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11:4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软件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软件教学

篇1

关健词:软件教学;教学原则;教学制度

软件教学是指教学内容集合在一个软件中的教学。教学软件不一定是由教学教师设计的,但教学教师完全利用软件本身的数据完成教学,并且可以依靠软件数据批改作业,完全由软件自身进行分数统计。运用软件教学是否能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大学教学是否能完成教师个人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创新研究是检验软件教学的依据。软件教学的好处是学生自主操作,自由学习时间,学生完全可利用软件自身的提示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软件教学中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分析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不是对教学客观规律的直接反映,这种反映取决于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主观认识的深刻程度。教学原对客观规律的反映的重要特点,就是带有明确的日的性和实践性。教学原则的意义在于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有着指导性和调节性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软件设计中依据的原则是简单易装易用、能实现每个教学目标,能演释运用过程、让学生完成过程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能包含最新的系列知识(这是最难的)。软件设计原则与软件教学原则不是同一概念。中国古代的教学原则思想如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在软件教学教学中传统教学原则都被修正的同时又被广泛使用。李秉德、王策三、吴杰、吴文侃 等教授提出的各自的教学原则体系,对在软件教学环境中的教学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虽然他们没有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都要求教师能依据学生的个性进行设计教学活动。这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原则。它能有效或高效实施教学原则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并且能够自由地演义。而软件教学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按照指令和知识原理操作。由于软件教学依靠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质的变化,教师个人的知识积累在课堂的演讲已经被软件自身的运作所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演变成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演变成学生是软件教学内容操作的主体即一方面学生是操作过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教师能依据软件操作发挥学生在操作过程实施中的能动性,不再是教师整合教材而是学生判断作着操作过程中的知识信息。操作过程本身具有"过程"和"发展"的涵义,学生在操作过程之中,意味着学生通过与被称为软件中设计的知识信息进行对话,才能发生素质的变化和发展,才能引起学生反思现实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学生感到他自己在思考在判断中的成长和不足。从表层看,软件教学内容是由特定的社会成员设计的,但从深层上看,软件操作是由学生来分析处理的。操作过程不完全是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和进程,学生也不是完全地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因此,教师不应仅仅把软件内容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软件教学内容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综合软件教学的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课程,它不是以“可教的”课程作为教师组织教学的理念,而是以"可做的"课程作为教师组织教学的理念。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唯一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彻底完成操作的备用工具。学生通过操作来学习,通过操作获得发展。学生的操作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的。要突出学生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过程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软件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软件内的知识处理的理解与经验的生成,并不是唐松林的“建构主义教学原则”中的“建构”特征。建构主义教学原则中的知识的建构井非对外在知识的重视,更不是外在知识的获得,而是认识主体内部对外部的理解与经验的生成。建构主义关注个体在某一环境范围的整体的学习,而反对学习者束缚在这一环境范围的某一技能的学习上。这里整体的观点,不仅包括对所教主题有更完整的观点,而且应对学习者有一个更完全的了解,因此联系--以认识主体过去经验为基础的联系是知识建构的主要手段。软件教学却是固定的学习环境,不可替代的环境,它同样利用范例教学。范例即教育者预设的一个学习的背景,每一个范例强调一个概念,这个背景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过程中逐渐形成,满足学生喜欢用“思维的眼光”把握大量事实的需要。不是教师将完整的范例展示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获得答案。传统中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但软件教学本身无法给一个“好教师”如此的表现机会,而是提供教师被动地咨询机会。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

软件教学质量分析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定义为:“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和有自我改造能力的人。所以,教学质量的概念要比“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含义复杂、广泛得多。从教学任务输入到整体教学质量输出,需经历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基本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反映过程,软件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师作用弱化,软件自动生成的学生成绩显然比教师打分形成的成绩要客观很多,同时也可作为软件教学的质量评估指标。实际上软件教学质量的结果简化了教学质量监控关系。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是采取标准化输入控制,即对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进行审定控制,如果其资格符合讲授某门课程的要求,就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全权赋予该教师。后逐步发展到输入与输出控制,即除了对教师资格控制外,再把学生的课程测试结果作为教学质量的输出加以控制。现在已发展到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控制,力图使课程教学“黑箱”逐步变为“灰箱”或“白箱”。使教学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受控对象转变为多元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控制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控制。从国外大学的实践来看,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进行。软件自动生成的成绩和各种成绩分析指标则避开了学生评价和教师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层的评价的主观性。“学生评教的原则和制度不变。学生的评价往往是最客观和公正的”依据对于软件教学来说可能是多余。任何形式的教学,其质量的核心是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把握,学生考试分数则是基本的尺度。这个尺度可以衡量软件教学力求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归纳、自己分析、自己综合、自己多做一些探索性的实验的总体水平。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系列过程中逐渐培养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鉴别正误,作出评价的个性化信息处理能力,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求异创新素质的培养和今后的事业将产生重大影响。从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角度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lO)与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认为,个体适应其生活环境时心之功能的了解,远比心之结构为重要 。软件的教学功能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是引导学生如何一步步地打开软件内的层层指令而使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

软件教学中的快乐及厌倦分析

软件教学提供的操作环境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来说是一种强化学生学习行为的形式。软件教学的操作式学习路径常常可惯彻始终,软件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因一小步的进步而使学生对软件操作式学习方式充满信心而快乐。软件教学可使学习效率低的学生多次反复而不自卑,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可缩短学习课程的时间而得意快乐。与教师身体语言的感染和现在学生的习惯来比较软件教学表面上显得很理性、冷冰冰。二十世纪70年代兴起了“快乐原则”的生活方式,使软件教学的功能主义受到质疑。虽然FLASH式软件教学同样可以表现的如电影般生动,但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本身的限制而使学生感到孤独无助。“个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软件教学的理性使学生受到促动的是一个完整的个人并非个人的某个部分,如果这份理性无法使学生快乐学习而是相反产生厌倦情绪,学生感到厌恶的是整个人,而不是他的一部分。绝大数驱力不是孤立的,不能把它们部位化,也不能将其视作当时机体内发生的唯一事情。学生感到软件教学内容的理性而生出厌倦情绪,当这种情绪成为一种典型的驱力时,典型的欲望更加明显地是整个人的需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满足将被这种驱力所赶跑。不管软件教学内容有多么生动都不能保证学生独立自主操作过程中能全面理解知识并感到快乐。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认为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除儿童年龄以下的人群外任何情感是否实现都与其行为动机密切相关。透彻研究软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时间是多少与全面了解人机对话式的需要相比,可通过后者更多地了解普遍的人类通过软件进行学习某一知识的动机。软件教学简单易操作时,学生会感到快乐,难懂不易操作时,学生常常会逃避而不学。教师如何把握学生在软件教学环境中自主学习的喜与乐是很重要的。学生乐于人机对话的过程中同样渴望情感交流。剧作家尼尔・西蒙说“如果没有激情,生命会显得苍白和凄凉” 。教师培养学生对软件教学内容学习的激情可培养学生快乐学习。软件教学如果与网络连接,学生之间边学边交流可使学生消除孤单,同时,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感到有人在分享他的所得时,一定会快乐起来。情绪不佳可能压抑思想,并阻碍学习;随心所欲的时断时续的进行软件学习可分散学生对抽象知识处理的担忧。

