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范文
时间:2023-03-18 15:1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应的环境介绍,告知家长患儿所患有的病症内容、诱发原因、治疗措施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教会家长照顾患儿的正确方式,对其进行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避免出现由于家长知识缺陷所导致的护理不周。
1.2舒适护理
患儿初人医院时会对医院环境具有陌生感,并且医院紧张的抢救气氛会对患儿带来恐慌和紧张心理,导致不适应医院的治疗环境。所以护理人员要保证患儿治疗环境的清洁无菌,保持患儿病房的良好通风,可以尽量提供一些儿童玩具、画报等,使患儿感觉亲切,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1.3心理护理
患儿在治疗期间难免会由于自身病情或治疗的原因产生负面心理情绪,影响治疗和恢复。护理人员应该在护理的过程中加强与患儿的沟通,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及时帮助患儿排解心理情绪,开导患儿。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则要经常使用肢体语言,比如拥抱、微笑、抚摸等,增加与患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同样不能忽视患儿家长的心理变化,同样需要加强对患儿家长的沟通,保持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1.4专科护理
针对不同病症和不同病情的患儿,护理人员要充分的掌握相应的护理方式和护理要点,熟练掌握输液、注射、无菌操作等基本护理操作,注意用药配伍的禁忌。做好护理过程中的三查七对。护理人员在查房或巡视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的临床反映,做到及早发现护理工作中的失误和患儿治疗中的安全隐患,实事求是,不走形式。充分掌握专科理论知识,耐心的解决患儿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和家长的疑问。
篇2
关键词:循证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实践
循证护理是最近几年逐渐的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护理理念,主要表现在明确客观的概念上来完成工作。现在,循证护理咋我国正得到了越来越为广泛的应用,在儿科治疗领域应用更为广泛。所以分析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和分析了我市某医院收治的68例儿科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将分析结果归纳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从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入住我市某医院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有39例,女性患者29例,幼儿的年龄范围为0.5岁至5.5岁之间;有26例患者腹泻,有27例患者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口炎患者5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5例,肺炎患者有3例,有2例患者为泌尿系统感染。将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者类型等方面均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在临床中具有统计和分析的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方式基础上,增加应用循证护理的方式来进行护理。实验组患儿的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所示:(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培训。护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医护素质,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的影响到患儿的身体康复,所以要加强对医护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医护人员要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善于总结护理时的经验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要针对每个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与方法。(2)缓解患儿焦虑情绪。患儿在进行治疗时,常常会出现焦虑的现象,医护人员要协助患儿消除焦虑的情绪。医护人员要鼓励患儿家长在其身边陪伴治疗,家长本身也可以给患儿提供一些连续、固定的护理,例如可以给患儿提供一些玩具、物品、实物等感官护理。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轻抚、拥抱等来表达自己的善意。这些都有助于患者内心焦虑情绪的消除。(3)患儿疼痛护理。患儿往往对疼痛都会有着过激的反应,尤其是侵入性治疗前,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缓解患儿内心的焦虑情绪。在患儿治疗过程中,通过鼓励、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来分散患儿内心焦虑的内心,缓解侵入性治疗给患儿带来的疼痛感,对于许多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儿,医护人员要与其进行沟通以及心理疏导,增强患儿接受治疗的配合度。
1.3观察指标分析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家属的满意率以及积极行为的参与几率。
2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表1可知,在对照组中(n=34),护理纠纷率为10(29.4%),护理差错率为11(32.35%),积极行为参与率为22(64.7%),家属的满意率为23(67.65%);而在实验组中,护理纠纷率为3(8.8%),护理差错率为1(2.94%),积极行为参与率为31(91.18%),家属的满意率为30(88.23%);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在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积极行为参与率以及家属的满意率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患儿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反抗的现象比较常见,患儿在接受治疗时往往会出现抑郁、怀疑的心里,另外患儿的家长也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现象,这不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所以对患儿的及时治疗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循证护理有助于患者情绪调控,另外还能够帮助提高患儿的质量质量,这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儿科护理实践中,循证护理能够减少护理的出错情况,降低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的纠纷,提高患儿的参与率,让患儿的家属对治疗的结果更加的满意。
作者:严晓春 单位:嘉定区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王美先.循证护理在儿科病房整体护理模式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5(03):378-379.
