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17:1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

篇1

创造性阅读能力不是学生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创造离不开积累,只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性阅读,对中国文化的瑰宝,例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后来的小说、散文,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兴趣与激情,让他们多读文学作品,多汲取古代文化的琼浆玉液,多采摘现代文化的奇珍异宝,为以后的创造阅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新课程改变的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是反对必要的积累。

其次课堂教学要大力提高学生理解性阅读的能力,强调课上阅读感悟。例如,在通过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思路怎样,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然后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的作用,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并结合作者的思想、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流与沟通。例如,《背影》中朱自清看到父亲给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为什么会流泪呢?能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对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问学生:“父亲给你们买橘子时你们肯定不会流泪,那朱自清的流泪有什么特殊原因吗?”这个“特殊”蕴含在文章之中,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再仔细阅读课文,一个答案即会呼之欲出――家庭背景的“惨淡”;另一个答案――对父爱的“顿悟”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再次是课堂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也是创造性阅读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比较阅读基本类型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例如,蒲松龄的《狼》与毕淑敏的《狼》,我们可以放在同一节课上进行比较阅读,效果将会更好。异类比较也叫对比,主要用于区别事物物质的不同。例如“王莽谦恭未篡时”,《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都是典型的对比。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我们只要稍作引导,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便会在比较中凸现在学生面前。比较阅读的范围可大可小。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比较字词、语句,也可以从宏观方面多层次、多方面地对某个专题进行比较。例如,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的比较,唐诗与宋词的比较等等。

最后,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陶渊明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实就是一种探究式阅读。怀疑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怀疑问题,自己能主动探究,实际上也是一个开动脑筋、主动汲取的识记过程。就必然能获得对文章的多角度和个性化的“习得”。此时我们就应不失时机地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多给以必要的鼓励,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学生成为阅读创造的真正主人,教师有时也会有意外收获。我在教《一张车票》时有学生提出质疑:①母亲和年轻母亲感情是如何变化的?②母亲为什么要忏悔,为什么要劝年轻的母亲?我没有立即展开讨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试着让学生先思考几个小问题:①母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儿子的?文中哪些词语表达了这种心情?②母亲究竟爱不爱孩子?③你认为她是怎样的母亲?学生于是边读书边思考,去感受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情感。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能解决了老师的设疑,而且抓住了文章的重难点,同时解答了自己的质疑。

创造性阅读的最终实现,还要撇开原观点,进行批判思维。思维的批判性是阅读教学中创新活动最重要的品质,阅读的批判活动就是一种批判性的创新活动,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不盲从,不迷信,有主见,最宜培养和发展其个性。《伊索寓言》妇孺皆知,但是钱钟书却别具慧眼,跳出思维的老框框,读出了别人未曾发现的新意,(见《写在人生边上》),这也告诉我们,对于同一则寓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读出新意。再如《愚公移山》从编者的分析来看,一方面愚公不愚,另一方面智叟不智。这样观点,学生当然可以接受,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撇开原观点,跳出课文,批判思维,各抒己见,谈谈愚公到底愚不愚?这样的阅读应该更精彩。因此,对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多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逐步使学生养成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篇2

首先,立足于现实,在班里建立图书角,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必须写出读后感,每星期都要检查,学期结束总结评比,评出读书优胜者,并给以奖励,这样在老师硬性的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的量。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

