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范文

时间:2023-04-04 21:1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阅读

篇1

2007年3月,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宣布,将全面开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电子教材,预计2015年在全国所有中小学校普及。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催生了各种数字产品,从数码相机、数字DV到复读机、学习机,从MP3、MP4、PDA到PAD、智能手机、数字电视,不断登上历史舞台,生活俨然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人们每天都离不开这些数字设备,与工作、学习紧密相关的阅读活动,也留下了数字时代的深深烙印。

在Web2.0时代,网络成为了一种交互手段和生活方式,也使得数字阅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博客、微博风起云涌,更强化了这种趋势,轻而易举地夺走了纸质媒体的大众眼球。

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似乎各有千秋,孰优孰劣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阅读体验,我的习惯我做主

习惯是一种很强又很难改变的力量。在一定阅读环境下养成的阅读习惯往往成为一种定势,左右着我们的阅读好恶感。很多人在多年的读书过程中养成了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在看电子图书时总是找不到读书的感觉,那种随时随地随意动手翻阅的阅读体验荡然无存,边看边勾勾划划随处批注的快意无处释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知看了多“厚”还剩下多“薄”的茫然和焦躁。而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新一代,阅读纸质文字的时候大大减少,更多时候他们是在进行数字阅读,伴随着流行音乐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随时查看限时更新的新闻资讯,这种阅读体验才让他们更觉得惬意。纸媒阅读对健康的影响虽然要小很多,但数字阅读的舒适体验也在不断完善,从模仿纸质图书的外形、翻页,到书签、批注,不断扩展数字阅读的极限,趋近纸质图书的质感的阅读感觉,尤其是E-ink(电子墨水,电纸书),已经非常接近印制文字的视觉效果。然而不同人的阅读体验,仍然取决于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

表现能力,强中更有强中手

传统纸质图书图文并茂,灵活的版式和优美的文字可以让没有生命的纸张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内容,赋予书籍以灵感和生命,通过它来与作者进行灵魂的交流。然而在电子图书面前,却是小巫见大巫了。由于电子图书能够支持多媒体特性,不仅可以图文并茂,还能声情并茂;不仅可以是静态的,还能是动态的。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甚至视频等元素的加入,使阅读的维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表现能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甚至,还可以让设备来“读”给我们听,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触及阅读内容。而恬静的背景音乐,也使数字阅读可以更加享受。

在线阅读,方便时尚赶潮流

数字阅读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在线阅读。不需要存储,不需要拷贝,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在线阅读,这是数字阅读的专利。如今,大众获取新闻最快捷的途径是通过网络,而不是报纸;免费的学习资源和教程更是浩如烟海;即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也使得在线阅读有一个永不枯竭的“源”。

数字阅读的实现也越来越方便,不再是电脑的独享大餐。从传统的PC到智能手机,从电子书包到平板电脑,从电子书到电纸书(E-ink),各种手持数字终端设备丰富着时尚便捷的阅读生活。抱着iPad在地铁上浏览新闻、看微博、读电子书,成为年轻人可以追逐的时尚潮流。GPRS、3G、CMCC、WIFI等无线连接方式的普及,也在助力在线阅读。

功能作用,对峙互补争不休

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在阅读形式和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对峙状态,然而它们并非对立面,更多的时候在功能上还是一种互补。纸质图书附带光盘就是二者很好的结合形式,尤以教程类图书为常见。

好的图书可作为一种收藏品,而书法、绘画等艺术品更是以纸作为承载介质的,它们的电子版,只能算是复制品。但是电子版的复制品,却可以给不能亲眼目睹精品的人以同样美感和享受,还能借助数字媒介的多媒体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不能不说是一种补充。就好比没有真品,看看影印版也是不错的。电子图书特有的表现形式,如动画等,也是对纸质图书的丰富、补充和发展。

出于很多因素的考虑,很多人会在读过电子图书后寻找相应的纸质图书购买,这也说明了电子图书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我们的阅读形式也不可能全部由数字阅读取代。如果科技再发达一些,纸质图书的优点可以完全在电子图书上实现,那个时候纸质图书才是有可能消失的。

篇2

[关键词]数字阅读;深度思考;心理问题;健康损害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字阅读成为当前一个无可回避的阅读现象。在短短20年时间内,数字阅读影响了以教育和学习为目标的深度阅读与广泛的大众阅读,也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美国华裔学者练小川[1]曾较为系统和完整地介绍了欧美国家在数字阅读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虽然这些研究者的身份和职业各不相同,如有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美国著名电脑科学家比尔・乔伊,美国电脑工程师雅各布・尼尔森,美国认知神经学家玛丽安・伍尔夫,但其基本结论非常一致:数字阅读不适合深度教育。韩国出版学会会长李正春研究发现,传统阅读能培养深度人文思考和极富创意的构想,现代的数字阅读只能培养泛泛的超阅读能力,失去了阅读给人类带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在国与国的竞争中,如果没有能创造无形价值的想象力,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国家,都只会惨遭淘汰。没有阅读这种人文学的省察,未来竞争力的创造和创新构想的发现,却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2]。我国学者周国清认为,层出不穷的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都有其经济目的,读者的真正需求并没有被放在技术提供商的优先考虑中,“在移动数字设备等新媒体技术下,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新媒体影响的实验对象,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3]。本文拟从人文的角度指出,当代的数字阅读已经日益显示出其负面效应,数字阅读背后的推动力量不是受众的真实需求,更多的是国际资本为追求利润而建构的虚假需求,以期为消除数字阅读的消极影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所说的“数字阅读”,主要是指通过手机、电脑与电子书阅读器等终端获取数字化信息的阅读行为。除了信息载体特殊之外,数字技术还使得数字阅读具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信息量大,二是传播速度快。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往往不为人所注意[4]。任何新技术都具有两面性,数字技术及其带来的数字阅读在使我们得到一些好处的同时,也会使我们失去很多。从人文视角来看,数字阅读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字阅读影响深度思考

早在1930年代,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就对电报、电话等媒介技术对人类思考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反思,指出“从象形文字、图形、绘画到字母,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展出一系列抽象的表达方式,它使得人们的交往更深入、更有思想性也更为有效。表达和接收之间有一段时间,让人们有思索的余地。……阅读、写作和绘画是思维的高度提炼,也是深刻思想和深思熟虑的行动的媒介,现在却被这种即时交流削弱了”[5](P213)。

真正富有创见的理论或发现都是深入思考的结晶,而思考需要对材料进行精简概括,以便更清楚地发现各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过多的冗余材料会使思维陷入繁杂的信息中。思考也需要宁静澄澈的心理状态,需要与喧嚣的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体验,数字阅读会伴随着来自网上的无穷无尽的诱惑,当放下正在阅读的材料去追寻网上其他材料时会被弄得精疲力尽,但最后又一无所获。

对于深度思考的阅读来说,最佳的媒介载体还是印刷文献。现在的电子阅读器越来越普及,但电子书阅读器处于一个难以解决的自我矛盾之中:如果它连线,等于打开了一个杂芜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随时会干扰受众的阅读状态,影响阅读效果;如果它不连线,只单纯地提供数字阅读材料,与纸质图书相比,它的优势又不复存在。电子图书的主要优势是其存贮量大,但是受众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阅读量有限。一个专业的研究者,一年之内精读五本专业的经典著作已经很难得,如果让其身边携带一个储存数千册电子书的数字阅读器,实在没有太大必要。有人用一年、几年甚至半生阅读康德的“三大批判”,携带这三本书与携带一个数字阅读器所需要的物理空间虽没有太大差别,但纸质版的“三大批判”,其阅读效果显然要好于数字版。接受一般的社会新闻,用什么媒介都无所谓,但如果要进行艰苦的思维活动,那么数字阅读与印刷阅读的差别则会导致巨大的差异。

因媒介技术进步而导致的由信息冗余和信息侵扰带来的困惑,很早就已经出现,只是在数字阅读普及的今天变得更加严重。卢梭在反思科学与艺术复兴的问题时,曾感慨因信息冗余而导致的知识异化问题:“只需仔细研究一下那些使人眼花缭乱和令人高深莫测的名目是多么无聊和毫无意义就行了;因为那些名目本来就是我们滥加于人类的知识的。”[6]他的思考和判断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当代世界出版强国――德国――是一个以深度思考而闻名于世的国家,这个国家近代曾经产生了多个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群体。德国之所以有着悠久的印刷媒体阅读传统,部分原因在于印刷媒体更适宜深度思考。很多德国学者都担心数字阅读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削弱人类深度思考的能力。法兰克福书展前主席卫浩世认为,“书籍通过口语交谈、言辞交锋的论战,将理念从一个人传达到另一个人。网络、传真和电子邮件,这些新媒体只能传达标题、内容、价格和特定技术资料,却达不到深层的交流”[7]。

