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范文

时间:2023-03-22 12:3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资源

篇1

【关键词】文化资源 文化品牌 转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90-02

一 引言

1.研究背景

积极开发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合理构建文化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并壮大。“十六大”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该环境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口号。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时指出,通过文化创新来增加文化发展的活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来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来繁荣文化市场,增加国际竞争力。

2.研究意义

我国的文化资源众多、丰富,但要将其品牌化却是一个复杂、繁琐的工程,需要对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正确评估,同时必须正视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大创造性的开发,才能促进我国的文化资源品牌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迅猛,但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还相对不足,表现为发展程度低、开发利用不充分、开发方法和体制不健全。文化品牌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之间存在落差。十七大后,我国的文化发展被提上重要议程,将成为文化品牌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文化品牌化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文化品牌的发展,不是空谈,需要具有能促进其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3.研究现状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而文化产业能激发城市(区域)的创造性,是其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由于通过城市来发展文化品牌、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有关城市的文化发展的研究较多。陈运庆阐述了文化力的特征和内涵,肯定了文化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认为城市应该准确定位,强调文化立市,打造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产业,并提高市民的素质,以此来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陈太政、余方镇认为城市的文化形象外在的表征了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因此城市文化的外在展现需要更注重;孙艳、孔路元以成都市为例分析了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转化的途径,认为应该经历定位、策划、营销、宣传、维护、延伸等过程。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资源概念界定

资源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是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在当今时代,文化作为资源被开发、经营和培育,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学术界对文化资源的定义尚未统一,概括起来,文化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具体层面上,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可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是进行文化生产和活动过程中被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称。而关于文化资源的分类目前也没有统一的结果。在形式上,文化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其中有形资源包括特色民居建筑、历史遗存遗址、特色服饰等,而无形资源则包括语言文字、绘画美术、神话传说等;在内容上,文化资源可分为历史资源、宗教资源、地域资源等;或者从发展角度分为可开发和不可开发的资源等。

2.文化品牌概念界定

品牌的定义也是较为宽泛的,也是随着人类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起初,品牌只是一个名词、名称或者符号,被用来区分所销售的产品和劳务,例如商标、商品的牌子。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发展,给品牌的内涵带来了丰富的含义,人们开始关注除了识别功能以外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落脚点是认可,评价主体是大众,评价对象是组织或者产品。根据这个定义,笔者将文化品牌定义为公众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文化表征的认可。

三 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转化的机制

文化资源是文化品牌的基础,但如何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转化,却是一个复杂的内容。笔者从自我审视、规划打造、宣传营销、改革保护、创新延伸五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1.自我审视,推进各省市文化资源资本化

对一个城市来说,应该先转变观念,把文化当成一种产业资源来开发,实现资本化,是文化品牌产业化的第一步。一直以来,因为传统观念的限制影响,各地区的文化资源仅仅具备社会效益上的利用价值,至于经济效益基本不存在。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应积极推行文化品牌战略,迅速转变观念,进行自我审视和定位,抓住机遇,培育一批体现各省市资源特色的文化名牌,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2.规划打造,加强文化品牌的策划,提升文化品牌的价值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借助创新来加强品牌的策划,以此提升品牌的价值。以四川省为例,就不乏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但其中一些没有得到有效的策划整合,难以成为品牌产业。如大熊猫,称得上历史留给我国具有国际性、重要的文化资源,由于文化注入不够,大熊猫曾一度没有品牌概念。我国以往关于“大熊猫”的文化产品利用开发也相对粗浅,精品较少,经济效益有限,而2010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在全球获得了3亿美元的高票房。那么,作为四川省来说,应充分发掘大熊猫在文化上的价值,在大熊猫受到良好保护作为前提条件,以熊猫文化为基础,对大熊猫相关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塑造特有的大熊猫品牌,展示本省的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最后达到提升区域形象的目的。

3.宣传营销,加大宣传力度,展开文化品牌营销

文化品牌创立后需要进行宣传,才能被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所知晓。只有通过现代化的各种传媒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实施文化品牌的营销策略,扩大本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产业政策,实施“走出去”的影响战略,才能真正意义的实现成功的品牌营销,利用各方资金、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不断增强本土的文化品牌的竞争力,最后拓展到省外甚至国外市场,将文化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创造经济效益。

4.维持保护,切实保护创立的文化品牌

对于文化资源和创立的文化品牌,首先,应做好保护,切实协调和统筹好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障整个文化市场的有序、健全发展。其次,应该对体制保障进行改革,以此服务文化品牌的建设:对于文化企业,改革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培育机制,改革文化单位的体制,给有优势的文化企业提供发展环境,保障整个文化市场的要素能够自由流通;对于文化项目,改革整个文化产业的融资机制,加强金融政策的完善进度,建立文化产业的融资平台,多方面拓展其融资的渠道,以便文化项目的资金筹措及时;同时,也应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5.创新延伸,打造产业链,实现集团化

规模效益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分散的资源通过整合,文化品牌的价值才能得到提升。目前,我国大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小、管理理念落后。政策应积极引导,促进地区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合作、服务、交通、信息的一体化,形成有效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实现文化产业集团化、连锁化、专业化。

四 结束语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基础。通过深入分析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的内涵,研究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品牌的具体机制,希望给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健全、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拓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言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贵州省黔南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政府也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本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正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一、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品牌效应

黔南素有“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民族人文奇观,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较著名的有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水族端节》、水族卯节,并已广为人知;有祝愿稻谷丰收、六畜兴旺和美好爱情的苗族芦笙舞;有以歌唱来盘问对方,展现智慧的布依族盘歌;有被称为“无字的史书”的苗族银饰等等,绚丽多姿,引人入胜。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生态特征的复合型文化,其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实践模式,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建设都有着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是民族文化的生态魂,研究、弘扬民族生态文化,传承、发展“崇尚自然”的观念、品格,对于探求、步入“崇尚自然”理念下民族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应重新认识民族的功能与价值,倍加珍惜民族、科学利用民族,保障民族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稳定和永久存在,从而促进民族生态系统多种效能充分发挥,使民族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良性循环。

