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4-05 03:4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课程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程教育;方法;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274-01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此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高教学思想

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首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能力

科学知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化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2、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3、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其次、是理解能力。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区别。最后当属创造能力了。培养学生创造力,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

三、学以致用,提高基础化学的运用能力

篇2

关键词:中职教学 化学课程 趣味化学

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在不断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趣味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趣味化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基础比较差,如果一开始就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会事倍功半,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所以,教师在上这些专业课之前可以先上一门《趣味化学》,使学生巩固学习化学知识,又可以接触到职业学校以技能为主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对专业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趣味化学》内容的设计上,遵循操作安全、简单,体现趣味性的原则,充分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实例

1.制作水果电池

(1)设计意图。原电池工作原理本来是比较抽象和乏味的内容,教师通过制作水果电池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趣味实验,使学生领悟原电池的原理和条件。

(2)实验步骤。一是将一锌片、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用一根导线将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三是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在导线中接入一电流计;四是利用实验室的材料和水果制作水果电池。

(3)实验原理。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原电池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个电极上发生。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另一电极,氧化剂再从电极上得到电子而被还原。对照三组实验,得出原电池的三个形成条件 :要有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一种为非金属导体)做电极;要有电解质溶液;组成闭合回路。

(4)教学收获。在本实验教学中,利用现象鲜明、简单易行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认识原电池的原理和发生条件。水果电池的制作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这一实验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同时为氧化还原的实验提供依据。

2.海带中碘的提取和检验

(1)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并能在实验方案的实际中考虑这些基本原则的实际应用;理解从海带中分离和检验碘元素的原理念。

(2)实验步骤。称取样品;灼烧灰化;溶解过滤;溶解过滤;萃取分液。

(3)实验原理。分离、检测植物样品中的某些元素时,应先将样品高温灼烧灰化,以除去其中的有机物,然后再在残留的灰分中加水或酸,使灰分溶解,过滤后,滤液用于分离和鉴定。通过本课题的开展,能促使学生了解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收获。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把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海带中的碘元素提取出来,不仅学习了基本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还对后续即将学习的卤素中的碘元素有了感官和直接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趣味化学实验在教学上的优势与需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表达生动、极富情趣的化学呈现方法,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且效果较为明显。通过有趣、直观化、简单化的实验呈现,使学生有效掌握物质性质变化的特点,同时增强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该种教学方式应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体现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趣味化学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盲目引入与课程无关的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会导致学生有短暂好奇心,但无法有效掌握化学知识,会出现知识链断裂,从而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实践的能力。所以,趣味化学实验法不能仅注重趣味而忽视目的,教师要有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化学实验,以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性作用。

总而言之,从上述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化学课堂中引入趣味性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文翔,孙颖.“趣味化学实验与生活化学”校本选修课的开发实践与反思[J].化学教育,2009(2).

篇3

我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以无机化学为基础,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同时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有机化学课程来说,由于其知识点比较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领会每个章节在整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有机化学的概念、重要物质,以及操作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明确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相关内容时,要与学生已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知识等相互联系,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或引用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2.1 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

由于每种有机物的结构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怎样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进行归类研究,这时就要上升到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看到一种新的有机物时而感到无从下手。

2.2 培养观察能力

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化学实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营造活泼的教学情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

实验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发展学生喜欢有机化学、赞赏有机化学的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开展有趣的小实验。化学实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

2.3 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回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过这些课堂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

2.4 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

对于同一种有机物,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得到不同的产物,比如乙醇在两种温度下分别得到乙醚和乙烯。卤代烃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水解得到醇,而在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加热则得到烯。在教学中要始终给学生贯穿这种意识,使学生对有机反应有一种立体感。

2.5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 材料专业 分析化学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45

On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Innovative Teaching

HE Xiulan, ZHENG Wei, QI Shuyan, WANG Jihua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Aim at existing problem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is carried through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and establishing experiment specifically on the basis of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The student's interest is increased and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with organic bonding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and helpful reference and consult are provided for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Key words Materials major; Analytical chemistry; creative teaching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鉴定物质化学组成、测定组分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及存在形态。①分析化学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定性与定量分析、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及各种滴定分析等内容。材料学专业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工艺及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发展前景广阔。②③分析化学是材料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联系。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对培养人才的思维模式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④目前,我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分析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要脱节。目前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不适应。比如我校材料专业中有机高分子专业与无机非金属专业,两个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开设的实验基本相同,未能与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学生“学”“用”明显脱节,导致学生缺乏科学思维分析实际问题。