人的存在犹如自然界的一根芦苇,“我们所有的尊贵在于我们能够思考。我们必须通过思考提升自己,而不是通过空间和时间,那是我们无法填补的。因此,让我们努力地好好思考――在那里有道德的原则”[8]。

时代的发展不可逆转,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完全摒弃数字媒体和数字阅读,但是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去驾驭和利用数字媒体。纸质阅读能更有效地引导思维进行抽象思考,这种思考是发现新知、锻炼思维最重要的方式。数字阅读,尤其是在线数字阅读更适合愉悦和刺激感官,但它不适合深度思考,而人类一旦在批判性思考方面弱化,其他各项事业的进步都会失去动力。

二、数字阅读使人们更脆弱孤独

并非每个人都喜欢孤独,但孤独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学会独处,适应孤独,并在孤独中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当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时会发现,古代的通讯技术虽不发达,但在幽居独处之时,古人能学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一花一叶一缕风一滴露皆可入诗境:“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9]虽然是一个人独处,个人心灵却拥有无限的空间,自然界的一切都与心灵相通。即使是情人或夫妻之间被关山阻隔也不会影响彼此的感情,反而会给双方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这种空间可以纯化情感,提升思想。“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10]。这种因相距遥远而导致的音讯不通和相思之苦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虽不会出现,或者会大大减轻,但是今天的人们很难体验到那种历经岁月深沉酝酿的情感。在数字阅读时代,人们被碎屑无聊的信息包围,交往虽然越来越密切,但是情感越来越脆弱。

这种感受与经历非中国文士所独有,美国名著《瓦尔登湖》深刻地影响了一部分美国人的心灵,作者梭罗早在19世纪中期就对现代传媒业的负面效应有过反思:“我觉得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只有很少的重要信息是需要邮递的……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对于一个哲学家,这些被称为新闻的,不过是瞎扯……然而不少人都贪婪地听着这种瞎扯。”[11]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也认为:“取消人类直接交流上的限制,其危险性在初始阶段好比众多人口涌入一个新的地方,它增加了发生摩擦的机会。”[5](P214)

在传统媒体环境中,我们虽可以通过选择不接触而获得独立的空间,但大部分数字媒体具有入侵性,比如手机一旦建立了一个联系网络,从技术上说,就有随时遭受信息入侵的可能性。对此,杨秀建深有感触地指出,“自从有了手机,俺就与源源不断的手机短信结下不解之缘。垃圾短信、黄色短信、广告短信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碰到开会或正式场合,不断爆响的手机短信提示音让俺成了引人注目的另类。尤其是节庆期间,有事的没事的,关系铁的关系一般的,顶头上司或者同事,总会有些人发来短信,虽然大多是美好的祝福,但一看到从网上下载的情感干巴巴但语句精美的段子,心里就莫名反感,一看到被无数次转载过的枯燥乏味的短信,心里就有一股被欺骗蒙混的感觉,但俺还要装出情真意切感激涕零的样子回复,因为俺背负不起冷漠孤傲的骂名”[12]。手机的数字阅读一方面使用户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与身边的人联系更密切,但同时也会使人饱受信息侵扰之苦,一些“情感干巴巴但语句精美的段子”使人更感到孤独疏远。

美国社会学家雪莉・特克长期致力于网络使用与数字阅读的研究,她发现,过度依赖数字阅读来获得心理慰藉是当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的共同问题,这将降低人们认识和反省自我的能力。在当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的心理十分脆弱,而数字沟通方式会使人们的心理变得更加脆弱。从表面上看,数字阅读的便捷性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变得更为简单,省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实际上,人们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疏远。过度依赖数字化交流会使我们失去独处的能力,而只有独处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集中思想。“当我们缺乏独处能力的时候,我们联系别人仅仅是为了减少焦虑感或者为了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这时候,我们并不是真正地欣赏别人,而是把他们当作支撑我们脆弱的自我感的备用零件。如果我们不能够独处,我们会更加孤单”[13]。

三、过度数字阅读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如果说数字阅读对深度思考、个人独立空间的负面影响可能还是见仁见智的话,那么它对受众健康的影响则是有目共睹的。早在2003年数字阅读方兴未艾时,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在电脑普及率较高的香港进行了一项有关电脑使用的调查,从中发现,在接受调查的83位研究对象中,由于长时间使用电脑工作,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颈肩背痛。研究小组认为,如果不加以治疗,或者改变阅读和工作习惯,这些疼痛会进一步转变为难以治愈的肌肉劳损,情况严重者甚至会丧失工作能力[14]。

随着电脑、手机等数字阅读器的不断推陈出新,功能越来越多、款式越来越丰富,有关数字阅读引起的健康问题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一些问题的严重程度让我们触目惊心。2012年,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一名7岁的男童因长时间玩iPad,感到头痛难忍,经医生检查,发现他颈椎的生理弧度已经发生改变[15]。2013年5月,英国媒体报道了英国一名4岁女童因玩iPad上瘾而患上了强迫症,家人禁止她用iPad玩游戏后,她竟出现了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症状。所有的电子屏幕都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光刺激,这种刺激会引起视神经疲劳,导致视力下降。而电脑的电磁辐射也得到科学研究证实,这种辐射会影响脑细胞,对处于发育期的儿童伤害更大。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由于过度使用数字产品,近年英国14岁少年的高层次思考能力只与1976年12岁孩子的相当。过度使用iPad与过度的数字阅读会使孩子“习惯了依靠电脑查信息、做算术,孩子的动脑机会越来越少,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可能受到影响。同时,手机、平板屏幕总在不停地切换,也不利于注意力的培养”[16]。

过度的纸质媒体阅读虽然也会引起身体伤害,但纸质媒体很难连续数小时吸引读者保持一个姿势进行阅读,更没有强光和电磁辐射对视力或其他身体机能造成损害。数字阅读则不然。“媒介即信息”,数字信息的接受和阅读媒介更多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不是引发人的深度思维。数字信息的传播者为适应这种媒介形式,会不遗余力地使传播内容迎合受众的阅读心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欲罢不能,这种阅读行为不利于身体正常机能的恢复与调整。

因此,对数字阅读之诸种弊端,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如今,数字技术、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向前发展,除了数字技术的推动之外,资本的逐利动机也是一个潜隐而强大的力量。当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和法律两个方面都得到完善之后,数字出版商会试图建立一个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的商业模式。而数字阅读媒介产品,无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电子书阅读器,都属于价格昂贵而利润丰厚的商品,这些商品之所以如此畅销,固然有其自身的技术优点,但这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建构出来的,背后的推手是财大气粗对利润永远饥渴、永不满足的国际资本。关于数字阅读,中国科技史专家江晓原曾尖锐地指出,“透过无数双紧盯着iPad屏幕的眼睛(视力正在迅速损坏中),我们不难‘诗意地’看到,这正是乔布斯们的‘大势’。用不着和我争辩在iPad之前还有Kindle和汉王(再之前还有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呢),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卡尔・马克思活在今日,他会毫不犹豫地指出:这就是资本的‘大势’”[17]。如果我们在研究当代数字化现象时,不把这个隐藏的力量纳入分析框架,就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数字化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国际资本力量如何解决数字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他们是这些问题的制造者还是解决者?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否则,将如江晓原所预言,“如果有一天,某些国家的法律宣布某些网络游戏为数字,甚至宣布iPad为,我也不会感到多少惊奇――我甚至相信,如果人类在以iPad为典型代表的‘科技创新’之路上迷途不返的话,这样的一天早晚会到来”[18]。

四、结语

总之,数字技术与数字阅读所带来的上述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都已显现,未来它还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目前我们尚且无法确知,因为一项技术的所有影响,通常在它使用几十年后才会充分显现。但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审慎的态度,正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我们将会看到知识产权被滥用,隐私权也受到侵犯。我们会亲身体验到数字化生存造成的文化破坏,以及软件盗版和数据窃取等现象”[19]。英国《经济学人》刊文指出,“正如垃圾食品泛滥意味着人们在饮食习惯上需要严格规制一样,垃圾信息泛滥也意味着人们在浏览习惯上需要更守规矩”,并建议“妻子或丈夫看到对方沉迷于手机时,可以把这该死的玩意儿扔出窗外或者扔进水桶”[20]。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来看,数字化确实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我们应以多元思维方式认真审视这一趋势。

[参 考 文 献]

[1] [美]练小川.数字时代的阅读[J].出版科学,2009(2):18.