篇3
关键词:儿科;静脉输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52-02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最常用治疗手段,尤其是婴幼儿对口服用药配合性差,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师常会选择静脉给药。但由于婴幼儿在解剖、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均与成人不同,且易动、易哭、表达能力和理解力缺乏,其护理上有独特之处。同时由于儿科输液量逐年上升,护士工作量繁重,难免出现护理缺陷,带来护患纠纷。因此,加强儿科输液的细节护理,减少患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本院为确保输液安全,减少护理差错及纠纷,提高满意度,关注患儿输液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门诊儿科首诊输液患儿220例,男116例,女104例。0-3岁患儿180例,占81.8%,3岁以上患儿33例,占15%。其中腹泻86例,呼吸道感染24 例,小儿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65例,其它45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18例,对照组10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护士从患儿家长手中接取药物,然后与家长共同核对所取药物并签名,密闭式静脉输液程序进行常规输液。
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验组对患儿及家长实施细节护理。主要包括:静脉输液前、输液穿刺时、输液过程中和输液结束后细节护理。
1.3考核指标:输液结束后以问卷形式调查患儿输液时静脉重注、护理差错、护患纠纷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以p
2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经不同护理处理后,实验组患儿发生静脉重注率(5.1%)、护理差错发生率(0.8%)及护患纠纷发生率(7.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3.1输液前的护理:首先,输液前认真核对医嘱与药物并与家长共同认真核对患儿的基本信息。包括患儿姓名、年龄、药名、剂量、体重及家庭住址等,发现有疑问时及时与诊治医师联系,无误后护士在病历及治疗卡上按顺序编号并与家长共同签全名,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其次,加强患儿的心理护理。根据患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静脉输液前应对患儿进行安抚、夸张、鼓励,减轻其紧张感和惧怕感,稳定其情绪,使之能够配合,提高顺从性和穿刺成功率。
3.2输液穿刺时的护理
3.2.1加强穿刺前基本护理。笔者认为主要包括正确选择穿刺血管和穿刺针。本研究组均采用4.5-5.5号头皮针静脉穿刺。穿刺是否成功,血管选择是一个关键环节。笔者认为:2岁以内小儿应选择头皮静脉穿刺,此处静脉浅表易见,分支多,交错成网,且易于固定。更为重要的是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时有利于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呕吐或屏气发绀,可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1],而对于较大患儿一般选择上下肢体表浅血管进针,如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等。
3.2.2提高穿刺成功率:儿科穿刺能否一次成功,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理服务的优劣。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是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的关键。
应按照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按压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出静脉后立即穿刺。对于中、重度脱水患儿,有效循环血急剧减少,血液对血管内壁压力降低,静脉穿刺时血液因压力低而不能快速射出,表现为穿刺成功后针尾部看不到回血。为避免护士不见回血盲目向血管内进针导致穿刺失败,本文实验组对脱水患儿均采用自穿刺头皮针与抽液管连接上方2-3cm处反折再用止血钳夹紧翰液管而形成负压,当穿刺针刺人皮下,松开止血钳,进人血管后能迅速见到回血[2]。对于较胖患儿,由于其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本实验组采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指甲轻轻下压,进行穿刺。
穿刺后穿刺部位的固定也很关键。由于患儿心理对抗情绪强烈,自我约束能力差[3]。患儿常常会用手牵拉头皮针,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外或者穿破血管引起局部药液外渗,给患儿带来痛苦。故对于2岁以内的幼儿,笔者赞成选择头皮静脉穿刺,进针后,做好输液夹板固定,头皮静脉用3M透明通气胶带固定,以避免患儿躁动而脱针。
3.3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发生不适患儿我往往不能清晰和准确表达,故笔者认为15-30min应巡视1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穿刺部位的情况,并做好巡视记录。同时,应加强护士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减少产生误解而引发纠纷[4]。
3.4输液结束时细节护理:输液完毕后细节指导患儿输液完毕嘱其家长再观察10-20min,无反应再离开。
4总结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如何提高静脉输液技术,减少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提高家长的满意度,是护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本文实验组通过加强静脉输液前、输液穿刺时、输液过程中和输液结束后细节护理,显著的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儿的痛苦,大大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雷益春,李凡,蒋云华.门诊儿科输液中的细节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0):72-74
[2]张云红.负压进针法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12(1): 57-58
篇4
方法:通过对儿科护士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法律意识,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学习及职业道德建设,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结果: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减少医疗风险问题的发生,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安全的开展。结论:对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强调护理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及教育,在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中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预防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医疗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全民法律意识普遍增高,患者的意识也随之增强,尤其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医疗事故概念内涵扩大,这无疑更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儿科护理因其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难预料性强、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1,所以存在很大的护理风险。为此,我们对儿科护理方面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护理纠纷明显下降。
