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15 13: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设计 艺术 文化价值 社会审美意识
在传统意义中一提到“设计”这个词,大家就会联想起美丽、新奇、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这大概是对设计的普遍理解和普遍期待,它常常被等同于美的外观。设计被视为塑造品牌形象的工具,是漂亮的标志或者被当作一种营销的手段。设计也常常让人联想起由艺术家组成的设计团队,设计被看成艺术天才的大脑的神奇产物。设计也常常和奢华联系在一起,它通常意味着更高的价格……这一切是大众对于设计的片面理解,但是“设计”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这些。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健康、便捷、舒适美好的生活方式。设计并非奢华、繁琐的装饰,有时一个简单的创意就会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烦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便捷。所以我们要从本质上去认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一、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思考两个概念:1.什么是艺术?2.什么是设计?关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精神层面,我们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是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的。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表现。第三是从结果的层面来理解艺术,也就是艺术品,艺术是艺术家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艺术家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的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为人类创造舒适、和谐、美好、便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那么我们从动机上就可以区分艺术与设计的不同。艺术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不需要去考虑他的艺术作品以后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完全是出于自己精神上的需要。
与艺术不同的是,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他的设计是否能够为商家或委托方带来一定的精神效益或经济效益,也必须考虑其设计作品是否能够被大众所接受,设计作品是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所以设计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设计之前第一个要认识到的就是设计不是艺术。设计是不能凭自己的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如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民族情感、生活习惯等,通过整合寻找最佳的表达方法,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的视觉语言,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社会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我们在探讨提高设计师的综合素质的同时,社会审美意识的提高也尤为重要。我国的设计艺术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设计的发展是与一个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提高、城市的素质成正比的。随着我国设计艺术的蓬勃发展,我们也正清晰地感受到设计正改造着我们的生活,它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欠缺功能、美感、时代性和实用价值的失败的设计作品,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的设计师还不具备自主设计的能力,很多设计师都只是一个执行者,他必须以甲方的意愿为主,尽管这些意愿可能不合情,也不合理。设计师的角色从协调者变成了执行者。并且在现阶段社会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设计的价值在市场的交易中被淹没,或在讨价还价中变得低廉,或成为商品的附属赠送品。一些公司打出设计免费的招牌,掩盖了设计的价值存在,也将消费者带入一个误区,认为设计就是简单的“画线运动”,没有多大价值,但事实并非如此。廉价或免费都只会是设计产业进步的绊脚石。
并且设计也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文化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往往超越了产品本身。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造的时候要依托于文化,同时设计师也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这种传承的精神宣扬了设计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设计的品味与内涵。一件好的产品可以通过外观、细节、颜色、质地去打动您,使您产生强烈的拥有欲望。这就是设计与消费的关系。
因此,肯定设计的价值和提高全民的审美意识,使好的设计能够得到大众审美倾向的认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早年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就提出了要提高全民的设计审美意识,他还提倡在小学开设设计课程,从小培养设计思想。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至30年代,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转变。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专业设置,正式以“艺术设计”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工艺美术”学科,虽然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复兴和民众审美意识的提升,认知领域的深入以及生活需求的多样化,设计就会成为精神与物质、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审美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设计自然也就会朝着和谐、美好、实用的方向蓬勃发展。让我们一起来重视设计、参与设计、尊重设计、享受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设计;艺术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JO-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12010)16-0096-02