软件教学制度建设

任何制度是一种关系的确定。软件教学在完全替代传统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建设与之配套的制度来保障。创新教学制度是新型教学关系建立的根本。软件教学是学生自主运用软件并进行操作,可在任何配置该教学软件的机器上完成学习,教室及教学时间的强制设置必须取消。具体课室变得可有可无。学习时间弹性可替代固定上课时间。学生可以在装备电脑的教室上机,如果在教室上机,可能使教室的资源被占用,这时每个教室使用的时间被安排。另外,如果使用教室,当其他课程也同样使用软件教学时,学生同样可不受传统课堂时间限制。学分制可替代必修学习时间制度。学分制不受时间限制。学分制是必修学习的改革和创新。制度建设依赖生产方式,学生应用软件学习,时间可能长也可能短,传统上一课程需要一学期完成,只要学生完成软件内的教学设计,无论在何时都可申请考试。这可激励学生依据自身条件而进行学习。教师教学职责延伸到任一时刻取代传统备课、上课、批改制度。由于学生自由使用软件学习,教师不再需要在上课时间内出现在学生面前,但如果学生出现疑问便需要随时询问。当然询问时间本身是自然工作时间内。传统上,一堂课一位教师讲解,现在是所有的相关专业教师资格提供给学生备案以便学生询问。传统考试被软件设置试卷取代。批分由软件完成取代教师批分。软件本身的批改设置使教师的批改变得多余。专家委员会审核制审核软件教学内容。软件教学内容是否达到教育水平需要专家鉴定。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被取消。由于软件教学是软件本身的指令牵引学生操作,学生学习弹性制度使课程教学计划变得没有意义。考试申请制度和弹性制度取代定时统一考试制度。监考制度变成机器监考。

参考文献

[1]戴娟萍,诌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J].职教论坛,2002,(20).

[2] 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综述 [J].高等教育,2002,(3).

[3]王道俊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赵鹤龄.教学原则的性质与特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4).

[6]刘俊学.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7]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周谦.教育评价与统计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9]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6,99,122.

[10]袁祖望.中外教育管理比较 [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11]姚志华.台湾教育管理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2]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48,149.

篇2

关键词:软件体系架构;案例教学;本科课程;统一建模语言;软件工程

软件体系架构 SA(Software Architecture)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修课程,通常在大学三年级开设。该门课程实践性强、涉及内容丰富,如何让学生在短短一学期内、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理解掌握架构设计方法,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特点,我们选择五子棋人机交互软件FIR(Five-in-a-Row)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五子棋趣味性强、规则简单、老少皆宜,同时,极具挑战性。设计这样一个软件会用到学生学过的很多课程知识,包括数据库、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等;初级版本的FIR程序代码量约4 000至5 000行,这样规模的软件,如果不进行架构设计就直接来写,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我们采用质量属性驱动ADD

(Attribute Driven Design)方法[1] 165-185来设计架构,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语言描述架构[2],遵循统一过程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方法开发软件。以下第1节对功能需求进行描述和分析;第2节深入理解系统功能和运行时状态;第3节分析质量属性和战术;第4节设计架构;第5节评估架构;第6节介绍代码开发及“架构-代码”一致性检查;第7节总结全文。

1需求描述和分析

需求分析一般在立项阶段进行(RUP中,需求分析在每一次迭代中都可能进行),它的作用是使学生在编码前初步了解系统功能以及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为确定质量属性和决策架构做准备。这个FIR软件,主要以算法研究和教学为目的,初期版本计划用时1月左右开发完成。

图1是学生根据需求描述设计的FIR软件的顶层用例和内部用例,只要稍有下棋经验及机器博弈方面的知识就能够完成。这时的用例图不需要十分精确,因为随着后面内容的进行,用例图会不断进行调整。

2对系统功能及状态的深入理解

需求用例图让学生对系统各功能场景有了初步解,然而模块之间具体如何交互,到目前为止仍不明朗――必须在架构决策之前搞清楚其主要部分,这样得到的架构才可能合理。为此,我们选择了典型的双人对战场景,让学生弄清楚各模块之间的交互关系,然后利用UML顺序图和协作图描述场景。参考图2和图3。

这种(对系统功能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完成其他场景的顺序图和协作图来持续强化加深。但场景随条件不同有很多,不可能都这样来做――这个问题可由有限状态机图来解决。图4是我们指导学生设计的FIR系统有限状态机,其中包括一个顶层有限状态机和3个内部状态机。通过此环节,学生弄清楚了系统运行时所处状态及变迁条件,结合前面的顺序图和协作图,进一步明确了系统模块功能的划分和交互。

3质量属性及战术

深入了解系统功能及运行时状态后,下面着手分析系统的质量属性及相应战术。

3.1质量属性优先级

本软件质量属性场景主要有两个:算法研究平台、教学案例。表1是学生根据系统功能和质量属性场景列出的质量属性优先级,分高(High)、中(Middle)、

低(Low)三个等级。由于算法研究主要追求更有效的搜索算法,因此把性能列为高等级质量属性。其余质量属性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3.2实现质量属性所采用的战术

这一小节涉及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在确定战术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针对性能属性需求,最终决定从3方面战术着手:控制资源需求、对资源进行管理和对资源竞争进行仲裁[1] 120-135。分别采用提高计算效率、引入并发、合理调度的战术。其中,提高计算效率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发现更多的知识来建立更有效的估值函数,然后利用剪枝技术提高算法搜索效率;另外还采用数据库(End Game Database)技术进一步提高搜索效率。引入并发涉及两方面:一是分离人机交互部分和搜索部分,二是通过增加计算资源(并发线程)来提高搜索效率。

针对可修改质量属性,主要采用局部化变更战术和防止连锁反应战术。局部化变更战术包括抽象通用服务、保持语义一致性、预期可能变更等;防止连锁反应战术包括信息隐藏和维持现有接口。

针对易用性质量属性,采用了支持用户主动(实现回退、重新开始等功能)、维持用户模型(对某些任务做预先计算、给出提示信息和增加帮助功能等)战术。

4架构分析和表述

前面完成了需求分析、功能状态分析、质量属性及战术分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根据战术来创建或选用合适的软件构架。

架构风格可以看做是一整套预制好的决策。我们已清楚地了解到FIR是一个典型的人机交互软件系统,这方面有许多成熟架构风格可以选用:PAC(表示-抽象-控制模型)、MVC(模型-视图-控制器)、seeheim(塞海姆)等。最终通过集体讨论选择了MVC作为FIR的架构。该架构风格把交互过程分为3部分:输入、处理、输出,分别由控制器、模型、视图来负责,避免了系统核心函数和用户界面函数紧密交织带来的可修改性和扩展性问题,可以很方便地添加新的搜索模块、增加新的界面功能,非常适合FIR系统。架构的UML描述见图5。