1儿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因素
1.1疾病的可变性及病情的难预料性。儿科患儿的病情往往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预见性难,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容易造成工作忙乱,态度急躁,解答问题不及时、不仔细,解释工作不到位或处理不及时而导致患儿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误解甚至反感。同时,由于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关系到患儿的生命安危及患儿家庭的稳定,护理工作稍有不慎和疏忽,容易引起护理差错和纠纷。
1.2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患儿家属期望值与护理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我国目前的国情决定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旦生病,全家都会很紧张,如果出现患儿病情严重或对某些医疗护理行为不理解,家属就会焦虑、忧闷而向护理人员发泄内心情感,特别是涉及到有创护理操作,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就更高,一旦操作不成功,如静脉穿刺等,无论是否因为患营养过剩,皮下脂肪厚了,浅表静脉难以寻找等客观原因,家属都难以正确对待,认为把他的孩子当作“实验品”,难以忍受,这就与期望的输液一定要一针见血,药到病除,注射时应无痛等要求存在差距;加之,受一些媒体及社会舆论的不良导向,有时家属会提一些过高的甚至不合理的要求,若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就迁怒于护理人员,引发护理纠纷。尤其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以后,一些新闻媒体在维护病人合法权益方面进行了大量报道,对医疗行业中的个别消极因素过分渲染,这加剧了医患紧张,使部分患者对医院发生了误会,从而导致纠纷、投诉增加。
1.3工作责任心不强。儿科素来被称作“哑科”。患儿由于自主意识差,病情变化快,却又不能准确叙述病情变化,其有关资料完全靠家长的叙述及护士的观察所得,这就给儿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护理人员不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没有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则很容易发生医疗事故及纠纷;其次,儿科用药非常严格,用药剂量非常小,一般是按公斤体重计算,如果责任心不强,造成用错药,用药剂量过大或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引起患儿不适,极易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4护理队伍年轻化。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队伍越来越年轻化。但往往因为年轻护士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就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儿科专科疾病知识不熟悉和专科护理操作不熟练的现象。在抢救窒息患儿时,需要进行吸痰,就可能由于护士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损伤呼吸道粘膜而导致患儿呼吸道黏膜水肿、出血,加重呼吸困难。在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时,由于专科理论知识不熟悉,对异常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体温未能及时识别而贻误了最佳救治时机,这些都无疑增大了护理风险机率。
1.5护理记录缺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规定了病历具有非常严肃的法律意义,而护理记录则是病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体温单、护士执行医嘱的记录、危重患儿的监护记录、护理诊断、护理计划书、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等护理专业性记录,它不仅是—个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医生观察疴隋变化、评价诊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例如在抢救危重患儿时需要护士每小时测量患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护士做了,但却没有记录,或者没有测量却又想当然地编造一个数据记录上去,又或者内容不全面、记录不完整、不及时、不准确、前后矛盾,甚至涂改、丢失、隐匿、销毁护理文件,这些都将成为日后医疗纠纷甚至法律诉讼的潜在隐患。
1.6护患沟通问题。《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实行手术、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因此,护士在开展护理工作前,一定要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要告知患儿患病的自然过程或治疗、检查过程中都可能使患儿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若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沟通问题处理不妥善则可导致纠纷发生。例如在静脉输液时穿刺部位不能随意乱动,否则极易引起液体外渗,倘若在进行操作时护士未向家属交待注意事项,造成液体外渗,家属就可能认为是护士穿刺技术不好,或未解释清楚而引发护理纠纷。
1.7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诊断及检验手段日趋先进,各种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引入临床,加之各种进口药、新药和一次性用品的广泛应用,这对患儿的防病、治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勿庸置疑,这同时也为患儿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家属对医疗收费特别敏感,绝大多数家属不能承受高额的医疗支出。由于医疗费用涉及护理工作的质量,如患者费用不足,不能及时取药时,一些医嘱如静脉输液、口服给药等就无法按时完成,护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催费”就成了护士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此时,只要家属对医疗收费不理解或心存疑虑,就会在护士身上发气,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2 护理风险的预防
2.1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及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儿科护理管理应高度重视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提高护士执业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应坚持定期地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及相关法律教育,举办有关风险管理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及聘请职业律师对医护人员进行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法律法规、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预防等知识讲座,让管理者及全体护理人员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变化。一旦当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时,也可以将法律法规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