设计关乎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样样都是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变,看看我们周围,衣食住行一切都开始变的美丽。着装自然不用说,世界四大服装周每年都带来新的潮流;不论是物质食粮还是精神食粮,其可观性都从内容一直讲究到了外包装;建筑这道城市的风景线也更加多姿,而类如桌椅板凳沙发床的生活常物,也穿上了美丽的外衣;像汽车之类的变化空间很小的物品,也都被给予了艺术的形式。现当代设计越来越多的被赋予艺术的特质,概念服装、概念书、概念车、概念家具等“概念设计”的出现,使设计放开使用功能的一些限制,大胆发挥,为设计物增加更多的艺术元素,我把这种现象称为“设计的艺术化”。
一、产品设计艺术化的具体表现
现当代设计中设计艺术化的表现主要为两方面,较为直观的是设计产品外在造型的艺术化,而更为深层次的设计艺术化的表现是设计内涵的艺术化。设计物不再只是具有美的形式的实用品。反而,实用品成为设计表达情感的一种载体。
首先是设计外在形式的艺术化,表现在对设计产品外在形式美感的追求,这样的设计大都有着让人惊叹和称赞的外表。这是符合设计的本质要求,设计本身就是要求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在设计艺术化的过程中,这种对设计形式美感的追求更加强烈,也表现的更加多样化。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就由于不满于现代主义形式依随功能的简单形式,而在其基础上追求更富有变化的、装饰性的,或个人的、民族的、传统的、简约的、人文的设计形式。并利用丰富的色彩与形式搭配,创造更具形式感和艺术感的设计造型。设计师们甚至将设计产品作为自己的画布,画上自己的艺术创作。像服装这种本来就有很大艺术发挥余地的设计自然不用说,服装界各大服装周一季一季的不同流行色彩、流行元素、流行款式轮番上演,从形式到色彩都极具艺术感。那些原本被使用者看重使用功能的设计领域,如汽车设计,电器设计,家具设计,也改变了以往单一形质,大胆改变传统观念中设计的外形和颜色,甚至将手工涂鸦的图案添加上去,赋予了这些产品前所未有的艺术化形态。这些艺术化的设计使这些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更不失为一件能让人驻足欣赏的艺术品。
设计艺术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表现就是,设计物不单单只是用来使用的物品,而是做为一种载体,人们在其之上表达情感。这样,设计从外在形式的艺术化发展到具有了艺术的内涵,因为我们都知道艺术创造是用来表达情感、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的。设计内涵的艺术化就是在设计师对产品进行设计候,并不是简单的将一个随意的外形加在产品上,而是首先在产品设计中注入某种理念或是某种情感。就如同艺术创作传达给我的情感一样。这种设计的艺术化受到设计界的欢迎,也越来越成为设计师设计的目的,他们不再是只与这些无声的产品打交道。设计师将自己对社会的、对世界的情感和感悟在设计作品中表现出来。例如在家居设计这样十分近距离贴近生活的设计中,设计师为了表达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并表达对地球大家园的关怀,选用环保材料,搭配大自然的色彩,制成风格简洁的家具。而消费者在看到这些设计物的时候便可以体会到设计师的用心,如果消费者选择它,那也表示消费者有着和设计师一样的生活态度和观念。这样便达到了设计师与使用者的情感沟通,使他们达到情感的共鸣,而那些设计中呈现的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精神,也感动着设计师和消费者。也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着大众的情感。这些设计往往`更多关注的是设计产品中的文化内涵的精神表达。
二、产品设计艺术化的实质
设计艺术化是由设计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更是设计本质的表现。
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设计物即具备可以使用的功能,也有着外部的形式美。设计物不可以功能在外,需要有外衣包裹,艺术就负责对其外观进行二次设计,为设计的艺术化提供出现的可能。这样,艺术的一些特质就不可避免的将出现在设计中,既有艺术创作的外观美感,也有艺术传达给使用者的情感信息。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此“物”不仅要满足物的使用功能,也要满足使用者在使用物时的使用享受,包括功能产生的使用,也包括物提供给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当生活中的物质能大量满足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寻找精神的需求,追求生活的艺术化,设计关乎生活的各个方面,设计可以说就是生活,那设计的艺术化也是必然。
三、产品设计艺术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设计艺术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是物质的丰富导致人类需求的增长,另一个可能较为微小的原因是与设计师培养的途径有关。
“科学技术与设计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并且以时间为纽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科学技术是设计的基础,也直接影响着设计水平。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主题,也为设计中材质和纹饰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也就为设计艺术化的发生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也间接的影响了人类的需求的增长。
“人类满足需求的方式是人类会有积极的方式去适应并改变自然。”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高度丰富,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已经在马斯洛等级中超出了“审美的需求”,达到“自我实现个人的潜在能力”的需求。当我们不再为忧虑时,便开始寻找一切被我们感之为美的东西,而当我们的思维更趋向自我与内在时,我们便会开始寻找精神的寄托然,关乎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的设计产品便成为最好的寄象。
四、结论
篇3
[摘要]设计中所面临的各种因素,如人机操作、使用物的功能与结构、形态的人文特征等等,都反映了人―物、物―人交流的途径与方式。而设计的核心是“人”。以前的人机界面是研究人一机矛盾,适用于物、理分析而缺乏创新分析,相对研究人―物―环境―信息关系的“设计艺术”则显得较为片面。所以探讨设计界面,即人―物、物―人界面是有意义的。
一、设计界面的涵义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
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1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
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3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设计界面的运用,核心是设计分析。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如索尼、松下、柯尼卡等,都有许多的成功案例可为借鉴。如柯尼卡公司设计其相机时,首先不是去绘制“美”的形和考虑技术的进步,而是进行对象人的日常行为分析,作出故事版(STORY)。它先假定对象人的年龄为35岁,名:Xxxx,从而分析他的家庭、喜好与憎恶,分析他的日常行为,进而考察其人在什么场合需要僚机,从而为设计提供概念(CONCEPT)与目标(TARGET),进行设计。经过分析,设计师有了明确的概念与目标,并随信息的交互产生了创造力。
