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5 14:3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快乐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好动、爱玩的,他们在教室里待上一两节课之后,非常期望能够走出教室,在教室外、在校园里尽情地玩耍,展现天性。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是非常期待且喜欢体育课的。也正因为他们对于体育课“寄予厚望”,所以体育课又承载了学生的许多美好期许,对于体育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能让学生学好,又能让学生玩好,“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所以我在教学中会从快乐教学的理念要求出发,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教育改革的需求,改革教学思路,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达到快乐教学、快乐学习的目的。
具体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寓教于乐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尝试,抛砖引玉:
一、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不仅能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增强学习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思想教育,提升学习认知
首先,从体育的历史出发,挖掘历史中关于体育知识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次,从体育的实事着手,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而上升为对体育的热爱;最后,从实际的生活出发,通过身边熟知人群的对比,引导学生明确是否锻炼的身体之间的差异,分析原因,激发体育锻炼的内在需求,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2.改革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趣味
传统体育理论知识的单纯灌输,或体育技能的机械示范模仿,形式呆板,内容单一,严重忽视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改革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巧设前奏,诱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做得好,就能一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小学生好奇心强,虽活泼好动,但也反感量大剧烈的运动,因此,教师要巧设导入,如角色扮演、趣味开场白等,提升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其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小学生都喜欢被夸奖,被赞美。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如体育竞赛、队列队形等,让学生表现自己并取得成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他们就已经陶醉在成功的喜悦当中,并为了再一次的成功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用心、努力。最后,动手创新,升华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对于事物的想象总是天马行空,而这种不受束缚的想法就可能在碰撞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锻炼时间,多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大胆想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体育课堂的方法
再好的办法用得多了,也就“烂”了,新奇的刺激才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办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运用形式多样、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有变化的组织形式和手段,既要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和发展,提升并保持课堂教学效率,又要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快乐学习,积极锻炼,形成终身的锻炼意识。
1.利用快乐的体育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将一些体育训练项目用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改变训练项目乏味、单调的现状,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在游戏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心态轻松,对知识的印象会更深。
2.利用激烈的体育比赛
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期望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得到肯定和赞赏。在体育教学中,个人对个人的竞赛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竞争意识;而团队对团队的竞赛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荣誉感。因此,教学中我会尽量选择多人组队的对抗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体验到团结、协作、积极、成功的愉悦,养成勇于超越的品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着手对体育教学理念、模式、方法进行全面的革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体育活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快乐教学、快乐学习、快乐体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音乐课;快乐教学
音乐快乐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者依据学生的心理、性格、天赋等特征,运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韵律,通过做游戏、歌唱、表演等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那么,如何让音乐课堂快乐起来?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快乐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师生共同演出,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教学目标和任务,所以双方必须携手,互相理解和尊重,透过密切合作,各自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只有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带有感情倾向,才会主动地接受教育,并积极求教,教学才能顺利进行。“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可见,创设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氛围,是有效快乐教学之前提。
二、幽默的教学语言