2.2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和管理,可以使临床护理人员时一刻提高警惕,降低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对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交接班、中午、夜间及抢救危重患儿时)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使护士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同时,收集临床上具有典型护理风险事件的案例,组织全科进行学习、讨论,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坚持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的原则,对每一起护理缺陷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重点讲解,以求降低护理风险。
2.3严格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护理规章制度。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①三查七对制度:必须牢记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是父母心中的“太阳”,针对其用药(液)量少,种类又多的特殊性,一定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认真查对药物的剂量、用法、性质及禁忌,对抢救中的口头医嘱一定要复述一遍给医生听,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过后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并签上准确执行的时间和全名。②护理等级制度:实落实护理等级要求,针对儿科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之特点,必须做到定时巡视病房,危重患儿应每l5—30分钟巡视一次,输液病人做到心中有数。③交接班制度:儿科病人治疗多以输液为主。加之量少、时间短。易造成错输、漏输等情况,交接班时除进行物品交接外,更应按程序进行药品及床头交接。④抢救室工作制度:抢救室物品及药品应严格按照定位置、定数量、定品种、定专人分工管理的“四定”原则进行管理,以保证其完好率达100%.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在抢救工作中应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谈与工作无关的话题,以免引起患儿家属的反感。⑤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在执业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牢固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按照消毒灭菌常规进行各项技术操作。对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要及时一回收,彻底销毁;对病区的空气、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尤其新生儿病区应严格执行保护性消毒隔离制度,杜绝传染病的传播流行,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等。对违反制度造成工作出现缺陷时,不仅严格批评教育,还应按照奖惩条例进行处罚。这样,通过对制度、对人的严格管理,使护理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转。
篇5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患儿2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观察组中男71例,女68例;年龄1.5~12(6.1±5.3)岁;支气管炎26例、肺炎22例、腹泻26例、哮喘15例、惊厥12例、其他38例。对照组中男70例,女69例;年龄1.5~13(6.3±5.4)岁;支气管炎28例、肺炎23例、腹泻24例、哮喘17例、惊厥10例、其他3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观察监测病情、遵医嘱对症治疗、生活饮食护理干预、用药及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在护理患儿的同时,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根据患儿家长的文化层次、修养水平,对家长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诱发原因、病症内容、治疗措施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家长的家庭护理能力。了解患儿生活习惯和喂养中存在的问题,对患儿家长进行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避免出现因家长知识缺陷所致的不恰当护理。另外可针对儿童年龄及兴趣的不同,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健康教育。如将患儿设置为其熟悉的卡通片人物,通过积极、正面的故事来鼓励患儿,使其配合治疗,养成合理的卫生习惯。
1.2.2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后,因自身病情造成的不适、以往医院就诊造成的恐慌及治疗的原因产生负面心理情绪,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用玩具做引导,使用肢体语言,比如抚摸、拥抱、微笑等,增加与患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多与其交谈,语气和蔼、真诚,咬字清晰,和他们玩一些小游戏,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此加强与患儿的沟通,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开导患儿,帮助患儿消除心理情绪,使其配合治疗。同时需要加强对患儿家长的沟通,鼓励家长对患儿进行诱哄,尽量满足患儿的要求,避免打骂患儿,保持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1.2.3环境护理
根据儿科患者的喜好,在走廊和病房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图片,播放儿童动画片,并在走廊安置滑滑梯、小木马等儿童游乐设施淡化医疗环境。通过转移儿童注意力来消除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及来院就诊的恐慌、紧张心理,使患儿感觉亲切,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1.2.4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自身要做到挂牌上岗、衣帽整洁,关注个人仪表,使得患儿及其家长第一时间建立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在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时,需注意言行举止,面带微笑,言语温和,最大程度降低患儿的恐惧感。在实施护理操作前,需与患儿进行5min左右的沟通,并可通过适当的抚摸、拥抱来安抚患儿,使得患者配合治疗。若患儿表现较好,可给予适当的表扬,提高患儿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1.2.5专科护理
针对患儿的不同病情,护理人员要充分掌握相应的护理要点及方式,做好护理过程中的三查七对,熟练掌握注射、输液、无菌操作等基本护理操作,注意用药配伍的禁忌。在护理操作及巡视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的临床反应,做到及时发现患儿治疗中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工作中的失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不断学习,做到充分掌握专科理论知识,细心的解决患儿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和耐心回答家长的疑问。