篇4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不外乎解决传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的关系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处理好陶瓷雕塑艺术设计问题。提起景德镇的艺术设计,大多会认为是陶瓷产品的设计包装,抑或是日用陶瓷产品的普通设计,而鲜有人把它与陶瓷雕塑挂钩。陶瓷雕塑艺术设计是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雕塑是以造型艺术展现艺术美,同时兼容色彩学、材料学、建筑学、美术学诸多学科要求,陶瓷雕塑还兼具了陶瓷学与陶瓷文化学科等。它的材质从软到硬,由冷到热,从平面到立体,从形体到意像,它实现了陶瓷从泥到火的涅磐。陶瓷雕塑设计通过形体造型的构思、变化,通过雕塑题材的涉及与使用升华,将美术中绘画拓展延伸、将建筑中力学平衡,实现了人类造物的梦想。陶瓷雕塑艺术设计具有极大的构思空间,它可立据传统雕塑模式,借鉴石雕、牙雕、木雕等技法精华,同时摒弃其不足,陶瓷雕塑可以在其烧制时修改完善,同时它丰富的可塑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极大的创作思维空间、制作施展空间,在艺术技巧上、个人品味上,也为雕塑家布设了重重障碍,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当今景德镇陶瓷雕塑无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走中国传统的路子,另一种是走西方的雕塑路子。传统陶瓷雕塑在景德镇具有深厚的根基,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景德镇许多优秀的瓷雕艺术家继承发扬景德镇优秀的传统雕塑文化,将传统瓷雕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另一批艺术家则大量借鉴吸收国际上新的雕塑创作手法,有些甚至抛弃传统雕塑造型模式,以新的类似中国画表意手法,创作出一批抽象、前卫的瓷雕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有中年的,但更多的是年轻艺术家,他们观念更新,思想更激进。后一批艺术家作品更强调新颖或直白说逆古、叛逆,这些雕塑作品强调装饰性与造型的抽象以追求其表意性。现在风起云涌的现代陶艺如陶艺墙,其实根本还是陶瓷雕塑浮雕、堆雕、雕刻等技法的表现,但这种司空见惯的雕塑手法被冠以时尚的词汇“现代陶艺”,景德镇现在已有许多著名的陶瓷雕塑家,在继续探讨瓷雕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研究陶瓷绘画,并且还有一些著名的陶瓷绘画家又是陶瓷著名雕塑家的现象。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设计与审美新要求,又造就了一批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陶瓷雕塑家,景德镇由于以上雕塑家的与时俱进,使得瓷都景德镇雕塑艺术异彩纷呈。现代陶艺的呼唤,很多原来从事陶瓷产品设计的陶艺家也通过作品走向陶瓷雕塑,现在很多城市陶艺雕塑造型,其实有不少不擅雕塑的陶瓷设计人员参与进来。这充分说明陶瓷雕塑在走向大众的同时更是走向不少艺术家的内心。
二、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文化特色
景德镇的现代陶艺人,正在把瓷与五千年中国文化结合成现代陶瓷文化,如笔者瓷绘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品以242幅全过程讲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多达3800多人次。历经5年之久,采用明末清初宫廷重彩渲染,每件所绘物体,反复加色,6次烧制成品。为烘托出陶瓷特色和质感,运用了古彩、粉彩、新彩、墨彩描金等多种用彩技术相互结合,穿插使用。其程序是:1.破土、压坯、吹釉、高温烧瓷坯;2.定稿、构线、第二次烧制;3.粉彩打底、渲染底色、补线、三次烧制;4.全面渲染、粉彩点苔、四次烧制;5.整理补色,第五次烧制;6.墨彩描金、补色、六次烧制;7.玛瑙笔刮金。其程序禁然,工艺复杂,烧制中风险性不言而喻,其中表现内容涉及服饰学、建筑学、园林学、民俗学、礼仪学等多种美学问题。构图继承传统,采用散点透视,打破时间定律,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组合在同一幅画面上。创作者精确地把数以千计,不同身份、性别、年龄、形体、性格、容貌的人物在瓷板上刻画得惟妙惟肖,把不同场合人物的各异表情、姿态体现得生动、细微、贴切;将宁荣二府中的亭阁楼榭、山水拱桥、古树名刹、奇花异草绘制得生动而逼真,葱郁而鲜活,完整地再现了《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世界叹服,丰富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文长卷,使《红楼梦》这一不朽的中国古典名著得以在瓷板画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传世,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另开渠道。
三、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百花齐放
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种类繁多。如釉上装饰有古彩、粉彩、墨彩、新彩、广彩、电光彩、刷花、贴花、喷花、戳印花、描金、腐蚀金等。此外,还有圆雕、堆雕、捏雕、镂雕等技法;各种颜色釉更是五颜六色,仅一个瓷厂就能生产100多种色彩缤纷的釉彩,其中青花釉里红更是托出景德镇艺术陶瓷的特色。又如鲜红、桃红、翠绿、玛瑙红等高温釉和金星绿等低温釉都已超过历史水平。目前,景德镇已建成一个拥有陶瓷原料、机构、生产、教育、科研、机构等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基地,发展前景可想而知,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如著名书画家张玉东先生还被邀请到景德镇在陶瓷上作画。张先生深厚的书法、国画功底,及其在青花上表现得如鱼得水的精湛技艺,使南北文化在陶瓷上得到了完美的融会贯通。
四、结论
景德镇陶瓷雕塑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国际金融影响下,陶瓷雕塑艺术收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大多数雕塑艺术家仍然继续思考、创作,他们在艺术造型、表现内涵等表现社会意义上,均有一定进步。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教学也不断吸收国际新观点新思想,广开讲学交流。总而言之,景德镇陶瓷雕塑界要树立信心,坚持传统瓷雕与现代结合,立足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优秀的瓷雕传统,不断钻研瓷雕技法,景德镇陶瓷雕塑的春天又将灿烂展现在我们眼前。
【参考文献】
[1]严维明.景德镇粉彩瓷艺的历史与现状,景德镇陶瓷.2008(4
篇5
摘要 设计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因素之一,创造着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为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在非物质社会的逐渐深入下,设计使人们的艺术化生活得以实现。
