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范文

时间:2023-04-03 15:5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思维

篇1

(一)对设计含义的反思

关于设计的定义有很多,即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指在进行某项工作之前所制定的方案:“它是一种有目的的造型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机能、生产和美感,还要关心到价格;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笔者对设计概念进行总结,认为设计是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人的生存(或生活)、帮助人们高效的实践、给予人们某些方面满足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基于此,笔者认为,既然设计属于实践活动,那么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就会受到思维、思想的支配,因此我们应该对设计者背后的思维和思想进行反思。

(二)对设计思维过程差异的反思

西方哲学史中有两大哲学思想,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中国哲学史上则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哲学流派。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略微不谨慎就能被上述现存的哲学思想所影响到。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一个设计者首先要认识事物,习得一定的属于自己的法则,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进行创造。任何设计师都要面临哲学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认识世界?”“能认识什么样的世界?”等。这些问题看似遥远,但试想一下,距离又如此之近,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既然属于实践活动,那是否与其对世界的认识程度相关?我们在从事设计工作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设计本身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虽然设计者本身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但从本体意义上讲,设计者在做实践活动,就需要认知和判断,其中所依据的“经验”或“规则”的形成,也是他的观念和哲学立场,最后这种思想会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从石器时代的石刻花纹到陶艺图案,这些设计都有设计者对于生存的体验以及对于社会关系的观念。设计思维和一般思维的区别在于,一般性思维是就事论事的思考,始终围绕具体事务的内容和其延续性思考,特点是直接锁定目标,以经验主导展开直接功利性目标,紧紧围绕着目标去考虑现有基础条件是否可行,找到一条最优路径,重在结果。而设计思维的表现是以创意性为特色,在确定目的之后,将会进行大量的搜集材料,在搜集材料和构思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创意。即便是同样的资料,给不同的设计者,得到的结果也很难相同。但是,他们最终都能解决问题。那么,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实践时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笔者认为,正是这些哲学思维的不同,以及个人对感性材料的认识,并主观地形成个人“图式”的差异,导致作品产生的美感有所不同。这个结果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即当我们在训练思维的过程中,以及在进行设计思维教育时,可以从丰富哲学思维、丰富对感性形式理解的角度来进行。这都将作为设计者进行创作活动的基础材料。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谈设计方法、设计技术和技巧。

二、设计思维方法的反思

要想得出设计思维方法,就要先对设计思维进行总结。人需要躯体与灵魂,设计作品亦是如此,要做到形神兼备,避免内外脱节。设计思维不仅需要外形的创作,还需要设计内涵的理性分析,达到内与外、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因此,设计师不仅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卓越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顿现的灵感。那么,要锻炼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才能达到既很好地解决问题,又实现感性意义的目的呢?笔者针对此方面的思维进行总结,认为具体分为科学思维与创造思维。在设计活动中,科学设计思维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定量思维等。作为设计师,应该主动并且用严谨的态度去利用这些思维。如果说科学思维是设计的骨架,那么创造思维就是设计的灵魂。创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设计,整个设计活动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构思,并最终生产出设计产品的过程。

三、设计思维的创造力训练总结

篇2

关键词:工业设计 逻辑思维潜能科学教育生态时代

引言:

2010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低碳化进程加速,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给人类带来的是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中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的大国,对外投资新的增量和重点领域调整优化,由“中国制造”正向产业链前端“设计、研发”和后端“营销渠道”延伸,“中国设计”将为“中国创造”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世界已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时代转换。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设计人才思维潜能智慧的培养,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语境下,实现我国从“加工制造型”转变为“设计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再加之对设计思维潜能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所提出的。

科技的进步为设计人才的发展带来契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生了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特征的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产生正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传承传统艺术形式,而且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为设计师、艺术家们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工具,使他们在艺术的创作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计算机作为当今高科技的产物,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而且开拓了艺术家创意思维潜能,带来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的深刻变革。注入艺术家的个性和深厚情感,使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完美融合,非逻辑思维能力和价值更加凸显。

要使人的智慧和创新思维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就要不断使人的知识、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要素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才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保障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设计”才能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展示出人“心灵的创新能力”,也才能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规范人们思维,使人的思维更加正确合乎理性呢?

1.思维理性梳理

从亚里士多德创建逻辑学以来,其发展已成为一门成熟科学,主要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规则,以规范人们思维形式,使人们思维正确合乎理性。

思维,是人脑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活动。思维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理性的、抽象的、逻辑的思维,一是非理性的、形象的、非逻辑的思维,其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矛盾原则,一是充足理由原则。人类个体思维发展过程和整个人类思维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1.1 思维形式

人类思维的开端主要是非逻辑思维。人类的认识始于对对象世界的猜测和自由自在的思想,由此,往往是错误的、不准确的。经过对大量实践经验概括和总结,人们找到了使人类思维准确的一系列规律和规则,人们把经过逻辑规范的思维叫做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必须是符合充足理由的原则,纵向思维是逻辑思维,因为它是建立在充足理由基础上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形式是理性的、有规则和规律的思维,具有条理性、层次性,对思维有充足理由要求。由幼时的原始的非逻辑思维发展到后来的逻辑思维是一个进步,使人的思想更加正确,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非逻辑思维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一种脑的功能,贯穿在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在实际生活中非逻辑思维比逻辑思维运用的范围更广,次数更多。凡有直接的综合判断这种思维活动的地方,凡有创造性认识与行为的地方,都有人的非逻辑思维活动存在。“灵感”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典型形式,和直觉、猜想、顿悟等形式的非逻辑思维内在机制一样,艺术家借助于灵气创作艺术品的能力。

非逻辑思维是在前提材料不充分或很不充分情况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不符合充足理由原则的,直觉、灵感、顿悟、猜想、假设、幻想、横向思维形式,都具有不符合充足理由律这一共同本质特征。知道对象一点信息做出假定性结论是非逻辑思维典型形式,其突发性多见于,深思熟虑后或不经意突然产生一种思维现象,结论有概然性,产生新思想是可错的。不能否认非逻辑思维作用,或怕犯错误不敢进行大胆尝试性思维活动,新思想就永远不会获得,知识就不会进步。

现在计算机能模拟代替人进行逻辑思维活动,还不能代替人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重要性凸现出来,非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价值。设计思维更多来自于非逻辑思维的作用。

由此,在人们认识事物上,非逻辑思维作用在于提出新思想,逻辑思维作用在于对新思想做出论证。没有非逻辑思维,思维只能在原来范围里打转转,新的思想就不会产生,人类也就不会进步。没有逻辑思维,人类思维就会混乱,就不准确,效率低下,或许会重蹈覆辙。因此,非逻辑思维如果没有逻辑思维构筑坚实的知识基础也是寸步难行。所以两种思维形式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1.2 思维关系

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彼此渗透、相互交融,可以转化,两者之间界限不是绝对分明。非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为了验证非逻辑思维做出尝试的结论是否正确,就要搜寻支持结论的证据,如果搜寻证据材料否证非逻辑思维做出的结论,就要重新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寻找其它可能是正确结论;如果搜寻不到足够证据材料证明非逻辑思维结论,非逻辑思维结论是否正确就无法确定;如果搜寻到充分足够证明材料证明非逻辑思维结论,非逻辑思维结论会逐步转化为较为系统知识,非逻辑思维的猜测妄断也就逐渐转化为逻辑的证明。

