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6 22:3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教学

篇1

关键词:教学资源;校本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59-02

很多学校因缺乏有效教学资源或资源的不规范而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的发展,也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因此,建设符合学校教学特色的教学资源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

教学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资源指的是:教学系统内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一切可以用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进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的物质与能量,狭义的教学资源指的是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该文所研究和论述的校本教学资源,指的是针对本校的教学需要,投入到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按照CELTS的规定,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校本教育资源开发基于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根本目的在于为建构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支持。

1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中,已经积极开展了校本的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工作,但是,因为教师个体差异性及信息化素养层次不一,导致目前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规划。学校对于教学资源建设未进行系统的统筹规划,许多教师自主开发资源,但缺乏有效分工、协作,导致重复开发较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其次,开发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开发出的教学资源价值不高。

2)缺乏优秀的校本教学资源。开发优秀的校本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开发教学资源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信息素养,而我校大部分教师还处于使用和熟悉电脑常用操作的水平,缺乏开发教学资源必要的技能,需要进行深入和系统的培训学习。

3)缺乏统一的规范、评价标准。由于校内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教师的自主开发,在资源的标准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定和评价标准,导致教学资源的形式杂乱且内容不规范。教师制作的资源满足了个别应用需求,却难以规模化且难以共享。

2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

1)系统化。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建设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处理教学资源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更要正确处理与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实现了这种协调的发展,教学资源才能被高效地利用起来,这是避免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的必要因素。

2)规范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学科、年级、资源种类、文件格式等进行定义时要根据统一的规范标准,只有制定统一的资源标准,才能使国家在进行资源统筹、各地区在进行资源交流与共享时具有可行性,并能与国际接轨。

3)智能化。学习环境中的支持系统是一系列的应用程序,搜索功能是其中的一种。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大大减少了学习者获取资料的时间。并有效减少网络迷航。

4)校本化。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发挥校本优势,强化学校特色,以促进学习者充分发展为标准,大力挖掘并开发出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

5)效益化。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应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效益化具体包括开支的效益性、时间的效益性和学习的效益性。开支的效益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时间的效益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否则就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学习的效益性是指尽可能开发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

3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案

1)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并制定统一的规范、评价标准

我校由教务处、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以及学校各院系共同负责组织实施。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制定资源建设规范、评价标准、资源平台的应用及推广、教育资源的存储、管理及安全运行,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我校还成立了教学资源建设专家组,负责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监督、评价和指导工作。

2)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资源开发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对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开发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我校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帮助并指导专业教师进行资源建设,以我校的天空教室教学资源建设平台的使用为例。笔者所在中心在半年内分批,分层地对参与教学资源开发制作的老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随后开展了全校性的平台使用及资源开发审定、调查及评比,根据制定的标准规范划分资源开发的等级,更好的促进有效资源的开发制作及共享,以期有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3)有计划、系统的丰富教学资源

素材类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是需要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只有做好这两大层次的建设,整个校本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才能有根本提高。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包含多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资源建设。校本网络课程类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文本材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试题、试卷、在线答疑等资源建设。校本网络课程类教学资源的优质开发,对于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需要做好校本教学资源平台的教学资源质量监督工作。

4)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参考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校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我部门拟开发对于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管理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对于素材类资源、网络课程类资源的审核、分类及使用推广;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调度;搜集学生对于具体教学资源的评价等工作。

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领域,同时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考虑综合效益,又要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以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以教学反思为基础

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对反思性教学作了如下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

基于上述原理,在校本教研中,我们以教学反思为基础,使反思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多读书,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反思具有前瞻性;在教学中多观察,及时发现需要反思的教育事件,使反思具有监控性;在教学后多思考,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以独特的视角分析、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使反思具有批判性。我们在校本教研中坚持养成反思的习惯和撰写教学反思,以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以校本教研促成长

波斯纳(C・L・Posner,1989)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著名教授叶澜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在校本教研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

1.开展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1)写反思日记。我校政治教研组在每学期第一次教研会议时,就明确要求:每个教师一定要写反思日记。日记内容要源于课堂教学实践,“点”要小,比如一个小问题、小环节;话要实,说实话、说真话;学会多问,问自己这节课是否成功?教学中包含着哪些理论?如何改进?等等。通过具体的要求,教师就有材可取,有据可依,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积累。为此,我校每位政治教师都写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日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成长轨迹。

(2)观摩和分析。我们在教研常规中鼓励教师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特别是名师名家的课,最好是能与他们直接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弄清他们怎样组织教学和为什么这样做。也可以邀请别人观摩自己的教学,并指出不足,提出意见,提供反思的角度。一学期下来,每个教师观摩课都在15节以上,最多的达到30节。通过观摩,与同行们共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共同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

(3)行动研究。我们鼓励教师充分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文献等多种方法,并通过课内、课外活动、作业批改、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同时要求教师结合本组研究课题,积极开展课题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论文比赛。

2.开展教师同伴的互助反思

(1)对话。首先是信息交流。大家轮流阅读学校和教师个人购置的教辅资料、报纸和杂志,并由教研组长定时交换老师们手中的资料,从而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其次是经验共享。在教研组会上或课间休息时间,教师们互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在对话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和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再次是深度会谈。我们开展“座谈会”“教育对对碰”等,为教师开展交流提供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创设平等互助的对话平台。最后是专题讨论。大家在会上围绕某个问题(如新课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每个教师能对所讨论的问题获得更深更广的认识。