根据ADD架构设计方法,在确定了顶层(即系统本身)及最初几层架构后,接下来就是分解求精架构的各个模块,针对这些模块,再选择架构驱动因素、战术和模式,继续分解求精直至系统分解为某适当的粒度为止。这部分内容受空间限制略去。

5评估架构

完成架构设计后,我们并没有立即开始详细设计及编码工作,而是与学生一起针对所选架构进行评估。评估能发现一些潜在风险,对大型软件系统尤其重要。

表2根据架构评估权衡分析方法(ATAM) [1] 276-303,列出了FIR软件架构的质量效用树。限于空间,表中仅展示了性能、可修改性部分的质量效用树。

针对质量效用树的高优先级场景如VCF_搜索,我们讨论了所采用的架构决策点和权衡点,包括提高计算效率(使用了一种Cache技术)、引入并发(见图6)等等。

6代码开发和架构―代码一致性检测

6.1代码开发

当架构层次分解稳定后,就可以将各个模块分配给开发小组在确定了接口规范及通讯消息协议后,我们将学生分组,分别负责不同模块的代码开发工作:数据库小组、人机交互界面小组、搜索函数模块小组(数个)、集成和测试小组等等。定期开会交流进展情况,由教师负责全局统筹管理。其中某些实现困难的模块,由教师事先完成。图7是FIR软件进行VCF(Victory by Continue Fours)计算的一个实战场景。

6.2架构-代码的一致性检测

软件系统最终性能不仅受SA影响,还受限于编码质量,因此,对SA与系统实际功能是否一致需进行检查。迄今,未见参考文献介绍如何在代码中跟踪具体战术或架构风格。为此,架构设计时,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了一些功能场景的效能目标,然后在代码完成后检测这些目标的实现情况。这部分工作已经记录于表2中。以性能质量属性为例,在架构设计时要求完成一次除VCF、VCT等高级搜索外的人机交互操作不超过10ms响应时间,参考表2的“性能”行,其中,第4层场景求精列的括号中数字显示了实测运行时间,满足设计架构时设定的目标(见第3层场景概念列和第4层场景求精列的括号外部分)。

7结语

好的案例胜过千言万语,通过亲身参与全过程的软件开发,学生理解了软件架构对于软件开发的重要性,掌握了一种架构设计方法,并深刻体会到从架构到编码再到最终软件所付出巨大努力。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当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主,以自己出手代办为辅,充分利用学生渴求知识、思维活跃的特点以及对棋的兴趣,引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但融会贯通了本课程及以前课程所学知识,还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

今后,我们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并根据自身兴趣参与国内外举办的机器博弈竞赛或工业级项目产品开发,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 L.Bass,P.Clements,R.Kazman. software architecture in practice[M].2nd ed. Indianapolis:Addison Wesley,2003:88-356.

[2] Grady Booch,James Rumbaugh and Ivar Jacobson. 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ser Guide [M].2nd ed. Indianapolis: AAddison Wesley,2005:53-205.

Developing FIR Software: A Case Study Approach for Teaching Software Architecture

LU Gang, LIU Shig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篇3

关键词:软件仿真的优势;Proteus软件;实例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477-02

The Application of Proteus in Embedded System Teaching

REN Qin, CHEN Zhen-wei

(Modern Technology Centre of Shangqiu Professional Techniques College,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firstly the advantages of embedded system teaching by the Proteus software simulation. Second, introduction of proteus software. Finally,an example is given to illustrate.

Key words: the advantage on software simulation; proteus software; example

1 引言

目前,嵌入式系统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军事技术、各类产业和商业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中。由于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成为未来几年内最为热门的职业之一,相当一部分高校已开设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

嵌入式系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课程。但对于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爱好者而言,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昂贵的开发板来进行开发,这时可以选择通过软件仿真来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Proteus是目前最好的能够虚拟嵌入式系统开发中常用的处理器和器件的EDA工具。

2 proteus软件仿真的优势

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如涉及到的实验内容全面、硬件投入少、可自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损耗小、与工程实践最为接近等[1]。

2.1 内容全面

其能实验的内容包括软件部分的汇编、C等语言的调试过程,也包括硬件接口电路中的大部分类型。对同一类功能的接口电路,可以采用不同的硬件来搭建完成,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硬件投入少,经济优势明显

Protues所提供的元件库中,大部分可以直接用于接口电路的搭建,同时该软件所提供的仪表,不管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是可靠和经济的。如果在实验教学中投入这样的真实的仪器仪表,仅仪表的维护来讲,其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因此采用软件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经济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2.3 可自行实验,锻炼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采用仿真软件后,学习的投入变得比较的小,而实际工程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先在软件环境中模拟通过,再进行硬件的投入,这样处理,不仅省时省力,也可以节省因方案不正确所造成的硬件投入的浪费。

2.4 实验过程中损耗小,基本没有元器件的损耗问题

采用Protues 仿真软件进行的实验教学,则不存在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元器件和仪器仪表的损毁,也涉及到仪器仪表等工作时所造成的能源消耗的问题,其在实验的过程中是比较安全的。

2.5 与工程实践最为接近,可以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在Protues中做的工程项目,可以最后移植到一个具体的硬件电路中进行测试。将仿真软件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如何结合起来,利于对工程实践过程的了解和学习。

2.6 大量的范例,可供参考处理

在系统的设计时,该仿真系统所提供的较多的比较完善的系统设计方法和设计范例,可供参考和借鉴。存在对已有资源的借鉴和引用处理,而同时也可以在原设计上进行修改处理。

3 proteus软件简介

在传统的嵌入式系统学习中,嵌入式开发平台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资源少的开发平台便宜但功能较少,资源多的开发平台又价格不菲,因此,英国Labcenter公司推出了适合嵌入式设计仿真与开发平台的Proteus软件。在该软件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搭建开发平台,将编译好的目标代码加载到芯片中。目前支持的编译器有IAR ARM编译器、GNU ARM编译器和Keil ARM编译器等。这些编译器都可以与Proteus软件整合,实现源代码级调试,即通过这些编译器在Proteus软件中调试程序。在Proteus软件中还可以查看多种调试信息,如源代码执行情况、CPU寄存器信息、变量值以及Flash与RAM中的信息等。大量的元件库支持大型设计,而且在仿真中还可以观察各元件的状态。使用Proteus软件可以完全脱离硬件平台来学习嵌入式系统,可以说是嵌入式系统学习的一次革命。

Proteus VSM的核心是ProSPICE,这是一个组合了SPICE3f5模拟仿真器核和基于快速事件驱动的数字仿真器的混合的仿真系统,SPICE内核的使用使您能采用数目众多的供应厂商提供的SPICE模型,目前该软件包包含有约6000个模型。Proteus VSM包含大量的虚拟仪器如示波器、逻辑分析仪、函数发生器、数字信号波型发生器、时钟计数器、虚拟终端以及简单的电压计、电流计。此外仿真器能通过色点来显示每个管脚的状况,这点在单步调试IO码时绝对非常有用。

