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5 12:1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教学

篇1

1.创新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引领学生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音乐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好表现、活泼好奇心强烈等心理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律动、即兴创作、游戏、乐器辅助等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吸引学生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1.1 游戏法。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可设计出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课堂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实现"玩中学"。比如小学生刚接触音阶时,对七个音符的作用和表现完全没有概念,教师可组织进行"音阶找朋友"的游戏,将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分为若干组,当学生A喊1时,学生B要快速唱出do,然后到学生B喊出2,学生B要唱出re,轮流互换进行。在热烈的游戏氛围中,学生能快速的认识记忆七个音符,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和有效提高了音准感。

1.2 即兴创作法。音乐课培养的不仅是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更是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表演能力,实施即兴创作法能有效实现以上目标。比如在上《快乐的音乐会》一课前,教师告诉学生,森林中的小动物邀请同学们参加音乐会,但是希望同学们可以为它们提供演奏乐器和演唱歌曲,然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给各个小组分配任务,有音乐技能,如会口琴、钢琴等乐器的学生分为一组,负责乐曲中其中一段的乐器即兴演奏;没有音乐技能的学生又可分为两组,一组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以模拟乐器的器材,负责乐曲中其中一段的即兴演奏,如自制沙锤,自制架子鼓,而另一组则负责为乐曲进行歌词创编,并演唱。通过即兴创作法,学生不仅能将平时学习到的乐理知识学以致用转化为实践技能,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音乐课堂也成为了欢乐的海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在演唱教学中加强实践性

在小学音乐课中,唱歌是最能直接体现学生音乐素养的一项学习内容,在音乐课中占时较多,教师也会花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演唱教学中。但在实际教学中,演唱作为实践性学习,音乐教师会把教学时间花在各种音乐理论的讲解上,比如节奏、节拍、音区、音准等,还会亲身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发声、呼吸方法等,学生自我练习、摸索的时间却较少,导致学生陷入一种"知道怎么唱,却唱不好"的怪圈,所以教师要注意分配好理论教学是实操教学的授课课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集体、小组、一对一的演唱辅导中,鼓励学生大胆唱,放声唱。比如在小学四年级进入到二声部的学习中,此时学生已基本能识唱乐谱,在乐理上,教师可把三分之一的时间放在教会学生认识附点四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顿音记号、连线、升降号等,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则重点训练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比如在合唱中二声部最容易出现的音准问题,很多教师会狠抓二声部,其实这是避重就轻的做法,教师应该训练主旋律的稳定性,再加入二声部,对有音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训练,利用循环呼吸的方法唱"u"或"m",训练他们的音准。总而言之,在演唱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过硬并不代表能唱好歌曲,但能把歌曲唱好理论知识不会差到哪里去。

3.在音乐创编中加强实践

篇2

低年级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安排儿童音乐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音乐是善于表现以及激感的一门艺术,音乐剧表演则会使该艺术更加生动、更加感人;在表演音乐剧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音乐;儿童音乐剧;应用策略

儿童音乐剧,以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故事讲述形式,将人物、时间、事件以及地点等构成情节用以冲突的展开,体现一定的人文主题和人文关怀。本文将对儿童音乐剧如何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深挖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当共同体验、创造、发现以及享受和表现,将儿童音乐剧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新教材改编、创作、演出以及评价等,即对该过程进行全新的阐释与演绎。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在逐渐提升。在新教材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安排儿童音乐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对于儿童音乐剧而言,其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以及美术和舞蹈等学科,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拓宽了小学生的音乐视野。在此过程中,很多比较高尚的道德内容给小学生们以启发和熏陶。比如,《小青蛙找家》《三只小猪》以及《东郭先生和狼》和《小乌鸦爱妈妈》等;以《小乌鸦爱妈妈》为例,老师应当启发学生进行自主表演,需要注意的是小乌鸦怎么照顾得病的妈妈,该故事情节中,会对妈妈讲什么、做什么,表演时面部表情以及动作和语气如何把握,才能将自己对妈妈的爱和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当小学生上台表演时,能够快速进入角色,用柔和、恳切的声音,安慰妈妈,并且与妈妈进行眼神交流;给妈妈盖被子、端水、量体温以及喂药等,这些都是情真意切、入情入景的。课后与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进行交谈,得知他在表演过程中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以及被妈妈照顾时的场景,有些台词曾经妈妈也说过;相信如果孩子的妈妈在场,他们一定会对妈妈说“我爱你”;甚至有些孩子流着眼泪说,“我想妈妈了。”还有的说:“妈妈等您像老乌鸦一样老了,我一定会像小乌鸦那样去照顾您。”从他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对妈妈的爱不再麻木,真正能够理解和体会妈妈的爱,这让人感到非常的欣慰,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剧的应用价值体现。

