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课范文
时间:2023-04-05 14:2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实验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验课成功的关键。比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小心打翻酒精灯甚至违规操作引起酒精灯爆炸,因为加热操作不当使试管破裂,用KMnO4制O2时棉花离试管底太近使棉花在试管内燃烧起来(此时学生一定会很惊慌和害怕),实验结束时错误操作导致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中等现象,这些突况怎么应急和处理,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再如,铁丝在O2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即使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并反复演练,在课堂上导致实验失败的偶然因素依然很多,比如可能因为铁丝预热时间太短,也可能因为预热时间太长,铁丝伸入集气瓶中速率太慢火柴燃尽而使铁丝无法燃烧导致实验失败。再如,由于铁丝燃烧需要消耗较多的O2,如何让燃烧持续较长时间以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实验现象等,同样需要教师在课堂预设中考虑。
二、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实验兴趣
在实验课中,教师应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创设实验情景,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探究氧气的性质”时,可以用生活中大量与O2用途有关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景。再如,在“探究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可用关于CO2用途的谜语创设情景:“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说它是灭火先锋,气象专家说它能呼风唤雨,建筑师说它是天然粉刷匠。”还可以用“干冰冻伤人”的相关视频创设情景。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探究欲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
“质疑能力是学生创新素养的温床,而创新素养是个人素养中最有价值的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的方案、思路、过程、操作等进行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同一实验,不同学生的认识和体会也不尽相同,有时可能会提出出人意料甚至相反的见解。对此,教师不能盲目地否定或肯定,应首先肯定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然后在课后由师生协作或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他们的质疑,验证他们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对于学生“能否用排水法收集CO2”的质疑,教师最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由学生尝试用排水法收集CO2,结果成功收集到一瓶CO2,从而用实验事实回答了学生的质疑:CO2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最后教师对此作出解释:研究资料表明,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虽然约能溶解1体积CO2,但CO2在水中溶解的速率远远低于从水中逸出的速率,故也可用排水法收集CO2,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科思想,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做好课后归纳和小结
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归纳、小结,其内容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比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就诸如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今天所做的实验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处?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你认识和体会到了什么?实验方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或改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思考和反思,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上一层楼,对以后的实验也有一定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当然,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小结,可以是师生协作小结,还可以是学生小组或个人小结,然后教师或学生补充等。总之,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甚至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善于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不能简单地为实验而实验。只有这样,化学实验课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
作者:吕永能 聂亚靖 单位:1.陕西省汉中市第九中学 2.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三中学
篇2
一、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缺乏理解、接受化学新概念、新知识的心理基础和认识基础,学生往往会出现学化学到底有什么用处的疑问和对学化学的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初三教学伊始阶段,不要急于授课,先从诱导兴趣入手。首先做几个化学游戏或趣味实验,如鸡蛋能自动游动,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大半杯清水,使水的深度比鸡蛋的长度高几厘米。把一个完好的没有变质的鸡蛋放入水中,这时鸡蛋逐渐沉于水底。然后往水里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使浓盐酸的体积是清水体积的1/15左右。同时往茶杯里滴入一滴洗涤剂,并将溶液搅拌均匀,不久蛋壳表面出现气泡,气泡由小变大,由少变多。过一会儿鸡蛋便缓缓上升,并且还会上下沉浮或不断翻转。这些现象使初学化学的学生看来十分有趣,于是同学们就会带着疑问主动的接触化学,想了解它的奥秘。
二、化学实验,帮助获得化学知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家研究的基础,我们学习化学同样离不开实验。如讲“金属活动顺序”时,我们做这样两个实验:(1)取少量镁、锌、铁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里,观察现象。同学们都能观察到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镁与盐酸反应速度最快,锌次之,铁与盐酸反应速度最慢。(2)再取一小片铜和银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两支试管里,观察现象。金属表面无气泡产生,证明铜、银不跟稀盐酸反应。从上述实验现象可知,金属是否与酸反应与金属本身的性质有关。在此基础上我给出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这时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我们结合实验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看出: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也就是说,在上述反应中镁的化学活动性最强,锌次之,铁的化学活动性最弱。`