Proteus VSM最令人激动、最重要的特点是它能把微处理器软件作用在处理器上并和连接该微处理器的任何模拟和数字器件协同仿真。微处理器模型和其它器件的模型一道驻流在原理设计中,它仿真执行目标码,就像在真正的单片机系统上。如果程序代码向一个外设口写,电路中逻辑电平会相应变化,如果电路改变改微处理器管脚的状态,这些也可以在您的程序代码中看到,就象真实系统一样。

PROTEUS VSM FOR ARM/LPC2000包含做PHILIPS公司LPC2000系列设计仿真所需的一切。支持ARM和THUMB指令集。支持片上外设:GPIO, timers, RTC, UARTs, SPI, I2C, MAM, PLL, ADC and watchdog timer等。支持VIC中断子系统。在3G的PC环境下可以做10MIPS的仿真。可以装载ELF/DWARF2格式文件进行源码调试。可以利用IAR Embedded Workbench 和 Keil UV3与PROTEUS进行联调。这个软件包包括:ISIS原理图输入系统。PROSPICE交互式仿真引擎。LPC2000系列处理器模型。ARM7TDMI 和ARM7TDMI-S内核模型。可以用高级图形仿真工具来做基于图表的仿真。由PROTEUS VSM仿真通过的设计可以直接导入到ARES中进行PCB设计。

4 简单实例

4.1 原理图的绘制

Proteus软件绘制原理图先从软件包的器件库里取出所需的元件符号并在绘图区布局好,同时编辑好元件的参数,接着进行连线,添加必要的网络标号等步骤[3]。

4.2 程序

ORG 30H

START: MOV SP,#60H

MOV SCON,#01010000B

MOV TMOD,#20H

ORL PCON,#10000000B

MOV TH1,#0F3H

MOV TL1,#0F3H

SETB TR1

AGAIN: JNB RI,$

CLR RI

MOV A,SBUF

MOV SBUF,A

JNB TI,$

CLR TI

SJMP AGAIN

END

4.3 调试与仿真

(1)打开Keil Vision3,新建项目,选择AT89C51,然后编写程序,编译源程序。产生HEX文件,并选中Use Proteus VSM Simulator。

(2)打开Proteus绘制电路图,在AT89C51中导入HEX文件,选中Use Remote Debug Monitor。

(3)在Keil中选择调试,顺序运行程序,调出Proteus ISIS界面,在Debug菜单下选择Virtual Terminal,打开虚拟终端,在键盘上按键,在虚拟终端窗口中就会显示相应的字符。

4.4 功能

AT89C51的串行口经MAX232转换后,与PC串口相连,使用虚拟终端,向串口发送数据。在这里使用查询法接收和发送数据,上位机发送指定字符,下位机接收到字符后返回原字符[3]。

5 结束语

Proteus 虚拟系统模型组合了混合模式的SPICE电路仿真、动态器件和微控制器模型实现了完整的基于微控制器设计的协同仿真。但是由于软件有一定的精度限制,如果有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在物理原型上进行测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文斌. proteus软件在单片机系统仿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商业经济,2006(3).

篇4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athematics Software Teaching

YUAN Sheng

(Yunnan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 Mathematics is a practical subject,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ttention degree is very high, because the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oftware teaching attention degree is not enough, the various technical mastery is also inadequate, therefore resul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has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To strengthen the software teaching help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the problem of software in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thematics teaching; software teaching

1 高职高专数学教育过程中软件教学存在的问题

(1)软件教学理念比较落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对高职高专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积极掌握软件教学的要点以及重要性,也没有体会到软件教学为现代教学改革带来的便利,因此导致高职高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对软件技术以及各种计算机设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2)软件教学经费不足。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渐普及,软件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强高职高专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软件技术以及各种计算机设备的应用,是高职高专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经之路,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很多高职高专对软件教学设施以及各种资源的投入不足,因此使得很多高职高专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失衡的现象,软件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各种信息教学资源比较昂贵,在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虽然十分鼓励利用计算机设备以及资源进行教学,但是由于设备比较昂贵、经费犹如不足,因此很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设备配备不足的局面。

(3)教师综合能力素养不高,软件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软件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高专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软件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够,不能对图片、文字等软件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各种电子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也不够高,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旧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不够,对各种软件资源的管理不到位。当前很多高职高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对软件的掌握程度不够,比如有的教师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不高,自身对计算机设备的处理效率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

2 高职高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软件资源进行教学的策略

2.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针对有的人认为软件教育教学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观念,要及时改进,加强教师的思想观念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加强教师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认识,了解到软件教学的意义、为教学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等,使得教师能够意识到软件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软件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定期对教育教学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对软件教学的优势以及特点进行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促进人员思想逐渐实现转变,促进高职高专教职人员能够加强对软件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为现代化、信息化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软件教学的经费投入

高职高专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软件教学的投入水平是影响软件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高职高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各种计算机设备以及软件教学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大对这部分的经费投入。加强对软件教学的投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需要提高学校领导者对软件教学的重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学校拨出更多的经费用于各种计算机设备的够买、各种软件资源的配备等,从而提高高职高专软件教学水平。第二,要根据教学需求加强各种计算机设备以及软件资源的配置,促进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设备以及资源能够得到完善的配置,为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要在计算机设备以及软件资源的管理方面加强投入,比如加强人工投入、经费投入等,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过程中所需的软件设施、设备等,保证软件教学能够顺利推进。

2.3 加强软件资源的整合

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软件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各种软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高职高专软件教学管理中,应该要做好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比如对幻灯设备、学习软件等进行共享,对数学图形处理软件、软件信息资源等进行处理,对计算机、投影仪等各种计算机设备,都应该要加强整合,同时利用多种计算机设备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对高职高专数学课程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软件的资源丰富的特性,加强图片、文字、音乐等软件形式的应用,从而丰富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在软件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过程中应该要根据课程以及教师的个体差异,比如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根据数学课程的特点,加强软件教学资源的平衡。

2.4 加强对各种计算机设备的管理

软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硬件基础就是计算机设备,随着信息技术和软件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教育手段都需要不断改革,在计算机设备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计算机设备的操作水平的提升,从而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设备,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软件教室、设备、教材等,使得高职高专教学过程可以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数学知识,可以利用软件技术对问题进行剖析,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升软件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课程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这个目标,其教学实施应着重体现出以下两个差异性:

(1) 软件工程学科领域和计算机学科领域间专业设置的差异性,这个差异应能够很好地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 工程硕士课程和软件学院本科课程的差异性,这个差异应能够很好地体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目前国内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学科和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差异还不显著,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中甚至部分课程只是本科阶段的重复。虽然大都开始强调学生的软件项目实践,但普遍缺乏过程管理。本文在对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上,针对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提出了实现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方案。