[2] [韩]李正春.对数字时代出版市场与阅读环境变化的诊断及预测[J].边铀铀,译.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

[3] 周国清.读者及其阅读方式变化与编辑主体的自我调适述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2.

[4] [美]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5] [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13.

[6] [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

[7] [德]卫浩世.法兰克福书展600年风华 [M].欧阳斐斐,蔡鼓颖,天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7.

[8] [美]罗洛・梅.心理学与人类困境[M].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4.

[9]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14.

[10]胡云翼.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0.

[11] [美]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27-28.

[12]杨秀建.自从有了手机[N].广州日报,2011-11-6 (B6).

[13]Sherry Turkle.Connected but alone[EB/OL].(2012-03-10)[2013-11-15]..

[14]人民网.长时间打电脑易患肌肉劳损[EB/OL].(2003-12-23)[2014-05-23]..

[15]曹斯.男童玩iPad 玩出颈椎病[N].南方日报,2012-10-17(GC06).

[16]冯秋瑜.触屏一代“伤不起”[N].广州日报,2013-5-29(C8).

[17]江晓原.谁的大势?凭什么我们必须顺从它?――关于电子书(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J].编辑学刊,2012(5):27.

[18]江晓原.苹果到底想怎样改变我们的世界?[J].中国图书评论,2012(4):108.

篇3

关键词:数字阅读 儿童 阅读需求 电子书

一、国内外数字阅读与对纸质阅读对比研究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的兴盛,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电子书、移动客户端阅读为代表的数字阅读逐渐开始占据阅读市场,传统阅读面临数字技术的严峻挑战,关于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孰优孰劣有了争论。

Fathi M. Ihmeideh[1]和 Alexis R[2]通过对低幼龄儿童的研究发现,在分别进行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后,根据词汇等语言标准看,电子书的课堂阅读效果明显优于纸质书。但在注意力、语言、亲子互动效率上,起决定作用的是阅读内容的质量。同样,王佑镁[3]以眼动仪对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研究表明,在数字阅读情境下,样本的阅读成绩高于纸质阅读,在理解、认知上无差别。

也有相关的早教研究表明,纸质阅读仍是孩子阅读的根本。Sara Price通过对2-3岁学龄前儿童的平板和传统物理的纸质绘画对比研究发现,iPad的使用并没有产生新的触摸活动形式,而只是介质的改变。耿姝[4]认为,从纸质阅读开始才是最重要、最为孩子以后成长的关键。杨鸲[6]通过对包括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家长的调查反映,相较于数字出版物,作为消费主力的家长仍然更愿意选择购买纸质出版物。2015年1月,美国知名童书出版传媒公司《2014儿童与家庭阅读报告》称,77% 的阅读过电子书的儿童称,他们仍然偏爱纸质书。

二、数字阅读环境下的阅读需求及影响研究

数字阅读指使用数字设备阅读以语言符号为主的数字文本内容。其相对应的英文为 Digital Reading。随着手机、平板的普及率愈高,尤其是移动数字媒体的低龄化普及,儿童(青少年)的数字阅读呈现内容、动机、行为的新特点。

(一)少年儿童的数字阅读社会性需求

社会化阅读,在数字化阅读基础上融合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对文本的消费乃至生产实践都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李武[7]对上海初高中生微信阅读研究发现,青少年开展社会化阅读活动主要出于是“社交性动机”。

(二)数字阅读对儿童认知影响

在王佑镁[8]、姜洪伟[9]的研究中发现,从注意、感知、记忆、思维与问题解决、言语与想象这五个层面,熟练于数字化阅读的未成年人在思维水平,言语与想象能力有良好的表现。被调查儿童和家长对在线阅读效用大多持肯定态度。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有正面作用,但应限制时间与内容。

三、教育信息化视角

(一)儿童电子书发展研究

电子书,通常也被称为数字书(Digital Book),是一种用电子文档形式呈现的出版物。电子书进入教育领域早已是世界性趋势,全世界包括韩国、美国、法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美国教育部及联邦通信委员会在2012年就宣布争取在2017年前后,让全美K-12公立学校都用上电子课本。目前,韩国目前该计划目前正在约50所学校内试点。

林巧雯[9]、王李莹[10]探究了体验设计应用于儿童电子书设计的关注点,在多终端多平台的背景下,提出应将相关儿童数字阅读产品品牌化。然而电子书局限性也很明显,Adriana G. Bus[11]对学龄前儿童和幼儿园的儿童的调查发现,数字化阅读导致阅读理解能力退化。

王帆[12]提出儿童图书APP应用发展框架,针对童书APP应用现存的版权和盈利模式问题提出了建议。Natalia Kucirkova[13]调查发现,支持开放内容的APP,教育作用越积极。

(二)移动学习与中小学电化教育研究

电子书包。为践行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效果,基于电子书包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改革的重要途径。从近几年的文献来看,教学模式研究占绝大部分,研究者包括高校研究人员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其研究结果真实反映一线教学实际情况。管珏琪[14]等人的研究中,将电子书包与具体学科结合,对师生的实际教与学的效果的结论都是正面积极的。

(三)数字阅读素养

邹一斌[15]提出,数字化课堂需要重视,提高教学互动与教学效果,根据2012年PISA测评结果来看也是大势所趋。

四、数字媒介与儿童阅读推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中国8省市5861名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随着年级升高,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在提高。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对经典文学作品、时事政治新闻等内容的喜爱则在初中时最甚,为满足儿童数字阅读需求,需要大力推广。陈丽冰等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具体工作实践、儿童数字阅读素养教育等方面建议了图书馆儿童数字阅读推广和强化的途径。

五、文献综述小结

篇4

数字阅读带来人类阅读史上的重大变化

数字阅读,即阅读的数字化,其内涵主要有二:一是内容的数字化,即阅读的内容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电子地图、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即阅读载体、终端由平面的纸张转向带屏幕的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阅读器等。①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载体:由读书到读屏

传统的纸质阅读是对文字印刷品读物的阅读,即“读书”,是能拿在手里一页页翻的读物。

而数字阅读则大不同,即使离得再近,你与它之间也始终会隔着一层冷冰冰的屏幕:电脑屏、手机屏、阅读器屏……

2.阅读方式:由“深阅读” 、“精阅读”到“快餐化” 、“浅层次”阅读

传统阅读讲究的是“深”和“精”二字,此实乃前人留给我们的最精华的读书要义,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数字时代的数字阅读则大不同。我们往往把阅读当成获取资讯、休闲娱乐的手段,而非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途径。在此种阅读观指导下,看大部头经典著作的人越来越少,沉下心来钻研专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更习惯于通过快速浏览页面获知所需资讯,这种“功利化”的阅读方式自然没有什么深度而言,往往是惊鸿一瞥式的信息获取,还没来得及印入脑子进行储存,又过渡到下一条资讯。

3.阅读内容:由单一到多元

传统纸质书的内容信息主要由文字承载,有的也会配以插图,图文并茂,以达到增加审美效果或帮助读者理解文字信息的目的。总体来说,传统纸质阅读中的内容是单一而枯燥的,而进入数字阅读时代,随着阅读载体由单一到多元,阅读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过去的文图阅读到如今的文字、图片、图像、色彩、声音都成为阅读内容,使得视、听、读相结合的多元化阅读成为现实,大大拓展了人类获取信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4.阅读态度:由理性耐心到感性浮躁

有人说纸质文字阅读是一种理性阅读,有着数字阅读无法比拟的严肃性和庄重感。手握纸质书,就如见到一个满腹经纶的老者,让你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阅读心理也会随之变得严肃。而随着读“书”转换到读“屏”,人类能接收到的信息量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为获知尽可能多的信息,囫囵吞枣式的浏览式阅读逐渐代替以往细嚼慢咽般的传统式阅读。再加之生活节奏加快,使得能沉下心来进行深度和理性阅读与思考的人越来越少。基于这种特性,有专家把数字阅读也称为“物质阅读”。