(2)协作。教研中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我们教研组每学期都开展“结对子”活动,一方面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来传、帮、带年轻教师,使其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优秀教师与优秀教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反思教学已成为校本研究的必需。基于“以教学反思为基础,以校本教研促成长”的思路,我们在教研实践中重视反思,善于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使教师逐渐完成从“教书匠”到“反思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3

校长教学领导力水平高,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就能深入教师心中并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校长教学领导力水平低,校长就容易陷入事务管理而放弃学术管理,难以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

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我重点探讨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思考和做法。

一、在谋划校本教研方案中提高教学领导力

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校长可将教学领导行为融入校本教研方案。谋划校本教研方案,就是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逐渐改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谋划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可从三方面着力。

(一)着眼学校高位发展谋划校本教研方案

将先进的教学思想转变为教学行为,仅靠教师的自觉学习和主动实践是不够的,许多教师不会有实质性推进。对于这些着眼于高位发展的工作,校长必须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推进途径。经反复思考,我校找到了一条沙龙式校本教研途径。

沙龙式教学研讨就是经精心准备就某一主题展开充分探讨。我们的做法是:深入调研并组织教师座谈,确定最需要解决的一些教学问题作为沙龙主题,全体教师参与研究解决学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学期每个教师还要参加一次本学科沙龙以解决共性问题,如语文沙龙主题“上好作文点评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数学沙龙主题是“抓住概念的本质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等。每次沙龙我们都事先通知,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探索、自主学习积累,沙龙时充分发表真实观点,沙龙后整理出活动实录,编入《龙潭教育科研》,供大家深入学习交流。

策划教学沙龙有效体现了校长教学领导力,它改变了教师角色,老师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与同伴之间的主动探索。由于沙龙主题是校长精心参与策划的,只需三五年就可让教师经历十余个主题的沙龙活动,这些主题切入先进教学思想,在迁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校长教学领导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着眼学校特色发展谋划校本教研方案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校长既是项目设计者,又是特色创建的领头人。引导教师主动创建实施特色项目,是有效发挥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我校着力谋划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教研方案。现阶段的特色项目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其具体计划是: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参观式校本教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分组交流学习体会,促进教学观念转变。其次,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环节,各种研究主题都以此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第三,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专题研讨,通过上研究课和分析小组合作学情,深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和特色项目谋划,正是发展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具体体现。

(三)着眼问题解决谋划校本教研方案

每个教师在教学和专业发展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发现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解决问题。这需要校长带领教师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这同样体现了校长教学领导力。通过课堂观察、数据分析和个别访谈,我发现本校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数学概念教学是相对劣势板块,于是谋划“教学研究周”引导教师集中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在日常观察和各种信息分析中发现问题,并谋划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校本教研方案,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二、在参与校本教研过程中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校长参与谋划校本教研方案是在决策中提高教学领导力,校长参与校本教研过程实施则是在执行中提高教学领导力。

一是参与校本研究准备环节,把准教学领导方向。校长参与准备环节,有助于督促教师做好准备,确保校本教研向既定方向发展。校长要充分发挥组长和组员的主体性,引导大家做足准备,并对准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二是参与校本研究实施环节,确保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落实。校长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既是对校本教研的重视,也是对校本教研方案的跟踪落实和问题调研。只有经常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校长教学领导力才可能逐渐显现。

三是参与校本研究总结环节,升华校长教学领导力。校本教研总结时,校长结合校本教研方案和教师的实践表现展开针对性点评,对于落实学校教学思想、方法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校长参与校本教研总结,针对从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任务,是体现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方面。在一次应用题教学的校本教研中,执教老师混淆了应用题分析过程和解答过程,突出了解答过程、弱化了分析过程。校长据此向教研组提出了“加强应用题分析过程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校本教研专题,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探索这个问题并逐渐改变现状,优化应用题教学的过程,起到了很好的前瞻性指导作用。

三、在反思中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多次参与校本教研后,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领导力发挥情况,既有有效教学领导行为改变教师带来的喜悦,又有低效教学领导行为带来的教训。我对校长参与校本教研,提高教学领导力,形成了一些认识。

现状分析是校长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的基础。比如只有通过日常课堂观察和各种数据分析,校长才能找出令人信服的学科优劣项目,谋划好着眼解决现实问题的校本教研方案。比如引导教师学习应用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不分析调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就不可能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就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事实基础。

参与校本教研是校长提高教学领导力的重点。校长经常参加学科教研,才能有效发挥教学领导力,否则很难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校长要克服各种困难,主动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从中发现、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更好地提高教学领导力水平。

贯彻执行是校长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学领导力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校长教学领导力就是校长执行力。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教学领导主要是带领教师解读先进思想,并以教学研究方式引领教师渗透这些思想,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校长的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关键。提高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教学领导力水平,取决于校长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校长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全面的分析力,则很难发现问题和做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决策,教学领导力也就无从谈起。

篇4

一、校本教研与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办学的质量与水平。教育科研是教育思想的重心,而校本教研则是教育科研的校本化。实际上,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就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专题,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研究,明确方向,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起因、演变的过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从理论上总结内在的发展规律,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

教研,作为一名教师,是再熟悉不过了。但长期以来,这种教研只是一种常规教研,或者说是一种“传统教研”。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是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二者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1、常规教研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校本教研重视教学规律性研究。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教材教法的探讨,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规律的探索,比如教师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阐释、学生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练习。常规教研解决的是单个问题,校本教研解决的是一类问题。比如:教师布置作业,传统教研是针对个别教师的个别章节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规范这个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而校本教研是研究一类教师,甚至是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校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问题,从中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教师布置作业的客观规律。