其次,加强背诵记忆。现在,语文教学中有重理解轻背诵的倾向,以为这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中国古代素来学习文章以强调“背诵”为主,民间有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一些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以加强诵读的。据说白居易在求学读书的时候,诵读的口舌生疮,坡更把每天花两个时辰诵读《汉书》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课。世界上伟大的作家无不是以占有丰富的词汇量为创作的前提的。丰富的词汇量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妙笔生花的可能。先背课文,再背古诗,开展背诵比赛。我在所教的班级展开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已经两年了,同学们在“考级”的刺激下,都背诵了大量的诗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中国古代学有所成者的总结的读书经验上来说,尤其强调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读的多了,熟了,“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话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二在语文课堂上重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老师先范读,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让读书声重回课堂。中学语文教材也正在向这方面努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的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的目标、审美性的目标、探究性的目标可能各有侧重,但是背诵是其基础,如果语文教师在加强诵读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那么改变语文少慢差费的现象也就指日而待了,学生也一定会很正确流畅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再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情感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创造一种情境而让学生达到“悟”的境界。虽然学生智力因素不等,对同一难度的阅读题目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但同一环境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相近。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抓住学生非智力因素施教,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吃饱”。然后提出一些能体现梯度差的阅读思考题,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吃好”,并鼓励思维敏捷的同学进行阅读理解或分析时敢于突发奇想。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整体的阅读教学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言学习兴趣。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感彩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的或喜或悲,有的或褒或贬;有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的洋溢着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有的说理有力无懈可击。师生共同相融在强烈而鲜明的情感意境中。一盆花草,一幅图画,一个谜语,一声问好,一句比喻或笑话,一段诵读或吟咏……只要是为具体的阅读教学主题服务的,且运用得当,都能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拓展课外阅读做好准备。

篇3

一、影响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高的原因

1. 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认为数学学习无需阅读

提到阅读,人们总是想到那是语文、英语、政史地等学科的事,与数学无关,不但学生、家长有此认识,甚至许多数学教师也是这样认为的,总认为数学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学会计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进行阅读训练,在这种意识下,数学阅读被长期忽视,从而造成学生根本不去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读物,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

2. 教学无阅读要求,学生没有阅读习惯

由于数学教师对数学阅读不重视,在具体教学中没有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使许多学生根本认识不到数学也需要阅读,在数学学习中只是一味地做练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对阅读数学书籍根本没放在心上。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让学生标记相关的概念或者公式就行了,没有阅读的教学要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更谈不上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去自觉阅读数学课本。

3. 数学阅读有难度,学生未能掌握阅读方法

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严谨性、精确性,尤其是数学中的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和生活语言差别很大,数学的这些特点给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语言转化意识较为薄弱,阅读时不能准确地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再则数学语言逻辑性、严谨性太强而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大多数学生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谈不上有好的阅读数学读物的习惯与方法了。

二、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1. 开始阅读时教师要领读,从读课本开始,哪些该了解,哪些该理解记忆,哪些该深入研究,这些都要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阅读数学课本要眼、口、脑、手并用,关键词语要字斟句酌,阅读与思维要同步。

2. 数学阅读要动手参与,这与读一般的读物不同,有些操作性材料要自己动手做一做,细心观察体验,获得表象,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动笔圈点记画是数学阅读的常用方法,定义、定理可以用波浪线标明,关键词语可以用着重点标记,有疑难处可用问号标记以示提醒。数学课本有些地方省去一些必要的解答步骤,阅读时要亲自动手算一算,体验每一步的来历,切实体验数学的思维活动过程。

3. 数学阅读的目的关键是理解记忆,诗词歌赋可以先背下来再逐步地理解,但数学不行,数学重在理解,因此,数学阅读要讲究反复串读,读中演练,尝试演算、验证和推理,应用巩固,形成技能技巧,演练中读,练习中遇到困难之后回去读正文,这样读能查缺补漏,澄清是非,反思失误,读中练,练中读,反反复复,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反复中得到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逐渐加深,从而使学生能完整地掌握知识。

三、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 要向学生介绍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手段;对学好数学和今后步入社会独立获取知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以本为本,落实对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阅读要从读课本开始,数学课本中学生能读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掌握,布置一些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我在上课时,一些学生看得懂的概念、例题,让学生自己去看,我不多讲。渐渐地,他们会尝到看书给他们带来的甜头,慢慢地引导一段时间他们就上路了。

3. 阅读指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日之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有少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惧感,你想要他很快就喜欢阅读是不可能的,要耐心指导,让他们从阅读最简单的数学知识开始,他们在阅读中有进步就要多表扬鼓励,让他们充满自信心,只要持之以恒加强训练,他们会逐渐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数学读物。

4. 多形式、多层次地加强指导

无论在性格、爱好方面,还是在学习基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方面,学生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建立阅读小组等形式开展阅读指导。特别困难的要个别指导,一般的建立阅读小组,组员互相督促检查,组长检查指导本组同学完成阅读任务。还可开展阅读讨论活动,通过阅读提出问题,让大家探讨交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篇4

那么,怎样做到“文本”与“人本”有机结合呢?