幽默的语言是很好的催化剂,使学生身心放松,从而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音乐。当学生因种种原因回答不出提问时,如果教师能运用巧妙的评价加以引导、帮助,既可避免学生的尴尬,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还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乐于主动举手回答,参于到课程教学中。很难想象,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效果能有多好。一次观摩课上,我县优秀音乐教师吴琼在上音乐欣赏课《口哨与小狗》时,让学生在插图中“画蛇添足”。一般学生画的都是些花草、动物之类。这其中有一个内向的小男孩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而且还给太阳加上了两只伸开的手臂,引得一旁同学的哄堂大笑。小男孩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低下了头。这时,老师走过来看了一下他的画,又注视了他一下,然后笑着对这小男孩说:“小朋友,这是老师见过的最有创意的作品,让我猜猜你的创作思路,好不好?”“我想你画的或许是一个正在倡导环保的太阳,把自己也涂成了绿色是希望地球上多一些充满生机的绿色。太阳张开双臂,一定是在和着口哨声在跳舞吧。同学们,我们也一起来学它,做一个环保小使者,好不好?”全班同学一下子都雀跃起来,小男孩也慢慢抬起了头。这样在就在不经意间教育了学生,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许多。这样机智有趣的语言是无法预设的,需要智慧地根据教学情况随机生成的,激励学生,使课堂充满快乐。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
(一)故事导入
导语,俗称“开场白”,它是引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是“序幕拉开的艺术”。好的开场白会像磁铁一样强有力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快速激发起学生的对这堂课的兴趣,在强烈的学习动机下学生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故事描述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一种手段,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起到了自然过渡的美妙作用。使教学过程摆脱一板一眼、步步为艰的窘境,代之以流畅、生动的教学过程,从而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一次,在欣赏《百鸟朝凤》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是凤凰的生日,森林里来了各种各样的鸟,有布谷、鹤鸽、燕子……热闹得很。它们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准备参凤凰的生日,我们也来参加,怎么样?”接下我同孩子们一起展开想象,创设各种各样的鸟儿来向凤凰祝寿的有趣情境,使得学生较难理解的旋律一下子变得你是有感而发。虽然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但正应了那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孩子们在接下来的课上兴趣盎然,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乐,很是开心。
(二)律动表演
律动表演不只是幼儿园的专属,在小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同样大有用处。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集中。而律动表演可以激发起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兴趣。所以,我们在每教一首歌曲时,都可以根据歌词本身去启发学生进行律动表演,让孩子们情绪高昂地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如在教学《大鹿》一课时,老师先启发学生回忆在书上或电视中看到过的大鹿、小兔的形象和猎人的样子,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跟着音乐边唱边表演。欢快的气氛、有趣的表演,不但激发了学生保护小动物的情感,而且帮助学生掌握了一些表演的技巧,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大有裨益。
(三)趣味游戏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在一段知识的学习结束后,讲个小故事或者做个小游戏,让学生们放松一下,通过这些富有感染力、饶有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小游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效途径之一。因为结合游戏比赛的形式,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和竞争心理。比如,在“认识音的长短”这一课时,我先是在黑板上贴上各种小动物图片,然后让学生一起来看黑板,再请大家按照他们发出的声音长短来分类。通过用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我编的儿歌,分别用打击乐器和动作来练习和演唱。利用这种游戏的方式,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同学们不但热情高涨,并且在愉快的过程中解决教学的难点。
(四)制作乐器
音乐实际上是富有创造性的一门学科。小学生总是对新鲜事物带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打击乐器演奏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对对节奏的感知和乐谱的认识,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激发期对音乐课的兴趣。在音乐课上让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演奏出其喜爱的节奏来,根据兴趣创制自己的节奏类型并自由组合。在农村,由于条件限制,各种打击乐器往往不能做到学生人人都有,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在此情况下,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制作简易打击乐器,例如用废旧的易拉罐或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锯一节竹筒来当双响筒、用纸糊小盒当鼓等等。想象一下,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演奏,是多么的美妙。
总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就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创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新局面,切实推动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应敏雅.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09)
[2]曹红芳.“体验快乐”让音乐课充满魅力[J].科技信息,2009(12)
篇3
一、赏识性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以外,更应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赏识性教育,让学生在激励中看到希望,开发潜能。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值得夸耀之处,都有潜在的闪光点。教师与其花时间和精力苛求学生,不如多用一点心思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以此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滋味。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挖掘他们的潜能呢?现代教育结果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并不取决于他们的智力水平,而取决于许多非智力因素,比如进取心、自信心、意志、性格等。如果一个学生的意志不坚定,品行不端,消极悲观,那么即使智力超常,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成绩。