(2)实验缺乏针对性。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的大部分知识点及相关原理,在实验内容中会有所体现。但目前所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均是以完成教学为目的,未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实验,学生做实验积极性差,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完成实验,未认真思考实验原理,甚至连实验报告也不认真总结,只是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而已。因此,目前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未能有所提高。

(3)教学方法枯燥。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原理与基本理论较多,化学反应繁多,各类滴定曲线及滴定原理复杂,在授课过程中,与相关的材料专业知识很难融合。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过分强调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会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趣味性,不但学生学习效果差、效率低,也降低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4)评价方法单一。目前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基本上还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通过一张期末测试卷很难全面、公正、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部分学生在临考前突击背笔记、做练习题,即可侥幸过关,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为激发材料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针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

2 分析化学课程创新教学

2.1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不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学时的安排应有所不同。首先,针对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先统一界定基本的理论教学内容(此部分占整体知识点的70%左右),这部分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以保证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也方便日后考核。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教师可对部分教学内容实行自主性教学(占整体知识点的30%左右),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界定教学侧重点,精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知识点的基础上,能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第二章误差、可疑值的处理这部分内容涉及计算,公式多且繁杂,单纯依靠讲解例题授课,学生会感觉枯燥。在授课过程中,可将相关专业知识引入。例如,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及技能训练等时,均会遇到数据处理,某些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可疑数据。如在测量试样的抗弯强度时,需要5~6个试样进行测定并取平均值,某些存在缺陷的陶瓷样品获得较低的抗弯强度,此时可以利用分析化学的四倍法与Q值法进行可疑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的能力,又提前了解部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校材料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均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了解很少,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态度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给这些学生授课时,结合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及专业特点,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2.2 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可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在有限的学时内,不能将所有的分析化学实验都开设。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效果,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根据专业特点,对开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革。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的实验项目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让所开设的实验与专业有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吸光光度法这一章的分光光度计相关实验对于无机非金属专业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无机非金属光催化材料的吸光度。通过开设此类实验,使学生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为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配位滴定法涉及高分子专业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相关的实验高分子专业一定要开设。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将分析化学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也提高了分析化学理论的授课效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比如在绘制标准曲线时,可教会学生利用Origin或Excel软件进行曲线的线性拟合,提高学生微机应用能力及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课堂教学方法革新

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首先,分析化学基本理论与原理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生产实际相结合。⑤比如,提出无机非金属专业学生分析陶瓷粉体质量检测的问题,并列出解决方案,这里应用了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分析化学原理,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形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制作分析化学课程课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出分析化学课程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该课程理论教学,通过图片、动画、音频等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上课,不但可以加大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方便教师授课。

2.4 建立灵活多样的综合考评体系

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闭卷方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60%)。另外,由于该课程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均可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印象,因此该课程的实验尤为重要,实验成绩根据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20%)。另外,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给出(占总成绩的20%),这部分成绩主要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讨论三个方面,尤其是课堂讨论部分,主要根据是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理解知识,在讨论中培养团队精神、思考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成绩,建立公平、合理的综合考评体系。

3 结语

分析化学是非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与内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在分析目前的教学状况及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对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注重专业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化学基础内容,而且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201300018)

注释

① 黄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2-44.

② 顾佳丽,马占玲.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3):147-148.

③ 赵明,白丽明,张文治.“Seminar”教学模式在本科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1):56-57.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生命科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是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生态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当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基本原理是后续课程如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等的根基[2]。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点密集、内容抽象枯燥、代谢途径复杂难记、重点、难点和疑点较多且学好该课程还需要较好的化学基础,这使其成为生物专业课程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学过该课程的学生都深有感触,生化难,不好学。近两年,生物化学作为全国考研的主要统考课程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我院生物专业部分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没能通过也是因为生物化学成绩不合格。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喀什大学是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南疆乃至新疆培养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3]。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了喀什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发放问卷208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课程难度大,学生基础薄弱