三、化学实验,帮助培养实验技能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探究课导学案 基本教学流程 注意事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导学,是指通过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把自学、辅导、合作实践、交流、练习、反思评价等几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并始终贯穿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的一种实验课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导学案是优化导学的操作平台。下面针对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导学案应用进行阐述。
一、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导学案应包含的基本要素:
1.课题和课型:学案的类型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因此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和要突破的难点。
4.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能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架设温故而知新的框架,建构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5.课堂的情景引入:结合本堂课知识,以故事或图片或事件或史实或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为情景引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迅速进入新课。
6.疑难点、易错点、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它能提醒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相类似、容易混淆的相关内容。
7.典型例题:通过设置典型例题或实验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试题中是以什么形式、题型来设计的,难度如何。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规范解题。
8.巩固练习:可通过设计诸如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类及讨论类等多种多样的题目,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巩固训练,以检验所学知识。
9.知识结构:它应该是本节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
10.课堂小结及反思:主要由学生就所学知识来体会学习成功后的愉悦,并找出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
二、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导学案的基本教学流程及实施过程:
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可构建如下教学流程: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精讲点拨---当堂反馈---巩固拓展。
实施过程:
1.自主学习: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查、互查、抽查、检测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课前学案的完成情况,解决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其设计思路为:提前发放提前收取教师抽批课前发放自查梳理。
2.讨论交流:
在探究式教学中,通过探究前的“假设”创设探究情境,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分析、实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其设计思路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取长补短最佳方案。
3.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通过情景引入,提出的问题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方案设计:
实验探究既“探”又要“究”,而学生间的交流恰恰体现了“究”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极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更能考察出学生对知识内化理解的深度,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思维品质的极好时机。所以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叙述,而是应该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理解他人设计的意图并进行比较,同时加以判断,选择出最佳方案,这样才达到实验探究的目的。
(3)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课学生实验,然后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的逻辑思维,自己概括归纳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从而揭示出物质变化特点及其规律。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去解决发现的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也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现象或数据记录: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也要根据实证资料做出对现象的科学解释。一是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二是要记录反应控制条件;三是记录“反常现象”。
(5)解释或结论: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其设计思路为:问题引入方案设计实验探究现象或数据记录解释或结论。
4. 精析点拨:以教师主导为依据,充分体现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导”的功能。学生把通过合作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并对每个方案或设计或操作进行评价。其设计思路为:收集归纳问题教师引导点拨归纳形成板块例题突破难点师生反思释疑。
5.反馈矫正:学生学习情况要当堂反馈,及时矫正。反馈矫正的题目要围绕本节知识点精心设计,题不在多在精,要典型,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在讲解时要多注重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其设计思路为:学生定时练习个别回答答案组内讨论答案小组汇报情况教师点拨释疑。
6.巩固拓展:在梳理课中问题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并完成本节课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要注意课时的连贯性,布置下一次的“自学查测”内容。其设计思路为:梳理课中问题归纳构建体系完成课后作业自我反思问题预习下节内容。
三、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导学案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用导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化学新知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解答。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得到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2.要控制好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自主学习绝不等于放任自流,课堂上,教师要动态地把握好“学”与“教”的度,要加以适时的引导和调控。