关键词:设计 文化 艺术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不经意中你会发现,你的周遭被越来越多的视觉信息、听觉信息所充斥,我们的生活被人造物所包围,很大程度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造环境中,而我们周围的几乎每一件人造物品都是设计的结果。设计有责任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孕育一种优秀的设计文化,使得人们能够在生活中感受、解读这些设计成果,享受艺术化生活。
一 设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个综合体,包含不同的方面。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理解,从而有了对文化的不同解释,简言之,凡是人类超越本能地、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这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形态。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一直不断地在造物,为了生存、生活制造一切所需的工具和物品。在制造的物品中,工艺美术或者说具有艺术设计属性的产品,是人类用艺术方式造物的文化,它以独特的艺术品格和文化的累积性、承传性和深刻性成为人类物质文化的代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最具典型性。中国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遍及中原、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在器形和纹饰方面有着不同。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一种类型。这件彩陶实际上是盖在装小孩尸体的瓮棺上,画于盆内的人面鱼纹显然不是单独的装饰那么简单,从这个纹样以及器物本身可以探究原始先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
在西方,文艺复兴后期已经有“设计”这个概念,其中包含了计划、意图以及素描或图样两层含意,只是最初的设计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新颖式样和对物品的装饰上。由于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条件和组织方式的制约,使得设计活动无法从制造过程中明确分化出来,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设计不再是单纯的美化,而是建立起了构想与制造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此,设计真正在生产过程中确立了明确的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更加紧密,成为人们生活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的丰裕使人们的选择增加,设计使人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并且随着产品科技内涵的不断增加,产品的结构和工艺过程不断复杂化,设计成为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没有专门的设计,产品则无法进行批量生产,而产品要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必须针对消费者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当商品在市场上得以流通,这一系列的设计行为创造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赋予了文化新的内涵,从而使设计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设计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因素之一
很少有人会真正意识到设计所涉及的范围,以及设计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随着非物质社会的越来越深入,设计对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型社会。这个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不同是:工业社会的产品价值包含原材料的价值和体力劳动的价值,而非物质社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主要以先进知识在消费产品和新型服务中体现的比例衡量。设计的产品不再是一种具有固定功能和性质的产品,而是一些不断生发出新的和无法预料的功能及性质的产品。正如Tufan orel 所说:
“……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创造出或发明自己的个性,他只能顺应或选择市场所提供的‘原型性个性’。或者更直接地说,他只能把自我塑造成一个原型性个体。”
由此,许多新型的淋浴器、洗澡龙头、桑拿等,已经成为一种使身体更加美好和放松的“休养文化”,而不再是过去那种仅仅使身体变干净的“沐浴文化”。设计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因素之一。
三 艺术化生活的实现
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乃是一切专业学科的核心,是专业技术有别于科学的主要标志。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对技术本质意义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种人类行动,只要是想改变现状,使之变得更加完美,这种行动就是设计性的。设计主要关心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还关心如何用发明的人造物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由此对设计的理解应更加宽泛,可以说没有设计,人们的生活将变得单调、乏味,没有美感,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为人们生活服务的设计观念的确立,使得设计成为人们生活艺术化的主要手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和发展的新艺术运动,主张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的人为因素都应经过精心设计,应创造一种为社会生活提供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凸显了设计为人们生活服务的观念。新艺术设计涉及建筑、家具、产品、服装、首饰、平面设计、书籍装帧以及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领域,在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在当时风靡欧洲,并对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设计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而人的创造离不开社会生活,也就是说,人的创造只能来自各种不同信息、不同文化、不同要素的对话和融合。这充分体现出设计是一种综合过程,它构成了各种文化形态的联结点。设计者则需兼容并蓄,具备实现综合的能力,最终使人们生活的艺术化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研祖:《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篇6
【关键词】:设计艺术;发展