生物化学的教材内容的特点是抽象、深奥、枯燥、信息量大、重难点多。课程中专业名词、化学结构式、反应式、代谢途径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课程难度大,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很多,学习负担重。我校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学生高考录取成绩不高,基础不是很好,加之约70的生源是少数民族同学,在汉语理解方面,尤其是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语言障碍。由于师资不足,学校目前多采取合班式教学,尤其是民、汉合班教学,使生物化学的教学难度显著增加。一些学生化学基础差,教学时不得不补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如讲氨基酸分类时,很多同学对物质的极性认识模糊,不能区分极性和非极性基团。讲蛋白质结构时,不知道构型和构象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等。生物化学课程本来就内容多,课时紧张,课堂上再补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增加了课程的授课难度。

1.2课程内容多,学时少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内容繁杂,信息量很大,而且这门学科发展很快,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不断报道,出现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本学院生物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生物教师,因此,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仅介绍课程最核心的基础知识,为学期课,本科54学时,专科68学时。而许多综合类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是学年课,分两学期开设,采用的教材是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4版),理论体系全面、翔实,大部分高校考研指定用书是这个版本。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只能讲授课程最核心基础的知识,一些相对次要、难度略低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外的一些知识点及课程的许多新进展没有时间补充进课堂。对于自学内容,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就不学了,还有一些学生,自学时感到很困难,就放弃了,这样就使自学内容的教学落空了。如何监督和帮助学生自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科学地修订大纲,更为合理地安排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自主学习内容?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这些都成为教师们面临的难题。

1.3合班授课,学生汉语水平差异大

民、汉合班授课时,学生间汉语水平的差异较大,对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课堂授课内容多了,学生消化不了,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学生包袱越背越重,觉得越学越难,失去了信心。他们最希望老师课上少讲点内容,仅讲授课程的核心基础,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细讲,帮助他们理解,他们对教材很依赖,一旦脱离书本,没有文字材料辅助,他们会觉得很吃力。因此,他们不希望老师补充教材外的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而对于汉语水平高的学生,课本上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看懂,不懂的内容老师讲一遍也就理解了。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多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把课程的最新进展、前沿动态介绍给大家。课堂授课内容太少,反复强化,这些学生会觉得上课没意思。如何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老师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1.4课程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庞杂,许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不像植物学、动物学那样,他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生动具体;也不像生理学,与学生们的身体状况及健康联系紧密,贴近生活。而且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基础差的学生更是望而生畏,甚至丧失学习信心。另外,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这门课来说,大多数学生只为应付期末考试,拿到学分。因为他们对待生物化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经常混淆生物化学中一些概念、机理。如不能区分核酸和蛋白质的变性,核酸的变性是由于双螺旋区配对碱基间的氢键被破坏,空间结构破坏,而形成了单链无规线团状。蛋白质的变性实质是维系空间结构的次级键遭到破坏,是有规则立体结构变成无规则状态。由于原理不清楚,只是死记硬背,导致作业答案错误百出。

1.5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我院生化教研组教师授课任务繁重,且多数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研究较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授课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有所欠缺。教师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有限,制作教学动画的水平较低。另外,受到硬件设备的制约,我院生物化学课程还不能实现每节课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为了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老师们还是多采用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未能很好地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改革措施

针对我院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尝试教学改革。

2.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指挥棒[4]。依据生物化学课程体系,结合我院学生实际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重点讲授、选学及自学内容。课堂授课时不必面面俱到,紧紧围绕课程的核心和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再配套以习题训练,保证重、难点的授课质量,而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仅需了解和参考的内容可作为选学内容。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较长的时间去理解记忆课程核心知识点,使学生们在课堂内就可以掌握大部分内容,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减轻了,畏难情绪少了,学习效果就好了。同时,要适当补充课本外的内容,兼顾教学体系的完整和课程前沿动态信息的传递。通过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努力做到使所有的学生掌握好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也了解一些课程发展的前沿动态,培养基础知识扎实、能跟上课程发展步伐的合格中学生物师资。