3.处理好“三个结合”。(1)紧扣教材与课外拓展的结合(2)紧扣导学案与课堂生成的结合(3)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指导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吕炳君,何兰芝.有效教学、和谐课堂总论 2008.05
篇4
【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课中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效果,
同时也影响了化学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初步探究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目的是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实验好奇心惧怕心方便性规范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显得极其重要。而学生在
化学实验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现象,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效果。找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预防和
转化学生化学实验中的不良心理,是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 学生存在好奇、好玩心理
化学世界丰富多彩,化学实验有如魔术般的变幻,学生的好奇、好玩心理,表现的特别突出。往往实
验心理准备不足,老师拎进实验器材时,心情激动,"畦!今天有实验",脑子里充满着各种猜想,大部分
同学在想象着今天的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有趣现象。当出现明显的剌激性强的实验现象时,会忘情地大喊"
再来一次"。看起来,似乎是人人参与,个个动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是
停留在对明显实验现象的感知与记忆,兴趣的行为动机也仅仅是出于好奇而不是好求。大脑中枢神经的兴
奋中心抑制了其对细微现象的观察能力,对许多不太明显的现象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分析、推理等思维活
动。据跟踪调查、提问,这样的实验结束后,有60%以上的学生回答不出实验的目的、方法、原理等,使积
极的实验教学收效甚微。
解决措施:为此,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要做到三个阶段的工作: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实验中的指导
工作;3实验后的总结工作。实验前,突出实验的明确性,使学生做到四个明确:(1)明确实验目的、实
验方法和原理。(2)明确所需仪器及规格、药品种类及用量。(3)明确反应条件和速度,观察目标及目
的。(4)明确反应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演示实验前,实验装置和仪器药品要放在隐蔽的地方
。当学生做到了四个明确之后,再适时呈现教具、演示实验,避免学生因过早兴奋而影响对其他教学内容
的注意和掌握,实验中,注意增减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手等多种感觉器官,认真
观察实验中所出现的"色"、"味"、"态"、"声"、"光"、"热"、"焰"等现象,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验
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思维加工,分析、比较、综合,作出判断和推理,建立新概念或理
论。使学生由对实验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形成化学概念、理论的理性认识上,由好奇转为好求。在转化
学生好奇、好玩。心理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导师。
二、学生追求实验现象的明显性,操作的方便性,忽视操作的规范性心理
较多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喜欢将药品相互乱加,尽管已基本上知道药品用量,在实验时不是一味地
追求实验现象的明显而要求或实际"多加点"。结果,滴入试管中成为注入、倒入试管中,妨碍着对实验现
象的观察,"绿豆"大小的金属钠、钾成为"蚕豆"大小的金属钠、钾,在水面剧烈反应,爆炸迸溅造成事故
,为追求实验的方便、快捷,用手直接拿法码、甚至直接拿钾、钠固体。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倾倒液体
时,试剂瓶标签不向手心,瓶塞正放桌上。药品添加、仪器装配次序混乱等现象比比皆是。
解决措施: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突出规范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应言
传身教,做到三个规范化:(1)操作程序规范化;(2)药品用量、反应条件的控制规范化;(3)实验装
置及装配规范化。使学生清楚规范化是保证实验安全,实验成功的重要手段,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
能,使用仪器技能,取用药品的技能。如用倒开水时,瓶塞的放置方式可以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的事例培
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将钾与水反应后,迸溅有反应物和生成物且部分碳化的遮盖烧杯的硬纸板展示给学生
看,进行安全教育。用往硫酸铜或氯化铝溶液中滴入少量、适量、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说明量的不同
、结论不同,培养学生正确取用适当份量药品的能力和规范性。用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和碳酸钠滴入到
盐酸溶液中现象不同,浓硫酸滴到水中和水滴到浓硫酸中结果不一样,来说明药品添加次序要规范化,不
能任意混合。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特别注意,胶头滴管不要伸入试管内,废液不能乱倒,整理清洁好演示实
验用的讲台。形成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或"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规范化操作教
学中,教师是学生的表率。
三、老师学生有惧怕心理
化学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有些化学实验操作不规范,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有惧怕心理的学
生,其一是怕化学药品有毒,接触多了会中毒,对健康不利。其二是怕实验中,仪器爆炸,造成伤亡事故
。其表现是:在实验中尽量不动在手,不接触。往往还没嗅到气体气味,就捂住口鼻。倾倒或取用有毒性
,腐蚀性的药品时,手脚发抖,结果是越怕越科,越抖越出问题,药品滴、洒在手上,仪器失落破碎,越
出问题越怕,形成恶性循环。对有危险性的实验,不敢动手做,甚至不敢观看,这样的心理状态以女生居
多。
解决措施:作为教师,在实验前一定要讲清原理、规则,严格要求。强调规范操作,但切忌用过分强
调,渲染"危险"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操作规范的注意。笔者曾观摩过一次公开课:一位青年教师让一位学生
演示,用试管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可以燃烧。这是一个并不危险的实验。但教师语气上却表述为:这个
实验有些骇人,我要找个胆大的男生来做。结果,被点名的男生上台操作,心发慌,手发抖,人离酒精灯
老远。眼不敢正视,试管口向上移近火焰。坐在前排的学生,蒙着眼睛,捂住耳朵,良久,虚惊一场,氢
气已逸散的一干二净。学生的害怕心理占了上风,就会听不进或忘记操作要领。演示实验中,教师应以自
身规范、敏捷、娴熟的操作技能来熏陶感染学生,要教学仪态大方,遇到难免逸出的有毒气体时,要镇定
自若,如用"少量的可以消毒杀菌",打消学生对的恐惧心理,同时应沉着地开窗通风,处理残留气体。在
学生实验中,对偶尔出现的爆炸事故,要沉着、利索地处理,并帮助学生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要多关心
女生、多关照胆小、粗心的学生,鼓励他们要有信心、勇气,只要认真注意,按照科学规程操作,就不会
发生危险,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四、学生分组实验目标达成度不高
学生实验比演示实验效果更好。但要组织好学生做实验达到理想效果也不容易。须好好分析(1)学
生普遍存在问题:学生本身对化学实验的重视