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创造性,类似于艺术的活动;它的理性,类似于条理性科学的活动。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是一种文化意义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意义。人们通常说艺术的社会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审美意义,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上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观已运用到了各个领域,象能源、生态、技术、资源等。作为设计艺术,私以为,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性
作为文化中的艺术既有继承性又有开拓性,纵观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设计艺术亦然。一个成功的艺术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要充分考虑民族性。如把传统的中国图文与建筑相结合,不光具备传统的文化的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
文化需要一个命脉将其进行贯穿这就是文化的脉络既文脉,如果将文脉断开,这种文化就再也不会顺应下去,设计作为文化,也应注意文脉。在现代设计中很多东西是以牺牲传统文化作为代价,这些只会是一时的焰火,观赏完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现代设计是一个多文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自有的传统文化上加附外来先进的设计,取之其精华,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二、创新性
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创新性,超前性,在继承的同时,不要忘了创新,这是设计的本质要求,超越是艺术家和艺术设计师具备的一种艺术创作素质。只有创新才有发展,艺术才能持久。
三、宜人性
艺术设计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世界,是自然与艺术的综合体,即反映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规律同时也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社会的生活是以人为中心运转的,社会的活动也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因此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和主体,离开了人,就无所谓设计艺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就是按照美的规律,用形体美塑造出具有审美属性的形象与典型,整体地综合地形象地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表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设计应为人服务,这是基石。需求是设计的原动力,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任何一种设计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离开人类,设计将无任何意义。
四、时尚性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形式特征正好是这种历史变迁的里程碑,其表现出来的造型风格就是里程碑的碑文"。艺术设计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总是表现出特定的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不同类别的艺术设计都会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反映出一定时代和一定环境的审美理想。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的社会,科技就是时尚,现代设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与科技的不可分离,设计艺术就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将其达到实用而完美的效果。
设计师要把握人们的审美趋势,并不断吸取其他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自己,因而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设计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带来了更多的表现手法。
五、经济性
艺术设计与经济是一个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反作用物质文明,经济能决定艺术设计,艺术设计能反作用于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这个时代,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无一不是与经济紧密联系,良好的设计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设计的一种价值体现,从而可以让设计者更好地去设计,没有创造效益的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还谈什么可持续发展。所以,没有经济的支持,艺术设计举步维艰,只有艺术设计创造了经济价值,才可能得以继续发展。设计师不仅仅是为经济利益为完成工作任务,应该认识到自己是社会文化的缔造者,也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者,为了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对社会上设计文化的思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社会审美舆论作正确的导向。
参考文献
[1][美]马文·哈里斯,著.李培茱,高地,译.《文化人类学》.
篇7
究其根源,是人们对高职教育自身的任务、特点认识不足,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特别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校摹仿套用普通本科教育,致使高职教育失去自身存在意义,成为普通本科教育的翻版。新兴的高职教育如何找准定位,深化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
一、专业设置
1.以市场为导向,按需培养。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有的甚至由企业直接负责办学,针对性、实用性极强。企业需要多少什么样人才,就培养一定数量什么样人才.我国现行教育体制虽有别于日本、德国,但职业教育功能相似,即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人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瞄准当前经济走向,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设置专业,做到“按需培养”,“有的放矢”。如由学校、设计公司、企业人员组成研究小组。通过对市场、行业、企业的调查,预测人才需求,分析产业发展前景,审核专业开办条件、社会可利用资源等途径,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适应市场的专业。
