结构特性有准确的了解。其次,在倒桩练习时,使学员逐步体会驾驶室位置与车辆实际位置的关系,必要时可下车观察汽车与标杆的位置和距离。第三,道路驾车时,要求学员留心观察,判断道路宽窄,对某些影响车辆通过而又比较隐蔽的路段,应及时停车讲解,逐渐培养学员的空间判断和目测能力。第四,培养学员良好的驾驶习惯,要让学员根据不同路况选择合理的驾驶速度,减少急加速、急制动和急转向。行车时不仅要看前一辆车,同时要看到前面两三辆车的情况,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急刹车,防止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意识的培养

第一,要时刻注意端正自己的动机。所谓动机,简单理解,就是人们要做某一件事情之前的起念。就是教育学员学好开车不光要对自己负责,最主要的是还要对人民的生命、财产负责。第二,要处处注意规范学员的驾驶行为,而规范行为说的是驾驶时应该严格执行《驾驶员操作规程》。《驾驶操作规程》是科学的结晶,是人类经验的总结,也是机械性能对人的客观要求,学员切不可把它当作“细枝末节”的事情加以忽视。而国家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规范驾驶员行为规范的宏观要求。学员要规范自己行为就必须随时随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模范执行交通安全法的逐项要求,如起步前必须先打转向灯,起步时必须先看后视镜,过路口时必须减速、左右观察等等。第三,通过一些事故教育片对学员进行教育,教练员可带领学员分析事故原因,剖析驾驶员的失误,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也可通过训练中个别学员出现的问题,在收车讲评时对大家进行教育。学结是驾驶员安全意识得以加强和提高的双韧剑,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三、处理情况能力训练

驾驶员驾驶车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观察道路交通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加以判断、思维并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处理情况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判断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三个方面。

1、观察能力。道路交通环境中的信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驾驶员必须根据安全行车的需要,有选择地将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信息上,去主动感知它,且注意力能从一个信息转移到另一个信息上。因此,观察能力的提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学员有较宽的视野是观察全面的基础。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两眼能够看到的范围成为视野。一般来说,视野随车速的提高,注视点向远方移动,视野会变窄。训练中发现,有的学员眼睛反应呆滞,视野只局限在以视线为中心、上下左右很小的范围内,对此范围以外的交通参与物视若无睹,其观察能力大大下降。教练员应指导学员学会用余光观察道路两边及左右后视镜,用手势纠正学员失误,提醒学员注意转弯、超会车或停车点上空的障碍物等。第二,要按照交通参与物的活动规律去观察。教练员通过现身说教,使学员掌握交通参与物的活动规律和特征,进一步提高观察质量和速度。教学中要突出“看”、“想”两点。“看”一是指导教练员辅导操作时,学员留心观察车辆行走路线和处理与其它参与物之间的关系;二是指非操作者在乘坐车辆时,以操作者的身份,对交通参与物进行观察和分析。“想”就是要求学员在训练结束后把观察、经历过的事情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2、判断思维能力。行车中,驾驶员必须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将得到的住处同以往学过的驾驶知识等信息进行比较并做出相应对策。学员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时,往往容易手忙脚乱。其原因就是以前没有遇到过此类情况,无法进行分析比较,也就难以做出响应的对策。对这种能力的序列应强调三点。第一,要注意分析、判断交通参与物的动态。教练员要针对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讲解观察到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畜力车的各种动态。再结合实际剖析典型案例,并指出应采取的正确措施,以丰富学员加强知识和经验,使之在遇到此类情况时不会因经验缺乏而惊慌失措。第二,教练员可在有代表性或事故多发路段、路面停车,分析路段特点、路面结构性质及在恶劣气候时的变化情况,讲解运行方法和处理措施,加深学员对此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认识。第三,教练员要及时对学员的错误判断进行纠正讲解,培养学员正确判断和思维的能力。

3、反应能力。驾驶员在驾车行驶时必须对道路交通情况做出迅速反应,在同样条件下,人的反应快慢不一,有时也会出现错误反应。反应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人为制造一些场景,锻炼学员的反应能力。随着技术训练和经验的丰富,驾驶员是能够缩短反应时间和提高准确度的。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学员的技能训练和交通法规学习,使学员的技术素质不断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驾驶员,提高道路的通行速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道路交通安全法》,《驾驶员操作规程》。

篇10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简称,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最重要的知识。随着教育对教师PCK的要求不断提高,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发展是决定国家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发展,而且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也使得基于PCK理论下的教师教学发展研究成为可能。

关键词:

PCK学科知识教学技能

一、PCK简介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由舒尔曼最早率先提出这一概念。1986年舒尔曼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PCK。他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可能是现有教育研究中所缺的”。即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科的知识理解,教师能够运用可视化工具或者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1]舒尔曼提出的PCK这一概念,实质上是指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英语学科知识的特定理解,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通过自己特定的表征方式传授给学生。PCK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提出来的。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科学知识储备丰富,但是却不会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缺乏一定的PCK知识,不知道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即教师要拥有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形式表征出来的能力。这时候教师就像是一个大的知识储存器,但是却缺乏运用表征的形式形成对学生的输入性知识。所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展开了针对PCK的研究。并且教师在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可输入性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多样化,因为学生的能力和背景知识不同,教师更要将内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易于不同背景知识下的学生理解的方式。[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将学科内容和知识以图示、解释演示等方式展现和表征给学生,亦可以通过类比、比较,联系学生最近发展区等方式将学生现有知识与潜在知识联系起来,搭建知识学习之间的桥梁和支架。在教师知识中,PCK处在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背景知识的中心位置。目前PCK网站将PCK定义为教师从事有效教学的知识,包括:内容的知识,课程的知识和教学的知识。内容、课程与教学知识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形成教师的PCK知识体系。教学知识的核心是指导学生怎样思维,通过掌握学生思维逻辑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此后,学者们对PCK的内涵、特征、结构、形成过程等进行相关更加深刻和深入的研究。

二、教师教学技能简介

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决定着课堂的整体质量,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的PCK即是体现在教师教学技能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运用和提高不仅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更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核心,教师教学技能是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显现的,一个老师如果对整个课堂控制把握得好,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教学策略将学科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那么在教师整体发展过程中,随着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发展,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到位。到目前为止,教育界关于教学技能的界定和定义有不同的看法,研究者们根据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教学技能具有不同的认识,也就有了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下对教师技能的阐释。澳大利亚克利夫•特尼(C1iffTurng)认为:基本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斯诺(R.F.Snow)提出:教学技能是由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的。李克农主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认为: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3]目前国内外对教师技能的分类持有不同的意见,因此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了不同的分类方法。教育界对教学技能的划分不论依据怎样的标准,教师教学过程中都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前技能、教学中技能、教学后技能。在不同的阶段又包括更加细致的教学技能,例如课前的学情分析技能、教学目标设定技能、导入新课技能、课堂组织技能、课后评价技能、辅导技能等。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技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能够站在讲台上讲一节学生能够理解的课。熟练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业务素养。进入21世纪,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门职业,要胜任这种专门职业,就得掌握一套严格的科学知识和进行专门的技术训练。

三、PCK视域下教师教学技能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包含多层次内容,但是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同时,随着社会整体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要不断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举个例子来说,同时在一个年级内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专科毕业的但是具有30年教龄的成熟教师,另一位研究生毕业刚入职的新手型教师。他们在学科知识储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同时在对学科知识的转化和表征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位成熟型教师在学科知识储存上可能稍稍微弱,但是通过30年的教学他所具备的PCK是新手教师无法比较的。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他能够通过不同的课堂活动、课堂组织形式将知识简单、简洁地传递给学生。而新手教师因为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他自身所蕴含的丰富学科知识可能不知道以哪种方式更合适地表达出来。所以不断的课堂经验积累是提高教师教学知识的途径之一。而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教师对PCK的转化和表达也会不断发展进步。这就说明PCK知识的运用和获得也是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代表知识的表征与解释也是合理可行的。随着新手型教师不断积累的学科知识以及不断提高的教学技能,PCK教学知识的转化表征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展现正是教师解释、表征、展示学科知识的过程。由此说明不单是完备的学科基础,有效的表征在教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知识的独特理解与学生可理解的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2]教师的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而教学技能就是运用方法策略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将知识清晰高效地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的PCK要与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效结合,通过灵活运用一定的教学技能,教师能够在现实教学中将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加工进而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新单词的讲解与图片、歌曲、影视等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做到了对学科知识的加工,并且做到了通过这样的表征,能够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PCK与教学技能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而又互相依存的,一方的发展会促进另一方的不断发展。PCK的获得离不开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内的不断成长,教学经验的持续积累与教师自我反思教学的提高也促进教师PCK的提高。经过往复的知识重组表征与解释,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包括教学技能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正是在运用各项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在实际教学的情境中,教师的PCK与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才得到完美的结合与阐释。

参考文献:

[1]卫建国,张海珠.课堂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