程度不够,对实验只是好奇心重,而很少意识到它的真正价值;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化学试剂的用量普
遍失控;实验前的预习质量不高;学生缺乏自始至终的观察意识;惧怕心理;课堂纪律失控;实验结束不
能养成良好的习惯。(2)教师组织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也存在对实验不够重视的现象,认为
做实验不如讲实验;教师对学生实验要求不严格;教师对学生实验缺乏研究和必要的实践;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实验不能开足;部分教师有纵容学生的现象,使坏仪器不造价赔偿,这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
常不好的。
解决措施:我们教师该怎么办?第一,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工作贯彻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全
过程之中去;第二,加强课堂演示实验的示范性;第三,加强实验前的预习指导;第四,要给学生创造良
好的实验条件;第五,做到教师、实验员、学生三者的协调一致。我想以上各方面
教师都考虑了学生实验效果绝对不会差。教学效果自 然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动手操作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动手、观察、思维的能力,并获得特殊的劳动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实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磨练意志,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科学的态度、扎实的学习习惯。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点,也是素质教育成果的第一次大检测。就初中化学实验而言,针对近几年中考题型和内容的新走向,如何做好应考复习教学,提高考试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近年的实验基本上是主、客观题并存,多以主观为主.因此,搞好化学实验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谈谈对化学实验复习的一些做法与策略。
一、明确考试要求,把握复习重点
中考对化学实验考查的基本要求如下:
(1)熟悉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2)能根据实验恰当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
(3)懂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区别。
(5)运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混合物和提纯物质。
(6)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7)能简单表述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8)根据实验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进行物质的制备、鉴别、分离和提纯,能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研究方案,具有对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正确评价的能力。
根据上述基本要求,确定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习范围,突出重点,注重查缺补漏、夯实基础。具体的策略如下:
(1)对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和方法的复习,重点是弄清注意事项。
(2)对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用品和仪器的复习,要把重点放在搞清实验装置选择的依据上。
(3)对一些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复习,应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上。
(4)对用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的复习,重点应放在对实验过程的叙述上。
(5)对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要求以操作和现象的表述为重点,做到真实、具体、简洁。
(6)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简单实验的基本题型有两种:一种是能根据实验题的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或选择最佳方案;另一种是能正确连接。选择实验装置,或判断已给出的实验装置的正误等。实验设计题就是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去解决一些问题的化学问题,将实验基本操作、反应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相关化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题型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而成为中考试题的新亮点。解这类题型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验要求选用比较合理、简便易操作的方案,提出的方案应该包括:所依据的反映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并且表述要正确、简洁、合乎逻辑。
二、联系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解答一些具体实验问题
化学实验是在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不仅要知道此项基本操作怎么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算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大试管的管口要放一团棉花?做一氧化碳还原三氧化二铁时,为什么要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导气管要伸到接近集气瓶的底部?……以上问题都是初中化学实验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中会碰到的问题,操作正确与否关系到实验能否成功,也反应了同学们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在复习阶段,应训练学生多做这方面的实验习题,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三、注意对实验做类比与归纳,提高复习效率
在化学实验复习中应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类比与归纳,以、灵活把握。对于一些较完整的典型实验,应予以全方位的规范复习。以CO2的实验室制法为例,复习内容包括:
1、实验用品的选用;
2、实验的反应原理;
3、仪器的选用及原理;
4、实验条件及其控制;
5、实验现象及其解释;
6、操作注意事项等。
对于一些相似实验,应注意类比,以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例如,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与制取二氧化碳两个实验,除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而二氧化碳不能外,整套装置十分相似,两个反应都是固体物质与液体物质相混合,而且反应条件相同,所以其装置相似。但由于两种气体的溶解性不同,因此实验装制的后半部分,即气体收集部分就不一定相同了。
由于实验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教材的各章节中,显得零乱而欠系统,如果复习时不注意实验内容的有序整理而只搞“逐个攻破”,既浪费时间又难以提高效率。正确地做法是:按照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归类、比较、把握住各个实验的异同点及要点,即便事半功倍。
四、认真研究题型,理清解题思路