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就能把这些抽象因素转化为智力的推动力,思维深刻敏捷,想象力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甚至还能开发心理潜能。赞赏、认可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教师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注意在日常交往的细节与具体行为上表扬、鼓励他们。常用的方法如下:①物质激励法。直接把学生的实际表现与物质奖励挂钩,如:给予小卡片,笔记本,奖学金等,这几乎能对所有学生起到鞭策作用。②情感激励法。以饱满的热情、诚挚的真情与学生交往,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③竞争激励法。对于好奇心强的学生,可以组织一些比赛吸引他们参与,如英语演讲比赛,书写比赛等。在竞赛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说些激励的话,更能增强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④榜样激励法。寻找邻近的“参照物”,给他们一个“够得着”的榜样去追赶和超越。教师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都有可能在学生心湖中激起涟漪,拍起浪花,何况振奋人心的激励呢?适时采用赏识性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降低教育难度,提升教育高度,效果显著。
二、游戏式教学
如果说赏识性赋予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土壤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辛勤地耕耘和播种。我介绍两种方法:游戏式和情景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简言之就是将“游戏”与“教学”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把特定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让死板、单调的知识变得活泼、生动,就能得到学生的青睐,令学生愉快地接受。它的基本原则是严格界定“教”与“乐”,让学生在“乐”时能够学到知识,尤其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深层挖掘学生的潜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呢?一是操练游戏法。主要用于学习英语单词,要求学生反应能力迅速、准确,培养手脑并用的能力,在快速呈现和反复操练的过程中巩固单词。比如在课堂上出示单词图片,学生挨个快速拼读单词,说出汉语,或快速在本子上写出英文单词。二是兴趣性游戏。多为引新知,如“猜猜看”,手握东西说“Guess what’s in my hand?”,让学生练习动口、动脑。三是合作性游戏。它是小组游戏的一种,把学生分成小组,在规定时间内练习,如单词接龙,应对反义词等,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四是拓展性游戏。一般用于教授新知后,帮助学生贯穿新旧知识,系统化。教一个单词,让学生说出与之相关的内容。如:super,学生可说superman,superstar,supermarket等。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课堂上,适时地玩各种类型的游戏,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效果。
三、情景式教学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快乐;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摇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52-02
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作文难”的原因大抵有四点:畏难情绪、底子薄弱、技巧不足、感悟不深。要想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必须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方能实现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下面笔者谈谈作文教学的一些经验。
一、巧设题目,正面激趣
(一)抓住特点,有的放矢很多学生经常抱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其实不然,只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就迈出了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首先要从作文题目下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不同的题目。在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题目要饱含情趣,可以设计“我上初中了”、“童年那些事”、“亲情伴我成长”一类的题目;在初二,学生个性最为张扬,对外界事物有独立的观点,题目要充分满足“小大人”的心理,可以设计“我入团了”、“我吃到了苦头”、“奇遇”等题目;在初三,学生思想更加成熟,考虑问题更加深入,题目要彰显一定的思想性和深刻性,可以设计“成功还会远吗”、“感动相随”、“心的距离”等题目。教师要注重灵活性和多样化,避免机械地设计题目,比如常见的“我的妈妈”,就不如改为“和妈妈说句心里话”、“妈妈,我多想对你说”更能使学生跃跃欲试。题目设计得好,学生就会眼前一亮,感觉有话想说,产生写作的冲动。
(二)放宽话题,张扬个性
初中生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即便是对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和态度也不尽相同。这样,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就可以放宽话题,让学生张扬个性,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举例来说,互联网是人尽皆知的事物,几乎每个学生都接触过,而每个学生利用互联网的程度和用途又不完全相同,由此展开对上网的讨论必定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教师不妨设计一道“上网之我见”的题目,学生从各自体会出发,有的认为上网对学习无益,反而使成绩下降;有的认为上网大有裨益,开阔眼界之余还能交朋结友;有的认为上网很轻松自在,不知不觉就打发了时间;有的则认为上网其实是双刃剑,是利是弊取决于自己如何把握等等。学生对某个问题各执己见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他们的思维正在慢慢成长,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个人感受的表达,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作文其实不难。
二、厚积薄发,下笔有神
(二)博览群书,增加底蕴
常言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广泛阅读能让视野变得开阔,让底子变得厚实,这样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一直以来,由于考试的缘故,学生阅读的范围囿于课本、教辅,鲜有涉猎课外书籍,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积累,不利于写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多读书、读好书,除了课本推荐的几本课外书籍之外,但凡于身心有益的报刊、杂志、小说皆可阅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底蕴,使学生作文如同有源活水。
(三)随手笔记,积累素材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必定会碰到一些触动眼球或引起共鸣的佳词妙句、名人轶事,随手将其笔录、摘抄,并持之以恒,无疑会构成原始素材积累,对写作产生很大帮助。这些精彩的素材,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兴趣,教师可以从中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跟着兴趣走,比如妙语连珠、读书笔记、成长脚印、剪报等,定期组织学生通过比赛或活动的形式展示“成果”,以保持学生对素材积累的浓厚兴趣。通过长时间、有规律的习惯培养,学生写作信手拈来就不难了。