二、利用音乐剧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善于表现以及激感的一门艺术,音乐剧表演则会使该艺术更加生动、更加感人。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这部音乐剧之所以具有悲剧色彩,主要是因为老太婆自己太贪心,最终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逸恶劳以及贪得无厌的人,最终只能不劳无获。故事所讲述的浅显道理,其实不用老师花太多的时间去教导学生,他们就能够明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充分发挥该音乐剧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至关重要。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们领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更多道理,结合八荣八耻,问学生有没有在其中找到该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学生唱完一遍该首歌以后,快找就能够找到“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趁热打铁,在音乐课堂上,让全体学生跟着唱一遍这首歌。当孩子们加深了印象以后,再提问:“今天我们能否将该故事进行改编,使其成为现代版的音乐剧?比如,可以让老太婆变成正面人物,让她作为我们学校的榜样,好不好?”话音刚落,学生的热情被快速调动起来。在此过程中,规定故事开始时的情节照样,只是老太婆不再要“新房子”,不想再“做贵夫人”,最后要的是什么呢?给学生一点讨论的时间,讨论后得出结论:要智慧、善良、勇气以及正义等;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该创意的兴趣非常浓厚,甚至还要求改变该音乐剧的主题歌,在原来的基础进行大调试,使之更像新版故事内容生机而充满活力;有些学生还建议将歌词进行适当改动,比如将“蓝色的大海岸上有一所破泥房,老婆婆伴着旧木盆老公公守着破渔网,”改成“蓝色的大海岸上,住着幸福的老两口。老婆婆勤劳而善良,老公公勇敢又坚强。”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剧的应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够打开孩子们认识人性的空间。

三、在教学实践中渗入音乐剧

在表演音乐剧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仍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小学生被崭新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就连平时不愿当众表演的学生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虽然班里有些学生对此感到诧异,甚至嘲笑他,但是结果该学生的表演非常的好,语气入情、台词简洁,与平时胆怯的他(她)简直判若两人。在表演完以后,获得了其他学生的掌声,挺胸抬头走下“舞台”,脸上洋溢着自信。此时,应当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其实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不能总是抓住别人某个缺点,嘲讽别人,这是不对的;刚才大家都看到了,刚才那位同学的表演特别精彩,我们再给他一点掌声好不好?掌声四起。”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态较之于以前,大有不同,多了一些宽容、平和与理解。

总而言之,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的显著,实践中,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创新音乐剧应用形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叶艳华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平西乡杏山小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改革分析

音乐学科是一门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学科,科学的音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心理构建。音乐教学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教学盲点,在学科改革中应不断进行课程优化,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一、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

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通常被定义为“教”与“学”双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主体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根据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反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学生才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古板,使得在课堂上学生整体参与性不足,阻碍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

2.音乐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音乐审美的培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将音乐乐理知识作为教学重点,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准确地感受音乐传递给人们的心灵触动,而是在冗杂繁多的乐理知识中对音乐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音乐是一种深层次的艺术形式,教师应该注意将学生的音乐感知引领到正确的高度,让学生深刻了解情感表达是音乐产生的基础,并且音乐是抒感的有效途径。

3.音乐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音乐是内心情感与乐理方法的高度统一,因此在音乐课程的设计上应该将艺术赏析和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搭建,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完善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有效途径。在进行音乐教学之前,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爱好,搭配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比例,构建完整的课程内容,以求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但在实际的课堂上,部分音乐教师忽视了对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使得课程内容的完整度不强,有碍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二、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音乐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为重点,以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理解能力为导向,构建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个体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尊重学生的素质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制定出符合不同学生个体的教学计划,使学生都对音乐学科产生兴趣,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

2.灵活教学,提高学生音乐审美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不断整合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营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音乐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方面多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获取音乐知识,将教学成效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3.提高音乐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构建中,教师永远是推进课程创新和改革最为活跃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因此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教师团队素质的提高。小学音乐教师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奏歌唱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知识,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服务,并在传授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感染力,将每个学生带到教学气氛中,帮助学生构建音乐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未来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学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视野,对课程内容和方法的设计有更加精准的把握,采取更加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拓宽学生的眼界,真正做到将书本上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扩大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音乐为主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音乐;农村;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58-01

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需从小学抓起,但是就当前小学音乐教育而言,情况堪忧,尤其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弊端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不受重视、教学设备落后、音乐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因此,针对此类问题,

本文分析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一、学校应当转变思想观念

在农村小学里,从校长,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有着一种偏见思想,把音乐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简称豆芽科,一切都应“副”从主便,因此很多音乐课都被敷衍了事,有的上成了语文,数学,有的则上成了自习课。目前,乡村的许多中心小学仍没有专职技能教师,就是有专职的教师都安排从事语文或数学科教学,让教师既教语文或数学,又兼音乐,是一种更好的“统筹安排”;在教师的眼里,认为乡村音乐教学,是被人所遗忘的。这样,老师的专业知识随时间的洗礼慢慢的遗忘,难免会有几分伤感,就这样农村音乐教学空白更多。