2、常规教研着眼于一时一事,而校本教研有明确的计划、目的和任务。传统的教研,一般是简单的教材教法研究、简单的作业布置研究、简单的教案设计研究,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简单的说课、评课等。当然,这些问题也很重要,不可忽视。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不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和过程性。校本教研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专题,制订研究计划,因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是一个调查过程,一个分析过程,一个提高认识过程,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具有动态性。

3、常规教研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学生和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群体。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互动性和师生的协作性日渐突出,简单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在网络教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行,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但活动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学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参评者和发言人,要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不研究学生这一主体角色,不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在网络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师生的互动?”这样的问题,常规教研是难以完成的。

三、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

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都必须进行选题,对确定的专题进行研究,调查研究后进行分析总结;都要求题目具有操作性,便于调查研究或实验;大多采用问卷、访谈、现场观察记录等调查方法;都必须对数据或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但是,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

1、目的不同。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

2、内容不同。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局限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范畴;而研究性学习面更宽,不管是课堂内外,只要是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相关的问题,一般地说,都可以圈定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和范围。

3、主体不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校本教研中,学生作为参与者的身份,支持和协助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

4、过程不同。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比较,过程没有那么复杂,周期没有那么长。校本教研无需开题、结题,不一定要公开展示成果,但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可互相交流、借鉴提高。

篇5

关键词:高职 油气储运 校本教材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83-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提出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选用和建设一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教材。作为江苏省首例开设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开发校本教材势在必行,提高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效性更是重中之重。

1 开发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校本教材的意义

目前培养油气储运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全国只有十多个,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等石油产地。大部分高职院校集中面向周边的各大油气田输送人才,如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常年为华北油田输送人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面向玉门油田、长庆油田。这就直接导致了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统编教材的缺乏和单一,目前仅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了石油产品炼制加工方面的高职高专教材。该院的油气储运技术专业要想打造成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必须立足于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以培养液体化学品码头、油库等一线操作工为目标,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2 提高校本教材教学内容实效性的对策

2.1 调研职业岗位群

基于高职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该专业主要是面向我省或周边沿江沿海化学品码头、油库、加油站、加气站等培养从事油气及大宗化学品的输送、储存与装卸、计量等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通过对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常州钟楼油库、江苏海企有限公司、扬子石化储运厂、扬州港液体化工码头、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中石油化工原料生产基地等二十几家企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调研,油气储运行业主要岗位群的工种有油品储运工、燃气输送工、司炉工、综合计量工、油品分析工、自动化仪表工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以燃气输送工及油品储运工为核心工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围绕这两个中心展开。

2.2 构建职业技能

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能力要求以及《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对油品储运高级工及燃气输送高级工的工作能力要求,借鉴“职业带”理论及企业调研结果,分析并确定油气储运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如下表1所示。

根据储运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特点,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及职业能力培养。对于应届毕业生要求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合一方能毕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倾向,在燃气输送工或油品储运工两个工种中二者选其一。

2.3 重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依照“能力递进、分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理念,通过“三维一体”共同解析归纳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新开发《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燃气输配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3门核心课程,基于工作工程编写配套材料及多媒体课件。《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以液化石油气码头为工作背景,将工作任务划分为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储存和经营、危险化学品的职业危害防护、危险化学品火灾和爆炸事故处理;《燃气输配技术》以城市燃气输配为工作任务,分解为燃气的储存、压力调节与计量、泵与压缩机管理、DCS控制、燃气调度、输气管道工艺等六大模块;而《油气输配技术》以油库和加油站为工作背景,将工作任务划分为油罐运行管理、输油设备的维护、油品的计量、输油管线停输、油品检测、输油管道工艺。

3 结语

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虽然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成为热门专业,但可借鉴经验较少。校本教材的开发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提高开发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诗华.浅谈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9(12中):26-28.

篇6

【关键词】:校本资源资源建设

一、引言

信息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信息产业的社会。信息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信息社会公民要具备对信息进行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的能力,即基本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全球基础教育领域一项基本培养教育内容,也是衡量人才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时效是信息的一个基本特性,如何培养新型人才以最高效的方式获取、利用信息关键是要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在这传统围墙学校教育与跨越时空网络教育并存的时代,传统的图书馆、资料中心这些学习资源环境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迫切需要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和更加开放的资源环境。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契机,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最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最丰富的学习情境,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因特网上教育教学资源遍及全球、异常丰富,但面对来自传统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不同厂商不同结构资源库、因特网上教育门户网站、网校、学科资源站点、以及数字图书馆等这些资源相对集中、结构各异、分散存储的教育教学资源,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却常常感到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数据。因此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淹没在数据资料(data)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们还没有探索出一套优化整合、基于网络分布共享的资源建设服务应用方案;二是校本教育教学资源(以下简称“校本资源”)——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日常教学活动所生产汇集的、直接应用于一线教学活动的资源的建设管理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很多学校误认为资源建设就是要购买资源库,而购买的资源库在使用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内容过于陈旧,有的教案是很早以前的教案;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想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不容易;操作不方便,服务不到位等。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宁可到因特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素材资料,甚至自己做课件,而不经常使用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从学生使用资源的角度看,目前资源库几乎没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提供服务。

本文作者认为要构建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提供充足的资源为学习服务,唯有重视校本资源的建设管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即所谓“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校本资源建设的几个原则

