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9 01:2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环境;人性化设计
Abstract: urban environment wors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losest to the people life, also shows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modern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fusion and new technology, new materia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design from three aspects of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umaniz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是指在建筑周围的特定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与建筑外观融为一体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建筑生态环境必须具有三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谓景观效应;三是必须与现有的建筑外观和城市规划融为一体,一定的建筑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两者不可能割裂,更不可能对立。
一、建筑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建筑生态环境设计首先应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由于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环境获得日常生活和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设计应考虑当地人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
其次,应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场地外的生态要素对基址有直接影响与作用,所以应该设计不能局限在基址的红线以内;另外任何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在设计时应根据基址特征进行具体的对待;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
第三,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要避免单纯地追求宏大的气势和英雄气概,要因地制宜,将原有景观要素加以利用。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景观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强调生态斑块的合理分布,而自然分布状态的斑块本来就有一种无序之美,只要我们在设计中能尊重它,加以适当的改造,完全能创造出充满生态之美的景观。
第四,人性化设计原则。人性化设计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的考虑群体的人,社会的人,考虑群体的局部与社会的整体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使社会的发展与更为长远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二、建筑生态环境设计与自然的融合
如何借用自然的景观来加强建筑生态环境设计,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很多建筑设计师面对的难题。在西方,考古发现,在罗马的庞贝古城中,就出现了由立柱支撑,四周回廊环绕,中央设有承接雨水用的水池的天井形式了。而在我国,建筑布局中经常出现的庭院则是引入自然空间的主要方式。庭院不但为建筑提供了采光通风的良好条件,而且使建筑空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先进的技术为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
1、采光天井
采光天井在现代建筑中依然被大量地运用,它在建筑空间中不但起着通风采光的作用,而且成为建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着建筑空间的表现力。以程泰宁设计的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为例,该建筑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玉皇山麓,为体现风景园林建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建筑中几乎所有的房间都围绕一个半圆型的庭院布置,庭院内是大片的水面,其间点缀以山石树木,池中红鳞戏水,池畔回廊环绕。使活动在建筑中的人能时时感到自然的存在。在这一建筑中,庭院成了空间的主角,建筑仿佛成了背景,整个建筑因庭院的存在而体现出江南的意韵。
2、生态中庭
生态中庭这一形式目前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之中。建筑的中庭这一概念其实也起源于庭院,据称,希腊人最早在建筑中利用露天庭院这一概念。后来,罗马人在这一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天井上加盖屋顶,形成了有顶盖的室内空间的雏形——中庭。如今,中庭这一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跨度之大,高度之高,内部空间之丰富均非昔日可比。阳光,植物,流水等自然要素被引入中庭,引入了建筑内部,内部空间被赋予了外部空间的特征,成为人们喜欢逗留和举行活动的场所。
3、高层建筑的立体绿化
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尝试在高层建筑中建造
空中花园,使生活和工作在高层建筑中的人也能够接触到自然,因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空中花园”。屋顶相对于外墙,其受太阳热辐射影响的面积相对较少。对高层建筑屋顶的处理方法一般是构建一些类似凉棚的通风隔热构造,以阻挡屋顶接收热气,同时形成屋顶花园。而屋顶材料则应选择低热容量并且反射性良好的表面材料。
三、新技术及新材料在建筑生态环境设计上的应用
利用太阳能的新技术。窗户集热板系统,由玻璃盒子单元集热板、蓄热单元、风扇和空气导管等组合而成,在盒子里,光能通过集热板转换成热能,并利用空气做热媒,加热的空气利用风扇驱动,从空气导管中由集热单元流向建筑内部的蓄热单元;空气集热板系统,是常用的热空气供热系统的补充,效率比高。常用在中庭等大空间:建筑的进风经空气集热板加热后,直接排人中庭,中庭或建筑结构自身蓄积热量。
新材料的应用。透明热阻材料是一种透明的绝热塑料,可将它与外墙复合成透明隔热墙;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玻璃材料领域陆续出现了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底辐射玻璃、电敏感玻璃、调光玻璃,电磁波屏蔽玻璃等。设计可将它们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达到生态建筑的保温和采光要求;在建筑生态环境设计中采用太阳能电池发电为建筑提供能源,既无污染,又无噪音,并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燃料。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日益重视,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有些地方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建筑的生态环境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为此,我们应认真借鉴国内外有益建筑生态环境设计经验,积极推广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循环生产的生态建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多留一片纯净的蓝天绿水。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0
篇2
关键词:生态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设计
居住小区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而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相应的提高。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已经成为小区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小区环境设计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进行,着重注意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下面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来探讨环境设计的新思路。
一、生态设计
1.提高绿地覆盖率和绿视率
在居住小区建立自然生态系统,要求小区提高绿地面积,绿色植物成为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
时下大部分居住区都多少存在内不透水的部分(道路、建筑广场)比例较大,导致绿地面积很少。因此强调在提高绿地面积时,应合理分配园林各要素如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等的比例关系,减少水石造景,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如同样是道路地坪,石板嵌草道路要比纯铺装的道路地坪好;同样是景墙透空,栽植攀援植物景墙要比无攀援植物透空景墙更能发挥生态效益;同样是休息、绿化功能的建筑小品,花架要比亭子更能提高绿视率。
2.提高居住小区绿化多层次性
改善植被的空间分布状况,增强植物空间层次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视觉层次效果。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园林体系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无公害无污染形态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须氧性细菌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CO2,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适当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加大对危害性大的害虫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4.绿色生态设计中的意境创造
绿色植物是绿色生态系统的根源,也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景观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他们都只能成为绿色植物的陪衬,因为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同时它还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
利用植物的姿态,松象征坚强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气概;竹象征“虚心有节”;梅象征不屈不挠、英勇坚贞的品质;柳象征强健灵活,适应环境的优点。
利用植物的色彩,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枫象征不怕艰难困苦,晚秋更红。利用沁馨的芳香,桂花:甜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利用植物的名称,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迎春:象征欣欣向荣,大地回春。