2.2构建课程网络资源平台

网络辅助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方式[5-9]。本文认为网络辅助教学尤其适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一些像生物化学一样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师通过构建生物化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完善配套教学课件,完善各章配套习题,整理教材课后题答案,收集教学动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补充和优化课堂教学。这样做可以解决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以下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课时少,课堂上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以及教材外知识的补充。教师可以在下课时布置网络平台上的作业,要求他们课后完成,不会做的可以通过交流园地的QQ群、邮箱等相互交流或向老师提问,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考研的学生也可以利用教学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及复习资料。2)一些布置的自学和选学内容,学生自觉性差,偷懒不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浏览自学和选学的资料并完成相关配套练习或思考题,督促他们学习。3)民族学生汉语基础差,授课信息量大,来不及记笔记,课后复习困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平台上浏览老师的课件、教案、教学动画,完成相关习题,既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复习,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建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平台讨论交流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2.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与学生交流时,不少学生认为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课程难度又大,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学。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要拿学分,不得不学。借鉴其他高校优秀教师做法,生化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致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授课时尽量多的贴近生活。如讲蛋白质结构时介绍烫发的原理,讲到蛋白质变性时,说明为什么食物煮熟后更易消化。讲到酶的适宜温度时,介绍高温对身体的危害。讲到脂肪酸时,让同学们查阅资料后讨论为什么反式脂肪酸是人类健康的杀手。讲到维生素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煮小米粥时不能加碱。思考后,学生会得出小米中丰富的维B1和碱一起加热会被破坏。讲完糖脂代谢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以减肥为目的,清晨运动和傍晚运动,哪个效果更好。通过分析,学生会知道清晨运动比傍晚好,因为经过一整夜的消耗,清晨运动身体会调用更多的脂肪而不是糖原来供能。这样,学生会认为这门课很有用,产生学习兴趣。2)利用趣味口诀帮助记忆。一些较难记忆的知识点可以利用一些口诀辅助学生记忆。如记忆8种必需氨基酸“异甲缬亮色苯苏赖”,可按照谐音记为“一家写两三本书来”或“一笨蛋来宿舍歇凉”[10];新疆大学苟萍教授讲DNA双螺旋模型结构要点时采用了一个趣味口诀“双链逆行螺旋绕,磷糖为架碱内包;碱面双垂糖与轴,碱基堆积配对牢;十碱成圈高三四,外径二十要记好;嘌嘧相对距离严,内径大致为一一”,在教学时采用这个口诀,效果很好。3)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丰富,表达简捷、灵活。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大量生动的图片、妙趣横生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生动、形象、有趣,可增强学生的记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4)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增加互动环节。启发式教学法指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喻、联想、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及综合记忆的教学方法[11],是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现代教学观的最好诠释[12]。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找寻答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如讲脂肪分解代谢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冬眠动物会储存大量的脂类物质;为什么左旋肉碱能减肥;讲完糖、脂、蛋白质代谢后,让学生分析风靡一时的哥本哈根减肥食谱的减肥原理及危害。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5)利用科学史中人物形象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如讲维生素时,讲维生素的发现过程。讲遗传密码时,讲美国科学家霍利、科拉纳和尼伦伯格合成核酸、破译遗传密码的故事。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学习科学家探寻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4完善课程配套教学辅导资料

少数民族同学由于汉语水平限制,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理解很困难。课堂上听到这些名词反应不过来,就不继续听课了,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编写辅导资料,将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及名词以学生母语翻译。要求学生预习,每节课前提问本节课所涉及的1~3个名词。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术语,又能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上课的听课效率。

3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物理化学;师资队伍;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物理化学”不仅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课程,也是生命科学、医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理工科创新人才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概念抽象、推理和公式繁多且应用条件严格复杂、学科交叉内容多,学生普遍觉得抽象深奥,难以理解和掌握,因而兴趣不高。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承担了学校多个院系的物理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1.如何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优化整合物理化学与其他课程的内容,构建多元化的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如何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困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在老一辈物理化学教育家傅献彩教授和陈懿院士等的指导和关心下,团队以队伍建设为龙头、教材建设为切入点、课程建设为主体、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核心、教学研究为促进,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教学队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健全青年教师上岗制度,实施教学环节的全面训练。除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外,组织青年教师听取优秀教师示范观摩课;作为助教,青年教师需要逐步完成随堂听课 、批改作业和试卷、答疑、上习题讨论课、试讲部分章节、正式上课的所有教学环节。

2.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团队的优势之一是拥有多位经验丰富、热心教学的物理化学教学专家。团队不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会,请老教师谈体会、提建议,帮助青年教师讲好课。另外,老教师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良师德师风对青年教师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3.选留和引进相结合。先后选派了多位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优秀青年人才,进一步充实了团队青年教师力量,保证了团队建设的延续性。

4.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教学研修班和研讨会。团队青年教师多次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化学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全国化学多媒体教学资源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和培训,以及多届全国“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等,拓展了视野,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