殊不知,这里的学生们是多么地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每次上音乐课,却叫他们很失望,越来越重的负担使他们也不得不“副”从主便,所以我认为,作为校长,领导,老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给学生上音乐课的权利。

二、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模式

我的小学生生涯也是在农村度过的,因此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时上音乐课,老师从不教歌谱,总是“您”教一句我们跟一句地学唱歌,一直唱到下课铃响。这样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难怪学生唱准的没几个,也难免这些学生会五音不全。现在,我以教师的身份走向农村,却发现仍有些音乐教师仍用这种模式教会着这些天真烂漫,很赋天性的孩子。我开始犯疑,难道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我们的音乐天地却是一同往昔的吗?我有点不寒而栗,假如再这样一如既往地教下去,音乐将会与时代同行吗?

再者,结构混乱,且教师随意增删教学内容。这个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对于农村的孩子确实有困难。“文有定理,而无定法”,是要求在教学中有创意,但还不到自编教材的地步吧!特别是有关最常见的乐理知识,教师对其是置之不理。

对此,我想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1、音乐课的结构安排要科学。

音乐教学跟语文数学一样有一定的结构,当然这是一般形式,一般为: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并注意:一般欣赏内容不与教学新歌安排在同一课时;节奏训练要么放在课前,要么放在教学新歌之后,听唱训练与视唱相结合进行,一二年级不要求唱会整首歌的曲谱,一般以唱游形式为主。

2、教师要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虽然上音乐课是孩子乐意的,感兴趣的,但也会碰到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调动,如在教学基础知识时,要用鲜明,直观的形式进行教学。如用台阶的高低表示唱名中音的高低,用谱表上的音符在键盘上的位置对照图帮助学生识别音的高低;用三角铁和舞板的发音说明音有长短;在教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可采用线的长短示意,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教学乐句时,可采用视唱法与听唱法相结合进行,碰到六度音程或七度音程,可以用打手势进行,这样化难为易,学生就学得轻松。

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重生动性和技巧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从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另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真正做到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要统一认识,把加强音乐教育列入议事日程

在加强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尽快地改变落后的状态,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音乐教师要统一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音乐教育对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加强音乐教育列入议事日程,从课程安排、教学实施的完善、师资力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音乐教育的需要;在目前最起码要正常开设音乐课,做到真安排、开足课、上好课。

四、加大教学设施投入

应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如增加电视、各种器乐、光盘资料等,改善现有的音乐教学条件,调动农村音乐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五、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很多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本身就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有教学热情和基础的教师也大多闭门造车,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若得不到提高,即便是领导再重视、教学设施再完善,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引进专门人才、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应要求音乐教师规范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积极探索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蔡菊先.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学[J].中华少年,2016(08)217-218.

篇5

【关键词】 小学 音乐 合唱

合唱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即多人声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一种集体活动,也是利用合唱队员及合唱队各声部之间的长处,来创造整体音响,表达思想情感、塑造音乐形象的艺术形式。合唱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能力等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欣赏合唱歌曲,培养听觉敏锐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欣赏合唱曲要求小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许多时候小学生对倾听不感兴趣,是对音乐的表现的内容不理解造成的。因此,教师应合理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开启他们的感觉通道,充分调动多感官感知,多角度体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和鲜明的形象,帮助他们理解作品,从而激发演唱的兴趣。同时也让孩子在欣赏中去感受、去聆听、去了解合唱,在听不同音乐形式的作品的同时了解合唱与其它音乐形式的区别,感受合唱中优美和谐的音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即在他们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从而逐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发展音乐听觉,对小学生掌握合唱曲目是极其有利的。

二、重视情感体验

人们对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其核心的心理反应就是“情感共鸣”,是人们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在演唱过程中,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美感。这种美感能够使人愉悦,能够引起人的遐想……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必须引导他们对声乐作品的音乐要素、音乐要素的艺术表现作用、音乐的情感、音乐的风格特征等产生敏感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其人文内涵。例如:在教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探究作品的节奏、旋律、调式、力度、曲式、织体等音乐要素,在演唱中也注意感受、体验这首曲的音调及其情感特点,进一步结合发声技能、认知理解及演唱表现其艺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愉悦身心、健康体魄、完善人格。如此看来,围绕着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实质上发生着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变化。