2软件工程知识体系

2004版SWEBOK将整个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分为11个知识领域(Knowledge Area,KA),其中前5个知识领域是按软件开发的生命期诸阶段排列的,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后6个知识领域是软件开发中的支撑性或者辅的方面,可能覆盖软件开发的多个阶段,包括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软件质量、相关学科知识领域。这些知识领域SWEBOK并没有重新系统规定,而是直接套用已经成型的各领域知识体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叠和不匹配。

在SWEBOK的基础上,IEEE与ACM又共同拟定了CCSE。其中的核心部分是软件工程教育知识(SEEK)。SEEK由十个知识领域组成,包括:计算机基础(CMP)、数学和工程学基础(FND)、职业实践(PRF)、软件建模与分析(MAA)、软件设计(DES)、软件验证(VAV)、软件演化(EVL)、软件过程(PRO)、软件质量(QUA)、软件管理(MGT)。

可以看出,SEEK和SWEBOK基本内容是相近的。总的来说,二者都是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3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论文很多,如翁敬农、刘云等在软件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规划中提出了“一个目标”、“两种途径”、“三大环节”、以及“四级台阶”的具体步骤。王移芝、林艳琴提出基于“两段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框架。谢芳清、闫大顺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王浩、胡学钢等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研究与建设。王志英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提出实践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并以此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董玮、邱建华等以专业课“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为例给出了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然而目前还没有检索到专门研究软件学院工程硕士教学改革的论文。无论是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还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来看,针对软件学院工程硕士的教学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的。

4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设计策略

我们以IEEE SWEBOK和CC2004SE的知识体系为主体,结合中国软件产业以及本院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作为我院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实施的依据。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导论性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和其他课程。如图1所示,该知识体系定义了7个知识体系子类。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和工程学基础属于导论性课程、其他课程包含了职业实践、领域课程、软件工具、工程实践等四个子类。

其中计算机基础定义了软件工程作为计算学科所必需包含的计算科学基础以支持软件产品的设计与建设;数学与工程学基础提供了软件产品获得所需属性的理论和科学基础;职业实践则聚焦于软件工程师以职业行为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应该包含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领域;领域课程包含了对于某个特定领域软件工程师应该接受的特定教育或经验;软件工具定义了从事软件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当前主流工具与软件产品等;工程实践则是学生使用所学到的知识从事实际开发活动,提供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于工程硕士来说,大部分同学经过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机基础以及数学与工程学基础,因此目前其课程体系建设如图2所示,重点是完成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并结合IT界的最新技术趋势设计相关领域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如何设计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软件工具,强化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5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建设

对于如何设计软件工程的核心课程,我们的主要思路是打破原先各子知识体系间的界线,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引入课程组的概念,实现一个完整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整个开放式学习体系包含三个部分:

(1) 设计课程组:在理论环节采用课程组的概念,集中讲授较高层次的、符合硕士生水平的软件工程的某些重要环节;

(2) 开设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或LBD)理念,由指导教师讲述软件工具的具体操作过程,同学实际动手学习;

(3) 强化工程实践:在工程实践中由学生自主选题,并将LBD中讲述的工具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贯穿使用。

5.1设计 课程组

目前我院开设的高级软件工程和本科的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并没有太大差别,对于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面面俱到,但又都比较浅显,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设计了软件工程课程组的理念,初步设计了以下课程:

(1)“软件开发管理”(Manag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2)“软件系统架构”(Architectures for Software Systems)

第一门课程主要针对以后立志从事软件工程管理方向的同学,课程针对IT项目集中阐述如何实现风险、资金、工期等各方面的管理;第二门课程主要针对以后立志从事软件高级开发方向的同学,课程主要讲述复杂软件系统架构层上的设计,介绍目前通用的软件系统结构、设计技术以及实现这些结构的模型、表述方法等。这两门课程对于软件工程硕士应该至少必修一门。除了这两门课程,其他软件工程类的课程包括了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语言类课程如J2EE、.NET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修。

5.2开设实践教学

针对该课程组,我们开设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做中学理念,由指导教师(可以由助教担任)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选用具体工具讲述如何使用该工具完成项目开发的某具体环节,工具涵盖了项目管理、架构设计文档化以及测试等软件项目开发的主要方面。

对于软件工具的选择,有两种思路。一种方法是对软件工程的不同环节分别选择不同工具,例如项目管理选Project、开发文档化选Rational、测试再选别的工具这样来做,但结构分散,不利于整体化考虑。另一种是采用套件,完成项目开发全程的所有操作,目前我们选择了两种套件,一是微软的VSTS,该套件和微软的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绑定,适合学习.net开发框架的同学;另一种是IBM的RSA,该套件和Eclipse开发平台绑定,适合选择开源J2EE开发框架的同学。

5.3强化工程实践

大多数的软件学院目前都开设了专门的工程实践环节,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将工程实践环节也纳入到开放式学习体系中,以前面所说的理论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来指导学生更好地高质量完成整个工程实践。

从教学方法上,工程实践应尽可能地贴近现实项目,除了常见的软件工程文档,我们还要求学生提交过程管理类文档(软件开发合同、会议记录、工作日程记录、合同执行报告:财务报告和开发过程报告、个人总结、小组总结等)。

从技术上,学生可以自由选题,也可参考工程实践题库中的选题。选题涉及所有领域课程包含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采用实践教学环节中介绍的工具全程介入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学院设立专门的工程实践网站提供学生选题及交流,以及指导教师的监督。

从教学形式上,则注重如何实现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核心能力分析与培养,要求学生运用职业实践子知识体系中的相应内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通过学生的开题演讲、采用各种工具完成相应的项目文档、结题答辩等环节来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实践效果评价上,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成绩考核方法、管理考核信息、分析考核结果、评价教学质量等措施,实现完整的考核体系。

6结论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学科教育与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方面有着事实上的矛盾。软件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确、课程实验师资不足、实验教学内容质量不高、实验指导和管理落后等问题。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在充分调研IEEE SWEBOK和CC2004SE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针对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我们提出了软件工程硕士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引入课程组的概念,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

[1]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EB/OL]. [2004-08-25]. /ccse/SE2004Volume.pdf.

[2] 翁敬农,刘云. 北航软件学院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1).

[3] 王移芝,林艳琴.“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实践教学,2008(8).

[4] 谢芳清,闫大顺. 计算机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08(9).

[5] 王浩,胡学钢,侯,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7(11).

篇6

本文分析了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实施了研讨式教学并构建了研讨式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了软件工程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实践证明,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1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企业级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软件工程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和抽象,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1]模式组织教学,教学重点在于“教”,“学”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教材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2],教师对课程内容单纯的灌输讲授,使学生认为软件工程内容枯燥且与实际开发脱节,学生对企业级软件开发理论很难获取切身体会和认识,厌学畏学情绪严重,教学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得以引入软件工程课堂,软件工程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不能充分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难以满足软件行业对软件从业人员日益增长的能力需求。研讨式教学[3]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4]。研讨式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全过程的参与,促使他们在重视学习结果的同时也一样重视学习及研究的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研究方法的本质,从而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2010年以来,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软件工程》课程组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探索了软件工程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2软件工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开设了软件工程课程,但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讲授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2]。

2.1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

现有教材内容仍然以面向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作为重点;而在实际应用中,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大行其道,如敏捷开发、RUP迭代开发、UML、设计模式、XUnit单元测试等,这些新的内容,教材甚少提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满足就业需求。已有软件工程教材侧重纯理论的介绍,即缺乏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案例,又缺乏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课程内容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晦涩难懂。由于学生没有软件开发的实践经验,因此对教材中介绍的软件开发原理、模型、设计及测试方法等内容难以理解,甚至有学生抱怨:“这门课程就是计算机类的哲学课!”