化学实验题型有多种类型。从答题方式看,可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推断题等;按考试要求可分为了解层次题、理解层次题、掌握层次题等;从考试内容看,可分为仪器使用知识题、基本操作题、气体制备题、实验设计题、实验探究题等。考查气体制取方法、装置选用掌握情况的题型。不同的题型,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不同,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复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金梅.如何上好初中化学实验课[J].《新课程(中旬)》.2012年11期.
篇6
一、强调化学实验的预习和课后巩固
1.化学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是预习
上课前一天,学生们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做的实验.
学会先预习,好处很多:
(1)它能强化听课和实验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和实验的效率;
(2)它可以节省实验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从而缩短做实验和课后做作业的时间;
(3)它可以增强实验的效果.
预习的方法:
(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本次实验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实验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实验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2.课后及时复习实验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
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础.
3.认真完成作业是巩固实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二、重视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
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同时提出1、2道课后实验习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改变按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三、引导学生多做“想象实验”
1.指导学生想象实验结果
某些实验,由于受农村中学条件的限制,只要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能进行推测想象的,乃至是学生利用现有智力能进行创造想象的,都可先由学生想象其结果,再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现条件下,无法进行实验验证的,可由教师讲解点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比直接由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如教学“烯烃化学性质”时,为消除学生由特殊到一般认识过程中的疑惑,可增补实验证明丙烯能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等.其实施过程,就可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先讨论实验结果,再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指导学生想象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篇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现阶段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存在的问题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中学阶段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兴趣小实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钻研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因为实验是证明所有推论的唯一手段,也是总结规律的一种方式,也是得到一些未知结果的唯一途径。上好实验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讨问题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
有一句格言很恰当地表达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考试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
然后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这些演示实验,要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如向无色酚酞试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变红,再加盐酸退色,又加氢氧化钠溶液又变红色。然后让学生分析发生这种现象的种种原因,最后归纳出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遇酸不变色。然后,在老师监督下让同学通过实验证明这个推断。另外家庭小实验的引入是必要的,它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一定作用。如讲了石墨可作剂的性质时,可用铅笔芯的粉末加入锁孔,去打开因长期未用而难以打开的铁锁;在讲到木炭的吸附作用后,可动员同学们回到家中自制一个简易的冰箱的“除臭宝”;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还有,组织化学兴趣小组,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如学习“燃烧和灭火”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是严禁带上火车的。经常做些趣味小实验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做滴水点火,水中花园,火山喷发等小实验。如“火山喷发”
篇8
一、打好基础,学好课内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1、成功的做好演示实验。
让学生动手参与:老师做演示实验的目的,最终是想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操作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的目的,所以老师做演示实验时,也应该让学生来参与,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精神,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满足了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想做实验,探究实验的创新想法。。
2、在基础实验中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在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意识,能够使化学实验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创新化学实验离不开合作,要重视集体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实验的能力和精神。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要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是要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联想。如: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实验室使用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提出问题:如果用碳酸钙粉末或者是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可以吗?因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由此学生产生联想,这样就给学生创新实验埋下伏笔。二是要鼓励学生幻想,猜猜,异想天开。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不可以使用鸡蛋壳或者贝壳和白醋?这样的实验效果会如何?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要给与肯定,给与鼓励和支持。