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发展创意产业,对开发利用民族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黔南地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五个园区一个中心”(中国·三都水族文化风情创意园、风情黔南民众文化村、荔波樟江水瑶文化创意园、贵定音寨文化园)的创意策划,并已编入黔南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然而,要完成规划,除了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外,对实施主体——文化部门的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必须深化改革,努力克服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机制,造就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使文化产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努力突出地区特色、民族特色。

二、找准定位,重点突破,在开发效益上做文章

黔南民族文化庞杂多样,在具体实施时不宜全面铺开,而应找准定位,重点突破。节庆文化和红色文化由于已实施多年,较为成熟,可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如水族端节、水族卯节,每年吸引的游客和参与者达300多万人,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达10亿元;荔波邓恩铭故居、板寨纪念馆、飞渡乌江旧址、瓮安猴场会址等景点,吸引的参观学生和观光游客就达百万人次。以已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项目作为文化旅游开发的示范效应,带动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从而推动黔南文化旅游的开发热潮,

三、政策引领,部门推动,实现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旅游跨越发展

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推动和支持。2007年以来,黔南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打造以本地民歌“好花红”为主题的一批民族文化品牌,把文化资源变成产业资源的发展目标要求。全州文化部门以此为契机,采取请进专家指导,派出专业人员外出培训,组织专业人才出省观摩学习,联系搭建外出表演平台等方式,打造文化艺术精品。2010年,全州文化专业和业余艺术工作者共创作民族歌曲160多首,创编和演出民族舞蹈和水品小戏2680多个,出州跨省演出300多场次,多层次、大范围地宣传了黔南优秀民族文化。同时,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精品,创编了《生态之洲风情黔南》、《远古走来的贵族》、《欢迎你到黔南来》等一批优秀的民族歌舞剧赴上海、深圳等地演出,探索出了一条艺术院团加大对外交流,走市场发展壮大的路子,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民族文化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化

如何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使民族文化富含的资源创造产业价值,成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内在动力,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民族文化元素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对提高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重新认识,进行综合开发,促使黔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这一特色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提升黔南作为旅游胜地的文化形象。认识民族文化在旅游上的潜力,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整合相关资源,以真实体验吸引游客,并用独特的文化来塑造城市形象,必将增强黔南旅游的文化魅力,有效构筑黔南旅游的优势。打造具有黔南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进而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更紧密结合,将对推动本地文化发展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毛娜;依托丰厚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全面推进阿拉善盟和谐文化建设[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0年06期

[2]刘纪兴;全面提升湖北省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学习与实践;2010年02期

篇3

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痛点”

面对洋文化主题公园进入中国文化市场的现实,要充分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出体现中国文化深度与厚度的本土文化旗舰项目。目前,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痛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片面强调投资额屡破新高,认为高投入即高回报,但“赚快钱”并不适用文化产业,需要精耕细作。二是强调商业、酒店、餐饮、演艺、旅游、养老、度假等综合要素的堆积,但没有哪一项是真正有竞争优势的,往往是低水平重复、盲目模仿。特别是缺乏文化教育内涵,商业属性大于文化属性。三是以第一产业的方式粗放地开发第三产业,房地产开发是重中之重。四是强调文化的独一无二性,因此模式很难复制。五是卖点主要基于老百姓的“好奇心”。据统计,本土主题公园的二次消费在整体收益中占比较低,缺乏内容和衍生品的本土主题公园收益十分单一,主要依靠门票收入,不仅缺乏内容,也缺乏创新。主题公园经营有个价值曲线―最初开园时是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流会下滑,此时必须有创新项目才能再拉升客流。很多本土业者缺乏创新,所以只能靠扩建或降价。

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可概括为有资源,不一定有产品;有产品,不一定有品牌;有品牌,不一定有品牌价值。之所以缺乏品牌或品牌价值,重要根源之一就是:缺乏对文化的真正热爱。例如,我们生产的提琴量占世界总量的1/3甚至是1/2,但生产提琴的工人或匠人,未必热爱手中的乐器,甚至不会去欣赏音乐,这就导致很难拥有文化品牌和品牌价值。从本质而言,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研究文化说到底是研究价值,传播文化说到底是传播价值。在全球文化博弈的关键时点,要下大力打造中华文化的旗舰项目。

如何使中国文化资源“活起来”

所谓“旗舰项目”,就是要使中国文化资源“活起来”,既要实现经济收益,更要实现文化收益。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它是一个能给各方带来实惠的经济事件,更因为它能够成为一个引起共鸣的文化事件。为此,可以在南京、西安等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打造本土文化主题公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对于打造以中华历史文化为背景题材的大型传播传统文化载体项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通过两年多时间,请1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制《中华历史文化大观园规划方案》,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提出中华文化旗舰项目应在浓缩历史文化经典素材基础上,设立中国民俗与古村落板块、中医药与中餐文化板块、华人华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板块、“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体验板块,等等。其中,民俗要在“乡愁”上做文章,而且这也是外国人最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方面,韩国“乐天世界”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1989年,韩国开业的“乐天世界”是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大的室内主题公园。“乐天世界”除娱乐设施外,民俗博物馆是其一大亮点。民俗博物馆是展示韩国传统历史遗迹的模型馆,有助于了解韩民族的起源。它以朝鲜时代的模型村为主,详细生动地描绘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该博物馆不是静止的展示场所,为能生动活泼地再现韩国历史与文化,在展示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通过为儿童和青少年准备各种有益活动、多彩的文艺演出和特别展示等,民俗博物馆已成为可生动体验韩国文化和民俗的观光名所。