2.2课程实验不受重视、内容零散

各高校在开设软件工程课程时,基本采用理论授课与课程实验相结合的形式,理论授课为36课时,课程实验为12课时,这种课时分配方式存在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偏少的问题。12课时的课程实验通常分为6次,实验内容零散,没有连贯性,对学生而言,并不能通过实验理解课堂理论知识,课程实验形式大于内容,难有所得。从历届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得知,他们对课程实验的最大期望是:课程实验由一个贯穿始终的、实际的软件开发案例分解而成,通过这样的课程实验,真真切切体会、理解软件工程的方法、理论及流程在实践中的应用。

2.3课程评价模式有待改进

软件工程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主要借助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即通常所说的“一张试卷定高下”的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的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3]。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应付考试,考试前几天通宵达旦死记硬背,考完立刻把所有硬记的东西还给老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研讨式教学探索

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教学效果欠佳。考虑到软件工程课程理论性、工程性的特点,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结合长期以来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经验,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以更好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研讨式教学是指教师挑选并设计研讨课题,在授课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及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自行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软件工程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研讨式流程如图1所示,分为三大流程:教学准备、组织研讨和课后完善。

3.1教学准备

指导教师在每一次研讨前,需作充分教学准备。首先,需基于此次研讨涉及的知识点内容对受教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受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以确定研讨课题的难度及深度,做到因材施教并调动学生的研讨积极性,调查方式可采用小组面谈、组织调查汇总、调查问卷等方式。学生调研工作是保证教学准备有效开展的必要基础。教师挑选并设计恰当的研讨课题,是研讨式教学准备的核心流程。在选择和设计研讨课题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基础研讨课题难度适中。如果学生对研讨课题所涉及的问题感到陌生,不能通过一周自学研究解决该问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如果学生认为研讨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太过简单,则会轻视研讨式教学,因此应深入调研学生的知识结构,基于学生知识结构挑选并设计难度适中的研讨课题;其次,研讨课题数量适中,如研讨课题数量过多,会加大学生学习负担,压缩学生课外自主时间,学生疲于应付,视研讨式教学为负担;如研讨课题数量过少,不能有效覆盖教学重点难点,研讨式教学流于形式;第三,研讨课题应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案例,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对课题所提出的问题基于实践,提出改进办法或者设计新的实现方案。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知识结构和课题挑选的原则,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软件工程课程组将一个贯穿始终的、实际的软件开发案例进行分解,结合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研讨课题设计,并将上机课时作为学生课题研究专用课时,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并通过指导和交流,及时了解当前学生的困境和状态。表1列出了该课程的研讨课题名称以及所涉及核心知识点。基于学生调研的基础,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微课件。微课件制作必须小而精,以满足学生研讨课前准备为目标,覆盖研讨课题涉及的重点知识点及学生调研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知识点。微课件制作是高质量教学准备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具体可行的研讨规则并严格执行,教师花费心血精心挑选设计的研讨课题,难以引起大部分学生的重视,可能会出现大量学生课前研究课题敷衍了事,课题研讨无人发言、少量学习积极同学把持讲台等情况,教师白费心力,研讨式教学流于形式。可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提前两周布置研讨课题,并制作研讨课题的微课件,讲解该研讨课题所涉及的核心知识;

2、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进行研讨,项目小组采用全班随机分组,以做到分组公平,杜绝学生抱大腿、搞小集体;

3、项目小组人员3~4人,小组成员不宜过多,否则让部分小组成员滋生打酱油的思想,小组成员不宜过少,否则学生自学研讨任务较重;

4、课堂研讨采用学生小组演示讲解和学生问答相结合的方式,演示的小组由教师随机抽取,一位同学负责演示,演示完毕,台下同学可随机挑选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讨论,讲师负责引导和总结,并当堂给出研讨成绩;

5、小组演示时间不宜超过6分钟,学生研讨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教师应适时控制每小组演示及研讨时间,以在90分钟的研讨课题上,即让小组有足够的时间演示和研讨,又能让足够多的小组得到上讲台的机会。

3.2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

如仍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下”的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研讨积极性,损害研讨式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实施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必不可少,构建与研讨式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模式,调动并提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讨论的积极性。软件工程课程一共进行6次课题研讨,贯穿整个学期,加大课题研讨的在总评成绩的比重,让课程考核由期末一次性考评转变为过程考评,教师可通过研讨式过程考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与指导。课程评价模式可如下:课题研讨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期末知识点考核30%,课题研讨成绩教师当堂给出,研讨课题做的比较好的小组会受到极大鼓舞,研讨课题做的不好的小组会感受到压力。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的改革,符合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为高校课题注入了活力。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将会享受到探索、实践、自主学习的快乐。但由于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也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组织及应变能力提出挑战,因此在软件工程课程研讨式教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研讨课题的选择与设计需花费教师大量额外的精力和时间,经过受教学生反馈后,仍需不断优化和改进;第二,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在研讨过程中消极抵触,应付了事,老师因为精力和时间关系,难以精确掌握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针对此问题,可采用高年级学生助教机制,协作老师指导、监控学生学习情况;第三,学生在研讨自学过程,会向教师提出一些课外的专业问题,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有较高要求,而且需要教师在课外花费额外时间指导学生自学研讨。

参考文献:

[1]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83-88.

[2]范庆春,周秋平,王凡.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30(6):64-67

[3]李年终.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8-71.

[4]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3-77.

[5]尹锋.“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4,18(5):77-80.