2、培养学生做实验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精确的观察是一切化学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验操作能力是将创新实验经过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化学创新实验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学好和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第四章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小实验: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学生可以亲手做实验,认真的观察,可以看到实验中产生了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天平仍然平衡,于是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否可以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为什么?学生分小组实验:一个小组将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另一个小组可以将实验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结束后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得出结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凡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也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乐趣。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为依据,创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计新颖的实验和教学方法。在学生自主实验中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方法,培养实验创新思维。如:学习酒精灯的火焰外焰温度最高时,学生为了弄清楚为什么外焰温度最高?于是自主设计了小实验:将一根细小的木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中,大约2――3秒钟取出,于是发现小木条两端变黑,从而得到结论: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呵护学生的奇思妙想。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才会有重大的发明创造。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无论产生怎样的奇思妙想,哪怕是异想天开,也要保护好他们的的好奇心,不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中,这种创新精神值得保护。
2、留给学生足够探索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化学是一门实验课程,要想学好化学,一定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不能凭空设想。所以学生对于一个实验的好奇,会使他们产生许多创新的念头,这些创新都是要靠实验来验证和支持的,所以作为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来做实验,甚至无数次的失败,也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在失败中不断求取真理和创新。一个实验的成功也许要经过许多次,需要许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就是给化学实验的创新一个机会。学生才会勇于实验,勇于创新,才会培养出创新精神。
3、创新是一种责任。
当一个人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才会去努力做一件事,化学实验也不例外,当利用化学实验为人类做贡献时,那么这个人会集中全部精力,不断探索创新,因为责任而探索,因为责任而创新,如:中国著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因为满怀报国之志,创造出了制碱新法――侯氏联合制碱法。屠呦呦因为责任,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物质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培养顽强的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实验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坚持与信心的培养,是一个责任的培养,是毅力的培养,所以培养顽强的创新精神是一个长期的伟大工程。
(1)将初中化学实验课中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验证性的实验,学生没有什么好奇,没有兴趣,只是按照要求,按照常规去做实验,得到实验结论即可。但是探究性实验就不一样,既然是探究,学生是带着好奇心去做实验,整个实验中充满了好奇,精力高度集中,思维敞开,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将课内的实验与课外的实验联系起来:如:第五章讲金属的性质时,讲到金属铝在人体内的摄入量过多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时学生可能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牙膏皮,易拉罐,饮料盒,铝制餐具,明矾净水等,都有可能使铝摄入体内,这些要尽量远离人们的生活。
篇9
【关键词】:实用性;教学优化;学习兴趣;与时俱进
在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中,生物化学属于基础课,主要研究构成人体主要物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的代谢、相互联系及其调控[1].学好生物化学不仅可以理解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代谢与联系,更为以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好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理解理论课所讲授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如果在此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与协作意识[2].目前,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主要以传授基本理论、学习基本知识为主.学生往往会觉得生物化学抽象、难以理解、学起来费时费力[3],但是实际上生物化学实验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我们能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改变教学思维,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该课程教学特征及各专业学生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实用性”思维改革,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生物化学实验课“实用性”教学优化
1.1“生活实用性”优化