三、练唱方式力求多样化

刚接触二声部视唱的学生还难以体会到和声产生的美感,加之二声部视唱花的时间较长,如果学唱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兴趣难以持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练习。除了分部齐唱外,还可采取小组对唱、二人重唱、师生合唱等多种形式,没唱的学生也就有机会聆听演唱效果,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把学生的演唱录制下来,教师指导他们自己听听,找出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练习中加以改正,不断提高。通过课堂合唱教学活动,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学生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通过课堂合唱教学,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懂得珍惜、友爱。在声乐演唱水平、音乐视唱能力、音乐表现力、舞台表现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也得到提高。课堂合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有成功也有问题,有汗水也有收获,有痛苦也有欢乐。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很多感慨和希望,更想找出一条更有效的课堂合唱训练的方法与途径,来促进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创设合唱教学情境

在课堂合唱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用各种表现方式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有的歌曲能用肢体语言来帮助理解。如在学习歌曲《白帆》时,同学们就设计了划船的动作,他们轻轻地划着船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唱起来就很有表情;有的歌曲可用创作情景来帮助理解,如在学习合唱《叮铃铃》时,我启发学生为歌曲加入了意境引子与尾声,学生用自己的创作来表现了牧童高高兴兴放牧的情景,通过创作这首歌曲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学生感受更深。

五、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围绕单元主题,打破年级和单元的界限来重组教材。具体做法有:一是从兴趣入手,以合唱与独唱相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和学唱同一首歌,体会合唱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积累对音色、节奏和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成功经验;二是围绕单元主题,使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适当进行“合唱教材的加减法”处理,分步解决歌曲合唱部分的学习,为学生的二部合唱实践铺路搭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三是重视合唱技能的培养,讲究合唱教学的方法,把合唱学习融入听、赏、唱、动、奏、创等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四是拓展教学内容,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内容,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出发,以学唱某一首合唱曲为重点,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补充、重组、延伸,挖掘一切可以用于合唱教学的因素,巧妙设计教学,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总之,在小学生的合唱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建议者、观察者,做好合唱的选材、欣赏和平时的训练工作,顺应儿童的天性,因势利导,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小学生在合唱教学中获益。童心向歌声,歌声育童心,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欣赏了美,表现了美,并创造了美。

参考文献

篇6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科自身的特殊教育功能,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巧设德育点,以声传情,以情育人,使音乐教学真正发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同时,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只注重“教”,而不“导”,教师没有合理地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素材。《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正确认识到音乐教学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利用音乐课程资源,深入理解,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音乐教学中,应把音乐艺术的美与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使学生在音乐的广阔天地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教材,以课堂为阵地,巧设德育重点。目前的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版面新颖,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轻松、愉快地引导学生感悟歌曲中的思想精髓和德育内涵。如歌曲《红星歌》跳跃起伏的旋律,坚定有力的节奏,唱出了对红星的赞美,充分表现了小主人公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与追求。在学唱前,教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潘冬子一心想参加的故事。通过学唱歌曲教育学生虽然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但还要向潘冬子那样争做一名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新世纪好少年。又如在《国旗,国旗真美丽》教学中,教师出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并提问:这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国旗。教师又问:国旗上面镶嵌着的图案是什么?学生回答:五颗金星。教师讲解:五颗星星象征的意义———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教师紧接着再问:你们会在哪里经常看到国旗伴随着国歌冉冉升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的说在校园里每星期一的早晨都举行升国旗、奏国歌,还有的学生说在电视里看到中国运动员获得奖牌时,升国旗、奏国歌……课堂的气氛不断高涨。这时,教师引出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边放歌曲,边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重大节日时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学生边听边看,从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等方面加深对国旗的认识,明白国旗代表着祖国的尊严,体会国旗的神圣,同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爱国旗、爱祖国的种子。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在音乐剧表演中渗透德育

音乐剧表演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小小音乐剧走进课堂,它不仅可以拓宽思路,打开学生的视野,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还能在表演中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感悟,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在教《小蜜蜂》时,教师让学生扮演小蜜蜂、花儿、绿树等角色,他们被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所吸引,都想上台展示自己。不管担当什么角色,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在表演中,孩子们台词简洁,语气入情。虽然他们表现的不是很完美,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流露真情,在表演中感受、体验音乐的美。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采用音乐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小乌鸦是怎样照顾生病的妈妈。孩子们利用扮演小乌鸦的角色,通过给“妈妈”盖被子、测体温、喂药等表演入情入景,场面感人。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说:“在表演时,我想起了自己生病时被妈妈照顾的情景。”教师及时问:“如果你的妈妈现在就站在眼前,你最想和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含着眼泪说:“妈妈爱我才照顾我、关心我、心疼我。”我想说:“妈妈———我爱您。”还有的学生说:“等妈妈老了,我一定会照顾她。”通过表演,孩子们真正理解了妈妈的爱,多了一份孝顺和体贴,懂得感恩。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剧的表演实践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水平,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相互协作、和谐共处的能力。