人的思维由以非逻辑思维为主阶段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阶段是一个进步和提高,这并不证明逻辑思维比非逻辑思维更重要。非逻辑思维的缺陷和不足以及逻辑思维的优点和长处,两者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排斥、联结,获得同一,是唯物辩证法客观规律决定的。只有在两种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培养时,既可以进行有效地逻辑思维,也可以进行有效的非逻辑思维。放弃或压抑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危险的。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自己五千年文明的一张名片。不管是设计精巧的火炬,还是壮丽宏大的开幕式,那充满着中国元素颁奖音乐,都洋溢着中华文明光辉。流光溢彩,是中国灿烂文化展现给全世界的一幅美景,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设计”盛宴。

2.激发思维潜能

2.1 思维转化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成功,是在洛杉矶政府不提供任何资金情况下,获得纯利润1.5亿美元,令全世界为之惊叹。尤伯罗斯认为这届奥运会成功秘诀之一,就是运用许多新观念和新创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反复综合运用。

北京奥运会前,就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在芝加哥接受杨澜访问时曾提醒中国:“凡大国办奥运会,一定会出现政治争议,这是难以避免的。不要被情绪左右,要继续专注的工作,用最后奥运会的效果说话。”中国从申奥,到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历时七年,经受洗礼,将百年奥运之梦化为现实,成果辉煌。

我们知道,非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而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中国从首次申办奥运会失败,到七年后申奥成功,经历了一个从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过程。实践证明:首次申奥,我们是满怀热情的,结果失败了,可以说主要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七年后申奥我们比较冷静,获得成功,主要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2008年我们“专注的工作”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各地参赛国家或地区以及参赛运动员总人数超过雅典,创奥运史之最;700万张奥运门票在奥运会上史无前例;实现5400d\时现场实况转播各项赛事,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多2000/J\时,是奥运史上第一次使用全高清新技术全程电视直播奥运会。中国成功了,令世界震撼!实践告诉我们:非逻辑思维结论会逐步转化为较为系统知识,非逻辑思维的猜测妄断也会逐渐转化为逻辑的证明,两者之间彼此渗透、相互交融,是可以转化的。

2.2 潜能激发

潜能,是被隐藏的智慧和能力。人所以能创新,就是因为创新思维训练,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这两种形式反复“碰撞”,使知识、非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人的思维潜能得到习得和培养,实现“冲击”的合一,这就是思维的创新。

水墨画卷。2008年8月8日当我们期待已久的奥运会开幕式出现在全世界面前的时候,最能表现中国艺术形式一张永不褪色中国水墨画:没有油画中斑驳的色彩,仅仅用黑白两种颜色,将山水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所有的人都被卷轴创意所征服。

中国需要展现的文化因子太多,当全场数千人击宏大场景出现在鸟巢灯光下时,“中国”这两个字顿时闪现在现场所有人脑海里。一幅巨大的卷轴展开,水墨渐渐晕散,中国古老四大发明一一出现在这水墨画之中。现代高科技光影技术和中国古代文明,用一种天衣无缝方式结合在一起。卷轴上水墨变幻,便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一切韵味,尽在这简单黑白之中映辉传递。

卷轴内、外融入的汉服,京剧脸谱、唱腔,活字印刷、太极拳的印记;激动人心点燃的圣火与鸟巢上的天空完美地结合“天人合一”;现代声光电、人和多媒体放与传统舞台器械、装置、道具、服装等元素结合;整齐划一“活字印刷”、变化万千“星光人”,由“人体表演的机械化”演变成一个民族智慧勤劳的象征;各国无数运动员把自己的足迹永远留在中国奥运画卷上,成为最具震撼感人的行为艺术;中国获得金牌51枚、居第一,残奥会上获得金牌89枚、居第一。中国向全世界传递了和平友谊的美好心愿,实现了对全世界的承诺!

若干年之后,熊熊燃烧的火炬,会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淡去。但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设计者们绘出的这幅黑白水墨画,却永不褪色。

实践证明:从最能表现中国艺术形式一张永不褪色中国水墨画,到激动人心“天人合一”点火仪式;从开幕式画卷画面轴上显示屏,带有绘画感、美学感平面两维视觉效果高技术含量数字设计,到应用现代声光电多媒体手段把大量人和多媒体放在一起与传统舞台器械表演的三种元素结合;从2008年最具震撼感人的一幅立体画卷的行为艺术,到中国获得奥运100枚金牌居第一的成绩,说明非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价值,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用“灵感”非逻辑思维典型形式,直觉、猜想、顿悟等,经过艺术家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借助灵气创作的艺术品的能力,远远超过奥运本身价值。放眼后奥运“北京奥运会留下许多有形和无形的财富”,留给人们的是全新的思考——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多极反复冲撞的训练——思维潜能的正确发挥,“人”赋予设计的创造与辉煌。

3.实现潜能路径

9月14日,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发表了题为《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致辞中指出: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2020年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突出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

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检验着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的诚意和水平,是对各国政府和企业远见与智慧的考验,是驱动在低碳经济博弈内在动力,是生态时代工业设计对具有国际影响力高素质行业领军人才的诉求。

如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提升设计人才心理素养,内在创新思维能力,真正承担起责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明确设计人员不同的目标与方向,找出各自最为恰当激发思维潜能发展路径,是对设计教育远见智慧的考验。

3.1 教育为先(路径一)

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讲话精神,是设计教育培养领军人才的指导思想和首要路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项基本国策。

3.2 设计思维(路径二)

中国设计的未来需要的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设计思维。思如风发,高质量、多数量、新思想、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具有话语权的领军人才。

奥运会开幕式的设计是人“心灵的创新能力”典型发挥,从宏观大背景出发,应用传统哲学战略式的“虚”“大”“空”,体现设计的哲学性,思维性,战略性极致的思想。通过辨证分析,总结设计纲领,提炼事物的魂。魂是事物最具有长远发展的核心价值,最高无形资产,最具闪光点,最有影响力,最有精神极致取向的。找出事物的魂,以求核心优势的最大提高,是一种极致的追求,设计的美最大发挥,体现中国同世界“渊源共生,和谐共融”思想的设计。

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设计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激发思维潜能、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的领军作用,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3.3 训练启发(路径三)

发展教育,以人为本。设计人才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已经成为众多成功人士的共识。

3.3.1 借鉴思维导图训练。帮助开启每个人智慧,进行“创意思维”启发和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启发,是一种科学、易行训练方法,教学效果成效显著。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通过对颜色、图像、符号的使用,刺激左脑和右脑,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时充分发掘潜能,激发灵感与想象,思如泉涌,增强我们的创造力。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教育领域广泛应用。

3.3.2 基础思维创意训练。爱因斯坦说得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比给他知识更重要。”不是“大题小做”限制思维的空间,而要学会“小题大做”。和“一题多方做”。开发想象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发散性联想中找到各种事物与它的联系。在差异中把握有形与无形、虚与实的思维尺度,在联想中、严谨准确、拓展思路、表现轻松,迅速做出反应。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头脑风暴法、自由联想法、强制联想法(列举法、奥斯本检核表法)不完全归纳法、类推法是非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从而,使新思想不断涌现,达到创新思维潜能发挥的最佳状态。