寻找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协调发展的平衡点

数字阅读带来人类阅读史上的最深刻变革,也带来各方持续不止的争论。针对纸质书阅读率持续下降这个现象,有人提出阅读危机论,更有人甚至提出“五年内印刷图书将死”的论断。但事实上,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前者将阅读概念界定得过于狭隘,过分强调纸质阅读的地位,而忽略数字阅读的本质也是一种阅读;后者则忽略事物存在的合理性。

英国情报学家麦克洛雷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渐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②纸质书到现在为止,还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纸质阅读会继续存在,为人类所使用。

既然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谁都无法替代谁,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在二者中寻求能使其协调、共同发展的平衡点。其实,阅读是个可以细分的概念,通过细分,很容易就能找到二者的和平相处之道。

1.根据阅读条件,确定阅读方式

进行数字阅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借助于一定的数字化设备,如计算机、MP3、MP4、手机、阅读器等。这就决定了数字阅读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进行。如网络阅读需要借助电脑或笔记本,但这不是随时随地都方便携带的;手机阅读受手机信号的限制,也会影响阅读质量;MP3、MP4、阅读器虽没有信号烦恼,但需要保持电量充足。相较于数字阅读的种种限制,纸质阅读则完全没有这种烦恼,只要拥有对它的使用权,便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所对其进行阅读。因此,具备数字阅读条件时可进行数字阅读,不具备此种条件,纸质阅读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2.根据阅读能力,确定阅读方式

上面提到进行数字阅读需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是借助于一定的数字化设备。其第二个条件便是拥有数字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纵数字化设备的能力;二是购买数字化设备的能力。故拥有这两种能力的读者,可选择进行数字阅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丰富学识,提高修养。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如掌握不了计算机技术的老年人,如对计算机或阅读器价格难以承受的读者,可以选择纸质阅读。

3.根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方式

现代人每天要获取的和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都很多。对于海量的信息,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全盘消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细分。新的资讯、前沿信息、休闲娱乐这些不需要过精阅读和过多思考的内容,可选择“碎片化”特征明显的数字阅读方式,鼠标飞点,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既省时又省力。但是对于经典著作、专业典籍的阅读,最好还是选择纸质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可以让人沉下心来的“笨重阅读”,在放慢了阅读速度的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思考细细揣摩跳跃着的文字的真实意图,从而实现对经典的真正领悟。

4.根据阅读个性,确定阅读方式

阅读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阅读心理品质,它包括阅读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③如喜欢以悠闲的心境进行阅读,不受外界干扰,一个人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和内容的质感,那么,可以选择以品味、体会、自我封闭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阅读方式;如果更偏重于个性张扬、与其他读者的互动交流,那么,不妨选择数字阅读形式。

5.根据阅读习惯,确定阅读方式

阅读习惯是影响人们选择阅读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有些习惯了纸质书阅读的人,对于数字阅读始终怀有隔阂与抵触心理。面对冷冰冰的硬件设备,找不到手指与纸张文字相触中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隔着屏幕与文字进行交流,找不到一卷在手、身心交融的愉悦感;用现代科技堆砌出来的数字阅读中,找不到在油墨书香环绕下营造出来的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和氛围。所以,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对纸质阅读情有独钟,对数字阅读嗤之以鼻。因此,这部分形成纸质阅读习惯的人可以继续选择纸质阅读。

注释:

①数字阅读,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2985465.htm

②方卿钱建国:《论信息载体的替代与兼容》,《图书情报工作》[J],2002年7月,第7期

篇5

数字化阅读成趋势

据此次调查,通过手初阅读的成年人中,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30分钟。数字化阅读增速明显高于传统阅读,前者较上年增长8个百分点,而后者只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手机和微信阅读的增长最快。

数字化阅读开创了一个非纸质的新的阅读媒介,是时代的进步。它具有一些传统纸质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阅读效果“图”“文”“声”三者兼具,更形象生动,开创阅读先河;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环境,不需要砍伐树木,也保护了生态环境;数字书的保存更简便,便于存储,几乎不占用空间;阅读不需要花钱买书,更利于广大群众广泛阅读。

前不久公开的另一项数据则显示,电子阅读平台对于传统纸质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内90%的电子书市场,正在寻求传统纸质书资源的填补。有学者指出,既然新媒体阅读潮流来袭,不妨尝试通过微信朋友圈荐书、将更多经典阅读资源电子化等手段,为新媒体注入有价值的经典内容。

数字化阅读藏隐忧

微信阅读一方面使我们的阅读生活更丰富,但另一方面伪科学的、造谣的、抄袭的内容也让人难辨真假。很多打着名人旗号的微信都赢得了“100000+”的阅读量,如“愤青派”的王朔、陈丹青,“温婉派”的张爱玲、林徽因、仓央嘉措,走“励志路线”的马云、当“全面选手”的白岩松,还有动不动就说“发呆的美好”的陈道明,都是心灵鸡汤的红人。不仅如此,他们术业有专攻,张爱玲、林徽因谈感情谈爱情,马云专发职场商场励志文,陈道明俨然成了小清新代言人,白岩松则教育、信仰、人生一锅端。但问题是,这些曾以他们为主角的微信大多都是冒牌货。

这些被大量转发的伪心灵鸡汤到底是如何炮制出来的?大致看来,一类是从名人只言片语中“煲”出来的鸡汤。还有一类就是生编乱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说,“这类鸡汤很多都出自段子手,他们通过微博、微信分发出去,博取点击量和粉丝量,吸引大家对产品、商品的关注,最终实现盈利的商业目的。”

篇6

关键词:数字阅读;图书馆;危机;应对措施;分析

有关研究人员指出:图书馆从本质上来说偏向于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处理系统,一方面具有资源性特征,另一方面也具有服务性特征,由此也对图书馆所处的整个社会信息环境产生了极为深入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意义上,在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最集中影响就在于:图书馆读者所表现出的阅读模式自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逐步转变成为数字阅读。这对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而言,也产生了一定的危机。如何应对危机,化解危机,这一问题备受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本文试针对以上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数字阅读背景下图书馆面临的危机分析

1.1 外在因素

1)数字阅读的兴起。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增加,与网络相关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幅达65.2%。阅读方式改变的趋势无可阻挡,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已成定局。

2)电子书产业链不需要图书馆。在亚马逊公司的kindle之后,苹果公司推出iPad和iPad在线书店,促使电子书业内公司更多采用“终端+内容”完整产业链模式。电子书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就面对读者,与传统出版业产业链有所不同,其中可以没有图书馆的存在设想。在数字阅读方面,普遍“内容为王”的电子书日益发展,图书馆有可能被排斥在外,图书馆又能怎样?

1.2 内在因素

图书馆有其固有的矛盾,用与藏的矛盾一直存在。图书馆在收藏文献方面付出巨大的劳动,然而,现代社会要求图书馆发挥更多“用”的功能。对于数字阅读的兴起,图书馆的“用”功不足,将会失去应有的作用。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提出图书馆要有过紧日子的准备,笔者认为与此矛盾相关,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不可能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这与图书馆发挥“用”的能力是有关连的。

从产生机制的角度上来说,图书馆构成要素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与数字化阅读环境所表现出的不适应特征,是导致图书馆产生各类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在这一因素作用之下,新时期的图书馆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危机。

1)管理危机。如果将图书馆业务系统视作一个整体的话,那么管理工作就可以说是这一整体的基础与前提所在。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经费、空间以及人员的规范化运行均需要以管理为基础。然而,在数字阅读的背景之下,图书馆所具备的组成结构要素已无法与现代化图书馆管理需求相适应。“重藏轻用”的这一现状若无法得到有效改变,则势必会导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由此潜在引发危机事件的可能性。

2)资源危机。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原因在于:图书馆能够通过提供文献资源的方式,满足读者多方位的知识信息需求。然而,在数字阅读环境影响下,部分图书馆对于此种发展趋势的关注不够深入与系统,导致图书馆所对应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极为严重的缺失,由此势必会导致图书馆失去对读者群体的吸引力。可以说,在资源危机因素影响下,图书馆会逐步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引发更为严重的生存危机。

3)人才危机。在数字阅读背景下,读者对于图书馆人力资源所提出的发展需求表现出了极为突出的综合性、集成性以及复合性特征。然而,现阶段绝大部分图书馆专业人才供应相对匮乏,高水平、一专多能性人才严重缺失,进而导致服务质量低下。