三、巧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各种课型中渗透德育

灵活把握时机,巧妙掌握方法,是为了更好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音乐教师不能使用说教式教学模式,使音乐与德育分离,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德育融入到音乐游戏、音乐故事等各种课型的体验感受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寓教于乐、寓教于理。音乐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积极融入集体、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境,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在角色中学习音乐。如《小青蛙找家》是一首以明快活泼的旋律作为前奏,描写小青蛙东奔西跑寻找自己家的故事。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欢快流畅,塑造了小青蛙活泼可爱的形象。在音乐游戏中,学生们佩戴小青蛙的头饰,伴随着音乐很快投入到游戏情节中。学生们通过音乐游戏不但把迷路的小青蛙送回了家,还到小青蛙家里做客,同时希望学生们能向小青蛙那样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懂得在生活中保护益虫、保护动物。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黄鹂鸟、小蜗牛、葡萄架等角色。每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在音乐课中,教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名家传记与音乐的创作背景等内容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会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小英雄王二小勇敢机智、不怕牺牲,最终献出宝贵生命的悲壮故事。要让学生“动情”,教师用音乐故事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欣赏中,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生长在祖国的温暖怀抱里学习、成长是多么快乐、幸福!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努力学习的欲望也得到无限延伸。学生也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全面发展,长大后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歌表演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适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为满足学生们的兴趣提供了精神和物质上的丰富内容。如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将具有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教给学生,《我的家乡日喀则》的舞蹈表演有藏族风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团结是一家,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借助课外艺术舞台,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音乐的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联系,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在课外艺术活动中渗透德育。可化无形为有形,既直接形象,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要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积极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以表演形式为手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锻炼。首先,借助课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渴望展示自己,获得教师、同学的认可。后进生也是如此,虽然成绩不好,但他们也有闪光点,课外艺术活动就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他们或唱或跳或演,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同学的尊重和教师的赞扬,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学生重新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其次,借助课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养成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在各种课外艺术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教师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汇演后,都会有颁奖仪式。当获奖学生上台领奖时,有的学生一边行礼,一边用双手接过奖状或奖品,同时会对颁奖教师说,“谢谢老师”;而有的学生则直接领取奖状没有谢意。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表扬有礼貌的领奖学生,希望学生要养成懂礼仪、讲礼貌的好习惯。最后,教师借助课外艺术活动,还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主要形式。如音乐教师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合唱比赛,在训练时学生知道和谐优美的声音是通过刻苦努力换来的;在表演中学生懂得只有协调一致、团结协作,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久而久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全班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德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重视德育是每位教师的义务和责任。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循循善诱,加强德育渗透,启迪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接受音乐教育,使德育之花在艺术的土壤中盛开得更加美丽灿烂!

作者:孙金艳 单位: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梯步走的原因

1、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 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是“认识—情感

—意志”。人对音乐的感受,首先是获得直觉的映象,形成表象,然后才能以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形式去把握,而“节奏﹒旋律﹒创作”的过程正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节奏包括拍子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学生比较容易感知。旋律是感情的速写(卢梭语),他要靠学生的思维、想象,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创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创作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靠自己的感悟,用音乐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必须靠一定的意志才能达到。

2、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由易到

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而“节奏﹒旋律﹒创作”的过程,正好符合这一客观规律。

3、《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识读乐谱中要求:1~2年级: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3~6年级: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能够识读简单乐谱;7~9年级: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节奏﹒旋律﹒创作”的过程,符合这一要求。

4、自己的教学经验所得我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已二十多年了。在这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运用过各种方法和步骤进行过教学尝试。刚开始,心血来潮,雄心勃勃,教学生从低年级就创作,结果,劳而无功。后来就只教唱歌,学生毕业后,鹦鹉学舌,只会唱学过的几首歌。现在我采用“节奏﹒旋律﹒创作”教学步骤,学生毕业后,不只能唱歌、识谱,还能作上那么几首有滋有味的小曲。

二、梯步走的教学训练

1、节奏训练:激趣—搜音—多式

对于音乐节奏的训练,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重大作用。我在节奏训练中就充分运用兴趣的重大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开始教学生节奏时,准备些简单的“打击乐器”—有卖的,有自制的,有些是自然的(锅碗瓢盆、木棒等),让学生随意敲打,这些乐器出来不同的声音,学生特别感兴趣。然后,我问学生“好玩不好玩?”“愿不愿意敲?”学生自然回答“好玩!”“愿意敲!”在这浓浓的气氛中,接着问“想不想敲得更好听?”这一实质性的问话,拉开了节奏训练的序幕。