3.3.3 发挥角色参与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将设计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仅丰富想象,加深对设计理解,同时,增进情感体验,升华思想认识,远远超出设计本身局限的内容。充分调动以往积累的生活、情感、知识等因素,以独特的感情和经验模式介入到设计实践中。经历体验过程,释放自我潜能,蓄积情感意识,体验真实、多元深入,实现与对话主体互动交往中的超越与创新。既丰富设计人才想象,又使心灵产生感应,激发思维火花,注重前后知识的运用。

汤姆·霍普金斯,国际销售培训传奇冠军。曾学习一期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短暂培训班,激发了他身上的潜能,找到开启“潘多拉魔盒”钥匙,使他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惊人的成功,27岁成为千万富翁。

3.4 创新体制(路径四)

以社会资本为资源配置基础,将人的观念、经验、智能等资源组合在一起,对其发展导向、监测预警,展开全景式科学分析,进行描述评价,反映其发展变化和动态趋势,弥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不足,在世界各国实践中显示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

按照我国现实释放与整合社会活力的社会创新实现路径,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生态时代工业设计基础性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保障设计人才的权利和合法权益,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设计教育创新应为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做出新贡献,赢得“国际话语权”。

结语:

篇3

关键词:“为座而设计” 座椅设计 仿生设计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了很多,而生活和工作这些大部分都是要座着进行,人们的生活、工作离不开座,特别是以座姿进行工作的人,每天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与座打着交道。因此“为座而设计”也显得十分的重要了,不但其设计除了材料运用得当及造型大方美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人体的舒适度,当然更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眼光,因为现代的家居产品不但要满足其基本功能以外,更要有赏心悦目之感。如今越来越多的座椅外形有趣,而且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与仿生设计密切相关的座椅,对设计师而言,自然界丰富的自然生命形态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资料库。这些自然生命形态经历了几百万年的适者生存法则的自然进化后,不仅完全适应自然,而且其进化程度也接近完美。如将其融入新型包装,原来的几何线条将逐渐演变为柔和圆润﹑厚重饱满的有生命的线条。而且,仿生设计有利于突出座椅的个性,使其形态的清新、淳朴,返朴归真。

一、座椅设计与仿生设计

形态设计是工业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之下,产品的造型设计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显了出来,通过外观形态创新可以为座椅注入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创造个性化品牌价值,更加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核心力。

那么,座椅设计的外观融合了仿生设计的思维创意无疑也就给座椅注入了创新,创新是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融汇在设计之中,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新产品。目前创新设计理论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以人为本,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挖掘产品功能出发,赋予老产品以新的功能、新的用途,从成本设计理念出发,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运用这些创新思维和系统化创新设计方法进行创新思考,以创造出更宜人的座椅形态。

以仿生学为基础,通过研究生物原型的功能、结构、形态、色彩及生活环境等特征并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的设计便是仿生设计。

仿生设计学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锲合点,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自然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正是这样人类才更应该利用物质世界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人类运用其观察、思维和设计能力,开始了对生物的模仿,并通过创造性思维为座椅的外观设计,我相信融入了仿生的座椅设计更加增进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二、仿生在座椅设计中的应用

从最早的古埃及的图坦卡蒙王座、中国古代牛形青铜灯到雅各布森的天鹅椅、蛋椅就具备了仿生在座椅的设计,运用仿生性思维进行设计,不仅可以创造功能完备、结构精巧、用材合理、美妙绝伦的座椅,而且赋予座椅以生命的象征,让设计回归自然,增进人类与自然统一归纳现代座椅设计中的仿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态的仿生。形态从其再现事物的逼真程度和特征来看,可分为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具象形态在外观形态上再现模仿的自然对象,直观地呈现出仿生物的形态特征,可以传达出浓厚的情趣感和亲和力。使人们在仿生座椅中达到设计形式语言和艺术形式结构与座椅外观的更好的结合从中获得更多的艺术气息和新鲜的体验以及座椅更多的情趣和灵性。抽象形态强化了自然事物的本质,给客观事物注入了艺术的活力,使其更耐人寻味,更富有意义,也更完美。也只有抽象性的主观性才能赋予艺术作品以独特的光彩和魅力同时在应用座椅形态高度概括提炼的形态更有品位艺术。

第二,功能的仿生。研究对象的生物原理,从功能出发,研究生物的结构形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除去无关因素,并加以简化,提出一个生物模型。使其应用到“为座而设计”的设计中去,运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的生存与适应自然,适应生存。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利用生物系统的优异结构和奇妙的功能,为我们生活而设计。

第三,结构仿生。不但在外形、功能上模仿自然界的生物,更加可以利用它们特有的结构得到启发,从模仿大自然的外部结构;从一个重物的抛物线形曲面的张力与薄壁高强的性能;从一片树叶叶脉发现交叉网状的结构,都可以从中达到更加有意的启示。不但可以使座椅结构更加坚固,也可以达到经济与外形美观和高效的完美结合。

第四,表面肌理仿生。自然生命形态经历了几百万年的适者生存法则的自然进化后其表面肌理更加接近完美,座椅的设计如果和动、植物联系到一起,更加使其使其形态的清新、淳朴,返朴归真。例如:设计了豹子或者老虎的肌理的座椅,将其野性与灵性,融合时尚的概念,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力。

座椅设计的利用了仿生的形态、色彩、、结构、肌理等引发心理情感,借鉴了生物经过亿万年的“优胜” 的洗礼,它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使生活更加有情趣,更加灵动。

总结

“为座而设计” 运用了仿生的设计思维无疑是条解决设计问题的“捷径”,而且赋予座椅以生命的象征,使“为座而设计”计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倪海曙.视觉和仿生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2]江润华. 以仿生设计中隐喻之观点开发产品创意之教学研究.工业设计.2002(2).

篇4

关键词:以人为本;仿生;设计;动力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走入琳琅满目的商店的时候,你会被什么所吸引?答案很明显,那便是摆在明显位置并且设计精美符合你心意的产品。许多商家便大大利用了消费者这一惯性的行为方式,从而带动了陈列设计,产品设计等相关这一行业的迅速发展。不过希望大家不要误解这种行为很“肤浅”,因为在笔者看来这是人类的天性。对于设计,我们不得不提到创新,我们都知道创新是设计发展不竭的动力,那么我想问,当我说到“创新设计”时,你脑海里蹦出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新颖别致的摩登建筑,是一辆超跑,抑或是“Apple系列”?想到这里,我不禁发现,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早已沦陷了。

设计的定义是广泛的,活跃的,它是时代的印证,是建立在社会之上的,并且影响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及特点。如今,在经济上迅猛发展的中国,在设计上却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重视实践轻理论,重内容轻文脉,对设计思维的利用多采取对国外设计思维理论的生搬硬套的方式,缺乏系统援救和本土化的过程。[1]在这些问题引导下,人们不得不把视野重新转到大自然,去寻找那些最原始最纯粹的东西,而这正好体现了仿生设计最鲜明的特点。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以往单调而复杂的生活,而是追求更美观、时尚、便捷的享受,这一消费导向也迫使设计师们把设计灵感的来源重新转移到大自然中。

2 仿生设计思维

仿生设计学是结合仿生学和设计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仿生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自然现象的观察、模拟、分析等,创新设计出具有类似于生物系统某些特征的一种更为人性化的作品。“当然仿生学涉及的学科种类有很多,比如生物学、材料学、机械学、美学、设计学工程学等等。”[2]在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生物遵循适者生存的进化原则下,不断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从而得到进化,而这一过程正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模仿的,并且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服务人类社会。