2.关注需求变化,改造传统专业。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走在了前面,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改造传统专业,拓展专业方向,注重专业的潜力与可持续发展。如服装设计与工艺,首饰设计与工艺,广告设计与企业策划,服装工艺与国际贸易等专业。
还有些院校从学科交叉性,边缘性着手,设置动漫专业、玩具设计专业、多媒体设计艺术等前瞻性专业。这些专业,既具有艺术特征,又与高科技密切相关;既能适应现代经济,又能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生命力。
3.服务区域经济,设置特色专业。意大利的皮具、首饰、服装享有世界盛誉,仅一双皮鞋,就要经过十几道设计工序。其设计艺术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以产业结构发展、技术特色作为“突破口”,玩具、珠宝、陈列、皮具、玻璃、家具等五花八门的专业设置令人瞠目结舌,针对性极强。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环境、资源、文化、技术、特色经济。高职设计艺术教育应立足本地经济,结合其优势特点设置特色专业。如玩具设计、工艺品设计、钟表设计、皮具设计、服装设计等等。成功的专业设置,既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要求,又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服务于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实现学生高就业率,达到产销链接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科研、设计、决策型人才;高职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专业素质训练,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两者的不同功能,体现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层面。然而,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却大多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压缩。结果,偏离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人才结构缺陷,供求偏差,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
高职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切入,按需安排,以具体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参照,达到学用一致。如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设计理论知识,建筑学、材料学知识,熟悉报价、工艺技术,具备设计创新能力、计算机表现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营销能力。依据这些应知应会岗位知识,设计教学内容,制订培养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
高职学生以动手能力强为特征,但又不同于一般技术工人,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即高职学生除具有实践、应变、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等多元复合的技术能力结构,还要具有以科学文化为基础,专业知识为主干,相关知识为辅助的立体知识结构,兼备开拓创新意识、合作竞争意识、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高职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涵盖这三方面,通过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个范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育模式
1.尝试课题教学。在教育模式上,许多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即由一位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负责完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这使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减弱,学生很难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针对这一问题,荷兰恩斯赫德艺术学院古斯塔夫教授进行了有益探讨。他在南艺设计学院为学生上了四周综合设计课,完成了素描、色彩静物、速写、雕塑、记忆画、自画像、综合材料浮雕、招贴画设计、版画九个课题的学习。表面上看,课程跨度极大,实则环环相扣。先画自画像,再据此用综合材料做浮雕,拍成照片,扫描入电脑。然后,通过电(下转第197页)(上接第193页)脑设计招贴,用自画像作图形。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生从原先的盲目被动灌输,变成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课题教学极富现实意义。因为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对每门课程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高职学生要的是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通过结合职业岗位进行课题设计,涵盖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训练学生一专多能,可有效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发散思维。
2.实施双轨制教学。目前,高职设计艺术教育还存在着闭门造车、述而不作的问题。教学游离于现实社会大门之外,由老师先讲解,然后虚拟作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作品的艺术性。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市场,缺乏与社会的交流碰撞,导致学生工作后发现理想的设计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上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聘用艺术家和技师对学生进行双轨制教学,培养了既有艺术素养,又有科学技术使用头脑的设计者。这对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颇具启迪。高职设计艺术教学可一方面可由学者、教师讲学,另一方面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设计师、高级技师授课。以生动形象的具体现实,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让他们懂得艺术与市场的融合。
篇8
关键词:设计艺术;政治符号;发展现状;理念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55-01
一、设计艺术中政治符号的发展现状