从现实生活中,搜取富有特征的声音形象,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优秀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没有一个作家、艺术家不热爱生活、不热爱自然的。而毫无意义的节奏符号“xxx”,对学生来说毫无兴趣。因而,在对学生的节奏训练中,应从自然中、现实生活中,搜取那些富有特征的、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硬形象开始训练。如,训练xx︱xx︱,可用挂钟声:“当!当!︱当!当!︱”训练xx xx︱,用钟表声:“喀嚓,喀嚓︱”训 练xxxx xxxx︱,用机枪声“嗒嗒嗒嗒嗒嗒嗒嗒︱”,训练x·x︱x·x︱,用嘟了的叫声“嘟·了︱嘟·了︱”,训练xo︱xx︱,用狗的叫声“汪Ο︱汪汪︱”等等。对于这些具体生动的声音形象,同学们既熟悉,又感兴趣,学起来非常容易。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抽象的符号节奏训练,轻而易举。

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节奏训练。单一的训练形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用口唱,不能训练学生的能力,只有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手、脑、脚、口等多种感官,才能训练学生音乐节奏能力,如,拍手式、拍手拍腿式、走步式、点头式、乐器敲击式、唱游式、V字式等。在这些形式当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唱游式,这是综合性较强的形式。最重要的是V字式,即学生边用手在节奏符上方划V(一拍一个V)边唱节奏,在二年级重点训练V字式,因为这要向视唱旋律过渡,而视唱不可能都去拍手、走步、唱游、敲击,而是要靠心中的“V”去按节拍进行视唱。

2、旋律训练:创经济请—会意传授—多种媒体

创景激情,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浓厚情感,是训练旋律的良好开端。音乐是最擅长于表现情感的艺术,是以表现为主的艺术,它能最直接地表现和激感,能在声音的运动中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现音乐家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的种种情感,最有力地拨动人们的心弦。黑格尔称“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因此,在教唱旋律前,应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品作家产生共鸣,才能有感情地、创造性地表现出作品的意境和内涵。如在教唱《赶海的小姑娘》时,放映小姑娘在大海边捡贝壳的片段,同学们会自然产生对大海的热爱,会有感情地表现“大海、沙滩、贝壳、小姑娘”这一美丽的画面,并用甜美的声音表现出来。

在旋律训练的教法中,我采用“多加意会,少靠言传”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多接触、多聆听美好的音乐音响,使学生在感到美的过程中,给学生以画龙点睛似的分析讲解,让学生自觉运用耳朵的辨别和大脑的思考来感悟,使心灵受到滋润陶冶,从而获得感知音乐旋律的能力。如在教唱歌曲旋律时,多采用听唱法进行教学,即学生跟教师或录音边听边唱,使学生感受到完整的歌曲形象,一般不采用教师教一句学生跟一句的模唱法,因为这样容易把歌曲教得支离破碎,从而破坏了歌曲的整体形象,不利于学生学唱。至于难点部分,学旋律前处理好,扫清障碍,以免在学唱旋律中泛泛地纠错。

旋律训练,要采用级进式,多种媒体综合运用,有机结合。音乐教学媒体是载有音乐信息的物体,是储存和传递音乐教育信息的工具,包括传统教育媒体(口语、教科书、食物等)和现代教育媒体(录音、录像、电视、电脑等)。综合运用多媒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现代化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的综合运用;二是指各类现代化教育媒体的综合运用(电子白板的应用非常适合)。我多采用的是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的级进式运用。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趣越来越浓。如在教唱旋律时,先让学生跟老师听唱,再跟录音唱,然后再跟视频唱,学生在毫无厌倦的情况下,就学会了旋律。无论采取何种媒体,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3、创作训练:自信—分组讨论

音乐创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对于音乐创作,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感到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望而不可即。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创作并不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如问学生:“你们会作文吗?”学生自然回答“会”。教师接着说“音乐创作比写作文容易多了,它只不过是重复或变化重复(音乐再现)罢了,如我们学过的《田野在召唤》中,12 ︱33 33 33 33︱305—43 ︱ 20304050 ︱ 301—v12 ︱33 33 33 33︱305—43 ︱ 20304050 ︱ 3—— 这两个乐句就是重复变化的,且很好听。”分析比较之后,同学们顿时感到:“奥,音乐创作是这么回事,我也能行。”在同学们自信心很强的情况下,提出旋律是乐音有规律的组合,而不是随意杂乱无章的拼凑,进而提出旋律训练的要求。

在对学生进行节奏和音乐短句编写的训练当中,一般采用自主互助式教学法,先自己尝试,再小组商定。即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先自己创作,然后在小组内谈自己创作的想法、编写情况,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看是否流畅通顺,进一步修改,各组再选出最好的在班里讨论、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敢于思考,勇于创作。