回顾古文明历史不难发现,早在很久以前,人们便热衷于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奇特的景象。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木匠鲁班热衷于研制能飞的“木鸟”,而这不禁让我想起,达芬奇在《鸟类飞行研究手册》中记载的关行器的研究,在他的草稿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记载的关于鸟类是如何通过振动完成飞行,以及鸟类是如何在空中保持平衡的,并且在这些研究下面都附有机械飞行的草图。此外,达芬奇又从鸟类与其他飞行生物延伸到自然界影响飞行的主要因素上来,如在风的作用下,鸟类的翅膀是如何发生弯曲的。在研究后期,达芬奇逐渐发现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当然这比生物本身要重要得多。

人类对仿生设计的运用不仅仅只体现在物品的发明创造上,同时还体现在生产生活方式上。20世纪20年代,在包豪斯的启蒙时期,一些商人便把其哲学思想转变为资本上能牟利的技巧,而我们称之为“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从而引导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为了某种需求而去消费)”。[4]我认为这种设计思想是与我们在最初的设计本意是相违背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计的发展,而仿生设计思维正为这种商业化的设计注入了一种新鲜的空气。仿生设计重在强调方便、健康、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在现阶段热销的高档商品,不再是仅仅只是以消耗和高价为基础,而是以知识和科技为准绳,用知识和智慧去创造商品的价值,丰富商品的种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适应人们的个性需要和对时尚的追求,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仿生设计。

说完大环境,让我们来谈谈小环境吧。在中国现代建筑里,说到仿生设计,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鸟巢”了,这座具有独特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与众不同的印象。“鸟巢”的外形就是模仿鸟巢的造型而设计的,其造型简单精巧,这是设计师在遵从自然法则的同时,秉持节俭环保的“绿色”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而创造的经典伟大的作品。上海浦东机场的外形设计,也正是在仿生设计下诞生的产物,虽然外界对于它的外形看法不一,但是据设计师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本人的说法,这座建筑的外形正是模仿海鸥展翅的外形。同样地,它也寓意着上海的航空航天事业能够展翅腾飞。当然,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大自然是个神奇的存在,它有很多未知神奇的领域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出更多能感动人心的作品。

3 仿生设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正在一步步恶化,而这一现象,不禁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现代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仿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创新性极强的一门学科,无论从思想理念、思想方式还是设计过程,都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改善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从历史脉络上看,无非是从敬畏到对抗再到利用与和谐相处,但是就目前而言,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类也正在积极地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逐步靠近。

在大自然中,人类是“物竞天择”最好的代言人。最初,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种种生存挑战的时候,就展示出自身模仿和学习的本领,他们模仿其他生物从而形成自己的生存技能,并且一代代传承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人类社会。在现代仿生设计中,人们立足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和人工系统的仿生设计,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针对现阶段人类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使用需求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使得其能够更好地造福人类,服务大众。

我认为,在未来的仿生设计中,人们将会逐步从“以人为本”转化到“以自然为本”,并且更加注重科技和人文并重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人们通过追求适度的科学技术和多元的情趣,来实现人们的多种高质量的需求和构建一个开放、流通、和谐的人工生态与人工系统。

4 结束语

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仿生设计作为一门边缘交叉综合性的学科,其出现就是为了让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因为我们只有尊重自然法则,向大自然抛出自己最真诚的橄榄枝,才能获得它给予的无穷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晓霞.现代设计不同发展阶段的设计思维变迁[D].沈阳:东北大学,2007.

[2] 于晓红.仿生设计学研究[D].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5

[关键词]设计思维 理性 创造力

我们越来越在意的高品质生活无不得益于设计。但是,“设计”这一概念又是如何被准确定义的呢?有资料将其解释为: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等通过视觉的形式手段传达出来的动态过程。设计便是这类创造性活动过程的预先计划。设计思维作为大脑的其中一种思维方式,它被认为是具有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准确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同时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最终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恰当的解决方案。这一点体现出设计与绘画之间各自的独特性。综上所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设计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人专业素养以及专业前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完成一项设计任务,要考虑设计进程的各个环节:设计师在酝酿和整理构思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有助于确定设计方案、获得反馈并完善设计要素,使设计团队能够通过每一项工作获得提升,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在自己所学专业方面的认知度较窄,对于设计概念深层内涵了解不足,同时于“设计思维”的观念相对陌生。老师应在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中给学生强调“专业”的概念,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及参与的各项活动中注意相关行业的作品设计思维,结合构成设计的知识概念加入思考。随时汲取行业设计理念,并且经常投入到专业书籍杂志的广阔环境中,了解国际现代设计思维与理念,开阔视野,提高对行业认知度。要学生通过多看、多想、多尝试,大胆地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想法体现出来,尽快地提升设计思维、提高设计能力。

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接触的课程主要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等。三门主要课程无论是在造型、色彩、形式构建、空间认知的方面都为学生创造了重新认识艺术与形式美的环境,同时,也为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供了前提。设计艺术是融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因此设计思维同样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综合练习,全面思考,以达到最佳效果。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所学课程来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呢?

首先,善于观察,发现美。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源于艺术家的敏锐观察力,当然设计师也无一例外。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敏感的视觉捕捉神经非常关键。灵感来源于生活,大自然及周遭的生活氛围给予我们数不胜数的信息资源,学生应该学会从中感悟和汲取,逐渐体会美的形式无处不在。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会产生多方向、多维度的捕捉创作灵感的敏感触角。从中再进行反思、沉淀、拓展、比较,由表及里深入的探索美的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其次,学会分析,开拓创造力。分析意在利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将观察到的事物按其原理、材料、构架、工艺、形式等综合因素加以分析,从中思考进行总结,分析出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再者,借助想象,把两个或多个相似的、相关的、相对的或在某一层面上有相通之处的个体,选择其重合点加以联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存在某种内部关联性。而设计师的长处就在于不同常人地去发现它、挖掘它,通过主观能动的奇妙组合,便会产生无穷无尽新的创意构想。通过理性分析再到无限联想,坚持长期如此的思维训练,就可以使他们能够把快速闪现或是模糊不清的思维形式及时捕捉而清晰地表达出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发挥设计思维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平面,空间,平面设计,思维

一、平面思维和空间思维的释义

《当代科学学辞典》对平面思维是如此释义的:“平面思维是科学思维学研究的一个概念。也叫单面思维或非空间思维。这种思维要用图形表示的话,或是表现为平面上的一个定点而向周围展开,或是表现为向着一定方向延伸开来的直线,它不涉及认识对象的诸多方面,而只涉及认识对象的某个方面。”也就是说,平面思维是一种确定性的思维,其根本任务就在于保证思维要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有一个确定不移的思维对象或研究中心并在单一定向中活动。它是在一个二维的空间里对对象进行纵横两个方面的线性思考,尚未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尚未把握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所以很难对对象进行整体性、本质性的把握。与平面思维相对应的是空间思维。它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和不同角度去感知对象,并充分考虑了事物存在的环境,能跳出事物的本身。它将纵、横、垂三度三维空间或点、线、面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考察,即将对象的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对象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并且在事物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中去思考问题,因此也称“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思维决定着行为方式、感受和需求。实现思维从平面到空间的转换,是设计师创造性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平面设计的要求。