(三)扎根生活,汲取养分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感情比较活跃,对自己、对生活、对人生都有了最初的思考,而且敢于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学习,少有机会走出校门,使得他们阅历浅、经验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写作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逐渐培养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让他们感觉到有东西可写,不用再绞尽脑汁凭空臆造故事。哪怕是老师的一句叮嘱、父母的一个眼神、一次普通的实验……都可以成为思考生活的切入点。这样,让学生慢慢体会生活的滋味,作文的感觉就出来了。
三、开放训练,拓展思路
任何技巧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练就,写作亦属同理。训练的“火候”不够,学生掌握的写作技巧就不足,作文自然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把握好“火候”,通过开放式的训练,巩固学生的写作技巧。事实上,训练不一定要动辄下笔千言,适当的片段练习不仅针对性强,而且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其效果更佳。比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后,可让学生根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插上想象的翅膀,扩写一段约两百字的描述性文字;教学《春》一课后,可让学生从“春草图”、“春花图”迁移到秋景图,仿写“秋是‘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是‘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秋是‘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之类的排比句;教学《羚羊木雕》后,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续写“当万芳把刀塞到‘我’手里时,她想了些什么”。通过这些扩写、仿写、续写的开放式练习,学生得以开动脑筋、开阔思路,久而久之,就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四、多元评价,侧面激趣
传统作文评价比较机械,评价标准大多针对作文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由教师批改作文,评价的好坏均表现在分数上。这就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发展、情感变化、情感体验方面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灵活调整策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比如采取学生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形式,使学生从批改别人作文中受到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作文水平;采取作文比赛、活动报道、手抄报制作等形式,以赛代练,让学生成为“评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加写作兴趣,并予以适当的肯定、表扬和奖励,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多元的评价就会产生成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就随之保持。
纵观初中语文教学,“作文难”是一直困扰教师和学生的“老大难”问题。要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灵活施教,大胆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从而走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篇5
关键词:识读乐谱 快乐识谱法 识安法 创作法 接龙法 视听排序法 对歌法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音乐课堂是快乐而轻松的,只要让孩子们充分活动、充分参与了,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堂。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强调民主、强调参与、强调全面性,强调赏识教育,在这样一根指挥棒的引领下,部分老师的课渐渐偏离了音乐本身,渐渐地让孩子们体会不到音乐学习中的乐趣,没有了目标,尤其是音乐教学中的识读乐谱,成了孩子们迈不过的一道坎。
而旋律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因为有了旋律的优美,才有了歌曲的动人;有了旋律的轻快,才有了歌曲的活泼;有了旋律的庄严,才有了歌曲的庄重;有了旋律的铿锵,才有了歌曲的鼓舞人心……其实细研一下,旋律的构成也很简单――节拍、音高、节奏,音符也只有那么七个,但在这看似简单的构成却蕴含着无穷的奥妙和变化,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将乐曲从情绪上做一个根本的改变。也正因为如此,旋律是我们进入音乐殿堂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①新课程标准对乐谱即旋律作出了明确的要求:1~2年级――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3~6年级――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能够识读简单乐谱。而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很多一线教师由于对课程标准领会不够,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上不应该出现乐谱,更没必要让学生学唱乐谱,好像唱乐谱就不是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我曾在王英奎老师主编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看到这样一道思考题:②“近两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几次音乐教学研讨会,听了十七节音乐课,没有一节在教学中让学生见到了音符或乐谱。运用音乐新课程的价值理念,你如何认识这种教学现象?”看到这个问题我感慨颇深!近几年我也听过不少音乐研讨课、示范课,也遇到了这样的现象。音乐新课程具有创造性发展价值,而创造性发展价值首先是音乐自身的创造性特征。③完整的音乐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音乐的一度创作是曲作者将对生活和自然的审美感受转化成乐谱,二度创作是演唱(奏)者将对音乐的乐谱转化成音乐的音响;三度创作是音乐审美主体将其对审美客体――有声音乐的感受转化为音乐形象,感悟音乐的内容、体验音乐的情感。由此可见乐谱是音乐审美的首要条件,也是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展开音乐创作的基础,离开了乐谱何谈音乐,何谈音乐审美。识读乐谱也是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音乐能力,只是这一个能力和学生的其他音乐素养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绝不是让我们抛开乐谱谈音乐,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辨、演唱歌曲、识读乐谱、音乐创造、音乐律动等音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而在这众多的音乐技能中,识读乐谱便是重要的一项。在近几年参加的音乐研讨会或是公开课中,本人认为很多老师并不是真的想抛开乐谱谈音乐,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较恰当的方法来解决乐谱问题,又担心纯粹地教唱乐谱违背了新课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基本理念,于是在课堂上就采用了回避的办法。针对这一现象,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快乐识谱法”为课题开展了一些研讨活动,尤其针对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多样的识谱教学模式,让音乐教学中的普遍难题成了孩子们的乐趣,让孩子们在轻松的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方法:
①识“字”法。这里所说的字其实是一个一个的单音,这是语文课的识字教学中得到的启示。我想:学生哪怕是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学会很多字,记住很多字,我们的音符只有七个,为什么学生却记不住他们各自的唱名呢?在听低年级的语文课中,我发现语文老师都会制作很多生字卡片,让学生反复识记,强化记忆,同时设计很多小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就记住了生字。于是我将这一方法运用到了音乐课堂上,也制作了很多音符卡片,有苹果的、星星的、小动物的,一面写上唱名,一面写上音符,一次只让学生认识一个音符。比如我上一年级的第一课《你的名字叫什么》,我让学生从第一支歌就开始建立乐谱的概念。在学生学会歌曲后,我拿出写有音符“3(mi)”的苹果卡片,首先用卡片的形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然后从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引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这个苹果音符呢,也有一个名字――mi”。出示卡片后面的唱名,同时告诉学生音符的名字要用唱而不能用说,随后跟琴唱唱这个“mi”。紧接着出示黑板上课前板书好的旋律,但所有的“3”都空白,此时再用卡片贴在每一个“3”的空白处,让学生和老师合作演唱歌曲旋律。学生已经学会了歌曲,对旋律比较熟悉,非常容易就完成了乐谱的演唱。这就走出了培养兴趣的第一步,只有学生“会”了,学生才会对某件事产生积极的兴趣。坚持用这样的方法,循序渐进,从一个到两个到三个……一年级结束,学生一定能准确唱出这七个唱名。
②创作法。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谈创作是空泛的,也是不切实际的,但恰恰在这不切实际中,却能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热情。当然这里的“创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只是激发学生的一种创新动机。这里所说的创作是给学生一条既定节奏,这条节奏首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了,然后将学生已知并熟悉的音符填进节奏让学生唱出,水到渠成,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此时,让学生自己填音符,自己演唱自己的“作品”,学生会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孔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温习、练习、实习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是将先前的一个个单音按一定的节奏要求组合在一起,这其实就是音乐创作的第一步,既巩固了音符的唱名,又培养了节奏感、音高感,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③接龙法。这一方法需要有选择地进行,选择歌曲旋律重复较多,或有明显的节奏疏密对比,或单音重复较多的歌曲。例如二年级三册第十课《过新年》的旋律:
61 65 | 3 5 | 66 66 | 6 0 | 61 65 | 3 5 | 22 22 | 2 0 |
首先在板书上,我就采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板书,而在演唱中,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能唱的部分,让学生本着自己的意愿参与音乐活动。一开始学生多数都会选择同音重复的部分,而且能很轻易地完成,此时再鼓励学生挑战老师,学生往往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学习兴趣盎然。有了兴趣这第一动力,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四年级七册教材上舒伯特的《摇篮曲》,此歌的1、3、7小节是完全相同的,2、4小节也是相同的。在板书旋律的时候我就采用相同旋律对应的方法板书,让学生观察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旋律中相同的小节,在聆听了歌曲范唱的前提下让学生尝试着视唱1、3、5、7小节,老师接2、4、6、8小节,在一两遍的视唱后学生会不自觉地开始唱出所有的旋律,因为此时对他们而言这已经不是难点,很容易就能完成。完成了旋律学生再演唱歌词旋律会分外清晰,更能体现出歌曲那安宁、静谧的情绪。
④视听排序法。这一方法主要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将歌曲旋律按乐句写在卡片上,凌乱贴于黑板上。老师完整地演唱一至二遍旋律,学生用“抢卡片”的游戏将自己所听到的旋律重新贴于黑板上。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演唱已经让学生对旋律的音高、节奏、节拍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在抢卡片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各班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唱唱自己卡片上的旋律,由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这个过程结束再用点谱法视唱旋律,学生会有“噢,太简单了”的感觉。
⑤对歌法。又名“对口白”,为北白象始创的一项民间文艺娱乐形式,其实表现方法是各人轮唱一节,一问一答。在教学中我将这一艺术表演形式也引进了课堂,不过我将它演变为:老师唱一句旋律,学生对一句歌词。这个方法主要针对旋律婉转的歌曲,尤其是一字多音的地方较多的歌曲。例如:“一个妈妈的女儿”、“雨花石”等等,这些歌曲的教学往往是老师们头痛的问题,学生们不熟悉旋律就总是唱不准音高,但如果先视唱旋律,由于音符过于密集,因此难度太大,所以这时在聆听范唱之后,就可以采用对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歌曲,这样的方法既容易解决歌曲学习中的难点,又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熟悉了旋律,为下一步旋律视唱打好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的这些方法在我的教学中,确实在解决识读乐谱这一问题上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每一种方法都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上作全面地构思,既不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不能让学生感到难度太大,既要考虑每首歌曲的教学重难点,也要考虑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更要考虑学生学习音乐的长远效应,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敏芝,陈维.论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音乐教学[J].价值工程,2011(25).
篇6
关键词:以读为本;阅读训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55-01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讲读式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和朗读两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话,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自主感悟到的一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
篇7
【关键词】快乐教学;灵活多样;放飞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改变传统课程的功能,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美术涉及到了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多方面的艺术活动。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感悟,从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美术的快乐教学。