篇7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着开发高质量软件系统的巨大压力,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软件企业对承担软件测试、质量保证工作的软件测试人才需要剧增,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职业价值、发展前景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为此,国内高校开设了软件测试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软件测试实战能力差,导致大量毕业生应聘软件测试相关职位时受到冷遇。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软件测试人才,《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实验教学亟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分别从改革思路、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论述常熟理工学院《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和体会。

二、实验教学面临诸多挑战

1.企业对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能力要求是综合性的,要求软件测试人员具有软件项目经验,具备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知识,能够独立开展软件测试工作。但是,国内高校教学计划制定时片面强调软件测试的作用,对软件测试与软件质量保证之间的天然联系缺乏理解,对软件质量保证相关实验的重视程度,课时安排存在严重不足。2.目前,《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实验教材选择面临无书可选的尴尬局面。课程实验设计只能全凭任课教师把握,使得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3.国内高校在实验设计方面,多以基础性实验为主。这种单一的实验设计方式,难以适应软件测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驱动下,以中小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和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大纲为导向,我们整合已有的校企合作课程资源,按照DanielGalan软件质量保证框架组织实验教学内容,采用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法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加深对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软件测试实践能力。

(一)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是软件测试课程改革的源动力和驱动力,软件测试相关的从业资格认证是学生入职的敲门砖。为此,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背景下,我们以切合中小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软件评测师认证的考试大纲要求,选择朱少民老师编写的《全程软件测试》[1]和NIIT培训教程《SoftwareTestingandQualityAssurance:StudentGuide》[2]作为课程教材,按照DanielGalin软件质量保证框架组织教学内容。DanielGalin软件质量保证框架[3]指出软件质量保证是建立企业软件质量文化所需的一些列活动的集合,认为软件测试是一种典型的软件质量保证措施,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潜在的软件缺陷,软件测试工作贯穿软件项目的始终。按照DanielGalin软件质量保证框架组织课程内容有助于保持软件测试与软件质量保证之间的内在联系,符合软件企业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的最新经验。

(二)实验设计

如何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的理解,增强其软件测试实践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设计了导入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创新项目实践三种类型的课程实验。导入性实验要求学生应用已修课程(包括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工程等)知识进行软件调试,在软件调试过程中理解软件调试与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之间的关系,实现到本课程学习的过渡;基础性实验目的在于强化课程基础理论、原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所学知识,掌握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创新项目实践以课程实训项目为载体,为学生运行所学知识解决软件测试实践过程中涌现的各类问题,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1.导入性实验。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软件系统中潜在缺陷,而缺陷的解决则通过软件调试手段实现。为此,设计导入性实验“软件调试”。本次实验以员工工资核算软件Employee作为实验对象,要求学生发现Employee中人为注入的软件缺陷,然后应用Java调试器的断点调试功能,结合回归测试手段修订所发现的缺陷。通过导入性实验,学生体验了改正软件缺陷的艰辛,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如何发现软件缺陷、如何提高软件质量。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指出发现软件缺陷是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职责,软件测试工程师需运行软件测试方法、技术和工具才能发现潜在的软件缺陷。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提高软件质量需要开展包括软件测试在内的各项软件质量保证工作。2.基础性实验。基础性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基础概念、原理的理解。课程安排8次基础性实验,实验2、3、4和5属于软件质量保证实验,6、7、8和9是软件测试实验。(1)实验2:软件度量实践。实验2关注软件度量问题,介绍软件规模、项目工作量和软件成本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掌握软件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和成本估算的方法和过程。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应用USCCoCoMoII进行软件成本估算。(2)实验3:基于MicrosoftProject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计划及进度管理,是软件质量保证中重要的管理部件,也是开展软件测试活动的前提。实验3要求学生使用Mi-crosoftProject建立软件项目计划、运用跟踪甘特图追踪项目进度,等等。(3)实验4:版本控制软件CVSNT。CVSNT是当前最流行的版本控制系统,是中小企业进行版本控制的利器。实验4讲解CVSNT的安装和使用,要求学生掌握CVSNT的操作技巧。(4)实验5:BugFree软件缺陷管理。软件缺陷管理贯穿软件测试项目的始终,记录软件缺陷从发现、修复直至关闭软件缺陷的全过程。实验5介绍开源缺陷管理软件BugFree的软件缺陷管理思想,要求学生掌握BugFree安装与配置、软件缺陷管理等技能。(5)实验6:软件静态测试。软件静态测试是软件测试技术中发现软件缺陷效率最高的技术。我们安排“软件静态测试”专题讲座,讲解软件制品阅读、静态分析的技巧,还介绍如何运用CheckStyle、FindBugs等静态测试工具分析程序源代码、目标程序中潜在缺陷。本次实验有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实践。(6)实验7:JUnit单元测试。实验7介绍单元测试工具JUnit的使用,要求理解JUnit单元测试框架,掌握单元测试脚本的编写技巧。本次实验还推荐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JMock,综合应用JUnit和JMock进行对Java应用系统进行集成测试。(7)实验8:软件功能测试。软件功能测试是检验目标软件是否正确实现了客户需求,是软件测试执行的重要内容。实验8要求学生使用QuickTestProfessiona(l简称QTP)对机票预订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本次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功能测试脚本的录制和编辑,掌握QTP检查点设计的方法及技巧。(8)实验9:软件性能测试。实验9介绍软件性能的概念和原理,讲述如何运用HPMercuryLoadRunner对Web系统进行性能测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虚拟用户技术,掌握基于LoadRunner的性能测试技术的过程及技巧。此外,本次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开源的性能测试工具JMeter进行软件性能测试。3.创新项目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们从学生课程项目、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项目、开源软件项目等中筛选出软件规模适中的软件系统作为课程实训项目,让学生对课程实训项目进行系统化的软件测试,要到学生主动动手实践,在软件测试项目实践中培养工程素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加强对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培养,推荐这些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为学生在科研项目中积累软件评测经验。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观念

首先,确立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其次,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具有双重属性的,这双重属性是指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高职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教育的功能,将这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全面发展。再次,创新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高质量人才的依靠,正因如此,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创新教育制度,实现教育制度的不断更新,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指明培养学生的方向。最后,应当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教学的客体逐步向教学的主体转变,还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避免一言堂,不要照本宣科的讲述书本上的知识,要做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改革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将“教”与“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以及学生的学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操作实例讲述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穿插学生的动手实践。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制造相应的、教学需要的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往教学方式中所不能够达到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篇的贯穿项目教学,进一步培养软件团队的合作开发的技能。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全国IT企业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而实用型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具有非常熟练的操作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呢,他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贯穿项目教学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毕业后,以零磨合的条件下,迅速的投身到工作岗位当中去,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职院校软件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软件设计专业中,将相关的多门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在模拟企业实践项目,这种方式,有效的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单一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多多鼓励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等等,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还能够打破传统授课模式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高职院校软件设计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对于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在教学过后,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应当在整个高职院校的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安排相应的企业实习,有学生和企业双方签订正式的录用证明,证明该学生正式被企业接受成为顶岗实习的工作人员。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公司应当派专门的、经验丰富的员工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能够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深刻的明白行业需求,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当撰写相应的实习报告,记录自己实习期间的心得体会。实习结束后,企业的工程师应当以学生在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班主任应当根据实习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晓姝.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标准建设探索———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01:66-70.

[2]宋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83-85.

[3]陈丹.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40-45.