二、现代社会赋予平面设计新的发展空间

实现平面思维向空间思维转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体现在观念的变化上。后现代设计主张用多元、丰富来对抗单一的“纯粹”意义,甚至是跨界的交融,用活泼来消解统一,营造消费时代轻松幽默的生活氛围,自由尝试任何可能的风格并进行折衷处理,实现与大众的对话等。其次,体现在媒介的转变上。数字多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纸媒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平面设计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设计视觉语言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平面设计冲破传统的限域,在影像、声控等现代技术的支持下使平面向多维空间的转化更具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它不局限于仅仅是视觉语言表达,而是调动人的多感官参与,使信息更易传播和接纳。再次,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平庸的设计很容易淹没在多于牛毛的信息中,被人们自动过滤掉。因此,信息传达要清晰有效,新颖独特的设计才能延长视觉的停顿时间,使人获得明确而深刻的印象。因此,设计师只有适时转换设计思维才能迎接现代社会对平面设计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文章认为平面思维向空间思维的转换体现在具体的设计中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从单一到多元———视觉形态的突破

“英文中的‘平面设计’这个词是‘graphicdesign’,它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调动所有平面的因素,达到视觉传达准确的目的,这是平面设计的真正功能,而美化则是第二位的、从属性的。”[1]但是,对于平面设计,人们往往望文生义,产生曲解和误读,将其思维局限在“平”上,限制了它的表现力。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的设计,它的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进行传达。人们对设计作品的第一印象便是它的视觉形态,然后才会去追究其意蕴和内涵。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设计的表现形式,后现代的文化消解了传统设计观念,平面设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逐渐从平面向空间,单一向多元,静态向动态的交叉和综合方向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虚实的变化或形象的夸张、写实、阴影的塑造等手法使平面产生纵深感和凹凸感,获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如被称为“德国视觉诗人”的设计大师冈特•兰堡在《S.费舍尔出版社招贴》等设计作品中追求平面外的视觉效果,恰如其分的把握视觉语言,让人一目了然,在设计上独树一帜。我们还可以还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影像等四维空间融入二维平面,甚至是通过触感设计来调动人与作品的互动体验。如2015年4月开始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中国巡回展,就是利用了多路动态影像和影院式环绕音响,将原本静止的画作从局部到整体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并配以光影效果,使展览空间展现出美轮美奂的艺术氛围。展览馆还将梵高的名作《夜间咖啡馆》实景复现,并打造向日葵主题空中花园等。这种展示的方式颠覆传统观展模式,使观者身临其境地置身于梵高的世界,充分调动他们的所有感官参与,增强了人的体验与感受,拉近了人与艺术的距离。详见图1图1“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展部分作品展出效果(左一,《夜间咖啡馆》作品实景呈现)大家可以看出,现代平面设计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态势发展,注重人与作品的互动、交流与体验。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作品要抓住人的注意力,当他看到时激起他的兴趣,并在想象中参与进去。这时,他不再在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其与设计作品的关系就从“我”与“他”的关系变成了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与“你”的关系,也即是作品不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能与人产生互动的关系。现代技术和观念的发展使平面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从单一到多元,既是设计形态的突破,也是设计思维观念的转换。

(二)从孤立到互动———空间形态的融合

海德格尔认为:“空间中多个要素属于空间但并非就是空间本身,而是各个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才构成空间的概念。”[2]平面则是构成空间的基本要素:面与面的叠加、围合、错落、组合构成了我们所能感知的现实空间。平面设计如脱离纸质媒介的限制,进入到空间环境中去,就意味着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责任。它不仅要承载信息传达的本质功能,同时还要承担起重新塑造和规划环境的任务。平面设计适应性与载体依附性较强,如通过充满艺术张力的绘画、图案与时尚前卫的涂鸦等等,能在三维空间中创造无限的想象力,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平面设计可以拓展和丰富空间的层次,传达空间的内容,美化空间的环境。如中国建筑中漏窗、门洞的设计,产生对景、借景、空间错觉等艺术效果,能丰富空间的层次,扩大景物的深度、广度,使整个环境生动有趣起来。公共场所里导视系统的设计,通过字体、色彩、图形等元素的组合,形成适合具体空间且传达空间信息的系统。再如屏风的使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是塑造和利用空间的高明做法,它除了能够美化环境,也能分割空间、保护隐私等。可见平面设计是空间环境形态中很重要的组成元素。朱鄂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的译序中这样评价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既感官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部分,所以具有一种特别的气质。”[3]正如原研哉所实践的一样,他把视觉传达的信息之美,称为“visualogue”,也就是视觉的(visu-al)和对话的(dialogue),即平面设计是利用视觉形象构建起与环境互动生成的关系。原研哉认为“人是一个积极的接受感觉刺激的容器”,在他的松屋银座翻新设计上应用具有关联性的触觉设计,把百货商店本身当成一个可以通过触摸而了解的媒介进行再设计。如外墙玻璃背面白色铁板上紧密而有规则地排列着很多白色突出的点,能够引发人的触感,上面巨型拉链的图形用拉开的程度来说明松屋翻新的进程,让人对此充满期待。外墙的平面设计既很好地传达了银座的现代感和高级感,又创造了一个能包容一切品质优秀的优质环境,这是一个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的整体设计。原研哉做的正是修正传统的设计概念,不落陈规的视觉呈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设计。详见图2。

三、结语

文章分析了在平面设计中平面向空间转换的必要性和具体的表现形态。在平面设计创作中,设计师的任务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信息传播的力量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尺度。“设计师的工作,并不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的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4]设计是超越技能之上的,设计中的技术性要素固然重要,但设计不是靠技术的华丽堆砌,而是要将设计的思路和眼光放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把设计者关注的内容更多地转向设计的意图、材料、方法、观念上。设计师应平静而内观,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本质功能,通过自己的创意并切中主题的把握,带动人们的思考。因此,从平面到空间的转换,首先是一种思维的转换。这种思维是不囿于传统单一的思维模式,当思维在朝同一方向发散时,可形成丰富的内容,在朝不同方向发散时,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体现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以新的角度看待事物,产生与众不同的观点的创意。因此,转换思维,用另一个视角看问题,将平面和空间通过媒介的相互结合,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作用。未来的平面设计不仅仅是表达内容的载体,也承担着为人们营造一个更为美妙生动的视觉环境的任务。

作者:王果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0.