篇4

文昌小学坐落在广州市荔湾区具有浓郁广府文化氛围的西关区域,丰富的中华文化和优秀的外域文化为文昌小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基于此,文昌小学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以“人文文昌,文昌道远”的“文道”教育为核心理念,积极探索“文道”教育视野下的“文道”品德课堂教学,形成了“趣学明理,以文悟道”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一、“文道”品德课堂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文道”指的是多元文化和学习之道。就品德课堂教学而言,“文道”就是强调品德课堂教学包括多种文化元素的交融,提倡学习者主动的动态发展。藉此,“文道”品德课堂主要具有三个特征。

1.文本与文化的融合性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体现的是“社会文化与活动和文本交互作用形成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教学与活动、社会文化的整合。“文道”品德课堂追求的是学生成长中能接触到的社会文化资源(风土人情、名胜名迹、历史人文和地理风貌等)与学习内容的整合与融汇,让课堂更接近学生实际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多样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2.趣学与导行的体验性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体现的是“激疑引趣,体验导行”。它要求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形成异彩纷呈的教学方式。“文道”品德课堂教学通过体验性的“活动式”学习,强调学生在情感参与和体验中感悟,主张通过开放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疑,在生动的体验中感悟,从而使品德教学从课堂回归生活,实现品德学习与校内外的联系,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3.品德与行为的拓展性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重在以习得引领践行。“文道”品德课堂教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为目标,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及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思路是拓展品德课堂的教学时空,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使品德课堂教学社会化,以积极引导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社会行为,以利于学生真正走进现实生活。

二、“文道”品德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

1.活化教材,以文问道

再优秀的品德课本也无法穷尽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因为学生要和自然、社会、人、事和物发生实际的接触,产生真实的感受,进而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根据教材内容,把科技信息、生活现象和崭新问题吸收到教材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最终使学生体验和感悟道德价值。

(1)引用经历,进入教材

首先,了解学生过往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寻求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品德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渴望体验和理解品德教材。其次,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提炼出先进的教育元素,展开有针对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教材,体验其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过去的游戏真有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展示平时爱玩的游戏,然后播放过去的游戏片段。就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主动体验、探究过去的游戏与现在的游戏,并将两者进行对比。

(2)创设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组合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准则创设问题,旨在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海上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依据老华侨寻找“十三行”的故事,创设问题:我们生活在当年丝绸之路的中心,那么著名的“十三行”在哪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老华侨的心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厚重的文化历史变得生动、具体。

2.活化道理,以文论道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入手,创设丰富的活动体验,让抽象的道德品质与厚重的文化历史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明理,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1)角色体验获得真实感受

在“文道”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教材主题创设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学习和体验,让学生通过模仿、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感悟明理。例如在教学“我和小树一块长”这一内容时,我们设计了“假如我是一棵树”“园丁与小树”等感觉冥想与角色体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中体验被狂风暴雨袭击的感觉,体会园丁想方设法保护花园的感觉。就这样,学生在生动的体验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互动分享实现道德内化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给学生带来直接的体验,活动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自己刚才的感悟表达个人见解。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倾听和分享,让学生在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而合理的选择。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提炼活动内在的深层意义,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指导学生的行为。

3.拓展时空,以文乐道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结合教材,组织各类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真实的道德认识,并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过,品德的内化需要过程。虽然教材的教学已经结束,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未结束。因此,“文道”品德课堂教学主张拓展学生已有的学习空间,让文本与外界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相结合,力求创设不同的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

(1)与班级活动有机结合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应与班会活动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在爱的阳光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名为“爱心天使”的班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每天都能获得不同的“爱心天使”的关心与帮助。又如在教学“我和小树一块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感恩生命”的班级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种下小树苗并细心照顾。当学生看到小树苗茁壮成长时,便能深刻体会热爱大自然的真谛。

(2)在家庭和社区中拓展

篇5

(一)四川藏传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类型

1.主食。

四川藏传佛教地区以糌粑、面粉为主食。糌粑具有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等特点,深受藏民的喜爱。糌粑主要由青稞、豌豆、玉米、燕麦炒磨而成。相对而言,青稞糌粑最为普遍,其中甘孜的水淘糌粑在州内最为著名。面粉主要有荞麦、玉米和小麦三种。荞麦面粉可以炕饼,也可以作荞面“搅团”;玉米面粉,用以做馍馍和“搅团”;小麦面粉主要用来做馍馍、锅块、面皮。

2.辅食。

四川藏传佛教地区的辅食分肉类、蔬菜、奶制品等。藏民主要吃牛肉、羊肉等。每逢吉日或重大宗教节日时,许多人只吃素,不吃荤。僧人食用的蔬菜种类较少,主要有土豆、萝卜、白菜、青菜等,其中土豆是最常见最受欢迎的蔬菜。另外,藏民还经常采集野菜和菌类来吃。奶制品是农牧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主要有酥油、奶饼、奶渣等。酥油是藏族人民主要的食用油,主要通过人工或机器从鲜奶中提取出来的。酥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除了脂肪含量高外,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等成分,僧人食用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可以增强抵抗低温的能力。

3.茶和酒。

藏族人民喜欢喝茶,主要是因为茶不仅有助消化和提神解困外,还可以补充氧气和维生素。茶的种类主要有清茶、奶茶和酥油茶。其茶叶来自汉地,在锅中熬制即成清茶。奶茶是清茶熬好后,在茶中倒入适量的鲜奶制成。酥油茶是在清茶中加盐、加酥油,在茶桶中打制而成。酥油茶的营养丰富,有解除疲倦、提神醒脑、生津止渴、抵御寒冷的作用,早已成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也是款待远方客人的饮料。藏族人民同样喜欢喝酒,主要包括青稞酒和“咂酒”。其中青稞酒颜色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美誉,是藏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

(二)四川汉地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类型

相对藏传佛教而言,四川汉地佛教饮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汉地佛教饮食没有什么区别,主食一般是米饭、粥、馒头和面条等,这里主要介绍素食和茶,详细情况如下:

1.素食。

素食通常指用植物油、蔬菜、豆制品、面筋、竹笋、菌类、藻类和干鲜果等植物性原料烹制的菜肴。四川汉地佛教的寺庙素食较多,大多数集中于峨眉山和成都一带。比如,峨眉山仙峰寺的雪水泡菜,万年寺、圣水禅院的泉水豆花,大佛禅院的罗汉大斋。成都宝光寺的素餐馆、昭觉寺的素香斋、文殊院的素宴厅也是远近闻名。另外,在四川成都等城市开设了数十家素食餐厅,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

2.茶。

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僧人在寺庙的附近广植茶树,精采细制,并十分注意烹茶技艺,以招待施主香客。四川地区盛产名茶,是古代茶马古道的起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蒙顶山茶和峨眉山茶。产于雅安名山县蒙山的蒙山茶,有“仙茶”之称,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茶之一。蒙山茶运往藏族地区,成为藏民必不可少的饮品。作为峨眉山茶代表之一的竹叶青,产于峨眉山海拔800米到1100米的中山区,采用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细。竹叶青的特点是外形扁平、肥厚带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除此之外,其茶汤呈黄绿透明,喝起来有嫩竹叶的清香。

二、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原料的广泛性

四川佛教饮食原料的广泛性表现为举凡当地所产,几乎无一不可以入菜,甚至野菜亦可制成特色菜。以四川藏传佛教的饮食为例,有动物性原料的牛、羊、猪等;种植的蔬菜有萝卜、洋芋、青菜、白菜、四季豆、南瓜、韭菜等;采集的野菜有春尖菜、薄荷叶、苦菜、蕨菜、山油菜、羊角菜、麻芋子、石花菜等;采集的菌类主要有松茸、马鹿菌、青杠菌、熊掌菌、刷把菌、羊肚菌、荞巴菌、地蘑菇、包谷菌等。

(二)制作的独特性

无论是藏传佛教的饮食,还是汉地佛教的饮食,其制作方法都比较独特。比如甘孜州雅江扎麦区和道孚扎巴区一带,藏民杀猪不用刀,而是用绳子套住猪颈把其勒死,让血存于体内。然后用青稞草或麦草点火烧掉猪毛,在猪的处割一孔,取出内脏,用干草或青稞、麦子、干酸菜塞于猪腹内,用针缝合,缝口处再用灶灰掺水搅合成糊状密封,挂在室内,待其发酵,产生臭味时再食用。这样制作的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且细嫩。

(三)口味的复合型

四川佛教饮食的口味是复杂的,鲜、香、辣、酸、咸、甜、苦及各种复合味都有,其中以鲜、香、辣、酸四味最为突出。鲜和香是四川佛教饮食口味最基本的要求,辣是受了川菜的影响,酸则是地方的风格。四川地区人们在冬季则用青菜制作酸菜,将其保存在坛罐中,到一定的时候取出来,不变味,可炒吃,也可煮汤。康定鱼通地区的酸菜远近闻名,当地有俚语道:“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四川峨眉山一带有一道菜叫酸菜苦笋汤,苦笋切成薄片,酸菜切成细条,干辣椒切成小段,兼具鲜、香、苦、辣、酸等味,颇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四)营养的健康性

佛教饮食崇尚清淡,无论是素食还是茶,对身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即使是四川藏传佛教的饮食,也是对人体大有裨益的。比如牦牛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在其成长的一生中摄入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这样使得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低,热量高,对增强人体抵抗力均有显著作用,有“肉牛之冠”的美誉。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主要含有β-葡聚糖、膳食纤维、直链淀粉、稀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中β-葡聚糖具有清肠、调节血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三、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保护规划

要想保护好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必须要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四川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了《四川省川菜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其中指出完善川菜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打造包括川西北藏羌在内的共五个特色川菜区,要结合峨眉山作为佛教圣地的优势,开发佛教素食菜品。这些内容只是涉及四川佛教饮食的开发规划,对于如何保护这些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却没有提及。作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这样才能促进川菜的全面发展。

(二)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

任何文化资源的保护都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也不例外。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寺庙和佛教协会的职责,同时也是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寺庙和佛教协会注重的是佛法和教义的宣扬,企业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效益,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他们三者之间要综合协调才能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四川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保护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谈。

(三)本身特色逐渐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川一些寺庙和景区的素食餐厅关注的是怎么迎合食客的口味,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这样导致佛教本身的饮食文化特色迷失,逐渐被外来饮食所代替,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在无形中被转移、被破坏,损坏了佛教真正的饮食文化吸引力。比如在相对偏远的阿坝、甘孜藏区,开设了形形的藏餐厅,刚开始还能保留本地藏族饮食的特色,但是,随着外来游客人数的增加和本地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口味和烹调技艺受到了挑战。这些藏餐厅不得不针对他们的需要,改变原有的食料,改进烹调技术,进行批量加工和制作,传统的藏餐特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作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四川佛教饮食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表现为个人零星研究,没有组建研究团队来进行集体研究。这样难以形成研究成果,也不能解决四川佛教饮食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四川的佛教饮食类型众多,各具特色,几乎每一道菜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名人典故和文化内涵。尽管多年来,人们都努力地进行挖掘、整理,但至今仍未能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研究和发掘整理。如何挖掘和整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弘扬佛教饮食的绿色自然保健食疗,就成了相关学者和饮食行业人士解决的难题。

(五)技艺传承不通畅

由于佛教特色饮食的制作和传承大都沿袭师徒相授、家庭相传、口传心授等古老的方式,真正留有文字性东西的很少,且文字性的东西大都过于简化,使得四川佛教饮食中不少绝艺已达濒危状态。比如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唐宋时就开始传承,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和标准。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主要分为采割、初制和成品茶加工三个部分,大部分靠手工完成。目前,一些工艺被完整保留下来,进行了改良完善。但很多手工操作的用具和工具正在消失,能操作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少,其发展前景令人十分担忧。