二、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在生态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将环境设计具体化,它也是实现绿色生态环境设计的根本。近年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景观设计,好的景观设计俨然已经能够成为各个房地产开发商售卖小区的活招牌,有一定特色的小区往往在景观设计上都非常有代表性,如住宅景观中的日本园林的枯山水、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等都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作品。
1.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内公园:主要设置应包括花木、草坪、水面、凉亭、雕塑、健身休憩设施、停车场和铺装地面等,各项设施不宜过多,功能分布应尽量按区划分;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清晰的浏览路线;最小用地不得少于1公顷。
小游园:主要设置应包括花木、草坪、健身休憩设施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要有一定的功能划分;最小面积不能小于0.4 公顷。
组团绿地:主要应设置花木、草坪、桌椅等,面积不应小于0.04顷。在设计风格上,绿地内部应协调统一,也要尽可能与城市绿化规划协调统一。同时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因地制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并适当保留和规划改造范围内已有的树木和绿地。
2.设计要点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在内容设置上要健全,应注意方便居民前往,并尽可能和公共活动场所和商业中心结合。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平面布局设计与立面设计两个方面。
平面布局:平面布局在划分上可分为规则式和均衡自由式。规则式即有明显的主轴线、对称或不对称,或者呈规则的几何图形;均衡式则布局灵活,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自由分区,但在总体上要给人一种均衡合理的感觉,自由活泼但又不失严谨。平面设计中要注重色彩的处理,绿地虽然要以“绿”为主,但也不能太单一,可利用有色植物如红叶小波、金叶女贞等或成片草花使绿地有一定的色彩变化。
立面设计:立面设计应以满足功能为基础,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面效果。大片绿地则可利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同时立面设计也应考虑到动态透视效果,以取得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
3.居住区休憩空间
公共休憩环境是整个小区景观设计的焦点,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小区的人文氛围,它可成为人们休闲聚会、娱乐和活动的场所。这些设施是否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要从规划设计角度,分析住区小尺度休憩空间的适用性。居住小区内部的大量日常休憩活动主要是居民的散步、逗留、观望、交谈等活动,多数都与室外公共休憩空间中的可坐设施有关,居住区休憩环境中可坐设施以及可以吸引人们驻足的小尺度空间,如台阶、矮墙、花台,都可结合周围的绿色景观进行设计。一种基本的布置模式是在道路一侧的凹入空间,或较大空间周边与连通的“龛”状小空间,这种布置能有效减少公共空间可能对座位的干扰,也避免座位区隔绝于公共空间之外。多种形式的布局形式在整个景观设计的分布中已经成为了设计的亮点,同时很多设计师对于户外座椅的设计也已经成为了一件艺术作品,展现小区人文特色的同时兼顾实用性,深得人心。
三、综述
绿色生态环境设计将是未来几十年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绿化面积、建立小区生态系统对于环境设计有着非凡的意义。而景观设计是居住小区人文精神及绿化实用性的集中体现,只有将绿色生态环境设计贯穿于景观设计之中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生活提供舒适、安逸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武勇,黄o,刘青等.居住区规划[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4
[2]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0
[3]陈六汀,梁梅.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69―70[23]
篇3
关键词:生态设计理念;环境设计;现状;培养策略
一、生态设计理念的概述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是指房屋或者环境,而随着现代学科的逐渐完善与发展,其含义也得到了扩展,现代科学中主要表示自然界主体与各个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设计理念,简单来讲就是在现代环境中设计中,从生态的角度综合考虑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还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不断完善现代化建设方案,即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一现实的反映。高校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也随之确立,并逐渐融入了生态设计理念。环境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其是一门集合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环境策划与管理的综合性学科。现阶段,虽然我国多数高校都依据市场导向,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但是其教学培养过程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内容讲解上,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对环境设计效果的强调,而忽视了生态设计的要求,基于此,高校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动改革,不断渗透生态设计理念。
三、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增加生态设计课程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有效的教学培养的前提。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将生态理念渗透在课程之中。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并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引入生态设计的概念,或者对学生一味地强调生态保护、生态设计的重要性,而是应该以专业课程的方式,将生态设计确定下来。如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将生态设计融入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来,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案例选择上,教师也应该有一定的侧重,注重对生态环境策划、生态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法规等元素的引入与分析。
(二)树立生态理念,积极感知生态环境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中,要想提高学生的生态设计素质,教师必须要从理念上转变学生单纯强调设计效果的误区,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中来。在引导学生树立生态设计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对环境的感知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设计素养的重要内容,即一方面在设计中融合生态理念,如在环境设计方案时,引导学生主动考虑建筑物、构筑物、道路交通、景观的生态价值,以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环境设计效果,兼顾生态性与艺术性,以达到保护生态的设计目的。
(三)尊重生态周期,优化环境设计流程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在设计实践中,学生要想得到良好的设计效果,不仅要从环境的外在表现、功能等方面实现优化,还应该深入分析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材料、工艺、技术等。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度较低,教学培养的侧重点被放在环境设计效果上,忽视了对材料、技术、工艺等内容的研究。而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应该从环境设计流程的角度出发,实现学科交叉,引导学生根据生态周期分析环境设计的整体效果,从而保证设计方案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
(四)引入生态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指导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尤其是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环境设计方案更应该得到不断的论证与优化。在专业教学培养中,教师应该从提高学生设计实践水平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生态设计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生态案例的选择与整合,根据教学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切实根据当前环境设计的生态需求设计方案;另一方面还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讨论氛围,让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交流意见、分享灵感,进而实践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
(五)把握生态原则,融合自然环境因素
城市是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现代化、工业化的环境设计使得人们逐渐远离自然,而逐渐增加的生活、工作压力又激发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欲望,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培养中,应该迎合现代人的这种需求,根据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为人们在城市中构建出一个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在专业教学培养中,教师可以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深入乡土、体会自然环境的魅力,并从中获取灵感,进而融入到城市环境设计中来。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市场对于生态设计、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缺口也会随之扩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专业教学培养中,应该切实尊重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将生态设计理念贯彻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养与引导,促使学生深化对生态设计的理解,提高生态设计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晶,徐钊.论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83-84+86.