篇8

关键词:技巧训练;艺术形式;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89-1

一、技巧训练不单调

在音乐课教学中,学生对老师组织的技巧训练最不感兴趣,因为技巧训练中要么是枯燥的发声练习,要么是机械的节奏练习,要么是单调的视唱练耳,学生看到这些训练项目就一个头两个大,怎么办呢?削弱技巧训练,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技巧训练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我和我校的音乐组的老师一起探索,发现只要给单调的技巧训练加入趣味的成分,生动活泼的训练的方式能够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也就不再觉得技巧训练的单调了,而是会兴趣盎然地参与技巧训练。如在教学枯燥的发声练习时,教师可以把发声练习安排在动物歌唱会上,咪、嘛嘛嘛、哞哞哞等等,孩子们快乐地模仿中小动物们的叫声,同样达到了练声的目的。再如在教学音的强弱时,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强弱音不同的力度,教师可以把强音比作“大力士”,把弱音比作“小朋友”,在形象的帮助下,学生会更加容易体会和理解。

二、艺术形式巧融合

小学音乐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学科,它和美术、舞蹈等学科有着相同的基因,既相互联系又彼此融通,在音乐教学中如能将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巧妙融合在一起,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如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美术,小学生都非常喜欢涂鸦,他们用画笔涂出自己心中的美好世界,涂出自己眼中的美丽事物,我在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就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涂鸦和歌曲巧妙融合,用画笔将音乐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来,同时借助线条和色彩将歌曲的内容描绘出来,一下子给歌曲内容增加了立体感,给音乐教学注入了生动活泼的元素。如教学歌曲《我爱我的家乡》时,我就让学生首先说说自己的家乡,然后在欣赏“我爱我的家乡”的歌曲的旋律时,让学生到黑板上画画自己家乡的美好景物,然后再把家乡的美好景物编入到歌词中去。在学生感受家乡美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美丽的家乡要靠我们去建设。这样淡淡几笔就构建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氛围,学生置身其中,轻松地领会了歌曲的内涵,再唱时真的是声情并茂。再如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很多人都把音乐和舞蹈看做了一对姐妹花,我个人在音乐教学中一直注意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借助无声却优美的舞蹈动作去表现有声的歌曲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寓意。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时,我就让学生先走进傣族家庭,看傣族姑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跳着美丽的孔雀舞,一会儿孔雀鹤立,一会儿孔雀开屏。在学生的兴趣被悄然激发后,我接着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旋律边唱边跳,学生们认真地模仿着各种各样的孔雀的动作,于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歌曲的内容。

三、教学手段多变化

篇9

1.将技、情、趣融合于音乐课堂之中

音乐是情感艺术。在音乐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主要有四种心理状态:情绪、情景、情境、情操。教学中,笔者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利用音乐自身的美,激发学生情绪上的共鸣。同时,引导学生在一定情绪的基础上,产生情景交融的心理感受,伴随联想或想象,进入学习意境,在情绪、情景、情境的体验中产生思想共鸣,陶冶情操。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进入音乐殿堂的一把钥匙。在教学实践中,技、情、趣等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只有将技、情、趣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围绕着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去进行实践活动,才能使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生动高效,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美的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群体的音乐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 1.1 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能力的幼芽。当学生对音乐知识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将知识技能的教学结合音乐形象进行,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低年级的听音训练中,寓情趣于练习之中,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训练,提高音准能力。我组织学生戴上小猫、鸭子、青蛙、小鸟等动物头饰,在听音模唱音程时,按自己装扮的动物的叫声模唱音高。用“会唱歌的小动物”,“把小鸟送回家”等游戏为低年级学生训练音准。在训练听辨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听辨乐曲的速度时,我结合律动进行,鼓励学生在听听、想想、动动中进行练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学生创编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动中学习音乐,在动中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闻歌起舞”活动中,我启发学生随着音乐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培养节奏感知能力。当学生把握了一首新歌的艺术形象以后,就站到合唱梯上演唱。学生感到“我上台演出了”,在与小指挥的合作下,演唱得更有感情,声音更加甜美,感受了成功的愉悦。从兴趣入手,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责任感更强,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 1.2 以情感为主线

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与情感相结合,才能持久。知之深,爱之切。学生的情感随着自身认知的深入而发展,在感觉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的交互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笔者致力于引导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表现音乐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的基础上,用语言、行为、歌声(乐声)、神情等显示出对音乐的思想、感情、态度。

 1.3 运用音乐知识技能,使歌声更美

学唱歌曲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也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表现音乐的过程。我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使演唱的声音“响”而不嗓,“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训练学生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指导学生把歌唱的技能技巧运用到表现歌曲的艺术形象之中。

学唱《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拖腔在歌曲中的作用,是一种抒发对家乡的赞颂之情的运用。学生将拖腔唱得甜美圆润,歌曲的意境也就表达出来了。