1.注重感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感悟经验。在感悟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完成,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还学生思想以自由。

当然,教师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适时加以指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1)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法;(2)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3)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4)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让学生相互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

2.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写作

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特别是文学作品,既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又凝聚着强烈、丰富的情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3.要做到具体形象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通过阅读,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并已不自觉地将信息加工,即把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分析,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具体形象与理性的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热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悟到了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课外阅读指点

4.1 注重整体感知,注重语感培养。鼓励、倡导课外阅读,要求在课外阅读时,首先从整体出发,从宏观上感悟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并要求摘抄且附简评。

4.2 强调语言文化积累。要求学生对成语、名句、警句、妙语,要理解记忆,对于含蓄凝炼的关键语句则指导学生探究。古人说利好“积句成篇”。如果这个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

篇5

一、教学对话其实应当是双向交流

语文阅读教学中互动的对话既然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方面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对话双方应当是双向的交流。在对话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学生的管理者、知识传授者,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角度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这种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对话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由此看来,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现了“对话”的精神与原则。

二、对话式教学在课堂上的实施与运用

语文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好思路,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要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教师才出面帮助疏通。因此,教师要切实做到:组织与调控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即时的评价与激励。

三、处理好实施对话教学的关系

1.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开放的,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2.要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死记硬背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此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篇6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篇7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篇8

“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当然,课堂上的读方式有很多: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

1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给学生制造悬念,唤起期待,激发兴趣。搜集名言,鼓舞学生的阅读热情。师生共读,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阅读恒心。

4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篇9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提高

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比如: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由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甚而有念读、唱读之势,老师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顿遭瓢泼冰雨……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这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

1、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

2、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篇10

关键词:小学阅读;阅读教学;五步法

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阅”,教学生“读”。对小学生来讲,恰当地对其加强“读”的指导,尤其是朗读的指导,十分必要。可一部分教师只重视语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而忽视了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和落实,有的属教学思想问题,也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得当的指导方法。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总结了五步法。

第一步:初读

通过朗读或默读,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写得是什么,也就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例如,《舍身炸暗堡》一文第二自然段中,请求炸堡的话。由于事实距学生现实生活较远,语感不好把握。我先请一位同学读,他干脆利索地读下来,但语气表达得不够充分。我说:“请听老师怎么读这句,大家比较一下,谁的语气神态表达得更充分一些。”我有意挺了挺胸,抬了抬头,睁大眼睛瞪着一个方向,眉头紧锁,坚决地读到:“连长,我去炸掉它!”读完后,学生被的英雄形象和老师的范读感染了。

第二步:细读

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进入情境,把文字变成画面。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将学生引入情境是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学生如果通过自读能够进入情境,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如果自读后还不能进入情境,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可以引导学生再读,可以借助挂图,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还可以让学生掩卷静听教师范读等。入境的目地在于“悟”,这一步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又是为有感情朗读打基础,所以这一步可以认为是感情朗读的过渡步骤。

第三步:再读

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对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再读,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一定会有些许体会。这一步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体会,讨论讨论,说说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一步既是对学生理解课文深度的检测,又是引导学生精度的前奏。

第四步:精读

精读要抓住重点,评词析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文字是学习的载体,也是思想的物质外壳,通过精读,不仅要做到“字训其义,字贯其旨,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还要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反复诵读、评析、品赏,探寻其思想感情。例如《林海》一文,作者写“岭”一段时,即抓住了“岭多”“岭温柔”的特点来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问:“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答:“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教师接着问:“从哪看出来的?”生答:“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以看出来,也可从‘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可以看出来。”师:“你能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吗?”到了这里,就水到渠成。

第五步:表情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