2 数字阅读背景下图书馆危机的应对措施分析

在危机管理理论研究视角下,一旦存在危机,则需要及时针对相关危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结合本文上述有关数字阅读状态下,图书馆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危机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达到解决上述危机的目的,就必须结合相应危机的产生机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应对措施。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2.1 提高图书馆管理能力,就图书馆组织结构加以合理完善

在数字阅读环境作用之下,要求图书馆管理工作者不单单需要具备图书馆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强烈的敏感意识与战略意识。在日常各项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当中,能够就图书馆所处数字化环境的各项变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加以充分的判定与合理评估。在此基础之上,图书馆馆员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以对图书馆既有组织机构的调整与优化为手段,最大限度的满足图书馆读者各项需求。在此过程当中,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受到数字阅读模式的影响,真正意义上到馆进行纸质文献资源阅读的读者数量明显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既有组织结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主题式”部门分工模式以及对“项目小组式”组织机构的应用,更加充分保障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优质性与合理性。

2.2 制定图书馆数字性发展战略,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需求

在数字化阅读背景作用之下,图书馆首先需要做好对数字性资源发展战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在此过程当中,图书馆需要借助于对既有馆藏文献资源的合理应用,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同时,为提高图书馆各项读者服务工作的针对性优势,需要图书馆方面以服务对象以及服务范围为依据,同时以图书馆自身的资源承受能力为标准,有重点的开展对网络文献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处理,最大限度的保障图书馆所提供文献资源与读者所需求文献资源之间的充分适应。具体而言,图书馆数字性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当中,还需要特别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通过对现代化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有效改善;(2)通过与新媒介的合理连接,构建图书馆与这部分新兴媒介之间的连接与合作关系,尽可能的缩短图书馆服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达到拓展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重要目的。举例来说,图书馆可以立足于对图书馆既有馆藏资源以及文献数据的有效综合与集成,将其嵌入互联网诉搜索引擎当中,从而方便读者对于相关文献资源的利用率。(3)积极介入数字阅读,争取在数字阅读还未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介入,发挥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的特点,想尽办法满足读者对馆藏数字资源的需求。

2.3 进一步强化对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在数字阅读背景作用之下,图书馆馆员是保障图书馆得以可持续性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在。换句话来说,图书馆工作质量与水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相关实践研究结果证实:如果将图书馆服务的优质性视作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可能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图书馆建筑物;(2)图书馆信息资源;(3)图书馆馆员。其中,图书馆建筑物以及信息资源属于硬性标准,对于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比例共占到30%左右,而图书馆馆员作为软性标准,对于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比例占到了70%左右。因此,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图书馆与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的适应性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图书馆需要通过对人员结构的合理调整,重视对既有员工的再教育与培训工作,更新数字化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图书馆还需要积极引入岗位责任工作制度,配合有效的奖惩措施,搞好绩效工资,量化绩效与工资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从制度上调动馆员积极性。

3 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需要认识到:内部矛盾以及外部环境均是引发图书馆危机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数字化阅读模式作用之下,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潜在着大量的危机,对于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优质性而言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只有在充分明确危机产生机制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够化危机为转机,更好的促进图书馆与数字阅读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更好的与读者信息需求发展趋势相适应。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

参考文献

[1] 刘懿.缺失与构建: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图书馆公众危机教育的启示[J].图书与情报,2009,(3):115-118.

[2] 秦珂,赵宾.图书馆版权危机的特点、诱因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10):71-74,78.

[3]金文,许征尼,孙刚等.天津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危机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9):43-45.

[4] 罗立琴,马恒通.一部适应时代变革的独具特色的图书馆管理力作——评《图书馆危机管理手册》[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7):138-139.

[5] 贺西安,张小云,任虹等.突发事件与图书馆应急服务——应对新疆"7·5"事件的"应急服务专项计划"及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6-9.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数字阅读 移动终端 差异化竞争

数字出版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我国今后将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移动数字阅读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的新业态,正以迅猛的速度开拓市场,无论是图书还是报纸杂志,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接收终端一手掌握。这种创新的阅读形式,不仅让读者畅享到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阅读乐趣,而且也吸引了众多的关注目光,从出版商到网上书店,再到通信运营商和IT企业,一大批机构纷纷涉足数字出版领域,使该领域的竞争越发激烈。

移动数字阅读的产品类型

全民数字化阅读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便携的数字阅读产品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可以实现移动数字阅读的产品有电子阅读器、手机、MP4、PDA、PSP等,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在数字出版市场上一争高下。

电子阅读器,又名掌上阅读器或手持阅读器,是电子书的主要终端产品。自亚马逊的Kindle面市以来,中国的电子阅读器制造商为占领市场制高点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作为国产电子阅读器的代表,汉王、翰林、易博士等电子阅读器在2010年继续显露峥嵘,而包括方正、联想、华为、纽曼、华旗等在内的一大批IT企业也已蜂拥而入,正式推出自己的电子阅读器产品。

手机是移动数字阅读的另一大终端,《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为3.03亿,占网民总体的66.3%。而在手机应用方面,手机网络文学占41.1%。①由此可见,手机阅读业务已经成为手机网民的重要应用之一,手机终端在移动数字阅读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除了专门的电子阅读器和智能手机外,能够阅读电子书的终端还有MP4、PDA、PSP等,它们将电子阅读功能作为产品的功能之一,开拓更广阔的用户市场。随着科技的进步,终端的类型会更加多样化,例如方正于2009年推出的“U阅迷你书房”,外形似U盘,内置了电子书与阅读器,并且还首次将DRM技术引入移动终端,方便读者在任何设备上阅读海量的正版电子图书。

移动数字阅读走差异化竞争之路的必要性

在数字化阅读日渐普及的今天,移动数字阅读产品的开发就像一块利润丰厚的“蛋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其中,用户、价格、内容和技术更是移动数字阅读产品争夺的主要对象。

用户之争。2009年底,美国亚马逊公司的销售数据显示,电子书的销量第一次超过了纸质书。这意味着数字阅读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传统读者的数量。在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所占的比例虽然小于美国,但网络用户的潜力非凡,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其中,城市白领、时尚人群是目前电子阅读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对他们而言,用来阅读电子书的设备可以有很多选择,譬如PC、上网本、MP4或者PSP,它们有的是在功能上更胜一筹,有的是在价格上更具优势。总之,任何一种产品想要垄断数字阅读的市场都不是一件易事。

相对于用户的增长速度,各方力量拉拢用户的速度更是惊人。电子阅读器经过数次更新换代,产品的功能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基本阅读功能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辅助功能,比如在线翻译、画线批注、信息检索等,因此获得了一批专业人士的青睐。手机在电子阅读方面的功能虽说比较单一,但当阅读功能与通话、上网、娱乐等功能融为一体的时候,手机自然而然也捕获了一部分用户的心。MP4、PSP等设备也同手机一样,凭借其多媒体功能吸引了部分用户。如果从性别、年龄、职业等角度细分用户群的话,电子阅读器、手机和MP4等设备的用户目标将更加明确。

价格之争。随着近几年数字出版的火爆,市场竞争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山寨”军团加入以后,价格战可谓一触即发。

电子阅读器之所以历经数年而未能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价格昂贵是其主要原因。据了解,目前国内市场上大多数电子阅读器的价格都在2000元以上,而在国外,亚马逊的Kindle和索尼的电子书阅读器的售价也只有200美元左右。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电子阅读器的生产起步较晚,技术成本与硬件设施成本普遍较高,这都直接影响了产品的价格。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虽然部分产品有了降价的趋势,但考虑到性价比的问题,电子阅读器仍然不及手机和MP4等产品。而且,从电子阅读器的销售模式上看,国内外的情况有所差异。目前国内大多数厂商选择的是“预装图书”的模式,这实际上是产品售价的变相转移,即将购书款与产品价格合二为一,这也是电子阅读器价格居高不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相对而言,手机或MP4利用的是网络上的免费资源,不需要向内容提供商支付任何费用,因此成本大大降低。

内容之争。“数字出版看上去诱人,实际上难啃。”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总裁沈浩波表示。②这表明尽管数字阅读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但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内容,它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难以形成对读者的吸引力。