一、创造愉悦的氛围,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愉悦的氛围能够让学生身心放松、舒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的想象。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用紧绷神经,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创造愉悦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关爱的动作等,孩子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趣的游戏等都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效率会自然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贴鼻子》的教学中活动中,让学生自主“贴鼻子”,有的学生将鼻子贴到了脸的外部,有的学生将鼻子贴在额头上,还有的学生将鼻子贴到了眼睛上,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在游戏似的活动中,学生轻松的认识了人体头部的构造,对各个器官的位置及其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对各部分的最佳比例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次教学活动充满着欢声笑语,在学生自我表演,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孩子们俨然已经成为了艺术王国的主人。
二、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只等待点燃的火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教师唯有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方能够发挥教学智慧,优化教学方法,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如学习《美丽的染纸》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色彩产生兴趣,先让学生闭着眼睛随意的用红、黄、蓝三种颜料水在生宣纸上涂抹,之后看看宣纸上的颜色。学生惊奇的发现纸上的颜色不止三种,而是多出了几种来,由此产生了兴趣。教师则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折叠与浸染的方法,自己动手跟着教材上做一做,孩子们生龙活虎的动手了,一些同学染出了漂亮的颜色,一些同学则通过揉、揪等方法创造性的染纸,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着,快乐着。
此外,表演、多媒体教学、竞赛等方法都可以给课堂增添活力,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又可以调节课堂氛围。为了让小学美术课堂充满乐趣,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如《戏曲脸谱》的教学需要教师收集各种脸谱图片及其饰物,或者绘制不同性格人物的脸谱。丰富的教学素材是保证课堂乐趣的基础。又如,《有趣的人物动态》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各种人物动态有清楚的认识与了解,教师可以亲自表演各种动作,或者让班上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当同学们看到生活中熟悉的动态时,既感觉亲切,又可以很好的消除紧张感,让学生觉得有趣而生动,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三、以正面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成功给人带来的快乐是巨大的,也是持久的,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多鼓励、表扬学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带来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对不同的学生予以不同的鼓励性评价,旨在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当某些学生的习作与大部分同学不一样,甚至有些荒谬之时,教师不可挖苦、讽刺学生,不可以单一的标准将少数学生全盘否定,而应当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获得信心,树立学好美术的决心。如,教学中,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展示作业,让全班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各种个性鲜明的作品被呈现出来之后,每一位同学都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舞,为此,教师的点评应当多建议,而不一定否认哪一个学生。如,在练习泥塑动物时,班上一些学生就捏出了怪兽、恐龙、机器人等,教师对此应当鼓励,让学生保持创造的热情。在课堂小结之时,可以将学生的作品集体展示,摆成一个动物的乐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放飞想象,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篇8
当今,国际上掀起“快乐体育论”的思潮,强调运动乐趣在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爱好是运动的动力,对某种行为有快乐感,即产生爱好的兴趣。“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提倡快乐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从而养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1、培养体育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教师应通过组织教学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1)成功教学法
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体育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2)愉快教学法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欢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情,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防止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脏及其它因素造成学生“惧学”的消极心理。
2、激发体育动机
体育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体育课中可以通过目标设置、创设情境、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内在动机。
(1)目标设置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属于有目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动机。例如在立定跳远练习时,由于动作比较简单,小学里已在达标项目中出现。初中体育课上再出现时,学生就没有多少新鲜感,如果能根据学生心理设置教学目标如达到及格(或良好级、优良级)组织教学,当这种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时,就会使练习的进行经常处于自我意识控制之下,提高努力程度和动机水平。
(2)创设情境
学生上体育课,都是在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应具有诱发动机和功能。根据成就动机发展的需要,应设置能激起认知内驱力、归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并转化为活动动力的情境。