篇7

家具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使用行为服务,因此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美学法则来设计家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家具与室内其他设施构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环境,只有满足和完善人们对家具的各种使用行为要求,才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如要完善当代家具的设计,整体来说必须遵循当代家具的设计原则,更新传统的设计观念,以全新的设计思维观念去创造家具文化。当前,创立这种新的观念仍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个挑战,也就是说,在新世纪的家具产品开发活动中,要创造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要求且具时代文化发展特征的设计理念,才能引导家具设计潮流健康地向前发展。那么,这个全新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有哪些内涵呢?笔者认为在家具设计中把握现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满足现代生活和工作的行为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手段,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与好处,注重保护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平衡,深层次的体现各种文化特色和风格,这就是当代家具设计新的思维理念。

一、把握现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

任何产品的设计,其核心都是创造,创造是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家具的设计也是一样,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美的产品形式是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践证明人们的审美意识潮流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家具设计过去整齐划一的纯功能主义设计风格已被证明其最大的弱点是桎梏人的精神,这种格调固然不可取,但没有时尚文化特色也是不能经过时间考验的。

文化时尚的时代特征不仅是文化的差异,除了具有审美意义,代表对流行文化的艺术表现以外,还表现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追踪和表达,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能够通过对产品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的差异性而表现出来。如产品造型与结构中最新技术与材料的应用水平就标志着家具文化的时代特征。这里有许多的例证,如上世纪60年代我国通用木工机械和机械弯曲模压胶合技术的运用,所创作的家具风格形态和结构现在尽人皆知。现在,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广泛地使用组合机床和计算机仿形技术,使木制品、家具的加工能力和工艺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家具的造型、结构创作的自由度有了广阔的空间,家具形态的文化、科学技术等时代特征就更明显了。如金属家具中原始社会的铜制家具和现代的金属家具体现的就是两个时代特征的概念,无论是文化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表达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内涵。

因此,家具新的设计理念要以能够体现当代文化背景为基础,以新功能的拓展,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运用为主要创造要素,强调各种设计元素综合能力的运用,寻求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创造出美的造型形式。

由于美的观念是社会历史形成的产物,美的造型形式是最具时代特征的要素之一,所以家具设计构思一定要掌握流行性原则,要求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最强烈的表现出时代文化的特征,符合时代审美趋势的发展和认识,只有把握现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才能使作品符合时尚美的要求。

二、满足现代生活和工作的行为要求

要以人的使用功能、行为需要为基础,采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指导家具设计。如在确定家具各项规格尺度的时候,要根据人体的整体和局部尺寸,人的生理特征,人体的动作尺度,人体的肢体行作为活动范围的尺度,作为家具的设计尺度设计依据;根据使用功能的性质,如休息、工作的不同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处理。要尽量减弱疲劳、紧张、忧患以及环境生态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寻求人与家具之间的一种最佳和谐关系;注重家具功能设计上使用个体的安全、舒适性,避免减低工作效率和降低生活质量,从而满足生活与工作的对家具的要求。

除此以外,我们知道现代家具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我国稍晚一些,但世界各国都是以各自的文化背景去诠释现代家具的理念。家具的设计虽都充满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痕迹,但还是有一定的地区特色,这是地域文化和群体文化在起主要作用。现代家具所表现的这个“人”,是指群体的人,是大多数人的共同需要,因此,其文化特征是群体文化,强调的是共同文化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同种层次文化集团的人群思维。

进入新的世纪以后,后现代的家具设计思想在设计领域蓬勃地发展起来。与其他产品设计一样强调当代风格的表现,虽然同样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其设计理念已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化,人体工程学已不仅是滞留在测量学的意义上,同时还要跨越生理学阶段,进入到对人的心理的研究与应用层面上,实际上就是将产品的功能与人的审美特质相结合,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这里虽然同样强调的是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为主的“以人为本”,实际上,这里的“人”已经由群体的“人”转化为个体的“人”,产品设计在满足人们基本生理行为需求以后,更注重要以个人的心理需要为主,重视人性化、个性化设计,提倡个性解放和个性的表达。要求每个人在使用家具的过程中,感觉要自然、方便舒适,并与心理感觉相协调,将人体工程学从简单的测量学、生理学层面上升到心理学的审美意识层面上,融当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真正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行为需要。

三、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与好处

现代家具产品的设计应以现代先进的科学工艺为生产手段,在产品中体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将进入一个高科技、智能化发展阶段。所谓高科技是指在这个阶段家具的设计和制造将大量采用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如光电技术、遥测感应技术、遥控技术、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智能化是指在利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延续人的控制思维,使家具功能进一步完善和舒适。这些技术在家具的设计和生产中应用能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从现在来看,室内家具和设施的设计上已经出现了这种倾向。人们使用智能化家具时最主要的要求是对人在使用家具状态下,对人体健康状况和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保护和管理,如各种保健、按摩床、按摩椅和为残疾人生产的计算机控制的轮椅等,因而家具功能和形态将来可能出现一些我们目前还没有考虑到的家具形式。家具设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是提高家具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从而适应现代工作节奏和生活质量的需要。

当然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既包含家具产品中的科学技术含量,也包括产品加工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机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

四、注重保护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平衡

在家具产品开发过程中是否注重产品生产、使用和淘汰的全过程实现环保无害化设计;是否在产品中采用一些不破坏生态平衡、无污染的新材料;能否减少加工污染与节约社会资源等,这些对保护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一些家具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对人有损健康,对环境形成有害的污染或公害。因此,为提高生活质量适应当前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求家具产品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以绿色、安全,对人体和环境无污染、无危害为主要设计理念。

也就是说,应在家具设计中广泛应用无污染公害的材料,基本材料应以使用各种天然材料、有利于回收或能够二次加工的材料为主,如选择各种材质的天然实木、人造板材、金属等。虽然人们越来越趋向于选择天然木材,但由于天然森林逐渐减少,木材价格越来越昂贵,尤其是名贵的稀有树种的采伐更加受到限制,完全采用天然材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个挑战,因此,在生产中既要考虑环保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对于自然资源,要尽量保护,要提高天然材料的利用率。

达到无污染公害比较容易,但是要达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如现在的木质家具虽然是天然材料的,但在淘汰后的处理同样是比较困难的,似乎只能采取部分燃烧的办法,别无良策,没有一个理想的分解或再生办法,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在设计之初就应当考虑到的。引导家具设计考虑到淘汰和最终的再生利用的问题,是现代家具设计新的设计理念之一。

另外,可以立足于现有的家具基本生产材料,改进这些基本材料的性质,使之能够安全的进行物质再循环。否则无论从那一个角度去看,不能无害回收的材料都将会被淘汰,一旦形成公害,就会对人身和环境构成永久性的伤害与破坏。总的来说,绿色环保家具除了要求在家具的使用过程中,选用不能对人有任何污染危害的原辅材料以外,还要采用各种先进工艺技术,保证对家具的原辅材料的选择、加工、使用淘汰后的回收等各个环节都不能对环境产生污染公害。

五、深层次的体现各种文化特色和风格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家具设计除了要随时把握现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以外,更要有意识的、深层次的体现各种文化特色和风格。

当前由于跨国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文化交流更加开放,世界文化的发展主流是特色与融合。特色是指各种文化理念思维上的差异,各具特点,争妍竟放,这些文化理念既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也有强调人的作用的群体和个体文化。而融合则是各种文化特色的融合,如地域文化之间、历史文化之间、民族文化之间,以及各种文化与现代的科学技术之间的融合。现在广泛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倡个性思潮的展现,追求回归自然。而追求回归自然、提倡人性化设计首先就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其次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最后在心理上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追求个性化设计,强调人性的发展与过去的功能主义、新古典主义、构成派和仿生学派一样,是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在这种强调人性的发展也是在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等条件下,时尚文化潮流的表现,它所派生的出的家具形式自然是人们最推崇的,是适应现代生活的。

篇8

关键词:计算思维;降维攻击;补码;运算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070-02

Again Discuss Design idea of the complement on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SUN Li

(Chengxian College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88, China)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process,Design idea of the Complement and operation is discussed. Why do we need to design complement in the computer component principle.The complement can solve what arithmetic problems.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ment is rela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addition, subtraction,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The final,Summary the of design idea of the complement on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process.