5.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学,没有灵魂的教学。以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和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研相长,从而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6.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根据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凝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将感性的实践提高到理性的认识。将教改教研项目与团队捆绑建设,通过项目驱动,提高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在教材和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通过传承和建设,形成了一支目前由十多位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2009年,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二、教材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1.编写出版了多套有影响的教材和教辅书。由傅献彩教授主编的《物理化学》是我国第一本物理化学统编教材,培养了几代的化学工作者,影响非常广泛。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最新状况和现实需求,对该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不断更新,通过优化和压缩经典热力学内容,适当加强统计热力学,融入新的科研成果(如超临界萃取、电有机合成简介、化学激光简介、?-a曲线与表面不溶膜的结构类型及应用、LB膜、生物膜简介、自发单层分散、固体表面的特点、均分散胶体的制备和应用、纳米粒子、自组织技术、模板合成技术等新内容),调整结构与编排,绘制彩图等,编写并出版了《物理化学》第5版。该教材以“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深入浅出”的特点成为这门课程的经典教材,被全国百余所院校选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同时,针对学校不同院系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例如,对基地班学生,在原先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基础上,以物理化学原理为主线,融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编写出版了《化学原理》教材。对地科专业化学基础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在原先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的基础上,整合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的大部分基础内容,编写出版了《大学基础化学》。其特点是“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简明清晰、便于自学”。针对生命科学院和医学院的学生,编写出版了简明版的《物理化学核心教程》,体现出“精炼、实用、新颖”的特色。

篇7

[关键词] 环境化学 课程内容体系 案例教学

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酸雨、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不断加剧的水污染造成世界范围的淡水危机;自然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由于大多数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与化学物质直接有关,环境化学学科在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为确定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化学课程具有理论基础强、学科间综合性明显、学科内多层面内容交融、前沿新技术发展迅速等特征,涉及到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及典型有害污染物的知识和方法。《环境化学》被列为我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以及硕士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化学化工学院本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的限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能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又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控制、学习者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案例、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系统低掌握与运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从教学内容和案例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环境化学》课程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环境化学是以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它主要以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鉴定和测量污染物的含量,研究它在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及其迁移、转化和归宿的规律,其核心是研究环境中物质的化学转化与产生的效应,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教学内容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直接体现。我校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角度出发,从讲授内容、实验内容和实践内容3个层次上统一协调构建环境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所用教材为南开大学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第二版),全书共分8章,以阐明基本原理为主,内容丰富,涉及学科领域广泛,论述问题有相当的深度,能反映我国环境化学的特色。笔者所在课程组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主讲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及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等内容。

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综合大实验为基础,结合杀菌剂的研制、纳米和生物絮凝剂的开发、纳米活性炭的制备与性能测试等实验,补充和完善了理论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方面,强化第二课堂的教学,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炼化厂、垃圾填埋场等单位参考实习。通过参观实践,既巩固了学生对环境化学知识及相关环境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在授课过程中.单纯的讲授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枯燥,晦涩难懂。如果在授课时,以环境问题为突破口,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以如何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为目标,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可以使学习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彻,更准确地掌握化学理论和方法在处理实际环境问题时的应用。在讲授本课程时,笔者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将案例教学贯穿于课堂理论内容中。

1.介绍我校在环境领域从事的课题及取得的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讲到大气中污染物转化时,介绍环境学科相关老师从事的炼化企业有机废气的评估及治理技术;讲到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时,介绍相关老师从事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及回用技术、循环冷却水应用过程中的生物控制技术;在讲到受污染环境的修复时,介绍相关老师从事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由于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将实际科研课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可以使学生了解我校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自豪感,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点选取与学校石油特色相关的案例

在讲授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这一节内容时,考虑到本校的石油特色,选择了海上溢油事故,对海上溢油的环境化学行为进行了分析。

(1)溢油的分布与存在形态

石油进入海洋环境后,受风、浪、海流、光照、气温、水温和生物活动等影响,其数量、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都随时间发生变化。海洋环境中污染的石油以三种形式存在:漂浮在海面上的油膜、溶解分散态、凝聚态的残余物。

(2)蒸发过程

蒸发减少了海面上的油含量和改变了油的物化性质,另一方面,蒸发组分在太阳光的作用下,由于光氧化而生成各种复杂的化合物。这些物质有些随着降雨返回海洋,有些随风漂移落入陆地造成各种不同的危害。