体育教学中,在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教学方法,使活动具有新异性,就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制造问题情境也可诱发认识内驱力;活动之初不知结果可引起探索结果的意向和期待心理;还可以适当组织竞赛等。
要利用体育教学人际交往频率高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认同、悦纳、内伴之间友好、关心的感情。在学生完成动作后,老师的表情和鼓励性语言使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他们从老师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共同为取胜而通力合作,同样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被同伴所接受的幸福感。
体育教师应创设精神情境以满足学生因自己有胜任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出来带操做示范、当小组长,或是对某方面突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充分肯定或表扬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3)积极反馈
教师在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后及时分析学生的现状与体育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发出新的信息,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由此使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和喜悦感,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在学校体育中开展快乐体育的必要性
当前的学校体育如果仍停留在注重技术技能的教学和教材、教法的研究这一层面上,那它肯定不能适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这一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应扬弃体育学科的本位观和技能观,全面实施体育素质教育,使之与社会体育接轨,为终生体育服务。近些年来,学校体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学生喜欢体育却厌倦体育课的现象在当前学校体育中较为普遍。
1、教学的整齐划一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
我国学校体育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体育评价体系的制约,在体育课和其它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学生是被动进行的,被动的体育教学严重地影响着快乐体育和终生体育的落实,本人曾对某高中3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被动体育人口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14%,其中女生中被动体育人口占46%,被动体育人口偏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实行同一种体育教育模式,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学生都上同一形式的体育课,测同一种项目。一项运动技术小学教了,初中再教,高中甚至大学再学,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再者,学校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不够,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认识也不够。学生为了考试而被动进行着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的基本点应在于给学生以宽松的体育活动环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
2、目前学校体育与终生体育产生脱钩
学校体育并不是体育的终结,而是体育的新起点,因为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影响的结果,人的一生如果想要工作好、生活好,必须致力于体育活动,致力于体育锻炼,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要求学校体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先启后的重任。在小学阶段,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介绍学习各种动作技术,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也是多种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应注重体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掌握运动,增强体质中,采用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使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业紧张,且部分同学将走上社会,因此,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学校具体情况,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生有兴趣,便于进行自我锻炼的项目实施教学,增设一些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有助于学业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最终使他们终生受益,达到学校体育向终生体育转化的目的。
篇9
关键词:快乐 体育教学
体育课既能掌握知识、满足兴趣、让人感到快乐,又有非常强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强身健体的作用。体育课本身是快乐的,如果只是枯燥单调地教教材,注入式、填鸭式地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体育课就不快乐了。老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发掘体育运动中的快乐,让体育课更加快乐。因此,怎样才能进行快乐的体育教学,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一、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懂得什么是快乐体育
到底什么是快乐体育呢?快乐体育教学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它强调要以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态度的多重目的。快乐体育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有吸引力的事情。
二、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教材的选用与搭配要实用、新颖、故事化
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因。每节课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学生极易产生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乐趣会慢慢地消失。如果把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再创造,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把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游戏化、故事化,引入童话世界,让儿童扮演各种角色,使其沉浸在角色的欢乐之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如选用与动物动作相联系的:青蛙跳、袋鼠跳、鳄鱼爬、大象行等练习穿插一些儿歌、游戏、趣味活动,在故事与童话中,边做、边说、边唱来完成。又如:“大鱼网”游戏,儿童初做会觉得有意思,再做学生就会开始觉得单调乏味,不再吸引他们。为此我把游戏改成“聪明的小鱼”,再精心设计场地,在规定区域内比作“大海”,区域以外比作“岸”,并创编了“大海的景象”,圆木柱作为“礁石”、呼啦圈内作小鱼的家,还有水草、鱼网,老师是渔夫,学生是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小鱼,并在游戏中启发儿童通过大家的智慧如何不被渔夫抓住,如何去救被抓住的小鱼,再加上老师的表情动作,给儿童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乐学”。