篇9

软件工程是一个学科方向,所以它涉及的学科领域多,概念多,知识点多,更新内容多而且学科知识体系繁杂,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SWEBOK)中界定了软件工程的11个知识领域。每一个分支又各自可以成为一个知识体系。软件工程同时是一门边缘学科,与别的学科有很多交叉点,学科紧跟软件开发的前沿技术,更新快。

2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该课程是本科生的一门课程,是本科教学的难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只有理论课,没有实践课。教师讲,学生听,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软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开发技术不断出现,国内的课本跟不上业界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不加新的技术及研究成果,加多少?加多了与国内实际软件业的发展脱节,不加跟不上发展形式。

(3)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高年级课程,与前期课程联系紧密,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其联系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设置课程设计,没有将前期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梳理及综合应用,只是讲本门课程的知识。

3教学方法探索

其实软件工程这门课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这门课程的问题所在。国内外关于软件工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一直在进行:CDIO的教学模式,与行业人员合作的教学法、基于项目维护的教学法、强调团队合作的教学法、OPEN-ENDEDNESS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等[3]。尽管教学方法很多,但是我们应寻求一种适合于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模式。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这门课更应侧重于实践。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有关概念,了解各阶段的主要技术、方法与工具,具备协助和管理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同时,强调文档模板的书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模式。

4具体教学实践

我们的软件程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大三的第二学期开设,36课时。第一讲课首先将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教学意义、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做讲解,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给学生可选的题目或者学生自选题目并自行分组,每组最多3人。到第二讲课,学生基本选好题目并做好分组工作。从第三周开始学生开始做前期的准备工作,理论课讲解进行的同时学生开始需求分析,这期间学生的工作是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论证需求的可实行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书写。第六周,开始交需求分析。主讲教师进行前期评阅,第七周开始由学生分组讲解,讲完后由同学提问,讨论,评议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最后由教师对该项目进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完成真实可见的项目,需要2周的时间。随着课程的讲解,学生逐步完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提交的环节。主讲教师认真批阅学生交的作业,及时将批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在这里我们不要求学生做一个多么复杂的项目而是让学生将整个软件工程的过程做一完整的了解。在理论课的讲解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的重要性:这门课是将前面所学课程系统化、并综合应用的一门课程,涉及到的课程有: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而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用到软件工程的知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面向对象的设计,但是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不能忽略;既要有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例子,又要联系生活中常用的如洗衣机,微波炉等设备所涉及的嵌入式系统的理解;还要将诸如敏捷开发和极限编程等概念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对于业界的新技术发展更加了解,以便跟上市场需求。

5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自主选择可持续进行的小项目,然后每组进行讲解、讨论、提问,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好的效果。在需求分析阶段,学生讲解,老师和同学提问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毎组讲解完成后针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提的意见进行积极修改,有些小组交了几次的修改稿,而且出现很多新颖而实用的自选题目。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课题设计的能力、各阶段文档的编写能力。通过“做”从中“学”从而掌握《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的原理、方法、技术和文档的书写标准,对于结构化程序设计过程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过程也进行了充分理解。

6进一步的教学探索

(1)将该课程的实践环节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相结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先确定实验教学方案,包括每一个实验环节的任务、方案及要求;及时公布实践教学方案,按实践教学计划执行各实践环节;审定实践教师资格;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字处理软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111-02

一、学习需求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高一年级学生对于字处理软件的学习需求,笔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调查的方式主要是以访谈法的形式进行。调查表明,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15-18岁年龄阶段,对信息技术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字处理软件知识的掌握仅仅处于表面的程度,许多学生只是会用Word打字。对于利用字处理软件设计电子板报学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能够掌握字处理软件的强大功能,方便以后的学习生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要讲的是教材中的《4.1.2 字处理软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字及其处理技术”这部分内容,这为过渡到本小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这节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软件][1.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2.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GUI界面][功能丰富][变化迅速][文字设置][图片设置][整体排版]

图1 《字处理软件》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文本信息加工”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学好本节内容为学好整个“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以及“多媒体信息加工”这两章内容打下基础,而且它对整个教材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属于本章的重点内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是面向高中学生的一门信息技术课,学习者大多数是在15-18岁之间,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事物。理论思维趋于成熟,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思维活跃,能够经常发现与提出问题。

2.初始能力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获取、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文字及其处理技术等,学生学习时,可以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相联系。但是不同的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不太一样。

3.信息素养

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上网查找和下载资料的能力,能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在进行实践学习时,能快速地掌握并运用相关技术。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能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清楚在信息技术使用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能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2)熟练使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要表达内容的理解,利用字处理软件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将其展现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电子板报,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制作好“园林艺术”电子板报;收集有关的图片素材、文章以及相关知识等。

学生活动:收集有关的图片素材及园林艺术的相关知识等。

2.抛锚教学设计,创设情景

教师活动: 演示课前制作好的“园林艺术”电子板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学生对于这样的主题要有自己的创意。并告诉学生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该熟练地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每一位学生在课上应能完成一个类似于“园林艺术”的简单的电子板报(学生也可以拓展发挥)。另外,课后每三个学生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多姿多彩的高中生活”电子板报。

以“园林艺术”电子板报为任务呈现给学生时,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以下问题。

(1)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用Word文档制作电子板报。

(2)解决问题必备的能力:如学习上网查找、收集资料;学会运用软件将查找、收集的有用信息表现出来。

把这样一个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冲突,学生会拟定新的学习计划和完成任务的初步实施方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生活动:欣赏“园林艺术”电子板报,积极思考如果板报让我来设计创作,我应该怎么做。

3.明确目标,提供资料

教师活动:

(1)首先,说明“园林艺术”电子板报创意并交代板报包含的技术以及制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该作品,分析该作品是否能较好地体现出文章的思想。

(3)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下面不同的任务。

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完全按照教师的创意和制作步骤,打开教师设计的“园林艺术”电子板报,按照已经给定好的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园林艺术”电子板报。

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创意上或是技术应用层面上有突破、有创新地制作“园林艺术”电子板报。

学生接受了任务,对完成任务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将任务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在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上网,并且能在网络的海洋中寻找相关信息,同时,应该指导学生先学习并掌握一些知识,以便完成“园林艺术”的电子板报,如:如何设计分栏、图片环绕效果,如何在电子板报中添加艺术字等。主要知识点确定后,学生要学会电子板报的制作方法,在学习情境中不断深入研究,不断积累相关的学习资源信息并不断总结学习方法,逐步丰富学习经验、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为最后完成最终的电子板报这个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活动:认真听教师分析主题创意、有关技术问题及注意事项,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制作内容。

4.任务完成

教师活动:学生制作电子板报时,教师巡回指导。尤其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如果遇到操作技术问题时,要给予详细讲解,亲自操作演示。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给适当的提示,提醒学生多多进行尝试或上网查找解决方法。

在制作最终的“多姿多彩的高中生活”电子板报中,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理解。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完成“园林艺术”电子板报,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同学沟通,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结合。在完成小组任务时,小组同学及时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合作完成“多姿多彩的高中生活”电子板报。

5.评价反馈,问题点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组织学生对成果进行评价。可以对作品的创意、技术效果的运用是否恰当地表达了主题思想、作品完成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展示制作成果,交流制作过程的体会。学生在交流中进行自评和互评。

6.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回顾整个制作过程,指出学生在学习制作电子板报的过程中重点是要掌握电子板报创作的技术方法,而不是停留在具体的某一技术的操作层面上。让学生明白他们需要学会的是如何用字处理软件去设计表达自己的思想。

学生活动:总结制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反思是否达到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