Key word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dimension reduction attack; complement; ALU; computer component principle computer education

在《三体》中高等文明的二向箔可以使太阳系从三维瞬间降为二维毁灭,这个就叫降维攻击。这让我想到了在运算器设计中出现的补码,补码的出现对原码、反码就是降维攻击,补码在运算器设计中的地位至今无法撼动。

项目《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研究与教学》进行中,需要围绕计算思维概念选择适用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在运算器设计这一章,补码全方位完成这一任务,因此选择补码作为计算思维教学案例之一。

根据项目前期对计算思维的研究,在本项目中定义的计算思维概念是:在遇到问题时,考虑用计算工具在问题可解的情况下,思考如何运用计算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思考过程的结果是可在计算工具上运行并由计算语言表述的有先后顺序的序列。

课程内容中第二章讲述运算器是怎么设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原码。但原码却有负众望,在运算器设计中,最基本的加法运算器设计不能实现,原码乘除法运算器的设计又以加法器器件为基础。加减器设计是运算器设计的基础,这就必需有新的机器数编码产生。

那么新的编码必须做到能完成加法器设计。再分析原码加减运算器设计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参加运算的两个数值数据的符号位上,那么能设计出符号位直接参加运算的编码吗,如果能,就可以实现两个数值数据连同符号位一起参加运算了。我们从这个设计目标出发,设计出了新的编码,取名补码。注意补码是设计出来的!

下面,说说补码的设计,然后以最简单的核心运算:加减乘为例,讨论一下补码运算特性。(注:本文数据如未作特殊说明,皆为二进制数据)。

1 补码的设计

新的编码的设计目标是实现符号位和数值位一起参加运算。解决方案参考的是模运算,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负数的编码表示问题。

模运算:在一个模运算系统中,一个数与它除以“模”后得到的余数是等价的,“钟表”是一个典型的模运算系统。“模”是计量系统的计数范围,运算时只计量小于“模”的部分,多余部分被丢弃。

模运算特征:对于给定的模运算,减去一个数等价于加上这个数的补数,根据这一特征补码减法运算可转换为加法运算。

综上,新编码补码的定义为:首先符号位数字化(改“+”为二进制0),然后一个正数的补码不变化(符号位0加上真值数值位,和该数原码编码一样),一个负数的补码等于模与该数绝对值之差。

2 补码加减法

加法运算器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的运算器单元。

补码加法运算规则:两个数的和的补码等于两个数分别取补后再相加的和,即:[A+B]补=[A]补+[B]补 。

补码减法运算规则:两个数的差的补码等于被减数取补后减去减数取负之后的补,即:[A―B]补=[A]补+[―B]补 。这里[―B]补等于[B]补的各位(含符号位)取反、末位加1。

下面谈谈加法器和减法器的设计的几个思考。

1)运算器必须有溢出处理部件对运算是否正确给出判断。关于这个溢出判断方法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变形补码也就是双符号位补码的溢出判断方法。这个方法优点:一是溢出判断结果更加明确(00正数、11负数、01正溢出、10负溢出),其他方法做不到;二是溢出置位电路实现简单,只要把两个符号位引入一个异或门就可直接把溢出结果输出到程序状态寄存器的溢出位OVR。此方法缺点是增加了一位符号位的物理器件成本。

2)加法器低位进位位C-1同时也是运算器进行加减法的控制位。当进行加法时,C-1=0,执行加法;当进行减法时,C-1=1,执行减法。

3)取反逻辑的设计。当进行减法时,这里为了得到[―B]补,需要把[B]补的各位(含符号位)通过取反逻辑取反,末位的加1是通过加上C-1(减法时C-1=1)实现的。取反逻辑的设计是需要与B的位数N一样多的N个异或门电路,每个异或门输入一端是数据位,一端是C-1位。加法时,C-1=0,取反逻辑输出[B]补;减法时,C-1=1,取反逻辑输出[B]补的各位(含符号位)取反。

综上,补码加法器符号位和数值位一起参与运算,在加法器上增加取反逻辑及巧妙的C-1位的处理完成减法器设计。从而大大简化了运算器的设计。这个设计简单且性能优异。

3 补码乘除法

对两个正数来说,两个正数的补码的乘积等于它们乘积的补码,但乘数是负数的时候,两个补码的乘积不等于它们乘积的补码。A.D.Booth算法思想解决了这个补码乘法问题。A.D.Booth算法思想内容是:用补码表示两个数进行乘法,符号位与数值位一起参与乘法运算过程,得出用补码表示的乘法结果。根据Booth乘法算法思想,补码乘法运算需要在最低位B0后再增加一位B-1位,以完成后项与前项的比较运算,初值为0。

补码乘法的设计思路可行,此处我们只以补码乘法为例说明之,因篇幅有限补码除法略。

3.1 补码一位乘法

补码乘法运算被转化为一系列的比较运算判断是否进行加法和右移操作。补码一位乘法具体操作是:每次通过乘数(Bi-1 CBi)相邻两位乘数比较以决定+X、CX或+0;然后部分积直接右移一位(高位用符号位填充),移出的一位放入乘数B中的最高位,同时B也右移一位,把乘数移出(比较过的)一位,即刚刚比较过的B的末位移出到B-1位,B-1原数丢弃,然后对新的B的末位(Bi-1 CBi)相邻两位乘数比较,重复以上过程直到处理完乘数B的所有位,注意最后一次只进行比较处理,不再移位。

补码一位乘法中,每次相邻两位乘数比较判断加或不加之后,部分积都要进行右移操作。为了存放部分积,部分积寄存器P(含双符号位)初值为0,结果值即乘积高N位(含双符号位)存放在部分积寄存器中,低N位存放在乘数寄存器B中。

3.2 补码二位乘法

3.2.1 补码二位乘法思想

为了提高补码乘法的运算速度,可以采用二位同时处理或多位同时处理的方法,二位补码乘法就是每次处理同时考虑乘数二位,根据乘数的两位Bi+1和Bi以及右邻位Bi-1的值的组合作为判断依据一步求出两位的部分积,只需增加少量的逻辑线路,就可以将补码乘法的速度提高一倍,从而提高补码乘法的速度。

3.2.2 对于补码二位乘位算法的几个思考

1)部分积与被乘数均采用三位符号位,这样二位补码乘位算法中无论做怎样的右移操作都不会影响到中间结果符号位的最高位,所以中间结果符号位的最高位可以正确标识结果的符号位,当同步右移二位时,符号位移出的空位是用中间结果符号位填充的,当部分积与被乘数采用三个符号位时,就能保证每次移位操作的简单与正确。

2)在二位补码乘位运算中CX、-2X操作以+[CX]补、+[C2X]补完成。

3)奇偶处理放在二位补码乘位运算进行之前处理,会简化运算器设计,就是当发现数值位N为奇数时,我们在不影响数据实际值大小的情况下增加一位变成偶数位参加运算就可以了。

4 结论

补码在运算器设计中,符号位和数值位一起参与运算,在加法器上增加取反逻辑及巧妙的C-1位的处理完成减法器设计,补码乘除法运算器的设计以加法器器件为基础,补码乘除法比原码乘除法运算器实际执行的加法平均运算次数减少,提高了速度。