“生活实用性”即贴近生活.生物化学实验贴近生活的典型例子为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该实验取材为新鲜的蔬菜水果,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橘子为实验原料.在实际实验中每组只需少量橘子就可以提取足够量的维生素C,该实验原料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选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原料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维生素的来源以及理化性质等留下深刻印象.与此类似的是胡萝卜素柱层析分离实验,该实验原料我们选用炒干的红辣椒,在研磨后提取胡萝卜素.在该实验的讲解中,要提示胡萝卜素为脂溶性维生素,因此,炒过的干辣椒要保持干燥研磨,并加入有机溶剂去提取.通过该实验,学生加深理解了理论课所讲解的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为颜色鲜艳的水果蔬菜这一特点.分光光度法与层析法都是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如果单纯讲解技术原理,或者只是重点讲解测定方法等都会让学生觉得兴趣不大.我们通过在实验中选择贴近生活的实验材料,同时在讲解中适度引导,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实验.另外,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所使用的酶是学生通过口中含水做咀嚼运动后产生的口腔淀粉酶,学生测定的是不同因素(如温度、时间等)对自己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同样在尿淀粉酶活性测定中,使用的也是学生自己的尿液样本;在提取全基因组DNA实验中,则要求学生用棉棒取得自己的口腔黏膜细胞.在这些实验设计中,通过使用学生自己的“原料”,而提高了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
1.2“与时俱进实用性”优化
社会在发展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空前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一些与代谢有关的疾病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我们根据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血糖仪使用逐渐普及的特点,在血糖浓度的测定实验课教学中不仅加入尿糖试纸定量检测,还加入血糖仪的使用.我们发现,学生对应用血糖仪实时检测血糖兴趣非常大.通过亲自动手测量血糖,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糖代谢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对糖尿病的尿糖定性检测、血糖监测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4].而我们对世界糖尿病日的介绍等也使学生对我国糖尿病的严峻现状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1.3“职业实用性”优化
“职业实用性”,即该门课程与临床的密切联系.医学生从进入医学院校开始,就会不断从思想上自我加强职业感.入校后的“医学生誓言”宣誓等具有强烈仪式感的活动更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感,这会使医学生对有关临床的东西更感兴趣.利用医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适当联系讲解临床知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中,往往会讲解有关清蛋白与水肿症状,清蛋白与肝脏、肾脏疾病的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类似的为血清三酰甘油的含量测定,在该实验中,联系目前中国高血脂患者增多,适当讲解生活方式与肥胖、肥胖与高血脂的关系,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往往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临床专业还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5],加入简单的病例探讨,从生物化学的物质代谢角度来认识这些疾病,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知识.
1.4“后续实用性”优化
“后续实用性”,即科研思维、科研习惯以及协作精神等的养成.医学本科教育不仅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疗人才,也是医学科研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6].那么,科研思维、科研习惯的培养就必须贯穿始终.科研习惯与科研思维的养成需要从点点滴滴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我们要把每次实验课都当成是一次科研习惯培养的好机会.例如:在第一次实验课中,在讲到实验室规则中的实验课必须穿白大褂这个简单要求时,往往会将实验室分级、实验室污染区、半污染区等概念,甚至实验的无菌操作等做简单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的严谨性,能够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每次实验,同时对生物污染与安全有足够的警觉意识;而我们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讲解中,往往会系统介绍微量移液器的类型及适用范围,枪头的选用规则等,都为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奠定了良好基础.实验课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施实验的能力.尽管实验室开放日、大学生实验基金等为部分学生提供了熟悉、了解实验设计以及独立设计实验的机会[7],我们依然会要求在每次实验课前预习[8],体会该实验设计的优缺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的重要性,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以具体实例给学生讲明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每个实验设计中必须设置对照等;而在实验课中则给予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在讲明实验基本原理与仪器使用规则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实施,发现问题后也要求学生先自己解决;实验课中和课后,通过检查实验记录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9].所有这些良好的实验习惯都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要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既需要学生的自我努力,也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意识、有选择的恰当引导.另外,要强调协作精神与集体意识的养成.当今社会知识信息量极其庞大,每个人都难以掌握所有知识与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每一项重大的发明、发现都离不开良好的协作.而无论个人之间、团队之间的协作,都需要有集体意识,共赢意识.我们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的小组内合作、小组间协作对于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都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要学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引导大家养成集体意识。
2教学效果
2.1“实用性”教学优化效果调查
我们将该文所提出的“实用性”教学优化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并于2016年9月到2017年1月随机抽取临床医学专业上过该实验课的学生共23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当堂回收2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共设计8个问题,其中第一二个问题主要考查通过该教学优化,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是否增加;第三四五个问题主要考查该优化措施是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学理论课知识,同时考察学生对该课的主观评价;第六七八个问题则主要考查该优化措施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与科研思维.问题答案采取5级记分:1分为完全不符合,2分为基本不符合,3分为不确定,4分为基本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10].所有结果采用Excel表录入,并采用GraphPdPism6ar软件分析.