1.2.6首问负责制
除管床医护人员外,其他病区医护人员也需为患儿提供相关的护理服务。采用首问负责制,针对患儿及其家长提出的相关问题,家长问到的第一位护理人员对其负责,做到全面正确地为患者家长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直至其完全满意为止。
1.3观察指标
患儿出院时采用问卷形式对其家长做满意度调查,包括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工作态度、责任心、仪表等内容,分为很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4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投诉;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111-02
儿科护理是儿科病房和门诊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儿科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操作过程中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和在工作中缺乏和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外加现在家庭少子化的趋势使得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导致儿科护士和患儿家长之间发生误会和不理解的情况增加,家长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投诉也随之增加。现对我院儿科门诊和病房发生的护理投诉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提出预防对策。现报告如下:
1 护理投诉的原因
1.1 服务态度不到位:
儿科护士在为患儿进行护理是与患儿缺乏交流,当部分家长对护理操作表示有疑义时,儿科护士不能够解释到位,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护士在在执行护理操作时没有与家长介绍相应的注意事项,没有指导患儿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当患儿输液时发生补液外渗时也没有与家长做好解释,甚至个别护士还会责怪家长没有固定好穿刺部位等。
1.2 静脉穿刺失败:
儿科护理工作中最常用也是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进行静脉输液的穿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患儿较多,儿科护士经常处于哭闹嘈杂的环境中,患儿陪护人员多,静脉穿刺时围观者也多,患儿恐惧不合作,让护士产生紧张情绪,心烦意乱,产生不良心理压力;由于部分患儿静脉血管不充盈,显露不清楚,还有患儿在哭闹时头部皮肤变红甚至变紫,儿科护士只能根据临床经验来摸着血管穿刺。对于有严重湿疹的患儿,血管更加不明显,其它医院转诊的患儿,未保护好血管;患儿穿刺时不配合,增加了穿刺难度;由于儿科护理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儿科护士穿刺水平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不断积累来提高,大部分低年资儿科护士缺乏临床经验,没有能够完全掌握小儿头皮特点及穿刺技术,致使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来回进针,易误入动脉引起出血过多,导致家长强烈不满,儿科病情易变化、反复波动,用药治疗复杂,造成工作量大,身体疲劳,护士工作状态不佳,在这种情况,护士以良好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护理工作压力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影响护士静脉穿刺水平。
1.3 药物剂量错误、个别输液未执行和同种药物加错床:
由于儿科工作的琐碎,对安全隐患普遍不够重视,在输液的过程中儿科护士在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方面不强,违反了操作规程,未严格做到“三查七对”,责任心不强,只凭主观经验和估计行事。没有严格核对患儿的姓名、药名、用药方法、用药途径、用药剂量等,致使发生药物剂量错误、个别输液未执行和同种药物加错床。
1.4 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发生药液外渗:
儿科护士没有按照要求介绍静脉输液有关注意事项,对家长如何固定及观察穿刺部位没有指导,当患儿发生补液外渗时,也未做好解释。甚至个别护士还会责怪家长没有固定好穿刺部位。漏液还会致使发生皮下肿胀,导致患者输液部位的疼痛,晚期受损血管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肿,血管变硬,处理不当,可继发组织坏死,引起投诉。
1.5 在输液时加药不及时:
儿科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缺乏工作主动性,没有按时巡视,在输液过程中未及时加药。输液管内液面下降过低,致空气难以排除,从头皮针接头与输液管接口处排空气,导致药液浪费;静脉输液墨菲氏滴管内液体滴完未及时加药,致回血阻塞针头,需重新注射,造成患者痛苦。以上这些都会增加患儿家长的反感,引起投诉。
2 儿科护理投诉的预防及对策
2.1 加强儿科护士的技术操作训练:
针对儿科工作的特点,对于新进儿科护士及穿刺技术一般的儿科护士进行强化训练,练习过硬的穿刺技术。对于重症、急危患者,需要由由穿刺技术水平较高的高年资护士进行操作,争取一针见血,在排班的时候要做到实施新老搭配,做好传、帮、带,协调配合好工作。对于三岁以内的患儿,由于其易躁动,适宜选头皮静脉进行输液,是由于头皮静脉易于固定不影响患儿的活动;对于三岁以上的患儿,宜选明显且直行的手背或足背静脉;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患儿可选肘静脉及大隐静脉。
2.2 操作规程完善,科学管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护理错误的发生;对待患儿及其家长要做到耐心解决问题、虚心听取意见、细心护理治疗和关心患儿疾病,对于漏签字、查对不严、错配药和漏输药等输液过程中容易出错环节,需要反复加强训练。对输液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解释,规范管理,加强巡视及时处理输液中的问题。
2.3 提高儿科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
在日常工作中避免医护人员因“不会说话”引起医患沟通不畅的现象。切忌对患儿及家长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要求护士对患儿及家长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合理地解释,争取得到家长理解和支持。及时发现护理投诉苗头,把投诉解决在萌芽状态,在交谈中避免造成患者家属心理伤害。
2.4 强化儿科护士服务意识,加强素质教育:
减少护理投诉、避免护理缺陷发生的主要途径是要求儿科护士对护理安全认识到位。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当亲人,主动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用药过程中切记不可随意简化操作规程,不可存在丝毫的侥幸心理,不可忽视每一次查对。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输液时要有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自觉用护理伦理道德规范自己言行举止,努力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
3结论
要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减少儿科护理投诉首先要有一支服务质量过硬静脉穿刺技术过硬的护理队伍,还要给护士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让护士保持健康心身,能更好为患者服务,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
参考文献
[1]王小兰,叶文琴.综合医院急诊观察室护理工时及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上海护理,2008,8(1):20-22.