用补码进行运算器设计,补码加法器设计独一无二,补码乘除法设计的简捷远远超出了原码。补码运算器设计成功后,反码这个机器数编码的功能仅仅是作为取补码的中间过渡过程而留了下来。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这么说补码维度高于原码、反码,维度更高更有杀伤力,在运算器的设计中,真真实实的上演了一场降维攻击。

最后总结补码设计的计算思维过程见图1。

参考文献:

[1] 袁春风.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一、学习民族文化,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回归传统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文化现象,艺术设计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的民艺学家张道一先生说过“作为一个中国人,既要为我国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而自豪,又必须努力学习以承继这个优秀的传统,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中断。”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中的造型、色彩、符号等都是我们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一“承”不变的,如果这样只会是仿古与复古。创造性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需要借鉴传统元素,创造出新的元素。我们主张应该结合时代的需要,继承传统,超越传统,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使设计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例如著名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就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民居”和“园林”的设计语言,使中国的地方风格与国际化语汇交融,开创了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中,贝聿铭先生又在四季厅的大空间中融入了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并与庭园绿化设计有机结合,使其空间设计中的文化性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结合传统艺术讲授新的见解,如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研究本国的传统建筑与室内装饰文化元素,从传统文化的精神上去领会,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皮毛的模仿和照抄照搬上,而要利用和吸取传统艺术精髓进行再创造,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炼、重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拓展学科领域,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知识积淀

室内设计是一个创作空间非常广的学科,对于创新设计来说,要求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十分重要。室内设计其专业性知识建构不仅是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融合。设计师需要了解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需要对社会人文、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新动向的关注和把握,并加以联贯和运用,利用室内设计和相关学科的这种关系进行创造和思考,可以为设计师提供不同的语言和载体来表现不同的思想主题,丰富而厚重的知识积淀,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例如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一词及其含义,最早是起用于西班牙的文学著作中,而“风格派”则是具有鲜明特色荷兰造型艺术的一个流派。可见,建筑室内艺术除了具有与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紧密联系的特征之外,也还和文学、音乐以及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之间相互沟通。

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建立和优化专业性知识结构,鼓励学生重视关联学科的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不仅仅包括设计的技艺技巧,还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科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杂志、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扩展视野,丰富自己的积淀,为日后灵感的迸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三、创新教学方法,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教学应该是探讨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灌输式、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在室内设计专业是不适用的,教学活动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和互动式课堂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训练创造性思维方面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兴趣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教学中,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设计创新的自觉性,就不可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兴趣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动力。教师通过形象直观的幻灯片、虚拟动画、图片等,对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进行赏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样板间,与优秀设计师交流访谈,探讨优秀设计作品的设计思维形成的过程。通过可视形象的不断熏陶,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调动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转。

(二)启发引导法

学生刚刚接触室内设计时,由于接触面窄,眼界不够开阔,缺乏设计经验,在方案构思初期常常陷入思维困惑,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来进行设计构思,使设计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构思方法:把握“由内到外”和“由外到内”进行构思,化不利的制约条件为有利的构思契机;从设计对象的立体形态中运用“加”与“减”的方法展开体型上的构思;运用历史的、民族的、地方的建筑形态和文化特征,对设计对象进行“历史文脉”与“文化意境”方面的构思;利用设计艺术形式美的创作规律,从艺术构图规律和构成法则来展开构思,从而引出更多的设计构思。

在方案设计和设计发展阶段,当学生思维运转受阻和判断出现偏差的时候,需要教师依靠敏锐的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设计观念创新、设计材料创新、设计结构创新,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功能性、装饰材料的环保性、施工工艺的可行性、经济成本的适宜性,空间造型的新颖性等方面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多元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使学生建立起创造的激情和信心,让创造性潜能得到发挥。

(三)激励教学法

“激励放飞思维”,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激励教学法更重视授课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是对知识的思考,对更多“可能性”的想象。此方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多元”的可贵,“质疑”的必要和“可能性”的价值。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信息量大,其思维潜能是巨大的,因为没有经验的框架,没有固有的风格,其想法往往出奇制胜,教师在设计课题训练过程中,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大胆创意,教师不再扮演权威的角色,而只是组织者和思维激发者,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可能”的构想,教师的武断评价,可能就会抑制、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想法,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加以分析,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鼓励学生对设计课题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想,善于发现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每一个有价值的“信号”,适时激励,并给以正确的引导和推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得以延续、深化和发展。

(四)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群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它适合于解决需要大量的构思、创意的行业。

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群体的智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每个学生设计方案都上台演示、讲解,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要求学生尽可能解放思想,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并畅所欲言,不必顾虑自己的想法是否“离经叛道”或“荒唐可笑”。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而广地提出设想,以大量的设想来保证质量较高的设想的存在。学生的思维活力被激发,在自由、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展开联想,大家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见解,以及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学生中许多设计方案常常就是在这种热烈的讨论中走向成熟。一个人的思维总有局限性、片面性,集体讨论一方面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讨论养成开放性思考的习惯。

四、注重设计实践,激发创造性思维潜能的发挥

室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在设计实践中应用出来。

篇10

其一,社会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在培养与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仅重视人才的专业知识素养,还重视人才是否拥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是时展的需要。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不仅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各高等院校提高自身水平的需要。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对教师本身的创意思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各大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纷纷加大了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培养的投入,培养了一支又一支拥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队伍,为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其二,学生方面。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艺术设计者要具有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创意思维是设计者打破设计瓶颈的有力武器,是设计者突破理论束缚创造艺术的必要条件。如果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仅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那么设计出的作品是达不到优秀水平的,不会得到欣赏者的认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设计作品的市场价值。艺术设计讲求的是一种创造,并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其实质是设计者对设计理念的一种升华。因此,设计者如果想在设计领域有所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将创意思维融入设计的整个过程。正是由于创意思维对于艺术设计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大院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发与培养创意思维存在的问题

其一,缺乏对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对于学生能够学习到哪些内容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的定位同样十分重要,影响学生学习的开展情况。如果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那么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效果。通过对我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现状的研究不难发现,目前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注重对艺术设计理论和技巧的教学,但是忽视了对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培养。由于缺乏对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出的设计人才大多创新能力不高,其设计作品水平有限,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对学生个性思维培养不足。艺术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设计对审美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就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对于学生的引导与教育非常关键。鉴于艺术本身的特殊性,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然而从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学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此外,在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创新性,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其三,教学模式单一。由于我国艺术设计教学起步较晚,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我国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时代已经来临,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导致对艺术设计教学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艺术设计教学需要从多方面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然而,我国部分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还以教师的主体地位为主,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以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以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创意思维,创新能力较差。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开发与培养的策略

其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意识。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最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设计人才,不仅应专业知识要过硬,同时要具有创意思维,这就为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培养。首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尝试。其次,优化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意识,将开发与培养创意思维和理论知识教学及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后,在日常的作品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想象与设计,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规定的规则与模式之中。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艺术设计教学依据,加强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二,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能力。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一是尊重个体差异。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对错之分,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每一位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同时,教师需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二是注重聚合思维的发展。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法)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的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在艺术设计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促进学生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共同发展,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才能有长足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艺术设计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设计训练,多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通过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创造能力的提高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设计以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设计实践为手段,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将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既可以为学生安排课题作业,也可以适当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某一课题设计,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总之,对学生的教学,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意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其三,革新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因此在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反馈给教师,这样有助于教师自我水平的提高,进而开展科学的教学活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