1、树立资源建设的系统观

校本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指资源数据内容本身的开发收集,还包括对征集资源进行高效检索应用以及对校本资源建设的评价。可以用下图来表示校本资源建设的内涵图1校本资源建设内涵资源数据内容的征集主要是指通过创作、整合、收集等多种途径汇集一线教学资源。校本资源汇集途径有多种,如:已有传统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即通过扫描设备、音像转录设备将已有的纸介、声像资源转为数字教学资源;

1.学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搜集的教学资源;

2.学科老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心得;

3.学生的电子作品;

不管通过哪种途径汇集的资源都要进行科学管理,同时还要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学习理论为指导,明确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服务。

对校本资源的建设要从联系、发展的角度进行,要从整体上对资源建设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使校本资源建设过程有序进行。

2、质量先行

目前资源库开发提供商所提供的资源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得到首肯,关键一点还是在资源内容的征集上,存在重量不重质的倾向;另一方面学校在购买资源库时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要把质量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校本资源特点是具有直接的指向性,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满足实际教学对资源的需求。在校本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遵循质量先行的原则。就资源质量的优劣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量化方法。美国教育界在数字资源质量建设上注重的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1.高质量,基于学习理论和教学有效性;

2.很好地被阐释;

3.可以让所有年级和学科领域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具有有用性;

4.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容易被发现并且获取方便;

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学科老师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来说,我们在进行校本资源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老师信息技能的培训和提供及时指导。

3、为学习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建翔教授在《新教育:为学习服务》一书中指出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习服务。由于新时代所赋予教育的一些特征,如教育主体地位的转移和权利的分散、教育目的的变化、教育性质的变化、教育技术平台的变化、教育内容的拓展、教育方式的变化、教育时空的开放、教育评价标准的改变等等,都使得校本资源建设的目标指向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为传统知识的授递服务。只有遵循服务第一的原则,才能使我们所建的校本资源,为素质教育、为创新教育服务,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

三、实施策略

1、校本资源建设的实施基础

让学科老师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分类、技术要求及属性标注有所了解和认识是进行校本资源建设的基础。

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所制定的由教育部的“现代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对资源分类、技术要求、属性标注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其中对资源的分类提供三种基本分类方法,按素材类型分,按学科分,按适用对象分。这是三种常用的分类方法,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基于知识主题来分。一般在资源征集的时候,通常是按照资源素材类型进行汇集,而在具体管理应用时,我们通常从学科、从适用对象、从研究主题进行检索使用。

在“现代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定义了每一类型资源所具有的属性字段,非常丰富,但在校本资源的实际使用中,有很多属性标注是不常用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每一类资源的属性分为基本属性和高级属性。其中基本属性主要是与资源的浏览查询检索以及版权来源等密切相关,包括资源名称、关键字、作者、适用对象、所属学科等。高级属性包括了除基本属性之外的其它所有属性。高级属性主要是为遵循资源建设标准以及为资源互换而设置保留的。另外,遵循“现代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建设技术指标,为资源建设质量的保证奠定了基础。

2、校本资源建设的组织管理

了解了校本资源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具备的基础知识,校本资源建设的关键就在于组织实施管理。对校本资源的组织实施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管理工作。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对校本资源建设组织工作的统筹规划;微观层面主要是针对校本资源数据的管理、应用和评价。

2.1宏观层面的组织管理

进行校本资源建设,首先,学校要有相关领导专门负责;其次,对资源建设进行统筹规划,规划的依据是需求分析,以需求分析文档作为校本资源建设的决策依据。接着还要将参加校本资源建设的相关人员组织起来,成立校本资源建设小组。

需求分析主要是根据本学校信息技术普及的基础以及本地区教育信息化进展的程度,对校本资源建设的规模、速度、应用、评价、考核等方面做一个全局规划。需求分析最后应生成一个书面的校本资源建设分析报告文档。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校本资源建设的具体规划策略的制定要根据此文档来确定,包括确定校本资源建设的数量、资源的种类、特色学科资源以及相关人员配备、环境设施配置等。具体可参考如下一些类目:

1.编写目的

说明需求分析文档编写的目的,给哪些人看,起什么作用。

2.背景

交代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本地区教育信息化、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传统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已有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情况等。

3.定义

对一些术语进行统一界定,避免在交流中产生歧义。

4.任务概述

说明校本资源建设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所要建设资源的数量、资源的种类、以及所需的经费支持等。

5.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说明对建设的校本资源如何进行共享管理,是基于文件夹方式还是用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6.故障处理要求

对出现问题时的规避措施。

7.运行环境规定

对资源建设过程中软、硬件环境配置的说明。

进行了需求分析的调查,明确校本资源建设方向、目标和阶段规划,接着成立由一线学科老师、技术支持人员和教育信息化培训人员、相关领导以及学生组成的校本资源建设小组。小组前期的工作主要是人员培训,其次是逐步实施应用,再者就是考核评价。小组的成员要注意进行定期的经验交流,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2.2微观层面的组织管理

内容管理

学科老师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资源的征集、应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这些形态各异资源的管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便于检索、便于应用。就目前而言,校本资源的管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自带的资源管理器来进行,对有资源库的学校,还可以通过资源库管理平台来进行。

利用资源管理器对校本资源进行管理,非常简单明了直观。首先选择一个硬盘分区,根据学校教学组的设置情况分别建立根文件夹,如“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等。第二步在每一个组下面分别以组员老师的名字建立二级文件夹,第三步在以每个老师名字为文件夹的下面建立各种资源内容专题,存放老师自己汇集的各类资源,如教案、试题、作者资料、学科教学文献、学生作品等等。建议在文件夹的基础上做一个静态链接的检索查询页面,提供按姓名、按学科、按年级、按资源类型、按主题的多种检索手段和统计结果显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基于文件夹方式存放的资源使用的便捷有效性。