(3)溶解过程

石油进入海洋后,在蒸发的同时,也开始了溶解过程。低碳的石油烃、芳烃相对溶解度最大,其它组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都很低,其溶解量随油的成分和种类而不同。

(4)乳化过程

石油入海后,在风、浪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乳化作用。原油在海中能够形成两种的乳化类型:一种是水包油乳化,水是连续相,这种乳化类型有利于油的生物和化学氧化分解作用的进行;另一种是油包水乳化,其含水率可达80%,往往漂浮在水面,彼此聚集在一起,不利于油的降解。

(5)吸附沉淀过程

石油的部分组分可自由沉降或粘附在海水中的悬浮固体颗粒上并随之下沉到海底。石油的沉降速度随水中的油浓度和附着物(悬浮颗粒)的含量而变化。

(6)生物降解过程

石油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生物体自身的生物量,产生二氧化碳、水及大量中间产物。石油污染物的结构越复杂,其降解速率越慢,中间代谢产物积累的几率越大。此外,溢油降解速率与石油结构也有相关性。

(7)光氧化过程

光氧化过程是溢油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自由基链式的氧化反应,产生一些极性的、水溶性的和氧化的碳氢化合物的过程。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氧化,主要受阳光和温度的控制,其氧化速度对溢油的品种、照射光的强度、海水的温度不同而异。

通过海洋溢油事故,笔者阐明了石油类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由此引导学生以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找出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条件,针对性地提出避免或解决该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提出合理的工程技术手段、管理手段等,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热点问题引出环境化学现象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提高,环境化学研究在各个领域深入发展,环境化学的前沿性问题也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将国内外环境化学的最新发展做适当介绍,使教学内容能够反映环境化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动态等。在讲解大气环境化学时,将近年来地球上的异常天气出现的频率、范围及影响穿来,如2007年飓风引发的洪水肆虐南亚,暴雨引发北欧、苏丹等国家地区的水灾。高温横扫俄罗斯和欧洲东南部,与此同时,非洲南部和南美洲却经历降雪。2008年初,中国南方各省市遭遇50年不遇的雪灾。据专家分析,极端气候的出现,源自于全球变暖,而温室效应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1999年,各国开始广泛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这些物质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并可能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

增加案例,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尽管工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包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工程环境的熏陶下和工程实践的锻炼中逐渐完成,但是一个人在学生时期最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可塑性最强,如果我们重视学生现代工程意识的培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示当前地球上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效应,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打上难以磨去的烙印,形成素质优势。

三、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成效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教学内容因受到教材体系、教师个人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等的限定, 往往在一定的时间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有限的课时里讲述更多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最新的科研成果都可以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环境化学课程内容有许多工艺流程图及一些原理示意图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现场绘制和预先制成挂图等,这种方式既花费时间,又缺少生动性和灵活性,老师也不能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科的发展灵活更改和补充。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本课程需讲述的处理原理、工艺设备的特点,采用了幻灯片,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用PPT制作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而又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环境化学教学搭建一个互动教学平台。

四、结语

将案例教学成功融入到环境化学课堂讲授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案例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加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在与学生互动地讨论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另外,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可在教学中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

参考文献:

[1]邓红梅,陈永亨,宋刚等.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09,36(193):207-208.

[2]陆俊元.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4(28):22-24.

[3]刘绮.精品课程“环境化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与经济,2006,19(4):66-69.

[4]戴树桂.环境化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一、交流教学能引起学生认知再构造

不同的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构建事物的意义。学生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能够超过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例如,在学习电解质这个概念时,讲清概念得到外延和内涵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固态氯化钠不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2)二氧化碳溶于水能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3)金属铜能导电,金属铜是电解质;(4)硫酸钡是强电解质。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将“能导电的单质(铜)”、“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另一类的化合物(二氧化碳)”之类干扰概念理解的因素弃去,就能形成“凡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的正确认识。

二、交流教学能促进师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

交流教学能促进师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在交流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掌握情况,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探讨,学生在探讨交流活动中不断对思考再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思维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中,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向他人的主张挑战,勇敢的修改自己的观点,加深对自身经验的理解。这种讨论对话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构建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生和发展。

三、交流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9

关键词 高等院校化学课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目标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发展需要