四、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的措施

(一)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

对于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保护,我们应该严格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科学制定《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规划》。这就要求四川相关政府部门牵头,成立专家小组,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和范围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并做好相应的评价,参考佛教协会、餐饮协会、寺庙和企业的建议,编制出相应的保护规划。该规划中应该包括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包括如何保留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特色,如何加强四川佛教饮食手工技艺制作的传承,如何协调四川佛教饮食文化和外来饮食文化的冲突等内容。

(二)健全保护管理体系

健全现有的保护管理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协调运转的保护工作机制,只有建立了恰当的保护工作机制,四川佛教饮食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其次,颁布相关的保护法规,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行政调控和法律轨道。对任何破坏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严惩,真正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责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予以专项资金支持,这样从经济上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各级政府有能力来管理。

(三)引导和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佛教饮食文化的制作技艺其实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树立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首先,可以考虑在佛教圣地附近建立一个以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的项目设计注意动静结合,游客可在这里了解其饮食历史、欣赏饮食艺术和学习饮食技术。其次,应该尽量去组织申报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已有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有关四川佛教饮食的很少。申遗成功能够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申遗过程本身也是梳理、完善、健全、提升形象的过程。最后,要加强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的舆论宣传,让广大民众了解饮食文化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全民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饮食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这是做好饮食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四)加大佛教饮食文化的研究力度

首先,组建调查研究小组,对四川佛教特色饮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和思想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方便查阅、统计和分析。其次,可以考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成立省、市(州)、县三级饮食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建设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研究与应用基地,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加快饮食文化的对策研究、传播普及和成果应用开发工作。

(五)加强保护工作的人才培养

篇6

文化自“觉”必须有个对象,那就是文化资源。文化自觉肯定不是“觉”别人的文化,而是“觉”我们自己的文化。所谓自己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逐渐形成的、自成一体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才是连接皇天后土的本土文化。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本土文化资源是什么,或者即使知道了资源是什么,但是我们早就将这个资源抛进了垃圾堆,没有正眼瞧过,更谈不上了解,我们还能有“觉”的地方吗?还能“觉”出东西来吗?

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本土文化资源?我看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儒学,二是道学,三是佛学,四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指的是民间社会奉行的伦理观念、道德信念、风俗习惯、及相关礼仪。百年以来,民间文化还在现实生活中顽强地存活着,化育着千千万万国民。而以儒道佛共存互补为特征的精英文化,则离现实越来越遥远。它们主要以典籍的方式存在于各地图书馆中,而没有生活在广大学生的课堂上、广大学者的大脑里、广大国民的心灵中。

它们的名字可能纷繁复杂,诸如《尚书》、《周易》、《诗经》、《礼记》、《论语》、《老子》、《庄子》、《金刚经》、《无量寿经》、《华严经》等等,但是它们具有某种内在的统一性,蕴涵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我们中华民族用来指导社会生活、国家生活、精神生活的法宝,是体现民族智慧的精神财富。

自从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总长颁布法律,不许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学习以儒家典籍为主的经书之后,这些典籍在中国社会备受冷落,经过百年尘封,基本上被国人遗忘,今天已经成为专家之学,跟其他学者关系疏远。百年前中国学人言必称希腊,那是为了炫耀自己新潮、有身份。今天中国学人言必称希腊(美国、欧洲),那是因为我们一整套教育制度、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只教给他柏拉图、但丁、伏尔泰、牛顿、爱因斯坦等西方文化,而没有教给他《尚书》、《周易》等等民族文化。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成为许多学人的共识之后,我们民族文化的复兴不见起色。为什么,就因为我们没有更改、调整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国民教育主体内容的文化资源。我们依然像时代那样拒绝学习民族文化经典,所有的学校都在以国家的力量推广“他者”的文化,整个教育环境、媒体环境、社会环境都在鼓励“他觉”、崇拜“他觉”。于是,文化自觉遂成空话。

一旦文化自觉落空,其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更成泡影。民族文化长什么样还没见过,你还自信个啥、自强个啥啊?

要想不让“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落空,办法也很简单,让国人一上学就叽里呱啦地念诵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不要只念洋文洋学。我们需用法律的方式规定,国民教育的主要文化资源,必须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学生上学,必须念诵《尚书》、《诗经》、《论语》。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重新输入到民族肌体之中,文化复兴才能够渐见起色,中华价值观才能够渐渐被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权力(话语权是其表现形式)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

我对那个著名的口号试着做一些补充:文化资源自觉、文化价值自信、文化权力自强。认清了自己的文化资源,并且珍视之,才有文化自觉可言。拥有了文化资源,才能从中提炼、凝聚我们的文化价值。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价值中,才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当我们充满自信地致力于自己文化价值的弘扬、传播,再加上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国力上的崛起与腾飞,才能获得话语权,才能伸展我们的文化权力。这时候,民族文化才能成为促进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文化自强”不再沦为空话。

篇7

因此,在荆门中心城区,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统筹综合旅游事业的发展。把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旅游优势,把潜在的文化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文化旅游市场,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的文化创造力相结合,大有可为。

从荆门市的历史和现实的整体思考,我们对发展文化旅游进行科学的谋划和运作。一是荆门城市发展定位。坚持实施城区南扩战略,一方面壮大城市块头,扩大城市规模,把荆门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的中等城市”,提供空间和载体。有利于保护好老城区的地面文化遗存,如古建筑、历史街区等。二是荆门中心市区的文化定位。城市精神定位以两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简中老子和孔子经典的事实为代表,以东宝山汇集儒道佛三教特色建筑为明证,反映荆门人民海纳百川、兼容包并的文化胸襟和开放的思想气度;以“太一生水”中那最朴实也最精深博大的宇宙生成思想为代表;以陆九渊亦官亦师的政教合一为特色,反映荆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思想境界;以荆门城一千多年来,屡经战火而不废,屡遭兵燹而不毁,延续发展至今的事实为基础,充分反映荆门人民坚韧顽强,团结拼搏的精神境界。