虽然电子显示屏是电子阅读器的核心部件,但内容才是电子阅读器的灵魂所在。随着移动数字阅读的飞速发展,合法的数字内容将成为各大厂商争夺的焦点。③目前,国内的正版数字资源正处于发展阶段,尽管一些电子阅读器厂商通过与出版商合作,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电子书,而且还不定期地增加资源,但却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我国不少电子阅读器采取的是“终端+内容”的商业模式,其中“内容”依赖于内容供应商,即出版社。出版社有权决定将自己的数字版权卖给这家,抑或是那家,也有权决定电子书销售的数量及品种。针对有限的数字资源,电子阅读器厂商必定竭力争取。以汉王为例,在汉王书城中,电子书的价格由内容提供商决定,在收入方面,汉王与内容商为二八分成。这样斥巨资购买电子书的目的就在于用内容吸引用户,为其终端的销售打下基础。

技术之争。对于移动数字阅读产品来说,便携性只是其优势之一,能否满足用户在阅读舒适性方面的要求则更为重要。近几年,电子墨水屏的技术不断改进,电子阅读器的显示效果已经非常接近传统的纸质图书。而针对用户的不同阅读习惯,电子阅读器也能轻松实现在屏幕上画线、勾圈、加批注等操作。的确,E-ink屏具有节能环保、多角度阅读、强光可看等多个优点,但也有一些先天不足,比如只支持黑白显示、抗压性差、刷新速度慢等。④而手机等设备在阅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功耗较高、无法手写批注以及无法全文检索等。

除了硬件之争外,软件之争也愈演愈烈。以数字阅读产品的格式为例,电子阅读器支持的格式多达数十种,包括常用的TXT、HTML、PDF、DOC等,可以实现字号的无限缩放和版式的切换。手机等设备支持的电子书格式只有TXT、UMD、JAR等少数几种,在阅读功能上不及电子阅读器,但在即时沟通、上网搜书等其他功能上更胜一筹。

从这些技术之争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产品间的差异性是厂商开展竞争的前提,而这种优劣互补正好促成了数字出版市场的繁荣。

移动数字阅读走差异化竞争之路的构想

电子阅读器――走专业化之路。电子阅读器的用户一般拥有较高的学历和稳定的收入,他们出于工作、学习或自我提升的需要,阅读量也往往比较大。面对这类用户,电子阅读器除了预装大众类图书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某些专业门类的图书,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阅读和查找资料。

从目前我国电子阅读器的销售情况来看,企业商务人士是其主要买家,他们有着强劲的购买需求和购买力。对这部分用户而言,他们不仅需要阅读休闲类图书,还需要将电子阅读与移动办公结合起来,比如机密性的企业内部文件、高附加值的研究报告、专属性质的报价文件等,这些数字内容的阅读及使用都应该可以由电子阅读器来满足。

电子阅读器走专业化之路的另一个表现是与机构团体合作,根据以往经验,图书馆和学校是图书订阅的重要机构。在数字出版时代,数字图书馆已经彰显出了力量,电子阅读器应该加强与数字图书馆的合作,方便读者在不同的阅读界面进行转换。学校对图书的需求一直都不容轻视,在美国,许多中小学校都推行了电子书包计划,里面不仅能存储大量的教科书、学习参考书,还能保存多媒体讲义、习题及试卷。电子阅读器也不妨将教材教辅资料的电子版收入囊中,为学校师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⑤另外,作为学习的得力助手,电子阅读器还应该兼具翻译和点读的功能,方便学生全方位地学习。

手机阅读――走大众化之路。中国手机网民的增长态势明显,用手机浏览新闻、阅读电子书的人越来越多。手机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门槛很低,从技术的层面上讲,手机阅读利用的是已有的液晶显示屏;从内容上讲,手机不必为用户预装图书,它利用的是免费的网络资源。这些都为它的低价亲民提供了保障。

目前手机用户的主流人群是年轻群体,他们需求的信息以休闲娱乐为主,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手机为移动阅读所作的贡献,就是能够在线阅读和随时下载更新,满足用户对即时信息的需求。同时,面对海量的网络原创作品,手机还需解决阅读软件的问题,包括格式的兼容性、操作的简易性等。目前,常见的手机阅读软件有百阅、Qreader、熊猫看书、掌上书院等,均能支持多种电子书格式。

其他终端――走个性化之路。对于其他电子类产品,阅读功能只是其众多功能中的一种,起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并非是用户考虑购买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正因如此,许多MP4和PSP厂商并未将研发设计的重点放在电子阅读功能上。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电子类产品功能的趋同,使得这类产品的生存和发展越发艰难,若想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技高一筹,走个性化发展之路。以PSP为例,它最初就是为娱乐而生的,对于玩游戏、看视频的人来说,其屏幕的大小及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PSP上阅读电子书,同样需要高质量的显示屏。例如,安装了eREAD的PSP在阅读时可以随意切换背景,调换文字大小,还能欣赏漫画、写真和各类图片,画面移动自然流畅,阅读起来无拘无束。

现阶段,移动终端的阅读对象主要集中在图书和报纸,因为杂志相对而言对色彩的要求更高。针对目前电子阅读器不能显示彩色效果的缺陷,以及手机屏幕太小的问题,PSP完全有潜力去开发杂志阅读这块市场。杂志的数字版权一方面来自传统的杂志社,另一方面则来自新兴的网络杂志平台。倘若能与Zcom、Xplus等网络杂志平台合作,势必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哪一种数字阅读产品,都有自身的强势和弱势,都应该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既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又能确保自己不被其他同类产品所取代,是移动数字阅读产品发展的长久之计。

注 释:

①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省略/it/z/cnnic27/2011-01-19。

②焦立坤:《电子书概念火热,产业链集体躁动》,《珠江晚报》,2010-02-05。

③杨洪:《电子阅读器显露峥嵘》,《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12-17。

④李淼、杨海鹏:《“电子书”走近大众要过几道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11-19。

⑤张炯:《电子阅读器的专业化发展构想》,《新闻爱好者》,2011(1)。

篇8

    (一)小巧轻便,但有些软件不兼容

    移动数字媒体以其方便、易于携带的特点,成为现代人揣在口袋里的阅读方式。在调查中,44%的受调查者表示其所获得的知识、信息、思想等主要来自报纸、杂志、书籍,42%的人选择了网络,二者相差不多,而只有9%的人选择了手机。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带来的影响和书籍带来的影响已经相差不多。而之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网络,而没选择手机,是因为手机还没完全掌握联网的台式电脑的全部功能。就拿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过程说,多数通过QQ给受调查者留言,他们可以接收留言,但却不能用手机回答问卷。这说明,移动数字媒体虽小巧轻便,但相比于固定的电脑,对有些应用软件和程序还是不兼容的,这就是手机目前的缺陷,却也是以后发展的空间。

    (二)随时阅读,但弱化了思考和文化传承

    “移动数字媒体和纸质书籍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在调查中,78%的人选择了轻巧、便于携带。由于移动数字媒体有互联网支撑,所以59%的受调查者表示这种阅读方式基本上能满足想要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但67%的人都认为:如果抛开空间和价格的限制,他们会选择纸质书籍阅读,而选择手机、Ipad和电子书的加起来还不及选择纸质书籍的一半。移动数字媒体结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它给我们带来了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弱化了我们思考的过程;给我们带来各种声像的同时,也侵占了我们净化心灵的时间。对于“您认为哪种媒介更容易让您产生阅读欲望?”38%的人选择了报纸、期刊、杂志,29%的人选择了书籍,23%的人选择了手机,10%的人选择了Ipad等电子书。这说明手机和Ipad等电子书虽然有很多新功能,但能够激发阅读欲望的还是纸质媒体。纸质图书阅读具有舒适性,它本身没有辐射和有害光线的干扰,对视力影响不大。读者阅读纸质图书时可以在上面进行勾画、改错和加注,也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3]书籍还代表文化的传承,而手拿纸质图书品读,会净化心灵,让读者安静下来。排除互联网新闻和微博,对书籍传播的内容,人们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还是有根据和侧重点的,65%的受调查者表示通常会用纸质图书阅读书籍,而只有30%的受调查者表示会下载到手机上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移动媒体阅读和纸质书籍阅读都应以不同的特色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吸引不同读者。有大块时间、有一定空间、要深度阅读时,人们会选择纸质媒体和图书;在闲暇时间、空间局限、即时性消息、娱乐消遣时,人们会选择移动数字媒体阅读。