篇7
关键词:儿科护理;重点细节;探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依旧没有摆脱医疗资源与医疗需求之间的严重不平衡的状况。尤其我国的儿科对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缺乏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这些都离不开由于儿科的服务对象较为特殊责任重大如果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于儿科护理而言也是如此,许多重大事故的酿成在最初也紧紧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都体现在儿科护理工作的细节方面。因此儿科的护理工作应该从工作的细节抓起,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可以说在整个讲究细节的时代,细节往往可以决定许多事情的成败。笔者将通过本文为大家讨论关于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细节。
1儿科护理的重点细节
儿科护理工作的细节与其他科室的重点细节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是因为儿科的患者年龄普遍较小导致其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普遍较低,其次是由于患儿尤其年龄极小的患儿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使得护理人员无法更好地按序服务于患者,再有就是在沟通方面,医护人员无法与患儿直接进行沟通,很多时候都是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其沟通对象的改变在许多沟通技巧的细节上也需要更加注意。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儿科护理的重点细节问题。
1.1儿科医疗护理环境方面的重点细节
医疗护理当中,医院本身的环境也是护理所要考虑的细节问题之一。对于患者而言在住院治疗期间,医院本身的环境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医院的通风良好、采光充沛、噪声污染小,那么患者的治疗效果会相对较好,反之则治疗效果会降低。在环境方面儿科的护理环境要求与其他科室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首先儿童对于色彩的需求比成人要大很多,例如如果病房内可以增添一定的色彩而不是单纯的白色便可以让儿童的情绪变得更好有利于开展医疗和护理工作。
1.2儿科医疗护理对护理设备的重点细节
在很多发达国家其非常重视护理设备的细节问题,例如建立儿童卫生间、儿童娱乐室以及在儿童护理床方面进行一定的细节设计。在我国虽然很多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做出太大的护理设备改变,但是对于儿童护理床的增设和儿童静点架的普及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应当在护理设备方面进行一定的更新,体现出更为人性化的护理细节。
1.3健全细节护理机制
对于儿科来讲其护理任务是十分繁重的难免会使护理人员时而生出懈怠心里,导致护理质量降低。因此在儿科建立更为完整健全的护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严格地考勤制度,杜绝迟到、早退等现象。并且对于岗位换班、替班现象加以遏制避免出现护理人员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精神无法集中的现象。除此之外,对于护理责任的细化方面也要落实到个人,在责任追究上绝不能马虎。护士长要制定适合本科室特点的规章制度,工作质量要勤查,确保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做到防患于未然。
1.4护理流程细节的把握
1.4.1入院流程的护理细节
在患儿确定住院后,通常都会由家长带着患儿来到儿科办理住院手续,护理人员在接收到相关住院手续后应当及时对患儿的各项信息进行确认并且将其记录下来,接下来便应当对患儿的各项生理体征进行检查,在入院手续办理完毕后,护理人员应当引领患儿及患儿家长到病房,并且检查病床的床单被罩是否干净,护栏、静点架是否坚固在检查无误后将患儿的信息卡放入病床的信息卡罩里。
1.4.2控制感染护理细节
对于医院而言控制感染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控制感染工作首先要从护理人员自身做起,在护理人员接触过患有感染病的患儿之后,应当在护理活动完毕后,应当首先进入医院设立的消毒间内将自身的感染病菌消除干净,对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丢弃,然后再去对其他患儿进行护理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工作。
1.4.3用药安全的护理细节
在护理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同名同姓或者是读音一样的患儿,而他们所患有的病症却大相径庭,其身体体质与药物过敏历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用药方面护理人员应当在配送药物和静点或注射药物时再三与患儿家长进行信息确认然后再进行护理活动。而在静点配药时一旦遇到不能确定的情况宁可去询问患儿家长也不能马虎大意抱有侥幸心理。
2结论
对儿科而言注重其护理细节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使得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与未来的希望能够在更好的医疗环境中使得疾病痊愈,除此之外,一个好的儿科护理环境对于患儿的心理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不能更好的照顾患儿很可能让患儿从此讳疾忌医对其一生造成影响。因此,笔者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儿科所护理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患者,其还是祖国的明天与社会的希望。
作者:张成丽 单位:泗洪县妇产儿童医院
参考文献:
篇8
1.1采取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法
1.1.1合理安排建筑的功能