经过精心设计,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文化旅游精品。其中包括精品线路,作为拳头的精品文化旅游产品推荐给游客,同时结合自身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一些内容健康、形式独特、游客乐于参与的活动项目,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

从荆门中心城区文化资源特点出发,我们首推做为精品项目设计建设的是东宝山公园,它的古代建筑历史悠久,风格别致,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千佛洞的佛教建筑,青龙山的道教建筑等形成的庞大宗教圣地,以及藏有轰动世界的郭店楚简、最早的《老子》本竹简的市博物馆、象山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遗存、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学家老莱子隐居荆门的遗存等,均可以开发成系列文化旅游景色。

篇8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有其自身的特定内涵。校园文化必然受到所处地域的影响,与地方文化相互渗透,将二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合运河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校园文化,能很好的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自然水系,对促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运河文化是包括运河物质文化、运河精神文化和运河制度文化等,是其区域内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运河文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1从政治上看大运河是一条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和谐的一条河流。京杭大运河流经区域多为东部繁荣地区。大运河的贯通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王朝对发达地区控制的同时,也为实现中原和西北、西南等地区的统治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漕运文化是运河文化的核心,它对于实现南粮北运,保障官兵的粮食供给和国库存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末期国家重视漕运,并且实行“保漕”政策,清康熙时期甚至把漕运列为治国三大要务之一。

1.2在经济上,运河的兴起促进了物资和人员的交流,对于密切流域内的市场联系,促进古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运河流域经济的繁荣改变了运河流域农村的生活、生产方式,带动了城市的崛起。

1.3运河是促进文化科技发展的河流。运河把其区域内的文化中心连接起来,形成运河文化带,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从宋元时期其运河地区书院兴起,淮安还设立专供商人子弟学习的“商学”。众多的教育机构是的运河地区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区域。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娱乐文化也因为运河而得以广泛程度交融和发展。运河代表了中国古代较高的水利科技发展水平。运河的建造面临施工地形复杂、建设工具简陋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运河的建设过程也是中国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运河的建设推动了中国水利测量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治水能力和造船业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如潘季驯、白英等治水大师。

2、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略精神文化建设。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都片面认为物质文化建设看得见摸得着,而精神文化建设抽象不好把握,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略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文化建设越来越受重视,由于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布局,在建设中把大量的资金放在扩大校园面积、扩建校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片面理解和不重视校园文化在许多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实际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是相互统一的,缺一不可,双方都不能忽视。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托,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如果不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或者片面的认为精神文化建设就是发展娱乐文化,丰富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将不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使校园文化发展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2.2受网络文化的冲击。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和网络文化成为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了方便的同时,也让青年学生认识到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新。然而网络文化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冲击着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校园文化带了效益的同时,也冲击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在高职大学生中存在部分学生网络成瘾的现象。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缺少家庭的关爱和管束,加上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加压能力的不足,使得部分大学生面对学习、情感和就业压力无法解决的时候,网络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港湾。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出现焦躁不安,忧郁等现象,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另外,一些对大学生有害的信息也充斥于网络中,大学生在网络浏览中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干扰,使大学生的思想出现混乱和迷惑。虚拟的网络有一定的隐蔽性,这就让网络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发挥校园文化正能量受到影响。

2.3缺少文化特色和底蕴。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高校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例如让民主、科学的观点融入了北大的文化,也形成了北大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就是要打造校园文化底蕴,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色。高职院校一般建校时间比较短,在文化特色和内涵建设方面和国内外著名的高校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校园文化要增强文化积淀,突出自身的高职特色,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下,改变缺乏特色和底蕴的现状。

2.4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层次偏低。首先,从校园文化的分类上看,高职校园文化从类别上可以分为文化型、经济型和社会实践型等三种类别。在文化类型的校园文化中,以传授知识和组织文娱活动居多,而组织学术型的校园文化偏少。经济型的文化活动多以鼓励大学创业为主,但是创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和所学专业的相关度较低,很多校园商业文化都是简单的买进卖出。在组织以建设校园文化为主题的社会活动中,存在形式单调的缺陷,浅层次的文化偏多,校园文化很少和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相结合。其次,从高职院校发展特点来看,目前高职院校都是在缺少文化背景和底蕴的中职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很多学生都来自贫困家庭,这些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加强了有利于就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在某种程度上放松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下,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和内容的单调。

3、基于“运河文化”的校园文化构建

3.1从物质层面打造校园“运河文化”。蕴含历史传统和社会价值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外在反映,通过校园整体建筑布局、绿化美化、雕塑等,将校园文化精神内涵传播出去。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时,可以通过对楼宇和道路的命名来体现运河文化所包含的名人、典故和运河精神等。在教学场所、图书馆、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实验车间、库房、宣传橱窗、建设装饰等学校环境文化设计中,融入运河文化元素,把运河文化融入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中。可以通过建立“微型博物馆”,展示运河文化,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展示运河风景、物产和运河名人。让师生在博物馆里接受运河文化的熏陶,感受运河文化的博大和灿烂。

3.2学习、研究和弘扬“运河文化”。建设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必须面对现有的地域文化环境,继承历史、开拓未来。运河河畔的高职院校要对运河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宣传和发扬运河先进文化,增强运河文化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对学习研究运河,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可以开展“运河文化”进课堂活动,组织精干教师队伍,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编写运河文化校本教材。要提高文化课教学的能力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运河文化知识,突出运河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组织开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主题的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运河文化的利用和保护。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HRM)企业文化全球化国际企业

1.随着世界市场的融合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各国间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不同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