利用资源库进行管理,要关注资源库本身所具有功能。目前从事资源库开发的厂商很多,其中涉及的主要品牌有K12、国之源、清华同方、科利华、中教育星、同方思科、中鸿、校际通,另外还有如翰林汇、苏亚星、百年树人、巨龙、鹏博士、长青藤、金海航、联想、腾图、智多星、洪恩、安博、佳讯等。

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库软件厂商根据其教育研发背景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理念为支撑的,如校际通公司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作为其紧密合作伙伴,类似的还有清华同方等;另一种是从教育系统中分离出去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代表的的软件公司,有一支具有丰富基础教育教学经验的专家队伍,如K12;

还有一种是由其他行业的软件公司转型进入教育产业的,这类公司在市场运营上有丰富的操作经验。

在选购和使用资源库的时候,要注意输入的资源是否易于移植和交换,检索手段是否齐全,资源的上载下载是否方便等等。就目前市场上的资源库管理平台的易用性来说,都不是很理想,我们期待真正融合校本资源建设需求的友好健壮的资源库系统。

?校本资源应用

校本资源建设的价值能够得以体现,主要在于应用。校本资源的应用,集中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教师备课,二是学生学习。在老师备课的过程中,会积累一些关于某些知识的资源素材,这些资源应用的关键是要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学习理念来进行组织,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探索、研究和学习的资源空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基于老师提供的知识框架和资源框架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学习,拓展已有的资源空间,建构自己的知识图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电子作品和学习心得。学生的电子作品也是校本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本资源评价

如何对校本资源进行评价,是关系到校本资源建设能否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首先校本资源建设的评价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其评价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

资源的质量

资源被引用的频率

学生的电子作品数量和内涵

所融合的教学理念

校本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评价的过程方式也处于一种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篇7

作为外语特色学校,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凸显外语特色,笔者所在学校选定原版的“American English in mind”(以下简称AEIM)作为校本教材。这套教材是为美国本土非英语母语的青少年英语学习者开发的,收录的阅读篇章情境真实、内容丰富且使用美式英语。但该教材中出现的词汇和涉及的语法知识都超前于笔者所在学校对应年级的学生水平,而且教材中的阅读篇章篇幅长、信息量大、涉及的地理知识广泛、语料真实、文化多元,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学生课堂上语言表达的流利度和语言学习的深刻性。

鉴于此,笔者大胆尝试,在校本教材阅读教学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学生课前进行的自主学习并不局限于教学视频,可利用教师的课前导学解决词汇、语法等简单的问题,为课堂上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跨文化层次的理解扫清障碍。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会话与协作,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达成更高层次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成了真正的教学主体。

笔者在AEIM第二册第七单元“Where boys become crocodile men”(以下简称“crocodile men”,详见浙江教学月刊社网站jxyk.com资料下载中的“原文选登”)一课的教学中,尝试了翻转课堂教学,成效显著。

一、课前:精心设计导学案 将阅读过程前置

(一)明确学习目标

导学的主要功能是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可利用的资源。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的课前自学才会有的放矢。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a.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skull, ceremony, amazingly, symbol, responsibility, take ... off one’s mind, the rest of, take place.

b. Get to know and understand passive voice in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c. Talk about a coming-of-age ceremony entitled “where ... become ...” follow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model article and using some good word chunks and patterns.

d. Try to have an active attitude toward different cultures.

e. Try to develop basic critical thinking.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

【导学设计1】

Study the following proper nouns. Read them aloud and find out where a & b are on the map.

a. Papua New Guinea / 5p?唬?pE nju: 5gIni:/

b. the Sepik River / 5sepIk/

c. the Niowra /nI5ErE/

链接:

Papua New Guine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pua_New_Guinea

The Niowra tribe: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nedict_Allen (key word: Niowra)

The Sepik Riv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pik

【设计说明】本文涉及的地理知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有点陌生,于是笔者将课文涉及的两个地名和一个部落名称设计为资料查询任务,让学生课前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为顺利理解文章铺平道路。笔者提供的链接降低了学生资料查询的难度,地图中找位置的任务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直观,印象更深刻。这样的导学设计避免了教师单向讲解的枯燥,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导学设计2】

Look up the words and match each one with its appropriate meaning.

A. tribe 1. a small house with only one or two rooms

B. ceremony 2. the bony part of the head which encloses the brain

C. skull 3. a formal event performed on a special occasion

D. hut 4. the duties that you have because of your job or position

E. bamboo 5. a group of people of the same race, language, and customs

F. responsibility 6.

【设计说明】将阅读材料中的生词运用查找对应的英语释义和连线图片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已知的英文词汇和工具书,为后续阅读扫清词汇障碍,便于课堂教学中生生、师生之间交流、会话与协作的顺利开展。

【导学设计3】

Read and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agraph.

Paragraph 1 What is the “crocodile ceremony” like?

Paragraph 2 Why do the Niowra have this ceremony?

Paragraph 3 Introduction to the “crocodile ceremony” in Papua New Guinea.

【设计说明】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后基本理解课文,把握每段的段落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导学设计4】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share the answers with your partner.