儿科的护理单元和成人科室护理单元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其对功能的需求较强。因此,对儿童护理单元的安排,不仅要考虑到其他护理但愿所具备的功能,而且要考虑儿童的特殊需求。如可专门在儿童病房内设置游戏室、学习室和图书室等,让儿童能适应病房的环境。
1.1.2合理布置空间
患儿是儿科护理单元中的主体,因此,在布置儿科护理单元时,需从空间尺度、屋内的摆放、物品的颜色、大小等,都需考虑儿童生理及心理的特征,将空间布置得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1.2满足儿童特殊的行为需求
1.2.1考虑患儿的行为需求
患儿住院期间,会表现出渴望与亲人或其他患儿进行交流和游戏等的行为需求,所以,在儿科护理单元的环境设计中,要为患儿设计符合其心理欲望的空间,让其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治疗。另外,儿科护理单元环境的设计,还要涉及到满足患儿喜欢摸、爬、打滚等行为需求的让设施尺度儿童化、设施的设置尽量安全化。还要对室内窗台、栏杆扶手等相关物体进行安全性的设计,以确保儿童在四处攀爬和走动中不会发生危险。
1.2.2考虑年龄不同的患儿行为需求
医院儿科护理单元的环境设计时,需考虑年龄阶段不同的患儿的行为需求。婴儿期的患儿,比较依赖父母,面对陌生环境会缺乏安全感。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患儿的护理单元环境设置,需以患儿及其家属共同休息为主,需设计多个舒适的座位。学龄前的患儿由于语言和思维已经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周围环境的兴趣表现也逐渐明显,因此,学龄前的患儿多喜欢四处爬动,并专注于游戏中。所以,对其护理单元的环境设置,主要以游戏为主。学龄期患儿的语言和思维不断走向成熟,个性化的特征比较明显,会出现积极学习的欲望,因此,可在他们的护理单元中为其提供较好的学习空间,并让其能与同龄的患儿进行交流。
2、医院儿科护理单元环境设计的创新
在医院儿科护理单元环境设计中,还要添加一些创新性的元素,从而使其更能符合患儿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具体的创新设计有:①将室内活动进行室外化设计:在医院空间尺度合理的情况下,可将户外游戏项目(如沙坑、滑梯、秋千、跷跷板等)引进到室内,从而提升护理单元的趣味性,让患儿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②运用多媒体:可在儿科护理单元的公共空间或者病房具体的墙面上安装电视等娱乐设备,播放动画片等儿童感兴趣的节目,也可设置“手绘墙”或者绘画墙;③使护理单元环境家庭化:可为患儿打造温馨的、可爱的护理单元环境,让患儿有回归“家”的感觉。也可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感情交流的单独空间,让患儿不会对医院产生陌生感,从而有利于患儿病情的恢复。
3、结束语
篇9
1.1医疗服务与医疗期望脱节
输液是患儿住院必要的治疗方式,但是小儿输液比成人难度要大的多,特别是高烧、腹泻、肥胖患儿。难度增加及其有可能没有一次穿刺成功,但是患儿父母及亲属却是认为来到了儿科这个专业的科室扎针是基本的操作必须一次成功,在患儿的哭闹妈妈的眼泪的促使下,家长会暴怒,否定了护士的一切甚至会对护士有不礼貌言语、行为;采血化验亦如此,儿科采血一般选择颈外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父母对此操作恐惧紧张,会对护士施加言语压力,增加护士心理压力,若一针穿刺未成功,父母就会表现出不满意,甚至认为儿科护士的技术差患儿在儿科这个专业的科室无法得到专业的服务。
1.2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差错及护患沟通欠缺
1.2.1护士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
儿科工作量大、繁忙,患儿输液时,由于不认真查对而出现张冠李戴,如更换液体时叫错名字,发口服药时剂量误差等。这些差错都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最易导致护患纠纷。
1.2.2护士操作技术不规范
如为留置尿管的患儿更换尿袋,应该先把尿管接口消毒后再与新尿袋接口连接,有的护士因繁忙或是遗忘而没有消毒,家人以别的方式了解到操作过程,如果近几天发生尿路感染,那么家属就会把此事连接在一起,护患纠纷也就一触即发了。
1.2.3护患沟通欠缺
护患沟通是增强护患关系的桥梁,许多医疗纠纷都是医护人员耐心解释不够引起的。如吸痰操作其实是个常见的有效的治疗方式,父母对此操作不了解,但是护士如果耐心的解释操作目的及意义取得家属信任,让其参与共同完成此项操作就不会迁怒与护士了。再如采血时家属对采血方式觉得恐惧,采血量也不能接受,这时候护士要做好父母的工作了,提前通知家属让其有个接受过程,实在是不能看到患儿采血场面的家长建议其暂时离开一会儿,对于采血量多的问题护士更要从专业的角度去讲解血液循环再生的科学道理,沟通到位了,家属理解了,也满意了,更好的为患儿服务了,自然也减少医疗纠纷和投诉了。
1.3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亦是儿科护理工作潜在风险之一;现在大部分医院都采用电子病历文字书写很少,虽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但是问题不一定会减少。如临时医嘱处理不及时;出入水量记录与医嘱不符、不准确;护理记录重复,模板单一;只记录出现的护理问题而没有记录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护理记录大白话,没有专业性;间断记录,没有连续性等。
2、儿科护理纠纷的防范对策
2.1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培训
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方式。护理部应为儿科护理人员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医院应予护士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并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竞赛等等以拓展知识面,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护理技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此外还要强化护士形象、护士职业道德修养、护士语言修养、护士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注重护士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护理需求。