符号自古就有,但作为一门学科则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一般给人们一种规则,并在道德掩护下对一些行为给予约束。就政治单方面而言,符号来源于上层阶级为巩固权利而在某种意义上制造的一个虚幻概念,在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中发展。在设计艺术大背景下,设计艺术、政治、符号三者集一身,逐渐萌芽发展成设计艺术中的政治符号,从最初的初露端倪到现在的日渐成熟,其历史虽不算长,但所取成绩不菲,并发展成一种的独特艺术形式和价值理论。
政治符号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工具,体现在国家、名族、阶级甚至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社会流行信念”,起到“输诚效忠”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虽得到众多爱好者追随,但终究历史短暂,这种文化性的发展仍存在诸多瑕疵:对本土现实的政治符号在设计艺术中的演变和公共责任意识缺乏深刻认识、在用设计艺术的表达方式时过多的依赖技术性而非思想性等。因此设计艺术中政治符号的发展并不能在原地自我欣赏,而是在历史的象限延续发展。
二、设计艺术中政治符号的理念特征
设计艺术中的政治符号应遵循设计艺术和政治的理念,体现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象征严谨庄重思想,把设计艺术符号(图形、图像、色彩、标志等)冠以政治色彩,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热情、符号观念及文化意识。
设计艺术的政治符号在设计艺术层面,它是指采用艺术设计方式,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计划”和“安排”;在政治层面,它更偏向于用政治威慑力传达一种让人不得不信服理念,或是通过一系列的宣传震撼内心。而设计艺术中的政治符号特征内涵恰蕴藏于其中。
第一:权力意识与欺世象征性。政治符号是一种权利象征,任何时代都代表一种上层建筑意识。从最初奴隶主建造青铜器,制造纹饰,虚拟图腾开始,政治符号一直是权力的象征,用以欺世和麻痹。而作为设计艺术中的政治符号在权利意识上主要是通过绘画等方式来表现主人公不满、压抑、痛苦、喜悦或是满足等情绪,有的直接反应现实生活,也有的把现实进行抽象夸张,无论通过哪种形式来表现,都说明了这种意识的深入人心和民众的害怕心理。
第二:大众认知艺术性。设计艺术中的政治符号来源于生活,并在大众中执行与流行。为了能更好的执行政治符号所属的权力性,统治者将一些政治符号简化,在大众中广泛散播,提高民众认知性,并且以艺术形式表达。这种方法表面上更加生动活泼,易于灌输和记忆,更能掩护其权威本质性。
第三:文化与中介性。设计艺术中的政治符号带有一种社会属性――媒介性。它在社会、人类和政治艺术之间架起了桥梁,通过它的完美展现,给我们传达一种威慑力和符号的概念,充分发挥着其中介作用。当然,在传输思想过程中我们更不能忽视它的文化性。在整个设计艺术大背景下,设计和艺术及政治都离不开传统及现代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给设计艺术带来新的灵感来源,如甲骨文的发现,开启了符号学的发展等;现代文化也给政治注入了新鲜活力,从而加速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三、设计艺术中政治符号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设计艺术中的政治符号涉及到广告、传媒、标志设计、影视等领域,其实用概念和政治威慑力深入人心。如在建筑方面,中国的天坛的建造就是使用了这种政治和艺术的理念;在标志设计中,对一些现实事物进行提炼,经过抽象与凝结,冠以政治色彩,形成最终作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也不外乎约定俗成,但大部分还是被赋予政治色彩。
为此,我们应:首先,注意设计艺术中政治符号的含义及选择。应根据其特性、量与质的三重标准来把握,侧重强调主体的表达。其次,在设计艺术外表下,其传达要有双向性。实践于社会时要注意社会的整体动向及信息反馈。最后,设计艺术中的政治符号要符合人的心理和情感情愫。既要符合理性需要又要符合感性要求,这一点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政治符号的应用上,更要更加以严格。
四、结语
设计艺术中的政治符号在整个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政治魅力、艺术氛围、语言形式感染着每一个涉足它的人去考究:不停探寻内在联系,思考设计艺术化的政治符号本质……但只有一小撮将理论转为现实,若能呼吁更多的人去实践,我们也许就不用对发展中存在的瑕疵过度担心和对完美的设计艺术中的政治符号过度贪心了。
篇9
现代的艺术设计逐渐形成于20世纪的欧美国家,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外理念的不断涌入,国内的大专院校纷纷开设相关课程,专业设计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极大地推动了设计艺术的发展。然而从目前我国设计艺术的发展现状来看,面临着许多问题。电子工具的不断发展使得设计者们忽视了自身技艺的锻炼,只认准了利用电脑等设备拼凑资料,所涉及的东西缺乏灵性和内涵。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文化以及设计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国际化设计,与国际接轨,西化程度逐渐加深,甚至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传统的民间美术就是落后的,没有价值的,忽视了本民族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设计成果与本土文化严重脱节,民族特色流失严重。
2民间美术研究对发展中国设计艺术的作用
尽管中国民间美术是经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发创作出来的,以丰富生活、美化环境为目的的一种独特的美术形式,但是目前我国的设计艺术在西方文化不断入侵的大背景之下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其发展前景,同时也阻碍了我们本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管是从最终目的还是手段方式上,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之间都存在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二者并不是处于相互矛盾的关系,相反,民间美术对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举例说明民间美术对中国设计艺术所产生的意义。(1)色彩。我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色彩的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是建立在人文学科的基础上,崇尚平淡自然、朴素幽深的意境,表现出本土色彩与市场色彩的相辅相成。”(论中国民间美术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陈敬)在我国,东、西、南、北、中个五行空间观念分别代表了青、红、黄、白、黑的色彩组合,年画、风筝、刺绣、脸谱、面具等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就体现出了这种具有浓厚特色的民族色彩倾向。例如,传统的春联以红纸为底,黑字跃然而上,贴于门侧,寓意红红火火;传统的民间年画大多采用红、黄、绿等较为跳跃的颜色来装饰节日空间,烘托喜庆气氛。这种传统类型的色彩调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精神追求,是扎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较高心理认同度的美术类型,对于现代设计艺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中国现代设计艺术中,将这种民间美术的传统色彩运用到极致的成功案例有很多。