1. Besides the pain, what other danger may the boys face going through the “crocodile ceremony”?

2. Why do boys in Papua New Guinea have to go through this ceremony?

【设计说明】对问题的思考是课前自主学习的核心。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来说,他们都能够理解Niowra部落进行的“鳄鱼疤”成人礼可能引起的感染、心灵伤害甚至死亡,唯一的问题是词汇量过少会限制他们的表达。因此,在课前把问题抛出来,给他们充裕的时间查找资料、与同学交流,有利于课堂上的讨论和分享。

二、课中:优化教学设计 促使知识内化

课前,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在相关材料的辅助下,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自学。而在课中环节就需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学知识的消化吸收。相比传统课堂上,学生跟着教师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翻转以后的课堂上,更多的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学生的课堂呈现等学习活动,达成知识内化与融合、能力建构与拓展,完成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生成。

(一)交流自学 复现知识

上课伊始,教师先通过设置理解性问题开展师生对话,检查学生对于文本的初步理解。在“crocodile men”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Where is the man from? What are the marks on his back? What do the cuts look like?...通过师生对话,确认了学生课前的自学程度后,教师可以再设置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Papua New Guinea? How do the man get these marks? What does he need to get through?”等思维拓展引导问题开展生生互动,让学生交流自学情况,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课前准备中获得的资料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学习”在学生身上发生。交流自学,不仅使学生达到对自学知识复现的目的,更是学生在语言初步学习后的首次听说尝试,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与传统的课堂呈现相比,避免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单一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生发言的覆盖面。

(二)巩固自学 强化语言

在对学生的自学检查复现的基础上,将自学内容迁移到语篇的学习中,从而达到巩固自学、强化语言的目的。针对语篇内容,教师可设计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在完成习题中巩固自学。在习题的设计过程中,考查方式可用回答问题、填空、判断正误、连线等不同形式,以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同时,教师应该利用过渡性问题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篇章的结构。如在“crocodile men”一课的教学中可使用“What does the crocodile ceremony mean? What’s the ceremony like? Is this how a boy’s life change after the ceremony?”等问题来巩固学生对于文章行文的逻辑和结构的理解。

同时,教师应该适时增加追问,以核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内化程度。如当responsibility出现在学生的回答中后,教师应该及时追问:“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adult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new crocodile men?”

(三)探究讨论 培养思维

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事先对文本进行自发的、独立的思考,并提前探究答案。未解决的和值得讨论的问题,都写下来在课堂上讨论。课堂上,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梳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补充一些问题,以综合确定用于课堂探究的问题。在“crocodile men”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如“Why does this tribe have this ceremony? What’s it for? What if a boy doesn’t want to suffer from this kind of ceremony?”教师根据以上问题可补充基于文本的延伸性问题,如“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ceremony?”然后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堂课需要探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在回答“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ceremony?”的问题时,不仅用strange, unusual, painful, dangerous等词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更是生成了meaningful和meaningless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这初步体现了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所做出的综合判断,难能可贵。这就是翻转课堂想要达成的“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也达到了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三、课后:结合本国文化 加强应用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是双向的,通过交流,一方面要把国外的先进思想、科技与文化引进来,另一方面还要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出去。因此,在我们重视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鼓励学生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与国情。

本文的话题成人礼作为古代中国华夏民族的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时至今日,在中国各地民间仍有各种形式的成人礼。学生若能在了解了Niowra族独特的成人礼后,利用“crocodile men”一课的课文框架、句式和词汇,将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才能达到一节有效课堂的情感目标, 使学生“对祖国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具有初步的国际理解意识”[2]。

基于此理念,笔者设计了以下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后,能对本国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用新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

Do you know of any ceremonies for teenagers to become adults in our country? Find information about it and write it down in your own words in about 150 words, talking about:

Where is the ceremony? What’s the name of the ceremony?

What do people do during the ceremony?

What’s the belief behind the ceremony?

篇8

[关键词]校本教材;定瓷;适用性;调查

一、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现状

(一)特殊教育学校艺体校本课程的面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1307年国家出台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课程设置方案虽然出台了,教材却还是1995年人教版实验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聋生生活现实和社会发展,不能满足聋生的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成功地开发了艺体校本课程,按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分为:美术类(如:串珠、剪纸、脸谱绘画),音乐类(如:钢琴、架子鼓、萨克斯),职业技能训练类(如:刺绣、缝纫、中国结艺、彩泥),体活动类(如:足球、乒乓球、篮球、游戏)。有些类别的课程虽然包含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同,但是课程内容往往大同小异。

由上可以看出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呈现出课程内容广,课程数量多的整体面貌。同时,校本教材的开发促进了特殊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带动了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二)《定瓷制作》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保定市是中国五大名瓷定瓷的发源地,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纹饰明丽,风格古朴高雅,是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瓷制作》校本教材把陶瓷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完美结合的产物。陶瓷艺术创作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和制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启发大脑的敏感性和创造性,让特教学生从朴实的泥土中感受愉快和惊人的美。

二、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定瓷制作》的使用现状

(一)课程使用的基本情况

(1)课程使用班级:聋1---9年级。(2)课时安排:4课时/周。(3)课程性质:艺体选修课程。(4)课程培养目标:把陶瓷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让特教学生从朴实的泥土中感受愉快和惊人的美。加强特教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艺术联想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的实践效果

l_问卷调查项目:(1)校本课程对学生实际帮助程度(大、一般、小)。(2)学生对定瓷制作课程的兴趣(大、一般、小)。(3)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业务能力促进作用(大、一般、小)。(4)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一般、差)。

调查样本数量:30人。

调查结果:在校本课程的使用中,63%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帮助程度大、37%认为一般,87%的學生对该校本课程的兴趣大、13%一般,93%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7%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43%认为一般。