 1.4 运用音乐知识技能,在欣赏中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

在欣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感受与体验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我将节拍感知训练用于欣赏中。例如欣赏管弦乐曲《玩具兵进行曲》时,让学生感受乐曲鲜明的节奏、活泼的情绪。让学生将自己扮作玩具兵,随着乐曲脚踏节拍的强弱走步。通过欣赏,学生体验了进行曲的特点,捕捉了玩具兵活泼可爱的形象。

技、情、趣融合,使学生愉快的音乐活动中,积累知识技能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通过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创造性地歌唱。我启发学生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用力度、速度的变化演唱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并鼓励学生在演唱形式上大胆创新。创造性的音乐欣赏。我启发学生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音响,产生联想或想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音乐形象等。用律动、舞蹈或语言表达出来。创造性的节奏练习。我在课上出示一些节奏卡片,请学生任意排列组合,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进行创作活动,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启发学生创编节奏,用节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又如,要求学生按2/4拍,两小节,写出合乎节拍和小节数的节奏。在同一时间里,看谁写得多,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10

一、主动参与促进思维发展

1、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好动爱玩,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我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首先让学生随音乐手舞足蹈的走进教室,然后随音乐的韵律与节奏自编动作进行课前表演,使学生在欢快、活泼的气氛中感受音乐,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提高其音乐素质的目的。

2、利用感性认识进行教学

音乐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那种把认知同情感因素、技能与审美因素分割开来先教音准、节奏、读歌词,再教感情和表现的状况和方法,削弱了审美能力的培养,违背了音乐教育的认知规律,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例如,我在讲解力度记号这个知识点时,不是简单的要学生记住“f”表示强,“p”表示弱,而是让学生聆听含有力度变化的音乐片段,启发学生感受音乐中力度变化所产生的情感变化,分析力度变化的规律以及刻划音乐形象所表达感情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如:动作或声音),在学生产生极大兴趣的同时教师在讲解力度记号的作用,然后引导他们识别各种力度记号,使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促进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3、利用形象化的动作进行教学

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形象记忆大于抽象记忆。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用音乐术语进行讲解,学生只会越听越枯燥,注意力难集中,学习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一反老套的讲与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我在教学歌曲节奏的快慢时,运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如:X X、XX X、XXXX X。这几种节奏型快慢不一,我用肢体语言“走 走、跑跑走、跳跳跳跳走”等动作进行形象教学,从而达到体会节奏变化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进行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只有在真、善、美统一,知、情、意统一的人格塑造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才会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如:在教学歌曲时,我除了简单讲解词义、概括主题外,把重点放在歌词意境及旋律的感受上,通过意境的描述和打击乐的应用,诱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感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在教唱一些民族民间传唱的儿童歌曲时,如:《吉祥三宝》、《乌兰巴托的爸爸》、《七个母音》、《岩石》、《梦中的额吉》、等曲目,这些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内容活泼健康,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因素。曲式简单,音调质朴、优雅,比较符合儿童的兴趣和认知心理。以《吉祥三宝》一曲来论,全曲只有|35 0 X-|55 55 55 32|35 0X XX XX |11 11 11 65|32 0X XX XX |22 23 21 65|5---|4---|3---这样一个简单的曲调,反复的弹唱,充满了童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首歌曲的歌词:小女儿问:“爸爸,太阳 月亮和星星是什么?”爸爸回答:“吉祥三宝”。小女儿问:“妈妈,绿叶 花朵和果实是什么?” 妈妈回答:“吉祥三宝”。小女儿问:“爸爸 妈妈和我是什么?” 爸爸:“吉祥三宝”。通过简单、精巧的词句将这首歌的意境诠释得非常到位。唱起来也朗朗上口。加之教学过程中图片、多媒体以及录音磁带的综合利用,配之以相应的打乐器伴奏,一首首简单的歌曲教学过程所唤起的美好的音乐情感世界,不仅使孩子们对之流连忘返,而且相关的乐理知识和讲解也在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变得相对顺利、简单可行。

又如教唱《勇敢的鄂伦春》一课时,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鄂伦春族民歌,歌曲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支由远而近又渐渐远去的骑马挎枪护山林的威武的鄂伦春猎人队伍的形象。歌曲为五声音阶,由四个乐句组成,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歌中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在音乐表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在乐器的选用上,我选用了口琴和响板,让学生先用口琴吹出这首乐曲的旋律,用响板加以伴奏,“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样,当学生已欣赏了全曲(并配以音画),对歌曲的意境已有一定感受之后,一部分学生演奏口琴,一部分学生用响板伴奏,另一部分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全班学生都参与,使学生通过看、听、吹、击、唱更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绪与意境,感受鄂伦春猎人的勇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