例如,2012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就以传统的中国红结合中国结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眼前,跳动的红色寓意中国的蓬勃发展,也代表了以红色为主打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眼球。由此可见,民间美术的色彩代表的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这种色彩完全可以运用于中国现代的艺术设计中来,如招贴画等,这种满足普通民众共同的心理文化需求的艺术设计作品才能最终被接受。假如一味地遵循西方文化现代艺术设计原则,往往会丧失民族特性。(2)造型。我国民间美术各种形式中的造型多种多样,既有具象又有抽象,有时还会加以适度的变形夸张,并且往往与文化相结合,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主题突出,质朴无华,装饰性极强,文化意味浓厚。这种传统的夸张的民间艺术造型往往带给人更为直观的视觉震撼,意义鲜明,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不言而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美术造型运用的较为成功的案例当属奥运福娃的设计。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分别代表着鱼、大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沙燕风筝的形象,它们有的来自年画,有的来自敦化壁画,有的代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有的代表了我国传统的民间技艺,每一个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寓意吉祥,同时,五个福娃以五种颜色还与我国道家的阴阳五行之说不谋而合,象征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说,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保留下来的艺术形象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只要找到其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切合点,就能够重新焕发光彩。
3结语
篇10
薛胜利,陕西省吴堡县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装饰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铜川市陶瓷协会副会长。现为铜川耀州窑文物复制工厂厂长。
1991年于耀州窑博物馆工作,同年进入博物馆下设的文物复制工厂,自此与陶瓷结缘。在此期间,他曾向陶瓷工艺专家、现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芬先生学习陶瓷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向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升科先生学习拉坯技艺和煤窑烧成技术,后向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禚振西先生、陕西铜川耀州窑博物馆馆长薛东星先生请教,深入和系统地学习了耀州窑古陶瓷的相关知识,2016年7月25日正式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峰先生为师。充分利用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和馆藏陶瓷资料等条件,反复到博物馆展厅参观学习,揣摩耀州窑自创烧以来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耀州窑的发展烧造史、近现代全国陶瓷的发展现状有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使其在釉料研究、造型设计、烧成技艺等多方面颇有斩获。先后设计开发了40余种造型,有20余款产品获国家专利。作品风格高古,功力醇厚,意境幽远,多次荣获全国性竞赛大奖,具有较高的审美和收藏价值。
对于古今陶瓷艺术精品的博览和艺术理论知识的广泛涉猎,让薛胜利开阔了艺术视野,加深了对于美的思考和认知。审美情趣的提高,使他具备了一定的艺术鉴赏及艺术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他的设计作品《室雅人和》加湿器,又可叫做《和人雅室》,整体以传统的耀州窑代表器物倒装壶、荷口碗、牡丹纹刻花大盘组合而成。主体部分取宋代青釉剔花倒装壶之造型,梨形壶身,上部作双蒂式假盖,系虚设,不可打开。顶端作飞凤式提梁,凤首指向壶口。壶口部为贴塑子母狮子,幼狮依卧母狮怀中,憨态可掬,母狮口张,作为壶口。壶盖与壶身连接处做一圈乳钉纹和一圈垂三角纹。三只荷叶形碗呈递进式组合于一组山石之上,下部以高足平面底托衬起整个结构。倒装壶最巧妙的自然是自壶孔内底注水的使用方式,水满后自壶流泻出,散落在片片荷叶上,最后一片荷叶盛满后溢出,下面底座再次承接。整个水流在循环中让空气湿润,就算是居于一方陋室,亦可感受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蒹葭飘摇,暗香浮荡之风雅。该作品将现代光电技术和养生理念结合,兼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于一身。彰显了耀州窑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又显示出薛胜利在艺术设计中对于传统元素自如的整合和对使用者身心的关照。国瓷泰斗耿宝昌老先生专门为之题词:水清莲洁,怡理人和。
薛胜利秉性善良淳厚,谦虚温谨,行事存利他之心,自然也是胜友如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先生曾说“年轻人的心胸似小酒盅,到壮年似一只碗,老年的时候,应似一口大罐。薛胜利方至不惑之年,却有常人和同龄人所不能及之胸怀”。其博大的胸怀和宏观的视野让他能将企业放于更大的背景中加以关照,使企业能够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和长远竞争能力。他虽鲜有作品出现,每次创作却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准。他对传统陶瓷文化深度的认知和对当代耀瓷文化发展有意识的担当,不仅让他在传承创新之路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更是推动了铜川市耀州瓷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为弘扬耀州窑的历史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熟悉的人都知晓薛胜利最为好古,每逢心仪之古瓷便斥资购之。它们年代不同,品相参差,或整或缺,薛胜利将其清洗整理后置于展厅当作标本资料,让人们了解古瓷的历史和工艺,更重要的向人们展示耀州窑的历史文化脉络。薛胜利认为实物资料更能生动直观的呈现耀瓷的内在本质,而这也是书本资料所不能及的。耀州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在长期历史演进中交相辉映所成,耀瓷文化亦是集结着数代古代耀州人的辛劳和智慧。珍藏一块瓷片,即撷取一段历史和文化,从它的身上能够了解历代陶瓷的胎质、釉色、工艺和题材。当然,一个“古”字的语义对他来说十分宽泛。它不仅意味着薛胜利对于年代学上的古老之物的喜好,更有他在艺术创作和企业产品生产中,立足传统根基,以传统耀瓷典范为标准,以往昔古法为导引,熔铸经典,启迪当下,对于“古意”典范式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