一、高等职业院校化学课程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对高等院校化学课程选择。从微观角度来看,课程内容由五个部分构成:1)课程大纲要求;2)化学学科的内容、范围和重点及非重点;3)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4)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方法;5)总结和评价。这五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相互制约的,并不说只完成一项或者其中几项就可以到达学习目标,课程内容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组成,这需要其他四项协调配合,才能得到预期效果。从宏观角度来看,这门学科必然会受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稳定,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引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爱好。社会的需求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只有供求一致,才能达到这个社会的平衡。文化素质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常常受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孰轻孰重就要取决于哪个对学生的影响更加重要。

二、高等院校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大纲要求,就是课程预期达到的目标,课程目标要从始至终贯穿在教育活动中,只有课程内容的选择矢志不渝的跟着课程目标,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凡是有一点偏差,都可能会功亏一篑。因此内容一定要依据课程目标,这样教师教学也才会更加轻松,学生目标才会明确,使学生更具备社会需要的特质。这个社会目标要求的是追求学生个性发展,追求学生素质教育,全面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对化学课程的认真选择。这样,学生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二)知识技能与素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输,更加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除了课本上的内容,还要联系实际,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充分发挥化学的应有效用。学习化学基本知识,并深入了解,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并了解化学原理和在生产上的应用,可以独立完成一定的化学实验,能够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学习过程与方法。

在对各种物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是要观察物质变化过程,还要深入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要认真钻研,敢于提问,多思考,勤动脑,注重学习过程,这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最佳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我。而且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知识要分类才能更好的掌握,还有对得到的结果多加总结,对犯的错误要反思,这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提升的不仅仅是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崇尚科学,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社会之所以进步,正是因为科学的存在,化学是一种神奇的学科,他可以让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我们要认真学习化学这个学科,对这个学科不能盲目崇拜,而是要掌握他的本质,让他更好的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学生要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为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动力、有激情。

这个三方面要紧密结合,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学习好化学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学习好化学的重要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方向,保证实践不会脱离理论,理论引导实践,这样才能保证化学学科的正常进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进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高等院校学生的需要一般指的是未来就业需要,学生为了就业就需要学习专业化学知识,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这就需要对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学校的教育大纲要求,又要适应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般会采取许多有意思的主题来吸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比如生活中的例子和一些新的科研成就等等。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学生对化学课程内容的接受范围和深度,因此在对课程的选择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和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超出或者低于都是不可行的。

2.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学生发展的指向,学生发展又决定了化学课程的选择,因此社会的发展需要决定了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使学生在未来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最终目的。

3.化学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对于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包括其重要性、实用性和正确性。化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化学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使用到,比如制药业、加工业、纺织业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我们日常生活。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和方便,便使他进入了教学中,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来运作,这样,对学生来接受是十分轻松的,对学习化学是十分有探索精神。化学在实际生活中是普遍应用的,这就是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应用在日常经常使用,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细致教学,认真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的选择最重要的就是“正确性”,第一,课堂内容必须选择概念、理论、现象、结论正确无误的事实,这些都是基础内容,如果基础都不正确何谈其他的呢;第二,课程内容要反映最新知识,不能过于陈旧,这对于科研研究没有意义;第三,课程内容要与现论、价值、文化相适应,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程改革 构想

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已有计划的全面展开。这项改革是一项整体性的配套工程,它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学科体系和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等,既要与高中课程整体改革合拍,又要考虑化学的发展和高中化学的特点。这项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这里仅就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编写等问题提出本人的一些雏见:

一、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调整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以体现时代的特点和适应时代的需要。

确定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来看,要求高中学生能有较广泛的适应面,既能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就业人员,又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

但近几十年来,化学的发展非常快,甚至有不少化学家认为,化学将是 21 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化学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正越来越深入,信息和资料也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质被发现或从实验室里研制出来。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示出来,很难想象,一个对化学缺乏起码认识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再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 16 - 18 岁,他们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开始辩证地思考一些化学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论作指导来分类学习一些化学知识。但对于这一年龄段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讲 , 大部分人抽象思维困难 , 学得较死 , 常常局限于就事论事 , 不大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则往往更多地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些。诸种因素决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授知识。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

2. 发展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关心与现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如环境、能源、材料、卫生、健康等,并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4.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刻苦、顽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由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的扩大呈多元化趋势,高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确定也应相应地变化,为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和发展他们的特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志愿以及毕业后的不同去向,高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应是多层次的立体化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的内容应根据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设置的目的来选择课程内容,使这三类课的内容各有侧重。