[2]高薪茹,张斐然.生态设计理念———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绿色指挥棒[J].艺术教育,2015,(11):18-23.
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精神生态 艺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环境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品和设施设计等,它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协调设计,也是社会和人类行为和思想的设计和引导。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联系和影响最直接、最普遍、最紧密。艺术与环境是以人为主,因人而存、因人而用的,处在环境里的艺术,是应与环境的功能使用精神协调一致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树立深化生态观念,必须建立在对现代人多方位分析的基础上,从生理、心理、精神上实现对人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促进人性的平衡和全面发展。生态观念会很大程度地潜在影响城市环境艺术,引导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原则。
艺术设计生态观的核心是平衡DD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追求的是诗意DD诗意的和谐栖居的境界,真正实现艺术设计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全面的关怀。环境艺术设计者以人体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美学、心理学原理为基础,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态需求,进行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和管理,使人和自然、人和人得以和谐共存,使居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使环境艺术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环境间达到高度的和谐。
一、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艺术化
设计的艺术化是环境设计的首要追求之一,会给人提供直观的审美体验和对生活境界的启迪。环境设计的艺术化表明设计的文化功能是设计本身所承载的不可分割的一个要素。
文化这个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另一种是作为艺术的文化,它是文化产品与体验的精神升华。后工业社会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两种意义上的文化的界限已经模糊了,作为艺术的文化所涉及的现象范围已经扩大,它吸收了广泛的大众生活与日常文化的内容,任何物体与体验在实践中都被认定与文化有关。作为创造生活方式之手段的设计,越来越与艺术相接近,体现人文特色或蕴涵人文精神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充满文化内涵的艺术设计会在消费者使用时产生一种情感的认同和情感的投入,如茶和咖啡,它们不仅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即口感,而且会营造出不同的气氛和情调,这是精神现象在艺术符号中所透露给我们的某种东西,或者说,是我们从精神符号中所期待、所召唤、所应答的某种东西。在此意义上,艺术的“韵味”、“感悟”才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某种新的意义。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不单是为城市创造了美丽的物质空间,它也为城市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它作为时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赋予城市环境空间以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解决文化上的精神生态危机,就需要充分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功能,以环境艺术美来进行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来达到符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精神生态优化。艺术设计要力求创造人性的精神空间,在行业的产业化、商业化进程中坚守创作的艺术化,把真善美的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当现代社会中的商业性消费成为社会控制生活,剥削个性、人性,瓦解个人精神存在的力量时,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只为满足业主的商业目的和大众的低级趣味,而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师的艺术创造精神,来引导大众走向真善美的境界。这不仅是社会文化走出生态困境的主要途径,也是改变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生存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设计的艺术化发展无疑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是人类本性的回归,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成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态度。
如陈文令创作的环境雕塑《红色记忆》,虽然是为装点环境的,但有着极强的艺术性。这群环境雕塑用一百多个红色男孩的雕塑造型,通体鲜红,不锈钢翻制,打磨,抛光,喷上红漆,分为几类放置在水边、树干、船头、灯塔上。红色的人体改变了作品的写实倾向,加强了非现实的意图,表达出作者对现实中的成人们势利、紧张、焦虑、恐惧、残酷的否定,也不期而然地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愿:对童贞状态的怀念和对早熟了的两千年的中式文明的质疑。的躯体剥去了伪装,留下的只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关联,只是人与社会的直接对话。面部与肢体表情的适度夸张,是对这两种关系的强调。
它同以往的走极端的前卫艺术相比,在艺术观和艺术表现上有着根本的不同。20世纪晚期的视觉艺术,无论美术还是影视以及电子游戏中的三维动画,充斥着暴力和无病。陈文令的“红男孩”有着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切合了人们对前卫艺术新流向的渴望,也就是从艺术作为人性批判的武器转变为人性建构的载体。他的环境艺术作品,使外行和内行、学院派和前卫批评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看点。当这组作品在厦门珍珠湾海滩展览时,立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二、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人情化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既希望从传统中找回精神的家园,以弥补快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失落与不安,同时又满怀着跃跃欲试的激情试图运用当代科技来重新组织自己的审美体验,重新调整心态,使之适应现代生活。在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在精神上的要求日益强烈,并渗透到更深的层次,这就是精神生态设计的社会文化来源。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和人的心理、生理关系密切,而且和文化风俗、生活环境、物质丰富程度、历史条件等等无法隔离。每一个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都多多少少地渗透着人情气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环境在人的眼里往往也变成了有情感的物。尽管情感的接触既难以把握又转瞬即逝,但作为成熟的设计师,更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倾诉出来并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在优秀的作品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设计师关注环境、关注人文的情感表达。
环境艺术设计在“人本主义”的引导下也被赋予了现代人情化含义。人情化设计不是由一场设计运动或一个设计团体提出的,它是人类在设计这个世界时一直追求的目标。人情化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梦想,帮助人们去关注美,去倾诉情感。
人喜欢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马可・迪亚尼语)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亚历山大・曼地尼语),这意味着,在非物质社会中,设计产品正在迅速地向艺术品靠近,两者的创作道路正在合拢。人们正在证明设计“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的活动,而不只是一个科学的活动,设计在后工业社会中似乎可以变成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
设计的人性化发展道路无疑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是对技术密集的生活领域的回避,是人类本性的回归,是精神生态设计的进一步扩充和丰满。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艺术设计最根本的还是作品本身的人文内涵,如今的设计师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本身应透露出来的情感和意境。只有充满人情的作品才更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一种深度,感觉到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美的事物具有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给人以亲和力,艺术环境给人的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过程。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本真的活动,不仅能改善人的物质生活环境,更能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关注心理健康,它能深入公众生活,调节公众心态,引导公众文化,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在如今科技发达的商品社会,要加强都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化和人情化,使人们在日常都市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以及人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和反省。