结果分析:该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该教材信息充足,提供了大量陶瓷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背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世界有很大帮助,为特教学生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起到一定铺垫作用。但只有57%的教师认为该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说明教材本身、教学方法或评价机制存在问题。

三、对特教学校艺体校本教材《定瓷制f乍》的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综合评析,《定瓷制作》在特教艺体教材的适用性上有良好的体现。该教材适应聋生视觉语言特点,编排图文并茂,结构轻松明快,易读、易懂、易操作。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理论中渗透着实用,实用中又不乏高雅的艺术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素质提升,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创建了学校特色,。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还不是很科学规范,教材本身理论深度不够,趣味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小。

(二)建议

目前特教学校的校本课程是边开发边使用,在校本课程的质量的控制上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在学校评价中又偏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全面评价,缺乏校外的机构和人员对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这就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校本资源;教学研究

随着科学文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学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其变化速度也日益加快。学校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需要对环境做出最敏锐的反应。学校意识到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以及教师培养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要积极对适于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意义

现行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不能够满足学生有特色、个性化、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所以迫切需要进行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这些资源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需要进行整理和整合,所以,对校本课程有关问题深入研究,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发展。

学生在发展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表现出其差异性。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校差异、学生差异对课程的需求。

二、结合学校实际特点开发校本课程

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选题要注意可行性和实用性。所谓“可行性”即是我们的选题必须注意到两方面:一方面所需的条件是具备的或是经过努力可以得到的,另一方面就是注意选题要适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负担状况。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安排不同的内容,工作量也不宜过大。实用性的考虑主要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内容相联系,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会谈等方式,让学生确定感兴趣的知识。从以上两条原则出发,结合学生课堂生物知识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生命现象,以“为什么”或“怎么样”为题,就能开发到大量的校本课程。

三、校本教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资源整合的开发利用

可针对生物新课程教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进行问题的调查、分析,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促进高中生物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高中生物教学实事求是地说还是离不开高考。校本教材如果仅仅是学科兴趣活动的延伸,或者是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这样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展肯定会受到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如果能把校本教材和高考有机的结合起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因此加强校本教材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据学校的适应需要而出发的。

四、策略与实践

生物新课程进一步推广时应注意加强与生物新课程相关资源的建设,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学校进行新一轮生物新课程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同时意识到需要教师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师的大量积累,从生活中收集材料,从学生中收集材料,从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材料,从电脑中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制成与我们这样学校实际教学相适应的每一节课。

(一)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1、准确理解生物新课程《标准》对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设置的要求: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组成。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研究生物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书:建议各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备课组要至少备齐5个版本的教材。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标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并依据课标优化组合不同教材的课程资源。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年级中心组要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地将研究结果通过全市教研活动提供给各校参考。要摒弃过去那种“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就等于教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二)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的实践 我们备课组通过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尽可能地缩小《标准》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促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稳步地开展。具体实践的理论指导及实际操作如下:

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包括校本教材探究实验的开展)在新课程教材的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

1、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备课组成员在生物学科中尝试实施开展了新课程校本教材探究实验——体验制备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比赛并在校园进行展览,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2、把握生物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对实际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成效与分析

我们发现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存在一些问题。

1、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2、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知识结构、难点和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只有对课程目标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3、各校的课程资源问题:现在各学校教学硬件还不很足,不少教师过去是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地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学校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各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等,至少为各备课组配齐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

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执行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新课标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制订的。执行这个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管理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教材编写者和课程的教师,都是全新的任务。教学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同一内容的教学,不同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可以说,教学活动也是极富个性化的活动。但不管什么样的创造,不管什么样的个性,都应该是更出色地达到新课程的目标。

4、对高中新课程教学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寻找有效的策略,扬长避短,尽量把该模块开设模式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应把把宣传和计划做在前,整体安排高中新课程两年教学;

(2)对《标准》和教科书的研究应比实施提早,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和寻找对策;

(3)在新课程教材的实施中适当结合老教材知识;

(4)适时的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想应的校本练习资源;

(5)为适应新课程教材的改革趋势,经常在本校开展各种校本探究实验;

(6)在课余开设各种选修,在学生选择特长科目发展方向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等等。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使学校的生物课程体系真正适应学校中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与特异需求。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面工作趋于完善,最大限度地显出它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王斌华 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王少非 主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篇10

作为培训实施模式的校本研修,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已蔚然成风;迫切要求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指令式、作秀式的教师培训,实施以校本研修为主线,自下而上的,教师享有自主权的,自律性、创造性的教师研修。然而,既往的校本研修(含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除了存在着被应试教育绑架的危机之外,还戴着传统教师培训理论、观念和经验等的镣铐,缺乏制度、机制的创新,缺少队伍、资源的保障,缺失操作、管理的规范。有学者指出,多年来的校本培训实践,遗留着一统化师训范式所固有的若干负面倾向,训教脱节、训研分离、标准统一、缺乏互动等等。

一、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依据及思路

国际教师教育学倡导教师学习的三大定律越是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鲜活经验越是有效;越是扎根教师的实践反思越是有效值得倾听。教师不是为规定而研修为晋升而研修,而是为儿童而研修为成长而研修。为儿童研修需要将研修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研究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的水平只有在课堂的拼搏中才能成长。因此,教师研修的重心在于对课堂的研究,校本研修的重点是教学研修。

(一)校本教学研修的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是校本研修的工具。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着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等,迫使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教育部要求,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区县或地方为基本单位,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常态的网络研修,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推行移动学习。这些要求,通过教育行政推动着中小学及全体教师依托三通两平台(三通两平台为教育部提出的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目标,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将信息技术作为实施校本教学研修的基本工具和常用手段。