    二、移动数字媒体阅读的拓展

    (一)“内容为王”的发展理念

    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一种随时可读的阅读方式,移动数字媒体恰好迎合了多数人的喜好和习惯。碎片化的超链接能满足现代人对海量信息的需求,因此有学者认为,移动数字媒体的传播模式是全效传播,继而推崇“效果为王”的传播理念,认为在移动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概念已被颠覆。加之移动广告市场的巨大前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移动数字媒体的内容质量是否还需要受到关注和保证。[4]对此,更多学者表示:移动数字媒体要吸引更多的受众,必须应该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移动数字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仍需要保证内容质量。移动数字媒体应与传统媒体联合起来,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发展。传统媒体中的大型传媒企业,应该是移动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首选合作伙伴。而传统媒体的优势就是“内容为王”,因此,移动数字媒体必须重视和坚持“内容为王”的发展理念。和互联网紧密相连的移动数字媒体,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便于能正确引导舆论。

篇9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2011年发博称,“有人问纸质书会消失吗?长期来说这是必然的。”

电子阅读真的会成为未来阅读方式的主流?虽然很多人不愿接受,但这个趋势看来不可避免,因为数字阅读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阅读方式的主导者。

互联网普及为数字阅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2011年中青网报告称,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将突破10亿。

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人们的阅读趋于轻松、休闲化,数字媒介的阅读很好地解决了时间和空间关系。5亿网民,10亿手机用户为数字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切促使手机阅读和平板电脑阅读呈现了良好的增长趋势。

数字阅读平台中,手机阅读覆盖面最广,农民、工人、学生和都市白领都囊括其中,通过扣除话费实现付费阅读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电子书”为中国数字阅读领域又涌入了新生力量。当当网酝酿已久的电子书平台终于在2011年12月21日凌晨以当当网全新子频道“数字书刊”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阅读量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

方便、快捷、人性化服务为数字阅读的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开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浏览信息,电脑网页也可搜索到更多我们需要的内容。亚马逊Kindle 4电子书阅读器登陆全球让数字阅读变得异常方便,170克的重量,6英寸的屏幕,8.7毫米的厚度。能放入西装口袋,在阳光下也可以非常方便地阅读。任何地方只要想读,都可以满足。

“让阅读变得有生命力!”这是数字阅读最响亮的口号。内容自己制定,阅读的同时可以进行评论和转发,也可参与网络的互动,让读者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随着数字出版的盛行,有声书的出现成为读者最受欢迎的一种数字阅读形式。不再为没有足够的阅读时间而苦恼,不再为生僻字犯愁,不再为伤害视力而担忧。

低廉的价格是数字阅读的一大优势

根据2011年调查数据,“价格低廉”、“购买便利”以及“方便信息检索”等因素是诱使国民转向数字阅读的重要原因。数字阅读的读者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3.50元,而对于购买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纸质简装书,我国国民能接受的平均价格为13.43元。这样一个价格,对于愿意付费阅读的数字阅读读者而言,花1本纸质图书的钱,可以读到3.9本付费购买的电子书。电子书的价格优势不言而喻。(2012.5.2中华读书报)到盛大文学旗下的云中书城就会发现在书店里卖二十几块钱、在网上卖十几块钱的纸质书,同样的书电子版在云中书城只要几块钱。而且他们还不时推出各种限时特价和秒杀活动,一些畅销热推书或者前几年的老书,只卖到了1.99元,甚至0.99元。据了解,云中书城现在已经有超过100家出版机构入驻,开了“店中店”。同时很多网站也推出了免费阅读,省去了购买费用,对读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数字阅读省去了大量中间环节必然促生更多作者投入数字写作

传统出版业必须经过作者、出版商、经销商、读者几个环节。出版周期长,中间费用高,而且这些费用更多转嫁给了读者。作者从中受益微薄,国内作者稿费一般不会超过版税10%。数字阅读省去了中间环节,必然会节省费用,提高作者回报。亚马逊抛弃出版社直接签约作者,该公司高级主管Russell Grandinett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旧有的出版模式终究会走到尽头,接下来出版业中不可或缺的只有作者与读者。据其透露,KDP 作者可拿到相当于销售额70%的版税。

国内网络平台经营者从中也看到了商机,中国最大在线文学平台除了推出电子阅读器外,也推出了正版数字书城“云中书城”,并且书城签约了国内著名作家王蒙、麦家、梁晓声等作品的数字运营权,多部巨作陆续登陆云中书城。名家的加盟对数字阅读的推进无疑是锦上添花。

节能、环保是数字阅读的又一大优势

传统出版业依靠造纸,而造纸必然要消耗木材,于是大量的树木被伐,森林消失,由造纸产生的污染已成为一大公害。生产1吨纸需要砍伐17棵十年生的大树,这就意味着每年大约1200万公顷的森林在消失,每年有60万平方千米的农田沙漠化……

为知识的传播,难道必须付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沉重的代价?纸张的短缺,印刷造成的污染与全球环保理念背道而驰,这种现状下无疑是发展数字阅读的大好时机。

篇10

为全面反映儿童与家庭阅读的关系以及数字代时代背景下阅读方式及理念的转变,全球知名的童书出版、教育及传媒公司学乐出版公司(Scholastic)联手营销战略研究咨询公司哈里森集团(Harrison Group)自2006年起连续了五期《儿童与家庭阅读报告》。

《2014儿童与家庭阅读报告》覆盖了全美25个主要城市,研究对象为家长和儿童共2558人,其中包括0-5岁儿童的父母506名,1026位6-17岁的儿童及其家长,调研时间为2014年8月29日至9月10日。其中0-5岁儿童的阅读情况通过对其父母的调研进行考察,而针对6-17岁的儿童,报告用“经常性阅读者(frequent readers)”和“非经常性阅读者(infrequent readers)”对样本进行了区分,以突出二者之间的对比。其中经常性阅读者定义为一周有5-7天的时间进行了阅读,并享受到了阅读乐趣的儿童;而非经常性阅读者定义为一周里为了乐趣而进行阅读不超过一天的儿童。数据显示6-11岁的经常性阅读者每年平均阅读43.3本,而非经常性阅读者为21.1本;而当到12-17岁时这个差距更大,变为经常性阅读者每年阅读39.6本,而非经常性阅读者为4.7本。可以看出随着年龄段的上升,经常性阅读者与非经常性阅读的差距急速拉升。

一、影响儿童成为经常性阅读者的三大因素

报告对6-17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三个突出因素影响其成为经常性阅读者(见图1)。即①儿童通过阅读感到愉悦;②儿童认为为乐趣而进行阅读是重要的;③父母是经常性阅读者。其中儿童本人通过阅读感受到了乐趣,或者仅是主观上认为自己感受到了乐趣都有助于儿童成长为经常性阅读者。

此外,对于6-11岁的儿童来说,还有一些原因也对其成长为经常性阅读者起了作用,包括父母早期大声给儿童朗读图书、书中有儿童崇拜的角色以及花费较少的时间用于电脑上网。对12-17岁的儿童来说,在学校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阅读电子书、一个大的家庭图书馆、被告知过阅读水平以及有父母参与阅读习惯也起到了很好的影响效果。

经常性阅读者 非经常性阅读者+

图1成为经常性阅读者的三大影响因素

1.为乐趣而阅读

数据显示,在6-17岁的儿童中,97%的经常性阅读者称他们在为乐趣而进行阅读,而75%的非经常性阅读者认为他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未感受过阅读的乐趣了。从图1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经常性阅读者同非经常性阅读者在“通过阅读感到愉悦”的选项上差距最为明显,尤其是在12-17岁的阶段,差异达到87:6。这充分说明了只有乐趣才能成为儿童持续阅读的动力。并且73%的儿童表示,如果发现了喜欢的图书,他们会阅读得更多。在“儿童认为什么样的书是有乐趣的”调查中发现,自己挑选、让人大笑、能提高想象力的书是儿童优选的三个选项,另外渴望一个虚拟的故事,聪明、坚强、勇敢的角色,能学会新东西,解决问题的书也紧随三个选项之后。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除了书本内容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外,自主挑选更能提高儿童的阅读乐趣。

2.父母是经常性阅读者,互动性阅读受儿童欢迎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巨大,通过图1可以看出,在阅读上这种影响同样存在。父母是经常性阅读者的子女有42%在12-17岁时发展成为了经常性阅读者,而在父母是非经常性阅读者子女中这个比例仅为15%。