三、文化精神生态与设计的多样化
丹纳(H・A・Taine)在他的《艺术哲学》曾从生存“环境”方面来确定审美活动的本质和历史发展。此书译者傅雷先生在“译者序”中指出,“丹纳受19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他又以每种植物只能在适当的天时地利中生长为例,说明每种艺术的品种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生,从而指出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的环境,满足社会的需要,否则就要被淘汰”。在丹纳看来,艺术家就像一颗种子,至于它能否发芽、开花、结果,完全取决于它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精神氛围。由于把艺术比照生物,丹纳的艺术哲学就必然呈现出整体论、系统论和有机论的特色,这和生态观在原则上是一致的。
自然生态中的生物多样化隐喻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就像不同纬度应有不同种植物一样,不同城市因文化、历史不同,也应有不同风格的城市环境艺术。城市环境艺术应与城市的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给市民提供一个彰显公共意志、维系都市情感、融汇多元文化、营造和谐民主的精神空间。如今许多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上的趋一性和盲目模仿追赶潮流,是一种文化上的生态破坏现象。
环境艺术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都会对环境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环境观念差异很大,就是相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在不同时期里,环境艺术设计也呈现出很大的异质性。即使人类对外来的事物抱有无限的好奇心,外来之物也无不打上本民族本地区的烙印。设计师需要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不同渊源的文化,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认同感。
此外,社会在前进,将人类文明一点点地沉积下来。环境艺术设计的成果也是一样。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理论和评价标准,在农业时代是唯美论,在工业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在后工业时代应该是生态论。环境艺术设计只有在把握了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才有可能使其作用得到大众的认同,才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环境艺术设计对人的尊重表现为设计的人文性、地方性的加强,所以设计师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和领悟潜在地影响着其设计作品的品质。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内在的体验,设计师应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设计师还要学会聆听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故事,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的实物文字,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才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的,属于当地文化精神生态系统的,从而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
做环境设计首先应考虑设计所处的地域,任何一个我们为之赞叹的乡村或民居,都是居者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基础上创造性的设计。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当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征,烙刻着历史的印迹。现代环境艺术强调我们必须了解地方特征,包括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还要了解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及如何在设计中恰当地体现。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考虑它们对设计的启示。但是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地域中人的需要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不可能仍刻意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仍应以地域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地域的地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及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规律,综合所有这些因素的一个新的设计过程。
地方性原则还包括对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这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而建材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减少环境污染、最高循环再利用率。
环境艺术设计虽以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但一个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以设计师对外部世界及设计本身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因此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设计语言,这就是设计师不同的设计风格,这在生态观上可理解为文化生态中不同的“艺术物种”,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学莘:《陇东窑洞民居文化艺术价值初探》,《大众文艺》(理论版),2008年。
[2] 王立群:《中国古代居住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
[3] 尚勇:《谈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文化》,《艺海》,2008年。
篇5
【关键词】生态 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理念 探讨 应用
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生态日益遭到破坏,世界各地也随之逐渐兴起了绿色运动的浪潮,20世纪80年代初,环境艺术设计在西方设计界形成了绿色设计的潮流,生态理念也逐步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加快的步伐,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人们充分认识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模
式,从而尽可能的改善生态环境。
1生态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视野下的环境艺术设计除了要具有实用性、美观性,还要对美学、道德和生态系统加以重视,不但要发展,更要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视野下的环境艺
术设计应树立生态价值观,尊重自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设计目标来看,都是以人类为中心,都是以满足人类自身利益为主,人的价值处于整个设计的核心高度。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加快,以牺牲环境为主来谋求发展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破坏自然结果也逐渐显现出来,人类不得不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要从改变人的思想方面入手,要从生态发展的角度看待环境艺术设计,树立生态价值观,强调人和自然的平等,改变以人类利益为主和经济增长为指标的陈旧价值观,把人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实现生态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生态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各行各业都开始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同样应该重视生态的建设,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在
生态视野下进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生态视野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在生态价值观的