2.校本研修的新目标与新内容。为儿童而研修的价值定位,要求教师研修内容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师研修需要汲取包括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在内的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另外,20142017年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目标定位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要求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校本教学研修将会增添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新内容。

3.校本研修的新模式与新方法。近年来,教育部出台的教师培训有关文件,突出强调模式改革,提出了学分制、教师自主选学、混合式培训、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制度与方法,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实践性培训,实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测评应用系统化等,都与校本研修联系密切。这必将引领校本研修模式变革与方法变化,使之符合教师学习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实现自律性与创造性的教师研修。

(二)校本教学研修的规范指导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培训(包含校本研修)没有组织实施的标准,往往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通知,结合累积的教师培训经验,规范性严重不足。也有教师培训机构,参照企业培训的国家标准(如GB/T 190252001 质量管理培训指南),指导教师培训的组织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规范性。

(三)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思路

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操作与管理,至少有两个依据:一是校本研修实践的发展及变革,包括目标内容、模式方法及教师参与研修所使用的工具手段等;二是教师培训的国家标准,包括培训服务的术语、要求和评价等,特别是对服务行为、培训教学、培训服务过程、组织内部管理等培训组织服务的要求。因此,规范校本教学研修的基本思路为:

1.以当前教师培训的政策为导向。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及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既定的教师培训机制与制度,并结合培训队伍与培训资源实际,立足提高培训绩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继而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进行校本教学研修的机制制度创新。

2.更新目标内容、变革模式方法。在坚持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的前提下,实行校本教学研修的行为转变:从聚焦教师的教转向聚焦学生的学,如学习指导、学习模式和学习评价等;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训练转到应用能力提升,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和在线学习的优势,依托三通两平台及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如网络研修联盟);以对课堂研究为重心,通过落实推的机制、引的机制与悟的机制,创新有效的校本教学研修方式与方法。

3.在三项标准指导下操作与管理。虽然说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的基本实施模式之一,但是三项标准不是只针对校本研修的。校本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以学校为本,立足于本校,以本校实际为出发点,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为了解决自己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本质并不是场所的转移,而是机制的转变。

二、校本教学研修实践的重构及改进

纵观对校本研修的研究,大多数关注的是研修机制和研修模式,着重探讨校本研修的内涵、特点、作用、途径、方法、机制及制度的存在问题与对策,以及总结校本研修的实践经验,而对操作流程及过程监控却鲜有研究。下面,对中小学校实施校本教学研修,如何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和全程性监控展开讨论,以期对校本教学研修实践进行重构及改进。

(一)确定研修需求

对校本研修的需求分析是确定研修的必要性和研修目标、内容的过程,并明确研修需求,形成报告。主要包括开展研修的必要性分析,弥补能力差距的解决办法说明,确定研修目标,选择研修内容等。

(二)设计策划研修

设计策划研修是对校本教学研修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条件、资源、评价等进行的整体性计划与安排,形成研修方案。校本教学研修方案一般分为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过程和研修评价等4个方面的内容。(1)研修目标是校本教学研修的目的和预期成果,中小学应在定位上分清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职初期主要是生存关注,成熟期主要是任务关注,专家型教师主要是关注自我更新。(2)校本教学研修的内容通常包括理论问题(支撑)和实践问题(行动)两个方面,发现问题澄清问题找准问题,转化为校本教学研修的主题,细化为某次研修活动的议题(话题)。(3)校本教学研修的过程重点要计划好流程安排、方式方法和条件与资源。其中,校本教学研修的条件包含研修制度、场地设备、研修平台和经费等,资源包含研修工具、指导团队和学习资料(文本、电子)等。(4)校本教学研修评价包括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结果运用等的计划与要求。

(三)实施支持研修

校本教学研修的实施是将研修方案付诸实施,而支持是指对整个流程(前、中、后)所提供的支持活动。(1)活动前。告知教师有关研修活动的信息 :时间、地点和工具等;简要介绍活动性质:目标、内容及准备等。(2)活动中。方式:课堂式、现场式、远程式、行动式和自学式等;方法:讲授、讨论、演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支持:保障条件、针对性反馈、应用与展示等;技术:多媒体、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等。(3)活动后。从教师、指导者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效果分析;向组织者、管理者反馈信息,为调整计划方案(如就某一主题增加或减少活动次数)提供支持;活动总结与后续跟进(如远程在线或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四)评价研修结果

评价研修结果是对研修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和估量。校本教学研修的评价一般涵盖方式、方法、内容和主体 4 个方面。(1)评价方式。以前测(诊断性评价)为前提,进行中测(形成性评价,即对过程中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后测(终结性评价,即对结束时或滞后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的判断)。(2)评价方法。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如问卷调查、测评测试、观察、座谈、访谈和查阅资料。综合评价,如行为变化法、绩效变化法和方案假设检验法等。(3)评价内容。包括反应(满意度和感受),学习(知识技能掌握),行为(知识技能转化),结果(对学生、学校发展的作用)四个层面。(4)评价主体。实施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组织评价:学校、师训管理部门;社会评价:学生家长、社区和专门机构。

(五)全程性监控

校本教学研修的监控是对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四个阶段所进行的持续监控与改进,以帮助教师提升师德、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监控,即监测并进行控制。监测的目的在于使研修需求能够被准确把握,研修方案能够针对本校问题、贴地务实,研修实施能够有序进行,具有实效,研修评价能够促进效果提升。控制校本教学研修,需要建立 4 种校本机制:导向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