除了父母是个阅读爱好者之外,互动性的阅读对子女成为经常性阅读者的影响也十分突出。在美国,与父母的互动性阅读中,包括两个不同时期:一个是幼儿还不会说话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父母朗读、儿童听的时期;还有一个是略大后的互相交流着阅读的过程。美国有73%的父母在孩子1岁前就开始朗读图书给孩子听,更有30%的父母称孩子出世后的三个月以内就开始对着孩子朗读图书了。而6岁前给儿童念书的父母则达到了91%,父母表示6岁前给孩子朗读图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其词汇及语言运用的技能。研究也表明,早期阅读是儿童接触书面语言的形式和运用的机会,是儿童掌握词汇构成和文字表征的机会,同时也是儿童发展学习读写的倾向态度的机会。遗憾的是,8岁之后给儿童朗读图书的父母比例大幅下滑,儿童的读书数量也在这个点上呈急剧下滑态势。23%的父母在儿童9岁之前就停止了给子女朗读图书,他们普遍认为此时子女已经有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不同于父母的认识,83%的6-17岁儿童表示,他们非常喜欢父母大声给自己朗读图书,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与父母共享的一段美好的特殊时光。对6-11岁儿童的调查显示,40%的儿童希望他们的父母能继续给他们朗读图书。在“随着年龄增长而阅读量下降”的原因调查中显示,有36%的儿童选择了“当我更小的时候,有人读给我听,但现在我必须自己阅读”。这表明了父母的参与分享式阅读对于儿童的阅读习惯有巨大的影响,并且随着识字能力的提高,儿童对于父母朗读式的读书仍然抱有很大的兴趣。

3.培养儿童认识上对“趣味阅读”的肯定

在所有样本中,有86%的父母意识到趣味阅读的重要性,而仅有46%的儿童认同了这个观点,这说明阅读的趣味性认识,并没有通过父母很好地传达给子女,54%的儿童没有将“乐趣”作为进行读书活动的原因。而通过图1也可以看出,意识到图书是为了“乐趣”而非其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信念的认可与坚持对于儿童能否成为一个经常性阅读者有着重要的影响。据此,父母或学校在培养为了乐趣而进行阅读的理念上应加大力度。

二、数字时代背景下影响阅读的因素分析

在数字时代,一方面,电子书在儿童阅读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非阅读的数字化娱乐活动也影响到儿童阅读的时间。

1.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对比分析

随着电子书设备、移动设备在6-17岁儿童及其父母间的普及,读电子书还是纸质书成为了数字化时代的热点话题。以下是2009年至2014年6-17岁儿童读过电子书和没读过电子书的数据对比,见图2。

读过电子书 没有读过电子书

图2 2009-2014年6-17岁儿童阅读电子书的比例情况

由图2可见,随着时代的推进,通过电子书的形式进行阅读的比例以20%左右的比例稳步增长。虽然父母在电子书与纸质书的选择中,48%的父母更倾向于纸质书,但61%的数据仍然表明了电子书已经成为儿童进行实际阅读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形式。2014年的报告里显示,儿童在学校里进行电子书阅读的比例(21%)比2012年(12%)几乎翻了一倍。同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多数父母逐渐减少了对培养儿童阅读爱好的相关鼓励行动,但是对于阅读电子书的鼓励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虽然增加的比例并不显著。

然而,77%的阅读过电子书的儿童称,他们仍然偏爱纸质书。并且同2012年的数据相比,偏爱电子书的儿童从19%下降到了11%。在没有看过电子书的儿童中,对电子书感兴趣的儿童也从2012年的51%下降到了37%。这表明在电子书的一番技术掀起的热浪之后,纸质书可能会引来一次儿童偏好的回归。

2.阅读与其他数字化娱乐活动

数据显示,2014年更多6-17岁的儿童把时间花在了用电子设备玩游戏或App、上网。其中一周5-7天时间里用电子设备玩游戏或App的儿童数量从2012年35%上涨到50%;一周5-7天的时间里用移动端设备上网的儿童数量从21%上升到37%。数字时代,儿童的网络时间也在向移动端倾斜。儿童自己拥有电子移动设备后,非阅读的数字娱乐活动开始大比占用儿童的时间。对随着年龄增长而阅读量下降的原因调查中也显示,有60%的儿童选择了“现在有很多其他的事比阅读更有乐趣”,认为阅读是有趣的儿童比例也从2010年的60%下降到了2014年的51%,非阅读的数字化娱乐活动已成为吸引儿童时间的最大竞争者。

三、学校对6-17岁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影响

学校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场所,本应是阅读的最佳环境。但报告显示,44%爱好阅读的儿童表示大部分的时候他们是在校外进行趣味式阅读,还有31%的儿童表示在家阅读和在校阅读的感觉是一样的。这个数据显示了学校在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上表现的不如人意。在随着年龄增长而阅读量下降的原因调查中显示,有47%选择了“我不得不在学校里读那么多的书,以至于我不认为读书是种乐趣了”。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收入水平与在校读书的偏好显示了较为明显的反向关系,见图3。

图3 家庭收入同在校阅读偏好的关系

通过图3可以看出,贫穷家庭里的孩子比富裕家庭里的孩子对在校内读书表现出更大的偏好水平,其中原因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问题不愿意在图书上花太多开销,也可能是父母本身对阅读就不够重视。对于这部分儿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之后,更有可能将阅读同学校关联在一起。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既应该努力呵护其阅读行为,同时更应当有效地进行引导,鼓励其趣味阅读,而非将阅读作为强行灌输知识的工具。

1.自主选择性对在校阅读的影响

校园阅读的调查显示,70%左右的6-17岁儿童表示他们在学校里从未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图书并进行阅读过。这表明在学校的阅读没能充分发挥出儿童自主选择的主动性,阅读大多是以一种被迫式的方式在进行。而52%的6-17岁儿童表示对独立自主式的阅读表达出了良好的倾向性,仅有38%的学生希望减少这种阅读。值得思考的是,在“儿童最喜欢什么样的书”的调查中,有91%的儿童表示“我最喜欢的书是我自己挑选出来的书。”,90%的儿童表示“我更加倾向于阅读我自己挑选出来的书”。这两个数据在不同的年龄段差别并不明显。这个高度相关性的数据值得注意,与其成年人绞尽脑汁帮儿童挑选好图书,不如放手让儿童自己挑选图书,更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爱好。

2.阅读水平的测试活动对阅读的影响

在美国1-12年级的儿童里,51%表示他们曾经被告知过阅读所处的水平,而这部分儿童里,又有51%的儿童依据他们被告知的阅读水平选择了今后所读的书目,包括挑选更高层级的图书(28%)、同等层级的图书(16%)、更低层级的图书(7%)。而4-12年级的儿童大多表示选择较高层级的图书是因为对某一类知识有较多的积累和爱好或者是想要挑战一下自我。

四、儿童阅读的培养仍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多样化引导

通过对报告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第一,自主选择权对于儿童提高阅读乐趣尤为重要。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儿童对于自己选择一本书,然后再进行阅读的方式表现出了强烈的好感度。选择权可能比图书本身的内容更有利于促进儿童进行阅读。第二,父母给儿童进行大声朗读,以及学校对阅读层次的测试对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据研究,4-6 岁幼儿阅读兴趣不存在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但互动式分享阅读却能有效提高4-6 岁幼儿阅读兴趣和叙事能力。此报告的调查情景中,无论是父母给儿童进行大声朗读,还是学校通过建立阅读水平评级以带来的儿童间的阅读互动,其本质上都是以社交的方式渗透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当社交工具成为儿童熟悉的娱乐方式后,父母引导式的让阅读行为融进儿童的社交圈,可能会极大地促进儿童自发性阅读行为。第三,大部分的父母将数字化的娱乐活动或音视频的观赏同阅读严格的区分开来,认为一种是在玩,而另一种是在学,但二者之间其实有着潜在的可转化联系。在儿童选择较高层级的图书进行阅读的原因调查中,35%的儿童选择了“我看过电影,所以想来看看书”,这表明,音视频的广泛传播有可能会对阅读带来正面的影响效果,通过更为直观的音视频可以从多个方面去帮助孩子理解原本不太能够理解的事物,并不断提升其阅读的层次。这种引导同样可以从其他数字化娱乐活动中向图书过渡,如《三国杀》的游戏就可以引导孩子对三国的历史进行阅读。