三、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本质动机是追求蕴藏在体育运动中的无穷乐趣。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常被外部环境因素干扰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与新鲜感,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这就为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供了方便。特别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它可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境界,而这种快乐的境界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动力定型的形成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如正确的身体姿势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前滚翻的团身像一粒“圆球”;立定跳远像“青蛙”的跳;“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手臂动作就像“鸭子伸脖子”等。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
四、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教师要合理转变角色
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角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一方还是学生一方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都会给对方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其中以教师的变化尤为重要。教师愉快的心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一起游戏,与学生一起开怀大笑,一起做优美的动作,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们会视你为同学、朋友,与你交流,将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告诉你。同时他们也视你为导师,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诚心诚意地请老师帮助解决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合理转变是完成一节快乐体育课的重要因素。
五、实施快乐体育教学,适当地引入音乐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舞蹈练习,不仅能增强上、下肢关节的肌肉与韧带的力量,发展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而且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益智活动。将音乐、舞蹈融进体育课堂中,不但让学生能够在一种愉快宽松的环境中感受体育课锻炼身体的乐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音乐与舞蹈间的密切联系,使动作做得更加协调与优美,促进美育教育。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森林运动会》学习30米快速跑一课时,准备部分我让学生以逛动物园的形式,配上幼儿园广播操的音乐,学生模仿音乐中出现动物的动作,个个学生都能做到积极参与,动作形象、逼真,很好地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再如:我在准备部分改变了枯燥乏味的慢跑和徒手操,用小游戏占圈和韵律舞蹈来替代,在教学《小青蛙学本领》立定跳远一课时,可以用绿彩带或者胶圈制作成荷叶,打开节奏强的音乐,和学生一起玩占圈游戏,当音乐停后,占不到圈者为失败,这样三、四次后,我又让学生把占到的圈作为自己的舞台。
篇10
[关键词]快乐教学;政治课;反思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地方的开展,各地教育部门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提出了不少具有创意的教学改革思路,其中,“快乐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许多地方一提到教学改革,就必然提到快乐教学,甚至于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能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快乐教学”是一堂好课的标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使初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走人了误区。
一、“快乐教学”依据的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理论与方法都有它的理论依据,同样,快乐教学也是,它的依据就是: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上快乐教学的理论依据来看,快乐教学的前提是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只要抓住了这点,教师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并不否认孩子的天性是好玩,适当的抓住孩子们这一点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长时间的学习,在如此情况下,教师有时可以采取措施来实施快乐教学,不过,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厌烦了,教师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对“快乐教学”的使用上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让学生厌恶快乐教学。
二、对“快乐教学”方法的反思
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有利于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的,我们搜集到的每一个素材都要政治课课堂内容相关才行,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谓。这样的“快乐”只会被证明是一种哗众取宠而无聊的举止。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但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是都管用的,它也有局限性,因为我们不能迷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完全抛弃,一定吸取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精华,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将“快乐教学”得到发扬光大。
对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的观点并没有错误,因为,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但是,有的教师认为,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一味的表扬会使学生骄傲,从而使学生迷失了自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适当的批评也是必要的。
三、“快乐教学”对政治课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