和渗透日益频繁。文化多原型和地理扩散性使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面对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面对当地的文化、政治和法律做出敏锐的反应并对当地环境调整管理思想和实践提供差异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2.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随之形成优秀思想、传统道德理念和文化氛围。而且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使经济宏观环境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针、经营战略等指令性计划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荣事达集团的“和商”理念就充分的体现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和”即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荣事达集团成立于1994年1月,地处中国安徽合肥,安徽使中国徽商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商业文化的积淀。该集团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认真吸取其中的精髓并贯彻到企业对内对外关系中。荣事达的“和商”理念时在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恶性竞争,价格大战导致企业、国家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出台的。“互相尊重,平等竞争,诚信至上,文明经商,以义主利,以德兴企”的“和商”理念,对于提高企业间、人与人之间诚信道德水平和净化社会风气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荣事达认为,企业首先应该在内部积极营造“和商”的人文环境,形成即讲竞争又讲和谐,即将制度又讲人情,即讲誓约又讲奉献的良好氛围。竞争虽然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消除惰性形成激励机制,但一味强调竞争忽视和谐,将造成冲突破坏整体协调。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来源于员工的竞争,集体价值的最大化来源于个体间的和谐。荣事达每年在公司内开发一次检查评比活动来保证企业自律的实施。对执行准则的模范员工进行表彰;对违反准则的员工及时进行教育;对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严肃处理。

其全体员工在贯彻自律准则的同时严格遵守企业竞争道德,向全社会倡导扬善弃恶,公平竞争的风尚,使各竞争主体的竞争行为得到科学公正的评价,自觉接受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评价和监督。并使全体员工强化这样的意识,最终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文明体系。“和商”理念就是要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道德文化环境,防止不正当竞争和非法竞争。

3.美国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在现代管理实践中,激励机制各式各样,3M公司的热衷奉献,不畏失败,鼓励创新的企业精神与价值观,对国际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3M公司坐落在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首都圣保罗市,它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文化哲学,在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丽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套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该公司多采取的多元化产品的发展策略,是这个巨型企业把创新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企业管理的方面。在实施企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培育中,3M公司极力培养员工一个重要的观念,即“热衷奉献”的企业精神,公司决策层指出,热衷、奉献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西任何工作所必需的。就拿新产品开发来说,没有热衷奉献的企业精神公司新产品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功。美国《财富》杂志对于这种观念曾作如下评论:“最令3M感到欣慰的是,公司每个人在开发新产品是或是把别人没有信心的产品成功的推入市场时或想出如何大量降低生产成本方案时,都能把产品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处理,而且上司多半都放手让他们这样做。”3M公司的决策层明白,公司实施奖励制度保证培育热衷奉献的企业精神和“创新斗士”的制度的施行。不论是对整个小组或是个人都有鼓励作用。当他们的产品发展计划越过重重障碍,有所成就时阻力每位成员都会因此获得晋升,这样创新斗士自然获益匪浅。对公司而言,任何新产品的发展计划都具有无限的市场潜力。

鼓励创新、不畏失败是3M公司的企业传统。对于成功者给予英雄式的款待,对失败者照样给予鼓励。创新斗士一旦发明成功了,立刻会受到3M公司英雄式的热情款待,就是在这样的鼓励下3M公司年轻的工程师勇敢的带着新思想跨出象牙塔到处冒险。在3M的价值观里,几乎任何新产品构想都时可接受的。尽管该公司是以上漆与砌合工业为主流,但它并不排斥其他类新产品。同样,在3M公司失败这是会受到鼓励的,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公司决策层鼓励员工这样做,勉励员工不要怕失败即使失败也切勿气馁,应当发扬企业家奋斗的精神。董事长李尔说:“在3M公司你搞科研开发有坚持到底的自由,也就是意味着又不怕犯错、不畏失败的自由。”不屈不挠,坚持到底,在3M公司总有成功的一天。因此,在3M公司,到处都可以看到“创新斗士”在那儿认证的试验着,但大多数都遭到了失败,少数部分少有收获,最后只有几个通过重重考验获得成功。正如美国GE公司总裁韦尔其所指出那样:“我们员工的潜能被大大低估了,他们的技能也未被充分利用起来,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建立一个能让员工自由的发挥其创造力和体会其真实成就感,并能把每个员工的最大潜能挖掘出来的工作环境。”

3M公司的企业文化中的信条之一是:“你必须接受失败。”公司对失败的容忍精神已经成为公司的精神内涵之一。这种企业精神意味着企业在创新中必须经历无数次的试验,遭受多次失败,否则就无法从失败中学习新的知识。在这种环境中,成功绝不只是建立在一两个因素上,众多由小到大的开发研究方式,设备齐全完善的实验场所,富有弹性的公司人事组织,激烈的内部竞争等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使得3M公司创新产品的策略能有今日如此杰出表现。

4.在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与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管理上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今和未来人力资源的一次重要的职责就是克服组织内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在跨过文化管理中,有效的不同的文化的接受交流与对话,特别是深度对话已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如何在全区范围内有效识别,招聘和留住稀缺性人才,并通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的满足来自不同国家员工的需要来激励他们,是中美两国的企业都面临的特有难题。这就需要建立新的人力资源政策、采取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进全球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加入WTO的新形势、新使命、新的超越、新的组合。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无限发展的空间。尤其是面对外国企业的高薪刺激发展诱惑,其正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巨大威胁,同时员工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员工希望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有能充分自我展示的自由空间。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强调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是当务之急的。企业文化意识是一个比较持久的信念,一旦员工的文化意识与企业文化意识融合为一体时,时刻关心企业的方针政策,形成互为动力的综合发展,从而打造出高品质的企业文化。