指导下使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当前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的工业化环境中,探索出一片“绿色的乐园”。设计者可以从生态美的角度出发,引入大量属于自然界的元素。例如,山、水、植物等,对自然景观进行再创造,使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工作环境都更加接近大自然,让现代人能够回到大自然,感受最原始的美。这样一来,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无疑会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使环境艺术设计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了人、社会与自然的良好发展。
3国内生态环境设计的发展
我国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将重心放在艺术审美上面,设计出来的作品缺乏生态观的内涵。事实上,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没有为环境设计者提供出一套权威性的生态保护、平衡和发展理论,使他们在创作时期略显迷茫;其次,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者经常将先进的工艺和材料视为创作的重点,这种对技术的盲目追求无形中就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最后,为了赢得好评,为了能够打动观赏者的心,很多设计者执迷于审美艺术上的视觉冲击,而这种错误的设计目的反而为劣质材料的使用提供了巨大空间。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国内现代环境设计整体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无论是外形还是艺术定义都极富时代感,但或许是过分追求设计的最终目的,反而使我们忽略掉了这种行为的思想真谛。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艺术设计的思想精髓。
科学的生态设计有可以笼统的成为绿色环保设计或环境设计,这就要求人们在设计初期必须将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以此为后续工作保驾护航。这种绿色的设计理念要求人们在设计产品中体现环保的意识,并且将其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当中。
4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实践内容
(一)使用天然材料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实践之一就是有关天然材料的合理使用,这便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透彻了解各种各样的天然材料的用途、造型、加工工艺以及材料的特性。例如,许多具有清淡香味的树木可以大量种植用以营造靓丽和舒适的环境,当然,前提是不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另外,像鹅卵石这种石头由于性质和形状比较特殊,可以将其用来铺设路面,而人行走其上,可以达到活穴健身的效用。总之,使用天然材料不但能节约资源,还可以使生态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二)重视环保设计环保设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环保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强调环保设计已是大势所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环保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重视环保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善环境、节约资源,从而促进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环保设计,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低碳生活以及能源的低消耗等一系列问题,把节能和绿色环保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唯一标准。
(三)把握天然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
生态环境既是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基础,也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和把握生态环境天然的基础条件,并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使天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同时,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若所遇到的生态环境比较复杂,也可以就此建立相对独特、且具备艺术之美的现代建筑。只要设计科学合理,都有可能成为优美型的自然式景观。
(四)坚持以人为本
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服务,亦即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与实践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综合考虑人们各个方面的需求,以此确保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果能够向人们提供安逸、舒适和甜蜜的生活。除此之外,其所设计出来的环境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是必须自然、环保。同时,设计标准在大众化的基础上要充分关怀体贴残疾人、儿童、老龄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
5结语
社会的文明化进程快速的发展,伴随着知识储备量的增加,人们意识到了人和环境应该和谐共处,意识到环境设计要遵循生态理念,意识到了生态理念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成为大众的一种共识。但是纵观近些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实施,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出现了一些国际流行的范例,但是在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人性化和生态化以及市场化方面是有缺陷的,因此要秉承与时俱进的思想,吸收先进的理念,努力创造有个性、符合生态的、有美感的环境艺术作品,促进生态文明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唐果.基于生态性的衡山萱洲古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
篇6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所谓环境艺术设计,是指以特定环境为开发设计对象,充分考量环境中的各个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规划布局,保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美观之间达到和谐共存的设计过程。
(二)生态理念的概念。所谓生态理念,是指在保证器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上,设计者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得空间环境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的发展观念。
(三)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之间的关系。生态理念是意识领域,环境艺术设计是实践领域。由此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生态理念为引导,积极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有利于生态环境和谐化发展,而且也是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契机。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实现途径
以生态理念为引导去开展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延展,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化要求,是符合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的。为了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甄选环保型的材料。天然环保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环境艺术设计遵循生态理念的基本表现方式。由于天然环保材料有着无污染,生态健康,性能优越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可以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和生态理念的枢纽。为此,环境艺术设计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材料意识,在材料使用过程中,增加环保型材料的比重;另外,甄选环保型的材料,依据天然材料的性能和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的材料使用方案。比如使用鹅卵石作为建筑艺术设计的基本材料,往往可以获取更加理想的生态氛围效应。
(二)开发污染系数低的能源。积极开发污染系数较低的能源,以便将其利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具体来讲,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以能源无污染为研发的最终目标,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去开发污染系数较低的能源,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源的无污染性;其二,鼓励能源开发创新,强化创新力度,使得科技材料能够切实的被运用进去,使得能源污染降低到最小;其三,对于在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学者和专家,给予其相应的荣誉和奖励,以便营造良好的能源开发学术氛围。