1. 必修课内容。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必修课内容侧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选择那些最基础最重要的化学知识,使学科体系和结构保持相对完整,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培养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1) 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侧重于定性介绍,并适当渗透现代化学观念,重点介绍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及其变化规律等。

(2)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则以元素周期律为框架,以金属和非金属两类分区,侧重于一些典型性、规律性、实用性、先进性知识的介绍,尤其要注意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实际,如环境保护、能源、材料、卫生,健康等,并适当反映化学发展的趋势和科技新成就。

(3) 对于化学实验,则应适当提高化学实验在课程内容中所占的比率,提高实验质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4) 对于化学计算,则以有关摩尔的计算为重点,并适当降低综合计算题的难度。

总之,必修课突出核心内容,强调基础,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意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但又要在学生的可接受性上下功夫。在加强“双基”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优良品质;并注意介绍化学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心与社会发展有关的化学问题等。

2. 选修课内容。必选课内容的选择,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拓宽他们的化学视野,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在较高的起点上,对中学所学的知识起归纳、整理、提高的作用。总起来讲,选修课内容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学术性的,则可适当拓宽加深学生的知识,如实用化学、化学实验等;另一类可侧重于适当渗透职业教育因素,为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作准备,如化学分析、小化工生产等;第三类可与相关学科一起开设综合课,如环境保护、人防知识等。

3. 活动课内容。活动课内容可以结合本地区和各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灵活选择,其内容的范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和家庭小实验。

(2) 参观厂矿、科研单位以及科技展览。

(3) 对当地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及污染、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和保管,以及卫生保健等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

(4) 举办专题讲座和论文报告会;开展化学竞赛。

三、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

1. 合理构建教材的体系。如何将所确定的课程内容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涉及课程模式问题,具体到教材,又涉及教材的体系问题。任何教材都需要有一个基本的体系, 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本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近些年来,对中学化学的课程模式问题有不少争论,有推崇“学科中心论”的,也有推崇“社会中心论”的,不同的课程模式在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中也都有体现。但不管编写哪种课程模式的教材,在构建教材体系时,都应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 教材体系的构建应反映高中化学课程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把高中化学中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它们散而不乱,前后照应,循序渐进,起到骨架的作用。对于高中化学来讲,最能体现学科基本结构的是课程内容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即化学理论。其中,物质结构理论和物质变化的理论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理论。

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物质变化的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规律、有机物的合成等。这两部分理论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研究物质结构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物质的变化,并利用物质的变化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相应地,根据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来探究物质的结构等。因此,这些理论的应用很广,它们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并可贯穿于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

(2) 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的教学能在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也能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当然,在具体穿插编排这两部分内容时,更应关注理论内容,如果在穿插编排时遇到矛盾的话,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在理论内容。尤其要精心处理好理论的提前与靠后、集中与分散、直线上升与螺旋上升等问题,这些往往是教材能否易教易学的关键。

2. 加强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完成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还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对实验教材的编写。

改革实验教材的主要问题是要转变实验教学的价值观念,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或者验证某些知识,而是具有多种功能。应使化学实验贯穿于教材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设疑和研讨,小结和复习,习题和课外活动等,以尽可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实验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目前各学校的实验条件,但也不能为目前的实验条件所限。要有一个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相适宜的实验目标,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和提高实验的质量。在目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适当编入一部分边讲边做实验,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某些单纯注入结论式的编写方法,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可克服目前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内容雷同的不足。

此外,还应认真研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实验和简单易行的好方法,及时将它们吸收入教材。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有毒尾气的处理,等等。

3. 体现教学方法改革。教材改革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不仅涉及课程模式,而且还涉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以及编写方式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教材在编写时,其内容的组织和表达等,必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编写者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意图,因此,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者一定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及时总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方法,并在教材中给予适当体现,为推动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概括而言,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即从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提供积极思维、研究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不仅了解知识本身,而且也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教材中体现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个问题是要有整体观念和综合观念,即避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和僵化。不是任何教材都适宜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或 " 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 " 方法的,也不能使教材完全程式化,限制教师只能按照教材的编写程序来教学,而是应精心处理好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实验条件以及电化教学手段等各个要素,谋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

以上只是对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设置、内容及教材编写等问题的雏见,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发现共同研究,让我们乘着可改的强劲东风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