成功的国际企业往往是那些懂得如何将不同的民族特性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与先进的管理方法有机的融为一体,并将至运用于管理各个方面的公司。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世界上目前接纳各国移民最多的国家。许多大公司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分公司、子公司或其他机构。因此,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海外,美国公司里的雇员都具有多民族、多文化背景的特征。为了适应员工这方面的特点也为了美国公司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尽快的想开外扩展,美国近年来大力提倡完善企业文化,已容纳并促进多民族的员工协同工作,共创企业效益。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企业文化不会凭空而来,建立企业文化也好,改变企业文化也好,人力资源管理是一条最好的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全球化会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些变化都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理念和方法提出挑战。另一方面,全球化与会在很大程度上,变革组织的结构,调整组织的制度,也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构架和内容提出变革要求。因此,全球化过程将从观念上、文化上、一直到组织上、方法上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变化,换句话说,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有一个全方面创新。

参考文献:

[1]黄维德,懂临萍.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篇10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是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能否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于跨文化管理的内涵、跨文化管理的特征及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把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来。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不仅制约着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制约着企业的管理。管理是因文化而异的,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一、跨文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它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单元文化的管理观念,把管理重心转向对企业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把握和文化差异的认识上,运用文化的协同作用,克服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国际企业具有生机和活力。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管理,决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是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建立既有自己特色又充分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模式。

跨文化管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即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并且与企业打交道的供应者、顾客、竞争者、相关利益群体等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管理,即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的管理。

二、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跨文化管理比其它企业的管理要困难得多,这是由跨文化管理的以下特征决定的。

1.人员结构多元化

人员结构一般分为母国员工、外派员工、本地员工和第三国员工。这些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语言使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有很大差异。即使全新的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这种企业文化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特征各异的各种民族文化模式。比如,欧美管理者的风格一般是开放和直截了当的,然而亚洲员工就会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同样的要求和规定,不同文化的成员很可能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执行,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同样是沉默,来自一种民族文化的成员可能以此来表示支持和理解,而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们则以此表示漠不关心,还有的文化很可能意味着反对。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存在的差异,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否则,就会引起沟通障碍,影响企业的发展。

2.经营环境的复杂性

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其它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别。一般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单纯,企业所属成员不存在文化隔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存在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比较容易建立企业文化,也容易在管理方式、决策和执行方面取得共识。相反,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就要复杂得多,除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外,企业成员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中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的执行和统一行动变得更加困难。即使建立起了新的企业文化,这种差异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继续存在。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比较便宜的优势。

3.文化认同的过程性

跨文化企业中存在着差异较大甚至冲突的文化模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认同心理,才能取得共识,建立全新的共同的企业文化。因此,跨文化企业想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要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进行文化沟通以消除障碍,接受企业全新的特有文化。这个过程比较复杂。

4.管理难度增加

美国学者雷蒙德A诺伊等提出,在全球市场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文化、人力资本、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及政策的指定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是否要招聘本地人员;如何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如何培训和管理外派人员;如何激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如何协调分属不同国家的两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5.管理风险加大

劳动关系问题是跨国企业经营的重要问题,因为各国的法律、管理体系、劳动关系的背景都不同,因此,当管理人员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不为员工所接受时,就有可能导致管理失败的风险。

另外,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有可能面临组织风险和沟通风险。组织风险是企业在开展国际化业务经营时,由于各子市场和分支机构的分散与独特性,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协调变得复杂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差异较大时,决策更为困难。沟通风险是管理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语言等沟通障碍,引起沟通误会,从而导致沟通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沟通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三、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规避和化解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寻找超越文化冲

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准则,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的独特文化。在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认识并协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的认识具有两层基本涵义:第一,要认识他文化,必须首先理解自己的文化及其发展与变化、优势与不足。这是更好地认识、理解他文化,识别他文化之间差异的基础,以便扬己所长,补己之短。第二,寻找文化之间的“切点”。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站在不同的立场反观自身文化,并从中寻求本土文化和他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并且需要管理者作一个“文化差异最小化”的处理工作,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在企业内建立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或跨文化沟通渠道。

2.谨慎选择外派管理人员

跨文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同具有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员工打交道,而且还要对付各种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这些因素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管理职能的履行方式有影响。因此,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便是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对经营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商务活动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对其属下员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有深入的了解,能站在对方文化背景的立场上,来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因为许多劳动关系纠纷的产生、劳资矛盾的激化并非是简单的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博弈的失衡,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文化碰撞。而这种文化上的不协调,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根据咨询公司的调查,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一项失败的外派任职的直接损失在25-50万美元之间,而摩托罗拉公司估计的数字更高,一名失败的中层职员每年损失为7.5万美元,而3年期任职损失约为60-125万美元。除了在经济上损失之外,还有可能破坏跟东道国之间的关系,丢失业务机会。

这就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应大量学习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制度,特别是要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的知识。最为根本的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摒弃狭隘主义,不能有民族自大的偏见,更不能用个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应当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和市场差异,尊重异国文化。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严格的选择程序,对挑选出的外派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其跨文化工作能力。

3.实行管理本土化

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可以采用“本土化战略”:即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并与东道国政府、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在人才使用上,除了包括尽可能雇佣本地员工,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聘用能够胜任的当地经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文化冲突,有利于公司开展各种业务。比如日本三洋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公司,其中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是日本在中国的一家独资公司,就是实行本土化管理,尽量让本地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目前本地员工已达到4500人。

4.跨文化培训

伦纳德南德勒早就提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类培训的主要目的有:①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的环境,发挥正常作用;②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③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④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⑤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另外,公司对员工提供的培训,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培训。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有两种基本的选择: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进行培训。因为跨文化的培训并不涉及到技术或商业秘密,不少企业倾向于后一种选择。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是一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培训成本。オ

参考文献:

[1]范静,秦霖:跨国公司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1)

[2]储冬红,郭睦庚:经济全球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4(1)

[3]张素峰: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J].长江论坛.2003(4)

[4]于俊秋:克服跨国公司中的管理障碍,做好跨文化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龙建辉:企业跨文化管理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6]杨晓玲:21世纪企业管理的创新--跨文化管理[J].企业经济.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