(三)树立先进的科技理念。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促进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健康发展的源泉。因此应该树立先进的科技理念,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工具,尤其是能够体现出生态理念的工具或者理念,应该将其积极融入到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去;其二,强化教育和宣传,将高科技理念作为基本内容,使得在职的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树立先进的科技理念。
(四)力求环境设计和谐化。要想实现对于自然生态的最小化破坏,应该将天然环境作为基本背景,也就是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该以低碳节能为基本目标,争取将对于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针对于不同的环境设计开展实际考察,对于地形,地貌情况进行调查,以和谐化处理设计和自然生态关系为契机,形成环境设计初步方案;其二,树立成本控制意识,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空间的和谐共存。
(五)倡导高效的设计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其能够满足人们心理上的舒适和成就感,由此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高效的设计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其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处理好人们付出和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二,环境不仅仅需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还能够顾虑到人们的安全与健康,这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基本问题;其三,尊重个体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客户的需求,形成更加具备个性化的艺术设计方案。
(六)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之间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还需要一支专业化的设计队伍去保证实施。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高素质设计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讲,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将生态理念纳入到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去,使得学生在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就能够理解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树立生态环境艺术设计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其二,高度重视对于在职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的培训,将生态理念纳入其中,鼓励其积极采取对应措施去实现两者的融合;其三,鼓励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去学习国外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以生态理念为引导,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优化升级。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主题特色;高性能;生态恢复性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高性能景观的发展历史
一百多年前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创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先河,它是历史的一个经典瞬间。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现代建筑、艺术与科技成长起来的,它的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园林艺术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高端的景观设计更加趋向于生态设计与可持续性景观设计。而高性能景观是近几年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当越来越多的项目以“生态”、“可持续”命名时,人们很快意识到并不只要有小桥、流水,环境就显得生态、环保或者可持续。由于不假思索地使用大面积铺装与水景,许多项目在开发和运行过程中遇到了资源消耗大,建造与维护成本过高、环境效果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等诸多问题。景观设计师有责任保证水环境与硬质铺装等景观的质量和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列入设计目标。例如,雨水的再处理、饮用水的供给、污水处理,都是理性的处理过程,从设计角度来说,显然是没有考虑到美学概念;从长远发展及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角度来说,无论从社会方面还是从政治方面就很难在数量和质量上保持这种资源。这一角度很难使水艺术和更复杂的课题联系在一起:采用新的更显著的雨水处理方法,为自然污水处理重新设计并加以再利用。
2.高性能景观的主题特色
2.1生态水环境设计
2.1.1生态水环境设计原理
生命来自于水,水也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合理、有效地使用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水环境的设计虽然设计许多技术问题,但它所遵循的原理非常简单,那就是:模仿自然的水循环过程。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式里,雨水落到地面,逐渐汇集成河流,最后形成湖泊。在这个过程中,水会渗透到地下,滋润土地和植,同时,一部分水则蒸发到空气中,汇集成云,再以降雨的形式回到地面,开始新一轮的循环。随着城市过度开发的加剧,自然的循环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雨水落到建筑物和道路上,通过管道排入河流。集中快速的人工排水为城市固然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同时也埋下了大量隐患,比如:管道排水的速度远远大于自然地表送水和渗透的速度,大量雨水迅速注入河流,极易造成洪水泛滥;管道只能输送水,不能使水得到净化,由此排出的水质会比自然排水差很多。污染较重的水进入河流,会令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对水环境进行生态规划与设计时,就需要在水循环过程中尽量减少或消除由于认为的干扰而产生的水体流速、水质、流经环境的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变化。
2.1.2水环境的安全问题
除了防止落水这样的事情,在水环境的安全性中,还有两点涉及使用者健康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首先是人体接触。生态水景的水源多以雨水为主,但不是所有的景观都符合安全的人体接触标准。在一些公共场所和社区里,会看到儿童在明显混浊的水池里嬉戏。人们接触这样的水会受到怎样的危害,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所使用的水质级别低于安全标准时,景观设计师就必须在设计上避免让人和水体发生接触。如庭院里的喷泉、戏水池等亲水设施,应该在不影响景观效果的情况下由其他方式替代。如果必须使用,则要对水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或使用更高级别的水源代替。
其次,水环境最容易滋养蚊虫。在中国,蚊子传播的主要是乙脑、疟疾等传染病。水景常会吸引孩子,而儿童恰恰是最易被传染病袭击的人群。因此,在进行水环境设计时,要考虑邀请动物学家和传染病专家,研究当地蚊子种类、生命周期,制定专门的蚊虫控制计划。理想的手段是进行生物控制,包括控制水质,提升水流速度来破坏蚊虫的生长环境,建立青蛙、蜻蜓等益虫的栖息环境,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2.2高性能景观设计需要什么
2.2.1理性与艺术相结合
高性能景观设计需要的态度是“99%的逻辑+1%的艺术”(Henry N.Cobb),即设计过程和方法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严格遵循自然、科学规律。而那1%的艺术,则具体体现在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对人性的充分关注上(审美、文化、历史等)。要保证方案的合理、有效和项目的成功,必须要把握好设计的每个环节。
2.2.2有效的高性能景观技术手段
■减少硬地铺装面积
■使用可透水性铺装材料(带有孔洞的铺装砌块、透水性沥青/水泥、人工草坪块等
■建造屋顶花园
■以植被生态明渠代替传统的管道排水
■建造植物过滤池
■增设聚水池/延迟排水池
滨水公园设计方案的美学特点突出表现了工业传统与建造可持续现代城市公园理念的完美结合。大胆的创意、开放的公众空间和各种各样的设计元素均展现了福溪传统的造船业,其中包括一座横跨公园入口处的独木舟形状的人型天桥。设计人行天桥的初衷是为了增加视野通透角度,既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海上居民遮阴,也可以方便人们观海。由于公园入口是一个用于举行节日庆典、娱乐活动并有行人和骑脚踏车经过的热闹场所,因此这里的环境敏感性尤其重要。遍布整个公园的雨洪管理设施和植被沿线都设有路灯,这些路灯都嵌有特质的面板,以防止造成光污染;特制的垃圾箱配合有太阳能供电的压缩装置,可以减少垃圾运输车来回运送垃圾的次数。
2.2.3实用性与环境可持续性相平衡
整个设计过程中,减少雨水径流、限制灌溉用水量、使本地或再生材料等都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植物配置方面,不仅要考虑到屋顶绿化的特殊性,还要考虑由于建筑所投下的阴影在屋顶平台上形成的独立的小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植物的选择方面,应有助于强化图形拆分的概念。因此,对于与步道相连的和场地周围的狭长的绿化带,应根据光照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同时也要权衡品种的数量以保证色调的简洁。草坪作为可以从土壤吸收大量水的元素而被广泛应用