2.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查对制度贯穿了护理工作的每个流程,如医嘱查对、输液,注射,服药查对、输血查对、饮食查对等。要求护士工作时间保持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思维清晰,特别是在繁忙的时间段更要谨慎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在一个人当班时查对制度可以和医生共同完成,确保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任何医疗护理活动是万无一失的。
2.3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化
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是护理文书书写的原则之一。要求护士书写的护理记录真实地,客观地反应患儿情况。医院或科室定期对临床护士进行护理记录规范化培训及指导加强护士自身保护意识及安全意识。杜绝想当然、自以为是、脱离科学性、实用性的个人思维记录。
2.4加强护患沟通
篇10
1.1一般资料。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学校儿科实习护生纳入研究范围,共计60名,均为女生,年龄为18-20岁,平均年龄为(18.3±0.8)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名护士生,两组护生在校成绩、带教环境与带教仪器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会干扰带教效果。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带教方法。临床带教的编制过程十分严谨科学,由护理部进行指导,护士长和总带教结合儿科专科特点,并根据医院及各学校实纲中规定的要求最终编制而成。指定科室带教老师专人负责带教,严格按照临床带教路径表对护生进行临床护理带教。1.2.1第1周护士生实习第一天总带教老师应向所有护士生介绍实习环境,包括科室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分配并介绍带教老师,详细阐释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指出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实习护士们尽快熟悉工作流程把握工作重点。之后的几天里正式开始进行日常的带教实习,带教老师需要进行示范指导,让实习生掌握专科病种,儿科用药特点等基本知识。1.2.2第2周巩固学习第一周学习内容,并进行测试考核,召开座谈会了解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并组织进行实践操作活动。1.2.3第3周选取疑难或典型病例,指导护生护理查房准备和小讲座准备:考核各班工作程序及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的掌握情况。提高学习考核难度,选取疑难病例对实习生进行示范指导,随时进行考核,不仅考核理论知识,还应考核实践的操作能力。并分配实习护生负责不同的床位进行管床,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改正补救,让实习护士在实践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己。1.2.4第4周组织护理查房,召开小讲座;巩固总结完善前3周的实习内容,总结不足,总结收获。并对实习护士们进行终极考核。实习护士们也需填写科室带教老师评价表。1.2.5制定变异表变异主要是指带教方案讨论预期中没有考虑到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会给教学带来变化,但是这一变化也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应该掌握并记录突发状况,与实习护士们及时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发展,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解决,并对情况及时记录,不断总结经验,争取做得更好。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实习生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对各项结果进行比较。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表示为均数±标准差。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儿科护理由于患儿基本情况的特殊,且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极高,在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儿科护理的学习任务很重,尤其儿科护理在临床中面临家长期望值高,技术水平要求高,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提高儿科护理教学水平和效果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显得极为关键,临床护理实习属于儿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帮助护生巩固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护理实习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法可以有效提升护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多种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护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让她们真正对儿科护理这项工作产生兴趣,成为高素质的儿科护理人才。在儿科护理带教过程中,不仅要为护生讲解相关的护理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诉,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应用于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能够为新进实习生今后的护理工作夯实基础,值得应用。
作者:彭琼芳 单位:海南省东方市人民医
参考文献
[1]任翊.临床教学中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