2.2“实用性”教学优化调查结果
“实用性”教学优化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由我们的调查问卷设计可知,得分越高说明该“实用性”优化措施效果越好.第一二项得分均超过3分,说明该“实用性”优化措施实施后,学生对该实验课的兴趣比较浓厚;第三四五个问题中第三与第五个问题得分均高于3分,说明“实用性”优化措施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达到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目的,第四个问题得分为2.37,说明学生依然觉得生物化学比较抽象难懂;第六七八个问题得分均高于3分,说明通过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应用“实用性”教学优化措施,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3讨论
篇10
1.演示实验是学生完成“双基”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演示实验重在设疑激思,要在演示之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及观察的现象,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认真铺设一些必要的阶梯设下疑问,激发思考。例如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时教师设下疑问:能否所有金属都符合这一规律?学生犹豫,不能正面回答,这时教师便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按一般规律设想,说出实验现象,很快有的学生就说出"钠表面覆盖一层铜",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uSO4=CU+Na2SO4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接着教师开始演示,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钠的变化,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钠漂浮在硫酸铜溶液表面,迅速旋转产生火球并消失,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这精彩的现象,瞬间的变化学生凝神观察,猜测被,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呢?你从而发现了钠有那些性质?这一个一个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经讨论和教师点拨,学生对金属钠有了初步了解,再通过教师的解释,写出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方程式: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便明确了实验现象的产生和盐与金属的反应规律中应除去“K、Ca、Na”三种活泼金属,这样一生动的实验探索,不断的设置疑问,是学生的思维活跃,求知欲望逐渐增加。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演示实验对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培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重视演示实验并做好演示实验,对于低年级的化学教学更为重要,通过演示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兴趣,而且通过教师示范也会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它要求课堂演示实验要现象明显、准确、操作规范化,还要求新颖、生动、有趣。在演示过程中要仔细地教会学生实验操作方法,启发学生观察重要的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形成化学概念。
2.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分组实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力。在实验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搞清通过实验要验证那些性质,培养何种技能,受到那些启发。其次,你对这个实验还有什么好的做法或改进等。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除总的目的外,我们还要求把握以下几点:①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②液体药品的倾倒;③导管连接;④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检验、验满;⑤你对该实验装置满意吗?如何改进?这样,明确了实验目的,操作起来自然顺利,由于实验前教师已提出了对实验改进的问题,在操作时就应注意观察思考,觉得课本中的装置图不是太科学,不能随时控制反应进行,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尝试说出自己的改进,画出装置图,这样以来,得到了尝试创新的体验,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通过实践教学,我总结出分组实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在实验室独立完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自己动手,通过独立观察到的现象,很自然地引起思维,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知识,这也是培养独立观察能力最好的办法。
3.开放性实验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改的必要手段
实验室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验空间,但教师如果不给予必要的指导,他发挥的作用必然减弱。因此,对每一个实验操作,要求不仅要有规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有准确的表达。例如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验,实验中药品、步骤很清楚,但为了培养探究创新能力,我们把此实验进行了改进,让它以习题的形式出现。我们提供了①碳酸钠和稀盐酸②石灰石和稀硫酸③石灰石和浓盐酸④石灰石和稀盐酸四组药品,并设计了几套实验装置,让学生选择去做,这样以来,学生的好奇心大增,不再受课本步骤的约束,亲自作实验验证。在操作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从动手到动口,个个一副小科学家的样子,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笑容满面,经反复实验验证,最后归纳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