3.高性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生态环境资源的悲剧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警示了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区域性的生态设计,是自然与文化、形式与功能、生态与生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区域性的划分,无论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单元,还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抑或是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较强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景观生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
继续可持续性的景观创造,赋予了景观设计师对社会和土地的责任感。 让设计结合自然,让设计尊重自然,强调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互相作用是对每个专业设计人员来说所必须经理和追求的,并从而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夏伟静.城市生态水环境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 2012(06)
[2] 文伏兰,苏晓毅. 昆明市居住区生态水景观设计构想[J]. 山东林业科技. 2009(05)
[2] 王向荣,林箐. 艺术、生态与景观设计[J]. 新材料新装饰. 2004(10)
[3] 张谊. 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 中国园林. 2003(01)
[4] 俞孔坚,胡海波,李健宏. 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J]. 国园林. 2002(01)
篇8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把几方面的规划原则细化为具体的设计手法,把“生态”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空间布局和物质建设的设计原则。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必须以人和自然均衡整合为根本,以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及协同发展为中心,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一种和谐、均衡的系统。为此,生态环境艺术设计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原则和观点。
一、人本性原则
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设计,使人在环境空间中既满足使用要求、舒适美观、宜人的环境氛围等又能满足生理、心理需求,最终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人本性原则并不排斥与自然的结合,人本性与自然性在很多时候是有冲突的,但最终应是融合的。即实现“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实现共生共享共美。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指出的“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贡献。
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强调文化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强调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延续。还要满足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需求,强调为当代人的使用和发展保留机会的同时,保留并强化后人享有同样的机会。这是人本性原则的另一重要体现。
二、整体性原则
“环境”一词本身就强调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环境艺术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整体性原则要求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生物圈和技术圈都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一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的利益。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将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大于它各部分和的系统。对环境设计各要素(包括自然的、生物的和文化的)进行安排和协调,研究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与管理,使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能源、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这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再是将单一环境元素(如空间、风格、行为心理、绿化、照明、水电设施)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构成环境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变量和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最终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
三、地方性原则
做环境设计首先应考虑设计所处的地域,任何一个我们为之赞叹的乡村或民居,都是居者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基础上创造性的设计。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当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征,烙刻着历史的印迹。现代环境艺术强调我们必须了解地方特征,包括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还要了解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及如何在设计中恰当地体现。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考虑它们对设计的启示。但是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地域中人的需要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不可能仍刻意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仍应以地域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地域的地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及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规律,综合所有这些因素的一个新的设计过程。
地方性原则还包括对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这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而建材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减少环境污染、最高循环再利用率。
四、生态原则
人类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自己对生存环境的更高追求,但是过度无序开发和毫无节制地滥用导致了对自然的破坏。地球上有很多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延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就是设计中所要把握的生态原则。结合“4R”设计根据Reduce(减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循环)和Renewable(可再生)原则在自然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减少物质、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使人工环境由纯消费型向可循环型转变。
五、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今天我们已步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设计调查与分析、模型的建立、辅助设计、形体与空间的关系等较复杂、较直观的设计过程建立了科学性的思维和工作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在中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美学、艺术设计学原理的运用。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人们对于自己的理性力量已经开始怀疑。“回归自然”之风又开始抬头,顺应自然,讲求自然美的设计作风又一次获得了生命。从生活方式到室内外环境的实际都力求自在舒展、简朴自然。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绿色建筑实质内涵是从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各个环节入手,通过正确选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途径、合理的设计布局与规模,来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住宅设计;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生态住宅的理论定义和内涵
要研究城市生态住宅设计首先要从城市生态住宅定义开始。生态住宅是一种生态型建筑,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统一的概念和定义,对此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绿色建筑、健康住宅等。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定义如下:绿色建筑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资源经济原则。既在建筑中减少和有效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利用;气流利用;建筑屋顶和外表雨水收集和利用等。(2)全寿命设计原则。在建筑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减少消耗和环境影响。(3)人性设计原则。人的一生七成时间在室内,必须考虑室内的环境质量。
2、健康住宅
健康住宅为:一种体现在住宅室内和住区的居住环境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效率、噪音、光和空气品质等,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如平面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回归自然,关注健康,健康住宅围绕人居环境“健康”二字做文章,是具体化合实用化的体现,更强调人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二、生态住宅设计的范围和原则
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设计的范围主要从两个方面界定;一是以整个住宅区在城市环境中的布局为主要考虑对象,针对住宅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方位、地址、周边环境情况、气象等因素,对住宅选址进行规划设计。二是以住宅区内的生态规划布局,如广场、道路、院落、主题建筑物、小品等为目标进行规划设计。
生态住宅的设计原则:
(1)自然协调原则: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协调,保持和维护景观、各功能区之间的和谐统一。
(2)体现个性和地方特色原则:尽可能保持本土原生植被,树木、花草品种,选择应坚持本地特有品种、濒临珍惜物种优先的原则。考虑区位优势、历史文化和本土文化特色。
(3)整体优化原则:既要在整体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要考虑土地利用、经济投入等要素,从最优化角度规划住宅区的景观与人文布置,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优化关系。
(4)生态化原则:区内各种人类活动、经营性项目及建筑都必须符合“健康、和谐、无害”的生态学思想。
(5)多样性原则:既包括生态系统与物种的多样性,也包括经济与经营的多样性。
(6)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还必须有客观的经济效益,还必须有客观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战略,确保生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生态住宅区设计的内容
城市生态住宅区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或城市的缩影,它的规划设计与建筑水平,反映着人民在生活上和文化娱乐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精神面貌。生态住宅整体布局构成,一般受住宅的地形地貌、居住区规划形式、居民的习俗、习惯和文化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室外空间环境的整体布局也不尽相同。
(1) 点、线、面室外空间环境系统:一般情况而言,这种室外空间环境系统,使用于当前居住区的一般规划结构形式、即居住区-组团-庭院。由多栋住宅组成点状组团室外空间环境,居住区级所设置的公共领域空间如居住区公园活动设施等构成了面状空间环境;联系各部分的道路则成为“线”状室外空间环境,如北方的一些城市住宅组团。
(2) 带状室外空间环境系统:沿居住宅的主要道路形成带状室外空间环境系统。这种空间系统一般适用于狭长地带,最好沿住宅山墙展开,使每栋住宅的居民都容易到达自由自在的室外空间环境。
(3) 盆地型地势住宅区设计:住宅区坐落在山间,其整体规划主要考虑雨水处理、地面透水性处理、风向风口的处理等因素,布局设计时考虑到地区特性。
(4) 风向型特征住宅整体布局规划:风向考虑是生态住宅区规划亲近自然性原则的一个重点考虑因素,对于处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国家来说,冬夏两季的风向变化较大,另外风力和温差变化也较大,所以在设计住宅区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量规避严寒对住宅区居民的影响,并让夏季凉风在住宅区内能够畅通,避免闷热的天气。
(5) 城市中心住宅区整体规划:处在城市中心的生态住宅区规划要点主要考虑与交通的关系,目的是消除噪音对住宅环境的影响,并考虑到整个住宅的绿化特点,充分利用住宅区空间营造绿化环境。
四、实行城区生态住宅设计建设的途径
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的目的是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区,要实现城市的生态住宅设计必须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考虑,其建设途径主要如下。
(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多层次的调控结构:在生态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充分考虑城区自身的特色,制定出具有城区特色的目标。
(2)推行生态设计:推行生态设计,是着眼于城区人工空间环境的生态综合,既包括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空间置换,也包括有效利用资源,并注重空间营造技术的经济性,对各空间层次的功能,尺度与景观等地域特色的具体形态进行整体把握。
(3) 建设生态文化:人是生态城区的核心,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自觉的环境意识。
结语:
要真正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在城市的生态系统方面,致力于营造优美的环境,保护和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体系,使城市的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张凯.科学出版社
篇10
1.1利用生态建筑模式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的建筑模式不能满足现代设计需求,也无法满足、适应生态文明思想要求。因此,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利用生态建筑模式,建立良好的空间环境系统。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特点,利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建筑内部与周围的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安排组织,有机结合建筑和周围环境,使建筑内部具有的调节能力,以此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同时,在设计中,为了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可使用非黏土砖墙体等。合理利用生态建设模式,以此建立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系统,并为室内空间装修施工提供充足的基本条件,在适当补充的基础上应在舒适环境,进而简化室内装修过程、内容,使装修造成的环境破坏、污染降低,从而实现生态环境设计要求。
1.2利用自然、生态材料,构建生态空间环境在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空气环境、自然光线、绿色植物,构建生态室内空间环境,在装修中使用生态环保型材料,确保空间环境健康。在实际设计中,可充分、合理使用绿色植物,净化空气、营造空间自然气息;利用透明玻璃窗和建筑自身朝向面,向室内充分引起自然光线,并合理通风,确保空气流通,及时排出室内废气。
1.3造型简洁,营造舒适环境在传统的室内设计、装饰中,常利用材料堆砌的方式,设计形式繁琐、复杂的室内空间环境。然而,传统的设计方式不符合现代人的简洁、大方审美观,也对自然资源消耗较多,并使用大量的油漆、胶合板材料,从而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危害人们健康。因此,在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追求简洁、大方的风格,合理配置材料,以简约、雅致的造型、细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避免大众审美疲劳,并通过简约主义风格体现生态文明精神。
2生态文明下的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模式
2.1合理规划景观形式在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中,景观设计直观重要,在设计过程中,应对景观形式进行合理规划,避免采用一些成本高、能耗多、体量大的景观形式。在喷泉设计中,应避免使用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水损耗量大的喷泉,应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人流状况,设计面积合理、形式灵活的喷泉,合理利用水电、土地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2.2合理利用土地在室外设计中,合理利用土地,进行自然、生态的景观设计。对于城市环境而言,绿地是城市环境的肺,为城市居民接近自然提供良好条件与空间,并微调周围的小气候、小环境,净化空气环境,进而有效调节生态环境。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设计师应合理利用建筑边角地带、余留空间,营造城市绿地系统,以此更好地为城市生态环境服务。而在具体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应多运用水体、山石、植物等,从而组成具体的景观形式,突出现代设计的自然性、生态性,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
2.3重视环境自然属性及植物的生态功能在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尊重栖息者、设计区域环境的自然特点,对现有的自然条件进行有效利用,减少实施较大规模的工程改造,避免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在建设基地中,其中主要包括植被、地形、土壤、水体等自然条件,对这些自然条件的改造将会破坏基地的微气候、生物链等,影响生态环境。因此,在设计中,应以生态文明为出发点,结合基地自然条件,尽量保留自然景观原貌、自然植被,在此基础上增加适当的人工景观。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